基坑安全应急预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基坑安全应急预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基坑安全应急预案

基坑安全应急预案范文1

关键词:基坑支护;安全检测;预报技术

由于现代施工过程中工程施工量不断加大,施工工艺日趋复杂,对于基坑支护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很多工程单位在深基坑施工过程中常常要面对周围复杂的水文坏境与地质情况。为了提前应对各种突发状况,保障施工安全,在基坑支护施工中运用安全检测预报技术来保证深基坑的稳定开挖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安全检测技术在基坑支护施工中的应用还存在诸多问题,今年来因为基坑支护失去稳定性而引发的事故不胜枚举。引发这些事故的原因有很多,大体有基坑支护方案与支护类型选择不当、不能及时利用预报信息做出安全处理、安全检测预报设备利用不合理等原因,这些问题都亟待相关人员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以提高基坑支护施工安全性。

当前安全检测预报技术在基坑支护施工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不能良好利用安全检测预报信息,基坑支护方案选择不当

在基坑支护研究领域,由于基坑支护施工研究起步较晚以及基坑支护在以往施工过程中受到的重视不足,基坑支护相对于施工工程中其他施工工艺尚不成熟,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形成能兼顾考虑多方检测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水平。因而,在支护方案的选取上经常会出现不能良好的利用所获得安全检测预报信息,来合理选择支护方案与支护类型的情况。例如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协调综合解决施工荷载、水土侧向压力、地下水位、周围土移等相关情况,如果因为其中一项或者几项不满足稳定性要求,都有可能导致基坑支护失稳,延误施工进度,甚至造成有人员伤亡的重大工程事故。

不能及时利用预报信息做出安全处理

在基坑支护施工中,不能及时利用预报信息做出安全处理的情况还时有发生。很多事故在发生之前其实已经由安全检测设备检测出来了,由于建设单位缺乏相对独立的安全预警体系,安全技术检测预报受到许多人为因素的影响,传统的事后式安全管理仍然大范围的存在,没有在事故发生之前及时利用预报信息作出处理或者人员转移,导致事故悲剧不断上演。另外,相关人员不注重对事故诱发因素的整体研究,导致安全技术检测预报所得到的信息没有的得到应有的重视,安全检测预报技术没有完全在基坑支护中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有的甚至形同虚设。

安全检测预报设备利用不合理

基坑施工现场环境复杂多变,安全检测预报测量设备等科学仪器的选用应当符合当时的条件。基坑支护作为深基坑施工中确保施工安全建设的必不可少的一环,其重要作用与基础地位自然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很多建设工程单位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片面的追求“先进”,例如很多单位在电测仪与机械测试仪器的选取上,单纯认为电测仪先进并以此作为安全检测预报仪器,却不顾电测仪测出的数据需要与其他机械仪器所得到的数据加以校核比对,此外也不经济,增加了工程预算。因此,安全检测预报设备利用不合理对于安全检测预报技术在基坑支护施工中的使用有很大的影响。

在基坑支护施工中实施安全检测预报技术的相关策略及具体研究

多方检测合理选择基坑支护方案

基坑支护作为深基坑施工中确保施工安全建设的必不可少的一环,在整个工程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确保所选的基坑支护方案合理安全,要在施工之前,多方综合运用科学仪器设备等安全检测预报技术手段所获得相关工程数据等安全信息,对于不能达到基坑支护施工稳定性要求的方案与类型,要坚决摒弃;对于因为其他环境等地理因素限制而不得不选取的,要积极采取其他措施加以弥补,降低其基坑支护施工的危险系数;对于有多种适宜基坑支护施工方案的,应利用安全检测预报技术,择优选取。例如关于青岛流亭国际机场的航站楼深基坑支护在施工过程中就结合交通安全检测技术,综合考虑了土层厚度力学性质,并运用支护结构检测比对等过程来确保施工安全。

及时利用预测信息做出安全预警

一定深度的基础可以保证高层建筑关于抗震、抗风以及雨水冲刷等结构方面的要求,因而关于深基坑的施工工艺也越来越多。由于外力、变形、地基土以及其他偶然性因素的不确定性是导致基坑支护施工中可能会遇到不确定状况的重要原因。因此,充分利用安全检测预报系统所得到预测信息,得到变形地带与地基土沉降位置,分析找出基坑支护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源,危险地带的位置,及时做出安全预警,并采取相关具体措施,这对于基坑支护施工的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这也要求相关部门能及时将监测数据与之前的预测数据相比对,分析评估上一步的基坑支护施工工艺是否符合预测结构,并针对上一步中出现的问题,优化接下来的步骤,真正做到信息实时化监测施工。

建立经济节约型安全检测预报系统

对于安全检测预报仪器设备的选取,应该在满足检测的条件下,符合经济节约性原则,以减低安全监测所需要的费用,建立经济节约型安全检测预报系统。毕竟大多数基坑施工都是临时工程,安全检测所需要的时间相对较短,此外检测的范围总体也不大。因此在仪器的选取上,以满足安全检测预报系统精度要求为前提,以经济实用为原则,安装使用简单方便的仪器,降低安全检测预报费用,以便削减工程检测预算。

总结

总而言之,在基坑开挖过程中,要科学合理利用安全检测预报技术对基坑支护结构积极周围的施工环境进行预测,并充分利用所获得的数据及其他相关信息制定基坑支护方案,积极根据预测出的下一施工阶段过程中基坑支护可能出现的新问题,采取相应的预备解决方案,将问题在还未形成或者没有造成重大损失之前解决,确保施工质量以及施工安全。此外,还应广泛利用安全检测预报技术所得到的数据信息,不断优化深基坑开挖以及基坑支护施工的具体步骤与方案,找寻适合本单位的安全检测预报系统,节约施工成本,使工程经济效益得到提高,争取达到最优化。

参考文献:

基坑安全应急预案范文2

表9-1监测频率统计表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加强监测,提高监测频率。

1)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

2)监测数据变化较大或者速率加快;

3)存在勘察未发现的不良地质;

4)基坑挖至底板后未及时浇筑垫层或进行底板制作;

5)基坑及周边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

6)基坑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大或超过设计限值;

7)周边地面突发较大沉降或出现严重开裂;

8)邻近建筑突发较大沉降、不均匀沉降或出现严重开裂

9)基坑底部、侧壁出现管涌、渗漏或流砂等现象;

10)基坑工程发生事故后重新组织施工;

11)出现其他影响基坑安全的异常情况。

现场执行具体监测频率应以满足实际施工生产为准,必要时根据具体工况和监测数据变化需加强监测频率。

9.3报警值

在工程监测中,每一项监测的项目都应该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等因素,事先确定相应的监控报警值,用以判断支护结构的受力情况、位移是否超过允许的范围,进而判断基坑的安全性,决定是否对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法进行调整,并采取有效及时的处理措施。

本工程各监测项目报警值的确定需满足以下要求:

1)各项目监测报警值应满足设计单位要求。

2)设计单位未明确规定报警值的监测项目应满足国家及地方相关规范的要求。

3)其余无明确规定报警值由监测单位提供经验值供参建各方共同讨论确定后予以实施。

表9-2 监测报警值统计表

9.4监测应急措施

当速率(累积变化量)超过设计允许值的80%或巡视内容达到报警时起动应急预案,应急预案流程:

速率(累积变化量)超过设计允许值的80%第一时间以各种形式上报监测信息起动应急预案增加监测频率有关各方结合施工方法、环境条件、结构安全条件评估,制定安全技术措施实施安全技术措施检查和评估目前的监测信息结构安全、环境安全,解除报警。

9.4.1恶劣气候条件下加强监测及信息反馈预案

1)我单位成立基坑工程应急指挥部,由单位法人担任总指挥,负责人、财、物的统一调配和指挥,项目负责人为副指挥,监测项目部全体人员为应急指挥部组成人员;

2)现场设立基坑监测项目部,并保持24小时与业主、设计、监理、施工方等相关单位通讯联络;

3)配备业务能力强、监测经验丰富、综合素质高的技术人员担任项目负责人;

4)配备雨衣、雨鞋、以及其它防雨、防风工具,确保恶劣气候条件下各类监测仪器设备能够正常观测;

5)配备铁锹、木桩、帐篷、车辆、夜间照明、通讯设备等并确保均能正常使用;

6)配备足够的夜间照明设备,保证昼夜连续观测;

7)所有监测设备定期进行检查,保证设备完好;

8)遇灾害性天气,所有监测人员常驻施工现场,增加监测频次,增加监测人员,日夜巡视,对异常段进行实时,不间断跟踪监测;

9)尽可能采用直观、可靠的监测方法和手段,确保恶劣气候条件下仍能够及时、快速地监测基坑的变化情况;

10)建立快速反应机制,监测成果立即上报,并配合相关部门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作出分析和预测;

11)恶劣天气过后应对所有监测点进行一次全面的监测,并对监测结果做出分析。

9.4.2异常情况下的加强监测及信息反馈预案

1)若基坑发现异常情况项目部全体监测人员应立即开始24小时跟踪监测;

2)监测结果现场口头向相关部门作出汇报,并会同相关部门一起对事故进行分析和处理;

3)对遭受破坏的监测点及时恢复,保持数据的连续性;

4)根据异常情况和异常段落增加监测点数量,增加监测项目;

5)增加监测人员、增加监测设备,对该工点及周边环境进行全面排查;

6)配备足够的夜间照明设备,保证昼夜连续观测;

7)所有监测设备定期进行检查,保证设备完好;

8)尽可能采用直观、可靠的监测方法和手段,确保及时、快速地监测基坑的变化情况;

9)建立快速反映机制,监测成果立即上报,并配合相关部门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作出分析和预测。

基坑安全应急预案范文3

【关健词】建筑深基坑;施工阶段;监理对策;控制要点

【中图分类号】TU698【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4-3954(2011)03-0049-01

一、工程工程概况与特点

某大厦工程位杭州市滨江区,建筑面积约87838.88 ,地下2层,建筑面积为29658.5 ,地上16层,建筑面积为58180.38 。基坑支护结构为水泥深搅桩止水帷幕, 外侧为钻孔灌注桩支护加钢筋混凝土支撑梁结构,支撑梁两层。本工程土方工程量约14万, 2008 年3月4 日开始土方开挖, 5月20日土方开挖结束。

1、工程体量大。本工程为大型深基坑, 且两层地下室连通,土方量较大, 共计开挖土方约14 万m3。

2、工期紧。本工程桩基完成时间为2008 年2 月29 日, 业主要求5月20 日完成所有土方开挖, 并具备交给土建单位开始施工的条件, 14 万m3的土方量要求在近80d 时间内完成,且挖土期间还得考虑支撑梁施工及支撑梁混凝土强度要求, 对于现场施工难度很大, 带来很大的压力。

3、施工条件较差, 特别是土质较差。本工程位于钱塘江附近, 土质主要以淤泥质土为主,对于土方开挖带来很大难度, 开挖期间挖机很容易下陷。

二、监理对策及控制要点

根据本工程体量大、工期紧及施工条件差等特点, 监理部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

1、方案编制审核

工程能否顺利进行, 技术施工方案尤为重要, 在工程开工前监理部要求施工单位有针对性地编制了土方开挖施工方案。刚开始施工单位编制的方案比较简单, 针对性较差, 监理连续三次要求施工单位进行修改, 要求施工单位必须由技术负责人进行审核, 方案完善后由施工单位组织了不少于5人的专家组进行论证。在施工单位方案编制过程中, 监理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供施工单位参考, 施工单位对监理的建议进行了采纳, 如施工单位刚开始仅设立两个出土口, 监理认为针对本工程如此大的土方量, 工期又如此紧, 两个出土口根本满足不了施工要求, 最终施工单位在基坑中间又增加了一个出土口, 因为本工程采取基坑两边向中间收的施工方式, 对于中间设立一个出土口尤为重要, 最终证明监理的建议起到了效果。同时监理重点对施工方案中质量管理体系及安全管理体系及安全措施进行了审核, 并要求施工单位编制了应急预案。

2、方案的落实

一个工程除了一个好的方案之外, 关键还在于方案的落实,方案是否落实到实处, 才是工程能否顺利完成的前提保障。在施工单位方案通过审批同意后, 对于方案的落实监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控制:

(1)通过召开技术交底专题会的形式, 在方案通过审批后, 监理组织了一次由业主、基坑设计单位、监理及土方开挖施工单位参加的技术交底专题会, 在交底会上将土方开挖控制的关键要点对施工单位进行了交底, 从真正意义上将方案的控制要点落实到土方开挖单位, 特别是土方开挖的顺序及分层开挖的控制以及开挖过程中对支撑系统的保护及工程桩的保护等。

(2)通过联系单形式要求施工单位对下面执行者的安全、技术交底进行培训, 也就是挖机驾驶员的交底培训, 要求施工单位对挖机驾驶员进行责任明确。

(3)检查施工单位准备工作, 主要检查基坑开挖前, 人员、设备到位情况, 特别是应急人员、设备、材料的投入情况( 如草包、快干水泥等应急物资) , 现场应急小组的建立, 便于出现险情后能够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此项工作在土方开挖前尤为重要, 因为一旦深基坑出现险情, 应急预案的启动对于抢险能否顺利进行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3、土方开挖期间监理控制重点

(1)土方开挖期间的降水, 要求施工单位确保 24h 不间断降水, 并派专人进行管理, 监理部也派专人对降水进行了跟踪检查。基坑降水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土方开挖的顺利进行, 因为本身河西地区土质比较差, 又紧靠江边, 水位相对比较高, 一旦降水不到位, 土方开挖很难进行。

(2)土方分层开挖及机械行走路线的控制。因本工程土方量较大, 工期较紧, 如果完全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分层开挖, 不现实,施工单位也接受不了, 对此监理对分层开挖给予了适当放宽, 在保证土方开挖安全情况下, 从原来要求的每次开挖深度1.5 m 放到2m 左右, 但土方开挖的原则决不能违反, 严格按照“开槽支撑, 先撑后挖, 分层开挖, 严禁超挖 要求”进行控制。

(3)立柱桩、工程桩的保护。在挖至工程桩、立柱桩部位时, 要求施工单位必须确保桩体周围均匀、对称开挖, 且每次开挖深度不得大于1.5m, 确保工程桩、立柱桩不被挤压偏位。

(4)基坑支护系统的保护。在土方开挖过程中, 第二道支撑施工完成后, 必须待支撑系统混凝土强度达到规定要求后, 方可允许后续挖土施工, 因本工程支撑梁比较密, 挖机等机械必须从支撑梁上行走, 为确保支撑系统质量、安全, 要求施工单位在支撑梁上覆盖不少于80cm 厚的土层, 如支撑梁下口土方被掏空, 机械严禁从支撑梁上行走。同时在坡道拐弯等部位铺设路基箱。

(5)土方开挖期间必须严格按照要求留设挖土坡度, 正常情况下按照1:1.5 留设即可, 当土方停挖后, 坡度必须保证在1:2.5以上, 同时要求挖机不得停放在坡度边缘, 防止因塌方将挖机掩埋等事故。

(6)挖土期间基坑边的安全控制。挖土期间严禁重型车辆、机械沿基坑边行走, 材料等严禁堆放在基坑边缘, 同时要求基坑监测单位加强基坑监测, 一旦出现报警, 立即停止土方开挖, 并在第一时间通知基坑设计等相关单位拿出处理方案进行处理, 同时启动应急预案。

三、结语

在土方开挖期间, 监理部进行了严格管理, 除了督促施工单位对方案落实外, 监理严格进行过程控制, 通过加大巡视检查力度, 对关键部位进行旁站等方式, 发现问题及时通过口头、书面通知单及开专题会议等形式要求施工单位进行整改, 虽然目前建筑市场上土方施工单位素质相对比较差, 对监理部的管理也带来很大压力, 但是一开始监理管理措施应到位, 方法得当, 出现矛盾时多与施工单位进行沟通, 做到让施工单位心服口服。在监理的严格管理、施工单位的努力以及业主的全力支持下, 本工程在基坑土方开挖过程中未出现一起质量、安全事故, 也使得监理的工作得到了业主的认可。

参考文献:

[1]GB 50202-2002,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 .

基坑安全应急预案范文4

【关健词】建筑;深基坑;施工管理;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TU481【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4-3954(2011)03-0051-02

一、引言

2009年6月27日5时30分许,上海市闵行区莲花南路罗阳路口西侧,“莲花河畔景苑”小区一栋在建的13层住宅楼轰然倒塌,声如地震,楼房底部原本深入地下的数十根管桩被“整齐”地折断后在外。这件事情震惊了全球。上海13层住宅楼轰然倒塌,总还是令人感到庆幸的:幸亏这栋住宅还没有住人,否则,大楼凌晨5时30分倒塌,可能造成数百人的人道灾难!

图1 倒塌楼宇现场图

图2倒楼示意图

官方给出的大楼倒塌原因为大楼一侧堆土过高,两侧巨大的压力差导致桩基破坏,大楼倾覆。但个人认为,堆土过高仅仅是大楼倒塌的其中一个原因。很显然,如果压力差是导致桩基破坏的主要原因,那么距离堆土更近的驳岸挡土墙也应相应破坏,土体会沿滑移面A滑移面B应产生更大位移而坍塌,而实际的情况是挡土墙安然无恙。因为没有第一手详尽的施工资料,在此仅通过有限的图片等资料对大楼的倒塌原因做推测。

首先基坑维护强度明显不足,当时土方正在开挖,又逢连日的阴雨,导致土体含水量增加并趋于饱和状态,土体抗剪强度急速降低并在自重作用下沿滑移面C产生较大位移。北侧堆土产生的附加应力增加了建筑物下部土体沿滑移面B向基坑一侧滑移的趋势。基坑维护强度不足因而无法对土体产生约束,使土体沿滑移面B滑动的水平位移过大。管桩的抗剪能力、抗拉能力都比较差,在巨大的水平剪切力作用下迅速产生破坏。管桩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只考虑承压,不考虑抗拔。在地基土扰动后,管桩摩擦力出现变化,建筑物在自重作用下产生了不均匀沉降,相应产生了巨大的倾覆力矩,而该项目未设置地下室(箱形基础),基础埋深又过浅,建筑物在巨大的倾覆力矩和剪力共同作用下,产生倒塌。另外,倾覆的过程应该是比较缓慢的进行,很明显施工过程中对基坑和建筑物沉降、位移、垂直度等监测工作不到位。可以说,倒楼事件是多种原因造成的,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缺陷。下面结合倒楼事件,探讨一下深基坑工程的管理工作。

二、加强深基坑设计管理,优选施工队伍,严格审核施工方案

深基坑的设计方案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深基坑支护的成败,因此可以说,一个成功的设计方案是深基坑成功的“内因”。深基坑的设计方案力求做到“经济合理、安全可靠、施工技术可行”三者兼顾,不可强调一个因素而忽略其他因素。详勘工作是深基坑设计、施工的依据,应引起高度重视。业主方应该对深基坑的设计引起足够的重视,优选有实力、实际经验丰富的设计单位担任深基坑设计。设计过程中加强与设计方的沟通,在保证设计方案可靠情况下进行经济比选。

根据不同的承发包模式,深基坑的施工可委托总包或专业分包来施工。如由业主委托专业分包,应该选择社会信誉好、技术力量强、施工经验丰富的分包单位,最好有类似工程的施工经历,并注意资质的审核。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建议选择由总承包单位实施施工工作。因为深基坑施工与桩基施工、基坑开挖、车库基础施工等存在交叉施工,如果选择专业分包施工,配合难度大,并容易造成责任不清,如由总包单位施工则可避免上述管理难题,不过应防止转包的发生,应该通过合同、经济措施约束总包单位承担起管理责任。

业主方应会同监理单位,加强对施工方施工方案的审核。施工方案应能够指导施工,并且应严格执行设计方案的要求。特别复杂的方案可组织专家会审,待总监审批后方能实施。

三、注重施工管理,加强工序控制

深基坑工程包括挖土、挡土、围护、防水、降水等环节,工程复杂,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全盘失败,甚至造成重大安全事故。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施工规程、经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及相关的技术规范组织施工,注重过程控制。确定土方开挖方案时,对地质勘测报告、周围建筑物及地下设施情况等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尤其对特殊土质更应强调精细化施工(明、暗浜等软弱土层,应引起高度重视),严格分段分层,严禁超挖。

四、加强基坑开挖阶段的技术管理

a、要求施工方及时反馈针对临房、支撑、围护体、地面、管线等变形观测数据。b、降水水位观测早晚一次,必要时每隔6 h 观测一次,密切监视地下水位状况。c、组织召开深基坑开挖专题会议,对开挖方案进行安全性专家论证,要求施工单位切实落实质量安全技术交底手续。d、要求施工单位及时完成设备、材料的检测及报审,及时办理相关合同、安全协议及工程保险。e、栈桥设计时考虑4 台挖机同时站立于栈桥上取土的状况进行荷载能力设计(栈桥面层设计负荷为25 kN/)。此外,栈桥的宽度能满足土方车辆回转半径;栈桥部位的基桩先行施工,确保在达到设计强度后及时利用,便于土方作业的随即开展。f、要求施工方提前编制基坑开挖紧急预案、事故处理预案。g、把握“测量复核、开挖放坡、防超挖”的原则,未按要求放坡或超挖部位及时回土。h、加强支撑梁混凝土养护工作,要求及时追踪3 d、7 d 强度试压报告,为方案实施提供数据支持。i、南北坑土方开挖时,在抛土线路较长部位两部挖机同时作业,采用接力方式翻土。j、尽量减少二次翻土工作量,加快土方装运速度。k、增加观测数量点,提高基坑监测密度,适时缩短观测周期。l、针对围护体局部渗漏采取有效补救措施,如使用堵漏剂、砌挡水坎、水泵抽水等防排结合方式进行排水作业,抽排废水经沉淀处理后充分利用,如养护及场地防尘喷洒、花坛浇灌等。m、监测、开挖、降水、环保节能等方案编制审批工作提早完成,为开挖创造技术条件。

五、深基坑止水效果的控制

地下水位常年处于高位的地区,如深基坑方案中无止水帷幕,则对地下水的因素应充分考虑。地下水的来源复杂,应考虑枯水期和丰水期水位变化的影响。处理地下水应从防水、降水和排水3个方面考虑,根据地质资料,综合、深入的分析地下水的成因,做好基坑周边环境数据的采集。如深基坑周边有建筑物,宜采用以堵为主,抽水为辅,避免基坑周围水土流失,从而造成建筑物过大沉降或产生较大不均匀沉陷,甚至应防范坑底流沙、管涌等严重质量事故。反之,以降水为主。

止水帷幕是深基坑支护工程中常用的止水措施,其施工方法主要有高压喷射注浆法、浆喷深层搅拌法、粉喷深层搅拌法和压力注浆法等。

常用的是采用深层搅拌法(搅拌桩)。施工时如果搅拌桩质量不好,深基坑开挖后会出现侧壁渗水较多的现象。即使采取补救措施如注浆等,则在成本、工期上均难以控制。因此保证桩体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对水泥浆掺量严格控制,施工时保证搅拌均匀并搅拌至设计标高。如果土层变化较大,则对搅拌桩的桩径控制带来很大难度,止水效果则难以保证,必须采取进一步的控制措施。同时保证相邻搅拌桩的搭接长度,杜绝空洞、蜂窝及桩头开叉的现象。基坑支护结构上不得随意开口,否则会破坏了止水帷幕的整体性,导致地下水的渗入,并影响维护结构安全。另外,部分项目基坑止水帷幕(例如搅拌桩)与桩基础施工同时进行,应该对桩基施工顺序、搅拌桩施工顺序周密安排,充分考虑桩基施工的挤土效应,避免出现相近部位先施工搅拌桩,后施工工程桩的现象,否则会出现止水帷幕被土压力破坏的现象,甚至酿成重大事故。

六、做好质量监控,严防偷工减料

深基坑的施工中应要求监理单位全过程旁站检查,严控施工质量。虽然普通住宅深基坑支护一般仅作为施工措施,但应杜绝施工单位麻痹大意,对质量要求不高的问题。同时,部分施工单位仅从成本角度考虑,为节省投资,擅自按照自身经验对深基坑施工进行所谓的优化,实际上是降低标准。因此施工中应该对后期质量影响较大的关键点如水泥土搅拌桩的泥浆掺量(用比重计测量)、搅拌深度、土钉墙的钢管长度、注浆量及速凝剂等外加剂掺量严格控制,并做好隐蔽记录,责任到人。

七、做好特殊部位处理,周全考虑深基坑施工对周围建筑影响

深基坑的施工涉及的降水、土方开挖,对周边建筑物的安全产生的影响必须与维护结构自身质量一样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深基坑临近河流,必须从设计、施工各方面周全考虑止水措施,避免动水压力过大破坏止水帷幕,水涌入基坑。另外深基坑降水过渡引起周边一定范围内地基土的下沉应高度重视。土方开挖后,土压力释放,当维护结构的刚度不足以抵抗全部土压力时,土体会产生一定水平、垂直位移。如果位移过大,将对周边建筑物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尤其是对采用天然地基的建筑物影响巨大。南桥项目的会所(条形基础)与3号楼(桩基)紧临,中间设沉降缝。基坑开挖后,由于土体变形过大,加之基坑降水影响,导致会所与3号楼之间出现比较大的沉降差,导致内装修地面、顶棚出现较大裂缝,类似问题在今后的施工中应引起高度重视。

由于住宅工程中深基坑与高层住宅相邻,如果距离较近,对施工顺序一定要慎重考虑。通常施工顺序是先深后浅,但对于土钉墙类的基坑维护,因为必须土方开挖后才能进行基坑维护的施工。一旦土方开挖后,由于土压力释放,单体下部的土体可能集中向基坑方向产生位移,工程桩有可能产生较大水平位移,甚至受剪破坏。总结过往的施工经验,对土钉墙类维护,建议先进行单体地下室的土方开挖,实际上起到了给基坑边坡卸载的作用,完成单体地下室底板混凝土浇捣,使整个单体地下室工程桩形成整体,可在一定程度上抵抗土压力释放所产生的土体水平位移。

高层住宅施工中采用的落地式钢管脚手架,如果脚手架基础放置于基坑边坡的坡顶,无形中给深基坑边坡附加了较大的荷载,倒楼事件的一个主因就是基坑边的附加荷载过大。因此,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应重点控制基坑周边附加荷载,在基坑滑移面范围内禁止堆土、堆放材料。南桥项目5号楼北侧的部分落地脚手便因为基坑边坡小范围塌方而不能使用,对工期造成了一定影响。高层建筑考虑底层采用挑架,这样既可以避免脚手架附加荷载对基坑的影响,又可以避免较差施工造成的对工期的影响。

八、做好基坑检测,掌握基坑动态数据

监测数据是施工管理人员的眼睛。基坑围护变形沉降值、地表沉降值、管线沉降变化值、降水深度、支撑受力数据等等对基坑的施工管理至关重要。尤其是当基坑挖土接近标高,或基坑出现异常变化时,监测其速率数据的准确、及时尤为重要。因为对基坑风险状态的判断,采取何种措施及相应的力度,都是以这些监测数据为基础、并建立在对这些数据真实、可信的前提下的。一些大型的基坑施工承包商往往都是将监测数据委托给有经验、有足够监测资质的单位。但实践中也常常出现数据滞后,与实际工况不符合的现象的情况,有的甚至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为此,基坑施工承包商应切实加强对监测的动态管理,重视施工过程中的复测,如有必要,可委托两家单位监测,也可自己备有监测设备检测,从以往的经验来看,适时加大监测频率,十分必要。

为了随时掌握基坑边坡土体的情况,安排专业监测人员对基坑现场及周围建筑物进行监测必不可少。对关键部位观测点适当加密,如出现位移大时应适当加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工程项目仅注重基坑施工完成后的监控,这是个明显的误区。实践证明,基坑开挖期间周边土体、地下水位的监控更加重要,应引起重视。

九、做好应急预案,准备工作充分

基坑施工周期长,影响因素多。应做好应急预案,打有准备的仗,避免大的质量、安全事故发生。应急预案中对基坑内管涌、流沙、基坑支护裂缝、沉降、连日暴雨以及场地外部的降水、土方开挖等等应有专项措施。并建立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保证问题发生后可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掌控处理最佳时机。

基坑出现严重渗漏、管涌、变形时,采取措施堵漏、加固十分必要。由于事发突然,到现场方方面面的人员较多,也易相互推诿。要尽可能按照应急抢险预案,及时采取技术措施,高度集中指挥。有序调度物资、机械设备,使各类作业人员按分工就位作业,警戒人员切实履行职责。运用的抢险工艺、采取的抢险措施,应尽可能不留隐患,不发生次生灾害,不增加新的风险,不延误最佳抢险时机,不造成大的社会影响。

十、细化参建各方安全责任

深基坑工程有关参建单位众多,有建设单位、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测、检测和监理等单位,落实深基坑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各方责任,科学的控制深基坑工程实施风险,理顺深基坑工程参建各方之间的关系,对确保落实深基坑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管理具有突出的意义。

基坑安全应急预案范文5

[关键词]:地铁基坑跨河开挖钢管导流

中图分类号:U231文献标识码: A

一、概述

某车站位于公路北侧,车站南侧紧贴公路机动车道。车站中部有一南北向河道设计从车站中部顶板上横穿而过,河宽10~15米,河床深约4.0米,主要用来泄洪和排放少量的生活污水。

该河河床常年有水,遇暴雨时基本满槽泄洪,枯水时水深约0.3~0.5米,流量很小,河床采用浆砌片石护砌。

车站主体工程施工过程中,因受周边环境条件限制,施工时不能进行河道改移,故需对河道进行临时导流,以保证河道水流畅通;并需要拆除现有河道上的桥梁部份梁板和基础,待车站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后,利用车站顶板上翻梁做为桥基,新架板梁恢复。

二、导流过渡方案

考虑到河道水流季节性变化非常明显,枯水期和汛水期的水流量相差悬殊,本着经济实用的原则,在工期及现场条件允许的基础上,合理的安排该项工作的开始时间,必须要控制在河道枯水期内进行施工,并在此期间内完成河道处车站的主体结构施工,恢复河道泄洪功能。因枯水期水位低、流量小,进行河道导流过渡,因此安排在枯水期,利用5个月的时间完成该段围护结构、基坑开挖、主体结构和桥梁复建施工等工程任务。

河道水流临时导流工作需要进行河床清淤、引流、围堰、安管架设等工序,在工期紧张情况下,一旦不能按期完成该段的主体结构施工,或发生汛期提前、特大暴雨等情况,在洪水高水位下泄时,可能造成基坑淹没事故。为保证施工顺利进行,必须采用合理可行的导流过渡方案,并加强对工期计划的控制和现场管理的力度,确保安全顺利通过。

1、导流方案

在枯水期间,河道采用设置横跨基坑的过水钢管维持通水,因基坑两边围护桩中心距宽20.1米,采用过水钢管支承在冠梁顶上单孔跨越。

2、施工顺序如下:

(1)、围护结构施工阶段:拆除影响施工的半副桥,河道采用草袋围堰筑岛倒边维持通水,同时进行两边的围护挖孔桩施工,并浇筑冠梁;

(2)、在对应河道的基坑内冠梁顶安装过水钢管,使钢管架空跨越基坑;

(3)、在围护桩外钢管端部焊接止水环,并浇筑混凝土端墙与翼墙导流,使河水经钢管流向下游河床;

(4)、进行基坑开挖、浇筑主体结构和顶板防水层施工;

(5)、按设计图纸完成桥梁复建,拆除钢管和整修河道,恢复河道的通水功能。

三、施工保证措施

1、制订经济、合理、可行的河道临时过渡和桥梁拆除方案,按照编制的专项施工方案和设计交底进行施工;

2、合理安排好施工顺序和施工时间,对不受河道影响范围内的车站围护结构应提前进行,确保在枯水期开始时能够集中力量和资源进行河道段施工;

3、事先准备工作齐全,各项保证措施到位,确保在施工期间不误工、怠工,不影响施工进度,在留用余地的基础上,组织平行作业,优化网络进度计划,实行关键工期节点考核;

4、正确对待工期和施工质量的关系,做好相关防水工作,确保河道段车站围护结构的安全和主体结构的防水的施工质量保证;

5、按“保证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集中兵力打歼灭战”;严格实行工期质量考核责任制和奖惩制,确保按工期完成河道段的施工任务;

6、优化河道段车站围护结构施工方案和临时导流方案,适当提高导流过渡能力;

7、制定基坑事故应急抢险预案,落实人员组织、储备必须的抢险物资和设备。

四、应急预案和防汛措施

在河道导流期间,在上游河床边坡开挖溢洪道,分流部分洪水引下游河道;当有暴雨警报时,安装大功率水泵和排水管道将洪水和坑内积水及时排入下游河道,同时用草袋围堰加高上游端墙等措施,防止淹没基坑。

1、应急预案报告程序

为保证施工现场发生的突发事件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控制,缩短抢险救援时间,减少经济损失和事故影响,制定出应急事件报告程序。

2、控制措施

(1)、在气象部门暴雨警报时,立即停工,组织人员、机械迅速撤离基坑;

(2)、抢险领导小组立即就位,组织领导防汛抢险工作,排水设备迅速安装到位;

(3)、基坑内的积水用大功率潜水泵抽排到市政排水管网;

(4)、现场预备编织袋装粘土,在基坑四周低凹处和进水口处围筑拦水坝,防止地表雨水进入基坑;

(5)、如遇特大险情,向防汛抢险机构请求支援。

基坑安全应急预案范文6

关键词:深基坑:施工技术

1 土方开挖施工技术

地下施工存在大量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为保证施工安全,现场设置突发事件应急小组,通过建立有效的紧急情况预警机制,对现场的紧急情况进行预警。预先识别危险源和紧急情况,做好危急事件的潜伏期并及时进行处理。针对工程特点,制定详细应急措施,准备各种应急资源(包括机械、人员、物资)并加强监测力度,一旦确认围护结构变形过大,发生渗漏、管涌或流砂等事件,应急措施能立即启动。

为减少支撑施工工期的影响,土方主要采用盆式开挖,并按“分层、分块、对称、限时开挖支撑”的总原则。土方分区开挖时,应充分考虑到传力的合理性,每步土方均分块开挖,以减小单边开挖断面,随挖随挖,严格控制基坑变形,确保周围建筑物和道路的安全。分层开挖时,不仅应关注静态上坡的稳定,还要注意动土坡的稳定问题,按方案要求进行放坡。要加强对开挖标高的控制,严禁掏挖,以免土方开挖机械对地下连续墙、支撑立柱、降水井管、混凝土支撑结构造成碰撞破坏。上述部位附近的土方由人工开挖,支承桩柱两侧土应尽量对称开挖,高差应控制在0.5m以内。土方开挖过程中,应密切注意保护周边环境,切实减小地下连续墙、中间围护结构的变形位移及周边环境的不均匀沉降。土方开挖到一定深度设置栈桥,采用长臂挖掘挖土。

2 施工监测技术

土方开挖施工时,根据现场情况制定合理的监测方案,监测内容包括邻近建筑物、道路与管线的沉降、倾斜、裂缝与水平位移,地下连续墙的测斜,地下连续墙的墙顶水平位移和沉降,支撑立柱变形,支撑结构轴力,基坑底隆起和地下水位变化等。按监测方案要求设置监测数据异常或接近报警值时,要加强监测密度,及时反馈信息。基坑开挖过程中,应严格按报警值控制,若监测数据异常,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迅速控制事态发展并分析引起异常的原因,在确认措施有效后方可继续进行开挖。

3 各种突况预案及应急技术

3.1 地下连续墙变形过大

土方开挖过程中(特别是钢筋混凝土支撑施工前),地下连续墙处于悬臂状态,此时应注意对其进行变形监测。基坑侧向位移发展过快和累计变形值过大时,应采取以下措施:

(1)变形速率较大:变形速率达到报警值时应立即停止挖土,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如无渗漏,应对基坑加强监测;如有渗漏,则应立即采取措施堵漏。立即在基坑内侧堆填砂石施加荷载,控制地下连续墙变形;检查支撑轴力、土压力、地下连续墙结构内力,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2)累计变形值较大:累计变形值达到报警值时,应立即停止挖土,加强监测。检查支撑轴力、土压力和地下连续墙结构内力,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如支撑轴力较大,应增加临时支撑,控制变形发展。

3.2 地下连续墙渗漏

基坑施工过程中,如地下连续墙发生渗漏,应及时采取封堵措施,以避免导致基坑外侧浅层潜水位发生较大幅度下降而引起严重的地面沉降。

(1)若渗水量较小,应随挖随堵,防止渗漏进一步加大。渗水量很大但无泥沙带出时,可采取先引流再堵漏的方法,在渗漏处开孔注浆封堵。

(2)发生管涌或流沙时,如漏水位置离地面不远,可在支护墙背面开挖至漏水位置1m左右,对支护墙后用密实混凝土进行封堵。如漏水位置埋深较大,则可在漏水位置开孔并在墙后压密注浆(浆液中掺水玻璃),也可采用高压喷射注浆方法。

3.3 基底流沙、管涌

对轻微的流沙现象,可存基坑开挖后采用加快垫层浇筑并加厚垫层的方法“压住”流沙。对较严重的流沙,应即停止开挖,进行土方回填,同时加强坑内降水措施,待地下水位下降后再行开挖。

发生管涌现象时,应立即进行土方回填,采用导流管引流。先在管涌出现位置插入较大口径的导流管,使导流管成为管涌通道;再对导流管四周用压力注浆机注入水泥浆,封闭四周的土体;封闭导流管,以封堵管涌通道;完成管涌封堵后加强降水,再进行土方开挖。因地质勘探孔深度均已超过承压水层,因此施工过程中应密切注意个别位置可能出现局部管涌。

3.4 支撑构件变形

支撑结构的立柱在上部荷载及基坑开挖土体应力释放的作用下,会发生沉降与抬升。立柱承载力的不均匀也会增加立柱与地下墙间较大沉降差的可能。立柱间及立柱与地下墙间的沉降差异值不大于10mm,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控制:

(1)按施工工况对立柱及地下连续墙进行沉降估算,协调基坑开挖与在桩上施加荷载,使立柱与地下连续墙沉降满足结构设计要求:

(2)当立柱上浮时,应增大立柱的承载力,在立柱底进行压密浆;

(3)当相邻柱间沉降差超过报警值时,可局部放慢或加速挖土,个别地方采取注浆和加固措施,例如在柱与柱间增设临时剪力增强其刚性,共同协调不均匀变形;

(4)支撑应力过大时应增加临时支撑;如支撑柱变形破坏,则应停止相应作业,对支撑柱进行补强及必要的换撑。

3.5 降水施工

降水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安全,所以在施工过程中不能忽视一些影响降水安全运行的因素。坑内井的孔位应根据深基坑的支撑图正确定位(注意不能与设计的支撑位置发生冲突),并最终固定在支撑附近。基坑开挖时应注意保护降水井管,应将所有降压井及管道布置在路面以下300mm左右,以防碰坏,同时须保成地下水位上升,在现场准备柴油发电机,采用双向闸刀,保证电网供电与柴油发电机供电自由切换,保证停电10~15min内能更换降水井的电源,确保基坑开挖过程降水不长时间中断。

监测过程中,若坑内或坑外观察井水位发生异常,井点出水量增加,而坑内水位没有正常下降,坑外水位下降明显时,应暂停或减少周边管井的降水,启动回灌点进行回灌,至坑外水位稳定后再坑外进行注浆堵漏。堵漏完成后再逐渐复降水,并按要求增加水位监测的频率。降水井封闭前,会同设计单位验算基础及结构抗浮力,对基坑围护结构和周边环境进行监测,采用信息化管理,根据监测资料随时调整降水井的运行时间和运行数量,确保基础施工安全。

挖土进入承压水临界状态时,是土方开挖安全的关键阶段,应增加对基坑内土体回弹和隆起的监测频率,加强减压降水井运行管理,密切监测承压水位变化和坑内土体变形,确保基坑安全和坑环境安全。若坑底隆起,应加强降水,挖土后尽快封闭垫层。若坑内出现承压水击穿现象,则立即在坑内采取以下压井措施:增设坑内降水设备,降低地下水位;进行坑底加固,采用注浆、高压喷射等措施提高被动区土压力;垫层随挖浇,对基坑挖土合理分段,每段土方开挖到底后及时浇筑垫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