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线上教学的意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线上教学的意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线上教学的意见

对线上教学的意见范文1

《商务模拟工作坊》MOOC是一门在模拟商务环境下对日常商务工作进行实践操作的商务英语实训课程。该课程将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运用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化教学,改变传统课堂授课模式,旨在构建商务英语教学的新生态。本文探讨混合式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教学观对商务模拟工作坊MOOC课程建设的指导意义,并在设计理论、研究框架、教学模式、问题诊断等方面提出了MOOC环境下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实施路径和策略,并讨论这一新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影响。

关键词:

MOOC;混合式学习;建构主义

随着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的不断完善,以工学结合为导向的实训课程已在各大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全面展开。对于日渐走向系统化的商务英语实践教学,大部分课程仅限于有限的课堂实训,而对于课堂之外如何运用大数据信息化教学帮助学生拓展实训是当前很多院校面临的教学瓶颈。因此,如何走出教学困境,提高语言实训课程中自主学习的效果是当下职业英语教学改革中的热点,也是各大院校力求突破和解决的一个难题。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是近年来开放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种新型课程模式,也是众多世界顶尖大学正在大力发展的网络开放课程。目前国际学界对MOOC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MOOC课程的开放性研究。不同于以往的在线课程,MOOC是一种面向社会公众的免费教育形式,国外各大高校和机构纷纷加盟,向社会开放优质课程资源,其背后的原因是互联网技术的推动、高等教育成本的大幅攀升以及借助网络争夺高等教育市场的需要等;②MOOC教学模式的研究。虽然MOOC具有大规模、网络式和开放性等特征,但MOOC的教学模式并不单一,如:研究者马克(JohnMak)在对目前MOOC实践进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了五种类型的MOOC形式,即讲授主义的(Instructivist)、认知主义的(Cognitivist)、建构主义的(Constructivist)、社会建构主义的(Socialconstructivist)和关联主义的(Connectivist);③MOOC对高等教育的影响研究。MOOC的兴起给传统教学带来了冲击,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MOOC教学在加速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大众化、国际化和民主化的同时,也在课程管理、教学模式、教师定位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中国高校英语MOOC课程建设伊始,相关的MOOC课程仍处于探索阶段。有学者从网络学习的角度阐释了“联结主义”的理论与原则[1];也有学者从学习科学和教学设计的视角分析了MOOC背后的人本化学习原则、掌握学习原则和建构主义学习原则[2];还有学者在研究中强调MOOC的发展体现于学习中心的转移,关注学习者兴趣的激发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3]。当今高效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帮助了学习者在符合自身兴趣的情境下主动地开展语言活动,由‘面对面’的线下教学与运用网络的线上学习所构成的‘混合式’学习已成为外语教学改革的新趋势。国内学者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状况和学习模式等相关因素的分析已有较多研究,但迄今为止,国内学界还缺少在MOOC环境下对高职高专英语实践教学的研究经验,相关的理论和操作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因此,在机遇和挑战共存的现状下,对于高职高专英语实践教学MOOC课程的研究和建设是国内职业英语教育改革中一个值得重视的方向。《商务模拟工作坊》是一门在模拟商务环境下对日常商务工作进行实践操作的商务英语实训课。该课程以工学结合的授课理念为导向,以现代商务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流程为实训内容,培养学生熟练运用英语有效解决实际商务工作中常见问题的能力,为顺利走向职场提供必要的准备和帮助。本文以《商务模拟工作坊》MOOC课程为例,探讨混合式学习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商务英语MOOC课程建设的指导意义,并在设计理论、研究框架、教学模式、问题诊断等方面提出了MOOC环境下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实施路径和策略,以此建立新的教学生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行为,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一个具有参考意义的视角。

1商务模拟工作坊MOOC课程设计的理论依据

混合式学习(Blendedlearning)是当今高等教育中运用网络技术突破传统授课方式的一种重要教学手段。其定义是将‘面对面’的课堂教学与网上学习有效结合来共同完成教学目标[4]。混合式学习的核心在于打破传统意义上教师面对面的‘线下’授课方式(Off-linelearning),而将大量信息的认知与交流转移到互联网时代的‘线上’学习(On-linelearning),从而使网络化教学为学习者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帮助。混合式学习作为一种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让知识和学习经验的获得有了新的途径和媒介,也让研究者对线上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有了新的定义与思考。学界对混合式学习的特点和效果进行了大量研究后发现,混合式学习离不开三个重要的参与因素,即社会参与(Socialpresence)、认知参与(Cognitivepresence)和教学参与(Teachingpresence)[5]。其中,社会参与在混合式学习中指开放的交流和团队合作。认知参与是指知识建构的脉络与过程,包括发现问题、开展探索、综合归纳和解决问题的程序。教学参与是指在知识传授或学习经验获得过程中的设计、引导与协助的手段及方法。这三大要素之间的关联让研究者对混合式学习提出了新的理论框架和建构体系。在此框架中,我们不难发现,社会因素与教学因素的交集在于给学习者设置有效的学习情境,教学因素与认知因素的叠加旨在为学习者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而社会因素与认知因素关联所产生的作用则在为学习经验的获得提供支持性话语,即交流过程中的有效语言。由此可见,混合式学习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这三大要素相互作用所提供的学习情境、学习内容以及为获得学习效果而构建的交际话语。其中,通过社会参与,学生可以自由表达思想,建立学习社区的归属感。而认知参与的过程则是教学目标实现的有效手段。教学参与则是将以上两者包含的所有元素有机融合,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商务模拟工作坊》作为一门连接商务英语理论与实践的英语实训课,在上述三大要素中均体现出较为明显的关联性和可行性。因此,在其MOOC课程的设计中,如何展现该课程混合式学习的情境设置、内容选择以及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是该课程MOOC设计的主导方向。此外,建构主义教学观中所提出的几大核心理念也在混合式学习理论中得以体现:①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学习主体。学生是信息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是学生建构信息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6]。因此,在商务模拟MOOC课程设计中,学生成为课程展现和演绎的主角,教师则是相关理论知识的桥梁和任务工具的提供者。②注重情境化教学。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设计围绕现实问题的学习活动,注重让学生解决问题,创设能够获取知识的架构以及与学习有关的真实情境,使学习者进入与现实相关的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基于此项理论原则,商务模拟MOOC设计中的所有案例和场景均出自真实的商务环境和工作情境,以此作为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和任务的真实体验。③注重合作学习。合作贯穿于教学活动始终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6]。这种以协作为主要形式的社会性互动旨在为知识建构一个广泛的教学群体,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通过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教学生态,发现问题并协商解决。这一概念也与混合式学习中社会因素的作用有较为相似的融合与关联。因此,在商务模拟MOOC课程的任务设计中也充分体现出以小组为单位的工作形式,以此展现合作学习的优势和特点。④对话交流。这是合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环节,也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与混合式学习中‘支持性话语’的需求相吻合,建构主义强调教师应放权给教学小组,以便所有学习个体都能参与到明确的团队任务中为目标实现进行有效交流。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对话商讨来完成学习任务,以此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团队意识。除此之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是对话交流的一部分,在课程设计中也有所体现。例如MOOC教学中的后期反馈以及翻转课堂中教师为学习目标的实现和课业评价提供的支持性话语等。基于建构主义教学观的理论基础,《商务模拟工作坊》MOOC课程设计在上述几个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思考,并在混合式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对教学设计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改善,在该课程MOOC教学框架和教学目标上提出了新的思路。

2商务模拟工作坊MOOC课程的教学框架及实施路径

根据上述理论依据及课程需求,商务模拟工作坊MOOC课程由‘线上’和‘线下’两部分构成。其线上课程的设计力求体现混合式学习中的情境化、自主化和交互性的特点。线下课程则以建构主义教学观为理论基础,充分体现翻转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课程反馈和交流方式。该课程在充分汲取混合式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核心理念基础上,借鉴了语言学家Cope&Kalantzi提出的多模态识读能力教学模式(Multiliteraciespedagogy)[7],即采用多种交流媒介和方式达到语言的识读和运用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课程需求和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尝试建立了符合职业英语实训特点的教学框架,即:体验(Experiencing)、认知(Conceptualizing)、分析(Analyzing)、应用(Applying)四个教学步骤。其中,体验和认知阶段通过‘线上’课程完成,分析和应用阶段通过‘线下’面对面的教学完成。该教学框架旨在通过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在模拟商务情境下,将语言技能与商务知识相结合,对日常商务工作进行线上和线下的交互性操作。在此教学框架中,研究者强调了学习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及互动过程,并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将学习任务从有限的课堂迁移到工作环境和相关情境,有效完成了抽象理论向具体实践内化的过程。而商务模拟MOOC课程在借鉴Cope的多模态识读教学模式的同时,也根据课程自身特点进行了更多的优化和突破。其中,由线上课程完成的‘体验’和‘认知’阶段在课程设计中强化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协助的导向,在引入课程的体验部分均以学生的真实案例和学生自己的作品为素材,创建与此相关的工作情境和问题。认知阶段则由教师将语言要点和商务知识以工具箱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帮助学习者构建线下任务所需的相关知识,并引导学习者从真实案例着手,思考完成后续任务所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以及操作的思路和步骤。通过前两个阶段的线上学习,学习者可基本掌握与单元任务相关联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从而顺利过渡到后两个阶段的线下学习。分析和应用作为线下‘面对面’的学习阶段,则必须以完成前两项线上学习为前提和基础才能继续进行。而在分析阶段,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对线上课程中的真实案例进行讨论和反思,发现问题并根据认知部分教师给出的工具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的应用阶段则需学习者运用线上学习所获信息和分析阶段讨论出的方案来完成相关的实训任务。现以商务模拟工作坊MOOC课程中《求职面试》(Jobinterview)单元为例来简述该教学阶段的操作过程。此单元线上学习部分是由一段二十分钟的微课构成。其中,体验阶段是以本校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参加一家外资企业招聘面试的真实场景为案例,要求学生观看此面试场景后找出几位求职者在面试过程中的优缺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在随后的认知阶段,案例中的‘面试官’对求职者面试中出现的问题一一解读,并从职场从业人员的角度给予求职者面试建议。紧随其后便是教师根据面试官的建议将如何应对求职面试的英语语言点和商务常识以职场‘工具箱’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并鼓励学生在后续任务中选择使用。通过线上学习的两个阶段,学生体会了求职面试的真实情景,也观察到与自己身份类似的毕业生面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获得了面试场景所需要的语言和商务知识,由此完成了关于求职面试基本知识点的输入与构建。在随后的线下学习中,学生带着线上课程所获信息,回到面对面的课堂,参与到自己的小组,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线上课程中所要求的关于求职面试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反馈,给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随后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出自己的观点和改善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不参与学生小组的讨论,但需在讨论前给出讨论的问题和时间,并在讨论过程中对学生的不解和疑问提供有效的信息和帮助。最后在应用阶段中,教师根据学生所提供的面试建议和方案给出反馈意见和修正建议,然后布置小组任务,要求学生以线上课程中的案例为原型进行求职面试的角色扮演,且对案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正或改善,以现场演示的方式完成对线上课程信息和知识点的输出。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这一教学模式的运用在充分体现MOOC课程多模态交流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传统教学生态的固化模式。混合式学习理论的运用打破了传统课堂的互动,将师生交流方式重新定位,教师在MOOC教学中的角色和作用更多以‘协调者’(facilitator)和‘观察者’(observer)的身份出现。例如,教师在线上课程部分以学习工具和理论的提供者身份出现,线下教学中的应用阶段则与学生共同参与课程的反馈和评价。而在中间各环节更多以学生为课业和任务的主体,教师则作为一个媒介,以‘引导者’和‘帮助者’的身份出现。师生角色的改变从交流模式上实施了自主学习策略,促进了学生在知识探索中的主体意识。由此可见,混合式学习在商务模拟工作坊MOOC环境下的实践体现了现代教学的两大特色:①语言实训课程网络环境下的交互性。传统的教学只在面对面的课堂上实现课程互动,而商务模拟工作坊MOOC课程的开发突破了传统语言实训课的瓶颈,将单一的课堂实训与网络实训相结合,创建了更为广泛便捷的实训空间和交流途径,使语言教学实践更为立体化和开放化。②网络环境下实训课程自主学习的可行性。将语言类实训课程融入网络环境,有效实现了学习者通过网络互动完成语言实践,增强了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和实效性。通过《商务模拟工作坊》MOOC课程的教学探索,高职高专英语学习者可以借助线上和线下学习,完成对语言知识和商务技能的主动探索和操作,改善自我效能,促成自主学习行为的养成,从而提高英语语言在日常商务工作中的应用能力。同时,该教学模式的运用也正在试图解决以下几个问题:①改变学生根深蒂固的传统学习观念,将大数据时代的网络化和流行元素融入学习内容,建立新的教学生态,增强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动性;②MOOC教学环境下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将教师从传统的课堂模式中脱离出来,从知识的机械传授者转变为获取知识的方法引导者,从而改善教学效果,深化教育内涵。③改变传统实训课程‘面对面’的单一授课方式,将实地课堂与网络课堂相结合,扩大学习者的交流维度和途径,为随时掌握学习动态和学习效能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以求解决实训课程后续巩固、反馈和评价的难点。

3结语

《商务模拟工作坊》MOOC课程在上述理论基础和教学框架中得以实施,并在课程设计、交流媒介、教学模式等方面针对传统语言实训做出了较大的突破和尝试。混合式学习理论的运用使网络化教学日益体现出较为显著的实效性和前瞻性。同时,建构主义教学观帮助教师在MOOC环境下重新定位,重构课堂,建立MOOC模式下新的教学生态,旨在促进高职高专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进一步突显了MOOC课程在语言教学实践中的意义。当然,为达到这些教学目标,在MOOC教学实施过程中,相关的必要条件和策略是不可忽略的。首先,信息化管理和网络建设应予以保障,从技术上确保学生能在课程要求的时间和环境下进行线上学习。其二,线上教学内容必须在线下教学设计和测试中得到及时和有效反映,否则将难以保证学生广泛积极地投入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也无法有效检测自主学习策略的实施与效果。其三,对线上内容的掌握程度应设有奖惩机制,并可同时在线上和线下予以体现,使学生及时快捷地感受到学习成就和学习动态,从而增强学习动力和明确努力方向。由于商务英语实训课程的MOOC教学尚处于探索阶段,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诸多有待进一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例如,对线上学习如何实行更加合理有效的监督和评价?如何运用MOOC环境更大程度地实现翻转课堂的教学目标等。随着大数据时代下研究者对新型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的深入探讨和研究,这些问题将会得到更加科学完善的解决。

作者:史咫阳 单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樊文强.基于关联主义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及其学习支持[J].远程教育杂志,2012(3).

[2]李曼丽.慕课正酝酿一场新教育革命[N].中国青年报,2013-05-23.

对线上教学的意见范文2

关键词:金课;混合;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2-0055-04

一、概述

“打造金课,杜绝水课”正成为近年来中国大学教育的新的教学理念,金课要求课程内容体现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而把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和当前大学教学改革相结合,其主要实践方式就是将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由此引发了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国内教育界一些文献基于金课理念对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陆恩(2019)在金课视角下对高职国际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进行了考察;张熙悦和王怀祖(2020)以《微观经济学》教学实践为例,在“金课”建设背景下,对“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法”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汪芳等(2018)基于在線开放课程建设,对高校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进行效果评价研究,指出混合式教学效果的提高需要从教师、学生、教学过程、在线课程平台等四个层面实施联动,每个层面都要依据自身的核心目标加以改进;杨学坤(2019)基于线下“金课”建设联动机制,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体验式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分析其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体验式教学改革的模式、思路与实施方案;钱琼(2019)基于金课视角,对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

计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一起构成了中国高校经济学和管理学本科生必修的三门经济学核心课程,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交叉性、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成为各经济类院校必开设的重要的应用经济类专业课和学科基础课。马越越(2019)、赵海涛(2019)和张敏(2019)对高等院校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是一所以教学型的“二本”院校,计量经济学课程于2012年6月重点课程建设结项,2012年11月计量经济学试题库建设完成,2013年精品课程建设结项,2018年6月教材《计量经济学》编写完成,由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2019年又获得校一流本科在线金课建设立项。计量经济学课程正一步一个脚印建设完善,我们以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为例,于2019年12月启动了计量经济学混合式金课改革的大学生评价调查项目,通过问卷星电子问卷调查,考察大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混合式金课改革的评价,从而作为先行者在提高和改善“二本”院校的金课改革教学工作方面提供建议和参考。

本文将从以下几点开展研究:

1.本课程采用网络教学方法,实现线上线下的良性互动,线上全面使用学习通APP进行网络教学,网络签到,网络课堂测验等内容,并将教材、实验指导书等相关教学资料上传至网络,供师生使用,线下采用启发式教学理念,将课程计量模型设计和实验有机整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为每堂课准备了内容丰富的幻灯片,并配合案例及计量教学支持软件操作演示。我们将对线上线下的教学方法从大学生角度进行考察。

2.对教学资源、课程考核方法和实践创新等内容从大学生角度进行综合考察。本文的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问卷设计,第三部分样本大学生基本情况,第四部分教学方法评价统计结果与分析,第五部分教学资源、课程考核方法和实践创新等内容的问卷统计结果与分析,第六部分是结论。

二、问卷设计

计量经济学课程调查问卷,基于个人基本信息,对目前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等各方面进行调查。问卷设计的具体内容如下:个人基本信息(年龄、性别、户籍、年级、所在学院、目前担任职务、目前的学分绩点在班级排名、每月生活费);对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设计评价(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组织、课程难度、教学案例、实验项目);对课程教学资源评价(教程、课件ppt、实验指导书、课后作业、模拟试卷);对课程教学方法评价(已有项目、未开发项目、课后作业、实验课程);对课程考核方法评价(平时成绩、总评成绩、期中考试难度、线上期中考试);对课程实践创新评价(课程案例、实验项目、学生科创项目积极性、计量建模型知识作为一项工具对分析事物帮)。

数据来源于我们对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使用问卷星对266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有效问卷为266份。

三、样本大学生基本情况

此问卷填写成员半数以上为在校大三本科学生,这是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一般在第三学年开设,需要学生先修相关的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学相关课程。样本大学生中,34%担任班长、班委和学生会部长等职务,绩点在前20%的学生比例为47.37%,约半数来自于一线城市(具体参考19年城市类型划分),90%月生活费在3000元以内。

四、教学方法评价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教学设计(见表2)

从教学设计的五个方面(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组织、课程难度、教学案例和实验项目)来看,大学生的认可度均在94%以上,说明计量经济学现在的教学设计对于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是基本合适的,能够满足线上教学的需要和大学生的要求。其中,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案例和实验项目认可度更高。

(二)教学方法(见表3、表4)

现在计量经济学混合式教学方法,线上教学方式是采用超星公司的学习通APP,进行学习通签到、学习通ppt演示、学习通测验、学习通云教学资料和线上视频课前预习,数据显示,参与调研的大学生中近乎高达97%认可目前的线上教学方法,并对学业起到积极帮助效果。计量经济学的课后作业和实验课程我们还没有转变为线上教学模式,仍为线下传统的教学方法,认可度也较高,但大学生对其评价认为帮助不大的比例是要高于线上教学方法,说明对于线上教学方法大部分大学生是持欢迎和认可态度的,这也进一步验证了国内教育界打造金课,进行线上教学方式改革是受大学生欢迎和支持的,也是课程教学团队进一步加强、优化线上教学方式的动力。

五、教学资源、课程考核和实践创新等内容的问卷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教学资源(见表5)

当前的教学资源已经全电子化,并已上传至学习通云教学资料,大部分大学生认为目前教学资源(教材、课件ppt、实验指导书、课后作业、模拟试卷)能达到较好效果,但在参与调研的大学生中仍有近4%对教材、实验指导书认可度不高,课程教学团队需重点对教材和实验指导书仔细进行改进,计量经济学教材是我校自己主编的由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已在国内大学使用一年多,我们准备依据教材在校内外使用中教师和大学生反馈的意见,对教材进行修订,计划在2020年9月出版教材第二版,并计划出版相应的实验指导教材,进一步提高教学资源的认可度。

(二)课程考核(见表6)

對于课程考核,平时成绩考核方法为考勤、作业、实验报告与期中成绩各占25%,总评成绩考核方法为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各占50%。大学生对目前课程考核方式认可度高达近99%,我们将进一步试行线上期中考试,逐步完善线上教学。

(三)实践创新(见表7)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均较强的一门课,近85%的参与调研大学生认为课程案例及实验项目与实践可以有效结合,而认可度约为99%,说明课程案例和实验项目对大学生使用计量建模型知识分析事物有较大帮助,也激发了大学生参与科创项目的兴趣。

六、结束语

对线上教学的意见范文3

关键词:混合学习;图像处理;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0-0053-04

一、问题的提出

伴随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D像处理软件Photoshop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相应地,“数字图像处理”也成为一门重要的信息技术类课程。为了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许多教师对此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与实践。笔者通过调查研究,经过归纳总结,发现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1.数字图像处理在各普通高校以选修课的方式出现,课时一般在16或者32学时,主讲教师在

较少的课时内要完成内容的讲授、指导学生练习操作,又要对典型问题与学生进行探讨,分身乏术。2.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背景不同,知识准备上存在偏差。3.由于选修课多安排于晚上,教师下课后留在课堂的时间不足,师生交流讨论以课内为主,很难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4.选修课的教师往往是兼职,因此没有充足的时间完成教学资源的制作、学生作业的及时评价与反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笔者通过寻找开源项目新闻系统在本校架设部署“Photoshop换影留型”学习网站,完成对教学资源网站的设计与开发,帮助学生完成线上简单学习。自主编写并开发Photoshop课程作业提交系统,促使学生互评作业与教师点评结合,对学生作业及时评价并发现作业中碰到的典型问题予以纠正。使用即时通讯工具创设学习群对师生交流不充分的现状进行调整。笔者将线上学习课程与课堂学习课程进行有机混合,对混合教学模式进行实践,试图改变当前高校数字图像处理课程中师资匮乏、重视总结性评价而轻视形成性评价与师生交流不充分的现状,建设一个低成本的校级混合教学课程。

二、实施混合教学的先决条件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可以使线上教学和课堂教学互为补充,提升师生交流频次。笔者所在的高校已完成数字化校园,信息化较完善。教学区内完全覆盖学校无线网络,各学生宿舍校园网全部部署。学生基本完全拥有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有条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线上学习。学习网站和作业提交网站的部署可以让学生在网站上浏览课件、观看课程视频、提交作业等操作,方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部署的网站包含了基础工具组、图层蒙版与通道、色彩的调整、滤镜操作、图像处理高级操作五个基本内容,与教学大纲要求的图像处理教学内容相一致。网站上的课程内容主要采用了图文并混与视频来呈现,为了方便学生进行观看,课程视频采取时间短数量多的方式。另外,网站上对每个知识点有拓展、与其它知识点有联系等内容,有利于学习者进行自主拓展、深度学习。

为了使教学过程中主讲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指导学生学习,强调团队教学,邀请同校相关专业老师成立三人教学团队,分工制作教学视频和图文教程。挑选已经结课的优秀学生作为即时学习群里的交流讨论助教。课程内容的不断优化更新和学生助教的加入使得及时反馈、动态改进教学策略成为可能。

三、线上线下混合式数字图像处理教学模式创设与实践

所谓混合式学习(Blending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题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1]。混合的过程不单是技术手段上的混合,也是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的混合。笔者尝试从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五个方面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图像处理教学模式的构建。

1.教学环境方面

教学环境作为对学习活动的支撑,其设计必须参照教学内容来进行。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应不同的教学环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基础知识与概念的讲授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在此情境下,传递-接受模式是主要的教学模式。常规的多媒体环境能很好的适用此种情况。本校机房部署凌极第三代数字语言实验室系统,可实现专业语言实验室、多媒体教室、考试中心、开放式学习中心等多功能合一的专业教学环境。教学系统可以直接导入各种多媒体格式的课件进行教学,为课堂交互反馈提供了较好的教学平台。此系统是对传统课堂授课模式的有效技术补充。在综合性较强的图片处理教学内容中,教学环境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硬件环境包括多媒体课堂教学环境、校园网建设、学生宿舍、图书馆等校园环境。软件环境则包括有利于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的教学资源、有利于辅助课堂教学和师生交流互动的网络教学平台与即时通讯软件。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使得本校的无线网络达到无死角覆盖,教学资源网站与作业提交网站的搭建及学生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线上学习、讨论交流等活动可以高效进行。

2.教学内容方面

由于图像处理课程学生的学习背景不同,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既要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有适当的内容拓展、与其它知识的联结。内容设置的层次渐进性,易于不同层面的学生自主学习,引发学生对各知识点之间进行有效的联结内化。(见表1)

在网站教学平台上以各种图文并混教程、课程视频、幻灯片课件等呈现教学内容,学生可以在线或者下载后脱机观看。在学生使用频次较高的课程视频制作上,优先考虑由教学团队采用当下校本素材自行录制教学视频。在录制前,通过查找学习相关知识的视频,采众之长,适当的简化、凝练后由本教学团队老师将知识点融入到与学生卷入度较高的实例中进行讲解。作为学习检测的手段,结合知识内容,在网站教学平台上布置每个章节的课后作业,并要求学生在下一次上课之前必须上传到作品提交网站。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方面提供了更加详实丰富的教学内容,是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的有力保障。

3.教学时间方面

在教学时间方面,分为课前、课中与课后三个时段。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每个时段都有一些适当的变更。在基础知识与概念的传授阶段,课前阶段要求学生做一次对上节课内容的简单测试题,课中注重对基础概念和知识的传输,课后针对学生答疑。在综合实际操作知识组合阶段,课前教师在即时通讯工具群组中本次学习任务,学生自定时间观看课程内容,在完成初次学习后,需要完成针对内容相关的小测验。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和问题学生可通过即时通讯工具群与教师、在线助教或同学讨论解决。

课中阶段主要实施翻转课堂。课前完成知识点的掌握,课中通过讨论、协商和探索完成知识的内化和联结。图像处理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非常强,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站教学平台已经简单学习了本节内容,在课中就有较充分的时间开展探究讨论和项目协作等活动。在教师的监督指导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针对图像处理技巧与操作等问题进行探索分析,在探讨交流中完成知识的内化与联结,提高学生对已有案例使用方法的逆推分析和实际处理能力。

课后阶段主要是通过课后作业查缺补漏与知识拓展阶段。在学生作业提交网站上评定学生的作业,教师主评,学生互评。教师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批阅了解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有针对性的对这些学生进行指导。对没有完成作业进度的学生及时督促。对本章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鼓励他们进行知识的拓展学习。学生通过评阅他人作业和查看老师对作品的评价,查找自己与他人的差别,查缺补漏,对自己薄弱的知识点进行强化训练。学生评价别人作品的同时,对自己所学的知识也是一次梳理的过程。

4.教学方法方面

在线上线下混合式图像处理课程教学模式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混合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传统的课堂讲授式学习(对于一些基本的色彩概念,原色与补色,像素等知识内容),案例分析(通过观察实际应用的图像案例,比如楼下公交站牌上的广告,学校主页的设计、本校某餐馆的菜单设计等),团队合作(学生分组,按照主题内容要求,分工完成素材的寻找、构图的设计与最终的效果处理)生生间交流学习(学生之间就图像处理课程学习进行经验交流),基于问题解决式的学习(如针对图片的某一种专项处理,比如给一个破旧且有折痕的黑白照片进行修复上色),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控能力、各种工具组合利用能力和交流能力等。

5.学习评价方面

线上线下混合式图像处理课程教学模式在学习评价上关注学生学习的参与过程,结合平时作业成绩,兼顾学期末终章作业结果,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形成性评价主要针对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评价,是总成绩占比的40%,考虑到学生可能通过观看其他学习网站的同类课程内容来进行自学,因此,针对线上学习的评价占比20%。主要是通过分析学生在网站的登录次数,在线测试成绩和观看视频的时间来评价。线下成绩评价占比20%,通过学生的出勤率、回答问题的次数、在团队讨论时是否能积极有效的提出问题或者回答问题等表现进行评价。

总结性评价包括终章作业的评分和各成员互评分,占总评成绩的60%。各成员互评分占20%,主要检验学生在线下协作过程中是否有效的完成小组分配的任务,由成员互评和教师评价共同确定分数。终章作业占40%,主要是鼓励学生自己从素材的找寻、图片的构图、围绕某个主题完成图片的综合实际应用能力,以教师评价为主。

四、混合教学效果分析

2014年3月-2014年11月,在这两个学期中,笔者在图像处理选修班,开展了32个学时共有120名各学院的学生参与的线上线下混合式图像处理教学模式的实践,在课程整体结束后,使用李特克量表、学生综合成绩分析报告和单人访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调查,汇总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满意度与建议。

通过调查,了解到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模式持较高的满意度(76%的学生持肯定意见)如图1示。异于其它课程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高,课堂参与程度好。

笔者将每次课后测验题(5次测验,每次10题)答对数、提交作品数目(5次提交作品)与作品的师评分数作为统计对象,对比分析了测试班的60份报告和对照班的60份报告(见表2),从表2中可见,测试班的学生在平时课后测验、作业提交次数及作品师评分上小幅度高于对照班的同学。

五、总结与展望

在上线下混合式图像处理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中,将线上学习和传统课堂教学,根据课程内容的需求从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法和学习评价五个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混合。合理安排传统课堂教学或翻转课堂,促使学生在课程的投入时间上加大投入,学生在课下有较多的时间进行自学,在课堂内开展探讨,围绕课程中的难点进行协商、交流、解决;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注重教学过程的指导,在指导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通过教师的归纳总结反馈给学生更深入的课程理解。当然,这种混合式教学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在非课堂学习过程中,由于缺乏监督和整体学习氛围,学生容易受外界干扰而无法顺利自学。课程作业较多,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在此门课程上,导致其它课程学习时间减少。多种学习方式有时候流于表面而未达到深入学习等。这些问题给今后的教学又提出了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中国电化教育.2004.03:1-6.

[2]Charles D.Dziuban, Joel L.Hartman, Blended Learning[EB /OL].http: / / .hk /search?hl=zh-CN&source =hp&q = + Charles + D.+Dziuban%2C+Joel+L.+Hartman% 2C+Blended+Learning&aq=f&aqi=&aql=&oq=&gsrfa=2014-06-02.

[3]孙曼丽.国外大学混合学习教学模式述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3(192):153-160.

[4]敖谦,刘华,贾善德.混合学习下“案列-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03:122-126.

[5]徐明,周恕义,乔虹.教学模式引导下的多样性数字化学习环境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4.03(24):94-99.

[6]钱文华,徐丹,岳昆等.图像处理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5(S2):240-242.

[7]邵文红.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的教学方法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05:60-62.

[8]费少梅,王进,陆国栋.信息技术支持的SCH-SPOC在线教育新模式探索和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5.04:57-60.

[9]欧阳丽莎,李思思,王艳凤.混合教学与德国探讨式教学在艺术教育中的整合实践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06(317):93-97.

对线上教学的意见范文4

在信息技术没有发展以前,我国高等院校的课程一般是由教师在课堂上直接面对学生讲授,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的学习多为被动接受。而医学院校的课程具有专业性强,复杂难懂,知识更新快等特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不仅占用教师大量的备课时间,教师也仅能借助板书、挂图、模型等辅助教学用具,医学课程教学内容枯燥、复杂,单一的教学手段很难使学生理解教学重点和难点,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遏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传统的医学培养目标已无法适应未来发展,医学领域的新进展、新发现日新月异,据统计,医学信息资源占据了30%以上互联网信息资源,全球医药类期刊每年200万篇以上且以每年7%的速度递增[2]。医学生必须利用信息网络随时了解医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发现,才有可能跟上当代医学快速发展的脚步,而不仅仅是背诵记忆现有知识内容,医学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需要获取更多新知识、发现新问题的能力。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平台的出现,人类对数据的收集、存储、分析、使用能力实现巨大的跨越。2007年翻转课堂的出现,从2008年微课出世,到2012年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的正式上线,以及我国教育部号召开展国家精品共享课建设等,这些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新教学模式以其开放性和大规模性迅速播散,2013年的中国教育界刮起阵阵“飓风”,为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注入了新力量[3]。这些新的现代化教育模式在医学教育领域具有独特优势,可将各种优质的教育资源最大程度整合、共建与共享,有效地解决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无法共享等问题[4],对教师和学生而言意义非凡。

2医学专业课程改革新教学模式

2.1互联网+概念下的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起源于2007年美国的两名教师为了帮助缺席学生补课,将录制的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视频上传到网路,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和好评[5]。移动互联网催生“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就是将学习的主动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课堂上让学生成为主角。尤其在医学专业课程中,知识点多、难、知识面广,更新速度快,教师可利用翻转课堂在课前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向学生任务,学生在课下提前将课程学习需要的背景知识,通过在网上查新、视频讲座、网络课程、在网上与老师及同学们讨论,或者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完成,课堂上教师则用来深化概念、解决问题,来满足学生的需要和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在实训教学中,教师也可利用翻转课堂,让学生来操作示范,教师则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这样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反思、整改,可让他们的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翻转课堂改变了传统课堂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授课模式,它成为一种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全新教学模式,弱化了教师们传统授课方式,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真实的互动环节。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让学习更加灵活、主动,让学生的参与度更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流程的彻底颠覆,能够充分引导学生向探究性学习、兴趣化学习和主动性学习发展,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2互联网+概念下的微课

微课程是2008年美国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Penrose首次提出“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一概念。随着信息化的普及,知识更替的速度进一步加快,传统单一课堂讲授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医学生对于前沿医学新知识的掌握。微课是一种新型的网络课堂教学方法,它是通过录制短小视频,把教师在课堂内外教学过程中讲解的某个知识重点、难点或某个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简短、完整、精彩的教学活动记录下来[6]。医学专业课程内容枯燥繁多、知识点分散、名词概念长、代谢途径机制交叉反复,学生很容易跟不上教师的节奏,针对现在学生对手机、电脑等互联网移动设备感兴趣的情况,微课这种时间短暂、内容碎片化的学习方式正好满足学生在课前课后预习复习知识点,使学生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微课选题一般是围绕教学内容中的教学重点、难点、专题、实验、技能点或主要教学问题,针对教学中的常见的、典型的,复杂的问题或内容进行编排构思,尽量“小而精”,具有代表性、示范性、独立性、完整性,通过一个微视频,完整地讲述一个教学内容,有效地化解了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等问题。教师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录制微课过程中把图片、视频、动画、网页链接等多种媒体技术,适时地运用在教学过程中,以便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同步构建完善的在线答疑、在线测试、在线调查等自主学习活动的学习反馈体系,便于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有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由此可见,微课因主题突出、短小精悍、效果立杆见影,可随时随地网络学习等特点,被引入到医学专业的网络课程建设中,可为学生提供再学习的有效途径,也为教师提供了切实有效的课后补充教学方式。微课程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必将具有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

2.3互联网+概念下的MOOC

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是对大型开放网络课程的简称,其课程建设理念是在虚拟网络环境中,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利用网络平台,为大规模的线下学习者提供具有完整教学资源和丰富学习支持服务的海量优质课程,这一概念提出后,人们纷纷开始探索MOOC的可行性,MOOC这种新教学模式为我国高校的教学方式提出新思考,是教育改革的新尝试。现在医学院校的师生共同面临着如何协调好繁重的课业压力与有限时间的紧张关系,而MOOC可以优化教学效率。学生可事先利用教学视频,对学习内容预习,发现对自己知识点的理解误区和掌握不熟练的地方,在课上带着问题听课,有针对性,事半功倍。也可重复利用教学资源,课后复习、讨论,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医学院校学生可以充分使用欧美发达国家医学院的教学视频,利用MOOC强大的共享平台,增长见识,扩大知识面,加深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医学院校应加强校内信息平台的建设,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鼓励支持师生采用在线教学、研讨、交流和考试,充分利用发挥MOOC强大的共享平台,构建经典MOOC教学课程。MOOC实现了交互式学习,实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育理念。MOOC平台的出现使得大规模且个性化的学习成为可能,使不同人群不受时空限制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成为可能。

2.4互联网+概念下的精品资源共享课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医学专业课程深化改革,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已势不可挡。2012年教育部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提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目标:旨在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高校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推动教育教学理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从而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校课程信息化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是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要有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优化的课程设计,多元的教学模式,充足的教学资源,完备的教学评价体系等。学生在课下可以通过共享平台,浏览到本门课程完整的课程资源,包括该课程介绍、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学日历、学习指南、教案、演示文稿(PPT讲稿)、媒体素材、教学录像、教学案例、重点难点指导、实验(实训)指导、学习手册、作业、常见问题答疑、考评方式、线上自测、参考资料目录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医学专业课程因其复杂性、超前性、延续性、周期性等特点,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很难全部消化理解,通过在线精品资源共享课,可以让学生对本门课程有一个完整全面的理解,旨在为师生提供良好的人机交互服务,并可最大限度提高课程本身的吸引力和共享性,从而真正发挥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示范作用。

对线上教学的意见范文5

关键词:信息化;高职院校;学生管理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透析

学生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信息化水平关系到学校整体的信息化和现代化质量,它不仅是学校发展的需要,也是未来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为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我们以厦门地区的高职院校为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针对学生管理信息化产品的运行情况,使用者的信息素养、使用情况、使用满意度,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建设理念等内容进行了调研。同时,还对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关键人员进行了深度访谈,并以管理者和使用者的身份进行了信息化产品体验。另外,调研还以访客身份在互联网上对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产品进行了查询和使用。在对厦门12所高职院校近400名师生进行高职学生信息化管理问卷调查中,回收问卷348份(其中46份是对学生管理者,302份是对学生),有效问卷347份(其中46份是对学生管理者,301份是对学生),有效回收率99.7%。

(一)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运行情况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成熟,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建设了学校网站和部门网站,开通了微博微信等公众社区服务,积极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不少高职院校在教学和管理信息化上做了深入的尝试,建设慕课学习平台,推广办公自动化平台,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从调查来看,很多院校学工、教务、人事、财务等部门都建有独立的业务系统,信息共享主要在业务部门的内部业务之间,能满足内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流转需求,实现管理工作的自动化方式。多数院校缺乏统一规划和顶层设计,已建成的业务系统间资源分离较严重,存在信息孤岛[1]。每所高职院校都建设有自己的学工官方网站,都能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学生管理和服务工作进行宣传更新。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已开通办公自动化系统,有的高职院校信息、奖助评定、信息采集等都通过此平台申办,有些院校虽然也开通了但却未能在学生管理领域实际运用。由于团市委的大力倡导和微平台的便捷性,几乎所有高职院校都开设有自己的学生服务校园微平台。从层级来说,微平台的建设有校级、系部、学生等不同层面。微平台提供的服务种类也较为丰富,涉及心理健康、党建、团学、专业教育等。2015年福建省教育厅力图开辟新时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上新阵地而大力推行校园易班建设,从调查统计结果看,公办高职院校基本实现校园易班的构架,但民办高职院校在易班的建设与推广方面反应比较迟缓(见图1)。在对校园微信和微博等信息化产品是否对学生起到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调查时,37.64%的调查者表示有很好或者较好的作用,50.34%的调查者认为起不到教育作用。此外,65.13%的调查者表示学生管理信息化产品能为大家及时全面的提供校园新资讯,68.59%的调查者认为增强了校园文化的宣传力度,37.46%的调查者认为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

(二)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满意度情况

以人为本是管理的核心,信息化建设也只有从管理者和学生最迫切、最现实的需求出发,以更好地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才是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调查发现,36.03%的调查者表示对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较为满意或满意,29.97%觉得一般。在对学生信息化产品使用评价调查中发现,63.98%觉得网络系统服务不稳定,经常出错,55.53%觉得信息更新不够迅速,内容不够充实。在对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满意度调查中,41.03%的调查者对本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持满意或者较为满意的态度,58.11%的调查者表示不满意或者一般,其中34%对目前的校园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满意。66.77%调查者表示希望信息化建设能提供更多更有趣的校园资讯,72.82%调查者希望进一步增加互动,建立便捷的师生意见征集和反馈渠道,45.53%调查者希望信息化建设能更加注重人性化服务,切实满足使用者需求,52.07%调查者认为微信、微博和易班等信息化产品能发挥对学生的思想引领作用,52.94%调查者希望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及时改进问题,优化服务水平,40.06%调查者认为应进一步优化业务办理与受理流程,提高办事效率。

(三)学生管理者与学生信息化素养情况

首先,在信息化运用观念上,大部分调查者都认为信息化应用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领域是有必要的,其中22.48%的调查者认为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十分有必要,49.37%的调查者认为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必要的,28.15%的调查者则认为信息化建设可有可无或者没必要。其次,在对自己的信息化运用技能上,84.15%的调查对象表示能很好或者较好地使用信息化产品。再次,在是否主动关注校园网络社区如官方微博、微信上,大部分调查者表示偶尔关注,54.84%的调查者表示偶尔关注或经常关注校园官方微平台,56.48%的学生调查者还表示会经常或者偶尔关注教师的微博和微信。调查中100%的学生持有智能手机,学生平均每天通过手机或电脑花在“互联网”上的时间为1.79小时,学生日常生活已离不开互联网。31%的学生管理者表示尝试过使用信息化最新技术创新学生管理工作,其中28%的学生管理者尝试过使用移动“互联网+”技术,17%的学生管理者尝试过使用“大数据”技术。总体而言,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管理者与学生基本具备一定的信息化素养,为信息化在学生管理中的运用奠定了重要基础,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相抵触或者不重视的学生和学生管理者。比如学工自动化办公系统在学生基本信息的更新上,无论是辅导员还是学生,都尚未形成信息的自觉意识,大多不曾想过主动地对信息进行更新,往往到了学生管理的某个流程,基础数据的缺失又让学生管理回归到传统管理习惯,最终各个产品都成了空壳子。

(四)学生管理信息化系统管理维护情况

目前,高职院校几乎都成立了校级信息化建设协调小组,由一名校级领导负责,领导小组成员为各个部门的相关负责人,旨在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各个部门也根据需要安排专兼职人员对信息进行日常维护和管理,但大部分部门并没能及时对信息进行更新和整理。我们在高职院校的团学微博和微信平台上发现,有些院校的信息只是简单地转发心灵鸡汤和对大型校园活动的报道,阅读量也不高。从与学生管理者的访谈中发现,除非是硬性要求或者是接到行政命令,否则他们是不会主动去更新信息的。日常管理层面上,与学生相关的信息搜集、整理、、管理等工作都被下放到辅导员或者班主任等一线学生管理者身上。在团学口,信息化产品管理多由数名学生干部协助负责老师完成,而系部层面则主要由辅导员带领数名学生干部进行日常的信息维护,学生事务的繁杂让一线学生管理者并没有很大的积极性。调查发现,学工处的信息化产品更新度明显低于团学口的信息化产品。官方网页上所提供的信息形式较正式和传统,多为学生事务及相关活动的通知、公告、告示和报道等,而微平台的更新速度明显快于官网,推送的信息也比较灵活。在技术管理层面上,信息化建设主要由学校的信息技术部门承担,或者直接外包给网络科技公司。59.68%的调查者表示信息化产品的技术管理不到位,造成信息产品与现实需要和期盼相脱节,不能很好地满足使用者的要求。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信息化建设之初,管理者希望借助信息化手段提高学生管理效率,从而更好地服务和满足学生,也能帮助学生管理者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将重心转移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服务上,但是从调查结果看,并非如此。1.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缺乏科学的理念指导无论是大学生合理需要理念,还是学生发展理论,都将“人”置于中心,提倡管理即服务。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很多院校关注了技术而忽略信息化和学生管理的服务本质,这种脱离人性化的信息建设很大程度上无法弥补传统学生教育、服务、引导和管理的不足,导致信息化产品停留在数量上,信息化系统在设计上往往率先或者只考虑直接的学生管理部门的工作需要,缺乏对所有事务进行归纳、分类和研究,造成系统开发不全面,系统之间不能兼容,信息数据无法共享等弊端[1]。2.学生管理信息化产品质量有待提高从产品的运行情况和使用者满意度来看,学生管理信息化产品并没有很好地提高学生管理效率。信息化产品的质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所院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学生管理信息化产品质量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产品的信息推送质量,如信息更新速度和内容。二是产品所发挥的作用,表现在能否吸引受众,能否优化学生管理流程,能否提高效率。3.学生管理人员信息化素养有待提升,管理和维护队伍欠缺激励机制学生管理人员是信息系统使用和维护的重要主体,学生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素养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自觉参与、积极维护管理信息系统,关系到能否使用信息化新技术新手段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方式。激励机制的不完善,让管理维护队伍积极性欠缺。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如果无法保障专门的维护和研究人员,信息化建设就只会停留在表面,而无法实质性地推动学生管理工作。

三、优化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途径和对策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信息的急剧膨胀、飞速传递所引起的变革已经在各个领域凸显,学生管理只有走信息化的道路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更好地提高管理效率,适应社会发展规律。

(一)以科学的管理和建设理念指导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

1.秉持“以学生为本”理念学生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借助信息化手段使学生管理更好地发挥育人的作用,帮助学生自我发展。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只有始终紧紧围绕“学生”这个主体,才能确保信息化建设不脱离学生管理理念。学生管理者应时刻谨记管理的核心功能,信息化才能脱离单纯的技术运用这种狭隘认识,切实提升和优化学生管理。比如,一套学生的后勤报修服务系统,不仅仅需要考虑技术层面的实现问题,更应注重学生的体验感觉和方便性。多种报修途径,减少报修层级,增强反馈效率,提升学生用户的报修体验,报修过程其实也是培养学生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提高独立性,提升责任感,养成好习惯的过程。2.秉持“流程再造”理念学生管理的信息化不是简单的信息化技术问题,也不是单纯的学生管理问题,而是信息化+学生管理的融合问题,它的设计、组织、运行和评估都是在信息技术辅助下带有浓重的学生管理元素。管理者所站的高度和具备的信息化意识对信息体系的构建起到至关重要的决策作用,要整合校园信息化这个庞大的系统,单从学生管理部门的需要进行设计显然是达不到学生管理现代化建设要求。当今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流程再造理论应用于高校学生管理中提供了可能。依赖信息技术,通过网上的工作流程重组,率先在校园学生管理数字化平台上实现流程化服务,是学生管理的一大突破。学生管理业务流程的再造,是通过对现有学生管理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与彻底性的再设计,从实际需要与提高效率出发,将管理重心着眼于为业务的办理寻找最佳、最便捷的通道,需要管理者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以项目为单位协同涉及学生管理的学校各职能部门,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利用,简化流程,实现信息的集成、功能与部门的集成、工作任务的集成[2]。流程再造是对管理理念的实践,通过流程再造借助信息化手段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让管理结构更加合理。再造提高了源头基本信息的共享率,减少业务办理的繁琐和重复性,将一项工作的多步骤、多部门、多环节进行整合,将相关联的业务,以最终的活动目标为导向,按照一定的先后顺序、承接关系、制约因素等流程最优化原则进行设计,达到使用者的最佳满意度。比如,整合教务处、财务处、总务处、学生处等部门信息,实现新生入学的办理业务流程可以这样:新生基本数据导入—学生预报道—在线初步了解报到率—安排学生住宿、班级、学号、一卡通等—新生报到、注册—新生缴费确认,形成新生最初数据—进一步完善学生基础数据—数据存入共享数据库。

(二)提高信息化产品质量

1.明确信息化产品的核心功能推动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管理者转变传统的思想理念,还需要在产品的开发、设计、运行上找准它的核心功能,与学生现实需求契合,才能吸引学生积极使用。比如目前在大部分高职院校难以推广的“易班”,如果只是做成基础的消息平台,就缺乏学生的兴趣,也将最终被使用者遗弃。以建设较好的厦门大学易班为例,厦门大学易班接入许多学生服务的实际功能,比如“新生预报道登记”“网薪换实物”“学术报告抢门票”等,并与线下活动相配套,才能吸引学生参与进来。易班的聊天功能绝对比不过学生热衷的QQ、微信强大,如果学生管理者不能找准符合产品特点的核心功能,像“报修便捷通道”“费用查询”“监督通道”等,就很难推动易班工作。2.宣传教育平台从学生出发学生管理者对线上平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直接影响信息化的建设。旧媒体时代的宣传理念,采编的消息多是传统的活动宣传报道类,忽视了学生在线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3]。调查中发现,不少学生都是在“被要求”下进行点击阅读,主动关注的少,信息缺乏吸引力,久而久之便很少关注。而一些能从学生角度和新媒体角度进行消息采编与推送的微平台,明显更能得到学生的点击。另外,与活动捆绑的消息的阅读量也存在明显优势。只有以学生为本,开发更贴近学生喜好的学生信息化宣传平台,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加大投入,避免校园宣传平台只是一些简单的活动报道文字和图片,宣传平台只有落实到校园新媒体的在线引领作用,吸引住了学生,才谈得上拓展与优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才能达到很好的引导教育作用,减弱学生管理中的“管”的方式。3.建设“一站式”学生服务平台再造业务流程学生管理很多业务周期通常都是一个学期或者是一个学年,虽然目前也有院校开始关注用户服务,但也多是通过门户网站的形式将用户操作入口进行了合并,实现了单点登录,但用户相关的业务却并没有打破职能领域的界限,进行统一规划[4]。调查发现,有些高职院校为了自身的工作业绩,信息化产品重复建设,或者功能交叉重叠严重。不同职能部门纷纷建立部门品牌的信息化产品,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最终产品质量也达不到预期效果,大家都做了又都没做好。笔者认为,信息化产品的提供数量不该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只有将产品发挥的实际作用作为考量的核心,才能避开如今求量不求质的现象。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利用信息化手段集中数据资源,贯通业务流程,将数据共享、业务申报审批和信息等众多业务服务集中起来,由专门的部门和系统来承担,实行统一管理、内部协调、协作实施,变传统的体外循环为高效的体内协同[5]。一站式服务平台的数据交换模式为部门协同提供了实施基础,无需变更各部门的工作内容,只是再造了业务流程,在业务流转过程中,直接将上一步骤的结果数据利用数据集成技术作为下一步骤的输入数据,实现信息和流程的无缝对接[6]。学生在同一操作平台上自主进行各类业务申请和填报操作,申请单可以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分发到各职能部门业务系统中,职能部门处理后数据再同步到共享数据库中,学生并不需要进入到各职能部门的业务系统,在综合服务平台就能完成多个业务功能。

(三)提升学生管理人员信息化素养

1.加大培训力度学生管理人员是信息系统使用和维护的重要主体,系统是根据人的需求不断发展与完善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新系统的应用培训是推广信息化的关键。除了加强对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信息化理念引导,学校可以适当地增加校外的学习培训,让学生管理工作者通过对他校的学习感悟,培养和提升自己的信息化素养。学生管理人员只有拥有较好的信息化素养才能做到自觉参与、积极维护,因为很多信息数据的收集、处理与分析都依赖他们,如果没有树立学习意识,出现问题时,管理人员就自然选择熟悉的传统工作方式或者直接推诿给技术人员,这样不利于信息化的推广。2.调整人事管理制度不少信息化产品的维护集中在一线学生管理者身上,团学口的信息化产品更需要有兼职团学工作的辅导员的大力协助,工作量的增加,让不少辅导员压力增大,最终影响信息化产品的运行效果,笔者认为,人事部门应当调整相应的工作量计算考核制度,提出具体的举措分担集中在这些辅导员身上的工作压力。比如,辅助信息编辑的学生管理人员可参照投稿奖励给予一定的金额奖励;参与信息化产品开发设计的辅导员应适当减少带生数;以计算工作量或者增加绩效等方式,鼓励相关业务人员学习和钻研信息化,并与专业技术人员一同对产品的开发和维护升级进行合作;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还可增加学生管理人员,甚至是根据需要配备专业人员,更好地适应信息化需求。3.创建激励机制鼓励使用新技术拓展学生管理方式近几年频繁出现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是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社交网络、大数据为特征的第三代信息技术架构[7]。“互联网+”和“大数据”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中体现。充分利用信息化新技术,往往能创新学生管理的思路,获得更为有效的管理方法,开拓学生管理工作的新高地[8]。例如,通过对学生就餐、日常消费数据的实时监控分析,就能为精准学生资助提供重要参考决策。通过移动终端的移动轨迹,可以了解学生的课外学习、生活习惯,通过对一个群体移动终端的轨迹,可以了解学生的习惯爱好,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实现精准管理。这些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需要在学校良好的激励机制下实施。系统的,多方面的政策和措施,能调动管理和维护人员参与研究学生管理信息化的积极性,从主观上提高他们的信息化素养。

参考文献:

[1]朱建良.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创新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2013.

[2]周湘梅,毛杰,沈权权.基于流程再造的高校学生综合管理系统建设———以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6,15(5):40-45.

[3]曾丽萍,新常态下高校网络新媒体运行路径的探析———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J].高教论坛,2016(1):109-111.

[4]张凯,朱亚晓,宓言永.构建“一站式”个人服务中心[J].中国教育网络,2010(11):62-63.

[5]李方裕,堂叔怡.大学生事务管理研究———基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视野[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175-183.

[6]赵泽宇,张凯,宓詠.高校一站式信息化服务[J].科研信息化技术与应用,2012,3(3):52-59.

[7]李国杰.对大数据的再认识[J].大数据,2015,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