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区别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区别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区别范文1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 云计算 安全

1 概述

云计算的发展并不局限于PC,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基于手机等移动终端的云计算服务已经出现。根据云计算的定义,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是指通过移动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基础设施、平台、软件(或应用)等的一种IT资源(或信息)服务的交付与使用模式。当移动互联网产业与云计算技术结合,移动云计算成为ICT行业炙手可热的新业务发展模式。2009年7月ABI Research一份关于移动云计算的研究报告提到,云计算不久将成为移动世界中的一股爆破力量,并最终成为移动应用的主导运行方式。由于拥有开放的技术接口、分布式的计算理念、超强而又灵活的处理能力,云计算正在被人们所接受。经过了一年多的市场培育期,人们将注意力逐渐从对云计算技术特点和业务模式的分析转向对其业务所提供的可用性与响应速度的关注上来。借助于移动云计算,Google的手机导航系统、手机语音搜索系统以及Android平台上各种服务的表现已经让人赞叹不已。2011年3月,美国苹果公司的市值和利润都超越了微软,其被世界上公认为最有创意的最有价值的IT公司,这也证明了移动云计算的重要性。

2009年中国各大运营商获得3G牌照,标志着移动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我国3G网络投入了过万亿,其成功应该且必须借鉴于类同苹果AppStore方式的移动云计算。利用移动云计算的各种移动互联网服务正逐步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而人们对移动互联网各类服务的大量使用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着“移动云计算”市场与技术的发展。

正如任何新技术或新业务模式的发展一样,云计算在创造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云计算的发展使移动互联网网络资源、业务资源、用户资源在应用模式上发生重大变化。多租户、资源共享、数据存储的非本地化、承载业务类型的多元化以及网络带宽的快速增长,不仅要求进一步强化应对传统的安全问题,同时也要求应对移动互联网应用引入的新安全问题。因此,在云计算快速推进、广泛普及的同时,有必要重点对移动环境下的云安全技术进行研究,在云计算中采取更强大的安全措施;否则,云中的特性以及云提供的服务不仅无法控制,还将对国家、企业、用户带来严重的安全威胁。

2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云计算安全问题

2.1云安全的含义

云安全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

(1)云计算技术在安全领域的应用

云计算技术在安全领域的具体应用,属于云计算应用的一个分支,即通过采用云计算技术来提升安全系统的服务效能,比如基于云计算的防病毒技术、挂马检测技术等。

(2)安全技术在云环境下的应用

利用常规安全技术,解决云环境下的安全问题,提升云计算自身的安全性,保障云计算服务的可用性、数据机密性和完整性、隐私的安全性等,这是云计算技术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传统安全厂商多立足于第一层面,利用云计算技术解决常规安全问题;云厂商多位于第二层面,构建云平台的安全保障体系。

2.2云计算技术面临的安全问题

从总体来说,云计算技术主要面临如下安全问题:

(1)虚拟化安全问题

利用虚拟化带来的经济上的可扩展特性,有利于加强在基础设施、平台、软件层面提供多租户云服务的能力,然而虚拟化技术也会带来如下安全问题;

如果主机受到破坏,那么主要的主机所管理的客户端服务器有可能被攻克;

如果虚拟网络受到破坏,那么客户端也会受到损害;

需要保障客户端共享和主机共享的安全,因为这些共享有可能被不法之徒利用其漏洞加以攻击;

如果主机有问题,那么所有的虚拟机都会产生问题。

(2)数据集中后安全问题

用户的数据存储、处理、网络传输等都与云计算系统有关。如果发生关键或私隐的信息丢失和窃取,对用户来说无疑是致命的。如何保证云服务提供商内部的安全管理和访问控制机制符合客户的安全需求?如何实施有效的安全审计,对数据操作进行安全监控?如何避免云计算环境中多用户共存带来的潜在风险……都已成为云计算环境下所面临的安全挑战。

(3)云平台可用性问题

用户的数据和业务应用处于云计算系统中,其业务流程将依赖于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所提供的服务,这对服务商的云平台服务连续性、SLA和IT流程、安全策略、事件处理和分析等提出了挑战。另外当发生系统故障时,如何保证用户数据的快速恢复也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4)云平台遭受攻击的问题

云平台由于其用户、信息资源的高度集中,容易成为黑客攻击的目标,拒绝服务攻击造成的后果和破坏性将会明显超过对传统的企业网应用环境的影响。

(5)法律风险

云计算应用地域性弱、信息流动性大,信息服务或用户数据可能分布在不同的地区甚至不同的国家,因而在政府信息安全监管等方面可能存在法律差异与纠纷;同时由于虚拟化等技术引起的用户间物理界限模糊,可能导致的司法取证问题也不容忽视。

2.3区别于传统互联网环境下的安全问题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云计算安全涉及移动终端、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整个架构的安全,移动互联网毕竟是在固定互联网的基础上发展的,安全问题两者必然存在着相似性,但在每个环节上却又有所区别。这些区别具体体现在其终端、网络、业务和应用几个环节,既包括上面分析的云计算安全问题,如租户的接入控制、认证、虚拟化安全、数据隔离、业务隔离、云服务滥用等,也包括移动终端使用云服务时的安全问题。

(1)终端安全

作为移动互联网“无所不在”的服务、个人信息和业务创新的载体,终端是移动互联网区别于固定互联网的最重要环节,其安全问题贯穿并影响了移动互联网安全的各个环节。由于移动互联网终端软、硬件技术存在的局限,从总体来说安全性比固定互联网终端好。但是在移动云计算环境下,终端也有其安全问题的特殊性,即浏览器已经普遍成为云服务应用的客户端,目前互联网浏览器毫无例外地存在软件漏洞,这些软件漏洞加大了终端用户被攻击的风险,从而影响云计算应用的安全。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Always-on的特性会招致更多的窃听和监视问题;其“个性化”容易引发涉及隐私等的恶意代码攻击;同时,较PC用户,移动互联网用户在使用云服务时缺乏安全意识,病毒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如短信、彩信、蓝牙等。

(2)网络安全

移动互联网建立在固定互联网基础之上,其网络节点和相应的协议由于引入了“移动性”需求进行扩展。移动互联网的接入方式多种多样,因此网络安全也 将呈现不同的特点。相比较固定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网络结构封闭,便于管理和控制。网络安全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网络结构、协议及其网络标识几个方面。互联网主张开放、平等,网络中没有控制点,而移动通信网多主张封闭性更强的“围墙花园”模型和有差别的服务。网络中可以部署关键控制点,便于实现可管、可控;移动互联网的网络标识是其最重要的特点之一,除了可以像固定互联网一样使用IP地址作为位置和身份标识,在移动互联网中也可以采用SIM卡信息作为用户标识,精确定位终端及位置。因此,从这个方面来讲,移动互联网的溯源性要优于固定互联网。但在移动网络环境下使用云服务时,对于传输中数据的最大威胁是不采用加密算法。通过移动网络传输数据,采用的传输协议也要能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3)应用和云平台安全

对固定互联网的业务复制是目前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的特点,而融合“移动”特征的业务创新则是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的方向。因此,其业务系统环节会更多,应用涉及到的用户及服务器的信息也会更多。由于云计算技术中的数据是存储在云中,一方面为用户提供了较大的数据存储空间;另一方面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存取机制,方便不同用户之间进行数据分享。但是,服务关闭的事件近年来在云服务提供商中时有发生,包括亚马逊,谷歌和微软等大企业也不例外。因此,对一个移动云服务提供商服务的过分依赖会导致服务发生故障时受到致命的打击,因为用户将自己的数据全部托付给移动云服务提供商,同时又没有选择价格昂贵的备份和容灾服务,一旦发生事故,将导致一些关键数据不能恢复。

(4)信息和内容安全

在移动互联网业务中,不同客户的需求是不同的,个性化和定制化服务虽然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但是往往会造成服务负载过大。移动云服务使各个服务之间的资源得到共享,有效地降低了服务成本,但同时也造成了更多信息内容的暴露,涉及大量的私密信息和位置信息。因此,有可能引发大规模的攻击和信息发掘,包括拒绝服务攻击及其对于特定群组的敏感信息搜集等。

3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云计算安全建议

本文针对上述安全问题,借鉴互联网和云计算安全保障措施,根据移动互联网的特点,从如下几个方面对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云计算安全提出建议:

(1)加强对于云终端的控制,发现漏洞,弥补漏洞;较固定终端而言,移动终端对用户的重要性越发明显,已经如身份证一样不可或缺,而且用户使用云业务,大量的信息存储云端,因此必须加强云端的安全性。

(2)加强移动网络接入和传输的安全性。避免身份假冒、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非法篡改、遭受拒绝服务攻击等。对用户隐藏网络拓扑,使得用户无法对网络节点发起攻击。

(3)加强移动云服务业务系统之间访问控制,制定统一的安全策略管理,防止业务流程被非法修改、业务被非法控制、业务流程被中断等。

(4)加强移动互联网云应用的统一认证技术研究,可以避免用户在登录多个业务系统时用户信息泄露。

(5)对于负载变化较大的应用,采用智能负载均衡技术弹性地为用户提供资源,有效地利用多个应用之间周期的变化,智能均衡应用负载,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保证每个应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6)运营商加强对移动互联网运营的优化,包括对不良内容过滤、网络流量清洗、在关键节点部署DPI/DFI的策略。

(7)加强统一身份管理(IDM)及IP地址的溯源机制的部署,降低各种安全威胁,提高网络的整体安全强度。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区别范文2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金融互联网;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3-0082-02

2013年以来,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经历了飞速发展。2015年1月微众银行和6月网商银行正式营业,标志着纯粹互联网银行在中国正式诞生。这样,中国互联网金融格局已基本实现多样化,包括第三方支付、P2P、众筹、互联网信托、互联网消费金融、互联网基金、网络借贷、互联网银行、互联网保险等多种形式。

一、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的区别

孙宝文等认为,广义的互联网金融就是“互联网+金融”,与“前互联网金融”相对而言。它包括两部分,一是传统金融机构运用互联网技术在互联网上开展金融业务,通常被称为金融互联网;二是互联网平台企业借助于互联网新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搜索技术、移动互联网)和传统网络银行在互联网上开展金融业务[1]。本文认为,使用机构法来区分金融互联网与互联网金融容易模糊互联网金融的本质,而用“部分线上”与“全部线上”来区别金融互联网与互联网金融则更容易厘清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并有助于理解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前景。简单地讲,金融互联网是传统金融业务的部分交易环节通过互联网来进行,其中主要是交易要约和信息传递通过互联网进行,但身份核对、签约等核心环节仍然依赖传统的线下方式进行处理。而互联网金融则是全部的交易环节直接通过互联网来进行处理。比如,我们说网上银行是金融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金融,原因在于通常需要由银行卡用户到银行柜台现场开通银行卡的网银业务,相当于现场面对面与银行签约,这当然是典型的线下处理方式。而蚂蚁小贷(原来的阿里小贷)对淘宝商家的贷款则是互联网金融,因为贷款申请人无须通过与蚂蚁小贷公司面对面沟通,完全通过互联网由电脑自动操作即可完成贷款,贷款业务本身直接来讲不依赖于线下操作,甚至大部分贷款不依赖于人工干预。

二、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的关系

虽然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所有环节都通过互联网线上操作完成,但互联网金融业务要能够得以进行,必须要得到金融互联网的配合,从而间接依赖于线下操作。比如蚂蚁小贷要求贷款申请者有实名认证的支付宝账户,而实名认证支付宝账户通常与手机绑定,而用户在办理手机号码时通常需要到移动通讯公司现场面对面核对身份。因此,蚂蚁小贷业务虽然不直接通过面对面沟通而得以进行,但它仍然依赖于移动通讯公司通过面对面沟通而完成的手机号码实名制。支付宝作为第三方支付,虽然不需要用户与支付宝公司面对面沟通,但支付宝账户必须与用户的网上银行账户进行绑定才能进行操作,而开通网上银行账户通常必须要求用户与银行面对面沟通。因此,说到底,蚂蚁小贷是间接依赖于其他金融机构和通讯企业的面对面沟通而完成身份核实这一金融交易最重要的环节的。通过考察互联网金融的所有形式,可以发现,虽然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在于不直接依赖于线下操作、完全通过线上操作而实现金融交易,但它必须借助于传统金融机构的电子货币和网上银行等金融互联网业务,或借助于通讯公司的手机号码实名制业务,从而间接地依赖于线下操作。因此,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互联网金融是:“所有交易环节直接线上+部分交易环节间接(依赖于)线下。”而金融互联网则是:“部分交易环节直线线上+部分交易环节直接线下。”

三、互联网金融未来展望

既然互联网金融是所有交易环节直接线上操作,那么从技术上讲它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金融交易征信数据能够通过互联网获取,时髦地讲是要以“大数据”作为基础;二是信息安全技术较为成熟,能够有效防止网络黑客的攻击。目前,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处于从金融互联网向互联网金融过渡的时期,通过传统金融机构的金融互联网业务,新兴互联网企业的电商平台,再加上移动通讯企业和金融监管机构的数据积累,互联网金融所需要的大数据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但目前互联网金融仍然处于发展初期,互联网金融所需要的大数据还处于积累阶段,不同机构积累的数据之间需要协调口径,数据交易定价理论还有待深入,数据交易与公民隐私权保护之间的两难冲突需要恰当地权衡折中。即,有数据之间的协调和交易,新数据采集技术,大数据应用算法等将成为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区别范文3

关键词:互联网;市场营销;网络营销;发展趋势

一、引言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人类进入了数字化、信息化时代,造就了人类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化时代推动了“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使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使知识密集型产业在经济生活中日益重要,使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它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生活乐趣。互联网逐渐改变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它已渗透到社会和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改变和引导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个人、企业、组织加入到互联网的世界中,在互联网的连接下,他们之间又产生一系列化学变化,从而进一步推动了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催生出的网络营销,是现代企业首要考虑的营销方式之一。网络营销这种新型营销模式,在一些地方或传统企业应用还不是很广泛,但越来越多的企业日渐重视这种新的营销手段,尝试着在市场营销中加大网络营销比例,有些已经取得良好的成效。在全球经济陷入低迷的今天,大到商业巨头,小到街头商贩,各行各业无一不对网络营销青睐有加,网络营销的发展也为互联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为企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网络营销并没有使企业的营销变得越来越简单,相反它的出现给市场营销模式带来了诸多变革,如何顺应这种变革并加以利用,有效地运用网络营销,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和优势,是摆在决策者面前的一大课题。

二、网络营销发展背景

(一)网络营销的产生

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新生期的互联网悄然兴起,并以互联网的速度引发了互联网应用热潮。众多企业开始通过互联网进行业务拓展与合作,网络营销随之诞生。网络营销产生的基础是通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与市场变革、竞争及营销观念的转变息息相关。网络营销产生的技术基础是互联网的发展,在互联网上,所有的技术、信息、资料都可以不受地域、时间限制,在使用者之间自由地传播和连接,网络上的信息资源是共享的。市场营销实质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互联网可以突破时空限制,特别有利于企业扩大营销范围和规模,也有利于消费者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资源,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营销,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市场营销的核心是满足消费者需求,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消费者个性化的回归,主动性的增强,对购物便利性和乐趣的追求,对价格的日趋敏感,这些消费者观念的改变正是网络营销产生的基础。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为了获得竞争优势,不断推陈出新来吸引消费者,网络营销发挥着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以更快捷的方式获得消费者的需求和喜好。企业及时做出积极响应,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占有率而赢得一席之地。

(二)网络营销在我国的发展

1、我国互联网的发展。自1994年4月20日,64K国际专线开通,我国开始进入互联网时代,历经20年的发展,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占比88.9%。互联网普及率为48.8%(数据源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移动商务类应用发展迅速,互联网应用向提升体验、贴近经济方向靠拢。我国互联网产生质的飞跃,成绩斐然。

2、我国网络营销的发展。互联网兴起伊始,由于网络营销概念和方法的不明确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高端化,离网络营销的实际应用还相差很远。相对于互联网发达国家,我国网络营销起步较晚,其发展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传说阶段(1997年之前)。传说故事———山东农民网上卖大蒜。传说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概念和方法不明确,多数企业对互联网一无所知,处于探索阶段。(2)萌芽阶段(1997~2000年)。①Email营销的诞生:1997年2月,chinabyte开通新闻邮件服务,订阅用户为3万户。1998年12月,索易(soim)获得第一个邮件赞助商,标志专业Email营销服务诞生;②电子商务网站对网络营销的推动:1995年4月,第一家中文商务网站“中国黄页”chinapages开通,实现最基本的网络营销手段———供求信息;③搜索引擎对网络营销的贡献:1997年前后,出现一批影响力较大的中文搜索引擎,为企业利用搜索引擎展开网络营销提供了可能。(3)应用和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①网络营销服务市场初步形成。提供域名、虚拟主机市场的万网、新网、中国频道建立,提供接入与服务器托管、租用首创、上海电信完善,提供信息、网络广告市场的各类门户网站形成,搜索引擎市场如百度、Google、搜狐、网易等日益强大;②企业网络营销的基础———网站建设。2014年6月、2014年底、2015年6月我国网站数量分别为273万、335万、357万,呈快速增长;③网上销售环境日趋完善。网上支付、网络安全、物流配送日趋完善,B2B、B2C、SNS电子商务市场形成,使网上产品分销渠道的建立成为可能。在6.68亿网民当中,20~40岁的网民占比55%以上,他们是当今社会主要消费群体。特别是近年来,3G/4G移动网络迅速普及,网络营销开启了崭新的阶段。

三、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的联系与区别

市场营销学科诞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经历了以生产为导向的营销观念、以产品为导向的营销观念、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理念以及社会营销观念,互联网产生后,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型网络营销观念诞生。

(一)网络营销的内涵。网络营销来源于传统营销,但与传统营销有着巨大的区别。网络营销突出特点是利用互联网、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媒体的交互性,从而辅助营销目标达到营销的目的。网络营销作为一种营销手段,其实质内涵是相对稳定的。广义地说,凡是以互联网为主要手段进行的、为达到一定的营销目的的营销活动,企业利用互联网开展营销活动的都可称之为网络营销。狭义地说,网络营销包括网络推广、产品分销、公共关系与客户服务、网上市场调研、网上品牌传播等等。简单地讲,网络营销就是指通过互联网,利用电子信息手段进行的营销活动。网络营销是企业整体市场营销战略的辅助手段,是营销方式工具。这就是说网络营销贯穿于企业开展网上经营的整个过程,从产品推出前的市场调研,到产品设计制造过程,再到营销传播,再到售后服务,网络营销一直都是一个重要角色。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的本质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了解顾客的需要并满足他们。

(二)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的联系与区别。网络营销是传统营销的创新和发展,与传统营销紧密联系而又相互区别,它的诸多理论来源于传统营销,只不过网络营销借助了新的工具———互联网,是过去营销手段中不曾使用的。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的目标一致,都是要满足需求获取利润,所不同的是网络营销更加注重消费者需求。网络营销正在广泛运用,因为它拥有传统营销不可比拟的优势,它的出现颠覆了许多传统领域,这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网络营销产生诸多创新,但它的出现并不能取代传统营销方式,其联系与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虚拟产品借助网络产生,网络营销具有天然优势。并不是所有商品都适合做网络营销,拥有强势的传统渠道比如电力、自来水,还有那些注重用户体验的产品,如食品、化妆品等,尽管可以在网络上销售和结算,但离不开传统营销在线下所做的试用推广等工作。

2、价格。由于互联网营销比传统营销有着天然的成本优势,使得线上商品价格低于线下,并且顾客在线上可以同时比较的产品范围更广,销售商不得不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将价格定在均衡价格附近。

3、促销。网络营销可以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将产品的各种有效信息快速、大范围、有针对性地传播到目标人群,成本远低于传统营销。促销低成本,可以实施更大力度的促销,更能吸引新用户加入,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

4、分销渠道。传统营销需要借助二级甚至更多级的分销渠道,将利润分摊出去。网络营销可以让产品直达用户,省去中间环节,生产商降低了营销成本,消费者用低价获取了同质商品。网络营销带给人们更加便利的生活方式,也使消费者越来越信任和离不开网络营销,传统的营销渠道正在发生变革。

四、网络营销发展趋势

互联网产业的突飞猛进为网络营销发展带来新机遇。互联网不断向社会各个方面渗透,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面对巨大的生存挑战、营销的方式多样化、营销的产品和服务不断升级,对网络营销更加重视,不约而同提高对网络营销的投入。

(一)网络营销发展趋势

1、移动终端的广泛应用。2015年后国内手机市场进入存量替换为主的低速增长阶段,预计销量4.28亿部,同比增长1.4%。智能手机是目前手机市场的主流,各类APP应用涵盖了生活的各个领域,各应用开发商不再仅限于为企业设立响应式网站或开发移动应用,转向注重面向移动终端优化的内容和社交媒体营销。企业意识到采取移动版网络营销战略的必要性,移动终端用户的消费模式以及与社交媒体推送内容进行互动的方式。响应式网站、移动广告、移动终端设备为最终用户提供的不同内容。今后会有很多企业最后都将移动终端策略纳入到他们数字营销的方方面面。

2、内容营销取代过程营销。轰炸式营销、拦截式营销以及以自我为中心的营销模式不再像以往那样奏效,步入社交媒体时代后,这类营销模式可能会起反作用。内容营销逐渐取代这些传统模式,企业越来越愿意投入在移动内容上,包括制作在移动设备上易于阅读的短小内容,理解目标用户的移动设备使用习惯,并将更多的重心放在可以借助移动设备轻松消费的可视化内容上。供应商在编故事,消费者看故事,目的是让消费者被故事打动产生共鸣,进而产生消费冲动。

3、电子邮件营销重装归来。垃圾电邮曾经是网络使用者的梦魇,电子邮件营销一度被抛弃。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网络带给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在记录着人们的上网轨迹,收集上网习惯和喜好,在大数据的支持下,企业可以预测消费者的需求,可以定位消费群体。企业将会重新拾起电子邮件营销策略,这种策略与内容营销打包,模糊两者的界限,不失为一种覆盖面广、操作简单、成本低廉、针对性强、行之有效的营销方式。

4、社交媒体营销大行其道。人与人在网络上的交流从点对点,到点对面,再到面对面,交流成本不断被拉低,网络社交拓展将原来的交际面呈几何数级放大。依靠资源丰富、用户依赖性高、互动性极强的特点,社交媒体的口碑式营销更能为企业和个人带来丰厚的客户资源。

5、品牌营销超过产品营销。随着网络营销的崛起,各品牌会意识到,人们利用社交媒体与他人进行互动,并且不经常提及品牌和具体企业,往往指向某种产品。一种商品热销过后又要重新制定网络营销战略,而通过品牌建立的重视客户才会经常光顾本品牌的产品,品牌的树立与推广将放在网络营销的重中之重。一旦在消费者中建立起可靠的品牌形象,投入产出比将被放大,有效地提高企业效益。

6、模糊营销模式界限。网络营销普及无处不在,它作为营销的一个分支将消失在企业的营销视线中,转变为营销意识存在,提起营销就不自觉的应用网络营销。网络营销的良好效果,创意的多元化、整合资源的优势,以及无限潜力都为其在未来大放异彩奠定坚实基础。

(二)网络营销需要注意的问题

网络营销尽管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它的缺点却不容忽视。对于欠发达地区和年龄较大的人群,尽管网络对他们的生活已经产生巨大影响,但是他们对网络这种虚拟的东西缺乏信任,还不太习惯通过网络进行各种交易。网络营销过程中的诸多环节的缺失,比如质量保证、体验时效、物流压力、售后服务等,致使网络营销还没有完全发展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生活元素。网络发展已经够快,要将现实市场完全网络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传统的营销方式暂时还是会占主导地位,目前最好的营销方式不是网络营销,也不是传统营销,两者可以取长补短,才是顺应时展最适合的营销方式。

五、总结

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在实践中新模式不断涌现,带动了经济增长,网络营销在促进创新经济增长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互联网+”正在加速向传统产业渗透,创造新的企业形态,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集成和优化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融入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移动互联、微博、微信等技术的出现也为企业和个人在创新创业搭建起更为广阔的舞台。未来谁能营销网络,谁就能营销市场,如果企业现在还没有开始做网路营销,那也许真的不是错过了一个机会,而是错过了一个时代。我们有理由相信,网络营销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现在,也将引导着我们的未来,善于利用并巧加运用,网络营销必定会为我们带来不可思议的惊喜。

作者:苗鹏 单位:山东海运国际贸易有限公

主要参考文献:

[1]纪宝成,吕一林.市场营销学教程.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郭国庆.市场营销学.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区别范文4

现在的互联网,运营商只是基础设施提供商,而移动互联网中,他们扮演的角色要重要的多。在日本,手机都是订制的,所以运营商控制了手机的入口。iPhone在美国最早也是捆绑AT&T的服务。韩国是通过法律保证非运营商与运营商平等接入移动网络的。

对运营商来讲,数据接入资费是另一个问题。从日本手机的发展可以看出,数据包月服务推出后,移动互联网的用户急剧增加。但如果移动运营商区别对待,只给自己的服务数据包月,无疑会使其他公司处于劣势。移动运营商代收费是另一把利器。在过去服务提供商的发展过程中,完全依赖运营商的代收费。毕竟小额支付除了运营商很难找到好的渠道。推广能力是运营商另一个优势。一个创业公司,想在移动互联网上推广自己的产品,要花大量成本。但运营商就不一样了,群发短信、手机内置、定制手机、账单夹页、营业网点、大客户团队等是无人能比的。另外,还可以交叉营销,送话费。

移动互联网的门口排满了PC互联网的巨头,一个个跃跃欲试要进入到这个离他们很近的领域。手机搜索几年前曾经红极一时,现在看到的是谷歌和百度们正在清理这个领域的创业公司。PICA作为手机即时通讯的先驱,现在根本无法同手机QQ相竞争。空中网推了很长时间的,现在公共汽车上似乎看不到了当年的豪言壮语。这些互联网的巨头们会在哪里止步,我们的创业公司又会在哪里筑起自己的城堡抵御他们的攻击呢?

这要看移动互联网的特点。既然称之为移动互联网,自然移动是第一特点。这就有了导航、定位等与位置相关特性。其次,移动终端不可能做的很大。笔记本、上网本、iPad、手机尺寸逐渐减小,表现力也是逐渐减弱的。再者,手机的使用难度比PC低,手机的用户群与PC的用户群有差别。最后,手机和PC产业发展的次序不一样会塑造出不同的产业特点。分析之后,结论不难得出,如何利用移动互联网的特点是关键。这包括:可移动、有位置信息、私密性(终端一对一)、贴身(即时响应、打发时间)、有限性能(包括输入、屏幕、计算能力)、用户群有差别等。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区别范文5

过去,在各行各业还未触及互联网时,不论是“To B”业务还是“To C”业务,安全行业的服务宗旨是保障“网络安全、终端安全、数据安全”,这时候的安全业务形态是机器对机器,视之为传统安全。今天,现实中的各类生活服务纷纷搬上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安全行业服务的对象由机器转向人,保护的对象也变成人在互联网上的各种行为;与此同时,安全业务也变成以服务的形式呈现,视之为互联网安全。可以看出,互联网安全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服务其它行业的互联网化进程,一层是安全行业自身的互联网化。

安全行业要服务好各行各业的互联网化转型,首先需要对互联网化有正确的认识。网秦移动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李宇在接受《互联网周刊》采访时表示,信息时代进化到高级阶段就是互联网化,它是生产关系的一次革新。“互联网企业的核心是为人服务,可以从它是不是面对人,是不是服务型来判断。”他说。

互联网化进程实质上是业务形态和商业模式的改变。从根本上讲,社会上所有的需求都来自于“人”,互联网化意味着企业开始行使更深层次的使命。安全领域不乏这样的企业,致力于推动中国互联网诚信体系建设的第三方组织――安全联盟,便是一个维护互联网安全环境,保护网民权益的“互联网形态”的践行者。

互联网化是破旧立新

“互联网化不是将互联网当成一个工具或技术来附加到传统行业上,而是要进行一次产业革命。这样的革命甚至涉及到很多人们生活层面的东西。”李宇认为,互联网化需要对生产关系作出改变,传统的工业化组织的形式不再适应互联网化的需要,而且最重要的是商业模式和组织结构的改变。他说:“应该是彻头彻尾的改变,我个人不看好传统企业的‘转型’,很难从内部转,只能重新立一套。利用以前的积累,把新的生意和新的组织重新立一套队伍。”

不过网秦不需要面对这样的问题,因为其从创立伊始便定位于一家移动互联网服务商。网秦旗下拥有FLMobile、国信灵通、睿峰科技3家全资子公司,其业务包含4大块:移动广告、移动游戏、企业移动化和移动安全。据李宇介绍,网秦的战略是“平台化、多元化”,最早专注于移动互联网安全,随后走向多元化。

“互联网公司是服务人的,在服务人的体系下把不同的业务都加进来。安全业务跟我们外延的业务都有关联,比如进入企业市场是因为移动安全在企业领域的表现;涉足广告是因为原来的应用带来流量,”李宇说,“我们帮助人们实现Killing Time和Saving Time,倡导安享移动生活。”

不过,李宇并不认为传统企业都要互联网化。“未来,传统的商业模式和互联网商业模式不会统一成一个。我的核心观点是说,互联网不会替代传统行业,因为客户的需求不一样,客户有哪一类需求,哪一类商业就会长久地存在下去。传统企业不愿意采用的方式不代表落后,互联网模式不代表高明。”但他同时强调,“(理想的)未来应该是服务化的,但求所用,不求所有。”

互联网化强调服务,驱动企业由过去的以业务为主转向以客户为主。对大众而言,这种转变带来了最繁荣的“To C”经济。同时,互联网原有的安全秩序也被打破,迫使安全交付模式发生改变。

围绕互联网消费者的安全服务

“在安全联盟看来,互联网安全并非是纯技术的安全。”安全联盟总负责人代柏阳谈到传统安全和互联网安全的区别时如是说。

代柏阳同时还是北京知道创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总经理,这是一家提供网站安全云监测及云防御的企业。知道创宇与腾讯、百度、金山同为安全联盟成员,宗旨是构建一个跨企业、跨行业的互联网安全标准,向网民(消费者)提供一个更好的网络安全消费环境。

代柏阳表示,企业和消费者都是互联网安全要保护的对象。越来越多的网络泄密事件说明,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正变得紧密。安全联盟建立了一套互联网征信认证体系,积累了2000多个行业内中小企业网站的认证信息。认证结果输出至6.5亿网民的联盟网络平台,通过QQ、浏览器、移动客户端、搜索引擎等平台,将认证数据应用于B2C、搜索引擎、社交媒体、金融平台,用于解决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互信关系,从而促成交易,规避风险。同时打击对企业有侵害的网络欺诈、假冒商品、商标、服务等侵权行为,从而双向保护消费者和企业的权益。

传统安全是以盒子的形式,完全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安全防御。然而,互联网安全不完全是利用反恶意软件技术、入侵检测技术、Web漏洞扫描等方法建立黑名单,还要通过认证建立可信的白名单。代柏阳举例说,搜狗号码通使用安全联盟的数据,告知用户哪些是骚扰电话,哪些是来自正规公司的电话。

传统企业的互联网化在繁荣了互联网经济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小的问题,即如何唤起这些互联网企业的责任感?代柏阳认为,目前的互联网安全面临两大问题:一方面是“阳光下”的诚信缺失,比如大部分商城的商品评价体系名存实亡,消费者无法通过评论去识别商品或商家的服务;另一方面是“阴暗处”的勾当泛滥,仿冒、钓鱼网站造成的经济损失已达到300亿元人民币。

安全联盟希望将安全的标准和已有的数据推广开来,为各种终端展示统一的信用结果,给予消费者仿冒网站提醒,并给消费者提示真实可信的网站的链接,把消费者从一个欺诈的场景中带到安全的场景中去。通过这样的方式,浙江卫视、湖南卫视保护了它们的观众。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区别范文6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商业银行 产品

伴随着近几年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诞生和发展,许多传统行业都受到了颠覆式的影响,金融行业也不例外。金融与互联网的结合很早便有,但其发展速度之快和覆盖范围之快使之广受关注。《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16)》显示:截至 2015 年 12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 6.79 亿,中国移动购物用户规模达到3.64亿,2016年将突破4亿;预计到2018年,移动端交易额在网络零售市场中交易占比将超过75%。《2016年移动互联网金融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金融呈现爆发式增长,全年交易额超过20万亿人民币,其中,在线理财达到了6.195万亿元,区别于传统银行的直销银行已有300万用户注册。移动互联网的背景下,金融产品与服务将不断丰富,并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巨头的博弈更加激烈,因而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经营转型迫在眉睫。

一、移动互联网的特点及商业理念

(一)移动互联网的特点

通常认为移动互联网是PC互联网的延伸,应用和内容仍然是移动互联网的本质。但移动互联网有便携、私密、实时、准确、可定位的PC互联网所无法具有的特点,不断发展进步的移动设备是移动互联网的重要特征之一。

移动互联网的特点可概括为:首先是设备的移动性,用户可以随身携带设备,并随时联网使用;其次是私密性,用户使用的内容与服务更加私密个性,像用手机付款、手机理财等;第三是互联网和终端设备的受局限性,移动互联网在享受便携的时候,也必定会经受无线网络的能力的设备性能方面的限制,例如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的盲区,信号传输环境的不确定等因素,设备屏幕大小、处理器的处理能力、电池容量等因素的制约;第四是内容和网络终端设备的强关联性,因为移动互联网的业务内容受制于移动网络和移动终端性能的制约限制,因此移动互联网的业务内容和业务形式也必须适合特定的网络技术规格和移动终端的类型。

(二)移动互联网的商业理念

移动互联网正逐步渗透到我们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刻影响并改变着信息时代的社会生活形态。由于我们日常生活消费的移动互联网化,移动互联网会直接影响改变大众对生活服务类商品的消费行为方式,从而让大众的生活消费理念从“为产品而消费”转变为“为生活而消费”,移动互联网的商业理念应包括:首先,用户体验至上,移动互联网产品如果没有优秀的用户体验,提供更加简单、精准的服务,几乎是不可以生存的;其次,赢利策略勿追求急功近利;第三,塑造自己业务的核心竞争力,有创新才有未来,才有“卖点”;第四,深刻理解移动营销的新模型;第五,整合更多社会资源,将尽可能多的资源的相关节点进行有效的整合。

二、移动互联网对我国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挑战

(一)商业银行产品面临移动互联网企业的挑战

根据比达咨询的2015年研究报告数据显示,在 2015 年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市场份额中,人们逐步适应移动端产品,支付宝在电商、金融业务与线下场景的双引擎下,以72.9%的份额居首,财付通(含微信与手机QQ)连接各行打车、餐饮、理财等各行业,以17.4%位居第二。

支付宝拥有最多的银行合作伙伴,也上线了丰富的应用场景与服务功能,近年来,支付宝开始涉足公共服务领域,为用户提供收付款、信用卡还款、转账、生活缴费、理财产品(主要是货币基金)等基本功能。当前已经支持全国25个省份、361个城市的水电煤缴费等民生服务。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支付宝一直本着不断提升用户体验的宗旨,持续迭代其产品功能版本,优化产品界面美观度,提升用户体验。

微信已经将大部分城市的当地社会公共服务场景接入平台,包括公共交通、生活设施缴费、医院挂号、公积金查询等服务。微信将“服务号”开放,商家只要通过微信的认证即可以在平台内与用户直接进行交易,以此为商家提供与用户交流互动的平台,同时也为用户提供一个便捷购买商品或享受服务的渠道。目前,众多著名网站如大众点评、滴滴打车、医院挂号等服务内容都已经进入微信服务平台。

(二)商业银行无法适应移动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需求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竞争是以“创新应用场景”为核心,这要求商业银行不再把自身的“产品”作为创新的核心,而是从“以产品为中心”的创新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转变,更加关注寻找和创造客户使用“产品”的场景。这要求商业银行主动拉近与客户的距离,深入客户可能使用金融产品的场景之中,如客户的商务活动、客户的生活场景等等。但这些领域对商业银行往往都是陌生的,没有已有经验可以借鉴,“目标客户是谁”、“目标客户在哪里”成为最为“不确定”的事情,开发出“没人需要”的产品或将成为经常面临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在产品开发上强调“一路向前”、“按时”、“不能失败”的传统产品开发方式显然无法适应这种需求。

(三)商业银行无法适应移动互联网金融产品快速变化需求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将行业壁垒和创新门槛大大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竞争环境快速变化成为一种常态,企业需要建立起快速响应环境变化的机制。在传统产品开发模式下,为了确保推出的产品“完美和完备”,业务部门往往会进行长时间的论证和讨论,IT部门也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把产品的全部功能开发出来。以某银行为例,经过各种挖潜和优化,一个产品从创意到推向市场平均需要3个季度时间,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产品甚至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同时,由于这些“更重要”、“更具有战略意义”的产品“背负着更多的期望”,也需要占用更多的开发资源,其他创意不得不频频为这些项目让路,产品开发周期陷入恶性循环。

(四)商业银行无法适应移动互联网金融产品管理需求

由于传统产品开发模式围绕“准时推出产品”建立,因此,考核机制主要围绕“执行力”来建立,在产品开发的整个链条中很难有部门真正关心“弄明白到底要开发出什么产品”的问题。如,在开发阶段,主要考核IT部门开发的规模和效率,因此每年开发规模的增长率成了IT部门最关注的事情;在营销推广阶段,完成总行下达的“开户数”、“交易量”指标成了分行最关注的事情。这种背景下,创意部门成了唯一关注“产品的市场反应”的部门,但由于创意部门获得市场反馈的时间周期非常长,比如,有些商业银行的创意产品开发常常以年来计算,推出“新的创意”成了创意部门应对“老产品”不良市场反馈最常用的手段。

三、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应对策略建议

(一)转变经营理念积极应对

作为起点,商业银行的高管应该充分重视移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并且积极应对。移动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业态,其诞生和成长是符合金融市场中以前没有被满足的客户的需要的。尽管目前移动互联网金融扩张速度很快,但其体量与传统银行相比还很小,对银行产生不了动摇根基的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商业银行可以忽视移动互联网金融的存在,相反,商业银行应该密切关注起其新动态,认真研究其发展逻辑和商业模式,从中汲取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的理念。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传统商业银行和移动互联网金融仍有在客户群体等多方面的不同,商业银行既要防止传统模式的思维定式,也要防止照搬照套,而应该结合自身的优势,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将移动互联网金融产生的冲击变为获得新发展的机会,实现共赢。

另外,商业银行更应体现其在移动互联网金融浪潮中的“整合”功能,发挥其先天优势,进行业务整合及布局。比如支付宝、微信在渠道销售端具有绝对优势,但是在电商金融服务领域基础设施方面竞争优势不足,而商业银行在金融、线下资源整合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战略的差别决定了强弱之势的改变,商业银行以己之强和电商合作,不仅能够掌握更多的话语权,也定位于电商支持服务与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需求更匹配。

(二)调整经营战略

在具体经验战略上,首先,移动互联网及支付机构的优势在通过高频业务切入用户,全金融服务能力是银行账户的绝对优势,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其优势,布局余额理财,扩大用户规模,或与互联网巨头合作,或自己进行布局;其次,不盲目发展直销银行,“垂直”及“差异化”是关键,直销银行在为传统金融机构大规模开辟新市场,开发新用户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果发展直销银行,应注意抓住客户需求,创设应用场景,使客户在自身的平台上热烈互动,以此将大数据留存;建立大数据的基础,其实就是导流;这其实是所有互联网企业面临的课题,而不是直销银行独有的问题。成功的直销银行基本都是与主业隔离得较好,在市场与用户定位区隔明显,实现差异化定位与服务的机构。供应链金融中更适合商业银行发展。2014年以来,已经构建支付场景并且形成可控闭环的产业O2O平台、综合电商平台、大型供应链体系等成为P2P积极拥抱的优质资产,供应链或者电商平台提供风险控制和融资需求,成功与P2P对接,形成真正闭环。商业银行可以充分将金融服务与供应链对接,实现进入服务实体,尤其是服务中小企业,符合国家政策导向。

(三)一切以客户为中心

“一切以客户为中心”说了二十多年,但商业银行做得其实并不理想。商业银行应切实做到真正以客户为中心,而不以竞争对手为中心。充分利用已有资源找准用户的痛点在哪里,哪里切入或反击的力度最佳。

以客户为中心,打造智慧银行,社会化、智能化和多样化。客户体验是互联网企业的生命线所在,所有的互联网基因的企业都时刻在进行用户界面友好化、流程优化、用户反馈收集和更新换代。服务质量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在我国,由于商业银行体量庞大,地位极为重要,受到国家政策红利,在发展过程中虽然一直强调客户的重要性,但是在真正的业务执行中,经常被客户抱怨服务态度不佳、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在金融这个以人为本、客户至上的行业中,客户的满意度将决定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向互联网企业学习,真正做到在一切以客户为中心的前提下开展业务,切实从客户的角度反思业务流程,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四)重新定义产品开发目标

在产品创意可行性“不确定”和竞争环境“快速变化”的背景下,产品开发的目标不再仅是开发产品、服务客户、赚取利润。因此,商业银行应根据所开发产品的特点和阶段有区别地制定目标。对于涉及全新商业模式、全新业务领域的创新产品,应将“学习如何创新一种可持续的业务(找到有客户刚性需求的应用场景)”作为产品开发的目标(而不是开发产品和服务)。在这种情况下,产品开发的主要工作内容除了把创意转化为产品外,更重要的是衡量客户的反馈,然后认识到是应该继续坚持还是应该调整业务方向。所有产品开发工作的改进都应该有利于加速这个反馈循环。

(五)探索参与式的开发模式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产品开发的过程和客户发展的过程高度整合。一方面产品迭代开发的过程就是产品根据客户的反馈不断优化的过程。另一方面口碑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产品传播的重要方式,社交网络上积累的信任关系成为企业产品营销的重要载体,因此,企业需要高度重视初期核心客户的培养,这些客户是验证商业设想是否成立的首批客户(检验产品是否可以满足这部分客户最核心的刚性需求),也是企业开展口碑传播最初的种子客户。鉴于上述情况,商业银行需要改变过去以银行为中心单向推送产品的产品开发和推广模式,要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上用户创造数据、参与决策的重要作用,广泛积累和分析用户的使用情况,建立用户反馈意见、提出建议、积累口碑的渠道,激发用户主动性使其成为企业的“产品经理”,全面吸纳用户意见优化和改良产品,持续提升产品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侯晓明.移动互联网金融服务发展趋势及商业银行应对策略[J].金融发展评论,2013(11):11-15

[2]张楠,许学军.浅析国内银行移动互联网金融的运营策略优化[J].中国商贸,2014(20):54-55

[3]张麟.银行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趋势研究[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4(1):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