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的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校合作的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校合作的教案

家校合作的教案范文1

 

各镇(乡、街道)中学、中心小学、幼儿园,九年一贯制学校,区直学校,各民办学校:

建党百年大庆和暑期将至,为确保全区教体系统安全稳定, 根据省安委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防范工作为庆祝建党 1O0 周年营造安全稳定环境的通知》(赣安办字〔2021〕35 号)和省教育工委 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做好近期学校安全工作的通知》(赣教电传字〔2021〕14 号)的文件精神, 要求各学校、幼儿园防范化解涉校涉生重大风险,维护全区学校平安和谐,现就进一步做好近期校园安全稳定工作通知如下:

一、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部门的工作部署

“七一”和暑期将至,师生思想活跃,人员外出流动量大,安全隐患增加。各学校、幼儿园要充分认清做好当前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意义,坚持“师生至上、安全第一”,对学校安全进行专题研究部署。要坚决贯彻落实省、市上级部门的工作要求,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安全工作责任制,把学校安全工作的任务部署分解落实到地方和学校的具体单位、具体岗位和具体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分口把守,消除学校安全工作监管盲区、堵塞管理漏洞,严防各类事故特别是学校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各学校、幼儿园要把做好党的百年华诞和暑假期间学校安全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再进行一次总体部署,做到安全责任到位、安全教育到位、安全措施到位。

二、认真开展放假前学生安全集中教育

各学校、幼儿园要结合实际,通过召开主题班会、举办专题讲座、设立墙报展板、开辟校园网专栏等形式,在“七一”和暑假放假前集中开展安全教育活动。要加强学生旅游安全、交通安全、暑期消防等各项安全和应对自然灾害、反电信诈骗、非法校园贷、反传销等方面的安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要重点加强中小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防溺水警示教育,加强学生远离“黄、赌、 毒”、不良网贷和反、反非法传销等法制教育,提倡安全、文明、健康的假期生活。各中小学校要全面使用《江西省中小学校学生安全提醒教育每日一播》,确保放假前天天播出。中职学校要针对校外实习情况,加强实习规范管理和生活安全常识教育,不断提升师生安全意识和自护能力。

三、扎实开展学校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治

各学校、幼儿园要把安全生产月活动以及校园周边交通秩序 “护学行动”等行动有机结合,在放假前扎实开展学校安全隐患大排查,重点突出学生宿舍、食堂餐厅、校内水域、教学楼、实验室、危险化学品仓库等要害部位和场所。对暑假期间校园内停用的场所和设施(备),特别是用水、用电、用气设备以及危化品存储设备,要进一步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和具体防控措施。对排查出的问题隐患,在放假前要迅速组织整改,对短期内解决不了的,要安排专人跟进,明确完成时限。

四、切实做好学生人身安全防护工作

各学校、幼儿园要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管理,落实安全措施, 坚决维护校园和谐,确保食品安全,要认真贯彻落实《江西省预防中小学生溺水管理暂行办法》,按照防溺水任务清单要求,进一步加大预防溺水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强与当地镇、乡、街道(居委会)的沟通协调,推动重点危险水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确保防溺水安全措施落地落实。要大力推动校园安防建设“三个百分之百”和“四个一工程”标准化建设, 不断提升安全防控能力。解决防范个人极端暴力犯罪事件的发生。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取向,指导学生舒缓压力,疏导心理情感。进一步加强家校联系,引导家长理性看待学生考试成绩,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和睦家庭氛围。

五、提高敏感突发事件处置能力

各学校、幼儿园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把“关键人”纳入管控视线,建立“一人一档”信息,要加大排查甄别力度,逐人制定工作方案,逐人落实稳控措施,精准把控网上网下突出动向和可疑苗头,严防漏管失控演化形成现实危害。对校园及周边排查发现的因矛盾突出、生活失意、 心态失衡、行为失常及性格偏执而扬言报复社会的重点人员,要及时通报当地党委政府和公安部门,配合做好矛盾化解和行为管控,防止发生冲击校园侵害师生人身安全的极端事件。对原民办代课教师挑头骨干人员要逐一剖析评估,精准施策分化转化。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回应师生关切问题,做好政策解读和教育引导,落实安全稳控措施,坚决防止群体性涉稳事件的发生。

各学校、幼儿园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高度重视学校安全稳定工作,保证信息渠道畅通,确保值班人员随时在岗在位, 有能力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有关重大突况和重要信息, 要第一时间上报有关部门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

 

家校合作的教案范文2

然而近几年来,随着教学规模的逐渐扩大,在进一步享受集团化办学的优势的同时,校区多、教师多也给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带来了诸多不便。尤其突出的是,在集中教研时,分散在3个校区的教师集中起来比较不方便,不像在单校区那样在时间和空间上占据优势。分散在不同的校区,大家的交流会相对减少,特别是同一年级的教研组之间的有些活动无法协调,因为不同校区有不同的教学进度和活动安排。比如,每个教研团队每月都要上一堂主题教研课,不同校区的老师去听课非常不方便。

那么,如何让校区间的团队教研活动开展得更加有效呢?这几年来,在学校集团化办学模式的指导下,学校教研室的教研模式从单一的学校教研模式转变为校区间团队教研模式。

一、整体规划,留出合适的时间和空间

在尝试校区间团队教研时,我们可以借鉴学区(乡镇)的区域教研或校际合作教研的经验。但与学校之间的合作教研相比,校区间的团队教研又有着自己的优势。各个分校区属于同一个学校,和学校间的教研相比,校区间的团队教研更容易进行整体规划,使教研活动顺利开展。所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是提高校区间团队教研模式的有效性的前提。

1.合理布局,形成校区间的团队凝聚力

要开展校区间团队教研活动,使各个校区不各自为政,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理顺校区间教研团队的关系,合理分配,使校区间形成团队凝聚力。这几年来,随着集团化办学规模的变化,我们对校区间教研团队作了如下安排:

绍兴市北海小学教育集团校区教研团队设置安排表

(注:A校区和B校区地理位置较近,为学部制,即B校区只有一年级,A校区只有二至六年级。C校区为完整学制即一至六年级。)

从以上设置来看,校区间的教研团队设置经历了从分散到逐渐融合为一个整体的探索过程。特别是从2011学年开始,为了理顺教研组之间的关系,集团改变了将教研组分为高、低两个组的形式,重新设置了一至六年级的教研组,并与本部一至六年级的教研组形成对应关系,同时两边每一年级组设组长和副组长各一名,分管两边教研组,形成同一个年级的联盟教研组。在优秀教研团队的评比中,也以整个年级联盟教研组为单位参与评比。这样的设置使校区间的教研团队联系更加密切了,沟通更加顺畅了,团队的归属感更强了。

2.巧妙安排,使校区间的教研同步

开展校区间团队教研活动的最大障碍是时间上较难安排。为了有效缓解这一矛盾,协调3个校区的教研活动时间,学校在学期初排课时就作出了整体安排。

北海小学教育集团2011学年教研活动时间安排表

如以数学为例,周四中午和整个下午为数学教师的教研活动时间,在这个时间段,所有数学教师不排课务。这样的安排既让数学教师有了固定的教研时间,减少调课的麻烦,又有效地避开早晚放学的高峰期,减少教师在校区间来回所需要的时间。

二、创新模式,增加交流的密度,提高效率

为了增进校区间教研团队的交流,我们在保持原有的每月一次的常规主题式课堂教研的基础上,创新课堂教研模式,开创了校区间“同课异构”“一课多上”等模式。

1.同课异构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采用“同课异构”的研究模式,让同年级不同校区的两位教师展示对相同的教材进行的不同的分析、不同的策略选择、不同的资源选用,呈现课堂教学的多样化。这种形式我们常在龙洲校区和本部这边进行,两校区各推选一位老师进行同课异构,这是老师之间的一种PK,也是同一教研团队两校区组之间的一种比赛。每个教研组老师都会积极地参与到“同课异构”的研究过程:从定课—研究教材—学生情况及资源分析—撰写教案—组内研讨教案—上课—比较性反思。这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教研热情,研讨的氛围浓厚并形成了符合北海小学的“同课异构”模式(如下图)。我们的校区“同课异构”还分为数学大组和年级组两种形式,如果数学大组开展活动,就会选择两个年级的教研组进行比赛;如果是同一年级组,就会在两校区的同一年级中各选一位教师进行比赛。“同课异构”的活动地点要放在平时集中活动较少的龙洲校区进行,使数学教研活动总能在不同校区间流转。

2.一课多上

“一课多上”是结合校区间团队教研模式对原有的磨课进行的改进和创新。“一课多上”的磨课方式如下:

集体备课:活动前,教研团队教师确定此次活动的研究课题并集体备课。

课堂教学:选择团队中的一名教师进行现场授课。

反思互动:授课教师课后反思,团队教师现场对话,进行多元互动。

实践再创:在同伴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与创新教学设计,然后重新走进课堂,进行再创造。

再次互动:授课教师与团队教师再次现场对话。

形成详细方案:根据两次课堂研讨形成详细的教学方案。

大家共同磨出了一节精品课,那么它是否适应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情?如何让同一个年段的18个班的学生都能享受到这样的精品课?我们可以让团队中的教师带着这节精品课进入自己的班级,也可以邀请其他学校的老师来我们的学校执教这节精品课。“一课多上”,有效地调动了每一位老师参与研讨的积极性,突出了研讨过程中教师的主体性、合作性、互动性和实效性,它使我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感受到了团体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三、网络合作教研,给校区教研注入新的活力

网络合作教研是指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网上教研资源,建立开放、交互、动态的网络教研平台,拓展教师合作的空间与时间,实现教研资源的共享的活动。它丰富和创新了校区间团队教研的活动形式,能更好地突破校区间团队教研时空的局限,实现校区间教研的多主体、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为校区间团队教研注入新的活力。

1.Q版教研,资源共享

QQ是一个经典的网络联系工具,随着网络的普及,可以说上至六七十岁的老人,下至六七岁的孩子都拥有了QQ,也加入了各种各样的群,人们常常在群里胡侃乱聊,插科打诨,放松心情。就是这样一种群功能,可以把我们3个校区的教研团队在网络中整合成一个团队。平时在不同校区的几个人一下子就围坐在了一起,谁有了疑惑,往群里一抛,谁有空谁搭话。有课?没关系!不是有聊天记录吗?一翻记录照样可以了解聊天内容,补充发言。这种即时的思维碰撞,使每个校区间的教研团队保持了即时的沟通和交流。此外,QQ群里的群共享功能也非常方便团队中的老师们把独立完成的教学预设、教学课件、教学反思、作业设计,或者是从别的论坛、博客中挖来的好的教学资源等共享出来,让团队中的老师可以随时查找,随时下载。

2.BBS论坛,交流问题

为了更好地开展校区间团队研讨活动,除了随意性较大的QQ群研外,我们还开辟了BBS论坛,使之成为所有的教师都参与交流,共同解决疑难,共同分享果实的另一种交流平台。在BBS论坛上,除大家自主发主题帖外,学校还规定3种指定的论坛主题:一种是每月一次的“凭海临风”主题论坛,每月由教研组长提出一个研讨话题,然后校级间的团队成员回帖参与;第二种是前面提到的校区间“同课异构”评课或每月主题教研课评课;第三种是外出学习后的感受。

3.网络视频,案例剖析

我们校区间的教研团队开展了观看名师课堂实录的教研活动。传统的做法是把教师集中在一个教室,先观看实录,然后大家评课。这样的形式虽好,但总受到人员、时间和空间(3个校区)的限制,不够开放。开展网络合作教研后,像这样的活动,我们先把要观摩的名师课堂实录到数学教研博客上,然后通过QQ等形式消息,请老师们在指定的时间内观摩,边观摩边在QQ群上讨论这节课怎么样,这些环节设置得怎么样等。观摩完后,老师们把观摩后的感受,先在QQ群里即时交流一下,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原生态评论,它对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学习效果或现状作出了一种直接的反应。即时评价结束后,各位老师把想法写在BBS论坛形成文字材料,供大家探讨。此外,我们现在还打算利用新建成的录播教室中的网上直播功能,对一些教研活动进行校区间实时网络直播和网络交流。

基本活动流程:

4.网上磨课,共同提高

家校合作的教案范文3

关键词: 网络环境集体备课优越性促进措施

一、引言

网络正影响和改变着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使得教育环境、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学习方式都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而这一系列的变化集中体现在教师备课中,催生新的备课理念和备课方式,网络集体备课方式就在这种变化中产生。

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不仅指教师利用网络寻找资料,制作课件,更指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实现本校教师之间,甚至本地区教师之间和不同地区教师之间利用网络平台实现立体备课,使集体备课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集体备课的内容也由传统意义上的集体备教案,发展到以备学生、备教学设计为核心的全方位、多角度综合性集体备课。教师之间的合作在网络环境下得到充分实现。

二、网络集体备课的优越性

网络集体备课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避免了语言霸权现象,扩大了教研工作的辐射面,延伸了研讨的影响时间,使一种基于小集体的相对封闭的传统行为变为一种社会化的全面开放的备课行为。网络集体备课调动了参与教师的积极性,有效提高了集体备课的效率,培养了教师自我发展能力,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为广大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同时,网络集体备课有利于学校的教学管理。通过对教师备课的统一要求,形成规范的网络集体备课制度;通过集体备课网络交流平台,跟踪并反馈教师的备课研讨情况,使学校形成浓厚的学习研究、反思交流、合作共享的文化氛围,推进学习型学校的建设。

网络环境下教师集体备课主要有三个闪光点:

1.开展网络集体备课部分解决了如何提高备课效率,增进交流与合作的问题。对每一位教师而言,这带给他们的是具有传统的备课方式所无法替代的优势和价值。传统的备课方式,教师在抄写教案、查找资料等手工操作方面所花时间很多,有时往往为了完成任务而抄写“老教案”,使备课占用教师太多的宝贵时间,也挤占了教师真正用来准备上课的时间;而网络集体备课把教师用来抄写教案的大量时间真正用来准备上课,用来策划教学过程及创新教学方式。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使教师从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教师可以把更多时间放到研读教材、分析学情、思考教学设计和测试手段上来。

2.开展网络集体备课增加了教师之间的交流机会,实现了资料共享,优势互补。主备人在备课过程中取众家之长为他所用,通过网络资料汲取更多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呈现给大家的是比较完善的教案。通过“分工主备”,每位教师都将自己的优点展示给他人,又从他人那儿吸收更大的优点,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的“合作链”,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通过网络讨论交流,教师开阔了眼界,拓展了上课的思路,丰富了课堂的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自身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自己对信息的整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设计的质量和艺术。通过网络讨论交流,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及备课组教师的智慧,形成教学合力,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集体讨论交流是集体智慧结晶之时,也是引发个人思维火花迸发之时。每位教师都能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获取营养,较快地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教学科研水平。

开展网络集体教学要求教师全面参与,在一次次的备课、研讨、实践、反思的过程中,融合集体的智慧,紧紧围绕预设―生成―实践―反思―研讨―再实践这种螺旋式教学,以团体的方式改变教师较为封闭的学习和教学方式,真正形成教师之间的交往、互助、合作的教学文化氛围,不断提升教学艺术。

3.开展网络教学,通过电子教案为载体的集体备课研究促进了各学校实现现代网络教学管理目标。开展网络集体备课研究是各学校从制度入手,建立完善的网络管理和考核制度,促进教师从学会使用到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需要,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教学管理部门通过校园网抽查各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达到全面监控、重点检查、以点带面、整体提高的效果。通过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集体备课保障机制,建设基于网络的集体备课专题网站,提炼出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基本流程和操作方法,实现网络教学管理目标的现代化。

三、促进网络集体备课发展的措施

网络集体备课方式比传统备课方式具有无比的优势。但现实情况是,网络集体备课方式应用范围并不广泛,应用效果也不明显。为了促进网络集体备课的健康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要处理好网络集体备课与传统集体备课的关系。从信息交流的角度来分析,网络交流在时间、空间、参与者、活动内容以及民主性、重现性、知识分享等方面均胜过传统面对面交流。网络集体备课不仅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放大专家的功能,而且可以在不相识的前提下,实现跨区域的同伴互助。但是,信息技术只擅长处理结构化所得信息,对于诸如氛围的营造、情感的交流、社会认同感的分享、举手投足等肢体语言所传递的信息,则是网络交流的短处。对于传统集体备课来讲,其参与者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是全面的、及时的和深刻的。网络集体备课的局限是传统集体备课的优越之所在。网络集体备课的优势又是传统集体备课的局限之所在。因此,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一定要在关注共性的同时更要关注个性。集体备课不等于个人不备课,集体备课旨在克服个人备课的片面性和随意性,放大集体的力量。

开展网络集体备课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网络的优势,提升集体备课的质量和效益。网络平台的教研内容可以看作是传统教研实践内容的映射。网络集体备课和传统集体备课的目的是一致的,它们之间是优势互补的。网络集体备课的定位,一是丰富了集体备课形式,使集体备课的形式各式各样;二是创新了集体备课形式;三是整合与补充了传统集体备课内容。网络集体备课应以传统集体备课为依托,积极探索新的思路、策略和方法。网络集体备课不应是传统集体备课的分离,而应根植在传统集体备课的土壤中。只有将两种方式有机地结合,根据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方式,相互配合,相互弥补,才能提升集体备课的有效性。

2.要加强观念的转变,提高教师网络集体备课的应用意识。我们认为制约网络集体备课发展的主要问题不是硬件设施,而是观念问题。在实施校园网工程的背景下,对于许多学校而言,硬件已不成问题,比硬件设施更重要、更困难的是观念的转变。没有观念的转变,再高档的硬件设施也不会物尽其用。要把网络集体备课当作一项服务于基层教师的重要工作来做。网络集体备课开展的好坏,关键是应用意识的差距,是状态的差距。因此,转变观念,提高网络集体备课的应用意识是当务之急。树立资料观念、合作观念、共建观念对于网络集体备课的发展至关重要。

3.要完善网络集体备课管理机制。制定网络集体备课管理制度是一项重要的保障措施。制度化以后,不仅可以使教学要求覆盖到每位教师、每个学科,更可以保障教学与研究的完整性。要把网络集体备课活动作为学校的重要教学工作之一,纳入到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制定集体备课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集体备课活动。通过制度的约束,解决信息传递中的障碍,保障网络集体备课活动顺利有序进行。通过评价制度的建立,教学管理部门把参加网络集体备课列入对教师进行的教学考核、评估等事项中,激励教师主动参与网络集体备课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网络集体备课的评价要朝以下三个目标努力:评价指标系统化、评价过程工作化、评价手段网络化。制度的保障能够调动教师的参与热情,促使学校在执行力度上下功夫,在管理规范和有效指导上作文章。

四、结语

网络集体备课是一种“行动研究”,它所解决的是教学中最直接、最实际的问题。网络集体备课促进了教师之间集思广益、优势互补,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素质和教学研究水平,有利于缩小同年级不同班级的教学成绩的差距,从而整体性、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增强教师的合作执教意识,凝聚教师的工作合力,营造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在集体备课中,教师之间由于智慧的交流而得到理性的升华。网络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研究还是个新兴事物,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我们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高巍.开创网络环境下集体备课新模式[J].信息技术教育.2004,(9).

[2]孔令权.浅谈利用网络论坛组织在线集体备课[J].江苏教育,2006,(11).

[3]冯伯虎,张久娟.我们需要怎样的网络教研[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2).

[4]王奇民.制约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因素及对策[J].外语界,2002,(4).

[5]常波.西方反思型教师教育思潮兴起背景综述[J].外国教育研究,2000,(4).

家校合作的教案范文4

(一)   教研活动的开展思路:

以备课组为核心,以教研组为平台,大力培养青年教师,缩短成长周期,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地理教研组的整体实力。

(二)主要工作:

一、            狠抓“教学五认真”的落实:

1.备课环节:以教案为切入点,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在教案检查中,我组教师的教案有百分之六十都达到了优秀教案的标准,尤其是青年教师更加突出,体现了他们对备课的认真态度,为上好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课堂教学: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向45分钟要效益,不断提高各学科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各备课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凭借教材,紧扣新的课程标准,精心设计,公开轮讲,认真听评,反复修改,提炼推敲出一个个独具年级特色的精彩课例。在区教研室视和各年级举办的公开课活动中,两位教师进行了课例和探究性学习的展示。执教者客观的自我介绍,听课人真切的评价交流,热烈的讨论争议,学生的肯定,都使我们欣慰地感受到教学所体现出的我校地理课堂教改上取得的进展。

3.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学期初组织各年段集备组制定教学活动计划并加以落实。通过检查教学记录、作业批改、下班辅导,通过不断的测验和考试,经常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及时收集、分析、反馈学科教学的改进意见。

二、            加强备课组活动:

要求各备课组的活动要规范化,做到定主讲、定内容、定时间,集备组长要把好教学关,使集备活动成为加强教研的有力手段,保证地理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            培养青年教师:

今年我组新增位一位青年教师,大家都很兢业爱岗,而且都超工作量,特别是毛丽菊老师和史丽萍两位老师跨年级教学,表现突出,受到各方好评。本学期的重点就是培养青年教师,他们的成长进步直接关系到我组以至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围绕备课组活动,新老教师互动,展开互相听课、评课活动,互相研究教材,互相交流管理学生的经验。

四、收集高考信息,注重试题质量:

王小春老师参加了在常州举行的高考信息,听取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及教研员的高考复习策略,及时反馈了最新的教研信息,结合并延续了对各省高考试题的分析研究,使全组教师受益,业务水平大大提高。

五、课题研究:

现代社会对地理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全球化、信息化和高技术发展的趋势,要求现代公民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创新的精神、开放的视野、合作的意识,以及搜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能力。为此, 在校领导和学校教科室的支持下,我组完成了市电教馆“十五”重点教科研课题《现代教育技术与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整合》,精心准备了数十万字的各类材料、各阶段性报告和研究报告,即将结题。为此我组在多次学习培训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大家更加明确了各自课题教研的目的和意义,更加完善了实验方案。我们又召开了结题会,各负责教师都认真撰写了直接,课题组成员就各自研究的课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详细地介绍了各自研究探讨的过程,展示了研究的成果,我们教师也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提高了能力。[1]

(三)教研组的工作中还存在的欠缺或问题:

集体备课活动还不够充分,备课方式、方法、进度、水平都不够统一。教师在各方面的修养和水平都有提高的空间,尤其是对地理教师属理科出身,社会政治、历史、人文知识有待扩展和提高,对国家的教育未来和民族的兴衰认识不足。这都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以求能上升认识的层次。做一个能对学生的一生有影响、关注国家和人类未来的教师。

(四)对学校的建议:

希望下学期教务处在排课的时候,尽量保证教研组的教研时间。对于地理学科而言,有好多图像资料,这对于教师备课或学生学习有很大帮助,所以,校园网上传的资料应该扩大容量。另外,学校应注重教师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只有康健的身体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家校合作的教案范文5

为了达到日趋完善的目的,这些日子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对集体备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反思,觉得我们应该尽量避免三个误区。

一、集体备课决不是集体抄课。

现在的备课,主备人如果想要省力气,很简单,我们手头的参考书上有现成的教案,网络上的教案更是林林总总,顺手拈来,实在方便。参备教师如果想要省力,只需参照主备人照抄就是了。的确,我们这样抄来的教案,或许水平都很高,但再高,也是人家的,我们只能搬来了专家里手的形式,却邯郸学步一般难以领会其精髓,当然也不能有任何的成效了。

为了详细的说明这一点,我想要讲一个众所周知的成语故事――“胸有成竹”。北宋画家文同,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文同画竹的妙诀在哪里呢?原来,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睛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目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平日观察到的各种形态的竹子立刻浮现在眼前。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我是说,别人的教案就像生长着的竹林,我们只有认真揣摩,“胸有成竹”之后,才能得心应手的画出属于自己的竹子,才能得心应手的教会自己的学生。

二、集体教案,决不是整齐划一的教案,而是富有个性化的各不相同的教案。

首先集体备课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本来就存在的不确定性,其表现有:1.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允许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有多元表现。2.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不使用统一的规格和评价标准,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个别化教学;3.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为教师留有极大的余地;4.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将更为灵活地选择与使用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5.教学评价的不确定性:考试得分点大大减少和淡化,不再起支配作用,教师要花很多时间查找资料、补充教材的内容。

其次,老师作为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思想,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有不同的表达习惯,如果强行统一内容,案,统一作业,统一例题,甚至统一讲解方法,那么老师就不是老师,而是一台机器,最后反而死板、单调,结果只能式适得其反,因此集体备课并不是追求那些形式上的统一,而是追求其实质的统一,集体研究是必要的,应该制定出统一的课程标准,统一的授课目标,即统一好要传授的知识点,统一好要教给学生的解题方法、思想方法,统一好教学的难度、深度,至于各位老师,可以有不同的讲解、表达方法,可以选用不同的例题做知识的载体,但他们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和效果是统一的,每个老师的教学特点特长个性风格都是各不相同,甚至是风格迥异的。如果我们简单的整齐划一,难免会闹出“东施效颦”的笑话。所以,我们每个老师,应该发挥各自的特长,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吸引学生,塑造学生。此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

言此,我想到了全员创优时我听过的一个学校的几名老师同一课题的公开课:同样的导语、相同的过程、同样的课件、相同的联系和作业……就像粉墨登场的京剧演员,咿咿呀呀的一个腔调,让在场的所有的听课老师哑然失笑。这就步入了一种教学极端――思维抄袭,这样的集体备课,必将将集体备课推向绝路。

三、集体备课杜绝“留一手”。

家校合作的教案范文6

教案需要量身定做。最好的,不一定是最适合的。我们不妨容忍教师保留一些个性,不妨多一些个性化课堂。假如集体备课成果确实是经过同学科教师深思熟虑、精心演绎出来的,肯定非一人能力所能达到的。但集体备课的教案虽好,其中大多数毕竟是人家的成果,除了反映普遍教育教学规律共性可供借鉴之外,其中个性的东西对自己并不合适,绝对不可以照搬照抄。有些学校为了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认为集体智慧的成果不可浪费。据此提出备课组要案、统一学案、学方法、统一进度、统一学生作业、统一测试的要求。事实上,这种“大一统”思想就是把个性鲜明的教师往一个笼子里赶,这是对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思想的扼杀。可见,这几个“统一”已经严重限制了个性化发展和教师创造性的发挥。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思想,都有自己的教学个性,都有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感悟。“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得当,就是让教师在身心愉悦的情况下,聚众之智,扬己之长,更加巧妙绝伦地演绎教材,激活课堂,以取得事半功倍之效。集体智慧与个人特长的有机结合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这就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搭建起平台,也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打造了绿色通道。

集体备课,消化是关键。集体智慧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最好不一定最实用。因此,我们需要对集体备课结果进行改造,这样才能展现丰富多彩的个性化课堂。万紫千红才是春,我们要彻底改变落后的大一统思想,打破用一种课堂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集体备课能够帮助我们永远有新的发现,但个性化备课也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新大陆”。同样教学内容,应当允许教师传授方式有所差异,殊途同归。如导入新课,我是故事导入,你是开门见山导入,而他是谈话导入等,有几个人就有几种导入方式,新授、小结、板书等同样有多种方式,形成了“立体”,然后各人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选择自己认为最合适的一种。集体备课后个体内化吸收和外化操作的过程必须强调个体活动的质量。没有个体活动质量作保证,集体备课就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因此,集体备课的过程固然需要规范,其研究成果也要慎用。必须对集体备课成果进行“本土化”改造,要找到自己发自内心欣然接受的方式方法演绎教材。这就需要对集体备课“忍痛割爱”,博采众长,择其“善”而从之。这就告诉我们,要真正打造出高效课堂,我们不仅需要备教材、备大纲、备考纲,教师备自己也很重要。教师必须依据自身个性为自己量身定做,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必须进行第二次备课。教师拿到集体备课的教案后,再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教学实际对集体教案作深入的推敲、斟酌,并作旁注,可以是知识点的拓展,可以是教学方法的更换,可以是教学片断的增删。大力倡导并着重考察个性特长和创造性的发挥,各人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选择自己认为最合适的一种,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组成一个自认为对自己最实用的教案,在自己的教学中实践,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发表自己的独到做法与见解,实现教师个性的张扬,达到既“共享又个体”。要求借鉴与“自我”创造相结合,既积极借鉴、吸收他人的经验,更要保持独立的“我”,个性的“我”。始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学案需要因材施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学习,就必须充分地“备学生”。诚然,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遵循普遍的发展规律,同时我们也需要兼顾个性差异。应遵循普遍的教学规律在方向性、规律性、规范性等方面作相对统一的要求,而在具体的教学方法、方式上,则不宜强求统一。统一中有自主,统一中有灵活,统一中有创造,这应是集体备课活动中坚持的基本原则。我们除了要求教案备学生外,学案更要备学生。教师有个性,学生也有差异,班级也各自有自己的班情。事实上,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着很大的区别,班级层次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同一个问题在这个班级讲解可能会被学生视为“”问题,不屑一顾;可能对另一个班级学生来讲就是曲高和寡,让教师唱一首“孤独”的歌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之间可能有相似的兴趣,但从兴趣的强烈度来看,班级之间也可能存在着差异。可能同一个主题,在这个班级是零点,在那个班级是温点,而另一个班级就是火山临近爆发等待点燃的热点。因此,我们的教案,尤其是学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从其感兴趣的方式、方法入手,往往效果更显著。

集体备课成果是大家智慧的结晶,对课堂教学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但如果不考虑实际教学情况,完全照搬,那么对教师的成长也是不利的。比如,我们集体准备的教学案内容十分详尽,包括教学环节设计、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甚至连板书和课堂检测、课后作业都安排妥当,就会导致有些教师拿来就用,照本宣科,根本不把心思放在教学研究上,养成了惰性。可见,我们在集体备课过程中要积极参与,不要等靠,既要提出自己的个性化见解,又要善于吸取他人的精华充实自己,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认真对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的“第二次备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特点,依据学生兴趣爱好的焦点对集体备课进行创造性改造,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客观实际,更能体现学生的兴趣爱好。一份过于整洁干净的学案肯定不是一份好的学案,经过教师精心涂涂改改、增增删删的学案则应该对于教师和班级双方来说是最适用的学案。集体备课的学案形成后,教师还要就实施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进行预测并修改,这种预设和反思也正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梯。教师设计的学案要具体分析学生实际,预设学生可能会存在的问题,精心策划学生更易于理解、领悟和应用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造实现由“学会”向“会学”转化的时机。这样,在“亲其师,信其道”的情境下产生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因此,集体备课是大家智慧共享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学特点、教学策略,并且要面对不同的学生,只有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之上,结合自己及班级的实际,设计出既适合自己教学风格又如实反映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案,并能科学有效地指导我们的教学才是集体备课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