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设计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设计研究范文1
关键词:城市记忆;城市设计;应用
涂欣在对城市记忆定义的梳理中认为,城市记忆是城市人的记忆,属于城市的集体记忆,不仅是整体性的历史认识同时也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重构过程。这种记忆对时间与空间进行了记录与表述,能够对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行综合的反映。城市设计的理念一直以来都与城市规划思想紧密联系,城市规划领域的发展对城市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城市设计已经发展到包含了更加丰富的精神要素、人文情怀与环境目标。那么城市记忆在城市设计中是如何运用和体现的呢?笔者从总体城市设计阶段的城市记忆整体框架构建进行了探讨。
一、城市记忆及其基本构成
目前对城市记忆并没有明确固定的表达,城市记忆经常与城市的记忆、城市的历史记忆交叉互用,并且在城市记忆的使用中,既可以指“物”,也可以指“事”,同时还可以指过去的人,通常可将其理解为城市中人的记忆。涂欣在对城市记忆定义的梳理中认为,城市记忆是城市人的记忆,属于城市的集体记忆,不仅是整体性的历史认识同时也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重构过程。这种记忆对时间与空间进行了记录与表述,能够对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行综合的反映。城市记忆的基本构成主要包括五种基本要素,即自然要素、人工要素、人文要素、社会因子与支撑网络。自然因素指的是自然环境,这也是记忆发挥功能的基础;人工要素是指建筑物与构筑物等;人文要素是指城市人创造的值得记忆和传承的文化等要素;社会因子是指群体或个体的记忆者和相互交往的体系;支撑网络是指上述四种要素的联系系统,用于城市记忆的联系使之成为整体,如法律法规、规划设计、文献记载等。
二、城市记忆在城市设计中的作用
城市记忆的作用在于能够对城市文脉进行延续、对城市历史进行传承,同时增强城市居民的认同感与社会凝聚力,实现对场所的精神重塑。城市的发展具有延续性特征,只有城市具有记忆才能够拥有延续的历史,通过城市记忆的作用,城市的社会文化与物质结构在其发展规律的制约下发生演变,进而表现出具有自身特点的城市风貌与形象。城市历史文化的割裂与城市记忆的中断都是当代城市特色丧失、场所感缺乏的原因。实际上,在城市记忆的推动下,城市居民对地域文化的共同意识、对历史的欲求都会使居民的凝聚力增强,如建国初期大量旅外华人回国,并为国家效力,在战后的重建工作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唤起人们爱国热情的同时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并促进了社会的繁荣稳定。城市记忆在为城市不断加入时间价值与人的意识中,让城市获得了历史与文化的深层含义,为城市构成了文化与灵魂,而在记忆功能消退时,人主观意识与外部环境之间也就失去了互动联系,而这样的城市便只能被称作使用空间,而不是场所了。
三、总体城市设计阶段的城市记忆整体框架构建
(一)总体城市设计与城市记忆整体框架构建
总体城市设计是从总体层面对城市的空间格局、发展趋势进行控制,是与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城市设相对应的,总体城市设计能够对下级层次的城市设计进行指导,其主要任务包括对城市的风貌与特色进行研究,从城市总体层次进行城市结构形态、视线走廊、竖向轮廓以及开放空间等要素的宏观构筑,并规划城市的功能,控制建筑的材质、色彩、风格、设施和环境等。同时对城市整体社会、文化氛围、居民活动给予全面的关注。
城市记忆整体框架也是从整个城市层面出发的,属于总体城市设计的物质空间核心内容,同时也是城市设计、更新与延续的关键。其中的“整体”是对城市空间环境的把握,针对的是城市总体,既代表总体的城市空间,也代表设计的整体性。由于记忆本身具有联系性与延续性,因此城市的有机体能能够获得良好的生长,而文化能够获得良好的继承和发扬。
(二)城市记忆整体框架构建过程及方法
1、记忆存储阶段
城市记忆存储是指对城市记忆要素的积累与保存,同时包括了环境意象与社会网络的保留与保存。环境意象是在对环境意义的感知下建立起来的,一个地区的整体环境意象通常由多个个别意象重叠而成,包括城市空间形态与自然环境等,这种整体环境意象有利于居民共同城市记忆的保留。而良好的环境意象则能够在为人们提供安全感,增强人们的体验深度与广度的同时,创造共同记忆的空间。而社会网络通常与原有城市空间并存,是人们相互间结成的所有社会关系,在居民的长期相处过程中,为城市结成了丰富的社会网络,这种社会网络在维持城市记忆中发挥着内在的力量。在城市的更新过程中,城市环境发生着变化,而保留原有的社会网络,能够在增加居民生活舒适感、满意度的同时,创造和谐的生活。
2、记忆提取阶段
在总体城市设计阶段的城市记忆整体框架是通过点、线和面来对城市的整体空间内容进行描述的,即城市记忆整体框架的构建是对这三点要素内容及相互间的关系的规定与设计。首先,对城市记忆要素进行分析。在城市记忆的组织中,时间与空间上的发展是两个最基本的方面,根据时间的跨度与空间范围的大小可以从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层面对城市记忆进行探讨。从宏观层面上看,城市记忆是整个城市空间范围的记忆组织,由于地域范围较大,因此利于较大时间跨度城市记忆系统的形成,并促进城市历史文化发展整体特征的形成。从中观层面上看,城市的某一地域通常以一类城市记忆为主,与环境的意义有着较强的关联性。这类区域通常为城市的某个街区、某个功能区域,如历史街区、工业、教育、商业等城市区域。
3、记忆整合阶段
城市要素的抽象归纳与抽象符号的层级归类都是城市记忆整体框架建立与形成的基础,实际工作中在对现状进行收集、分析与归纳后需要进行记忆的整合。首先,需要明确抽象要素在点、线与面上的等级关系。这里的等级关系含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从框架的整体角度及那行层级的区分,二是明确点、线与面各自系统的层级关系。将从城市中抽象获得的点、线与面符号语言进行层级归类,能够对城市空间组织中各要素地位与作用予以明确,并建立不同层级间的关系,保证城市记忆整体框架的完整与系统性。其次,是要建立起点、线与面之间的联系。包括同一层级的整合,以及不同层级的整体形态整合。最后,需要根据点、线与面的自身特点进行设计。在明确各个要素的关系、性质与等级的基础上,需要根据要素的特点,给出指导性的设计原则,从而实现对具体设计内容的引导与控制。
结束语
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使人们对城市记忆的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人类对城市记忆的关注实际上也是对人自身存在意义与存在方式的关注,在城市设计中应用城市记忆进行规划与建设,不仅有利于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同时还能够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友文.基于城市记忆的传统街区城市设计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0.
城市设计研究范文2
关键词:城市设计研究方法; 城市空间形态; 城市空间结构
Abstract: urban design after decades of development,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in the position also more and more heavy.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relevant urban design work of reading and analyzed. The number of urban design method, the research method and explore the in the use of the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Keywords: urban design method; The city space form;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 TU984.1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设计的维度》一书中提出:城市设计的目的在于从物质形态和社会文化方面,创造可供人们使用和享受的场所。事实上城市设计涉及的范围很广,可以说它是从美学的角度来关注城市空间,也可以说它是对公共领域的品质的研究。本文研究的是城市设计研究方法,而这些研究方法在许多著作中都有零星的提及,且重复现象也很严重。故经过综合和总结,从《寻找失落的空间》和《城市设计》这两本书中提取了五种方法进行论述。
一、城市设计研究方法总结
1.特兰西克教授的三种研究方法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罗杰·特兰西克教授曾经在他的著作《寻找失落的空间》一书中,从现代空间的演变和历史例证的分析入手,提出了目前城市设计理论的三种研究方法,即图底关系理论、联系理论和场所理论。
(1)图底关系理论
图底关系理论研究的是城市的空间与实体之间的规律,它试图通过对城市形态和环境之间的图底关系的研究,明确城市的各种信息,例如城市的空间形态和等级、城市的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等等。
“图底分析“是现代城市设计处理错综复杂的城市结构的基本方法之一,在城市和建筑设计中,用图底关系方法可以明确空间界定的范围,不同等级的空间、空间的收放效果等,从而在设计中有意识地加强对空间的界定,创造出积极的空间。
(2)联系理论
联系理论是研究城市空间中各种构成要素之间的“线“性关系规律的理论。这些“线”包括交通线、线性公共空间和视线,比如各种交通性干道、人行通道、序列空间、视廊和景观条件等等。
通过联系理论的研究,可以明确城市的空间结构,建立不同层次的建筑和功能分区,确定城市中主主要道路及公共空间的联系廊道,并以此为依据控制周围与其联系的各构成元素,以达到一种“各种流动形态的和谐交织“和秩序化的结构布局。
(3)场所理论
场所理论是把对人的需求、文化、社会和自然等的因素加入到对城市空间的研究中的理论。通过对这些影响城市形体环境因素的研究,把握城市空间形态的内在人文因素、历史因素和社会因素。在场所理论的研究中,社会的、文化的和感知的因素被渗透到对空间的界定和围合中来,这些内在和外在因素的有机结合,于一般性的场地赋予出场所的意义。
2.王建国《城市设计》一书中的方法
同济大学的王建国教授在《城市设计》一书的“城市设计的空间分析方法和调研技艺”部分也提到了若干种空间——形体分析方法和城市空间分析的技艺。
(1)序列视景分析理论
这种方法的具体过程是:在某城市空间中,确定一组运动的视点和一些固定的视点,选择一条适当的路线(通常是人们集中的路线)对空间视觉特点和性质进行观察。同时在一张准备好的平面图上标注箭头,注明视点的位置,并且记录视景实况,。而分析的重点是空间艺术和构成方式,记录的常规手段是拍摄序列照片、勾画透视草图和进行视锥分析。今天还可利用电脑或模型——摄影结合的模拟手段取得更连续、直观和可记载比较的资料。
(2)空间注记分析理论
这是现代城市设计空间分析中最有效的途径,它综合吸取了基地分析、序列视景、心理学、行为建筑学等环境分析技术的优点,适用于设计者加深对设计任务的理解,并有助于改善城市空间关系的观察效果。所谓注记,乃指在体验城市空间时,把各种感受(包括人的活动、建筑细部等)使用记录的手段诉诸图面、照片和文字,因而这是一种关于空间诸特点的系统表达。这一技术在战后许多城镇设计和环境改造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二、城市设计解析理论的运用
1.在城市空间形态方面的运用
一个成熟的城市设计方面,包含了绿化、空间、道路、铺地、自然景观等信息。而在这种信息中,最核心的是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和城市各种空间的关系。故在设计初期,这里我们就要借用“图底理论”,摒除其他因素,把建筑物涂成黑色,把城市环境留白,使城市空间形态清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2.在城市空间结构方面的运用
培根早在1964年进行美国费城中心区城市设计时,就运用联系理论,首先为费城中心区编制了一个杰出的“城市结构“,以活动中枢构成整个城市的功能以及视觉骨架,形成城市的主要空间走廊,建立了和谐有序的城市结构。
城市一般都有由多条街道空间、数个节点空间和数栋变化丰富的建筑实体空间组合而成,所以在有了建筑实体与城市环境的黑白城市空间形态图之后,我们还需要利用联系理论,对空间形态图进行进一步的设计,发展各个街区之间的联系,分析出这个方案的空间结构,绘制出方案的空间结构图,并标明各级节点、轴线、标志物等,方便进一步的深入。
3.在城市三维空间方面的运用
在进行完二维层面的空间形态和空间结构的设计后,下一步要进行三维空间的推敲。在这里我们用空间序列理论和空间注记理论来完成从平面到三维空间的转化,我们先利用软件建起方案的模型,再在平面图上选用几条典型的路径,设置若干个节点,画出每个节点对应的人视图,从而反映出人对空间的场所感和意象。
三、总结
中国正处在一个快速城市化的时期,同时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不断扩张,中国的城市形态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也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所以,对城市设计研究方法的总结和分析,也显得尤为重要。这些方法可以帮助设计师分析优秀的城市设计案例并总结出案例的优缺点,也能够帮助设计师科学的开展城市规划设计。
虽然城市设计现在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同时城市设计也是一个很年轻的学科,所以它与建筑学、城市规划等成熟学科相比,在许多方面都缺乏完善的理论体系,且在很多方面还具有一定的争议性,故本文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只是希望通过对城市设计研究方法的一些探讨,能对城市设计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有些许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王建国.城市设计[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英)卡莫纳,冯江译.城市设计的维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金广君.图解城市设计[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邱嘉宁,苟扬.活力中心区的空间营造[J].理想空间,第36辑.
城市设计研究范文3
关键词:城市设计导则;多元性;动态性;民主性;法制性
1 城市设计成果的内容组成
业内对城市设计的成果并无统一规定,从各设计院近年参与城市设计提供的成果内容来看,基本上可以归为文本说明类和设计图则类。
1.1文本
1.1.1设计政策
设计政策是现代城市设计的主要成果之一,它既包括设计实施或投资程序中的规章条例,也是为整个操作过程服务的一个行动框架和对社会经济背景的一种响应,是一种保证城市设计的图纸文本转向现实产品的设计策略。这种设计政策一般由城市设计人员提出,最后体现在有关城市条例和法规之中。
城市设计政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与现行规划法规和运行体制的结合。如在美国,至今已有1000多个城市实施了城市设计制度与审查许可制度。虽然美国并没有专门的城市设计法规,但有关城市设计的政策和法令研究却很普遍。
1.1.2城市设计导则
城市设计导则是城市设计最基本也是最富特色的成果形式(也称之为设计准则)。由于城市设计以公共利益作为设计目标,因此为了控制不同的机构和民间开发者的城市开发活动,在开发设计的评价和审核时,就必须以遵循城市设计目标和城市设计导则为标准,通过导则来保证开发实施的环境品质和空间整体性。亦即对城市某特定地段、某特定的设计要素(如建筑、天际线、街道、广场等)甚至全城的城市建设提出与整体的综合设计要求,因为城市设计政策和规划还不足以驾驭城市空间环境中的特定要素。
1970年,旧金山城市设计计划在实施中曾遇到一些困难。这使人们感到,若不将计划翻译成特殊的设计准则,就难以保证城市环境在微观层次上的质量。于是,1982年该市制定了中心区设计准则。它不仅包括形体项目,而且还有一套引申出来的、包括七部分的附录及进一步的解释准则。
从准则的表达性质上讲,又有两类,一种是规定性,一种是实施性的。规定性的准则是设计者必须遵守的限制框架,如在某地段规定建筑的容积率为10,则所设计的楼层面积不得超过基地面积的10倍;而实施性准则则不同,它为设计者提供各种变换措施、标准及计算方法,所以,它不再说容积率是多少,而是指定这一地段设计中开敞空间和环境所需达到的阳光数量,以及建筑物和开敞空间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容量,至于建筑容量、高度等则不限定。实施性准则的优点在于把标准化的量度应用于所有的设计地段,但并不要求对该地段产生标准的三维空间形态,因此,形式是多变的,它比规定性准则更富有设计创造潜能。
1.1.3维护程序
这是现代城市设计特有的成果形式。在为数不少的实例中,起初城市设计搞得较好,但使用几年后,环境就大为逊色,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缺乏维护和监督管理程序。
维护程序体现了现代城市设计的动态性、过程性和整体性。在过去,设计一般只关心新的创造,忽视了为维护和管理而设计,误以为城市管理机构和使用者负责,但事实上,有关管理机构对此并不重视,有时他们重视维护公共空间,但也需要来自公众的合作,其中不少维护措施本身就是城市设计的基本内容。如在外部空间设计一系列铺地、花坛、凳椅、栏杆等小品,这不仅是空间景观艺术的要求,而且是维护环境所要求的。显然,维护程序比一般人认为的复杂的多。
1.2图则
城市设计图则是将城市设计内容用图形文字和数据表达,以便对城市用地空间环境进行全覆盖的控制管理。它包括总图、分析图和各指标要素控制图等几部分,以便与规划一道对城市空间环境进行既严格又便利的实施管理。总图是城市总体综合设计在图面上反映,它包括道路、绿化、地块界线与编号以及综合要素控制汇编表等内容;分析图是各个控制要素体系之间的关系分析、一般包括用地形态分析、视觉景观分析、交通系统分析、步行空间分析、绿化系统分析、历史文脉分析及其他重要的分析等;各指标要素控制图是总图中重要控制要素在图面上的展开和具体表达。
一般来说,整体城市设计的成果主要构成包括设计政策、准则、说明和相应的图则。例如上海陆家嘴城市设计成果包括设计政策、设计准则和设计方案等三部分;局部城市设计构成主要包括准则、说明和图则。
编制城市设计图则时必须以城市规划为基础,其地块界线可与城市规划用地界线保持一致,亦可视具体情况进行适应性变动,但两者必须协调起来,避免互相矛盾。
2 城市设计成果编制的基本特点
2.1多元性
城市设计是由多种力结合,共同参与作用的结果,这些力的来源包括设计人员的思维方式和对城市设计的基本认识、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艺术修养、市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方法、投资商的个人喜好和对公众利益的尊重以及社会本身的政治经济环境等。城市设计成果编制的基本特点就是试图适应、协调多种力的关系,尽量避免各种力的冲突和矛盾出现,使之达到一种最优的组合结果,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三者的和谐统一。
随着城市设计学科的深入发展,设计创作和管理实施组建成为其工作内容与方法的两个方面,而且作为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直接指导城市设计的实践。实际上,城市设计既是一种对设计的管理,也是一种对管理的设计,城市设计同两者紧密联系。从行为科学角度来看,城市设计活动具有一般设计思维所具有的特点,如创新思维、产品思维、类型思维和黑箱思维等,从管理科学角度上讲,城市设计对目标、计划、组织等要素也同样重视,如目标导向、计划先行、组织协调与政策控制等环节。
2.2动态性
城市设计不仅是由多力作用的综合性结果,而且处在一个连续不断发展过程之中,从而导致了城市设计不存在一种终极蓝图。社会在运动,城市在发展,各种驱力因素亦相应在变化,城市设计不是在一张白纸上勾画理想蓝图,而是象复写纸一样在城市原有形态基础上不断重塑复写创造,因此这种过程性需要我们对原有环境给予重视和尊重,尽量避免打破原有城市社会网络骨架,并给发展留出广阔的天地,这种时间维度的适应特性决定了城市设计成果的过程性特点。
在城市设计的过程中,设计意图通过政策引导逐渐趋于最终目标,其中具象的“产品”与“过程”穿行。城市设计的“触媒”理论就是针对城市设计这种“产品”、“过程”交替出现的引导方式所提出来的。触媒理论认为,城市环境中的各个元素都是相互关联的,这种关联不仅仅存在于外在的视
觉形态方面,也存在于内在的经济联系。如果其中一个元素发生变化,它就会像化学反应中的“触媒”一样,影响或带动其他元素发生改变。
在设计过程中,由政府启动的,用作触媒的先期建设项目往往具有可视形象,具有“产品”特征,能够激发或限制城市某一特定片区内建设活动的发生或者影响建设速度的快慢,进而影响城市设计的“过程”。例如,在美国圣保罗市下城区开发设计中,为了启动对下城区的开发,由政府提供“城市开发行动资金”,成立了“下城区再开发管理局”,集设计、融资、管理于一体。先期进行开发计划研究,吸引开发商投资,他们通过空中步道、GA LTl-ER广场、大众公寓和滨河公园等“触媒”产品的先期建设引导整个开发过程。
2.3民主性
城市设计不只是由某些专业人员及行政权威人士独掌的一门高深学问,它所蕴含的大众性、市民性的特点需要广大市民、各种机构和社会团体的参与,而且亦只有这种参与才能给城市带来活力和振兴的机会。
当代城市设计中,公众参与的范围已经越来越大。网络时代的到来,为公众参与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障,例如,在国内许多大城市的重要城市设计项目其方案的评选工作已经采用了网上公示以及市民网上投票等公众参与形式。城市设计的关注人群已经不仅限于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政府、开发商、公众这三方的利益群体,而扩展到利益群体与非利益群体、使用者与非使用者、专业人士与非专业人士。
现在国外许多旧城复兴、旧城改造就很好地考虑了市民参与的因素,因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日本高山市历史地段的城市设计改造和横滨市的城市创造运动,其城市设计成果本身就是市民和其他各方面协力参与创造的结果,因而环境极佳,民众喜闻乐见,真正具有一种城市家园的感受。
2.4法制性
城市设计成果编制极为强调其自身的法制性,这不仅表现在文本表达用政策和准则等形式构成,而且其内容应符合法制管理建设的要求。
任何一个有组织的社会城市设计活动都是在某种建设法规和条令下进行的,也都伴随有相应的改善、调整原有立法的活动。
城市设计研究范文4
关键词:城市设计;历史街区;环境协调区;文殊坊
城市设计是以提高城市的生活环境品质为目标,在城市发展总体政策框架指导下,综合组织城市各种功能,关注城市历史空间的设计,以城市形态空间为研究对象,对城市局部地区所进行的阶段性的整合设计[1,2]。城市设计的重要对象就是城市局部地区的整体开发建设和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城市建设是城市设计的原动力,也是城市历史空间得以保存和发展的契机,这就是从城市设计的角度研究历史街区的原因[3,4]。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现代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许多城市历史街区周边地区大多实行高密度开发,造成不同风格的建筑直接冲突或者不同尺度、不同时期风格的建筑物生硬的出现在道路两侧的现象。鉴于城市历史空间与现代空间发展的断层现象,本论文选定成都文殊坊历史街区及其环境协调区的具体情况进行研究,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对文殊坊历史街区环境协调区的社会经济价值及其空间设计进行分析探讨,旨在促进成都市整体环境的协调融合,实现现代和历史的和谐共生,使城市相关建设“又好又快”的健康发展。
1 文殊坊历史街区分析
1.1区位分析
文殊坊与宽窄巷子、大慈寺一并称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文殊坊位于市中轴线人民中路旁,作为成都中央休闲旅游区,与传统城市商务中心CBD相融合。依托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_文殊院(5.73公顷),形成东至北大街、草市街,南至白家塘街、通顺桥街,西至人民中路,北至大安西路规模的协调区。这里交通便利,向南与成都市区中心天府广场、向北与火车北站都非常近(见图1)。
1.2 功能性质定位
作为成都市政府规划的三大历史文化保护片区之一、六大旅游休闲商业区之一,是中房集团成都房地产开发总公司倾力打造的以佛禅文化、民俗文化为主题展示成都特质、代表成都文化的城市名片,是成都市民怀旧寻古、休闲娱乐的上尚之选,海内外游人宾客认识成都、体验成都休闲文化的重要窗口[5,6]。
1.3 文殊坊街区肌理分析
1.3.1 改造前肌理分析
道路是决定城市格局的主要因素之一。从改造前图底关系(见图2)可以看出,文殊坊道路格局呈“井”字型道路网布局。在城市主要道路人民中路、文武路、草市街和大安西路的围合内,街巷把片区划分成几块大小不等的地块。这种路网格局方便地处理了新城区与旧城区道路的衔接关系,有利于保护文殊坊的完整格局,为保护这个片区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创造了有利条件。传统街巷中院落与街巷相互依存,其紧密的关系使街巷与院落建筑共同构成了城市丰富紧凑的肌理效果,当这种城市肌理作为城市特色街巷空间时,街巷肌理也是体现街巷空间特征的标识之一[7,8,9]。
1.3.2 改造后肌理分析
从改造后的文殊坊街区图底关系(见图3)可以看出,整个街区肌理呈现出较为匀质的状态,院落建筑比较均匀地分布在街区用地上,整体呈现"面"的特征,而不是传统街道所体现出来的肌理那样,由街道对建筑进行组织,建筑紧密排列在街道两旁,整个街区呈现出强烈的线性状态[7]。
2 文殊坊历史街区环境协调区分析
2.1 环境协调区划定
“成都市文殊院文物保护片区改造城市设计”的“文殊院片区保护区划示意图”将文殊坊历史街区划分为文殊院保护区、建设控制区、景观协调区三个功能分区[10]。
由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协调区是在建设控制地带之外,划定的以保护自然地形地貌为主要内容的区域。而本文研究的环境协调区纯粹为历史街区与现代城市之间的过渡地带,同时通过具体的实地踏勘,认为“成都市文殊院文物保护片区改造城市设计”中的建设控制区与景观协调区所起的作用均是一种协调过渡,而该地块周边也并没有需要保护的大面积的自然地形地貌环境,故本文将“成都市文殊院文物保护片区改造城市设计”中的建设控制区与景观协调区合二为一,并统称为环境协调区而作为研究对象(见图4、图5)。
2.2 环境协调区概况
文殊坊位于市中心人民中路旁,作为成都中央休闲旅游区,与传统城市商务中心CBD相融合。依托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殊院,形成东至北大街、草市街,西至人民中路,南至白家塘街、通顺桥街,北至大安西路规模的协调区,总规划用地面积33.25公顷。目前环境协调区内基本上呈现出典型的城市现代街区空间。在北大街、大安西路、府河两岸上除了本历史街区的开口外,其它地区沿街建筑均为大尺度的现代建筑风格(见图6),富有传统特色的商业店铺与北大街路上现代化的建筑界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见图7)。同时在人民中路周围新建的城市现代空间建筑物大多为多层,在建筑高度及形式上对比明显。
2.3 文殊坊环境协调区的经济社会价值分析
城市设计研究范文5
建设园林城市要求整个城市都园林化——建设城市大园林,这是城市文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要求。城市功能从最初的只用于交换和防御,发展到越来越多地注重文化的要求,人们希望不只是居者有其屋,而且还希望其生活、工作的环境在心理和生理上的舒适程度达到最优化,城市设计由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建设园林城市应该说是城市设计追求的根本目标;而园林城市的建设也必须通过加强城市设计来实现,二者一个是目标,另一个是手段。
园林城市和城市设计目前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十九世纪英国的霍华德曾经提出过田园城市的理论,应该说这个理论是城市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而这个理论中的最基本的要素则是以园林绿化为有机联系的城市构造原则。这个理论对以后的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理论和实务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其精神实质表现的是一种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园林城市的概念说到底是一种城市形态标准,这种形态应该说反映了城市文明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园林城市作为一种城市形态,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其概念:园林城市就是以一定量的绿化作为基本的有机纽带,艺术化地组织和构造城市空间的各个基本要素,使城市形体环境有最佳的美学和生态学效果。
城市设计理论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创立的。当城市规划学从空间地域规划发展到融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的综合性规划学科后,就出现了一方面建筑作力于微观自我表现,另一方面城市规划忙于跨学科宏观扩展的局面。两极化的倾向忽视了人的情感,割裂丁建筑与建筑的关系,冷淡了城市视觉环境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设计理论应运而生,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的盲区——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建立了非常重要的学科。城市设计作为新兴的边缘学科,与其他边缘学科一样,其概念有多种解释,但比较常见的说法是:城市设计就是以城市建筑外部公共空间环境为对象,以人为主体,以整体效应为原则,以建立城市良好视觉效果和提高城市综合环境质量为目的,融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中的中观设计。城市规划出于理性,城市设计则侧重于感性;建筑设计是对个体的操作,城市设计是对群体的组织。
由此看出,园林城市与城市设计都是针对城市形态进行的描述和操作,二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
二、构造园林城市是城市设计应该追求的根本目标
园林城市之所以是城市设计的根本目标,就在于园林城市这个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城市文明发展的最高级形态。之所以这样理解,主要有三条理由:
第一,从城市发展的趋势看,城市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分工的结果,是人类努力摆脱自然完全束缚的结果。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开始意识到自己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开始"了在自己制造的人工环境中去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和返璞归真的历程。自然因素很多,但是根本的可以营造的因素主要是园林绿化,并以此来艺术化地构造城市空间的各个基本要素,所以园林城市是人们的理想目标。城市设计就是力图使城市这个人工环境更多地引入人们对自然的追求,从而“建立良好的视觉效果和提高城市综合环境质量”。
第二,从园林城市的含义看,园林城市的“园林”绝不仅是指城市的园林绿化部分,同时也应该包括城市环境空间构成的各个基本要素。这里的园林应该是一个大概念,就像造园时运用亭、台、楼;阁、径、石、池、溪构景那样,把每一个建筑、每一条道路等各种环境因素都进行艺术化的组织。比如借景、框景等手段,从古典园林中走上街头,运用于整个城市,则扩大了园林的外延,这不能不说是城市设计的根本目的。
第三,从城市设计的规律看,它所追求的情景交融原则、景观集合原则、
空间序列原则、环境气氛原则、品味最优原则等都是园林城市所体现的基本要求。这些基本要求反映了包含在视觉艺术之中的空间艺术的创作规律,而空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工艺品、雕塑、建筑和园林等。园林又把建筑、雕塑和工艺品等因素囊括其中,形成了综合性的空间艺术。城市设计实质上是把构造园林的这些规律拓展到整个城市,它运用各种空间环境因素、设计符号语言来表达一种文化蕴意和价值取向,表达一个城市的“神韵”,都是在把城市从一般性的功能体和人类聚集体的物质为主的形态,升华到更多地体现人类精神文化的高级形态。这些物质形态一般的综合地、艺术化地运用,是经过人类文明升华了的自然,也就是说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来改善环境。就像营造园林那样,城市设计所追求的,无疑是园林城市所具有的根本属性。由此可以看出园林城市对于城市设计的根本意义。三、城市设计要以绿化为纽带组织环境空间的基本要素
视觉环境的优化是城市设计的首要任务。应该说,视觉环境对于人类所产生的心理的影响与环境污染对于人类生理的影响同样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事实说明,城市的视觉环境越来越成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研究表明,人们长期生活在城市的“水泥森林”、“钢铁积木”等环境中,极易产生压抑、忧郁、恐慌、不安等心理疾患,这些问题只靠消除污染问题是解决不了的。而园林绿化的生命系统特性在改善现代城市景观环境方面,有着独一无二的作用。绿色应该是现代城市的基调,是现代“城市画卷”上的主色调,也必然应该是城市设计运用的主要手段。而且园林绿化的材料的“软”性与生命性,恰恰可以抵消建筑的“硬”质与无生命性给人们造成的心理不适,或者说可以形成一种对比,将这种对比进行艺术化的结构,就能形成优美的视觉旋律。所以也可以说园林绿化是城市有机体中的重要的“生命场”,发挥着整体环境协调作用,是用具有生命的色彩材料在“城市画卷”上来描绘最美好的景观,理所当然的是“城市画卷”上的“主色调”。绘画是平面造型艺术,实际上城市设计也是一种造型艺术,是城市这个大空间的造型艺术,而造型艺术最重要的是要有神韵。中国画论对于传神多有论述,西方绘画也讲究“肌理”、“调子”。面造型艺术,实际上城市设计也是一种造型艺术,是城市这个大空间的造型艺术,而造型艺术最重要的是要有神韵。中国画论对于传神多有论述,西方绘画也讲究“肌理”、“调子”。如果说中国画构图“六法”中的“气韵生动”是平面艺术构图的重要原则,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园林绿化则是城市立体画卷的生动“气韵”,那么以此为纽带组织城市环境空间则必然成为城市设计的重要原则。
城市设计研究范文6
关键词:规划;生态城;滨水岸线;城市设计;驳岸
Abstract: the caofeidian eco-city as the new international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aofeidian, assuming the caofeidian new related function requirement. According to the general planning requirements into a livable ecological emerging water supply. Through the full regional analysis,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reas of such QiBuOu to shore according to function in classification, and combined with the attributes of plot, detailed the coastline of type, such a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hore late provides an important guiding Suggestions.
Keywords: planning; An eco-city; Such shore; Urban design; revetment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前言
曹妃甸国际生态城起步区作为新城的重点区域及起步工作,其控制性规划为充分体现总体规划[2]的需要,在北方地区新建一座滨海的水上新城,共规划布置了8条河流和一个内湖,水域面积约为5.75km2,滨水岸线的长度约30km。为了更好的建设好起步区滨水岸线,同时为后期开发建设提供指导性建议,迫切需要对起步区岸线进行城市设计研究。
2 相关规划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于2008年11月共同编制《唐山市曹妃甸新城总体规划》;2009年初,SWECO公司完成了曹妃甸国际生态城总体规划;2009年6月,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唐山曹妃甸国际生态城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评审;2010年1月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制完成了《曹妃甸国际生态城一期工程防洪、水系、水生态、竖向布置专项规划》。
3 现状分析
规划区基本位于海域滩地,原为唐海县和滦南县海水虾塘养殖区;
土质以粉质粘性土为主,盐碱化严重,不利于景观植物的营造;
年平均气温约12.4℃,区域冬季严寒,极端最低气温-19.3℃;
淡水资源缺乏,年降雨量远远小于蒸发量。
4 城市肌理分析
优化驳岸样式,让出滨水开发空间,强调滨水城市的特点并为社区提供亲水环境;滨水地带通过贯穿整个区域、连续的步行道,实现城市、水体、绿化的相互渗透;根据不同区域的场地现状,营造各种特质空间,为城市提供不同特征的、各具特色的场所。
5 景观结构分析
结合起步区规划特点及形状,形成“一湖九川、四岛三带的多主题片区”。
“一湖”:淡水内湖——仙女湖,规划湖体面积约3.9km2;
“九川”:为流入仙女湖的七条南北向和两条东西向河道;
“四岛”:为深入仙女湖的四个岛屿;
“三带”:为橙霞河滨水绿化带,仙女湖北侧休闲滨水景观带和内湖南侧滨水景观带;
“多主题片区”:为点缀于湖滨河滨的主题公园和主题广场。
6 城市设计原则及愿景
6.1城市设计原则
通过合理可持续性发展的土地开发策略提升河岸土地的价值;
加强开发空间的基础建设;
加强城市与水岸之间的联系;
加强每个水岸空间的个性特征与丰富性;
通过滨水与景观的良好结合,增进社会与文化的健康发展;
确定一条岸线作为新城的标志空间;
利用天然资源创造宜人的交往空间;
加强区域与地方个性的塑造、
6.2城市设计愿景
“蓝与绿”:探索一种水绿交融的现代城市滨水空间;
“城市与水岸”:以开放空间的连续性建立城市与水岸的联系,打造不同的活力空间;
“现代生态与历史文化”:将曹妃甸的历史文化传统融入到现代的生态水城建设中来,建立起过去与现代以及将来的连结;
“工作生活与休闲游憩”:滨水公共空间为人们提供一个兼具工作生活,休闲运动以及观光旅游功能的场所典范。
7 城市滨水空间计划
“蓝计划”:七纵两横九条河,赤云河、橙霞河、黄霓河、绿珠河、青裳河、蓝玉河、紫娟河,另有八里滩上水渠河溯河共九条河。
“绿计划”:六个主题城市公园,滨河绿色廊道,交替绿带,荫植被计划。
“灰计划”:主题广场,滨内湖景观带,以及滨河走廊广场。
“桥计划”:起步区水网阡陌,百桥文化。大型交通性桥梁、人行桥、景观桥等造型宜轻盈精致,以形成独特的桥文化。
“岛计划”:在通达的水系与道路的划分与连接下,一项特殊空间元素“岛屿、游艇码头与挑台以改变城市空间的格局与尺度。
“船计划”:作为唯一的动态景观元素,舟与船提供了人们观察城市的另外一种视角。
“光计划”:通过城市尺度照明、街道尺度照明、人体尺度照明以及重要节点区域的照明,展现曹妃甸富有魅力的城市夜景形象。
“风计划”:采用彩旗、风铃、风筝、喷泉、雕塑的风之广场,更有风帆、风车,让风与科技、浪漫和生态共生。
8 岸线功能及形式分类
8.1 岸线功能分类
根据岸线的功能特性,大致将生态城起步区的滨水岸线分为四种类型:高尚生活型岸线、景观步道岸线、休闲型观光岸线与生态自然岸线。详见表1。
表1 岸线功能及定位分析表
8.2 驳岸形式分类
a)垂直式驳岸
适用范围:八里滩上水渠以外的其他内河岸线,及仙女湖北岸。
规划要求:采用毛石、青石等石材砌岸,与退台式驳岸、抛石和木平台结合,满足节点亲水。
b)退台式驳岸
适用范围:滨仙女湖的主题广场、沿河的亲水广场等亲水节点。
规划要求:退台结合绿化、坐凳等形成亲水空间。根据不同的岸线功能,退台形式可以多样,有人行小退台、景观大退台、坐凳退台、绿化退台等不同形式。
c)自然驳岸
适用范围:八里滩上水渠两岸、仙女湖南岸、森林公园滨湖岸线。
规划要求:采用草坡、木石等自然材质,斜坡入水。尽量做到水与土内物质的自然交换,形成有活力的水陆交界面。
d)沙滩驳岸
适用范围:仙女湖南岸局部以仙女湖北岸局部滨水区。
规划要求:沙滩坡度适宜,并形成一定的宽度,满足人们游泳嬉戏的乐趣。
e)抛石驳岸
适用范围:仙女湖岸线局部以及八里滩上水渠局部。
规划要求:为软化局部的硬质垂直岸线或满足防浪保护要求,与其他驳岸结构结合使用,局部采用抛石驳岸。
f)木平台驳岸
适用范围:亲水节点、码头等岸线局部。
规划要求:与其它驳岸结构结合使用,满足亲水休闲的需要。布置于视野环境比较好的地方。
9 细节意向
9.1 雕塑小品意向
雕塑小品可展现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与内涵,材料选择上宜采用新材料新工艺。
9.2 街道家具意向
坐凳、垃圾桶、电话亭、书报亭、花钵等公共家具,风格应简约、现代、大气,宜使用传统材料的创新以及不锈钢玻璃等新材料新工艺。
9.3 铺装材料意向
铺装以浅色系为主,简洁分割、大气构成,材料上讲究粗糙与精致的对比,冷色与暖色的调和,总体大气但不乏细节,讲究品位。
9.4 植物景观规划
注重开发和应用乡土植物,从滨水区的性质和生态功能出发,选择植物种类以及合适的种植形式。兼顾速生树和慢生树、常绿树与落叶树、乔木与灌木等植物的搭配,营造稳定的植物群落。
10 结束语
本项目最大的亮点就是根据滨水区的功能,并结合岸线周边地块的用地性质,来设计不同的岸线形式和功能布局,形成多样化多层次的有趣岸线;并对每种岸线从区域范围、模式定位、主要模式引导和范例意向等四个方面分别展开论述。
在生态城起步区50余公里长的滨水岸线中,将充分融合蓝与绿、现代生态与历史文化、居住生活与休闲游憩,分别形成雅致、精致、景致的现代城市滨水空间。
不久的将来,一座现代欧洲风味的生态宜居水城将诞生于渤海之滨。
参考文献:
曹妃甸国际生态城滨水岸线城市设计[R]. 上海同沃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09年7月.
唐山市曹妃甸新城总体规划[R].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8.11.
唐山曹妃甸国际生态城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R]. 北京: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