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注意的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普通心理学注意的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普通心理学注意的特征

普通心理学注意的特征范文1

关键词: 高师; 公共心理学; 教学改革

心理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课,它是体现教师教育专业性的一门重要课程。因为师范生未来从事的教师职业是专业化的职业,要求教师不但有专业知识,更要有专业的教学技能等。

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为师范生专业化发展提供实践训练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培养者和人生发展的引路人。那些只有专业学科知识,而不懂学生学习与发展心理的教师,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只能成为“教书匠”,最终也将被淘汰。

所以,高等师范院校应高度重视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教学。但是,目前为基础教育培养专业教师的高等师范教育在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却上存在很多问题,学生不仅自身无法从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中获益,更不会主动将心理学知识与教学实际相联系,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针对目前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一、全面改革教材体系。

师范类院校的公共心理学教材体系,基本沿用普通心理学的体系,主要阐述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心理产生的生理机制。这些内容可以为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但对师范生来讲难度较大,而且与他们要从事的教育工作关系不大。另外,师范生将来面对的是中小学生,他们应该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而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年人为研究对象,这就与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不相符合了。因此,高师心理学教材应全面改革教材体系,删减实践意义不大的内容,如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内容,压缩普通心理学基本理论、生理基础等内容,以摆脱普通心理学体系的限制;适当增加应用性、实践性强的内容,如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心理等内容。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使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促进自身发展,成为健康发展的专业人才。

二、改革教学内容。

针对目前心理学教材存在的理论知识无法实际应用的问题,同时也为了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必须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革。

首先,增设可操作性知识,如心理实验、心理测量等内容。在心理学教材中引入一定的心理实验的内容,使心理学知识更直观、形象,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更符合学生学习的习惯。通过心理实验内容的学习,可促进学生有效地理解、记忆,轻松地掌握理论知识。如在学习认知过程内容时,以往过于注重心理现象规律的介绍,导致学生只记住了规律的文字描述,却不会用这些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引入心理实验后,学生先学习理论知识,再通过操作实验加强理解,实验结束后还要及时讨论总结这些心理现象、心理规律在教学实际中应如何利用。这样就能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主动从心理学的视角思考问题的习惯。

其次,增设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心理健康知识是高师生必须具备的。这是因为,一方面,我国中小学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可以帮助高师生在将来的教育教学实际中解决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要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教师首先就要有健康的心理。近些年很多相关调查都显示出中小学教师中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数逐年增长,而教师的心理健康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鉴于此,应对高师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内容的教学,使其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尽快适应,并且在以后的工作中能适当、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消极心理状态,同时,还能有效对抗由于职业倦怠给教师带来的巨大损耗。[ ]

三、改革教学方法。

以往的公共心理学课程之所以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学方法单一。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上课时便难以投入其中,以致于学生最后只记住了一些心理学概念和心理现象的名称。新课程理念强调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习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成为一件愉快的事。因此,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应让高师生切身感受到学习的愉快,为其以后的教学提供可以模仿的行为范式。也就是说,除了沿用传统的讲授法外,还应结合多种方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1.心理实验。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实验教学的比重。对认知过程的各章内容的学习,应在理论学习后利用心理学教学软件让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如记忆广度、注意的分配、错觉等实验。这样可以让抽象的概念等更加具体化、形象化,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个性心理的内容,则可结合心理测量,如进行气质、性格、能力等的测量。这样既可以达到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也可以达到了解和掌握高师生心理健康水平状况,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的目的。

2.案例法。首先,由教师搜集整理教育教学中的典型案例和学生关心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从心理学视角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最后由师生共同讨论,总结如何解释隐含在案例中的心理现象,如何利用所学的心理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利用心理学知识解决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对教学进行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3.教育见习。通过在实习基地的教育见习,不仅是让学生真实体验教学实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观察每个教师的教学技巧。如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言语和肢体语言对教学有什么影响,如何利用非言语信息影响学生等。利用课后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技巧进行总结,既可以促进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又有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学会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4.模拟教学法。这是根据角色扮演的方法,围绕中小学生常见的问题,如怎样吸引学生注意力、如何解决学生厌学情绪等,设计问题情境。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将其解决问题的过程完整再现。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对其解决方法进行讨论总结。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使高师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灵活运用心理学知识。

5.观看经典影视作品。在教学中可适当观看一些经典的心理学电影,如《爱德华大夫》、《第六感》、《美丽心灵》等,通过撰写观后感引起学生思考。

6.自我心理分析法。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具备一个重要的能力,就是有良好的自知能力,即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和悦纳自己。自我心理分析就是要求学生更深入地分析自己、了解自己,即结合自己的经历,分析自己的个性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并提出完善与发展的措施。

总之,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如何才能为基础教育培养出高质量的教师是高等师范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们应在高等师范教育培养目标的规范下,进行公共心理学课程在教材、教法方面的全面改革。

参考文献

[1]徐英。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5):100—101.

[2]钟贞,谢龙华。高师心理学教学改革和创新研究[J].梧州学院学报,2008,18(2):96—99.

普通心理学注意的特征范文2

【关键词】教科书 视觉要素 功能设计

一、视觉活动过程概述

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信息获取感知活动之一。视觉的生理基础是视觉要素在阅读过程中对读者产生作用的生理前提,其表现力的强弱除与传递形式,还与视觉信息的接收者对视觉信息的识读方法、理解角度有关。有学者研究发现:“看是一个建构过程,大脑以并行的方式对景物的不同‘特征’进行响应,并以以往的经验为指导,把这些特征组合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看涉及大脑中的某些主动过程,它导致景物明晰的、多层次的、符号化的解释。”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学习者的视觉心理,能极大地 提升学习效果。视觉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如下的特点:

(一)视觉信息的对比性,即信息本身与背景的差别程度

差别越大越容易成为被人们注意的对象。如在夜深人静时的一声喊叫会惊动许多人;绿草丛中的红花比绿草丛中的青蛙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等。根据这个原理,在教科书的编排和设计上我们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或字体标出,以引起学习者的注意,达到突出重点的目的。

(二)视觉信息的新异性,新异的事物很容易成为注意的对象

新异性又可分为事物间的新异性和事物本身的新异性两种。相对于以文字信息为主的教科书而言,书中的插图、花边等的设计本身就是一种新异性的刺激。据考证,当图片和文字同时呈现在人们眼前时,人眼的视觉线索会首先落在具体形象的图片上面使其最先成为被知觉的对象。图像作为一脱离文字也能完整表达其信息的艺术表现形式。其新颖的表现形式、巧妙的色彩运用等也体现出区别于同类作品的新异性。

(三)视觉信息的活动性,活动的变化物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例如,霓虹灯一亮一暗,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在教科书的设计中却很难实现这种活动和变化。我们可以通过字体和版面的设计使其给人活泼、灵巧的印象;可以通过图片体现图中人物或事物的运动意向,却很难做到真正的或模拟情景的运动。

二、教科书中的视觉信息分析

教科书中的视觉信息主要包括形象思维与形象记忆两部份。

形象思维是人类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儿童年幼时,我们常用图形、图像教他们就是利用形象思维对他们进行的教育。而在解决比较复杂问题时,鲜明生动的形象或表象有助于思维过程的顺利进行。这说明视觉信息在参与人类的大量思维活动。形象记忆是个人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这种记忆所保持的是事物的具体形象,具有鲜明的直观性,它以表象的形式储存。人类的记忆以视觉和听觉的形象记忆为主,它在实践活动中随着形象思维的发展而发展。例如: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要求学生记住线圈的电流方向和产生磁场方向之间的关系,如果单凭文字描述不仅罗嗦、麻烦,学生也不好理解与记忆,相反的,如果利用形象的“右手定向”图片则可轻松解决。在教学中运用表格、曲线图、比例图等信息表征形式都是利用了其直观形象性来提高人们的记忆效率的。

三、教科书中的视觉要素设计

(一)文字设计

文字作为视觉形象要素,首先要有可读性。同时,不同的字体变化、大小及面积的变化也会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文字的编排设计是增强视觉效果,使版面个性化的重要手段之一。鲁迅先生曾十分准确地概括了汉字的审美特征:“中国汉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意以感耳,二也;型美以感目,三也。”

(二)插图设计

插图又名“插画”,指插在书刊中的图画,是对正文内容作形象的说明,以加强作品的感染力。插图由照片或图画构成。插图的作用,一是美化书籍,增加读者兴趣;二是再现文字语言表达不足的视觉形象,来帮助读者对书籍内容的理解。插图由于其产生条件的限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必要的从属性。

(三)色彩设计

马克思曾把“色彩的感觉”视为“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色彩的象征其实是色彩联想和情感的深层作用的结果,如红色代表热情、火焰;绿色代表和平、健康等。它代表一种普遍性,同时又处于不断变化中。不同的国家、民族、文化背景、年龄特征等对色彩的感受都会产生不同的差异。就年龄而言,年轻人一般比较喜欢鲜艳的色彩,偏爱明快与活泼的配例;成年人则比较喜欢较为高级而又复杂的色彩层次,对色彩偏爱深沉而又含蓄不露。根据色彩的特点,在教科书设计中对色彩的运用首先考虑整体色彩基调的确立,尤其是现在中小学教科书在印刷时越来越多的使用彩色印刷,对色彩的运用显得更为重要,其次是插图和其他色块的运用,既要突出又与整体不失和谐。

(四)编排设计

编排设计的目的在于,在一个平面上,建立有序、结构的理想方式。恰似家具的摆放,如果许多精美的家具被乱七八糟的堆放在房间里面,不但不会给人美的感受,连同家具原本的光彩也会被遮去。同理,视觉在版面上公认的构成要素都须借助编排来展示,它们之间的轻重缓急、主次关系、视觉程序等犹如布阵一样,编排就是起到了这种布局的作用。在教科书中视觉要素的设计并不是一简单的、个人发挥创作的行为,它需要全方面、立体的建构,设计也应符合以人为本的理念,凸显现代教育理念中由“教”材向“学”材的转变,从而更好地实现助“教”益“学”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叶弈乾.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普通心理学注意的特征范文3

    论文摘要:声乐学习涉及到生理学、心理学、音响学等多门学科,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声乐学习,对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声乐学习中常见的几种心理问题,针对声乐学习中认识不清楚、自信心不足、兴趣不浓、注意力不集中、意志力不强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心理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性

    声乐是一门综合艺术,同时也是一门综合的科学,它涉及到生理学、心理学、音响学等多门学科。声乐艺术通过人的声音以及表演等来表现人的情感,展示人的内心世界。因此,歌唱者的心理状态必然成为其声音状态的重要内在基础。在整个歌唱艺术活动过程中,心理活动都始终贯穿其中,并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马腊费奥迪曾说:“心理学是声乐艺术的真正灵魂。”可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声乐学习,能为声乐学习的实践提供新的理论参考,使声乐理论更加完善,更加科学,因而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声乐学习的重点在于逐步调整、协调人体各发声器官,使发声技能和习惯趋于科学和合理,进而提高人声的艺术表现力。然而,声乐学习并不只是单纯的声乐技巧的学习,同时也是学习者心理活动调控过程的训练。不管是声乐作品的思想内容还是演唱形式,都必须通过演唱者的思想感情来表达。如果没有演唱者充分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因素,再好的演唱技能也难以发挥。所以,歌唱的学习不能仅仅重视练习人体发声器官的机理作用,还必须重视心理因素的作用,重视心理调控能力的训练。

    二、声乐初学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声乐是一门感觉的艺术。从心理学上讲,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产生对这些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在声乐学习中,尤其是声乐初学者常常有这样的现象:本来先天条件不错、歌唱技巧也还可以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正规化训练之后,不仅声乐技巧上进步不大,反而丢失了本来的声音特点,变得好像不会唱歌了。其实这是因为声乐学习中需要“感觉”的方面没把握好,比如:气息、腔体打开、声音位置、歌曲的意境等等,学习者好像抓住了这样就丢了那样,面对老师的指导、提示也无所适从。从心理方面来分析,声乐学生一般会有认识不清楚、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不浓、注意力不集中、意志力不强等几个问题。

    1、对声乐认识不清楚

    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是学习和研究这个事物的先决条件,学习声乐也是这样。许多学生对声乐的认识有这样的误区,比如:声乐就是简单的唱唱歌、就是唱几个高音、就是把声音唱大、颤音就是颤抖的声音等。这样一些对学习声乐不够重视或者存在严重误区的认识会对声乐的学习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有的声乐初学者喜欢唱高音,只要练声就尽量往高里拔,以牺牲嗓子的代价换来几个没有质量的高音还以为自己在进步。在没有良好气息基础的前提下,盲目喊唱高音是非常危险的,轻则导致声带充血、水肿,重则造成小结、息肉甚至丧失唱歌的能力。有的声乐初学者喜欢模仿一些歌唱家的声音,以为声音唱得越大越好,不顾自己的嗓音条件压着喉头把声音撑得很大,结果造成嗓子疼痛,上高音困难。

    2、自信心不足

    建立声乐学习的自信心,是声乐学习迈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对声乐学生而言,自信的歌唱尤其重要。一般说来,人的嗓音都比较正常,特别差的只是极个别。在正式学习声乐之前,一般人都不会感到发声的困难,而一旦开始接受正规的歌唱发声训练,就有了声乐老师的种种发声规范,于是许多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以前很好的嗓子仿佛一下子消失了,甚至以前能唱的高音现在唱不上去了,从而丧失了学习声乐的信心。

    3、学习兴趣不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声乐的人应该说或多或少地对声乐有些兴趣。但是声乐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效果也时有反复,本来上一次已经掌握的东西下一次却怎么也找不回感觉是常有的事。有的学生一遇到学习困难或者在找不到“感觉”的时候就觉得学起来没什么意思,没有了学习的兴趣。还有一些学生学习目的和方向不明确,片面追求发声技巧,学了几年还是没有在歌唱修养上有多大提高,只是学成了一名“歌匠”,最后终于渐渐失去了兴趣。

    4、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基本特征。注意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声乐学生往往急于求成,一开始学习就想注意到这里又注意到那里,既要注意气息又要注意声音位置,既要注意口腔打开又要注意下巴放松,结果却事与愿违,一点都没有注意到,一个方面都没有做好。从生理学的角度讲,声乐学习是一个生理机能不断训练和强化的过程。如果没有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将注意集中在某一个生理部位去训练,生理机能的增强就得不到巩固,即是声乐学习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5、意志力不强

    意志就是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自觉行动、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歌唱学习过程的意志则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克服歌唱困难,力争取得较好声乐学习效果的心理过程。声乐学生难免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比如:高音总是唱不上去,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进步甚至感觉到退步,或者声乐老师提出的要求总是体会不到或者做不到等等。倘若没有较好的意志力,声乐学习极有可能半道而终。

    三、声乐学习中心理问题的调控方法

    1、加强对声乐学习理论的认识

    声乐是通过人的声音来表达情感的艺术。歌唱的最终目的决不是对歌唱技巧的片面追求,而是通过一定的歌唱技巧来表现音乐的内涵。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歌唱是情感的产物,而艺术是注重形式的,二者的对象完全不同。歌唱是简单的,本质上像是对话,它是实际生活的产物。”所以说学习歌唱应该注意感情的表达和技巧的学习并重,但最重要的是还是表达感情的能力,提高歌唱的修养。诚然,高超的技巧也可以为感情的表达带来一定程度的方便,但是永远不要成为一个只懂得一点歌唱技巧的“歌匠”。

    2、因人而异,培养兴趣,建立自信心

    虽然大部分人都有较好的歌唱条件,但并不是说每个人的嗓子都完全一样,相反有很大的差别。从生理上讲,每个人的声带长短、厚薄存在较大的差异,对声音的听觉敏感性也有很大的不同。同时,尽管人人都有一副好嗓子(所有婴儿都会大声地啼哭),但由于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差别,在后天的发育过程中逐渐养成了各自不同的发声习惯,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声音特点。比如:生长在大山的人习惯了大自然的广阔无垠、无拘无束,通常都有着高亢明亮的自然音色;相反地,在城市长大的人往往具有纤细、柔和的特点。所以学习声乐一定要因人而异,不能盲目跟着别人学习,别人唱什么自己就要唱什么,在选择练声曲和歌唱曲时要根据自己的声音特点和喜好,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

    声乐学习者要充分相信和开发自己的嗓音潜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嗓音特点的歌曲进行练唱,即使是我们所说的“小歌”(技巧难度较小的歌曲)也要一丝不苟地唱好,不断培养自己的兴趣。要充分认识自己在发声习惯上的优点和不足,尤其是要改正发不好的发声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唱技巧,多把自己演唱得好的作品演唱给别人听,多上正式舞台演唱,以建立自己的演唱自信心。

    3、集中学习的注意力

    注意有指向性、集中性和选择性的特点。在同一时间内心理活动能指向和集中于少数对象,这些少数对象就能够被清楚地意识到,而其它同时作用的事物,则没有意识到或意识得比较模糊。因此,声乐学生不必也不能把声乐学习所要求的各个方面都做好,要在一定时间内加强对某一方面能力的训练并加以巩固。比如气息训练,初学时就要训练较长一段时间,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事倍功半。

    学习声乐中的注意也要保持一个合适的度。教学实践中发现,当老师提出学生的某个发声器官不正确时,一些声乐学习者过分地注意这一器官,反而使用该器官因紧张而不能正常工作,影响歌唱的发声。

    4、坚定信念,增强意志力

    歌唱是肌肉、意志、生理与心理的协调运动,人的意志正是使口、唇、舌、齿、咽、腭、肺以及全身各个部位协调运动,于是产生美妙的声音。歌唱意志行动自始自终表现在歌唱与发声的全过程,只要有歌唱或发声,就会有意志伴随。意志是声乐学习者的心理动力,即是意识的能动性、积极性的表现。人的意志力是他不同于其它人的个性特征。

    一个声乐学习者即使有多么好的声音条件,也会在成长的过程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如果没有较强的意志力,那么一定会在学习声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所以,声乐学习者必须要坚定信念,克服学习过程的种种困难,才能用自己的声音表达情感,感动听众,成为一名优秀的歌唱人才。

    参考文献

    [1]曹日昌.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2]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3][美]John Bohn. 认知心理学[M].黄希庭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4] 赵震民.声乐理论与教学 [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普通心理学注意的特征范文4

关键词:声乐学习;心理调控

一、心理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性

声乐是一门综合艺术,同时也是一门综合的科学,它涉及到生理学、心理学、音响学等多门学科。声乐艺术通过人的声音以及表演等来表现人的情感,展示人的内心世界。因此,歌唱者的心理状态必然成为其声音状态的重要内在基础。在整个歌唱艺术活动过程中,心理活动都始终贯穿其中,并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马腊费奥迪曾说:“心理学是声乐艺术的真正灵魂。”可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声乐学习,能为声乐学习的实践提供新的理论参考,使声乐理论更加完善,更加科学,因而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声乐学习的重点在于逐步调整、协调人体各发声器官,使发声技能和习惯趋于科学和合理,进而提高人声的艺术表现力。然而,声乐学习并不只是单纯的声乐技巧的学习,同时也是学习者心理活动调控过程的训练。不管是声乐作品的思想内容还是演唱形式,都必须通过演唱者的思想感情来表达。如果没有演唱者充分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因素,再好的演唱技能也难以发挥。所以,歌唱的学习不能仅仅重视练习人体发声器官的机理作用,还必须重视心理因素的作用,重视心理调控能力的训练。

二、声乐初学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声乐是一门感觉的艺术。从心理学上讲,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产生对这些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在声乐学习中,尤其是声乐初学者常常有这样的现象:本来先天条件不错、歌唱技巧也还可以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正规化训练之后,不仅声乐技巧上进步不大,反而丢失了本来的声音特点,变得好像不会唱歌了。其实这是因为声乐学习中需要“感觉”的方面没把握好,比如:气息、腔体打开、声音位置、歌曲的意境等等,学习者好像抓住了这样就丢了那样,面对老师的指导、提示也无所适从。从心理方面来分析,声乐学生一般会有认识不清楚、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不浓、注意力不集中、意志力不强等几个问题。

1、对声乐认识不清楚

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是学习和研究这个事物的先决条件,学习声乐也是这样。许多学生对声乐的认识有这样的误区,比如:声乐就是简单的唱唱歌、就是唱几个高音、就是把声音唱大、颤音就是颤抖的声音等。这样一些对学习声乐不够重视或者存在严重误区的认识会对声乐的学习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有的声乐初学者喜欢唱高音,只要练声就尽量往高里拔,以牺牲嗓子的代价换来几个没有质量的高音还以为自己在进步。在没有良好气息基础的前提下,盲目喊唱高音是非常危险的,轻则导致声带充血、水肿,重则造成小结、息肉甚至丧失唱歌的能力。有的声乐初学者喜欢模仿一些歌唱家的声音,以为声音唱得越大越好,不顾自己的嗓音条件压着喉头把声音撑得很大,结果造成嗓子疼痛,上高音困难。

2、自信心不足

建立声乐学习的自信心,是声乐学习迈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对声乐学生而言,自信的歌唱尤其重要。一般说来,人的嗓音都比较正常,特别差的只是极个别。在正式学习声乐之前,一般人都不会感到发声的困难,而一旦开始接受正规的歌唱发声训练,就有了声乐老师的种种发声规范,于是许多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以前很好的嗓子仿佛一下子消失了,甚至以前能唱的高音现在唱不上去了,从而丧失了学习声乐的信心。

3、学习兴趣不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声乐的人应该说或多或少地对声乐有些兴趣。但是声乐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效果也时有反复,本来上一次已经掌握的东西下一次却怎么也找不回感觉是常有的事。有的学生一遇到学习困难或者在找不到“感觉”的时候就觉得学起来没什么意思,没有了学习的兴趣。还有一些学生学习目的和方向不明确,片面追求发声技巧,学了几年还是没有在歌唱修养上有多大提高,只是学成了一名“歌匠”,最后终于渐渐失去了兴趣。

4、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基本特征。注意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声乐学生往往急于求成,一开始学习就想注意到这里又注意到那里,既要注意气息又要注意声音位置,既要注意口腔打开又要注意下巴放松,结果却事与愿违,一点都没有注意到,一个方面都没有做好。从生理学的角度讲,声乐学习是一个生理机能不断训练和强化的过程。如果没有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将注意集中在某一个生理部位去训练,生理机能的增强就得不到巩固,即是声乐学习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5、意志力不强

意志就是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自觉行动、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歌唱学习过程的意志则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克服歌唱困难,力争取得较好声乐学习效果的心理过程。声乐学生难免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比如:高音总是唱不上去,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进步甚至感觉到退步,或者声乐老师提出的要求总是体会不到或者做不到等等。倘若没有较好的意志力,声乐学习极有可能半道而终。

三、声乐学习中心理问题的调控方法

1、加强对声乐学习理论的认识

声乐是通过人的声音来表达情感的艺术。歌唱的最终目的决不是对歌唱技巧的片面追求,而是通过一定的歌唱技巧来表现音乐的内涵。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歌唱是情感的产物,而艺术是注重形式的,二者的对象完全不同。歌唱是简单的,本质上像是对话,它是实际生活的产物。”所以说学习歌唱应该注意感情的表达和技巧的学习并重,但最重要的是还是表达感情的能力,提高歌唱的修养。诚然,高超的技巧也可以为感情的表达带来一定程度的方便,但是永远不要成为一个只懂得一点歌唱技巧的“歌匠”。

2、因人而异,培养兴趣,建立自信心

虽然大部分人都有较好的歌唱条件,但并不是说每个人的嗓子都完全一样,相反有很大的差别。从生理上讲,每个人的声带长短、厚薄存在较大的差异,对声音的听觉敏感性也有很大的不同。同时,尽管人人都有一副好嗓子(所有婴儿都会大声地啼哭),但由于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差别,在后天的发育过程中逐渐养成了各自不同的发声习惯,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声音特点。比如:生长在大山的人习惯了大自然的广阔无垠、无拘无束,通常都有着高亢明亮的自然音色;相反地,在城市长大的人往往具有纤细、柔和的特点。所以学习声乐一定要因人而异,不能盲目跟着别人不能急于求成。

声乐学习者要充分相信和开发自己的嗓音潜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嗓音特点的歌曲进行练唱,即使是我们所说的“小歌”(技巧难度较小的歌曲)也要一丝不苟地唱好,不断培养自己的兴趣。要充分认识自己在发声习惯上的优点和不足,尤其是要改正发不好的发声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唱技巧,多把自己演唱得好的作品演唱给别人听,多上正式舞台演唱,以建立自己的演唱自信心。

3、集中学习的注意力

注意有指向性、集中性和选择性的特点。在同一时间内心理活动能指向和集中于少数对象,这些少数对象就能够被清楚地意识到,而其它同时作用的事物,则没有意识到或意识得比较模糊。因此,声乐学生不必也不能把声乐学习所要求的各个方面都做好,要在一定时间内加强对某一方面能力的训练并加以巩固。比如气息训练,初学时就要训练较长一段时间,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事倍功半。

学习声乐中的注意也要保持一个合适的度。教学实践中发现,当老师提出学生的某个发声器官不正确时,一些声乐学习者过分地注意这一器官,反而使用该器官因紧张而不能正常工作,影响歌唱的发声。

4、坚定信念,增强意志力

歌唱是肌肉、意志、生理与心理的协调运动,人的意志正是使口、唇、舌、齿、咽、腭、肺以及全身各个部位协调运动,于是产生美妙的声音。歌唱意志行动自始自终表现在歌唱与发声的全过程,只要有歌唱或发声,就会有意志伴随。意志是声乐学习者的心理动力,即是意识的能动性、积极性的表现。人的意志力是他不同于其它人的个性特征。

一个声乐学习者即使有多么好的声音条件,也会在成长的过程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如果没有较强的意志力,那么一定会在学习声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所以,声乐学习者必须要坚定信念,克服学习过程的种种困难,才能用自己的声音表达情感,感动听众,成为一名优秀的歌唱人才。

参考文献

[1]曹日昌.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2]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3][美]JohnBohn.认知心理学[M].黄希庭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4]赵震民.声乐理论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普通心理学注意的特征范文5

关键词: 心理活动 歌唱 影响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心理调节下进行的,因此,心理活动直接关系到人的实践能力。在声乐教学中,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形:有的学生歌唱的欲望非常强烈,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舞台上,都充满着表现欲,甚至台上发挥得比台下好,他们渴望展示自己也许还并不成熟的才能;有的学生恰恰相反,他们缺乏表现欲,演唱时过分紧张,不能自制,台下唱得不错,一上台就大打折扣,以致平时所掌握的歌唱技巧和方法得不到正常发挥。这两种情况是不同的歌唱心理状态所造成的不同结果。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初涉舞台的表演者身上,即使是专业表演者,一旦在重大演出时,也时常会有类似的紧张失控的心理障碍发生,当然,这一切都是消极情绪在起作用。

一、影响歌唱心理的因素

(一)情绪对歌唱的影响

情绪或情感是建立于生理基础之上的一种主观心理活动。歌唱者的情绪――喜、怒、哀、乐等方面,直接、间接地影响着发声、歌唱,虽然发声器官完全正常,但当心理产生情绪异常时,很难成功地演唱一首歌曲。因此,可以说声乐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情绪”的影响或支配,而前者也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反作用于后者。

1.消极的情绪

在歌唱中,我们经常会存在一种被动、颓靡的情绪。有这种情绪的歌者往往在学习中不能虚心接受批评或指导,容易受困难和错误的影响,歌唱的状态不够积极,各个发声器官处于懒散的状态,更不要说整体的协调运动了。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歌唱者由于特别重视歌唱技术,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发声技巧,因此,稍稍出现偏差,就会忧心忡忡、倍感失望。如果不能及时地自我改善和调整,长此以往,人就会厌倦、松懈,甚至对歌唱逐渐失去信心和意志力。

2.积极的情绪

在歌唱的学习过程中,歌者情绪高昂的神态,热情洋溢的神情,跃跃欲试的举止,饱满、明亮的嗓音,都说明他的歌唱状态基本是积极的。当我们在歌唱中树立起乐观向上的积极情绪时,情绪就会随之高涨,对歌唱就会产生强烈的欲望。这时,大脑皮层及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在兴奋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下,歌唱的生理器官会做出积极的反应,情绪越积极,歌唱欲望会越强烈。乐观、热情的精神面貌,对歌唱有着积极的影响,它的作用在于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使歌唱者的心理状态与生理状态达到统一,从而使歌唱活动顺利进行。在歌唱过程中,这种乐观、热情的精神状态是每个学习者都应努力达到的。

(二)性格对歌唱的影响

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是通过其心理和行为所表现的经常性的、稳定的一种本质特征。人的行为方式千变万化,心理特征也千差万别,因此,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性格。比如:有人在舞台上或课堂上演唱很放松、自如,竞技状态一直很好,超出平时训练时的演唱水平;有人却恰恰相反,演唱紧张、拘谨,以致根本发挥不出平时应有的水平,甚至和平时判若两人,这一切无不和个人的性格有关。

一般来说,人的性格一般可分三种。

1.外向型

外向型性格的人重视外在世界,性情开朗、性格活泼,喜活动、爱交际。他们在歌唱的时候,很大胆地向观众推销自己,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具有这种个性的表演者不太容易有“怯场”心理。

2.内向型

内向型性格的人重视主观世界,在同外界的接触中,缺乏自信,比较孤僻和害羞。由于性格上的紧张趋势,他们对于受到贬低和遭受失败的反应比别人更为敏感。这种内向型性格的人一直比较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害怕出错,对歌唱产生了很大阻力,他们很容易怯场,而且怯场心理矫治起来相对困难一些。

3.中间型

除典型的外向型和内向型外,还有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型性格。这一类型的人既有外向的一些特点,又具有内向的部分特征,表面上看似外向,其实是内向,而大多数人则属于这种类型。

二、歌唱心理的训练

(一)情绪调节的心理训练

美国著名声乐理论家及声乐教师威廉・凡纳德指出:“歌唱者情绪低落时会出现音低,歌唱者心情焦急时就会发生音高。”所以,一个歌唱者必须控制自己的情绪。无数事实证明,人是可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的,换句话说,积极的情绪是可以培养的。

1.放松训练的方法

首先要将发声练习“内容化”,即练声要表达一定的情感,如激动、伤感,由歌者自己尽情地发挥。其次将音乐表现“理想化”,即音乐在脑海中的形象运用意念,借助想象,准确地描绘音乐意境,用这种手段使学生放松身体,放下心理包袱,调节情绪状态。

2.转移注意的训练方法

学生情绪的紧张往往由注意力的倾向性造成的,这时教师可利用外界事物作为转移对象,利用学生自身的生理过程,也可以利用头脑中的形象的转换训练,自我控制情绪,达到转移注意力倾向性的目的。

(二)塑造良好的性格

性格问题是人生中最大的盲区。一个人的性格问题对歌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每一种性格都有值得改造的方面,因为每一种性格都有利有弊。外向型性格的利是活泼好动、善于交际,弊是争强好胜,缺乏稳健;内向型性格的利是沉稳而更富有内涵,弊是内敛而不利于交际。所以,塑造良好的性格是很有必要的。

塑造性格的第一步,就是认真检查自己的性格中有哪些优点、哪些弱点,然后勇敢地将弱点转换为优点,靠实际行动来扬长避短。如害怕在人多的场合发言,担心讲错了引起大家的嘲笑,要拿出胆魄来跟怯懦作斗争,不要怕一时的难堪和痛苦,也不能急于成功,因为性格的改变要靠日积月累。

用日记的形式记下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记下同学的言行和师长的教诲,并分析、比较,进行性格的自我梳理,或是制订一个工作计划,每天清晨在头脑中确定要做的事,每天临睡前例行检查“今天作业完成情况,在性格修养上有哪些可取之处,或通过一次努力战胜了哪些心理弱点”等事项,这样“吾日三省吾身”,对于形成良好的性格将起到“性格体操”的锻炼作用,是塑造性格十分有效的形式。

(三)建立必胜的信心

信心是放松的基础。没有信心或信心不足都会影响歌唱的正常发挥。在演唱时,要有“破釜沉舟”的想法,充满自信,情绪积极兴奋,保持冷静,不受外界干扰,将情感完全投入到歌曲当中;可以给自己一定的暗示:“我是最棒的!我一定会成功!”为自己加油打气。

歌曲中,最能抒感的地方,一般就是最困难、最令人担心甚至恐惧的焦点,也就是歌曲中高音出现的地方。因此,如何调整好心态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歌曲进行中,高音出现的地方都是歌曲激昂和极度兴奋的乐段,此时歌曲中高音的思想感情与我们发声的感觉一定要协调一致,即我们平时所说的“以情带声”,丰富的感情对唱高音有极大的帮助。

例如,在演唱歌剧《刘胡兰》中《借月光再看看我的家乡》选曲,是极具情绪抒发和表现力的。由平静的讲述开始,一步一步走向,旋律的发展越发曲折。歌唱表演者一定要跟着剧情发展,跟着人物的情绪变化,这样才能深深打动听众。这种感染力要求歌唱表演者具有扎实的表演功底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及情感的演绎技巧。

(四)加强舞台实践

首先应明白歌唱艺术是必须同听众见面的艺术,培养“调控”心理的能力就应多加强舞台的实践活动,多参加一些小型的演出,珍惜每一次的演出机会,体会舞台感、增强自我调控的能力。这对于“怯场”的歌唱者是非常有益的,不仅能积累经验,还会大大增强自信心。只要用心去歌唱,则不论唱好唱坏,都会得到掌声与喝彩,只要我们心态平和,声音就会自然流畅,我们就会成功。

三、心理活动对歌唱的作用

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是歌唱教学与学习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心理学与歌唱有着密切的关系,歌唱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同时良好的心理又可促进歌唱发挥,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任何歌曲的感情、艺术处理和艺术表现,良好的心理因素会令其发挥得更为淋漓尽致;任何歌唱者都要以饱满的情绪、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歌曲当中,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唱出歌曲的风格,表达歌曲的思想内容、时代气息和精神风貌,而这一切都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在相同的音乐修养和演唱技巧的条件下,心理素质的高低,对于演唱者演唱水平的发挥好坏和演唱是否成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不论在教学,还是学习过程中,都要注意心理因素在歌唱中的作用。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进学解》中就指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里的“思”指的就是人的思想、思维;“行成于思”就是告诉我们心理活动是学习的秘诀,强调心理活动在学习上的主导作用,也是我们在声乐教学中的一把金钥匙。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经常用感觉的方式启发学生,如在发声时要求保持“深呼吸、高位置”,初学者却不知道怎样叫“深”和“高”,有经验的教师往往用“打哈欠”“吸气”的感觉来解释,让学生体会“深呼吸”的状态;用“哼鸣”、“哼唱”的感觉体会“高位置”的方法。著名的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指出:“方法是抽象的,感觉是具体的。学唱,光知道方法,自己做不到,那么方法还是老师的,你还没学到手。只有实实在在找到了具体、正确的感觉,才算把老师的方法学到了手,真正变成了自己的东西。”沈湘教授强调感觉的重要性,也是强调这些心理活动在歌唱教学各要素中所起的主动和主导作用。

四、结语

歌唱的过程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和生理活动,对于歌唱心理学的研究和运用,我们还有更远的路要走。只有了解了歌唱的心理状态,掌握歌唱的心理规律,采取适合自己歌唱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才能有效提高歌唱学习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够主动遵循心理规律,避免走弯路和倒退,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的歌唱学习、表演及教学和诸多心理因素有联系,要提高歌唱水平和教学能力,除了掌握歌唱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还需要懂得与歌唱活动相关的心理知识,掌握这些心理因素的一般规律,以使歌唱学习活动、教学活动与表演收到更好的效果。

调整心理活动到最佳状态,克服各种心理障碍,积极投入到歌曲的表现中去,声乐学习效果才能逐步得到增强,我们的歌声才会越来越美。

参考文献:

[1]王玉美.声韵[M].黄河出版社,1999.

[2]邹本初.歌唱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11.

[3]徐小懿.声乐演唱与教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11.

[4]叶奕乾.普通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

普通心理学注意的特征范文6

PAS包括劫持体验引起的很多精神症状,特别是无自觉意识被劫持者的症状更重。这种症状与普通的精神压力所引起的症状类似,不同的是,即使被劫持者有能想起来的感觉,但迫于外部的压力不得不把劫持经历的记忆禁锢在脑海里。再者,身心健康的人突然出现精神异常症状的原因,除了精神科门诊所说的各种症状外,多半也是劫持体验的记忆留在心底的缘故。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PAS不单是指过去的经历,还包括现在正在进行中的事件引起的特征。

PAS症状的程度因个体有很大差异,从极轻的到严重地使身体衰弱的情形。没有自觉意识的被劫持者大多是有了连自己都无法解释的想法或行动,至于那些奇怪的想法或行动是从哪里涌现的,却始终找不到答案。他们中既有送走极寻常生活的人,也有终日受不安折磨给日常生活带来很大障碍的人。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PAS的症状在没有劫持体验的人身上也出现了。因此,仅仅凭PAS的症状,未必能作为那个人被UFO劫持的证据。

睡眠障碍

PAS的症状中最为常见的是睡眠障碍。对于普通的成年人来说,所谓睡眠是指急切地盼望从那天所担心的事或紧张中解放出来的时间。但是,被劫持者常常从完全不同的观点来解释睡眠障碍。

对他们而言,睡眠有可能变成了恐怖与痛苦的时间。虽然很想进入睡眠的状态,但由于被没原因的恐惧慑住,不能闭眼。睡眠期间一直被“谁”进入了房间、发生了“什么”之类的困扰而害怕得不得了。为了缓和恐惧的情绪,这些人不得不开着灯、收音机或电视机睡眠(其中也有三样全都开着睡觉的人)。他们通常要巡视家中的每个角落,必须在确认没有人进入后才能关上寝室或厕所的门,然后再去睡觉。

然而即使这样,也不能治好严重的失眠症状。刚一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就会映出毛骨悚然的一幕:外星人那可怕的大眼睛正注视着自己。因为这一幕令许多被劫持者胆战心惊,为此他们觉得宁可长时间地醒着也比睡梦中看见外星人要好。

即使进入睡眠,被恐惧慑住的被劫持者无法继续原先的熟睡,夜里会几次惊醒。他们做的梦非常清晰,而且大多是扰乱内心的内容。在梦中,自己躺在检查台上,四周围着矮个大眼睛的生物,被施行“手术”,看到体形古怪的婴儿。而且在这样的梦里,还包括一些对性的恐惧因素。

无论是现在正在经历的劫持体验,还是过去的劫持,最可怕的是有人真的把它当成梦留下的朦胧记忆。次日早上醒来,劫持体验已经被作为梦来处理。但是被劫持者会感到心神不安,有时那种感觉将在此后几天内持续。尽管认为拥有与平时一样的睡眠,但被劫持者感到身体累得筋疲力尽,而且莫名其妙地有改变寝室内布置的欲望。在他们的潜意识中,认为如果改变房间的布置,自己的恐惧心情就会消失。

另外,也有人对寝室本身感到强烈恐惧,自那天起改在别的房间睡眠。但是,同时又在思考自己的这种做法到底是明智还是愚蠢。也有被劫持者在熟人家里就睡得很香,但是一回到自己的家里,便会再次失眠。对于孩子来说,哪怕睡在父母床旁的地板上,都会睡得很香。当然,也有被劫持者为那样的做法感到不好意思,但是睡在父母的房间中,能得到在自己房间内无法感到的放心感。

恐惧、不安、抑郁

恐惧、不安或极充的抑郁症状也是PAS常见的多发症。一般情况下,恐惧心理对被劫持者的生活也并不是产生多么重大的影响,至多有一点担心也就没事了。但在一些特殊的案例中,也有被劫持者与之较劲,严重的会变成完全扰乱日常生活的状况。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深深扎根在他们心中的恐惧心,乍一看不像是有实际的根据。

UFO造成的劫持体验者,在孩提时代还未经历过形成这种病态恐惧心理的可怕事件。尽管他们知道那种恐惧的心理完全是没来由的东西,但是他们却无法控制这个不合逻辑的混乱感情。

当被劫持者仅有一个人时,经常会陷入极度恐惧。特别是在夜里,总是需要其他人的陪伴。这倒并非出自孤独感,也非担心小偷,而是考虑如果独自一人的话,要是“发生什么”就发憷了。

另外,也有被劫持者突然对一直延伸的道路或旷野莫名其妙地感到恐惧。有时候也许已有好几年没来过这个地方了,突然有一天就会莫名其妙地对那个地方感到恐惧。他们宁可绕道多走几千米远,也要避开那条路。对于孩子们也是一样,尽管是以前每天都去游玩的附近公园,却突然间感到去那儿很恐怖,从此再也不去那个地方。

这样的被劫持者在身处有问题的场所时,通常会经历奇怪的时间空白。哪怕隔了几年,只要一想起到底在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就苦恼。还有人在自家的地下室或寝室、内院感到强烈的恐惧,也有人乘自动扶梯或电梯时感到不安。

也有人觉得就医令人非常郁闷。但即便如此,也有多半的女性被劫持者认为哪怕心情不好也要定期去看妇科。不过,只要一想到去就医,就非常害怕的被劫持者不少。也有绝对不去妇科就医的女性被劫持者,她们只要一想到医生要从阴道检查身体内部就发抖。

尽管自己经常听到“害怕是何等愚蠢”的说法,但是临到自己检查时,照样也歇斯底里了。结果是,被劫持者不得不撂下每年的体检,这么做很可能有害健康。例如,一位23岁的女性被劫持者,此前已经去过妇科就医三次,最后在检查时还是没能控制住情绪,一个劲儿地哭。

一旦不安的情绪激化,也有被劫持者变得惊慌失措。被劫持者特别经不起这样的刺激,也有的笼罩在恐惧情绪中,出现心悸、呼吸急促、脸赤红的呼吸过度症。随着感到生命的危险,被劫持者越发陷入恐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