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线上线下教学研究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线上线下教学研究现状范文1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法;职教云;教学方案;持续学习
1“智慧职教云”平台的优势
混合教育模式能够使师生共同走进课程,体验、感受、领悟和思考,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不仅充分发挥了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还能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1]。目前,典型的混合式教学平台有学堂在线、蓝墨云班课、智慧职教云等。每个平台都有其优点:第一,学堂在线是免费公开的MOOC平台,是国家教育部大力建设的,国内外一流名校开设的免费网络学习的平台,主要是研究生和本科阶段的教学资源。第二,蓝墨云班课是一款由蓝墨科技推出的移动教学App,主要由任课教师组织资源,实现混合教学,最大的缺陷是没有标准的职业教育资源库支持。第三,“智慧职教云”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建设和运营的职业教育数字化学习中心,是一个职业教育数字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和在线教学服务平台,是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建设成果面向全社会共享的指定平台。三个平台各有特色,“智慧职教云”整合了国家项目成果和自有资源,构建专属在线课程,支持混合式学习、翻转课堂等教学创新实践,助力“互联网+”时代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翻转课堂作为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新浪潮[2],已经逐步成为职业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
2以“智慧职教云”为支撑的混合式教学课程设计实例
基于国家职业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成果,我们将混合式教学方式应用于2017年春季,面向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及物联网应用技术三个专业学生开授的“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修课学生为118人。课程结合笔者主持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在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实证研究”课题,采用“智慧职教云”平台辅助教学并进行教学改革尝试。课程设计将课堂教学与云平台学习同步。学生自我学习和教师讲解异步教学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一个持续学习的环境,主要包含建构基于国家职业教育资源库的云平台学习环境设计、线上线下的课程内容设计、多元互动的学习活动设计以及多维度的学习评价方式等。
2.1现代职场化教学设计“职场化”
教学设计是职业教育内核,利用混合式教学方法将“职场化”融入线上与线下各环节,并根据职业素养贯穿于教学始终。职业院校在“职场化”教学过程设计中,线上资源的职场化特点,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上,选取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要求等密切相关的知识点。线下教学中,可以借助公司、车间、实训室等职场化环境,根据企业真实生产任务设计课堂任务,实施行动导向教学,引导学生或独立或小组完成任务、项目或作业,并依据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实施评价,以产品或商品的标准评价学生的实战作业。传统Java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与学生就业岗位关联度较小,与项目的联系不紧密,学生不清楚学习了一门语言后到底能做出怎么样的项目,更找不到入门的切入点以及学习方式、方法。为了让学生能够尽早有清晰的职业目标,在校期间更有针对性地为以后的职场生涯打好基础,做好准备,对大一、大二学生的Java语言课程引入大学生职场入门成长计划。课程教学设计时结合岗位需求引入项目实战,根据一线职场专家给出的建议,让大一、大二的同学们了解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在教学实施环节中,通过协同平台企业工程师手把手与同学们一起进行项目实训,提前让学生了解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培养良好的编程习惯,学习编程中的核心思想,避免写出低效冗余的代码,提升编写效率。
2.2线上线下课程内容设计
互动混合式教学借助互联网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将MOOC、微课、翻转课堂等热议的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面对面教学的优势相结合,弥补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3]。现代职教课程可概括为“线上、线下、职场化”。基本做法是将在线教学与面对面课堂教学进行一体化设计,教师提前录制教学微视频等课程资源上传到教学平台,学生课前登录教学平台观看课件、视频,在线测试、讨论或作业。教师根据学生在线学习情况,完善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开展分组讨论、项目实战、任务学习、展示交流、作业及评价等活动,教师主要负责解疑答惑、组织活动。本门课程的三个学习角度:第一,从“新疆软件园常见的Java就业需求”开始,了解目前新疆IT就业市场上提供的主要职位及这些职位技术要求,帮助学生清晰定位。第二,“JavaSE基础案例”要求学生具有一定Java语言基础,通过案例让学生体会到学习Java语言的乐趣,深入掌握面向对象思想,熟练使用常用的API,巩固和拓展Java程序设计。第三,“前沿技术介绍”主要实现“机器学习”的基础案例,该阶段内容是IT行业的前沿技术,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感受编程的魅力。本课程所有知识点以案例为驱动,在实训过程中对基础知识逐个击破。线上课程资源涵盖常见技术方向和前沿技术介绍,使学生充分开拓行业视野,进行市场定位,零基础授课,无须相关技术储备,适合已经步入大一、大二具有一定自学能力的学员。线上课程共涵盖了Web前端及Java软件开发10个案例,所有案例都逐一进行拆解,保证学习者根据课件即可完成整个项目。课程穿插企业中的开发规范,课程中的重难点详解,更有答疑和教务服务,为学生营造一个最好的学习气氛,使学习者快速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学习者完整实现课程中的案例,能够深入掌握Java核心编程及开发规范,为后续学习Java技术生态链打下必要的基础。
2.3知识拓展
教师在智慧职教云上安排了课后拓展阶段,提出思考问题,进行头脑风暴,拓展知识视野,进一步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移动终端和PC终端访问智慧职教云平台,学习任课教师构建的一体化教学资源。这样既培养学生进行持续学习,提升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又对已学知识进行检测。在课堂中,采用限时习题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注意力,课前预习、提问、头脑风暴等环节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课前、课后要求学生完成在线学习视频和PPT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持续学习;对于任课教师,在“智慧职教云”平台上学生所有的学习行为数据将被自动采集、分析及统计,这有助于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量化,并可以清晰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轨迹。通过小测试提升学生对课程内容持续关注度,测试可以采用线上线下两种方式进行。在职教云平台上小测试、提问及头脑风暴等互动活动,评价采用分组互评、学生互评、教师参评等方式进行。这个环节着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可以采用签到功能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持续学习。
2.4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
传统的评价方式已经不再适合目前的教学模式,尤其是纸质的试卷也不利于保存和统计。利用信息化平台,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摒弃了传统的“一张试卷定乾坤”的学习评价方式。在混合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采用小组互评、多方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整个评价过程可以分为准备阶段、评价阶段、总结阶段三部分:第一,准备阶段。针对学生能力的差别进行均衡分组,确保组间竞争的公平性。为每个分组任命小组长,确保小组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明确分组考核规则,确保每个小组能够按照学习目标进行组织活动。第二,评价阶段。根据学习目标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进行评价。例如,学习目标为论文、项目策划书、实验报告等,可以要求小组完成相应任务的演示文档或2000字以上的实验报告,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每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展示,其他小组的同学给出分数并评价,最后由教师总结。该考核方式侧重学生在作品展示及课堂中表现能力的考核。第三,总结阶段。通过设定章节和评价类型权重方式,结合学生的具体表现,修正相应的评价结果,最后利用平台的统计功能给出学生的综合成绩。通过综合考核方式,既注重了“知”的考核,又关注了学生“识”的考核,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团队组织能力、表达能力、文献检索、应激反应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3混合式教学实施成效分析
“互联网+”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和国家职业教育资源库的建立,极大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随时随地学习的混合式学习环境,并促进了学习持续化学习新常态,值得推广。通过职教云平台的运用,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供了时间和空间的延续;一体化教学中的云课堂、微视频、课中小练习的应用不但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习过程中的多元评价方式将学生学习过程逐步量化,为教师的教提供参考和反馈。智慧职教云平台的应用使得教学活动的教与学变得容易,却忽略了教师对信息素养的要求。如何借助信息技术把传统学习与在线学习、远程学习结合在一起[4],对教师的一体化教学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提出了不小的挑战。因此,在充分利用国家职业教育资源库的同时,要注重本地学生的特点,将传统教学融入到一体化教学中。教师要将信息化教学的挑战看成时代赋予的历史机遇,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参与混合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实证。
线上线下教学研究现状范文2
关键词:网络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途径
职业教育肩负着向社会各个领域输送高技能人才的职责,人才培养质量可以直接衡量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以及教学成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前网络技术充分应用的大背景下,构建切实可行的高效协同育人模式,对育人模式进一步完善,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着规范化、现代化、高效化发展的重要方式[2]。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一)受到传统职业育人模式的局限传统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无法发挥其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互联网多媒体融合大背景下,如果一直沿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当前学生的成长需求和职业发展需求。另外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主要是00后,大部分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而成长起来,他们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较强,整个群体带有互联网基因,不管是知识结构、思想认知,还是社会角色方面都有着显著特点,呈现显著的时代特征。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大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网络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模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高职院校学生往往具有思想活跃、对新鲜事物好奇心强、乐于追求新鲜事物的特点。他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善于通过网络获取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同时网络中的各种不良信息,也很容易对当代高职学生的思想认知产生一定影响,学生的思想很容易受到煽动。针对当代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思想认识,将网络技术充分应用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有利于保持线上线下的沟通交流,同时还能够转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有效结合,达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提高育人效果。
二、网络环境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教师协同育人观念有待进一步加强很多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夸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认为只要掌握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可以一统天下,完全掌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因而在日常教学工作过程中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环节,忽视了线上和线下的有效结合。还有一部分高职思想政治教师正好相反,他们固守己见,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不愿意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更不愿意用这些技术来提升教学效果。
(二)协同育人教育机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要想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线下思想政治有效结合,更好地推动其工作向纵深化发展,就需要相应的工作机制作为后续支撑。然而在很多高职院校内部,关于线上和线下教学之间的制度建设还有待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设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不完善性。这就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模式不能很好地开展。不管是网络教育还是线下教育各自为政,无法发挥协调带动作用。有些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师仍然沿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来管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三)各项资源缺乏协调所谓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模式就是指协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不同个体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此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协同育人过程中不仅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协作,也包括了不同教学资源、不同系统、不同数据资源、不同终端之间的协作。只有确保各个领域的有效协作,才能达到1+12的效果。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十分系统且复杂的工作,需要各个教育主体、教育资源之间的有效配合。但现阶段在很多教育群体当中并没有形成网络教育和线下教育有效结合的教学意识,或者在操作过程中由于缺乏信息化操作意识或者相应的政策引导,造成协同育人模式在高职院校中不能很好地开展。
三、网络思想政治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途径
(一)提升网络思政意识第一,院校应加强思政教师的意识教育,深化对网络教育的认知,进一步提高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推动社会发展、促进学生价值观转变方面的重要作用。从思想认知层面,应该将网络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形成完善的教学理念,帮助思政教师构建科学合理的网络和课堂教学体系,并保证将线上和线下教学有机融合,提升思政教师的专业能力,形成独具特色的思政教学模式。第二,院校应积极组织思政教师更好地参与知名院校的网络思政教学专项技能培训[3]。在培训过程中,让思政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通过理论与教学实验有效结合,凸显网络思政教育在新时代高职思政教育中的作用。第三,在提升整个工作队伍专业素质和思想认知的基础上,高校应该构建理论研讨活动,紧密围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3],从学生的学习角度、思想认知以及行为角度,还有教师的教学方式出发,使网络和传统线下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连接,转变传统思想政治的教育模式,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意识。
线上线下教学研究现状范文3
【关键词】教研部门 转型增效 研究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3-0113-02
总理在祝贺第三十一个教师节时说,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不是楼房、不是课桌,而是教师。可见,办好让老百姓满意的教育,最根本、最重要的因素还是教师。而担负着引领、研究、指导和服务广大教师专业成长的教研部门,是我国教师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作用、职能的重要性已成为教育人的共识。但在教育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教研部门的发展相对滞后,已很难适应新的教育发展和改革形势的需要。教研部门如何实现转型增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 搞好顶层设计是教研部门转型增效的前提
曾指出:“谋事要实就是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事物不是静止的,它永远处在变化之中。目前,我们沿袭的教研模式还是苏联模式。虽然说过去教研部门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从当前教研部门建设和发展上看,整体比较薄弱,发展不均衡,不能完全适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需要,亟待进一步改进、加强和发展。新形势下需要重新审视教研部门,教育行政部门要搞好调研,做好顶层设计,重新科学定义和架构这一部门,摒弃陈旧的观念、世俗的偏见、落后的方式和脱离实际的东西,赋予其新的职责和使命。
教研部门究竟要办成什么样,如何实现新的突破?对机构定准位是最基本的前提。第一,它不是“养庸”机构,应是教学研究机构。教研员要立足课程与教学实践进行学术研究,关注前沿教育研究趋向,关注身边的名师经验,总结实践反思,教研员既要有“高原”之型,还要兼具“高峰”之势,要能立足教育前沿和教学实际,定期拿出自己的研究成果、指导成果、服务成果。第二,它不是“养老”机构,应是教学服务机构。教研员要成为本学科的“活样本”,必须切实转变作风,深入基层学校、深入课堂和一线教师中,及时为教师指导和解决一些实际困惑。第三,它不是“养闲”机构,应是质量监测机构。从教研部门的职能看,绝不是一个轻闲的地方,每一名教研员都要有事可做。庞大的基础教育中各学校的教学质量、育人质量如何,由谁来评估?如果行政部门来做,精力肯定不够,把学校教学质量、育人质量、办学质量监测工作,放手让教研部门来做是最适合不过的,通过赋予其新的职能,让教研员真正依责“动”起来。
二 找准教研方向是教研部门转型增效的关键
只有找准教研方向,教研部门才能转型增效,发挥更大的价值,在区域教研中起到引领作用。从教研的现状来看,教研必须做到四个关注:一是关注理论前沿动态,进行超前引领。教研员应该密切关注与教育教学和学习有关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关注教育研究权威机构的最新工作动态,关注来自课堂教学一线教师的教研经验,经常参加各地教研工作研讨交流会议,超前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引领教研工作走向。二是关注一线教学需求,进行超前研究。随着教育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中小学校教室大都安装了互动电子白板,有的学校引进了智慧教室、云教育,还有新的高考制度改革即将到来,高中教学将会出现选课、走班等新情况,这些新生事物必将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手段,要求教研部门超前研究,根据教学需求及时进行教研指导。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也催生了网络教研这一新生事物,实体教研与网络教研相结合,实施线上线下教研互动,将成为教研工作新常态。三是关注教学难点问题,进行超前指导。要从备课、授课等教学过程的细节入手,理清教师教学中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破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教学预设与生成、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课业负担与学生乐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等问题,都要密切关注,加以研究、指导和解决。教研员要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在课堂上,由过去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注重课堂观察和过程性评价,指导教师进一步优化教学中的双边关系,处理好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融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四是关注偏远薄弱学校,进行超前服务。教育发展存在一定的不均衡,特别是城乡接合部、边远乡村存在薄弱学校,缺少教育资源,缺少优质师资,更加需要我们教研员经常深入到这些学校去指导,多为他们创造条件进修学习,通过教学研究,提供给薄弱学校适合的发展路径,增强指导力,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三 转变工作职能是教研部门转型增效的重点
目前,教研部门的职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有的职能未能紧跟时展的需要建立起来,有的职能受行政上、体制上、机制上的多种因素制约,有的职能受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企业前所未有的冲击。其处境在各地是不一样的,在重视程度高、财力投入大的地方,就会好一些;反之,就差很多,甚至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作用。要想让教研部门更好地实施教师教育,服务广大一线教师,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尽快实现教研工作转型,从根本上转变工作职能,主动适应教育新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是由单研转向协同合作。过去,教研员是靠行政职能和个人权威开展工作,属于单兵作战、单打独斗。教研部门内部也是单线工作,缺少团队合作和部门间的合作,这种部门条块化分割的局限,尤其不利于多部门的协同创新,很难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由单研转向协同合作。这种协同,可以是教研机构内部部门间的合作,可以是教研机构与基层学校、企业、协会的合作,也可以是跨片、跨地区的教研区域合作。通过协同合作,最大化地发挥群体教研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广泛交流,推动教育创新。二是由研究教学转向研究育人。传统观念认为教研就是教学研究,育人是德育工作的事情,这种观念下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研也是欠缺的。《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在教育家的智慧里呼吸》一书中说,良好的教育其实很简单,就是人性、人格、人品的教育。所以,立德树人是要渗透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关注研究学生的品格教育,才是教育的根本,研究的根本。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性格爱好、脾气秉性、兴趣特长、家庭情况、学习状况不一的学生,如何精心引导和培育,需要我们的教研人员重点研究育人方略方法,围绕学生的德育和社会责任感等核心素养展开,不再唯分数论。教师的教学目标除了关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目标外,还要很好地、真正地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充分发挥学科育人的功能,使教师冲破“分数至上”的枷锁,重新回归到“育人”的本真上来。三是由实体教研转向实网并举。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研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教研兴起,混合教研出现,一些管理人员和教研人员信息化素养不足,产生了恐惧症、不适症、排斥症。为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加大对教研员信息科技素养培训的力度,学会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平台,学会利用UC、QQ、微信等多种网络平台和工具,实施网上交流研讨,迅速便捷地进行教研,从而有效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四是由独立教研转向系统整合。以往的教研有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但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教研工作自身很难独立完成,出现了整合的趋势。所以,以网络平台为依托,建立教研、科研、培训的一体化机制势在必行。进行教研部门功能统整,活动内容设计统整,实施主题式、团队式教研,实施项目管理制度,重新构建多部门协同、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融合的新型教研生态,使新时期的教研更加科学规范、务实高效。
四 完善各项制度是教研部门转型增效的保障
线上线下教学研究现状范文4
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已是不争的事实,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7%,创下2009 年3 月以来的历史低值。观察发现,从2011年起,三驾马车中,面对投资和出口的持续下滑,消费特别是网络消费逆势崛起,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中国成功实现经济增长由投资和外贸拉动为主向由内需特别是消费为主的重大转型。
而即便是在经济增速趋缓的当下,2015年,中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0.1万亿元,同比增长10.7%,消费对社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4%,比2014年提高了15.4个百分点。其中,全国网络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9.1%,也就是说,网络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超过了1/5。
5月21日,国内首个网络消费指数――《新供给-蚂蚁网络消费指数》正式对外。报告数据显示,高歌猛进的网络消费正在成经济稳定的“压舱石”。
过去五年,谁的涨势最惊人?不是房价,也不是物价,而是网络消费指数。从2011年1月到今年4月,五年多时间里,我国网络消费规模指数稳步上升,扩大了12.1倍。
这份指数,是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和蚂蚁金服携手汇聚21个行业、337个城市、4.5亿的网络交易数据,编制的全国首个网络消费指数,由水平指数、规模指数、行业指数、消费升级指数、地区指数等多维度构成。
服务型消费一路狂飙
5年间,亿万网民“剁手”抢购的对象有何变化?通过“剁手”指数分析,网络消费正在从实物型向服务型、从生存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升级。
数据显示,服务型网络消费金额占比从2011年的4.3%,上升到2016年4月的25%;5年间,吃喝玩乐等服务型网络消费规模指数,扩展了70.2倍,月均增长率为7.0%。而同一时期,实物性网络消费金融占比则从2011年的95.7%,下降到2016年4月的75%,五年间规模“只”扩张了8.6倍,月均增长率为3.5%。
其中,餐饮(线下消费)、航旅、教育、生活服务等服务消费的增长表现最为突出,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
海通证券研究员汪立亭表示,在增长迅速的餐饮、航旅以及生活服务类行业,线上买单、线下消费的融合趋势明显,线上带动线下显示“互联网+”发挥积极作用。这些行业是目前国内消费品市场表现强劲的力量,这种模式也是未来消费的重要特征。
网上有“马云成功背后是千千万的女人”的说法,意在强调女性“剁手党”更多。但从“剁手”指数分析的结果,某种程度上能为女性“正名”――“马云背后的男人”其实不输女人,他们剁起手来比女人更“败家”,更爱享受。
从网络消费规模看,尽管男性略逊于女性,但在消费结构上,男性在文化办公、教育服务、医疗保健等发展型消费,以及体育、娱乐用品、汽车类、文化娱乐、航旅、餐饮等享受型消费上都超过女性。而女性在家庭使用较多的生存型消费方面支出更高。
网络消费彰显普惠价值
过去,人们总认为,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网络消费使用频次更高、规模增长更快。然而,在网络消费水平排名前十的省区市中,海南和榜上有名,说明网络消费正通过网络技术拉近供需两端的距离,使得经济相对落后地区也可以方便地接触到网络消费品,显现出互联网的普惠价值。
报告显示,过去五年间,三四线城市网络消费增量用户交易人数占比从2011年的55%上升到去年的63%。在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看来,网络消费推动消费者跨地区、跨行业和跨产品选择消费,消费者的福利水平将进一步提升。“从经济学角度而言,网络消费可能成为协调发展、共享发展理念落地的重要支撑。这对政府制定政策会带来有益启发。”
研究发现,城镇的网络消费规模指数和网络消费水平指数高于农村。一二三四线城市网络消费水平依次递减,反映出各线城市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存在较大差异。这说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是推动网络消费乃至整个消费的关键要素。
北京、上海和江苏的享受型网络消费水平(化妆品、金银珠宝、体育娱乐等消费),超过了生存型网络消费水平(食品、日用品等)。从享受型网络消费水平指数看,前5名依次是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和广东,排在最后五名的依次是贵州、河南、山西、宁夏和甘肃。这说明经济越发达的省份,享受型消费水平越高。
网络消费问题多多
电商平台上的假货由来已久,但是,能够像在唯品会上买到假茅台后维权获得赔偿的消费者,毕竟是少数。大多数消费者遇到这类问题时,往往会选择“忍了”。
企鹅智酷针对中国网购假货现象发起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4.2%的网购用户存在知假买假的情况。上述调查显示,有大约 3/4(74.4%)的受访者经常网购,但是网购不满意的概率超过了20%;其中有近半数(49.3%)网购用户将“商品质量差、为仿制品”作为网购不满意现象的首选。此外,认为“商品是真的,但与描述不符”的占比也达到了28.9%,排名第二。在回答“哪些情况导致你买到假货”时,58.2%的网购用户认为“店铺刷信誉、评论是假的”是导致自己上当的主要因素。21.9%的用户认为自己贪便宜导致网购上当,排名第二位――但占比不到第一名的一半。
40.3%的网购用户在买到假货后,选择“忍了”。这一行为在所有买到假货后的处理方式中排名第一位。对假货进行投诉且成功获得退款的情况排名第二,占比约32.2%。而同样进行了投诉却没有成功获得补偿的用户,占比为16%。
四川省统计局2015年的四川3・15消费者权益日专项调查报告也显示,有40.1%的受访者在网购时遇到纠纷或产品质量问题时,选择“怕麻烦,忍气吞声算了”。而且在2013-2015最近3年,遇到消费问题选择积极维权的受访者比例呈持续下降趋势。
这一数据并不应该被理解为网民的“天生善良”。据了解,其实很多用户曾经有过一些投诉或与网店店主沟通的经历,但因为“没有结果”,后来不得不选择“隐忍”这一消极态度――他们唯一的武器就是拉黑这家店,以后不再来。
而隐忍的结果是,53%的网购用户认为假货现象正在变多,网购安全感下降;还有27.1%的用户认为假货现象无变化,一直如此。认为网购越来越安全、假货越来越少的用户仅占9.3%,不足1/10。同时,四川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商品质量难以保障”、“假冒、仿冒名牌商品多”、“存在虚假宣传承诺”是网购不安全的三大原因。
今年5-11月份,山东工商、市场监管部门将重拳整治网络市场乱象,严查未落实网店实名制、网上销售仿冒高知名度商标商品、不合格商品、泄露消费者个人信息等违法失信行为。
据统计,2015年,山东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8万亿元,网络零售额达350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8%和35%。伴随着网络市场的快速发展,网络交易中虚假宣传、假冒侵权、不正当竞争等问题也日益显现,网络购物成为消费者投诉的多发领域,网购类投诉逐年递增。
2015年,山东工商系统12315共受理网购投诉227件,同比大幅上升328.3%。消费者投诉问题主要集中在商家销售侵权和假冒伪劣商品、夸大商品性能和品质宣传、不履行“七日无理由退货”和三包责任、不提供购货凭证、售后服务拖延推诿等方面。
3月10日,国家工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张茅在百度公司调研互联网企业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自身规范发展方面的情况时指出,互联网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一是对消费者权益保护不够,侵害消费者权益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虚假宣传、消费欺诈、假冒伪劣商品等。二是网络市场秩序不够规范,存在着恶意竞争、无序竞争等不正当竞争行为。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就会制约互联网经济未来的发展。
张茅表示,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是互联网企业的服务者、合作者,也是监管者。作为服务者,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希望互联网公司继续加强基础研究,持续推进技术创新,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贡献力量。作为合作者,希望互联网公司发挥技术优势,为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网络交易监管和服务提供技术支撑。作为监管者,希望互联网公司切实加强自律,与政府监管部门一道,共同营造诚信守约、放心安全的网络市场环境。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表示,因为我国监管体系的特殊,即工商属地化管理让网购投诉受到很大局限,在监管层面上,对于投诉管理在过去十几年都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在传统商业体系中,投诉人、被投诉人与监管机构在同一个行政辖区,监管的实施尚且还有取证困难的问题。如今,在电子商务中,不仅买卖双方,就算卖方的经营地,包括实际办公场所、货源生产地、仓储地、发货地、配送地等都有可能是分离的,位于不同行政辖区,甚至还可能是境内和境外,因而行政监管往往难以有效实施。
此外,目前对电子商务行使监管职能的部门有国家网信办、国家工商总局、工信部、商务部、发改委、税务总局、质检总局等20多个部门,在行使监管职能时,参照的标准也不统一,跨部门的合作监管机制运行也不顺畅。
网络消费仍有潜力可挖
未来要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网络消费仍有潜力可挖。中国贸促会研究院研究员赵萍认为,从长远来看,在“双创”和“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对于实体经济的渗透使整个实体经济能够通过网络来实现,他对消费者的这种供给方面的能力,从而带动实体企业互联网化,或者是说带动实体企业更多地利用互联网思维、技术和手段,更好地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使整个消费呈现出一个稳定的、持续的增长状态。
从线上和线下发展的角度来看,未来实体经济与互联网之间还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去年以来,线上线下并购非常火爆,像苏宁与阿里的相互持股、京东与永辉的战略合作,都表明线上与线下其实是彼此需要的。实体经济在整个消费当中还占有90%这样一个绝对的比重,因此在“互联网+”的带动下,实体经济真正转型升级才会为我们整个消费增长甚至国民经济的增长产生更加持续更加强大的动力。
对于未来的发展趋势,服务消费将会爆发式增长,孕育着巨大的投资机会,比如文化影视、教育旅游、医疗健康、家居服务、汽车消费等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可以通过线上线下来推进。
中国在经历了耐用品为主流消费趋势后,已升级为服务和娱乐性消费。成长起来的80后及90后逐步成为消费主力人群,以电影电视为主的娱乐性活动成为其主要消费行为。据数据统计,2015年全国电影票房高达440亿元,规模居全球第二。国家已将文化创意产业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今后将有一系列文化产业扶持政策相继出台,市场环境对于投资文化影视产业来说是极大利好。
速途研究院的《2015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报告》显示,2013年之前在线教育用户规模每年增长率都在20%以下,2013年用户增长率仅有8.6%。2014年起用户规模增长率持续上涨,2015年达到9640万人,预计2016年在线教育用户将突破1.2亿,市场规模将达到1885.9亿元。
届时,传统教育机构的变革速度逐渐加快,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在线教育方式覆盖率快速提高,除了一些营利性机构或产品外,学校或一些官方教育机构,也将在互联网大潮下,加快进行线上教育的建设。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百度文库和北京师范大学联合的《2015中国互联网学习白皮书》显示,互联网教育产品用户主要集中在19至24岁、25至34岁两个年龄段。这两个年龄段的用户总数占互联网教育产品用户总数的近七成。
同时,《白皮书》还了“互联网+教育”的六大发展趋势:基础教育领域用户引领学习互联网化大潮;教师借助互联网手段丰富教学;家长购买过互联网教育产品,消费金额两极分化;基础教育信息化向关注教育方式转变;“互联网+”对教育影响呈现出差异化特征;“互联网+”教育推动中小学课堂开放性。
中投顾问的《2016-2020年中国民办教育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认为,民办在线教育市场投资机会有以下两个重要机会:一是在线教育逐步向二三线城市渗透。对比2013年和2015年的调研数据显示,一线城市的在线教育用户占比相对下滑,三线及以下城市的用户占比增幅较小。二线城市将会成为下一个企业争夺的主要阵地。二是在线教育战场开始向移动端转移。目前在线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就统计来看,主战场仍在PC端。尤其是系统性课程的学习,用户更愿意放在PC端,通过某一整段的时间完成,这样的课程,移动端起到的作用是约课、零散知识点记忆、课后问题解答、社区提问等。但移动端是互联网发展的趋势,移动端现有势头较猛的如O2O、答疑、背单词等类别,但教学研究和新的课程内容重设,将会改变目前终端学习的现状。移动端会成为接下来的主要战场。
此外,智能电视正在成为客厅经济的关键入口,通过大屏幕电视进行在线教育也将是一个新渠道,具有PC和手机所不具备的优势。
随着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大众的旅游消费行为也已从传统旅游观光需求向更具有个性化的旅游度假需求转变;其次,国内交通设施的完善与城郊一体化的发展,远郊地区的旅游景区成为周末热门;第三,旅游与文化、体育的跨界融合将催生许多新兴业态。
线上线下教学研究现状范文5
“翻转课堂”(FlippingClassroom),是一种新兴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园高中。后经萨尔曼•汗和他创立的可汗学院的大力推动,“翻转课堂”开始为众多教师熟知,并成为全球教育界关注的教学模式。所谓“翻转课堂”,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授课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研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2012年以来,我国对翻转课堂的研究和实践日益增多,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设计模式以及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具体实践反思方面。纵观国内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文献,特点是:介绍多于研究,理论分析多于实践应用,且多集中在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探讨,涉及高校教学应用研究较少。特别是有关于高校大学语文“翻转课堂”的教学研究及实证研究还相对空白。
二、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在全国高校非中文专业普遍开设的人文类公共基础课,是高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它对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起着重要作用。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尽管很多教师和学校为此目的做出了努力和尝试,目前大学语文教学在信息输入和学生内化吸收阶段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在信息输入阶段,大学语文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座式教学。由于内容多,学时有限,课堂缺乏师生间的互动,这就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意识淡薄。其次,在学生知识内化阶段,学生缺乏对语言反复探究、品味、使用的群体性合作环境,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传统教学模式中,首先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信息传递”,然后学生在课下进行“吸收内化”。而“翻转课堂”则翻转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重新构建学习流程:学生在课前利用教师分发的音视频等材料自主学习课程,完成“信息传递”,原本课下的“吸收内化”则被放置到课堂上通过同学和老师的互动活动完成。“翻转课堂”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手段,重新构建学习流程,根本性地改变了学习方式,正在给教育带来颠覆性变革,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和潮流,意义重大。
三、大学语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一)确立“翻转课堂”基本教学流程
这个流程是:学生提前观看教学微视频或材料——做练习——教师指导——总结提升(如表1)。
(二)做好课前知识输入——创建教学微视频
教师根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创建教学微视频。事实上,教师可以借助国家精品课程网和相关大学语文资源网络等优质开放教育资源,结合自己学生的具体特点设计个性化的教学视频材料;同时还要设计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视频内容。例如录制《雷雨》教学微视频,在15分钟内教师介绍作者、创作背景和主要戏剧冲突,还要提供北京人艺的话剧《雷雨》链接;针对看过话剧的学生提出思考问题:第一,《雷雨》的剧名有什么含义?第二,你如何理解蘩漪这个人物形象?第三,这是一出什么性质的悲剧?学生在观看视频和话剧链接后,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的留言板、聊天室等交流工具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互动沟通;对于同学间无法互动解答的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重点解答。在教学实践探索初期,教学团队的每位教师在安排每学期的教学计划时只需要把一小部分(如20%)课程内容设计成“翻转课堂”,及时总结、反思和交流,不断完善视频材料和相应的习题,逐渐形成一个“翻转课堂”微视频资源库。对于课前练习的数量和难易程度,教师要合理设计,帮助学生利用旧知识完成向新知识的过渡。教师需要借助教学管理平台,鼓励学生在遇到疑难问题时通过教学平台向老师请教;教师还要在进入课堂之前整合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以便课堂重点讲解并适当调整课堂活动。
(三)完成课堂内化吸收——构建探究式自主学习模式
语文学习内容在课外传递给了学生,课堂内需要高质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应用其所学的内容。就大学语文教学而言,“翻转课堂”使学生语言表达的实践机会大量增加,针对个体写作所出现的问题的修改会大量增加,阅读探究也会更加深入和广泛。学生合作交流增多,教师讲析剧减,取而代之的是教师作为导师的适时的点拨和方法的指引。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观全局,确定全班探究的共同性问题。这就要求做到如下几点。第一,确定问题,独立探索。教师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观看教学视频、课前练习中提出的疑问,总结出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学生根据理解与兴趣选择相应的探究题目。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选择题目。教师根据所选问题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5-8人。每个小组成员可以先对该问题进行独立研究,最后再进行协作探究。第二,协作学习,交流互动。协作学习是个体间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充分论证所研究问题,以获取达到学习目标的途径。学习协作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及学生间相互包容能力。在“翻转课堂”中应该加强协作交互学习的设计。小组是互动课程的基本构建模块,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分享与同伴交流的乐趣,并可以随时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学生经过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后,完成各人或小组的成果集锦。学生需要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学习体验,分享问题解决的成功和喜悦。再以《雷雨》为例,课堂上将对教学微视频中提出的三个思考问题进行分组探究。可以是一个问题一个小组重点解答,最后分组整合;也可以是每个小组三个问题都要解答,其他小组补充或质疑。学生还可以把自己或小组的最终解答上传到网络平台,与大家共享。第三,反馈评价。翻转课堂中的评价体制与传统课堂的评价体制完全不同。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评价应该由老师、同学、学习者,甚至专家、学者来共同完成。不仅要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还要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评价内容包括问题的选择、独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在小组学习中的表现、学习计划安排、结果表达和成果展示等方面。总之,在“翻转课堂”中,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个性化学习环境的创建能够使学生成为自我激励的学习者,拥有强大的自主学习控制权。学生能够通过教学指导和技术工具进行自我组织的探究性学习。个性化学习环境的设计是基于可协作学习环境中发生的学习而不是整齐划一地传授知识。在课堂上,教师有充裕的时间和学生交流,回答学生的问题,对每个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教师可以将被同一个问题所困扰的学生组织起来进行研讨,并观察学生间的学习互动,教师也可以加入到研讨之中,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在“翻转课堂”中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发号施令者,教师的目标是使学生成为最好的自主学习者。
(四)整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模式
大学语文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预习往往是单一的朗读、背诵,并不能将知识系统串联起来。而翻转课堂通过教师的微视频资源使学生的学习材料丰富多样,同时又有老师的指导和建议。动画、图片、知识链接使得学习内容更加形象具体,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通过网络在线完成自主学习,而课堂就跃升为师生间深度知识探究、思辨、互动与实践场所,使以教师为中心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的个性化教学模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模式,既充分利用网络在线教学的优势,又强化了面对面课堂互动、进行知识传授与探索的全新教学模式。
四、存在的问题
线上线下教学研究现状范文6
摘要:以微课在乒乓球课程中的应用为例来探讨体育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以期为以体育教育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微课;乒乓球
【中图分类号】G807.4 ;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189-01
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现代教育已进入一个全新发展时期,MOOC、SPOC、微课、微博、微信、网络平台等广泛运用在教育领域。“互联网+教育” 革新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高等职业院校的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着不同层次的改革,随之而来的是体育公共课程的改革,而乒乓球课程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也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进行了课程改革。
一、高职开设乒乓球课程现状
调查发现,不同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共安排4个学期的体育课程,上课形式多采用选修课形式,乒乓球课程是学生参与人数最多的项目之一。但事实上,乒乓球项目要求较高的技术含量,动作要求比较细腻,而高校学生普遍技术基础较差。且一个学期30学时左右的课程中要让学生完成发球、接球、搓球、推挡、攻球、比赛等教学内容,依赖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详细、清晰地解动作技术环节,掌握技术动作要领,形成规范的运动技能。
在乒乓球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基本动作教学,还要在较短时间内让学生基本掌握并感受乒乓球运动整体过程。而乒乓球运动比较多变且速度快,学生无法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表象,使得动作技术难以掌握,容易出现动作错误等问题。教师亲身示范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则下意识地避免技术性较强、示范困难的动作。如果教师放慢速度演示又会使动作完成效果和完整程度受到影响,如此一来,教师只能重复讲解与示范,影响教学进度,这一系列现象普遍存在于普通高校体育专选课中。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进度,对于不同层次学生、不同的教学难度合理地使用微课的形式辅助教师教学。通过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让学生自己感受动作要领,从多角度、多方位、随时随地观看进而掌握动作要领,形成运动技能。
二、微课
早在1960年,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提出微型课程(Minicourse)的概念,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LeRoyA.McGrew教授提出了60秒课程(60-SecondCourse),2004年,英国启动教师电视频道,播15分钟的教学视频。2010年,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老师率先给出了微课的概念。2012年,微课进入高校视野。
(一)微课定义
至今,微课没有统一的定义,胡铁生老师认为:微课又名微课程,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构建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高校微课大赛),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互联网上的微课【1】(Micro Learning Resource),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
(二)微课特征
1.教学时间短
教学时间主要是指视频的长度,最短时间1-2分钟,最长不超过20分钟,一般情况5-10分钟。如果是参赛作品,最好根据内容控制在8分钟左右。
2.资源容量小
一般生成的视频文件往往以MP4、FLV等格式提交,大小也控制在100MB以内,便于在网络和移动设备上传播和学习。
3.教学内容精
一个完整的微课选题往往很集中,可以通俗地说一课一事,教学内容很专很精,主题突出,内容具体。
4.制作效果强悍
制作效果以视频形式展示,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形象直观、视觉效果好,有的甚至有微电影的感觉,效果强悍制作微课的投入是分不开的。
(三)微课在高职乒乓球课程中的应用
1.体育微课
体育微课【2】是微型教学视频,针对某个运动技术动作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或展现某个教学环节的教与学过程。其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某个技术动作教学片段),同时包括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练习要求、以犯错误点等辅教学资源。
2.微课在高职乒乓球课程中的应用
(1)课堂教学
体育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写脚本,制作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微课,比如说,搓球,教师边播放专业运动员的动作,包括分解动作、慢动作及完整动作,边讲解其基本技能技巧,为学生提供较为完整的技术概念。用微课形式记录了上课的内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一般班级来说,先让学生观看微课,掌握完整的教学内容后,再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中的静止、慢放、回放、渐进等功能反复强化乒乓球基本技术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学生正确概念初步建立之后,由教师组织学生模仿动作进行练习,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具体情况随时重放、停播、慢放,也可利用多媒体设备记录学生的动作进行处理和分析,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再现、分解、定格观看和分析,如此一来,可使学生观察到细节技术,并及时巩固基本技术,对错误动作给予及时纠正。甚至可以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把制作成微课的教学内容通过网络传递给学生,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自主学习相关的知识,课堂上,教师不再重复微课上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分组演练技术要领,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做出具体指导和示范。节省了反复示范动作要领的时间,提高了教学质量。
(2)自主学习
碎片化、网络化学习的方式越来越受到当代大学生的喜欢。体育教师选择或制作乒乓球相关教学内容的微课,利用学校网络平台、微信、QQ等网络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观看视频,反复揣摩练习。有利于在短的时间内掌握乒乓球技术要领。
三、结语
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的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着不同层次的改革,随之而来的是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微课进入乒乓球课堂,为公共体育教育的改革提供有益帮助。
参考文献:
[1] http:///.
[2]何为.浅谈体育课堂之“微课”[J].青少年体育.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