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设计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设计观念

城市设计观念范文1

关键词:审美体验;城市;景观设计;创新理念

中图分类号: P9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景观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不管是宏大城市广场到社区的花园建设,还是户外广告到城市的核心地标建筑,或者城市标志性建筑到城市大街小巷的一些微观街景等,这些各式各样的景观均遍布于我们的周围,时刻充实着人们的视野,在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景观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无处不在的现象,这些景观不仅滋润着人类的感官,同时还提升着人类、的情操和丰富其生活。人们认识城市景观的一个最佳方式就是置身于其中,在一条街道、一所公园乃至一个城市,其空间和实体均承载了其自身的过去历史、当今的现实以及未来的理想等,当人们在接触过程中,根据其生活的切实感受以及真实情感来体验它,以此产生一种共鸣。

一、城市景观的皈依—审美体验

人与所生活的城市之间的对话随时都在进行,正是由于这种联系,构成了大量生活体验以及蕴含这种生活的城市景观,著名设计师拉波波特曾说过,人们对于环境,首先是情感和整体的反映,接着才是以一种特定的词语来分析与评估它们,人们若喜欢这种设计,是因为其蕴含了某种意义,和人们的情感产生了一种共鸣。由此可见,城市景观不是脱离功能或者现实生活若存在的一种东西,也不是功能的一个附加物。认识城市景观的一个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体验,体验不仅可以把城市功能、社会生活和空间形式等进行高度综合,同时还能把人从思维理性深度中带出来,以此进入到一个情感的维度。

体验其实就是指在城市景观的空间里和其生命活动密切联系的一种审美经历,其存在着两个方面的含义,一种为直接性,即在一切解释、传达或者处理发生之前,为解释提供相应的依据,为其的构成提供相应的材料。另外一种是从直接性中所获得一些收获,从直接性所保留下来的一些结果。总而言之,就其审美活动来讲,体验不仅是原因,同时也是结果;不仅是出发点,同时也是终结点;不仅是认识论,同时也是本体论。其最基本特征就是与直觉相似的一种直接性,它不仅要求意识直接和对象同一,同时还摒弃了一些外在的东西,这种体验是自为存在、被分离和脱离概念关系的一种现象。

日本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在其设计作品中经常表现出的一种美学特征就是体验,尤其是其设计的水之教堂,不仅可以看作是一个景观建筑,同时也可以看作是环境的延续。在该建筑中,一面通透玻璃墙和其对面人造湖相对,且巨型的十字架立于湖水的中间,其背景为森林与山,和十字架一同掩映在湖水的中间,十字架和自然景观的景象随着四季不断变幻着,焕发出了一种不平凡的魅力,而在这种魅力中由体验所生成的意义则为人和自然的和谐。

二、基于审美体验的景观设计新观念——隐喻和移情

在西方的传统哲学中,隐喻通常是指利用形象性语言来说明其哲学思想。而在文艺理论中,隐喻则被定义为比喻中的一种,是指用一个词或者一个短语指出一种常见的物体或者概念来代替另外一种,以此暗示其之间存在的相似之处。在城市景观设计的体验中,其隐喻就是指审美的人经过和城市自身或者城市艺术形象的互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知关系或者其精神、情感态度与心理的一个共鸣等,而这也正好体现了城市景观设计的目的,即城市景观的隐喻意义。

移情这一概念主要诞生于19世纪的后期,其主要代表者为利普斯,在利普斯眼中,审美移情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审美对象不是和主体相对立的一种事物或者实体,而是受到主体灌注的一种生命现象;第二,审美的主体不是日常所谓的“实用自我”,而是一种“观照自我”;第三,主体与对象之前互相渗透。简而言之,移情就是将人的情感投影到外部所存在的事物身上,就图形心理学而言,移情和生命感间有着非常复杂的关系,这种关系能够激发出移情的潜能,是见景生情或者以物咏志的一种具体表现方式。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所存在的的隐喻和移情,实际上就是两种不同的设计观念与思维观念,移情主要是利用形象思维或者诗性思维,其侧重的是表意,符合景观表达意境的需求;而隐喻则主要是利用逻辑思维或者抽象思维,其侧重的是表义。移情注重偏向于情的一种情感活动,而隐喻则是注重于理的一种逻辑活动。城市景观作为体验的对象,在景观的审美移情作用下,所反映的不是一种理念,而是一种真实的生活、实际的经验或者实际的感受,通俗一点地讲就是活在对象中,由审美的人来亲身体验其自身和对象之间的协调和睦,而这也要求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必须要和谐以及默契,从以往的对立关系变为一种你中有我或者我中有你的同一关系。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在城市景观设计中,隐喻实践使用的例子特别多,比如前苏联的广场和纪念牌,其主体大多都是隐喻伟大的胜利以及充满豪情的人民。隐喻主要来源于理性思维和语言的本性,它所呈现给人的感受只能是一种被动的解读,在充满着大量隐喻的城市景观中,审美的人最终所获得只是一种被动的阅读与设计者的思想,但是在事实上其自身的情感权利以及自主思维就被剥夺了。在这些着重强调隐喻的城市景观中,通常设计师一般是把标志性的景观模拟来作为其象征性符号,着重强调的是该符号的意义;或者将景观看作为交流信息的一个平台,注重强调的是其表意功能,而这种方式很容易使城市景观被强加一种意义,不能真正发挥出景观设计的交流潜能,导致城市活动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因此笔者认为基于审美体验上的城市景观设计应该以移情作为主导,通过移情来反映人和物之间的统一存在,将景观自身美的内涵激发出来。在城市景观表现模式中,移情不仅体现了人类思维的一种穿透力,同时也体现了人类把自身的生命活动融入到景观中,深层次地透视其人生或者对自我的一个超越,便于城市景观自身真正价值的实现。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城市景观也越来越关注和重视,本文就基于审美体验,提出了城市景观设计的一些新观念,即隐喻和移情,并从隐喻向移情发展。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已经不再是一种功能、绿化、结构以及交通的简单叠加物,在审美体验的基础上,城市景观的设计目的不再只是塑造和提高城市物质空间和环境,而是在于充实和完善其精神世界,促使其城市景观不仅是物质的、具体的、思维的,同时也是精神的、抽象的、诗意的,使其和人的体验、想象、直觉并行,成为人们共居的一个理想家园。

参考文献:

[1] 杨洁,张建国.溯源情趣感知再造灵动场所——城市环境景观重构策略[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6):223-226.

城市设计观念范文2

关键词:园林设计;城市景观;理念创新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享受,因此人们对城市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必须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为人们的生活工作提供更好的环境,以此增加人们的幸福感、满足感,保障园林景观设计的质量,创造自然、健康的生态环境,为我国城市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这就要求我国相关工作者应通过科学的园林设计,实现城市景观的可持续发展,这对我国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目前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园林景观是一个城市的重要象征,它可以增加人们的愉、舒适感,使城市更具有艺术性,但是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阻碍城市景观的发展,因此必须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构建和谐、自然的城市景观。

1.1景观缺乏城市特征

目前,在我国的许多城市内所看到的城市景观在各方面都比较雷同,如树种花卉的选择、造景方法等,都缺乏城市特征,没有将城市特色充分展现出来,而且失去了各城市独有的文化底蕴,从而导致城市景观失去观赏性,影响城市文化的的传播和发展,再加上欧式建筑的的引入,使得许多城市建设了欧式景观,这完全掩盖了城市特色,严重阻碍了城市景观的建设和发展。

1.2缺乏公共场所

在城市园林设计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公共场所的建设,这主要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由于城市用地紧张,另一方面是设计人员过于注重造景的部分,因此造成许多城市景观的建设,都缺乏可供市民活动的空间,人们很难开展业余活动,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消极的影响。

1.3整体绿化环境较差

整体绿化环境较差是我国城市景观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目前,我国城市还缺乏完善绿化系统,同时还缺乏相应的管理,导致许多植物遭到人为的破坏,并且得不到及时的修补。(2)在城市景观的附近,有许多张贴的小广告,而且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清理,严重影响景观的整体效果,(3)设计人员在设计与城市景观的相关的设施时,没有考虑到城市景观的整体性,导致相关设施与城市景观格格不入,严重影响城市景观的整体性效果。

2 创新园林设计理念的措施

随城市的发展,环境也随着恶化,环境的恶化警醒了人们,可持续发展应运而生。城市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园林设计中也要遵循这一点,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力求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另外在园林设计中要注意加强自然景观要素的调整、运用和恢复,应以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绿色空间为蓝本,从而带动城市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2.1以人们的体验感为设计依据

在园林景观设计当中,人们在其中产生的感觉、情绪是进行设计的主要依据。在设计过程中,应体现出以人为木的基木原则,对于各个场景、各个设施的设计都要从人的活动角度出发,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设计的重点,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自然与人的共同成长为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足够的空间。

2.2明确植物配置的功能

很多设计单位在进行园林植物配置的过程中,对于植物种植的目的性了解甚少,单纯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植物配置,而不对城市景观功能性、目的性进行了解,导致植物无法满足城市景观建设的需求,使植物的实用性和观赏性不强。一般情况下,城市景观建设的目的都是为了能够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并且使其具备一定的观赏性,成为城市中具有生命力的景观,并且满足消防、娱乐、商业等功能性需求。因此,设计师在对植物配置的目的性进行充分了解之后,才能够对城市景观中植物配置提出合理、科学的建议。

2.3营造多样化的城市景观

为了能够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历史人文需求等,就需要对植物的种植形式进行配置,主要对树丛的组合、园林营造的意境、平面和立体的构图及色彩进行选择。首先,城市景观植物配置应结合景观的绿化性质和生态功能的需求,在这个基础上来对植物的种类和种植形式进行选择,并且注重兼顾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以及速生树种与乔木、灌木等植物的搭配,从而创造稳定、丰富的植物景观。其次,要遵循因地制宜地植物种植原则,在选择植物品种的时候,要对植物木身的习性和生长律进行了解,根据当地水系的生存条件科学选择树种,并加大对乡土树种的使用,使整个园林景观的植物绿化基础得到增强。再次,对植物品种的选择应将植物随着季节的生长变化趋势和景观效果作为重点考虑的内容,在植物配置的时候应考虑到各个季节景色的交替、层叠性,根据植物形态随季节变化而产生的形态变化来选择植物的品种,实现各个季节植物景观、色彩的过渡,使滨水空间呈现出色彩缤纷、层次丰富的艺术审美感。

2.4注重城市的历史与现实结合

在城市建设中有很多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这些场所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想一下这些景观,不难发现在回忆它们美的同时,也回忆起这个城市所经历的历史,回忆起这个城市给人类留下的美好故事,这就是园林建设的意义,也是园林景观要传达给人类的信息。这种信息在长期的演变和影响下会形成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在园林设计中被尊重、被继承、被发扬。

2.5重视园林设计风格的风格多样性与差异性

城市园林景观是于整个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它在用不同的力一式来展现一个城市的文明,在不同的情况下折射出不同的文化底蕴,它是每个旅游者的导游,在向人们诉说着一个完美的故事,较之传统的园林,现代城市园林景观所旱现的风格特征则更为丰富。在信息交流频繁、思想文化繁荣、艺术风格多兀、更能要求复杂的今天,在今天城市园林既有内在的逻辑发展轨迹,又有外在的令人城市园林赏心体现出的既有内在的逻辑发展轨迹,又有外在的令人目不暇接的迥然的风格特征,显不出与其他门类设计风格变化的一致性。为此,在进行园林设计时,必须突出园林风格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总结:

总之,园林设计对城市园林景观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够促进人与自然的融合,提高城市景观的整体效果,为人们的提供更加舒适、美好的城市环境,满足人们对城市园林的景观的要求,因此在园林建设过程中,必须认识园林设计的重要性,并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园林设计水平,充分考虑影响城市园林景观整体效果的各种因素,从而保障园林景观设计的质量,创造自然、健康的生态环境,为我国城市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因此这还需要未来我国相关工作者坚持的努力,积极探索创新园林绿化设计的方法。

【参考文献】

[1]何金福,何玉杨. 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中理念创新措施[J]. 中外企业家,2015,20263.

[2]刘泽方,孙学民. 浅谈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中的地位以及理念创新[J]. 吉林农业,2011,08197+205.

[3]曹欣. 论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中地位及其理念创新[J]. 江西建材,2013,0152-53.

[4]孙宏宇. 关于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中的地位及创新[J]. 民营科技,2012,07161.

城市设计观念范文3

关键词:低碳理念;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运用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环保意识的增强,各行各业都掀起了环保热潮,在这样的情况下低碳理念作为环保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其中也包括了在城市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方面的应用。低碳理念在城市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我国城市绿化的有效性和环保性。

1低碳理念概述

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并日益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这其中二氧化碳是对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一种气体。人们对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过量使用,和对垃圾焚烧、工业废气排放的不合理控制,导致了全球变暖、空气质量下降等生态问题。低碳就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在保证经济稳步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将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对生态环境产生较小的影响。低碳理念从提出至今,并未具有完全标准的定义,其在不同领域与层面所表现的内涵也有所不同,例如“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生活”等。在今天,低碳理念在城市景观设计领域逐渐开始推广与运用。城市是人口居住密集的环境,同时也是碳排放主体,因此在城市景观设计与建设中,减少能源消耗,维持良好的生态系统平衡,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将低碳理念运用到城市景观设计之中,狭义上来看,就是从景观设计、建设到维护过程中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而在广义上,低碳景观设计就是要追求资源能源节约、污染浪费减少和实用性、观赏性、碳汇量最大化的景观体系。

2低碳理念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的具体体现

2.1屋顶绿化

近年来逐渐变成园林绿化设计里一个无法忽略的方面,对于屋顶环境空间予以科学的植物景观设计,只要是从绿色低碳的理念去出发,合理开发使用屋顶景观资源。城市屋顶绿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城市的绿化覆盖率,令人们平时的生活与大自然更加贴合,并且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城市居民对生活环境的满意度。屋顶绿化的植物能够减弱太阳辐射与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造成的噪声污染,绿色植物还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净化空气,提升空气里的负离子含量。在居住小区进行屋顶绿化,建筑物能够整体覆盖绿色植物,可极大地减少能源的损耗,并实现绿色低碳的设计理念。

2.2墙体绿化

城市建筑墙体绿化景观设计,使用绿色低碳理念主要显示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经过科学合理的植物配置,利用绿色植物大面积地覆盖城市墙体:比如夏季,覆盖在墙壁表面的植物外叶聚集面能够制约阳光照射墙壁,并且还能够吸收一些太阳的光热,合理地制约了建筑物因为照射而不断升温的问题;冬季,覆盖在墙壁上的植物叶子会发黄脱落,植物叶子脱落后,太阳就可以直接照射在建筑物墙体上,使建筑物的墙体温度升高,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能源消耗,实现了低碳环保并且提高了人们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另一方面,提高城市建筑墙体的绿化覆盖率会大大增加城市绿化的覆盖面积,降低城市建筑中钢筋水泥的暴露面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由“水泥城市”所产生的热岛效应,改善城市气候。

2.3固碳植物有效组合

不同种类的园林植物在固碳能力上有着十分巨大的差别,所以在配置园林植物时,设计师需要充分认识到园林植物自身的固碳力,使其不同种类的园林植物的固碳能力能够产生彼此互补的作用,从而在满足园林生态美学的基础上,极大地提升园林植物自身的整体固碳能力。例如,在配置园林植物时,设计师经常把固碳能力较高的常绿灌木和固碳能力要低一些的落叶乔木进行搭配,因为参照适宜的覆盖占比去实现搭配和种植,不仅能够充分保证二者同时具有着很好的固碳能力,还能够构成别致的四季变化的园林植物的景观,为人们带去视觉上的美感。

3低碳理念在城市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的运用策略

3.1运用低碳理念,保证场地处理的适宜性

土壤是园林植物生长的关键,在园林景观工程建设中,必须保证场地选择的适宜性,尽量利用并保护原土地资源。例如,在我国北方某城市园林建设中,工作人员在场地选择时运用低碳理念,采取如下措施:保护场地中土壤的营养,在具体设计中,工作人员遵循“保护土壤自然属性,增加绿植覆盖率”的原则,在绿植种植时选择表层土,其主要集中在自然土壤上部15~25cm位置。工作人员先将表层土转移进行集中保护,带到完工后再进行表层土覆盖,并且尽量避免挤压土壤的团粒结构,如果出现挤压破坏情况,则必须通过翻耕等措施对其进行恢复。同时,在绿植生长中,必然会出现杂草,如不进行有效处理,杂草会与绿植争抢养料,进而影响绿植生长,基于此工作人员在考虑清除彻底性和农药残留影响等因素后,采取了地膜包裹杂草的方式,通过太阳照射提升温度,进而达到灼杀杂草的效果,并且工作人员将除掉的杂草当作肥料使用,增加了绿植的养分。此外,工作人员考虑到园林绿地分散且结构复杂的特点,在场地处理时注重利用空间,以此提高绿地的使用率。比如,工作人员充分利用建筑屋顶,在遵循植物生长规律的前提下实施屋顶绿化工程,实现了园林绿化的协调性。

3.2渗透低碳理念,保证植物选材的科学性

园林植物结构体系对低碳排和高碳汇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植物选材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充分考虑固碳效应,进而选择恰当的植物类型。例如,在我国南方城市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工作人员遵循低碳理念,采取如下措施:(1)优先选择乡土树种。该地区的乡土树种以红毛山楠、单性木兰、假苹婆为主,工作人员依照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总体要求,在植物品种选择方面以上述树种为主,有效降低了运输、栽植和维护中的碳排放;(2)注重植物生长速度的搭配。在具体设计中,选择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相结合的搭配方式,工作人员将香樟与蒲葵搭配种植,在避免出现大面积枯林的同时,保证碳汇效益的最优化;(3)注重植物的树形大小。在植物搭配过程中,树形大小起到了关键作用,必须保证搭配的合理性,以此呈现显著的层次效果。比如,在乔木和灌木种植中,工作人员结合二者的不同优势,在比例和数量方面进行协调,以此保证空间层次的丰富性,进而以此为标准开展具体的植物选材工作。

3.3应用低碳理念,保证植物配置的合理性

在城市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为了更好地应用低碳理念,必须充分考虑植物的形式与结构,其中树木的群落类型不同,其固碳能力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因此,工作人员必须结合园林实际情况,合理配置植物。例如,在某城市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工作人员在设计中对配置关系与绿量关系进行分析,通过综合比较选择自然式的配置方式,由于自然式配置具有较小的郁闭度,进而能够保证生态效应最优化。比如,在自然式草坪配置中,工作人员注重主景植物配置的合理性,选择树丛作为主景配置,以水杉、圆柏等树种为宜,并且为了保证主景的协调性,在配置中选择单一树种,每株之间设计差异间距,且植株体量也具有差异性,以此呈现疏密有致,统一却不呆滞的效果。同时,工作人员还考虑到林冠层次和林分类型与绿量的关系,尽量保证林分类型和林冠层次的丰富性,比如,在本次园林设计中主要按照大乔木中乔木小乔木小灌木宿根花卉的层次进行配置,并将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进行搭配,进而达到最大的绿量和生态效益。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低碳理念指导下的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是将低碳目标与生态理念相融合,使景观环境贴近自然,能够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系统。运用低碳理念的同时,对经济性投入进行合理规划,可以带来更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从而促进自然与城市协调发展。这不仅是低碳理念在城市景观植物设计中的运用,更是社会可持续发展解决问题的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1]苏志国.低碳理念在城市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现代园艺,2015(4).

城市设计观念范文4

关键词: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设计

1 城市新区

关于城市新区的具体概念在学术上没有统一的界定,但就其建设城市新区,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CUDI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王超曾指出,城市新区是指在旧有城市区,规划新建具备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的新型城市景观,以某一个或某几个城市功能为主导的新城区。城市新区具有其独立性,但同时又依托于城市整体,这样的形式使城市新区与旧城区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形成相辅相成的状态。

城市新区相对于传统的中心区,在地域空间上有着相对明确的发展界限,无论是在空间上,还是在社会组织管理上,都存在被认同的界线,是城市中的一个分支系统。城市旧城区往往拥有珍贵的文化、历史、自然资源,而城市新区的发展,往往处于未开发区域,其发展结构还处于模糊化,存在较多的可变因素。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城市新区的建设是一个城市不断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是促进城市化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它与城市旧城相互依托、相互支持,新区的发展离不开旧城对其提供人力、物力及财力上的支持,同时,城市的发展也需通过合理发展城市新区,才能促进旧城经济的发展。

2 滨水公园

滨水公园(Citywaterfrontpark)一般会紧贴城市的海滩、河流,与水面相互连接,以此构成一个完整的水岸生态系统,使水生、陆生及两栖动物有栖息、繁衍、觅食及其藏身之所。滨水公园是城市滨水区域规划的一部分,主要是指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和水域相联接,它既是陆地的边缘,也是水体的边缘,是人工建设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互结合的一种空间形式。在规划中将公园建造在城市的河流与海边,这一形式和一般的城市公园相比,有着很大的空间优势,它能使城市环境更加优美、有灵气,也能满足市民们“亲水”的天性,提高公园及城市的魅力。同时,还能解决城市空间匮乏的问题,增加城市空间容量,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3 城市与滨水的关系

水与人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从我们祖先开始就傍水而居,直到现在,人们也没有改变这种传统的生活方式,很多城市仍然依水而建,或跨江临河,或傍湖临海,吸收大自然的灵气。在我国,很多有名的城市都与水有关,如黄浦江,被称为上海的母亲河,在浦江两岸建造了浦东和浦西2块重要的城市商业中心,依水而建的城市构筑了美丽的外滩景观。海南,一座被水环绕的海岛城市,美丽宜人的海边风景,打造了一个令人向往的海滨城市。不仅如此,世界各国很多城市建设与水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悉尼,澳大利亚著名的海滨城市,它周围环绕着许多海滩,这些临海而建设的城市大力建设滨水区域,已成为澳大利亚人自由自在生活的一种方式。意大利威尼斯是世界著名的水城,水与桥的结合构成了它独特的美,是世上独一无二的水上城市景色,而这里所有的景色都离不开水。除此之外,还有塞纳河畔美丽的城市巴黎、荷兰的水城阿姆斯特丹、南非的首都开普敦……

不管是国内的滨水城市,还是国外的滨水城市,从空间形态上来看,大部分城市都有沿海或沿河发展的形式,有的因为海水区域的地质条件,结合当地气候,打造了很多海滩城市,让人们在休息之余可以到海边打一场沙滩排球,或是欣赏沙滩上的美景。也有的城市依据水域地形及河道情况的不同,沿水域一侧或两侧发展,将其规划成中心商业区,如上海黄浦江,就是典型的两岸发展形式,黄浦江这条重要的水流道,将上海分为了浦东和浦西2个重要的商业中心。黄浦江以西保留了老上海的传统建筑,黄浦江以东则是打造出具有现代感的建筑,如东方明珠塔、环球金融中心等,既创造了上海著名的建筑景点,又成为上海的地标性建筑。上海利用黄浦江独特的地理位置,通过沿江对两岸的环境改造和功能的重建,进一步增加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也将黄浦江两岸建成了具有国际水准的靓丽风景。

从土地使用功能上看,与滨水区域相连接的城市用地,除了规划成中心商业区外,还可以规划为城市边缘区、城市郊区及非城市化的生态保护区。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应将滨水区域作为一个整体,找出其与整个城市的关联性,切忌将滨水区域作为一个独立体进行孤立的规划。

4 城市新区滨水公园的功能

城市新区的发展离不开水,城市的文化也与水息息相关,城市新区滨水公园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不能小觑,一个好的城市滨水公园能有效提升整个城市的环境质量,促进城市社会的经济发展。在城市新区滨水公园的规划中,主要以体现生态廊道功能和旅游、游憩功能为主,创造适宜人们生活、陶冶市民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

4.1 生态廊道功能

生态廊道是指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调节洪水等多功能的具有生态服务功能的廊道类型。在城市滨水公园的建设与规划中,也充分考虑了环境因素、自然因素、生态因素等,城市的水道系统与城市进行组合规划,串联城市中的滨水区域,成为城、乡联系的重要廊道。同时,现代城市滨水区也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水土流失、过滤污染物等功能,成为自然界与社会进行交换的重要渠道。

4.2 游憩功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对物质生活提出了要求,同时也对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上现代社会工作压力的增大,人们在工作之余都希望能有一个令人放松、休憩的场所,而城市滨水公园的出现,也正是满足了人们回归自然和就近旅游放松的需求。人们在工作之余可以在水中划船、漂流,在岸边休闲、娱乐、摄影、野餐等,利用城市中的有利资源,充分享受城市滨水公园带来的恬静,使人们在繁杂的城市中亲水近水、可游可赏。

5 城市新区滨水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理论分析

景观规划设计理论是以自然景观为前提,在原有景观的基础上提出设计标准。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传统的景观规划理论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社会环境的需要,很多城市将景观设计作为一个城市低碳环保的重要方式。从宏观上看,景观是当代城市建筑与景观规划的统一;从细观层面来看,景观规划不仅包括植物层次结构,而且还是植物与环境相协调的重要方式。因此,为了使景观规划设计能够满足当前社会需要,提出了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能够作为我国景观规划设计依据5个新的理论方向:

5.1 自然优先理论

自然界具有独特的演变和更新规律,同时,也有极强的自我维持和修复能力。因此,生态设计要充分利用自然优先的理论,在规划设计中争取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减到最小,努力保护自然景观和原有森林、湖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这是生态设计的主要理论依据。

5.2 生态关系协调理论

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都是一个相互协调的过程。设计生态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让社会的发展建立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5.3 生物多样性理论

近年来,生态学界常以生物多样性为话题进行讨论。在进行景观规划设计中,除了考虑植物在使用上的多样化以外,为了达到园林景观的多层次化,还应该注意生物的多样性,如保育野生动物、饲养昆虫、招引鸟类等,利用生物多样性,达到提升园林景观的目的。但是,我们不能进入一个误区,认为动植物越多越好,适当管理,控制和调节生物种类密度,避免对附近居民的生活造成影响。

5.4 持续性理论

近年来,我国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特别是一些工厂废弃水的大量排放,严重污染了我国的滨水环境,这也使我国很多城市的生态环境受到了影响。为了改善城市滨水区域环境,需要合理配置资源,高效利用城市滨水区域景观、生态资源,推动滨水区域环境的持续发展。生态景观资源得到可持续性利用,以此为人们创造一个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5.5 针对性理论

每一个景观都有其独特性,其独特性同时也反映在景观的结构与功能上,因此,生态设计应根据某一地区特有的城市、自然景观,针对其不同的结构、功能及不同的生态过程进行合理地规划。对于这一理论,应从不同的角度因地制宜地展开分析与研究,采用不同的评价及规划,以此来体现每一个景观的特征。

5.6 综合性理论

生态设计其本身就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综合性工作。规划设计时,需进行多学科的了解与分析,包括生态学、生态规划、生态学家、土壤学、森林学、地理学等。另外,还需对所设计的景观结构、设计过程进行有目的性的调整,这也就要求设计师要全面、综合地去分析景观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价、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实施影响等综合性的知识,只有如此,我们才能设计出更具科学性和适用性的生态景观。

6 总结

综述全文,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规划设计应注重自然优先原则,将生态理念引入城市生态景观规划中,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其次,关注城市功能,将城市建设与城市功能相融合,以便提升城市地位,促进城市发展。最后,关注市民的参与性。在滨水公园休闲空间与生态景观的规划中不仅要考虑其美观性,还要考虑公众的参与性,使人们成为滨水公园休闲空间真正的主人,满足市民的休闲、亲水需求,使人们更多地接近自然。

参考文献

1 刘立明. 城市滨水公园景观研究[D].东南大学,2004.

2 贺爽.天津城市公园景观文化特色演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9

3 王姣姣. 人、景观、生态[D].河北农业大学,2006.

4 曹文娜. 城市滨水公园的生态性设计[D].四川大学,2007

5 龙婷.现代城市滨水公园景点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城市设计观念范文5

【关键词】山水城市;城镇;滨水区;景观设计

1 城镇滨水区景观现状分析

1.1 城镇滨水区景观设计现状

城镇滨水区景观设计由:项目策划、市场分析、用地分析、概念规划、详细规划、景观方案、设计施工图、后期施工等几个阶段构成。在项目策划、市场分析、用地分析这几个阶段主要对自然和社会要素进行调查研究,忽视了人们在心理和行为上的要求,并且在对自然要素的分析上只注重表面,缺乏对整个系统和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评估,也缺乏对建成后的景观区域做一个后期的综合评估。

1.2 城镇滨水区生态环境现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开始注重创造美景、欣赏美景。因此,人们的各项活动造成了滨水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一方面使自然景观变成了人造景观。使得动植物失去了自己的家园。另一方面,由于生活污水与垃圾的任意排放。城镇滨水区污染严重,原本平衡的生态系统被破坏,滨水区的自然景观失去了原有的观赏价值,滨水区域的生态功能也逐渐消失。

2 山水城市理念在滨水区景观设计上的应用

2.1 山水城市

山水城市是钱学森先生对园林学的一些看法和设想,他在给吴良镛院士的一封信中写到:“我近年来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的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历经了40多年的磨砺与思索,山水城市理念日趋完善和成熟,内容不仅包含山水诗画、古典园林与城镇建设的结合,还包含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结合、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结合、艺术与科学的结合等方面。

2.2 滨水区

滨水区是城镇定的空间,是与湖泊、河流、海洋相邻的建筑、城镇、土地邻近水体的区域,是城镇内水域与陆地相接的一定范围内的区域,其特征是水域与陆地共同构成的环境要素,属于特殊的城镇用地。城镇滨水区一般由水域、水际线、陆域等部分组成。

2.3 山水城市与滨水区

2.3.1中国古代山水诗画在滨水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山水诗画皆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写对象。名山大川、田野村居、风景佳胜、楼关舟桥、城市园林、历史名胜均可入山水诗画。中国山水诗画不但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更加创造出了意境美,而意境又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灵魂,也是中国山水诗画的灵魂。将山水诗画融入滨水区景观设计中可创造情景交融的怡人景观。

2.3.2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在滨水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要素为山、水、植物和建筑,在古代,为了让园林景观更加具有自然山水的风格和特征,营造手法形成了一套科学的体系,同样的,如果要使城镇滨水区景观设计达到这种效果,也可将中国古典园林掇山技巧、理水手法、植物配置原则、建筑空间营造应用在滨水区景观设计中,使现代城镇滨水区的景观更加具有诗情画意。

3 山水城镇理念对于城镇滨水区景观营造的指导意义

3.1 遏制滨水区生态环境恶化

吴良镛院士认为山水城市的概念里包含有提倡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相协调发展的内涵,“山水城市”就是一个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相融合的人类聚居空间。滨水区是城镇最重要的景观资源,也是城镇生态系统比较脆弱的区域。由于人类与滨水区近距离接触,产生的各种废物不断向水域排泄,使滨水区域成为受污染最严重的地带,许多城镇的滨水区由于受到的污染程度超过其自净能力,其沿岸的生态系统变得非常脆弱。在此我们可根据山水城镇的理念,建设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适合人类聚居的滨水区,进而遏制滨水区生态环境的恶化。

3.2 解决滨水城镇特色危机

城镇滨水区是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也是构成城镇特色的重要景观区域。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果,但同时也有许多昔日丰富多彩、各具地方特色的城镇正日益消失。现今,城镇特色危机是城市规划设计所面临的普遍难题,应用山水城市理念解决城镇特色的危机,可使城镇发展进入到立足于中国自身优秀文化传统,创造体现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城镇滨水区,进而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滨水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3.3 复兴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大国,古代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近代以来,我国传统文化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文化是一个城镇的灵魂所在,城镇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而滨水区作为城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承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作用上更是举足轻重。山水城市理论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山水文化与西方生态文化的整合,响应了倡导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潮流,将传统文化融入城镇滨水区景观的设计中可在最大程度上继承与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3.4 为滨水城镇发展探索一个模式

滨水城镇的发展是必然的,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建立滨水城镇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模式才能解决发展中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与危机。目前我国建设所面临的选择促进了人们对于理想滨水城镇模式的探索,我们不能一味的借鉴模仿西方滨水城镇的发展模式,要提出符合中国实际的理想模式。而山水城市正是以居民的生产生活为出发点,以滨水城镇特色的有机创造、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为原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现代化滨水城镇最好的借鉴模式。

4 小结

山水城市的提出是受到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山水的熏陶、启示而出现的,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是传统山水文化、古典书画的集中体现。山水城市继承了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天人合一”,追求自然与人工的和谐统一;城镇滨水区,是水域和陆地两种形态共同作用的城镇区域,在这里,人类的行为和自然过程相互碰撞,见证着城镇的发展历程,并向外界展示着城镇独特的形象。应用山水城市理念指导城镇滨水区景观设计将开启滨水城镇景观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辛 颖.基于建筑类型学的城镇滨水景观空间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

[2]刘晓洁.生态视域下的滨水景观规划设计[D].天津大学建筑学院.2012.

[3]傅礼铭.山水城市研究研究[J].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2:7-8.

[4]王 萌.城镇滨水区规划设计研究现状分析[J].山西建筑.2005,31(5):11―11

[5]李伟力.中国山水诗画的意境与审美观[作者为黄淮学院艺术系副教授].黄淮学院.2009.

城市设计观念范文6

【关键词】城市社区;老年人需求;对策

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有177648705人,占13.26%。相较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老年人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形势,了解和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需求,以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作者以贵阳市花溪区的明珠社区为例,了解老年人的物质需求和情感需求,分析老年人需求满足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与地点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明珠社区的溪北居委会、朝阳居委会和松山社区选取100名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

(二)资料收集方法及分析方法

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收集资料,问卷及访谈提纲内容涉及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对养老服务项目的需求、对情感支持的需求、对环境改善的需求等。对定量资料的分析是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频数分析等,对定性资料的分析是采用归类-分析总结-分析-总结的方法。

二、明珠社区老年人需求分析

(一)老年人的基本情况

在被调查的100名老年人中男性48人,女性52人。年龄分布:60~69岁28人,70~79岁38人,大于80岁34人。文化程度:33人没读过书,读过小学的13人,读过初中14人,有17人上过高中或大专,有23位读过大学。读过大学的23位老人都是在G大教过书的副教授或教授。婚姻状况:已婚有配偶的占68%,丧偶的占31%,未婚的占1%。生活自理情况:47%完全能自理,43%基本能自理,10%不能自理。在100位老人中,大多数是有退休金的(65%)。其次是靠子女供养(19%)和靠自己的积蓄(11%),靠领低保金的有4人,靠自己的劳动或老伴劳动的有1人。从数据可以看出对经济需求的老人不多,大多数老年人都有退休金作保证,即使没有退休金也有子女供养或者存有积蓄。在访谈中多位老人都表示自己能够凭借退休金很好地生活,对经济的需求不高,但是对健康保障、服务设施及场地、养老服务员、环境改善和情感支持的需求很高。

(二)健康保障需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老人追求的不再仅仅是温饱,也希望提高生命质量。老年人很重视身体健康,最希望得到康复保健和疾病预防的养老服务。对于养老服务项目,100位老人共做了220个选择,在这些选择中,康复保健被选择51次,占回答总数的23.2%,成为老人对养老服务项目需求的首选。其次是疾病预防,被选择27次,占回答总数的12.3%。再次是定时探望,被选择20次,占回答总数的9.1%。而按摩推拿、体检的被选择数也相对较高。对于老年人来说,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正如一位被访问的奶奶所说:“现在我们也没什么要求,只是希望身体好点,不要出什么问题。现在吃吃喝喝都花不了多少钱,但是一旦生病了花钱花得多不说,自己还得遭很大的罪。”老人的身体状况远不能与他们年轻时同日而语,所以老年人也就更加重视康复保健和疾病预防,更加懂得健康的重要性。只有拥有一副健康的体魄,才能更好地安享晚年,才能让子女放心地去拼搏,才能让生命更有质量。

但是目前明珠社区所提供的养老服务项目有限,所提供的大多是代购商品、扫地、做饭等服务项目,并且只针对行动不便或身有不适的老年人。目前社区在疾病预防方面做得相对较好,溪北居委会和朝阳居委会设有社区卫生服务站,可以免费为辖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开展健教活动、健教讲座、发放健教宣传资料;每年免费为辖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1次健康管理服务,包括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含肝肾功能、血脂、血糖、血常规、心电图等)和健康指导;免费测血压、指导高血压保健及用药;每年提供4次免费空腹血糖检测,至少进行4次面对面随访以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管理;每年免费为辖区内残疾人进行全套健康体检1次(含肝肾功能、血脂、血糖、血常规、心电图等),提供康复服务。

但是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做的都是比较常规的检查。通过对卫生服务站工作人员进行的访谈得知,卫生站能做的就是平常的输液和配药,要是病症稍微复杂一点他们就没法治。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只能是老人去服务站寻求帮助,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很少上门对老人进行服务,究其原因,一是怕上门进行医疗服务会有纠纷;二是人手不够,设施也不齐全,比如上门输液,老人家里没有挂输液瓶的架子等。松山社区没有社区卫生服务站,所以老人没有从社区获得疾病预防等服务。

(三)服务设施及场地需求

通过调查发现明珠社区100名老人对老年人活动中心的需求度最高(42.5%),然后分别是康复保健室(27%)、紧急救助设施(22%)、无障碍设施(3.5%)、日间照料服务中心(3%)和阅览室(2%)。可见,老年人对养老服务设施的需求,一是能满足他们的娱乐和交友;二是能保证身体健康,提高生命质量;三是能保证生命受到威胁时能有紧急救助设施。

溪北居委会有一个露天健身场所,但是由于居民不爱护加上维修不力,健身场所里的健身器材都已经上锈不能使用。朝阳社区和松山社区都没有老年人健身场所。在调研中,笔者发现溪北居委会、朝阳居委会和松山社区既没有老年人活动中心、阅览室,也没有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无障碍设施,更没有紧急救助设施和康复保健室。也就是说既没有能满足老年人娱乐及交往的场所,也没有满足提升老年人生命质量的场所,更没有对生命受到威胁的老人进行紧急救助的设施。在对G大7位老人访谈中得知:G大北校区只有离退休处,没有专门的老年人活动中心,而且离退休处里面的娱乐设施也不多,只有几副手搓麻将桌、一副很小的象棋。所以,很多离退休老人只能自己找好棋友、牌友,在露天场所比如老朝阳村书报亭、G大礼堂旁边的石凳上去活动。

(四)对养老服务员的需求

老年人对养老服务员所具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护理知识、急救知识、老年生理学和老年保健学。对护理知识的需求最高(19.1%),其次是急救知识(16.1%),然后是老年生理学(15.7%)、老年保健学(15.3%)、老年心理学(8.9%)、家政服务能力(7.2%)、沟通能力(4.7%)、老年膳食(3.4%)及其他(9.7%)。但是溪北居委会、朝阳居委会没有专业的养老服务员,能对老年人进行服务的只有居委会工作人员和网格社工。而且居委会工作人员和网格社工都不具有专门的养老知识和技能,他们的工作面向全居委会的人,不仅仅对老年人进行服务。所以对于护理知识、急救知识和老年生理学知识等所知甚少。松山社区不仅没有养老服务员,连居委会工作人员和网格社工都没有。严格算起来,G大及家属区并不是社区也没有成立居委会,之所以成为松山社区只是为了警务管理上的方便。

(五)对环境改善的需求

溪北居委会与朝阳居委会的老人对环境改善的需求较低,但是松山社区的老人对环境改善的需求很高。主要集中在社区安全、路面维修和空气质量等。老人K说小区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小区里面发生很多次偷盗事件,但是没有一件有结果。“有一次我抓到一个小偷,打电话让一个老头帮我报警,结果他磨蹭半天耽搁5分钟。小偷看我报警没报成,就慢悠悠地走了。我又打电话给110,结果他们问我住在哪里,身份是什么七七八八的,等他们来的时候已经是5分钟之后,小偷早就跑得没影了。这真的是成问题啊。”可见社区的安全问题得不到有力保障。除此之外,老人H说他家住在老朝阳小区,在小区下面有间房子学校出租给别人开宠物店,但是法律明文规定不能在家属区开宠物店,这个事情老人反映很多次都没人管。“要是有老人或者小孩从那过被吓着怎么办,而且宠物店里面的狗有时候会冲出来。”

老人L也是住在老朝阳小区,他说在回家的路上有个地方漏水已有多年,但是一直没有管。“要是一不小心在那摔倒了怎么办。虽然只是小事,但是关乎群众生活的事就是大事啊。”同样在松山社区的刘奶奶对生活环境也多有抱怨:“哎哟,生活环境很不好,我们楼下的公共场地开了几家餐饮店,每天油烟味、煤气味重得很哦,窗子都不敢开呢。我们的要求不高,至少得有新鲜的空气,要不得病了怎么办。还有公家的草坪被围起来养鸡,每次经过都是一大股的鸡屎味。”

(六)对情感支持的需求

传统的养老主要着眼于对老年人的物质赡养,老年人只要有吃、有穿、有住,就基本达到了养老的目的。进入现代社会以后,老年人的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老年人不仅要有吃、有穿、有住,还要有精神上的享受,要有尊严,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愿。老人都希望自己能尽享孝道和天伦之乐,作为提供养老服务的一方不仅要让老人体面地活着,更要让老人有尊严、有意义地活着。如果每天除了吃喝,没有精神上的交流、没有精神上的慰藉,老人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可言。“我家是四代同堂,过年会聚在一起,等我把压岁钱发好了,他们就各干各的去了。打的打麻将,玩的玩游戏,也没人来陪我这个老太婆聊天。过年过得我压力还大一点,孩子们回来只会索取,从不会陪我说说话、聊聊天。自从老伴走了之后,我就特别孤单,我不缺吃、不缺穿,就是精神上特别孤单。”老年人不愿意成为一种负担,会本能地产生自卑感,无形中变得脆弱,甚至精神崩溃。如果提供服务者不能从精神上关心老人,便不能真正了解老人。不论为老人提供服务者是其子女还是养老服务员,都应该孝敬老人。孝敬是比物质赡养更高的一种伦理尺度和道德要求,属于精神赡养。孝敬的重要内容是对父母的精神、心理、感情、健康状况等方面的关心和满足,也可以叫做“精神赡养”。此外,来自邻居的情感支持也很重要,朝阳居委会熊奶奶在访谈中说:“现在的邻居很冷漠,东家不管西家事,见面很少打招呼。现在的人很奇怪,猜忌心太重,生怕别人接近你就是要图你的东西。”

综上所述,明珠社区的老人对健康保障、服务设施及场地、养老服务员、环境改善及情感支持都有很高的需求,但是目前社区提供的服务供不应求,不能满足老年人对健康保障和服务设施及场地的需求;缺乏专业的养老服务员及志愿者,不能满足老人对养老服务员的需求,而环境改善的需求也未得到满足。

三、对策建议

(一)社区注重整合资源

明珠社区所辖溪北居委会、朝阳居委会和松山社区各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溪北居委会和朝阳居委会都有社区卫生服务站,可以免费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和做一些常规的检查,而松山社区则没有。松山社区较为特殊,它是为警务方便而设,并没有居委会等。有老人说“我们有什么事学校不管,也没有居委会管,我们处在两不管的状态中”。明珠社区可以整合资源,让松山社区的老人可以在朝阳社区建立自己的健康档案,去做常规的身体检查。同时,可以多举办老人联谊会,让溪北居委会、朝阳居委会和松山社区的老人一同参与到活动中来,分享人生经验,交换生活心得。有老人反映“可以让居委会的人组织社区的老人隔一段时间就聚一下,大家可以互相认识,互相帮助”举办老人联谊会,不仅可以促进居委会内部老人之间的交流,也可以促进各居委会之间老人的交流,提升老人的自助能力。

(二)丰富对老年人的服务内容

朝阳居委会与溪北居委会目前对老人的服务内容较少,要开发更多老年人需要的服务项目,如康复保健、疾病预防、按摩推拿,这些都是老人所需要的。有老人建议社区建一个老年食堂“我们没有太高要求,只要清淡一点,饭菜软和一点就好了”。 我们提供的养老服务必须要立足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而不是想当然地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否则就等于是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却费力不讨好。

(三)引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溪北居委会目前有网格社工,但是他们是为全居委会的居住户服务,对老人进行的服务较少,且目前的网格社工所受教育程度不高,掌握的老年生理、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不多。明珠社区毗邻贵州大学与贵州民族大学,两所大学都培养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他们拥有专业的知识和技巧,对老年人进行服务会做得更好更专业。明珠社区可以引进社工专业的学生与志愿者,更好地为老年人进行服务。

参考文献

[1] 奚志勇.中国养老[M].文出版社,2008(5).

[2] 姚远.从宏观角度认识我国政府对居家养老方式的选择[J].人口研究,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