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建设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课程建设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课程建设方案

体育课程建设方案范文1

关键词:经济转型 高职教育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体系建设

一、我国经济转型赋予高职教育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一)国内外经济形势倒逼我国经济转型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面临着欧洲国家严峻的债务危机、世界范围的金融震荡、经济增长大幅滑坡、滞涨严重、失业率高企等若干矛盾。“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突出,风险挑战增多”,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巨大的挑战,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对我国经济转型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我国经济发展必须“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推进经济转型和模式创新”。

(二)我国经济转型赋予高职教育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指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历史使命,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是提升办学质量和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根本保证

(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在制订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建立董事会、理事会、专业建设委员会等多种形式的议事制度,形成多方参与、共同建设、多元评价的运行机制 。

(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途径

必须建立专业建设委员会,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岗位调研,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研究探讨,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进行职业分析,通过剖析、解构职业任务,进行岗位分析,梳理归纳职业岗位、岗位能力要求,剖析、解构岗位能力要求,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倒推岗位能力培养所需要的课程体系,结合高职教育法规、政策要求,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形成人才培养方案,提交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研究探讨、修改完善,由职业能力的培养需求来构建课程体系,确定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实施教学,落实人才培养方案,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三)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最基本保障。课程体系是根据岗位、岗位群、岗位工作任务的需要组建的,课程体系的正确定位与构建,最终决定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结果和高职育人效果。

(四)课程体系建设

下面以我院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为例,来思考和探讨课程体系建设。

1.专业建设委员会、行业专家把脉课程体系建设

为了重构和完善本专业课程体系,我们召集专业建设委员会及校外实训基地的行业专家,进行专业建设建设专题会议,就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进行研讨;

2.岗位、岗位群为入手点,归纳描述典型工作任务

在专业建设委员会、行业专业研讨的基础上,对行业企业、毕业三年以上的毕业生进行调研,明确岗位、岗位群分布,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描述;

3.分析、解构典型工作任务,分解工作任务对从业者的能力要求

在对典型工作任务剖析、解构的基础上,分析、分解各典型工作任务对从业者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即综合职业能力的需求;

4.从业者综合职业能力的需求,构建课程体系,取舍课程教学内容;

5.综合考虑生源状况、开发适宜的立体化教材等教学资源,针对不同的课程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做中教,教中学,学中做;

6.改革课程考核方法和手段,以综合职业能力考核为目标

不夸张地说,考核方法和手段就是教、学活动的指挥棒,有什么样的考核方法,就会对应地有什么样的教法和学法。

以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核为目标,会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始终围绕着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这个指挥棒来展开,会让课程教学和课程体系始终围绕着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来展开,只有这样,高职教育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才能真正做到“以服务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才能担负起“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时代责任。

三、总结

总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核心保障,课程是落实和实现总体方案和蓝图的载体,课程教学是育人活动的直接手段和方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必须在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完善中,得到落实和实现,课程教学改革和完善是提升高职教学质量,保证高职人才培养的根本,高职教育的时代责任,最终取决于每一位高职教师的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完善,高职教育必须以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来构建高职课程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把脉2012(1):2012年的世界及中国经济走势》,中小企业投融资杂志 作者:赵瑞强 邓丽敏 柴妍;2012年01月19;

[2] 《国际经济形势严峻 我国应推经济转型与模式创新》,经济日报,2012年03月16日;

[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4] 《国际货运课程体系改革及立体化教材建设》,《中国集体经济.培训教育》,2011年第四期,作者 王梦楠;

体育课程建设方案范文2

关键词 非体育专业大学生 篮球裁判员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Curriculum to Train Non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Basketball Referee

――Take ollege as an example

YIN Jie

(Teaching Section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Xucahng University, Xuchang, He'nan 461000)

Abstract In this paper, literature, expert interview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o basketball referee curriculum for the study. Studies suggest that basketball loved by the students, but students referee lack of knowledge; college basketball referee courses have opened the conditions and environment; basketball referee courses focus on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proportional allocation, assessment criteria and other aspects.

Key words non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basketball referee; curriculum

本课题拟从篮球裁判课程建设的视角出发,通过进一步细化篮球裁判教学课程,丰富公共体育教学课程体系,促使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培养其终身体育理念,创新篮球裁判的培养方式和途径为篮球裁判界提供具有交叉学科知识背景的优秀裁判员。

1 设置篮球裁判课程的必要性

有益于校园篮球活动开展。篮球运动在大学校园里是最受欢迎和参与学生最多的运动项目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学生基础,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开展的大学校园篮球运动需要裁判的执法工作。每学期在大学校园都会开展各种篮球比赛,虽然比赛层次低水平不高,比赛程序同正式篮球比赛相比有所简化,但对篮球裁判的要求则更多更细,裁判必须面面俱到,不仅要在场上正确执法,还要随时管理场下出现的任何情况。

有益于满足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篮球爱好。通过篮球裁判课程的学习,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对篮球运动的理解由业余转向半专业,对篮球活动的理解更为透彻,技术动作变得更为规范。在课余的篮球运动和比赛中,也就减少了篮球场不必要的业余性的矛盾和争吵。

有益于丰富公共体育课程体系。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主要有公共体育教学部负责实施,目前共开设有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软式排球、基础体育、武术、散打、瑜伽、体育舞蹈、健美操、定向运动等室外体育课程,课程多偏重于教授和指导学生体育运动实践,类似篮球裁判等带有专业性课程没有。因此通过开设这一课程,既丰富了公共体育课程体系,也为其他类似课程的开设提供参考。

2 设置篮球裁判课程的有利条件

学生对篮球裁判课程学习方式熟门熟路。大学是广大青少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殿堂,课程是其主要的学习方式,非体育专业篮球裁判员作为大学生对课程学习方式比较熟悉,容易接受。

学校对篮球裁判课程管理有章可循。学校有专门管理和考核相关课程的部门――教务处。教务处负责对全校课程建设工作进行总体规划,制定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评估指标体系及相关管理办法,对各教学单位的课程建设工作进行宏观管理与监督;审批各教学单位的课程建设计划并划拨经费;负责课程建设质量评估验收等。

篮球裁判课程教学力量雄厚。公共体育教学部作为实施篮球裁判课程的主体单位,共有篮球教师8位,全部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其中1人具有博士学位;团队建设合理,共有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5人,教龄最少为8年,最长为25年;部分教师获得过校级及以上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二等奖,在学生评教中1位教师排在全校教师第三名,得分为95分。

教师裁判执法经验丰富。有国家一级篮球裁判5人,二级裁判3人。每年篮球教师都会组织和参与学校篮球赛工作,多位教师曾参与2012年中美篮球对抗赛(许昌)(下转第70页)(上接第64页)等国际和国家篮球赛事裁判执法工作,最近又有3人参与市第七届城运会篮球裁判执法工作。通过多年的长期的各类篮球赛裁判执法工作,篮球教师积累了丰富的裁判执法经验,裁判执法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3 篮球裁判课程研究

3.1 篮球裁判课程的性质

篮球运动是综合性的同场竞技的集体项目,身体接触多,对抗性强,需要裁判及时公正的裁决。本课程是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开设为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必修基础课中的一门选修课。

3.2 篮球裁判课程的目的

通过篮球裁判课程的系统教学,提高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对篮球规则的理解,帮助吃透规则;提高篮球裁判的执法水平和能力;通晓篮球运动的技战术知识。最终把学生培养成规则吃透,执法水平较高的初步合格的篮球裁判员。

3.3 篮球裁判课程的任务

以人为本,贯彻素质教育,促进正确世界观的形成;全面增强学生的体能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掌握与提高篮球裁判基本理论知识和执法能力;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完善学生心理素质自我调节,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通过篮球裁判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意识、坚强的意志品质和集体主义协作精神。

3.4 篮球裁判课程的基本要求

教师要熟悉大纲各部分的内容,钻研教材的要点和难点,创新教法,选择有效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施教;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激发学生对篮球裁判的兴趣与爱好;促进学生较好地掌握篮球裁判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执法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健身意识,奠定良好的终身体育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素质与心理方面的锻炼,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与创新能力。

3.5 篮球裁判课程的内容

主要课程内容包括:基本理论教学:篮球规则的演变历史及其修改原则、篮球裁判员的等级标准及其培养;篮球裁判的教学和实践;篮球竞赛的组织和实施;身体素质。

3.6 篮球裁判课程考核

考核内容:第一学期:篮球规则、800米(女)1000米(男)、考勤。第二学期:篮球裁判、15米空鄯蹬堋⒖记凇

考核方法:15米空鄯蹬埽涸诶呵虺〉囊惶醣呦呱献銎鸬悖龇⒖诹罘⒊龊罂技剖保苤亮硪惶醣呦撸檬执ゼ氨呦吆蠓祷氐狡鸬憬崾咳瞬馐砸淮巍@呵蚬嬖颍罕徊馐哉咚婊蛹嗫祭鲜κ种谐槿∪鲋教酰缓蟀凑罩教跎厦娴囊笙晗杆得鞴嬖蚰谌荩⒆龀鱿嘤Φ亩鳎咳瞬馐砸淮巍@呵虿门校涸诮萄П热讨校咳嗽诔∩现捶ü讨卸韵嘤Φ姆腹婧臀ダ鞒鲎约旱呐蟹#屑嗫祭鲜Ω璐蚍郑ㄓ惺质萍际跗蓝ǚ郑咳瞬馐砸淮巍

4 结论

篮球运动在高校有着良好的学生基础,深受大学生的喜爱,但非体育专业学生篮球裁判员基本没有,学生裁判篮球知识缺乏。作为本科院校已经具备开设篮球裁判课程的条件和环境。应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篮球裁判课程体系,重点在课程内容比例分配、考核标准等方面。

基金项目:校教研项目(编号02012112)

参考文献

[1] 闫育东.篮球裁判员晋级必读[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 潘祥.对建立我国篮球等级裁判员考核指标标准体系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4.

[3] 张秀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篮球裁判技能微格教学的设计与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5):654-655,664.

体育课程建设方案范文3

论文摘要:比较分析了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阐述了这些差距存在的原因,提出缩小差距、深化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0引言

新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新纲要)))2002年8月12日由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从2003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普通高校中施行。毋庸置疑,新纲要的实施已成为全国普通高校体育面临的重要工作。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在体育教学观念、教材内容、组织形式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基本上还是没有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本文通过对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现状的总结,与《新纲要》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要求进行比较分析,提出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建议,为我院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提供参考。

1研究方法

对比法:对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现状与《新纲要》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要求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差距。

2结果与分析

2。1我院公共体育课程的现状

根据《新纲要》我院制定了新的课程指导纲要,从2003级开始全面采取学生选项上课,本科体育课程教学时间为两年,占4个学分,专科体育课程教学时间为一年半,占3个学分,每学期1个学分。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为:必修(基础课)与选项课,选项课项目又分为初级班项目(有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健美操、散打、体育舞蹈和网球)和提高班项目(有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和健美操)。只有经过初级项目学习并合格后才能选修提高班相应项目。另外,为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要内容的保健班,每学期4学时体育理论课。体育课教材选用自编教材,执行自编教学大纲,对学生体育课成绩的评定是将其平时成绩和技能成绩折算成百分数来加以评定。

2。2对照《新纲要》我院公共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我院的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为目标,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改革与探索,实施了体育选修课程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纵观我院公共体育课程现状,对照《新纲要》提出的要求,仍存在以下欠缺和不足:

在课程目标方面:《新纲要》根据体育教育的功能十分具体地提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的目标,不仅为大多数学生确定了基本目标,也为部分学有所长和学有余力的学生确定了发展目标。目标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进一步明确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性质以及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目前我院制定的公共体育课程目标中明显缺少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方面的内容。

在课程设置方面:《新纲要》明确要求,“普通高等学校一、二年级学生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四个学期应达到144学时)”,“三年级以上学生(包括研究生)开设选修课”。目前我院专科只开设三个学期的体育课,三年级以上学生也未开设规范的选修课。

在课程结构方面:因为我院只有课堂教学和运动队训练,现行的选修课教学模式没有达到“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的要求。而且我院虽然“打破原有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但是由于学生选项后都是只有经过初级班学习后,才能进入提高班,因此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另外,由于我院场地、器材的原因,目前只开设了足球、篮球、排球、网球等八个选项课项目,学生选择的空间较小,因此在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以及“营造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氛围”等方面尚存不足。还有,我院体育理论课只是徒有虚名,基本没有落到实处。

在教学内容与方法方面:我们的教师尚未摆脱应试教育和竞技体育教育思想影响,以教师为中心,重教轻学,重技术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身体素质和运动成绩提高、轻意识和习惯养成、重身体教育轻心理和文化教育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因此,不仅在课程内容的健身性与文化性、选择性与实效性、科学性与接受性方面存在不足,而且在教学方法的个性化、多样化,师生之间多边互动,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等方面还有欠缺。

在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由于学校扩招,学生人数较大幅度的增加,我院场地严重不足,我院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课堂教学班人数在4O人左右,远远高于《新纲要》要求的“根据体育课程的实际情况,为确保教学质量,课堂教学班人数一般以30人左右为宜”;同时由于经费短缺,我院还没有“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管理系统和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的管理系统”;

在课程评价方面:体育课程的评价应包括教与学两方面,而我院的公共体育课程缺少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

以上分析主要内容见下面简表

这些差距存在的原因主要是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观念没有更新;学校扩招,学生人数大幅增加,场地建设速度、教师扩充速度跟不上;学校领导不够重视等。

2。3深化改革的思路

为进一步深化我院体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质量。在总结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经验,找出不足的基础上,依据《新纲要》精神,从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础工程和关键环节的单项课建设人手,对我院公共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目标、结构、内容、考评方法、课外锻炼,进行整体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在课程指导思想和目标上,突出“健康第一”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学校体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方向,重视体育课程功能的开发,将以往按照运动项目确立学习目标的做法,转变为以体育的功能确立课程目标,在坚持以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的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增加内容具体,便于操作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在课程设置及结构方面:保证专科生的二年体育课程学习时间,学分为四学分;实施“按系统、分层次、课内外一体化综合管理”的体育课程模式,增加俱乐部活动课,按基础课、选项课、俱乐部活动课、竞技训练课四个层次进行课程教学;在选项课教学中,先确定教学目标,让学生按层次选课(每个项目的教学目标均分为初、中、高三个层次,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现有水平按层次选课,并打破年级及班级的界限。);要求本科学生第五、第六学期必须选修俱乐部活动课,并需修满36学时获得2学分;制定体育理论教学计划,规定每学期必须进行4学时的理论教学,把具体的教学内容分配到具体的学期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

在教学内容与方法方面:突出体育单项课建设的特色。对各选项课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适应终身体育、素质教育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要;要求每位主讲教师都能依据学校教育的总目标,明确单项课在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提出该课的具体目标,紧紧围绕课的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和层次,对教学环节结构进行总体设计,确定教学的策略与方法,提出导学方案,制定出与课程目标相适宜的课程标准,确定考评的内容与方法;搞好公共体育课部业务学习,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推广新经验。:

在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学院应按照体育课程教学要求配备相应数量合格的体育教师;加快场地(特别是室内场馆)建设,同时根据现有场地、器材条件,进一步开发课程资源,课内系统可开设乒乓球选项课,素质提高选项课;课外系统将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场地设施和教师资源,在目前我院现有体育协会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体育舞蹈、网球、羽毛球、跆拳道、篮球、排球、足球、健美操、乒乓球等俱乐部,加大“终身体育”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测试的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学生锻炼的主观能动性,推动课外活动的发展,以促进俱乐部的发展;进一步加强课内外的教学管理,坚持教学检查制度;制定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标准和奖励制度,每年评价一次,评价结果记录教师业务档案,作为教师岗位聘任、职称晋升、奖励等的主要依据;开发网上选课平台、学生体育成绩管理系统和场馆、器材管理系统,力求使公共体育课部的管理工作系统化科学化、系统化和计算机网络化。

在课程评价方面:改革公共体育课程考评方法,依据课程目标,制定教与学两个评价标准。对教师教学的评价,采用教师自评、互评、学生评价、专家组评议的方法,将教师的教学素养、教学态度、教学科研能力、以及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课程目标贯彻得是否全面等纳入考核评价内容;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强化激励和发展功能,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定的方法,将学生的体能与运动技能、体育知识与运用能力、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以及进步幅度纳入考核评价内容。

3结论与建议

(1)我院公共体育课程与《新纲要》对课程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体育课程建设方案范文4

多元、多层次课程体系为“潞河人格教育”奠定基础

犹如植物生长需要阳光、空气和水一样,健全人格的培育也需要适宜的课程和活动。学校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时空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是健全人格培育的物质基础,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师生生命交往的共同载体。课程种类的选择、课程标准的确立、课程实施与评价活动的开展都要围绕“人格教育”这条主线展开,为此,我们开始了学校课程终极目标、保障目标、建构目标“三位一体”的课程建设实践活动。

课程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潞河人,使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体验成长的乐趣。在传承潞河中学“人格教育”基本内核的基础上,课程建设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感、鲜明的主体精神、突出的创新能力为本质特征的健全人格的潞河人。

课程的保障目标是打造具有高尚师德、敬业爱生、专业水平高、富于职业奉献精神的教师队伍,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提升教师教育教学品位,使教师享受职业的欢乐、尊严与价值。通过课程建设培养和锻炼具有能够引领学校科学发展、专业水平高、管理能力强、年龄结构合理、被师生高度认可的管理团队。

课程的建构目标是根据学生多元、多层次的结构,构建多元开放的课程体系。目前,学校建立起了包括国家课程、实验课程、民族教育补充课程、涉外课程和10类校本选修课程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1. 健全人格教育的德育课程建设项目

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具有教育功能,健全人格的培育必须通过活动加以落实。我们分析学生健全人格的基本要素,研究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设计契合度高、针对性强的教育活动,实现全员参与,多途径、多渠道构建人格教育德育课程体系。

在学科教学中开展渗透健全人格教育的研究。发挥课堂教学这个德育主渠道的作用,与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结合,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平等的对话与沟通,使学生在探究、体验的过程中既享受到知识学习的乐趣,又能在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受益,实现志趣、知识、能力、个性品质的不断生成与建构。

加强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的研究。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着重探索培养学生具有健全人格的良好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方法和途径,学会与他人、与社会自然相处,充分体验与领悟生存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开展健全人格教育的专题德育课程建设。用课程建设的要求设计健全人格教育的常规工作与重大活动,既突出健全人格教育的显性课程作用,又发挥健全人格教育的隐形课程作用。

发挥校外教育基地的作用。通州图书馆、韩美林艺术馆、北苑街道办事处、北京科技馆、天安门管理处、松堂关怀医院、盘山烈士陵园、中国民兵武器装备陈列馆、昌平励志国防教育培训学校等相继成为学生校外教育实践基地,同时学校还有自己的学工、学农基地。

发挥家长在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形成方面的重要作用。完善家长学校的建设,丰富家长学校的教学内容,指导家长家庭教育方式方法,争取家长对学校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发挥家庭教育对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作用。

2. 健全人格教育的校本课程建设项目

校本课程体现了一所学校课程文化的价值追求,是实现学生自主选择、自我管理的重要载体,也是人格教育落到实处的具体体现。我们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为本,按照“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突出地域文化、学校特点和学科特色”的要求,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健全人格教育的各类校本课程。

开设学生成长系列指导课程。成长系列指导课程是高一至高三学生的必选课,包括心理健康指导与咨询课程,学科学法指导课程,博诺Cort思维训练课程,学生性格、气质与职业选择指导课程,学生心智训练课程,生命伦理课程等。

丰富和完善人格教育的各领域选修课程。按照高中新课程要求,针对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在高一和高二开设科学实践类课程、人文拓展类课程、艺术修养类课程、体育健身类课程等各类校本课程。

调整实验类课程。针对学生中艺术、体育、科技特长生及各类有特殊才能的资优学生,分别开设有针对性的实验课程,安排专任教师和专用场地,为多样化人才的发现和培养,创造独特的有利条件。

补充民族教育课程。针对新疆内高班学生性格特点、生活习惯和学习基础,我们创造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养成的良好文化氛围,围绕“五观”和“四个认同”的培养要求,进一步补充民族团结教育的文化知识和活动体验课程。

提供跨文化交流的课程和活动体验。我们重视多元文化交流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方面的重要作用,开展中外基础教育课程比较研究,开设英国、美国高中课程供有到国外留学意愿的学生选择,还提供长短周期不同的国外体验课程。

课程的有效组织与实施为“潞河人格教育”提供保障

为保障“潞河人格教育”课程体系科学有效地实施,我们成立了领导小组,负责课程的领导、统筹协调和保障工作,制定了《潞河中学高中自主课程实验方案》《潞河中学学生导师制实施方案》《潞河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潞河中学社区服务实施方案》《潞河中学社会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潞河中学模块考核和学分认定方案和实施办法》《潞河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案及实施办法》和《潞河中学自主会考方案和实施办法》等,对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和保障。

学校以各学科教研室主任为核心制定学科课程实施方案,落实必修和选修模块教学安排,完成校本选修课程研发等任务;以各年级备课组长为核心,年级任课教师负责课程方案的具体实施和落实,反馈实践中的经验和问题等;科研处和教学处负责全校课程方案的制定、实施、评价、反馈和指导工作。

组建学生发展课程指导中心,负责全校学生生涯规划、选课指导、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以各班班主任为核心,以各班任课教师为成员,成立各班的学生导师组,负责研究班级学生具体需求和问题,制定工作计划,协调各项学生工作。由聘任的任课教师担任学生导师,负责学生个体生涯规划、选课指导、研究性学习指导、综合素质评价和思想及心理指导等工作。教学处、学生处和科研处统筹学生发展课程指导工作,协调相关教育教学活动,反馈和指导学生教育教学活动。

根据学生的需求组织教师、专家开设相关课程,有计划、有目标地规划校本选修课程,实现对校本课程的质量追求。通过《校本课程申请表》《校本课程选课指南》及“选课超市”“校本课程教学日志”等形式,严格校本课程常规管理。十年间,校本课程的发展在先期量的积累的基础上逐步完成了向追求精品课程、特色课程的转变。

体育课程建设方案范文5

一门学科的产生是基于某领域知识的特殊性,换句话说,即具有某些专门知识的人才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应把体育知识作为分析体育学科、专业与课程的逻辑起点。“求知是人的本性”,“获得知识是我们的目标”。体育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在于研究对象的不同———体育活动。体育知识产生于体育活动,是人们对体育活动规律的认识和反映。体育知识可分“认知性知识”和“操作性知识”,其中,操作性知识是表现出典型的身体外部运动特点的认识成果。鲁道夫•拉班(RudophLaban)提出四要素说,把身体活动分成身体知觉、空间知觉、运动质量和外部关系等四个组成要素。毛振明认为体育知识可以分成各种体育运动项目的文化和历史及基本知识、各种锻炼方法和体育游戏知识、各个运动项目的技术、战术和比赛知识等六类。张洪潭认为,真正的体育知识就是运动技术,运动技术是人们长期认识身体活动各种方式、技巧的成果。学校体育课的主旨是体育知识传承,运动技术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身体活动性是体育知识的最基本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在体育知识传承中,需要身体活动的参与和反复练习,这种知识学习相比较其他学科知识具有极强的体验性。体育学习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

1.主要是在从事身体练习的过程中进行;

2.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

3.学习过程是主体(=心)与客体(=身)由分离走向统一的认识过程

体育知识的发展除了要传承,其核心问题是创新。体育知识创新既包括体育新知的探索,也包括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体育知识创新需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体育人才。培养体育人才就必须通过体育学科、体育专业和体育课程三个媒介。体育学科是对庞大的体育知识体系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科分类而成,由经验知识、理论知识等元素按一定结构组成的知识体系。《体育科学词典》把体育科学分成三大门类,即体育的基础学科、体育的应用学科、体育的技术学科。我国学者从不同研究视角,先后提出了体育学科的二分法、四分法、五分法等,但目前对体育知识体系还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分类体系,这种局面一方面说明了体育知识的快速积累和急遽扩大,新兴、交叉及边缘学科不断涌现,另一方面也使得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困扰问题。体育学科作为基本的专业办学条件,其主要表现就是拥有较高科学研究水平且能完成课程教学计划的教师队伍。专业设置关系到大学能否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它至少要依据两个基本因素:社会职业分工和学科的成熟水平。体育专业设置(本科)从1954年被列入“教育部门”称“体育”,历经数次变革,到1998年被列为“教育学”下的一级学科,2012年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后,现共设5个目录内专业和2个特设专业。这种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国家专业设置方式,专业一经设置,就必然会滞后于社会需求的变化。因此,我国通过下放办学自到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使高校能通过新增、备案或调整专业方向等形式,根据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的变化灵活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其中,体育课程创新就成为最灵活、最直接的改革策略。体育课程知识来源于体育知识的分类———体育学科的不断细分,但又区别于体育学科,它是体育知识体系居于中间层次的构成要素。支撑某一研究领域或方向的知识与技能体系往往由若干门课程所组成,即课程体系。在体育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体育学科基础课决定了人才培养的学科基本素养,专业主干课则决定了人才的未来基本职业素养,必修与选修课程的设计往往规定了人才培养的口径,即人才所对应的社会职业种类的数量。在以专业的形式培养体育专门人才时,则必须遵循体育学习的基本规律。

二若干问题的质疑

1体育学科可否成为独立学科门类

有学者提出,我国体育学科经过近100年的建设和发展,走过了作为教育学二级学科和一级学科的历程,已具备相对稳定的学科体系、专业设置和独立设置学科门类的条件和要求。可参照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把体育作为一个独立学科门类设置。并以此作为化解我国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健身休闲体育研究领域的理论失衡问题。基于对体育知识、体育学科概念的梳理,是否把体育学科设为独立学科门类则不应只从理论研究需要出发。考虑其是否设立首先应考察其基本的条件是否成熟,即我国体育活动与实践发展到了较高阶段,从实践中得来的体育知识积累到一定水平,从而催熟体育学科。固然理论可以领先于实践发展,但一门学科能否成为独立学科门类,并不取决于人的意志,其根本标准应该是该学科领域的专业人才的工作关乎国计民生,是人才分类中不可替代的一种,即从事有体育学科背景的人才是其他学科人才所不能替代的。当前,我国体育院校在体育产业、体育管理、体育新闻、体育法等专业人才培养中,我们的毕业生与其他院校培养的一般管理、新闻、法律等人才相比,在就业竞争中并不具明显优势,且多处于劣势。虽然可以从学校品牌、人才培养质量等各方面找原因,但不可否认,这些工作并非只有接受过体育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做,这类职位的资格要求尚未达到我们想象中的专业化水平。体育学科作为一个新兴学科门类,是一个开放并将持续演进的知识体系,现在将其列为独立学科门类,为时尚早。

2体育类专业数量的增加就等于体育学科水平的提高吗

体育知识的本质特征决定了体育院校的办学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我国体育院校在长期办学中逐步形成了“教学、训练、科研”三位一体办学特色。随着体育现象和问题的日益复杂化,原有的单一学科知识已难解答体育领域的新现象和新问题,因此,跨学科培养体育专业人才成为多数体育院校的战略选择。至2014年,我国14所体育院校共设置了38个体育学科外本科专业,共计126个专业点,涉及经济学、工学、理学、文学等8个学科下的18个一级学科门类。对于体育院校来说,积极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多学科齐头并进,有利于改善以往人才培养中学科单一、选修课程门数少、学生知识视野狭窄等问题。但是,一些体育院校因不满足于做传统的单科型体育院校,为了上学科、升格体育大学,急于求成。要么不顾学术积累,因神设庙,勉强上新学科;要么不顾学科基础,盲目跟风增设新专业,在专业申报数据上,通过师资、实验设备等的大量移植与作假,随意增设新学科、新专业(体育方向),以新专业的申报成功作为学科建设的成果,以不成熟的新课程开设作为学科建设的成果。这种揠苗助长、本末倒置的做法,势必造成这样几个方面的后果:一是新专业匆忙上马、师资薄弱、人才培养方案难落实、教学质量差、学生满意度低、就业率低;二是片面强调多学科,把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当做学科建设,新学科因学术积累不足、研究人员匮乏,导致在体育院校水土不服,研究方向狭窄,重复研究与低层次研究,研究者被边缘化;三是在有限的办学资源条件下,体育学科除了可能被弱化,还必然会出现分化甚于综合的局面,造成学科专业之间独立分割,资源难以共享。大量增设的“非体育类”专业,无疑分散了体育院校有限的办学资源,降低了体育院校的人才培养竞争力。正如王凯珍等人的研究所提出,设若体育院校搞多学科专业齐头并进,在办学中失去“体育特色”,就会可能有被综合性大学“同化”甚或兼并的危险。因此,我们既不能把体育学科与专业对立起来,更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体育学科发展既要有独立性,又要有统一性;体育专业的开设要量力而行,“量体裁衣”,以学科积累为基础,与体育学科建设同步,注重培育交叉学科、促进学科融合,根据社会人才需求朝多学科方向发展,不人为拔高体育学科建设的水平。

3体育课程的体育哪里去了

体育课程建设方案范文6

整体构建凸显学校特色的万和校区课程

我们的的课程设置突出国际化特色,把国家课程转化为学校可操作的、体现学校发展特质的课程,依据校区课程建设方案,整体安排课程计划。

稳步推进特色课程

1.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策略——A+N模式(A代表国家规定的课时数)

语文课程为“A+1+2模式”——1课时阅读;2课时写字。专人、专地、专时,保质、保量,保证学生经历 6年240节阅读和480节写字课的学习,建立起浓厚的阅读兴趣,积累一定的阅读量且能写一手好字。

英语课程为“A+1+1模式”——1课时主题阅读;1课时英语剧;保证每天都有1节英语课。每周1课时的主题阅读,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目前已初步形成1-4年级的主题阅读纲要。每周1课时的英语剧由中外教师共同组织完成。每学期至少15课时的教学,所有学生参与表演一个英语戏剧。

本学期1-4年级英语剧的剧目:一年级:小红帽 Little Red Riding Hood,二年级:石头汤 Stone Soup,三年级:白雪公主 Snow White,四年级:灰姑娘 Cinderella。

每个学生6年下来,都能参与并完成12个英语剧的学习,达成课标中“能说会道”的教学目标,同时深入了解西方文化,增强英语语言的理解运用。

数学课程为“A+1+1模式”——1课时形象思维训练课;1课时逻辑思维训练课。开设思维训练课,致力打造具有芳草特色的数学文化。

体育健康课程为“A+1+1+5模式”——1课时形体;1课时特色技能;5个大课间。每周增加2课时,保证每天都有一节体育课。认真落实每天半小时的大课间锻炼,高质量完成每天体育锻炼1小时,为丰富学生的运动技能,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平均每周1课时的特色技能,以2大球2小球为主(足球、篮球、网球、乒乓球),已初步拟出6年的校本计划,设计开发了一系列的体育课程。

艺术课程为“课内拓展,课外提升”模式。课内拓展主要是指:音乐课程采用A+1模式——1课时器乐进课堂;美术课程采用A+2模式——2课时写字,即前面语文拓展内容,内容设置在语文,具体实施在艺术;形体课作为艺术与健康体育的结合。课外提升主要是指成立芳草“乐和”艺术团和专家艺术专业委员会,下设6个分团;举办“幸福万和 艺术起航”学生艺术才华展示系列活动,突出全员性、系列性和多元化的理念,打造万和校区艺术教育的特色活动。

2.国际化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

课程途径

开发儿童哲学课。儿童哲学课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课程,是思考问题方法的训练,同时促进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每周1课时。现一年级的校本教材初稿已完成,二、三年级的校本教材在编写中。

开发电影课。电影课以主题观看、思考、讨论为主,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校区《小生命的诞生》已在中央电视台录制并播放。

开发文明礼仪课。我们以市级立项课题为载体,利用主题班队会和专题教育课深入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确立文明礼仪课的“知识点”和“观察点”,初步研制了具有国际特色的小学阶段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体系,探索开发相应的教学课例。

cooperation合作课。主要是通过游戏让学生感受外教的口语,借助西方教师注重合作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听说能力有限,不能适应外教的教学方式。芳草课程建设出台后,我们借鉴五年级国外留学的经验,把学习载体由原来的游戏改成戏剧。调整后,学生在戏剧学习体验中提高了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合作能力,效果较好。

实施途径

着力建设友好社区。秉承“万蔓和翮”的教育理念,学校与家长和社区之间建立了友好、合作的关系。开展亲子阅读、亲子运动会、走进社区等系列活动。制作接送卡,使家长每天都可以走进学校,主动参与到学校的各项工作及管理中来。

努力开发主题实践活动。“我家的歌”“地球仪会说话”是万和校区有特色的主题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拉近了学校与家庭和社区,以及学生与社会的距离。

积极走进教辅中心。我们注重挖掘各类资源,每个班、每个月都有半天的时间,到芳草地教辅中心去体验和学习一些生动、有趣的艺术课程。

开辟社会大课堂。每月开展一次社会大课堂活动,系统制订了1-6年级整体活动方案。

保障特色课程实施的举措

1.长短课时

依据小学生有效注意时间的规律,将原来的40分钟1课时改为35分钟和30分钟两种课时。在原有总时长的情况下,每星期能排出10课时,这样既对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有助益,又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和国际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开辟了新途径。

特别要强调的是,原来40分钟的内容要在35分钟或30分钟内完成,对于教师来说,无论备课还是课堂教学,都是一个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过程,都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梳理、编排。

2.小班编制

周课时的增加,需要相应数量的师资,但依据人事政策又不能增加教师。为了保证改革顺利实施,我们确立了班额20-25名学生的“小班教学策略”。语、数、英学科要在35分钟时间内完成大班40分钟的教学内容,实现了以缩短教学时间为主要方式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其他学科通过并班上课的方式(两个班并在一起)减少总课时数,以缓解人事政策中单纯按班数计算编制,课时数增加人事编制不增加的矛盾。

3. 专家保障

学校建立了课程改革专家团队保障。

4. PTESA保驾护航

家长、教师、专家、学校四方联合会,再加入学生一方,构成五维立体空间。

课程建设的困难与思考

需要建立合理的师资队伍和研究机制。作为发展中的不完全学校,在年级不全、班数少,但又要开足、开全学科且需开发新课程的情况下,研究力量较单薄,需要跟进教师研究梯队建设。

需要建立精良的干部队伍和编制保障的高效实施。作为一个不成熟的校区,岗多人少,身兼数职的干部教师较多,而且新的领导班子、新组建的教师队伍,应对常规的工作已感觉吃力,但仍要在保障正常教育教学的基础上,投入到课程改革各项目的设计、实施、梳理与提升上。

需要建立学科专家,尤其是体育专家指导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