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监督细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监督细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监督细则范文1

【关键词】内部控制;行政事业单位;问题分析;对策

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财政部制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行政事业单位的收入来源基本上都是来自国家资金,是国家政策的直接执行者或监督者。其日常业务较企业简单,所以对财务管理工作比较轻视,再加上部分单位对内部控制意识不足,所以就导致了收支失控,国有资产受损,会计信息没有真实性有效性等问题。虽然有很多行政事业单位意识到自身问题,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制定内部控制制度,但是与企业的内部控制相比依然有些滞后。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业务流程不合理,会计控制方法并不起作用

内部控制理论中的业务流程和控制方法体系十分重要。但许多单位会计控制方法不起作用,业务办理不按流程,内部控制制度要求不相容职务要分离。《会计法》中, 不相容职务包括: 业务经办与稽核检查、 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等。但在实际工作时,许多单位基于本身资源不足等原因,一人兼数岗,并不能做到岗位分离。申请活动经费时并没有严格审核申请是否合理,对于大额的资金动用做不到集体审核和完全透明,这就导致了资金很容易的被非法挪用。

2.没有合理的监督考核办法

许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直接与会计部门平行,或者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足,内部审计机构在财务监督方面形同虚设。还有一些事业单位考核制度执行很不到位,财务管理见风使舵,跟着行政部门的指导走,行政部门说什么是什么,财务方面没有独立性,单位内部预算指标分解批复不合理,财权事权不匹配,影响部门职责的履行和资金使用效率使得办理业务时不能从经济的角度出发良好的利用资金。

3.财务制度执行力不强,缺乏严肃性

首先,财经法规、纪律、制度的执行力不强,有部分地区存在法制意识不强,纪律观念淡薄,处理财会问题不讲程序、流程、手续,财经纪律松驰、违规违纪现象突出,粗心大意,马马虎虎,处理问题仅凭习惯经验。其次,财务工作存在不稳定性和随意性,缺乏严肃性,经常有主管领导调走,财会人员调整,造成了清理不完的乱账等现象。最后,有个别部门对发票、支票、收据、工时记录等专项工作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不按规定办理财政票据的核销手续,管理不善。诸多部门即使有,也很难保证财务管理的规范性、完整性,往往流于形式。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健全的几点措施

对于以上几种比较常见的内部控制漏洞,应从以下措施入手:

1.不相容岗位一定要分离

合理设置内部控制关键岗位,明确划分职责权限,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行程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如授权进行某项经济业务和执行该项业务的职务要分离,执行某些经济业务和审核这些经济业务的职务要分离,执行某项经济业务和记录该项业务的职务要分离,保管某些财产物资和对其进行记录的职务要分离,保管某些财产物资和核对实存数与账存数的职务要分离,记录明细账和记录总账的职务要分离等等。

2.强化内部控制的审计与监督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审计与监督主要包括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内部审计监督和外部审计监督。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负责人应是直接分管内部控制实施的单位领导,由内部审计机构或特定的部门进行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在内部审计方面,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监督作用。首先,内部审计机构要独立于内部控制的制定和实施机构,并且内部审计的负责领导要不同于内部控制的负责领导,以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使其互相制衡,发挥监督作用。其次,在外部审计方面,可将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审计并入其他审计,即在对行政事业单位其他问题进行审计时,也对其内部控制的状况进行审计。

3.完善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根据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地方财经法规、上级主管部门有关财务制度的规定,为确保本单位财务工作科学和谐发展,结合实际制定一系列内部财务工作办法、规定和实施细则。如财务机构岗位责任制、货币资金管理制度、财产物资管理制度、往来款项管理制度、收入支出管理制度、财务会计分析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等等。

有效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应当根据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本着实事求是,科学的辩证的态度,以提高单位自身业务能力为目的。只有确实地实现当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方面的严格有效监督管理,科学地、辩证地制定制度,进行审计监督,才能实现行政事业单位本身的意义,为国家经济的现代化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财会〔2012〕21号 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2012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监督细则范文2

摘要: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规则、主要任务有明确规定,构建了财务管理整体框架,但由于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规则仍需根据实际自行设计,因此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分析了当前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缺陷,并提出了解决办法及对策。

关健词:规范 行政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则的实施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有据可循,对提高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起到促进作用。但因体制原因,该规范在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由此导致的思维僵化、财务管理水平低下、业务技能不足与现实需求的矛盾愈加突出,给改革带来一定阻力,因此进一步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很有必要。

一、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领导重视不够,认知不足

现行财务环境下,虽然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对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正逐步提高,但仍有部分领导不具备财务风险意识,对财务行为把关不严,不注重建立健全财务制度,造成财务管理混乱,会计工作无序。还有些单位领导对财务工作过度掌控干涉,导致财务部门及人员无力执行合规程序,财务职能作用发挥缺失,影响单位财务的规范管理和能力水平的提高。

(二)预算编制方法简单粗放,与实际结合不紧密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与实际工作、人员状况结合不紧密,经费开支与预算执行未能做到跟踪分析。预算编制方法传统简单粗放,程序缺乏规则性,预算执行中经费支出控制不严,公用经费经常挤占人头经费,追加预算时有发生,预算的监督约束作用难以发挥。

(三)财务人员配备不足,财务操作流程过于简单

部分事业单位会计基础薄弱,财务人员配备不足、财务管理意识不到位,财务操作流程过于简单,无法落实岗位职责分离制度。财务主管执业水平低下,存在误读相关内部政策规定问题,导致财务信息提供不准确、不及时。财务操作流程过于简单,控制约束力较弱。部分单位财务制度只采用通用的制度框架,没有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可操作的财务约束细则,导致某些财务人员操作空间过大,财务行为随意,使单位及他人利益受损。

(四)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脱节,外部监督不力

由于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目的,资产由政府集体采购调拨,资金使用及管理需遵守主管部门规定,因此资产的效益性并不显著。部分单位无专门人员分管资产,某些报废闲置固定资产多年不处理,仍每年申请拨付维修专项资

金,且随意改变资金用途,专款不专用;资产营运未履行审批手续,营运收入未纳入预算管理;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前的自有结余资金游离于预算管理之外,没有规范使用,造成极大浪费。主管部门监管不及时不到位,资产使用效益、责任追究制度几乎空白。

(五)内部审计不独立、不客观

审计人员由财务人员兼职或由不懂审计的人员担任,内部审计通常只是形式审核,未与工作实际、预算控制标准相结合,未对各经费开支项目进行深层次的追根溯源,保证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合规性的审计目的未达到,不能根据审计结果提出问题及管理建议,内部审计形同虚设,财务监督管理职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二、加强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措施

(一)提高领导层重视度,确立责任主体意识

管理层应加强学习,对相关政策法规、上级文件精神应具备一定的解读能力,了解基本财务管理知识,增强自身的敏锐度、洞察力,树立正确的理财观,任用有资质有能力的会计人员。单位领导者应认知自身对单位财务会计工作的责任主体地位,培养内控意识,营造内控管理氛围,扩大内部控制在单位的影响力,重视财务管理对辅助决策和过程控制的作用,支持财务部门开展工作。

(二)科学合理编制行政事业单位基层预算,强化预算管理

最新颁布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预算做了规定:企业应合理编制单位预算,严格预算执行,完整、准确编制单位决算,真实反映单位财务状况。为适应现今理财环境的变化和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需要,发挥事业经费的最大效益,应大力推广“零基预算”,将预算编制与工作实际和需要相结合,做到统筹安排预算支出。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财务部门与各部门密切配合,充分掌握单位工作计划、重点,人员层次结构岗位情况,综合考虑内外部及未来因素,细化预算收支项目,科学预测,使预算编制具有前瞻性。其次,应运用财务分析报告及其他相关资料追踪预算执行全过程,跟进比对分析,及时反馈预算执行情况,利用单位的内部监督约束机制,让单位监察、审计、业务部门参与到经费使用监督中来,共同解决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三,预算执行结果应与业绩考评有机结合,将责任落实到岗,任务落实到人,形成良好的激励约束机制。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要做到事前有预测、事中有控制、事后有监督,三位一体相辅相成,才能有效加强深化预算管理。

(三)强化会计基础工作,促进财务管理规范化

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对提高会计执业水平,规范会计工作秩序,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具有现实意义。首先应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危机风险意识,使财务工作者充分认识到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其次应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定期组织学习,并将学习成效与绩效考评挂钩,增强学习主动性,使财务人员能掌握会计专业知识,提高执业水平,熟悉财政经济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对自身从事的岗位职责有良好认知,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接受内外部监督;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授权审批制度,细化财务操作规则,实行阳光财务,以《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作为会计基础工作的衡量标准和依据,持续监督财务行为,实施单位财务支出违规警示制度,并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

(四)建立资产监督审批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应全面规范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等各个环节管理,使资产管理制度化、科学化,资产管理应有专人负责,财务人员与资产管理人员要定期核对,达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的要求。主管部门、各级审计监督部门应将对行政事业单位各种资产的监管常态化、现场化,加强对闲置报废资产的管理,促使行政事业单位认真清理并据实上报,使上级部门及各级财政能够清楚单位各资产状况,以便合理配置资源,节约资金,确保资产保值增值。对资产管理明确责任追究制度,定期考核奖惩,调动资产管理者对资产管理的积极主动性。运用财务分析手段结合资产实际运行状况,对资产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追踪资产使用效益,为决策者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内部审计应以相关法津法规为依据,对各资产进行全方位监督,审查资产运转的合法合规性及完整性,评价预算的执行情况,做到维护财政资产安全和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五)建立人才引进激励机制,加强财务队伍建设

国内会计准则已与国际接轨,为适应不断变化的理财环境,行政事业单位要抛弃旧有的用人理念,加强对单位会计领军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从专业职称、学术研究、工作职务、社会影响等方面着力培养会计人才,加强资产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提升会计服务质量和会计管理水平,促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才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减少杜绝财务混乱现象。

三、结束语

本文对行政事业财务管理从预算管理、制度完善、资产管理等几方面进行了探讨。由于新出台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必须树立科学的理财观,做到与进俱进,适时调整,真正发挥财务管理的灵魂”作用,为单位的改革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张顺梁,金奕敏.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技术与市场,2012,19(8):187-190

[2]朱莹莹.浅淡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财务与经济, 2012(4):47-48

[3]吴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及对策[J].福建建筑,2012,170(8):119-121

[4]陈华东.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 ,2012,688(7):135-136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监督细则范文3

(一)资产管理执行不到位资产管理松散组织落实不利,责任落实不到位、管理落实不到位、监督检查不到位,责任追究缺位。使管理制度形同虚设。由于缺乏清晰拓实的责任追究问责制度,问题出现时相关工作人员扯皮推卸、互相推诿。问题漏洞长期悬而未决。形成难以根治的痼疾。根源在于资产管理主体职能不明确,管理力度不够。

(二)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缺少制约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不对称、存在相互脱节、口径不一,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助。资产管理不能与价值管理相结合,会计核算只重视财务报表,轻视资产的实物管理。财务监督职能缺位,资产办理的业务流程不规范,会计人员按照票据登记入账,资产管理部门人员疏忽未能进行登记,国有资产登记和会计账务没有相互制约,这种管理的空位影响着国有资产的完整。

二、资产管理改进思路

(一)明确归口管理部门规范业务流程《辽宁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第三条明确了财政部门是本级政府负责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权限,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施综合管理。事业单位应依照《办法》所明确的具体规定和要求,对其相关国有资产予以有效的监督管理。新管理模式实施过程中,将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预算管理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明确归口管理的部门,梳理业务流程针对关键环节采取控制措施。在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环节中,实施行之有效的资产管理措施,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减少浪费和流失。注重员工职业素质教育,增强提高职业技能和责任感。才能保证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对现有资产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整顿,修订和完善切实可行的资产管理制度,将国有资产管理的责任落实使用部门和个人。从而到达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单位行政成本的目标。如在预算编制阶段,资产管理部门根据实际存量准确核定年度应配置资产的增量,财务部门应审核资产配置标准计算年度资产配置经费预算;在执行预算阶段,资产管理部门购置时,按照政府采购流程及规定办理资产采购业务,财务部门严格审核资产预算、合同、相关票据凭证、审批程序等相关内容,审核无误后按照合同规定办理付款。加强对重点、重大设备保护管理。实行专人管理责任制,以更好地履行资产管理职责。建立资产台账和定期盘点制度、日常管理制度,制定资产管理流程及工作标准。建立资产使用者的保管责任制度。每年至少一次对资产进行全面清查盘点,填写盘点表,根据盘点表同会计部门对账,盘点结果与会计记录不一致的分析原因、查明责任、妥善处理。做到账、实、表相符。有了这些规则、制度的约束管理工作方能有序开展。

(二)重视资产管理绩效考评强化管理作用建立资产目标业绩管理实施细则,确定目标任务考核标准和要求,确定业绩考核内容目标,编制资产预算,明确资产要达到的结构,根据资产预算和目标确定资产管理的效果和考评标准。监督检查资产管理的全过程,掌握资产运行的动态,对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及时整改。最后,对资产管理工作情况予以考评。把资产管理情况纳入单位业绩考核范围,将业绩考评结果作为领导干部职务任免、职工晋升、评优的依据。建立内部监督机制,事业单位要建立完善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单位内部资产管理活动的信息公开制度,提升资产管理效率。加强对重点、重大设备保护管理。实行专人保护责任制,使得责任明确,人尽其职。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细化流程实现国有资产安全和有效使用。

(三)实现事业单位资产信息化管理目前事业单位已经进入办公智能化阶段,应当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强资产管控。运用信息系统实施资产管理,将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进行整合,从而到达提升资产管理的质量和效果。首先从清资产的现状开始,以清产核资摸清实底为基础,查明国有资产实物的存量和具体的分布情况,进行账务处理。建立资产的集中管理,合理进行资源整合和共享共用,抑制资产闲置和浪费。利用信息系统更方便对资产的变动情况进行动态跟踪管理,及时收回统一调配。对资产账务管理,最终通过报表予以反映。确保账实相符。使资产的管理部门与使用部门各行其责、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同时,妥善保管资产相关资料,建立资产资料档案管理制度。备份重要的文件资料,可在记录受损、遗失时从新恢复。

三、结束语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监督细则范文4

[关键词] 预算执行;支出管理;内部控制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21. 073

[中图分类号] F812.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21- 0139- 02

预算执行管理一直是财政工作强调的重点。财政部在2014年5月下发有关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预算执行管理,指出当前预算执行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例如部分预算支出进度较慢、预算资金大量结转和国库存款沉淀较多等,针对性地提出了从加强支出预算管理、加快支付进度和做好支出预算执行的分析评价共三个方面予以完善的具体要求。支出管理的重要地位再次突显,加强支出管理是做好预算执行管理工作的基础。

持续的改革发展使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得到不断完善,公共财政的杠杆作用也越显重要,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和金融踏入“微刺激”时代,公共财政政策也从过去的重收入向现在的重支出转变,更多的是关注经济发展成果的分配问题以及分配的公平公正,而分配的表现形式即为支出,加强支出管理是保障分配公平公正的基本手段。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曾提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支出重点将向教育、文化、医疗、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领域倾斜。因此,在支出总量增大、结构多元的基础上,保障支出程序和支出效益就显得尤其重要。

支出管理一直是公共财政管理的主要内容,是预算执行管理工作中的关键环节,也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财政改革与发展的整个过程,是发挥财政宏观调控作用的重要手段。现阶段围绕支出总量控制、优化支出结构和提高支出效益等方面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是必然要求,也符合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内涵。近年来,公共财政收入的总量持续增大,增速也较快,中央对地方的一般性和专项转移支付力度也在持续增加,随之相应的财政预算支出规模也在越来越大,支出领域不断扩容,支出结构变的更为繁杂,这对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持续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提出了更高更精细的要求。因此,加强支出管理的必要性正日益受到有关各方面关注。支出管理的目的从宏观看,是为了促进公共财政资金规范使用、绩效明确的综合管理过程,包括支出的总量管理、结构管理、过程管理和效益管理。过程管理在支出中占有重要地位,起到节点管控效果,包含支出程序,分为计划阶段、配置资源阶段、执行阶段和监督控制阶段。支出管理的目的从微观看,是支出管理各项措施的具体化行为,包括支出范围、支出标准、支出监督、支出责任、支出绩效等,是共同组成支出管理活动的有机整体。

1 支出管理的有关制度建设简述

近些年,财政部加大了支出管理制度方面的建设力度,2012年2月向社会公布了新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原规则作了幅度较大的修订,确立了新规则所适用的范围,即涵盖各级别和类别事业单位的所有财务活动。同时,新规则还增设了单独的财务监督章节,突出了财务监督在财务行为中的重要地位。规则还对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作了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规定得到强化,支出管理的力度得到强化,并对结余结转分门别类地作了相应的原则性约束,对事业单位决算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规则中支出管理的条规占了较大部分,对支出类型、支出原则、支出核算和支出绩效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处在规则中的重要位置,显示出支出管理在财务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12年11月起,财政部又陆继向社会公布了重新制定和修订的行政事业会计规范制度,先后有行政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分别对中小学及高等学校、科学文化、广电体育等系统的财务制度进行了重新修订。随后两部影响力较大的规范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也陆续公布并施行。这一系列制度的实施,覆盖了单位整个财务行为,并具体到核算途径和方法,有效加强了支出管理的幅度、广度和可操作性。

2 支出管理实务中存在的问题

2.1 会计基础工作没有重视

在印鉴章分离、票据和会计档案管理上不规范,少数单位会计人员仍存在无证上岗现象;会计岗位责任和职业道德方面的意识较为薄弱,会计科目混支混用,变相扩大支出范围,业务中容易产生走偏行为;相关会计培训教育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在业务理论和财经法律方面学习较少,实务操作的基本技能没有完全掌握。对会计基础工作重视不足,必然影响单位会计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单位内部控制的地位也会微不足道,容易导致会计管理工作力不从心,无法实现其支出管理和支出监督职能。

2.2 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会计岗位设置不规范,还存在职能定位不清的职责和分工现象;财务人员身兼非财务工作,会计主管由非财务人员充任;支付岗和审核岗互串,核算监督走过场,资金拨付流程不严格;支出管理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实质上与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不规范或执行不到位紧密相关,容易产生支出管理风险,造成违法违规支出、超范围支出、超标准和超预算支出的现象发生。

2.3 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

单位管理信息系统尚未建立完善,多数单位财务管理水平仍然处在信息化初始阶段,即包括收支管理的信息系统设计较为简单,只提供一些常规的数字计算归集处理,信息化建设还比较粗放,数据处理存在断链和碎片化现象。单位管理信息化系统没有与国库集中收付系统进行有效对接,部分单位的一些财政性资金收支也未全部纳入管理信息化系统实现动态监控,导致支出管理效率低下,不能实时分析支出管理情况,支出结构和支出效益无法准确掌握。

2.4 专户管理有待规范

专户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仍有保留必要,并不能仅仅清理结束就不用监管。专户的设置一般为了应国家对某个涉及重大民生或重大区域项目建设的重点专项资金加强监督管理,其目的就是要实现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专账核算的资金监管总体要求,但在实际专户核算中,往往会发现一些专项资金未全部反映在专户上,降低了专户管理资金的严肃性和唯一性,专项实施结束完成决算后,也未及时申请注销专户,对单位专户管理还未形成定期的常态化监管。

3 加强支出管理的主要措施

3.1 规范财务核算管理

厉行节约,加强源头控制,加快制定修订各项费用开支标准和操作管理办法,对重点支出制定支出管理细则。明确支出部门职责,加强会计监督工作,增强预警防范作用。严肃财经纪律,落实各项财务会计政策和制度,提高单位会计基础工作水平。落实财政监督办法,规范监督行为,完善支出监管机制,建立事前审核、事中控制、事后评价、结果应用相结合的全过程化监管体系,加大支出监管力度。严格执行新预算法和会计法,跟踪各类别支出,及时发现和纠正支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维护财经秩序。

3.2 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

完善集中支付制度体系建设,规范业务操作流程和会计核算,提高直接支付比例。国库统一集中管理各类专户,全面登记各预算单位专户基本情况,对不符合规定的各类专户进行集中清理;对没有政策文件有效支持的资金专户,按程序报请批准后予以撤消;对具有相同或相似类别资金性质的专户进行撤并管理,不同的专项资金可以实行分账单独核算,进一步完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同时,着力财政信息化平台建设,具备条件的应建立预算单位财务集中核算系统,实现国库集中支付同单位支出核算和管理的无缝衔接。

3.3 推进公务卡制度改革

积极实施公务卡结算方式,公务卡制度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有效延伸,弥补国库集中支付无法对现金支出全面管控的不足,实现支付和支出的全过程管理。加快出台公务卡改革配套制度,包括保障制度落实的相关行政法规及规章制度,强化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对接。完善公务卡强制结算制度,并适时逐步扩大强制结算目录和适用项目范围。加快健全公务卡结算制度,完善公务卡支出报销制度,进一步有效规范公务支出,从管理措施上清晰反映支出路径,从制度和方式上实现支出管理的有据有序。

3.4 加强支出绩效评价管理

落实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积极推进所有支出预算纳入绩效评价,完善和规范评价行为,向社会购买评价服务,构建完整、全面、客观的绩效评价体系。明确绩效目标、绩效评价指标及其框架和流程,实行单位自评与综合考评、日常评价与年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科学制定评价标准和评价办法,采取简便有效的评价方法和方式,客观地分析评价支出的效益,充分体现支出管理的绩效目标。“支出要问效、问效要问责”,应强化支出责任,落实好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3.5 强化财政部门建设

通过组织开展系统的教育轮训,提高财政队伍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定期或不定期组织进行业务知识授课,开展职业道德和业务技能培训,适应新时期财政改革发展的新要求。以法治财政建设为切入点,进一步加强支出预算管理,增强支出预算管理的可操作性,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和方法。加强工作效能和执行力建设,提高财政部门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廉洁理财的责任意识、奉献精神和使命感,推动管理创新、方法创新和手段创新,以高质量、高效率和更规范的财政工作促进支出管理效率的提高。

3.6 加强专户核算管理

按照规定程序审批单位开户申请,完善开户相关资料,综合考查开户银行能力。非按有关规定申请,不允许单位在零余额账户之外另设专户。对已有专户进行清理整顿,国家有政策文件明确规定进行专户管理的资金,可以实行专户存储。没有明文要求专户管理的,应该实行专项管理、分账核算。杜绝非专户管理资金流向专户,消除以拨代支和专户资金积淀,从根本上力求盘活存量资金,更好地分配使用增量资金,使专项支出管理真实可靠。

3.7 健全内部控制建设

内部控制建设是单位整体建设的内在主架,决定着单位内部管理水平的优劣和高低,是保障支出管理成效的重要基础。内部控制是包含支出管理在内单位所有经济活动的更加宽泛的系统建设体系,从制度方面着眼于各控制节点和过程的规范化运作和风险防控。单位应以内部控制规范为指引,加强单位内部控制的制度建设,明确岗位职责,强化对支出管理等关键岗位的监督与评估。单位内部各部门在内部控制上应互有分工、加强协作,保障内部控制建设在措施落实和程序执行上的有效推进,使支出管理更加合规。

主要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预算执行管理的通知(财预[2014]85号)[Z].2014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监督细则范文5

(黑龙江省农垦牡丹江广播电视局,黑龙江牡丹江158308)

摘 要:基建会计与事业会计都是会计工作中重要的组成,在事业单位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提高会计管理的水平,需要做好基建会计与事业会计的区分与融合工作,区分是指对二者进行单独的核算与编报,还要对不同性质的会计账目进行分开核算,这有助于在事业单位财会工作中,及时发现漏洞、解决漏洞,可以对财会制度中存在的缺口进行及时的调整。融合是指将基建会计与事业会计合在一起进行核算管理,可以保证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完整性,可以实现对会计核算体系的强化,有利于促进事业单位健康、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 :事业单位;基建会计;事业会计;分合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9-0259-02

收稿日期:2015-06-18

作者简介:曾玲钰(1968-),女,黑龙江密山人,大专,从事财务管理研究。

在事业单位中,财会核算工作一般是独立进行的,在对基建项目进行核算时,会计人员需要单独对基建项目设立账簿,要对基建项目编制会计报表,这种工作方式可以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可以使会计项目更加清晰。在事业单位中,事业类账簿与基建账簿可能同时存在,这也是事业单位管理财务中主要的框架类型,如果采用区分的工作方式进行核算,工作的效率会大大降低,所以,会计工作人员一定要对财政制度进行深化改革,可以采用融合的方式进行财务核算,这提高提高工作的效率,要加强对财务的管理,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

一、事业单位基建会计与事业会计分开核算模式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者在进行资产核算时,需要将基建会计以及事业会计区别对待,要对二者实行独立核算。通过实践发现,事业单位基建会计与事业会计在核算时,都存在一定弊端,在设置账簿时,需要考虑基建会计与事业会计分合问题,还要加强财务管理,这样才能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事业单位基建会计与事业会计分开核算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基建项目账簿与事业类账簿同时存在,与会计理论相违背

在事业单位中,基建账簿与事业类账簿可能同时存在,这与基建掌握独立设置的理念相违背,所以在核算的过程中,可以将基建账簿与事业类账簿进行分离,要采用分开核算的方式。将两套账簿分开后,无法对事业单位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分析,会影响会计资料的完整性,还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根据《会计法》的相关规定,会计人员要对财务核算体系进行完善,还要保证财务报表的完整性,要实现全面的核算,这样才能保证财务报表的真实性。

2、单独设置基建账簿规避了政府部门的监督

基建账簿在设立后,需要接受政府部门的监督,但是有的事业单位在监督设置基建账簿后,规避了政府的监督,这可以为事业单位提供风险转移的途径,但是也增加了事业资产管理存在漏洞的可能。不利于保证事业单位降低经营的风险。单独设置基建账簿会影响政府监督职能的发挥,这会增加事业单位经营的风险,而且也会造成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存在较大的漏洞。由于事业单位的各项经济支出以及收入在核算方式方面存在差异,所以有时会出现混乱的情况,在两套账簿的核算中,有时会出现核算方式选择不当的问题。基建项目与事业项目在行政经费的出口处存在较大的差异,行政人员可以对账簿进行人为的改动,可以对财务账簿进行调整,这可能会影响账簿的真实性,而且会影响财务报表的真实性,由于在核算时存在混乱的问题,所以,在阅读财务报表时,有时会让人感觉到头晕眼花。

3、对基建财务进行独立管理的实施效果不够明显

在基建项目完工后,有时会出现财务部门资料不全的问题,这会影响财政部门监理的水平,没有相关人员没有为财务部门提供完整的资料,财务人员无法对基建项目的账簿进行全面的检查,在基建项目刚刚完成后,就应该对账目进行检查,要确定基建项目是否按期完工,还要对基建项目的账面金额进行仔细的核对。如果基建项目的资料不够完整,可能会出现投资支出长期挂账,固定资产没有按照实际情况转增,账实不符,账面资产明显小于实际资产等问题。只有保证基建资料的完整性,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整理与归档,才能对基建项目进行及时的核查,确定维修事项,才能及时发现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债权问题,可以及时结清债务,可以保证财务管理的质量,可以避免出现财务核算混乱的状况。

4、两套账簿对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有着消极的影响

在很多事业单位中,预算管理存在较多的漏洞,这主要是因为事业单位同时存在两套账簿,这与会计法中相关规定有着一定冲突,在账簿核算以及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有着消极的影响。基建会计与事业会计在核算的过程中,相关制度发生了改革,在预算工作中,不包括建设项目的编制。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预算与核算会受到行政拨款的影响,基建贷款是项目建设的主要经济来源,但是很多基建项目不需要通过集中支付获得,两套账簿混合的核算方式,会降低财务监督与管理的水平,会使资金的使用更加自由,增加了资金管理的风险。在基本建设支出核算工作中,需要做好两项工作,一项是资本性支出,另一项是基本建设支出,在两套账簿混合核算的工作形式下,有的支出项目可能会出现重叠的问题,对与统一个建设项目,资金来源可能不同,所以,财会人员需要采用分开核算的方式。

二、将基建会计纳入事业会计的融合建议

1、做好准备工作

近年来,把基建账簿并入行政事业单位的事业支出中进行统一核算已成为专家及会计工作者的共识,已有很多人撰文建议合并。从宏观上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制度,满足政府部门预算管理的要求。事业单位根据当年工程项目建议书,将基本建设的用款计划并入当年的部门预算中,政府贷款的工程资金与单位行政经费一样经过财政资金网络下拨到工程建设单位,通过国库集中支付手段监管资金使用,这项改革措施也有利于单位加强经费收支和资产治理。

2、统一核算后做好基建业务会计处理工作

为了解决事业单位基建会计中存在的问题,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参照《会计准则》的相关建设文件,将财务核算作为工作的基础,这可以满足我国政府部门对事业单位基建会计预算管理监督的要求,还可以提高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水平。财会人员在事业单位中增设资产类账户,可以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与效率。在事业单位年度财务核算中加入项目建设需要的款项,可以保证财务核算的完整性。在当前社会形势下,财务人员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实践经费拨款,可以利用集中支付与管理的方式对资金进行支配。增设资产类账户,符合会计法对事业单位基建资金管理的要求,可以有效的发挥出政府部门监督的作用。财会人员还可以强化资产管理意识,可以增加基建项目会计科目,可以实现对两种账簿的分开核算,这有效降低了核算漏洞发生的概率。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由于很多项目并没有制定管理的细则,为了保证基建会计核算的质量,可以采用增设资产类账户的方式进行改善。

2、建立支出类账户

通过支出类账户可避免相关漏洞的发生,支出类账户的功能可在本年度内对建设项目资产完成支出,并在相关工程项目完工后,通过该账户将在建工程项目转为基本建设支出,并且能完成会计决算的功能。

3、设立净资产类的账户

在“结余”账户中增设“基建结余”二级科目可使得账目更加分明,通过基建结余能对已经完工的项目资金进行核算。通过这种功能可将基本建设支出中的贷方变为借记方。实际操作中,各单位可根据相应需求对上述科目增设下一级科目,并对相关科目进行明细核算。

三、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事业单位基建会计存在较大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同时存在两种账簿,由于基建类账簿与事业类账簿在会计核算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区别,所以在核算工作中存在较大的漏洞。事业单位财务核算以及预算管理对其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只有做好核算体系的构建工作,才能降低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 穆林娟.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J].财务与会计,2003,5(1),53-54 .

[2] 周剑.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难题及破解[J].大家,2010,18(5):398 .

[3] 高岳民.对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几点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1,12(4):679.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监督细则范文6

一、机构设置

拟成立全县教育财务核算中心(以下简称核算中心),核算中心为县教育局所属事业单位,经费渠道为全额拨款,核算中心本身业务费由县财政每年补助安排。核算中心所需会计人员从全县教育系统在编在职会计人员中择优选调,所调人员编制不变、工资渠道不变,工作与学校脱钩。教育部门安排人员:核算中心主任1人,副主任1人,稽核会计2人,核算会计8人、票据专管员1人。财政部门委派人员:财务总监1人,财务总监助理1人。机构编制设定以县编委行文为准。

二、基本原则

(一)预算管理体制不变。年度部门预算仍由各单位编制建议草案,报核算中心审核、汇总后报送县财政局,经县批准后仍由各单位组织实施。

(二)资金所有权限不变。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仍属各单位,各单位财务收支活动在单位负责人领导下进行,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各单位在核算中心监管下独立使用本单位资金。

(三)会计主体责任不变。核算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核算中心对各单位的原始凭证及支付申请等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规性、合法性进行审核,办理支付手续。

三、工作职责

核算中心在县教育局直接领导下,负责全县教育系统各单位预(决)算编审、拨款审核、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和日常监督工作,接受财政、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

(一)组织、指导各单位编制部门预算建议草案,统筹安排教育经费,审核汇总报送县财政局。

(二)组织、指导各单位加强非税收入征管,实施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严格实行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

(三)汇总、审核各单位用款计划,及时向县财政局提出用款申请。

(四)按照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规定,为各单位进行会计核算,根据单位提供的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和办理结算业务。

(五)规范各单位财务行为,监督各单位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

(六)协调处理各单位资金需求矛盾,积极筹集教育事业发展资金,统筹调度安排资金,并进行管理和监督。

(七)指导和监督各单位固定资产、会计档案管理等工作。

四、管理内容

(一)预算管理。根据县财政局年度部门预算编制要求,在核算中心指导下,各单位上报预算建议草案,由核算中心审核、汇总,编制全县教育系统预算草案,报送县财政局。经县政府审定和人大审议批准后,县财政局下达各单位预算指标。按照部门预算批复由各单位具体负责组织各项收入,支出由核算中心按年初批复的预算和序时进度支付。年度部门预算执行过程中,无政策性因素,县财政不再追加新的项目支出预算。专项经费年初下达给县教育局,由县教育局和财政局会商后,联合提出项目计划报县政府审定后实行包干使用。对各单位非税收入超收部分、学校资产处置收入和清理在编不在岗人员经费等资金,经批准后,由县教育局负责统筹安排使用。

(二)账户设立。核算中心设立后,撤销各单位原有银行账户,设立各单位独立的零余额账户,无法撤销的账户一并纳入核算中心核算,各单位不得再以任何名义私自开设银行账户。以县教育局名义设立一个单独零余额账户,用于核算全县教育的专项资金。各单位零星支出实行备用金制度,开设报账员个人名义的借记卡,用于日常零星支出,报账结束后及时补足备用金。

(三)会计核算。核算中心集中核算各单位所有财务账目,县直学校以校为单位,乡镇学校原则上以镇中心小学和镇中心初中为单位,村小(含教学点)纳入中心小学管理,一般初中纳入中心初中管理。各单位按月到核算中心报账核算,核算中心及时提供财务会计报表及相关财务资料,并与所属单位做好对账工作。

各单位撤销现有会计机构,取消会计和出纳,设立单位报账员一人。报账员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办理本单位的财务收支事宜。报账员接受核算中心的业务指导和管理,并对报账单位和核算中心负责。

(四)资金管理。资金缴拨仍执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各单位收入直接解缴县国库或财政专户,工资性支出、政府采购项目经费、工程项目经费等实行财政直接支付,零星支出实行财政授权支付,核算中心为各单位提供一定数量的备用金,用于日常零星支出。

(五)票据管理。核算中心统一向县财政局申领票据,负责各单位票据的发放、使用、管理,并统一到县财政局办理票据缴验、年检、核销手续。各单位要严格按规定使用票据,严禁使用非财政票据收费和往来结算。

(六)财务监督。核算中心根据财经法规制度,对各单位财务收支过程实行全面监督,变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监督,审核各单位会计凭证的合法性和真实性,监督各单位非税收入是否足额及时缴存财政专户,支出是否符合部门预算开支范围和标准,专项资金是否专款专用,并对各单位重大经济活动进行财务控制和监督。

(七)制度建设。核算中心根据实施方案另行制订一整套实施细则及相关制度、操作流程,包括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财务公开制度、预算编制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核算中心岗位责任制度、稽核及审批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考核办法、备用金制度、会计核算流程等。

五、财政监督

县财政局派驻财务总监和财务总监助理各一人,代表县财政局对核算中心进行监管。

六、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成立班子,制订制度(6月10日-6月19日)。成立教育财务集中核算工作领导小组,分管教育的副县长为组长,县政府办、教育、监察、人事、审计、财政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县教育局,具体负责教育财务集中核算工作事务。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制订实施细则及相关制度。

第二阶段:宣传发动,清产核资(6月20日-7月5日)。广泛宣传教育财务实行集中核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召开各单位负责人会议,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清产核资、清理债权债务、清理票据、清理银行账户、清理人员。

第三阶段:选配人员,配备设施(6月20日-7月9日)。由县教育局牵头,县财政局、监察局配合,共同做好会计人员选调工作。县教育局对现有的办公场所进行改造,购置网络和办公等设备。各单位配备一名报账员,由单位推荐,县教育局批准。

第四阶段:全面推进,分步实施(7月10日-8月30日)。重新设立零余额账户,移交各种应移交的会计资料。按照“全面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7月份在13个单位先行试点,从8月1日起全面推开,确保在8月底前工作全部到位。

七、有关要求

(一)思想认识要高度统一。实行教育财务集中核算,是教育财务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涉及单位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调整,事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各单位一定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切实增强全局观念、组织观念和纪律观念,严格按照全县统一部署,认真组织,严密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