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自动化就业意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气自动化就业意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气自动化就业意向

电气自动化就业意向范文1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

一、当代社会对电气自动化人才需求的特点

(一)扎实的基础知识

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特点要求毕业生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于知识点有着准确的掌握,对工作原理有着清晰的认识[2],且掌握的基础知识要贴近生产实际,突出实用性。

(二)持续的创新能力

持续的设计与不断更新的产品才能赢得更多的客户。电气自动化人才的创新能力是企业的活力源泉,是生存发展的基石。自动化人才应始终拥有创新的意识,在日常的生产管理、产品设计时不断产生新的成果,帮助企业提高产品原有的品级,改革现有的生产流程,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当前的人才需求实际上看,创新特点的人才非常受企业的欢迎。

(三)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电气自动化行业的技术日新月异,不断有新的技术,新的知识内容,新的设备介入[3]。只有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工作中继续完善知识体系,接受新的知识内容,才能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自主学习的能力要突出对于技术发展的认识,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自身的岗位需求,选择学习的方向和实际内容。

二、面对人才需求的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方案

(一)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创新是解放人的思想意识,开放性的态度理解世界,提倡个性发展。把创新的意识培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当中。知识体系的形成,正是不断突破前人的创新所形成的。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鼓励其提出问题,利用他们认为可行的思路去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创新首先从教师开始,他们的身体力行对于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根本性的,整个教学的展开都牢牢的体现这一基本点,把最新的发展动态,取得的学术成果,理论突破在教学中都应有所体现。创新的意识培养不能一蹴而就,而应根据客观发展规律,循序渐进,根据学生的年级逐渐养成。大一介绍自动化发展历史重要的人物,重要设备、主要理论创始人的名字、学历,职业经历等基本内容。大二时介绍当前研究领域的难点,近些年的突破点,研究的方向,学校专业的带头人,取得的成果等。大三则鼓励学生亲自动手,以兴趣小组、社团、创新实验课题参与等多种方式亲自参与到创新实践当中。大四为分水岭,就业的面向企业的生产实际,通过实习的途径了解企业需要的改进和创新的方向,继续深造的同学则在导师的指导下,阅读科技文献,亲自参与科研项目。在实践条件不能充分满足时,理论研究、分析和讨论是有效的方式。邀请学校知名专业老师、企业的突出技术人才,甚至还可以邀请创新实践中表现优异的学生以学术讲座的形式,分享经验,介绍他们在创新过程中的心得体会,灵感的源泉,困难的解决思路等。讲座时,给予学生提问的机会,把已有的科研项目、创新计划,与学生们分享,从新的思路分析探讨,最后由指导教师总结评定,进一步提高对创新的认识。

(二)重视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时期的学习本身上就是“自主的学习”,虽然有教师教学指导,但是大部分时间却由学生自己来把握。这段学习时间利用率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知识体系建立,关键知识内容的储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工作后的适应性,职业的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单纯意义的学生“独立”学习,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有步骤的能力形成。安排学习主线,现在的课堂教学体系已经非常完善。需要补充的只是课堂外的内容,充实学生的知识面,加大宽度,对于兴趣点加深深度。成立若干个自学小组,由能力突出的学生担任组长,力争在组内解决问题。当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反馈到教师。利用课堂教学答疑,或者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解答。对学生多给予鼓励,即使出现失败的情况,分析失败的原因,经过多次的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然会明显地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更应强调课堂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时,强调知识点的理解,发展性的分析和记忆,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活动。及时跟进学生的学习现状,层层推进,对于存在的知识掌握不清,理论混乱的情况,选择突出的问题利用答疑时间处理。还可以抽出少量的课时,让学生以教师的身份去讲解,增强他们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三、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创新方式与思路

(一)专业教学方向的创新

1.创新方向确定的方法教学创新和改革首要任务就是明确创新方向,只有方向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才能够进一步的促进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电子自动化专业的就业前景广泛,在明确创新改革方向时,首先需要对社会上各大电力企业进行调研,明确市场需求,通过分析市场数据,从而制定出教学改革的方向。其次需要对历年学生毕业就业状况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分析就业形势,从而制定详细的改革措施。最后,要明确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应用范围,通过调研发现,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范围主要包括电机电气维修、电气自动化控制、自动装置的安装以及电气设计等领域,结合不同的领域要求和规范,需要明确各个领域的侧重点,从而明确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2.培养目标的确定高校教育培养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专业型人才,所以,在进行高校教育时必须立足于社会市场的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其中培养目标的确立尤为重要。电气自动化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在培养过程中,必须符合市场需求,按照市场需求规律进行培养。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依据社会发展,进行针对性的教育,而且要兼顾其他领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既要培养专业性的技术人才,也要培养生产、服务型人才,因为电气行业不仅涉及到电气设计和电气制造领域,而且还有电气产品的销售领域,所以在进行专业培养过程中就需要注重侧重点。

(二)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创新

1.专业课程内容的创新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专业性强、实践性高,大部分岗位要求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所以,在进行专业课程改革和创新时必须依据理论实践双向发展的原则进行。目前,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材内容理论知识占据绝大部分,所以,在创新中应该加强实践内容的比例。高等教育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这样分配到每科的学习时间就会相对减少,教师很难讲系统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即使全部讲完,学生要完全理解吸收也非常困难,这就需要在教材中加入实例分析进行辅助教学。在教材内容改革中,首先,应该以基础知识为框架,然后加入实例分析,从而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其次,要结合社会发展方向,将社会生产中新的技术、工艺和方法引进教材当中,拓宽学生知识面,从而使学生的培养符合社会发展潮流。最后,在课后作业题中加入对工程技术领域的探索问题,引导和激发学生对专业发展与进步方向的探索,从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能力。2.专业课教学理念的创新大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是课堂教学,这一现状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以及教育发展的限制,无法从根本上做出改变,但是,就课堂教学的理念却是可以得到创新。首先,电气工程专业的教师应该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重点培养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高等教育不同于初高中教育,应该将重点放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上。其次,善于利用现达的通信网络技术,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能容,适当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例如,电子图书、音像、模拟软件等的利用。再次,教师应该注重实验课程的学习,对于电气专业课程而言,实验课程是重要的一环,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最后,教师的考核观念要改变,在制定考核计划是,不仅仅是为了考核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应该将重点放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上。3.专业教学方式的创新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方式的创新应该将重点放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向上。首先,建立双向教学模式,一方面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另一方面是对学生进行实践教育。整个高等教育过程中,应该将其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学校教育和在岗实习。在学校学习阶段主要是进行专业课理论的学习和实验的学习,在岗实习主要是学习时间技能。两个阶段侧重点不同,所以对教师的要求也不同。其次,在进行实验过程中,要扩大创新型实验的比例,降低验证型实验的比例,重点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和自主思维的能力。最后,加强研究型学习,在本科阶段就应该培养学生研究型的思维,增强学研究能力,发展研究式的学习方式。

(三)实习阶段的模式创新

首先,学校所选择的实习单位应该是电力行业的单位,要严格按照专业培训的要求进行选择,并且要考虑实习单位是否有足够的实力来培养学生。其次,要创新实习模式,要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让学生自己选择和专业相关的职位进行实习。最后,要在最后毕业考核中加重实习成绩的考核,可以和单位签订合同形式的实习方式,如果用人单位和学生意向在毕业后在实习单位就业,可以免除用人单位的考核期。

四、结束语

加强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产学结合,既符合社会需求,也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模式创新,为社会提供合适的电气专业人才,也能促进社会电气行业的进步和发展,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趋势。

参考文献

[1]解大,贾玉健,刘东,等.“电力系统自动化”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0):78-82.

[2]陈海霞,王锁萍,熊田忠.面向企业需求的电气控制类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2):190-193.

电气自动化就业意向范文2

关键词:高职;中级维修电工;教学改革;模块化实训;任务驱动

教学改革的缘由

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能够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时,确定通过三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学生应取得“双证”——毕业证和高级维修电工资格证。而成为实训中级维修电工并获取中级资格证是取得高级维修电工资格证的前提和基础。

以前,本院的中级维修电工实训教学完全是照搬技校的方法,先上理论,再进行实训。其特点,一是实训时间长,二是实训项目重复交叉。如星三降压起动项目要练习3~4天;在电工操作证实训中做过的起保停、正反转、星三等项目,在中级电工实训时又做一遍。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一名熟练电工虽然有效,但存在严重缺陷:(1)理论与实践脱节,枯燥乏味的理论学习和机械式的实践操作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与其他课程内容交叉重复,不但容易引起学生反感,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造成了重复教学和资源浪费。(3)实训时间长,影响其他课程的教学安排。2001年,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增加高级电工实训后,学时数不足的问题变得尤为严峻,中级电工实训时间由原来的8周减少为4周,不利于技能的养成。(4)实训项目仍停留在1988年版的《维修电工生产实习》的内容上,还在使用工厂已经淘汰了的老式继电器和接触器,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没有与时俱进。

因此,改革中级维修电工教学内容和实训模式势在必行。

模块化教学内容的选择

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分析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0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企业招用工对劳动力的技能素质要求正在逐步提高。2009年1月份市场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比重为62.03%,6月份的需求比重上升至63.68%,下半年的需求比重很可能还将继续上升。电气类专业技能人才仍有较大的需求量。为了更好地提高高职院校电气类专业的教学质量,切实培养具有一定职业素养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我们通过现场调研韶关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韶关冶炼厂等现代大企业,咨询2005、2006级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毕业生等措施和方法,调研了电气工程技术、电器安装维修、电子元器件制作、仪表操作维护等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情况。通过调研,收集了工业企业对中级维修电工的任职要求,参照维修电工职业资格标准,结合电气自动化技术等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炼出中级维修电工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培训要求,确定了中级维修电工技能实训的行动领域,并转化成中级维修电工技能课程体系学习领域,如图1所示。

学习情境的选取职业资格标准对中级维修电工的操作技能要求主要分为以下两项,一是安装、调试操作技能,二是故障分析、修复及设备检修技能。围绕这个标准,并根据调研得到的维修电工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同时考虑课程的前后衔接关系,我们对中级维修电工技能实训内容进行了取舍。装接电气控制线路配电板,车间低压动力、照明电路的安装、检修,检修、修理各种继电器装置,检修和排除典型控制线路的故障等项目安排到电工基本技能实训中完成(考取电工操作证);拆装中小型异步电动机、直流电动机、同步电动机等项目调整到电机实训中完成;同时增加数字电子技术实训和小型plc技能实训,以适应科技生产发展的需要。交磁电机扩大机、电磁调速电动机的拆装、检查、修理等项目,因工厂已经淘汰这些设备,所以取消。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电力变压器等设备的修理,其原理和方法同电动机的修理相似,且实训教学的可操作性比较差,也取消。按照“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项目任务为载体、突出能力培养目标”的课程建设原则,重构了《中级维修电工实训》教学内容。新的课程教学体系设计了3个实训教学模块、14个学习情境,如图2所示。笔者针对中级维修电工教学不同的实训模块,设计出了不同的学习情境。电子技术应用技能实训模块包括4个学习情境。第一个学习情境是检测与焊接基础,后面的三个学习情境是三个具体的任务,分别对应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及晶闸管技术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小型plc技能实训模块包括了7个学习情境。围绕plc控制皮带传送系统的设计、安装与调试这一职业活动,设计了皮带启停控制、皮带点动连续控制、皮带正反转控制、具有延时功能的皮带往返控制及具有零件计数和显示功能的皮带控制等7个学习情境。这7个学习情境形成由易到难、由浅渐深的任务驱动教学思路。机床控制线路维修技能实训模块包括3个学习情境。第一个学习情境是维修基础,后两个学习情境分别选择了m7120平面磨床和z3050摇臂钻床这两种典型机床的控制线路安装和故障检修作为训练任务。

知识技能目标的确定基于项目驱动的中级维修电工技能实训,3个实训教学模块、14个学习情境的知识技能目标如表1所示。表中只列了部分学习情境的学习目标。

任务驱动教学过程的实施

课程以训练学生做电工电子工程项目为手段,每个学习情境都是以一个完整的工程实例项目开发过程来实施教学。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将控制分析、硬件设计、软件设计、焊接安装、操作调试、故障分析等知识和工程理念嵌入到完成工程项目中进行分析讲解和演练。通过培训学生做项目,训练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图3是电子技术应用技能实训模块中串联可调稳压电源的安装与调试、彩灯循环控制器的设计与制作以及单向晶闸管调光电路安装与调试这三个学习情境的实施过程。

每个学习情境的实施,教师要预先制定教学目标,然后按照做什么(任务)怎么做(准备)跟我想(准备)跟我做(行动)自己做(行动)几个环节展开,最后对学生的实训过程、合作态度及实训成果进行评估。这种otpae(目标、任务、准备、行动、评估)的教学方法不仅规范了教师“教”的步骤,而且确定了学生“学”的步骤,还指明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步骤。这种一边进行知识讲解和操作示范,一边引导学生同步训练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教、学、做三者融合,教为指导,学为过程,做为中心。

实践效果

模块化的中级维修电工项目驱动式实训教学从2008年春季学期开始在我院2006级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开始试运行。迄今为止,在2006~2007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和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2006~2008检测技术及应用专业共3个专业、20个教学班进行了教学应用,效果良好。学生普遍认为:通过亲自动手、小组讨论的方式,教师只是侧重于从旁指导,使他们有了很多动手和动脑的机会,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而且自己动脑得出结论,动手做出电路板件,不仅可增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而且很有成就感,同时也更大程度地激发了学习兴趣。

2009年5月,我们组织专业教师对正在企业实习且与企业签订了就业意向的114名2006级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进行了毕业咨询。结果表明,从事机电和电工电子设备的生产、技术、管理及营销工作的学生有55人,占48.2%;其余的则进入事业单位或从事服务行业等其他非专业工作。

笔者对这55名从事电类相关工作学生的具体工作岗位进行深入分析,统计得到表2的数据。数据显示,从事传统的维修电工、电子产品质检、产品销售等工作的还是占了绝大多数,达36人,占65.5%;从事电气设计的技术员3人,其中1人从事单片机程序开发,2人从事小型plc控制开发。这55名学生中,85%以上的人认为中级维修电工三个模块的实训经历对他们的就业很有帮助。

《中级维修电工实训教学改革》作为我院2008~2009年度的教研教改项目,经过近两年的研究与实践,效果显著,解决了三个问题:(1)对初、中、高级维修电工的电气控制线路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规整,既达到了国家对维修电工的技能鉴定要求,又提高了教学质量;(2)将原来的数字电子技术实训、模拟电子技术实训及中级维修电工中的电子技术实训整合为电子技术应用技能实训,优化了教学资源;(3)引入了小型plc技能实训,贴近了生产实际需要。

通过本课程改革,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通过本课程改革,使我院电气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得到了优化,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劳动部,机械工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鉴定规范(考核大纲):维修电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

[2]劳动部培训司.维修电工生产实习(第2版)[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4.

[3]职业技能鉴定教材编审委员会.维修电工(初级、中级、高级)[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8.

[4]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现代大职业教育之路[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电气自动化就业意向范文3

“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这就是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华美班”的特色。为让学生学到扎实的技能,毕业后就能上岗工作,该校省级品牌专业、国家示范重点建设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通过多次深入企业、市场调研,抓住电线电缆行业发展的机遇延伸特色专业方向,与无锡市华美电缆有限公司(下简称“华美电缆”)合作开办“华美班”,实现理论实践教学并行,管理考核齐抓共管。

校企融合,“华美班”破壳而出

2013年9月,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电子工程系的调研团队在深入考察众多机电类企业后,重点调研了宜兴官林电缆城,敏锐地感觉到了电线电缆制造技术发展迅速,与现代新材料、新技术紧密结合,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几年内电线电缆制造技术人才的需求将会进一步扩大。意识到这一点,学校组织了专家和骨干教师深入华美电缆、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等进行调研。学校钦惠平副校长告诉记者:“进行市场调研,看清市场动向,把握机遇与企业达成合作,是学校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学校从专业上保持优势,积极延伸特色专业内涵,根据市场需求拓展建立新的专业。”

无锡市华美电缆有限公司是江苏三木集团下属的分公司,具有二十多年的专业生产电线电缆的经验,地处美丽的太湖西岸,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华美电缆品牌”在2008年3月经中国品牌价值评估中心评估以10.66亿元的品牌价值位于国内电缆行业的前列。公司多年来坚持以“质量求生存”的企业路线。目前,华美电缆拥有员工500多人,其中各级技术和管理人员超过100人。

面临电缆制造这一专业在全国没有几家这一现状,而电线电缆企业在全国竞争日趋白热化,等到企业真正感觉招人难、用人难已为时已晚。职业院校应当承担起培养该行业人才的责任,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拥有59年悠久的办学历史,许多工科类专业都是省级和国家级示范专业,年平均就业率高达95%以上。双方在自己的领域都拥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经验,很快就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经过前期多次调研,学校决定与华美电缆合作开设五年制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电线电缆制造技术方向)专业。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学校和华美电缆共同设计了人才培养方案,由学校统一招生,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进入企业,换句话说就是“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去年9月,“华美班”第一批招收了17名学生。这些学生目前正在学校学习文化基础和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后2年将进行专业技术学习,每学年的上半学期在学校接受项目化教学,下半学期去华美电缆由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进行培养。在企业学习期间,企业根据专业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企业相应生产线岗位的情况安排师傅。最后一年,学生以企业顶岗实习为主,由企业的技术工程师和学校专任教师共同辅导。

“由于目前开设该专业的学校寥寥,故还没有完善的配套专业课程教材”,学校“华美班”负责人姚正武副教授介绍说,学校便依据线缆制造行业和国家的标准,借鉴企业生产工艺文件、设备操作指导书、相关理论出版资料和相关职业岗位培训教材等,着手开发配套教材。

理论实践,双层质量保证

走进华美班的课堂,姚正武老师正在给学生们讲解电缆的基础知识,学生们手中的电缆样品是去年8月从华美电缆拿回来的。为办好“华美班”,去年8月学校安排姚正武、刘四妹、张焱焱、夏诚4位“双师型”教师作为实习者到华美电缆进行首次培训。在电缆、塑料电线、橡皮线、拉丝生产车间,企业技术总监张锐林分别为4位教师进行了相关理论讲解,4位教师还试着进行了操作。在熟悉了相关的生产流程后,教师们还接受了产品质量检测方面的培训,并提出疑问并与企业工程师进行深度交流。培训结束后,教师们从企业带回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和常规电缆样品。“我们鼓励教师去企业学习,甚至去做兼职,这样不仅能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还能将企业最先进的知识带进课堂,何乐而不为。教师如果达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要求也无法继续教学,能做到这两方面平衡的教师就是我们的精英教师。”钦惠平笑着说道。

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是优秀学生和员工必不可缺的素质。在基础理论课方面,学校安排4位“双师型”教师进行授课,华美电缆企业安排了6位优秀的企业教师负责对学校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其中华美电缆的技术总监张锐林既是电缆行业的工程师也是质量工程师,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他还会定时去学校给学生上课,把企业文化和电缆行业的新知识、新信息等带进课堂。“学生们能够很快听懂新的知识,之前面对的都是企业员工,到了学校授课时我感受到了新鲜血液的力量。学生作为企业未来一份子,现在与他们多接触增加了解,对培养人才来说非常有益。”张锐林高兴地说道。

除了理论课教学质量保证外,现代学徒制给了学生实践课的教学质量保证。华美电缆企业自身就拥有完整的师傅带徒弟的培训系统,结合学校教学目标,成功地将这一系统运用在了“华美班“上。企业安排生产线的主管、领班或高技能员工担任学生师傅,最低要求是师傅的技术达到初二级以上,并且具有一定的道德水准。师徒结对分为双向选择和部门指定两种形式,并签署师带徒协议书,明确师徒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由于徒弟在学徒期间的一切安排需要经过师傅同意和批准,师傅对徒弟不仅是技术上的指导、职业精神的灌输,对日常生活等方面也要负责。在规定时间内,师傅根据徒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保质保量完成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师在学校就告诉学生,去企业就是去学习的,跟着师傅认真学习掌握本领,师傅才愿意教你,相反怕吃苦、怕动手的徒弟,有哪个师傅愿意带?”钦惠平说到。

管理考核,奖惩并行严要求

在“华美班”,学生前两年的基础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考试都要达到高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标准才能进入之后的学习。在之后两年的工学交替过程中,学生在学校的项目化学习,由学校教师制定考核标准,给学生打分;在企业的学习,由师傅依据教学目标进行打分;最后一年顶岗实习,由师傅和学校指导教师一起对学生在岗、轮岗实践进行考核。“最后看学生的综合评分,这就是双层考核与管理。”学校教务处孟宪辉处长说。

教师给学生打分,那么谁来给教师打分呢?学校定期组织学生给老师打分,此外还由各系主任和一批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组成监督小组,通过抽查听课给教师进行打分,并将考核的书面材料上交学校督导处。学校督导处对“双师型”教师进行检查、督导,作出评价,并形成书面材料作为“双师型”教师年终全面考核的依据。学校对教师的教学成果实行奖惩制度,如教师考核不及格,学校将取消其“双师型’教师的资格;如果教育教学成果显著,学校按实际情况给予奖励。

“华美班”的教师多是“双师型”教师,学校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方面对“双师型”教师进行教学检查与考核。教师需要每2年内在实践领域或者理论领域做出成果,例如开发研究项目,或者根据学校安排去企业实践,抑或者主持或参与建设实训室、校内外的实习基地等;在理论领域,要有论文或实践性教材的编写等研究成果,这是义务也是要求。

作为电缆制造行业的领头企业,与完整的师傅带徒弟培训系统相匹配的是成熟的员工管理系统。学校与企业结合“华美班”初期的实际情况,为了调动企业师傅们的积极性,企业对师傅进行连带考核,徒弟考核合格,师傅最高奖励500元;如果徒弟考核不及格,延长学徒期不超过三个月,延长期满考核仍不合格的,师傅有可能被取消资格。徒弟们因操作不熟练或技术不达标造成的人为事故,师傅负有连带责任。这些管理规定,不禁让人感受到了企业管理中一丝严厉的色彩,正是通过这些管理措施,“华美班”的学生们逐渐形成了正确的职业观念,掌握了过硬的技能技术。

与时俱进,“华美班”承上启下

说起“华美班”,拥有几十年办学经验的钦惠平不禁感慨:“我们学校的校企合作从计划经济时代就开始了,那个时候的订单班我称为1.0时代,每年按国家计划进行技能类人才的培养,这些学生毕业后基本都进入企业工作;90年代至20世纪初是2.0时代,订单班采用企业冠名的方式,但企业还不能融入日常教学;订单班进入3.0时代是2010年以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模式让企业与学校这两张皮贴在了一起,企业参与了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教学过程。通过校企深度融合的现代学徒制,有规律、有计划地让学生进行工学交替,学生就业对口率大大提升,‘华美班’学生毕业后,一部分优秀毕业生可直接进入华美电缆工作,另一部分毕业生则由华美电缆等推荐进入电缆相关行业工作。”

电气自动化就业意向范文4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职业化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历史使命。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要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关键。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积极转变教育观念,主动适应就业市场对人才职业化的需求,遵循职业化人才的成长和培养规律,加强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突出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培养,构建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化三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用性和适应性,毕业生素质明显提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显著提高,高职办学特色进一步凸显。 

一、“职业化三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1.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有两方面的评价标准。一是学校内部的评价,就是评价学校的毕业生在整体上是否达到学校规定的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是否相符。二是社会的评价,主要是以毕业生的质量作为依据,即评价毕业生是否能满足国家、社会、市场的需求,尤其是用人单位职业岗位的需求。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来看,存在人才培养模式过于陈旧,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不对接,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办学机制、办学模式还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尚未转化为有效的职业教育需求,职业院校对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反应不敏锐等现象。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强调,要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创建办学特色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2.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1999年改制为高职院校,长期办学经验的积累,使学院具备了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良好基础。学院面向先进制造业,以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重点建设并形成了一批特色专业群。在课程开发设计上形成了“以行业分析为基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帮助学生胜任职业任务为目标”的方法;职业能力培养上构筑了“职业基础技能训练—职业专项技能实训—职业综合应用能力实习的三级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以“专业知识、人文知识、社会知识、职业专门技术能力、职业关键能力、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等九大板块为基础的专业教育和品行教育相辅相成的教育体系;校企合作共建了340多家校外实训基地,打造了22个在自治区同类院校中装备最优、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校内实训基地,设立了21个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机构,学生职业资格鉴定合格率达到100%;学院依托行业背景优势和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组建“专业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兼职型能工巧匠”的专业教学团队;学院贯彻gb/t 1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和gb/t 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早在2005年就在全国同类高校中率先通过两个标准的认证,建立较为完善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二、“职业化三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论指导下,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受教育者设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以及实现这一结构的原则、程序和方式。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设计、师资队伍组成、实践教学等构成要素,这些要素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条主要途径,并在企业或行业的积极参与下,综合作用于培养对象,形成基础知识、基本素质、职业能力,最终实现培养目标。 

“职业化三级递进”的内涵,是指学院主动适应就业市场对人才职业化的需求,遵循职业化人才的成长和培养规律,将职业意识教育纳入教学计划,职业意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三者并重,按照“职业认知—职业认同—职业熟练”三个阶段,对学生实施三级的职业化教育和训练。 

1.第一级为职业认知阶段。主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入学教育、校园认同教育、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教育培养等。各专业根据定位不同,组织学生到相应行业的典型合作企业进行职业体验,把课堂设在企业现场,把企业作为职业意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基础能力培养的主要场所,通过专兼职教师的言传身教完成部分教育课程,使学生了解什么是行业、企业和职业等职业基本知识,了解行业、企业和职业的行为规范、职业责任和职业技能要求等。通过职业认知阶段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意识,明确未来职业人应具备的职业素质要求,懂得把今天的学习与明天的工作联系起来,从而增强学习动力, 明确努力方向,为职业认同阶段的角色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 

2.第二级为职业认同阶段。以职业意识教育为基础,以职业技能教育为载体,以校企合作为主要途径,通过“学中做、做中学”,实施职业意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的教育,各专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对学生开展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培养、职业行为规范训导、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培养、强化职业价值观和职业责任训练,引导学生进入职业角色,规划职业生涯。通过职业认同阶段教育,让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掌握未来职业人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实现从大学生向“职业人”的角色转换,为职业熟练阶段打下坚实的能力和素质基础。 

3.第三级为职业熟练阶段。就是对学生开展至少半年以上顶岗实习教育,主要为学生进入社会成为职业人做好充分准备。各专业针对不同的企业和不同的岗位,设计顶岗实习课程包,供学生选择学习。由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兴趣和就业意向,选择相应行业企业的顶岗实习岗位,并按照相应的顶岗实习课程包的要求完成顶岗实习。实施校企双主体的顶岗实习指导和管理,实行综合考核评价办法。通过职业熟练阶段教育,使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等方面达到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职业化要求,学生的职业化程度得到质的提高。 

三、“职业化三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实施 

1.以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全面推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学院确定焊接技术及自动化、应用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物流管理、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为重点建设专业,按照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体要求,深化与地方特别是北部湾经济区各行业企业合作,加大工学结合力度,依据自身的行业特点,建立各具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如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联合广西焊接学会、南宁市焊接协会等,学校、企业、协会学会三方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组织专家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实施指导,创建了“三方联动、全程合作”的职业化逐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以培养电子企业的产品开发、产品生产、产品销售、产品维修、生产管理等工作岗位为目标,结合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及能力要求,创建了“任务驱动的职业化三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加强与“自动化产品供应商”“自动化工程商”“自动化设备应用企业”等三类与本专业建设密切相关企业的合作,创建“1+3合作的职业化三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物流管理专业与物流服务公司等企业密切联系,创建“订单导向的职业化三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以典型模具设计制造工作项目为载体,创建“项目驱动职业化三级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2.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化课程体系。学院与行业企业合作,由专业教师、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共同组成课程开发建设小组,共同进行课程的开发、建设和改革。各专业组织开展全面、深入的社会需求调研,明晰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确定毕业生就业岗位和职业生涯发展,根据专业相关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和工作任务,分析选取教学内容并按工作过程序化课程结构,注重从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培养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明确职业通用能力,根据企业对职业化人才的要求,打破过去侧重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养,而职业意识教育缺失、职业道德教育乏力的学科课程体系,依据职业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将职业意识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纳入或渗透到课程中去。在公共基础课程设置时,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将基础课的内容通过课程重组,渗透或分解到新的课程,同时按照职业化要求改革授课方式。在专业技术学习领域课程设置时,以培养学生胜任职业岗位工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根据实际工作中典型任务(或项目)的工作流程,分析工作任务,将行动领域能力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内容。 

3.建设具有较高职业化水平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通过分析高职教师的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建立高职教师岗位职业能力和素质标准,构建教师培训体系,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师教育培训工程,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职业素质。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和人才互换交流、引进、聘用等途径,重点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形成双师教学团队建设的有效机制。重点建设专业及专业群中,培养了一批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专业教师中“双师”素质比例达到85%以上。聘请企业兼职教师,重点专业专兼教师比例基本达1∶1,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各级技术能手讲授的机制。 

4.校企共建具有浓厚职业和企业文化氛围的多功能生产性实训基地。围绕职业化人才培养要求,按照教学、生产、培训、鉴定和科研五合一的功能定位和先进性、适用性、系统性的要求,突出“开放性、职业性”的特点,校企共建“共享共赢”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形成以学校为主导、校企合作共建、教师和技术人员融通、教学实训和生产过程结合、设备共享的运行机制,营造实训基地职业文化氛围。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学生学习职业技能,提升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的摇篮,推进“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改革,为提高学生职业化程度打下基础。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为企业输送优秀毕业生和主动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契机,按照集教学实训、顶岗实习、就业于一体的思路进行校企共建,同时抓住顶岗实习这个核心环节,建立健全顶岗实习的管理机制。 

5.强化职业意识教育。充分发挥职业意识教育在职业素质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以职业价值观为核心,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为切入点,以职业技能培养为载体,加强对学生职业知识教育和职业情感、职业态度的培养,改革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相结合的职业意识教育途径与方法,认真分析各专业职业意识教育的共性和个性需求,围绕职业化三级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循序渐进的、系统的职业意识教育体系和职业意识教育公共平台。培养一支专兼结合的职业意识教育团队,通过加强职业意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提高学生职业化程度。 

四、“职业化三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效 

经过多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化三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综合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学院于2008年10月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重点培育院校。 

1.工学结合得到有效推进。“职业化三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就业市场对职业化人才的需求,建立在校企合作基础之上的,校企双方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达到了校企双赢目的。一方面学校充分利用企业的技术、管理、设备、项目等各种资源解决了学生实训和顶岗实习的问题,大大提高学生的职业化素质,全面促进了学院的专业建设以及学生的就业;另一方面,企业接纳学生参与实训过程中降低了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企业技术力量,也储备了一批企业适用的高素质人才。 

2.学生职业化程度大大提高。“职业化三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既考虑了职业化人才的成长和培养规律,又考虑了个性化需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自觉成长为适应就业市场需要的职业人。历年来,毕业生的“双证率”均达99%以上,学院代表广西组队参加全国的各类技能大赛屡创佳绩,如在200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第三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正保教育杯第四届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均取得优异的成绩。 

电气自动化就业意向范文5

【关键词】电工专业;教学;素质教育

职业教育强调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在电工专业课堂教学中我们不断引入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其思路是:一是最大限度提高电工实验的开设率;二是对某些教学内容尝试引入项目式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三是全体学生参与课程设计和安装实践;四是走出校门到生产实际中去锻炼。让学生实实在在的体验生活,自己动手,真正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并引导学生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有了这样的经历,踏入社会就不会有那种陌生感和超重感,更不会感到在学校中所学是一无用处的。

一、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实践能力

1.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气自动化设备得到广泛应用,学习锻炼的机会越来越多。我校的电工实验室、电工实习中心因为使用率很高,近年来经常出现电器设备的损坏,如实验台、仪器仪表、接触器、按钮、时间继电器、自动开关等,我们经常组织学生整理、维护、修理实验设备,焊接连接导线。在实验、实习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排除故障。这样做,既丰富了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增强了实践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实用型人才,提高教学质量。

2.在教学方式上,引入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式教学,把难于理解掌握的理论知识融于实践教学中,使学生通过自己亲身的实际体验来理解和掌握知识。例如,学校在讲授电子线路课程时就采用项目式教学,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最终不仅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熟悉了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而且自身的技能操作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讲家电原理制冷技术这一章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采用理实一体教学,通过老师讲解演示,学生不但会分析各种电路、会接线,而且对出现的故障也会检修。

二、处处为人师表,教人须先教心

1.在电工学绪论课教学中,通过使学生了解电工技术飞速发展和电能的广泛应用,尤其是三峡电站的建设规模和投入使用,让学生懂得电力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从而把学习本课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习兴趣和献身精神。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导让学生认识电工学的科学性、严密性及应用的广泛性,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真、善、美世界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在实验、实训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细致踏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使其养成节约用电、团结互助、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努力成为一名高技能人才。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受到学生的关注、评价、学习和仿效,所以教师应注意处处为人师表。比如:充分备课,严谨治教,体现认真负责的精神;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体现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学内容结合生产、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方法;课堂内容要讲得对、讲得清、讲得活、讲得精,对教材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向学生交待清楚,敢于在学生面前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以自己的行为来熏陶和感染学生,在各方面都给学生起表率作用。

三、认真钻研教材,课前充分准备

1.教材是教师备课的重要依据。教师只有熟悉教学大纲,深入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生,从实际情况出发,才能在备课中紧紧围绕教学点,挖掘能力点,渗透德育点。比如,在学习有源电路这一内容时,要确定电动势、电压和电流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电位法、公式法、全电路欧姆定律、回路电压定律等方法,求得其解。这样做,可以开阔学生思维,提高其应变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就须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以及渗透德育兼顾。上课时要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如课堂提问、课堂练习等)及时调整方法、内容、深度和进度,随时准备回答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引导学生实现课程教学大纲既定的教学目标。

2.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按照教育教学规律,结合学生实际进行针对性施教,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的劳动。因此,作为教师,不断探讨学习方法,奉行寓教于乐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如何“做”。

(1)教会阅读书本。电工理论的概念、原理、公式和结论文字精练,但在教材中往往叙述的太繁琐。我在教学中把头序纷繁的教材内容归纳为简明扼要的“纲要”,以便学生透彻理解,牢固掌握。

(2)教会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依据教师的要求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自己去发现问题,并且尝试分析和解决问题。我们教学的主旨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因好奇而发问,往往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开始。好奇心强的人探索未知世界的内在驱动力会更大,也往往更容易获得创造发明的机遇。

(3)教会学生“迁移”知识。在教学中使学生了解到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有许多问题在课本中是找不到现成答案的。因此,学会“迁移”知识的本领对今后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教授一些分析和维修电器的方法,通过对十几种典型电路的熟悉,领会其电路本质就可以做到举一反三。

3.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项目外,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熟练技能的机会,如日光灯电路、电动机控制电路、低压配电盘的安装、调试等,都可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在实验室独立操作。演示和实物教学,可结合实验课进行。如楞次定律,左、右手定则,旋转磁场,电磁继电器,单相、三相交流电动势的产生等采用演示教学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们都带着一种好奇心,头脑中不时产生一连串的“?”号,教师边演示、边提问、边解答,把抽象的电工理论变得具体、生动,使学生在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深深感受到学电有趣,学电有用。

四、注重实践环节,培养综合技能

2010年起,为实施校企联姻的办学模式,我校和市内几家大型企业达成意向,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学校为企业代培学员,企业为学校提供长期稳定的实习场所,为毕业生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和就业开辟了新的途径。在实习期间,我校为学生制定了详尽的实习计划并安排专门的实习指导,要求学生遵守工厂的管理制度,按时上下班。还要求学生每天记实习日记,每周布置实习任务。每月结合实习内容,安排理论考试一次。常常联系工厂的师傅,对学生答疑解难。专业指导老师也能及时帮助学生提高认识,让学生结合专业理论,对工厂的电器设备、生产工艺,电气控制技术、自动化控制水平进行观察认识、分析提高,并能提出改进的建议。

电气自动化就业意向范文6

2003年,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以下简称劳动社)将引进版图书出版,特别是引进版职教教材出版,作为新业务的重点。

1.引进版图书市场的发展势头

引进版图书在我国图书零售市场占比不断扩大,2002年引进版对整个图书零售市场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1.40%。到2005年,其销售码洋占到全国图书零售总量的17.98%。1999年至2006年5月的统计数据表明,文学类(国外当代畅销小说、国外名家经典、文学经典名著及其绘本、国外儿童文学)、经济类(教材、学术经典、大众读物)、哲社法律类、工业技术类(自动化、计算机)、语言文字类(教材、辞典、英文读物)是累计引进种数最多的前五位。特别是经管类、计算机类、英语类教材取得了非常好的市场成绩。究其原因,一是引进版图书丰富了读者的选择、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例如计算机与经管类图书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解决了由于国内相关领域相对落后而出版物无法及时跟进的问题;二是在内容、设计、配套资源等整体质量方面,引进版图书具有较高水准,来自美、英等国的大众图书、教材的语言都比较通俗,案例和图表丰富,版式设计轻松活泼、创意性强,教材配有丰富的辅助教学资源。反观国内相关出版物,语言、版式设计过于严肃,理论性较强,缺少案例、图表,教材配套资源少。因此,引进版图书表现出了较高的市场效率,码洋品种效率(销售码洋比重与动销品种比重的比值,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品种获益能力)一直居高不下。

2.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

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后,职业教育改革之风兴起,职教教材出版成为市场新热点。高教社、机工社、电子社、化工社及清华社等出版社专门成立了职教教材出版业务部门,把当时的出版重点放在了就业市场急需与热门的专业上,如机械类、汽车类、计算机类、电气信息类等。由于当时的改革刚起步,绝大部分院校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课程内容比较薄弱,无法满足培养实践人才的职业教育新目标。各类已有教材水平参差不齐,案例、图文结合少,配有实训操作内容的教材少,而颠覆“学科中心”教学模式、符合“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国内教材更是稀缺。因此,国家鼓励“积极引进国(境)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在这种情况下,高教社走出了第一步,引进了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的高职教材,包括计算机与信息类、汽车维修类等教材。因此,引进国外职教教材资源成为各出版社所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3.高校引进版教材使用情况

国内使用引进版教材是从研究生和本科生教学发展起来的,是受教育部倡导在高校实行双语(特别是英语)教学及跟进国际先进教学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其模式有原版、影印版、翻译版及中英对照版等。2001年9月出台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对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发展迅速,国际通用性、可比性强的学科和专业可以直接引进先进的、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原版教材。”教育部要求其直属高校力争在3年内,“原版教材教学课程要达到所开课程的5%~10%”。在公共基础课方面,英语、数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教材比较受欢迎。在专业课方面,传统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材如机械设计、机械原理、力学应用较广,而计算机、电子、通信、生命科学、经济管理等发展较快的新兴学科的教材应用量更大。国内外相关出版社从高校使用引进版教材中受益匪浅,例如2001年培生教育出版集团面向我国高校和研究人员的教材和高端合作出版(版权贸易)图书多达680种,而国内的出版社如外研社英语类教材、机工社经管类教材、清华社计算机类教材的出版得到快速发展。在某种程度上,高校引进版教材的成功也为职教教材的引进树立了信心。

二、职业教育教材国际合作出版模式

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劳动保障和科技安全是劳动社的四大出版领域,其中职教图书码洋占到全社总码洋的一半左右。因此,根据自身专业的特点与定位,劳动社将职教教材作为引进版图书的重要支撑,并经历了2003年成立“外版图书编辑室”出版引进版职教教材,到2006年将相关出版职能划转到职教教材编辑部门两个阶段。单品年销售册数的最佳成绩从2005年《职业指导(第7版)》的3305册发展到《新模式英语1》近年来年销售册数稳定在6万册左右,总销售码洋从不足百万元发展到近年来稳定在400万元左右。合作出版模式主要有翻译、翻译改编以及全方位合作三种形式。

1.翻译、翻译改编

2004年,劳动社与培生教育出版集团的合作出版采取了翻译形式,涉及机械制造、汽车维修、职业技能提升、职业指导与课程学习指导等系列教材共30多种。除个别教材由于太厚而分册出版外,其余教材和教师用书基本上都是原文翻译。2009年,劳动社与圣智学习出版公司合作出版《新模式英语》系列教材(中高职四个层次,包括学生用书、教师用书、习题册等),则采用了翻译改编形式。

2.全方位合作

以上两种形式是引进版图书出版的常用模式。德国康乃馨出版集团试图与劳动社建立的合作模式则是包括教材研发出版、资格证书引进、师资培训在内的全方位合作。2004年,康乃馨出版集团国际版权部经理霍尔格・贝姆先生曾来劳动社商谈合作,提出合作出版一批教材、引进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以及建立一个平台。一批教材是指依据“行动导向教学法”编写的机械、汽车、电气等专业领域的德国职教教材。在此基础之上,康乃馨出版集团希望通过与德国基督教社会联盟下属的汉斯・赛德尔基金合作,引进慕尼黑手工业协会的相关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一个平台,是指通过劳动社在中国建立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平台,其原型是康乃馨出版集团在德国建立的复合型教师培训平台。该平台主要以在线教学的形式向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提供“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相关培训。培训内容由多特蒙德大学“行动导向教学法”教学专家与中国专家共同开发。虽然由于缺乏既懂专业又懂德语的翻译作者,劳动社放弃了与其合作,但该模式具有很重要的启发意义。单纯提供教材已越来越难应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教材市场,而提供整套教学服务解决方案成为一种战略选择。例如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圣智学习出版公司前身)曾将公司的发展目标定为:为21世纪乃至更远的未来提供“完全学习解决方案”,即“最好的教育内容、最好的学习手段、科学测试手段”。1999年,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成立了职业研究所,其教学服务产品不仅包括教师培训、教学管理、课程设计,甚至提供行业技术、经营管理、行业职业规划的从业解决方案。

三、职业教育教材国际合作出版经验

劳动社引进职教教材经历的两个阶段,正是“初探试水”到逐步“熟悉水性”的过程,教材销售码洋的增长反映出了这样的变化,主要集中在产品研发以及营销策略上。另外,在与国外出版公司的合作过程中,劳动社也积累了一些相关出版经验。

1.产品研发

产品研发的首要问题就是解决产品的定位,即要做什么样的产品。职教改革兴起时,在各专业改革教材积极借鉴国外经验、国内改革教材还未明确改革大纲的前提下,劳动社起初将高职引进版专业(主要是机械加工、汽车维修两大类理工专业)教材定位为各高职院校传统教材的替代产品,但市场成绩平平。虽然引进版高职教材在知识更新上、教学模式上、教材编写体例上优于国内教材,但由于国内外职业教育教学特别是理工类专业教学对师资、课程、场地、设备、工具及材料等的要求差异,使专业课教材的使用受到限制。例如,美国的机械加工、汽车维修教材在单位制(美国使用英制,我国使用米制)、标准、设备及工具等方面与国内的生产习惯存在较大差异。虽然换算了单位制、核对与对应了国内相关职业标准,但相关理工类教材在国内课堂的使用仍然受到较大限制。在发现这样的势头后,劳动社将语言类教材作为引进的新方向,而把理工类专业课教材定位为“课堂教材的补充,教学实践的参考”。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传统教学习惯,以及对引进版教材的教学新思想的接受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即便是目前销售形势较好的英语引进版教材,由于采用了一体化教学新思想与新形式,其与同级别的传统国内英语教材相比销售册数仍处于下风。而理工类专业课的教学组织比英语课复杂,其引进版教材则更难于被教师所接受。

引进版职教教材在课堂的使用受到限制,但其丰富的教学立体化资源和做法是值得借鉴与利用的。例如,劳动社引进的英语系列教材提供了教材、教师用书、练习册、课文听力光盘、活动库素材光盘、活动库听力光盘、教学视频光盘及组卷系统等极为丰富实用的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补充开发了教学课件,使教材更为易用。在引进教材时,一方面学习教学资源建设先进理念,另一面还看到独立开发这样一套资源在人才、理念、技术、资金上还存在很多不足与限制。因此,利用国外出版公司的资源促进产品销售是当前的现实选择。

2.产品营销

产品营销是教材走向市场、实现利润、扩大品牌影响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在引进职教教材之初,考虑到与培生、圣智这样的国际大品牌合作,可以共同扩大在细分市场中的品牌影响力。这样的策略在比较成熟的经管类、计算机类、英语类引进版图书市场是比较有效的,但由于职业院校对国际出版品牌相对陌生,在没有大力度的营销铺垫下,在职教教材这个新领域中,其对发行的促进作用有限。这从劳动社发行渠道的转换中可以看出。

劳动社发行渠道主要有新华书店和发行站两种模式。在“外版图书编辑室”阶段,主要利用的是新华书店渠道分销或上架销售,力求进入高职院校市场,其劣势是很难掌握终端客户的信息,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终端营销。因此,在宣传推广投入不足、力度不够的情况下,单品年发行最佳成绩仅3305册。在2006年后,引进版教材工作由职教教材编辑部门负责,发行渠道也转向劳动社自办的主要面向技工院校的发行站渠道,销售成绩有了较大突破。新引进的教材单品年发行最佳成绩达75690册;原最佳成绩的单品年发行最高达8278册,提高了150%。可见,充分利用劳动社在技工院校、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方面的品牌优势及系统发行渠道优势,使引进版教材营销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

3.合作策略

国内出版社在与国外出版公司特别是大型出版公司合作时,要明确自身的优势与定位,否则很难获得合作意向。例如,培生早期选择国内出版社时遍地撒网,但效果不好。因此,其按照学科、类型对图书分类,逐渐将合作聚焦于相关领域少数几家实力强的出版社,主要合作伙伴是实力强的教育社、大学社、专业社、综合社。

在与国外出版公司洽谈版权合作时,要做好充分准备并突出自身优势。在会谈前要约好时间,以及会谈事项、双方会见人员(最好说明职位与负责工作),需要对方做何准备。这样,外方就会认真准备,使会谈富有成效。出版社的品牌、出版社在相关领域的图书市场占有率、出书质量和是否按时付款是国外出版公司考可合作性的重要指标,而首印数、版税率、估定价、预计出版时间、预计3年内销量是考察一本书是否值得授权的重要因素。对教材来说,并不是版税率和首印数越高,就越可能获得好选题,国外出版公司更看重长线市场和合作规模。

除了版权合作外,还可充分利用国外出版公司资源做好选题、质量、营销、售前售后教师支持服务。例如,劳动社在与圣智学习出版公司合作《新模式英语》系列教材时,为解决教材改版问题,圣智不仅派出2名产品经理,还派出2名常驻亚洲的资深英语教材编辑;在教材师资培训中,圣智派出了常驻中国的外籍英语课程专家巡回培训,得到了学员的热烈反馈,很好地促进了教材销售。此外,出版社组织召开研讨宣传会、在书店设置专柜、在院校设置样书架、在报刊开设专栏、通过教师俱乐部为教师提供服务,也是国外大出版公司在中国常用的营销策略。因此,充分利用好国外出版公司的力量,做好选题、出版、营销、服务工作,可以实现合作双方及读者多赢的局面。

四、职业教育教材国际合作出版展望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虽然本版图书的市场表现越来越好,但引进版图书销售码洋在整体图书零售市场占比据有所下降。但据“开卷数据”统计,其在2014年整体图书零售市场占比仍高达15.6%,而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需经历一个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因此职业教育教材国际合作出版仍可有所作为。具体可从产品研发、合作深化两方面对现有策略作调整。

1.产品研发

国外理工类专业教材的易读性、立体化资源丰富性较高,但通过合作,笔者发现国内外课堂教学对教学条件(师资、场地、设备、工具及材料等)的要求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继续与国外合作必须调整策略。优化国际合作出版的“本土化运作”,即通过对引进版图书的文本(内容、形式)、制作(产品形态、材料)和销售(营销理念、营销方式)等进行一定的改变、调整,使之更好地符合中国图书市场。

一是探索合作出版“软性专业教材”,即英语学习类、计算机软件类、电子商务类、服务类、管理类等专业教材,以及职业人终身学习类教材。针对我国国情对相关教材做适当调整,从而打造出符合国情的有竞争力的产品。二是探索教材出版服务全套引进国外教学的模式。例如,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与德国埃尔福特培训中心合作开设数控加工、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等专业的中德国际班,引进德国教学大纲、职业资格考试,中德教师合作完成教学(前三年在国内,第四年在德国),德方指定教材。若在这种教学模式比较成熟时,可探索引进出版相关教材。三是探索“扩窗模式”开发引进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国(境)外优质职教教材资源,对其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综合开发利用。例如对英语教材,可以根据生源、教学层次、专业要求对学时、难易程度、内容选取的不同,开发出不同类型的版本。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材的针对性与易用性,满足不同教学的需要,还可以节省一笔开发费用,使教材在市场上具备较高的性价比。

2.合作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