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移动互联网的立足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移动互联网的立足点范文1
ECIRM模型是和君咨询公司在系统研究了欧美典型公司和中国本土大企业成长的经验后,分析并总结提炼出的一个在中国商务环境下如何造就公司的一般模式。
ECIRM模型
ECIRM模型是由企业发展战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五个要素和五个维度而构成,共同耦合成为一个以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能力为核心的、适合中国特色的大公司战略模型。这个模型符合中国经济改革的特色,体现了在改革中不断发展的企业的动态变化规律。
1.ECIRM模型的五个核心要素
ECIRM模型的构成包括了五个核心要素,分别是:
E,代表企业家(Entrepreneur)要素;C,代表资本(Capital)要素;I,代表产业(Industry)要素;R,代表资源(Resource)要素;M,代表管理(Management)要素。
五个要素共同耦合成为一个以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能力为核心的公司战略模型,同时也构成了从战略上系统解析一家企业的五个基本维度。
2.在ECIRM模型下分析四类公司
产业型公司
产业型公司是以产业为立足点,基于产业链整合或产业生态打造而制定实施战略和发育组织功能,以通过产业整合创造价值作为核心逻辑。
资本型公司
资本型公司是以资本为立足点,基于金融理念、投资运作和并购整合而制定实施战略和发育组织功能,以通过资本运作创造价值作为核心逻辑。
资源型公司
资源型公司是以资源为立足点,基于资源的获取、占有和运营而获得成长,以形成特定的资源优势作为核心逻辑。
绝大多数企业都属于资源型公司,依托某个或某些方面的资源优势而获得一时成长,但基于特定资源的不可持续性而在后期发展上出现明显分野。
管理型公司
管理型公司是以管理为立足点,基于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体系打造而制定实施战略和发育组织功能,以通过组织和管理创新创造价值作为核心逻辑。
3.不同类型公司成长路径
需要注意的是,四类公司在ECIRM模型框架下呈现出不同的成长路径:产业型公司和资本型公司呈现“顺时针”方向的成长路径,而资源型公司和管理型公司则呈现“逆时针”方向的成长路径。
产业型公司
产业型公司呈现“产业-资源-管理-资本”的战略逻辑和成长路径:由产业出发,基于清晰的产业定位展开产业资源获取、重组和整合,进而在产业整合和产业创新的基础上发育管理体系和组织能力,最终嫁接资本市场、放大资本功能、形成产融互动。如此形成一个正向闭环,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资本型公司
资本型公司呈现“资本-产业-资源-管理”的战略逻辑和成长路径:由资本出发,首先需要研究分析和找到确立所投资的产业谱系,继而基于产业谱系展开产业资源获取、重组和整合,最终在融资模式创新和产业投资能力的导向下发育管理体系和组织能力。如此同样形成一个正向闭环,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资源型公司
资源型公司呈现“资源-产业-资本-管理”的战略逻辑和成长路径:资源型公司由资源出发,首先分析研究并精准地找到确立自己的产业方向和产业定位,然后致力形成在特定产业内的优势地位。继而以此嫁接资本市场、放大资本功能、创造合理市值,而最终必须落脚到构建和发育自身独特的管理体系和组织能力上。如此,资源型公司方能实现战略成长和突破,走出更大的格局和循环。
管理型公司
管理型公司呈现“管理-资源-产业-资本”的战略逻辑和成长路径:管理型公司应该由管理出发,基于独特的商业模式创新和组织管理能力。首先致力于获取和形成自己的资源优势(包括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继而在占有和掌握资源的基础上强化产业地位、凸显产业价值,最终凭借产业优势嫁接资本市场、放大资本功能、创造合理市值、实现管理归位。如此,管理型公司也才能实现战略成长和突破,走出更大的格局和循环。
4.延伸思考
ECIRM模型是一个在中国商业生态下如何造就大公司的基本框架,是致力于长远发展的企业必须确立的系统经营思维。
持续地致力于五个方面均衡发育和发展且能够做到五者之间功能耦合和系统协同的企业,方具有真正的未来。反之,五者之中任何一个方面或多个方面的发展受到忽略或者出现功能残障,企业发展就会遇到短板和瓶颈。在“互联网+”时代,我们重新审视经典ECIRM模型,或许可以找到更多运用的新意。
“I+ECIRM”模型的创新解释
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颠覆性地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企业的发展模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基于经典的ECIRM模型,笔者尝试将“I(Internet)”这一要素引入,改造成为I+ECIRM模型,并发现了对企业创新自身发展路径的新规律和新方法。
1.“I+ECIRM”模型的三大特征
特征一:经典ECIRM所描述的基本规律和逻辑没有变化。换言之,“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不是互联网本身,而是通过互联网进一步回归商业本质,最终留下的将是那些更懂得这门生意本质的企业。
特征二:“互联网+”将全面作用于企业家、资本、产业、资源和管理五大要素,并赋予各要素本身更加丰富的内涵。
特征三:“互联网+”还将优化和改造不同类型企业的成长路径和轮动发展关系,由此帮助最先意识并拥抱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技术的企业实现发展路径上的创新并弯道超车。
2.“互联网+“对五大要素内涵的改造
I+E:“互联网+”首先改造的是企业家(Entrepreneur)要素,即企业家的思维结构要升级,需要深谙互联网精神中“开放、平等、协作、共享”的精髓,这是结构驱动的根本,同时,这也是其他四个要素新型转换关系实现的前提。
I+C:互联网极大地颠覆了传统的资本(Capital)互动模式,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工具,使得传统金融业务具备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中间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等一系列特征,衍生出更多的资本服务模式(例如众筹、P2P等),使产融互动的方式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I+I:互联网对传统产业(Industry)的改造和颠覆是全方位的,这是“互联网+”时代的主要表现。传统企业通过嫁接互联网营销、O2O改造、商业模式创新以及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来改造自身产业,已成为其升级转型的标志性举措。
I+R:互联网不但极大优化了资源(Resource)的获取、流转和交易方式,更刷新了人们对资源范畴的认知,数据、创客、粉丝、平台等都成了“互联网+”时代的关键资源。
I+M:管理(Management)上,传统企业实现真正互联网转型的根本难题在“内部”,即企业内部的发展战略、组织管理和文化价值观等层面如何实现互联网改造。
如果处理不好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神形分裂”:一方面企业拼命追求外部商业模式和商业技术的互联网化,而另一方面组织内部却依然层级森严管理僵化,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外部互联、内部失联”。
3.“互联网+”时代公司成长路径创新
经典ECIRM模型下,各类型公司遵循“顺时针”(资本型和产业型)或“逆时针”(资源型和管理型)成长路径原则;加入互联网因素后的I+ECIRM模型,虽然各类型公司的成长路径方向不变,但存在可“跳代”路径创新。
产业型公司的发展路径“跳带”创新
按照ECIRM模型的经典解释,产业型公司呈现“产业-资源-管理-资本”的战略逻辑和成长路径。然而,当融合了互联网这一要素后会怎么样呢?
当产业型公司基于产业定位展开资源获取、重组和整合之路乏力或受阻之时,可考虑通过管理系统层面的互联网化改造,逆向倒逼组织的资源获取能力的提高,抑或大大提升资源的价值转化效率来放大资源使用能力。
举例来说,海尔集团的自主经营体和员工创客化变革,本质上使资源的获取方式从“顶层靶向投射”转为“基层全面吸附”,由此形成了组织的全面活力化改造。
资本型公司的发展路径“跳带”创新
按照ECIRM模型的经典解释,资本型公司呈现“资本-产业-资源-管理”的战略逻辑和成长路径。引入“互联网+”要素后,资本型公司可有如下的发展路径创新。创新路径解释:资本型公司在一手布局产业谱系的同时,如若能在“互联网+”的大势下,用另一只手去前瞻性圈占互联网时代的稀缺资源(如平台资源、粉丝资源、创客资源、数据资源等),则有利于回溯倍增其产业实力,并为旗下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资源支撑。
举例来看,联想控股战略投资P2P平台北京翼龙贷,这样,翼龙贷将与联想控股的现有业务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翼龙贷将直接进想控股核心资产,隶属五大板块中的“消费与现代服务”板块。
资源型公司的成长路径创新
资源型公司按照ECIRM的经典解释,其战略成长路径为“资本-产业-资源-管理”。
嫁接互联网思维,资源型公司可独辟蹊径:“互联网+”时代下,资源型公司―尤其是拥有互联网关键资源的公司,将可直接寻求资本的青睐和助力,进而逆向推动其自身产业实力的塑造。
拿最为典型的互联网企业来说,这些企业在尚无任何产业实力的情况下,仅凭其拥有的某种关键互联网资源要素(例如粉丝数量)就能获取投资者的兴趣,在此助推下直接冲刺资本市场,进而携资本屠龙刀反过来塑造或颠覆既有产业。
管理型公司的成长路径创新
移动互联网的立足点范文2
关键词 纸质媒体;移动客户端;转型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3-0184-02
随着移动互联网络的发展,截至2014年年底,中国的手机网民数已经高达5.91亿,占网民总数的93.5%,平均每人每天用手机上网时间达3.1小时。手机成为了连接人与互联网之间最直接、最便捷的终端渠道。在此大势之下,互联网把传统媒体赶进了一个新时代,媒体的格局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随着以手机为终端的新兴媒体的强势崛起,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面临着发行量下滑、广告额大跌、赢利能力减弱的严峻形势。2014年频频出现纸媒停刊或休刊的消息,传统纸媒前途堪忧的论断不断入耳。
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纸媒只能坐等消亡。相反,如果发挥好自身优势,并充分结合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在移动端上寻求契机,开发运营新闻客户端,完全可以柳暗花明,从而实现逆袭。
1 传统纸媒转型面临压力
曾经何时,传统纸媒是标准的“高富帅”,它们立足本土,发出舆论阵地的最强音,影响力巨大。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让传统纸媒倍感生存压力。于是,各个纸媒争相开发运营客户端谋求转型。然而,地市级传统媒体要开发运营好客户端,将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是面对国家和省级媒体的竞争。2014年,新闻客户端“国家队”“省级队”密集亮相。6月11日,“新华社”总客户端正式上线;6月12日,人民日报客户端上线;6月20日,山东大众报业集团的“山东24小时”上线……而各大门户网站推出的客户端,如网易、腾讯、搜狐、凤凰新闻等,其发展势头亦是非常迅猛,在移动终端上“独领”。地市级传统媒体运营客户端在推广和运营上都将面临着国家级和省级媒体客户端的挑战。
其次,地市级传统媒体运营客户端还面临着来自本地自媒体的竞争。由于自媒体的准入门槛低、操作相对简单等,近两年来,每个城市都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自媒体平台。由于这些平台的运营者经营思路清晰、灵活应变快、不受体制羁绊等原因,他们往往都做得风生水起,并且迅速受到了当地网民的青睐。
无论是中央、省级媒体,还是地方自媒体,大都都想在移动终端上分得一杯羹,为争夺地方用户和市场竭尽全力。在这种情况下,地市级传统媒体要运营移动客户端,必将面临着来自以上双重挤压。要想冲出重围,做大做强,并非一件易事。
2 立足优势借助移动终端求转型
尽管传统纸媒处境不佳,生存空间也被其他媒体一再侵占。但地市级传统媒体的优势显而易见:地市级传统媒体相较于中央、省级媒体以及全国性的门户网站,在运营移动端上,虽然没有强大的新闻资源以及影响力,但地市级传统媒体有其自身的地域优势;相较于本地自媒体,传统媒体的灵活性上不如自媒体,但它却有其特有的媒体优势等。因此,在媒体融合的大形势下,地市级传统媒体发力移动客户端,如果利用好自身的优势,找好着力点,必将大有作为。
第一,着眼于内容建设,利用人才和平台优势,打造独具特色的新闻延伸产品。
一是要做好本地新闻的挖掘和深加工。在移动端的运营中,传统媒体要利用这种优势,充分挖掘本地新闻素材,做精做足适合本地受众的新闻产品,让用户获得在其他的移动终端上得不到的新闻和资讯。同时,运营者也要意识到,移动终端新闻的,不能仅仅是把传统媒体的新闻搬运到移动端上,而是要发挥好传统媒体采编优势和信息资源优势,把传统媒体原创的内容、权威的信息向新兴媒体延伸,充分做好二次加工,多生产适应新媒体传播特点的精准短小、鲜活快捷、吸引力强的信息。只有让自己的原生内容成为亮点,传统媒体的移动端才能独占鳌头,以其独特的新闻资讯吸引住本地用户。
二是要做好新闻的延伸产品。运营者要认识到,“内容为王”并不是“新闻为王”,新闻已经不再是新媒体的全部,也不再是受众所需要的全部。由于用户获取新闻的渠道在改变,用户的阅读习惯也在改变。运营者要运用互联网思维,正确树立新媒体时代的内容观,正确面对受众阅读习惯改变、阅读平台逐渐转移、新闻分发渠道变得日益重要等现实挑战,放弃单纯新新闻、传递资讯的功能,而要以自身的新闻为素材,深挖更多的延伸产品。
第二,着眼于本土优势,做好跨界融合,做出接地气、有个性的移动端。
虽然说网络时代地域观念不再明显,但是要做好一款立足本土的移动端,实施本土化战略仍然是关键,这也是地市级传统媒体的移动客户端业务发展的基础。
作为土生土长、最熟悉当地“地形”的传统媒体,对于市场与受众都有着深刻的了解,因此,在移动端业务的发展上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地缘优势,贯彻本土化理念,深化本土化服务,以广告主需求和用户需求为立足点进行定位,要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用户入手,走地缘亲和路线,真正打造出具有本土地域特色的移动端内容,增强互动性,提升对本土用户的亲和力。
除了要提供具有个性化特色的新闻内容之外,移动客户端还有利用自身对资源的掌握和对市场的了解,做好跨界融合。经营者要将本地用户最热切需要的实用信息,如美食、求职招聘、购房租房、房市车市等,按照自身定位及发展需要,有选择地移植到移动端。
第三,着眼于报网融合,打破界限,抱团“取暖”,形成发展合力。
一是整合。在报网融合的过程中,整合内部资、调整媒体机构几乎是所有报业集团或者传媒集团走出的第一步。如2014年7月1日,萧山日报完成机构重置;12月1日,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中央编辑部正式运作;12月10日,徐州日报全媒体中心正式成立等等。
这些传统媒体通过结构性调整,整合内部资源,构筑了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竞争需要的全媒体平台。他们把报纸、网站、移动媒体等等自身拥有的各种产品进行调整,把资源向优势平台集中,放大规模效应,减少同质同构恶性竞争,培育具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移动端平台。
二是互通。淡化报网界限,实现传统媒体与移动端的互相通联,如在报纸上增强报网互动元素,开辟相对固定的区域作为报网互动栏目,突出体现客户端等元素;在报纸版面空间充分的情况下,导读移动端的亮点新闻,或者将移动端的内容制作成二维码,在报纸上导引,实现报纸网络的读者互相影响和引入,方便读者扫码阅读,并形成阅读习惯。如《南方日报》封面版上设置有二维码导读,把读者“扫”成用户,把一般新闻“扫”成在线体验。而他们在报纸版面上强化与移动端产品的互动,将“报”与“网”切实统一起来考虑,哪些适合在报纸上做,哪些可以转到移动端,哪些可以报网同时进行,哪些移动端互动产品可以在报上做恰当的再造,要有明晰的分工,从而打通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通道。
地市级传统媒体积极应对移动终端的冲击,开设移动客户端,打造本地区新闻资讯及便民服务移动门户,是顺势而为,更是寻求新的发展机遇的必然。传统媒体运营移动客户端,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找好着力点,凭借多年积累起来的权威影响力等各种优势和便利,为移动客户端提供最有效的支撑,而移动客户端则要运用其新媒体的功能和特点为传统媒体反哺,二者实现共同发展,从而为地市级传统媒体找出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移动互联网的立足点范文3
但是,对于移动医疗而言,这本身是一种非标准化的服务,也就是依赖于每个患者的具体诊治情况和医生的职业化诊断能力,开具的诊治方案和药品也是有差异的,这样的行业对于移动化趋势而言,能否全盘被颠覆呢?一方面是未来移动医疗领域的庞大市场,也就是以互联网化和移动端为入口的用户体验将从目前的支付、资讯和娱乐等细分市场逐步扩展到健康、生活等领域,另一方面是目前医疗产业的放开力度还不大,考虑到行业的安全性,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移动互联网化试错。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公司说擅长的补贴模式,能否最后拿下医疗和移动健康市场?对于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之间的补贴大战,对于电商购物和支付补贴领域的大战,大家已经习以为常,但是对于药品和与之关联的健康服务领域,补贴模式还能否调动起患者的积极性呢?况且这背后还有医院和医药市场、患者等好几个难题需要攻克。
对于移动医疗领域的互联网颠覆而言,主要是存在这个几个点。
一个是病情诊治的移动化,也就是患者可以通过智能移动终端直接和医生对接,获得专业的诊治建议;一个是医院流程的互联网化,也就是说将医院的挂号、门诊、检查和取药的手续全部互联网化,当然这其中需要和医院做十分密切的配合;还有一种就是医药电商模式了,从2014年的春季,中信21世纪拿到第一张“第三方网上药品销售试点资格证”,到9月份6部委联合发文放开管制,这个医药电商市场就开始沸腾了。
目前国内医药电商规模约42亿,仅占国内OTC药品市场的1.68%,占比整个医药市场仅0.035%。因此,门诊领域的部分处方药放量将是电商扩张的主要动因。
相对而言,如果从产业流程的角度进行分析,其实医疗领域也有部分服务是标准化的,还有部分服务是非标准化的。例如,医院的挂号、取号、预约和检查等服务是标准化的,进行移动化的布局阻力也是最小的,因为这个是程序性的事项。但是,一旦涉及到了具体的病情诊治和处方药的购买、支付,那么这个流程就不那么标准化了,而且会遇到主要的麻烦。
对于互联网公司而言,逻辑很简单,医生给病人诊治并开具药品之后,部分处方药是可以在网上公开销售的,那么用户就可以扫描药品清单上的二维码来进行线上的药品购买,而且还可以获得互联网公司的补贴。对于用户而言,提高了效率,获得了优惠,对于医院而言,也减轻了药品配送和管理的压力,对于医药电商领域的参与者而言,也获得了涉足这一市场的切入点。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首先,对于医院而言,开放药品清单市场是一个较大的门槛,因为医院也是有一个现金流的,而药品销售和医药服务是主要的来源之一(以药养医模式)。一旦这个药品销售的入口被互联网公司所掌控了,那么医院在整个环节中就只剩下给客户面对面的诊治服务了,从整个医院集团的利益考虑而言,或许是一种损害。就和银行被零售化的移动支付所后台化是差不多的逻辑,一旦医院的前端挂号、检查服务被互联网化,后端的医药配送也被互联网化,那么医院就成为了一个医疗诊治的线下服务场景,但是自身的环节已经被分离。
从实际的运营情况来看也是如此,此前,阿里健康的“处方电子化平台”在河北和杭州试运行。这亦是中国第一个将医院的电子处方单分流出来的平台。这对于医疗市场来说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从今以后一头独大的医院售药现状将被改变,药店行业将增加市场空间。但药店、医药商业公司多位人士似乎并不领情。如果没有政府的合作医院和强力推行,恐怕线下的医院不会买移动医疗的账。
其次,对于医疗电商而言,目前在移动医疗行业的参与环节主要是处方药的线上销售,通过医院分流出来的处方药名单进行线上的竞争和推介。患者将处方单上传至该处方平台后,如果选择药店拿药,线上合作的、有该药物的药店开始抢单。
各家药店抢单比拼的条件是低价格、生产厂家。但是,对于电商商家而言,其主要的逻辑是在保证药品质量的前提下拼价格,还是电商竞价的逻辑,虽然理论上移动医疗电商的药品价格可以降低20%。但是难以保证到了行业的后期,随着价格的失序和药品质量管理漏洞的存在,以及在流程上众多参与者为了争抢一个处方药单出现的混乱局面。而对于患者而言,药品的价格敏感性是不那么强的,患者更会选择用质量更好,有医院承诺的放心药,而对互联网上的药品恐怕还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
移动互联网的立足点范文4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对策
一、互联网金融的优劣势
(一)互联网企业的劣势
目前,互联网金融开创了金融领域的创新,与发展成熟的传统银行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一般可能存在以下几个风险:第一个是相关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机构法律定位不够明确;第二个是相关互联网企业资金的第三方可能会有管理制度模糊等安全隐患;第三个是很多互联网企业内部管控机制容易存在不健全的现象。传统银行的优势有:1、市场信心因素考虑,传统银行经营历史比互联网长,所以存在强大的公信力,互联网金融的经营历史相较传统银行还是很短,容易发生的信用危机;2、资本因素考虑,传统银行的存款规模很大,投入成本也比较高,而互联网金融企业通常都累积资本比较低;3、监管标准考虑,传统银行的监管标准的制定比较成熟也比较高,互联网金融目前监管并没有那么成熟,可能在未来会存在着监管压力;4、风险监管考虑,传统银行有专业的风险管理能力、成熟的风险监管框架,而互联网金融缺乏风险管理经验,对系统性冲击十分脆弱;5、差异化服务考虑,国内外大部分大型企业和机构的业务都被传统企业消化了,互联网金融服务的主要是一些风险偏高的中小微企业和一些个体经营者。
(二)互联网金融的优势
相较传统银行,互联网金融企业由于更多的是通过互联网往往交易成本比较低,信息处理也会相较更加快捷,同时,受益于互联网,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支付方式更加的方便,拥有着更高的处理灵活度。传统银行由于利率管理牵制,在定价机制方面往往比较死板,容易造成客户流失。传统银行的劣势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成本效率上,互联网金融营运成本较低,渠道维护效率高,而传统银行由于经营规模较大、结构更为复杂,成本更高;在灵活度方面,互联网金融能够快速适应转型和竞争的加剧,而传统银行竞争较小创新力弱,往往规模比较大,想要实现结构性转型会异常艰难;在利率管制上,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定价机制往往更加的灵活,而传统银行利率受管制,定价相对受限制;交易成本上,互联网金融市场运行基本依赖互联网技术,交易成本低,而传统银行交易成本极高。
二、互联网金融对实体网点的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部分分流了传统银行的存款
互联网金融包括的第三方支付和互联网融资等都会对传统银行的存款吸收量造成影响。互联网融资会少量转移个人定期存款与理财资金,余额宝等理财产品以及理财产品销售平台也会转移个人存款及其理财资金。这些互联网金融模式不仅分流了商业银行存款,而且借此再以协议存款等形式高息拆借给有流动性需求的商业银行,这一金融空转的套利行为提高了商业银行的存款的压力与成本。
(二)互联网金融冲击传统银行网点形态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网点形态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金融的互联网化让传统的银行重复性业务被互联网渠道所替代,网点能够更专注于定制化,个性化服务;2、是银行网点人力规模将缩小,营销队伍规模将扩大;3、是银行网点下沉将更进一步贴近小区,围绕客户需求而不断发展创新。
(三)互联网金融加快银行业的互联网化
互联网金融使商业银行不再局限于网上银行这一单一产品,促使其应用最新的互联网技术对移动金融、社交金融、电商金融等业务进行有益的尝试,促进了金融业的互联网化。
(四)互联网金融扩大银行业的影响范围
互联网金融通过互联网的链接消除了金融的地域限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客户对实体金融分支机构的依赖,让顾客摆脱了对商业银行物理网点的依赖,让金融机构实现了发展空间的扩大,同时使得客户的服务范围增大,使得金融企业有效客户的比例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三、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一)强化风险管控水平
风险管控水平是商业银行在面对互联网金融冲击时的基本立足点。商业银行应该从风险管理内涵的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商业银行针对自身的风险,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监管部门的要求,形成合理的资产负债结构,同时需要构建相关风险应急和隔离机制,从而实现企业运行时市场和营运风险的降低。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为顾客要提出良好的相关风险资产综合管理具体方案,不但要积极实现金融产品的优化和开发,还要强化和相应金融机构的相关合作,让自己更多的成为主导并为顾客资产实现更多元的投资方式,同时通过商业银行自身优秀的风险掌控能力为顾客把控风险。
(二)主动营销开发客户
商业银行内在的风险管理核心竞争力的外化是具体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商业银行外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往往都伴随着商业银行风险管控水平方面的优势。所以,在与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竞争中,商业银行外话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往往更具有安全性和专业性。从“业务”要素来分析,商业银行要充分挖掘线下有利优势,借助主动营销方式拓展客户数量,一些银行所推行的社区银行,既能大大节约银行网点成本,还能深化对社区的开发,开拓了银行发展的新空间。另外,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还要重视开发线上模式,直面互联网金融带来的竞争压力,力求重新夺得一些线上市场。
(三)构建良好的平台生态圈
作为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壮大的关键模式,平台模式也值得商业银行借鉴,在汲取其他互联网金融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打造商业银行自身的平台生态圈。一是挖掘己有平台潜力。比如,信用卡平台就是一个典型的平台模式,运用大数据分析,商业银行可以准确把握民众的消费情况和商户的收入状况,进而优选适合他们自身需要的金融产品予以推广。与电商平台相比较,此类平台从发展规模与个性化服务上可能稍显不足,但仍然有很大的发展价值;二是采用并购或合作的途径构建电商平台。商业银行可以向并购或者合作的电商平台提供消费贷款服务,并且这样才能突出禁锢,便于商业银行突破现存的支付壁垒,并能便捷提纲不同银行的信贷产品,进而赢得更多消费者的喜爱。
(四)提升客户服务质量
移动互联网的立足点范文5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渠道推广 社会化营销 联合推广
移动互联网现在的市场环境,移动应用的数量级早已上亿,但真正有一定知名度并且用户群体稳定的产品所占比例很小,打开任意一个应用商店可以验证,很多应用是之后就立即消失在茫茫应用的海洋里面,而这些开发者也支撑不了漫长的时间成本,就纷纷退出战场,只留下应用的躯壳做少量的更新维护工作。可以说每款应用开发出来只不过是万里第一步,要想脱颖而出,产品本身质量过硬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好的产品也要有好的推广渠道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和效果,而应用开发出来后如何选择有效的渠道进行推广,同等投入下如何才能达到最佳的推广效果?是开发者遇到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一、渠道推广策略的选择
首先,一个好的产品首先应该在很短的时间(通常为几十秒)回答几个问题,产品做什么?用户是谁?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市场规模?如何盈利?其他问题本文先不谈,但了解用户是谁是决定产品成败非常重要的因素,只有知道目标用户,才能通过正确的渠道找到潜在使用者,在菜市场卖香水肯定是渠道策略的失败,即使你让所有逛菜市场的人知道你的香水品牌,也不会促成多少成交量,这个道理换个专业的概念就是现在常被提起的用户转化率,让多少人知道你的产品不重要,关键是知道你产品的人都是具有潜在需求的用户,都能转化为实际用户,只有这样渠道推广才是有意义的,市场成本才能最大化转化成收益。在产品构架初步成型的阶段,开发者应该锁定非常明确的目标用户群体。
其次,在对产品目标用户群体有了明确的定位之后,就要大量的搜集渠道信息,尤其是需要付费等成本较高的渠道,要了解渠道的用户特点是什么?在移动互联网的世界,不同渠道的用户质量有差别,每类推广平台的用户质量是完全不一样的,渠道推广及运营的目的就是渠道效率最大化。比如论坛用户大多为移动应用的深度玩家,如果一个产品处于推广初期,可首选论坛渠道,以便检验产品市场效果并获取用户意见。而传统互联网门户用户,大多迟观望状态,对新应用试用较为保守,需要根据产品细分不同栏目做投放。
二、推广渠道分析
(一)渠道一:第三方应用商店
网络运营商:目前国内三大运营商均运营移动应用商店,移动Mobile Market、电信天翼空间、联通沃商店的审核周期均较长。
硬件开发商商店:主要以手机厂商为主,包括APPStore,诺基亚Ovi,联想应用商店、华为智汇云、Samsung Apps等,其中诺基亚Ovi需要支付小额的应用费。
软件开发商商店:主要以Google Android Market,Windows Mobile Marketplace为主。
国内其他应用商店:主流商店包括创新工场的App China应用汇,QQ商城、360宝盒、机锋市场、木蚂蚁、优亿市场、安卓市场、安智市场、开齐商店、N多市场、安卓星空、历趣安卓市场等,这类商店审核速度较快,一般为1-2个工作日。
第三方应用商店渠道特点:应用商店带来的下载量跟展示位息息相关,开发者应该研究应用商店排名规则,大部分商店的排名规则与同一款应用几天之内的下载量、点击率和新增量等有关系,这也是网络水军诞生的立足点,很多应用靠一笔成本可以暂时进入排名,但如果应用本身无吸引力,也只能昙花一现。除此之外,最热的词不外乎SEO搜索引擎优化,核心是如何通过应用描述将应用推到软件商店搜索的首页上面,建议开发者在应用描述方面选取特定关键词以及搜索标签,增加被搜索曝光机会,同时在应用描述方面尽量有创意,尤其是正文描述的第一句话最为重要,要能够吸引挑选者的眼球。
(二)渠道二:手机终端、mid内置
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捆绑特色应用程序已成为潮流,并且内置何种应用程序日渐成为终端产品的一大卖点,目前软件商店、移动社交、手机钱包、移动视频、手机导航等应用正逐步成为手机标配。总体来讲,手机预装对应用销售来说非常有效,产品的使用转化率会非常高。因为用户在使用手机过程中有很大机会频繁接触到内置软件。并且内置软件无法删除,终端内置能够持续的累积用户数量。如何才能让自己的产品成为手机的内置应用?目前来讲除非特别优质的应用产品,可以帮助手机提升使用价值,做到免费预装。大多数应用都是需要付费给手机厂商的,并且费用较高。如开发者难以支付高昂的预装成本,也可同手机厂商谈分成合作。如大型手机厂商为了保证操控体验,对于应用质量把控非常严格,开发者可先从水货智能手机入手。
(三)渠道三:传统互联网网盟渠道
对于免费应用产品,网盟渠道更接近于广告投放渠道,如何考核网盟渠道的推广效率是首要问题,开发者按照下载安装数量支付了网盟推广成本,换来了一定的下载量和激活量,但是如果没有锁定正确的目标用户群,留存量就会少的可怜。需要注意的是,推广所积累的用户数据中,留存率是非常重要一个指标,也可以理解为活跃度,当然如果产品本身需求定位有问题,可能不会有很强的用户黏性,但如果网盟推广用户的留存率同其他渠道推广的留存率相比相差甚远,就可以较为客观的反映出网盟渠道的优劣了。差的推广渠道带来的通常为一次性用户,登陆一次后再也不会使用,严格意义上说,这并不算真正的用户。优质的网盟渠道会通过内容定向、网站定向、人群定向、地域定向等方式锁定精确的目标用户群体,吸引他们的关注。因此,要求网盟渠道要了解移动应用的目标人群,只有带来的人群要同应用设计时设定的目标人群高度吻合,这样的用户才能成为活跃用户,才能实现网盟渠道较好的推广效果。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一个应用来讲优质的推广渠道却不一定适合另一个应用,关键是分析目标用户能否高度匹配。
(四)渠道四:跨平台交叉推广
所谓跨平台推广,无非利用多种传播平台进行交叉组合推广。包括但不限于社交化平台传播、微博微信传播等等。这种方式不但零成本并且宣传组合拳非常有效果。同理开心网、人人网等SNS社区,甚至天涯、豆瓣等也是一定要开通应用主页的,微博和社区的力量在于其强烈的自媒体特征,并且能近距离跟客户沟通,使用互联网并能接触到移动互联网的人,都能成为应用的宣传受众。如果你的应用开发的足够实用与新鲜,能够满足一部分细分群体的需求,同时你又找到了这部分群体,那么恭喜你,口碑传播离你不远了,是的,最有效的传播方式就是用户之间的传播,现在很多人都是从朋友那里了解最新的和有价值的应用。此时开发者可以通过分享、推荐、赠送礼品等方式,对用户的自发传播进行激励,一边聚集用户一边做口碑传播。
(五)渠道五:广告推广
广告推广也是成本化的推广方式,主要为通过网络广告、搜索广告或者应用内广告投放。目前网络广告最常用的形式为点击付费广告CPC、实际效果广告CPA、千次印象付费广告CPM、销售额付费广告CPS等等。从移动应用推广效果来看,按实际效果和下载量付费更倾向于保护开发者的利益,因为证明网页的实际点击量是存在一定难度的,而违反规则者又总是存在。这些广告形式既可以基于互联网广告平台,也可以投放在移动广告平台,在网站选择上,综合性的门户网站对于提高知名度较为有效,但提高下载量及激活数量的关键还在于需要精确匹配用户群。所以很多开发者更倾向于选择垂直网站,或是专题论坛上面做一些推广,效果会更明显。应用内广告建议开发者更多的通过资源置换方式做整合,在目标用户群相近的大量免费应用中相互宣传。通过合理的置换和配置达成两个应用双赢的局面。
(六)渠道六:线下推广
移动互联网的立足点范文6
大数据时代,一个数据爆炸的时代,引起了全球商业界和政府的关注,也将深刻影响我国银行业未来的发展。在此背景下,传统银行将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应运而生的就是民营银行的发展,大数据催生了民营银行,因而此时民营银行经营转型探讨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从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和对民营银行的影响进行分析,推理出民营银行发展的必然性,并通过个案研究对我国现有的三家民营银行的经营模式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民营银行经营模式的新策略,从民营银行的市场定位以及营销模式二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
大数据;民营银行;市场定位;经营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0.023
1 大数据的产生与特征
21世纪是快速发展的时代,而与这个时代与时俱进的产物是――大数据。大数据是近些年来越来越多被人们提及和使用的一个新词汇,指当前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中增速惊人的数据量,在国外已经多次出现在封面和新闻视频上,在中国也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了各个商业及服务业等领域。在大数据时代,企业可以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挖掘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估,以确定企业接下来的经营活动。拥有大量的数据,且善于运用的公司,必将有好的发展前景,时代在变迁,技术在更新,一切都要与时俱进。
大数据有很多特征,大体上讲就是运用新系统、新工具的技术,挖掘出具有潜价值的东西,大数据的特征显而易见,业界用“4V”来概括这些特征,而正是这些特征促进了时代的进步,也对我国金融行业产生了影响,想要更深入的了解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就必须全面了解大数据的本质特征,并与传统数据进行对比,如表1所示。
就某种角度而言,大数据是一项数据处理方面具有先导性的新技术。总之,大数据技术就是海量数据中将具有潜在价值的信息快速挖掘出来,并加以分析利用的新技术。正是由于这一点使得该技术具备了走向广大企业的潜力,同样因为大数据时代的这几个特点,使得各个领域都需要改变自己的经营策略,要有效的利用有用的信息,挖掘出对自己行业有利的信息,从而进行精准的营销,这是每个公司现有的最大挑战。
2 大数据时代对银行业的影响
传统银行业是指具有资本、工作人员、网点、客户等资源的实体银行,是以客户的需求、市场竞争情况来确定经营模式和战略目标。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银行企业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合理分析利用现阶段拥有的客户的数据资源,并且对其进行深度挖掘,找出客户的服务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发出适合目标客户的新产品,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银行的服务和交易将以互联网、移动数据为平台,这样能够更加便捷、高效为客户服务。
大数据时代的银行业在市场定位上要考虑现有的条件和机遇,充分合理利用互联网,挖掘出客户真正需要的信息,开发出更加便捷的产品,掌握住战略高地,借鉴其他经验为客户提供最佳的服务。
(1)对银行业传统经营范围的影响。传统的商业交易中资金流、物流以及信息流是分别开的,然而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将同时存在,银行业将不局限于自身的经营范围,将会与其他的商业活动共同发展。所以,可以想象得到未来银行业将不局限于现有的银行业务和非银行金融业务,而是要进军与交易相关的信息业和物流业,其他企业也会渗透到与之相关的金融业,即传统的经营范围会日益变大。
(2)对银行业传统经营方式的影响。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银行业更多的将以互联网为服务平台,银行业的经营方式将发生彻底改变,首先,在产品的营销和开发方面,银行加大对目标客户的数据搜集和分析判断,探索目标客户的服务需求,然后根据客户需要、市场需求展开定位,进行营销,这样能够精准的服务客户、精准营销。在风险控制方面,传统银行业尽管引进了很多数据分析技术。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系统对客户本身进行多方面的评价,对违约率和违约损失率的评估判断更为精准,这种方式极大的避免了传统凭借经验办理业务的方式。
(3)对银行传统盈利模式的影响。我国的经济正在从高速向中速过渡,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在不断加深,这种情况下,传统银行业通过赚取净息差获得盈利的运营模式将不能继续,信贷成本降低的范围缩小,因此,银行业未来的效益增长会放缓,经营压力会日益增加。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银行业能够通过建立数据库并对其进行分析、挖掘,以日益发达的互联网和电子渠道为平台,给客户提供更为精准、高效的产品服务,提高客户的舒适度。并且,大数据时代下的网状营销结构为银行业拓展电子商务、加强财富管理、接资本市场等业务提供了新的空间,而这些业务将要成为未来银行运营的主要服务方式。
3 大数据时代民营银行新的经营模式
通过对目前金融行业的营销模式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以往的金融营销模式已经跟不上金融业发展的步伐,以银行业为例,传统银行业不注重营销,是被动的营销方式,银行缺乏互动,缺乏风险意识,也没有较为准确的风险定价能力,传统银行所依靠的只是自己单一的数据,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同时也无法得到用户的真正满意。另一方面,传统银行业并没有实现体验营销,顾客缺乏体验感,只是盲目的按照规章制度办事,没有充分利用银行业本身所拥有的大数据。
在大数据时代,民营银行的运营方式定会与传统有所不同,要根据大数据的特征针对性的去经营,以下是针对我国现有的三家民营银行的经营模式进行的对比和研究。
(1)微众银行的个存小贷模式。与传统银行相比,微众银行的与众不同在于交易方式和业务模式的创新,抛弃了以前柜台和网点办理业务的运营方式,它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数据信用评级,通过人脸识别的新技术进行无柜台、无网点、无担保的全新运营方式。这个业务的创新就在于完全通过互联网进行所有的金融业务,使服务更加便捷、高效,真正做到快速、准确、公平。
(2)温州民商银行的特定区域存贷款模式。温州民商银行立足服务中小企业,整合资本为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新途径,合理补充国有银行中产生的信贷盲区。民商银行的优势是初期能够利用股东资源拓展业务,以便使得银行能够生存下来,而后立足于服务地区,为本地企业的创新提供融资。温州民商银行立足服务本地中小微型企业,合理利用自身服务好、经营活、效率高的优势,走有自身特色的、符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它以产业链金融等为特色,与已有银行形成错位竞争,为中小微型企业和小区居民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和灵活多变的产品,努力做中小微企业和小区居民的综合金融业务服务商。
(3)天津金城银行的公存公贷模式。通过华北集团、麦购集团为主要发起的天津金城银行,以天津地区的中小微企业和科技型企业为服务基本立足点。关于天津金城银行的经营模式,现在业界还没有具体的描述,但通过与上面两家民营银行的经营模式对比可以看出,天津金城银行的营销模式将突破传统银行所使用的服务形式,建立属于天津中小微企业精准定位的营销。
(4)三家民营银行的经营模式对比。首批试点的5家民营银行共有四种经营模式,即小存小贷、公存公贷、大存小贷、特定区域。以上分析的三家民营银行,都有各自定位的经营模式,如表2所示。
这三家民营银行都有一定的立足点,并没有将银行的所有业务全面展开,这对民营银行自身的发展是有一定好处的。民营银行要生存就要有自身的独特之处,有自己与国资银行不同的产品、服务,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投放在自身的强项上,这样既有利于使自身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也能够与国资银行形成互补,使国内金融业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在当前环境下,国资银行与民营银行的业务展开对象将发生变化,国资银行有国家政策扶持,可以继续对风险领域进行融资投资,例如房地产行业,民营企业则能依靠自身服务好、便捷、高效的优势发展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
4 大数据时代民营银行的经营对策与建议
(1)目标市场为所在地区和中小微企业。首先,作为一家民营银行新进入者应该选择目标市场为银行所在地区(城市)。其主要理由是:一是刚刚起步规模小,不适合过于高调的传播。二是选择优质客户要充分了解本地客服信息,防范风险。三是民营银行当地知名度高,有利于业务的迅速开展,建立信誉。四是在不同的地方,银行监管部门也有很多政策限制,监管过于严格。其次,以中小微企业服务为基本出发点。考虑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应该选择进攻策略。基于对环境的深刻理解主动自觉把握机遇和风险并创造性的发挥发展自身优势把握,实现质量和数量的扩张。
(2)与大型银行错位竞争。在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和激烈的竞争形势下,小规模的民营银行与国资银行直接竞争是很不明智的,因此民营银行可与其他金融机构广泛合作。民营银行与风险投资机构的协力合作,能够更加准确地对目标客户的未来发展和偿付能力做出预测和评估,这种合作相应的减少了银行对客户的监督和评估环节,减少运营成本,同时还能获得高新技术企业的额外收益;通过与融资担保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的合作,能够学习其他企业在小微企业贷款审查方面的经验和方法,同时在一些合作项目上对贷款企业进行协同审查、评审,以最大程度上控制风险,进行风险分配,有效地防范贷款风险的集聚。
(3)提供更专业化的服务。民营银行成立伊始就要适应当前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因此必须依靠提供专业化、特色化的金融服务来吸引客户,获得自身发展。提供专业化的金融服务依靠的是民营银行对金融服务、金融产品的创新。民营银行与国资银行的立足点不同市,因此在金融服务与金融产品创新时,在吸收现有经验的基础上,更要充分考虑和结合中小微企业客户的需求和特点,充分合理运用互联网金融便捷、高效的长处,挖掘出自身客户所需的服务品种,提高服务态度,满足客户的服务需求。
(4)有针对性地布局网点。网点是实体店业务办理的主要平台,是现阶段银行的主要组成元素。良好的网点选址和布局,是民营银行展开自身业务的基础。同时,必须考虑到的是,民营银行本身的经济实力有限,对于网点的资金投入也有限,不可能依据大型银行区域划分的网点布局原则,而更应该根据市场需求情况,有选择性、针对性地布局网点,尤其要在中小微企业聚集的创新创业园区、工业园区、商品批发市场、居民聚居区等地开设网点。通过在目标客户集中的区域开设网点,对民营银行业务的开展有很大的帮助。一方面,在目标客户集中的区域开设网点,可以尽可能的减少银行和客户的成本。另一方面,民营银行不但可以获得更多的企业认可,争取到更多的客户,更可以使得银行更容易获得客户的信用信息,在获取客户信息方面得到优势,使得民营银行具有的信息优势充分地发挥。
(5)借鉴“直销银行”的模式。直销银行是一种全新银行运作模式,它以互联网为平台进行银行业务的办理,没有实体网点,目标客户在任何有网络的地方都可以办理业务,简单的操作电脑和手机就可以办理业务。这种运营方式打破了传统的实体网店的经营模式,降低了运营成本,并且依靠互联网快捷发达的信息传递可以获得客户对银行的反馈,是银行自身进一步得到提升。民营银行可以将直销银行的运营方法借鉴过来,并且进一步升华,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力发展依托互联网的银行业务。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改变了很多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消费者通过互联网相关的操作更加方便,便捷的电子银行已经成为银行消费者选择的一个因素必须加以考虑。电子银行与传统银行业务相比,民营银行在为目标客户提供方便,高效的服务同时,也为银行自身节省了大量的成本。
(6)制定严格的风险控制制度。鉴于目前的市场环境下,金融制度安排和民营银行本身的一些性质等因素,民营银行在市场中的风险较大型银行更高。因此,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操作过程中严格的风险控制体系,严格控制风险,这是民营银行的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首先,新成立的民营银行要向成功民营银行学习相应风险控制经验。比如泰隆银行,浙商银行等民营银行,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风险管理控制体系,特别是在中小企业贷款风险控制方面,与其他大型银行相比具有比较优势。浙商银行通过将投行业务跟小企业业务嫁接起来的方式,向捆在一起的几家企业一起发行集合票据,从而提高融资效率,减少单一客户信用风险。
另外,新设立的民营银行要重点防范关联贷款业务。通过国内外银行发生风险情况经验来看,银行的风险爆发点往往在于向自身有关联的企业发放贷款,所以掌握好与关联企业的关系,建立一套完善的贷款制度,合理控制风险是至关重要的。民营银行资本完全来自民间企业,因此要严格限制股东贷款的最高额度和比例、严格规定重大关联交易的审批程序,防止投资者违规占用贷款,控制银行风险。
参考文献
[1]田华茂.大数据时代中小商业银行经营转型探讨[J].西南金融,2014,(02):1012.
[2]林伟雄.民营银行风险管理的内部影响因素分析与改进[J].特区经济,2014,(08):142144.
[3]吕家进.大数据激发金融创新[J].中国金融,2014,(15):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