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逻辑思维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非逻辑思维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非逻辑思维的特点

非逻辑思维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数学 学生能力 培养

学习数学,不单单是为了获取数学知识,学到一些数学技能,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如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以下笔者主要分析学习数学对学生的非逻辑思维能力、数学语言能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一、非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观念

非逻辑思维包括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和数学审美等。研究表明:形象、直觉、灵感思维在人的创造思维能力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学审美能力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起着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之间的桥梁和中介作用,它有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法国数学家彭加勒认为,数学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功能的综合。真正有创造力的人,就必定既是善于严格思维,又善于不严格思维的人。这实质是说在数学创造发明的过程中,既包含非逻辑思维,也含有逻辑思维,且非逻辑思维占据优势,是逻辑思维主导下的非逻辑思维,两种思维的有机结合,互相补充和作用,创造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数学的创造发明过程往往是先通过形象、直觉、灵感、审美等非逻辑思维迅速找出问题的突破口,再通过逻辑思维作出严格的证明。非逻辑思维是打开数学创造大门的钥匙。中学数学虽然对社会来讲,一般不会有客观上的创新结果,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对于培养其创造素质是极为有利的。长期以来,人们在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视逻辑思维,过分偏重于演绎推理,过分强调形式论证的严密逻辑性的严格作用。数学教育仅赋予学生以“再现性思维”的严重弊病,对非逻辑思维的认识不足,忽视形象思维在创造中的作用,忽视直觉思维的顿悟作用,忽视数学审美的桥梁纽带作用。甚至认为数学思维只有逻辑思维,从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造素质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在重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重视培养学生非逻辑思维能力和提高数学美的鉴赏能力,要把纯演绎式的教材体系,还原为生动活泼的数学创造思维活动。揭示思维过程,讲清概念的来龙去脉,利用数学中的“形”,创造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形象、直觉思维训练,设计问题对学生进行猜想的训练,使数学教学成为“再创造思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数学创造教育的目的。

二、数学语言能力培养

数学语言是科学语言,它的符号与图形都是用来表示数量与空间形式及其关系的,是认识量与空间形式及其关系的有力工具。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载体,语言可促进思维,深化思维,思维又可创造语言。数学语言的发展与数学思维的发展更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如数的发展产生了复数语言,而复数语言的发展又产生了复变函数论这门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数学学科。数学语言所表达的创造性的数学思维过程,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创造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数学语言具有准确、抽象、简炼和符号化等特点。它的准确性可以培养学生诚实正直的品格,它的抽象性有利于学生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的培养,它的简炼和符号化特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概括事物的规律,也有利于思维。一个公式、一个图形胜过一打说明,符号公式的和谐与简洁美,有利于学生记忆、有利于分析问题、有利于计算和逻辑论证。如学习复数时,“1≤|z|≤2”所表示的意义,若用日常语言说明就较麻烦,而懂数学语言的人一看就知道是表示什么。再如用维恩图表示集合间的关系,使抽象问题变得形象直观,有利于学生掌握其内在联系。学生语言的发展就是思维的发展。一个人没有很好的数学语言能力,就不可能有很好的创造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数学教学就是传播数学语言,要把数学当作一门特殊的语言来研究,要确立数学语言培养的观念。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概念的形成,重视数学语言与日常语言间的转译,重视符号图式的表示和运用以及知识网络纵横交错的联系。如会用符号语言列方程解应用题,会用函数语言描述运动模型,会用逻辑语言论证,会用计算机语言指导计算。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还存在着不重视数学语言培养的现象,如有的学生对数学问题表述不清、认识模糊,这一问题较为严重地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使用数学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用数学语言分析和解决量与空间形式方面的问题的能力,应成为数学创造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非智力因素培养

非逻辑思维的特点范文2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切科学的工具.由于它本身所具有的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应用的广泛性等特点,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创造素质中的特殊地位,数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前苏联著名物理家卡皮查指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最合适的学科是数学和物理.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未能充分发挥数学教育在培养学生创造素质方面的作用,这种以应试为主的教育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数学教育改革,应把现行教学大纲所提出的学生几大能力的培养提高到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高度上来认识,用以指导数学教学实践.我们广大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教育的阵地,要更新观念,不断改进方法,使学生受到创造素质的教育,为培养跨世纪的合格人才作出贡献.本文就数学创造教育在当前应当确立和强化的几种观念,作些探讨.

一、非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观念

非逻辑思维包括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和数学审美等.研究表明:形象、直觉、灵感思维在人的创造思维能力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学审美能力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起着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之间的桥梁和中介作用,它有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法国数学家彭加勒认为,数学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功能的综合.真正有创造力的人,就必定既是善于严格思维,又善于不严格思维的人.这实质是说在数学创造发明的过程中,既包含非逻辑思维,也含有逻辑思维,且非逻辑思维占据优势,是逻辑思维主导下的非逻辑思维,两种思维的有机结合,互相补充和作用,创造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数学的创造发明过程往往是先通过形象、直觉、灵感、审美等非逻辑思维迅速找出问题的突破口,再通过逻辑思维作出严格的证明.非逻辑思维是打开数学创造大门的钥匙.

数学王子高斯认为:发现和创新比命题论证更为重要,因为一旦抓到真理之后,补行证明往往只是时间问题.许多数学家总结发现真理的过程是“长期积累,偶尔得之”,“大胆猜想,严格论证”.这就说明数学真理的发现取决于非逻辑思维,而真理的论证则取决于逻辑思维.如当代数学家纳尔逊1983年指出:“与一般n维空间不同,在四维空间中至少存在两种不同的微分结构.”四维空间的这一奇妙性质,立刻轰动整个数学界,没有很好的非逻辑思维能力,作出这样的判断是难以设想的.再如非欧几何学的建立,完全是人们追求简单美的结果,这说明有美感才会有数学创造.

中学数学虽然对社会来讲,一般不会有客观上的创新结果,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对于培养其创造素质是极为有利的.长期以来,人们在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视逻辑思维,过分偏重于演绎推理,过分强调形式论证的严密逻辑性的严格作用.数学教育仅赋予学生以“再现性思维”的严重弊病,对非逻辑思维的认识不足,忽视形象思维在创造中的作用,忽视直觉思维的顿悟作用,忽视数学审美的桥梁纽带作用.甚至认为数学思维只有逻辑思维,从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造素质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在重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重视培养学生非逻辑思维能力和提高数学美的鉴赏能力,要把纯演绎式的教材体系,还原为生动活泼的数学创造思维活动.揭示思维过程,讲清概念的来龙去脉,利用数学中的“形”,创造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形象、直觉思维训练,设计问题对学生进行猜想的训练,使数学教学成为“再创造思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数学创造教育的目的.

二、数学语言能力培养

的观念数学语言是科学语言,它的符号与图形都是用来表示数量与空间形式及其关系的,是认识量与空间形式及其关系的有力工具.我们知道,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载体,语言可促进思维,深化思维,思维又可创造语言.

数学语言的发展与数学思维的发展更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如数的发展产生了复数语言,而复数语言的发展又产生了复变函数论这门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数学学科.数学语言所表达的创造性的数学思维过程,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创造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数学语言具有准确、抽象、简炼和符号化等特点.它的准确性可以培养学生诚实正直的品格,它的抽象性有利于学生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的培养,它的简炼和符号化特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概括事物的规律,也有利于思维.一个公式、一个图形胜过一打说明,符号公式的和谐与简洁美,有利于学生记忆、有利于分析问题、有利于计算和逻辑论证.如学习复数时,“1<|z|≤2”所表示的意义,若用日常语言说明就较麻烦,而懂数学语言的人一看就知道是表示什么.再如用维恩图表示集合间的关系,使抽象问题变得形象直观,有利于学生掌握其内在联系.

学生语言的发展就是思维的发展.一个人没有很好的数学语言能力,就不可能有很好的创造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数学教学就是传播数学语言,要把数学当作一门特殊的语言来研究,要确立数学语言培养的观念.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概念的形成,重视数学语言与日常语言间的转译,重视符号图式的表示和运用以及知识网络纵横交错的联系.如会用符号语言列方程解应用题,会用函数语言描述运动模型,会用逻辑语言论证,会用计算机语言指导计算.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还存在着不重视数学语言培养的现象,如有的学生对数学问题表述不清、认识模糊,这一问题较为严重地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使用数学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用数学语言分析和解决量与空间形式方面的问题的能力,应成为数学创造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非智力因素培养

的观念非智力因素对创造活动起着促进或阻滞作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顽强的意志能促进数学创造,甚至可以弥补智力上的不足;而不良的态度和习惯则会阻碍和干扰数学学习和创造.许多人有较好的智力因素和学习条件,但没有成才,究其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一个人的创造素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智力因素承担着加工和处理知识信息的任务,非智力因素在创造过程中起着动力性作用.从培养人才来看,只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才会产生高的创造效应.

可喜的是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有许多教师已经认识到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但仍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的现象.用纪律、分数、名次、向家长告状等简单方式来代替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教育工作,甚至只管“教书”,不管“育人”,不注重数学教学的教育功能,不注意自身的师表作用,这都是不符合现代教学要求的.我们在教学中应挖掘教学内容中的育人因素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和兴趣的培养,自信心和顽强意志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肃认真的作风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数学创造教育的目的.

四、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数学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和行为观念,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并未真正在广大教师头脑中确立,“重教轻学”的问题仍然存在.有的老师贪多求全,一味讲解,拼命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思维没有得到充分展开,知识僵化,依赖性强.这种“注入式”教学法的指导思想是与“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相悖的,严重阻碍创造思维的发展.

要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自主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教师要当好引导者,重视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如何去发现和探索问题.数学教学是揭示数学思维过程的活动,教师要充分暴露思维过程,使数学教学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要创设学习情境,创造民主课堂,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哪怕是错误的,充分让学生参与教学,互相争论,互相启迪,这样将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如本世纪末30年代后期法国出现的著名的“布尔巴基”学派,就是由一批年轻人经常集会,在一起探讨各方面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取得的数学成就硕果累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再创造,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有利于培养数学能力,特别是创造性能力.

五、确立数学应用的观念

数学应用是数学教学的基本观念.有人说数学是科学的皇后,也有人说数学是科学的仆人,不管怎么说,其意义都是说明数学应用于一切科学,数学的创造都是其物质性的,它来自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又为生产和生活实际服务.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生产力,数学教育不仅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要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数学教育必须面向大众,联系实际,注重数学的应用价值.长期以来,我们数学教育是以概念和数学基本原理(公理、定理、公式、法则等),以及例习题的纯形式数学的模式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以其高度抽象、高度严谨的枯燥形式出现,与实际应用脱离较远,与当今世界有些发达国家的注重实际、联系生活的数学教育相差甚远.学生在课堂完成纯数学的学习,没有一点实践环节,毕业后应用能力普遍较差,这种理论脱离实际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当今社会无处不用到数学,计算机知识、概率统计、线性规划、系统分析等等现代数学知识在经济建设中都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数学教材必须改革,要重视应用,拓宽知识面,突出“数学建模”,引入“问题解决”.数学教学要加强实践环节,要用数学语言描述现实世界的一些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建立模型,解决问题.这不仅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而且有助于学生灵活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对形成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六、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观念

数学思想方法是人们对数学知识的本质的认识,是数学的思维方法与实践方法的概括.数学的知识内容始终反映着两条线,即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每一章节乃至每一道题都体现着这两条线的有机结合.没有游离于数学知识之外的数学方法,同样也没有不包含数学方法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寓于数学知识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突破往往导致数学知识的创新.如数学中的优化思想、模型方法、统计思想在经济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从而诞生许多新的数学分支;再如寻求“高次代数方程求根公式”的问题源于16世纪,在其后的300年中总有不少著名数学家为之不懈地奋斗,但直到19世纪法国数学家伽罗华创立了“群论”的思想方法以后,才使这一问题得到解决.

非逻辑思维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高中 高中足球选修课 创新思维 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8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211-01

创新思维能力是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的基础,是开发人的潜能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根本保证。笔者认为,要利用体育学科自身的特点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教学中要注重思维方法的引导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着眼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做到以下两点:

1.激发学习体育兴趣,培养学生爱动脑的习惯。肯动脑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因此,为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激发学生对所学技术动作产生浓厚的兴趣。一方面,教学内容应力求做到“少而精”,尽可能留出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体验、思考,让他们发现并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应帮助学生了解学习体育技术动作的相关思维方法和特点,引导他们深入学习、熟练掌握辩证思维方法、系统思维方法和逻辑思维方法等,并让学生自觉运用这些方法来观察、分析、解决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例如我们可以采取一定的简单且用时少的“视觉”、“听觉”游戏,比如以活动全身关节、韧带和肌肉为目的徒手操,以及“颠球游戏”、“抛球报数”等具有新意的准备活动来代替传统的慢跑。

2.强化学生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强化非逻辑思维训练,必须依托运动学的教学来进行。因为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技术动作,都有其科学性和思想性,都蕴涵着丰富的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精华。老师必须善于挖掘这些思想精华,潜移默化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因为,目前体育课的教材均是由简单到复杂,大多按逻辑思维思路编写而成,讲究逻辑的严密和系统的完整。而非逻辑思维的思想精华,则要靠老师有意识地收集和挖掘。在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特别是非逻辑思维,实际上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在足球教学中,教学比赛是常用的教学手段,比赛半场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技、战术分析,总结成败的攻防战术,提出各队讨论5分钟,商量下半场的战术打法,教师作适当提示,给学生创造创新思维的机会,等比赛结束后再点评。

二、在课堂讨论中注重激发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欲望

课堂讨论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多年的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创新意识的产生,最基本的要求是思维的活跃性。而学生思维的活跃有赖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为此老师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1.在学生做练习时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老师应在前一节课先将练习的主要内容告诉学生,让学生在课余查阅有关资料,为讨论做好充分准备。了解所练体育项目的重点和难点、练习手段和方法,课中让学生结合教师的教法手段,选择切合本人实际的练习手段,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教师指令与本人选择有机结合,增加学生练习的“自”。

2.在和谐的讨论气氛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谐的讨论气氛可以使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发挥。在课堂讨论中,老师要发挥鼓励学生参与讨论、问题引导、课堂组织、讲评和实施间接指导的作用,积极营造讨论的气氛,灵活掌握课堂教学的导向。例如,进行足球三攻二、二防三简单战术配合教学,学生在场上都有自己的位置,以形成比赛阵型。而比赛阵型受攻守变化规律支配,二人防守可形成平行、重叠、斜线站位,三人进攻可采用传切、突分、掩护等基础配合。人数相对较少又相对较为熟悉的小组,小组成员极易处于一种更为放松的学习氛围中,从而使思维更活跃,发言更踊跃。这种方法,能使学生在小组中充分发挥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3.在重视学生个性发展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体育教学中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原则,因此教师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让学生表现自我、发展个性、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为学生创造一个充分展现自我,展现自己的独立个性,展现自己的创新能力的机会。例如:在足球射门教学中,传接球上为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要求学生发挥想象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射门,创新思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示,想像力得到交流,技能最终得到提高。

三、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法体系

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是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有什么样的教法,就会有某种相应的学法;教师必须加强学生技能形成规律的定性和量化研究。例如,影响学生动作技能的因素包括(如学生形态、教法研究等)主要因素,现课堂教法主要有主题式、学导式等,其目的之一是使学生能较快地形成动作技能的巩固的动力定型。没有足球技能很难有足球活动的创造力,因此,在创造性的活动中,技能越高,就会产生更多的新设想、新活动。而在现在的教学中,我们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创造心理需要,立足于学生个性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激情,并抓住创造性兴趣倾向性、广阔性、效能性品质,引导学生以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转化,激发学生创造发现的动机。因此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法体系是很有必要的。

四、结论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和培养是建筑“创新”大厦的基础之一。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施以积极的教育和影响,使他们最终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学会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促进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吕万刚,胡小军.体育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35 (6):123-125.

非逻辑思维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 兴趣 创造性思维 创造能力

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化学创造能力是进行化学创造活动,获得创造性成果(例如发现、发明新的化学事物和新的化学知识经验、发明新的化学方法或者解决以前未能解决的化学问题等等)的能力,是一般创造能力在化学研究和化学学习领域中的特殊表现。那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

一、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品质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包括:兴趣爱好、情感、价值观、性格、意志、动机等。

1.激发兴趣

心理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对象有兴趣时,大脑中有关学习神经的细胞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无关的则处于抑制状态。因此,思维能力的获得和提高,必须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这是不能代替的。因此化学教学首先要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化学教学中,如果能创造一个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和爱好的条件,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坚强的毅力克服学习中的重重困难,就有可能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力、智力均得到培养和发展。

2.协调师生感情

哪里有成功的教育,哪里就有爱的火焰在燃烧,炽热的情感在升华。教学,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其中蕴含着来自师生双方的极其丰富复杂的情感因素。正如《学记》所指出的:“亲其师,而信其道。”化学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化学知识,还应具备高超的理解力,善于畅通情感信息的流通渠道,把自己的情感渗透于备课、课堂教学中,做好中、后进生的良师益友。

3.利用化学实验开发学生思维

化学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重要手段,也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实验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怎样观察现象,还应启发学生怎样利用这些感性材料去思考问题,看到化学现象背后的本质。例如,看见了某溶液中滴人紫色石蕊试液后变红,红的“现象”引起了思维,此时溶液呈酸性。在电解滴加酚酞试液的NaCl溶液时,可观察到两极上有气泡生成,阴极附近溶液很快变红色。启发学生分析两极上是什么气体,怎样检验,为什么阴极附近溶液变红色?电解产物是什么?两极上柝出的气体体积有什么关系?边实验、边讨论,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步步深入,在探索知识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4.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

现代化媒体正以其独特的教学手段进入中学化学教学领域。其教学方式有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等特点,可进行快速的信息处理和图像传输,同时还配有悦耳的音乐和图像描绘,这必然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求知的欲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例如有关“电子云”教学,可利用计算机设计一幅三维空间画面,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5.利用化学史

化学的历史,实际上是一种化学方法和化学智慧的历史。化学史的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讲纯碱时,先讲一下比利时人索尔维制碱法,然后讲一下我国著名化工专家侯德榜先生冲破索尔维法的技术封锁,并加以改进,发明了举世闻名的侯氏制碱法,使盐的利用率高达98%以上,把纯碱业推向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二、加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伴随着创造性活动而进行的思维活动,是人脑的一种综合性思维,是思维素质、思维心理、思维形式、思维环境和思维效果的系统综合反映,是创造性活动的核心因素。

创造思维由逻辑思维因素和非逻辑思维因素组成,是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辩证统一。非逻辑思维不是以概念、判断、推理为主要的思维形式,也不遵守逻辑规则,而是以直觉、灵感、联想、想象等为重要手段,来触发新思想的产生。如凯库勒发现苯分子环状结构的过程,就是这类创造性思维的例子,逻辑思维则是以演绎外推、直觉归纳和类比推理为主要方式。例如,门捷列夫在预言钪、镓、锗等新元素时,运用了演绎外推方式;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运用了直觉归纳方式;巴特利特合成第一个稀有元素化合物时,就运用了类比推理进行创造性思维。教师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习题教学及活动课教学活动中,也应经常注意对学生的非逻辑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培养。如下面这个习题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较典型的例子。

有甲、乙两相邻的工厂,排放的污水经初步处理后只溶有:Ag+,Ba2+,Fe3+,Na+,Cl-,SO2-4,NO-3,OH-中各不相同的4种离子。若单独排放仍会造成环境污染,如按适当比例混合排放,则污染程度大为降低。现又测得甲厂的污水pH>7,试推断:

(1)甲厂污水含有的4种离子可能是________。

(2)乙厂污水含有的4种离子可能是_______。

三、加强培养学生的化学创造能力

化学创造能力是进行化学创造活动获得创造成果的能力,是一般的创造能力在化学研究稚化学学习领域中的特殊表现。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应从培养创造意识开始,其精髓是实事求是,精益求精。同时要培养学生创造的自信心,激发创造热情、磨砺创造意志、优化创造品质。

2.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多让学生取得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经验。比如:开展小论文、小实验、小制作及各种社会问题调查等课外活动。

3.鼓励学生掌握化学的基础知识,因为为直觉思维总是以熟悉的有关知识及其结构为根据的。著名的美国认识心理学家西蒙认为:“任何一个专家的知识量差不多都要达到5万―10万个组块。”他还根据实验推算,任何一个专家要获得知识都不得少于10年,他认为:“直觉实际上是一种再认识,一个人只有对非常熟悉的东西才会有直觉。通常所说的科学家的偶然发现,对专家来说都不是偶然的,是他利用了已有的知识认识到了当前的情景。”他强调:“无论物理直觉还是化学直觉,都是以广泛细致的物理、化学知识为基础的,如果没有足够的各方面的知识就没有直觉。”

非逻辑思维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直觉思维;数学悟性;直观领悟;合情推理;类比联想;顿悟灵感;严格证明

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无疑是数学教育的“重头戏”,但我们绝对不能因此而忽视“非逻辑”的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以前历次颁布的《高中数学教学大纲》中提到的均是“数学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可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其中的“逻辑”两字已被去掉,而是说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意味着已经将“非逻辑”的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纳入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中,大大拓展了数学思维的外延,标志的是数学教育理念的发展和进步.

何谓“非逻辑”的直觉思维?著名特级教师黄安成先生在文[2]中将此种思维统称为“数学悟性”,并指出其主要特征:“所谓数学悟性,就是指对数学对象及解决问题时的‘直观领悟、合情推理、类比联想、灵感顿悟’.”

1直观领悟

数学主题通常都是由逻辑推理得到的,彰显的是数学理性精神的光辉,理论上的严谨通达才能使人心理和谐顺畅,且记忆牢固.但我们也发现,也有一些数学主题的获得依靠的是直观领悟,而不是严谨的逻辑推理.正如德国数学家克莱因说:“一个数学主题,只有达到直观上的显然才能说理解到家了.”这种理念在数学新课程、新教材中已得到充分的体现.

如两个计数原理、排列组合公式、各种概率公式的推得,都是不严密的,但利用生活中获得的数学经验,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学生都能达到直观的理解.

《立体几何》中的公理的出台也都是基于“直观上的显然”.一些概念与定理,如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只能利用具体的事物来导引学生形成和树立.即便是定理,如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过去的教材给出了严格的证明,但由于图形复杂、方法生涩、推理繁冗,初学者很难达到透彻的理解和熟练的驾驭,属于“吃力不讨好”之举,故新课程、新教材已将其删去.在现在的教学中,充分运用直观能力可使学生达到实质性的领悟.一条直线如果与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垂直,当然不能判断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垂直;但即使一条直线与平面内无数条直线垂直,也不能判断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垂直,因为这无数条直线如果互相平行,那么它们只代表着一个方向,则只能“相当于一条直线”;但如果一条直线与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可以判断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垂直,这就叫做“线不在多,相交就行”.在“纯理性”论持有者看来,这段话与逻辑思维毫不沾边,“什么叫‘相当于’?不通!”可是学生绝对能懂,而且非常欢迎这种说法.

还有一个更典型的案例,即“导数”的教学.从直线的斜率到函数的平均变化率、函数的瞬时变化率,再到导数概念的最终出台,我们何曾见到一点逻辑思维的痕迹?下面的教学片段颇具说服力:

图1

教者首先带领学生回顾“平均变化率”的概念,函数y=x2在区间[1,1+a]上的平均变化率,即对应的曲线割线的斜率.如图1(多媒体课件配合),当a的值依次为0.1,0.01,0.001,…时,割线的斜率依次为2.1,2.01,2.001,…我们发现了一种奇妙的规律,即当a的值越来越接近于0时,割线的斜率就越来越接近于切线的斜率2.这不应是偶然的吧?需对一般情形进行探讨:

设曲线C:f(x)=x2上的点P(1,f(1)),Q(1+a,f(1+a)),则割线PQ的斜率为

k割=f(1+a)-f(1)(1+a)-1=(1+a)2-1a=2+a.

那么当a的值无限趋近于0时,2+a无限趋近于2,即k割就无限趋近于k切,可概括为a0,则1+a1,2+a2,QP,k割k切.

更一般地,设曲线C:y=f(x)上的点P(x0,f(x0)),Q(x0+Δx0,f(x)+Δx0),那么割线PQ的斜率为

k割=f(x0+Δx0)-f(x0)(x0+Δx0)-x0=f(x0+Δx0)-f(x0)Δx0.

则当Δx00时,k割k切,就将k切叫做函数y=f(x)在x=x0时的导数.

这里的“越来越逼近”“无限逼近”“最逼近”等规律都不是通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得到的,而是借助于生动、具体、形象的画面,使学生的大脑产生“内化”效应,渐渐地领悟其实质,这种“内化”就是直观领悟的反映.

再说一个反面的教学案例,某教师在“数学归纳法”的教学中,试图用“高观点”来统领教学,即用极严谨的推理方式来阐释数学归纳法的理论基础与渊源,甚至将最小正整数、无穷大等高深理论引进课堂,结果弄巧成拙、事与愿违,学生只能是一头雾水.这节课名副其实地归入“废品”之列.

正面的经验和反面的教训使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严谨的逻辑思维不是万能的,也不是随时和随处可见的,学生的思维能力中绝对地包含直觉思维能力.

2合情推理

合情推理与直观领悟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但也有自身的特征,那就是虽具有一定的推理成分,但却没有完整的逻辑推理链条,而具有简约、跳跃、猜测等特点.如前所述,在建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需要合情推理,在解答填空、选择题中更需要合情推理.对于解答题,虽然最后的表述需要的是一丝不苟、滴水不漏的推理过程,但在形成思路、确定目标的探索、尝试、构思、检索、猜想、突破、检验、辨误等过程中却离不开合情推理.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休厄尔说:“若无大胆放肆的猜测,一般是作不出知识的进展的.”将合情推理提升到“大胆放肆”的层面,可见合情推理的不可低估的作用.

图2

如在“补集”的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深刻领悟图2含义的基础上,很快顺理成章地理解知识的本质并得到“补集”的所有性质:

这类通过合情推理实现知识的顺应与同化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充分利用合情推理的强大功能是在数学教学中实现节时高效不可或缺的良策.

图3

例1如图3,过点P(0,3)的动直线l交椭圆x29+y24=1于不同的两点A,B,若A位于P和B两点之间(不含P,B),设|PA|∶|PB|=λ,求λ的取值范围.

此题原有的解法极其繁冗,可在课堂上竟有学生给出令人惊愕的简捷解法:

当直线l与x轴垂直时,|PA|=1,|PB|=5,则λ=15.

如果直线l与椭圆相切,设切点为M,此时A,B两点重合于M点,|PA|=|PB|,λ=1.而A,B为不同的两点,所以λ≠1.

综上所述,λ的取值范围是15,1.

上述解法虽不能说尽善尽美,但闪耀着智慧火花的合情推理应得到充分的肯定和褒奖.

3类比联想

从表面上看来,甲乙两种事物似乎没有什么内在联系,但由甲事物的结构、形态、特征联想到乙事物.基于此,将解决与甲事物有关问题的技能、技巧迁移到与乙事物有关的问题中来,就叫做类比联想,属于“非逻辑思维”范畴的一种直觉思维.

比如,设三角形的周长为C,内切圆半径为r,则三角形的面积S=12Cr,由此可得r=2SC或C=2Sr.那么在立体几何中,若多面体有一内切球,内切球的半径为r,多面体的表面积为S,体积为V,则V=13Sr,r=3VS,S=3Vr.从三角形到多面体,从面积到体积,从内切圆到内切球,跨度不可谓不大,但运用类比联想,瞬间实现了沟通,可解决的问题多多.

例2在1,2,3,4,5,6这六个数中任取五个组成数字不重复的五位数,求所有五位数的和.

此题的原本解法非常繁琐,经过改进,虽有所简化,但仍有学生感到不满意,他们给出了如下令人慨叹的更加简捷的解法:

五位数共有A56=720(个),其中最小的是12345,最大的是65432,

所以所求和为12345+654322×720=27999720.

道理如下:

将这720个数按从小到大的次序排列,得a1,a2,a3,a4,…,a717,a718,a719,a720,它们虽然不能构成等差数列,却具有类似于等差数列的性质:a1+a720=a2+a719=…=12345+65432=77777,故得解.

类比联想创造了奇迹!

4灵感顿悟

一位哲人曾说过:“创造是思维的‘短路’,通常是‘不大讲道理’的,若过分囿于逻辑推理,则很难作出创造.”这与上面休厄尔的名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著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波利亚也说:“无论如何,你应该感谢所有的新念头,哪怕是模糊的念头,甚至是感谢那些把你引入歧途的念头.因为错误的念头往往是正确的先驱,导致有价值的新发现.”

例3设集合A={0,2,3,5,8},B={1,3,5,7,10},集合C同时满足:①若将C的各元素均减去2,则所得新集合是A的一个子集;②若将C的各元素均加上3,则所得新集合是B的一个子集,那么满足这两个条件,且元素最多的集合C=.

若循规蹈矩地进行逻辑推理,此题的解答必将陷入困境,必须来个“灵机一动”:题目说“减去2”与“加上3”,我们就来个“加上2”与“减去3”.那么将集合A的各元素分别加上2,得集合D={2,4,5,7,10},将集合B的各元素分别减去3,得集合E={-2,0,2,4,7},则所求集合C=D∩E={2,4,7}.

不起眼的一个“金点子”闪耀的却是创造灵感的思想光辉.

图4

例4如图4,平行六面体AC1的底面ABCD是菱形,∠C1CB=∠C1CD=∠BCD=60°,当CD∶CC1为何值时,A1C平面C1BD?请给出证明.

这是一道著名的高考试题,有相当的难度,常规解法为:设CD∶CC1=x,设法列出关于x的方程,但构建和解方程谈何容易!在这种困境之中一个大胆的顿悟使题解出现了根本性的转机,所求比值会不会是1呢?试试,还真的试成功了:

事实上,当CD=CC1时,C-BDC1是正三棱锥,很容易证得A1C平面C1BD,与列方程的解法相比,简直有天壤之别!

行文至此,我们一方面感慨于直觉思维的巨大功能和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但在本文末,还必须说以下两点:

(1)直觉思维的功能绝对掩盖不了数学理性精神的光辉,绝对不能因为强调了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削弱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2)绝不能满足于利用直觉思维对于问题的解决,不能停留在“感情用事”的层面上.利用直觉思维解决问题,即使再漂亮、再简捷、再优美,最后还须做到理性回归,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参考文献】

非逻辑思维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 研讨式教学 工科大学 专业课程 教学效果 实践 分析

实施素质教育是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的既定方针,而课堂教学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但目前由于种种原因,课堂教学并没有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的现象仍然存在。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广大教师在进行积极探索,研讨式教学正是这种探索中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研讨式教学可理解为将研究法、讨论法以及其它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并加以创新的教学方法。研讨式教学是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我学习,让学生在对已给的资料、实物中去分析、研究、讨论,自己去解释、验证、探索相关问题,得出结论,从而达到自我提高来获取知识和强化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方法。

本文从油层物理、渗流力学等石油工程专业课程教改中所做的一些工作出发,谈谈在工科大学专业课程中如何实施研讨式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些做法和看法。

一、研讨式教学课题需要恰当选题

实施研讨式教学,教师首先要做的教研工作即是研讨式教学课题的恰当选题。研讨式教学应将研究与讨论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但由于各课程内容、性质的不同,因而研讨式教学课题的选择是有别的。如研讨问题的难易程度、知识面的深度和广度等都是不同的。同时,不同课程并非每一章节都有可供研讨的研讨式教学课题。这需要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科内容恰当地选择研讨式教学课题。教师在选定研讨题和设计教学目标时,应该了解全体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因为学生的个体与群体之间有着一定的差异,其中主要包括:学习习惯、基础知识、智力水平、心理特点等。

现有石油高校《油层物理》教材第二章第一节“储层岩石的骨架性质”内容中,关于岩石粒度组成分析中只讲述了测定岩石粒度的筛析法,而对于更小粒径颗粒的沉降分析法只介绍了沉降分析公式及其符号意义,至于沉降分析法测试粒度参数的原理及测试方法、仪器组成等均未涉及。然而实际岩石粒度组成分析曲线需要筛析法和沉降分析法的组合测定。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矿场调研的基础上,决定该章节的研讨式教学课题为“粒度组成分布曲线的沉降分析研讨”。

一门学科或一门课程,总是具有其科学性和思想性,都蕴涵着丰富的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思想。一般而言,由于目前大多数教材主要是按逻辑思维思路编写而成,比较讲究逻辑的产生和系统的完整,因而逻辑思维的思想易于找到,而非逻辑思维的思想则是要靠教师的有意识的收集,善于挖掘和研究。如在《渗流力学》教材内容中,油气稳定渗流与非稳定渗流是两个不同的渗流概念。稳定渗流规律是稳定试井的理论基础,一般是通过稳定试井来解决油气井产能问题;而非稳定渗流规律是不稳定试井的理论基础,即通过不稳定试井来确定地层的动态参数的问题。上述思维方法即逻辑思维方法。然而,能否运用非稳定试井资料解决稳定试井的问题呢?这种思维即是非逻辑的思维,发散性思维,打破常规的思维。深入挖掘教学内容蕴涵的思想精华,融会贯通,启发引导学生通过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提出新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这就使得教学不再局限于传授已有知识的“再现型”教育,而转向在已有的知识特别是掌握获取知识方法基础上着重于获得新知识,创造新知识的“发现型”教育。因而在渗流力学课程的教学中,将教师的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了“用不稳定试井确定气井稳定产能”的研讨课题。

二、实践研讨式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1.教师导讲

根据所选研讨课题,教师导讲研讨课题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科学而有计划地提出研讨论题。如根据“粒度组成分布曲线的沉降分析研讨”课题,导讲沉降分析的理论依据及实现沉降分析法的基本条件,指导学生分析讲述教材中沉降速度公式的基础上,分析实现该法测定的基本仪器设备条件,如悬浮液、量筒、计时器、砂粒、烧杯和烘箱等,启发引导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获得如何应用沉降速度公式测取油层岩石颗粒直径和粒度组成曲线的原理、方法和步骤。

2.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相结合

学生根据教师的导讲独立写出沉降分析法测取油层岩石颗粒直径和粒度组成分布曲线的原理、方法和步骤,然后在小组相互交流,展开讨论,并为大班讨论作准备。

3.大班发言与讲评结合

在大班讨论的基础上,师生一起参与评论,最后由教师作总结,在此基础上写出粒度组成分布曲线试验报告。

4.通过实验,获取成果曲线。

三、研讨式教学效果分析

如前所说用沉降分析法测定粒度组成分布曲线及相关参数的研讨式教学案例中,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相互讨论,在收集零散资料和集中思维后获得了经过自己钻研而确定的获取沉降速度的方法和测定方法,进而获得岩石颗粒大小测定方法以及整个岩石粒度组成分布曲线的获得方法,最后通过学生到实验室测取粒度组成数据,获得取粒度组成分布成果曲线。

通过这一研讨式的教学过程,我们从中获得了很多启迪,现分述如下:

1.探索研讨式教学是课程内容创新的需要

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难点是课程内容的改革,然而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实现其课程的创新。而改善教材中的不适内容、充实现有教材内容的不足、善于在教学内容中收集、挖掘和讲授非逻辑思维的思想,将教师的研究成果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等方面需要探索研讨式的教学方法,才能实现其教学内容创新、课程创新。上述探讨式教学课题和内容即是本课程教学内容创新、课程创新的一个案例。

2.为实现主体性教学和培养创新精神营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

实现主体性教学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是需要良好的教学环境。在研讨式教学中,教师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这种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其创造欲望得到发展。在研讨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平等对待不同层次同学的参与意识和参与水平,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自由地发挥个性,积极主动地观察思考,形成一种群情激励,跃跃欲试的课堂气氛。教师的评价要具有全面性和激励性。在研讨课中,教师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学习研究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树立信心,发现自我,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在评价研讨成果时要尊重学生的成果,不能随意否定学生的观点,刺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长处与短处,达到相互学习,共同进取的目的。

教学实践表明,研讨式教学为实现主体性教学和培养创新精神营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特别是当学生在研讨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研究和讨论获得了确定沉降速度的方法时,自有一种获得研讨成功时的那种成就感与喜悦感,这种成就感与喜悦感就能形成一种勇于进取、勇于创新的学习氛围。

3.提高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中的收敛思维能力

在测定粒度组成分布曲线的沉降分析研讨中,学生在已知沉降分析法试验仪器及配套设备的图片和相关零散资料的的条件下,需要通过自己的综合分析后才能获得确定沉降速度的方法,进而确定岩石粒度组成分布曲线的获得方法。在这一研讨过程中,自然提高了学生自学、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即提高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中的收敛思维能力。

4.提高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和能力

研讨式教学能训练学生初步掌握各种必要的科研能力,因此学习与科研相结合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例如:收集资料的能力;检索资料的能力;鉴别资料的能力;归纳综述能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逻辑思维和分析综合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等。上述各种能力对于进行科研都是不可缺的。研讨式教学是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研能力的一种极好的训练,这种受益是终身的,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落实。

5.研讨式教学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研讨式教学模式,是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全面培养。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文字表述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研究与创新能力等等,研讨式教学模式正是通过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从而达到真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6.研讨式教学是提高教师教研水平的有效途径

探讨式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和挖掘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学理潜能,促使他们对教材和学科内容进行学理钻研,尤其是使教师的教和研以及学生的学与研找到了最佳的契合点,从而有效地改变了过去那种“学研难容”、“教研相克”的思想观念。要建构创新型大学,培养创新型石油人才,就必然要求任课教师实施研究性教学,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索石油工程教学中的研讨式教学就是一个富有学术性、倡导研究性的理想的实践平台,它有利于不断提升油层物理教师的教研水平和职业素养。这是因为教师为了有效控制石油工程课程教学的研讨过程,并对研讨内容进行归纳和引导,自身首先就必须具备非常坚实的学术理论功底和教学经验;另一方面,在教学研讨过程中,教师随时都在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学术理论沟通,所以能够在这种教学双向沟通中捕捉到大量的新信息,了解和掌握到许多新情况和新资料,直至接触到某种自己从未接触过的新见解,这些显然都有利于教师自身教学水平和职业素养的不断提升。

综上,通过石油工程研讨式教学的实施,实现了教学活动的主体性、创新性、情感性和有效性的整体统一,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随着其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和不断发展,它必将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