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小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创业小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创业小知识

创新创业小知识范文1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业实践教育 创业平台 创业项目

[作者简介]戴涵莘(1976- ),女,江苏苏州人,苏州市职业大学管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苏州 2151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3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经济发达地区高职院校非本地生源毕业生就业地域取向的研究――以苏州地区为例”(项目编号:2013SJDFDY084)和2011年苏州市职业大学校级科研项目“经济发达地区高职院校非本地生源毕业生就业地域取向的研究――以苏州地区为例”(项目编号:2011SZDQ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0-0100-02

当前,我国经济转型为创业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日益完善的创业环境、有力的政策制度保障、不断降低的创业门槛给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更多机会。2013年3月,教育部主办的全国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研讨会提出了高校要着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政府要给学生创业提供适当宽松的准入条件和成长环境、金融界要切实关注和支持学生创业的具体设想。今后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途径将是依托专业技术资源开展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直接针对创办企业开展实战型创业教育。

一、发展创业实践教育的意义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是创业教育崛起不争的客观现实。大学生创业不仅可以缓解就业的压力,而且在当今追求速度、知识、创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创业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以及未来职业选择,变“向他人要岗位”为“创造岗位或在岗位上创造性工作”,引导学生能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创业不但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而且需要系统的实践训练。高职的技能性、应用性特征,使高职创业实践教育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但目前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开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和相应规模。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研究高职学生的创业实践,构建具有相对完善的创业实践体系具有紧迫性和实用性。

二、创业实践教育发展中的问题

1.创业教育整体质量不尽如人意。创业实践教育的方式、手段单一且随机性较强,很多创业实践教育中各实施模块和流程之间的层次衔接关系不明确,学生在实践各能力点后仍无法将其融会贯通,面对现实问题依然会迷茫、无头绪。

2.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社会需求脱节。目前创业实践和专业教育形成了两条平行的教育实施路线,同时创业实践的开展也仅限于校园,忽视与社会大平台的衔接,创业项目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使得学生的创业实践的成果一出校门就被“扼杀”于经济社会的风浪,大学生新创企业存活率低。

3.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创业活动与企业合作交流不畅通。如何不断寻找技术与市场的最佳结合点,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当发现最初的盈利模式设想与市场难以对接时,如何迅速调整?面对这些在实践创业中不断出现的问题,大部分大学生会手足无措。一方面,由于缺乏与企业进行交流沟通的平台,企业无法将“过来人”的经验一一传授给大学生;另一方面,企业因为不能全面掌握学生的思想与现状,对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的价值意义存有不确定感,从而导致创业项目难以吸引企业的目光,很难获得企业在技术、资金方面的支撑。

4.缺乏创业资金和风险投资意识。浙江财经学院的一项创业调查显示,65.8%的学生有过创业的想法,近86%的学生想要寻找伙伴共同创业,而42.4%的学生认为“在校期间创业最大的困难是缺乏资金”。创业实践教育既需要包括高校、企业、政府和社会方面的支持,也离不开宏观的创业环境支持和微观的配套支持。除了政策引导、学校支持,各学校所面临的更实质性的问题就是资金。目前,在校大学生普遍有创业热情,也不乏一些好的创业计划,但他们缺乏创业资金和风险投资意识,导致很多创业计划因遇到资金的困难而告终。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不能以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割裂部分与整体、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去解决,而是需要我们根据高职院校所处区域、社会经济现状、地方政策、师资结构和学生成长发展阶段等综合因素,建立符合高职院校特征的大学生创业实践体系。

三、发展高职院校创业实践教育的关键

1.整体化。创业实践的实施必须有一个从易到难、从浅入深、从校园到社会的逐步衔接、过渡的过程。要从大学生创业实践全过程开发的视角,通过对平台建设、项目实施、实践过程、资金来源等方面的研究,探索实现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实践的社会性、技能性、多样性和创新性。

2.参与度。激发学生参与创业实践的积极性、提高专业教师对创业的认可与参与、创业实践建设过程中紧密校内职能部门的关联度、吸引企业实质性加入以及获得政府和社会的支撑,是创业实践体系建设中需要重点关注的要素。使学生、教师、学校、企业和社会五个主体在创业实践活动中从知晓到主动参与、从参与到深度融合,使创业实践融入各主体的学习、工作和发展中。

3.存活率。企业能走多远,如同孩童的蹒跚学步,不是创业大学生仅凭个人意志所能成功的,而是在创业项目形成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在企业引导和政策扶持下,一步步走向成功。企业的存活率是检验创业实践效果的重要指标。

四、构建高职院校创业实践教育体系

1.创业实践教育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作为一个以培养人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复杂系统工程,创业实践教育体系必须坚持“大学生是创业主体”的原则,通过学生在各平台的实际发展来适时引导学生。创业实践教育体系的建设不仅是创建企业的实践过程,更是大学生掌握适应社会所需的各种精神和技能的教育过程。

2.创业实践教育体系的平台建设。高职类院校创业实践教育体系建构是以实践平台的建设为主体(见右图),以创业实践项目的实施为载体,以创业实践资金的开发为支撑的系统工程。通过创业实践教育体系横向模块的搭建,将专业技术创新、创业教育和校企合作转化为创业项目培养的“营养土”,使创业实践项目的发展过程既结合专业,赋予创业项目发展的竞争力,又能将高职教育的特性彰显,成为项目实践持久的生命力;通过平台的纵向推动功能,培养学生创业的基本能力,开拓创业项目发展环境和空间,获取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撑,在中小企业发展中心这一平台衔接了社会与学校的最后一公里。

3.创业实践教育体系的支撑要素建设。通过建立以地方政府职能部门、企业、学校三方参与的多职能、多层次的创业实践委员会,将创业实践项目采集、培育、嫁接到项目移植的整体过程,融通于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师资开发、创业途径等实施过程中,解决专业教师参与度不高、学生创业项目选择层次低浅、企业兴趣低等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在不同平台获取有效的项目资金来源,解决创业项目的资金难题。创业模拟实训平台的项目启动资金主要来源于竞赛奖金、企业在校内设立的创业基金和学校设立以创业项目评优为基础的创业实践基金。通过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契合企业微型需求为目标,吸引社会资金项目的设立,实现对创业项目孵化平台的资金支撑。而创业成果转化平台的项目资金支撑主要来源于小额担保贷款、创业补贴、租金补贴等各项政策扶持。社会化创业园的资金支持主要来源于各大金融机构具有针对性的贷款和风险投资基金。

4.创业实践教育体系的作用。在院、系创业教育、专业技术创新和校企合作开展的活动中可以巩固学生的专业技能,唤醒其创业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在创业模拟实训平台的全真创业模拟环境下,学生形成挑战精神,具备把握创造机会的能力、学习团队组织管理能力和经营分析能力,获取创业的动力;在创业项目孵化平台上,学生有机会学习掌握分析国家政策导向,提升市场信息的能力、资金规划的能力、财务管理的能力和资源整合的能力,获取所学技能深入创新的动力;在创业成果转化平台的实践过程中,学生的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能得到强化。

[参考文献]

[1]季枫.试论高职院校“一体两翼”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9(6).

创新创业小知识范文2

关键词:创新 创业 高职院校 毕业生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043-01

近些年来,高职院校的高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其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才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学历上的弱势让高职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在就业上遇到了阻碍。如何扬长避短,最大程度地发挥高职院校大学生在技能上的优势成为研究热点。开展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促进机制,积极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模式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学的意义[1]

1.1 开展创新创业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参加工作。就业岗位较少加剧了大学生之间的竞争程度。高职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很多在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在家处于待业状态,且状态持续时间较长。有的大学生毕业后从事一些对学历以及专业水平要求不高的岗位,大部分高等院校毕业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好。

1.2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质,实现自身的价值

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学,使得学生明白什么是创业,创业的方法以及相应的风险。只有掌握到这些知识,才可以在以后的人生中,进行自己的人身规划时,不至于出现盲目创业等系列严重后果。

1.3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开展创业创业教育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本领,转变了学生的就业观念,促进了大量高职学生的就业发展,避免了大量学生毕业后就失业的尴尬局面,解决了国家在就业问题上的负担,减少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2 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2]

当前,我国创新教学体系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然而,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学却停滞不前,这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2.1 学生的创业意识不强

传统应试教育下的大学生在创业意识上不强,他们认为创业跟他们没关系,那都是自身财富积累到一定阶段才做的事。很多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就业方向为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以及私人单位,其中公务员为第一选择方向。因此,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大学生在毕业后基本都是一边参加工作一边参加公务员考试。完全没有没有把创业考虑进自己的职业规划中去。

2.2 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从事创新创业教学的教师队伍力量薄弱,这主要有几点,第一,相关的教师专业能力素养不够,很多教师比较年轻,毫无创业经验,仅仅是“纸上谈兵”,一味的讲解一些创业概念等基本知识点。第二,硕士及以上人才偏少,高学历人才引进力度偏小,导致目前教师队伍中整体水平处于一个较低的阶段。

2.3 整体环境比较差

社会环境比较复杂,不利于学生创业。另一方面,家庭因素的影响也至关重要,很多家长辛辛苦苦培养大学生二十年,都盼望着自己的儿女能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毕业之后就创业,很多家庭无法接受。基于上述整体较差的环境,学生的创业激情不高,创新创业教学的开展也很难起到良好的效果。

2.4 学校在创新创业教学上的重视力度不够

很多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学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相关的配套投资经费相对较少,在相关的课程安排上设置为选修课,导致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也就没有去选修这门课。即使是参加该课程的很多学生也因为这门课是选修而不重视,仅仅是为了学分而选的这门课,致使学生对相关的创业知识点概念模糊,成绩不理想。

3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促进机制

深化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对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自身综合素质提高、激发大学生的潜力以及提高就业率都有着重要的作用[3]。

3.1 增强创新创业意识

强化当前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创业也是一种就业的观念,要深深扎根于每一个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思维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打心底真正的重视创新创业,增强自身的创业能力,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3.2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学发展严重停滞不前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师资力量太薄弱。一方面,学校可以加大教师自身专业的培训,大力引进硕士以上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知名企业的老总为本校的客座教授,比如聘请阿里巴巴的董事长马云、万达董事长王健林以及其他领域知名的专家前来学校进行相关创业的知识讲解。

高职院校要加大重视创新创业的教学,把创新创业教学由选修课改为必修课。加大学生在该课程上的学习力度,鼓励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成立相应的奖学金等用于奖励学生在该必修课上的成绩并支持学生创新项目开展与转化等。建立相应的贷款基金用于支持学生的创业发展。此外,高职院校可以定期的组织创新创业教学的知识比赛,从比赛中促进学生重视创新创业教学,增强创业相关的知识点。

4 结语

随着我国教育的改革步伐不断前进,高职教育高度重视技能培训这块的发展方向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加大创新创业教学对建立相应的促进机制,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促进更多的毕业生进行大胆的创业尝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苏中洋,杜训柏.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构建的探索[J].理论观察,2015,114(12):140-141.

创新创业小知识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新创业教育 信息化教学模式

一、探索实践基础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和紧迫。“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正成为我国当前乃至今后建设发展中的关键词,创新创业热潮正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而通信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也改变了大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学生在课堂内外可运用互联网与计算机获取更为快捷、丰富的教育资料。这为创新创业教育开辟了更多行之有效的新途径,体现出信息化教学模式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趋势,信息化教学势在必行。

创新创业教育更注重应用性和实践性,大学生适不适合创业、在创新创业前应具备哪些知识与能力、怎样激发其创业激情、实际操作中应该注意哪些事项、怎样扶持好项目都是创新创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笔者学校探索借助职业素质测评软件、创业先锋模拟软件、物理沙盘及游戏道具,采用沙盘演练的方式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在此基础上,通过教、练、赛、孵、扶五个环节,尝试采用“五环层递”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地推进教学改革。

二、探索实践目标

在高职学生中推行“创业光荣,创业我先行”的创新创业新风,挖掘并树立创新创业学生典型,使学生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正确理解创新创业与生涯发展的关系、与就业的关系,自觉遵循创新创业规律,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实践,推进学生高质量的就业与创业。

通过普适性的创新创业教育,使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新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新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观,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

三、教学实施设计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理论性、政策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坚持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小组讨论与角色体验相结合、经验传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把知识传授、思想碰撞和实践体验有机统一。

1.设计真实的学习情境

通过运用创业先锋模拟软件、物理沙盘、游戏道具、现场教学、实战模拟等方式,努力将相关教学内容情境化,使学生更易于学习知识、掌握规律、锻炼能力。

2.提供完备的支持条件

根据课程教学需要提供基本的教学条件,包括成立专业的教学团队、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职业素质培训中心、创新创业培训室;购买模拟软件、物理沙盘、游戏道具;在历届毕业生中评选“创业之星”,制作创业之星宣传画册,建成创新创业文化走廊,设立优秀毕业生事迹展览厅等。

3.采用丰富的信息化手段

除了创业先锋模拟软件、物理沙盘、游戏道具等工具,还要借助职业素质测评系统、网络课程平台、微课、视频、微信等信息化教学资源,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创新创业能力。

4.拓展有效的实践路径

校内,积极组织创新创业项目设计、创新创业计划大赛,开展创新创业讲座、论坛、沙龙活动;校外,依托校企联盟、科技园区、创业园区、创业项目孵化器、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和创业基地等,开展学习参观、市场调查、项目设计、成果转化、企业创办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将课堂知识与实践体验相结合,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施多元的教学评价

创新创业教学评价的主体应包括教师同行、教学专家、教师、学生和社会人士,评价的方法可采取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教学专家和社会人士评价采取定性评价方法中常用的评议法,教学专家侧重围绕学校宏观政策、机构布局、硬件配套和教学成果等进行综合定性评价,社会人士侧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教师同行评价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定性评价是对网络课堂建设、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活动各环节进行集体评议,定量评价是针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采用评价量表对各指标内容逐一打分,得出总得分或等级。学生评价采取问卷调查法,由在校生对信息化教学的方式、过程和效果进行量化性评价,由毕业生对信息化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

四、“五环层递”教学模式的步骤

1.第一步:教

教指教学,主要针对全校学生开展普适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此阶段是信息化教学的基础阶段,教学团队必须建立网络资源课程网站,统一构建教学内容,设计优化教学课件,配备相应教学软件;还要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并形成制度,将信息化能力作为教学工作者考核的内容之一;开展教育信息技术研发与设备配套,建设一批教育信息化实训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为创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及人才保障。

2.第二步:练

练是指创新创业之前的游戏模拟演练,实践对象为有意愿创新创业的学生。利用学校的职业素质培训中心和创新创业培训室,安装创业演练软件,借助物理沙盘模拟,让学生熟悉企业的生命周期和创业基本流程。组织到企业参观,了解企业实际的生产流程。此阶段要求学校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培训室,配套多媒体及创业演练游戏软件,分期分批对学生进行培训演练。

3.第三步:赛

赛是指校园比赛,旨在初步选定有培养价值的创新创业项目,实践对象为全校学生。在理论学习和模拟演练后,组织校园创新创业计划书大赛,由学生组建团队,选定创新创业项目,写出团队创新创业计划书,制作PPT并现场演示,经专家和学校评审委员会审定后,确定可行项目入驻校园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此阶段要求校园比赛常态化、制度化,并逐渐形成品牌化。

4.第四步:孵

对在校园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实施一年以上并运行较好的项目,可进一步按程序选送到政府的创业实践基地进行项目孵化,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监测评价体系,进行统一管理。

创新创业小知识范文4

关键词:机制建设;高职院校;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3-0251-02

一、引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和《广东省教育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粤教高〔2015〕16号)的文件精神,全面深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拓展学生创新创业的空间,不断补充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力量,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需要高职院校基于现状,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形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制度成果,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促进学生创业能力的增强。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1]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人的想法、观念都过时了。提到创新创业工作,有人就认为创新创业是个人的事情,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没有直接关系,高职院校也没有必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其实这种观念是错误的,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从长远上讲,这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实现;从具体上讲,这关系到学校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2.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划为正式专业序列,课程体系也不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中实施的形式与内容还比较单一。目前来看,存在两种形式:一是,开设创新创业相关课程,例如有些学校开设的职业指导课,在给大学生讲授职业规划的过程中,涉及部分创新创业的话题;二是,学校邀请创业家、企业家、成功校友等作为演讲嘉宾来校演讲,讲述自身创业过程中的各种经历。这两种方式,都是被动式的教育方式,很难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去接受创新、敢于创新、勇于创新,这就需要学校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正式专业序列,并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形成明确的课程架构,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接受创新创业教育。

3.高职院校缺少真正的创新创业导师。目前,国家要求大力发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社会上开设了各类创新创业师资培训班,但是多数培训班以速成班为主,学习时间短,且过于形式化,而大部分在校教师教学技巧相对熟练但缺乏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因此,学校需要培养真正的创新创业导师。

4.创新创业教育声势浩大,但高职学生创业积极性不高、创业成功率较低。在创新创业的课程模式不成熟、体系不完善、师资匮乏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高职院校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即使部分有创业兴趣的学生,选择的创业项目的科技含量也不高,与本身所学专业关联度不高,项目的雷同性高,不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最终其项目成功的概率也不高。

三、实施创新创业教育采取的举措

(一)创新管理机制,完善激励政策

1.探索创新创业学分管理制度。实行学年学分制,可以放宽学生毕业的年限,鼓励学生通过技能竞赛、发明创造、社会实践等方式申请学分,对高年级有创业实践需求的学生,建立创新创业实践置换课程学分的机制。

2.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激励政策。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资金,对优质的项目进行资助,对有突出成绩的创业团队进行奖励。对创新创业成绩突出的学生要在校内评优评先、奖助学金等方面予以倾斜,并完善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激励机制,吸引高层次人才参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学校为学生和教师通过创新成果转化并取得合理收益提供便利。

(二)通过“内培外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不断培养专职、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首先,立足于学校就业指导教研室,充分发挥现有教师队伍的作用,通过不断培养新人,引进人才,逐步打造一支创新创业导师队伍。鼓励教师参与企业、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引导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案例研究,不断其提高在专业教育、就业指导课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其次,积极选聘部分由成功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著名校友等相关人员组成的校外导师队伍。通过不定期组织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交流会、座谈会和调研活动等,不断提高我校创新创业导师的水平。

(三)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内容,构建创新创业梯级课程体系

基于学校办学思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引进行业、企业等人才质量标准,科学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合理确定课程结构,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与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并将其纳入学分管理。

1.修订和完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新生开始,各专业原必修课程《就业指导》调整为《就业创业指导》(2学分,分二个学期开设),该课程教学内容充实创新创业相关知识。

创新创业小知识范文5

【关键词】民办高校 创新创业教育 内部实施机制

当前我国提出“十三五”规划,以应对经济结构重整,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基于“十三五”时期创新创业新常态市场导向培养生产建设和管理服务一线工作的创新创业型高等教育人才,是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必然趋势。

一、整合创新创业教育多样化的资源渠道

目前,民办高校普遍局限于传统的学校管理思维模式中,没有认真分析和深刻理解社会大环境的巨大变化,对于拓展创新创业教育多样化的资源渠道依然处于“靠支持、等政策、要资金”的被动发展状态。这严重制约和束缚了民办高校对当前创新创业市场新变化的反应程度和适应能力。

民办高校可以围绕创新研究项目与创业教育活动,聚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创业投资者等相关利益者,整合创新研究技术能力和创业教育活动资金等相关资源,通过加强与地方政府、社会行业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广泛合作,借助创新研究项目与创业教育活动将科学技术以及知识产品转化为资本运营的公司企业。民办高校还可以积极拓展多渠道的项目资金来源,努力推行创新创业教育多样化的创收措施和资源渠道,充分挖掘创新研究项目与创业教育活动在获取知识技术和资金资源以及创造商业价值方面的巨大潜力和空间。同时,建立健全资金核算与财政预算相关管理制度,加强资金管理措施,提升创新研究项目与创业教育活动的资金使用效率,支持和鼓励各个院系部门、创新研究项目、创业教育活动积极创收,甚至赋予其自由支配超额收入的权限,以利益导向提升其创收积极性。

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的系统模式

在思想层面上,民办高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的系统模式,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新时期高等教育人才,使其能够更好地符合当前创新创业的时代要求,能更好地适应当前快速而多变的、非线性多分支的社会文化科技环境。通过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的系统模式,引导教师和学生在其专业领域内进行创新项目研究和创业教育探索。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基础上,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热情为导向,结合专业领域内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和创新创业企业化运作的实践教育,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接受创新理念和驾驭创业活动。

在操作层面上,民办高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的系统模式,针对目前创新创业在政策、项目、技能和资金等方面的困局,搭建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服务平台,为广大的师生员工提供有效的创新研究项目与创业教育活动支持。首先,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的系统模式可以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政策信息和项目资讯,构筑多领域的创新创业论坛交流平台。其次,借助企业资金优势给予合理的创新研究项目与创业教育活动资金支持,由政府部门通过资助创业项目,保护创新知识产权,优化财政政策支持等措施,推动民办院校的创新创业发展。

三、组建创新创业教育整合化的综合机构

目前,民办高校普遍存在面对创新创业项目时缺乏足够的承接能力,科研成果缺乏突破性和原创性的问题。部分民办高校还存在学校内部行政管理权限与学术研究权限相混淆,导致创新研究与创业教育系统运行机制缺乏明确的指导方向的问题。民办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偏向追求社会热点,系统性规划的缺乏导致创业行动在不同专业学科之间分布不平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思想及发展定位不准,使得某些民办高校创新研究项目重复建设与创业教育内容脱离实际市场需求。组建创新研究与创业教育整合化的综合机构是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部实施机制建设中的重要举措。

首先,民办高校应当基于自身已有的专业设置,形成和建立各个专业和学科之间的合作关系,构建多专业多学科的知识资本化的灵活转换机制,成立跨学院、跨专业、跨学科的创新创业教育整合化的综合机构,开拓跨领域的创新研究项目,发展跨行业的创业教育内容。这种创新创业教育整合化的综合机构,将立足于高校,联合地方政府、社会行业企业与科院院所,以不同领域的多元化视角寻求创新研究与创业教育相结合的新模式,从而达到协同创新、共同创业的目的。

其次,民办高校可以基于其自身灵活的教学组织管理方式,借鉴企业化运作模式来管理创新创业教育整合化的综合机构,以市场化的相关量化指标指导其各个项目和业务,适度参与市场营利活动,以获得更广泛的外来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创新创业教育整合化的综合机构以满足社会企业市场需求为导向,联合社会产业界开展创新创业项目活动,通过对相关的创新技术知识产权进行转让,甚至由学校主导创新创业教育整合化的综合机构成立校办企业,出售创新创业教育产品和服务。由此可以实现民办高校的创新创业转型以及社会功能拓展,拓展创新项目产出,创业组织成果转化等市场服务功能。

创新创业小知识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企业;管理创新

作者简介:刘毕贝(1977-),男,江西瑞昌人,广东省科技干部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学企业研究、知识产权;赵莉(1980-),女,江苏镇江人,广东省科技干部学院讲师,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创新与社会创业,知识产权管理。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资助项目“社会创业组织价值创造过程的理论模式研究”(编号:09YJA2H016);广东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社会创业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研究及其在广东的实证分析”(编号:S2011010000193),主持人:严中华。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4-0023-04

一、高职院校管理创新的内涵

何谓管理创新?国外学者朱利安·伯金肖(Julian Birkinshaw)定义管理创新为实施能明显改变管理工作开展方式的、新的管理方法、过程或结构,旨在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1]。

借助朱利安·伯金肖对管理创新内涵的分析并结合我国高职院校管理创新的背景,我们认为高职院校管理创新就是高职院校在由传统的非营利组织向社会企业的转型过程中,为了实现高职院校的造血功能和教育功能,保障其内部各个层次目标的实现而实施的一系列的管理实践(做法)、过程、结构[2]。

高职院校的管理创新涉及高职院校这一系统的多个方面,但是根据朱利安·伯金肖的管理创新分类理论,对高职院校管理创新按其广度和深度也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图1):

一是指仅影响单一功能区的管理实践。例如兼职教师的薪酬管理创新(人事管理领域),分学段灵活式管理制度(教学管理领域)多渠道筹资策略(财务管理领域)。

二是指影响在某个单一的职能领域根深蒂固原则的管理创新。例如人事管理领域,实施“校企互聘共培”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所谓“校企互聘共培”是指,在聘用行业企业(特别是“教学企业”合作单位)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为学校兼职教师的同时,鼓励专任教师到企业实践,改造和提高专任专业教师的高职教育执教能力,打造双师结构专业教学优秀团队[3]。这种机制打破了传统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单纯以学校为主体,以专业理论、教育理论为主要内容的模式,突破了传统的高职院校人事与分配管理制度的原则与实践。

三是指影响管理实践,并跨越许多职能领域管理创新。例如设立教学企业管委会、校企合作办公室等机构,这种管理创新的行为跨越了学校人事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行政管理等不同的职能领域,通过机构设立协调与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管理创新没有影响到高职院校的核心价值与内在原则。

四是指影响深层次管理原则,跨越许多职能领域的管理创新。例如教学企业的构建与管理,突破了传统高职院校完全非营利的原则,强调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双重底线的平衡原则。同时,这一创新必然跨越学校人事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等多个职能领域,需要这些职能领域配套改革的支撑。

通过对于高职院校管理创新类型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处于第四象限的微观教学组织的创新,即教学企业的构建与管理将成为高职院校管理创新的核心。因为,它集中体现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由传统的非营利组织向社会企业转型过程中的核心目标,并将深刻影响高职院校各职能领域相应的管理创新。

二、基于“教学企业”构建与管理的高职院校管理创新背景

(一)我国高职院校本质属性正由非营利性组织向社会企业转变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采取了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导致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直接资助经费逐年减少,政府对福利事业的资助也大为削减,而“市场失灵”导致人们对非营利组织提供的社会服务的需求有增无减,于是非营利性组织急剧膨胀。但是,非营利组织用以提供满足社会需求的资源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部分非营利组织开始转移方向,尝试运用商业化的运作模式来解决自身发展上的财务危机。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种将实现社会价值和企业化运营结合在一起的新组织形式,它力图以企业的方式为立足点,实现市场资源和非市场资源、货币资源和非货币资源之间的优化整合,创造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共赢。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将其定义社会企业[4]。

虽然欧美对社会企业的定义有很大的区别,但究其本质,一言蔽之就是:运用商业手段,实现社会目的。具体来说有以下四个主要特征,第一,社会企业具有显著的社会目的与使命;第二,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导向;第三,通过市场机制开展生产或经营活动;第四,保持双重底线,即实现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平衡,创造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