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最主要的形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校合作最主要的形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校合作最主要的形式

家校合作最主要的形式范文1

[关键词]DIM法高校企业成果转化

一、导言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对我国科技实力的提升和构建创新型经济模式有重要意义。美国经济学家埃冈·纽伯格和威廉·达菲提出了DIM法,即决策过程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决策结构、信息结构和动力结构。决策结构:决策权是能够做出为自己目的服务的决策性决定的可能性;信息结构:是由信息流的方向、信息的集中和决策的协调三部分构成;动力结构:实质是当事人能够借以贯彻自己决策的机制,即能使其他当事人服从自己愿望的方法。只有这三个部分协调运行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地位和其良好的运行需要各方面有机协调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这与经济体制的比较分析决策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我们借用DIM方法对我国高校成果转化能力进行分析。

二、DIM分析

1.决策结构分析。在成果转化决策结构中高校和企业是两个最主要的决策者,共同决定了科技成果转化能否顺利实现和转化效果。首先,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薄弱,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不到十分之一。科研成果的审查、立项局限于理论性的探讨与现实应用脱节严重。在管理工作上也没有独立的机构协调运作。第二,企业方面,许多中小型企业科学技术需求强烈,又苦于自身科研创新能力不足。大型企业的决策者对技术开发风险估计过高,研究投入不足,导致产品更新换代速度慢,竞争力贫弱。从产权角度来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有两种途径:科技成果转移和校办企业。第一,高校科技成果转移是最为普遍的形式。但科研成果产生于小单位的实验室理想状态,与产业化仍有很大距离。需要企业进行二次开发、小规模试产等才能实现产业化。虽然开发决策过程中可根据未来期望收益和成本进行风险决策,但这种理性风险决策更多受企业家的知识结构、人格特征,以及社会文化心理因素影响。第二,高校自办企业。优势在于学校可以利用高校优势为市场推广打下基础,在二次开发和产业化发展方面也有先天优势,还能节约交易成本。但企业经营需要企业家,这类人却极少存在于学校当中。学校在管理、运营和营销等方面会变得捉襟见肘。学校官僚作风容易转播到企业让新生企业未老先衰。

2.信息结构分析。信息结构是由信息流的方向、信息的集中和协调三部分构成。包括收集、传导、处理、储存、取出和分析经济数据的机制和渠道。决策者不可能完全了解面临的行动选择。因些,信息结构就要最大限度给各方决策者提供信息。校企双方在科技成果转化所需信息上存在着不对称。一方面,高校对企业的需求不了解,选择科技研究项目时并不能和企业的真实需求接轨。一些学校寻找合作企业时也多是通过关系与企业接洽,很难完全匹配。另一方面,企业需要的东西不能反映到高校课题研究中去。当科技成果存在转化的可能性时,转化的复杂过程中校企业双方的共同知识很少,这样的博弈过程中极易造成科技成果转化的失败。校企双方信息缺乏,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起着协调的作用。这类中介机构主要从事收集、处理、传导科技成果的供求信息,为高校和企业合作提供便利。与国外相比,我国中介机构的建设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首先,中介机构数量有限、功能单调,在高校、企业和政府三者之间不能有效地协调。而且没有足够的动力机制促进中介机构有效运作。纠纷发生时,中介服务机构的权益也无法保证。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科技成果转化。

3.动力结构分析。高校成果转化动力结构中最主要的内容是激励部分。成果转化过程中个人在贡献的同时也要有自身需求的满足;学校希望成果转化能够换回利益;而企业追求的是技术成果产业化后获得的利润。当激励机制对三方的不同需求得到满足后,才能保证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顺利实现。研发阶段,企业急需的项目在高校没有生存空间。企业也很少资助高校的项目研究,这与西方国家企业大力资助高校科研对比鲜明。其中项目审查立项与市场结合的激励机制缺位是主要原因。转化阶段,风险投资服务机构和金融服务机构等是资金的主要来源。转化的风险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使其不敢轻易提供担保或资金。同时高校和企业不履约、专利被侵权和利益分配冲突的情况时有发生,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双方获得的收益。而且知识产权保护在法律体系、科技转化模式、管理体制和思想观念等方面仍不完善。最近我国修改了《专利法》,显示了保护知识产权的决心。但积习已久要与西方国家接轨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成果转化后,利益分配问题也是激励机制的重要部分。专利和成果转移的所得归校方或国家所有。如果不考虑研究人员等各方面利益,很难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

三、提高成果转化能力的对策

对高校而言,第一,要加快科研项目选择体系的改革,充分了解企业需要,使项目选择与产业化应用紧密结合。第二,“酒香也怕巷子深”,高校应给企业提供帮助解决技术难道,向企业推销自己的科学技术成果。第三,大学自建的科技园模式是一条提高成果转化效率的途径。第四,高校要考虑到有关人员对成果转化的贡献,保证他们的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切实地推动激励机制的建设。第五,科技成果转化有许多路子可走如:高校用技术入股,高校也可自建中介服务机构,提升成果转化速度。

企业方面,第一,大型科技企业要转变思想,重视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的作用。中小科技企业没有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实力,应积极拓宽科学技术来源渠道。第二,有实力的企业要加大对高校研究的支持力度,在项目研究到产业化各阶段与高校展开合作,提升企业接受科技成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埃岗·纽伯格威廉·达菲:比较经济体制[M].商务印书馆,1984

[2]雷云涛: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面临的问题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

家校合作最主要的形式范文2

操作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俗话说:“眼见百遍,不如手做一遍”。操作是思维的基础和源泉,是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良好方法。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根据教材内容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根据学具操作参与知识形成过程,培养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在教学中安排一些需要学生积极合作实验操作的活动。

探究学习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内完成探究性学习任务时,一般都离不开组内合作,探究学习有赖于合作形式;合作学习的真正价值也不在于合作形式的追求,而在于探索、研究能力的提高和人格的完善,所以,二者完全能够并且应该整合起来。小组合作研究能使学生“好学”、“乐学”,激发积极进取精神,从情感上保证探究学习的质量,反过来,探究学习又能加深合作情感,使人与人的交流、交往在更加广阔的时空中进行,从而提高合作广泛性。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引导学生在简单回忆、思考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的之后,顺势提出:圆的面积公式是否也可以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而推导出来呢?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索,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小组成员纷纷开动脑筋,积极参与。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有的拼出了近似于平行四边形的图形,有的拼出了近似于三角形的图形,还有的拼出了近似长方形或梯形的图形;有的同学还在合作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就越接近于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其它相类似的图形。随后,教师就借助电教手段对学生合作的成果予以展示,让同学门再补充完善,同时把小组的一些想法加以延伸,使每一个组员都切实体验到了自己的一份发现、感受着同学合作的相互作用。

实践应用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在日常教学中,经常组织进行一些收集数据、量量算算、调查生活中的数学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得到一种体验,感觉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例如,学习“比例尺”后,小组的同学进行了细致、明确地分工,他们有的负责测量、有的负责换算,还有的同学负责绘制。小组同学合作

家校合作最主要的形式范文3

关键词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师生互动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大力倡导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让这种先进的教学理念为广大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学生所理解、接受,并运用于教学活动中,仅凭以往的经验是不能解决的。因此,有必要探讨促进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师生有效互动策略。

1互动与师生互动的内涵

作为一门特殊课程,数学师生互动与其它课程相比,有其共性,更有其特性。因而须对数学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概念进行界定。

师生互动是在教育教学情境下,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或学生群体之间在教学活动中的相互作用或相互影响。师生互动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在教学中,互动的主体即教师和学生,均不是独立地出现在活动中,而是共同参与在互动活动中;二是师生互动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交往而且是为了促进师生双方特别是学生的学习、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师生之间的这种相互影响既有外显的行为互动如言语互动,也有内部指标的心理互动即非言语互动,如情感互动、人格互动等。

2师生互动的意义

师生互动是学校中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人际互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无论是教育思想的转变,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最终都要依靠师生互动与交往来达到教育目标。对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师生互动的研究,一方面既能丰富数学教学论理论体系及社会学理论中互动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能完善教学论的理论结构,不断促进教学理论与时俱进。

互动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数学教学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认识过程,又是师生情感交流、精神建构、人格发展的过程。当代小学生并不单单是带着“求知”的期望走进课堂的,更重要的是带着“求发展”的要求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渴望与教师进行平等的交往和对话,这就需要师生双方积极互动、相互理解。

3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纵观当前数学课堂中的互动,存在着真正互动与虚假互动不同的互动形式。具体问题如下:

3.1师生互动的观念淡薄

有效的师生互动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但在实际情况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师生互动的理解出现了偏差,他们认为课堂的师生互动就是一问一答,是以教师为核心的交流。因此在课堂上虽有师生互动,但由于教师与学生是控制着与被控制着的关系,师生之间缺乏科学的互动,且未曾建立起互相尊重、理解和平等的关系。

3.2师生互动程序化

师生之间的互动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更多的是停留在表面层次,师生互动多是程序化的行为。程序化的师生互动经常表现为:老师一呼,学生百应。如老师说出上半句,学生接下半句,或者是老师习惯性地问“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学生甚至可以不去理会教师究竟问的什么问题就机械地回答“对”与“不对”,“是”与“不是”,这样的学习有互动学习之名,却无互动学习之实,显然无法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形成冲击,忽视了师生互动的实质,使师生互动流于形式,更不用谈有效的师生互动了。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尊重不够,否定学生的独特见解,不能用平等民主的心态去处理师生间的问题冲突,有的教师甚至不能接受师生的平等关系,故意树立教师的权威。师生互动的表面性还表现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不能配合教师完成互动,并且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随着年级的提高而逐步降低。

3.3师生互动中缺乏科学的非语言行为

教学过程中的非言语行为是师生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多数教师却缺乏科学的运用这种行为来提高互动的效果,一项调查表明,超过40%的教师在课堂上缺少微笑、赞许的目光和善意的鼓掌等动作行为。尽管有些教师也承认了非言语行为的重要性,但在具体的教学行为中却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将其他方面的不顺利带入课堂中,影响了师生互动的合理性。

4解决问题的建议

4.1注重学生兴趣

兴趣是推动他们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是小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心理倾向。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学习中的兴趣,让它成为师生展开有效互动所必须的动力。如在教学“数字的认识”课中,教师设计了一个互动的学习过程。给出一些图形,让同学们去猜相对应的数字,对“猜一猜”这样的活动,一方面有助于活跃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猜”的过程中,学生还要说出数字的理由。这一过程无疑是加深了对数字的认识。这样才可以提高师生互动的真正有效性。

4.2转变教师角色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由一个教导者转化为合作者。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首先力争营造一个平等、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放弃容易造成师生对话障碍的三尺讲台,和学生换一下角色,坐下来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交流,甚至让学生主动上台做老师。教师可设计让学生上台当老师,讲解解题思路。教师自己则可坐在学生的座位上适时进行组织和引导。如:“×老师,你能将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吗?”“×老师讲的话,大家听明白了吗?”“如果不明白,谁愿意再当老师到台上讲解?”

4.3营造民主氛围

新课标倡导师生民主关系,让每个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都得到尊重。有发言权,积极进取,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一开始教师在多媒体上演示一个五官不正的人头像引入,学生看了哈哈大笑。

师:笑什么?

生:这个人太难看了。

生:世界上没有这样的人。

生:老师,你画错了,应该把眼睛、鼻子调整一下。

学生纷纷说出可笑之处。

师:如果让你调整一下,你会怎样调整?为什么这样调整?

揭示:对称

接着教师出示一幅只画了一半的图,让学生画出另一半,看谁的方法好。让学生交流和体会“对称”是对折后完全重合,从而揭示“对称图形”的概念。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亲身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家校合作最主要的形式范文4

其一:教师专业强调实践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与课堂教学经历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叶澜)

课堂教学是教师职业生涯中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一种工作方式和存在状态,教师习得的文化知识、教育教学技能和理念都必须通过教学的实践环节才能内化成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才能转化成自主自觉的教学行为,进而产生实际的教育意义。教师对专业的兴趣和爱好更是源于对实践的探索和对实践成功的体验和积累。

其二:“教育是个巨系统。”(钱学森)

在教育这个社会巨系统中,什么是其核心和基本的组织结构呢?研究教育系统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学校课堂教学的组织结构和教师是构成教育系统的基本要素之一。按系统论的基本观点:“在给定的系统环境中,系统的功能及要素行为仅由系统基本层次上的系统结构来决定和支配。”而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以及制度的规约性都很强,是人类社会生活给定的一个特有的系统环境。因此,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的系统功能能否达成;并在此实践过程中发展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教师专业能力及其走向,主要是由课堂教学的组织结构来决定和支配,这也是教育内在规律性的客观反映。

其三:教师专业成长分为职前和在职两个密切相关的阶段。

“教师个人在职前师资培养阶段、任教阶段、在职进修的整个过程必须连续地学习与研究,不断发展专业内涵,逐渐达到专业圆熟的境界。”(朱宁波)

在我国,师范教育是培养准教师的主要渠道。然而,在目前高等教育体制下的师范教育,由于教育性与师范性的长期弱化或缺失,师范教育的课程结构及培养模式在较短的时期内不可能有较大的变化。因此,准教师通过师范教育获得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对其在职阶段的专业成长的支持性与发达国家及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如笔者所在地区,在一年一次的新教师招聘现场,应聘师范生的专业基本能力存在逐年下降的趋势。在职进修或培训,范围窄、周期短,基本是师范教育的再教育,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比较突出,对教师个人及团队专业成长的帮助意义不大。因此,在我国,课堂教学的实践经历就成为教师专业成长最主要的途径。

然而,在我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内,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封闭的、信息以线性的单向的传输与检测”为主要结构特征的课堂中,教师对课堂的组织形式及课堂环境的控制力绝对集中,课堂的“一切”都在教师的“设计和掌控”之中;而且教师完成这样的课堂教学能够轻而易举地获得大量 “成熟”的教学资源和帮助。但最大的问题是教师在这样的课堂经历中遭遇的挑战少,发现的问题少,且层次浅。挑战和问题又大量集中在书本知识的“已知结论性”问题。因此,时间久了,重复多了,必然会培养出大量的“教书匠”和“经师”,而“人师”和“教育家”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愈来愈少,也就不足为奇了。这样的课堂无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甚至会使教师的专业走向呈畸形发展的态势,以致于在我国,学生的学习负担问题成了一个较难解决的复杂性社会问题。

因此,学校能否建设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很强支持性的课堂,是加速教师专业成长,提高专业发展水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性问题。校长作为学校环境治理、结构治理、制度治理的第一权利人、第一决策人和第一责任人,通过积极改革传统课堂的组织形式、结构形式,大胆创新课堂的组织结构,深入并长期驻守课堂教学一线,研究并有效解决困扰教师专业成长及学生潜能全面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努力建设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支持性课堂,把“为了学生的成才创造最优质的教育,为了教师的成功搭建最宽广的舞台”的办学理念转化为最实际的办学行动,才能够开启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动机”,才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打开更广阔的空间。同时,高速发展的专业化教师又会成为推动学校教学改革、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办学质量的动力源。因此,创新课堂教学结构,建设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课堂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也是最终实现学校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校通过学习借鉴“先学后导——问题评价”的教学思想,对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结构进行了大胆改革。在班级内通过推行学习的契约管理和互助管理,建立起各种学习小组,把学生组织起来,充分保障学生学习的自和能动性。在学习小组内部,学生之间分工合作,共享信息资源,交流学习成果,畅谈思想体验,形成互助学习的共同体;在学习成果展讲环节,通过评价激励,使学习小组之间既相互竞争,又充分合作,把课堂变为由许多学习小组组成的学习“竞技场”。改变了传统的全体学生面向黑板、面向教师,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师演生看的教学组织形式。为了提高小组课堂学习的有效性,我们对传统的基本以“导入、讲授展开,练习巩固和测评反馈”等环节构成的课堂教学结构进行了改革。要求教师把支持传统课堂教学结构的教案设计,拓展为能有效引导、支持和推进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学习工具单设计。并依据学生学习的时空结构性质和对学习质量监控的需要,把学习工具单又细分为“问题导读——评价单”,“问题生成解决——评价单”和“问题训练——评价单”三种类型的学习工具单。“问题导读——评价单”重点设计编制能解决激发学生自学兴趣、深入研读教材、发现疑难问题、发展自学能力、提升自学质量的问题;“问题生成解决——评价单”重点设计编制能解决学生自学解决不了的问题、新发现的问题与疑惑。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知识及技能的系统结构,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问题训练——评价单”重点设计编制解决反馈矫正和学习质量的拓展提高与测评问题。从而使教与学从形式——自学、互学、导学、展学,到结构——课前、课中、课后,形成了统一完整的设计,使学生学习的质量有了很好的保证。

新的课堂组织形式及教学结构,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新视角、新平台,开拓了一片在以前职业经历中未曾或很少涉足的领域。教师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遭遇了来自学生和生活对“知识和真理”的多种可能性解释和假设,教师的知识、经验、能力和智慧受到了多重考验,进而激发出了沉寂在教师心底很久的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探索欲望和激情,激活了存在于职业岗位中的专业自主意识。

家校合作最主要的形式范文5

【关键词】小学生 计算机 自主学习

随着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应用范围覆盖到各行各业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文化教育的发展脚步也需要趋同,新课程改革氤氲而生。教育的形式不仅仅局限于“老师讲,学生听”,而要向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向过渡。本文从小学生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自主学习出发,同时响应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结合搜集到的大量文献资料,提出了小学生网络自主学习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和解决方法,详细如下:

一、挖掘学生潜能,提升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小学生阶段是学习的初级阶段,此阶段最主要的是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从而判断其兴趣所向,确立了兴趣爱好,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成才。然而怎样提升小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自主学习兴趣呢,在具体教学中有如下建议:

l、合理选用计算机教学软件

所有计算机教学的初始,都免不了对键盘、指法、基本构成等常规知识的介绍,对刚接触计算机的水学生来讲难免会觉得乏味,相反,小学生对于打电玩可谓爱不释手,同步类比,教师可以选用包含字母游戏和执法通关的教学软件,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成效会大大增强。

2、营造生动的课堂教学气氛

教育家斯维特罗夫曾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小学生难免缺乏自制力,很容易出现三分钟热度,因此营造生动盎然的课堂教学气氛显得尤为重要,老师要做到“寓 理于诙谐,寓庄于诙谐”,计算机知识与Flash 动画相结合,张弛有度,让深奥干涩的计算机术语变为易懂的兴趣词汇,这样一来,学生容易接受,教学效果就比较理想。

二、实施有效监控,提高教学质量

这里的有效监控指的是计算机学习者监控,这种监控可以令学生清楚知道自己学习计算机的流程、路径、主体三方面,它包括步调、顺序、内容三大控制。实施有效控制可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责任感,满足个性化需求,有利于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深度思考。

此外,教师应关注学生个性化差异,在学习中,少部分学生自主能力较强,自我控制较好,可是大部分小学生自主能力还是相对较差的,需要教师在学习管理方面要加大力度,勤于指导。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设立导航清晰的学习网站,在网站内列举一条掌习路线的例子,可供部分经验不足的学生采纳。

三、创建学习小组,增强合作意识

完成计算机学习任务时,一般需要清晰的思路、科学有效的方法,全面的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对小学生来说,如果是单独完成这一系列复杂并且循序渐进的过程会极其困难,这个时候需要创建学习小组,发挥每位同学的优势组建团队,小组成员了解任务内容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分工,每位成员独立思考最后凝聚智慧,途中遇到困难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共同克服。

团队合作也是培养小学生对人际交往的初级认识,小组成员之间能力的悬殊,可以提高竞争意识,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以帮助能力稍微逊色的学生,创意型的学生可以和知识型的学生发生碰撞,这样既有利于实现自身能力,人际交往和技能目标的全方位进步,又能够充分提高学生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四、总结学习成果,引导自主评价

以往学生的学习成果评定模式大部分是教师单方面批改,这样的模式一方面加重教师的教学负担,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不全面。久而久之,容易让学生缺乏创新思维,形成以教师思路完成作业的习惯,这种方法显得墨守成规,对学生自主能力的提高产生不利影响。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主评价自己的成果,与此同时传授相关有价值的经验和科学建议,引导学生学会深入作品从中分析评价自身的优势和不足,继而找到正确的学习方向,避免走弯路,最终实现在学习上的个性化发展。

五、结合其它学科,提高综合素质

“学以致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提供大量普通课堂上接收不到的学习方法和有效知识,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变得快速、高效、便捷。教师需要合理引导学生在学好计算机课程时,科学结合其它学科提高综合素质。

1、与品德教育结合

小学生正值树立良好道德规范的时期,学校可以通过官方网站开设专用思想品德教育板块,具体可以设立一些思想品德知识问答题,也可以让教师与学生互动,定期评选出思想品德模范学生,增强学生荣誉感,因势利导,让道德规范深入到每位同学的心目当中。

2、与其他课程结合

计算机课程是其它学科的辅质的技术学科,比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利用计算机word工具让学生进行作文的修改;在数学中,用计算器和公式模型进行教学;在美术和音乐教学中,可以用计算机播放视频供学生参考学习;生活方面可以应用计算机画图技术来制作电子贺卡作为礼物送给亲朋好友,这样一定程度上可似改掉小学生铺张浪费送礼的陋习。

结束语:

本文主要研究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小学生自主学习中面临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最终目的是让计算机与各门学科综合起来,夯实小学生的学习基础,使其健康全面的发展,最终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全面人才。总而言之,计算机网络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兴教学科目,也随着教育的发展不断进步。由于其在小学生的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每位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大胆实践,避免采用陈旧的教学方法,提倡创新的教育理念,需要研究适用于这门课程的科学创意的教学模式,以便于完美的诠释新课程改革的理。当然,计算机自主学习是一门长期发展的学科,如何使其更好地为学生服务,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峰,公共计算机自主学习平台的开发与研究[M].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2,18(22):210-213.

[2]王海娜;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基础教学[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家校合作最主要的形式范文6

关键词:有效教学;课程改革;化学教学;教学现状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05-0020-04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为了更好适应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养合格的中学化学教师,提高中学化学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从04年开始,曾先后几次对福建省某些地区的部分中学(主要是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学现状进行调研,主要从课堂教学、实验的开展情况、学生对化学课程的兴趣情况、快班(实验班)与普通班的比例及教师的关注程度、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看法等几方面进行。先后共发出问卷2570份,收回的有效卷共2430份,调查的学校共33所。从几次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和对某些师生的访谈,反映出存在的一些比较普遍的问题,我们认为有必要提出来探讨。结合这几年的一些教学尝试,提出中学化学“有效教学”的一些看法。

1 中学化学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课堂教学情况

从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和对学生的访谈都反映出多数教师教学方式仍然比较单一。在一次教学模式调查统计中,学生认为教师只按自己的思路讲授,学生机械接受加练习(占24.8%);及教师演示、配合讲解加练习(占53.3%)共占了78.1%,只有22%的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共同讨论或动手实践,得出结论。在最近的一次调查中,仍然有10.2%的学生认为老师在课堂上从不与学生交流,68.7%的学生认为老师很少或偶尔会与学生进行交流,只有21.2%的学生认为老师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多数学生认为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主要是与“尖子生”进行交流,忽视了“中等生”和“后进生”的需要。几次的调查都显示,多数学生认为他们的化学老师讲课所占时间太长。

1.2 中学化学实验开展情况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占89%)对化学实验有着浓厚兴趣。而且绝大部分学生更喜欢自己动手实验。但统计结果显示,一学期有动手做过7次以上实验的学生只占8.3%,只做1-3次的占35.9%,有25%的学生没有自己动手做过实验。在访谈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反映“老师安排的实验实在太少,而且大部分是由老师在上面演示,自己动手的机会太少。”在访谈中还发现虽然新教材不再单列学生实验,而且探索性增强,增加了趣味性实验,实验更加生活化和绿色化。但许多教师实验教学及组织形式并没改变,仍然是教完相关章节让学生到实验室做验证性的学生实验。删减了认为对考试不重要的趣味性实验。11%左右的学生对实验不感兴趣,主要原因是害怕实验的危险性。

1.3学生对化学课程的兴趣情况

调查显示,非常喜欢化学(7.3%)和喜欢化学(54.3%)的学生共占61.6%,大大低于趣味化学实验学生的比例。不喜欢化学(31.9%)和讨厌(6.5%)的学生占了38.4%。访谈中,较多的学生表示:开始觉得化学挺有趣的,但越学越枯燥无味,希望老师上课幽默风趣,多讲一些与生活、社会相关的化学知识,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

1.4分班及教师的关注情况

我们了解到,有较多的中学存在分快班(这两年多数学校称实验班)与普通班情况,而且普通班所占比例较大(大多占到2/3以上)。访谈中,多数学生表示,学校和教师比较关注快班,普通班比较不受重视。

2 新课程理念下对“有效教学”的思考

通过访谈和对调研的分析我们发现,在我们调研的这些学校,绝大部分的化学老师工作认真,爱岗敬业。他们的教学任务繁重,工作和学习压力大。他们也在努力提高化学教育教学质量,尤其关注他们的学生在高考时各级大学的入学率。绝大多数的老师认为,对于农村中学的学生,提高他们高考的得分是最重要的。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加上多数农村中学实验条件较差,我们不难理解出现以上的调研情况。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认为这种教学现状存在的一些问题已逐渐突显出来,而且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某些教学行为已越来越不适应,大大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不但老师的良好愿望得不到很好实现,按照现在的教育价值取向,会出现低效甚至是无效教学。

随着课改的深入,“有效教学”越来越受关注。

什么样的教学有效,什么样的教学高效或无效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经常思索和长期探讨。有效的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有效教学对教学效益评判的核心是看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根据这一标准再来分析以上的调研统计数据,我们不难发现一些老师的教学行为已不适应时代要求,有必要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并进行新的教学探索。

首先,新的化学课程要求老师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许多老师由于诸多原因只比较关注一些“尖子生”,而且只关注他们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因而课程目标不能全面完成。

其次,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的中学生思维活跃,对教师的要求也较高。一些老师由于教学方式的单一,没有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虽然他们勤勤恳恳、埋头苦干,很多学生仍然逐渐失去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教学的效益大打折扣。

3“有效教学”的探索

3.1更新教育理念,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于多方面的压力和大班化教学,很多老师把主要精力花在一小部分“尖子生”身上,而且出于对学生的“负责”,老师和学生都加班加点抓考试要点。这就出现两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第一,那些“中等生”和“后进生”成绩不够理想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些人是不是人才?第二,老师勤勤恳恳辛苦工作,学生得到了哪些发展?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很多“中等生”和“后进生”头脑聪明、思维灵活。他们有的偏科、有的厌学、有的顽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大多数学生(也许90%以上)能够掌握我们必须教授的事物。教学的任务就是要找到使学生掌握所学学科的手段。我们的基本任务是确认怎样才算“掌握了我们这门学科”并且探求能使最大部分学生达到这种掌握的方法与材料。我们在这几年指导学生教育实习中,曾选择普通班作为“汇报课”的班级,而且让中学生进行随堂实验。科任老师总是为我们担心效果不好。因为以前没在普通班上过公开课,而且平时学生很少做实验,第一次在课堂进行随堂实验就作为汇报课难免担心。但出乎很多老师意料,汇报课效果非常好。许多平时学习不认真的同学,表现异常好。通过一段时间的实习,很多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大增,学习成绩也明显上升。我们分析这些同学化学成绩明显提高的最主要的两个原因,一是他们认为实习老师关注他们,二是增加实验使他们兴趣提高。

如果我们考查现在社会上的成功人士,可以发现他们中很多人在学生时代并非“尖子生”。用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非常容易解释这一现象。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是多维的,每个人的智力都是由几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所组成,它们是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存在智力等。智力不仅是多维的,而且是可以发展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力强项和弱项,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式。在校的“尖子生”一般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具有优势,但“中等生”或“后进生”具有其它的智力强项。根据多元智力理论,学校里没有“差生”存在,只有各有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我们老师应该做的是激发每个人潜在的智能水平,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个性。

大家知道,单一落后的教学方式是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的重要因素。如果老师只是埋头苦干,没有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能及时更新教育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老师重点培养出来的“精英”不但难于成为当今社会的栋梁之才,在择业和胜任岗位工作方面也处于劣势。

3.2 挖掘各种资源,形式多样开展实验教学

“以实验为基础”,既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也是化学教学过程最基本的特征。新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倡体验式教学,更是突出了实验的重要性。而我们调研了解到的情况与要求相差悬殊。我们认为这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部分学校的实验条件较差,二是老师对化学实验的功能认识不足。

化学实验具有诸多功能。有的老师只考虑中考、高考实验题如何得分,在黑板上画图讲解代替实验,又有许多老师只重视其检验与验证、实验技能训练、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忽视或没认识到实验对学生思维的启迪、对学生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忽视化学实验对于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由于认识不全面,新课程化学在课时减少的情况下,安排让学生动手的机会当然不多,许多学生更加喜欢的趣味实验和自己设计实验也就成为奢望。

如果老师对实验充分重视,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做些实验并不难。发动学生,自制一些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材料,学生既乐意又可得到多方面发展。把矿泉水瓶、可乐瓶截成适应高度,用量筒矫正,用胶布或其它材料贴上有刻度标尺,既可当烧杯又可当量筒;用空墨水瓶或药瓶、废罐头铁皮、棉线等可制作酒精灯;用糖浆瓶作试管、用滴眼液或注射器作滴管……废导线里的铜丝、生活中的铁钉、废电池外壳的金属锌皮及碳棒等、易拉罐皮代替铝片、口香糖包装纸作为铝箔、蓄电池中的废硫酸、食品包装袋中的干燥剂(主要为CaCl2)、自然界中的石灰石和贝壳……容易收集也容易处理。

新的化学教材淡化了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实验的界限。我们认为,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应尽可能多为学生创造动手机会。危险性不大、占时不长的实验可让学生进行随堂实验,改变“一人做,大家看”的局面,让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适当增加一些家庭小实验和课外兴趣实验。如用pH试纸测各种水果、饮料、雨水、土壤等的酸碱度,用红桑、紫草等植物的叶子和各种花卉及水果皮制作酸碱指示剂,制作叶脉书签等。可组织有关实验的各种课外兴趣小组。有条件的利用节日举办化学晚会,可很好展示化学实验的魅力。

增加学生动手机会,增加趣味性、生活化的实验,可有效提高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但要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效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应该从初三到高三依据教学目标有计划地逐年增加探究实验的比例和难度。

3.3 致力教学实践,大胆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一种最主要的教学方法,也是当前仍普遍采用的基本教学方法。其最大的优点是教师可以将化学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运用启发的方式,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起着重要作用;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控,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而,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多数老师讲课方式仍是讲解、演示加练习。但使用讲授法要善于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因为讲授法有它明显的不足。它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充分发挥,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知识的迁移能力、合作能力、对学生科学态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又会使学生逐渐感到化学枯燥、乏味。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优选。不同的教学方法各有其长、各有其短,关键在于老师能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的特点、教师的风格、学校的条件等综合考虑,有计划、大胆地把各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尝试或大胆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单一教学模式。

我们05年曾在泉州市郊一所初中校的初三年普通班,尝试以小组竞赛为主的形式复习初三化学的化学用语部分,得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全班同学以4人为一个小组,分小组进行讨论、竞赛、总结,最后评选出第一、二名,奖励自制的树叶书签。第一环节:让同学完成老师设计的元素符号或元素名称表格,然后各小组交换批改评分,最后老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归纳总结书写元素符号的注意事项。第二环节:让各小组填写常见物质的化学式或物质名称,然后各小组交换批改评分,老师再引导学生对这些化学式进行分类,总结出它们的书写规律。第三环节:让每个小组各派一名代表到黑板上书写几个常见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每个小组不同),然后由别的成员来进行修改、点评。课后让学生把常见元素和一些常见物质的化学式自己制成卡片并对所学的化学方程式进行归纳整理成表格。由于是普通班,学生平时学习兴趣不高。但改变学习方式后,全班学生整节课一直处于主动、积极状态,通过自己的回忆思考、小组讨论、改其他小组和别人的错误,再听同学或老师的归纳总结,记忆深刻,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我们也曾在农村中学使用探究式教学,同样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要有效地全面完成课程目标,保持化学课程的永久魅力,应该有计划地根据每学年的教材内容和实际情况,优化组合各种教学方法。才能确实落实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璐.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20(11):37-40.

[2] 陈晓端,Stephen Keith.当代西方有效教学研究的系统考察与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5,(8):56-60.

[3] 钟启泉,崔允,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