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风险防控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用风险防控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用风险防控措施

信用风险防控措施范文1

内容摘要:近年来,中国融资租赁行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融资租赁企业风险控制薄弱,信用风险成为重要的风险。融资租赁业作为典型的金融服务企业,员工控制在风险控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其他风险控制的基础。融资租赁企业风险控制中的员工控制包括挑选、任命合格的人员,精心的岗位设置和激励机制等。为控制信用风险,员工控制必须渗透到融资租赁业务流程的各个阶段。

关键词:融资租赁 信用风险 员工风险控制

问题的提出

融资租赁诞生于1952年的美国,这种集“融资”和“融物”于一身的融资方式在现代公司财务和金融领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融资租赁的筹资额在美国已经超过了债券的筹资额。虽然我国目前融资租赁业渗透率偏低,但是近年来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但是,融资租赁的发展存在两大隐忧:一方面,融资租赁风险控制(简称“风控”)薄弱,成为其发展的障碍,其中信用风险是各种融资租赁风险中最重要的风险;另一方面,人才的缺乏也成为其发展的短板,这也导致员工控制在融资租赁信用风险防控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尽管融资租赁在我国属于新兴的朝阳产业,但却经历坎坷,这与信用风险有密切联系。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承租人由于种种原因,不愿或不能偿还租金,或者由于交易对手信用状况和履约能力的变化导致资产价值变化使得租金无法收回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对于融资租赁企业来说,信用风险是最严重的风险。信用风险决定着融资租赁企业甚至是整个行业的发展或衰落。因此,研究如何控制融资租赁企业的信用风险、如何在信用风险防控中做好员工控制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融资租赁风险控制文献回顾

Ansley 和 Cleverley(1983)指出医疗设备融资租赁是金融和贸易结合的边缘产业,涉及面比较广,是个系统工程,风险控制也要是系统工程。研究融资租赁的风险及其控制主要目的是防患于未然。Ambrose和 Yildirim(2008)指出结构性信贷风险模型经常遭受一个常见的批评,那就是公司的资产价值的评估过程是不可观测的。而开发一个简化型的信用风险模型,可以避免出现资产评估过程中不可观察的情况,数据分析表明,承租人信用风险对租赁期限结构具有实质影响。黄彦菁(2009)指出:国外租赁业的发展经验表明,完善的信用体制对融资租赁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我国现有的融资租赁市场环境,应该适时适当地对融资租赁引入激励与惩罚机制。惩罚系统的建立是信用风险的重要构成,对我国特殊体制下,融资租赁的现状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框架。但是,对于具体的解决措施缺乏具体探讨,对于惩罚机制的构建、人员配置和细节处理缺乏合理批判。梁飞媛(2008)对信用风险问题做出了一些描述,并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角度,阐明融资租赁中存在的风险与控制问题。但对融资租赁的风险控制并没有做较深入的分析。谭向东(2011)指出融资租赁行业具有高的风险性,风险控制是融资租赁企业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严格控制风险才能谋求行业的良好发展。融资租赁业务涉及行业很多,如金融、国际贸易、法律、交通运输、保险等方面,这样每一个融资租赁项目都可能给出租人带来风险导致租金无法收回。在融资租赁业务中,信用风险是作为出租人面临的主要风险,按照业务流程可以分为合同签订前的信用风险和起租后的信用风险,在不同的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针对措施。

但是现有的融资租赁风险防控文献往往忽略了员工控制的作用。其实,不管是管理工作还是作业活动都需要靠人来完成,人是管理工作的核心,也是企业管理研究的重点。因此,很多管理学家和企业家认为“办公司就是办人”。程新生(2008)指出员工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认为在建立本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之前,管理人员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就是员工控制是否充分。之所以将员工控制放在首要地位,是因为与结果控制、过程控制等其他控制方法相比,员工控制具有相对较小的副作用和相对较低的直接成本。胡阳(2010)则论述了员工控制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中的重要性。本文将系统探讨融资租赁信用在风险防控中如何实施员工控制。

融资租赁企业员工风险控制必要性

员工控制是指一系列控制方法,这些控制方法能够使员工专业、敬业并且自觉地做好工作。员工控制具有以下基本功能:使员工清楚企业的控制目标和控制标准,知道企业期望员工做什么;确保干好工作,确保员工能拥有干好其工作岗位需要的所有能力(如经验和才智)和资源(如信息和时间);避免员工发生错误、舞弊、贪污、偷懒行为的可能性;增加了员工进行自我控制、自我监督的可能性。

融资租赁企业作为典型的金融服务企业,其最重要的“原材料”就是人员与资金,因此,在融资租赁企业的风险控制机制中,员工控制具有核心的地位,是其他控制的基础,因为员工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其他控制方式的执行程度和有效程度。企业对员工的控制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挑选与任命合格的工作人员;对这些人员进行精心的职位设计。因为融资租赁业具有高风险性,所以一名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技能,同时还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市场的敏感性和市场把握能力。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对员工的培训,使他们熟悉企业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以及对市场现状的认知和走势,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融资租赁企业职工的职位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确定岗位职责,赋予各个岗位相应的任务、权限和职责。有关的内部控制包括:授权控制、职责分工与牵制。对融资租赁岗位设计要遵守互相牵制原则,对不相容的职务要严格实行分离,使不同岗位之间形成一种监督、相互控制的关系,这是内部控制的一般原则。跟大部分经济活动一样,融资租赁企业业务一般分为授权、核准、执行、记录、审查等步骤,这些步骤属于不相容职务,应该由不同的人员和部门去实施。

融资租赁业务流程中员工风险控制措施

为控制信用风险,融资租赁企业的员工控制必须渗透到融资租赁企业业务流程的各个阶段。融资租赁的基本业务流程按时间顺序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发起阶段、实施阶段和交易终止阶段。

(一)交易发起阶段的控制

在交易的发起阶段,主要工作涉及到租赁设备与供货商的选择、出租人寻找客户或承租人提出租赁申请和出租人对租赁申请人的审查与受理。融资租赁项目经理在对申请人进行调查时,可能因追求个人利益而导致出租人面临信用风险。因此,融资租赁企业的激励机制不能过于强调融资租赁业务人员的收入、奖金与业务额挂钩,防止因盲目追求扩大业务额而招致信用风险。融资租赁企业可以借鉴银行业的“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让融资租赁企业的关键业务人员对租赁项目的信用风险终身负责,通过降低业务人员单纯追求提成和业绩的投机行为,来降低融资租赁企业的信用风险。

(二)交易实施阶段的控制

由于在融资租赁公司和承租人之间存在“成本”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在租赁公司把租赁物交给承租人后,需要对承租人执行租赁合同的情况和承租人的经营状况进行追踪和调查,特别是对租赁物使用和租金的回收要进行严密的监控。业务人员还应该与承租人保持密切联系,加强交流及时了解承租人日常活动的变化,密切关注承租人现金流的流向,防止承租人隐瞒利润拖欠租金。

(三)交易终止阶段的控制

如果交易是非正常原因终止的,业务人员应该及时与公司资产管理部门和法律部门商定补救措施。如果给出租人造成严重损失,该笔租赁被确认为不良资产,那么融资租赁公司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对业务经理和相关业务人员责任的追究。如果该笔不良资产主要是公司内部原因造成的,那么一定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在这一方面可以借鉴银行业“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如果该笔不良资产的产生主要是业务人员自身能力的问题且未存在投机动机,应该给予相关人员批评、警告、罚款等,情节严重的应给以除名。如果是由于这些人员为个人利益与承租人进行故意共谋恶意欺诈,银行应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二,完善融资租赁公司的内部控制。如果租赁公司产生不良资产肯定会暴露公司内部控制机制和风险控制上的漏洞和缺陷。公司应该吸取教训,针对漏洞和缺陷逐一分析,提高风险意识,全面完善信用风险的事前防范、事中监控和事后处理机制。

第三,对承租人存在欺诈行为的处理。如果承租人通过提供虚假材料避开租赁前调查、事中审查和事后检查,或者承租人没有遵守租赁合同的规定而给出租人造成损失,对于这些问题出租人可以视具体情况诉诸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利益。

另一方面,融资租赁企业在处理承租人租赁申请时,也要进一步强化企业自身内部控制工作:包括实现对该类承租人业务的流程化和程序化;确立租赁合同的授权和分级审批制度、租赁合同的内部检查与稽核制度;同时保证落实租赁决策人员的岗位责任,形成租赁信用风险的电子化控制制度,完善融资租赁的激励制度的责任追究制度。

结论

融资租赁是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但在我国却经历坎坷,这与融资租赁面临较多的信用风险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对融资租赁风险的研究对行业的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员工控制与其他风险防控方法相比,挑选和任命员工、培训、职位设计等员工控制方法的副作用和直接成本都较小。甚至在小型融资租赁企业中,员工控制取代了许多结果控制、行为控制等“正规”控制方法。即使在大型融资租赁企业中,高素质的员工和良好的职位设计能够弥补“正规”控制方法的不足。

融资租赁业作为典型的金融服务业,资金和人才是最重要的财富,人员的控制是其他控制的基础,良好的员工控制才能保证其他风险防控措施的顺利实施。对员工控制好才能更好地进行其他控制,员工控制应该贯穿融资租赁公司业务流程的发起、实施和交易终止等各个阶段。

参考文献:

1.程新生.企业内部控制(第3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楚卫琳.融资租赁业务中的利润操纵:动因与条件[J].会计之友,2009(10)

3.黄彦菁.试论融资租赁风险产生的机制与管理[J].中国总会计师,2009(7)

4.胡阳.金融衍生品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影响研究[J].金融论坛,2010(2)

5.胡阳,刘浩然,李蓓.《融资租赁风险与控制》的教学方案设计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2(9)

6.梁飞媛.融资租赁的风险与控制[J].浙江金融,2008(11)

7.史燕平.融资租赁原理与实务(第3版)[M].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5

8.谭向东.基础设施融资租赁(实务)经营城市的重要金融手段(第1版)[M].中信出版社,2011

9.何娣,张玉芳.我国融资租赁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时代,2012(34)

10.杨海田.2012年中国融资租赁业年鉴[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11.赵建敏.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困境与策略研究[J].商业时代,2012(18)

信用风险防控措施范文2

农业银行农户贷款风险防控

一、农业银行农户贷款发展现状

农业银行从1951发展至今,它经历了跌宕起伏,其主要业务也在相应的扩大,农业银行在1979年统一农业资金管理,集中管理农村信用,发展农村金融事业。根据全国农行2010年工作会议得知,2009年末,全国农行有23000家机构、440001名员工、员工列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首,60%的机构和52%的员工在县及县以下,主要客户是农民和农业企业,农户贷款余额占全行贷款余额的30%[1]。其发展历程到目前为止也经历了37年的时间,在当前的农村金融体制下,农业银行农户贷款呈现出一种贷款时间短、数额小、频度高以及放款时间快的特点。目前,农业银行几乎所有县都具有分支机构,其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其他银行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和责任。

二、农业银行农户贷款风险种类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方未能履行约定或契约中的相应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即受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授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它是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

农业银行农户贷款的信用风险主要表现有三点:一是主观上的信用缺失,农户存在骗贷和逃避还款的心理。二是收到了身边的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导致其拒绝还款。三是由于意外或变故而无力还款,导致其对生活失去信心。其中前两点表现的尤为明显。

(二)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农业银行主要的经营市场其本身系统的不完善而导致农业银行在进行经营、发展过程中将会产生风险。

农业银行农户贷款的市场L险主要表现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社会体系还不健全,这将会给农业银行农户贷款业务的经营发展上带来风险。

(三)操作风险

农业银行农户贷款的操作风险是指农业银行在对农户贷款内部监管的方法、力度不足以及内部监管人员对贷款流程的认识不足,从而导致农户贷款的发放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损失。

农业银行农户贷款的操作风险主要表现有以下三种:第一是能力风险,目前限制农业银行农户贷款有效发展的主要阻碍就是农业银行对其内部监管体制、客户经理自身素质、监管人员经营管理经验等诸多方面的管理不到位,这与农业银行风险防控能力要求之间产生矛盾。第二是农业银行在设计理财产品中存在的不足造成的风险,现在农业银行对农村金融市场这个主要经营地的调查情况并未的十分清晰,对农村金融市场的新变化、新特点、有效需求在哪里,存在的主要风险是什么,如何进行防控等缺乏有效的了解和准确的研究,在农业银行的产品定位、风险转嫁与风险补偿机制,运营管理模式等方面与现实产生脱节,这是目前农业银行主要考虑并加以解决的问题。第三是逆向选择的道德风险,农业银行的管理水平较为落后,内部控制机制较为薄弱,违规成本也相对较低等,都是引诱道德风险产生的原因。农业银行的这三种操作风险之中,能力风险和道德风险表现的最为严重。

三、农业银行农户贷款风险防控措施

(一)提高农户对农户贷款的认知程度

农业银行农户贷款的信用风险表现在农村地区的担保工作以及受教情况的不完善,使得农户们还款的积极性不高。这两点问题农业银行未能妥善解决,但农业银行可以从自身出发来,提高农户们对农业贷款的认知程度,即使在教育和担保不充分的情况下,农户们对农户贷款的认识得到提高,并且了解还款的有益之处和未能还款的有害程度之后,农户们的还款意识得到了有效提高,信用风险的发生也得到了控制。

(二)加大征信力度以完善农户信誉资料

在刺激了贷款与还款之后,农业银行的工作就是要记录这些农户的信用资料,农户的借贷还贷可以体现信用程度,不仅要在借贷还贷方面,还要加大征信深度向农户群体内调查,将农户的信誉资料全面地展现出来。银行工作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要充分利用银行信息渠道多这一优势,及时关注经济动态变化,加强与贸易部门的沟通交流,搭建贸易部与农户信息保持持续畅通和及时更新的平台,包含农业生产规模业绩及农户生产收入,方便掌握农户的第一手信息,减少农户不良贷款的数量,这样就可以长效地防控信用风险的发生。

(三)政府加强对农业的扶持力度

农村金融市场不健全的体系,导致了农业银行农户贷款的市场风险。并且这种现象并不是能在短时间内能够靠自身调节的,想要能“长治久安”还需要政府加强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当不可逆转的自然灾害发生时,也就是农村金融经济最为薄弱的时期,政府不能给予适当的帮助,农户贷款市场风险的发生也就不可逆转了。所以,政府应该在适当的时机加强对农村金融的扶持力度,此后银行再与政府积极配合,引导农户们健康积极地发展,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信用体制,则可以逆转市场风险。

(四)加强农业银行内部人员监管

银行内部操作风险中的能力风险与道德风险主要由于对内部人员的管理不严格,农业银行应加强对内部操作人员的监管力度,在加强监管力度方面可以在对内部人员的考核方面加强,也可以建立风险约束机制将风险分散化,按照权、责、利对等的原则,明确管理部门和经营前台与后台的责任、权利和利益。

参考文献:

[1]向伟、欧阳建湘.小额农户贷款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12(03).

[2]农业银行依托永业科技服务站开展农户贷款授信获行业肯定[J].新经济导刊,2012(12).

信用风险防控措施范文3

关键词:风险防控;村镇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村镇银行指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村镇银行的设立,不仅提高了农村地区金融支持的力度,而且弥补了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的空白。但在运营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风险,而且近年来随着村镇银行的不断的发展壮大,风险防范也成为重要的课题。

一、村镇银行面对的风险

村镇银行的出现使农村金融事业得到了丰富,快速发展了农村经济,但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风险,。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因各种原因而不能偿还或者暂时不能偿还本金和利息,因此引起村镇银行净收益下降,财务遭受损失。信用风险对村镇银行来说是一种始终存在而且最主要的金融风险,表现如下:

1.信用风险集中

村镇银行大多设立在县市,而且呈集中分布态势,这种集中分布在发生信用风险时,特别容易产生严重的连锁反应。另外,村镇银行的服务对象单一。主要集中农林牧渔业。个人贷款和服务业在贷款投向所占比例相对较小,近年来批发和零售业较个人贷款和服务业的比例有所上升。据统计,我国涉农不良贷款率高于银行不良贷款率平均值。农业贷款的不良率高,原因有二:一是农业是风险较高的产业,主要靠天吃饭,因此在生产中,经常遭到自然灾害,二是农业贷款缺乏抵押和担保,一旦出现信贷风险,无法抵补,因此信贷风险居高不下。

2.搜集信用信息艰难

信用信息是信用情况的有效凭证,当前,由于村镇银行设立时间较短,缺少客户完整、完善的信息记录。再加上农业银行主营业务从农村地区逐步撤离,没有保存或保存不完整原有的记录和相关借贷信息。村镇银行一方面存在着关系借贷,另一方面又对农户的信息记录不准确,最后导致村镇银行的信贷风险。

3.信用风险传染性强

当村镇银行发生风险时,其信誉将会受到影响。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控制信用风险,必将加快信贷危机扩张的风险,将对农民、农业、农村影响深远,而且造成严重后果。

(二)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金融机构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金融机构一旦发生流动性风险,将有可能导致其破产。所以,流动性风险被看作是金融机构的最致命风险。

1.对流动性风险的监控不足

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是在不断的变化的,静态指标即使很完善,也无法很好地监控流动性风险,所以只有不断的完善动态指标的检测,动静相结合才能更加及时把控流动性风险。

2.利率市场化加大村镇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对农村资金市场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利率在不断的变动,银行的储蓄存款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随着中央银行不断的下调存贷款利率,居民的存款减少,贷款增加,这种存贷比例的不平衡将加大银行资金流动性的风险。如果利率波动的频率频繁,则村镇银行将很难把握流动性风险的管理。

(三)操作风险

最主要的操作风险是内控中断或者银行管理失控。这些中断可能使银行因错误、欺诈或者未及时完成任务而遭受损失,或者因其他原因使银行遭受损失,例如,交易员、贷款主管或其他职员超出授权进行交易或者以不道德或冒险的方式业务。其他操作风险包括信息技术系统的失败、火灾及其他灾难性事件。由于操作风险牵涉人为操作,因此只要涉及人为操作的情况就必定存在操作风险。

二、防范村镇银行风险的措施

(一)强化风险意识,完善自身建设

规范村镇银行的经营管理,增强村镇银行抵抗风险的能力,有效防范与化解风险的关键是完善村镇银行自身建设,也是衡量村镇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

1.建立健全内部治理结构

村镇银行存在内部结构性缺陷,应建立健全内部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进战略投资者,建立多元化产权主体。资本不足是村镇银行内部治理薄弱的原因之一,因此应补充村镇银行的资本,降低民营资本进入的门槛。

2.建立防范风险的有效机制

风险到处存在,即使无法完全规避风险,但是可以最大程度的防范风险,使风险最小化。村镇银行在风险控制机制建立方面,应遵循以下原则:一要从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等多角度防范风险。二是要建立符合村镇银行特点的风险防控制度,可以聘请资深的外部机构,也可以建立举报制度。

信用风险集中、信用信息搜集困难、信用风险具有传染性、对流动性风险的动态监控不足,预警机制有待完善、利率市场化更加大了流动性风险动态管控难度、村镇银行的从业人员整体水平较低、银行流程管理不到位。

(二)优化村镇银行外部环境

村镇银行外部环境的优化需要政府部门、银行业监管机构的引导、扶持和监管,促使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村镇银行虽然发展比较迅速,但是在抵抗风险方面还是比较薄弱,仍然需要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扶持。在税收上对村镇银行实施一些优惠政策,而且可以通过实施农业保险,来转移和分散风险,保障农民生活的稳定。

在监管方面,中国银监会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监管力度仍要加强。通过合理配置监管资源,来提高监管能力,要特别重视村镇银行贷款资产的风险状况,防范重大风险的发生。(作者单位:长春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信用风险防控措施范文4

(锦州银行锦州分行,辽宁 锦州 121000)

摘 要:必须强化银行对票据业务风险的认识,针对票据业务风险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只有这样,票据业务才能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 :商业银行;票据业务;风险防控

中图分类号:F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9-0171-01

收稿日期:2015-06-12

作者简介:乔健(1972-),女,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人,本科,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一、银行票据业务风险的主要类型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主要表现形式包括银承垫款、转贴现信用风险两种。其中银承垫款是指承兑申请人在到期后拒不付款,造成银行垫款的现象,这是票据业务中最为常见的风险,也是最主要的信用风险。转贴现信用风险是信用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操作中,如果银行转出的票据被承兑人拒付,汇票开具的责任相关者可能承担付款责任,由于银票被拒的可能性较小,这种信用风险主要表现在商票上。

2、合规风险

票据业务的合规风险,是指银行在开展票据业务的过程中没有严格执行相关的法规政策,造成的违规风险。在合规风险中,主要包括承兑及贴现业务贸易背景真实性风险、掮客参与票据流转风险、贴现资金使用风险三种。首先,承兑及贴现业务贸易背景真实性风险,是银行无法获得票据业务真实背景引发的风险,一般的,银行对票据贸易背景真实性的验证主要通过企业合同发票等材料,但有的企业通过私造变更合同、虚构交易、分别授信等方式放大信用,实现资金套取。第二,掮客参与票据流转风险是在企业融资困难的现状下产生的,票据掮客即为票贩子,票贩子参与票据流转的具体形式包括协助企业开立融资性票据、私自收购票据、利诱银行员工等,通过设立空头公司参与票据流转,扰乱了银行票据业务的正常秩序。第三,贴现资金使用风险是银行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的风险,一般票据金额比贷款小,贷款后的监控较为繁琐,因此银行很容易在监控中出现漏洞,客户利用银行疏忽,对贴现资金进行违规使用。

3.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主要发生在票据业务的承兑贴现环节,由操作疏忽造成。在银行业务中,票据业务的操作流程较长,环节较多,内容较为复杂,对人员素质的要求也较高,操作过程中的风险点很多,因此,操作风险也是银行票据业务风险管理的重要部分。在实际业务中,银行操作风险主要表现形式包括未能有效识别伪造变造票据、票据凭证管理不严、系统操作等原因造成的质押悬空等。

4.市场风险

票据业务的市场风险主要是票据的利率变动风险,伴随我国经济体制的市场化,票据业务的市场程度也大大提高,在票据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市场资金面趋紧的情况中票据的市场风险将会凸显。

5.道德风险

银行票据业务的道德风险可能来自银行内部,也可能来自银行外部。银行系统内部的道德风险一般表现形式为员工内部作案或者内外勾结,这种情况出现的几率较小,但一旦出现,金额也是巨大的,影响也十分恶劣。此外,内部风险还包括银行内部员工意识松懈,容忍问题存在以及管理不力。外部道德风险除了传统的伪造、变造、复制、掉包等形式外,近期还有不法分子通过伪造公示催告,借机侵占银行资金的现象。

二、票据业务的风险防范措施

1.提高银行票据从业人员专业素养及风险意识

长期以来,基层经营单位的银行员工对票据风险的重视程度不高,认为资金只要存入银行就是无风险业务了,但是票据业务风险确实客观存在,且风险一旦形成对银行会造成很大损失。因此,要强化票据从业者的专业素养及风险意识。

首先,要对票据从业人员加强业务培训及警示教育。要让银行票据从业者熟练掌握相关法律要求及岗位规范,提高风险防范的自觉性。

第二,要强化日常管控,要强化票据经营单位客户资质的审核,密切关注客户思想动态及异常行为,可以通过业务监督及突击检查,防范操作风险及道德风险。

第三,要强化业务队伍专业性培训。良好的业务队伍是规范工作的保证,银行应当设置合理的晋升通道,强化考核激励机制,开展培训,从而提高从业者素质。

1.强化业务审查,优化客户结构

在进行承兑业务前,银行应当强化对客户资质的审核,重点考察申请人的经营及现金流状况,对申请人的资产规模、业务范围进行科学评估,合理划定承兑额度。此外,承兑业务应该将期限灵活化,适度提高贷后跟踪检查的实效。对于关联客户,银行除了检查其购销合同之外,还应该关注实际货物出入库状况,防止虚假关联的出现。

在贴现业务上,银行应当强化对资金使用方向的监控,防止滚动开票及套现套利等情况的出现,在承接业务时应当对资料进行细致辨别及验证,一旦发现问题客户应将其拉入客户黑名单中。

最后,银行还应优化票据客户结构,重点支持资质好、信用高、风险可控程度大的客户,重视供应链融资客户,有目的的发展客户,按实际情况削减客户,优化银行客户结构。

3、强化业务检查,严格落实责任

业务检查是防范风险的重要工作,不论风险存在与否,银行都应当加大对票据业务的日常检查,及时进行风险预警,做好防控措施。在检查过程中,银行可以将定期检查及不定期检查结合起来,对风险高发区域进行重点检查,例如业务量大、交易活跃的经营机构等。此外,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银行应当进行严格的责任落实,将问责机制切实推行开来,从而避免风险,规范银行票据业务操作。

参考文献:

[1] 唐晓纬.银行承兑汇票业务中的风险研究与防范措施[J].现代

信用风险防控措施范文5

(一)电子商务消费信贷定义

电子商务是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手段,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商务活动,通过电子数据而推行的商务消费模式,这种消费模式和实体店面消费是存在很大差别的,电子商务主要采用的是线上交易模式。电子商务消费信贷指的是电子商务企业,比如阿里巴巴、京东、苏宁易购等,选择客户自身的个人信用作为授信标准,为了方便客户购买线上产品,实行先购买后付款的消费方式,从而推行的一种借款消费模式。这种信用消费贷款与一般的消费贷款区别最大的地方是其并不需要担保,而且贷款流程简便,贷款额度根据你的个人信用还有消费数额大小确定并进行适当调整,主要的数据来源于客户平时消费习惯、消费金额、个人信用以及朋友信用等方面,来确定电子商务消费贷款的额度,其贷款对象和使用环境不仅适用于于电子商务企业客户和电子商务企业平台消费,并且其也在不断拓宽与其他网上平台和线下店铺的合作范围。

(二)电子商务消费信贷特征

电子商务消费信贷由于其产生环境和产生平台的特殊性,在具备了贷款和消费等基本特征外,还具有一些自身的特殊性。作为一种新型的信用消费贷款来说,其主要具备的特征有便捷性、使用平台专一性、小额性、风险特殊性。

便捷性主要体现在用户在电商平台上进行消费信贷的过程中,其在自己的消费信贷额度内操作简单,方便快捷。相对于我们传统的消费贷款使用需要进行的一系列繁琐流程来说,从时间上和流程上都简便了很多,节省了很多时间成本。以“蚂蚁花呗”为例,我们在淘宝或者天猫平台上购物时,若想使用“蚂蚁花呗”我们只需要提前在支付宝内开通我们的业务,我们会得到其根据我们的消费记录和个人信用所确定的一个信贷额度,我们的购物额度只要在授信额度内,就可以在付款时选择使用“蚂蚁花呗”付款,这样就完成了从申请贷款到使用贷款的一个过程。这种便捷性是一般的信用消费贷款所不具有的优势。

电子商务消费信贷的推出基本都是由电商平台为了刺激消费,为消费者提供便捷的支付方式所推出的,其消费信贷只供在自身平台上消费的消费者使用。比如“京东白条”只能在京东平台上使用,“蚂蚁花呗”只能在阿里巴巴旗下的电商平台上使用,每种消费信贷的使用平台具有专一性。当然现在各大平台也都在不断扩大自己的业务范围,我们也希望看到未来更加顺应时展的模式。

电子商务消费信贷的贷款发放对象是电商平台的客户,基于客户购买商品类别和客户信用以及保障后期还贷情况等因素考虑,电子商务企业推出的此类贷款必然具有小额特性。像“蚂蚁花呗”是根据不同客户,其授信额度从几百元到几万元不等,但目前不会出现过高的额度。

由于这种小额信贷不具有担保性,后期追回成本较高,而我们的客户申请到消费信贷的难度又不是很高,客户分布范围广,违约率高。客户的信息不全面,信息对称性低,这些都导致了电子商务消费信贷具有高风险性、高难度性。

二、电子商务消费信贷的风险

相关学者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和跨时期消费文化研究文献发现,中国消费者的金融的风险忍受能力比美国消费者强。并在相关实验研究中发现,中国大学生比美国大学生更倾向于承担金融风险。而在电子商务小额信贷主要使用者中,大学生占比很高,使用者也主要集中在年轻群体中。电商平台的小额消费信贷准入门槛低,年轻群体的还款能力普遍偏弱,这也就加大了电商小额消费信贷的风险。在电商平台上面,这种门槛低的小额信贷满足了一些群体的需要,而同时带来的信息不对称也更加明显,信息不对称是消费信贷信用风险产生的根源。

(一)信用风险

首先最大的风险就是信用风险,这主要是由于电子商务信贷的使用主体缺陷,当然电商平台和消费信贷本身之外的其他外部因素也是造成信用风险的一部分原因。消费信贷的主要使用者集中在电商平台上消费,而这些消费者很有可能为了提高自身的信贷额度,提交虚假资料,而审核平台可能由于对一些虚假信息识别能力不足,导致信贷额度过高,从而无法控制违约率。消费者进行消费满额后,若不按时还款,也就导致了电子商务消费信贷出现高违约率,这就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信用风险。

(二)流动风险

其次是流动风险,电子商务消费信贷不同于银行金融机构推出的信用支付,目前虽然相关部门慢慢的重视起来了“第三方支付”,但对其的监管仍然有很多地方不到位,监管部门的缺失会给电子商务信贷带来流动性风险。正规的电子商务平台,在推出消费信贷的同时必然会建立内部的监督机制,从而保障信贷的发放、使用以及追回等工作顺利进行,但自我监督存在趋利避害的缺陷,可能会出现监督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流动性问题不仅会影响电商平台,同时也会给整个金融体系的正常运作带来负面影响。

当然这只介绍了两个主要的风险,其他的还有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政策性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等,对于风险问题我们不仅要认识到识别其的重要性,更要明白风险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从而更好的把控风险,维护良好的金融体系。

三、风险控制理论

电子商务消费信贷自身所具有的特殊信用风险会呈现非系统性、不确定性、无法衡量性、关联性等特性,我们在对此种风险的防控方面要根据消费信贷的形成、性质和程度方面,从根源上寻找风险控制的理论依据。

电子商务小额消费信贷风险控制首先要对风险的类型及表现形式予以归类和划分,然后进行识别,从而对影响风险的各种因素进行考量,进而采用合理合规并有效的手段与方法进行预防。以这样一个流程进行风险控制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消费信贷资金的损失风险,减小电商平台遭受消费信贷风险的概率,完善电商平台的抗风险流程,从而使风险控制存在于一个较完备的理论体系下,再通过相应的措施进行实现。首先要建立监督风险控制体系,根据线上贷款的特性,在严格遵循“分级审批、审贷分离”的原则下设立小额消费信贷风险防控组织;然后要注重信贷操作环节的时效性,电商消费信贷的审批发放流程具有实时性,所以要做到实时监督,以防让发放错误和高风险贷款带来后续更大的风险;电子企业一定要根据自身客户的数据进行分析,建立并完善自身的防控理论体系。

(一)符合法律法规政策

在电子商务平台推出消费信贷之前,应当审查此类信贷的推出是否符合当前的法律法规,是否违背国家政策,对于市场经济发展起着什么作用以及对我们当前的金融环境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尤其对一些发展规模不大,各种体制还欠健全的企业来说,更应该注重消费信贷基础理论的研究,一定要保证自己推出的消费信贷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而不能只看到消费信贷为电商企业所带来的交易量的增加,就不顾自身经济实力推出消费信贷。在电子商务企业推出小额消费信贷的过程中应当严格审查公司的信贷策略,推出的信贷额度是否超过自身企业的负债比。我国目前尚未有权威理论对此进行相关解释,还需要企业通过企业内部协调与发展,通过不断学习已经成熟了的相关消费信贷理论,来充实与完善自身的小额消费信贷策略,最大限度优化自身的信贷体系。

(二)阶段性控制

在进行消费信贷风险控制的时候,要考虑到信贷风险控制不同阶段的特点,从而进行针对性的理论指导和实际措施。我们可以从贷前和贷后两个阶段进行分析。

信用风险防控措施范文6

(一)制约资产质量的宏观体制性因素。

商业银行资产质量问题的存在具有某种客观必然性,结合我国经济改革发展的历程,宏观体制性因素一直是牵绊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提高的主要根源,其中又具体分为系统性因素与非系统性因素。

1、系统性制约因素。一是经济运行状况。从长期来看,受到生产要素供需矛盾及生产率增速下降的影响,我国产能过剩现象明显,企业投资意愿降低,经济运行的内在结构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高速发展。从短期来看,全球经济疲软,经济运行中发展的不均衡问题持续存在,加重企业经营成本,加大信贷新增不良资产的压力。二是金融市场结构。长期以来,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总额中居于主导地位,直接融资发展明显不足,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协调机制不健全,市场之间合理的资金流通渠道尚未完全建立,不利于对社会资金的整体监督。三是外部环境建设。我国信用基础相对薄弱,信用环境不良的现状还将是决定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重要因素。同时,针对商业银行问题贷款的配套法律体系不健全,尤其是投融资体制的法律调整,由此造成的不良资产多由商业银行承担。(4)资金配置格局。在“弱财政、强金融”的资金配置格局下,商业银行信贷被迫承担着商业性金融以外的职责和功能。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全面推进,借款方杠杆率上升,资产价格实质性上涨,诱导生息资产向高收益率贷款倾斜,可能会导致银行资产质量恶化。

2、非系统性制约因素。一是地域性决定因素。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地理环境等各方面的差异,导致我国地域性差异在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上有着突出的体现。二是行业性决定因素。因为不同行业的资金利润率、发展前景、政策支持力度等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所以分布在不同的行业中的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也就有所不同。

(二)制约资产质量的微观参与者因素。

在经济转型发展与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过程中,企业、政府和银行三方参与者,因为自身固有的缺陷及错综复杂的关系,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管理造成影响。

1、企业方面。部分企业过度负债、投资失败、持续经营基础削弱导致经营性资金相应减少,盈利能力减弱,经营风险与负担转移到商业银行之上。面对无法预知的多变困难因素,对自身抵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小企业而言风险还将继续存在且有可能进一步恶化。

2、政府方面。地方政府部门对银行的债权履行工作缺乏足够的支持,无形的体制加大了银行的包袱。在处置不良信贷资产抵押物时,商业银行既要变更产权或使用权以取得事实上的处置权,又要按有关规定交纳税费,无形中加大了处置不良资产的成本。

3、银行方面。在不良贷款“双降”的监管指标考核下,除了现金回收和扭转企业经营颓势以外,其他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并不能切实降低不良贷款的预计风险损失。即便是利用各类非信贷资产规模的扩大以转移、掩盖信贷资产风险与损失,也没有将不良贷款的内核真正剥离转化。

二、不良信贷资产中隐藏的信用风险的积聚

(一)经济周期传导机制放大信用风险。

依据金融经济周期理论,在经济运行中,信贷市场、资金价格波动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并通过银行信贷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两个重要的传导机制直接作用于银行可贷资金规模与企业融资条件,放大信用风险对资产质量的冲击。首先,从银行角度分析,受到当前社会资金面紧张的负向冲击,商业银行将压缩低质低效信贷规模,将生息资产向高收益率贷款倾斜以提高信贷实际收益率。商业银行的市场化经营行为经过信贷渠道传导,可能会加剧社会经济的波动,处理不当会导致银行资产质量恶化。其次,从企业角度分析,经济的冲击经过企业资产负债表的渠道传导进一步加剧实体经济的波动,影响着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受到外需疲软与内需预期不稳定的负向冲击,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净资产价值减少,财务杠杆提高导致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和融资条件恶化,减弱企业的还贷能力以及融资可获得力,加速了银行的信用风险上升。

(二)信贷结构不合理暗藏信用风险。

虽然国家调控信贷结构的政策已并实施,但资金分布不适应经济转型升级要求、信贷投向不合理的问题仍然存在。第一,中长期贷款增速连续攀升。商业银行通常倾向于将有限的信贷规模投向工期长与资金需求量大的建设项目,而此类项目又具有政府显性信用或隐性担保的特点,致使政府融资平台债务总量持续增加,市场约束机制失效,风险隐患不断累积。据2013年三季度末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9月末中长期贷款增速连续9个月攀升,达到12.7%,比年初增加3.9万亿元,增量占比达到53.3%,比2012年平均水平高18.3个百分点⑦。第二,产能过剩行业风险凸显。虽然中央已实施“有保有压”的政策,严控产能过剩行业贷款,但截至2013年9月末,产能过剩行业中长期贷款余额仍有2.04万亿元,同比增长6.7%⑧。此外,全面的清理与整顿不仅使得产能过剩行业自身承担高额成本,也对产业链条上的其他企业产生负面影响,银行错配的信贷体系存在较大风险。第三,房地产行业风险显著上升。当前房贷紧缩趋势蔓延,国内住房类资产价格持续冲高,2013年9月末主要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余额14.17万亿元,同比增长19%,房地产贷款余额占比20.16%⑨。以美国次级贷款危机为鉴,一旦信贷无法支撑甚至枯竭,不断集中的房地产信用风险将引发更为严重的危机。

(三)传统盈利模式滋生潜在的信用风险。

在传统的单一盈利模式下,以生息资产规模和净息差决定的利息收入是我国商业银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极易受到利率波动与经济浪潮的影响。我国十大上市银行在2013年前三季度整体实现净利润8629亿元,同比增长13.04%,增速较上半年有所回落;第三季度当季同比增速仅为12.08%,是三个季度中的最低增速⑩。伴随净利息收入增速的显著放缓,商业银行将长期面临资产质量风险上升的压力。一方面,为化解贷款增长放缓以及利差收窄带来的成本上升压力,部分商业银行已在风险偏好、业务结构、客户结构等方面做出调整,而此过程中所包含的不确定性、逆向选择等问题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形成较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热潮不断催生虚拟金融的过度交易活动,冲击着商业银行的核心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影响银行偿债来源的稳定性,削弱偿债主体的偿债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商业银行的整体信用风险水平。

三、转型发展中的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管理策略

(一)审时度势地统筹风险管理。

自进入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期以来,实体经济和金融格局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商业银行在转型发展中的首要任务就是审时度势地统筹风险管理,审慎经营。

1、统一风险偏好与风险政策。面对日渐清晰的金融改革路线,商业银行作为利率市场化的主体要更加密切地关注国内外宏观形势与行业市场环境,结合各地营销区域的经济结构特点及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区域信贷政策与风险管理策略,适时调整与统一风险偏好与风险政策,勾画整体的风险轮廓。具体而言,就是商业银行要以信用风险为重点,明确各项业务的风险容忍度,通过风险资产的限额管理强化风险偏好监控并定期给予评价,妥善处理风险回报与风险承担、业务发展与风险防控的动态平衡关系,确保自上而下的风险管理策略能够有效执行。

2、推进内部风险管理机制改革。深入推进内部风险管理机制改革,以防控信用风险为主方向,系统梳理优化风险管理流程与职责分工,建立完善约束有力的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运行机制,有效实现业务高效运营、信息资源共享与内部监督协作,为各项业务的稳健运行构筑安全屏障。(1)建立业务运行分析机制。定期对各业务条线的信用风险管理情况进行分层面的分析,保持对高风险客户、高风险行业以及高风险地区的密切跟踪。评价风险防控方案的落实情况与资产质量的管控效果,一旦发现问题即立刻明确改进措施、责任人以及整改时限。

(2)建立风险信息共享机制。建立信息收集整理与共享平台,使各业务条线均能及时掌握相关的内外部风险信号,尽量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贷决策失误。在已有的信贷管理系统上优化系统统筹管理功能,实现业务平动和信息共享,支持上下一条线的风险综合分析。

(3)建立风险管理督查机制。由专业部门牵头对各业务条线的信用风险策略、信贷政策、风险防控方案、问题整改效果等进行监督检查,根据检查结果有目标、有重点地提出下一步工作要求。

(4)建立风险管理考核机制。实施风险管理的双线、双项考核。各业务条线的风险管理既要接受所在条线的考核又要接受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的考核;同时,还要接受合规管理考核以及业务经营绩效考核。

(二)灵活多变地调整信贷结构。

信贷结构关系到信贷资产的质量与金融安全,通过信贷政策的调整引导信贷资金投向的变化,打破原有的内在约束关系,实现信贷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一过程也是信贷结构优化的过程。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完善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的改革要点,在国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下,灵活多变地调整信贷结构是强化信贷资产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客户选择上,商业银行应将有限的信贷资源投向数量少、期限短、频率高、定价能力高的优质小微企业客户,大力批量开发大中型企业下游以及商圈、园区、平台内的优质中小企业。在行业投向上,重点推进国家政策支持的新兴产业、绿色经济实体、文化创意产业以及现代服务行业,适度支持产能过剩行业中具有较高技术水平、较好市场前景、较强盈利能力的企业转型升级,压缩“两高一剩”和房地产等高风险行业的贷款。

(三)积极审慎地探索多样化的盈利模式。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冲击着商业银行的传统盈利模式,也为商业银行创新多样化的盈利方式、提升资产质量管理水平提供了路径选择。第一,积极开发多样化的信贷产品。以契合营销区域、产业集群、核心客户特点的信贷产品体系满足业务发展和市场拓展的需要。重点研发与推广信贷组合产品、网络融资产品和债权收购、贷款转让等产品,在产品研发设计环节将信贷风险降低。第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按照有进有退的原则,梳理整合现有的中间业务品种,统一规范基础性中间业务,研发高附加值型业务品种,通过优质服务、渠道拓新两条主线推动中间业务由资源拉动型向服务创收型转变,不断提升新兴中间业务的发展能级。第三,提升零售型消费金融的战略定位。面对消费模式的转变以及新兴金融业态的崛起,商业银行要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积极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信贷形式向各阶层提供消费信贷支持;以发展消费金融为契机向零售金融转型,提高贷款的收益率,稳定利差水平。第四,审慎探索互联网金融业务。应用新兴互联网平台开发适应大数据时代需要的金融业务,深挖数据信息准确把握风险产生、转化和蔓延的速度与波及范围,利用互联网优势紧抓把控风险的机会,提升风险预警水平。

(四)有的放矢地处置问题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