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应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景观生态学应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景观生态学应用

景观生态学应用范文1

关键词:人性化设计,景观生态,园林工程管理

1人性化的设计原则

人性化的设计原则,在外部空间景观设计中,还表现为满足居民的心理需求,为此将外部空间景观环境塑造成具有浓郁居住气息的家园,使居民感到安全、温馨及舒适,产生归属感,被居民所认同。人性化设计原则即想居民之所想,造居民之所需。在设计开始前,应对整个居住区进行朝向和风向分析,以利于组织好居住区的风道。在景观规划阶段需考虑到向阳面和背阳面的处理,人们在冬天需要充足的日照,而在夏天又需要相对的遮阳,还有提供和设置娱乐交流的场所。

2 体现地方特色,因地制宜的原则

景观设计要充分体现地方特征和基地的自然特色。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区域和文化地域的特征相去甚远,住区景观设计要把握这些特点,营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环境,同时住区景观应充分利用区内的地形地貌特点,塑造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景观空间。自然环境是景观绿化的基础,在住区规划中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地貌、山水环境、气候特征,对地势的利用、水系的改造、树木的保留要因势利导,创造具有特色的环境空间。如重庆龙湖“香樟林”小区保留和适当移植了基地中原有的数十棵香樟树,营造了小区优美的绿化环境。景观设计还应当发挥住区周围环境背景的有利因素,或是借景远山,或是引水入区,创造山水化的自然住区。景观设计应与建筑设计有机结合。

3努力提高物质、能量的循环

生态园林是良性循环的园林,应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在多层次人工植物群落中,通过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代谢作用,实现无废物循环生产。在人工植物群落中,采用多种类的植物,不同深浅的地下根,形成地下根系,能吸收大量的有害物质。植物根系分布的土壤,好气性细菌使有机物迅速无机化,净化土壤和增强肥力,并吸收空气中的CO2,如以豆科植物的根瘤菌改造土壤结构和增加土壤肥力。在群落中适当多种女贞、槐树等蜜源植物,增加天敌数量,从而减少对危害性大的害虫的控制,以求达到利用天敌昆虫、鸟类、动物等防治害虫,以生物治虫为主,尽量少用化学药剂防虫,使环境不受药剂的污染。

根据生态园林的原理,在满足开阳县居住区绿地使用功能的基础上,还应努力创造丰富的景观效果。生态园林的景观性应该体现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与和谐。对景观的合理设计应渊源于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顺应于自然规律,包括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同土壤、地形、气候等影响与植物的相互关系,只有这种认识同园林美学的融合,我们才能从整体上更好地体现出植物群落的美,并在维护这种整体美的前提下,适当利用造景的其他要素,来展现园林景观的丰富内涵,从而使它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生态园林的景观要求人们必须十分重视和把握景观的动态性。因此,如何在居住区绿地中创造丰富的动态景观效果,也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

4.在园林工程管理中,我认为基本要点总结如下:

4.1苗木质量尤为重要

景观园林施工过程中,施工工艺流程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选用的原材料质量尤为关键。因此,在管理过程中严格控制采用材料的质量,对苗木的材料采购、验收、检查、取样、试验等均应进行全面控制,做到层层把关,对施工过程中所采用的施工工艺充分论证,力求做到技术完善,材料过关。再者,还要考虑苗木的成活率,因为它将关系到景观园林工程作品的深远影响,苗木材料是又生命力的绿化植物,不同品种的苗木具有各种生长的规律,其生物学特征决定了栽植季节和恰当的栽植时间也各有差异。我们只有充分掌握苗木的生态习性,遵循其生长规律,才能提高苗木的成活率,提高园林绿化的景观效果。

4.2控制施工工序

每项园林工程项目都是由若干个分项和分部工程组成,要确保整个工程项目能够达到施工设计要求,就必须全面控制施工工序,使每一个分项工程都符合施工验收标准。由此可见,我们必须对每一道工序都进行严格检查,自检和抽检缺一不可。只有当上一道工序符合验收标准时,才可以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只有将每一道施工工序质量控制好,整个工程项目才能够顺利完成。

4.3后期管理的重要性

园林绿化工程后期养护管理是苗木成活的关键。如果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优良,但后期绿化养护管理工作不到位,将会影响园林绿化工程景观的长远效果。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园林绿化工程后期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5.植物配置

首先要考虑是否符合植物生态要求及功能要求和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居住区绿化时植物配置还应该以生态园林的理论为依据,模拟自然生态环境,利用植物生理、生态指标及园林美学原理,进行植物配置,创造复层结构,保持植物群落在空间、时间上的稳定与持久。此外还应考虑到落果少、无飞絮、无刺、无毒、无刺激性的植物。

6. 适应城市生态的城市规划

城市载体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城市的各组成部分是生态城市有机整体的一部分,下一层面的生态规划在上一层面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局部地区的生态规划要在城市总体生态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城市总体规划层次的概念性规划要在区域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地区的概念性规划要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其间应贯以生态环境的系统性,连续性和整体性要求,某一层面的规划,在其宏观层面上是确定的,而在其微观层面上是不确定的,模糊的,因而负有保障规划宏观控制下的灵活性和对发展环境复杂多变的高度适应性的职责。

7. 结语

21世纪是注重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时代,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绿化的综合效益即生态效益,这就推动植物造景朝着更为生态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强调以绿为主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发挥,主要由树木、花草的种植来实现,因此,以绿为主是城市绿化的着眼点。良好的植物景观往往作为园林小品、甚至铺装、坐凳的独特背景,通过色彩、质感等方面的对比突出园林小品以及铺装、坐凳所处的特定空间,起到点景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昌法,关于现代城市规划中绿化、生态、人的几点论述 [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8):108-110.

[2]劳达安 李金明,对建设生态城市的认识[J]城市探讨与研究2005(3):10-12.

景观生态学应用范文2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水土保持;驳岸

Abstract: after more than a century of development, bring forth the new through the old gradually on the basis of absorbing the ecology, systematics and the important thought of human science,, to 80 years of this century, and gradually formed a landscape ecology. 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in entering the field at the same time, but also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landscape and function to consider the city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inject ecological principle. On the base of landscape ecology knowledge, revetment design for application in practice of landscape ecology in city in the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Keywords: landscape ecology;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revetment

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对景观生态学的认识

(一)概念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景观在自然等级系统中一般认为是属于比生态系统高一级的层次。景观生态学以整个景观为研究对象,强调空间异质性的维持与发展,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大区域生物种群的保护与管理,环境资源的经营管理,以及人类对景观及其组分的影响。在景观这个层次上,低层次上的生态学研究可以得到必要的综合。作为一门学科,景观生态学是在60年代在欧洲形成的。早期欧洲传统的景观生态学主要是区域地理学和植物科学的综合。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一直是景观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景观生态学直到80年代初才在北美受到重视,但迅速发展成为一门很有生气的学科。景观生态学给生态学带来新的思想和新的研究方法。它已成为当今北美生态学的前沿学科之一。如今,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焦点是在较大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Risser等(1984)认为景观生态学研究具体包括:景观空间异质性的发展和动态;异质性景观的相互作用和变化;空间异质性对生物和非生物过程的影响;空间异质性的管理。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发展突出体现其对异质景观格局和过程的关系,以及它们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相互作用的研究。理论研究还包括探讨生态过程是否存在控制景观动态及干扰的临界值;不同景观指数与不同时空尺度对生态过程的影间扩散响;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的可预测性;以及等级结构和跨尺度外推。尽管这些都仅是理论雏形,但它们确实给生态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范式(Paradigm)。按照Kuhn(1970)的科学哲学思想,科学的发展总是不断地以新的范式替代旧的范式。新范式提出新的理论、新的概念、新的构架、新的思维、新的方法。景观理论是生态系统理论的新发展。它的新颖之处主要在于景观理论强调系统的等级结构、空间异质性、时间和空间尺度效应、干扰作用、人类对景观的影响以及景观管理。景观生态学的生命力也在于它直接涉足于城市景观、农业景观等人类景观课题。Naveh和Lieberman(1984)指出:景观生态学是生物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的桥梁。此外,跨尺度上推(Scaling Up)景观生态学是环球生态学(Global Ecology)的重要一环。

(二)对象和任务

景观生态学主要来源于地理学的景观理论和生物学的生态理论。它把地理学家研究自然现象的空间相互作用的横向研究和生态学家研究一个生态区的机能相互作用的纵向研究结合为一体,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及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作为复合生态系统的景观,景观是自然和人文系统的载体。景观生态学家对“景观”的理解不尽相同,这些观点既有所联系,又不完全一致,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是从景观的直观景象来认识。这是景观的最原始和最普通概念,它主要应用于景观建筑学,这里寓有美学因素。尽管现代景观建筑学对景观的理解不限于此,但它依然是景观建筑学的主要目标。第二是从个体的属性结构上理解景观。在地质学、地貌学、土壤学和植被科学中,景观原理用以说明个体各属性在地表的结构格局,这个属性是这些学科的研究对象,如岩石、地表形态(地形)、土壤个体、植物群落等。地质景观、地貌景观、土壤景观和植被景观常被用来描述格局。第三种观点是景观为一复合生态系统,这是最为综合的概念,包括了上述两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景观是地球表层自然的、生物的和智能的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复合生态系统。景观这一生态系统有别于一般生态系统,它们有着不同的边界。一般生态系统是生物和环境以及生物各种群之间长期相互作用形成的继往开来整体,着重研究生产者、消费者和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景观生态系统是地表各自然要素之间以及与人类之间作用、制约所构成的统一整体。它主要研究自然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相互作用、联系以及植物、大气、水体、岩石、动物和人类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以及景观的优化利用和保护。由于它们的边界不同,研究的范围、内容也不同,一个以生物体为中心,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一个则研究地表各自然要素之间以及人类利用之间的综合作用。景观这一生态系统坚持了自然环境的整体观念,并强调人地关系在其中的地位,将人类作为景观的一个要素,使各个要素得以综合分析,从而研究其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克服了分析上的片面性和孤立性。同时,景观生态学用生态学的观点、方法来研究景观这一客体,使之在综合分析基础上研究景观的动态变化、相互作用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以及系统的演替过程。景观生态学不仅要研究景观生态系统自身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规律特征,而且要探求合理利用、保护和管理景观的途径与措施。目前,应遵循系统整体优化、循环再生和区域分异的原则,为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保护与建设生态环境提供理论方法和科学依据;探求解决发展与保护、经济与生态之间的矛盾,促进生态经济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措施。景观生态学的基本任务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景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研究。包括对自然景观生态系统和人工景观生态系统的研究。通过研究景观生态系统中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以及社会经济过程来探讨各类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稳定性及演替。研究景观生态系统中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价值流,模拟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建立各类景观生态系统的优化结构模式。景观生态系统结构研究主要包括景观空间尺度的有序等级。景观功能研究主要包括景观生态系统内部以及与外界所进行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及这种交换影响下景观内部发生的种种变化和表现出来的性能。特别要注意人类作为景观的一个要素在景观生态系统中的行为和作用。对人工景观生态系统的研究,如城市生态系统工矿生态系统,要考虑系统中的非生物过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是景观生态学的基础研究,通过研究来丰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指导应用和实践。二是景观生态监测和预警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是对人类活动影响和干预下自然环境变化的监测,以及对景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可能改变和环境变化的预报。景观生态监测的任务是不断监测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及生物圈其他组成部分的状况,确定改变的方向和速度,并查明种种人类活动在这种改变中所起的作用。景观生态监测工作,应在有代表性的景观生态系统类型中建立监测站,积累资料,完善生态数据库,动态地监测物种及生态系统状态的变化趋势,及时发出,为决策部门制定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景观生态预警是对资源利用的生态后果、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预测和警报。一是在监测基础上,从时间和空间尺度对景观变化作出预报。这种研究要通过承载力、稳定性、缓冲力、生产力和调控力,分析区域生态环境容量和持续发展能力,对区域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适应性进行评价,对超负荷的区域和重大的生态环境问题作出报警,采取必要的措施。二是对种种大型工程所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的预测,如南水北调和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预测。三是景观生态设计与规划研究。景观生态规划是通过分析景观特性以及对其判释、综合和评价,提出景观最优利用方案。其目的是使景观内部社会活动以及景观生态特征在时间和空间上协调化,达到对景观优化利用,既保护环境,又发展生产,合理处理生产与生态、资源开发与保护、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开发速度、规模、容量、承载力等的辩证关系。根据区域生态良性循环和环境质量要求设计出与区域协调和相容的生产和生态结构,提出生态系统管理途径与措施。主要包括:景观生态分类、景观生态评价、景观生态设计、景观生态规划和实施。四是景观生态保护与管理研究。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探讨合理利用、保护和管理景观生态系统的途径。应用有关演替理论,通过科学实验与建立生态系统数学模型,研究景观生态系统的最佳组合、技术管理措施和约束条件,采用多级利用生态工程等有效途径,提高光合作用的强度,最大限度地利用初级异养生产,提高不同营养级生物产品利用的经济效益。建立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保护区,经营管理和保护资源与环境。保护主要生态过程与生命支持系统;保护遗传基因的多样性;保护现有生产物种;保护文化景观,使之为人类永续利用,不断加强种种生态系统的功能。

二、景观生态学应用——驳岸设计

(一)现场调查及条件分析

包括由设计工程师进行的短期现场检查和由专家进行的详尽的数据资料收集取样和测量。

需要注意的问题:

1工程特性

1)强度

要求所选用的材料必须能够承受最大设计荷载和施工期间施加的任何荷载。此外,对强度的考虑还必须包括整个系统的结构整体性,以及各组成部分的强度。

2)耐久性

工程技术人员不但要考虑全面的防护方法或防护系统,而且还必须考虑其各个构件的性能。根据整个系统的特性确定其使用年限,在使用期间各个构件可更换或修补。

3)透水性

是否采用可透水或不透水材料驳岸,取决于是否有可能在驳岸趾部修筑很好的截水墙,同时要注意土壤特性,为降低驳岸后面的地下水压力需要设置排水设施,此外,还应考虑因河道中行船或波浪运动所引起的水流紊动程度。对透水性能差的土壤,通常采用不透水材料驳岸,并修筑满足要求的截水墙。地下水的排放可通过在驳岸后面或驳岸下面修建排水区并在正常壅水位正上方设置排水孔的方式来解决。

4)刚柔性

刚性材料驳岸通常考虑采用更耐久的结构形式,其维护费用较低。如果预计基本会发生沉陷,那么设计的防护结构形式应能跨过无支承力的活动区,或者必须设置有合适间距的施工缝,一旦刚性结构发生破坏,刚性材料常比柔性结构更难修复。柔性驳岸允许基土或垫层产生有限的位移,并且,就铺砌驳岸来说,允许在基土上维持一定的约束压力。采用柔性结构驳岸比刚性结构更容易发现沉陷问题和垫层破坏,并且更容易维护,刚性结构更可能在没有预警情况下发生事故。

5)驳岸重量

驳岸重量在详图设计阶段只是一般的考虑因素,但在极软弱的基土情况下,它很可能影响到初设方案的选择,采用自重很大的材料可能导致大的沉陷或边岸破坏。

6)水力糙率

采用光滑的驳岸可提高河道过水能力和增大流速,导致紧靠驳岸段下游的冲刷。

2环境可行性

驳岸工程与环境潜在的相互作用应加以考虑,对于较大的边岸防护工程,开工之前,必须进行正式的环境影响评价并作为工程设计的一部分。

1)自然环境

设计开始前,向负责自然环境保护的机构作咨询,如果已经对河流两岸进行了勘察,那么,就应当准备出一个初步报告,指明应当更新或保护哪些自然特征以便能够保护现存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2)人类环境

不要过分强调人的视觉感官的重要性,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设计应适应实际情况,应当考虑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a钓鱼。必须设立钓鱼平台,任何形式的斜坡式驳岸都有可能使钓鱼者非常难于接近水体,若有必要,还要有台阶。

b航运。垂直的墙体驳岸,有利于系泊。

c游泳。应出于安全的考虑,预先设置容易进出的通道,这样,游泳者不仅能够下水游泳,更重要的是能毫不费力的上岸。

d散步。满足人在心理上的亲水性。

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即工程需要采取的措施根本无法与所处的位置景观及其视觉环境想协调,在这种情况下,应加以综合考虑。

(二)通过现场查勘和背景分析确定了设计的关键问题后,在考虑到将来需要防护的边岸不同层位情况的基础上,可以简单地列出能提供合适措施的各种方法,一旦确定了基本目标和岸坡外形之后,其他一些与外形不相适应的防护方案即可排除。应根据不同的河道过水层位采用不同的防护方式。在确定采用铺砌护岸和天然材料护岸方案时,应对根据不同过水层位中冲蚀破坏的严重程度而改变防护方案的形式,由此而带来的经济收益问题给予充分的考虑。方案的选择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要求同时考虑到岸坡形状和水深,在确定选择最优护岸方案时,还必须考虑与此有关的不同工程、环境、结构和经济等多中因素。建议对一个护岸工程选择多达三个的比较防护方案,对选定方案的初步设计,画出草图并估算造价。

三、结语

合理规划和设计以及管理景观,对生态系统、区域乃至全球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景观生态设计是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生态经济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从景观生态功能的完整性、自然资源的内在特征,以及实际的社会经济条件出发,通过对原有景观要素的优化组合或引入新的成分,调整或构建合理的景观格局,使景观整体功能最优,达到人的经济活动与自然过程的协同进化。因此,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城市水土保持中的应用是实现景观持续发展的有效工具。

参考书目:

肖笃宁主编的《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及应用》(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

董雅文著《城市景观生态》(商务印书馆,1993),

徐化成编《景观生态学》教材(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俞孔坚著《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科学出版社,1999),

肖笃宁主编《景观生态学进展》(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

景观生态学应用范文3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理论 城市景观规划 应用

中图分类号:V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2(a)-0151-01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地球的负担也在不断加剧,环境的不断恶化、全球气候变暖、人口数量不断膨胀等问题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种种问题使得我们不得不更加重视城市景观规划问题。景观生态学理论是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的重要社会研究课题,我们可以发现景观生态学理论在改善生态环境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尤为重要。景观生态学为景观和生态两门学科相融合提供一个契机,为园林学科的研究与实践直接提供了方法。

1 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原理

1.1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1937年德国地理学家卡尔特罗在《航空像片判图和生态学的土地研究》中首次提到了景观生态学这一概念。卡尔特罗提出这一概念主要是因为他发现地理景观学和生态学中都存在各自的不足并且发现了它们相互之间存在互补关系。所以,如果将地理景观学和生态学综合起来研究,就可以解决大尺度地理区域中的生物群落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环境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问题。由此至今景观生态学逐步发展成为了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1.2 景观生态学的相关原理

从区域范围来看,城市是一个典型的人工干扰斑块。从较小尺度上看来,城市作为一个景观单元,它是由基质、廊道、斑块为主的三要素所构成的。

(1)基质的基本原理。

在三因素中,基质是对景观控制作用最强的景观要素。基质的面积大连接度强,它控制并且影响着生境中斑块间的物质能量的交换,同时也控制着整个景观的连接度,从而影响斑块间物种的迁移。

(2)廊道的基本原理。

廊道是景观唯一的线性要素,它具有连续性,由于人类的种种活动使得自然景观被分割得很零散,从而造成景观的功能受阻。因而加强孤立斑块间及斑块与种源间的联系,是我们目前在进行现代景观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在进行绿廊建设以及加强各类块状绿地的连接度的时候,应该充分利用各种防护林带,这样不仅可以发挥廊道基本的分隔作用,而且能够充分体现廊道理论中的核心保护作用。多一条廊道就可以减少一分被截流和分割的风险,所以两条廊道比一条要好。值得注意的是廊道如果宽度不够的话,不但不能起到保护的作用,相反的还会为外来物种的入侵创造有利条件。

(3)斑块的基本原理。

对城市内各类林块绿地进行合理的调整能够最大限度地释放块状绿地的作用,一般而言,大型斑块与小型斑块相比,大型斑块能够承载更多的物种,大斑块更有能力持续和保存基因的多样性,特别是对一些特有物种而言它们只能在大型斑块的核心区存在。增加一个自然斑块,就意味着增加了一个可替代的避难所。减少自然斑块就是减少景观和物种的多样性和某一物种的种群数量。就斑块的形状而言,圆整形的斑块可最大限度地提高核心区的面积比,从而降低外界的干扰,有利于林内物种的生存。

2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运用

城市在大范围内是一个典型的人工干扰斑块,但在小尺度上,城市就是一个由廊道、基质、斑块等组成的景观单元。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城市中的风’景区、公园、街头绿地等都是以块状存在的,城市本身就是这一景观单元的基质,另外,道路绿地、河流等可以起到廊道的作用。

2.1 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特点

城市生态系统是由经济、自然、社会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它和人类生态系统是存在某些共性的。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我们的周围出现了大量的人造环境,科学技术在人类生态系统中作用正在逐渐突出。城市生态系统具有人为性、开放性、不完整性、脆弱性等特征。而它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城市绿地景观在改善城市环境、增加城市景观异质性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2.2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和设计原则

(1)整体优化原则在规划过程中应该尽量将景观作为一个整体单位进行优化利用。

(2)多样性原则城市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可以运用均匀度、镶嵌度等对景观多样性进行描述。

(3)协调原则要做到人与环境、经济与资源、生物与环境等方面的协调,只有充分协调和这些因素间的关系,才能使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4)综合性原则在进行城市景观规划的过程中,要综合多种因素满足人们的各方面的需要。

(5)异质性原则景观空间的异质性是维持发展景观生态规划的一个重要原则。

(6)历史保护原则祖先留给我们的历史文化遗迹是一笔重要的财富,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对其进行保护。

(7)个性原则每个景观作为一个单独的存在它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应高度重视景观的个性。

3 三要素的运用

城市景观是一个高度人工化的景观,所以建筑的比例很大,而绿地相对较少。因而必须在城市景观结构中增加绿地廊道及绿地斑块的比例,针对每个城市的特点确定绿地斑块的位置及面积,使得绿地斑块在城市中可以均匀分布。每个城市的具体情况是不同的,所以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廊道既是各种流的通道,又是造成景观破碎的原因和前提,同时还决定着城市景观的轮廓,因而,城市廊道的发展引导着整个城市景观格局的发展。在进行绿色廊道的植物配置时,应主要以乡土植物为主,以地带性植被类型为设计依据,尽量保持自然的本底。不同道路应当体现不同的主题与特色,如历史特色、现代化内涵、文化连续性等。

由于现代城市往往都包括了其周围的郊区,郊区的一个巨大特点就是拥有大量的天然绿地,因此在进行城市整体规划的时候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合理地对城郊景观结构进行规划,协调好廊道、斑块及基质等景观要素,使市区、郊区之间的景观具有连贯性。

4 景观生态学理论对城市景观规划的意义

当今世界,随着不可再生资源的日益减少、人口的不断增加、环境的急剧恶化,我们的城市自然景观正在逐渐被人文景观所代替,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绿地被高楼大厦所取代。在我们的经济取得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的环境也在不断地恶化。景观生态学理论的核心在于重视人类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它的提出和运用,使得维护生态环境与经济或资源的合理开发不再相违背,景观生态学理论为人类建设一个理想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因此,将景观生态学理论中的和谐发展理念融入到城市绿地设计中,可以使理论和实践进一步融合,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从而创造出更高质量的生活环境。

只有将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正确而充分的应用到城市的景观规划建设中去,实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样才能建设出一个最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城市生态园林环境。

景观生态学应用范文4

关键词:生态学;原理;园林设计;运用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园林设计当中,通常要遵循功能性、艺术性以及社会文化性的原则来进行设计的,以满足当代人对生理、社交以及安全的需求。在生存环境遭受日益受到破坏的今天,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上的提高,生态意识已提上了日程,文化的多元化要求设计师为了满足多元化要求而张扬自己艺术个性的同时,还要对园林的自然回归[1]更加注重。建立呈现出一个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文明时代,这已是社会的需要,人类文明的需要,是不可阻挡的社会潮流,这是人类社会正进入“生态文明时代”的标志。

一、园林景观生态设计原则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中明确提出中国生态环境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力争到2010 年,使中国的森林覆盖率达19.4%,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到2030 年,森林覆盖率达24%,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观;到2050 年,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26%以上,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生态环境面貌。与此同时,国务院有关部门还提出了实现园林城市的标准:城市人均绿地面积必须超过8 m2;城市绿化覆盖率必须达到35%以上。因此,如何在生态和谐的背景之下创建良性发展的城市绿化环境,是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而基于生态平衡理论下的城市园林绿化,将是中国园林绿化建设总的指导方向。

1、遵循地域自然条件原则

形成地域差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气候差异,它既影响到地域的水文、生物条件,还影响到地形地貌,由于气候、地域的差异,也造成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因而对地域园林风格的形成产生极大的影响。在园林景观生态设计过程当中需要对各种气象要素进行考虑,进行理性的分析与设计。在园林设计当中还要对基地原有的地形地貌以及各种设施给予必要的尊重,必要时还要对原有的自然地形特点和废弃设施进行利用,重造新的园林景观,这样的园林景观设计既能保留原有基地的历史文化,又能满足了人们新的需求。在建设园林城市中,需要保持场地的自然风情与原始面貌,是建设园林城市的前提与基础。

2、园林景观生态设计要体现人文关怀

在设计中要始终体现社会化、人性化的要求,要千方百计满足人们活动、交流、休憩、的需求。任何景观设计中,都应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作为其最根本的设计目的。设计者为了实现其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功能,在设计时必须遵循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人们的行为的规律。作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应综合考虑场地特色、使用者活动内容,还要考虑景观周边环境及对外交通等情况,来进行园林景观设计,在植物景观设计中,要以服务和有益于“人”的健康及舒适作为植物景观设计的根本,以满足居民“人性回归”的原望作为植物景观设计的必要原则,力求打造环境舒适,景色宜人,亲切近人的园林景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对话,满足人与人的沟通。

3、园林景观生态设计根植于地方特色和风土人情

成功的园林景观设计,通常离不开地域文化这一根基。一个好的生态设计,以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为必要,首先要充分考虑当地人的风俗习惯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对当地的材料植物和建材要充分利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比如在苏州园林常见植物有百余种,但绝大部分是利用当地久经栽培的乡土树种,并不算称为新奇。事实显明:尊重当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尊重当地的气候地理特点,可以使景观设计获得少费人工并同时得到公众的认同的效果。

二、生态学原理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

1、城市园林植物的生态效应

植物群落周边环境的变化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植物群落,它们之间的关系密切。植物群落中的各种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反应程度不同, 人们可以据此来了解空气的污染程度。例如,可利用唐菖蒲对氟化物的敏感性来监测大气的氟污染。随着人们对植物生态功能的逐步认识, 在利用植物地上部分来改善环境的同时, 人们也在研究利用植物根系富集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 从而达到修复土壤的作用, 为人们的生产活动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发挥作用。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石油、天然气等高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SO2、HF 和Cl2等已经成为大气的主要污染源。不同园林植物对SO2的吸收、净化能力的大小与其形态、叶量、叶面积、气孔开度等有密切关系,即使生物量相同吸收硫的量也不同。

2、保留原有植被

尽可能保留场地的原有植被,这是小绿地建设中常常忽略的一个问题,保留原有植物,并非不加选择地将所有原有植物加以保留,而是要依据植物的生长状况、景观效果加以评价,当留则留。通常在城市中,经历了若干年的开发经营,几乎很难有原生的植物尤其是群落保留下来,比较常见的是次生群落及人工植被,由于这些植物与环境间,已建立相对稳定的关系,故而一般情况下应尽可能保留。

3、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保护人文古迹及老园林设计,主要是人工景观,在环境资源拼块和残存拼块的基础上引进新的拼块,长时间高强度的人为干扰,使残存景观逐渐消亡,进而形成以引进拼块为特色的人为干扰景观。这种景观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弱,它们的存在源于人类的大量引进拼块和努力维护,依赖于持续而有目的的经营管理,而老的自然景观尽管粗糙不堪却历经多少年月,有着自己的自然群落,更可以自我修复和自我生长,这种古代的园林景观应该保留,也必须保留,要遵循“互惠共生”原理,协调好植物之间的关系。

4、保持“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各种各样活的有机体有规律地结合以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包括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物种以及所有的生态系统和形成生态的过程。生物种类多样性维护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因此,要实现生态系统平衡的园林绿化设计,就应多造针阔混交林,避免营造纯林。绿化中可选择优良乡土树种作为骨干树种,积极引入易于栽培的新品种,驯化观赏价值较高的野生物种,以丰富园林植物品种。丰富的物种种类能形成丰富多彩的群落景观,满足人们不同的审美要求,构建不同生态功能的植物群落,更好地发挥植物群落的景观效果。

5、考虑美学原理

完美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必须具备科学性与艺术性两方面的高度统一,既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性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和人们在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因此,在配置园林植物时,首先应按照实用美的规律配置植物,使人在生理上有愉快、舒适的反应。其次,按照形式美的规律配置植物,使植物及景观的形式在一定条件下作为刺激信号,引起人在生理、心理上情感愉悦的反应。其三,按照形象美的规律配置植物。

总之,生态园林绿地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改善城市日益恶化的环境,为城市中的人类提供一个安全、舒适、健康的生活、工作的环境,实现城市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发展,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朱丽清. 从生态适应性探讨城市园林植物的配置[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27)

[2] 孙良岩,任萍. 生态园林植物配置方法浅析——以沈阳市中山公园园区植物配置为例[J].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09(04)

景观生态学应用范文5

关键词:生态学;风景园林;水资源生态调控

生态学具体指的是将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进行具体研究的一门学科,其中的环境主要分为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两种,具体包括某些人体生物,生物圈以及空气和海陆的变化等,这些环境的变化相应地都会引起生物对周围环境的适应性也发生变化[1]。而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对这些生态环境的变化进行研究,可以让设计工作更贴进实际,让园林的风景更美丽怡人,在提升设计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园林的生态效益。

1福建海峡环保有限公司办公楼景观设计项目概况

福建海峡环保有限公司办公楼位于福建省福州市,而该项目地处福州市区的东南角,在鼓山脚下、铁路西侧的洋里村内,位于洋里污水处理厂四期工程东侧,拟建综合楼布置在现有一、二期综合楼和生活楼的东侧位置,临近大门,进出方便。该项目在总体环境设计上结合了周边污水处理厂的特质,在办公楼入口处打造了“活水景观”的景观设计理念,来演示水与自然界由“浊”变“清”、由“死”变“活”的生命过程,生动地体现了污水处理厂的本质———为大众带来健康和环保的观念;该项目还结合了绿化景观布置,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人性化、多元化的新型综合办公场所,使人有很好的归属感[1]。

2生态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生态调控原理是生态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进行风景园林设计时,结合生态调控原理,可以实现资源与材料的再生与回收利用。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能源物质的循环利用是其宗旨,在充分结合生态学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与资源的潜力,物尽其用,不仅节省了材料资源成本,减少了对新材料的使用需求,而且也真正体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主旨思想。水资源生态调控: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在人类生命的演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物质资源,海峡环保有限公司作为福州市日处理污水80万t的龙头企业,在整个项目设计实施中充分利用公司的水处理技术,通过景观水系、雨水管理、中水管理、节水措施等,来达到水资源的循环再利用。主要通过以下几点:(1)景观水系:在该设计项目中,结合场地的水资源建设了流线型的生态溪流,基地综合楼南侧为现有水池,生产及技术检测实验楼道路北面水池为消防补水水池之一,新建检测实验楼将南北两个水池割断,同时也把地块分为南北2个部分,北面地块面积较大,却没有水系流经,显的地域景观较为单调。因此,在水系空间设计上在新建检测实验楼南面和北面设计自然溪流,与原有水池相连,使整个地域水系贯通为带形水系,使办公楼有更多的临水景观同时整体提高办公环境,新旧办公楼之间通过景观桥梁相连形成统一性;在水系的设计充分考虑水的深度,距岸线2m范围内,水深不超过0.5m,以免造成安全隐患。整个带形水系巧妙利用地块高差营造叠水水景,并在设置喷泉,在创造观赏性景观的同时,保持水体的循环性目的,同时安排专人进行管理,以实现水质的清澈,长久地发挥水体设计的功能性作用。(2)雨水花园:通过制造制造低势绿地,设置滞留池,渗池,浅草沟等景观手法,除了能够有效地进行雨水渗透之外,还具有多方面的功能:首先能够有效地去除径流中的悬浮颗粒、有机污染物以及重金属离子、病原体等有害物质,并且能够为昆虫与鸟类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同时建造成本较低,且维护与管理相对简单,同与传统的草坪景观相比,雨水花园能够给人以新的景观感知与视觉感受。(3)雨水蓄水系统:在车库顶板种植区域及透水路面以下50cm敷设软式透水管。下雨时,雨水通过土壤及透水路面向下渗透。软式透水管能有效分离泥土与雨水,并将收集的雨水汇集到指定的收集井中,完成雨水的初级净化。软式透水管不但能够收集所需要的雨水,而且也起到作为顶板排水的功能,同时也是整个花园汛期的排水系统。(4)净水系统:由物理净水系统和生物净水系统组成。物理净水系统主要包括碎石过滤层,无织布(隔绝层),土壤层和矿石过滤层。物理净水系统的设计充分考虑雨水在表面径流的同时,不通过任何外界的帮助实现垂直径流。垂直径流的雨水穿过不同的媒介,产生不同的净化效果。因此,通过控制水面高度,设计简单实用的过滤结构,使水体在净化系统中有一个复杂的径流过程,从而产生更好的净化效果。(5)透水铺装:在园区4m车行主路设计时材质通过选用彩色透水混凝涂使在多雨的季节,雨水可渗透表面进入地下系统,增加地下水储存,减少园区雨洪排水的负担,促进水系统的健康有序循环,休闲园路采用透水砖铺贴,提高整个园区路面渗透系数。

3绿色生态调控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主要组成部分。风景园林内植物的选择配置比率直接影响到园林整体的美化情况,同样也间接地影响到了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2]。在风景园林的设计过程中,运用生态学还要注重植物的多样性原理,而植物的多样性原理主要由植物的均匀度,丰富度和稳定性这三种因素共同反映出来的,许多对生态学有所研究的专家学者指出,成群落结构生长的植物群,其复杂性与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说当园林内植物群落种类越复杂,其生态系统也就越稳定,反之则要差很多,因此在进行风景园林的设计时可以结合植物的多样性原理,选择种植不同种类的植物构成不同的植物群落,不仅可以提高风景园林的观赏性和艺术性,而且还可以提升风景园林的生态系统功能[3]。本项目主要打造出人工防护林生态景观及仿湿地生态系统景观:(1)人工防护林带生态:打造人工防护林,可通过植物叶片对降尘和飘尘有滞留过滤作用,同时在抗性范围内能通过吸收而减少空气中的SO2、HF、Cl2、O3等有害气体含量以及减少光化学烟雾污染,降低飘尘和颗粒物中的重金属,同时还具有减少噪声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等功效。因此在园区内生态防护林的营造,为全区景观营造中心。防护林的生态结构布局要结合各小区域的不同功能,以及景观轴线的实际需求,对防护林的植物品种进行选择,最终确定景观植物的最佳配置,形成别具一格的景观防护林。对景观区域内的植物进行栽植,突出序列、强调序列,并要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形成整齐的景观走廊,同时搭配部分色叶树种,丰富色彩层次。在种植种类上,乔木以本地树种如:香樟、大叶榕、芒果、蓝花楹等。灌木则多选用色彩较鲜明的品种,如:黄金榕、红叶石楠、杜鹃、大叶栀子等。各区域乔灌木群落种植,高低有致,不仅对景观空间进行有效的划分,同时形成不同的景观风格,使景观区域内的每个功能区,都能突出自身的特点,以达到“春意早临花争艳,夏季浓苍不萧条”的视觉效果。(2)仿湿地生态系统:植物湿地是自然界最富多样性的生态景观,植物湿地的建设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并保证其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新建办公楼北侧营造植物湿地,水池设计浅水深度为30cm,中水深度为50cm,深水区为1.2m。植物作为湿地中最关健的因子,不仅具有生态意义,更具有景观意义,不同植物相互衬托,形成错落有致的效果,并作为水景视觉的延伸并丰富空间层次。在该项目中以竹为背景,岸边配置美人蕉,狼尾草,南天竹,驳岸浅水地带配置梭鱼草,香蒲,荷花,中水至深水地带配至睡莲,岸边用香蒲,迎春,芦竹,大花美人蕉搭配修饰规则池岸,从而营造人工湿地景,有效地吸引人们在该区块停留观赏。生物净水系统通过对水生植物例如:菖蒲、美人蕉、灯芯草、芦苇、香蒲、茭白、黄花鸢尾等等以及益生菌的培养,创造可持续的生态环境。芦苇对水中悬浮物、氯化物、有机氮、硫酸盐均有一定的净化能力;水葱能净化水中酚类;凤眼莲、浮萍、金鱼藻、黑藻等有吸收水中重金属的作用。水生植物根系发达,能有效吸附水体中的重金属及悬浮颗粒物,通过光合作用,为水体提供充足的养分,有多元化净化作用。池体表面的矿石过滤层不但可以过滤水中的杂质,也为水中的有益菌提供有效的生存环境,从而有效抑制水体富营养化的过程,保证水体清澈。

4太阳能与风能生态调控

太阳能与风能既是一次能源,又是可再生能源。它资源丰富,既可免费使用,又无需运输,对环境无任何污染。太阳能和风能参与景观设计,本质上是低碳与可持续景观概念的衍生,同时也是实现低碳与可持续景观的重要方法与手段。在本项目中,全区照明皆采用太阳能LED路灯,同时风能装置作为艺术设施存在的同时为夜间照明提供电力,既融合科技又与节能生态技术相统一。

5结束语

本文以福建海峡环保有限公司办公楼景观设计项目为例,首先论述了生态学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重要意义,然后着重探讨生态学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具体应用。生态学在风景园林设计的应用不仅是园林规划设计行业的需要,更是这个时代背景下的必然产物,在具体应用上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首先风景园林的设计要对乡土植物进行选择性的种植,其次还要遵循植物多样性原理的特性,培育出不同的植物群落,以提高园林的生态系统功能,最后还要遵循生态调控原理,保证风景园林的设计物尽其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希望本文的分析探讨对我国风景园林的生态设计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蒋海晖.试论风景园林设计相关的主要生态学理论[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3:175.

[2]余登峰.刍议现代风景园林中生态学的运用[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5,15:64~65.

景观生态学应用范文6

景观生态学的课程特点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景观生态学是现代生态学中内容最丰富、发展最快、影响最广泛的学科之一。它将生态学中结构和功能的关系研究与地理学中人地相互作用的研究融为一体,把区域和生态系统研究连接起来,运用地学和生态学的基本方法,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以景观为研究对象,探讨物质流、物种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在地球表层的迁移与转换,研究景观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景观生态学充分体现了当前环境保护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主旋律,是认识和解决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的有效途径,在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城乡规划与设计、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利用、景观生态建设等方面具有广阔前景。从目前景观生态学的发展水平和研究现状来看,景观生态学课程具有整体观和宏观性强、交叉性和融合性强、实用性和实践性强等特点。1.整体观和宏观性强景观生态学重点研究宏观尺度问题,更多通过分析景观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和功能关系来研究景观的整体属性,在研究和解决宏观综合问题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景观水平上可以将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进行综合,以可持续的景观空间格局研究为中心,探讨人地关系及人类活动方式的调整,研究可持续的、宜人的、生态安全的景观格局及其建设途径,可为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2]2.交叉性和融合性强景观生态学作为一门正在发展中的综合叉学科,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汲取了地理学、生态学及其他学科的现有理论,兼有生态学、地理学、环境科学、资源科学、规划管理科学等许多现代大学科群系的多功能特点,同时还与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现代地学信息技术紧密结合,交叉性和融合性非常强,适宜于组织和协调跨学科、多专业的区域生态综合研究,[3]用以解决人们日益关注的人居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问题。3.实用性和实践性强景观生态学强调多尺度上空间格局和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以及斑块动态的观点,为解决实际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一个更合理、更有效的概念构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4]同时,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关注现实问题,如优化景观效果、规范人类活动、改善生存环境等,使景观生态学成为解决当前诸多人们日益关注的社会、环境等问题的重要手段。[5]

景观生态学的教学现状

景观生态学源于东欧而兴于西欧北美,如今在德国、英国、波兰、捷克、美国和加拿大等国的高校中均广泛设置了这门专业或课程,其教学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在景观生态学的教学过程中德国比较强调学生的自学能力,除了讲授基础理论和方法,还会以练习与分组辅导课、课题作业、研讨、实习等形式来培养学生对景观生态问题的方法性认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6]英国的大学多将景观生态规划作为一门专业,在教学上通常根据不同的学年分为建筑相关课程、园艺学、土壤学、生态学等,最后一年会进行大型项目的实习和论文写作。美国大学景观生态学课程的授课方式主要是教师讲授与讨论课相结合,同时开设大量的实践作业和练习,而且讨论成绩、实践成绩和考试成绩等都会计入到课程成绩的综合评定中。[7]我国的景观生态学课程最先在林业院校开设,主要讲授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资源保护等;随后许多高校的地理系、生态系、环境系、城市规划系、建筑学系及其相关专业都逐渐开设了景观生态学课程。由于专业开设背景不一,再加上景观生态学的多学科性,使得景观生态学在各个专业中的定位非常模糊,许多院校都是在其专业的培养计划中机械地加入景观生态学课程,使得该课程与同专业中的其他课程联系不大,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较差。另外,由于学生的专业背景不同和教学资源有限,很多院校在景观生态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本没有设置实践教学教学环节,而是单纯按照选定的教材进行课堂理论教学。以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为例,由于缺乏必要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景观生态学课程总学时(40个学时)全部安排为课堂理论教学,导致学生无法在实践中学习目前景观生态学中比较常用的野外定位观测、遥感技术和模型模拟等方法,教学效果不太理想。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结合较少。由于选用的教材是周志翔教授针对森林资源类本科专业教学编写的,其教学内容和应用案例多是从林学专业角度谈的,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其他课程联系较少,而且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二是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过程主要是采用多媒体进行课堂理论教学,尽管有助于提高讲课效率且使抽象的内容情景化,但是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容易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从而影响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