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非遗传承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非遗传承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扬州漆艺
全球化、城市化的热潮之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严峻的考验。举国上下,大兴土木,吐旧纳新,一方面是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一方面是传统优良的文化需要传承。当两者产生矛盾时,往往是牺牲后者,理由是缺乏传承人、传统的东西跟不上时代等等。以扬州漆艺为例,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扬州漆器当代精品层出不穷,获奖无数,业内影响日趋扩大,但是也存在图案陈旧、实用性差、公众认识不足等问题。而从“活态传承”的角度来看,该项目门类众多,只确定几种门类和传承人,难以囊括和反映行业的全貌和成就,而且确立的非遗传承人大多已退休,后继乏人。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活态传承对于非遗保护有着重大的意义。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海峡两岸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上指出:在文化遗产的保护类型方面,从重视“静态遗产”的保护,向同时重视“动态遗产”和“活态遗产”保护的方向发展。我们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不脱离文化产生的自然、人文环境,它是民族审美习惯、地域文化心理的“活”的显现。对于像扬州漆艺这样的“活态遗产”来说,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师带徒等形式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大量留存至今的扬州古代漆器珍品中,凝聚了杰出工匠毕生的心血和巧夺天工的技艺。这种技艺,是我们宝贵的非物质文化财富,代代身口相传,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非遗的“核心”主要表现在传承人身上,活态遗产,最大的价值就在于活态传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韩两国在非遗传承人保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韩国制定了对国家级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补贴政策。而在长达六十多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日本也经历了一个从保护“物”到保护“人”的这样一个曲折的认识过程。
2004年12月23日,扬州市委市政府举行了扬州漆器原产地域保护揭牌和工艺美术大师带徒津贴发放仪式,市领导给首批带徒47名的21位工艺美术大师颁发津贴,标准为国家级大师1200元/月,省级大师800元/月,省名人600元/月,是全国工艺美术界中最高的。尽管政府积极鼓励“师带徒”的模式,但扬州漆艺还是面对人才短缺的问题。扬州漆艺方面,有三位国家级工艺大师分别为张宇,1944年生;池家俊,1945年生;赵如柏,1939年生,他们把毕业的精力都献给了钟爱的漆艺事业,为国家级非遗的传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今他们都已六、七十岁,所收徒弟中,很少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赵如柏大师近十年也在积极培养接班人,但“10 个之中能找到1个就很了不起了。”赵如柏认为没有十年的扎实基本功,是无法在这一行混出名堂的,而现在的年轻人,能耐住十年寂寞的实在不多。
漆艺是一种复杂的工艺,单靠一个人的能力是无法完成的,比如一块漆砂砚,需要有人设计图案、上漆、雕刻、打磨、点螺等很多工序,缺一不可,而且漆艺绝大多数工序需要手工完成,机器根本无法代替,它做不出层次感,所以,一件好的作品往往耗时一年到一年半,不是容易的事情。时代在改变,社会风气浮躁,年轻人面临的诱惑多,而信仰缺失,导致迷茫的一代。如果扬州漆艺不能吸引年轻人的加入,整个行业将面临人才断流的危机。
我认为,首先,要发挥大师的名人效应,师带徒,引入激励机制,鼓励大师悉心传授毕生技艺;其次,返聘一些退休工人,以老带新,培养新人。他们虽然不是大师,但几十年的一线工作经验,以及纯熟的技艺,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再次,要加强对青年技术人员的培养,多给他们培训深造的机会,提高薪资待遇,表现突出者还可获得非遗传承的光荣称号,给予他们物质奖励之外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集体研读古籍,汲取古代漆器佳品的创作精华,陶冶情操,提升自身传统文化修养,才能耐住寂寞,以沉静的心来传承古老技艺;再次,要形成人才梯队,注重后备人才的储备,可以走校企合作之路,实行产学研合作,“借脑借智”。如2011年4月,扬州漆器厂与扬州大学艺术学院签约共建实习基地,将鼓励学生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对漆艺进行技术创新、技艺改造和产品开发,力图培养出具有美术功底、艺术专长和技术能力的新型实用人才,将实习基地建成全国一流的漆艺人才培养基地。
另外,漆艺门类众多,工艺美术大师们,各有专攻,各怀绝学,目前大师们交流的机会不多,“工艺美术高级研修班”的培训,可以开拓视野,吸收前沿理念,但还是缺少共同研讨的平台。我认为可以建立漆器工艺大师“智囊团”,定期对一些青年技师的漆器成品进行集中评点,大师们可以盲审,各自从自己擅长的技艺角度指出这些成品的优缺点,知耻而后勇,知道缺点,才能改进,今后会做得更好。交流、探讨、观点碰撞,形成头脑风暴,不固步自封,在反复研讨中提升技艺,这样的研讨会,远比一团和气的相互吹捧更有价值。长此以往,扬州漆器将会传承有序,后继有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活态传承,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扬州漆艺为代表的非遗项目,在举国关注非遗的热潮中,应抓住发展机遇,迎接外来文化、现代文明冲击的挑战,传承古老技艺的基础上,求新求变,力求在现代化发展的潮流中不迷失自我,一步一个脚印,在急速发展的时代再创辉煌!
参考文献:
【1】张燕,扬州漆器史,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10
月第1版
【2】,论文化与文化自觉,群言出版社,2007年1
月第2版
【3】马知遥,非遗保护中的悖论和解决之道,山东社会科
学,2010年第3期
【4】周新国、朱季康,文化扬州建设与扬州历史文化名城
保护,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非遗传承的意义范文2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1]中国是世界“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截至2013年12月13日,中国共有37项。[2]浙江省则是中国“非遗”大省。浙江省先后有四批共217项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3]包括“中国篆刻”在内的7个项目入选人类非遗名录。金石篆刻是中国石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篆刻艺术已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金石篆刻”于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2009年9月30日,以西泠印社为主要申报单位和传承代表组织的“中国篆刻”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中国篆刻”这一中华历史文明的优秀代表,首次作为一种全球文化形态进入了人类文明传承、保护和发展的视野。[4]
二、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对篆刻艺术的传承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培养机电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工科特色鲜明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近年来,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艺术修养的培养。学院明确提出实施“技术教育与人文艺术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一直以来认真贯彻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高校艺术教育的文件精神,不断强化、细化、深化人文艺术教育工作。特别是近几年来,学院党委积极倡导“技术与艺术相融,技能与人文并重”的理念,通过实践逐步形成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系统化、教材研发规范化、师资队伍实用化、艺教环境特色化、实践基地专业化、社团建设精品化、艺术活动多元化和教育项目品牌化,八个方面融为一体”的“八·一”模式,使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相融合,积极探索工科应用性复合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社团。学院拥有专门的印社———南岸印社。南岸印社成立于2005年1月,是学院爱好篆刻的师生组成的艺术类社团,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艺术。南岸印团为学校广大传统篆刻艺术爱好者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成立近十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为进一步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展现在校大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做出了榜样。
2.课程、教材、教师。教育部制定颁布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中明确要求,要加强艺术课教材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多年来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重视公共艺术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2006年,学院组织校内骨干教师将原先零散开设的包括篆刻在内的艺术类选修课整合为“艺术教育与欣赏”课程,并尝试将其作为全院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教材《简明艺术教程》整合原有包括《篆刻技法》在内的多门人文艺术类选修课本。该教材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2007年,该校“艺术教育与欣赏”课程被评为浙江省省级精品课程,《简明艺术教育与欣赏》成为全国高职高专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规划教材;2009年,经修订后的《简明艺术教育与欣赏》被省教育厅评为浙江省普通高校艺术教育重点教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曾成钢对这门课的评价是:“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艺术教育与欣赏”这门课,在教学思想和观念上真正体现了人本化的素质教育理念,在课程性质的公共性、内容的综合性、教学策略的整合性上具有领先意义。”为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学院还聘请西泠印社篆刻艺术创作室顾问、西泠印社理事、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余正,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社员骆恒光先生担任兼职老师,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的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这为学院对篆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3.成果。经过充分的论证和衡量,学院选择培育金石文化作为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的切入点,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持之以恒,锐意创新,走过了坚实的发展历程,收到了良好的育人成效和社会效益。2006年11月,为纪念“70周年”,学院团委和南岸印社发起“印行邮路·重走”主题活动,得到了教育厅鲍学军副厅长的指导与肯定。《中国钢笔书法》杂志发表了专门文章予以报道。2008年,学院“金石文化”被评为省级高校校园文化品牌。李舒矛同学创作的篆刻作品获教育部举办的全国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是全省40多所高职学院艺术类作品中唯一的一个一等奖。[5]学院党委书记左家奇的篆刻作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改革与教学资源建设研讨会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三周年成果展示会上专柜展览,南岸印社还受会议主办方邀请用数控机床创作了“印象高职”作为展示会标志之一,深受与会的教育部领导、各方专家肯定。2009年,南岸印社创作的长卷《祖国颂》在教育部“庆祝建国60周年全国职业院校师生美术书法篆刻作品展览”荣获三等奖。应该说,学院以弘扬优秀传统金石文化为依托,有效融合专业技术教育与人文艺术教育的篆刻艺术教育项目,已经成为一个省内知名、全国有相当影响力的高校艺术教育品牌。
三、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篆刻传承对应模具设计技能的发展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工科技术见长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是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专业,也是省特色专业,本院的拳头专业、品牌专业。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掌握模具设计和制造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掌握模具CAD/CAM方面的技术和技能具有模具设计、制造、装配、维修及相关设备的操作、维护等实践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在全国范围高职院校内享有很高的声誉,目前有教授3人、省级专业带头人2人,“浙江省先进教师称号”1人。指导学生多次获得全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工科院校在办学理念上往往重理工技术传授,轻人文艺术教育,长期以来艺术教育得不到重视,更谈不上与工科专业的结合。近年来,学院认真分析形势,展开专题讨论,通过调研和思考后认为:工科高职院校生源复杂,人文艺术素质基础良莠不齐,艺术教育需要“补课”;工科高职院校在艺术教育上缺乏思考和创新,艺术教育需要谋划;工科高职院校对素质教育已给予广泛关注,艺术教育需要强化;工科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艺术教育与技术教育需要融合。
非遗传承的意义范文3
近年来,科技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便捷的同时,非遗荣昌折扇的地位也逐渐被新兴的工业化产品逐渐取代。可以说非遗荣昌折扇艺术发展举步维艰。因此,促进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当前文化产业领域的重要课题,促进非遗荣昌折扇艺术发展是中华传统历史文化底蕴的重要体现,同时更是未来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文化创意产业的重中之重。
非遗荣昌折扇艺术发展的现状
1.产业发展对折扇艺术的影响
首先,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制度的建立与不断成熟,非遗荣昌折扇艺术的产业发展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活力。对于当今非遗荣昌折扇艺术产业的发展来说,其生产规模逐渐缩小,曾经年产量过百万的大型企业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逐渐消失。现代经济的产物只保留了规模较小的非遗荣昌折扇艺术产业,由于这种文化产业生产规模小,经营生产过程中的运作较为灵活,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冲击下拥有较强的抵抗力,能够积极转变生产方式和运作模式,因此,能够在现代社会中取得一席立足之地。
其次,对于荣昌折扇的生产厂商来说,存在着较为陈旧落后的生产经营理念,不能及时的把握市场的信息和走向,从而抓住机遇,发展自身。而是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缺乏创新意识。而对于荣昌折扇产业来说,他们发展的主要业务来源,基本上就是靠批量的订单来维持,这就造成了荣昌折扇发展前景不是很好,由此,造成了折扇人才的大量流失,使得折扇艺术的传承变得更加艰难。加之,相关部门对于荣昌折扇艺术产业的发展的扶持力度有待加大。
与此同时,我们针对于非遗荣昌折扇艺术产业的现状,也应该看到其发展进步的一面。在折扇产业为了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步伐,不断改善自身的发展模式。尤其是荣昌折扇的私人企业的小型折扇生产方式,对于市场的危机具有较强的抵御能力。再者,荣昌折扇的小型企业也正在积极转型,使得自身的生产经营发生变得更加灵活便捷,也积极追求人们的精神层面的满足,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
2.自然环境对折扇艺术的影响
非遗荣昌折扇艺术可以说来源于自然的馈赠,是大自然神圣的产物。因为,折扇的选材都来源于自然中的各种植物,尤其是竹子的巨大作用。对于制造折扇来说,影响其品质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竹子的选材问题,竹的质量好是折扇制作工艺精良的重要原料保证。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给非遗荣昌折扇艺术的发展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使得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大的迫害,其中就包括折扇的基本原材料竹子的破坏,城市化使得竹子的产地变得越来越小,使得折扇生产的原材料数量得不到充足的供应,以及各种植物原料的供应也变得越来越艰难。但与此同时,由于竹子等原材料的减少,使得其他可替代品的需求数量变得越来越大,从而带动了其他原料产业的发展,为其提供了大量的市场机遇。这是由于制作折扇的原料越来越丰富,使得现代折扇变得更加高端时尚。因此,我们要正确看待自然条件给非遗荣昌折扇艺术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3.社会生活环境对折扇艺术的影响
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是非遗荣昌折扇艺术发展进步影响最直接的因素,因为,于传统的非遗荣昌折扇来说,它的价值都是集中体现在它可以去暑纳凉的实用性,但科技的发展,使得这种实用的价值逐渐被取代。因此,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非遗荣昌折扇积极适应社会的变化,逐渐由实用性向审美性转变。荣昌折扇能够及时的抓住人们的精神层面需求的潜在的市场价值来发展非遗荣昌折扇艺术。但与此同时,非遗荣昌折扇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其艺术性的价值,这就使得市场对于荣昌折扇的艺术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见,市场的竞争力也是十分激烈的,所以,荣昌折扇艺术在发展过程中,要积极结合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和需求来促进自身的发展进步。
非遗荣昌折扇艺术传承与保护的措施
1.转变思想观念
(1)从实用到审美的功能认识转变
荣昌折扇的发展过程中,从从实用到审美的功能认识转变是时展的必然,也是折扇艺术立足当今社会经济的必经途径。对于荣昌折扇的传统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早已成为过去式。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得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使得荣昌折扇的实用性被这种简单便捷的机械劳动所取代。因此,荣昌折扇必须转变对于折扇本身功能的认识,结合现代人们精神层次的发展需要,逐渐转变为能够满足于人们精神需求的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产品,不断转变自身的观念,从而注重荣昌折扇自身的审美价值的挖掘,增强其附加价值,为其创造巨大的产业价值,才能在经济的发展中取得立足之地。
(2)从制作到创造的生产认识转变
“创意”是非遗荣昌折扇艺术立足经济社会带动自身发展的重要源泉和动力。对于非遗荣昌折扇艺术如果没有创意的支撑,就是鱼离水,失去了发展的根本。对于现代非遗荣昌折扇艺术的产业来说,大多都是采用“计件聘用制”的工作方式,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大大降低了创作因素的出现,导致非遗荣昌折扇艺术的发展缺乏创意的推动。而在荣昌折扇“创意”这方面的典型非“陈子福”莫属了,陈子福就是积极重视创意之于非遗荣昌折扇艺术发展的重要性,充分利用文化的优势,充分结合文化创意,使得折扇的发展走上了文化创意的道路,从而推动荣昌折扇能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因此,在非遗荣昌折扇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要推进非遗荣昌折扇艺术从制作到创造的生产认识转变,从而利用创意发展荣昌折扇的市场价值,提高市场竞争力。
(3)从单一到整体的销售认识转变
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传统的荣昌折扇的单一的销售折扇的方式逐渐淘汰,而逐渐向整体变的销售认识的转变成为时代的发展趋势。而对于文化产业来说,产品的附加值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上具有极大的优势,要促进荣昌折扇的进步,首先不能只是单一的去为了销售折扇,而是要从销售整体出发,既要做好产品前期的包装,又要注重后期的售后服务,从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服务结构,以此增强产品的附加值。除此之外,荣昌折扇同时更要能体现个性化以及风土人情,使其赋予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荣昌折扇增强了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点。从单一到整体的销售认识转变才能使得荣昌折扇创建新的营销理念及方式,促进荣昌折扇带着自身特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向世界传递中华民族优秀的非遗荣昌折扇艺术。
2.工业化与传统手艺的平衡
(1)工业化的发展
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要求荣昌折扇要积极利用科技的成果,利用工业化来提升荣昌折扇文化产业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然而对于现在许多家的荣昌折扇的企业来说,大多数的企业的生产程度中,极大的生产过程都还是靠手工作业来完成的。而在此过程中,由于企业采取的仍是手工作业,导致生产效率低下,人工成本也极高,导致折扇产业的发展前景不乐观。因此,在荣昌折扇的生产过程中,逐步应用工业化的机械成为时代的要求,荣昌折扇产业只有积极提高机械化水平,才能紧跟时代的潮流,促进自身的发展。
(2)传统手艺的传承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大潮中,虽然我们提倡提高机械化水平,但是高水平的手工制作的手艺也值得保存与发展。对于荣昌折扇的产业来说,高水平的手工制作是可以体现荣昌折扇产业的自身特点和风情特色的,这是机械化作业无法取代的。在折扇的加工过程中,利用机械固然可以保证大批量的产品在规定的时间里制作完成,但对于折扇艺术水平的进步还需要手工制作的方式来保证。因此,手工制作不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变得消失,而是逐渐改进与进步。
(3)工业化与传统手艺的结合
由此,在荣昌折扇的发展进步的过程中,要使工业化与传统手艺充分结合。在提高产品生产效率,降低制作成本的同时,更要保证产品的品质,这样才更使得折扇的艺术水平得到良好的展示。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手工制作并没有被工业化完全取代,而是以自身的独特性拥有发展立足之地。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荣昌折扇的产品逐渐呈现同质化的特点,从而使得市场地位受到挑战和威胁,这就需要传统的手工工艺发挥自身的独特性,使得荣昌折扇的产品具备自身发展特色,从而立足世界发展的潮流之中。
3.建立传承、保护、开发为一体的保护模式
(1)保证创新成果,激发创造性
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由于我国的法制法规还不是十分的健全,从而导致很多的关于折扇艺术的创新成果被窃取,创新成果被他们抢先注册了专利,从而导致成果被剽窃,而原有的折扇企业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却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会使社会中出现跟风的现象大量出现,以及假冒伪劣的产品越来越多,从而破坏正常的市场秩序,导致市场经济调节失衡。因此,对于创新成果要及时申请专利,以保护创新成果。再者,国家社会都要积极健全创新体制与机制,从而激发折扇创作者的创新积极性,同时保证荣昌折扇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2)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
对于现代荣昌折扇的产业发展来说,传承人的培养与保护成为促进荣昌折扇企业发展的必经途径。折扇文化产业中现在普遍缺乏折扇人才,而对于这些在职的折扇工人,他们对于自身从事的手工制作的工作的认可度也是十分低的。对于这些人来说,从事折扇制作是无可奈何的选择,如果有更好的工作,他们会毫不犹豫的跳槽,由此折扇产业的人才大量流失。可见,在这种企业状况下对于荣昌折扇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就变得更加困难。因此,这就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积极出台政策来保证折扇产业的发展。同时,政府及企业对折扇产业的员积极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以及各种活动的创办,以此来提高职工对折扇产业及自身工作的认同感。除此之外,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稳定折扇产业人才,从而打造折扇产业人才建设队伍,为荣昌折扇未来的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从而为折扇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3)品牌化发展与产品开发相结合
在折扇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要时刻将品牌化发展与产品开发相结合,才能全面提高折扇产品的附加值,创造更高的利润价值。在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如此激烈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中,如果折扇产业的产品不能创造自身的高附加值,使得自身产品拥有技术等多方面的独特性,就难以在市场经济中立足发展。因此,荣昌折扇产业应该利用自身的独创性和高附加值,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效应,从而树立自身的创新性。而在创造品牌化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折扇产业丰富的文化资源以及文化创意来助推折扇产业的进步。
(4)建立多元化的营销模式
对于折扇产品来说,质量再好,只有销售的好才能为企业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在荣昌折扇产业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利用现代媒体的强大功能,来建立多元化营销模式。与此同时,能够将传统的营销模式与互联网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互联网来拓宽经营销售渠道。再者,也可以利用折扇产业自身的文化资源的优势结合品牌化效应,来建立多元化的营销模式及渠道,是荣昌折扇产业发展的良好途径和渠道资源。
结语
非遗传承的意义范文4
时至今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形势依然异常严峻,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濒临灭绝,而相关保护法律和体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因此,如何切实地保护祖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努力创造条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摆在国人面前的一件重大事情。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衰落原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衰落是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经济发展不仅有能力改变个人和集体的生活方式,也能对共同体的文化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全球经济交流的同时,外来的强势文化随着经济的交流不断向外蔓延,向地区的本土文化进行渗透,对其进行侵蚀。如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欧美的影视文化蜂拥而至,对中国的戏剧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青年一代,对戏剧文化知之甚少。这种文化侵蚀的结果会造成民族文化出现断裂,传统文化的价值变得虚无,进而使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失去话语权 。
二、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弊端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涉及到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一项规模浩大的系统过程。它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关系到传统审美观念和传统鉴赏习惯的传承和嬗变;关系到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的内在约束力和外在影响力。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当前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是遵循抢救挖掘,并适度开发应用的原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把以上五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挖掘整理,以影像、实物等形式,采取博物馆式、档案式或者是数字化式对其进行保存,同时与旅游市场进行契合,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潜力,从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但是,作为人类文化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遗产,更是人类自身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其进行保护时,要注意其文化属性,充分考虑其作为人类文化创造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目的性的表达或表达形式,是活态的、不断发展的文化生态系统的构成部分。例如,中国的茶文化,不仅是茶叶的炒制加工、茶具选配、冲烹茶艺等工艺过程,更是中国人相互交流、休闲养身、陶冶情操的传统。对于这种文化,如果仅仅是搜集整理茶叶生产、茶艺程序,并进行博物馆式的保存,就不能够体现出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与底蕴了。类似茶文化这样的关系纷繁的文化现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不能像传统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送入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从遗产角度进行“文化拯救”的同时,也要从文化生态角度出发,考虑遗产项目所在的文化系统对项目的影响和文化系统内其他文化对遗产项目发展、变迁、传承以及延续的影响。从文化系统的角度审视活态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是必要,也是必需的。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延续生命,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中,采取博博物馆式、档案式或者是数字化式的办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录音、录像、文字记载等加以保护,或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有者进行保护并鼓励其传承等办法,只能治标,不能治本。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其生命力,应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生存环境和发展动态,坚持用发展的动态眼光审视与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魅力得以传承。
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生存环境和发展动态,就是不仅要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所呈现的文化形态,还要将目光投向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所生存的环境之中,注重对其文化发生、发展的环境进行研究,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加强对其生存环境、生长土壤进行保护和培养,决不能单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采取切断环境,“断根取木”式的保护。
坚持用发展的动态眼光审视与保护,就是要把发展、运动的哲学观贯穿保护工作始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生、发展和生存需要特定的环境和背景,随着环境和时代的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要有顺应时代改变自身的能力,吸收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适应社会时代和环境的变化。如果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具有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对社会的变化置之不理,因循守旧,那么终将被社会所淘汰。所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当遵循这一发展运动观,用运动的观点审视全局,杜绝生硬的绝对式的、强制性的保护行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和保护在我国已经开展,希望在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力度的同时,也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文化伴生与文化共生问题,坚持用运动发展观审视全局,否则所保护的遗产项目难免会成为文化的“孤岛”和记忆的“碎片”。
参考文献:
[1]翟风俭.从“草根”到“国家文化符号”[J].艺术评论,2007.6
非遗传承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类高职院校;保护;传承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见证,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日趋恶化,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存续困难,濒临消失。长期以来的自然传承模式日益显露其不足之处,而“教育主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这一观点得到了广泛认同。近年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高职院校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办学宗旨,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使命,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责无旁贷。艺术类高职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具有天然的人才优势和教育优势,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和校企合作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凸显自身办学特色、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艺术类高职院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
其一,专业优势。艺术类高职院校一般开设音乐类、美术类、设计类专业,这类专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密切。在长期的专业建设过程中,艺术类高职院校在民间艺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研究经验。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注重技能传授,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特别注重传授实践技能,这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一脉相承。艺术类高职院校可以依托专业优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融入日常教学活动,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其二,人才优势。艺术类高职院校与政府部门、企业和文博单位相比,在师资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专业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科研能力和文化素养外,对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定的研究,有能力为学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提供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艺术类高职院校具备规范的人才培养模式,拥有积极向上、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专业教学中能够很好地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学生实践技能较强,能有效地传承、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三,地缘优势。受区域经济和文化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区域特征。艺术类高职院校一般分布在地市区域,可以融入地方本土文化,就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教师多来自本省,接触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有一种熟悉感和本能的亲近感。有学者提出:“家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支点。”①艺术类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发挥这一支点的传承作用。其四,资源优势。艺术类高职院校与政府部门、企业和文博单位相比,在资源配置上具有突出的优势。高校普遍配置有图书馆、档案馆、校园网等硬件设施,艺术类高职院校还配置有各类实训室、展览室、大师工作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传承、展示展览提供了更加专业的场所。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多与地方相关企业长期合作,企业资源丰富,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走向市场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
二、艺术类高职院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路径
1.依托专业优势,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
其一,设置非遗专业。艺术类高职院校应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结合学校专业特点,开设与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特色专业,既能凸显学校特色,又能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专业的设置是一个庞大的工作,在专业设置前,必须开展一系列规范的调研活动,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和现状,聘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共同构建课程体系,编写相关教材,制订合理的教学大纲。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作为湖南省的工艺美术类高职院校,充分发挥湖湘特色,聘请湘绣大师刘爱云,开设了湘绣专业,成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其二,开设非遗课程。艺术类高职院校在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的基础上,应立足专业实际,广泛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一是将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专业教学,让学生接受民间美术、地方历史、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如,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针对通道县开展精准扶贫工作,鼓励各专业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融入通道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加深了对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二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理论或实践选修课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中华经典选读、民间美术等,加深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认识。其三,建立实践基地。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师生大多来自本省,为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实践提供了人力资源优势。学校可以聘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校内建立大师工作室,也可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源地建立实践基地,由教师带领学生集中调研,鼓励学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学生在实践考察过程中可以零距离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在实践运用过程中进一步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达到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2.依托人力优势,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非遗传承的意义范文6
南通培养出的第一位羽毛球名将,是吴健秋。众所周知:羽毛球和击剑是江苏的传统强项。1984年,中国女队首次参加尤伯杯赛就夺取桂冠,吴健秋是主力选手之一,她不但参加单打比赛,而且和徐蓉合作的双打也为中国首夺尤杯建立战功;1986年尤伯杯赛,吴健秋再次和队友一起赢得冠军。
南通的第二位羽毛球世界冠军,是赵剑华。直到今天为止,还有很多人认为:假如评选一位羽毛球历史上技术最好的运动员的话,不是林丹而是赵剑华!就像当年的羽坛“四大天王”之一、丹麦的弗罗斯特所说:“赵剑华是最能展现羽毛球运动真谛的人”。
南通的第三位羽毛球世界冠军,是名将葛菲。
南通的第四位羽毛球世界冠军,是赵婷婷。她在进入国家队之后从2002年开始和魏轶力合作,一直是女子双打的三队主力选手之一,获得了尤伯杯冠军。但是和前辈葛菲相比,赵婷婷的命运稍显坎坷:2004年奥运会,她们在争夺铜牌的比赛中失利,使得中国女双没能包揽全部奖牌;2008年奥运会,赵婷婷时运不济,经过反复的配对实验之后反而成为八位女子双打选手中唯一落选奥运会阵容的人。
不过在笔者看来:赵婷婷未必没有在奥运会上实现梦想的机会。因为一旦杨维和张洁雯退役,中国女子双打就只有杜婧和于洋、魏轶力和张亚雯两对选手了,以赵婷婷的经验、实力、年龄(她生于1982年),现在看来她仍然是中国女子双打的一线选手,或许在伦敦奥运会上,南通的另一位获得奥运会金牌的“新人”会是赵婷婷?
葛菲的羽毛球传奇,从球场到生活
中国的奥运会冠军们大多生活在一些中心城市,例如北京、上海、广州,很多人会把自己的父母接来和自己一起生活。
但是在南通“出产”的奥运会冠军中间,只有葛菲的母亲和她一起在南京生活,其他人的家都还在南通。
葛菲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她的母亲把全部的心思都用在了女儿身上。葛菲在国家队的时候,她的母亲也经常去北京,李永波总教练特批她能够每天吃母亲亲手做的饭菜一当然,同为江苏人的孙俊肯定也会不时“沾光”。
对于中国羽毛球运动来说,葛菲是一个传奇,其“传奇性”体现在:
第一,她和顾俊的双打,蝉联了奥运会金牌;
第二,她的第一块奥运会金牌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取得的:1996年奥运会前,中国羽毛球陷入低谷,典型的例子是1994年亚运会,号称“第二国球”的中国队只获得了六块铜牌――没有一个项目进入决赛;
第三,从1996年开始,葛菲和顾俊在所有的国际比赛中从来没有输给过外国选手;
第四,葛菲和顾俊的双打强大到了这种程度:在一次世界杯赛上,和她俩相遇的对手连续在四分之一决赛、半决赛和决赛中弃权,原因是她俩不可战胜;
第五,葛菲不但是出色的女子双打选手,她和刘永的混合双打也实力强大,曾经在世界锦标赛上获得金牌并且在苏迪曼杯赛上为中国队的取胜赢得决定性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