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计算机教学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计算机教学计划范文1
关键词:中职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以考促学;教学研究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的应用水平已然成为衡量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一个重要指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也成为中职院校的一门必修课程。这是一门运用性很强的学科,其考试方式通常采用笔试、上机考试、实做考核和过程考核四种方式。俗话说:“考试十分钟,平时十年功。”短短的十个字道出了自古以来考试的重要性。作为衡量与检测的重要手段,考试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重要纽带。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也可以针对课程性质,采用以“考”促学的方式,使考试方式不断趋于多样化、个性化,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同时也能激发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可以更好地实现教与学的“双赢”。下面,就如何优化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的方式和形式进行探讨。
一、职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方式的优化
(1)岗位能力测试。
在日常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与考查中,教师应依据教育部对具体的专业课程考试方法的要求,采取模块考核的方式,主要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岗位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测评。因此,在每一次的考核方式中,教师都应以岗位能力为考查依据,对每一个大小知识点以测试的形式,全面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和技能的熟练程度。在每一次的上机操作课中,教师应在课程开始之前把本节课既定的岗位能力目标写在黑板上或清晰明确地告诉学生,采取学生自主摸索和合作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尝试去练习具体的操作流程,促使学生有效地完成任务,并书写上机实验报告单,将自己在自主摸索过程中的收获与反思写入报告中。
(2)分层测试。
由于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不同,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摸底和了解就显得很有必要,这有利于帮助教师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做到因材施教。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中,可以以“当堂检测”的形式考核学生对计算机技能的掌握情况,暴露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并适当调整教学进度和目标,避免“欲速则不达”,从学生的具体学情出发逐层推进,对不同能力、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分层测试,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正在不断进步,这样更能为学生指明所要努力的方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会明显提高。
(3)职场环境测试。
众所周知,中职学校是培养一线专业技术人才的,学生终有一天会走出校门到实际的工作岗位上,职场环境测试,就是让学生在模拟的职场中(实践现场)进行测试,有利于学生尽早地接触社会,了解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环境。在模拟的职场环境中,逼真的氛围也会促使学生去认真对待、全力以赴,这样的考查往往是学生职业能力的真实反映。在这样的环境下,专业教师可以与相关专业的实习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对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进行测评。
二、职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形式的优化
(1)一课一测,夯实基础。
对中职学生而言,每一节课都应当依据岗位能力目标来学习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教师应以实践课做明线,以一课一测的形式将理论知识渗透于实践中。通过上机实做、书面作业等不同形式对学生进行测定。针对重点、难点进行逐一突破,一课一测,充分地将理论知识渗透到实践操作当中,从而巩固基础知识的掌握。每一次的测试结果都应当以平时成绩记录在案,并成为学期总成绩的一部分。
(2)以实战取代考试。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每一个模块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以实战的方式进行总结性的检测,根据每一实例(小知识点)、每一任务(几个小知识点)、每一专题(一个大知识点)、每一模块(一个应用软件)的具体不同,采取各种不同的实战方式,比如以程序设计、展示作品等替代考试,通过汇报表演的方式取代成绩单。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对不同主题的Word展出板报进行设计,并且以综合打分的形式取代考试成绩。
(3)以竞赛促学。
中职院校可以积极组织各种技能竞赛,以比赛为契机,以此来展现学生的专业素质,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提升。例如,召开汉字录入、Word图文混排、Excel数据统计或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程序设计等方面的竞赛,通过设计各类主题,考察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锻炼学生的应变、创新能力,这不仅能够展现中职学生的今日风采,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结束语
从某种层面上来看,考试能够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钻研新技能的积极性,是学生朝着下一个目标努力的“指向牌”。只要教师能够引导有方、方法得当,就能真正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起到“以考促学、以学促进”之效,促使中职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成为合格的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慈华.有“备”而来,以“考”促教———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有效教学探究[J].广东教育,2014(08).
初中计算机教学计划范文2
关键词:计算机 化学教学 应用
多媒体技术服务于教学主要有以下优点:1.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有机结合,多种感官刺激,易于激发学生兴趣。2.传输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可随机调节,以及操作的可重复性,益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3.交互性强,有益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培养。正是基于此,在运用多媒体进行化学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一、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的这句话,在教学实践中永远流行。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兴趣的培养,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生动、直观、有启迪性的演示,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学生通过感悟,体验,内化为内心深处的需要倾向,会逐渐激发出学习兴趣,会从情境中发现问题,进而针对性地开展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经过这样良性循环,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能力会大大加强。在化学教学中,主要从科学史实、化学家的贡献、小故事、图片以及剪辑影片、动画等方面出发,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适时播放,丰富了表达方式,同时让教师从大量的重复劳动或危险操作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研究学生的心理,真正做到带着学生走向知识,避免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的倾向,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第一节化学课上,通过播放四大发明图片及其解说、工业炼铁的影片片段、各种性能优异的建筑材料并配以简单说明、五彩缤纷的焰火,这样大容量的信息传递,对学生化学的学习已经具有潜在的吸引力。再如,讲到稀释浓硫酸的操作时,播放了错误操作所引起后果的动画,加深了学生对该实验正确操作的认识。化学课还有许多微观知识,都可以通过多媒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在以前依靠“一支粉笔,一张嘴”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多媒体教学在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拓展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现实生活
许多中学生成为“歌迷”、“影迷”,除了他们存在一些认识不成熟的因素外,另一因素是他们能走进学生的生活,产生共鸣。初中化学由于学科特点,章节间知识相对独立性较强,并且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知识又较少(与衣、食、住、行相关的知识多为有机化合物知识,而初中化学有机化合物知识较少),这样随着学生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学习的热情会慢慢衰减,最后感到索然无味。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适量的与衣食住行相关的化学物质、化学现象、化学变化,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这一句话的含金量。
在日常生活中,我注意收集报纸、刊物上与化学相关的新闻报道或资料,剪辑下来,在相关章节及时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思想。例如,讲到“生铁和钢”时,播放1996年我国为纪念钢产量突破一亿吨而发行的邮票;讲到空气时,播放一艘锈迹斑斑的轮船(延伸出问题:如何防止生锈?),城市霓虹灯夜景等,既让学生开阔了眼界,又巩固了学习内容,同时让学生感悟到:“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善了我们的生活环境。
三、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
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在化学领域的贡献,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通过能源、材料、健康、环境等方面知识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化学工业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逐渐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对化学现象和化学本质的认识,树立物质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化学家化学探究活动的严谨与艰辛,探究过程中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当然,要真正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在教学中不断丰富教学经验的同时,还要注重教学新思想的学习,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在学习中才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初中计算机教学计划范文3
一、合理统筹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布局
初中计算机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既存在理论课又有实践课,理论知识需要上机实践验证,动手实践课程需要理论知识为依据.面对计算机课程总体安排的时间,教师要根据具体要求,合理统筹安排上机时间与理论基础学习的时间.既不能出现只上机不讲解,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理论的支持,将初中计算机课程偷梁换柱转变为电脑技能培训课,也不能出现只讲解不上机,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得不到充分验证吸收.理论需要实践检验,实践需要理论为依据.很多教师错误地认为理论课与上机课的最好比例为1:1.其实不然,有时理论课的内容包括很多的基础知识点,运用于上机操作往往只需要很短暂的时间,所以要由计算机本身的课程决定.教师要遵循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在理论课教学上让学生明白一些计算机的理论逻辑并为学生总结出一些在上机时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理论依据,在下一次的实践课让学生去实践,通过实践对理论加深记忆.
二、合理配置相关教学内容
对于初中计算机理论课教学中存在大量的专业术语名词和定义,这些很难被学生理解并且消化吸收.因此造成学生看不懂教材,对教材不熟悉的情况,以至于学生对上机的目的性很迷茫,盲目进行上机操作,不利于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教师可以采用抽象比喻法进行教学,把计算机知识生动形象地教授给学生,并引导学生熟悉各种操作命令以及学会分析插图.
对于上机实践课,可以视学校机房配置而定,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边讲边练的方式以及讲练分开的模式.边讲边练的模式是将课堂搬到机房,教师讲授教学内容的同时,学生就可以当即练习实践.比如讲解“键盘的使用”时,如果采用讲练分开的模式就不合时宜.教师首先利用理论课给学生高谈阔论键盘分为4个区:主键盘区、功能键区、小键盘区、编辑键区,然后给学生讲解一些键盘中的特殊键,无形中给学生记忆增加了负担,可能还会造成记忆混淆.这时,如果教师采用边讲边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面对真实的键盘,然后给学生讲解键盘的每个功能键,学生立刻动手实践,效果立竿见影.这种直观教学法既节约教学时间,又能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轻轻按动不同的按键就可以产生如此不同的效果.
然而对于“计算机管家——DOS常用命令”以及“认知码”等内容,笔者就采用了讲练分开的方式.由于涉及的知识点广、杂,如果按照边讲边练的模式进行教学,往往会出现学生还在思考上个知识点而没有认真听下面个知识点,有时甚至会出现一个知识点无法在一节课完成.在DOS命令中,如果学生给计算机输入汉字后不懂得存盘,一节课不能完成的话,下课面临关机,下次又将是从头开始.如果采用讲练分开的模式,可以在理论课上给相关知识进行串讲,学生初步掌握DIR、 COPY、 FORMAT和DISPCOPY等命令的使用,即便学生在实践课遇到什么问题,学生都可以事先将重要文件保存下来.
三、合理分配任务 提倡自主实践
任务驱动法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辅助的一种教学方法.面对现在计算机的普及状况,教师可以合理分配任务,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巩固和加强所学知识.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技能特长,通过自己的摸索完成任务,增强自信心,从而对计算机的学习更感兴趣.
初中计算机教学计划范文4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新职业教育论的观点,并结合现有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不足,要求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技能为主线的原则,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成技能,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信息素质能力,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现状和存在的不足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逐渐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为了适应当今的新经济时代要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已经成为所有专业的公共必修课。但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中,还存在如下问题。
(1)教学模式上。很多学校都是初、高中生统一编班,统一内容,统一进度。这就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城市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中学,初中阶段就已经开设了电脑信息技术课,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些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学生,由于接触计算机的机会比较少,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还比较缺乏。因此,如何灵活处理教学中的深度和广度,由过去简单的操作技能训练,转变为对学生综合信息素质能力的培养上来,将成为教学中研究的一个重点。
(2)教学内容上。无论是计算机专业,还是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都是采用材,统一检测目标,没有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把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与学生所学专业应具有的职业素质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学习中目标不是很明确。
针对现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中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想要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的综合信息素质能力,以适应未来职业素质的需要,就必须对中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和改革。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改革
(1)教学内容要紧跟时展。计算机技术是一门日新月异的学科,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新技术和新软件层出不穷。而作为教学依据的教材由于在编写、出版、发行等环节上耗时较多,从而导致部分教学内容滞后于现实的发展,相对陈旧。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让教学内容也紧跟形势的发展变化呢?笔者认为,首先,教师要有求“新”的精神。作为一名新时期的信息技术教师,应时刻站在本学科的前沿,及时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发展动态。把介绍新知识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有选择地把一些相关的新版本软件的新增功能与特点等补充到教学中,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也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激发求知欲、好奇心,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自觉性。其次,兼顾教学层次性,合理调整教学顺序。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分层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努力探索而实现认知水平的重新架构。
(2)加强教材建设。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的知识载体,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理论依据。一本好教材,对教师和学生都非常重要。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广、变化速度快,涉及的学生面广等,如何让教材满足教学的需求呢? 笔者认为,在教材建设上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作为一门内容更新速度快的基础学科教材,一定要紧跟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步伐,不断更新教材版本、教材内容,突出一个“新”字。可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这一资源开展教学,把网上内容写入教材,使教材增加新的活力。其次,提高教材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变“教本”为“学本”。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化解教材中的难点,图文并茂,使学生自己也能将教材看得明白,这对学生进行课下预习和复习非常有帮助。
(3)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计算机教学,学生不仅要掌握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使用计算机的能力。这种能力培养的核心就是“学习如何去学”——即自学能力的培养。要有意识地设置教学问题,并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己想办法从课本中、从网络中找到解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拓宽他们的知识发展水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不仅要从内容上进行改革,也要从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不断创新,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从容迎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挑战。但是,这对我们教师的要求就更高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对教师尤为重要,善于学习、勇于创新是信息时代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谢景政.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差异教
学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05(8).
初中计算机教学计划范文5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集理论性和实践性与一身的课程,它以电子计算机为主,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理论、内容和操作方法,而这一教学要求的达成离不开课堂教学这一重要的环节。
1 两种教学模式分析
1.1 传统教学方式
从我国目前教学实践水平来看,人们还将继续使用“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迄今为止,没有一种模式可以完全取代它。在这种模式下,师生可以很好融合成一个和谐的群体,在这个集体中教师可以施展自己的教学魅力,通过语言等各种方式来表达教学内容,便于形成较为浓厚的学习气氛,学生进而通过其感官直接感受知识,可以与老师面对面对话,易于理解、掌握,能启发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认识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智力水平;同时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对学生的将来产生重大影响,所以教师承担着教书和育人双重职能。但是我们也看到,传统“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对直观的问题难以解决,稍显枯燥乏味,无法达到“听”、“视”、“做”的完美结合,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因此人们教学开始了新模式的寻找。
1.2 网络、多媒体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眼前一亮。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完美结合所形成了多媒体网络教学方式,为现代教育技术的革新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也为电算化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对教师来说,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娴熟的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及应用技能,同时需要有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会计教育采取新的教学和培养方法,将新的信息技术融入会计教学过程中。运用便捷实用的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利用计算机等信息处理技术讲解会计核算软件的操作与应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技能,还可以扩展学生的会计知识领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生在课堂上利用电子数据库与cd-rom软件、利用计算机模拟系统进行多方案的案例分析、借助远程网络或可视会议技术,上网学习或讨论,培养学生掌握互联网运用技能,可使他们获得各种课堂以外的信息,查询有关会计难题的最新趋势,及时更新自己在相关方面的知识。
2 教学建议
在新时期,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突破传统教学思想的限制,大胆进行教学改革,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利用多种媒体教学资源指导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建立服务于学生个别化学习的教学环境。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
2.1 实现教学内容的整合
根据电算会计工作中的实际需要,以初级从业资格证要求为指导实现教学计划的调整,并整合教学内容,并辅以校本教材,重点突出账务处理、编制财务报表、工资、固定资产、财务分析等典型会计业务,力求实现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结合案例实施教学活动,教师要精心设计软件,实现各模块分项训练和综合实训,对相应的训练步骤进行耐心指导,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教给学生最快捷、最直接、最简单的方式完成相关任务。学生在课程内容学习方面,还可借助校园网和课程网络课件(课件内容包括教学大纲、电子教材、电子教案、教学视频、实验指导、实验习题、练习题库、疑难解答、自测等模块),做到随时随地安排,掌握学习主动权。
2.2 充分发挥excel在会计电算教学中的作用
充分利用excel进行教学一方面可以减轻会计核算的负担;另一方面可以降低财务成本,对小企业来说,这样就可以做到不必购买大型财务处理软件就可以进行财务核算。例如财务会计报表上的各项信息,尽可以通过公式定义的方式对其取数来源详加规定。继而运行报表生成模块。可以很快编制出财务报表。另外讲解财务分析系统时,还可以利用excel对投资组合进行决策分析、预算企业的资金需求和企业负债结构模型的分析等。目前,部分企事业基层单位就是直接利用excel记帐和进行财务分析,效果良好,而且学生对此软件的学习接受很快,应用能力也较好。
2.3 重视过程考核,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效落实教学过程和增强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指导和监督,我们就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设计,我们可以把平时训练考核定为“过关”考核。比如,平时如果能正确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实验任务,就可以得40分,对每次上机成绩进行记载。所以在平时训练过程中,学生想要“过关”,就必须按照要求去进行相关操作,直到正确为止,这样就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实施过程考核,可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督促学生加强平时的学习,推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训练和提高,更好地实现课程的考核目标。
2.4 抓好学习的各个环节
一是上机实验。本课程实践性较强,上机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区别于其他财会专业课程的标志,因此安排好上机课时,辅导学生完成上机实验,是学好本课程的根本。鉴于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合理调配理论与实验教学的时间,帮助学生掌握软件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二是网上学习资源。会计电算化课程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计算机网页编制网上的学习资源。其内容包括课程说明、教师介绍、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方案、课程辅导、cai课件,同时开通网上教学论坛,利用电子邮件答疑来帮助学生学习。
3 结语
初中计算机教学计划范文6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化学计算包括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提高学生的化学计算能力呢?
一、注重化学概念的教学,加强化学用语的训练,为化学计算夯实基础。
涉及初中化学计算的一些重要化学概念,首先在形成它们时尽可能通过实验或其它具体事物分析、概括导出,其次注重概念同化,进行新旧概念对比,弄清相近概念间的本质区别与内存联系,然后加强运用概念的训练,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提高运用基本概念的能力,最后还要加强与基本概念相关的化学用语的训练,掌握化学学科独特的学习语言。
实践证明,当学生理解了化学式、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等基本概念,化学式含义及化学式前系数的含义等内容后,有关化学式的基本计算就可以说是“轻而易举”了;当学生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能够表示反应物及生成物各物质间质量比的含义等内容后,学生基本都能够进行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了;当学生理解了溶液、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溶质的质量分数等基本概念后,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也就不再难倒学生了。
二、初中化学计算是化学“量”的思想与数学计算方法的结合,化学计算的关键是化学“量”的思想。
各种计算类型在教材上都出示了相应的例题,它们以清晰解题步骤阐述了运用化学概念进行化学计算的思想,以简明的解题格式规范正确运用化学概念进行化学计算,表述逻辑思维过程的方式。故而要特别注重发挥教材上例题的作用。如何发挥例题的作用呢?从接受式和探究式两种学习方法来讲形成两种策略,即传授性和探究性两种教学策略。
传授性教学策略主要是教师讲授或师生共同谈话或学生直接自学教材上例题等方式,接受性学习化学基本计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训练,并通过师生评价或学生相互评价等矫正,让学生掌握化学计算方法,逐步提高化学计算能力。这种方法多数学生能够较快接受,迅速掌握基本方法,效率较高,但少数学生容易因“不理解而掉队”,从此对计算失去信心。
探究性教学策略主要是教师创设真实情景,提出有意义的实际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力图运用基本化学概念完成基本化学计算问题,通过评价矫正不足。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运用化学概念或原理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引导学生从例题中获取方法(不仅限于模仿),把获取的方法运用于问题中并解决问题,促使学生进行迁移。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充分感悟或体验运用化学概念进行化学计算的方法,自然形成化学计算能力,并巩固学习兴趣。短时间来看,这种策略似乎更费时间,但学生真正运用化学思想和化学概念进行化学计算时,既形成了能力,又保持了兴趣,应该是更有效率的学习。当然这种策略要求学生的化学概念必须牢固,基本学习方法必须到位,化学学习兴趣必须浓厚,否则课堂教学中容易“冷场”,收不到预想的效果。因而两种教学策略都要根据学生特点而确定,力争取得更有效的教学效果。
三、化学的总复习策略
初中化学的复习阶段,当然主要是针对选拔功能来说的,我认为在复习迎考中有这样几点需要大家加以关注:
(一)复习措施
1、以大部分同学现状为基础,分析教材、学生,研究对策,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2、认真研读中考精神和中考说明,把握走向,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3、分轮次复习,使用盐城中考说明、盐城零距离、中考十三地市试卷,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按单元顺序复习,加强学科知识的联系,使基础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加强对学生“三基的考查及时查漏补缺。
4、注意对学生思想教育,人生理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明确目的,增强信心,提高复习的自我意识。
5、积极搞好教研沙龙,通力合作,集大家智慧,提高复习的质量。
(二)复习时间安排
1、夯实基础。4月初至5月初进行第一轮复习。以章节知识体系为脉络,系统帮助学生梳理基础知识,不断地对知识进行整合,突出重点,分解难点。紧密联系中考要求,在复习过程中,充分利用零距离作为课堂的例题,利用考纲题例来考查巩固本章内容。
2、培养能力。5月初至5月底进行第二轮复习。
以专题复习,系统培养学生专项解题的能力,紧密收集信息,从以下几个方面确定专题内容:A、从中考热点找专题;B、从教材的重难点找专题,从学生知识、能力的薄弱环节找专题。专题的整理分工协作,整理时注重“知识、方法、能力、视野”,切实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题的能力,加强巩固薄弱环节。同时以考纲专题来检查学生情况。 转贴于
3、全面提高应试的水平。6月初至6月中旬进行中考模拟训练。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将灵活培养学生的中考应试能力。努力从考务技能、心理素质等方面去全面提高学生。
(三)化学复习计划
1、指导思想:
以教材、科学课标、考试说明为依据,以“三基”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为重点;以完成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为方向
2、复习目标:
扎实地掌握三基;形成熟练的科学(化学和生物)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较强的化学和生物能力和运用有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复习思路方法:
(1)、加强集体备课,备课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说课——讨论——导学反馈案。
(2)、落实复习环节:读、讲、练、测、评、补(六环节复习法)
读:预习、练习,发现问题;
讲:按知识体系,梳理知识,形成结构,提炼学科思想方法,理清基本题型,掌握基本解题方法;
练:精选习题,学生训练,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
测:进行单元测试、定时练习查漏补缺,训练应试能力;
评:全批全改——统计问题——课堂讲评;
补:及时纠错,矫正练习(二次过关)。
4、备考策略:
⑴大力强化“三基”,重视教材、课标,说明的指导作用;
⑵强调理性思维,注重学生“个性品质”的提高;
⑶构建知识网络,重点内容重点复习,并研究综合能力的提升,加强对学科主干知识特别是知识的交汇点的教学,通过对主干知识的教学带动相关知识的全面复习。
近几年中考充分体现了重点知识、热点问题常考不变:如物质结构、酸碱盐、化学计算等。
⑷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强重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实验技能的描述能力,实验设计的思维能力,实验解释的思维能力。
⑸协同备考,争取整体优势;
⑹抓关键环节,步步为营,过好“三关”:落实关、动手关、难度关。
⑺广博信息,面向中考:如2009年调(四)考试题分析、2008年中考试题分析、2009年考试说明等。
5、目标策略:
(1)抓中间带两头,盯目标,盯临界
(2)教学内容上设置梯度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