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定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景观生态学定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景观生态学定义

景观生态学定义范文1

关键词:翻转课堂;景观生态学;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1-0209-02

一、前言

景观生态学作为我国高等院校生态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生态学体系中一个新兴的、活跃的分支。该学科以景观为研究对象,基于等级理论、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及渗透理论等一系列基本理论,探讨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之间的关系,并为科学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景观生态学体现了当前环境保护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主旋律,在自然保护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农业发展规划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前景(邬建国 2007)。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教育信息化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教育信息化是对现有应试教育的一种挑战,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大胆尝试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促进教育改革。目前,起源于美国的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日益成为全球教育界关注的改革热点(朱宏洁 and 朱S 2013)。本文在简单论述了翻转课堂定义及发展的基础之上,结合景观生态学和翻转课堂的特点,分析了翻转课堂在景观生态学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其相应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希望能够提升教学效果,实现信息技术与景观生态学的有机结合。

二、翻转课堂的定义及发展

翻转课堂又成颠倒课堂,是学生通过视频课外学习知识,然后再回到课堂中进行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与传统的课堂讲授课外交流的教学模式形成了转换(崔艳辉 and 王轶 2014)。翻转课堂的基本理念最早出现于19世纪早期西点军校西尔维纳斯・塞耶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学生通过课前学习获得知识,然后课堂上师生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困惑。1991年哈佛大学教授埃里克・马祖尔(Eric Mazur)指出未来教育中计算机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教师的工作,为翻转课堂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2000年,美国迈阿密大学三位教授让学生在课外通过视频学习知识,然后回到课堂分组完成作业,成为翻转课堂的实践。2004年,萨尔曼・可汗制作了一系列教学视频放在网站供大家学习,成为翻转课堂的雏形。2007年,可汗成为了非营利的在线可汗学院,上传视频及在线学习,以帮助完成课外学习,推动了翻转课堂的极大发展。自此,世界各国教育界逐渐加入到翻转课堂的实践中来,翻转课堂成为风靡全球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三、翻转课堂在景观生态学教学应用中的可行性分析

结合景观生态学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自身特点,从以下四方面分析了翻转课堂在景观生态学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1.景观生态学超强的实践性。尽管景观生态学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既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模型,还有景观格局与过程关系的相关理论;同时,还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与地理学、植物学、经济学、可持续性科学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不可否认的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最终目的还是通过景观格局与过程的研究,进行功能规划的合理布局,最终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因此,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翻转课堂本身就是问题导向、项目推动的一种教学模式,与景观生态学的最终目的是非常吻合的。

2.丰富的教学资源。景观生态学起源于1939年,尤其是二战之后,由于欧洲各国百废待兴,高效合理进行土地规划成为关键。因此,景观生态学在欧洲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在其中的德国、荷兰、捷克斯洛伐克三国。20世纪80年代,景观生态学开始在美国得到发展,促进了景观生态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贾宝全 and 杨洁泉 1999)。如此漫长的发展历史中,景观生态学涌现出了一系列经典教材及相配套视频。同时,在实践应用方面,一系列的相关案例,如自然保护区规划、园林设计、城乡规划、水库建设等也为景观生态学实现翻转课堂模式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3.多方位的师生交流。传统的教学模式尽管也以学生获取知识及能力作为最终目标,同时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由于景观生态学本身更加关注景观格局的配置,以及相对抽象的研究内容。因此,传统的景观生态学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会难以理解这种抽象的研究对象,久而久之对景观生态学产生厌恶、反感情绪。因此,在知识学习中,景观生态学往往需要更多的师生交流(杨三红 et al. 2015)。同时,景观生态学会用到一系列的软件,如ENVI,ArcGIS,Fragstatic等,这些软件可以辅助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分析,并应用于景观规划的各个步骤。在这些软件应用过程中,不仅需要基础知识的理解,还需要相应的实践,这些也是基于更广阔的师生交流基础之上。因此,景观生态学需要更加频繁的师生交流,这也是翻转课堂的一个重要特色,将会在景观生态学中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

四、基于项目的景观生态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景观生态学自身的特点适合采取以项目开发过程为主轴的教学方式,按项目的构建过程为线索安排教学步骤,整个教学任务由项目任务来驱动,以一个独立的项目开展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过程(李海龙 et al. 2013)。可以考虑将整个班级分为四组,按照自然保护区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湿地保护规划四个项目进行开展。景观生态学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有课前学习、课堂讨论、课后实验三部分组成。

1.课前学习。课前学习主要是以视频学习为主。首先,教师根据本课程的特征、教学目标与知识体系设计出每一堂课的基础理论知识与训练习题,然后将制作成的精简视频上传至学习平台,以供学生学习。结合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特点,视频内容应该主要集中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软件操作、应用领域四个方面。通过四个方面的学习,学生可以对景观生态学有一个基本的概况。

2.课堂讨论。课堂讨论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生课前学习的基础知识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每组学生进行组内讨论,然后由组长汇报展示小组任务进展,并同时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在各个小组汇报完进展情况和疑难问题后,排除掉已有的小组解决的问题。最后针对剩余问题,由教师统一解答。另一方面,围绕着各个组的项目内容,各组内围绕项目的实施开展进行详细讨论。之后,组长进行项目进展的汇报,并允许其他组成员针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提问。最后,针对项目进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中的疑难问题,并和教师进行讨论,确定项目开展中的各个关键问题。

3.课后实验。课堂讨论的主要目的是确定项目开展的技术路线和方案,真正的实施还是要通过课后实验开展。课后实验既是项目实施的具体过程,也是对所学知识的一个固化过程。各组学生依据课堂讨论的最终结果,进行组内分工,然后逐步的开展相应工作。例如数据收集工作,考虑到各个项目中的数据要求非常多,可能需要分为气候数据、遥感数据、统计年鉴数据等不同的方面进行收集。当然,在数据收集完成后,还需要进行相应规范的数据整理工作,以便为后续工作开展提供支持。

五、结语

翻转课堂实现了传统课堂中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的颠倒。考虑到景观生态学的实践性、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方位的师生交流需求,翻转课堂适用于景观生态学教学;基于项目的景观生态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分为课前学习、课堂讨论、课后实验三部分。翻转课堂将大大提高景观生态学教学效果和实践能力,有助于推动景观生态学与现代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崔艳辉,王轶.翻转课堂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

[2]贾宝全,杨洁泉.景观生态学的起源与发展[J].干旱区研究,1999,(16).

[3]李海龙,邓敏杰,梁存良.基于任务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

[4]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杨三红,郭晋平,张芸香,白晋华,郭跃东.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5,(17).

[6]朱宏洁,朱S.翻转课堂及其有效实施策略刍议[J].电化教育研究,2013,(08).

Flip the Classroom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Landscape Ecology

ZHANG Qing

(Department of Ecology,School of Life Sciences,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Hohhot,Inner Mongolia 010021,China)

景观生态学定义范文2

【关键词】景观;景观生态学;尺度

目前,景观生态学是一门很热的学科。不仅地理学研究者和生态学研究者要学习它,对于园林设计的工作者来说,这也同样是一门新起的而且不得不研究的新学科。因为景观生态学的内容十分庞大,这里先探讨一下关于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其中有关尺度的相关内容。

1.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1.1景观生态学的学科概念

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中相互交叉的一门科学 。它集中了地理学的整体论(研究土地格局) 和生态学的系统论(研究生态系统) 的研究。

景观生态学的定义可以表述为:在地理学的景观格局上研究生态过程的一门学科。是对景观某一地域上生物群落与环境间的主要的、综合的、因果关系的研究,这些相互关系可以从明确的分布组合和各种大小不同等级的自然区划表现出来。

1.2景观在不同学科中的概念比较

因为景观多学科渊源,不同地区和背景的学者对景观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景观是一个色彩纷呈的名称,人们对景观的认识也是随着学者的不同背景而变化着。下面将对景观做一个简单的概念比较。

景观这个词的中文理解的是汉字景+观两字的合成。它所指的是有景可观的意思。这也是风景园林学科体系对景观的理解。具体可表述为:一切可以引起视觉感官的空间内容都是景观。如大地景观、小区景观、景观节点、景观设计里所说的景观都是这个含义。然而景观生态学中可不简单指有景可观的意思。它是一个外来词landscape的中文翻译。作为一名景观设计师要清楚的认识在不同领域中景观这个词所表述的不同含义。

1.3景观生态学与麦克哈格

麦克哈格(Ian L. McHarg)(1920-2001)是著名的景观生态学专家,1969 年出版《设计结合自然》,他是景观生态学的先驱,他将多个环境学科的科学家(包括气象学家、地质学家、土壤学家、植物生态学家、野生动物学家)召集到一起,共同组成了一个多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团队,再加上社会科学家和经济学家,使他们为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进行研究。在方法上用“千层饼”模式将这些知识和成果进行综合及筛选来实现问题的解决,而这整个过程正是景观生态规划的核心方法。

同时,如今的计算机模拟技术,资源调查技术已经取得了极大的突破。这使得我们在工作中更轻松,收集资料更全面,但现今的规划思想和原理也还是沿用麦克哈格的生态因子地图叠加法,只是在不同的方面对其方法进行深化。这是他被称为景观生态学的开创者的原因。

1.4景观概念的限定

在通过对几个领域的分析和研究后发现景观在不同领域中所表述的概念意义相差极大。因此要对下文中所讲的景观给一个基本的概念限定,下文所用的景观一词是景观生态学当中的概念,也就是地理空间中的格局也包括格局上承载的整个生态系统的动态过程。

2.景观生态学中的尺度问题

尺度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目前各行各业都普遍认为尺度是一个参照系和衡量研究对象的标准,它几乎涉及了当今的任何一个学科。因为如果没有了参照很多东西就没法研究。没有了尺度概念就失去了研究界定的范围,从而原本在这个尺度内研究能成立的原理,扩大或缩小它的尺度后便失去了它的正确性。这也正说明尺度对于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各专业的学者们研究尺度的意义。

2.1景观生态学中尺度的含义

尺度(scale):通常是指研究对象或现象在空间上或是时间上以及组织上的量度。在景观生态学中, 包含范围( extent)和分辨率(resolution)有时也用粒度( grain) 来表达。

2.2景观生态学中的尺度分类

景观的尺度通常可以分为三类,它们分别是景观的空间尺度、景观的时间尺度和景观的组织尺度。

2.2.1空间尺度

落实到景观生态过程中的各类生态单元。一般是指研究对象的空间规模和空间分辨率,研究对象变化涉及的总体空间范围和该变化能被有效分辨率识别的最小空间范围,一般用面积表述。

2.2.2时间尺度

落实到某一景观生态过程所持续的时间。一般是指研究某一过程和事件的持续时间长短和考虑其过程和变化的时间间隔,及生态过程和现象持续多长时间或在多大的时间间隔上表现出来。

2.2.3组织尺度

落实到景观生态中各类组织层次的单元。是人们将景观生态学中运用生态学组织层次的研究范围和空间分辨率称为组织尺度。

通常对与景观生态学中具体问题都是在三个尺度下进行的,而且这三个尺度形成三个纬度它们互相交融密不可分。如果失去其中一个纬度,其研究的结果就很可能出现极大的偏差。

2.3景观尺度的对应性、相对性和稳定性

尺度的对应性:通常是指研究对象或现象在空间尺度上或时间尺度上以及组织尺度上的相互对应关系。但是在生态学研究中尺度同时也是连续的和动态变化的,上述的三种尺度关系并不是都一一对应的,然而从大多数情况来看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也是明显的。也就是说处于较高组织层次上的研究一般具有较大的空间尺度,其时间尺度也较长。例如:红树林的生态演化时间大约是上百年。

了解了景观尺度的对应性、相对性和稳定性后,对于今后的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工作有了依据,了解了它的基本原理并且学会运用和掌握它,才能做出一个合乎生态标准的景观规划设计。

2.4景观生态学中尺度推绎

尺度推绎:尺度推绎是指利用某一尺度上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来推测其他尺度上的特征,也叫尺度外推。包含3个层次的内容:1 尺度的放大或缩小;2 系统要素和结构随尺度变化的重新组合或显现;3 根据某一尺度上的信息,按照一定的规律或方法,推断其他尺度上的问题。

尺度推绎方法通常可分为相邻尺度推绎和跨尺度推绎。相邻尺度推绎是指在相邻尺度上的信息转换。利用生态学模型进行尺度上推的方法主要有简单聚合法、直接外推法、期望值外推法、显式积分法等四种基本方法。

尺度推绎原理在景观生态学的应用领域有重大的意义,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对象一般多表现为宏观和长期的景观变化规律,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大多数研究依然是在小范围和短时间内完成的,而且缺乏可重复性。较小时空尺度上的研究结果很难说明较大尺度上的格局和过程。由于大多数环境和资源管理问题发生在大、中尺度上,而且需要在相应的尺度上解决,所以必须把小尺度上的格局和过程与大尺度上的格局和过程联系起来,以便通过小尺度上的研究,探讨解决大尺度问题的途径,尺度推绎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对于条件限制的情况下有积极的意义。

3.小结

综上所述,景观生态学学科所涉及的领域都十分广泛,而且是边缘性极强的学科。它所需要具备的知识十分的宽广。又因为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性,使得景观这个多义词不免和其它学科领域有所干扰,而在景观生态学的知识体系中,景观尺度的问题是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参照和标准。景观尺度概念的引入,我们的研究就不会发生偏颇。在这里我们也相信不远的未来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一定能够更加深入地指导景观规划设计实践,从而为人类创造一个美化式生活家园!

【参考文献】

[1]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10):30.38.

[2]王云才.景观生态学原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06):12.15.

[3]李敏.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01):103.115.

景观生态学定义范文3

关键词:GIS; 园林; 景观; 应用

中图分类号: 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科技力量的增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GIS技术在近年来已经被普遍应用到各行各业中,人们一般都认为它是一个决策系统,而且非常强大和灵活。在30年内GIS技术为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做出了重大贡献,如其在资源调研、环境检测、水利工程、电力工程、农业、渔业、各类统计等各项工作中有着巨大的作用。本文主要论述了GIS技术在园林绿化工程中的应用。

一 GIS的定义和应用

1、GIS又被称为地理信息系统,是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的简写形式。GIS技术是基于计算机技术下的一种信息管理系统,其主要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GIS技术对计算机的需求主要集中在软、硬件上,据此对数据进行处理,有储存、查询和分析以及输出等,数据处理的结果可被当做帮助用户进行决策的最有力综合性依据。因为GIS技术包含的内容太多,涉及的面太广从而为其准确概念的提出创造了不小难度。当前我国主要从4个角度出发给出GIS概念,分别为功能性角度、应用性角度、工具性角度、数据库角度。第一种定义,GIS系统主要用于地理数据处理,包括收集、存储、检测、操作、分析以及显示等;第二种定义,按照GIS系统所处的领域为其进行分类性定义,土地类、城市类、规划类、空间决策类等各种信息系统;第三种定义主要参照GIS系统的工具性。GIS系统主要是对空间数据进行收集、储存、查询、变换以及显示等,所以其工具性较强,该类定义主要强调了其工具性;第四种定义主要考虑其数据库基础。GIS系统主要用于数据的处理,包括储存、分析等,该数据系统能有效形成空间次序,并自发组成操作性集合,以便更好的处理数据。GIS系统实行的基础是计算机技术,其核心是数据库和地图可视化以及空间分析等技术。

2、GIS系统的应用面。

GIS系统基本是由数据构成,该系统的基本功能就是对数据进行处理与组织,GIS系统建设时要将处理数据作为其关键环节。

(1)收集与录入。随着科学的发展,各行各业的业务操作都趋向高度自动化、高度人性化,信息系统收集与录入信息的操作也不断被简化、自动化。录入形式也在不断改进,相关软件和质检措施能在数据录入时准确找出其误差并加以控制,从而为录入数据的质量提供了有效保障。

(2)储存与管理。GIS系统存储的数据量非常大,在管理中为了使数据呈现一致性和稳定性,并能实现共享。存储时一般采用将光介质、磁介质相结合的方式,并使用数据库对其进行处理归纳。

(3)查询和检索以及统计。在使用查询功能时,由于数据量过多,数据库需将查询者所需信息进行整合,并使用多维技术对其核查与分解,以便动态化对信息进行查询和检索以及统计。

(4)多变的输出形式。数据经检索与分析后可使用多种形式将结果输出,例如绘图机与打印机等设施,同时也能应用软件拷贝设施,例如磁带机和可擦式光盘等,并在便利的基础上对结果的准确性有所保障。

二、GIS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GIS应用与城市园林景观中,可以提供友好的用户体验,能够进行操作、编辑、查询、统计输出等,应用广泛,作用明显。

1GIS系统被使用到园林普查中

目前社会发展呈现高度信息化与数字化趋势,城市建设也提倡走森林化道路,在此大背景下城市园林绿化迫切需要安装一套信息系统有效完成城市绿化。GIS系统以其分层功能倍受青睐,分层后系统监控画面直观,数据库能有效对应地理位置,管理更加简单。数据和监控位置的的高度对应,能准确反映该地的绿化现状,从而确定准确措施。其中GIS系统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构建数据库上。

城市绿化信息管理系统属于地理信息系统,是GIS技术和空间数据库技术的整合,主要应用在城市生态环境绿化上。建立城市绿化数据库,就是完成对相关空间地理数据的采集、录入、存储以及管理。一般程序为:探讨数据库设计方案可行性、对信息进行提取和数字化处理、数据库建成以及绑定等。

GIS数据库与一般的数据库在设计上有所不同,GIS数据库不仅是按照类型的不同各项绿化数据进行分类,如土地类和植被类以及绿化指标等,还要使用空间数据库将各类数据组织在一起,数据间的关系既有链接又有交叉,同时要保证交叉关系下的数据间进行合理链接,因此GIS数据库方案在设计上具有更高的挑战难度。创建GIS绿化数据库的第一步是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通常数据组织形式有树形、网状、关系型、混合型,由于城市绿化数据的过于复杂,GIS数据库常选用混合型;第二,各种数据信息之间进行相互交叉,形成交叉点并根据关键字的不同进行分类检搜,这一功能的实现前提是,关键字的设计必须具有合理性,各个空间区域的关键字不能发生重复,并且要做到使用一个关键字就能将和它有关系的全部空间位置信息以及属性相互连接,从而使用混合型结构完成数据的组织过程。

GIS系统对地图具有,改进、漫游、缩放等功能,编辑空间数据以及属性数据也将更加便捷、科学,该系统的也具有更加强大的查询功能,只要点击想要查询单位的页面,在窗口中就会出现和该单位相关的数据库,反应其绿化现状。并且点击数据只要选中一项数据,就能得到和该单位位置相对应的区域总面积、绿化面积和覆盖面积以及各种树木数量等详尽数据,适合园林工作者使用。GIS系统能够用于园林绿化面积普查汇总、小区绿化现状、专用绿地普查、以及道路绿化等各种类型调查表中,而且各种表之间具有多对一的关系,以便用于管理人员的普查工作。

2 GIS系统被使用在景观规划中

GIS系统因为功能强大、灵活性强等特性,被应用到众多国家以及地区的数据库建立和分析以及交流中国,其应用范围不仅在城市、地区规划上,更被拓展到城市绿化景观设计中去。当代美国最富有影响力土地以及景观规划大师伊安麦克哈咯,在公元20世纪60年代时期提出了关于土地景观设计与规划适应性分析模型,该模型目前已经广泛应用到土地景观规划中。该模型的核心理念要求对自然、政治和经济以及文化等实行定量分析,并参照分析结果和当地实情完成决策。GIS系统恰好迎合了这一理论。第一,GIS系统能采集到关于该地的自然、政治和经济以及文化等各项数据,并据此绘制跟项目相关联的主题图层,并使用点、线以及面等完成图层分类。设计者可以根据专业知识以及经验,按照属性的不同,准确对主题图层完成主题分级,并将其显示出来,并对经分级的主题图例进行编制处理,以便使其具有独特形式以及色彩等特征,然后使用GIS系统空间分析性能,将符合一定要求空间区域进行连接,从而形成全新的主题图层,其他属性不能发生变化。最后依据实际现状,对经过变化的规划数据进行调整,并改善分析结果,改进规划方案。

3 GIS系统被使用到景观生态学中

景观生态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空间格局和生态学过程以及尺度学三者间的联系与作用,其研究内容主要是一组生态系统前提下的空间性质以及与其相关的各种关系。所以这个研究过程需要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处理。GIS系统的应用恰好满足了景观生态学的需求,因此其也成了研究景观生态学的主要方法。GIS系统被使用到景观生态学后,可参照软件以及景观生态学的特征,将GIS系统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划分为两个类型:(1)管理类型。GIS系统在该方面的使用,有土地整理、土地利用、景观评价以及景观应用。(2)设计类型。GIS系统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除去上述的优化土地应用外,景观生态在设计方面要联合具体的实践以及应用经验,从而成为构成设计工程的一部分。GIS系统的空间分析性能足以适用于,景观适宜性评价以及辅助景观设计的需要;GIS具备的可视化性能可以在使用景观设计模型的基础上,模拟以及分析景观规划的结果,从而改进设计理念中的不足。目前GIS系统已经成为景观生态学中不可或缺的研究方法,其地位堪称研究方法中的支柱。

三、结束语

GIS系统是对地理数据进行收集、存储、管理、分析、描述以及应用等,其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并具有在各个领域中发挥重大作用。在城市园林绿化中,GIS系统被使用在园林普查上,对地图进行操作和编辑以及查询等,适用于园林资源的各级管理者;GIS系统也能用于景观方案规划,因为其强大的功能,灵活的方式,能及时改进后续方案的不足;GIS系统也能用于景观生态学,以便收集其所需大量数据、并进行分析以及处理。伴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GIS系统将在各个领域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候元成.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19):211.

[2] 谷丽君.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管理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0(18):200.

景观生态学定义范文4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优势度值;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应用

中图分类号:X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6-0074-02

1 引言

景观生态学是目前国内外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学术领域中较先进的方法,其研究对象是景观。景观是高于生态系统的自然系统,其空间尺度大体在几平方公里至几百平方公里的范围,煤矿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一般在几十平方公里至几百平方公里,因此景观生态学比较适用于煤矿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空间结构分析是景观生态学对生态质量状况的评判的主要内容,而传统生态学中优势度值在空间结构分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优势度值在河曲旧县露天煤矿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

2 景观生态学优势度理论及计算模型

景观由斑块、基质和廊道组成。从景观生态学结构与功能相匹配的观点出发,结构是否合理可以决定了景观功能状况的优劣。对结构的合理性判断是从对基质的判断入手的,因为基质是景观中一种可以控制环境质量的组分,其类型与属性对生态体系的动态和完整性起主导作用。判断基质有3个标准,即相对面积大,连通程度高,有动态控制功能。判断基质的标准可选用优势度值(Do)。

优势度值的具体定义和计算方法有多种,环境保护部于2011年颁布的《环境影响评价导则生态影响》(J190-2011)中,优势度值由密度(Rd)、频率(Rf)和景观比例(Lp)3个参数计算得出,其数学表达式如下:

密度:Rd=(斑块i的数目/斑块总数)×100%,

频率:Rf=(斑块i出现的样方数/总样方数)×100%,

景观比例:Lp=(斑块i的面积/样地总面积)×100%,

优势度值:Do=0.5×r0.5×(Rd+Rf)+Lp]×100%。

当某一类斑块优势度值明显大于其他各类斑块的优势度值时,可以判断此类斑块是景观体系中的基质,进而可以认为景观体系中的生态特征是由此类基质的生态特征所主导,如果某区域的景观体系以绿地为基质,则表明该区域的生态完整性较优。

3 景优势度值在煤矿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3.1 研究区概况

河曲旧县露天煤矿位于山西黄土高原西北部,黄河东岸,属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黄土厚度大,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地形切割剧烈。地形总的趋势是东高西低,标高+970~+1000 m,属中一低山丘陵区。生态评价区面积为88.91 km2。

3.2 基础数据获取

解译使用的信息源主要为法国SPOT遥感影像,多光谱空间分辨率10 m,单光谱空间分辨率2.5 m,数据获取时间2010年10月29日。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卫星影像图,解译出建设项目评价区植被类型、土地利用类型等基础资料,最后利用地理信息软件(ArcGIS)绘制评价区相关生态图件以及各斑块类型的斑块数目、面积统计表,见图1和表1。

3.3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按1 km×1 km对评价区域进行划分,共计得到108个样方,然后计算评价区各斑块类型的优势度值,结果见表2。

由表2数据显示,在上述景观类型中,草地是环境资源拼块中对生态环境质量调控能力最强的高亚稳定性元素类型,其优势度最高,达到了54.8%,连通程度也较高(Rd为55.2%,Rf为85.1%),林地的优势度为20.3%,对环境质量也具有一定的调控能力。在评价区,农田的优势度分别达到了42.1%。说明区域受人为干扰严重,是人为干扰拼块与环境资源拼块交错分布的区域。此外,由区域农田水利及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不完善,土地生产能力及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因此,本区域景观自然生态体系的稳定性与抗干扰能力较弱,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受干扰以后的恢复能力不强。

景观生态学定义范文5

关键词:生态旅游 可持续发展 旅游经济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1-223-03

云南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拥有众多独特的自然景观, 旅游资源总量大、类型全、层次高。近年来, 云南的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已经把旅游业确定为支柱产业之一,生态旅游的发展潜力巨大。

一、生态旅游的概述

中国生态旅游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自20世纪90年代生态旅游的概念传入中国后,就引起了政府、旅游业界和学术界的共同关注。

1.生态旅游的内涵。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 Lascurain)于1983年首次提出。他认为生态旅游就是“所有观览自然景物的行为不应使被观览的景物受到损失”。1988年他进一步给出生态旅游的定义:生态旅游是常规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游客在欣赏和游览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环境中,尽情观察和享受旖旎的自然风光和野生动物{1}。1991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对生态旅游下了一个简要的定义:“生态旅游是一种到自然地区的责任旅游,它可以促进环境保护,并维护当地人民的生活福祉。”{2}生态旅游的内容包括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两方面。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分为包括各类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物物种自然保护区、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等亚类在内的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两类;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包括农业生态、古典园林和文化遗产三类{3}。Ecotourism代表两层意思:一是从生态平衡的角度来表述,代表生态学(Ecological),另一方面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表述,代表经济(Economy)。因此,开展生态旅游必须保证生态平衡,同时还必须获得经济效益,特别是当地居民能通过开展这样的活动在经济上获得益处。

2.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生态旅游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呈现出综合性和关联性强的特点,因而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也必然会涉及到多学科的相关理论。生态旅游涉及到生态学、生态经济学、旅游学、地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美学、环境科学、经济学等各种学科。

(1)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性”的思想渊源已久,《老子》和《庄子》等重要著作中就已经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古朴生态思想;藏族传统生态伦理提出了崇敬自然、尊重生命和万物一体的价值观;藏传佛教以系统的理论体系构建完善了自然—人文生态系统,肯定了一切生命体的生命价值,强化了藏族保护一切生命的意识;苯教的宇宙观确立了人与自然是互为依存的统一体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既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文明的哲理精华,同时又蕴含着人类活动的现代实践和理念,它是对“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两大认识的综合。它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为研究的两大基础,从而探讨人类活动的时空耦合、人类活动的理性控制,人类活动的效益准则、人与自然的演化动态、人对于环境的调控与改造、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道德规范,最终达到人与自然之间的高度统一,同时达到人与人之间的高度和谐{4}。

1980年3月国际自然与自然保护联盟(IUCN)等发表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的报告中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一词。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系统地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5}。可持续发展可从不同的属性进行定义。从自然属性定义的“可持续发展”,即“生态持续性”,旨在说明自然资源与开发利用程度间的平衡,国际生态学联合会(INTECOL)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6};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中从社会属性提出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生存于不超出维系生态系统涵容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Edward B.Barbier从经济属性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为“在保持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7}。

可持续发展既是生态旅游的指导思想,又是其终极目标。可持续发展理论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层含义。其中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生态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人类共同追求的应当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经济—环境—社会复合系统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可用公式表示为: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平等发展+生态环境保护{8}。生态旅游确立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的目标体系,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模式。

(2)景观生态学理论。景观生态学起源于欧洲,其产生可追溯到20世纪初。景观生态学一词最早是由德国区域地理学家Troll创立的,用以分析某一景观中生物与其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9}。景观是生态系统的载体,也是人类旅游活动的载体。在景观生态学中,景观的概念可以概括为一个空间异质性的区域,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组成,以相似的形式重复出现{10}。景观生态学是一门研究一定地域范围内不同生态系统或景观发展所形成的功能整体的结构、过程与动态的生态学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由不同生态系统与景观要素组成的异质性景观,研究景观要素间的物质流、物种交流、能量流、景观要素的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关系以及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动态变化{9}。

景观生态学还注重对景观管理、景观规划和空间结构与生态过程的相互影响的研究,围绕建造宜人景观这一目标,综合考虑景观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美学价值。生态旅游景观的结构与功能分析,景观多样性与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应以景观生态学为基础。在现代地理学和生态学结合下产生的景观生态学以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为依托吸收现代地理学和系统科学之所长,探讨景观优化利用与管理保护的原理和途径{11}。因此,在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管理过程中,加入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是保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

(3)生态经济学理论。“生态经济学”的概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Kenneth Boulding)在他的重要论文《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中首次提出来的{7}。生态经济学是以生态经济系统为研究对象,最终实现人类经济系统和地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开发过程中应把握生态经济规律,正确处理生态经济系统中的生态平衡与经济平衡的关系,实现生态经济系统的稳定、高效和持续配置。生态旅游应以使旅游地区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能够得到有效地保护为出发点,遵循生态经济学规律,实现生态经济系统所呈现的生态平衡和经济平衡相统一、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在生态旅游的生态经济系统中,各种物质和能量流动保持动态的平衡状态,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二、云南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分析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位于青藏高原南延,地形高差悬殊,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生物种类繁多,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民族风情,都蕴涵着独特而诱人的魅力。这种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构成云南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核心优势。

1.独特的地貌资源。云南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地质演化,使境内形成了各种除沙漠、戈壁、黄土、海岸等外的所有地貌景观。如滇东高原低山丘陵,起伏和缓的发育造就了各种类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包括被誉为“天下第一奇”的世界地质公园——石林、“高原明珠”的滇池和众多的溶洞喀斯特瀑布等景观;闻名于世界的“三江并流”(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奇观;世界上最深峡谷之一的虎跳峡和世界上最长峡谷之一的怒江峡谷;令人神往的“香格里拉”迪庆高原。这些景观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2.丰富多彩的生物资源。云南素有“动物王国”和“植物王国”的美誉,由于其气候类型复杂,立体气候显著,地形复杂,为各种动植物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云南是全国重点林区省份,森林资源面积占全国的十分之一。2008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9.9%,人均活立木蓄积量和人均林地面积均居全国第四位。2009年完成营造林1031万亩。据统计全省有3万多种植物,其中高等植物17000多种,占全国高等植物的一半以上;动物中脊椎动物已知的有1704种,约占全国的55%;云南就有199种中国公布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像亚洲象、野牛、绿孔雀、赤颈鹤等23种是云南所独有的。

3.绚丽多姿的民族风俗资源。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有25个少数民族,其中有15个是云南特有的。云南有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一县之内的言语有别,一山之邻的服饰不同,民族风情多姿多彩。云南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异彩缤纷,与云南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相互融合协调,成为云南更深层次的旅游内涵。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琳琅满目,民族节庆活动,民族服饰,民族饮食,又是表现民族人文生态景观的最好形式。目前开发利用的民族节庆活动有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苗族的“花山节”、瑶族的“盘王节”、拉祜族的“库扎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独龙族的“卡雀哇”等。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向游客反映出其民族社会、政治、经济和风俗等,都体现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历史文化。

4.机遇优势。1995年以来,云南开始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抓住世博会在昆明举办的机遇,加大生态旅游发展力度,加快全省旅游业的发展。随着云南长水国际机场的建设以及对更多高速公路的建设,完善了旅游业的硬件建设,使得游客有更多的机会来云南旅游,从而促进了远程旅游市场的深入开发。随着云南四季如春、彩云之南、度假胜地等印象已经逐步渗透到人们的脑海,市场潜力巨大。

三、云南生态旅游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1.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旅游业涉及面广,乘数效应极为明显。据中国旅游组织测算,直接参与旅游收入分配的是“住、吃、行、游、购、娱”六个部分,是人类体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成果的综合性大舞台。旅游对其产生的直接影响是收入,对其能产生间接影响是带动餐饮、交通、金融、纺织、邮电通信等58个部门,由于旅游部门的消费也导致这些部门的收入增加。旅游业从传统的饭店、旅行社、景点开始,产业领域逐步扩大到社会的多方面,逐步延伸了产业链并且最终要形成产业群。旅游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及相关机构不是孤立存在的,同处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形成一个以主导产业为主的产业集群体系这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关键。

2.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量。云南农村剩余劳动力富足,需要从土地上转到城市中去,而旅游业是服务业,也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且有利于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的产业。近年来,旅游产业体系逐渐形成。目前,云南省共有旅行社、旅游住宿设施、旅游景区、旅游车船公司、旅游购物企业及旅游餐馆企业等旅游基本单位19564户,云南省旅游产业固定资产总规模超过600亿元,初步形成了一个包括饭店旅馆业、旅行社业、旅游交通业、旅游餐饮业、旅游娱乐业、旅游景区(点)和旅游商品购物在内的较为完整的综合产业体系。2009年,云南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到41%,其中,旅游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6.7%,旅游业提供的直接就业岗位新增13.7万人,间接带动就业岗位增加超过50万人。显然,旅游业在安置城乡劳动力就业,增强城乡居民的购买力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

3.旅游业的发展促进资源有效配置。旅游业所依赖的基础设施包括水力、电力、通信、公交、码头、机场、治安、街道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博物馆、图书馆、文化站、医院、学校、信息中心。旅游业的发展取决于社会的人力、物力、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又促进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一些旅游目的地城市在发展中重视和完善了七大系统(吸引系统、服务系统、交通系统、标志系统、质量系统、支持系统和保险系统)的建设。云南的城市的交通体系正在向外延伸,从平面向立体发展,将点、圈、带联系起来,形成了地下、地面、空中的立体式交通框架,提升旅游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四、云南旅游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进行观念创新,构建生态道德。生态旅游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强调以眼前的利益与长远的利益结合,主张对生态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生态旅游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学会尊重自然,切实地保护自然。这就要求人们转变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提高旅游开发者、管理者与旅游者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为实现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要实现两个转变:即由人对自然的统治关系变为共存关系;由人类支配自然的权利和对自然应尽的义务相分离变为两者的统一。

2.合理进行旅游总体开发规划。由于云南生态旅游区域大多是在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地区,商品生产和流通不发达,自给自足的经济观念很深。同时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旅游旺季较短,淡季较长,加上生态环境脆弱,极易破坏等原因客观上造成旅游资源的浪费。这些因素的存在要求合理进行云南的旅游开发总体规划,按照“因地制宜、因地施策”的原则,以可持续旅游为基础,加大对旅游区节水工程建设与河流、湖泊污染治理力度,开展旅游业用水重复利用和节约用水,解决人才、技术、信息及旅游产品品牌等无形资产的积累,形成一批具有国内、国际竞争力的旅游品牌产品,造就更多的民族地区旅游业的知名企业家。同时,根据云南自身的自然环境特点,云南的旅游业应积极开发高山景观、风景名胜等面向大众休闲和具有特色的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

3.健全稳定的保障机制和法规。在环境保护方面, 我国目前实行“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化,建立法规是抑制旅游盲目性、随意性和不稳定性的有力举措。云南的旅游业应依法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具备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坚强的法律保障,才能实现云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生态旅游,努力探索具有云南民族特色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新思路,抓住新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是云南旅游业的新课题。

注释:

{1}Cebalbs Lacurain.Tourism ecotourism and protected area[M].Switzerland:IUCN(TheWorld Conservation Union), 1996

{2}侯沛芸,李光中,王鑫.生态旅游与世界遗产教育策略拟定之研究[J].旅游科学,2005,19(5):8—14

{3}田里,李常林.生态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4}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199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5}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6}钱易,唐孝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7}唐建荣.生态经济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8}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9}戈峰.现代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0}李斌.黄土高原景观生态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1}刘忠伟,王仰麟.生态旅游及其景观生态学透视[J].人文地理,2001,16(3):11—15

景观生态学定义范文6

关键词:城市新区景观生态规划生态基础设施 生态用地 城乡统筹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景观生态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理解空间结构如何影响生态过程。土地利用规划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协调性,自然保护思想在这一领域日趋重要。因此,景观生态学可以为城市土地利用和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一个亟须的理论基础,并可以帮助评价和预测规划和设计可能带来的生态后果。而景观规划和设计的实践可以用来检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假说。如景观生态学中的格局分析和空间模型方法与遥感技术结合,可以大大促进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景观生态规划概念与内涵

景观生态规划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从欧洲及北美景观建筑学中分化出来的以综合性应用科学领域,起源于园林设计和景观建筑,是以人为中心,将各种土地利用方式有机结合起来,以构成和谐并且有效的地表空间的人类活动方式。景观生态规划尚无确切的定义,但综合国内外学者对景观生态规划的理解,其内涵有以下几个方面:(1)景观生态规划是以景观为研究对象的规划活动,其理论涉及景观生态学、地理学、土地科学、环境科学、生态经济学等多种学科,具有高度的综合性。(2)景观生态规划建立在对土地和景观的自然特性、景观生态格局和过程及其于人类活动的关系的充分理解基础之上。(3)规划的目的是调整或协调土地利用过程中的景观内部结构和生态过程,正确处理土地开发利用与生态、资源开发与保护、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关系。进而改善景观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4)景观生态规划强调立足于当地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条件的潜力,形成区域生态环境功能及社会经济功能的协调与互补,同时具有开放性,考虑与更大尺度上景观生态系统的对接与协调。(5)规划侧重于土地资源利用的空间配置和布局。(6)景观生态规划不仅协调自然过程,还关注文化和社会经济过程的协调发展。

3城市新区景观规划的内容

城市景观的基本构成相当于城市特色的基本影响要素,包括自然景观和由历史文化古迹、城市结构、街道空间、建筑群体、天际轮廓线、乡土风情等组成的人文景观,它们之间相互交错融合,构成了城市自身特有的景观风貌。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是自然要素与人工要素的协调配合,以维持城市基本的生态设施为前提,以满足人们的生存、生产、生活和休闲审美的要求为目标,创造具有地方特色与时代特色的空间环境为目的的工作过程。对各景观构成要素的情况和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并作出客观的分析评价是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在对构成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特征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各个构成要素的实质、特点和所具有精神内涵。因此,在城市新区景观规划前,必须全面了解各景观要素的构成。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工作领域覆盖从宏观城市整体环境规划到微观布局的环境设计的全过程,可分为城市总体景观、城市区域景观和城市局部景观等三个层次。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之间互相渗透,互为补充。

3.1城市新区道路网络系统景观规划

道路网络系统的规划时城市景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规划思想是:在新区内应减少过境公路对城市新区的干扰,在区内寻求最合理的道路配置,尤其应注意路网对新区内乡村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方面统一协调考虑,合理规划设计道路的形态结构。

道完善道路网络的生态功能应加强道路绿化体系建设,行道树和防护林的景观规划建设是减少道路对城市环境和生态平衡不利影响的有效途径。道路绿化带是城市景观中重要的绿色走廊,对改善城市生态功能十分有益。道路与道路绿化应视为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是道路网络形态规划中永远适用和应该遵循的原则。

3.2城市新区绿地系统规划

一个生态稳定的城市植被景观,其结构和功能要高度统一和谐,不仅外形符合美学规律,内部和整体结构更应符合生态学原理。要从空间异质性程度、生境连通程度、人为活动强度、物种多样性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在合理的规划设计指导下进行建设的同时,还应为生物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必要说的生境条件。

城市新区的绿地系统应具有反映地方乡土特色和城市特色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城市新区绿地系统景观规划时要把建造自身特色放在重要地位。城市特色是评价城市规划和建设最基本的标准之一,城市特色是一座城市自然、社会、经济、文化传统和市民价值观的综合反映。城市景观规划应以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地理位置特点为基础,融合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和现代生活需求,反映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价值观念,给绿色景观赋予人文内涵,这样的绿地系统才具灵魂、生气和活力。

4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构建方法

规划的要义不仅在规划建造的部分,更要千方百计保护好生态设施用地等非建设用地。城市的规模和建设用地的功能是可以不断变化的,而由河流水系、绿地走廊、林地、湖泊湿地所构成的景观生态基础设施则永远为城市所必需,是需要恒常不变的。因此,面对变革时代的城市扩张,需要逆向思维的城市规划方法论,以不变应万变。即在区域尺度上首先规划和完善非建设用地,设计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形成高效维护城市居民内生态服务质量、维护土地生态过程的安全的空间格局。为此,提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规划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如下[5]:

(1)保持城市自然景观格局的连续性

(2)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态环境系统,维持景观的异质性和稳定性

(3)维护和恢复河道、湖泊、堤岸及滨水地带的自然形态

(4)保护和恢复城市的自然和人工水体、湖泊和湿地系统

(5)将城市森林建设与城市绿地系统有机结合

(6)规划设立行人、自行车专用的非机动车绿色通道

(7)规划绿色历史文化遗产廊道

(8)开放专用绿地,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单位制是中国城市形态的一大特征,围墙中的绿地往往只限于本单位的人员享用,特别是一些政府大院、大学校园。开放专用绿地应作为城市开放空间规划建设的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来对待,这不仅需要打破原有的单位领地意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在新的扩建的每一个地块中落实。

(9)分散和溶解公园,使其成为城市的绿色基质或斑块。 随着城市的更新改造和城市新区的建设,开放的城市绿地空间将取代传统的公园。孤立、有边界的公园正逐渐成为城市内各类地块的基质和斑块,并以简洁、生态化和开放的绿地形态,渗透到居住区、办公园区、产业园区,并与城市自然景观基质相融合。

(10)保护和利用特色优质农田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农田斑块布局于城市斑块和基质之中。

(11)绿地应充分利用乡土植物,降低营造和维护成本

参考文献

[1]王祥荣.论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措施与途径 [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第4期

[2]俞孔坚,李迪华,吉庆萍. 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