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简述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简述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方法范文1
全国2012年1月自考《小学数学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1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小学阶段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 )
A.以直觉思维为主
B.以形象思维为主
C.以抽象思维为主
D.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渐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
2.作为科学的数学,其主要目的是( )
A.发展学生智能
B.使儿童学懂、学会、学活
C.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D.完全揭示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
3.1902年公布的《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中规定初等小学堂的修业年限为( )
A.3年 B.4年
C.5年 D.6年
4.我国数学课本调整各册分量,编成《五年制小学数学》和《六年制小学数学》始于( )
A.1978年 B.1980年
C.1985年 D.1992年
5.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是( )
A.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B.有意义的发现学习
C.机械的接受学习 D.机械的发现学习
6.小学生数学学习中的主要矛盾是( )
A.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
B.学生与教材之间的矛盾
C.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与学生思维单一性的矛盾
D.数学的抽象与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7.奥苏伯尔开创了运用认知观点直接研究个人在实际教育环境中的有意义的( )
A.动作学习活动 B.言语学习活动
C.认知学习活动 D.知识学习活动
8.智力活动和操作活动的基本活动方式是( )
A.知识 B.技能
C.能力 D.动作
9.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是( )
A.弄清问题 B.寻求解法
C.进行解题 D.回顾评价
1O.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是( )
A.布鲁纳 B.杜威
C.凯洛夫 D.赫尔巴特
11.闭路电视最早在教育系统中运用始于( )
A.20世纪60年代 B.19世纪90年代
C.19世纪40年代 D.20世纪20年代
12.探究研讨课的基本结构是( )
A.明确教学任务—探究—研讨一得出结论一阅读课本一巩固练习
B.探究—研讨一结论一巩固
C.探究—假设一论证一结论
D.探究—假设—研讨—验证假设
13.诊断学生在学习中反复出现的、持续的错误及其原因的考评是( )
A.预示性考评 B.总结性考评
C.诊断性考评 D.形成性考评
14.认识了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值就扩大10倍,从而想到,如果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值就缩小到它的十分之一,这种思维属于( )
A.类比 B.联想
C.归纳 D.实验
15.“分数的分子缩小3倍,分母也缩小3倍,分数值不变”这一判断属于( )
A.复合判断 B.简单判断
C.单称判断 D.否定判断
16.把思维对象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方面或要素,并对它们分别加以研究、考察的思维方法是( )
A.分析 B.综合
C.推理 D.归纳
17.素质教育的实质是实施( )
A.独立性教育 B.创造性教育
C.主体性教育 D.赏识教育
18.长方形与矩形二者的关系属于( )
A.并列关系 B.对立关系
C.包含关系 D.同一关系
19.要求学生略知图形的两个简单性质,这种教学要求属于( )
A.直观认识 B.初步认识
C.认识 D.掌握
20.人的思维力属于人的( )
A.生理素质 B.心理素质
C.科学文化素质 D.思想道德素质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培养的数学思维能力有( )
A.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B.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
C.初步的直觉思维能力 D.初步的辩证思维能力
E.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22.国外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数学思考方法有( )
A.模型方法 B.坐标方法
C.向量方法 D.变换思想
E.分类讨论方法
23.学了6加几、7加几后,学生便能推知9加几、8加几的进位加法规律,这种迁移属于( )
A.正迁移 B.负迁移
C.顺向迁移 D.逆向迁移
E.垂直迁移
24.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有( )
A.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 B.已有知识的概化程度
C.已有知识的可辨性和稳定性 D.学生的智力水平
E.心理定势
25.数学操作技能的定向阶段主要是了解动作的( )
A.难度 B.要领
C.目标 D.基本步骤
E.动作程序
26.问题解决的基本阶段包括( )
A.呈现问题情境 B.明确解题目标
C.明确已知条件 D.填补空隙过程
E.解答后检验
27.教学中正确贯彻严谨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的原则的基本要求有( )
A.严谨性要有层次,适可而止 B.可接受性要难易适度
C.必须保证可接受性 D.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
E.必须保证严谨性
28.小学数学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有( )
A.教学任务 B.教学内容
C.教学对象 D.教师使用各种方法的能力
E.教学艺术
29.综合课往往适用于低年级的原因有( )
A.教学内容简单 B.综合课课型变化较多
C.教学方法简单 D.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E.不太重视考试
30.根据教学任务的多少,可将课堂教学类型分为( )
A.综合课 B.单一课
C.练习课 D.复习课
E.探究课
31.课堂教学评价的要素有( )
A.教学目标 B.教学内容
C.教学过程 D.教学方法
E.教师素质
32.数学表象的基本类型有( )
A.视觉表象 B.听觉表象
C.运动表象 D.图形表象
E.图式表象
33.数学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主要有( )
A.概念 B.判断
C.推理 D.直觉
E.灵感
34.下列因素中能够引起外在动机的有( )
A.成绩 B.荣誉
C.奖励 D.赞许
E.爱好
35.应用题具有的特点是( )
A.直观性 B.实践性
C.综合性 D.开放性
E.逻辑性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36.语言直观
37.有意义学习
38.学习意志
39.数学学习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0.简述数学智力技能的形成过程。
41.影响小学生数学概念学习的内部因素有哪些?
42.简述凯洛夫的课堂教学结构。
43.小学生计算错误的心理方面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4.试论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几何求积?
45.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做到传授数学知识与培养数学能力相结合?
简述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方法范文2
关键词:互联网+;小学数学教学;创新
互联网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学生高效学习知识。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各种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将其合理应用到课堂教学中,真正构建高效课堂,实现小学数学教育目标。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成绩,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互联网+”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
对“互联网+”而言,主要是借助互联网平台,将互联网与各传统行业相连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互联网具备交互性、共享性与开放性等特点,能够为学生创设良好学习环境,促进了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让教师资料共享有了便捷的平台。发挥出互联网已有的数据优势,有利于学习资料的快速归纳与整合,再图文并茂的为学生进行展示。在互联网数学学习软件支持下,让原本抽象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化、游戏化和图形化,是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补充,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正确理解并牢固掌握各数学概念。
2“互联网+”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创新策略
2.1开展网络课堂,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对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设计互联网学习课堂软件,图1为课堂系统架构图。课堂上能够将学习教程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学习视频和攻关数学小游戏。在互联网课堂上,学生还可以和教师沟通与交流,有利于解决学生学习上遇到的问题。教师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在互联网学习课堂上预设各个教学环节,在互联网提前和学生进行交流,这样能够明晰教学思路,有效应对出现的突发状况。在互联网学习课堂上,教师能够加强对学生预习、复习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教师开展网络课堂,能够让传统小学数学课堂有更强大的活力,让教学变得多元化,可以逐步拓宽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1]。例如:在“克与千克”教学中,教师要在网络课堂上为学生介绍一些小动物的常识,如“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体重只有2克,而鸵鸟体重能够到150千克”。教师将课前小常识与数学学习内容相结合,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差别。
2.2创设生动情境,提升教学效果
在“互联网+”背景下,可以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直观,改变了以往“黑板+粉笔”的单一教学模式通过将图片、视频和资料等在课堂上展示,能够将学生多重感官享受调动起来。同时还可以开展游戏活动,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到课堂上,避免学生出现枯燥、乏味质感,有效保证了学生学习效率。对此教师可以将互联网技术充分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发挥出其应有的教学优势,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让整个数学课堂氛围更加活跃。例如:在“轴对称”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在课堂导入环节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教师可以创设出“过春节贴窗花”的教学情境,指导学生欣赏窗花,并带领学生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窗花。学生在实践期间,能够掌握到“轴对称”在剪纸艺术中的运用,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让学生能够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2.3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普遍有着畏难情绪,也没有掌握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特别是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逻辑能力有限,因而学习数学时存在极大难度。长时间下去,数学成为了学生的弱势学科,要想改变这个问题,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而在“互联网+”背景下,各种信息技术被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够让以往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学生理解起来也更加轻松、容易。对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数学和信息技术的融合,在海量的材料中仔细进行甄别筛选,合理选择课堂教学素材,做到精选精用。例如:在“分数乘法”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只是在黑板上为学生进行演绎与归纳,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这样效率一般不高,学生学着费劲,教师讲的也很累,学习效率很低。对此教师可以采用电子白板,将分数乘法相关规律进行演示,并详细为学生讲解,这样既能够将更多的例题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高效学习,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4合理使用微课,加强课后辅导
教师要注重加强对学生的课后辅导,这对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影响很大,要通过互联网技术,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在传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不重视对学生的课后辅导,只是简单的为学生布置作业,以此让学生巩固新知识。加之很多学生未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导致很难发挥出课后辅导的作用,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而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要利用微课开展教学,让课后辅导形式更加丰富,学生在微课的帮助下开展自主学习,并独立探究数学知识[2]。教师要注重对知识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整合,以微课视频的方式,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下载,并开展自主学习。例如:在完成“用字母表示数”的授课任务后,教师要采用微课的形式录制一段视频,内容主要为用字母表示面积公式,学生课后进行下载,达到复习巩固的目标。学生在观看视频以后,可以更加深刻理解用字母替代数字表示公式的用法,这样书写能得到简化,计算时书写表达也将更为规范。
3结语
总之,在“互联网+”背景下,将各种先进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够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满足小学生学习需求。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互联网技术的重要性,将其合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不断对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逐步突破教学重难点。这样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周义元.互联网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6,(15):177.
简述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方法范文3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为学;学习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以生为本”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普遍追求. 然而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教师常会不自觉地站在数学的立场上,陷入“为数学而教”的观念和行为之中,致使无法真正发挥数学的认知价值和育人价值. 因此小学数学课堂必须要转变教学理念,从传统“教学”向“为学”转变,摆正课堂师生位置,才能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效率,实现从低效课堂向高效课堂的华丽转变.
一、“教学”向“为学”转变的本质内涵
小学数学从“教学”向“为学”转变的本质是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具体来说,就是要实现师生角色转变和小学生知识构建方式的转变.
(一)师生角色转变
小学数学从“教学”向“为学”转变首先要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 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从课堂中心中走出来,将数学课堂还给学生.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 教师角色要重新定位,要围绕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进行教学设计,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学习伙伴等;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自觉地参与数学学习,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学习效率.
(二)知识构建转变
传统数学课堂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缺乏主动性. 小学数学从“教学”向“为学”转变,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主动地进行知识构建,将知识转化为数学技能. 学生不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通过数学学习体验,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提升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最显著的特点是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学会学习.
二、“教学”向“为学”转变的教学实践
(一)小学数学“教学”向“为学”转变的基本模式
“教学”向“为学”转变的模式主要包括七个基本环节:自主预学-情境创设-问题引领-合作学习-成果展示-质疑释疑-拓展变式.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先进行自主预学,完成知识的初步构建;数学课堂中,教师通过创设学习情境,以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合作学习,交流学习成果,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质疑与释疑,在学习体验中,完成数学知识的自我构建;最后针对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与创新能力,提升学生数学综合素质. (二)小学数学“教学”向“为学”转变的教学实践
小学数学“教学”向“为学”转变需要教师加强实践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提升数学教学效率. 下面以苏教版“认识负数一”为例,简述“教学”向“为学”的实践探索.
(一)自主预学
自主预学不同于学生的预习,它具有更强的目的性. 学生自主预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自主性学习活动. 针对小学生学习习惯与方法尚未形成的现状. 小学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学”习惯,掌握自主学习的一般方法. “认识负数一”的学习目标设计为:
(1)引导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
(2)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学生通过预学,能够把握正负数的表达方法,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等. 在学生自主预学时,教师要发挥“为学”作用,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例如借助教材进行学习,认真阅读教材内容,结合教材示例把握基本概念,对于不理解的内容在教材上做好标记;发挥教材后面练习的作用,在自主预学教材基础上尝试完成课后练习内容;要善于借助网络平台,搜集学习资源等. 通过预学,学生形成初步学习成果,能够有效提升课堂学习的目的性与针对性.
(二)情境创设
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学习情境能够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小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 因此,教师要将创设学习情境作为“为学”的重要任务,创设好导入情境与问题情境,紧紧抓住小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点,使小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学习,开动思维.
教师首先通过一个课前游戏创设情境:老师说一句话,学生说一句相反的话. 帮助小学生架构起知识的桥梁;再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电脑播放天气预报片头.
师:老师收集了某天三个城市的最低温度资料,(用温度计的形式显示)大家想不想了解?(投影)
(三)问题引领
在问题情境生成后,教师要善于运用问题为载体,调动小学生自主预学知识积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这一环节的关键是问题设计,问题设计要具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将教学目标渗透在问题中,形成问题串,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挥问题载体作用,强化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
出示图片1:上海的气温是零上4摄氏度.
师: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度?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学生介绍温度计的看法.
出示图片2:南京的气温是0摄氏度.
师:南京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
师:和上海比,南京的气温怎样?
出示图片3:北京的气温是零下4摄氏度.
师:和南京比,北京的气温怎么样?
同时出示上海、南京、北京三地的气温图片.
师:上海和北京的气温一样吗?
通过问题引导,一方面引导小学生展示自主学习成果,为小学生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激发小学生自主预学的兴趣;一方面又以问题推动课堂学习活动,使小学生学习体验不断深入.
(四)合作学习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知识构建,帮助小学生形成负数的一些基本认知.
师:我们了解了这三个城市的气温情况,那么在数学上怎样区分零上4摄氏度和零下4摄氏度的呢?
开展小组学习,明确正负数的读写法:规定零上4摄氏度记作+4摄氏度或4摄氏度;零下4摄氏度记作-4摄氏度;“+4”读作正四,在写的时候,只要在4前面加一个“+”(正号),“+4”也可以写成4. “-4”读作负四,书写时,只要先写“-”(负号),再写4.
(五)成果展示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小学生用正负数读、写三个城市的气温情况,完成从理性再到感性的认识. 学生展示成果的过程直接关系着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在展示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激发小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更有助于教师把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帮助教师更好地发挥“为学”的作用,针对学生展示过程中的表现,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弥补小学生知识上的不足,促进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提升.
(六)质疑释疑
质疑与释疑是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阶段,也是教师突出教学重点的关键环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自主进行释疑,引导学生在质疑与释疑过程中,掌握学习的重点,有效突破学习的难点. 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是教学的难点.
在学生质疑与释疑过程中,教师要加强课堂观察,看一看课堂的教学难点有没有体现出来,教学难点有没有得到突破. 如果学生自主学习体验没有达到预期,教师要发挥好“为学”作用,进行深入的引导. 例如认识海拔高度的表示方法,并由此延伸开去,向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延伸,并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设计.
(七)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环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围绕学习内容自主提出问题,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的问题意识;同时,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有针对性地针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延伸,突出教学重点,全面考查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教师要善于发挥多媒体学习平台的作用,例如计算机、移动手机等,打造个性化的拓展延伸,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
综上所述,教师从“教学”向“为学”转变的重点在于努力促进小学生数学知识的自我构建,教师“为学”的价值要贯穿学生学习的全程. 教师只有树立“为学生的发展而教”的教学目标,实现从“教学”向“为学”的转变,才能有效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效率,培养会学习、主动学习的学习者,引导学生高效地向着数学学习的目标前行.
【参考文献】
简述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方法范文4
【关键词】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方法
应用题教学是培养小学学生学好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 但在实际教学中,应用题教学仍存在着重内容、轻能力、教学方法死板等问题. 因此,如何既提高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又使学生负担较轻,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探讨的问题.
一、教师要充分认识应用题教学的意义
小学应用题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方法,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而且应该有意识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而这些能力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审题、辨析、整理条件、分析推理、列式解答以及检验等许多环节,日积月累逐步培养起来的. 所以,应用题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要把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
二、要使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知识
应用题,就是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如果数学基础知识学得不扎实,又要求将数学知识应用得很好,自然是很难办到的. 所以,在应用题教学中,首要的问题是要将数学基础知识学好. 例如,对于简单应用题,关键问题不在于分成什么类型,而在于能够判断用什么方法计算. 所以,同简单应用题关系最为紧密的数学基础知识是加、减、乘、除的概念. 因为不管是什么样的简单应用题,都要用加、减、乘、除四种算法中的一种算法来算. 为此,要使学生能够很好地解答简单应用题,就必须使学生能够清楚地理解,什么样的问题用加法算,什么样的问题用减法算,什么样的问题用乘法、除法算.
三、教会学生认真审题,重视学生检验能力的培养
审题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解题之前要认真审题,理解题意,要特别注意训练学生分析应用题中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的相依关系,把数量关系从应用题中抽象出来. 为了防止学生一遇到叙述稍有变化的题目时就发生错误,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数量关系的分析. 检验大致分两种:一种是估算检验,只是大概估计计算的结果;另一种是精确检验,包括检验列式、运算、单位名称和答句等是否正确. 通过检验还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题意,可以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只有教师不断地总结经验,深钻教材、教法,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四、创设情境,联系实际,帮助学生解答应用题
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习惯十分重要.拿到题目粗略一看,动手就做,必然会发生错误. 要真正理解题意,须使题目的情节、数量关系这些外在因素转化成学生的内在认识,要让学生身临其境,进入角色. 教师可采用演示、画线段图、复述题意等途径让学生全面了解题意,为解答铺平道路.
另外,根据课标要求,应用题增加了联系实际的内容,如百分数的应用中明确提出利息的计算,把求平均数问题与统计紧密结合起来等还在说明中强调“要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从当地实际出发,进行调查,收集数据,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编成数学问题,进行计算、解答,或作一些简单的统计,逐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兴趣、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以我们在教授应用题时,要与实际紧密联系,切忌为讲题而讲题,这对于培养学生具有自觉地把数学应用于实际的意识和态度,使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手中的有用的工具,起着重要的作用.
五、要从整体出发组织应用题教学
目前小学教材里的应用题,是按类型和运算步骤的多少来编排的. 这种编排方法,注意了各类问题的区别,但对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不够,容易造成互相隔裂和套用类型的毛病. 在教学时,应根据实际情况,从应用题的整体出发组织教学,以补不足. 简单应用题是复合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必须使学生熟悉用加、减、乘、除四种方法计算的各种情况. 因此,题目的内容要丰富,使学生熟悉“增添”、“补足”、“提前”、“缩短”、“平均”等各种表达数量关系的词汇. 简单应用题一般是分类型的. 在一定的阶段,可以按它们的内在联系,归纳整理,使类型简化,如求两数相差多少和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以及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这三类应用题,可以归纳整理为“比较多少的问题”,这样就能更深刻地揭示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便于理解,并能减轻记忆负担.
六、引导学生实现从“应用题”到“数学应用”的跨越
简述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方法范文5
在学生接受新知识前,考察学生是否具备了与新知识有关的知识与技能,这是开展新知探索的必要前提。旧知迁移阶段的练习就是为了达此目的而安排的,同时也为学生学习新知作铺垫。为了缩短新旧知识之间的距离,促进知识的迁移,在学习新知识前,我们根据新学知识所必要的基础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新课前的准备性练习。例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为了排除学生根据个位上的特征来判断一个数能不能被2、5整除的干扰,在学习前设计如下练习。下列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13、36、16、93、42、29、24、39使学生看到,个位上是3、6、9的数不一定能被3整除,个位上不是3、6、9的数也不一定不能被3整除,从而为学生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做好准备。学习前的良好准备,把学生引入最佳的认知状态,再稍加点拨、诱发,便会水到渠成了。(二)、新知形成练习
“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所以数学教学应是 “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的教学。”故新知形成阶段的练习一 定要呈现概念的形成过程,或结论的发现过程,或公式的推导过程,或解题思路的优选过程。把练习仅仅局限于学生解答练习题的活动上,这是对“练习”含义的一种狭义理解。士兵在长 官带领下的所有训练叫做练兵,所以我们认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探索、讨论、思考、实验、操作、解题等活动均可视为练习。因此新知形成阶段的练习,依教材内容的特征,我们设计了各种不同形式的练习,提出不同层次的练习要求。为了促使新知识与学生认识结构中已有前观念,建立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在学习新知识时,根据知识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学习新知识的形成练习。如:学习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根据知识的逻辑结构,应帮助学生认识面积、面积单位和长方形的面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应用具体感知,经概括表象,到规则抽象。下面的练习设计可看到学生的知识是怎样在有意义的学习材料的操作和练习过程形成的。(1)具体感知(学生动手操作)。①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面积。②用12个(或8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摆成一个长方形,说出它的长、宽和面积各是多少?(2)概括表象。①口答:一个长方形长里正好摆5个1平方厘米,宽里正好摆3个1平方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各是多少?②再现在现平面图形要求学生说出下图的面积各是多少?(每个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 (3)规则抽象。在上述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通过测量,说出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并说出测量的方法,从而抽象概括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在新知形成的练习中并不是一味让学生进行解题练习,而是可以根据学习内容非常灵活地采用讨论法、尝试教学法、动手操作法等多种学习方式进行练习法的教学,方法的采用依据教学内容具体安排。(三)、新知理解练习
新知理解练习(即我们常说的巩固练习)就是要学生通过练习与思考,比较全面、准确地认识新知、理解新知。新知理解练习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释疑、解惑”。教师要善于在学生练习的基础上捕捉有利时机进行提高、诱导。为了及时有效的巩固所学新知识,应根据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设计有针对性的单项练习。例如,学习小数乘法时,可以针对其重难点设计下面题目。(1)说出下列各算式来有几位小数?4×0.3( )、6.5×0.03( )、43.3×4.l( );(2)在下面算式的积里点上小数点:12.6×2.3=2898 1.26×2.3=2898 1.26×0.23=2898;(3)列竖式计算出第一个算式的结果,并根据计算结果直接填出其余两空:l.21×26=( ) 0.121×2.6=( ) 12.1×2.6=( ) 在局部的专项练习或独立的模仿练习基础上,再根据新知识的特点适当进行一些变式练习和对比练习。
(四)、新知应用练习
设计这一阶段的练习要体现三多:多层次,练习题由浅入深,呈台阶式;多形式,动态练习与静态练习有机结合,创造生动活泼的练习气氛;多题型,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练习题还要尽量与日常生活或工农业生产 中的实际问题挂钩,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