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说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说教学反思范文1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数乘以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了解不同的交通工具的运动速度,理解用复合名数表示速度的含义。
一、3)通过小组学习,教材
主动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观察、思考合作的习惯。
3、教学重点:学习整数乘法的一般口算方法。
4、教学难点:学习整数乘法的一般口算方法。
5、教学关键: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算法中的特点,选择学生能理解又优化的一种算法。
6、编写意图:
1)、从本单元主题图中选择出自行车和特别快车的运动速度为素材学习口算,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激发探究欲望,同时通过不同交通工具的运动速度,理解用复合名数表示数学术语。“速度”的含义,为后面理解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作为铺垫。
2)、以物体的运动为背景,选择两个来自生活实际又具有特殊数值的两道算式16×3、160×3作为引导学生学习口算的范例,使学生通过对比,自主得出一位数和两位数(或者几百几十的数)相乘的简便算法。
3)、鼓励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与同伴交流。
二、教法学法
1、创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探求知识的火花,有了兴趣,学生就能自觉主动学习,就不会感觉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新课前,我结合主题图和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同学们,秋天是一个郊游的好季节,你们喜欢秋游吗?出去郊游,我们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呢?”教师的问话吸引了学生,学生情绪相当高涨,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学习活动中去。
3、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新课程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本课时,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后,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师适当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思考空间,放手让学生独立探讨,小组讨论,自己领悟出口算方法,然后组织学生记报,教师再进行针对性的总结归纳,整个数学教学过程通过学生自主探索以及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逐步加深认识,让学生在活泼,友爱和谐充满情趣的智力活动中自觉构建新知识。
小说教学反思范文2
我们却发现初中语文外国小说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尤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现象比比皆是,外国小说的独特韵味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初中外国小说教学出现以下三个问题。
1.教学目标的错位。确定教学目标,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确定“教什么”,这是有效教学的基点。但是就是这个基点,许多教师无所适从。总的说来,当前语文外国小说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转到文章内容、思想内涵的挖掘,轻视小说文本特征的指导,以及新的教学内容开发。王荣生教授说:“在中学的小说教学中,知识的含量却相当的贫乏,除了被拧干了的‘人物、情节、环境’,几乎没有多少知识可教了。”[1]目标的错位,甚至目标的错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屡见不鲜。
2.有考纲无课标。新课标带来的新的局面,给初中语文外国小说教学注入新的生机,但是与此同时,许多老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并不到位,初中课标对文学作品的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小说属文学作品应重欣赏、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重学生的评价、品味。而我们一些教师只关注考纲,只关注中考而忽略、忘记课标,平时教学重轻赏析、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品位。
3.有教的考虑缺学的安排。许多语文教师教学主张和教学表现不一致,主张尊重学生,实际设计外国小说教学和教学展开时,又回到教师为本上来,设计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不关心学生的接受情况,忘记了自己所教的是13-16岁的学生,不关心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是考虑课堂简单的线性的滑行。设计的教学活动与要达成的教学目标不匹配,学的目标和教学手段的关联性不大,甚至存在一些自相矛盾的地方,教师预设“圈套”的情况、讨论中教师“一锤定音”的情况很明显。不仅课堂里讨论的问题几乎都来自教师的提问,是教师在牵着学生走,又是教师强行把学生的思路扭到教师的问题、思路上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特别注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初中生的小说鉴赏能力。要求初中生能够了解小说这种文学样式,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2]外国小说的地位及其重要以及外国小说令人堪忧的教学现状,笔者有了如下思考:
1.教师是外国小说阅读中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作为外国小说与初中生的中介,他的外国小说的积淀、外国小说的审美水平要远远高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向导的作用,绝对不能剥夺甚至取代学生在外国阅读中的主体地位。而过去在外国小说阅读教学中流行一种“谈话法”教学,是先由教师预设好结论,然后教师千方百计引导学生朝着自己预设好的答案思考,这实际上仍是一方强行灌输,另一方消极接受的阅读方式,这与外国小说阅读作为一种对话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
2.教师要重视初中生在外国小说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在外国小说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如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这些都为初中生的阅读提供了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条件,但我们必须确定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必须强调初中生在外国小说阅读中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外国小说这种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并建构起来的,所以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
3.教师要重视初中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既然每个初中生的生活背景、生活经历和个人气质都不一样,教师就应鼓励初中生对外国小说的阅读作出个性的反应,如对小说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个性化解读,小说是虚构的文学样式,学生在阅读时,也可以对一些情节进行想象,甚至是“突发奇想”,或者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比较等等。在外国小说的阅读教学中,不要去追求“标准答案”。英国的英语课程大纲中指出:“应鼓励学生做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阅读者。”加拿大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应该着重强调阅读活动并非仅仅为了获取信息、汲取知识。编排周详的阅读课程,会为学生们提供许多旨在为了愉悦、为了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阅读机会。”可见初中生在外国小说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所以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长期这样的阅读,进行富有活力和创意的阅读,必然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像力。
相信外国小说阅读教学现状会逐渐改变,外国小说教学的道路会渐行渐远,会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第二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小说教学反思范文3
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时,常规的做法是把握小说的基本特征,从“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入手,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中所表现的社会生活的意义、作者的思想感情。但如此教学难以消除小说教学的流弊。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只是抛出了几个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
一问:谁是小说的主人公?
关于主人公的问题,全班同学自发地形成了两派,一派认为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一派认为菲利普夫妇是小说的主人公。
张瑶涵同学认为: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课文题目就是印证。邓铭、王路鑫等同学也认为小说人物之间的联系是围绕于勒是否有钱展开的。于勒有钱与否决定着菲利普夫妇态度的迥然不同,而态度的变化正揭示了小说的主题,亲兄弟之间也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田尉赤、吴永庆等同学认为菲利普夫妇是主人公。因为小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菲利普夫妇的语言、神态、心理,充分体现了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冷漠、见利忘义、爱慕虚荣的性格特点,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纯粹的金钱关系。
对此,我充分肯定他们的看法,但我个人认为,小说的主题是表现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而菲利普夫妇是最能体现拜金主义的人物,于勒只是一条暗线,是菲利普夫妇拜金主义的镜子,因此,而菲利普夫妇是小说的主人公。
反思: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对这个问题的分析上,许多同学都参与了这场讨论,他们发表看法时有理有据,作为老师,要善于唤起学生的持续兴趣,而不是一味用教参的结论去主宰学生的思维。
二问:菲利普夫妇是什么样的人?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菲利普夫妇都是拜金主义者,是典型的势利小市民。这时,我稍加点拨:如果你家有一个像于勒这样的“败家子”,你还会认为菲利普夫妇一无是处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黎丽马上举手说:“我父母够艰难了,我家也会容不下他。”龙彬同学说:“说得是,送到美洲是明智做法,是菲利普夫妇在万般焦急之中做出的无奈选择。”王路鑫说,这也是“按照当时的惯例”。黎丽同学补充说,菲利普夫妇并非“冷酷无情”,不然于勒怎么可能会大大占用哥嫂的财产呢?恐怕是他们要千方百计地去占用于勒的财产吧?杨雪说,文章开头说一家人去海边散步或去哲尔赛岛旅行是爱慕虚荣吗,难道穷人就没有享受生活的权利?至于返航时改乘别的船,“以免再次遇见他”,不过菲利普是带着沉重的心情在维护于勒做人的尊严吗?怎么能说他们“自私”、“冷酷无情”呢?
反思: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了于勒和菲利普夫妇,同时也获得了对人生人情的更加深刻的体验,而不是简单地去评判任何一个人或者简单地去批判任何一种人生。
三问: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为了让学生体会小说的主题,我设计了两道题:
我用一副对联引入: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让学生写横批:金钱至上。接着,我抛出了一个问题:作为新一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金钱观?
最后,我再引导学生抛开拜金主义的主题,引导学生从故事的见证者约瑟夫入手,感受本文所体现的人性美。这篇小说选取的不是我们成人的视点,而是一个与我们学生年龄相仿的少年人的视点,是一个少年人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灵来感受我们成年人的世界,观察和感受我们成年人的“思想”和“感情”。小说中我的叔叔过去是不是“花花公子”,是不是“无赖、流氓”,对于“我”并不重要,重要的只是当下这个“人”,这个人与“我”的关系,这是一种生来的本能,是自然流露的同情心,这也是人性的美丽之所在。
小说教学反思范文4
[关键词]听课思考注重生成预约精彩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70010
台湾作家林清玄写过《可以预约的雪》,这里化用他的说法,谈谈最近听过的几节语文课的感想。
小说教学,当然三要素加主题是教学的重点,于是大家便围绕重点做起了文章。概括情节、分析形象、归纳主题,高屋建瓴,头头是道,不亦乐乎。但笔者却感觉到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思维始终没有被调动起来。课堂里有学生的活动,甚至还很多,但不够精彩,程式化、步骤化的现象比较突出,独特的视角和别致的想法难得一见,照搬教参甚至连教参都没吃透的现象还存在。另外,语文课堂贵在活动,可活动缺少设计,简单无聊;新课程理念强调讨论,于是随便拿出一个问题,便称之为讨论,没有思维碰撞,学生无所适从。针对以上现象,笔者作以下反思。
一、思想要更新
中学教材中的许多经典课文,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早已颠覆了以前政治化解读,回归到理性、人性的正常轨道上了。如果我们还抱着以前的老皇历,那就难免贻笑大方。什么资本主义的罪恶与弊病,大可以不必再提了。我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还是多从普通人的人性角度来解读吧。今天的人读这些文章,得用今天的视角去看问题。文本理解、作者思想固然重要,但绝不是唯一。今天的学生完全可以用今天的视角去读出自己的味道。
二、理念要科学
讨论是课堂活动的一种重要手段,并不是什么新鲜的玩意儿,语文教学法里是把它当做一种基本的教学方法来看的。并非课上有讨论就可以了,关键要看讨论的是什么,讨论有没有让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的火花。讨论的前提是学生要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讨论什么比怎样讨论更重要。好的话题是引发师生头脑风暴、观点交锋、积极自主地进行思维活动的内驱力,是促进师生、生生讨论深度开掘的动力,而不是课堂教学的点缀、合作学习的标签,要变假讨论真问答为真活动。语文课堂要把讨论活动搞起来。
三、预设不可过度
大家都知道师生平等对话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还是教师把持课堂,学生的发言或是思考不能打破教师的预设。其实如果学生提出一些未曾预设的观点,恰是教师引导的绝佳机会,课堂气氛借此得以调节。都说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那么问题就应该来自学生,至少部分来自学生,所解的惑本来就应该是学生自己学习的困惑,而不是教师强加的问题。听课时,有学生想到了很多问题,如苏比听了赞美诗真的会幡然醒悟吗?苏比到底值不值得同情?这些问题能够深入文本,触发灵魂深处的东西,且和现实直接关联。允许对话讨论,但话语权必须要放给学生,教师的话语过多,最终还是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让对话变成师本式对话,而不是生本式对话。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提出:“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句话也可以说诠释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精髓。教师要给学生机会和空间,不要再把任何现成的东西抛给学生了,教师在这其中要发挥鼓励、帮助、指导等作用,“拿”就要让学生自己“拿”。
四、不能让语言落空
发现和构建文本的意义,唯有精心品鉴语言。长文可以选取段落进行精读。江苏名师曹勇军有次评课,评的是鲁迅的《祝福》,他对那位上课教师条分缕析祥林嫂的死因,主要是四座大山“夫权、族权、神权、政权”,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表达了极大的不满。于是他直接让一位语文教师拿书来进行范读,读柳妈和祥林嫂对话的片段,读得声情并茂,把鲁迅想表达的东西都表达了出来。不品语言,条分缕析,必然断送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学生也无法获得实质性的语言收获。为什么精妙的文章学生不买账?根源在于阅读教学时,教师没有带着学生去品鉴语言,而是大而化之地解读文本,长此下去,学生的兴趣自然荡然无存,当然他们也更不会阅读,不知道读什么。
五、高一阶段的小说教学不宜搞成习题式
小说教学反思范文5
小说的三要素的教学,固然是小说阅读教学的重点,但不是全部的教学重点。“文学是人学,小说最具人文色彩。”因而在小说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作为读者,从阅读中理解、感受,进而享受小说的美。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和探究能力。下面以鲁迅的《故乡》为例,说说小说的美点阅读。
一?指导欣赏神似之美。
成功的小说人物都有自己的语言。优秀的小说,常常能“由说话看出人来”,这便是一种特殊的美,可称为神似之美。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认真品读每个人物说话的不同方式,进而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走进人物的心灵。
《故乡》中的人物说话的习惯,有各自鲜明的特色。儿时的闰土一开口便是滔滔不绝,妙语连珠,有说不完的话题,一派天真活泼。在“我”心目中是小英雄的形象。20多年后重逢时,说话就变得吞吞吐吐,欲言语止,中年闰土出场后的语言加起来不过7句,前后6句断断续续表达谦恭之情,最后一句诉说自己的苦况。这些话语让我们看到里一个饱经风霜,辛苦麻木的“木偶”。特别是一声“老爷”的称呼,道尽了闰土所遇受的精神压迫和痛苦,刻画出了中年闰土与“我”之间的隔膜。另一个人物杨二嫂出场时:则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她尖利的怪声,使“我”吃了一吓,这预示这是一个泼悍、放肆的人物。而当“我”记不起她时,便咄咄逼人,尖刻的中伤“我”,并且根本不听“我”的辩解。这些语言活画出了一个尖嘴利舌,自私贪财的的形象。
《故乡》中的人物的语言丰富多彩而且多变;不仅每个人物有自己的主要特点,而且人物遭际重大改变之后,语言的基本特色也有利变化,如闰土。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品读这些显著的变化,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这些变化的原因,更好的理解小说的深刻意蕴。
教学时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或表演小品的形式,深入揣摩小说中人物说话时的语调、语气、神采、心理,从而更好的把握人物的性格,小说的主题。
二指导欣赏真切之美
优秀的艺术,都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小说中真切传神的细节,总是能引领读者进入人物的心灵深处,从而理解主旨,探究其深刻内涵。
《故乡》中鲁迅运用传神的白描手法,对闰土的外貌变化进行了描写。20多年前闰土是“紫色的圆脸,项带银圈”;20多年后却是:“先前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的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松树皮了”。这些客观而冷静的细节描写,却细腻地反映了闰土悲惨的命运,同时也默默地倾诉着作者的同情、悲哀和愤怒……又如,20多年后重逢时的一瞬间,闰土由欢喜到凄凉,由颤动到恭敬的真切传神的神情变化,包含着丰富而复杂的潜台词。再如,叙述启程时写道:“来客也不少,有送行的,有拿东西的,有送行兼拿东西的待到傍晚我们上船的时候,这老屋里的所有破旧大小粗细东西,已经一扫而空了。”这细节看似无关紧要,而实则另具深意。
这是这些细节使闰土的形象鲜活起来。真切而充满感情的细节能使人恍恍然如临其境。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仔细研读细节,调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感受语句所蕴涵的丰富的主观感情,深刻的意蕴,领略小说的真切之美。
三指导欣赏映衬之美
小说的映衬之美,除了情节上的跌宕起伏之美外,更多表现为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交相辉映。
《故乡》中的杨二嫂的尖嘴利舌,自私贪小财的性格特征,很好得衬托出闰土淳朴诚实的品格。又如“我”刚会到家,“我”和母亲谈起家事,提到闰土时,“我”脑海里闪现出一幅“神奇的图画”: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海边的沙地,碧绿的西瓜。这段色彩明快、艳丽的景物描写,使一个“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的少年英雄鲜活地站在我们面前了。
小说中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映衬,形式多种多样,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把握主线,纵观全篇,善于发现作品中的映衬,然后进行比较阅读,领会作者的匠心。
四指导欣赏谐谑之美
谐谑之美是喜剧性作品的主要形态,但正剧性和悲剧性作品中,也常有谐谑的场面倏然出现,笑声荡漾其间。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品味这笑声,思考:它是幽默的笑、讽刺的笑、快意的笑、含泪的笑?作品中的人物为什么让人发笑?为什么明明是正剧性或悲剧性作品,却要加入笑料?探究这些问题有助于更好得理解人物形象和作品主题。
《 故乡》中的杨二嫂,便是一个用讽刺手法塑造的人物。鲁迅用夸张的手法把一个尖嘴利舌,自私贪小财的市侩勾勒得非常生动,简直有声有色。当我们读到“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的肖像时,读到“哎哟……”刻薄的语言时,读到“一面愤愤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的情景时,读到拿了狗气杀、穿着高低的小脚飞也似的跑的动作时,都会情不自禁得笑,笑声中就夹着鄙夷,夹着嗟叹,夹着悲哀。笑后发人深省。
五指导欣赏健举之美
一部小说的结尾,是一门艺术。结尾的手法并无定法。它可以首尾呼应,可以戛然而止,可以出人意料,可以渲染气氛,可以发人深省,可以预示未来……无论何种手法的结尾。对于小说来说,结尾是主题的完成。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一样去品读结尾。
小说教学反思范文6
(1)叙事教育是一种描述经验,解释现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研究方法;
(2)叙事教育创设了一个合作、信任的教学环境;
(3)叙事教育建立在现象学、解释学、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理论框架基础之上;
(4)叙事教育通过对叙事资料的解释、分析和重构,达到教育目的。
2叙事教育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形式
2.1通过艺术、电影和文学作品理解人类体验并做出判断和决策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小说、电影和艺术作品中,作者叙述人物的行为、关系和体验,学生通过阅读、解释和反思作品,领悟其内涵。2004年,国外学者Kirkpatrick和Brown运用文学、电影等叙事教学方法讲授护理本科老年护理课程,让学生理解生与死、爱、原谅等概念的深刻内涵[3]。国外学者Wall和Rossen在精神科护理学的教学中组织学生观看反映精神病患者生活的电影,使他们身历其境的了解精神病患者的生活和痛苦,为学生提供理解和认同价值观的平台[4]。
2.2通过讲故事信息传递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讲故事。讲故事能够促进移情和理解,是护士了解人类经验的特殊途径,并间接获得体验。2006年,国外学者Kirkpatrick和Brown在老年护理的教学中,组织学生倾听老年人讲他们以前的故事,学生评价很受启发[5]。国外学者Severtsen指出,叙事使学生反思关怀和被关怀的体验,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关怀[6]。倾听患者的故事,进行解释、分析,为护士加深伦理问题的思考和理解关怀照护、多元文化照护提供了空间。
2.3通过记录反思日记在护理教育中,书写反思日记是叙事教育的另一种形式。国外学者Gillis提出,记录反思日记是一个促进探究和反思的过程,从而获得新的体验。日记也是表达个人观点、想法和感觉的学习成果。反思日记有多种形式,例如谈话记录、实习感受等。
3叙事教育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效果
3.1叙事教育使护理教育更关注教学体验
叙事教育使得教育不再只注重教育结果而更关注教育过程的本身,关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体验。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护理教育家Diekelmann首次运用叙述、分析故事的方法研究不同层次的护理专业的学生、教师和临床护士对美国护理教育的理解和体验[7],从而拓展了护理教育研究的方法和领域。
3.2叙事教育帮助学生形成相关的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的培养单靠空洞的说教效果甚微。叙事教育通过讲故事、说经历等形式,使得抽象的道德规范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融合,是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方式[8]。2003年,国外学者Lindsay和Smith以叙述、分析护理师生在妇产科带教实习的经验故事为例,说明了护士形成终生学习态度的重要性[9]。2008年,加拿大学者Clandinin和Cave运用叙述实践反思心得的方法培养住院医生的专业特质。在叙述和复述故事的过程中,研究者和同伴通过提问、确认、讨论分析、发表观点等,使专业特质得以养成[10]。
3.3叙事教育利于护理教育中某些抽象概念的表达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