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树立守正创新意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树立守正创新意识范文1
关键词:团队组织;思想建设
中图分类号:C36文献标识码:A
一、工作思路:
在局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紧扣时代脉络,结合青工特点,以省公司团委《关于开展基层共青团作风建设年的实施意见》的要求为指导,以打造“一团一品”特色团建工程为主线,以传承历史文化、继承先烈遗愿、强化形势教育、丰富活动载体为抓手,强化青工队伍作风建设、素质提升,自觉实现团青工作融入中心、服务大局的主动性,激发青工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的积极性。加强团建工作,引领青年员工铸就正确的价值理念和高尚的品德情操,争做“五种人”,为企业发展提供健康持续动力。
二、主要做法与经过:
1、借古喻今转作风。
“召伯听政”、“甘棠遗爱”是宜阳县妇孺皆知的事情。公元前771年,西周大政治家召伯巡视民情于甘棠树下(现宜阳县城西北约三公里,甘棠村),除恶魔、订婚约,不受馈赠为民办事的勤政廉洁作风,千百年来为世人传颂。目前,依托该历史典故,河南省委省政府已将甘棠建设成为河南省廉政建设教育基地。宜阳县局团委充分利用基地优势,在组织参观学习增加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适时聘请专家,围绕《召伯文化与廉政建设》主题,举办“青春清风”讲座。通过专家的解读,进一步了解先祖遗事、认识先祖遗风。借古喻今,引导广大青工摒弃不良习性,牢固树立廉洁从政从业、亲民重干的价值观,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荣辱观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观。
2、红色教育转作风。人民的幸福源自祖国的昌盛,祖国的昌盛不能忘记曾经浴血奋斗的先烈,享受生活要做到不忘本质。宜阳局团委在认真分析现阶段个别青工对工作敷衍、害怕吃苦、贪图享受的思想特点之后,结合重要节日,专题开展红色教育。清明节、七一等节日分批组织青工参观“洛八办”、豫西第一党支部旧址,县烈士陵园、赵堡革命老区教育基地开展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在庄严肃穆的环境中,缅怀感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道德品质和卓越功勋,感恩先烈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对人民的深情厚爱和对革命事业忠诚的大无畏精神,从而净化心灵、感悟人生。通过红色教育, 引导青工继承先烈遗愿、发扬革命传统,激发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和奉献企业的为民意识,铸就正确的道德价值理念和高尚的品德情操。
3、形势教育转作风。学习理思路、形势明方向。如何把青工思想统一到企业发展之中,把青工的活力、动力凝聚到企业发展之中是团委工作的重要任务。宜阳局团委紧扣时代脉络、紧跟时代步伐,利用各种平台和载体,组织青工相继开展党的“十”精神学习贯彻、“八项规定”、“六项禁令”、“中国梦国网情”主题学习;结合青工特点编写企业在安全、生产、经营等工作中面临的形势、任务教育提纲,在墙体电视上循环播放,使形势任务入脑入心;在内部网站开辟青工学习论坛专栏,让广大青工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地了解当前公司系统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以及局重点工作进展情况。通过多种载体增强形势任务教育,引领青年站稳立场,坚持原则,坚定信念,意气风发谋发展。
4、开展活动树正气。青年是企业的活跃剂、生力军,青年活跃,后劲则足。局团委围绕重心,积极策划系列活动,讲新风、树正气。第一时间启动“光盘”行动,向全体青工发出“不剩饭菜不浪费 不讲排场不奢靡”的号召;积极组建“电力雷锋”服务队,动员团员青年捐赠图书600余册,在宜阳县实验小学成立“七彩书屋”;开展“3.12”绿色行动,组织青工到香鹿山森林公园和县滨河游园捡拾白色垃圾,以实际行动践行环保理念;弘扬公益文化,坚持开展扶贫帮困,深入10多个村镇、社区、敬老院,为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问寒送暖,为困难用户在用电方面排忧解难;坚持组织青年志愿者进社区、乡村、企业,开展用电宣传;以“积极、进步、健康、节约”为主导思想,组织开展“我的青春我的梦”主题演讲比赛、“美丽宜阳我的家”摄影比赛、书画作品征集、元旦晚会等文化活动,全方位展现青工风采;坚持季度“宜电之星”和年度“十佳青工”评选,表彰青年中的优秀典型,用典型引路,鼓励青年岗位成才,营造“企业发展 青年当先”的良好氛围。
5、“一团一品”树特色。按省公司团委《关于开展基层共青团作风建设年的实施意见》的要求,结合企业实际,创建团青工作品牌项目“青春清风伴我行”。一是依托局域网开设“青春自习室”,形势任务、政策宣传、重点工作解读、业务知识学习、美文赏析等内容,定期进行更新,使广大青工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和主要任务,明白自己在企业发展和改革中的位置和作用,激励他们把精力和干劲集中到推动企业强化管理、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上来。二是开展强化作风主题教育。围绕作风转变开展“青工作风建设”学习讨论及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利用网站、墙体电视、宣传栏、电子简报、短信平台、飞秋、飞信等媒介,宣传强化青工队伍作风建设的目的意义和先进人物事迹,传递正能量,进行正激励。三是举办道德讲堂。道德讲堂是我们对青工进行思想作风教育的另一主要阵地。今年,我们已成功举办两期,近百名青年员工踊跃参加。通过省身、唱道德歌、讲故事、诵经典、作承诺、谈感悟、传箴言七个环节,带领大家学习传统文化典籍,讲身边人、说身边事、教身边人,传递正能量,促进文明道德素质提升。
三、取得的成效:
树立守正创新意识范文2
他们不断完善管理工作机制,努力构建和谐执法环境,实现城管执法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和谐统一。规范化执法是依法、文明、公正执法的必经之路,是城管执法工作在新形势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必然要求。他们始终坚持以“提高队员素质,提升队伍形象,提高执法水平、规范执法行为”为目的,以打造执法人员严、细、实的工作作风为重点,以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为手段,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活动为载体,不断推进队伍规范化建设。他们时刻注意体现以“制度促管理,以管理出效益”的工作理念,先后制定并完善了83项内部管理制度,并汇编成册,发至人手一册。同时实行领导巡查制、路段负责制、徒步执法制、“三位一体”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了监督考核机制,把各项工作逐一量化,纳入到考核范畴,严格实行出勤工资制、打分制、一年一聘用制、执法监督日通报制、末位淘汰制、绩效挂钩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并严格兑现奖惩,实现了用制度管人、管事。同时,在全局喊响一个口号,倡导两种精神、强化三种意识、树立四种风气、培养五种能力。一个口号是“负重实干、执法为民、坚韧创新、奉献有为”;两种精神是:“爱岗敬业和严格执法”;三种意识是:“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四种风气是:“解放思想、真抓实干,踏踏实实、令行禁止,加强信任、相互支持,发奋有为、争创一流”;五种能力是:“依法执法、严格执法的行政能力,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善于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能力,高效能完成各项任务的能力,准确流畅的文字表达能力”。并通过培训、考核等手段,使执法人员能够灵活运用“明、活、勤、礼、严”五字执法技巧,锻炼执法人员招之即来、来即能战、战即能胜,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工作效率显著提高。形成了行业风气正、事业兴的良好局面。
他们在保障市民生存权的前提下实施有效的城市管理。即在促进经济繁荣的过程中保持市容的整洁有序,在满足弱势群体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妥善化解城市矛盾。他们采取“人性化”管理政策,寓执法于服务之中,正确处理执法与教育、执法与服务、执法与处罚的关系。
他们尊重管理相对人的权益,推进文明执法。他们牢固树立“执法为民”和“服务为本”的理念,遵循“一教育、二警告、三处罚”的工作程序,在纠正违章时先敬礼,问您好,再出示证件,说明违章事实及依据,做耐心的说服教育工作。坚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主动“示弱”而不“逞强”,开展与业户谈心活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让被管理对象感受到他们的文明服务,认识到接受管理是为了维护包括他们自己在内的广大市民的利益,培养他们自觉守法意识,从源头上减少违规行为的发生。同时,他们在为民服务上做到“四个一把”即:“老人扶一把,小孩领一把,自行车摆放理一把,为民服务帮一把”。在接待群众来信、来访等问题上做到“四一、四心”即:“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把椅子、一杯热茶,接待群众热心、听取申诉耐心、答复询问细心、处理问题用心”。并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操作规范,奠定了依法行政的基础,树立了文明执法的良好形象。
他们以宣传为手段,营造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他们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公益广告宣传、专题专访、街头宣传、社区宣传、志愿者活动、广场演出签名活动等多种形式,通过城管法规进社区、进单位、进学校等途径深入临街店铺、社区、学校大力开展城管法规知识和城管执法工作职能的宣传教育活动。同时,在城区主要街路显著位置悬挂了《人人遵守城市管理法规,让龙江市容更靓丽》等10余个条幅,使广大市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城管法规教育,进而不断增强市民的主人翁意识和参与城市管理,维护周边环境的自主意识。
树立守正创新意识范文3
在专业素质方面,高校青年教师具有较高的学历层次,一部分还具有在国外学习或工作的经历,有比较全面的学科知识基础,并且有良好的外语和计算机技能,能够适应社会信息化和全球化发展的步伐;从精神面貌看,青年教师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有较强烈的事业心和渴望成功的抱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他们给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带来了活力和张力,但青年教师队伍也存在一些问题:
1.缺乏强烈的责任意识
激烈的市场竞争给青年教师带来了许多心理压力,导致做事追名逐利,对工作没有强烈的岗位责任意识,没有把自己的工作当作一项事业来经营,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存在消极对待和应付的思想。
2.缺乏持之以恒、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青年教师刚参加工作,一开始对未来往往有较高的期望值,有比较大的理想与抱负,希望能够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但成功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青年教师起点低,需要自己不断努力,要做好“十年磨一剑”的准备,可由于对成功的渴望,急于得到对自身价值的肯定,有的青年教师会出现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现象。
3.不注意小节,缺乏以身作则的意识
青年教师很大一部分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在穿着上比较学生化、随意,不注重衣着与身份的匹配,在学生面前言谈举止不注意教师形象,有的青年教师认为这样可以缩小和学生的距离,殊不知这样会影响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除了受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影响以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有些年轻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不注意小节问题,不仅起不到典范作用,反而有负面影响。孔子有句名言曰:“其身正,不令则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为楷模。
二、加强高校青年师德教育的重要性
1.青年教师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有德无才要误事,有才无德要坏事。这是在总结和反思人才工作中人们感悟到的一个至理名言。首先,通过师德教育,帮助青年教师迅速实现角色的转变,完成由学生到教师的转变。由于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大学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还要有扎实的学术功底,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合格的大学教师,承担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其次,帮助青年教师更快更好地成长。通过师德教育,帮助青年教师明确身上的使命和责任,定下今后努力的方向。只有德才双馨,并具有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欲望和强烈的岗位责任、社会责任意识的人,才配当大学老师。爱因斯坦说过:“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与才。”帮助青年教师树立“德才兼备”的意识,在追求学术的过程中,更应注重自我修养的提高,不断完善自我,提高教学水平和研究水平,才能充分地实现自我价值。
2.高校的明天取决于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
树立守正创新意识范文4
关键词:创新;社会实践;专业特色;结合
一、IT院校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结合的现状
IT院校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通过把知识、理论运用于社会的同时,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的能力,从被动吸取知识转变成主动运用知识,从而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大学生深入社会,通过实践来检验所学知识,强化自己的认知,提高自己的能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是IT院校学生发挥潜能,形成创新意识和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1]。实际情况是现在很多IT院校学生社会实践主题和工作模式大致相同,主要以一年一度的暑期社会实践为主要形式,以当下的社会热点为主题,比如留守儿童、红色之旅,这些主题都没有能够很好地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进而忽视了学生专业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2]。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实践活动内容变得形式化,缺乏针对性和专业指导性,实际效果不佳。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稳定,活动缺乏连续性,社会实践就无法深入开展下去,达不到原有的目的。媒体的宣传效果远大于实践应用型,社会实践缺乏专业技术含量,使得社会实践与社会需要相脱节,影响了社会实践的效果。
二、IT院校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相结合的优势
随着社会对IT专业学生的需求不断提升,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IT专业学生发展综合素质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将两者相结合也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和手段。充分利用学院的IT专业资源,鼓励学生自主科研或者参与教师的科研、学科竞赛;鼓励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等,用以赛促学的方式参与社会实践;发挥大学生的专业水平较高的优势,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开展计算机知识、科普知识等的宣传推广,提高当地的网络信息安全,或者推广农业产品和科技产品,真正做到服务于实处。以往的社会实践,学生大多干些如支教、文艺演出等与专业不相干的工作,并没有运用专业所学,发挥不了特长,学生实践积极性大打折扣。而在与专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专业技术的实践和运用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3][4]。
三、结合专业特色,创新IT院校学生社会实践有效途径研究
(一)建立良好的专业实践团体
学院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给予社会实践以足够的支持,鼓励学生参与到专业实践中来,将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服务于社会的能力。有鉴于此,我系在探索学生社会时间与专业特色相结合过程中积极为学生团队创造条件,其中“蓝精灵”社会实践服务队团队为系内较为突出的专业实践团队,该团队响应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其课题研究《农村地区网络信息安全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有效地反映了农村普遍存在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帮助了当地解决实际困难,对于这样的实践内容和实践形式,学生喜闻乐见,也易于接受愿意积极参与。该团队项目也荣获广东省粤工委党员大学生社会实践立项以及省级优秀社会实践团队称号。
(二)加强IT院校专业指导老师的队伍建设及专业教育研究
高校老师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特别是专业指导老师,他们自身具备专业学科和专业理论的系统性和前瞻性,参与到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中可以使得实践活动围绕着专业科研项目的需要展开,为教学科研提供第一手资料;同时他们的科研优势也使得实践活动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利于实践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创新[5]。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要发挥专业优势服务社会和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必须加强IT院校专业指导老师的队伍建设及专业教育研究,同时学校对专业指导老师也应该有相应的激励政策,如计算相应的工作量和津贴等[6]。
(三)发挥专业优势及时宣传总结和激励
社会实践活动要取得长远的影响和效果,必须及时进行总结和评价激励。建立新媒体运营,通过利用学生本身IT专业的优势制作微视频、宣传册等多种形式展示实践成果,树立榜样,传播正能量;另一方面突出表彰在结合IT专业的科研实践活动中取得的突出成绩,鼓励更多学生注重专业技术的创新,进一步加大对调查、科学研究类社会实践活动的表彰力度,不断深化实践成果,引导参与实践者根据实践成果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于金霞,范孟.IT专业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问卷调查分析[J].科技视界,2016(7).
[2]刘同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与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6).
[3]张国发.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结合探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3).
[4]刘正浩,潘晓琴.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的路径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09(13).
树立守正创新意识范文5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由留守学生、单亲学生、学困生和家境贫困学生组成的一个特殊的集体。由这样的几类学生构成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具有其特殊性,由此而引发对于他们的教育的特殊要求,我们不但要完成他们的文化课与专业课的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完成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的教育,高尚的思想品德教育。以上种种都要求我们采取能够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的教育教学方法。
一、各类学生各自具有的心理特征
1.留守学生及其心理特征
所谓的留守学生就是父母双方在外打工,孩子留在农村交给兄弟姐妹或者祖父辈监护,每年与父母相见的时间短、次数又少,这些在成长的道路上缺乏家庭温暖,没有父母照料,被留在农村的学生,我们称为留守学生。
留守学生的心理特征:(1)由于他们长期缺乏父母的疼爱,所以性格孤僻、任性、冷漠。(2)不能很好与同伴相处,对老师和同学不信任,逆反心理特别严重。(3)对外界十分敏感,由于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缺乏组织性、纪律性,经常违反校规、校纪,甚至个别学生有违法行为。(4)有的自闭,不愿与人交往。(5)虚荣攀比,在有充足经济来源的前提下,留守学生会用物质的丰裕来掩盖自己心理的自卑,在攀比中,获得较多的自信心。(6)他们缺乏基本交流的能力,沉默寡言,封闭自己,在人际关系上不和谐。
2.单亲学生及其心理特征
单亲中学生是指因家庭或事故造成的由父亲或母亲单方抚养的中学生。
单亲学生的心理特征:(1)孤僻、自卑,期盼着亲人的爱。(2)暴躁、偏激、情绪不稳定。(3)沉默寡言,对亲人失去了信任,多疑。(4)成绩普遍差,没有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5)早恋、撒谎、花钱大手大脚的现象较普遍存在。
3.学困生及其心理特征
学困生是指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或其中某一方面落后于教育目标对他所规定的要求指标,表现比较差的学生或者是由于教师教育有失公平而造成的成绩偏差的学生。
学困生的心理特征:(1)自卑感强。后进生由于各方面较差,受到批评较多。父母的训斥、怒骂,同学的讽刺、挖苦,加上某些教师的“另眼相看”,使他们感觉低人一等,进而自暴自弃。(2)缺乏自信心。由于屡屡受挫,他们对自己失去了自信,有的孩子甚至破罐子破摔。(3)缺少恒心,自制较力差,遇到困难畏手畏脚。(4)逆反心理较强,盲目地认为老师家长处处和作对,对老师家长的批评当作耳旁风,甚至不失时机的和大人对着干。(5)厌倦学习,对学习不感兴趣。
4.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及其心理特征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是指父母因身体健康原因或其他不可抗因素造成的家庭正常生活经济来源难以维续,需要亲朋及政府帮扶的学生。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的心理特征:(1)对待周围的事物敏感,做事表现自卑,没有自信。(2)由于生活上的落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灵封闭,性格孤僻。(3)对家庭及社会歉疚,对自己的生活焦虑不安。(4)生活的贫困使得他们看重金钱,爱慕虚荣,伪装自己的贫困。(5)面对压力他们选择逃避,甚至生活颓废,荒废学业。
二、采取的方法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就是由以上不同特征的学生构成的,而我们的学校也有责任、有义务肩负着将他们转化为心理健康、技术过硬、业务水平突出的专业性人才,所以我们至少应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亲情谈心教育
每周要选择一到二名学生谈心,以心换心。用宽容之心、仁爱之心、真诚之心,唤醒学生的心灵。用“期待”的目光、鼓励的话语、友善的接近、朋友的热情、长辈的爱怜、睿智的严厉呵护学生脆弱的心灵。用教师心中的暖暖亲情,萌发学生的亲情,在一次次的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化解孩子与祖辈之间的隔阂和矛盾。
2.角色替换教育
教师以父母和朋友的角色出现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给予他们父母般的关爱和照顾,朋友式的支持和鼓励,让这些学生感受到教师如父母如亲朋,学校是家庭良好亲情氛围。
3.心理干预教育
学校配备专业兼职心理教师,建立心理咨询室,有条件的学校还要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鼓励学生坚持写日记、周记,抒发他们的心声,为他们搭建倾诉的平台,教师坚持认真批改、点评,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告诉他们该怎样正确处理生活中的烦恼和问题,实现师生之间及时的沟通。
4.模范人物感召法
利用学科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通过书信寄情、亲情电话、网络聊天传递亲情;父母或亲人利用工作之余写亲情日记,写工作生活的酸甜苦辣,对孩子的思念和牵挂,跟孩子谈心等等。
5.主题班会突破法
通过主题班会、让父母或亲人走进课堂等方式,加强学生对父母或亲人的理解,教育启发他们认真学习,以良好的品德、健康的心理、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及监护人的辛苦养育之恩。
6.真心感动法
教师应多关心、体贴他们。要多鼓励,不指责;要像保护眼睛那样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告诫其他学生不要歧视和嘲笑同学,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减轻学生的焦虑、自卑以及惶恐等消极心理。
7.活动触动教育法
树立守正创新意识范文6
关键词:服务创新;建设发展;持续发展;整体素质
一、职业学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必要性
职业学校图书馆服务必须创新是图书馆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变化的要求。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信息量增大,知识爆炸,信息传播速度也加快。由于职业学校图书馆发展时间短,底子薄,加上历来重视不够,服务水平低下是不争的事实。比如在服务方式方面,目前职业学校图书馆的读者服务方式单一、被动。满足于进行借借还还、看门守摊、取书归架等事务,提供的服务主要是以图书馆为中心,提供包括馆内阅览、书刊外借、文献复制、参考咨询等在内的服务,这种服务方式最明显的缺陷是缺乏主动性,难以适应在校师生对知识和信息的多层次、多方位的需求。而作为服务主体,职业学校图书馆馆员整体素质不高,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缺乏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服务意识不强。与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工作预期的标准还有相当的差距,影响了服务的质量。
二、图书馆文化在图书馆建设发展的作用
1.图书馆文化是图书馆建设发展的智力资源。任何地方要想推动自身的建设发展,都需要注重构建知识和文化的基础框架,因为它的价值构成比重超于物质价值的构成。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实际工作所展示出的实实在在的财富。这些年来,我们已逐步从破旧的馆舍、简陋的设施、资金严重匮乏、老弱病残的人员、被称为“收容所”、“养老院”等老大难问题中走了出来,取而代之的顺应时展,不断引进、培养、挖掘智力资源,加快现代化、信息化进程,外观崭新别致,设施现代化,资金投入逐年递增,人员配置专业性、信息性、多面性渐趋合理,更直观地体现在服务理念、服务水平层面上,提升书香品位,共建和谐家园,已成为图书馆人的口头禅,极大的促进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丰富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间接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增长。
2.图书馆文化是图书馆建设发展的精神动力。文化给一个地区的经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价值支持,图书馆文化指导和支持了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不然建那么多图书馆?资金上那么支持?这是因为大家都看到了它的作用和价值。虽然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经济制度、管理手段都在不断修改完善,但缺乏与文化的理论价值观的匹配,早晚都会被抛弃。
3.图书馆文化对图书馆的馆藏、教育功能有着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构建现代文明和极具地域民族特征性的图书馆,最重要是从馆藏入手,无论是纸质书刊、电子出版物,还是网络信息存贮、、利用,都要注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及个人的需求,突出自己的馆藏特色,挖掘其个性特点,达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尤其是历史上先进的资料,现代本地区经济建设急需的文献资源,尽可能地收集、整理、开发、利用这些地方文献资源,以达到超前服务的目的,充分有效地发挥自身价值优势。
三、构建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要素分析
1.加强图书馆知识管理。随着网络信息系统的发展,图书馆信息管理的社会功能和地位正在受到威胁,如不改变传统的服务模式,引进知识管理体系,图书馆可持续发展能力必定会受到严重影响。知识管理不同于以往的信息管理,知识管理更注重的是知识的创新,将知识视为组织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以提升组织的竞争力为目标。图书馆要获得持续发展,就必须提升当前的社会竞争力,为此,进行知识管理势在必行。知识管理的内容是对图书馆可持续发展资源的管理,加强图书馆知识管理有利于图书馆可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目标是知识创新,而知识创新也是提高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构建创新性的图书馆文化。图书馆文化就是以图书馆为核心,通过特色教育和管理实现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图书馆用户的凝聚,另一方面是对图书馆馆员的凝聚。图书馆文化是增加图书馆活力,推动图书馆发展的强大动力。图书馆中的任何个体,不管处在何种岗位,他对环境的认识和对于变化的处理都是图书馆文化因素的使然和结果,因此每个环节和每项职能中都普遍地存在着文化创新的问题。
四、注重馆员的业务培训,提高馆员的整体素质
图书馆的人力资源就是馆员,人力资源价值取向主要看其对知识、技能、经验以及创新意识等的把握程度及实际水准,即指人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优秀馆员是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和财富,也是管理过程的第一能动要素,其实际作用的发挥与否将在整个图书馆管理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信息社会更要注重计算机管理手段在图书馆的应用,因此,应提高馆员们使用计算机的能力,运用现代化。作为一个存储文化的组织,图书馆如果没有文化和灵魂,则必定会消亡。特别是在今天这个数字信息环境中,创新文化正变得日益重要。面对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与网络技术,图书馆只有探索知识管理的服务理念,构建创新性组织文化,才能赢得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图书馆的管理制度需要不断的创新,以便能够更好的为我们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利.中国西部地区地方文献资论稿[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