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创造性的培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心理学创造性的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心理学创造性的培养

教育心理学创造性的培养范文1

【关键词】中学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尽管这种思维结果通常并不是首次发现或前所未有的,但一定是思维主体自身的首次发现或超越常规的思考。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颖独特是创造思维的具体表现。这种思维能力是正常人经过培养可以具备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呢?

一、指导观察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

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二、引导想象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

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数学想象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第一,因为想象往往是一种知识飞跃性的联结,因此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的支持。第二,是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第三,要有执着追求的情感。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例如,在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时,要求学生想象如何把梯形的上底变得与下底同样长,这时变成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如果把梯形上底缩短为0,这时又变成了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问题一提出学生想象的闸门打开了:三角形可以看作上底为0的梯形,平行四边形可以看作是上底和下底相等的梯形。这样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想象思维的能力。

三、鼓励求异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没想不到,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要求异必须富有联想,好于假设、怀疑、幻想,追求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即与众不同的思路。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学生在求异思维中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简捷方法,有利于各层次的同学参与,有利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诱发灵感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大体是指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它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运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总之,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有创见的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如何,决定一个人能否在新奇事物或困难面前采取有力对策,决定一个人能否独立地解决难题和实践中有所发明和创新。数学教学中,在培养逻辑思维的同时,尤其应重视直觉思维与发散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一方面,在数学教学中重视类比联想、归纳猜想、观察实验等直觉的合情推理;另一方面要通过一题多样,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让学生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思考,讨论各种成功的解法和解题策略,使其思考和讨论的结果具有新颖性、多端性、伸缩性和精细性。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创造自己独特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思维灵活开阔,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人贵在创造,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才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让我们共同从课堂做起。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 编.数学教学论(21世纪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教学系列教材)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2.

[2]弗罗伊登塔尔 (Freudenthal).数学教育再探(中小学数学教学论著译丛)(Revision mathematics education)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01.

[3]刘咏梅.数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10

[4](日)多湖辉.创造性思维.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10.

[5]余达淦.创造学与创造性思维.原子能出版社2003-11.

教育心理学创造性的培养范文2

[关键词] 英语教学 行为主义 认知主义 人本主义

一直以来,英语教学工作者总是在考虑如何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在现阶段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老师们越来越意识到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外,还要研究学生心理,把心理学知识运用到英语教学过程中去,这样,英语教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教育心理学的行为主义学派

1.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

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实验,反对内省,它提出刺激-反应(S-R)的公式来解释人的心理活动。在外语教学中,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认为,语言是一种行为,是通过反复刺激和反应,反复操练形成习惯的过程。他们认为,学习语言要听说领先,读写跟上,通过口语训练掌握外语。利用心理学上的这种剌激反应理论,强化操练,最终形成自动化的习惯,达到脱口而出,从而学会语言。这就是在直接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听说法(Aural-Oral Method),它是用新的理论武装起来的,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和结构语言学的句型训练的体现,它在理论上比直接法更为完整,为大家所熟悉的《英语九百句》(English 900)就是按听说法的理论编写的。此外,还有《新概念英语》 (New Concept English),《看、听、学》 (Look, Listen and Learn),《学好英语》 (Success with English等。我们现行的教学大纲和教材都吸取了听说法的一些教学原理,强调用听说法进行教学,即听说领先,读写跟上,加强言语技能的训练,把听说领先法作为高职英语的教学法。教材与教学均突出了句型训练。词汇要通过句型、话语去学,讲单词尽量不用本族语。语法学习要在句型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归纳,以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2.行为主义学派的视听教学法

行为主义心理学通过刺激―――反应(S-R)公式来解释人的心理活动,该模式对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导致了“视听教学法”的产生,它强调图像和录音刺激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既然语言是后天发展的刺激和反应,是条件反射形成的,那么学习语言最关键的问题是充分运用大脑机制,在课堂上多看多听多练,为学生创建良好的语言环境,巩固和提高学习效率。在现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不只加重了视听课的课时,连传统上只注重教师讲授的精读课也加入了大量的视听内容,充分体现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对英语教学的影响,并且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听说教学法以行为主义理论作为其理论依据,对英语教学改革起到了促进作用,但也有其不足之处。就是把英语教学局限于某种行为模式中,忽视了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创造性,削弱了教师在语言学习中的指导地位。为了弥补其不足,认知心理学开始在教学中得到应用和发展。

二、教育心理学的认知主义学派

1.认知主义学派的基本理论

认知心理学以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oam Chomsky)为代表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认为,语言是受规律支配的符号体系,人类学习语言决不是单纯模仿和记忆获得语言习惯的过程,而是创造性活用的过程。他强调以“学”为中心,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学习,不仅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培养运用英语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和学生之间要进行丰富的多向交流,讨论或合作性地解决问题,提倡合作学习和交互学习,教师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因此,强调要通过学习和掌握语法规律来学习语言。他认为,人类能借助有限的规律推导、转换、生成无限的句子。著名心理学家卡鲁尔(J•B•Carroll)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认知教学法”(Cognitive Approach),把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应用于外语教学,重视人的思维能力,重视发挥学生的智力因素,重视对语言规则的理解,着眼于培养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认知学派认为行为是以意识为中介,受意识支配的;学习在于依靠主观的组织构造作用,形成完形的“认知结构”,主体在学习中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盲目的。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是寻求知识和信息加工的过程。知识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教学就是引导学生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主来建构知识。所以认知心理学派关注和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认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的驱动力,学生没有学习动机,就像机车没有发动机。学生有了学习动机,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能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

2.认知主义学派的发现学习法

认知心理学家提倡“发现学习法”,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活动发现规则、原理,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还认为学生的学习应是有意义的学习,有意义的学习就是认知学习。它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新内容与已有知识之间需建立联系,二是学习内容能与已有知识结构联系起来。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相互作用,导致新旧知识意义的同化,从而不仅使新知识获得了意义,也使旧知识得到了修饰而获得新的意义。换句话说,人类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该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英语阅读,这样文章的主题句、文章体裁的特点和结构规则只是影响阅读理解的重要外部条件,而阅读者原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则是影响阅读理解和分析技能实现的内部条件。

三、教育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学派

1.人本主义学派的基本理论

人本主义学派亦称情感学派。这一学派主要研究和关心的是人的本性、内在情感、智能、潜能、目的、爱好、兴趣和价值等人类经验的一切方面,其思想渊源和哲学基础是西方人道主义传统和现代存在主义思潮。该学派认为认识是主体内部预先形成的结构的展开,学习是个性、潜能和价值自我表现和实现的过程。教学是一个行为制约过程,其实质关键在于创设一个能产生预期结果的情境。这个情境对学生有“操作性制约”作用和控制引导作用,即教学就是为学生的自我实现创造一个安全的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教育过程。

2.人本主义学派的情感教育法

人本主义学派肯定人的本性,重视人的内在需要,强调人的创造潜能的实现。这些是对传统教育的挑战,特别在重视发展学生个性,发挥学生潜能方面,对我国教育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基础英语教学中的“愉快教育”、“轻松学习”理念就是从情感教育入手,强调教师创设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参与教育过程,从而使英语教学的过程成为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地发掘潜能、发展个性和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人本主义学派”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提倡创造“真实”、易于“接受”和“理解”的人际关系,在亲密、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中,使学生对英语学习有安全感,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是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环节,也是英语教学改革中人文精神和情感教育的要求,学生往往是出于对老师的感情而热爱他所教授的课程,学生是尊重老师的,喜欢热爱学生、博学多才的教师。作为教师,一方面,要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师德修养;另一方面,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中去,平时以表扬为主,寻找后进学生的闪光点,只要有微小的进步,就要加以表扬,要以赏识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要努力创造条件使具有不同才能的学生都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

四、教育心理学原理在英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英语教师如何在实际教学中重视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活动规律,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特别是学习心理学指导具体的英语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这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另一个重要问题。笔者拟就这方面谈几点认识。

1.掌握学习语言的一般心理机制,并运用于英语教学实践

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都认为,语言是后天发展的剌激和反应,是条件反射的形成,是第二信号系统的建立。他们认为首先是外界剌激,然后大脑做出反应。而语言是人的潜在认识能力和语言能力的自然表现,如听说能力、模仿能力、创造能力等。因此,学习语言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是大脑机制充分地运用起来,这是一个极重要的因素,这就是所谓认知。语言是行为、习惯和经验,语言又是理性、智慧和天赋。也就是说,语言既是模仿,也是创造。语言的学习要模仿,但不能单纯机械的模仿,还要通过运用人的大脑思维。进行创造性的模仿,在交际中不断运用、磨练。为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要遵循外语学习心理机制的特点,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1)英语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要根据实际条件尽可能创造外语环境,在情景中进行学习。(2)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步使学生学习英语能象幼儿学说话那样由不自主到自主地学习。(3)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教学方法方式要灵活多样,让学生在容易受到鼓励和强化的情况下进行学习。

2.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要有所侧重地组织英语教学

青年学生可塑性强,不害羞,性格外向,模仿力强,爱说好学。教师要利用这些特点,抓住有利时机,通过直观手段,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搞好这个阶段的教学对今后学习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年龄增长和学习内容增加,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也随之变化。他们对于学习上的机械模仿以及直观讲解的兴趣逐步减弱。性格由外向逐步转为内向,学习自觉性和独立钻研能力逐步建立,理解记忆强于机械记忆。这时,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自觉地进行意义性和交际性的操练,在实践中感知语言材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和对比,去认识语言规律,掌握语言结构,培养独立运用语言的能力。

3.发展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

在现代教育里,教学的目的不能局限于使儿童单纯地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发展智能。发展智能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外语教学也是如此。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培养智能的活动必须在情绪高涨的气氛中进行。也就是要在外语情景中用启发式进行教学,注意精讲多练,通过提问、对话等进行交际。练习内容要新颖、生动,形式要多样、灵活,同时调动多种分析器官参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强烈的智力活动,而不是“填鸭式”地满堂灌。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通过认知、加工、创造、运用,提高语言水平。在注意发展智力的同时,要培养和发展非智力因素,运用社会心理的归因理论,即人们对自己的行为或他人活动的因果关系做出解释,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学习中最重要的因素,而激发学习动机就要提高学习兴趣。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通过直观教学,利用感彩浓厚的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生动的直观兴趣不是目的,但有利于调动自觉兴趣和潜在兴趣)。自觉兴趣表现为求知欲;潜在兴趣表现为情感、意志、目的,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要加强思想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热情,增强毅力,加强信心,产生学习动机(尤其是内在动机),并培养勤学好问、善于思考的精神

4.注意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心理协调,提高教学效果

教育心理学创造性的培养范文3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创造力;问题情境

创造性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进行主动地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品质。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人们完成创造活动的基础,如何培养这样的思维能力,需要从如下几方面努力:(1)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品质,包括学生独立性、发散性思维品质,善于想象的品质,强化想象力训练。(2)优化教学过程,积极参加多种社会实践活动,不断丰富自己的实际创造经验和体验,建立宽松的目标管理机制等。笔者认为课堂作为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主渠道,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创造力的培养意义重大。

一、理论依据

1.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多种多样,同一种因素可能促进也可能阻碍创造性的思维。这些因素包括:智力因素、人格因素和环境因素。其中环境因素又包括:家庭因素、社会文化以及学校环境。作为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在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潜能的开发方面往往比家庭教育与社会文化影响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学校环境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1)教师素质影响青少年创造性的发展,民主型教师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2)课堂与班级气氛影响。(3)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影响。(4)评价标准影响。对于一个学习任务的达成,若评价落脚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生成,而不单单关注结果或分数,那么这种评价有利于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

二、案例分析

1.通过联想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有关联想,我个人查阅资料总结有如下几种方式:

(1)接近联想

接近联想是指由于时空上的接近而引起的不同事物间的联想。例如在必修2生物教学中提起减I分裂中期的细胞特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细胞的赤道板上),就可能联想到减I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移向细胞的两极。这就是一种时间接近联想。当看到植物的根时,可能会想到茎和叶。这就是所谓的空间接近联想。

(2)因果联想

因果联想是指由于两事物间存在的因果关系而引起的联想。这种联想往往是双向的,既可以由原因想到结果,也可以由结果想到原因。在科学研究中,得益于因果联想的例子很多。1928年,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弗莱明在做实验的间隙很偶然地发现培养在培养皿中的葡萄球菌不知何时被污染而发霉,而霉团周围的葡萄球菌也被杀死了,葡萄球菌只能在离霉团很远的地方生长。他立刻想到也许这些霉菌就是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克星”。

2.通过求异思维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求异思维就是平常我们经常所说的“举一反三”。

例如:教师提出“吃XX核酸补人体核酸”,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试简要说明理由。

此题的问题情境类似于“胰岛素能口服吗?”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口服后要和其他生物大分子一样被消化分解,不可能直接进入细胞,但蛋白质水解后的产物氨基酸被吸收后可以作为合成蛋白质的原料。“吃核酸补核酸”问题的处理方法及结论就与“胰岛素能口服吗?”这个问题一样了。反思之后,学生对人体能否利用某物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不会盲目地相信一些基因广告保健品了。

3.加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思维的批判性就是敢于并勇于对自己原有的思考和结论以及权威的结论产生质疑,并想方设法进行证明实践。

例如,脱氧核糖核酸的水解终产物是( )

A.4种脱氧核苷酸 B.CO2、H2O、含氮废物等

C.磷酸、4种碱基与脱氧核糖 D.核苷酸

解答本题时学生很容易受蛋白质、糖元等消化终产物思维定势的影响而错选A,也可能由于审题不慎,受代谢终产物思维定势的影响而错选B。事实上DNA分子组成有3个层次,其水解产物既不是4种脱氧核苷酸,更不可能是CO2、H2O和含氮废物等,而是磷酸、脱氧核糖和4种含氮碱基。这与蛋白质、糖元等有机大分子不同。只有仔细审题,大胆质疑,才能思路广阔,充分运用题示信息,筛选出正确答案。

总之,高中生物不再延续初中生物的形态学层次的教学内容,已将研究与学习内容从直观转入微观,从而进行细胞层次,甚至是分子层次的知识的学习以及讨论生物界的共性问题或是物种的起源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的问题。因此,生物学不再是一门只靠单纯的背诵、记忆就能掌握的学科,高中生物展示出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应有的理性魅力,需要学生以理解为基础,将知识升华,从而形成一种唯物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这一过程中,创造性思维势必会得到培养与锻炼。

参考文献:

[1]张景焕.教育心理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教育心理学创造性的培养范文4

【关键词】学习主体性 大学生 教育心理学

一、引言

如何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如何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水平?我们除了从设立高等教育重大改革项目、建设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体系、提升高校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建设高校创新环境等方面研究,也应该另辟蹊径,重新思考和探究我国当代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中的学习主体性问题,转变根深蒂固的师本模式,为高校大学生的培养提供借鉴方法,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二、主体性学习理念的探析

主体性学习又称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教师的科学指导是前提条件,学生是教育和学习的当然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这也是教育的基本方式和途径。广义的主体性学习是指个体通过多种手段进行有目的的、有选择的学习活动,从而实现以社会为条件的人的和谐发展,相对于广义的主体性学习而言,笔者认为研究在高校情境下的狭义的主体性学习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更直接的作用。

从主体性学习理念的内涵中不难看出,教学方法和学生是该理念的核心,其提倡学生将学习方式从接受式变为发现式,摒弃了传统教育强调的知识积累的量而重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只是进一步学习的物质基础,学会学习的方法才是长久学习、深入学习的根本。主体性学习理念是对以教师、课堂、课本为中心的师本教育模式的逆向思考和变革,其重视学生主体、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科学思想,必将成为当代教育的重要新特色,推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三、主体性学习理念的起源探析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着的,新事物的产生必然伴随着旧事物的消亡,作为高等教育新思路的主体性学习理念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传统教育多是以教师的传授为中心,在当时对教育理念、理论研究相对缺乏,教学环境相对单一、保守的情况下,这种以单向传输为主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较快的掌握知识,获得相应的工作技能,尽快参加祖国建设,因此其存在和发展符合当时社会生产力的要求。然而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提高,我们获知了越来越多的先进教育理念和国外教育案例,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所提倡的“从学生的天性出发,促学生的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师本教育的矛盾日益显现,主体性学习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主体性学习的产生不仅仅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而且具有其理论支撑。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神经心理学、脑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使得我们对学习过程、性质、方法等全方位的研究成为可能。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接受式的学习主要依靠重复性的记忆来掌握知识,在漫长的学习生涯中需要不时地温习旧的知识以弥补记忆上的缺失,这种依靠量的积累为主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带来了巨大负担,具体表现则是学生在课后需要完成大量的习题作业,其在短时间内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不利于学生良性的、长远的发展。高等教育不仅是要求大学生获得知识,更要求他们能够学会研究问题,学会研究的手段和方法,在更深、更广的领域能够开拓自己的一片天地,学会学习远比知识重要。主体性学习正是强调让大学生进行发现式学习,进行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其定会在突破传统教育束缚之后逐渐深入人心,并且在教育实践中得到验证和提高。

四、实践主体性学习理念的方法探究

如何让大学生更高效地学习纷繁复杂的知识?如何让大学生主动去钻研专业问题?许多站在教学一线的高校教师根据自己的授课经验提出过一些想法,笔者认为,提高大学生主体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是要培养大学生们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并在学习课内知识或者进行课外实践时加以运用。为此,笔者对课内学习和课外实践方面提出以下思考。

1.会读。在传统的课内教学中,学生是听者,教师是授者,学生主要靠教师的讲授对知识进行记忆和掌握,授课者能力水平的高低,上课效果的好坏都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主体性学习理念将教师的教授放在次要位置,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要“会听”更要自己“会读”。“会读”不是重复的朗诵,进行所谓的“肌肉记忆”,而是在每一次的阅读后进行思考和提问,先搭建起总体的知识框架,再次阅读后对知识的细节之处又会有更深的理解,再对知识框架进行补充,如此反复后所形成的知识体系符合科学的学习认知过程,各部分的小知识可以相互推敲、演绎,这样学会的知识比死记硬背获得的知识更为科学和持久,更有利于大学生的良性、长远发展,这也是古语“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精髓所在。

2.会记。记忆是一切智慧的源泉,与传统教育中通过反复朗读、练习获得的记忆不同,主体性学习应提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记”和“读”联系起来,记忆的是从阅读中建立的知识系统的逻辑关系,强化记忆的过程也只是对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再次推理和演绎,而非重新记忆各部分知识具体是什么。这种科学的记忆方式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在对各部分知识进行推理演绎的过程中学生也会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

3.会思。高等教育应当重视大学生对哲学知识的学习,学会思考有助于锻炼大学生分析问题、多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能够迂回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思辨的作用不仅影响着大学生对社会科学的学习,也影响着对自然科学的学习。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就曾坦然自己能够在物理学上取得巨大成就,得益于自己的哲学头脑。哲学对大学生学习各类科学知识是大有裨益的,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应当重视学习哲学的重要意义。

4.认清自己。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从他们学习知识的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的,作为学习的主体,大学生除了对作为客体的科学知识有正确的认识外,还需要对自身有科学的把握。具体来说就是要了解自己学习的特点和习惯,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长处和薄弱点,并据此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式,在学习实践中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以最佳的状态呈现。如何才能学得快、学得劳,都只有靠学生自己亲自体验和感悟,具有很强的不可替代性,对自己认识得越充分,学习的效率就会越高。

5.重视合作。大学中的专业课程往往要求学生完成一项课题研究或者工程设计,如何让一个学生主体在面对大型的问题时能不惊慌失措,笔者认为,鼓励合作探究是可以尝试的方法。合作探究学习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创设情境为关键。教师在布置课程设计时应当鼓励学生分组成若干个团队,向组员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再由组长分配具体任务,并对组员的表现进行考核。组长在分配任务时应当充分考虑各组员的能力所长,分配相应的任务,做到大家都能够为设计成果出力,都能够有所收获。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或拓展课程设计的内容,使整个实践过程富有个性化和创造性。

五、结束语

总之,高校教师在课堂内外的教学中应当主动运用和实践主体性学习理念,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规律,注意引导学生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让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钟铧. 论大学生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性参与[J]. 安康学院学报,2008,20(3).

[2]屈林岩, 王言根,宋毅. 大学生学习改革与创新研[J]. 中国大学教育,2004(6).

教育心理学创造性的培养范文5

一、创设激趣情境,唤起创新意识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英语的关键;是组织、制约、支配学生学习的本质所在;是学习者逐渐把知识转化成能力的过程。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特质,包括冒险心、挑战心、好奇心和想象力。

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他强调了兴趣在智能开发中的导向作用。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探索某事物的心理倾向。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要充分发挥“以趣激学”的因素,运用幻灯、录像、图片、电子课件、音乐、游戏等教学手段,辅之以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启示,创设情境,不断设置“兴奋点”,让学生处于“兴奋区”的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创设联想情境,激发创新机智

创新机智是指千方百计运用前所未有的新观念、新角度、新方法去反映和提示事物的本质,它是发散思维的本质特征。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已学语言材料,多角度、多方位设计多种形式的思考,发展学生横向、逆向、类比、联想等思维,使学生摆脱思维定势,产生超常的构思。如通过英语词汇及句型的操练对学生进行类比、多解、多变的思维训练,给学生提供充分锻炼、展示自我的机会,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质疑求异、大胆创新,引导学生“见人之所皆见,而思人之所未思”,使学生的思维具有独特性、独创性,最终达到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达到创新的效果。

三、创设和谐情境,营造创新氛围

教育心理学创造性的培养范文6

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那就是教育技术可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但是它不可能自然而然的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教育技术在解决具体的教学问题时无能为力。感性的认知是不能被理性的结论所代替的。当然抱怨、发牢骚不是解决之道,一个学科缺乏思考只能说明这个学科还十分幼稚。对于我等教育技术专业的小鱼小虾,静下心来看看书、做点实事才是求学、为人之根本。

教育技术本身是偏应用的学科或专业,但是除了技术外,教育心理以及教育学、甚至社会学的重要性应该突出来,现在的技术不总是强调系统理论吗?认识社会、认识人同样是一个系统理论的作用。不要等到自己搞了一辈子才有些“悟性”的东西。作为人的学习过程来讲,无论国外与国内,人的认识过程是有相同的规律可遵循,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国外的东西会比较好,最重要的一点,他们设计系统时,比较考虑人的心理活动的特点。我们国家对心理学理论的认识有了普及化的趋势是近些年的事情,而且,以前的心理学教材让人学起来实在没什么兴趣,人的心理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我们学理论而不去分析人的行为心理的特点,使心理学系的学生毕业后马上运用的能力又不强,这就更会让人怀疑心理学的科学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向前发展,现代教育与信息已经无法分开,这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各种技术(包括视音频、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对支持和提高教与学的效果是肯定无疑的。在一些有条件的学校中,投影仪、幻灯机、多媒体等电教设备实施已经进入了课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正确合理的使用这些电教器材,才能够真正发挥他们的作用,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此外,认真研究学生的认知结构,结合认知学习理论,潜心钻研教学教法,进行教学设计,同样能够优化教学。由此可见,将认知学习理论与教育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曾经说过:“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作为内驱动程序系统中积极活跃的心理因素,对于学习起着催化剂的作用。所以说,激发和维持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指向学习活动的动机类型,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认知内驱力是指一种掌握知识,技能和阐明、解决学业问题的需要,即一种指向学习任务的动机,求知的欲望。认知内驱力既与学习的目的性有关,也与认知兴趣有关。因为当一个人清晰的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并以它来推动自己的学习时,这种学习的目的就会成为一种有力的动机。而具有认知兴趣或求知欲的人常常会废寝忘食、津津有味的学习,并从中获得很大的满足。所以认知心理学家指出,教育的主要职责之一是要让学生对获得有用的知识本身发生兴趣。在缺乏交互式学习的传统听说课堂上,学生以听为主,处在被动的信息接受的地位,可以使学生由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积极接受者和知识运用者。各种多媒体软件可以提供许多非语言素材,如时代的背景、形象及心理活动等,图文并茂,动静结合,视听并用,这种全信息表达为教学提供逼真的表现效果,同时提供了图形、声音和语音等交互界面和窗口,使学习者灵活方便的操作控制学习,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心理学表明,感知越具体,表象形成就越清晰、深刻,越有利于促进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从而建立概念,培养能力。认知心理学认为创设感知意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出一种“不协调”,将学生引入一种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中去。多媒体教学所创造的美妙的教学情境,适时适度地为学生提供直观刺激变抽象为具体,可集中显现出时空变换的流动美,视听兼备的立体美,景色物体的色彩美,师生的和谐美。这种情境能把学习的内容在大和小、动和静、远和近,快和慢,局部整体,外表和内显之间相互转化,打破了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给学生在视、听、思等方面带来的局限,学生的视野可在瞬间内完成时空的大跳跃。这就加大了教学的密度,极大的节省了教学时间,尤其是教学信息传递的增值率扩大,多次反复重现和化抽象为具体的特点。是教学内容鲜明生动,富于感染力,减轻了学生的负荷,优化了教学效果。

认知心理学家沃特海默依据自己对在校生的实验,宣称儿童普遍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传统的教育制度往往被传统逻辑和联想心理学理论所支配,应对阻碍儿童创造思维能力发展负责,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它具有的色彩、形象生动的画面以及富有情趣的解说会使学生处于惊奇探索的学习氛围中,既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又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激发,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的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思维是很活跃的,对同一个问题往往有不同的见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造一种民主的氛围,鼓励学生能够大胆地各抒己见,往往可以使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增强其思维能力。

认知学习理论可以促进教育技术的发展,而教育技术的广乏应用又实现了教育的优化,因此如何将认知学习理论与教育技术相结合,成了教育技术领域广乏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以学习者为中心,这是基于认知心理学的教育技术的本质特征,也是形成学习者自己的认知结构的前提。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中,是由教师控制教学,这意味着教师把学习任务、目标和策略强加与学习者,使得学习者不会思考,变得懒惰。而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多媒体教学中,是由学习者自己控制自己的学习,学习者有着较高的学习动机,学习者会积极思考,积极与环境交互,可以对信息进行有意义和创造性的加工,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过程的同部组织起来的技能”,是处理内部世界的能力。在教育技术中计算机的运用不再像以前一样,只是作为教学传递的工具传递知识或训练及技能,现在更多的是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注重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为此,教学软件的类型也变得多样化,除了过去大量开发的练习型、辅导型、游戏型、模拟型软件外,问题解决型软件开发有了很大的进展。这类软件除了传递有关的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提出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简单的了解有关知识就可以完成,而是需要学习者参与到其中去,运用发现法进行学习。强调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它的特点是关心学习过程甚于关心学习结果,要求学习者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过程中。发现学习有利与策略性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合理知识结构的形成。

当前,认知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研究结果层出不穷,对教育技术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教材一方面要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而改变教学方式,还必须研究和应用不断发展的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的认知学习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与学,从而达到在教育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最优化。因此,探讨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和研究方向,研究教育技术的观念更新,把握课堂教学的未来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喜新不厌旧”的教育技术来说,对新思路、新方法有着天生的敏感,不时地把这些新的思想和方法融入自己的研究之中。认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共同为现代教育学提供了新鲜血液,教育技术又从教育学的母体中自然而然地吸收到自己的体系中来。

鉴于教育技术是心理学、教学理论和应用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教育技术学要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我认为首先应该搞懂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她不是纯理论的思辩,也不是纯技术的盲目发展,应该把客观——实验模式和主观——经验模式相结合。

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教育学、教育哲学本身都是教育科学的分支体系,本是同根生的学科,当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构建一个树型的体系:教育技术是主干,心理学和教育学是两个分支,而这两个分支又分为许多小分支,包括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教学论、德育论,但是任何一个分支都是与其它分支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参考文献]

[1]张庆林主编,《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如何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和思维》,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0月

[2]吴红骏,赵洁,《运用认知学习理论改革远程开放教育的教与学》,2000年

[3]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4]欧阳仁宣,《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认知能力》,1999年

【摘要】教育技术学是一个范围很广的学术体系,包括许多分支学科。它不应是信息技术或者网络的压缩版,更应该包括一些人文认知学科,比如心理学就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心理学理论教育技术学

心理学在我脑中的定位一直是一门很高深很神秘的学科,当个心理医生也曾经是我孩童时的梦想。进大学的第一个学期,我第一次接触到了心理学这门学科,可是到了学期结束,我只有一个感觉,就是只记住了一些结论而已,并不清楚这些结论成立的条件是什么,它是如何得来的。毕竟抽象的理论和短短几节课是不可能让我们对心理学有太深刻的理解的,也就谈不上在今后的学习中将它与教育技术联系在一起,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