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范文1

【关键词】战略新兴产业,经济增长,江西省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很多学者对新兴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新兴产业发展对于优化我国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新兴产业由于其有较强的创新性,且处于生命周期的成长期,容易产生比较旺盛的产品需求,对经济增长有不竭的推动力。因此对扩大就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数量提高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切合我国现阶段发展实际,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长久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在全球新一轮的经济发展大潮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其自身的重要使命,在我国现阶段发展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作用不仅体现在其对核心技术的掌握与前沿科技的运用上,更重要的是它要运用产业自身的优势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推动相关产业发展,积极扩大内需,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二、江西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和升级,2009年 12月,江西省率先在全国了第一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江西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对江西省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过三年多的时间,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平稳高位运行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着不少问题。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较好,但整体产业规模较小。

作为江西省未来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较好,对江西省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加。2012 年江西省全年实现地区产值 11583.8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占比重仅为 13.54%,还不到 15%。在《江西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2015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要力争达到 1.5 万亿元,经济总量占江西省的比重要提高到 60%。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大力发展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扩大产业发展规模。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但产业之间发展不平衡。

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生产能力迅速扩张。2012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从 1 月到 12 月,累计同比增长幅度在 21.6%到 23.4%之间稳定波动,其中有五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增速高于江西省平均水平,这五个产业分别是: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航空制造,光伏,文化及创意,绿色食品。2012 年实现利润增长的产业是:风能核能,非金属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半导体照明,绿色食品制造,生物及新医药,金属新材料产业。利润出现下降的产业是:光伏产业、航空制造产业和文化及创意制造产业。金属新材料产业的利润是 163.99 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8.4%。虽然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但产业之间发展不平衡,应采取措施防止产业之间的差距继续拉大。

(三)产业集聚格局初步形成,但区域发展不平衡。

江西省注重发挥资源优势,夯实产业基础,引导企业集聚,不断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布局,产业集聚格局初步形成。金属新材料产业大力打造“世界铜都”-鹰潭,加快建设南昌铜精品产业,同时把上饶、抚州、赣州发展为铜加工聚集区。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围绕南昌、景德镇、上饶、宜春、赣州来重点布局。半导体照明产201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收入鹰潭、新余、南昌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774.08亿元、1385.04 亿元、1232.25 亿元,合计为 4391.37 亿元,占全部主营业务收入的 51.43%;而其它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合计为:4146.83 亿元,占全部主营业务收入的 48.57%。鹰潭、新余、南昌三地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收益较多,而其它地区从中收益相对少,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

三、江西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路径选择及对策

(一)合理引导规划,发展本地区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省内现有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高新技术产业中选拔具有较强优势的产业进行优先布局,从全省的高度对这些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进行总体规划,制定长期有效的发展规划,为属于同一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横向的竞争与合作平台,发挥产业内部互促力量,为实现并加强全省范围内的产业综合实力奠定基础。建立全省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各市区初具规模战略性新兴产业联动发展,形成以大带小,大型产业重拳出击、深入拓展自身优势,小型产业稳步前进、逐步占领市场的省内战略发展格局。

(二)拓宽融资渠道,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战略与指导意义,但是由于其带有新兴产业的色彩,并且大多数依靠先进科技作为企业发展的支撑,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具有投资额大,实现经济效益回报时间长的特点。又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发展还不成熟,因此对该类产业的投资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但是风险与机遇并存,要想实现产业的发展、经济的跨越,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是必要的,大量资金支持是产生重大科技成果的必要条件。

(三)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战略性新兴产业既具有高新技术产业所要求的科技含量,又包含新兴产业所代表的前沿性,因此科技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最重视的因素江西省依据本省具体情况,对本省未来的技术发展战略准确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此基础上,完善创新体制机制,从财政、金融、法律等方面对积极创新的企业给予优惠,对先进技术成果给予产权保护,充分调动省内各方积极性,同时为省内各种知识、技术交流创造机会,多管齐下,齐抓共管,大力推进江西省技术创新、技术研发不断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1]艾伯特·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陈仲常.产业经济理论与实证分析[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

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范文2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部经济;空间布局;产业趋同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3)02-0106-04

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被列入我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被作为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由于其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低、成长潜力大和综合效益好等优势,加上国家一系列极具激励性的政策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受到各地方政府的青睐,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产业布局不合理引发的产业同质化严重、恶性竞争的问题逐渐凸显,成为了制约其科学发展的一大瓶颈。通过企业总部与生产制造基地的空间分离,优化不同空间的资源配置来构建“总部一生产制造基地”产业链,进而促进区域之间的产业合作的总部经济模式无疑为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创新经济发展形态解决好产业布局协同等问题

在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的推动和自然资源的硬约束下,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各国转入了发展以知识技术密集、高附加值、成长潜力大、物质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和综合效益好为主要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时代,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了诸多国家和地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提升经济发展竞争力和抢占经济发展主动权的重要战略。在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如众多国家一样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层面,近年来相继出台了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列入“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并提出了“十二五”末和2020年的具体发展目标。与之相适应的是,各地方政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积极性也非常高涨,纷纷制定了本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重点产业、目标和扶持政策。至此,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当今世界的新一轮产业浪潮,确实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该成为未来时期我国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然而,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要求,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与之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也逐渐暴露出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1)区域之间战略性新兴产业趋同现象严重。有关资料表明,我国28个省份把物联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不少省市把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部列入其发展规划,拟打造新能源基地的省市达到18个,计划建设中国“动漫之都”的省市达到50多个,约有20个省市将动漫作为新兴产业发展重点,90%的地区选择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产业,约达80%的地区选择发展节能环保产业,选择发展生物育种和新能源汽车的地区也分别达到了60%和50%。战略性新兴产业趋同现象不仅表现在产业选择上,而且在产业政策上也有所体现。2010年,全国29个省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政策支持中,16个省市提出设立财政专项,23个省市拟建立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21个省市要求加大税制支持,21个省市准备设立重大项目和示范工程。产业趋同问题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直接表现为:不同区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因缺乏互补性和协同效用,很容易产生对同质稀缺资源的争夺进而引发恶性竞争,造成资源分散使用,降低资源配置效率,不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规模经济的形成,甚至可能会导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结构失衡。(2)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发展与地区资源禀赋匮乏矛盾突出。部分地区南于缺乏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规律及自身资源禀赋的认识,过于盲目追求“大而全”的产业布局,同时发展多个甚至是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既分散了有限的政府资源供给,弱化了资源的配置功能,又因经济基础、区位条件、文化环境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导致“水土不服”而“后继乏力”,难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规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3)产业发展和管理机制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不匹配。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产业的高端环节,对技术、知识和资本聚集程度要求较高,但从现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情况来看,部分产业园区由于定位不清,所引进产业层次不齐,产业链层次较低,难以形成高端产业集群,极大地制约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发展。事实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一个产业选择、产业政策、管理体制和产业布局综合的统一体,现实存在的产业布局及由此带来的相关问题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瓶颈,亟需创造新的经济发展形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优化和形态创新,进而促进其科学发展。

二、总部经济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全新的视角

总部经济是指将企业的总部与生产制造基地分离,把企业总部集群布局在具有资金、技术和高端人才等战略资源高度密集优势的区域,把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区域,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佳空间耦合,带动经济效益成倍增长行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总部经济符合国际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潮流,具有高端资源集聚、知识含量密集、关联带动效应明显、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强劲等显著特征。总部经济主要是通过将总部和生产制造基地分离的模式来实现不同空间的资源配置,促进区域间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和缓解产业间的同构无序竞争等,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这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对于解决当前不同地区之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同构、产业恶性竞争突出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总部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合理布局。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构问题的产生,从政府层面上看是因为政绩考核对GDP的过度依赖、战略性新兴产业巨大的发展前景和一系列刺激政策的激励驱动,而从产业经济发展的层面上看却是区域产业规划布局的“无序”或者失灵,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空间格局,导致产业价值链在区域内相互重叠,与区域资源禀赋相互背离。而总部经济中的企业总部与生产制造基地在空间的分离,实际上就是企业价值链的区域分工与整合的过程。它通过把产业链中的高端环节和低层次环节分别向具有各自优势的区域转移,为中心城市与发达地区分工合作的协调发展构建了链条和平台,在不同区域之间形成了分别与区域资源禀赋优势相匹配的总部经济框架。正是因为这种基于企业价值链的区域分离契合了不同地区要素禀赋的优势,使不同区域更能够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降低了整个价值链的生产经营成本,有效地推动了产业的空间合理布局,进而促进区域合作的不断深化。由此可见,发展总部经济对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合理布局、解决产业同构问题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无序化竞争是产业同构产生的一个必然结果,这也可以通过总部经济模式得到进一步缓解。总部经济通过将总部基地与生产制造基地的空间分离,规制和区隔总部及相关关联区域的产业内容和产业形态,有利于促进不同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态的“固化”,避免在同一区域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各产业链环节发展重点的频繁置换,消除搞“大而全”产业布局的体制空间与学理基础的基础,逐步形成不同区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差异化格局,增强区域的互补性。特别是在总部经济发展构架下,通过“总部一生产制造基地”链条,在不同地区之间建立起“研发一生产一服务”的新合作模式,促使区域间战略性新兴发展由原来的因为产业雷同、产业同构带来的抢项目、抢资源、抢投资竞争逐步转向产业合作。

三、加强总部经济建设,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优化

(一)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部经济发展规划,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合理布局和科学发展

总部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都要受到区域的经济基础、资源禀赋、区位布局及制度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制约,要通过总部经济来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合理布局和科学发展,首先要建立和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部经济发展规划。从中央层面看,要加强宏观上的统筹、规划、指导和分类,与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型科技园区、创新型特色产业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开发区密切结合起来,科学规划全国的总部经济聚集区布局,并立足区域的经济发展基础、产业优势、区位优势和政策环境等实际,科学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部经济发展规划。明确各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部经济的定位、层次及互补关系,建立区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部基地的协调机制、资源配置机制,完善产业政策优化区域间的合作环境、合作机制和合作利益分配制度,强化区域之间的统筹规划,协调好不同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部基地之间(区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形成区域之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部基地共融互补、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蔡曙涛,2010)。从区域层面来看,要准确判断并把握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资源禀赋、区位优势或比较优势、区域经济承载量及市场前景,结合与周边省市的竞合现状,明确本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部聚集区吸纳企业总部的层次结构及规模,科学定位本区域在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部经济布局中的地位和功能,加强与周边区域的协调合作和产业链的构建,避免发生各自为战和产业趋同。考虑到现有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型科技园区、创新型特色产业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开发区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的基础和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部聚集区可以以此为基础进行建设。但是,从现实情况看,上述产业园区的产业层次各不相同,产业布局也不够合理,加上总部聚集区的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对企业总部不断整合和转型升级的过程,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部经济建设必须要有相应的整合和退出机制作为支撑。一方面,对创新能力不强、经济效益差、与总部聚集区产业结构不协调和带动效应不明显的企业总部进行升级改造;另一方面,及时整合优化那些定位类同、产业同构的产业园区,避免同质化竞争,浪费资源,增强总部集聚区的示范性、带动性和辐射性。

(二)探索总部经济竞争与合作机制,以总部经济集群创新效应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实践证明,产业集群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而总部经济本身就具有很强的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功能,因此,依托总部经济发展使其形成规模性的产业集群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这就要求必须做强做大总部经济聚集区,使其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吸引更多大规模和具有强大实力的创新型企业总部和研发、管理和营销等职能总部落户总部经济区。然而,总部经济聚集区并不是企业总部在地理空间上的简单扎堆和集聚,其作用发挥的核心在于实现资源的空间最优配置,如果总部经济聚集区的资源不能够充分利用,那么其结果必将是资源的浪费和企业总部之间的无序竞争。而从总部经济的内在要求来看,集群内部的企业总部是横向竞争与纵向合作的统一体,企业总部之间是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这种竞争与合作的平衡关系一旦被打破或者缺失,那么总部经济的集群效应就难以显现和发挥作用,总部经济聚集区内部总部集群也将难以形成足够的动力与活力。为此,必须探索和创新总部经济的竞争合作机制,使总部经济集群创新效应得到充分发挥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企业领导层转变发展观念和政府部门的引导及组织协调。对于企业领导层而言,要增强全局发展和合作共赢的观念,跳出本企业发展的局限,科学统筹规划,更加充分合理开发、利用好企业的外部资源,加强与外部企业总部之间的沟通、联系,与本企业相关的企业开展多方面、多渠道合作,建立起正式或非正式的协作、合作关系,促进企业总部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劣互补。对于政府部门而言,要积极完善产业政策和优化企业总部合作环境,大力推进企业总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总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推进研发、技术、市场和培训等合作创造有利条件,使总部集群的创新效能得到更大发挥,进而增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推动力。

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范文3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SWOT分析法;路径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12)02-0036-04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内,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国家提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范围,主要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转变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 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以河北省保定市为例,运用SWOT分析法具体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问题。

一、 保定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原则与目标

(一)发展原则

1. 优势原则。立足保定市现有产业优势,选准方向和领域, 重点发展短期内能够真正实现产业化的项目。

2. 市场原则。 一个项目的优劣不仅由其产品性能决定,更要适应市场的供求法则,满足“经济性”和“需求性”的发展原则。因此我们在考虑项目发展的时候,必须引入市场原则,通过市场来鉴定项目的优劣。

3. 创新原则。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既有“新兴”之意,也更加强调“创新”,发展新兴产业在经过一定时期的技术引进之后,必须将其“本土化”,通过技术创新,不断将其消化、吸收,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改进,使其完全为我所有。

(二)发展目标

按照《保定市“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到2015年, 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力争达到2300亿元,建成国际一流的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制造业创新和产业化基地,初步形成“中国电谷”发展框架,电子信息行业、新材料行业、节能环保行业的销售收入将分别达到300亿元、100亿元、50亿元以上(见表1)。

二、保定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一种在战略管理领域中被广泛运用的战略分析方法,其中,S(strength)代表优势,W(weakness)代表弱势,O(opportunity)代表机会,T(threat)代表威胁,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见表2)。

(一)优势分析

1. 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保定市地处京津石三角腹地,素有“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门”之称, 是环渤海经济圈和京津冀都市圈的重要组成。交通条件便捷,京广铁路纵贯南北,神黄铁路横跨东西,京石铁路客运专线正在加快建设,保津铁路已开工。“十一五”期间,已建成保津、保沧、廊涿、保阜等8条段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居全省第一,张涿、荣乌等5条段高速公路正在建设,初步形成“四纵四横”的高速公路网。保定地区矿藏资源较丰富。西部山区蕴藏着铜、铁、煤、锌、铝、金、银、钼、石棉、云母、石灰石、磁土、大理石等50余种矿产资源,是锌、石棉和大理石全国储量最多的地区之一。 曲阳县的大理石和磁土藏量大,质量好。涞源县金属矿藏种类和储量为全市之首;其中钼的藏量居华北首位。东部平原地区白洋淀周围的石油、天然气、地热蕴藏量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2. 一批优势技术和产品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10年,保定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8%左右,已经成为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以新能源为例,保定市已经在输变电设备及电力自动化、 太阳能光伏发电及设备、风力发电设备、新型储能和高效节能材料等领域实现了超常规、 跨越式发展, 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群。 例如以天威集团为龙头的特种变压器、 电力保护装置、 电力控制测试装置、GIS电力开关、互感器等配套设备,开发移相器、新型静止无功补偿器、 电气制动器等柔性输变电等产品; 以英利新能源公司为龙头的多晶硅生产项目; 以风帆集团、 天威集团为龙头的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专用储能电池与储能装置等产品; 以保定惠腾风电设备公司为龙头的风电设备项目等。 这些为保定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3. 高校、科研院所的智力支持。保定市辖区内高校、科研院所相对集中,以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大学为首的十几所院校, 以河北电力自动化研究所为首的几十所科研单位, 为保定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持。

(二)劣势分析

1. 产业规模过小,研发资金投入不足,抗风险能力弱。在保定市,除了新能源行业形成一定产业规模之外,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的产业规模都比较小。据《保定市“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到2015年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三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销售收入合计约为450亿元左右,尚比不上化工医药一个行业。产业规模过小、资金投入不足造成的技术研发能力弱、 抗风险能力不强等弊病都将制约保定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2. 缺乏技术创新信心和动力。 技术创新是行业发展的动力,但是新兴产业作为新兴的行业实体,其发展前景具有更大的不可预测性, 多数企业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加之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对于技术的创新投入不足,缺乏技术创新的信心和动力。

3. 创新性技术人才的不足。 新兴产业与传统行业的不同点就在于,其对于人力资源不再是“量”的考虑,而是“质”的要求,需要高素质的从业人员,特别是高素质的创新型技术从业人员。 反观保定市乃至河北省,高素质、高水平的从业人员很少,高素质、 高水平的创新型技术从业人员更是少之又少, 加上京津地区对于保定市人才的“虹吸效应”,造成本地区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型人才极度缺乏。

(三)机遇分析

1.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从2009年开始,国务院几个部委召开多次会议, 商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战略,并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文件,就如何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战略部署。 河北省近几年通过调控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供应并以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为倒逼机制,强力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扶持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了引人注目的新进展和新突破。保定市在其“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 把做大做强新能源及能源设备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突破口,按照创新引领、龙头带动、完善链条、聚集发展的思路,着力突破核心技术,加快重大项目建设, 把新能源及能源设备打造成销售收入超千亿元、 占GDP比重10%以上的骨干支柱产业;把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引领保定市未来发展的先导产业, 紧紧围绕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 重点扶持, 积极引导,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打造产业发展新优势。

2. 传统工业对环境、 资源的压力促使新兴产业成为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长期以来,传统工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环境和资源压力, 目前我国已成为能源消费大国, 以资源消耗为支撑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带来了极度恶化的环境和频发的生态灾难。而新兴产业具有的资源消耗低、污染小、循环发展、综合效益好、技术含量高等特点,在全球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 必将成为各国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威胁分析

1. 国际及区域的竞争压力。在资源、环境压力巨大的今天, 世界各国及地区都把新兴产业作为未来发展的突破口,国际及区域的竞争压力日益提高。新的周边环境和竞争形势, 对新兴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技术的不可预测性。 新兴产业的技术还不是很成熟,技术路线多样,形成主流的技术路线和产品需要经过市场的长期筛选,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尝试, 对研究能力和投入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高。就目前保定市的情况来看,新兴产业的技术和产品还不是十分成熟,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

3. 陷入“产能过剩”的陷阱。在国务院确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后, 个别地区出现了盲目跟风、恶意炒作等不良现象。到目前为止,已有近20个省市提出要打造新能源基地, 上百个城市提出把新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技术重复引进、雷同式布局、低层次竞争造成的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

三、保定市新兴产业发展的路径

根据SWOT分析法对保定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的定性分析, 可得出保定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框架(见表3)。目前保定市新兴产业的发展既有优势又有劣势,机会和风险同在。保定市新兴产业要想快速健康发展,就必须抓住机遇,利用其优势力量来克服产业发展环境中的威胁, 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战略。

1. 有机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升级。利用保定市自然资源丰富、 技术装备较为先进等优势,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新技术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 实现传统工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接轨,在多个领域催生更多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相关产业升级、产品换代,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的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 完善金融和政策支撑体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从起步到壮大,都需要高额的资金投入。而由于其产品研发和商业化存在较大风险, 不适于大规模投资和银行大规模信贷支持,因此,需要引入风险投资,打开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设市场化融资体系,深化科技、产业与金融合作。近年来保定市政府虽然从财政拨款和商业贷款方面给予了最大限度的支持,但受现有经济水平的限制, 投入的资金很难适应战略性新型产业的需要。所以,保定市应尽快制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贯彻落实意见, 同时配套出台一系列支持性政策措施; 引导金融机构建立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信贷管理以及贷款评审制度,尽快建立包括社会资金投入和财政出资在内的多层次担保体系,加强对重点领域和技术的扶持和引导。

3. 培养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保定市境内虽然拥有众多的科研院所和高校, 但就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而言, 科研能力强、 市场反应快的高技术人才,能够驾驭大工程、大型项目的人才,用商业经验武装起来的专业技术人才等,仍非常缺乏。保定市应尽快建立科研机构、 高校创新型人才向企业的流动机制,加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发挥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的学科建设,增加急需的专业学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企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技能型、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完善科研机构和高校知识产权转移转化的实现和利益保障机制, 加大对具有重大社会效益创新型成果的奖励力度。

4. 坚持产业化路线。 根据保定市现有基础和发展趋势,科学合理地布局保定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具有优势的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好、特色突出、集聚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形成增长极,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对于产业化相对成熟的新能源行业要走集中、集约、集聚的园区化、基地化、产业化发展的路子。

5. 加强技术创新。 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其科技含量高等因素,它的发展必须紧紧依靠高新技术,只有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才具有活力和竞争力。保定市必须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新技术创新体系,发挥科技重大专项的核心引领作用,实施产业发展规划,突破核心技术,加强产业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新能源、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都应加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参与和组建,依托产业集聚区、高校和科研院所,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的投入比重,搭建一批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创新体系,特别要在新能源等重点领域突破一批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 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 积极培育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

6. 完善规划实施体系。 保定市已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纳入到“十二五”规划当中,如何保证它的顺利实施,如何完成既定目标,这就需要完善规划的实施体系,设立机制保障措施。首先,应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详细规划的编制,制定发展目录,通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调查统计和跟踪分析, 及时发现规划实施中的一些新情况和问题, 并采取及时和切实有力的措施来妥善解决, 从而指导和监督产业的发展。其次,要健全和完善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积极开展评估工作,在规划中设立约束性指标,使规划不仅具有指导性、战略性,同时还具有可操作性。再次,要根据保定市总体部署,从实际情况出发,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要突出本地区的发展重点,形成较为完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

参考文献:

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范文4

据了解,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已经进一步厘定为7个领域、23个重点方向,《规划》将于今年9月下发。随后,将陆续出台各个领域的具体发展规划,以及中央和地方的配套支持政策。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正紧锣密鼓地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地方政府在争先恐后地推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

然而,鉴于国内外的发展形势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自身特点,我国亟须破解资金、技术、政策、主体、产业化等五大难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妥善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无法实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于“十一五”与“十二五”的交接时期,需要总结过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未来作出合理的部署和安排。国家发改委已经确定,在“十二五”规划编制中,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编制作为重点,产业的发展方向、战略重点和重大举措也需要随之确定。

要防止技术引进依赖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日新月异,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经常是一种技术还没成熟,就可能被另一种技术所代替,而且前后两种技术之间往往具有颠覆性。因此,一个国家必须根据本国国情,科学地选择其中最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来发展,并优先选择产业中最具有适应性的技术来研发。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我国已进行了初步探索。2009年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确定工作启动时,初步确定的领域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七大产业。但是,在经过各地的调研之后,“高端装备制造业”替换了“新医药”,“生物育种”扩展为“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包含了原来的“电动汽车”,在其中扩展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由此可见,我国政府部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认识正逐步深化。

此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重视技术的时效性、关联性,需要重视产业链整体技术突破和联动发展。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在技术上要把握好发展的节奏,任何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存在技术配套的问题,不能只盯着一点,不及其余。例如,在太阳能发电领域,电池发电的技术解决了,还要考虑并网、配电以及对电表、电网等进行系统改造等,要突出整体的效益。

从国际社会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谁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谁就会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发达国家为维护和垄断自身的科技优势地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可能会采取极为严格的技术封锁政策。例如,美国有极为严格的高科技出口制度,有20个大类的高科技产品不得对我国出口,并动辄以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为由,拒绝向我国输出技术。

因此,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如果技术还是依赖国外,到最后仍然只能成为一个制造大国,不能享有高端利润,陷入恶性循环。我国要通过自主创新拥有自己的技术、专利和标准,着力发展一大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先导产业,培育一大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

然而,强调自主创新并不意味着要闭关自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广泛的国际合作。但是,必须避免大规模的技术引进,要重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后续环节,要求国内的科学家、工程师发挥创造性,要推出原创性的成果。不能出现一代接一代的技术引进现象,防止形成对技术引进依赖的局面。

同时,还要鼓励国内外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建立联合研发机构,但是在合作中必须重视知识产权保护,要发挥主导作用,拥有主动权,不能以放弃知识产权为代价进行合作。

警惕地方政府重复建设

我国需要迫切改变政绩的评价模式。长期以来,GDP的增长速度以及政府的财政收入状况,被作为考察干部工作能力和决定升迁的核心指标,导致很多地方政府不顾地区的长远发展,一味依赖于房地产行业等拉动经济,没有将资金投入技术研发和产业配套上。如果地方政府只顾政绩考核,在投资冲动催动下,可能会引发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重复建设。

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各地兴建了许多循环经济、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等方面的国家级、省级的示范区、示范点,建完了就作为一项政绩,却不注重后续投入,使这些示范区、示范点没有真正起到带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在一些国家,产业政策实施主要由中央政府负全责,然而我国的国情不同,幅员广阔,地区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不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上并不具有完全的一致性。

在国家总体规划出台之前,各种地方规划早已纷纷出台,当前,从省级、地级直到县级,都在忙着进行招商引资。由于缺乏总体协调和规划,容易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最终形成虚假的繁荣,没有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

总体来看,有些地区的规划与国家的大战略相符,但也有不少地区产业规划同质化严重,没有结合当地产业的特色、差异化发展模式,规划大同小异。甚至有的地区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势,将传统产业改头换面包装进入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范畴,对真正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生挤出效应。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完善的政策支持,要重视激励政策。但我们同样认为,还需要一定的约束政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严格的市场准入。

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高科技产业,不是任何一个企业想进入就能进入的,如果一哄而上,资金被分散利用,不利于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如果缺乏有序发展的约束机制,就有可能在新兴产业领域里出现新一轮产能过剩,造成资源浪费。为此,我国要强化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的双重约束作用,要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研究制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等综合性政策。

警惕被国有资本垄断

从我国以往的产业发展历程看,大多是由国有资本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近年来民营资本发展迅速,但仍受到不少制度的约束和限制,没有起到本应发挥的作用。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需要破除藩篱,推动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共同发展。

然而,在当前的实际运作中,政府部门容易只重视国有资本、大企业和发展结果,小企业及其创新往往被忽略,受到不平等的待遇。

2009年,民营企业在能源、资源、冶炼、航空等行业中的发展空间有变小的趋势,原来大量进入能源、矿业等领域的民间资金收敛。事实上,这不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长远发展。为此,国家适时地进行政策调整,2010年5月7日,《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旨在推动民营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的第26条即“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因此,我国要更加关注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在鼓励大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同时,为中小企业创造宽松的投融资环境,激励民营企业发挥创新积极性。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发展的关键是要找准适合自己发展的点,涉及面不宜过广,在大的行业背景下找到有自身优势的具体方向。民营资本以其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灵活的机制,抓住时机,也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大显身手,在某些细分市场上快速形成竞争力。

当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性”定位,决定了国有资本必须在这一领域有所作为。

目前,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不仅拥有强大的资本实力,还有先进的创新科技。近年来,国资委引导中央企业加大了研发投入,努力突破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在200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41家央企总共获得104项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占比100%;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0项,占比27%;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占比62.5%;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1项,占比29.9%。

防止技术领跑却输在产业化

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面推进,必将触及我国科研体制与“产学研”转化机制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产业转化脱节的问题,一直没有从根本上有效解决,不同部门、不同领域的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的利益格局错综复杂。

要顺利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必须对现有的科研体制进行细致的梳理和改革,官产学研结合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必由之路。

首先,政府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总筹划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负责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并在与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中起到协调和牵线搭桥的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由核心技术作为支撑,企业是技术的需求者,也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推动者,能够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在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发方面具有优势,应该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主体;高校在知识创新方面具有优势,既有利于知识创造,也有利于人才的培养;科研机构在应用研究方面有专长。

此外,除了技术职务,产业化发展也非常重要。万钢在两会期间表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战略性’是针对结构调整而言的,‘新兴’主要在于技术的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仅仅依赖于技术创新,最重要的是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

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范文5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效益

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关情况

(一)什么是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它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等特性,现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能有效缓解全球日趋严峻的能源、资源、粮食、环境、气候、健康等问题,也将决定一个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二)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

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新能源、新材料、新信息、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以及空间海洋开发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也存在着如技术不足、设备落后等制约瓶颈问题。但总体来说,发展潜力巨大。

(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必要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事关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它以重大技术突破与发展以及潜在的广大需求为依托,能够将扩大投资与促进消费相结合,发展经济与保障民生相结合,是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的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特征,是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要求。

二、山东省新兴产业发展的情况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山东积极支持符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在主板上市;在对海外人才的引进上,也向生态保护与循环经济、高效生态农业、环境友好型工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新材料、新信息、新医药、海洋科技开发等重点领域倾斜。此后,随着扶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各项政策的深入推进,其中太阳能产业规模和生物医药产值已位居全国第一,全省风能和生物质能也成为新能源产业发展速度最快的省市之一。新能源、新信息、新材料、新医药以及海洋科技开发等成为山东省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也是山东省转换方式调整结构的关键环节和步骤。

(二)发展前景

早在2010年初,山东省便在《山东省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中确定了包括新医药及生物、新型数字化装备、高速列车和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船舶制造及海洋新兴产业、资源综合利用及环保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此后在全省范围内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尽快扩大规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山东将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和海洋开发的“四新一海”战略以及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出台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集聚发展,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今年,山东省通过省级财政安排2亿元、省基建基金安排2亿元设立省级新能源专项资金,加大对重点新能源生产、推广应用和技术研发等环节的资金扶持,加速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同时,大力扶持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省级财政每年筹措20亿元支持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等,推动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

三、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瓶颈制约

在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收到技术创新不够的制约,对于一些新兴行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共分为技术实用化、产品商品化以及经营市场化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技术上的创新和资金上的支持,缺乏技术创新必然会造成技术瓶颈,终究使得战略性新兴产业难以发展。而且,因为由于进行技术创新,势必造成造成一定的高风险性等不可避免的特点,因此,许多企业宁愿维持现状,生产利润空间小的产品,也不愿意冒风险进行技术创新开发新兴产业的新产品。比如:由于在太阳能技术尤其是光伏发电技术上的不成熟,我省太阳能光伏发电站的构建情况还很不成熟,在并网上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技术资源的原因,我省的核电、光电以及生物质电的发展空间几乎是刚性,因此,如果不能突破在此方面上的技术障碍,产业将难以发展。

(二)部分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整体竞争力较弱

由于部分新兴产业企业的规模相对较小,同时又缺乏具有能够主导产业发展的大企业,因此难以形成增长极和发挥推动效应,从而影响了新兴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比如说,山东省西部的新材料产业缺乏主导企业,整体竞争力较东部较弱。

(三)某些产业支持性资源供给不足

在能够影响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持性资源如资金、人才、政策等方面上,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普遍面临着供给不足的问题。

1 用于研究开发的资金投入不足。由于需要完善我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体制,我省在加大对此些战略性资源以及政策投资的同时,发现融资渠道单一,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进一步论述融资角度这一方面,由于新兴产业有别于传统产业,因此投资风险相对较大,而银行等金融信贷的规模较小,因此从直接融资角度而言,由于新兴产业投融资产品的缺乏及存在高风险等特点,所以投资者较少。因此,受到上述融资限制,企业资金匮乏,导致研发投入少。并且,相关高校和科研院等机构,所作为相应技术主要提供者而言,也存在缺乏资金进行自主研发等特点。总体而言,我省在研究发展经费投入上存在不足,从而制约了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

2 我省在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和管理人才方面还是存在供应不足的问题。由于我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持续快速发展,因此相对于这样的发展速度,高素质有能力的创新人才的供给便存在相应不足的问题。虽然我省对于高素质创新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激励政策在不断完善中,但是还是存在相应的不足,我省许多地区缺乏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和管理人才,因此建立有效地高素质的创新团队和管理团队便成了问题,从而制约了高新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的提高,难以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及实现产业化的发展。

3 政策体系不健全。有效的扶持政策是发展新兴产业的有力保证,目前涵盖产业、财税、金融、科技创新、人才、土地等政策的支持体系尚未完善,政策支持力度不足,政府规划引导作用发挥不充分。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比较散,难以产生集群效应

由于我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些部分缺乏科学规划,因此造成区域布局不集中,较为分散,就那新材料产业来举证,在高技术陶瓷、特种纤维、高分

子材料等领域,我省拥有烟台万华、烟台氨纶、同大海岛新材料、山东东岳、山东工陶、威海光威、泰山玻纤和中材高新、莱芜爱地、威海拓展纤维等一批新兴新材料企业,这些企业虽然都发展很快,效益良好,但是由于距离非常分散,产业集群化发展水低,因此不能产生集群效应。而相关工业园区作为产业发展重要载体的作用由于地域分散不明显,因此不能发挥集群效应,难以形成新的增长极与发挥辐射作用。

(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开发滞后

我省的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品虽然早已开发出来,并且商品化,但是由于存在市场推广不力以及宣传与营销渠道滞后等原因,市场占有率一直不高。比如说,以时风集团的电力轿车为例,虽然性能很好,但是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市场占有率一直上不去。

四、对策

(一)大力开发市场,做好新产品的推广

做好新产品的宣传工作,让新产品广为人知,提高公众认可度。由于是新产品,要做好市场推广工作以及建立有效地营销渠道,使新产品能够在第一时间到达有需求的消费者手上。

(二)采取多种措施解决新兴产业发展的资金困境

1 制定财税扶持政策

一方面,加大财政对新兴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通过设立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重大产业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项目;另一方面,对纳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项目给予贴息或税收减免。

2 完善新兴产业投融资体制,实现投融资主体多元化

在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之外,还要加快风险投资体系建设,创立新兴产业风险投资基金,积极扶持区域内的风险投资机构,吸引外来风险投资基金来拓展业务。鼓励企业或个人等各类民间资本参与组建风险投资机构,完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引导各金融机构建立针对新兴产业的信贷体系和保险担保联动机制,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金融创新。

(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提高产业竞争力

新兴产业的发展建立在对先进技术的开发、掌握和应用上,重视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保证新兴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我们需要做到:一是加强产学研之间相互配合与写作,提高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政府及行业协会应促进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经常进行交流,加强产学研之间的合作联系,快速将科技信息和知识转化为新产品,同时,根据企业的要求,解决企业在产品或工业创新中的困境,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二是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技术创新。(1)坚决贯彻落实《知识产权保护法》和《专利法》,保护技术创新企业的利益;(2)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等方式获取收益。地方政府要贯彻技术参与分配的原则,通过专门中介机构正确评估创新成果的价值,保障创新者的利益。三是要加强对于核心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并注意加强对于技术成果的扩散以提高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政府主要通过设立公共研发中心的机构和渠道来加速通过扩散引入的技术成果,扩散渠道包括:增加关键技术与新技术的有效供给;加强对企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以及加强技术信息共享的力度。

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范文6

国内学者以金融支持方式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主要从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融资的支持方式(翟华云,2012)、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撑方式(袁天昂,2010)、私募股权投资方式(王宇伟、范从来,2011)、商业银行支持方式(于海林,2013;肖彬、李海波,201))、“政府引导银行主导商业担保”为流程的知识产权质押模式(郭淑娟,2012;胡剑波等,2013;朱颐和,2010)等方面?硖剿髡铰孕滦瞬?业的发展。刘湘虹(2014)以金融支持为研究内容,从金融结构、金融规模及金融效率三个层面,构建了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模式,提出了具有前瞻性、实操性的金融建议。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效率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表现于:熊正德(2011),刘慧(2014),凌江怀、胡雯蓉(2012),张宏彦、王磊(2015)等人对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效率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各金融支持方式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正效应。王键、张卓(2015)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理论分析实证了金融支持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作用,得出银行贷款对其支持力度更稳健,劳动投入对其发展产生显著的正效应。肖兴志、谢理(2011)则利用 SFA 与 Tobit 模型,从创新效率的角度和产权结构的角度论证了股权属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效率存在影响,国有股权的支持效率显著低于私有股权的效率。李萌、杨扬(2017)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通过DEA-BCC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测算了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综合效率和动态效率,得出经济新常态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效率相对有效。翟华云(2012)通过分产业对以股权融资为代表的直接融资体系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的效率进行了实证,结论是我国股权融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整体效率不高、波动不大,但是分产业看则技术要求越高的产业股权融资效率越大。

金融支持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互相促进方面,一般认为两者之间相互促进:杜传忠、曹艳乔(2017)利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企业的微观数据,证实银行贷款和政府补贴对新兴产业上市企业成长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余振等(2012)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金融业的共同聚集可以产生非常大的经济效益,金融聚集可以吸引优质资本,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多层次资本需求,还能减少集群企业创新中的机会主义,而反过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也可以优化金融生态,促进金融发展。马军伟(2013)从金融与产业共生理论出发,分析得出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可以使金融体系的构成主体分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回报,分散和转移风险,激发金融创新,这也是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动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