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范文1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现状分析;有效教学
叶圣陶先生说过:“一个受教育的人,依理说,必须了解固有文化,才能继往开来。否则,像无根之草,长不起来,也就说不上受教育。”这“固有文化”是什么?当然是文言文。文言文是古人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传统文化的集中荟萃,是文学宝库中的精品典范。学习文言文,就是走进中国的传统文化;学好文言文,将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学生学得好,教师要教得好。
怎样进行文言文的有效教学
一、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文言文的教学要避免“满堂灌”,应该通过教学手段的变化,让学生在愉快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力也有所提高。文言文教学最容易走入“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的误区,其结果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因为课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掌握势必不牢。文言文教学同样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相互讨论,最后解决问题。教师不必顾虑这样组织教学会影响教学进度,也不要担心自己准备的知识没有全部传授给学生,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在课堂中得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能力是否在课堂中得到培养和提高。这里的学生自读不是盲目的自读,而是有针对性的阅读,是教师提出有关知识让学生进行重点阅读,或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疑难问题。这样的教学,才能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引领学生认识文言文的功用――流传下来的文言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含蓄蕴藉,语言讲究推敲,注重精练,色彩鲜明,譬喻形象。中学生经常阅读文言诗文,一些精妙的固定短语和富有哲理的句子自然会进入其语言库,潜移默化,学生的语言自然会丰富形象起来。再有,古人写文章,非常重视文章的布局谋篇,注重文章的起承转合。波澜起伏中见出巧妙,写作手法变化自如有的借景写情,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有的以小见大,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等。古诗文给中学生的写作提供了非常优秀的行文范例和精美的构思技巧,中学生经常阅读,自会文思敏捷,文如泉涌,久而久之,作文水平自会产生质的飞跃。
另外,文言文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学生多读文言文,能激发热爱并承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并且,学习文言文还能学习古人操行,提高道德素养。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中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离不开对优秀文章的广泛阅读,更离不开对文言文的阅读,在学生的人格塑造、审美情趣的提升方面,文言文起着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让人文情感走进文言课堂――初中新教材选用的文言文都是名篇佳作,这些名篇佳作千百年来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精神乐园。文言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文言文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情感上产生共鸣。如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可以穿插讲杜甫如何同情人民的苦难,讲邻居寡妇打枣的故事,讲杜甫如何在风烛残年大灾之后拄着拐杖体察民情然后在灯下用他如椽之笔“呼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故事,讲当时“大唐诗人有杜甫,最知人民心中苦”的历史歌谣①……
这个环节,对教师自身的素养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本身的人文内涵,才能很好地在课堂教学中将人文情感呈现出来。
四、让文言文的教法由单一走向多元,达成有效教学――教法的寻求、选择是建立在深入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正确认识教师的功能的基础上的。为了达成文言文的有效教学,避免单调的教学,如下几种教法可供参考:
(1)诵读法。虽然是老生常谈,可毕竟是一种有效手段。诵读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言文的丰富的内涵,体味到其韵外之致,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通过诵读,学生能够逐渐体会文中的自然美、人情美,从而受到传统美德的教育,激发审美情趣。《陋室铭》的教学中,我根据文意思路,配上古色古香的图片和一段《高山流水》的音乐进行诵读,诵读吟咏间,学生不仅体会了骈散结合的句式之美,还对文章表现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当然,诵读的方法多种多样:配乐朗读、集体朗读、个别朗读、两人对读、男女对读、分小组读、表演朗读、多人交替读、常速读、快读、慢读、轻声读、高声读、竞赛读、接力读、模仿读、限时读、自选读等。通过诵读,可以读之以情、读之以趣、读之以理、读之以思、读之以法,在读中领悟文言文学习的乐趣,还学习语文的真正魅力。
(2)自由阅读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人行为,只有以学生为中心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读书的主人,才能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老师的条分屡析应该由学生的自主阅读所代替。让学生具备整体感知、体会感情、把握思路等正确并有创见的解读文本的能力。文言文的学习尤其需要学生的自主阅读,特别是在预习文言文时,完全可以让学生结合资料的解说,逐字逐句弄懂语句,勾画出不能理解的词和句,在课上留出时间让学生交流,互相解决问题,然后提出疑难点,在课堂上公开提出,学生可以回答的尽量让学生表现,确实不能解决的,教者点拨引导。这种教法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并提供主体地位的天地,使得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
(3)创设情境法
创设情境,就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借助其他手段创设一定的艺术情境和情感气氛,让学生置身其中,使学生获得同感,从而动情,受到感染。特级教师李吉林开创情境教学法,具体操作方式有描述法、剧情法或者播放音乐等。文言文教学中在运用情境教学时,最便捷的途径是辅以多媒体。运用多媒体能够化文字为形象,化机械为生动,化困难为容易,化繁为简。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辅以画面想象,拓宽形象空间;辅以音乐品味,美化内容意境;辅以声色影,开拓想象的空间。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自制教学课件、在网上下载课件,让学生在优美的画面上、悦耳的音乐中,开动感官尽情享受,从而快速理解内容,加深记忆,提升认识。
(4)课外延伸法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教师应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课程标准如是说。文言文教学要达成有效教学,还必须做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重要文言字、词、句的意思在课外必须要练习巩固,这是一个强有力的抓手,要不然,进入高中后的文言文的学习无从下手,文言文教学实效就成空中楼阁。
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同样要在课外落实。文言文中佳词妙语、传神之字、固定短语和蕴涵深刻哲理的句子凝练了古人的智慧,对于中学生,这些当然是不错的素材宝藏,这就需要教者在课外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归纳积累。对于文言文知识的掌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赖于各种活动的开展。
总而言之,教者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能以生动的课堂讲析,丰富的古文化知识来吸引学生,通过对每个语言文字的精确、智慧的组合的分析,来展示中国文字的语言魅力,通过展示作品文化意蕴的深层内涵,让学生感受作品魅力,把他们带到古文学作品的优美境界中。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中学生对古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品位,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从而实实在在地达成文言文的有效教学。
注释:
① 刘湘玉;《语文教学通讯》;2003年第一期;16页
② 匡香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6年第七期;37页
参考文献:
如何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范文2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文学教育
1997年在语文教育大讨论中,文学教育中积弊已深的问题被突现出来。这一问题,引起了语文教学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过去文学教育注重实用,功利性较强,在人文方面不够重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后现代主义以其反理性主义、反权威、反同一性等特征,对我国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语文教学改革也日趋深入。文学教育以自身的独特魅力再一次引起了社会,特别是语文教育界的关注。经过实践证明,文学教育这一因素在提升语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十分有效的途径。
一、文学教育概况
语文教学包括语言教育与文学教育两个部分。前者的任务主要是使学生理解、懂得语言的规律,并且能够正确运用这一规律。通俗来说,就是能够正确地读、写、听、说。而后者的任务就是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了解生活,感受命运,体会到生命的幸福与痛苦,从而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同时,促使学生通过作品人物的环境与人物的描写,以及人物所折射出来的品质,从而养成高尚的人格。
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文学教育的基本内容基本形成。文学教育的基本内容是文学常识教学与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文学常识基本内容包括文学史常识、作家、作品以及时代背景等。让学生了解文学常识,有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与文化素质。而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是文学教育的重点与核心。一方面,文学教育是文学知识的教育与阅读技能训练的任务。另一方面,文学教育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及培养情感的任务。从而养成高尚的人格情操,甚至尝试着进行文学创作,呼唤人文关怀的回归。总之,文学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文学作品的阅读为纲,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二、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对陶冶学生情操、塑造人格方面等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从本质上来说,文学教育是审美教育。文学作品阅读的过程,就是发现美、感受美的过程,然后个体情感受到触动,心灵受到震撼。这就是文学阅读要经历的审美体验。因此,语文教学既要重视其实用性与工具性,也要突出美学教育。那么,应该如何进行美学教育呢?
(一)改变观念,与时俱进
在我国,由于应试教育还没有从根本上向素质教育转变,因此文学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语文课仅仅是停留在单纯地传授知识与技能训练。在这种前提下,学生无法体会语言的美妙,也无法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要改变过去片面强调知识传授,政治教化的语文教学观。从社会发展、时代要求、学生群体、作品自身等方面,综合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在2001年修订的《课程标准》中曾明确提到,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他们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情感,发展学生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如在教材的编排中注重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鉴赏文学作品增加了,背诵的篇目与其他阅读数量也增加了。这些变化,有利于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进行文学教育。
(二)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与文学修养
新课程改革大势所趋,若语文教师的文学底蕴缺乏,那么文学教育将难以进行。在实际情况中,很多语文教师并不热爱文学,甚至对文学还持有鄙弃的态度。这种情况表现在老师拥有了一定的文学常识或者是教条等,但是自身并没有真正地阅读几本文学作品,更别说是进行文学创作的尝试了。因此,教师要重视自身的文学素养,避免成为实施文学教育的“瓶颈”。实践证明,教师的文学素养非常重要。古今中外,不少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就是多读善写,有些甚至是文坛名家。比如鲁迅、朱自清、叶圣陶等。教师如果没有基本的文学涵养,很难想象如何战胜语文教学尤其是文学教育工作的。因此,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不断地广泛阅读古今中外名家的文学经典,还要勇于实践,积极主动尝试文学创作,从而让学生切身地体会到文学作品的魅力。使得学生真正享受语文课堂,使得语文课上得充实而生动。
(三)积极改进语文教学方法
改进语文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课堂是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对学生实施文学教育的主要阵地。在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对文学作品的教学方法进行认真探讨是十分有必要的。一般来说,文学教育可以采用探究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然而永远不止如此,应结合具体的情况,具体加以研究。过去的“满堂灌”的呆板的教学方式应该逐渐被取代,注入更多的文学因素。同时,在文学作品教学时,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主动去阅读、品味以及探析。让学生自己探索,善于发现、提出问题,发表体会,从而活跃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我们应该相信,富有精华与魅力的文学作品的教学,将是语文教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四)教材是文学教育的载体
积累文学知识有利于学生提高文学素养,而文学素养的提高主要来源于文学教育。对于在校的中学生,提高文学素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学作品。教材是文学教育的载体,特别是其中一些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文学内涵。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节选了不少。优秀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既是鲜明的,又是模糊的。比如,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只有一个,但是一千个读者通过阅读曹雪芹的文字描写,在脑海中形成了一千个不尽相同的林黛玉。而且这些人脑海中的林黛玉形象都很生动,具有无穷的魅力。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想象与体悟,感受到美,完成了审美的体验。
(五)向课外延伸,扩展文学知识
中学生如果仅仅从教材中获得文学知识,接受文学教育是不够的。还应该通过阅读课适当地扩展课文中的关于审美方面的知识。可以通过艺术技巧对文学知识进行扩引,也可通过运用题材、开掘主题、背景创作等方面。把相关的知识带入课堂中,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审美意识,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这在叙事性文学作品、散文、议论文甚至科学小品文都适用。此外,文学教育的环境条件也是十分重要的。不可忽视家庭氛围的作用。
三、结语
目前,我国语文教学的文学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学生的文学素养相应地急剧下降。因此,为了扩大学生的视野与知识面,形成健全的人格,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注入文学因素,作为教师更要力行之,承担应有的责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对文学教育的认识和探索不断加深。只要我们致力于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对策探究,文学教育必能给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高凌云,白庆林.语文课堂中如何渗透文学教育[J].文学教育(下).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