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早产儿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早产儿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文1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2~01/12惠州市第一妇幼保健院产科收治早产儿120例,其中男68例,女52例;孕周30~36周,平均(34.8±3.2)周;早产儿出生体质量1250~2500g,平均(2135.3±548.3)g.早产儿父母均为初中以上学历,平均年龄(28.6±4.1)岁。根据患儿分娩时间分为观察组(2012~07/12)和对照组(2012~01/06)各60例,两组一般资料及父母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符合《实用新生儿学》中早产儿的诊断标准。
1.3纳入标准(1)符合早产儿诊断标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2)无窒息史;(3)家属知情同意且配合治疗者。
1.4排除标准(1)患有遗传代谢性疾病、先天畸形及需氧气支持患儿;(2)重度缺血缺氧性脑病;(3)原发性呼吸暂停;(4)失访患儿。
1.5方法两组患儿采用相同的院内护理方法,对照组患儿不采用连续性护理;观察组患儿进行连续性护理,内容包含院内家长培训、早产儿建档和出院后家庭随访。
1.5.1院内护理早产儿出生后,送人暖箱进行护理,暖箱温度模拟子宫环境,使患儿腋温36.5℃、肛温37℃。暖箱内湿度根据早产儿日龄进行调节,自80%缓慢调至6O%.做好隔离。暖箱定期清洁和消毒,患儿每日行1次擦浴和脐部护理,3次抚触护理,每次抚触时间10~15min,可同时播放轻柔音乐,抚摸过程中同时以温柔的声音跟患儿说话,以目光与患儿交流。抚触自头面部、经胸部、脐部、背部、上肢、直到下肢。
1.5.2院内家长培训了解主要照看早产儿的家长(一般为早产儿母亲),通过问卷调查其文化程度、经济条件、对早产儿护理知识的知晓程度等,制定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出院前给予培训,内容包括护理内容、护理方法、护理目标、常规护理记录、护理操的动作、怀抱及抚触动作、异常情况观察等。
1.5.3早产儿建档建立早产儿档案本,院内护理由护士记录,院外护理由责任护士与患儿家长共同制定家庭护理的项目、方法、频次和要求等,并要求家长对相关护理内容及时的登记到档案本中。包括:(1)日常护理,如皮肤、脐部、臀部等护理,体温、皮肤颜色、脐部情况、大小便等的观察方法和异常表现特点,体温测量和保暖措施,呼吸的观察,保护性隔离方法等;(2)明确免疫、体检、复诊时间;(3)喂养护理,提倡母乳喂养,并指导母乳不足情况下如何喂养,及如何应用鱼肝油等辅食给患儿补充营养;(4)感观刺激,包括抚触、音乐播放、对患儿说话、眼神交流等。
1.5.4家庭随访患儿出院后,隔日进行1次电话随访,了解家庭护理的具体情况及存在疑问,督促家长对患儿进行按时、按需的各项护理。每周上门随访,仔细观察患儿皮肤、呼吸、发育等情况,测量体质量、头围、身长,检查有无黄疸,根据患儿发育情况及时调整家庭护理计划。于两组早产儿纠正胎龄达4O周时进行生长发育情况比较,记录护理期间疾病情况。
1.6统计学方法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相关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早产儿生长发育情况比较。
结果说明,观察组患儿体质量增长、身长增长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早产儿护理期间发病情况比较。
结果说明,腹泻、贫血、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早产儿护理以往常常局限于院内,当早产儿出院后,家庭护理不受控制,由于家长对于早产儿基本特点、护理手段等了解不足,家庭护理可能存在不科学、不细致、无针对性等问题,不仅对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存在影响,还可能引发各类疾病,给患儿带来痛苦和不安全因素。
目前连续性护理尚未具有明确的定义,一般认为连续护理是指在不同的医疗服务机构间实现无缝隙衔接,为患儿提供连贯的健康照顾,形成患儿与专业医疗机构的持续联系。连续护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医疗模式转变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护理方式,将住院护理延伸到患儿出院后的治疗与康复过程中,帮助患儿完善自我管理。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连续性护理干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干预方式,可以提高缓患儿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改善护患关系,降低患儿的再住院率。
早产儿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文2
【关键词】早产儿;发育支持性护理;效果观察
发育支持性护理是改变NICU环境和照顾方式,从而预先保障早产儿及其家人的身心健康的护理方法[1]。它要求护理人员能预先估计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应激压力,给予支持性的措施,缓解压力,促进发育。为了提高早产儿的长期生存质量,国外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关注早产儿的发育支持护理研究,并广泛应用。本院于2006年5月至2007年9月对入住NICU的42例早产儿实施了发育支持性护理,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收集本院NICU自2006年5月至2007年9月早产儿病例84例,出生时伴有窒息19例,并发早产儿肺炎11例,并发早产儿肺透明膜病7例,胎粪吸入5例,颅内出血6例,并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4例,缺血缺氧性脑病14例。将84例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42例,对照组42例,2组患儿均符合早产儿诊断标准[2]。两组患儿一般情况比较见表1。
由表1可见,两组患儿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采用发育支持护理
1.2.1.1 适宜的环境、温度 早产儿室温保持在24℃~26℃,相对湿度55%~65%,并根据早产儿的体质量、成熟度及病情,给予不同的保暖措施。另外提供同步综合感觉刺激训练,在患儿醒时播放轻音乐,在患儿暖箱或床头放置色彩鲜艳的玩具,护理人员穿粉红色的护士服等。
1.2.1.2 减少刺激 ①减少光线刺激避免阳光直接照射早产儿室,夜间及暖箱内用15W灯泡照明,治疗需要开大灯时,暖箱用深色布罩遮光,避免灯光直接照射早产儿的眼睛,建立24 h的昼夜循环模式,为早产儿模拟一个类似子宫的幽暗环境;②减少噪音刺激护理人员说话、操作尽量轻柔,不高声谈话,不敲打暖箱。吸痰时先关掉呼吸机的报警,对监护仪、输液泵等的报警及时反应,避免突发高频声音,控制室内声音强度
1.2.1.3 “鸟巢”护理 用红色卡通图案的绒布制成形似椭圆形的“鸟巢”,大小依早产儿大小定,整个“鸟巢”的夹层放高弹力棉,底层为水垫,使用前先将“鸟巢”放暖箱预热5 min,再将早产儿放入“鸟巢”,摆放为四肢中线屈曲位,促进手-嘴综合能力的发展。
1.2.1.4 早产儿抚触 一般沐浴后再进行抚触,调节室温为24℃~26℃,胎龄小、体质量轻、体温不稳定的早产儿在暖箱或红外线床上进行抚触。抚触时播放舒缓的轻音乐,进行抚触的护理人员不能有指甲,洗净双手后在手上涂强生BB油,用指腹依头面部、胸腹部、背部、上肢、下肢的顺序进行抚触,早产儿取仰卧位或俯卧位,抚触的同时用温柔的语言与早产儿沟通、交流。2次/d,每次10~15 min,并在抚触中严密观察早产儿的神志、哭声及皮肤温度等,如出现异常如呕吐、哭闹不止等现象立即停止抚触并对症处理。颅内出血及胎龄
1.1.1.4 母婴接触 早产儿病情基本稳定后,护理人员指导母亲喂奶,并让婴儿与母亲皮肤接触,进行袋鼠式护理,将婴儿包好尿布放在母亲的胸前,让婴儿听到母亲的心跳,得到母亲的抚慰和陪伴,产生安全感。
1.2.2 对照组 传统常规护理:即用传统的护理模式,未制定24 h护理计划,操作、护理时无有意识的减少噪音、光线及疼痛的刺激,无“鸟巢”护理及早产儿抚触,父母可看望婴儿但不进行袋鼠式护理。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平均每日体质量增长、进奶量较对照组多,平均黄疸指数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呼吸机治疗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01
3 讨论
早产儿由于在宫内发育时间不够,各系统发育不够完善,而NICU的环境远不如子宫内环境幽暗舒适,光线和声音的刺激最多最随意。NICU 24 h便于观察的明亮光线尚无证据表明其强度在安全范围内,而光线对早产儿脑部发育有很大影响,光线刺激可使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增高,生长发育缓慢,持续性照明能致早产儿生物钟节律变化和睡眠剥夺[3]。NICU噪音水平一般在50~120 db,超出执业安全与健康管理部门80 db的标准[4]。噪音对早产儿正在发育中的大脑有很多不良反应,可引起呼吸暂停,心动过缓,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的急剧波动,还可带来长期的后遗症,如听力缺失、注意力缺陷和多动症等[5]。早产儿在NICU中须接受多种检查和侵入性操作,大部分操作和检查都有疼痛,这些不良刺激可导致早产儿缺氧和产生不良生理反应,长期发生会对早产儿的神经系统发育产生潜在的不良影响。发育支持性护理考虑需要个体性,制定24 h照顾计划,使早产儿建立昼夜生理规律,注重环境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尽可能排除环境中防碍生长发育的因素,减少环境和医疗护理获得给患儿带来的有害刺激,使刺激适度,从而提高早产儿的生活质量,缩短住院时间。采用“鸟巢”护理,周边用绒布围成椭圆形,使早产儿有边界感和安全感,可达到抚触和固定的效果,摆放的四肢中线屈曲位与胎儿在宫内姿势[6]相似,可促进身体的伸展和屈曲的平衡,使其感觉更舒适、安静,减少哭闹和机体能量的消耗,使体质量增长加快。婴儿在发育过程中有被触摸、拥抱及关注的需要,早产儿抚触可使早产儿体质量增加快,摄入奶量多,睡眠时间长[7],同时能提高婴儿的免疫力和应激力,并能降低婴儿黄疸指数和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8]。而实施袋鼠式护理,让母婴直接皮肤接触,能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消除NICU环境引起早产儿与母亲分离而产生的不安全、隔离的感觉,有利于早产儿日后社会行为发展。
参考文献
[1] Clohety JP,Star AR.Developmental Supportive Care.Manual of Neonatal Care.(1STed).Lippincorr Williams &Wilkins,2003:151-153.
[2] 金汉珍,黄得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93.
[3] Sisson RC.Hazards to vision in the nurery.The New England of journal of Medicine,1985,313(7):444-445.
[4] Gadeke R,Doring B,Keller F,et al.The noise level in children′s hospital and the wake-up threshold in infants.Acta Pediatric Scandinavica,1969,58(2):164-170.
[5] Thomas KA.How the NICU environment sounds to a pretem infant.American Journal of Maternal and Child Nursing,1989,14(4):249-251.
[6] 吴红燕,康文清,赵磊.鸟巢护理应用于早产儿的效果观察.护理学杂志,2005,20(23):14-15.
早产儿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文3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也有了大大的提高,随之而来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加。据统计,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占儿童致盲原因的6%~18%[1]。本病是一种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其特征为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纤维增生以及由此产生的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最终导致视力严重损失甚至失明[2]。该病的发病机制未明,治疗难度大,治疗关键在于早期预防、早期治疗,才能保存部分视力。本护理组通过对3例次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患者围术期的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9年3月至2009年8月,我科共收治3例(其中1例患儿双眼先后病情进展,2次住院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患儿。
病例1,患者女,62天,孕29+1W,出生体重1 300 g,有吸氧史(时间及浓度不详),专科检查,双眼后极部血管迂曲扩张,颞侧视Ⅱ区范围内可见明显嵴样隆起,嵴后血管扩张,迂曲,诊断:双眼ROPⅡ区3期+。治疗方法:在全麻下行双眼底激光光凝术。
病例2,患者男,72天,孕28W,出生体重重1 300 g,有吸氧史(具体时间及浓度不详),专科诊断:双眼ROP(右眼Ⅱ区3期+,左眼Ⅱ区2期+),治疗方法:在全麻下行双眼视网膜光凝。
病例3,患者女,45天,孕34W,出生时体重1 950 g,有吸氧史(具体时间及浓度不详),专科诊断:双眼ROP为Ⅱ区3期+,该患儿双眼先后病情进展至3期+,双眼分别住院在全麻下行双眼底激光光凝术。
2 术前护理
2.1 ROP筛查RetCamⅡ检查的配合 (1)检查前详细询问病史,由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与低体重(
2.2 预防感染 (1)针对早产儿抵抗能力低下的特点,我们进行了严格的预防感染措施,对病室进行严格的消毒,并尽量安排单间居住,接触前后严格洗手,治疗和护理时严格无菌操作,提醒家属保持双手的清洁,尽量避免接触患儿眼部。(2)房间的温度应保持在24 ℃~28 ℃,湿度50%~60%。
2.3 术前采血根据婴幼儿的病情程度、年龄及个体发育特征选择不同的采血部位 由于患儿多在0~1周岁内,一般采用颈静脉采血,因为手术前常规检查采血量较多(至少12 ml),而其他静脉血管管径小,不易一次采够。方法:患儿取平卧位,头偏后一侧,肩部垫一小枕,操作者左手压住患者头面部固定,使颈静脉暴露良好,然后右手操作,由助手将抽好的血注入试管。但应注意,当穿刺距颈静脉窦较近时,易造成采血后按压时用力过大,刺激迷走神经,致使婴儿心率突然减慢,出现暂时意识丧失的危险[4],因此,穿刺点尽量远离静脉窦。
2.4 饮食的管理 儿童消化道发育不全,贲门括约肌发育不完善,在全麻中易造成误吸,但小儿代谢旺盛,体液丢失快,禁食时间长,易造成脱水或代谢性酸中毒,因此合理进食水尤为重要。因此,1998年美国麻醉学会(ASA)提出了小儿进食的新标准,母乳喂养婴儿禁食为4 h,非母乳喂养婴儿,禁食为6 h,术前2 h禁液,如清水、果汁等[5]。
2.5 放置静脉留置针 为了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术前一天为患儿建立静脉留置针,根据眼科手术的特点,一般采用四肢表浅静脉作为穿刺点。为了减少患儿的痛苦及感染因素,穿刺一般由有经验的护士操作,选择24号留置针,一名护士操作,一名护士协助,距穿刺点5~10 cm外扎止血带,长规消毒,绷紧皮肤,皮肤成5°进针,见回血后,再进0.5~1 cm,松止血带,拔出针芯,固定封管即可。需要注意的是24G留置针,是最小的,也是最软的,所以在穿刺时,应确保外套管进入皮下达1/2以上长度,才能保证送管顺利。送管手法很重要,左手在穿刺点下方绷紧皮肤,绷紧皮肤与穿刺点血管在一条直线上,其他部位均不可拉紧皮肤,绷皮用力方向与操作点进针方向相反,呈180°,右手持留置针手持针座,使软管保持一直线,推送入血管内,然后固定留置针。
2.6 封管技巧 根据临床研究,边推边退的封管方法仍存在弊病,由于肝素帽质密度极强,退针时容易将针头一下退出留置针外,退针的均匀、速度难掌握,容易造成负压封管,导致凝血堵管。而只将针头的斜面进入留置针内,均匀推入封管液,则不会引起负压封管,可使留置针的时间延长[6]。
2.7 心理护理 手术前,家长往往对麻醉有顾虑,担心麻醉药物对于孩子智力有影响,特别是选择全身麻醉时,思想顾虑更大,此时应耐心向其做好解释工作,全身的麻醉也就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早产儿被麻醉后只是暂时失去对疼痛刺激的反应,仍保留某些神经系统反射,保持正常的生命体征,如呼吸、心搏、血压、脉搏等,医生会选择合适的剂量,随着手术时间的进行,麻醉的作用逐渐减退,手术结束后,麻醉的作用消失,机体又恢复正常的工作。同时家属详细说明手术的方法、方式、麻醉方法及术前准备的目的、意义等,消除家属的紧张、恐惧心理,取得他们的配合。
3 术后护理
3.1 一般护理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确保呼吸道畅通,特别是术后至安全清醒前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SpO2,以及清醒后面色,哭声反应,口唇的情况及指端是否发绀。告知家长注意观察,不可让患儿睡的太深,一般30 min叫醒患儿一次,直至安全清醒,患儿术后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保持呼吸道畅通,头偏向健侧,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防止误吸致呼吸道阻塞引起窒息。与麻醉师做好交接班,详细了解术中情况,保持静脉输液畅通,听到痰鸣音时将患儿侧卧,轻拍背部,使痰液流出,尽量不要吸痰,因为吸痰会刺激加重患儿呛咳,引起呼吸道痉挛,如果拍背后痰液排不出,则应及时吸痰,吸痰时动作应快、轻,以免损伤黏膜。
3.2 保暖 早产儿体温调节能力差,在麻醉期间,机体功能受抑制,产热功能随之降低,加手术时体表裸露面积大,都可导致体温下降,使麻醉药物的代谢减慢,肌肉活动能力减弱,容易造成早产儿感冒和苏醒迟缓,因此我们一定要给患儿做好保暖措施。
3.3 术眼的护理 术眼一般包24 h,嘱患儿家长应看好患儿,不要让用手抓眼部,不用不洁物品擦拭眼部,不应让患儿长时间的哭闹,交代患儿母亲喂奶后,应立即抱起患儿,轻拍后背,预防吐奶时弄湿眼部敷料,24 h后护士点眼时,一定要注意手的卫生,一定要确保眼液顺利滴入。因为术后常规为局部抗炎,患儿完全清醒后就拔出留置针。
4 出院指导
教会早产儿母亲正确的点眼方法:用手指轻拉早产儿的下眼睑,充分暴露下结膜囊,将药液滴于结膜囊内,将上眼睑提起,使整个结膜囊内充盈眼液。如使用散瞳药液时,应按压泪小点2~3 min,以免药液经鼻泪管吸收进体内。讲明各种眼药的作用及使用次数,讲解坚持为早产儿滴眼、保持眼部卫生的重要性,勿让早产儿用手抓眼或揉眼。定期检查眼底情况,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得到及时处理,所以应向早产儿母亲强调定期复查的重要性,早产儿应在出院后1周即应回院复查,以后按病情定期回院复查,注意观察早产儿眼部情况,如发现异常,及时随诊。
参考文献
1 张国民.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手术治疗进展.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0,24(3):169-173.
2 诸福棠.吴瑞萍.胡亚美.实用儿科学:下册,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1283.
3 王颖,周丛乐,姜艳荣,等.早产儿视网膜病等病情况及发病因素探讨,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5,10(2):103-105.
4 朱美华.患有心脏病的婴幼儿静脉采血时的观察与护理.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2):3.
早产儿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文4
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54例喂养不耐受的新生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为9.17%,喂养不耐受的原因主要是早产、低体重、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和感染。
结论:多种原因可致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在围产期应注意预防,一旦发生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应针对原因,尽早给予治疗及护理干预,以改善症状,保证新生儿的营养供给,促进其健康成长。
关键词: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原因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39-02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是指新生儿时期,不同疾病引起的胃肠功能紊乱而致喂养困难的一组临床症候群。新生儿营养对其生长发育及疾病的抵抗能力有着重大影响,所以新生儿一旦发生喂养不耐受,医护人员就应高度重视,分析其原因,并尽早给予治疗及护理干预,以增强新生儿体质,保证新生儿的健康成长。本文就我科收治的54例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病原因和护理措施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期发现导致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高危因素和有效的护理方法,现就分析情况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2年中在我院住院治疗的54例喂养不耐受患儿。其中男性28例,女性26例,占同期我院出生婴儿(589)的9.17%。
1.2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标准。目前学术界对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没有统一的标准,现大多采用黄瑛建议的新生儿喂养不耐受诊断标准:①频繁呕吐(≥3次/日),②奶量不增或减少(>3天),③胃潴留(潴留量>前次喂养量的1/3)。
1.3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用例数、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
2结果
54例喂养不耐受的新生儿中早产儿32例,占59.26%,低体重儿26例,占48.15%,宫内窘迫22例,占40.74%,新生儿窒息23例,占42.59%,感染(宫内感染和出生后的感染)20例,占37.04%。详见表1。
3讨论
3.1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原因。通过分析以上结果,可以发现导致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的原因,也可以说高危因素主要有:①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多数的早产儿体重在2500g以下,有的甚至在2000g以下,由于早产,婴儿的胃肠动力与胃肠功能的成熟度低,容易出现腹胀、胃潴留的情况。并且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胃肠功能成熟程度就愈低,发生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机率就愈大。②宫内窘迫和新生儿窒息,这主要是由于缺氧所致,因缺氧时,机体将血液主要供给重要脏器的需求,如心、脑、肾等,这就使胃肠道的的血供减少,处于缺氧状态,造成了胃肠道功能的紊乱。严重的缺氧还会造成缺氧缺血性脑病,这会进一步影响胃肠道的功能。有研究表明缺氧缺血性脑病时,胃肠道的电节律发生紊乱,使胃肠动力减弱,易发生喂养不耐受。③感染,包括宫内感染和出生后各种感染性疾病。
3.2护理干预措施。
3.2.1加强环境管理,减少刺激因素。首先,要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特别是对早产儿和低体重儿,适宜的温度尤为重要,应使室温维持在23-27℃,使婴儿的体温维持在36-37℃,必要时可使用暖箱来保持婴儿的体温。其次,减少噪音和光线对婴儿的刺激,因为噪音和光线对婴儿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使婴儿的呼吸、心律、血压产生剧烈的波动并影响生物钟的节律,产生睡眠剥夺,使交感神经兴奋,不利于胃肠激素的分泌,影响了胃肠功能。
3.2.2合理的喂养方式。①喂养指导。指导患儿母亲正确的喂养知识,并注意观察喂奶时有无不耐受喂养情况。嘱母亲喂食时采取半卧姿势,喂食时间≤15~20rain,每次喂食后轻拍婴儿的背部使其打嗝,防止返流时误吸。②适当的喂养时间。临床上以婴儿胃肠蠕动开始和胎粪的排出为开始喂养的指征,因为过早的开始喂养,容易引起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胃食道返流、吸入性肺炎、呕吐、腹胀等等,但过晚喂养不利于胃肠功能的成熟。③选择合适的乳类。特别是对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的喂养,更要注意首选的是母乳,其次是配方奶粉,并要注意应从稀到稠,从少到多,给新生儿的胃肠道一个适应的过程。④早期微量喂养和非营养性吸吮。早期微量喂养指在早产儿生后24小时内给予较少量的奶水喂养,主要是针对早产儿使用,因为早产儿的胃肠功能不成熟,早期微量喂养可以促进胃肠功能的成熟。早产儿不能经口喂养时,让其吸吮未开孔的橡胶称为非营养性吸吮,研究表明,非营养性吸吮,能促进早产儿胃泌素的分泌,促进胃肠道的生长、发育和功能成熟,提高胃肠道营养耐受性。
3.2.3刺激排便。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常伴随排便不畅,刺激排便能促进结肠动力成熟及胃排空、畅通排泄途径。刺激排便与非营养性吸吮相结合能尽快的诱导胃肠功能成熟,明显缩短胃肠功能成熟的时间。
3.2.4预防感染、防治并发症。新生儿出生后,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要有一个过程,医护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无菌制度,对合并其它疾病的患儿要积极治疗,以提高患儿的体质,减少喂养不耐受情况的发生。
4结论
喂养不耐受在新生儿中是一个较为常见的喂养问题,多种原因都可以导致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我们的医护人员应针对这些原因,从围产期开始,就要注重预防,尽可能的避免早产、缺氧和感染等这些高危因素,一旦出现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情况,临床上要及早采取干预措施,诱导胃肠功能成熟,严格护理操作规范,提高护理质量,密切配合医生,使新生儿能尽早地恢复到正常的喂养状态,保证新生儿的营养供给,促进新生儿的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何桐爱.早期干预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9):41
[2]韦联斌,赵优,李惠芬.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3):2917-2918
早产儿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文5
【关键词】 早产儿;颅内出血;诊断
随着NICU抢救技术的提高,早产儿成活率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由于小胎龄、低体重早产儿增多,早产儿后遗症的发生率并未相应下降,尤其是早产儿颅内出血后遗症,已成为影响早产儿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早期诊断和治疗早产儿颅内出血可降低早产儿颅内出血后遗症的发生,提高生存质量。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自2004年1月至2008年10月我科收治早产儿颅内出血78例,均经头颅CT确诊。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51例(65%),脑室内出血7例(9%),脑实质出血4例(5%),蛛网膜下腔出血并脑实质出血16例(21%)。78例中男46例,女32例,胎龄≤32周31例,33周22例,34周14例,35周11例;出生体重≤1 500 g 48例,1 501~2 200 g 30例;顺产31例,剖宫产16例,产钳及胎头吸引助产11例,臀位产9例,急产7例,滞产4例;出生24 h内入院40例,24~48 h入院25例,48~72 h入院8例,72 h以上入院5例。本组早产儿中15例有围产期窒息,12例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7例肺炎,2例肺透明膜病,2例先天性心脏病,2例硬肿症,46例高胆红素血症,3例败血症,其中有两种以上合并症58例。
1.2 临床表现 50%发生于第1天,90%发生于出生后1周内,少数更晚。临床分为急剧恶化型、断续进展型和无症状型[1]。(1)急剧恶化型较为少见,可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病情急剧恶化,昏迷、呼吸衰竭,去脑强直,强直性或肌阵挛样惊厥,光反射消失,眼球固定,四肢瘫痪。可伴有前囟膨隆,低血压,心动过缓,体温异常,及难以纠正的酸中毒,短期内可死亡。(2)断续进展型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在数小时或数日逐渐表现出来,病情起伏。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意识异常,肌张力低下,典型或不典型抽搐,亦可仅表现为轻微的抽动,伴眼球斜视或凝视。少数运动减少,呼吸异常,可存活或进一步恶化死亡。(3)临床无症状型,患儿无明显临床症状,在出生后行头颅CT检查中发现。
本组病例中:发绀54例(69%),嗜睡、反应低下39例(50%),19例(24%),肌张力低下16例(21%),惊厥13例(17%),呼吸不规则11例(14%),呼吸暂停9例(12%),烦躁易激惹8例(10%),肌张力增强8例(10%),前囟膨隆5例(6%),无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8例(10%)。
1.3 治疗方法
1.3.1 护理措施 加强护理的措施有:(1)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合理给氧;(2)保持安静,减少搬动,头中位或右侧卧位;(3)保暖,维持体温恒定。
1.3.2 支持、对症治疗 治疗措施有:(1)抗惊厥治疗:首先确定引起惊厥的原因。由低血糖、低钙血症、低镁血症、低钠血症等引起的立即纠正代谢紊乱。一旦确定惊厥不是代谢紊乱引起,用抗惊厥药物,如苯巴比妥、安定静注,10%水合氯醛灌肠等。原则上选择苯巴比妥,剂量要足,如惊厥未缓解可用安定或10%水合氯醛,用药期间经常监测药物浓度,用药后密切观察,以惊厥停止、安静入睡、呼吸及心律平稳、掌指弯曲有一定张力为度。(2)脑水肿的治疗:合理应用速尿、甘露醇、地塞米松等药物,控制液体量每日60~80 ml/kg,并根据电解质、血浆渗透压及尿量、体重变化进行调整。(3)恢复脑血管灌流量:静滴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开始时用小剂量,渐增大用量。(4)改进脑细胞代谢:选用胞二磷胆碱、脑活素等。(5)控制出血:肌肉注射维生素K,输新鲜血浆或全血,选用维生素C、止血敏及血凝酶静滴等。(6)合并感染时,抗感染治疗。(7)支持治疗:白蛋白等。
1.4 治疗结果 经上述吸氧、止血、止惊、降低颅内压、神经营养等治疗,治愈63例(81%),自动出院7例(9%),死亡8例(10%)。31例患儿出院后复查,其中24例发育良好,智力正常,无近期后遗症,7例合并神经系统后遗症,癫痫3例。
2 讨论
早产儿颅内出血常见的原因是缺氧或产伤引起的脑损伤,胎龄越小,体重越低,其病死率越高,预后较差[2]。发病率高的原因:早产儿室管膜下生发层组织血管丰富脆弱,肝功能不成熟致凝血因子不足[3]。早产儿合并症较多,极易使颅内出血被误诊或漏诊,本组资料75%有两种以上合并症,而临床以合并症的症状和体征为主,且有一部分为无症状和体征。因此,提倡早产儿出生2天后行头颅CT检查,以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后遗症。
参考文献
1 黄绍良,陈述牧,何政贤.小儿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0.
早产儿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文6
关键词 新生儿;危重;院内转运;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56(2011)15-0031-02
危重新生儿常因诊断和治疗的需要而进行医院内转运,虽转运时间较短,由于患儿脏器功能不稳定,转移途中易出现病情骤然恶化或供氧中断、监护不足等意外,有时甚至出现死亡[1,2]。2007年5月~2010年5月,我们对120例危重新生儿实施院内转运,并给予精心转运前准备与转运中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危重新生儿120例,男62例,女58例;年龄7 d 14例;体重1 400~1 600 g 50例,1 600~2 300 g 70例。其中早产儿46例,缺血缺氧性脑病26例,感染性休克6例,吸入性肺炎3例,肺出血2例,心肺复苏后7例,颅内出血8例,肺透明膜病6例,新生儿败血症4例,暴发性心肌炎6例,硬肿症6例。院内转运原因为转送至其他科室继续治疗或到CT、B超、MRI等相关科室进行辅助检查。
2 结果
120例危重新生儿转运途中,25例患儿中途病情不稳定,经及时诊治症状好转;无一例死亡,未发生意外情况。
3 院内转运护理
3.1 转运前准备
3.1.1 转运前做好详细的计划 与患儿要去的相关科室预约,与电梯护工等做好沟通与合作,保证患儿在转运途中的道路畅通以及到达相关科室后能立即行相关检查或保证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
3.1.2 转运前对危重患者的评估 盲目转运可造成严重的后果,在转运前主管医生及护理人员必须对危重新生儿是否必须转运作出正确判断。如果必须转运应依据专业知识对患儿的转运时机进行判断,避免转运途中发生不应有的意外。如心肺复苏的患儿在转运途中有可能再次出现心脏骤停,患儿必须院内转运前行诊断检查或治疗,医护人员应向家属详细交代转运的目的与可能出现的意外,在取得家属知情同意并签字认可及做好充分准备的条件下由医护人员陪同转运,既有利于患儿的治疗,也避免了医疗纠纷。
3.1.3 转运人员的要求 在危重新生儿院内转运过程中,我们通常安排至少2名经过专业训练的医护人员陪同,一般为主管医生及护士,以应对转运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意外。要求陪同的医护人员具有熟练的专业和操作技能,急诊意识强,能够随时组织、实施抢救患儿,熟悉患儿病情,可准确地判断病情和进行急救处理任务。
3.1.4 转运设备及药品准备 ①转运设备:多功能新生儿转运暖箱、便携式多功能监护仪(可持续监护心率、呼吸、血压及血氧饱和度)、婴儿呼吸机、人工复苏气囊、注射器、微量注射泵,备胶布以防吸氧鼻导管脱落。②急救药品:携带肾上腺素、多巴胺、洛贝林等急救药品,以备患儿转运途中心搏骤停时使用。根据患儿病情不同,特殊情况携带镇静剂、静脉液体和复苏药物。
3.1.5 患儿准备 根据危重新生儿的不同病因进行各种急救及预防措施,做好清理呼吸道、气管插管、吸氧、建立静脉通路等护理措施,确保在患儿转运前达到最佳的稳定状态。
3.2 转运中护理 ①有效维持患儿体温,这是院内转运成功的重要环节。低体温可造成肺、肾等重要脏器的损伤。根据患儿体重不同设定不同的箱温:2 500 g为32 ℃。减少光线对早产儿的影响,可用毯子遮盖暖箱,避免不必要的光线刺激。②呼吸管理是危重新生儿能否进行安全转运的基本保证,也是影响新生儿预后的重要因素,而转运途中始终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是保证足够通气量的先决条件[3]。危重患儿宜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如果患儿途中有呕吐,及时吸净,保持呼吸道通畅。面向暖箱开门侧,以便观察病情。肩下垫厚的毛巾垫,保持畅通气道,防止误吸。维持血压稳定,监测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血压偏低时应用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静脉维持。③确定吸氧管,胃管及导尿管等无扭曲及堵塞。
4 讨论
在120例危重新生儿转运中,早产儿46例,占38.3%,缺血缺氧性脑病26例,颅内出血8例,神经系统疾病34例,占28.3%。近年来早产儿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分娩时重量越轻,早产儿遇到的问题就越多,其生活能力、呼吸、吸收功能、消化、身体温度的调节和抵抗力就越差。由于早产儿各器官、系统功能发育程度的不完善和不成熟,生活能力差,抗病能力低,极易受到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而引发器官、系统功能的紊乱、不全,甚至衰竭的连锁效应和不可逆转的瀑布反应,由此形成了新生儿病死率最高的年龄段[4]。因此在院内转运时应特别注重早产儿的护理,转运时应予棉布、棉衣包裹,头戴棉帽,减少体表面积过多暴露造成的散热,减少能量消耗[5,6]。注意体温和血糖情况是不可忽视的,因低温所致的机体寒冷损伤能加重原发病治疗的难度,从而引起相应并发症。本组46例早产生有8例接诊时体温下降,经积极处理后,转运前体温均升至正常,保证了院内转运的顺利进行。
转运系统的良好运行,需要有一支技术过硬的急救队伍及一套先进、齐备的急救设施。高危新生儿转运的特殊工作性质决定护理人员应具备扎实的急诊基础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更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对患儿极端负责的精神[7]。护理人员应耐心、细致观察患儿病情,不放过任何微小的变化,为治疗把握最佳时机。因此,于危重症新生儿院内转运前对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要做好应对措施,使各种仪器处于工作状态,备好抢救药品;转运途中应保持监护与生命支持的连续性。
在本组120例危重新生儿院内转运护理中,我们首先在转运前与相关科室提前联络,确保转运路途通畅及到相关科室后能立即得到检查或治疗,以免延误治疗时机。在转运前对患儿病情充分评估,对转运途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好充分准备。做好人员和药品、设备的准备,同时确保患儿在转运前达到最佳的稳定状态。在转运途中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确保各仪器处于工作状态,患儿各种管道通畅,使治疗过程延续无中断。120例危重新生儿转运途中无一例死亡,未发生意外情况。因此,加强对新生儿危重病的识别、做好转运前评估、把握转运时机、加强转运中的护理,是危重新生儿院内安全转运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刘月利,乔桂风,王璐,等.危重新生儿应激性溃疡的观察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2):163-164.
[2] 郭秋霞,宋霈.危重新生儿的观察和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23):62-64.
[3] Kashani KB, Famer JC. The support of severe respiratory failure beyond the hospital and during transportation[J].Current Opinion in Critical Care, 2006, 12(1):43-49.
[4] 刘政,张芳.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危重早产儿临床实践的相关分析[J].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5,2(2):125-127.
[5] 马秀花,叶亚兰.危重症新生儿院内转运的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0):3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