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细胞生物学基本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细胞生物学基本概念范文1
[关键词]医学细胞生物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2-0233-01
临床医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专业。它致力于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医疗预防的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医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基本训练。要具有对人类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做出分类鉴别的能力。随着细胞结构及功能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的不断深入,“细胞生物学”已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基础,在医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现代医科学生来说,具备“细胞生物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其他医学课程必不可少的条件。
一、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内容体系和结构
我校医学本科专业自1978年开设以来,在教育部组织的1997年、2006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分别达到“优”和“良”的水平。为内蒙古、吉林、辽宁等全国各地区培养了一万多名合格的高级医学专业人才,临床专业毕业生遍布全国各省及美国、日本等国家。所招学生范围逐年扩大,并分为汉班和蒙班,其中蒙班学生为蒙古族,他们主要为蒙古族中小学考上来的,蒙语授课兼修汉语。
医学细胞生物学以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为基础,是探索研究人体细胞发生、发育、增殖、衰老、死亡以及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异常与人类疾病关系的学科。课程基本内容有13章,包括细胞生物学绪论、细胞膜的化学组成与特性、细胞表面与细胞外基质、细胞膜的功能、细胞的内膜系统、线粒体、核糖体、细胞骨架、细胞核与遗传物质储存、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传递及调控、细胞增殖与细胞周期、细胞分化、细胞衰老与死亡。第1章,引领学生进入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指导学生如何学习这门课;第2―9章为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医学细胞生物学特有的细胞结构与功能及其与疾病关系;第10―13章,主要以细胞为整体,看细胞的“一生”变化。通过这三部分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掌握人体细胞的知识,同时把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异常与人类疾病关系渗透到各个章节。
二、医学细胞生物学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医学细胞生物学在临床专业培养计划中,大一开课,这充分体现了该课程的基础性。其后的课程有生物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免疫学等。组织学与胚胎学是相互关联的两门学科,习惯列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组织学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胚胎学主要是研究从受精卵发育为新生个体的过程及其机理的科学,其研究内容包括生殖细胞发生、受精、胚胎发育、胚胎与母体的关系、先天性畸形等。在其内容中涉及细胞的知识较多,比如什么是生殖细胞、细胞分化的原理、细胞分裂产生新的细胞等等。如果没有学习相应的细胞生物学课程,很难理解这些基本概念与原理。生理学是研究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课程,学生能够学习人体各器官的基本功能,认识机能与结构的联系,理解机体的整体统一性及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其内容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基本功能及功能调节。该课与细胞生物学关联紧密,很多人体生理活动,都是以细胞为基础。比如细胞的Na-K离子泵工作原理阐释了物质在细胞两侧的运输,从而调节人体内环境渗透压平衡。
生物化学是运用化学的理论与方法,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能够使学生获得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其内容包括蛋白质与核酸化学、维生素、酶、生物氧化、物质代谢及其调节、肝脏生化和酸碱平衡等。这里提到的核酸是细胞内的遗传信息载体,生物氧化、物质代谢多发生在细胞内,可见,离开了细胞,生物化学这门课程将无法开展。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包括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其目的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的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人类很多疾病的本质是特定细胞的损伤,比如高胆固醇血症,主要发病原因是细胞膜上的受体缺失或无法识别供体。因此,在介绍这类疾病时,就需要掌握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的功能等细胞生物学内容。医学免疫学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科学,其基本定义概念如抗原、抗体,这些都是细胞内外存在的物质。
因此,随着我校临床专业培养计划的改革发展,医学细胞生物学必定成为必不可少的专业基础课程,需要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吕毅,吴小健,向俊西等.抓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新模式试点工作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4(05):866-868.
[2]白一,龚云辉,刘希婧等.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医学教育的现状[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4(01):113-115.
细胞生物学基本概念范文2
关键词: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210-02
细胞生物学是一门发展迅猛的生命科学基础学科,是现代生命科学的前沿分支学科之一,是高校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为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复合型生命科学及其应用领域的新型人才,必须深化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进行教育创新,其中包括教育理念、方法、手段、教材等的创新[1]。虽然目前的教学手段已从传统的手写口述改进到多媒体教学,具有图、文、声并茂的特点,大大提高了课题信息的传播速度和信息的容量,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讲授模式依然存在。要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标,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精选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科的研究前沿
细胞生物学是一门发展迅猛的生命科学基础学科,每年有大量的新成果涌现,属于该学科的知识内容不断扩充和更新。我们以“细胞生物学”为主题,搜索数据库发现,每年有1~2万篇相关文章发表,而以“细胞”为主题的则每年有超过5万篇文章发表。因此,细胞生物学教学面临的新挑战就是知识的更新。除了要全面系统地掌握细胞生物学的教学内容,更要紧跟细胞生物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时补充最新科研成果,力求授课内容新颖。由于教材编写的滞后性及当前科学研究进展的速度极快,即使最新的教材也不能及时吸取最新的研究成果。因此,要搜寻教材之外的相关资源,通过介绍最新的研究方向、技术和研究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将教材内容、科研进展、生活实例有机融合进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当前研究的最近进展,在有限的学时内,重点突出、条理分明的展现教学内容。编写教材时出于对知识结构的可控性及教学过程中的统一性,只将本领域内大家达成共识的确定性知识写进教材[2],然而本着尊重科学的理念,教师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选择性的将一些不曾出现在教材的知识介绍给学生,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活跃他们的思维,以期在他们的研究生涯中爆发出新的创意。
二、采用先进手段,进行立体化教学
细胞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强、内容繁多、较为抽象的学科,因此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将传统的授课模式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利用多媒体技术全面、立体的展示教学内容,将教材上的静态描述变成动态图画展示出来,将平面的细胞图片由立体的模型展示出来,将微观的细胞以宏观的状态展现,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直观,既方便教师讲解又利于学生理解。但是,多媒体教学存在信息量过大、讲解速度过快的缺陷,因此课堂教学应重点突出。将传统课堂教学与新兴的“微课”[3]、“慕课”[4]结合起来,有深有浅、有繁有简,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全面系统的理解。传统的“满堂灌”教学,常常由于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变得沉闷、效率低,损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程组借鉴新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升。例如将“PBL”教学法和“BOPPPS”教学模式融入细胞生物学课堂教学中。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是基于问题的教学,源于杜威的问题教学法理论,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并已从当初的医学教育领域走向其他学科教育领域。PBL的实施包括这样几个基本步骤:根据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设计出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提供足够资料指导学生自学分组进行讨论、归纳和汇报,最后教师作总结、强化和矫正。在细胞生物学教学中,课程组精选出了一些重要科学研究案例,例如叶绿体、线粒体繁殖分裂机制、蛋白质分选信号学说、MPF发现及SRY性别决定调控机制等教学内容,通过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设计、讨论与归纳、总结与矫正等环节开展学习。学生反馈说这种学习方式对于他们来说帮助非常大,将枯燥抽象的知识记忆转变为了理解学习的过程,对其科学思维训练非常有用。“BOPPPS”教学模式:根据心理学研究中发现的学生学习注意力规律特点,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有效组织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一种高效率教学模式。BOPPPS是导言(Bridge-in)、目标(Objective)、前测(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后测(Post-assessment)和总结(Summary)六阶段课程设计的简称,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结构,有效率、有效果的教学模式。
课程组教师吸收引进这种教学模式,运用在课堂教学,同时根据这种模式制作了《MPF发现》、《细胞衰老机制》等微课教学视频,获得了学生的广泛好评。另外,教师应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让学生身临其境,直观的感受到所学领域的研究方式。
三、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其主动性和创新性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讲解、学生被动灌输容易造成教师口干舌燥、学生昏昏欲睡的现象。而多媒体课件的信息量很大,有时候教师照着读,学生运笔如飞记笔记,也不利于学生及时理解教学内容,损伤了学生的积极性[5]。因此,教师课件应尽量多用图画来展示内容,一方面图画比较生动形象便于理解,另一方面图画也能引导教师以自己的理解来讲解,而不全照搬课件的文字内容。而要真正的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采用比较新颖的“微课”、“慕课”等教学方式。针对细胞生物学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和难懂内容,应让学生准备PPT,尽量用图画来展示自己的想法,从概念、原理、应用几个方面用5分钟的时间来解释清楚一个内容,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胆猜测、大胆提问。教师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解释的准确性、表述的简明性、应用进展的新颖度几个方面予以评价。这方面的改进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和自信,对于培养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长久以来,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程为中心来进行的,学生接受的知识领域、容量、深度都受到教师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和表达方式的限制[6]。在新形势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在教师讲授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对一个相关主题进行拓展,追踪研究前沿,尽量改善以前仅以课本为素材的教学对知识传授的有条件的限制。未知的事物对人的吸引力是无穷的,了解本学科的未知和不确定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的热情。
四、改进传统的评价和模式,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课堂教学课后作业模式,所有人做同一个题目,难免会出现抄作业的现象,并且学生没有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的机会。因此,课后作业应该和以上的学生课堂小讲座结合起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进行准备,并将科学研究的前沿与时下的热点问题联系起来,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7]。细胞生物学有很多复杂、晦涩难懂的内容,细胞作为生命的最基本组成部分,非常重要却看不见摸不着,如何将细胞里面的微观世界跟我们的宏观世界联系起来,以及和日常生活的实例联系起来,就成了帮助和促进学生学好细胞生物学的重要工作。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题目,以简明扼要的语言、丰富多彩的图画在短短5分钟的时间内讲清楚一个问题、一个现象、一个原理,本身也是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以及自我表现能力的大大提升。这不仅对本课程的学有帮助,更对我们培养创新型人才非常重要。在对学生的课程成绩进行评定时,设定课堂表现、创新精神、科学精神、表达能力等方面与课程卷面成绩并重,适当引入一些与当下研究热点、生活实际相关的能够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题目。
高校肩负着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的使命[8],我们应该根据学科特点进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手段的创新,立足基础与能力培养并重,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尽管目前细胞生物学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学时数少、教师基础差别大等问题,但我们应一如既往的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探索精神为主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为学生的培养和教育的创新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绍军,高梅,陈坤明,胡景江.农林综合性院校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及课程体系优化[J].高等农业教育,2014,(7):54-57.
[2]周守军,郑忠梅.现代大学教学改革:面向不确定性知识[J].中国高教研究,2010,(1):81-83.
[3]余胜泉,陈敏.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4,(1):100-110.
[4]刘继斌,赵晓宇,黄纪军,刘培国.Mooc对我国大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36(4):7-9.
[5]赵伟,马德俊.高校传统教学模式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1):120.
[6]卢晓东.如何破解“钱学森之问”?――兼论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教学改革[J].中国高校科技,2011,(7):9-12.
细胞生物学基本概念范文3
1发育生物学课程开设现状
开设伊始由于主讲教师围绕各自的科研方向讲授,因而没有形成系统教材[2].迄今为止,由于相关学者和科研人员对发育生物学领域研究的重视,国内外出现了各种版本的发育生物学教材,有国外的英文教材,也有我们国内学者编著的中文教材,如使用面较广的由张红卫老师主编《发育生物学》,在综合性大学生物学及生物技术专业、医学等[3]使用较多,从开始开设发育生物学课程到现在不到四十年时间,与其他学科相比发育生物学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该领域新的热点和研究成果都在源源不断地涌入世人的视线中,因此教材内容也在不停地补充.博士生、硕士生及本科生使用的教材不一样,不同专业不同院校使用的该课程教材也不尽相同.从总体看发育生物学在我国还处在起始摸索阶段,还未能形成一个被大家普遍认可和遵循的成熟的课程体系,当然也有了探索和完善的空间.2009年起,我校为了生物科学专业的发展,将发育生物学课程列入了教学计划,但相比其他同类院校就晚了很多(如2002年曲阜师范大学开始给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两个专业开设发育生物学,山东德州学院2004年就开设了该课程)[4].经调查进入新的世纪,本科院校的生物学专业2/3的院系先后开设了该门课程,1/3的院系也有了开设该门课程的计划,但由于师资等原因,暂时不能开出.且不同的学校,该课程的类型设定不同,多数设定为专业限选课程,少数设定为专业必修课程或专业选修课;课程计划学时不尽相同,一般授课学时36学时左右,实验学时30学时左右,但多数学校设有开设实验课;教学时间安排不同,有的在第6学期开设的.有第7学期开设的.
2地方本科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发育生物学课程开设过程中面临的几个问题
第一,师资力量比较薄弱[5].因为发育生物学在国内外起步较晚,所以教师很大一部分是没有从事过发育生物学教学和研究的专业性教师,只能是从相关的学科,比如组织学与胚胎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或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转型的教师,刚刚开始的时候一般都存在缺乏专业的、完整的发育生物学知识体系这样的情况.这是我校和其他地方性院校面临的共同问题,如我校发育生物学课程就是由遗传专业教师来讲授.第二,课时偏少.虽然综合院校和其他老牌生物科学专业课时基本控制在36学时左右[6],如宁波大学,理论课时为34,我校开设伊始课时也是36学时,学习效果却不很理想,因为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课程开设课时都是参考基础较好的综合院校的做法,但忽略了面对的教学对象不一样等问题,就我校生物科学专业而言,学生基本是刚刚过二本录取分数线或是其他职业高中生源,基础差,学习能力不强,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内容无法在同样时间领会掌握.第三,开设时间偏后.主要是考虑到其他相关专业课程已经学完,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因此我校跟其他一些院校一样安排第7学期开设发育生物学,但没有考虑到生物科学专业历来是考研的生力军,第6学期后,大多数学生基本已经确定学习和考研方向,对此时段开设的课程也仅止于学习及格,即使有部分同学觉得该课程内容新颖,知识面广,更新快,奈何时间关系也不愿深入学习,因此学习积极性并不高.第四,课程知识体系庞杂.涉及到遗传学、分子生物学、胚胎学等信息相互交叉融合,逻辑性比较强,比如体轴形成这一部分内容,有遗传学的知识,有细胞生物学的信号转导内容,还有胚胎学的知识,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才能理解,而现在课堂上一般以传统的讲授和单一的多媒体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往往反映发育生物学很难、不好理解.教学效果不佳.第五,教学实验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发育生物学实验投入的时间经费相对较大,一些院校如德州学院、长治学院以及怀化学院都还未开设发育生物学实验课程,许多经典实验不能让学生亲自动手,无法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因此对这样一门观察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的发展来说,这也是及其不利的.
3对发育生物学课程设置及常规教学过程中面临问题的解决方法
针对以上问题,我校生科专业首先是调整发育生物学课程开课时间,从第7学期提前到第6学期,课时为48学时,周课时为3节.现在一些重点大学比如华中科技大学、山东大学也都将课时量提高到54课时,湖北民族大学、长治学院对发育生物学课程课时量也有了相应的增加.开课学期也都放到了第6学期.此时生物化学、遗传学、等基础课程已经讲授完成,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而考研方向未定,学生的注意力和精力多数放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这样对很多喜爱该课程的学生就多了一个学习和选择的机会,因为现在考研的形势越来越严峻,生物科学专业和生物工程专业很大一部分同学是竞争同样的学校同样的专业,难免会产生“同室操戈”的现象,多一门选择方向可以避免因专业建设不成熟而给有志向的学生造成损失.对专业教师学科背景有待加强的现象,可以让教师通过提前进修或是提高自己的学历来增加对发育生物学知识体系的掌握和理解,了解发育生物学的最新进展,备课时首先了解教学计划和教学目的,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对生物科学本科生,要求他们掌握的是发育过程中的基本现象、概念和知识,掌握并理解基本原理.
太过抽象或复杂内容则应尽量简述,同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教学安排上应该从发育的基本原理着手,再根据模式生物个体发育的过程,在依次出现的发育现象中,掺入发育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突出重点难点,真正做到深入浅出解决“知识抽象”这一问题.发育生物学很多的内容都是通过模式生物的发育过程来说明问题的,例如:无脊椎动物的线虫、海胆、海鞘果蝇等脊索动物文昌鱼及脊椎动物鱼类、鸟类、哺乳动物等[7],这些生物从受精到受精卵到胚胎再到发育成成体的过程与机制几乎涵盖了整个生物物种的发育特点和模式,这样将庞杂的知识体系系统化,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很难、不好理解”了.课堂上灵活运用各种教学形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山东德州学院从提高教师课件制作水平等方面着手[8];兼用讲解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多采用讲解式教学,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知识,通常适用于一些核心、基础以及难以理解的内容的讲解,比如发育生物学中一些基本的概念,以及胚胎的器官系统发生的内容,应该应用讲解式教学.而涉及生物体轴的形成及有关干细胞发育分化的问题,则可应用探究式教学[9].
一来检验和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不一定在课堂上将所有的知识点全部讲解完了,根据一些内容选择一些权威的科研论文,从研究者的角度去探索发育现象,加深对专业术语的了解,有些学校如广州药学院则将发育生物学的热点研究内容及现状灵活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也有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0].另外对有些内容,比如说卵裂这一部分内容,不可能在课堂中所有的卵裂形式都一一讲授,可以讲一到两种典型卵裂方式,然后以播放视频的方式让学生比较直观的了解各种裂解方式的特点,然后再布置学生课后去查阅并下其他动物的卵裂方式与课堂上讲述的有何异同.这样既引导学生有目的地介入教学过程中,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浙江海洋学院就通过精心选择一些课外专业的阅读资料来扩展学生的视野.另外,课外可适当开展课外主题活动.课外主题活动在一些院校多个专业都有出现,有一定的教学效果.我校发育生物学由于经费设备问题没有开设实验课,因此想通过1-2次实验类的课外主题活动来稍加弥补.
细胞生物学基本概念范文4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创新生物学人才
分子生物学的目标是在分子水平上阐明细胞活动的规律,从而揭示生命的本质[1]。虽然它在生物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充当着重要角色,对生命科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却因为课程内容多,学科交叉广,理解难度高,信息量大,知识更新快而使教学效果差强人意,集中表现为教师授课难和学生学习难。这种现状不但困扰着老师和同学,也与大学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目标不相适应。如何克服分子生物学课堂教学的“瓶颈”?本人在从事十多年的分子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努力研究和探索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力求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一、教学内容的合理组织
分子生物学的教学除了选用好的教材,制定完善的教学大纲,如何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环节[2]。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的应该是完整、清晰的、有层次、条理的知识。我们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首先从提高自身学科素养着手。“一本教材书,数种参考书”,除分子生物学国内、国外各类版本外,与分子生物学相互交叉和渗透的其他学科,如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我们也都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和强化,不断夯实专业知识、拓展专业领域,基本构建了分子生物学完整的知识体系,具备了对教材处理的前提。既避免了教学中各学科的重复,也进一步凝练了知识。此外,我们还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向全国优秀教师学习,在不断的探索中总结出了教学内容合理组织的一些思路。1.思维导学模式。在DNA复制教学环节,知识点多,并且较分散,很容易在教学中造成学习困难和知识混淆的现象,针对这章教学的特点,我们采用了思维导学模式,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2.重点、难点解读。本科教学形式多样化,也更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但并不是淡化了教师的教学,反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教师必须围绕每堂课的教学目的,合理组织和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比如在讲解染色体端粒末端修复机制中,教师首先要从教材的知识结构中梳理出重点。染色体端粒末端修复机制的知识点包括:(1)引物切除造成的遗传信息缺失;(2)端粒末端的特点;(3)体细胞和性细胞末端修复机制的不同;(4)DNA结构的变化;(5)端粒酶的修复机制。梳理知识点后,总结教学重点:一是引物切除后损伤修复在体细胞和性细胞中的不同;二是四链DNA结构;三是端粒酶的修复机制。其中端粒酶修复机制的讲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难点集中在端粒酶的性质和修复发生的过程。经过对教学内容中重点和难点的准确把握和合理组织,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的课堂学习无障碍。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教学方法的推陈出新,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4]。为发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能动性,我们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置了启发式、联想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5],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在分享知识的同时,更注重教会学生灵活掌握学习的方法。
1.启发式教学。启发的目的在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针对每一次的课堂教学,设计一些抛砖引玉的问题,供学生思考与讨论,这成为了分子生物学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进行到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学习环节,提出甲基化修饰的生物学意义,这个问题覆盖范围广,涉及到了DNA复制的调节、蛋白质和DNA甲基化修饰对基因表达的调控,以及Epigenetic(表观遗传学)方面的知识。通过提出问题—讨论分析—不断启发—再讨论分析—归纳总结—解决问题这一系列的互动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不断的讨论分析中通过展示不同的思维、发表各自的观点,不但有利于促进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消化、理解来达到理论的升华、拓展[4]。
2.联想式教学。分子生物学是在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6],因此知识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避免重复,一方面要通过联想知识点适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和整合能力。如在讲解化学修饰对基因的表达调控时,将细胞生物学中的信号转导有机结合,使学生了解基因表达调控对细胞信号转导的作用机制。
3.探究式教学。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每一个理论知识的背后都是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如确定遗传物质是DNA的两大经典实验,我们以探究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从实验设计,到结果显示,再经过讨论分析并得出结论,以课题研究的角度,研究人员的身份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角色,将学科概念、理论产生的起因和过程展示给学生,启发学生努力探索,走近科学,让学生从中领悟知识形成的探究性和科学性,逐渐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研究型人才。4.多媒体多样化教学。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具有微观性、复杂性、抽象性和动态性。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满足教学的需求,而多媒体技术则具有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特点[7],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多年来我们不断补充和完善教学手段,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多媒体图像处理清晰直观,文字表述简洁明了、主题突出。课件中的图像来源于国内外的网络数据平台。如讲述DNA半保留复制机理时[8],首先将DNA可能存在的几种复制方式用图像展现,并利用Meselson和Stahl设计的DNA复制同位素示踪实验和密度梯度离心实验来进行结果验证,引导学生明确掌握DNA半保留复制特点,并结合文字,通过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将教学内容中的背景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静态、抽象的微观知识清晰讲解。多媒体课件动静结合、声像互动。对于生命过程中动态的知识点,比如DNA的复制、RNA的转录、蛋白质的翻译过程,可以将这些复杂的生命过程利用多媒体手段做成动画并配以文字和声像,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提高了其学习效率。
三、知识领域的拓展
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内容除包含基础理论知识外,还有大量理论应用的研究方法部分。我们在教学中不仅仅将知识局限在教材中,利用课堂教学不断引导学生去了解本学科相关领域内的研究热点、最新进展、发展趋势[8],以及生物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广泛应用。
1.专题讲座与专题讨论。专题讲座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自己组织参考资料对教学内容的延伸与拓展。比如在讲授“SNP技术”时,先从遗传标记分析的发展着手,把一代、二代的标记分析做知识性的回顾,再将纳入教材的第三代标记分析“SNP”做详细的讲解,引导大家理解什么是单核苷酸多态性,核苷酸多态性研究的生物学意义以及在医学、农业、畜牧等多种领域的发展与应用。通过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也使教师不断地进行知识的更新,及时了解本学科当前发展的趋势、研究的热点以及争论的问题。专题讨论则是以学生为主体,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就某一个专题自行查阅、组织文献资料,并在课堂上展开讨论[9]。比如在讲授基因重组的教学内容时,设计“转基因的利与弊”供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基因工程药物和转基因动植物对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让知识离开课本走进生活,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这不仅使学生更加深入、系统地理解所学知识,并且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10]。
2.生物信息技术与数据库。生物信息技术已经发展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比如在“PCR技术”的专题讲座中,不仅要对实验目的、原理、操作以及应用进行讲解,还要特别对引物设计的生物信息技术进行补充,介绍学生对一些常规的生物信息技术软件Primer6.0、DNAman、Olig6.0、DNAS-tar、Cluster等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度。在整个分子生物学的教学中,学生需要自行查阅和组织各种文献资料,因此,必须特别强调互联网资源运用的重要性。教师通过介绍中国知网、维普、清华同方、NCBI等几个常用资源库,使学生了解如何利用资源库进行查询,对互联网资源的熟练应用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以完善,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提高信息收集和辨别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教学改革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教师的专业修养与教学基本功。教师在教学中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一名导演,又是一名演员。作为导演,首先需要有最新的教学理念,整个教学过程中适时设问、适时讨论、适时启发。其次要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把握课堂节奏,调动学生课堂学习激情,使教学有的放矢。否则会在教学中出现“启而不发”和论证条理不清的现象;作为演员,还要有良好的课程驾驭能力,通过教师扎实的专业知识、广泛的认知领域、全面的知识结构,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丰盛的知识大餐,而不是一锅夹生饭。因此作为教师,必须从理论水平、科研水平、思维水平这3个方面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此外,还要掌握适合自己的各项教学技能。
2.多媒体教学的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提高教学效果的辅助手段,是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只有运用合理才可能达到好的效果。因此尽量避免在多媒体教学课件上出现过多的文字,否则多媒体成了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老师由照本宣科转变为扮演放映员和播音员的角色。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也就适得其反。多媒体和传统教学只有合理地结合,取长补短,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其真正的价值。总之,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建立学科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提升学生后继学习的能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师的教学,不在于给学生搬去可以致富的金子。而在于给学生点金的指头。”目前,我们关于分子生物学课堂教学改革还处于不断探索和实践阶段,除了需要不断地提高教师自身的学科修养和科研素质外,也以“夯实基础、拓展知识、增强能力、提高素质”[8]作为教学的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努力在今后把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加有生有色,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作者:武晓英 乔宏萍 张猛 吴丽华 郝雪峰 单位:太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朱玉贤,李毅,郑晓峰,等.现代分子生物学[M].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
[2]戚晓利,张丽敏,薜春梅.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生物学杂志,2003,20(6):51-52.
[3]朱虹.《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启发式教学和论证型教学的综合运用[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190-192.
[4]许崇波.《基因工程》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大连大学学报,2005,26(6):41-43.
[5]文静,申玉华,赵冰.高等学校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初探[J].吉林农业,2013,305(8):92-93.
[6]王荣,刘勇,姜双林.高等师范院校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生物学杂志,2012,29(1):100-102.
[7]张金岭.浅谈多媒体教学[J].教育与职业,2009,(30):189-190.
[8]徐启江,李玉花.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与高素质人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58(6):159-161.
细胞生物学基本概念范文5
关键词:新经济;应用技术型大学;专业英语;生物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2-0179-03
在2016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首次提到了“新经济”,报告称“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新经济”是一种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以高新技术和现代金融为支撑,有日臻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和健全的市场体系[1-2]。这一发源于美国的经济现象,已在欧洲、亚洲出现,并有席卷全球之势。对“新经济”的内涵与实质,争议颇多。有专家认为,所谓“新经济”,实质上就是知识经济。而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及智业为支柱的经济[3]。
生物技术产业是新兴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具有资源依赖性强、垄断性差、技术通用性强等特点[4],已成为新经济的增长点。在2015年国务院的《中国制造2025》中,已将生物医药列入十大领域内[5]。因此,生物技术产业将是我国各地方政府重点扶持的产业,对生物人才的要求也将发生变化。
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建立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改变过去各级高校不切实际,盲目追求高、大、全,从而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等现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的是输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生产方式变革,适应行业产业需要的高职业素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才[6]。
由于应用技术型大学办学方向的转变,培养方案也随之调整,最显著的是缩减课内学时,加强实验和实践环节。但理论学时的缩减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的减少,这对课堂教学带来了许多困难,也使部分领导和老师对某些理论课程产生误解,尤其是对英语。由于大学英语CET4的成绩和毕业挂勾,所以学校、老师和学生还相对比较重视,但对专业英语的重视程度就远远不够。而现有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也不能适应当今社会需要。因此,对专业英语教学的改革以及建立新型的教学框架势在必行。
一、当今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误区
1.学校、老师和学生重视不够。由于地方高校的转型,培养方案的调整,高校领导、部分老师认为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毕业生主要是为企业服务的,而毕业生到企业去工作只需要会操作就行了,不需要多强的科研能力,因此不必重视专业英语这门课程,甚至可以不开设。
同样,学生对该课程也不够重视。专业英语大多开设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许多学生已通过CET4、CET6考试,没了考试和毕业的压力,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积极性不高。
2.现有教学模式陈旧,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目前,专业英语的教学模式大多就是老师将课本读一遍,然后翻译一遍,学生被动地听课,课堂内容枯燥无味,学生学得索然无味。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3.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专业英语对老师的要求高于其他课程,要求老师既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基础,又要有良好的英语水平,尤其是口语。目前,大多专业英语的老师是专业老师担任,他们的专业知识背景较深厚,但英语口语水平相对于公共英语的老师来说较差,所以,难以担当这门课程的教学。
4.学生感觉难度大、跟不上。专业英语的学习过程会涉及大量的专业词汇,这些词汇较公共英语的词汇更难记忆;专业英语的句型也较公共英语的复杂。因此,即使公共英语成绩优秀、专业课水平高,也不一定能学好专业英语。学习普遍反映该课程难度大,学习困难,从而影响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专业英语教学新框架的构建
1.高度重视专业英语教育。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技术创新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创新不再是高校、科研单位的专利,许多企业也进入到技术创新的行列,而员工作为企业基础和主要的人力资本,承载着企业最主要的知识资本,其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7]。因此,企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作为主要为企业提供人才的应用技术型大学更要顺应潮流,提高学生创新科研能力的培养,而不是鼠目寸光,将学生培养成流水线上的操作工。要让学生明白通过大学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努力,几年后自己无论是收入还是社会地位都会得到较大的提升。这样,学生学习才有动力。
创新科研能力需要较高的英语水平,因为高水平的科研论文大多用英文发表,需要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推向世界,也需要用英文来。另外,许多企业的生产设备也是从国外进口,如说明书都看不懂,显然这样的毕业生是不符合企业要求的。
所以,专业英语教学对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毕业生很重要,高校从领导到老师、从老师到学生都要对专业英语高度重视。
2.构建专业英语教学新框架。由于应用技术型大学较以前总学时要缩减20%以上,而实验课时只增不减,所以理论课时要大幅度减少,所以靠增加学时加强专业英语教育行不通。因此,要对专业英语教学进行改革,构建新的教学框架。
(1)设立专业英语课程群。将生物工程中所有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都纳入专业英语课程群,逐渐递进开展双语教育。生物工程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有:《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专业课有:《生物工艺学》、《基因工程》、《生物工程与设备》、《酶工程》、《细胞工程》等。这些课程不再与英语独立,而是有效地与原来的《专业英语》一起形成课程群。大大增加了专业英语的课时,让专业英语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明白学好专业英语有助于专业课的学习,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2)循序渐进,适应学生的认识规律,逐步提高难度。根据各课程开设时间的先后,对各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英语教学提出不同要求,逐步提高难度。大学第一年开设《普通生物学》,该课程的英语教学任务主要是词汇,将课程中专业词汇的英语标注出来,讲解专业英语词汇与公共英语词汇的不同。专业英语词汇多为合成词,如细胞色素cytochrome一词,就由“cyto”(细胞)和“chrome”(色素)组成;许多专业英语词汇有前缀或后缀,如“micro”表示“微”,由此派生出许多单词:microbiology(微生物学)、microscope(显微镜),“Case”表示酶,因此“protease”就表示蛋白酶等。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记忆专业词汇,并纳入考试内容。这样,专业英语的教学就不再与公共英语脱节,学习公共英语的同时接触专业英语,使两门英语教与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大学第二年开设的专业基础课较多,二上会开设《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内容多,也是学生觉得较难学习的一门课程,如在此时大幅度提高专业英语的难度,学生恐难适应,所以,该课程的英语学习还是以词汇为主,辅以简单句子,由于有了《普通生物学》的基础,学生对词汇的记忆应该不会太难,简单句型也会让学生乐于接受,再加上此时许多同学已通过CET4考试,跟进简单的专业英语句子,让学生趁热打铁,也减小了后面学习的难度。二下开设的《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等专业基础课,与后续的专业课内容联系密切,也是许多学校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所以学生学习兴趣较浓,此时,可以结合理论内容讲解英语复杂句型。如《微生物学》讲解营养物质进入细胞内的几种运输方式时,可以结合图形,用全英文的PPT讲解,对典型句型进行分析,使学生对专业英语中复杂句型的分析以及从句、语态和时态的正确使用有个初步了解。
随着专业课的逐渐开设,大多学生对生物工程专业的认识逐步加深,也确立了今后的目标。一部分同学准备考研,还有的准备直接参加工作,他们认识到只有学好专业课才能到社会上有立足之地。因此,专业课的英语教学可以渐渐加深难度,全英文的PPT使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同时,掌握用英文表述的课程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从而提高学生专业英文阅读能力。如《生物工程设备》这一课程,可以结合生物工程专业常用的发酵、分离纯化设备,让学生阅读国际品牌设备的使用说明书,加深对课程的理解。
当学生掌握了基本专业英语的阅读能力,这时再开设《专业英语》课程,对专业英语的词汇、句法、句型进行归纳总结,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写作能力。由简单的句子开始,逐渐过渡到复杂句子的翻译,进而翻译专业文献的摘要,从句子的基本框架入手,到正确时态、语态、从句等的使用,再到句子之间的衔接,要求步步提高,使学生学起来既轻松又有兴趣,专业英语水平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提高。
(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弥补课时的不足。地方性高校转型后,理论学时被大幅缩减,但内容不能缩减,再加上对专业英语的要求,所以必须加大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课外的加倍学习来弥补课时的不足。专业老师可以通过布置课外作业、组织兴趣小组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加大考核力度,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均将英语放入考核内容,要求不断提高。如大一时,可让学生用中文解释英文名词;大二时可出全英文试卷,学生中答;大三以后,全英文试卷,可以考虑部分题目用英答。并且,加大平时作业的检查力度,将平时作业的成绩纳入最后的成绩评定。
三、结语
通过构建专业英语教学的新框架,经过四年的系统训练,将专业英语融入所有专业课程中,使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不断提高,对国际研究领域前沿知识的了解逐渐加深,专业素养层层提升。在此新框架下教育出的毕业生也必定会适应新经济条件下社会的需要,为创新型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崇仪.试论美国“新经济”发展模式[J].财经科学,2001,(02):41-46.
[2]王春法.新经济: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03):36-43.
[3]谢恩魁,黄天柱,张俊杰.知识经济的内涵特征与人才培养[J].科技・人才・市场,2002,(02):58-61.
[4]王宏广.生物产业与生物经济[J].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4,(06):42-45.
[5]《中国制造2025》与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制造2025》与工程技术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6):6-10+82.
[6]梁书杰.以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独立学院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5,(08):234-235.2016-8-29.
[7]杨龙.知识型企业员工创造力的影响因素分析[J].知识经济,2016,(03):84-85.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Framework of Professional English Teaching in Applied Technology University
under the New Economic Era:A Case Study of Bioengineering
JIANG Ning,LIU Xiao-peng*,XIANG Ji-qian
(College of Bi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Enshi,Hubei 445000,China)
细胞生物学基本概念范文6
关键词:研究生;医学;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4-0047-03
一、医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课程是知识的载体和表现形式,课程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及运用正确的原理和技术方法来认识、理解、揭示和评价本学科专业领域最前沿的知识和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研究生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在医学研究生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全面提高素质的关系,突出研究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科研创新意识,为学位论文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和技术基础。由于浓厚的功利化倾向等因素的影响,医学研究生课程教学中也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如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重研究、轻教学的倾向,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重基础理论课程、轻技术实践类课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研究生创新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方面还远远不能满足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研究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深厚的综合性学科知识和专业个性。同时,课程设置跟不上医学科学发展的步伐,不能满足社会对医学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工作的需求,甚至可能成为限制学生视野和思维拓展的桎梏,严重制约了研究生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医学研究生培养工作在南通大学研究生扩招初期也存在这些方面的问题,如选修课程以基础理论课程居多,实践类课程设置偏少,整个教学过程属于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模式。部分研究生进入课题研究阶段对许多实验技术仍闻所未闻,只能边干边学,这样就会造成研究生对实验技术的掌握缺乏系统性,严重影响整个科研课题研究的进度和深度。研究生学位论文表现为较低级的重复工作,学术文章仅能在国内期刊上发表,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研究生科研创新及学科发展,使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受到较大影响。通过对本校382名在校医学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的问卷调查(图1),在被调查者中59.8%认为课程设置中基础理论课程过多而技术类课程过少,31.5%的学生认为公共课程过多而专业课程设置偏少,这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学生在优化研究生课程结构方面的诉求[1]。
图1
二、以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建设
(一)医学研究生课程设置应符合研究生培养工作要求
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研究生课程建设质量的高低以及课程教学实施的有效性,对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当今以数字化、信息化和国际化为特征的时代背景下,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快,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不应再作为研究生教学的主要手段,而应把技术方法的传授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核心,这也是顺应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改革必然趋势的要求。通过对在校研究生的问卷调查,就何种学习方式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最有帮助这一问题,57.89%的研究生认为是实验技术类课程,28.72%的研究生认为是学术讲座,仅12.78%的研究生认为是基础理论课程(图2)。这反映出研究生对实验技术方面课程学习的渴望,也迫使我们去不断改革和优化现阶段符合医学研究生培养特点要求的课程体系,从而保证医学研究生的课程教学质量。为此,我们针对当今研究生课程体系和研究生生源情况,组织相关学科长期在科研和教学第一线工作的高学历、高级职称教师,就如何应对目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这些弊端和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开展相关研讨工作使他们逐渐认识到,只有强化研究生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不断增强学生科研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得学校研究生培养工作整体水平具有竞争力,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对现有的研究生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大幅度增加医学类实验技术的选修课程。
图2
(二)调整研究生课程培养目标,重在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课程教学应该以掌握研究方法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2]。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研究生课程多数以基础理论公共课程为主,而对于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方面的课程明显不足,研究生应用研究方法和技术素养培养方面相对欠缺,研究生学位论文存在研究方法相对陈旧、手段比较落后,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成果很难体现在研究工作中。在医学研究生中就教学环节中最应改进方面的调查显示,76.5%的研究生认为需要对实验、实践教学方面进行改进,只有18.6%的研究生认为需要进行基础理论公共课程教学方面改革。这就要求我们从培养本学科合格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要求出发,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做到“按需设课”,整合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同时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把握好基础理论课程和实践技术教学类课程的比例,尤其是实践教学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方面的特殊作用。在课程设置中除按医学一级学科设置各专业学位课程外, 适当减少些必修课比例, 大幅度增加选修课程,尤其是发展迅速的生物医学相关技术类选修课,如加强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基因工程、组织工程、神经生物学等方面的选修课程, 为研究生掌握宽广基础专业知识和培养实践技能打下良好基础。
(三)优化研究生课程结构,构建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可以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打造良好的基础。创新人才首先需要具有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的形成需要以创新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为基础,这些归根究底都依赖于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3]。我们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特点,组织长期在相关学科科研和教学第一线的高年资教师着手开设多门研究生实验技术类的选修课程。经过几年努力,从最初仅有3门技术类选修课的基础上,相继新增开设了“生物光镜标本技术”、“生物科学图像处理与分析”、“脑立体定位”、“电生理学技术”、“细胞生物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神经生物学基础技术”、“医学影像诊断学技术”、“神经科学”、“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学”等十多门技术类选修课,从而建立起以学科核心课程为主体, 公共必修课、专业技术类选修课为配套的科学课程体系,为研究生创新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们也根据医学类研究生教育的核心能力培养要求,科学制定了课程授课和规范的课程标准,将科学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与课程配套、反映生物医学新进展、新方法和新技术、体现教学改革新理念的研究生教材,同时积极选用外文原版的先进教材进行教学, 及时跟踪学科前沿, 开拓研究生的视野。
(四)搭建研究生科研工作平台,提高研究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为了进一步培养研究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我们对相应的实验室进行了改建和扩充,目前已有形态学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机能学实验室、神经生物学实验室、外科学综合实验室、内科学综合实验室、眼科学实验室、神经病学实验室、医学影像学实验室等在内的教学和科研用实验室。这些实验室作为创新实践的开放式管理实验室,使研究生在课上及课后均能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设备进行科研训练或学术研究,全面锻炼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从而成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地。在实验教学改革中,不断完善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和内容。新课程体系中的任课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及研究生的指导教师,随时能够为研究生在实验课及学位论文科研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高水平的基础医学优势学科、雄厚的科学研究实力、丰硕的科学研究成果、先进的实验室条件,全方位的开放模式,为研究生创新和动手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提供了非常有利的“软”“硬”环境,建成了符合医学研究生培养目标体系的支撑平台。
(五)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注重研究生能力培养
研究生课堂理论教学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严重制约了研究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也不利于培养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为此,我们针对以往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为研究生提供一个自由思维空间及批判性的思维氛围是培养研究生创新性思维的有利条件。为此,我们在研究生教学方面力求给学生提供一个发挥能力的空间,在课程教学形式上采用知识传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实行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运用参与式教学方式。要求研究生课程任课教师在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着重讲述课程的基础理论、基本概念等,对于课题的解决方法、研究进展及最新动态,让学生到图书馆或互联网上独立完成查阅准备工作,然后大家课堂集体讨论,通过研讨的形式来更直观有效地理解掌握好课程内容。通过运用课程内容传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既能够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5]。在研究生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强调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克服了学生为理论学习而学习的思维定式,逐渐培养学生形成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在理论学习中提高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
同时,积极推进以研究生综合能力测评体系来评价研究生学业方面的表现,取代传统的理论考试成绩至上的评价内容,通过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践运用及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来综合评定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和水平,要求研究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把所学基础理论积极应用于实践工作中,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逐步意识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科研实践的能力是学生学业能力掌握的关键,这对于切实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工作能力和倡导创新笃实的学术氛围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医学研究生创新和动手能力培养课程体系的意义及成果
自实施研究生课程结构改革以来,着力构建创新和动手能力培养的课程新体系,以培养创新和动手能力为核心,加强医学研究生技术类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借鉴国内外知名大学的研究生教育经验,结合本校的实际,逐步创建了一套与时代相适应,系统的、具有可操作性及自身特色的医学研究生创新和动手能力培养的课程新体系,覆盖了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实验内容、教材建设、多媒体教案、质量监控和教学管理等方面。改革教学内容,以反映生物医学的新进展、新方法和新技术为宗旨,将学科前沿延伸到课堂。积极将自身研究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打造优秀技术类选修课程和相应精品教材,结合实验室建设和全方位开放,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提高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目标。
自课程体系再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后,研究生掌握和应用生物医学的先进技术能力明显提高,科研思路更加开阔,所完成的学位论文质量也快速提升,在校外及国际上的竞争力显著增强,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收录杂志的学术论文数量逐年递增,其中不乏高影响因子的论文。“生物光镜标本技术”、“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生物科学图像处理与分析”、“神经科学”和“细胞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等多门课程获得江苏省高校优秀研究生课程。相关课程的教学课件也在校园网上公开,学生及相关人员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随时观看和学习;研究生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碰到技术方面困难时,也可以通过网络等多种形式积极与相关教师进行咨询以获取解决方案。
总之,通过加强以医学技术类课程为核心的选修课程建设,构建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切实提高了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工作水平,使得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整体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陈花玲.改革研究生课程体系 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
[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6).
[2]李海生,范国睿.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思
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7).
[3]章晓莉.基于科研能力培养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思
考[J].教育探索,2010,(7).
[4]温静,胡显莉.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培养研究生创新能
力[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