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思维的含义和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思维的含义和特征范文1
关键词:高等教育管理 创新思维 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c)-0189-01
高等教育是培养各种专门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发展的重要环节。而作为高等教育系统中的管理者拥有高等教育的创新思维是决定能否培养出创新型被管理者人才的关键因素。
1 高等教育管理创新思维概述
1.1 高等教育管理创新思维的含义
高等教育管理中的创新思维是一种能产生新颖性思维结果的思维,它主要强调的是新颖性,其新颖性程度越高,那么高等教育管理创新思维的创新性就越强。高等教育管理创新思维是相对于传统高等教育管理思维而言的一种管理思维方式,这种管理思维方式有其一些具体的规定性。(1)它体现出鲜明的创新性。(2)从思维运行的过程来看,高等教育管理是一个由各种管理思维要素,管理思维能力相互作用,协同进行的系统化管理思维过程,它具有思维的整体性。
1.2 高等教育管理创新思维的特征
高等教育管理创新思维具有认识性特征,因其本身就是思维问题,它的认识性特征由价值原则和真理原则构成也就成为自然的事。有人把它称为“真价二重性”高等教育管理创新思维具有时代性特征。每一时代的高等教育管理创新思维无一不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的时代性使其产品高等教育管理实践和高等教育管理创新思维都具有时代性,因此也就有高等教育管理实践史和高等教育创新思维史。这份文化遗产具有地域性和时代性,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高等教育管理创新思维是在思想交流中生存,所以交流性是促使高等教育管理创新思维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高等教育管理创新思维还具有层变性特征,这表现在高校中,不同职能部门的人有着不同的权限划分。高等教育管理创新思维的自然性特征,来自管理的自然属性。正是自然性特征,使高等教育管理创新思维发展史成为一部在承认人的因素问题上节节退让的历史。
2 高等教育管理创新思维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作用
等教育管理创新思维的作用集中来看,主要在三个方面产生了影响。
2.1 高等教育管理创新思维对高等教育管理系统起整体推动作用
高等教育管理创新思维首先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和意识。其思想的发源点可能很小,思想形成过程可能是从内向外,或从外向内形成的。通过交流一旦系统大部分人掌握了这种思想,则每个人都可以在其所处的点,面上发挥作用。另外,由于创新思维的主体具有不同于一般思维的主体能动性,在创新过程中,主体具有极强的创新意识和突破思维定式的冲击力,因此更易获得改革和创新的方案。
2.2 高等教育管理创新思维具有调控高等教育管理系统,促使高等教育管理系统内外关系协调的作用
对群体个体的调控作用,是通过个体管理创新思维和群体管理创新思维的相互作用体现出来的。
2.3 高等教育管理创新思维具有阐明高等教育管理的作用,指引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的导向功能
高等教育管理创新思维在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中,还具有“显微镜”的作用,它可以帮助高等教育管理主体升入细致地观察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管理环境和管理者自身活动的状态。总结高等教育管理创新思维的作用为12个字:推动实践,丰富思想,发展思维。
3 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思维的特征
新世纪,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明显,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这些新的特征与时展紧密相关。新的形式下,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思维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即市场化,网络化,国际化。近几年来,高校的运行过程已显现市场的竞争特征,高校在招生,引进师资,内部管理,后勤改革,毕业生就业等方面都呈现竞争态势。世纪之交,网络以铺天盖地之势在高等教育中迅速蔓延。网络世界的广阔性,丰富性,生动性和即时性,给个体以全方位刺激,从而对现有教育管理理念,教育管理制度,教育管理模式,教育管理职能等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同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不仅仅是一种教育行为,更是一种大的趋势,同时更是促进本国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手段。
针对以上高等教育管理创新思维的分析,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要适应时代大的趋势发展,除了要吸收古今中外优秀的管理经验外,还要在自身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开辟出一条前人未有的新道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思维的创新是我国高等教育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的创新的战略抉择,是成功培养创新人才的保障。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发展现状进行研究,认识和把握它的发展规律,在不断完善的基础上进行其管理思维的创新,对于现代高等教育管理理论体系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高等学校作为创新知识,培养高级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孵化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推行高等教育改革,就是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创新思维改革管理中存在的不良因素,创造一个适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同时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并以此为平台,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大量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从而为经济社会的又快又好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保障。
参考文献
[1](美)阿瑟·W·库姆斯,著.学校管理新概念—— 以人为本的挑战[M].罗德荣,黄爱萍,译.中国宇航出版社,2002:120-127.
[2]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98.
[3]朱依群.从市场角度论高等教育管理[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2,4(4):336-337.
[4]黄腮斌.高教管理必须与时俱进,湖南社会科学,2003(3):146.
创新思维的含义和特征范文2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创新思维 培养
前言
创新思维是一种思维形式,是指人在实践学习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目标展示出来的一种主动的、独创的、富有新颖特点的思维方式,它是在原有经验材料和学得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性和突破性的创造组合、形成的新概念或新成果。《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中明确指出:“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实施创造教育是现时代教育的主旋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地发展学生的思维,适时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1.更新教育观念,构筑创新前提
开展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品质培养,关键在教师,其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是否更新、是否转变。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创新型的学生。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全面的人才观,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健全的学生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灵感、数感和情感,善于帮助学生观察世界、认识自我、挑战自我,善于培养他们求异求真的习惯和自信心。其次,教师要克服创新认识上的偏差,要认识到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不同于别人的新思路、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都是创新。同时,教师还要具有多元化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完善的认知结构;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品质,能胜任对学生创新性的引导和启发;要具有创新教育的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如科学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整合信息的能力、组织指导能力,以及自身善于求异和创新的能力等。
2.依托文本,挖掘创造因素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蕴含着丰富的“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因素和材料,它们都有在运用中获得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可能性。为此,我们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设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寻找最佳方案,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和创造性。
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设计了以下程序:
(1)让学生通过实物直观认识表面识的含义。
(2)问: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
(3)引导学生读题、理解求至少要多少硬纸板,就是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4)分组讨论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
(5)交流汇报。
在分组讨论中,发现有的小组直接根据表面积的含义,逐一求出长方体每个面的面积,再把6个面的面积加起来;有的小组根据长方体相对的面面积相等的特征,分别求出上下、前后、左右两个面的面积,再把三者加起来;有的小组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和乘法分配律,求出三个不同面的面积之和,再乘以2。通过交流汇报,一方面让各组发表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让全体学生通过分析、比较、选取出最佳的解题方案,即求出三个不同面的面积之和,再乘以2。这样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又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并从中找出最佳解题思路,把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潜能,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主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设计问题情景。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教学“年、月、日的认识时”时,教师先让学生举例哪些年份是闰年、哪些年份是平年。随后教师让学生做小考官报出年份,教师判断它是闰年还是平年。由于教师对学生所报的年份都能作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学生感到非常惊讶。此时,教师说:“我有一个秘密,它能够迅速准确地计算出这样是平年还是闰年,大家想学吗?”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了最佳心理准备。这样设计,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认识了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改变了被动状态,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4.尝试探究学习,培养创新思维
“探究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适时、经常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将教学过程的重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研究,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和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如教学“通分”时,为了让学生比较3/4与5/6的大小,教师可事先不作暗示,放手先让学生自主思考、探索,学生的思考策略趋于多样化而富有个性:(1)化成小数比较;(2)用折纸比较;(3)化成同分母的分数比较;(4)化成同分子的分数比较;(5)借助1进行比较等。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交流、比较、小结,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形成的个性经验就能在交流中上升为智慧经验,进而学会创造,促进自身个性的发展。
创新思维的含义和特征范文3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政治学科作为中职教学中一门重要的理论课程,肩负着端正学生思想理念,提高学生是非标准,活跃学生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任。然而现阶段,由于中职学生文化素养不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之政治理论过于枯燥乏味,在传统填鸭式、机械式的教学模式下,容易使学生滋生厌倦、无趣等教学情绪,造成对政治教学的不重视,白白浪费了创新思维培养的宝贵资源。
另外,受应试教育机制的影响,在升学考试、分数等大棒的指挥下,老师过于重视对学生答题技巧、解题方法的教学,忽视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如何在中职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创新思维的含义和特点
创新思维是指以强烈的兴趣和丰富的知识为基础,运用已有的知识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从而找到创造性地解释这些事实或解决这些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新结论的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创新的思维具有发散性、深刻性、独创性等方面的思维特征。思维的创新需要对知识结构进行重新论证认识,这种独特的品质对推动文学艺术创新和发明创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中职政治教学的创新思维培养对策
1、创设温馨民主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传统的政治教学中教师完全占主导地位,课堂上不少教师针对政治理论以及政治概念进行枯燥乏味地讲述,学生便成为机械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根本没有思考问题的空间,长此以往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将受到极大的限制。
在这种高耗低效的情况下,政治教师必须坚持人本主义的原则,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与其进行沟通和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创设温馨、民主的教学情境,营造一个开放活泼的氛围。而只有这样轻松活跃的环境才能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其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将传统的填鸭式课堂转变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场所,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创新思维能力。在新课程的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指导地位并重,学生主动探究知识与教师传授知识同样重要。
3、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一堂优秀的课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自主发挥、主动交流、自我展示完成的。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认为主要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是随着学生发现问题不断增长的,它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的土壤,提供适合的温度,在适宜的环境中使思维得到提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进行问题设计,向学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问题的时间,让他们有更广阔的思考空间提出问题,要有思维的深度,能够引起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新知与旧知,未知与已知的矛盾冲突中去探索、去把握、去发展。
3、优化教学方式,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的总结,反复的考量,这样才能做到适时的转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时采用“辩论式教学”:辩论赛是锻炼学生口才和思维反应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师在进行授课之前,先提出一个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辩题,比如:“初中生应不应该带手机上学”。
这样,把这项辩论赛的程序交给学生去组织,学生之间沟通较方便,这样更有利于活动的组织,而且还提升学生的兴致,开发其创新思维。
同时学生为了争得荣誉,会进行全面的搜索信息,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使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得到了充分展现,同时,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学会了融会贯通。在探索中寻找答案,在创新中阐述观点,做到学以致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同时提升了创新能力。
4、精心设疑,驱动学生的创新思维。所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而政治课堂,教师所传授理论知识是以概念或原理的形式出现的,学生的知识含量和阅历还没达到一定的水平,对一些理论还不甚了解,这就需要教师把理论知识与学生比较熟悉或贴切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进行设疑,使学生带着疑惑进行探索创新,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引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探求未知中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
例如,在进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授课时老师可以适度的提出质疑:适度消费就是合理消费吗?什么才算适度消费?什么又是合理消费?这一质疑,激起学生思考的浪花,通过质疑、释疑的师生互动活动,学生创新的火花得以点燃。从而使学生能更深层的去理解运用知识,从而达到思想上的创新。
5、建立平等友善的师生关系。思维上的创新开发,是主观心理需要(包括兴趣、爱好、好奇心、求知欲、表现欲等)和客观外界刺激(包括身边的榜样感召、相互竞争、环境熏陶、语言刺激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老师要培育和发展学生思维上的创新,就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坚持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想方设法使自己的教法符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要亲切友好地接触学生,与学生建立民主、和谐、平等、友善的师生关系,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心理特征,对学生优良的行为、新颖的思维要给予鼓励性评价,对同学们在实践中的偶然失误要持宽容态度,允许、教引同学们自我发现问题,自我矫正行为,要引导、提供自由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空间和机会,为培育学生的思维上的创新建立优良的基础。
创新思维的含义和特征范文4
【关键词】 数学;创新思维;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1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教学的一个重点。下面就创新思维及在数学教学中尝试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数学创新思维的含义
思维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思考,创新思维就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新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尽管这种思维结果通常并不是首次发现或前所未有的,但一定是思维主体自身的首次发现或超越常规的思考。创新思维就是不受现成的常规的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的全新的独特性的解答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其实质是求新、求异、求变。创新思维就是创造力的核心。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颖独特是创新思维的具体表现。这种思维能力只要我们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学生是可以具备的。
二、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的方法
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其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生机制,培养过程中首要的便是观念的创新,要用创新精神去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
1、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手段
任何一个富有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集中、发散、再集中、再发散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在数学教学中忽视任何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错误的。
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转向机智及思维的应变性,实现提高发散思维的变通性。把习题通过变换条件,变换结论,变换命题等,使之变为更有价值,有新意的新问题,从而应用更多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获得“一题多练”“一题多得”的效果。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随着问题的不断变换,不断解决而得到不断提高,有效地增强思维的敏捷性和应变性,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和发展。
例如,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设制题目:某初一学生在做作业时不慎将墨水瓶打翻,使一道作业只看到如下字样:“A、B两地相距150米,一辆汽车以50千米/时的速度从A地出发,另一辆汽车以40千米/时的速度从B地出发,”(横线部分表示被墨水覆盖的若干文字)请将这道题补充完整,并解答。解:如补充:两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问经过几小时两车相距30千米?等等,本题结论没有给出,从而蕴涵了多种可能,同学们可根据条件推出不同的结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2、加强操作,挖掘学生创新潜能。
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能促进大脑左右半球和谐发展与协同活动,使学生容易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容易产生智慧的火花,容易发挥其创新潜能。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实物、模型、教具、教学软件等丰富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对具体事物进行操作,使他们获得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具体经验。如在讲“有理数的乘方”时,我从“折纸问题”开展教学,提出问题:“有一张厚度为0.1mm的纸,将它们对折一次,厚度为0.1×2mm,对折10次,厚度是多少毫米?对折20次厚度是多少?”在学生动手折叠纸张进行计算厚度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计算对折10次时的厚度就显得很为难,他们表现出渴求寻找一种简便的或新的运算途径的欲望,此时,教师适时引出“乘方”的概念,用乘方表示算式比用20个连乘简洁明了得多,其值为104.8576米,比30层楼(每层3米)还要高。在这样一个操作过程中,学生边操作边思考,其创新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极大地促进了智力的开发。
3、善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乐于创新。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及大地提高并丰富了当今人类获取、传递、再生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和手段,改变了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尤其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作用日趋重要。信息技术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进入中学课堂,显示了它明显的优势。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感知“圆”,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几只猴子骑着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轮子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开始让学生猜测,谁跑最快,然后多媒体演示赛跑过程。结束时,问学生为何骑圆形轮子的猴子跑第一,让学生弄清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做成圆形的道理,让他们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乐于创新。
4、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想创新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例如:我在上初中第一节数学课时就让学生解决这样一个生活问题。你和爸爸妈妈准备在国庆节外出旅游,快乐时光旅行社的收费标准为:大人全价,小孩半价;而华夏旅行社不管大人小孩,一律八折。这两家旅行社的基本价一样,你认为应该去哪家呢?如果你能计算正确出结果,你就可以为家里节省开支,成为父母的小帮手。
再如:在教学“求长(正)方体的体积”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把一个苹果摆在讲台上,要学生求出苹果的体积是多少?全体学生起初愣住了,而后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如果将苹果捏成橡皮泥那样捏成长(正)方体那样就好了……在老师的启示下,学生终于悟出了可以将苹果这个不规则的体积转化为规则的体积,用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容器盛一些水,将苹果放入,只要量出水面升起的高度,就可以算出苹果的体积。以此类推,不单苹果这个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可以计算,其他一切类似物体的体积都可以计算。
总之,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才是时代的需要,我们的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励学生创造性的心理机制,促进学生多讲、多动手、多猜想、多发现、多创造,在积极思维的过程中,体验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甘苦,体验创造的乐趣,获得解决问题的愉悦感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创新思维的含义和特征范文5
关键词 小学教育 创造思维 培养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在当今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和社会得以进步的重要精神力量,无论是高等教育、初等教育还是小学教育,都应该与时俱进,通过创新方式、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 。而从宏观的意义上讲,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要想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存在多种方式和途径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不同小学生的心智特征并不相同,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的小学生对于创新意识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供选择的教育活动是十分有限的。为此,需要全面的构建小学教育中创新思维的培养体系,使教师或者小学教育工作者能够在课堂上或者其他的教育教学场合,最大限度的营造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因为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受教育者的创新思维才能被最大限度的激发出来,同时,还应该注重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动。在小学教育中,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十分关键的,也是我国一直提倡的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提升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已经成为小学教师和其他小学教育工作者首要思考的问题。而只有对小学生的心智发展模式有全面的了解,才能因材施教,完成素质教育的目标。本文以此为视角,对小学教育中创新思维培养体系的构建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希望这些结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指导我国小学教育的实践。
一、小学教育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层面
(一)个性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创新本就是一种“特立独行”的活动。因此,在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受教育者个性思维的培养也同样关键。而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进行适时的引导,引导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视角与思路对给定的问题进行思考,力争做到与别人的思考模式之间体现出差异,当然也不要循规蹈矩,因陈守旧,需要用于破除过去的思想模式,创新思维角度、思维方法和思维路线 。
(二)猎奇思维的培养。
对于猎奇与创新思维之间的关系,早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就不断有人加以证明――创新源于猎奇。在居里夫人看来,猎奇是人类的第一美德,在莱辛的眼中,那些好奇的目光往往能够看到更多希望看到的东西。可见,猎奇心理的存在被看做是创新思维产生的重要动因。因此,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者们需要对学生的好奇心进行悉心的保护,使其能够养成观察事物的习惯,并且在观察的过程中能够长期的保持好奇心。
(三)形象思维的培养。
人类对图画具有天生的敏感性,这从我国的象形文字的出现就可见一斑。因此对小学生而言,需要加大对其形象思维的培养,这将对其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明显的帮助。这是因为,图画或者图表能够承载、传播大量的知识和信息,这对思维的启迪作用是非常巨大的,甚至在对小学生的艺术辅助思维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功用。此外,任何创造或者创新活动都难以脱离想象而存在,文艺创作的过程中,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甚至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都需要形象思维的辅助 。从这个角度讲,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者应该教会学生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充分的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并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积累丰富的感性物象和事象。这样一来,小学生便能够凭借头脑中已有的感胜形象对社会事物进行重新的塑造和理解,继而形成了自身的价值体系和思维体系。
(四)自信思维的培养。
从常理上将,缺乏自信的人是难以有创造或者创新行为和成就的。因此,为了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需要培养其自信的心理,在完成对真理的阪依之后,小学教师以及小学教育工作者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的尊重客观事实,坚持从实际出发,使学生在观察、学习和求实的过程中能够坚信自身的直观感觉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是因为,只有对客观的说法加以批判和吸收,对现实的事物加以自身的感知和判断,才能获得真知。比如,在观察客观事物时,要学会用恰当的词语准确的表达自身的感受,力求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准确、全面而生动,只有这样,小学生才能表达出不同的含义,而这些含义可能恰恰是其创新精神的表现。
(五)批判思维的培养。
众所周知,创新思维的产生和构建有多种不同的途径,一种是原创性的创新活动,其产生较少有丰富的现实基础,另一种是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之上,完成对其他事物的批判之后形成的创新活动。因此,对于小学生而言,其心智都处于发展期,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的眼光,如果在这一时期能够对其加以引导,使其能够透过事物的表象认清事物的本质,能够对现实的客观事物提出疑问,甚至能够寻找到在别人严重的完美事物的缺陷或者不足,将会对其创新思维的养成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这个角度讲,需要鼓励小学生们能够对现实事物进行大胆的批判甚至否定,唯有如此,才能在其长大成人之后勇于破除陋习,锐意创新。
二、小学教育中创新思维培养体系构建
(一)鼓励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人类与其他生物最为本质的区别并未使用工具,而是能够更加积极的思考。因此,为了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更为积极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比如,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有些问题可以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发掘,必要一味学生已经理解了,便一带而过,丧失了以此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机会,实际上,并不存在没有可思考余地的问题,而恰恰是对这类问题的发掘,能够使学生耳目一新,能够使其领略到其中的奥妙。
(二)强化教师的问题教学意识,提高问题思维价值。
对小学生而言,强化问题意识被看做是培养其创新思维的出发点。可是在我国的小学课堂上,有些教师处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并不“擅长”提问,即便有提问的举动和行为,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提出的问题也不具有应有的深度,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起不到应用的作用 。因此,对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者来说,需要培养其问题意识,只有教师在源头上首先树立起了正确的问题教学模式,才能进一步的将其付诸实践,才能对学生或者受教育者产生直接的影响。当然,教师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还需要对问题的重点与难点进行合理的处置,多设置一些具有分析性质或者综合性、高认知水平的问题,这样一来,学生的创新思维便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
(三)创设情境,培养创新能力。
从教育教学的经验来看,浓厚的学习兴趣不但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还能使其最终沉浸在学习的境地中达到忘我的境界,提升了学习的效果也收获了学习的乐趣。因此,在在小语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依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创设情境,培养创新能力,有意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们通过小组的形式进行互助学习,要求他们结合自己的认识与在课前收集到的相关素材进行组内和组建的讨论,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问题的欲望将被激发出来,并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之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因此得到了有效的开发与培养。
三、结束语
历史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对小学生而言,创新教育被看做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小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其智力、思维的统一发展,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关键环节。为了实现这一点,需要为学生创造进行创新思维的机会和途径,将思维的训练与思维品质的培养融入小学教育教学的所有环节之中。只有这样,小学教学才能在教育的最基础阶段起飞,才能提升小学生的理解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促进我国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为我国未来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具有创造力的智力资源。
(作者单位: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新鹰小学)
注释:
袁芳. 以问题为纽带的中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9):106-107.
汪晓华. 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1(2):40-41.
黎少雅. 小学生创新思维素质的培养[J]. 广东教育,2002(1):55.
创新思维的含义和特征范文6
[关键词] 创新思维 地理教材 培养 学生
创新思维又称创造性思维,是指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研究面临的事物或问题,从而找到创造性地解释这些事物或解决这些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新结论的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是创新素质的核心。
地理学科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生活化、现实化、本土化和全球化是现代教材改革趋向。生活化就是要求地理教材注意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如让学生调查超市分析商业区位;现实化就是要求地理教材直面社会现实,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如介绍某一个国家,重点放在介绍活生生的地理现实,而不是位置、面积、人口等资料堆砌;本土化就是要求地理教材关注本国、本乡土的地理教育。如可在讲世界地理时适时地与中国比较,做到“站在世界看中国,用中国眼光看世界”;全球化就是要求地理教材注重对全球的人口、资源、环境、政治和经济等问题的考察和分析。
现有一些地理教材总的看来仍是追求地理学科系统性和规范性,开篇是“绪论”,正文中也往往是概念定义在前,举例、说理在后;对一些地理分布、形成原因、演变过程等知识往往是文字图像重复表现,并且叙述全面细致,不留“思维空间”;“思考与练习”较多的是“说出…”,“列出…”,“什么是…”等再现知识的形式,……这些无疑不适合以培养创造性素质为核心的地理教学改革的需要。如果我们多引入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事实,如“上海的潮”、“浦东机场的选址”、“上海人口变化特点”、“沪宁杭工业基地”等;多提供一些利用阅读地理图表获取知识的机会,多设计一些引导学生思维碰撞的问题,如“全球化与反全球化”、“全球气候变暖与变冷”辩论,“渤海湾填海造陆的利弊”讨论;运用多种表现形式,如照片、图片、漫画、新闻报道、电影、文学作品片段等;多开设诸如“研究专栏”、“阅读专栏”、“实验专栏”等等。如此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好想、好动。好奇心理特征的教材表述既能赢得学生兴趣,又能促进学生思维、想象等智力活动,更好地担负起培养学生创造性素质的任务。
(一)创新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没有疑问便没有思考,没有思考便没有人的想象、直觉、灵感等创新思维要素的动作。地理教学中要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善待提出问题的学生。鼓励学生自觉地探索新事物,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善于创设问题,留出课堂“空白”,让学生去质疑、解疑。例如:学习了地球自转的规律和结果后,让学生课后思考“如果地球反向自转,一天还是24小时吗?产生的结果会有什么变化吗?”;在分析了长江洪水日益频繁之后,留给学生课后思考题“为什么洪水日益频繁?你认为防治洪水灾害的最好方法是什么?”,并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充分发表自己的新观点新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