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闻传播研究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闻传播研究报告范文1
>> 困局与出路:新闻传播学术理路探微 我国省级新闻与传播学术期刊研究取向分析 新闻传播学专业期刊的学术发展与变迁 中国的“美国中心论”与中国新闻业和新闻传播学术的发展 新闻学与传播学学术期刊影响力研究报告(2005-2006) 传播学术史研究的耕耘与收获 传播学术史研究的方法与路径 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困境与出路 传播学面临的危机与出路 人大审议的困局与出路 限购政策的效果、困局与出路 微信营销的困局与出路 文化强农:公共文化服务的传播困局与治理路径 基于传播学视域中的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 中美新闻传播学学术传统比较研究 回归学术:新闻传播学的发展之路 中国新闻传播学术研究30年 欧洲公共广播电视的困局与出路 中小企业融资困局:新解与出路 电视舆论监督的困局与出路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8]董天策,胡丹.中国内地媒介批评论著十年扫描[J].山西大学学报,2011(2).
[9]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入门[M].李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10]董天策.消费时代与中国传媒文化的嬗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11]董天策,昌道励.中美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比较——以2000-2009年《新闻与传播研究》和《Jounal of Communication》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7).
[12]罗伯特·K·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唐少杰,齐心,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13]董天策.新闻的真实性是什么?——兼论新闻理论体系的科学性[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5).
[14]列奥·施特劳斯.现代性的三次浪潮[M]//丁耘,等,译.苏格拉底问题与现代性——施特劳斯讲演与论文集:卷二,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15]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
[16]尤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曹卫东,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17]尤尔根·哈贝马斯.认识与兴趣[M].郭官义,李黎,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18]埃德蒙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张庆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19]列奥·施特劳斯.什么是政治哲学[M].李世祥,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
新闻传播研究报告范文2
【关键词】新闻传播特性;融媒;手机媒体;媒介生态位
融媒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1]。随着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俗称“第五媒体”的手机媒体融合了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所有媒体的内容和形式,手机已从最初单纯的通信工具,转变为一个综合性信息采集、传播、娱乐平台。近年来,随着3G平台的升级、4G理念的提出、三网融合的运行和手机终端的进化,手机正以更强劲的态势代替个人电脑成为互联网发展的主角。同时,由于任何人都可以经济而便捷地通过手机以众多形式向他人传播信息,促使传播状态由一对多变为多对多。因而,凭借手机独有的新闻传播特性,手机媒体使大众传播的状态和大众传媒的业态发生了并且还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作为融媒的手机媒体新闻传播特性有哪些?这些特性又会怎样影响手机媒体的媒介生态位?我们又可以提出怎样的发展对策促使手机媒体更充分地发挥其新闻传播特性呢?本文尝试以手机媒体的新闻传播特性为考察视角,探究其“媒介生态位”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些发展建议。
一、融媒环境下手机的新闻传播特性
2009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对比了手机媒体、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在移动性、互动性、传播效果、传播速度、传播范围、多媒体融合六大方面的表现,手机媒体的表现为:
上图显示,手机在移动性、互动性方面明显更胜一筹,在传播效果、传播速度,多媒体融合方面优势不明显,在传播范围方面则存在一定的劣势。但如今手机媒体的发展已不可同日而语:2009年1月7日我国正式进入了3G时代,2010年底中国移动在中国六大城市启动TD-LTE 4G网络的首次规模技术试验,今后3年内中国智能手机渗透率将达到50%……同时,2011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从传播范围来看——截至2010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达3.03亿,较2009年底增加了6930万人,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提升至66.2%。从传播效果来看——手机网络新闻在网民手机上网应用使用率中仅次于手机即时通信,排名第二,达到59.9%[10]。从传播速度来看——还没有展现出3G高流量、高带宽服务的快速发展,低流量的业务仍然是我国手机上网应用的主流[11]。但从国际上的经验来看,3G的应用和服务大概在起步2年后才会逐步显示出力量[12]。据此在融媒环境下的手机媒体所表现出的新闻传播特性可以归纳为:优势——移动性强、互动性强、多媒体融合程度高,准优势——传播范围较广、传播效果较强、传播速度较快。
二、手机媒体的“媒介生态位”特征
生物学家Joseph Grinnell 于1917年首次提出生态位概念,即生态位是一个物种所处的环境及其本身生活习性的总称。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态位,借以跟其他物种区别。[13]生态位观点被借鉴到媒介研究中就形成了媒介生态位的观点。根据学者邵培仁论述,任何一种媒体都必然有其特殊的时间与空间上的生态位,亦即有其特殊的生存与发展的土壤和条件,以及它在这一状态下的特有行为和作用,很少有两种媒介能长期占有同一生态位。[14]通过上文对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在新闻传播方面进行的对比,分析得出了融媒环境下手机所展现的新闻传播特性,特别是占明显优势的移动性强、互动性强和多媒体融合度高这三大新闻传播特点,有利于我们探究及把握手机媒体的媒介生态位。
(一)时间生态位
由于融媒环境下的手机媒体具备移动性强的特点,因此手机媒体突破了原来对一个个固定站点中信息和需求的锁定,实现了“移动而互联”,使得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开展的各种业务具有个性化、实用化并兼备时间和位置的高度灵活性的巨大优势[15]。
根据2010年5月美国一项调研报告[16],如图表2所示,人们通过手机(包括多媒体手机和手机)获取新闻的时间段主要是上午6点至傍晚6点,这个时间段恰恰包含了主要的路程时间、工作时间和午休时间。而在上午11点至下午3点,手机媒体的使用频率明显远超于其他任何媒体,这一时段往往是人们工作半天需要轻松和调节的时段,也是时间安排最为弹性化的时段。所以,正是手机移动性强的新闻传播特点,让人们能够碎片化时间获得新闻。
以此参照,结合手机移动性强的新闻传播特点,融媒环境下手机媒体的时间生态位应该是在工作时间内(含上下班路途时间)零散化地见缝插针式地随时按需获取新闻资讯。
(二)空间生态位
手机媒体移动性强这一新闻传播特性同样作用于融媒环境下手机媒体的空间生态位。如图表3[17]所示,人们通过手机(包括多媒体手机和手机)获取新闻的空间主要是在迁移途中,且使用比例明显远高于其他任何媒体。
以此参照,融媒环境下手机媒体的空间生态位应该是在各类迁移过程中利用手机移动性强的新闻传播特点,消遣性地按需获取新闻资讯。
(三)功能生态位
媒介的功能生态位是指媒介的功能属性,通常决定于媒介传播的信息内容属性[18]。手机媒体“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使“把关人”的作用极度弱化,受者和传者身份出现重合[19]。融媒环境下手机的移动性强、互动性强、多媒体融合度高这些新闻传播特点,对于其新闻传播的内容也起到了极大的影响。
首先,移动性强、多媒体融合度高可以让手机媒体用户有机会成为“背包记者”,互动性强可以推动事件的发展。新浪于2010年9月的《中国微博元年市场白皮书》[20]显示,36.6%的用户通过手机WAP登录微博。在最近的新闻事件中,手机版微博也极大地推动了用户传者-受者身份的迅速转换。如,2010年“910”江西抚州宜黄强拆自焚事件,《凤凰周刊》记者邓飞[21]和主角之一钟如九[22]都以微博形式现场直播了全过程,通过每日更新多条文字信息,时而伴以图片,使此事迅速升温,而从他们微博显示的发送终端可以发现,多数微博是“来自短信”。又如,2011年1月25日,新浪微博掀起“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23]网络打拐行动,呼吁博友在看到街头乞讨儿童时随手拍照或录像后上传微博并关注“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微博开通才5天就已有1万余人关注,300多条乞讨儿童信息其上。整个“随手拍照”活动所依托的是移动互联网普及的技术大背景,能够将海量的用户资源动员起来去生产内容,从而改变信息、传播、成为热点的过程,实现从技术进步到社会进步的轨迹[24]。可以预计,随着“随手拍照”类活动的兴起,相关产业也将得到新的发展机遇:具有高像素拍摄能力的智能手机、提供3G服务的移动运营商等都会寻找到新的机遇。 其次,越来越多的现代都市人希望提升自己的关注度。多媒体融合度高可以让手机用户提供并获得更直观、更全面的新闻资讯,互动性强也会从另一个角度对这些新闻资讯进行补充和完善,而移动性强的特点更是给手机用户带来了更多有趣的体验。2010年是中国位置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LBS)[25]市场发展的关键一年,以位置交友为代表的中国位置服务市场取得了初步发展,LBS在传统社交服务所拥有的时间、人物、事件之外,引入了地点这一维度,让用户的网络生活和真实生活更紧密的结合。例如,手机用户可以每到一处就使用街旁网[26]来“签到”,并选择是否在微博消息、社交网站、博客评论、照片和视频里添加地理位置信息,并参与获取“徽章”[27]、抢注“地主”[28]这些其他媒体无法提供的有趣活动。来自艾媒市场咨询的数据显示,到2013年,中国LBS个人应用市场总体规模有望突破70亿元[29]。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语音微博[30]功能的出现。2011年1月12日新浪推出语音微博,要求必须通过个人手机与微博进行绑定,用手机拨打指定号码[31]后开始录音(时间最长为1分钟)再将声音到个人微博上,总耗时约3分钟,而且用户只需缴纳通话费用即可。这项功能的开发也是互联网与手机媒体积极互动的典型案例,可以很好地利用手机移动性强的特点,虽然操作简单门槛低,但传播范围及传播效果都非常好。有人甚至总结了“语音微博十大功效”[32],包括举办个人微博电台、方便挑选播音员主持人、容易诞生草根歌手等,有些也确实是融媒环境下手机媒体值得关注的发展方向。
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原创内容)在互联网上的成功,将被复制到手机上并可能成为手机媒体重要的业务增长点。预计到2012年,移动UGC领域的收入将超过57亿美元。[33]因此,在功能生态位上,融媒环境下的手机媒体更应该利用移动性强、互动性强、多媒体融合度高这些新闻传播特点,第一时间每个人身边的新闻,让人人皆“记者”、人人皆“明星”的时代来得更快。
三、手机媒体的新闻传播功能发展对策
手机媒体在传播范围、传播效果、传播速度方面体现出的准优势,其实也正是融媒环境下手机媒体今后的发展方向。同时,这些准优势的良性发展也会对手机媒体现有的移动性强、互动性强、多媒体融合度高这三大优势新闻传播特点起到1+12的良好效果,对手机媒体的媒介生态位定位也将起到积极作用。
(一)改进终端功能,扩大传播范围
手机媒体的发展首先依赖的便是手机终端这一平台。和国外一些国家相比,我国手机功能还十分落后,手机虽然几乎己经普及到每一个人,但是手机终端大多都很低[34]。终端功能较差势必会影响到用户的数量。以手机电视为例,由于多数手机成像较差,导致高精度、高像素的照片和视频无法在手机上展现其原貌,同时由于人眼观看视频的体验,太过复杂的画面置于较小的屏幕中并不能取得良好的观看效果,致使手机电视使用率较低。但如若将手机屏幕做大,将影响手机的整体大小,可能会不方便携带,将手机本身的优势变为劣势。
手机终端是制约我国手机媒体进一步发展的首要因素[35]。如果手机终端功能变强了,用手机作为新闻获取工具的用户将会进一步增多,那么手机媒体的其他优势也将更有用武之地。
(二)推进技术革新,加快传播速度
3G与2G的主要区别是在传输声音和数据的速度上的提升[36],2009年在运营商对于3G元年的大力推广下,“手机上网”概念深入人心,令手机互联网用户人数激增,2009年全年手机网民净增超过1亿户[37]。可见,手机的上网速度深深影响了手机媒体的传播范围。
而正在试点中的4G系统能够以100Mbps的速度下载,比拨号上网快2000倍,上传的速度也能达到20Mbps,并能够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无线服务的要求。如果能自如运用3G、4G技术,那么那些随手拍、随手写才会更快、获得更多关注,手机媒体的移动性强、互动性强的新闻传播特点也将得到更好的发挥。
(三)提升内容品质,改进传播效果
手机媒体的最大优势来自于其互动性强和内容的个性化,决定手机媒体发展的最大因素,就是如何更好地把握用户的需求[38]。在手机媒体各项业务中,手机报是出现最早也是发展相对最成熟的业务[39]。以中国移动平台推出的手机报为例,其类别已达12大类[40],但从受众细分的角度看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同时,要重视对MoJo中文直译为“移动记者”的培养,即能够在截稿时间限制的条件下,独立制作并可满足受众“听、读、看和参与”等综合需求的多媒体形态新闻信息产品的新闻从业人员[41]。近两年,南方报业集团、《财经》杂志社等媒体集团都为记者配备了iPhone手机,帮助他们在现场同时完成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报道任务,为多种不同媒体提供新闻作品。
注释:
百度百科,
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9
魏江、付玉辉,2009年我国移动互联网研究综述[J],今传媒,2010(05),42-45
匡文波、李一,日美手机媒体发展的差异分析及其借鉴[J],新闻与写作,2010(01),22-25
其中,移动性是指媒体是否便于携带至其他地方,考量标准如体积、重量等;互动性是指媒体是否可以通过技术手段与用户产生信息互动;传播效果是指媒体的信息可靠程度和受欢迎程度;传播范围是指媒体的受众用户群体数量范围;传播速度是指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即信息传递到用户所需要的时间;多媒体融合是指与动画、声音等的融合能力。
世界标准化组织对3G系统的数据传输速率制定的标准是:网络必须能够支持不同的数据传输速度,在室内、室外和行车环境中能够分别支持至少2Mbit/s、384kbit/s、144kbit/s的传输速度。
朱伟,4G信号年底覆盖上海市中心重点核心区域[N],文汇报,2011,2(13)
方丽:2013年智能手机市场占有率将接近50%,网易科技频道,
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
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
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
常燕,互联网下一“战”将是视频争霸[N],长江商报,2009,12(01)
Wikipedia.ecological niche,]
邵培仁,传播生态位规律与媒介生存策略[J],新闻界,2001(5)
黄妍,手机媒体传播模式及市场营销分析[D],重庆: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John Dimmick, John Christian Feaster and Gregory J. Hoplamazian,News in the Interstices: The niches of mobile media in space and time,
同上。
李洁玉、蔡丽梦,CNTV 发展策略:媒介生态位的视角[J],今传媒,2010(10)
匡文波:《手机媒体的传播学思考》[J],《国际新闻》,2006(7)
新浪:中国微博元年市场白皮书,
邓飞新浪微博地址:
钟如九新浪微博地址:
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新浪微博地址:
南方报业网:让“随手拍照”在更多监督领域显威[N],2011,2(11)
LBS是通过电信移动运营商的无线电通讯网络(如GSM网、CDMA网)或外部定位方式(如GPS)获取移动终端用户的位置信息(地理坐标,或大地坐标),在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支持下,为用户提供相应服务的一种增值业务。
街旁网,是一个基于地理位置的移动社交服务。
当用户签到了一些有趣的地点之后,街旁会送给用户一枚虚拟徽章作为纪念。
签到某地点次数最多的人成为该地点地主。
艾媒网,2011年3G门户手机体验及移动互联网十大趋势分析,share.iimedia.cn/927
新浪语音微博,
移动运营商号码1259085500,联通运营商号码9501399,不久以后电信也将与新浪合作
刘炳海2011年2月15日上午10:47微博,
鲁帆,手机媒体在3G时代的四大机遇[J],2010(01),68-69
聂飞艳,论3G手机媒体的传播策略——以微博为例分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10,13(01),91-93
同上。
3G在室内、室外和行车的环境中能够分别支持至少2Mbps(兆比特/每秒)、384kbps(千比特/每秒)以及144kbps的传输速度(此数值根据网络环境会发生变化)。
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
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9
2004年7月1日,《中国妇女报》联合中国移动推出了中国第一份手机报纸——《中国妇女报彩信版》
新闻传播研究报告范文3
然而在媒介时代,大众传播媒介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却存在着两面性:从积极的方面讲,大众传媒是传播传统文化的强势工具,尤其是电视、网络媒体,将传统文化视觉化、现代化,使其更符合视觉文化时代的需求而得以广泛传播,令传统走下“神坛”、走向大众,以寻求延续的空间。但从消极的方面讲,由于媒体在经济利益的追求下,在有限时间内为了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必然抽离出传统文化中适合于传播或娱乐的部分,这便使传统文化的多元性、深刻性丧失,代之以单一性、肤浅性。
今天,我们在现代社会中的迷失,源于精神意义的空白和缺失,因此我们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在媒介时代与视域下,探讨媒介在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作用、方式、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是一个颇具意义的话题。
台湾“原住民电视台”,是亚洲最早成立的少数族裔电视台,它属于台湾公共电视的一部分,以强调传统文化价值和族群认同的教育功能为宗旨的,相比较商业电视台来说,它更具有传播文化的自觉和责任,因此,它是研究媒体再现传统文化的良好样本。由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因此本文所讨论的民族传统文化限于台湾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包括他们的“族语”、祭祀、仪式、文学艺术、教育科技、、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但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台湾“原住民电视台”的实践,为大陆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的方式提供借鉴,而他们存在的问题也是值得我们引以为戒的。
作者通过在台湾“原住民电视台”的实习考察与数据资料的搜集整理,在对几位节目制作人进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希望能够对此问题提出可供借鉴的意见与建议。此次访谈的对象是“原住民电视台”新闻部、节目部的经理和制作人,受访人工作领域涵盖了研究对象“原住民电视台”的主要节目形式,即新闻和节目,并且作为经理和制作人,访谈对象是最熟悉该媒体运作、制播过程的人,因此具有代表性。
台湾“原住民教育法实施细则”第二十六条规定:当局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传承发展之需要,应于公共电视、教育广播电台、无线电台及有线电视之公益频道中没置专属时段及频道,并于计算机网络中设置专属网站,并视实际需要设置其他文教传播媒体事业。在体认到没有媒体权就没有发言权的事实后, “原住民电视台”于2004年12月1日正式开台,并在2005年初开始进行节目制播与频道测试,2005年7月1日起正式开播,并经台视文化、东森电视台相继运作下,建立初步基础。2007年元月,“原住民电视台”转由公共广播电视集团营运,转型成非商业性少数民族的公共媒体平台,以提供民众知情的权利为基本原则,在电视平台上做双向传播。
“原住民电视台”的频道标识首先传递了其尊重、保护、传播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台标主体为红色的圆形,右上角配以绿、黄、蓝三色矛形线条。“圆”与“原住民”之“原”谐音;红色代表少数民族热情的性格,绿、黄、蓝三色代表了14个少数民族以其居住地域而划分成的高山、平原、海洋族群;而矛形线条既可以是少数民族祖先赖以生存的工具和武器。也可以代表勇士头冠上的三根羽毛。整个标识像纹面、像刺绣、像编织,无不与少数民族的传统息息相关,充满了原型的辨识度。
一、节目形态分析
“原住民电视台”是一个提供综合性节目的公共电视台,其节目设置包括新闻类、教育文化类、记录报导类和儿童少年类。根据该电视台2008年1―3季度的收视研究报告,其知名度、接触率和频道辨识度都是相当高的,这是媒体对传统文化传播作用的先决条件。
但在对“原住民电视台”频遭识别指标与受访人资料做交叉分析时,我们发现,在不知道该电视台在第16频道的受访者中以10―19岁居多,这一问题是应该得到重视和警觉的,因为这是一种传统在代际间断裂的表现。在现代文化的强势影响下,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充分的重视和解决,那么这一文化断层将越来越无法弥补,直至传统文化成为“博物馆中的历史”以供人们遣忆。
针对这样的问题, “原住民电视台”首先是从“族语”上加以弥补的。因为电视台的工作者都已意识到,纵然语言是一个民族存亡与否的重要指标和维系其文化的纽带,但不可否认的是“族语”在当代台湾少数民族中的使用率急剧下降,尤其是青少年,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不能在语言的留存上起作用。因此, “原住民电视台”坚持用“族语”播报新闻,希冀通过对“族语”接触率的提高,来唤起人们对少数民族语言的敏感,进而去关注部落的文化、历史、现状及发展。
“原住民电视台”收视研究报告所提供的数据显示, “族语新闻”的接触率和偏好度都处于相当高的水平。
而对于传统文化深层次内容的传播,该台奉行“本质不变、形式可变”的原则。例如教育文化类节目《原视音雄榜》。它是一档歌曲创作比赛节目,实际上更是一场系统的歌唱选秀比赛,于每周六晚7:30至9:30播出。目前已打造了三季节目,包括“第一季:青春歌手系列”、“第二季:圆梦歌手系列”、“第三季:怀念歌手系列”,以满足不同年龄和风格的选手参赛。该节目由少数民族歌手民雄担任主持,他曾因出演台湾本土电影《海角七号》而备受追捧。比赛分初赛、复赛和决赛。初赛以不分语言、清唱30秒的形式从台湾当地四个赛区中每区选出五位入选者,针对歌唱技巧和台风两项给予评分。20位入选者进入复赛后进入主题竞赛,包括必选曲目和自选曲目,而必选曲目为“族语歌曲”,自选曲目除了唱功的评分指标外,还注重创意的部分,即对传统少数民族歌曲的创造性发展。
通过比赛规则的制定,要求参赛选手必须参加演绎“族语”歌曲的环节,这就使传统文化中语言的因素渗透到节目中。该节目的制作人表示,很多原本不会说“族语”的选手已经开始学习“族语”。同时,通过这种创作比赛,激发少数民族传统的歌谣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一方面使传统音乐得以发展;另一方面也显示,能够在媒体面前创作、歌唱、发表自己的“族语歌曲”创作,是一种对本民族传统文
化自信的表现,‘如果要在比赛中走得更远,创作更多优秀的作品,他们只能在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寻求灵感和素材,于是便产生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认同。由此,《原视音雄榜》已成功打造了一个展现民族文化自信的典型,即从此节目走向大众的少数民族歌手王洪恩,他以“族语”创作为基础,将少数民族传统的古调加入现代元素,使曲风流行化,因此取得了广泛的认同。通过媒体的包装和宣传,他大量地参与广告录制、演唱会和少数民族传统的祭祀活动等,使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展现走出了部落、走向了大众。这样,由“族语”到文化,在媒体塑造的明星效应的催化下,《原视音雄榜》节目找到了传统文化中最易贴近受众的“点”,虽然不是直接传达传统文化的精神,但却通过受众易于接受的形式去渗透和传达传统文化的精神。
这也充分说明传统文化既是延续性的,又是可塑性的。延续性意味着,具有传统涵义的文化元素是相当稳定的,而可塑性则又指明传统未必是一成不变,而是可修饰更改,乃至可重建的。然而传统并不是可以独立自我更新的,只有具有生命力、认知与欲望的人类才可制定和再制、修饰它。所以,传统文化的作用总是在当下。因此,在媒介视域下,我们应当对传统文化进行再认识:传统文化绝不是一种高深莫测、人们理解不了的文化,更不是一种已逝去的文化。从严格意义上说,它以其固有的模式得以传承,也以其特有的方式得到延续,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就在每个人的身边。特别是在与其它文化的交流、对话与碰撞中,传统文化就会更加突显出来。相应的,媒体所再现的传统文化也就不应是老旧与落后的,而应是具有生命力的。
二、收视动机分析
根据“原住民电视台”2008年1―3季度的收视研究报告,其收视动机统计如下:
通过一段时间对电视节目的接触,受众的收视动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第二季“学习自己的文化”一项显著提升(从16.1%为56.4%),居该季第―位;第三季“寻找族群认同感”一项居第一位,占36.8%,同时“学习自己的文化”一项居第二位,占28.7%。这种变化显示了少数民族族人对于“原住民电视台”频道的产出认知是有极高的族群文化认同及期许的。而首要动机由“学习自己的文化”向“寻找族群认同感”的转移,同样说明了传播效果的产生:受众通过对节目的兴趣,进而产生了学习族群文化的动力,直至由深入了解而产生对族群及族群传统的认同。
“注意一兴趣一认同一行动”的人类认知模式,给媒体对于传统文化的建构与传播指明了方向:首先要引起观众的注意和兴趣,才有可能发挥传播传统文化的功能。传播传统文化既是满足受众的普遍需求,也是传媒保持自身存续与发展的本源所在。只要选择符合受众心理需求的传播方式,传统文化就会被受众认可和接受。针对受众的心理特点和潜在趋向,“润物细无声”,多给受众以反思与自由想象,延伸其主体多样化的生存空间。
三、受众反馈分析
通过三季的收视研究报告,受众最喜欢的五个节目主要为新闻类节目及歌唱类节目,其中新闻性节目占一半以上, “族语新闻”、“每日新闻”及“部落面对面”连续三季为受众最喜欢的节目,且比率较高。这可能与其播出时数皆较其他节目为高,有着正向关系;同时也显示少数民族非常关注族群部落文化及相关新闻议题,他们对族语的敏感度与接受度也将随着对节目的接触而增长。
通过针对“每日新闻”与“族语新闻”之新闻内容需求的调查,74.8%的受访者认为应以部落新闻为主,成为上述论点的有力证据。
而受访者认为最需要增加的节目类型与内容前五名是:一是英语歌唱,占56.5%,二是英语教学,占11.2%;三是介绍各少数民族文化,占7.6%;四是母语教学,占5.9‰五是谈话类节目,占5.3%。
其中“歌唱节目”的比率明显较高,显示受访者对于此类节目的需求度及接受度较高,以歌唱形态的方式,易于引发受众的兴趣。这既是针对少数民族的民族特性,也是寻找易于传播、渗透传统文化的“点”。
而其它显示除了希望提供更多母语教学节目、部落文化,使少数民族族人可以更了解自己的文化等传统文化技能教学节目外,他们也有对于社会技能教学节目及知性节目的需求及期许。针对“母语教学”的需求,“原住民电视台”在强化“族语新闻”播报的同时,已着手制作“大家说族语”第一阶教学节目,并陆续规划有学习手册及学习网站。对于文化类的需求,该电视台正在计划制作采访部落文化的“长者的话”单元,以突显节目内容的深度。
四、结语: “建构的再现观”下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播
法国学者布尔迪厄曾经指出, “上电视的代价,就是要经受一种绝妙的审查,一种自主性的丧失。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之一就是主题是强加的,交流的环境是强加的,特别是讲话的时间也是有限制的,种种限制的条件致使真正意义上的表达几乎不可能有。”这表明学者们已经意识到了媒介再现的不完整性。随着传播理论的深入研究,对于媒介的再现功能已经由“镜像的再现”发展为“建构的再现”:在镜像的再现观之下,研究者追问的是媒体有无客观如实地反映世界真貌,媒体“再现”真实,不仅是一种实务上的可能,也是一种专业伦理。然而当语言与世界的关系转变为建构论的观点,研究者的问题意识也随即转变成媒体研究怎样塑造真实、生产真实甚至发明真实。传统文化作为媒介的“他者”,在被抽离出只适合传播的可以换取收视率的部分之后,被“再现”出来,这种“再现”便是媒体的“建构”。因此, “原住民电视台”所提出的“本质不变、形式可变”的传播民族传统文化之宗旨是必然的,也是可行的。
但对于建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方式,台湾“原住民电视台”的实践的确有着借鉴的意义:
1、责任:明确媒体责任,协调各方力量。
在充分认识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之责任与作用的同时,我们又不能完全把文化传承的责任附加于媒体之上,毕竟,媒体的力量是有限的,它要顾及大众的审美趣味和其他需求。所以,我们要明确媒体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范围和功能范围,它只能是打开传承传统文化的一个“点”,吸引人们接触传统文化,而要进一步了解、学习和传承,单靠媒体的力量是不够的,更要有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配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2、观念:媒体应该具有“大文化”的思维观念。
在社会架构之下,在不同的学科体系之下,文化被人为地划分为诸如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等等,支撑这些划分方式的无疑是权力与利益。事实上,不同的文化形态只是源于不同的文化环境、地域,历史渊源、民族特性、社会经济、伦理道德、政治形态、语言文字、学术思想、宗教艺术、风俗习惯或表达方式,文化形态之间无所谓优秀与低劣。所谓主流文化,不过是一段时间或一个地域内,处于主要地位或支配地位的文化形态。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社会问题的变迁,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也在变化,随之而来的是主流文化内涵的变化,即主流文化并非是永久性的,它的具体形态或内涵会发生变化,甚至会出现否定性的变化。现在所谓的传统文化被还原到它自身的社会环境中,是可以被称为“现代文化”的。那么,媒体作为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工具,媒体,更主要的是媒体人,在不同文化的冲击与碰撞中应该持有怎样的文化观念呢?我想,应该是“大文化”的思维观念,即超越主流文化建构体系,建立平等的文化对话机制。
新闻传播研究报告范文4
第一,文化产业要大力实践“发展是硬道理”。整个“十二五”是中国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春天,应紧紧抓住和充分利用好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第二,文化产业要避免浪漫式发展。发展文化产业不能仅靠关门想项目、外脑出“创意”,更要充分根据流通、消费和分配的现实状况适度超前发展。仅靠没有多少客观可能性的主观愿望和文化创意就投资,结果只能被客观规律碰得头破血流。第三,文化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重复建设。当前文化产业高调登场,最需要规划引导、产业引导、政策引导、市场引导,包括专家学者的理论引导,新闻界的舆论引导,防止一些项目一哄而上,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四,文化产业要警惕糟蹋和破坏文化资源。挖掘并利用历史的、传统的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之一,历史的、传统的文化资源也需要文化产业去挖掘和利用。第五,文化产业要杜绝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较之消耗资源和污废排放严重的其他产业,文化产业是低能耗、低排放的绿色产业,但是文化产业不是绝对没有能耗和污染问题。发展文化产业应该以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前提,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更不能打着文化产业项目的旗号,“圈地”“囤地”。第六,很多文化产业属于内容产业,要求健康无害、积极向上,有利于科学发展,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产业坚持科学发展就更加重要。(据周文彰于《人民日报》2010年12月28日)
传媒的文化使命
传媒的文化使命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信息传播之外,还应包括以下几点:一是传播思想和观点。由于社会普遍存在的文化多元和利益多元,媒体应在人与人之间搭建起沟通交流的桥梁,把专家学者和社会精英的观点真实、准确、有效地传递给大众。二是基于观点看法的关系组织。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全球化时代,人们既可以面对面地认识和交流,也可以通过虚拟介质进行认识和交流,甚至可以实现非见识、非面对的交流和相处。媒体在这种新的人际关系形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媒体传播信息或观点的时候,本身就参与构建社会的公共关系组织,这也是媒体的责任使然。三是帮助弱势群体超越障碍与社会对话。在任何社会中,总会有部分群体觉得自己处于边缘位置,无法向社会表达自己的看法,难以领略社会的关怀。媒体应通过自己的传播行为,让这类人群能够跨越地理和物理障碍,与社会展开面对面交流。四是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人和人之间需要交流,这种交流既可以是主动的也可以是被动的。为人们营造良好的社会生存舆论环境是媒体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媒体尤其应该注意避免传播扭曲。五是实现文化意义上的理想追求。媒体要实现的理想,不仅仅是一种基于及时、准确和丰富意义上的信息传播,而主要是基于人类共同的、可持续的、多元并存的文化使命。这种文化使命的具体表现,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竞争,更是一种文化包容;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自信,更是一种文化自觉。(据尹明华于《解放日报》2010年12月3日)
三网融合进程中的
广电内容生产途径
一要加大自有版权视频内容生产优势。视频内容是当前和未来信息行业竞争的主战场。面对视频内容突飞猛进的发展状况,广电要想在这个市场上占据长期的根本性优势,就必须有不可替代的核心资源,即自有版权视频节目的生产能力,这将是未来内容生产的核心。二要以互动性、体验性为内容特色。在三网融合进程中,互动性成为广电媒体内容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则。广电媒介不再仅仅进行内容生产,而是集点播、录制、回看、搜索、关联、链接、关注、跟踪、评论、推荐等新型的收看方式与综合于一体,各类内容资源在一个平台上实现最优配置,进入了内容的互动时代。体验也是传媒内容产品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三网融合”下的广电内容生产将带来全新体验,这些体验将关涉到广电的内容、服务、传播方式、互动方式等方面,乃至成为“一体式”的体验,进而渗透到日常传播活动中。三要增强广电内容生产的三种能力,即大力培育内容获取能力、信息解读能力和内容整合能力。广电内容获取能力要超越自身资源和传受关系的限制,培育跨媒体获取内容资源的能力。三网融合在带给人们更丰富资讯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过载的压力和困扰。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需要简约精要的信息产品以使他们对世界的把握更精省、更富于效率。媒体给观众提供一种观察社会的框架、思考问题的方法、判断是非的标准就尤为必要。(据杜建华于《当代传播》2010年第6期)
传统媒体多元化跨界风险分析
首先,市场化能力弱。传统媒体参与市场竞争的时间较短,和完全的市场化企业甚至新媒体企业比起来,其市场化能力相对较弱。其次,缺少市场化的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由于传统媒体在市场化的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方面的匮乏,不仅导致自身的发展受到制约,而且也很难进军其他行业。第三,资本运作能力较差。由于传媒业的区域化分割和行业化分割等制约因素的影响,传统媒体业的成长性有限,其相应的资金需求量也不大,其发展多依靠自我资金的积累,而缺乏上市等直接融资通道,资本运作能力较差。此外,由于传统媒体缺乏高级的资本运作人才,也可能导致其资本运作风险大、不规范。第四,企业制度劣势。目前,很多传统媒体还是采取“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转制改企也只是翻牌公司,导致传统媒体业在现代企业制度方面处于绝对劣势,在激励约束制度、内部管理体制、公司治理架构设计等方面都不健全和不规范,这也影响了企业的根本竞争力。(据郭全中于《新闻实践》2011年第1期)
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
电台电视台不允许整体上市
1月11日至12日,2011年全国广播影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吴保安在答记者问时表示,电台、电视台在改革中,不允许搞跨地区整合,不允许搞整体上市,不允许搞频道频率公司化、企业化经营。
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吴保安就2010年广播影视工作情况和2011年广播影视工作规划回答了记者提问。他说,2011年,要按照中央关于“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的总体部署,围绕“三加快”“一加强”,把各项改革引向深入。一是要以电台电视台为重点,深化公益性事业改革。二是要以转企改制为重点,深化经营性产业改革。三是要加快有线网络整合,尽快实现一省一网。同时,抓紧组建国家级广播电视网络公司。(消息来源:中国新闻网)
广电总局2011年三网融合规划出炉
2011年全国广播影视工作会议强调三网融合是今后一个时期广播影视的工作重点。2011年,要适应三网融合要求,加快电台电视台数字化,加快有线网络大容量、双向交互升级改造和网络整合,扩大下一代广播电视网试点,加快无线数字化,全面推进广电数字化。要把内容创新和业务开发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发展高清电视、视频点播等新业态,开发电子政务、生产生活信息、文化教育娱乐等多样化服务,为群众服务、为企事业单位服务、为党委政府服务。试点地区和试点单位要扎实做好试点工作,为广播影视推进三网融合探索有效模式,提供有益经验。(消息来源:凤凰网)
中国广播电视网络公司
整合草案未通过
作为广电三网融合市场化参与主体的“中国广播电视网络公司”整合组建草案未能通过相关部门审核,目前已打回进行再次修改。2010年8月,国家广电总局正式表态,国家级有线电视网络公司的名称已经初步确定为“中国广播电视网络公司”,该公司将作为广电系统的市场主体参与三网融合的工作。对于中国广播电视网络公司何时能够正式挂牌成立,知情人士预测,估计最早也要到“两会”之后了。
(消息来源:《北京商报》)
中央电视台
将开启全球新闻视频发稿业务
中央电视台将于2011年5月1日正式开启面向全球的新闻视频发稿业务。其建立的央视国际视频发稿平台于2010年12月25日投入试运行。
1月18日,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孙玉胜在北京举行的新闻会上表示,国际视频发稿平台的建立,旨在扩大央视新闻传播力,顺应国际社会更多获取中国视频信息的需求,帮助国际社会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发展状况。发稿平台除了面向国外电视机构等传统媒体外,还将进入网站、手机、移动电视等新媒体终端。正式运行后,将实现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阿拉伯语等语种视频,并最终实现视频素材的网络实时和下载等多种新闻视频服务。(消息来源:新华网)
中国国际广播电视网络台(CIBN)
正式成立
1月18日,中国国际广播电视网络台(CIBN)成立暨国广环球传媒控股有限公司挂牌仪式在北京举行。这标志着有近70年发展历史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全面进入新媒体领域。
据了解,CIBN将以“中国立场、世界眼光、人类胸怀”为传播理念,发挥国际台61个语种人才优势,以视听互动、资源共享、语种集合为特色,大力发展互联网电视、手机广播电视、多媒体移动广播等各种新媒体业态。国广环球传媒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国广控股”)是CIBN的投资和经营平台。据国广控股副董事长陆致成介绍,国广控股主要承担CIBN经营性业务的运营任务。(消息来源:人民网)
首家广电新媒体
借壳“广电信息”登陆资本市场
1月11日,上海广播电视台旗下新媒体企业百视通,吸纳了广电制作、文广科技全部股份,借壳“广电信息”,成功登陆国内A股资本市场,开创了主流广电新媒体企业上市先河。区别于过去的广电上市企业,广电信息是我国广电新媒体同类业务的第一股。本次重组交易完成后,公司的主业将变为新媒体技术服务和市场营销、媒体的信息技术服务及装备工程经营业务。(消息来源:《人民日报》)
首部电视剧产业研究报告出炉
新闻传播研究报告范文5
【论文关键词】科技开发;信息传播;实施建议
(一)科技开发概况
1.科技开发的实质
什么是科技开发,至今仍无公认的定义,根据国内以科技开发为主导职能的机构情况分析来看,我们试将它概括为以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为目标,组织实施科技成果的开发和成果转让,提供科技服务和科技支撑的综合类科技研发活动。与其他类别传统的开发研究工作相比较,科技开发的评价标准体系有其自身的特点。
2.科技开发机构体系
目前,我国已有专门从事科技开发的直属国家政府的机构——中国科技开发院。该院是由国家科技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创办,经国家批准成立的科技开发机构,与有关省、市政府合作设立分院(办事处)和创业中心,现已设立十二个分院(基地)。所属机构(企业)从事涉及计算机、生物工程、机电一体化、新材料、交通、能源等领域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开发业务。
3.科技开发前景
(1)科技开发工作的功能与服务对象已经发生变化。市场经济的确立和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使科技开发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不再局限于事业型科研机构和生产企业。事业型科研机构和国有企业在转制或改制过程中,需要更新产品结构,进行技术改造,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和民营科研单位则正在不断地开发新的项目,填补着经济结构转化过程中所遗留的空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了农村的生产力,农民渴望早口脱贫致富,对科技信息的需求日益迫切。为各行各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提供具体的、有针对性的科技服务,这一切与科技开发信息有效的传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科技开发信息的传播成为科技开发过程中的至关重要的环节。网络化使信息的来源空前广泛,大众媒介的传播作用在科技开发工作中显得尤其的突出。李普曼在《舆论学》中曾指出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个是“现实环境”,另一个是“虚拟环境”。现实环境就是客观存在的于你的周围,能够被人的自身直接感受和验证的环境;然而人的经历毕竟有限,人的很多经验是通过他人获得的,这就是“虚拟环境”。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社会中科技开发“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它的构成正是传播媒介。
(二)科技开发与新闻传播关系现状
1.科技开发传播信息化
新闻传播为科技开发提供了交流的平台,科技开发可以通过新闻传播进行可利用的信息资源的集合。全球性技术的传播信息网络技术,为我们提供科技开发的新途径。大众传播有利于迅速而有效的将创新信息传达给潜在的接受者,能带来知识的觉醒。传播手段的发展动力演绎了科技开发方式所推动的经济社会前进过程,“传播是社会不断创造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状态,并使属于这些状态的社会关系与之相适应。”
2.科技开发与新闻传播结合之不足
(1)科技开发结合新闻传播现实研究不够紧密。对新闻传播在科技开发过程中的政策法规、经营与管理等现实问题缺乏相应的理论研究,既缺少对科技开发研发项目中导入新闻传播经营个案、科技开发媒介传播信息资源共享等微观问题的细致研究成果,又缺少为现实服务、影响决策的战略性研究报告。
(2)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开发的新闻传播研究不够系统,科技开发传播自身建设缺乏规划。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开发的新闻信息的研究显得零散、滞后,缺少抓住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开发新闻思想的精神实质去解剖新闻传播现实问题的研究成果。科技开发传播基本上停留在方法操练或对策咨询层次,从而在总体上无助于新闻传播对科技开发最大效益的的发挥。
(3)科技开发新闻传播研究有待加强交流合作。科技开发新闻传播研究有待加强横向联合、科技开发实体联合,加大经费投入,改善科技开发新闻传播条件,克服因经费、人员、方法等限制而难以进行相关信息资源整合构建项目的弊端,科技开发机构应有侧重的成立能广泛利用新闻传播整合有效资源的信息业务部门。
3.建设科技开发信息传播体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市场经济下的科技开发需要信息支持。科技开发主体和科技开发服务客体是否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准确、及时、系统的市场信息作为正确决策的前提,成为在市场经济中能否立于不败之地的首要因素。基层政府、相关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也需要现代信息网络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作为作出决策、提出对策的依据。
(2)信息时代我国科技开发工作对传播信息化有了更为迫切的要求。我国对国内外市场的认识与把握还很肤浅,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其在科技、管理、信息、环保等方面的优势,设置了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等为主要内容的壁垒。这除了与我们自身一些科技开发管理观念与手段都落后于国际化的商业竞争需要之外,另一重要因素就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市场信息体系与客户服务体系建设准备的不充分。这就更需要科技开发职能部门在市场传播信息体系建设方面加大力度、加快速度,以完备的信息服务来弥补自身获取信息能力的不足,以必要的信息支持来减少科技开发服务过程的大幅波动与市场风险。
(三)积极主动构建科技开发的新闻传播体系
1.建立科技开发传播体系数据技术支撑体系
科技开发传播信息的完整性直接决定信息的有效性,信息的有效性数是科技开发服务质量的核心。要从整合行政资源入手,把数据资料,作为重要的信息资源,有序开放,充分利用并考虑投入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支持标准化科技开发信息数据库的规划建设。
2.培育现代科技开发传播服务体系
科技开发传播服务具有智力密集、技术密集、专业化程度高、市场集中度高的特点,承担着信息收集、加工、处理和传递的功能。应大力培育和发展一批具备较高执业资质和道德水准的独立公正市场化运作的现代科技开发传播服务机构。
3.建立健全科技开发传播管理体系
科技开发传播管理体系势必要融入长期的构筑企业文化模式之中,建立科技开发传播管理体系将其触角深入到自身内部的各个部门、分支机构以及服务对象的方方面面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资源系统、网络。通过传播过程中收集或产生的有效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并为社会提供全方位信息综合服务而谋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
新闻传播研究报告范文6
关键词 沃尔特・李普曼 新闻 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沃尔特・李普曼(1889 9.23―1974.12.14)是美国著名的专栏作家、政论家,也是新闻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学术界一般认为,中国大陆对李普曼新闻思想的了解是从1982年施拉姆的推介之后才开始的。其实,这种看法并不准确。李普曼对中国新闻学术界产生影响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当时新闻学术界即对李普曼有关新闻理论多有称引,且称引范围也不以《公众舆论》(《Puplic Opinion》)为限(注:1989年出版的由林珊翻译的《Puplic Opinion》中文书名为《舆论学》)。笔者现对掌握的一些资料略作排比,以初步勾稽李普曼新闻思想在中国早期传播与影响的面貌。
一
《公众舆论》是李普曼的代表性新闻理论著作。该书第一次对公众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对舆论研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做了卓有成效的梳理。李普曼在书中提出的“拟态环境”与“刻板成见”的两个重要概念,比较早地论述了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巨大影响。1982年,美国传播学教授韦尔伯・施拉姆来华讲授新闻传播学时,曾把李普曼奉为美国新闻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并把《公众舆论》列为新闻传播学的奠基作品,当年罗纳德・斯蒂尔的《李普曼传》即由于滨等人翻译在新华出版社出版。
中国新闻界对李普曼的最早接触和了解确实是从《公众舆论》开始的,但时间却可上溯到20世纪20年代。1929年,汪英宾《中国报业应有之觉悟》一文中,就称引了李普曼的《公众舆论》中“刻板成见”的相关观点。
汪英宾(1897~1971),别名省齐,安徽婺源(今属江西省)人。中国现代著名新闻理论家、新闻教育家。1920年9月起,在申报馆担任协理。曾由申报馆派往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进修,1924年5月在美国用英文出版《中国本土报纸的兴起》(The rise of the Native Press in China)论文,获硕士学位。1924年秋末冬初,与戈公振创办上海南方大学报学系与报学专修科,任系主任。1925~1929年间,还兼任光华大学、沪江大学商学院报学系教授。一度为上海联合广告公司董事。1932~1935年先后担任《时事新报》编辑主任、总经理。1947年重返新闻界,任上海《大公报》设计委员。1950年担任圣约翰大学新闻系教授。1952年9月至1959年7月复旦大学新闻系任教。著有《美国新闻事业》、《中国报业应有之觉悟》等。他的《中国本土报纸的兴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记述“中国新闻史”的著作。
《中国报业应有之觉悟》据作者自述,其写作缘起是“环视报界之现状,有滋堪浩叹者,兹逐一讨论,期有一度之觉悟,得共谋改良之方法”、在该文的第二部分“当觉悟报业之各种问题”之“编辑问题”的“新闻采集”中,作者有如下引论:
我国报界对于采集新闻尚少根本之了解,故不惮麻烦,以采集新闻之根本意义,略加申述。在美人立浦门WalterLippmann著Puplic Opinion有曰,‘人类之脑筋,非似照片之收吸印象而已,其运用也往往创造,印象入脑中后复变淡之,或与他种印象相并,必经一番磨炼而后成各人之思想,盖一印象决不能久居浮面者,天生之诗情往往运用之使成个人之表现,’(譬如罗素本是人名,然用之既久,人皆以之为一种哲学。又如武力统一为一种主义,用之既久则人皆以之代吴佩孚。)又曰,‘公众时事可于演说或报章中表现之,惟表现之时事,宜抽象于初胚,凡事物之不能见者,必难引起知之之兴趣,且公众之事闻,个人所悟到者,往往微细而不能及大要。‘故公共新闻,将成一种干燥无人愿知之者,惟具美术家描写技能者,始能以常人所不能见者,做成活动印象,使常人皆能引以为有兴味。新闻界当觉悟采集新闻之真义,进而以抽象于初胚之功夫,言人之不能言,见人之不能见,而后事半功倍矣。
汪英宾所引述的话表达了这样的基本思想:媒体创造了我们头脑中的象征性的想象,这些想象有可能与我们经历的外在世界完全不同,大众媒体是现实世界的某个事件和我们头脑中对这个事件的想象之间的主要连接物。这是目前我们能够看到的国内对李普曼《公众舆论》有关理论观点的最早介绍。
1937年5月。北平燕京大学新闻学系举办第六届新闻学讨论会,围绕“今日中国报界的使命”论题,诸多报界名流到会演讲。燕京大学新闻学系主任梁士纯教授为此在《大公报》“新闻教育特刊”发表了“今日中国报界的使命”一文,该文开宗明义再次引用了李普曼的《公众舆论》一书:“列浦曼氏在他的名著《舆论》Puplic Opinion一书中,把正确的消息和公正舆论所包含的这种障碍,详加论列。属于内部的有个人的情绪和心理的形态蒙蔽着,使我们不容易领会一种真实情境。属于外界的,有言论的困难,交通的阻碍,当局的检查和统制,社会特殊势力的影响等等,都足以蒙蔽一般人的耳日,使他们不能得到真实的报告。至于所谓公正的舆论,更是一件难得的事,需要正确的消息来做基础。如果消息不正确,我们何由发挥公正的舆论呢?此外,一个人的意见往往被他所处的环境和他的利害所支配。因此种种原因公正的舆论真是一件不易得的东西。”
汪英宾与梁士纯当时都是新闻学系的教授,他们对《舆论学》一书的先后引用,从一个侧面说明李普曼该书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只是由于后来中美文化学术交流较长时间内的中断,人们仿佛遗忘了中美新闻传播学术交流过程中曾经存在过的这一具有意义的历史片段。
二
刘豁轩1939年3月在燕京大学“杂行会”一次以《怎么样看报》中,在论证“战争爆发后,第一个受伤的是真实”这个观点时,引述了李普曼一段关于新闻真实性的论述:
力普曼(Walter Lippmann)默尔(ChstlesMerz)曾对近代史上,一件大事的各种报纸记录加以研究,这件事就是一九一七年三月至一九二年三月的俄国革命,他们在那篇研究报告的序论中说:‘大家都承认,没有真实的新闻,便不会有健全的舆论。但是在今日,对于一个争论的事件,是否能够得到正确的记录?对此,今日有一种很广泛而且日益增长的怀疑。在指摘当局腐政的时候,我们怀疑其中有不自觉的偏见。我们又怀疑某种新闻被染上了颜色,或者被搀入毒素,对于这样一个严重的问题,我们需要证据,以下我们所研究的便是证据之一。’著者自称他们的工作是‘新闻的试金石’。这篇文章在一九二年八月四日出版的《新共和》上占了四十二页的篇幅,这是对于现代战争时新闻可靠性的第一次不信任的有力表示。
这是指“《纽约世界报》社论版的李普曼和查尔斯・梅尔茨出版的一份专题报告,题为《对新闻的检验》(“A Testfor
the News”),作为1920年8月4日出版的《想共和》的附录,文中列举了美联社和《纽约时报》自1917年到1920年间对俄国事件报道的失实”一事。李普曼通过这个调查,以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揭示了媒体报道受到意识形态影响而损害新闻真实性的这一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所谓完全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几乎是不存在的,所有的新闻报道都会受到传播者主观倾向的左右与控制。李普曼的调查旨在抨击当时美国一些新闻媒体不尊重事实,往往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炮制新闻报道的不良行径。这一调查报告的结论因其材料翔实、论证充分、结论无可辩驳而备受人们称道,至今仍为人们常常提及和引用。
三
20世纪40年代,美国大众传媒的集中和垄断趋势日益加剧。出于对媒体所有者人数越来越少的担心,美国《时代》周刊创办人亨利・卢斯于1942年邀请芝加哥大学校长罗伯特・哈钦斯领导一群大学教授,以局外人和学者的身份探讨大众传播界越来越多的问题。这个后来以哈钦斯委员会闻名的研究班子,其成员包括传播学者拉斯韦尔等十多名一流学者。这个委员会先后九易其稿,于1947年发表了后来被称作为传媒的“社会责任理论”奠基的总报告《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在该报告中就新闻界的角色提出了一些至今越来越受到肯定的重要建议。《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出版以后,虽然当时在美国学术界并没有获得一致好评,甚至其所提出的建议也受到了为数不菲的媒体及新闻从业人员的抵制,但李普曼还是独具慧眼,在该书问世之时,就撰写了《评批评者》一文,对之进行评述。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中央日报》1947年5月17日《报学》第20期,《中央日报》编辑武月卿即将李普曼的《评批评者》翻译过来,反映速度之迅捷和学术眼光之敏锐都令人惊叹不已。
武月卿,1941年从中央政治学校大学部新闻系第10期毕业,后在《中央日报》工作,曾任《报学》双周刊的编辑,1949年赴台湾,任《中央日报・妇女与家庭》周刊主编,与林海音并称为50年代台湾文坛的“副刊双姝”,知名散文作家,著述颇丰。《中央日报》刊登《评批评者》时,文前有一“译者志”,对哈钦斯委员会作了简括介绍:“美国新闻自由调查委员会于一九四三年应报业巨子鲁斯之建议而组成,旋即开始工作,得到二百八十三人之证明,举行会议凡十七次,每次会议历时月二三日结果证明美国报业子偶目前虽无危机,然危机已潜在。该委员会已出版或即将出版之书籍达七种,并于三月廿六日发表长达二万五千字之总报告书:‘自由负责之报纸’,对报界提出建议十三条,此对付妨碍发表社会所需要新闻之自由,并作互相批评于砥砺,李普曼此文即就该报之建议,加以论评。”文章署名为“李普曼作,武月卿译”,对李普曼名字的翻译已经与现在通行的译名保持一致。李普曼这篇评述性的文章,确实提出了新闻领域中一系列发人深省的问题:
目前事实上并没有人经常郑重的批评报纸,一本有关于苏联的书籍,出版后立到就有人作出书评;但是有关于莫斯科会议的报道与评论,一般而论,都没有人加以批评,若果鲁斯不承认仅有这种有来无往的批评存在的不合理――无人批评的报纸却批评其他组织与活动,那他决不会维持调查工作的经济费用:这种情形对报纸并无好处,更不保险。报纸能得到经常的批评,报纸自由才有基本的安全保障,报纸本身所主张的原则的利益均将因而失却。
因此,问题在监督监督者为谁,考查考查者为谁?巡查警察者为谁的问题。笔者猜想,委员会对于这一层也并不清楚,据称:“吾人建议报界人士作积极的互相批评。”在这一方面,他们需要新闻从业人员的劝告,然而他们错过了,他们并不讨论公众问题的辩论,因为这一方面也是够了,他们所讨论的是报人批评的问题。
我们大家都会受益惑,有时不免有纵容的事,但是一般而论,时常保持缄默,自然有充分的理由,律师,医生、演员、教授之所以鲜有公开声言律师辩护不行、医生诊断不内行、演员表演蹩脚,教授授课沉闷,就是这个原因。新闻从业人员和其他技术于职业一般无二,他们也有同业的关系:新闻从业人员不能闭门独处,他们彼此要见面,聚会,要共同工作,倘若彼此作剧烈的公开批评,结果势必不能相容。我可以说,我自己曾经作过这样的尝试,也曾使人对我自己作过尝试,我所得到的结论是所得不偿所失;因为有此而引起的不情远过于所得到的公益。
报纸相互间实无法作公开的批评,因此,公正的批评应发自胡琼士君一类的旁观者,因为要作公正的批评,有撇开私人关系的必要。世界报老编者柯白说过,剧评者不应该于演员交往,尤其是女演员,政治评论者如果于政治家常常见面,结果本身也成了政治家,金融评论者也一样成了金融家。
为报业本身利益计,积极批评报纸实有必要,然批评报纸须出自报界以外人士,几愿从事批评报纸工作者,都可以从胡琼士的报告中得到入门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