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工技术基础教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工技术基础教程范文1
《电工电子技术》是机电专业教学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专业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该课程的特点是:概念多,抽象,实践性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在电路、电工技术及电子技术方面获得知识、素质、技能方面的培养,并为以后学习各专业知识和高一级的职业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理论性强,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高职教育强调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注重操作技能的培养,而现有教材内容仍包含有一些复杂的理论推导、应用较少的难记的公式、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同时,缺乏本学科新理念、新技术、新成果及应用实例的引入,使学生视野得不到开阔,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2.教学方法、手段落后,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自主学习能力欠缺,学习兴趣不高,还有来自文科的学生,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对物理知识和数学知识需求较多,这就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我们现在的教学仍沿用传统教学方式――“粉笔+黑板”,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得不到体现,学生便不能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3.考核方式简单化,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电工电子的基础理论知识,更要掌握电工电子技术技能。我们现行的考核方式是:百分制,其中笔试成绩占80%,平日成绩占20%。显然,笔试成绩所占的比例过大,使得学生过分关注书本知识,死记硬背,不能体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改革思路
要想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发挥《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与作用,必须对教学现状进行及时有效的改革。
1.引入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材建设
企业在用人问题上拥有自,符合企业需求的员工,就会被录用,不能满足企业要求的员工,就会被企业拒之门外。在这样的人员配制状态下,高职院校就不能完全按照自身的意愿培养毕业生,必须倾听企业对未来员工的要求,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人才的知识结构如何,对人才的能力、素质有何要求。在行业企业技术人员的参与下编写教材,将相关要求体现到教材中。
2.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需具备两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一要类似文化课教师那样,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学、教研能力和素质;二要类似工程技术人员那样,有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培养一批实践动手能力强、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担任《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是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应狠抓原课任教师的工程培训和实操训练,其次是督促和鼓励原任课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学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并形成制度化。还要把所有教师轮流配置在实验室中,这样可以提高教师们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相互促进的意识。
3.加强多媒体教室建设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可以解决大量无法演示与感知的现象和规律,真实地再现一些科技成果,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能够将教师很难用语言、文字、板书讲清楚、学生也很难想象出的具体情景搬上屏幕,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4.加强“教、学、做”一体化实验室建设
对于学生没有见过,没有用过的元器件来说,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只能是纸上谈兵,学生很难有直观认识,很难想象出真正的元器件是怎样的,即使给学生讲过以后,他们见到这些元器件实物,仍不知该怎么识别和区分。若把这些内容放到实习实训室里对照实物来讲解,让学生边听边识别,并用仪器测量,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识别和掌握元器件的特性,同时也学会了仪器、仪表的使用,对所测量的元器件会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5.鼓励教师自制教具
现有的教学条件下,不可能每堂课都使用多媒体,也不可能所有的元件、电路、图形都是现成的,因此,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自制部分教具是很有必要的。
6.考核方式多元化
多元评价方式由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定量考核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注重评价内容的科学性,既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关注学生规范操作、安全操作等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节约能源、爱护设备等意识的形成。
电工技术基础教程范文2
课程定位,就是确立课程的性质任务和教学目标。首先,我们要了解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目前,由于受大环境的影响,教育对象的基础比较差,这一点必须正视。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这一点,将学生的基础估计过高,无异于拔苗助长;如估计过低,则会造成教育的浪费。正确估计学生水平,是课程定位的前提和基础。其次,要明确教育和培养层次。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我们必须明确技工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在理论上就不要作过高的要求,应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同时要兼顾部分学生的求学深造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定位不准,学校就会失去学生,失去市场。课程定位一定要实事求是,使大部分同学跳一跳能够实现。定位过高,学生缺乏兴趣,容易失去学习动力;定位过低,贻误学生。
二、课程设置
1.教学要求
从课程定位分析来看,教学要求应当定位在“双基”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能力培养的前提和基础,离开双基去强调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本末倒置,离开“双基”而大谈特谈什么“素质”“能力”,只能是无缘之水,无本之木。
《电工与电子技术工艺基础》课程,笔者觉得采用“基本要求”与“较高要求”的双轨教学要求比较合适。基本要求立足双基,使学生掌握电子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进而形成基本技能。在“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较高要求”要求学生学以致用,能够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小问题,要兼顾继续深造的学生。
2.课程体系
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任何一门课程都不是孤立的,《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课需要物理课和电工基础课为其打下坚实的基础,这门课程也为电子电路、电力拖动、电器维修等课程打好了基础。
3.课程特点
(1)基础课往往强调完整性和严密性,技术课则突出主要矛盾,往往采用近似的方法。如果片面追求数学上的严密,必然使问题复杂化,甚至无法解决问题。
(2)电路课程往往只讨论线性元件、线性电路,电子学则主要讨论非线性元件及电路,分析时采用等效的方法。
(3)为直观形象分析问题,教学中常采用图解法。
(4)电子学中,单靠理论分析解决不了工程实际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决定性步骤是实验调整,可以采用“定性分析、定量估计、实验调整”结合的分析方法。
三、教学方法探讨
1.传统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偏重理论知识的教学,所用教材跟不上电子技术的发展,采用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力求对教材讲细讲透,学习一些枯燥乏味的理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消失。同时电子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实验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一般实验安排的内容都是简单验证行的,学生只要按照指导书去做就可以得到结论。然而,有些教师怕麻烦而将实验去掉,只在黑板上讲实验。
2.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电子元件为基本的知识单元,注重从元件的内部结构、工作原理、特性曲线等进行反复讲解,使本来就怕学习的学生更加厌烦。因此,教师要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传统教育观念的陈旧、落后,认识到教育创新的重要新和紧迫性。针对学生的现状,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更多的技能训练,实验、实习的机会和时间,让他们在动手中去掌握知识。
3.教材内容和方法
技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是一线工人,而且学制虽三年实际只学二年。学生的基础知识、就业岗位、学习时间,都应要求降低理论教学难度。因此,应大幅度减少课堂上的讲授时间,减少内部结构、内部工作原理及较难理解的抽象知识,增加简易实用电路分析。另外,在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应与技能训练有机结合。
在理论教学中,始终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演示性实验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将灌输式改为启发式、理论和实际相互渗透的学习方法,采取在实践中讲解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教学模式。
电工技术基础教程范文3
论文摘要: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注重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增强适应职业变化和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如何让学生接受电子技术基础这门课,特别是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这要求我们在专业课教学中更新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电子技术基础是技工学校机电类和电子电工类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它包括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两部分,研究的是各种半导体器件的工作原理、功能及其应用。通过学习和实践,可获得电子方面的知识和基本技能。它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但对于我们原本文化基础就比较差的技校学生来说,要学习这门课就更困难。
针对技校学生理论知识接受能力差的情况,如果不在教法上下工夫,学生就有抽象难懂、枯燥无味的感觉,最终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我们应结合学生喜欢动手,感性认识敏锐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上进行多方面的探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就电子技术基础的教学过程谈几点想法。
一、明确课程目标和课程定位
最近几年,为了进一步深化职业教学改革,切实加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国家每年都举办中等职业教育技能比赛。可以说,比赛的方式、内容及要求直接反映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我们专业教师可以以比赛为导向,按照比赛的形式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结合课程本身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确定其教学目标。
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技能比赛是职业技能大赛中的一个大项,而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比赛接触的知识大部分为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内容。因此本课程对于这个项目的比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应加以重视,在确定课程定位与课程目标时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考虑:
一是熟悉掌握元件识别、检测、仪器、仪表的使用:元件除了包括半导体晶体管外,还有电阻、电容、电感以及各种传感器等元件。
二是掌握电路安装调试的实际操作技能:有良好的电路焊接技术和安装工艺知识,能使用仪器、仪表调试电路。
三是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熟悉各基本电路的形式、作用、应用及简单估算等。
四是具有企业职工所需的职业素养和综合技能。
五是具有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综上所述,本课程的定位是:既是一门基础学科,又能为技能比赛做训练课程,提高学生的比赛成绩,增加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荣誉感,做到知识学习与自身素质相结合。
二、合理选择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近几年来,技工学校的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学习基础普遍较差,对专业知识了解甚少,学生对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学得不扎实。外加电子技术基础大量的实验需用到电,学生对电有一种害怕心理,不敢轻易动手,对学生来说,如果对电没有兴趣,就会直接影响教师教学的效果,这给课堂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基础学科,理论性较强,内容抽象,单调枯燥,因此我们在教学上应减少数理论证,以掌握概念,突出应用技能的教学重点。在平时的教学内容选择上,应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工程技术上的应用结合起来。而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用在课堂灌输上,学生没有思考、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也渐渐地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时候,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授二极管的特性曲线时,只单纯介绍曲线的基本含义,而特性曲线有什么实际应用并不介绍,这种从概念到知识的灌输,使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感到抽象和无用。只有注意了知识与工程应用的密切联系,在介绍曲线的基本概念后,进一步说明二极管特性曲线可由晶体管图示仪来测量获得,利用特性曲线可以观测二极管的主要参数和检测性能的优劣,从而体会特性曲线的作用和应用。再例如,在学习功率放大电路的时候可设计一个声音、图像显示的电路,用示波器显示功率放大电路的输出音乐的波形图像,同时用音箱来播放音乐,当只让一只功放管工作的时候,学生会清楚地看到此时的波形与两只三极管同时工作得到的完整波形的差异,清晰地听到音乐的失真,从而深刻地理解功率放大电路中两只三极管的工作情况。只有这样结合实际,合理删选内容,注重理论结合实际,从工作原理到具体实际应用相结合,让学生更加直观理解,课堂教学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以教师应该把学生作为主体,在课堂上增强实践环节,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实训课程对于电子技术基础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安排从身边入手,找一些电子小产品,如:日常稳压器、充电器和收音机等。一开始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内部结构,让他们发现把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三极管和变压器等元件通过某种连接组合就构成一个实用电路,从而引出学习的目的和知识,让学生形成先入为主的求知欲望。
在实验、实训中专业教师特别要注意的
是,学生作为初学者来说,对电路图中元件外形、符号、极性与印刷板电路图的元器件位置、连线、标识的识别尤为困难,经常出现对不上号,极性搞错,连线错(位置不对或不会看图搞错),即便是装配对了也不知为何装的,错了的也更难查找。假焊、虚焊更是比比皆是。如此,让他们自己检查,检查十遍恐怕也难找出故障点,往往一次实验课,绝大多数时间都花在检查问题,排除故障上,而装配元器件花费时间并不多。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上应加以注重,以便学生获得更高的成功率,更好提高学生积极性,应事先有所准备。比如:所有元器件管脚(尤其是二极管、三极管、电阻、电容类)都要先上好锡,如有氧化和不容易上锡的管脚,要用细砂纸或小刮刀轻轻打磨(刮),直至露出铜线,然后在松香液内(固体的也行)上锡,以减少虚焊的可能性。这部分工作表面上有多余,因为有的元件出厂时管脚已经浸锡,容易焊接,但对于后期装配的成功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制作屡次失败将打击他们的信心,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而作品的成功将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应注重学生作品的成功率。 转贴于
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保证教学效果
在电子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学生获取信息的多渠道,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教师传统的教学已不能适应现在教学的需要,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只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易于接受和牢固掌握知识,从而有成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下面列举两种辅助教学方法,以供参考。
1.采用多媒体教学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有一些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教师用语言不容易描述,某些规律学生又难以捕抓,需要通过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技术与电子电工专业的整合能将事物形象、直观、动态、逼真地表现出来,而且对于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抽象内容,能予以形象、具体化展示,化解思维上的障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利用生动、形象、具体的文字、声音等,向学生传递信息。例如,讲授二极管时,学生对PN结的内部结构及导电分析很难理解,利用多媒体讲解演示这一性质让学生了解二极管性质(单向导电性),便直观形象得多。再如,在讲解触发器一节关于触发器输出波形的教学中,制作相应的课件,将题干、电路图及分析过程中融入到课件里,省去了大量板书的时间,将时间留给学生分析、解答。这样既形象展示了教学内容,又高效生动省时,有利于学生的掌握和理解,提高课堂效率与效果。
2.利用软件教学
为弥补实验的不足,提升实验效果,电子技术的教学利用EWB(电子虚拟工作台)仿真软件进行虚拟实验教学,以提高实验的准确率。例如:在电子实验中,教师可从经济角度和成功率的角度出发,在实际安装某个电路之前,利用计算机做一个仿真实验,检测电路的可靠性。如通过EWB(电子虚拟工作台)调出电路中各元件组成该装置,再通过仿真软件中的虚拟实验仪表(虚拟示波器、虚拟万用表等)对电路进行测量,让学生找到实验中的必要结果,再实际安装电路,就大大提高了实验的准确性,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他们对实验的信心。况且仿真实验本身可以让学生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如同置身于真实幻觉中,会使之产生强烈的真实感。在这种完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知识的技能,对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仿真结果的演示可以把抽象理论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的直观图像,让学生在大脑中产生强烈的真实感,学生的兴趣得以激发,情绪也调动起来,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综上所述,要使学生能顺利学好电子技术基础,其实是教与学的一个互动过程,我们专业教师可以广集信息,从多方面来加以教育,如采用目前推行的项目教学法等等,面对技校学生,教师应在教学中采用直观教学、辅助课件、创设环境、实训练习等多方面结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形成乐学气氛,达到教学的目的。
教学本身永无止境,以上只是笔者结合自己近几年在技工学校的教学中一些思考,我们每年面对的教学对象也有所差异,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还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张龙兴.电子技术基础(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谢自美.电子线路设计(第2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电工技术基础教程范文4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创新设计;能力培养;教学手段
作者简介:任立红(1966-),女,内蒙古赤峰人,东华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工电子中心,副教授;李晓丽(1980-),女,河南焦作人,东华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工电子中心,讲师。(上海 201620)
基金资助:本文系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项目和东华大学“卓越工程师课程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4-0066-02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列入中国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的一个重要计划,[1]是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出一大批创新型工程师,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2,3]为适应东华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着力打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目标和面向未来的纺织类、化工类、材料类、设计类等工程行业对高技术创新型复合人才的需求,我们针对学校卓越工程师计划对“电工电子技术”这门工科课程的任务要求,结合不同专业做出相适应的课程创新教学改革,帮助学生掌握有关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习和应用更深、更新、更多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和实用技能打好基础。
一、课程设计思路及目标
“电工电子技术”是高校非电类理工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是大多数非电类专业学生学习电类基础知识的唯一窗口。它包含强电、弱电的各个学科及其应用的基础知识。同时,与各行各业的生产及管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随着科学技术及工业的发展,特别是电子技术日新月异,使得该课程具有新知识多、新产品多、新技术多、新工艺多的特点。因此,它是一门覆盖面广、知识面广、实践性强、适用性强、知识更新快的课程。它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电工和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有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为培养学生独立的工作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细致踏实的工作作风、后续实践性课程的学习、生产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校非电类不同专业(含纺织工程、纺织外贸、针织工程及服装、纺织检测、服装设计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工程设计、高分子材料、生物工程、应用化学等专业),学生基础差异很大,各专业培养方案不同,对“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内容的要求不尽相同,如何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做出与之相应的课程设计值得探讨。目前,学校纺织品设计、轻化工程、高分子材料、环境工程等专业是第一批加入卓越工程师计划的相关专业。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我们结合不同专业做出相适应的课程调整改革思路,对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进行了教学与实验的创新设计研究,力求在满足教学基本要求前提下,选择相应教学内容,组织课程,制定各自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课程设计、实验方案,改善课堂教学措施,提高课堂效率,创新教学手段。同时,最大限度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不仅重视理论基础传授,更要加强实验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训练,增强学生面向工程的现代化软件应用能力、实际电工电子电路设计能力、理论结合实际的实验能力、小系统设计调试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应用能力,着力提高工科类专业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二、教学手段的创新改革
“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难点主要在于三个方面:知识面广、学时少、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就教学内容而言,64学时的课程涉及面广,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普遍存在一些知识内容方法复杂、过程繁琐、依赖经验的现象,对于初学电路、缺乏经验的低年级学生而言,学习难度较大,有不少学生中学就很少学习物理,更有很多学生仍存在严重的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学习方法有问题,不能从系统概念和应用角度理解电工电子的基本概念定律,而是依旧依附于教师手把手教给一些解题技巧、埋头在细节问题的分析计算上。因此对于上课教师来说,如何把控教学很有难度。如何处理学时有限与知识内容广的矛盾、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矛盾等,都是在本课程教学实施中必须充分重视和努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力争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广而博”的知识中选择、重构合理的教学内容,同时顺应时代潮流,紧跟相关行业的技术发展状况,可以使学生获得有关电学的基本概念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电路分析和电路设计的能力、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融合的能力,提高接受新技术的能力,为后续其他工程类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科知识融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成为复合型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电工电子技术”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加强实验室建设,重视实践环节始终是“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针对卓越工程师计划,我们尝试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实验条件和实验模式,增加虚拟实验、开放性实验、综合实验、小系统制作等,力图大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技能、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1.凸显绪论课教学与章节概述的重要性
“绪论”教学是学科教学的开端,是学生接触电工电子知识的第一堂课,有其独特功能。这功能表现在“启动”、“启发”和“激发”等3个方面,具有创意的新课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和动力。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在绪论部分引入尽可能多的与本课程相关的知识内容;结合新器件、新产品、新软件的不断涌现,介绍与本课程有关的产品的最新发展;阐述清楚本课程与学生所学工科专业相关课题的关系,告诉学生本课程在其工科专业学习中的地位,引发学生从思想上对学习的重视,启发学习动力;通过图片、小产品、实际应用小电路、视频等丰富多彩的展示,体现课程与生活的关联,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章节概述尽可能体现前后章节不同内容的内在衔接,比如交直流衔接、单相三相交流电的衔接、模电数电技术的衔接,使学生的学习一直处于逻辑连接状态而不至于发散,更能使学习的知识尽可能系统化。
2.创新讲课手段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活动的主题,要用生动精练的语言、灵活的思维和循序渐进的诱导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理论和实际充分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板书、多媒体演示、EWB虚拟实验设计演示、课堂小测试、重点问题课堂讨论等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任务感、责任意识,大大地提高课堂效率。实践证明,教学手段从单一满堂灌形式向多样化传授方式发展,可提高学生出勤率,调动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学时少而内容多的矛盾。
3.不断修正丰富多媒体课件
通过多媒体手段、EDA技术等来化解课时少内容多而学生基础差异明显等矛盾。把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信息完美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效率,最大化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合理使用课件,将板书和课件有机结合,顺理成章。综述性内容,提供丰富的信息及连接,便于预习、复习、整理;对推导性、图形转换等环节,板书必不可少,首先使用板书讲清电路分析思路,对电路转换则让学生跟着老师一步一步地将电路分析透彻,之后再借助多媒体生动演示一遍,不仅再次为学生梳理思路,同时也对分析推导过程中出现的重点、难点、结论性陈述加以整理和总结,方便以后的复习。
4.将EDA仿真软件引入课堂
针对学时缩减与内容剧增的矛盾,我们的解决思路是改进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等先进教学手段。将EDA仿真软件引入课堂,提升学习兴趣,直观感受基础理论和概念。在教学中使用仿真技术,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仿真虚拟实验的过程,从构思、建设调试到出结果,使理论知识与计算机实践能力完美结合,也是工程师的必备技能。诸如交流放大电路的非线性失真波形的产生过程,通过虚拟实验,设计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的实验效果,同样丰富到教学课件中,使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情景快捷地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来。
除了EWB虚拟电子实验台,还可以丰富MATLAB在电路分析中的使用、FPGA在数字电路设计分析中的使用,大大丰富学生们的学习经验。
5.增加电工实验
在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二者关系时,我们明确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为此不仅增加实验室虚拟实验的机会,多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加大实验力度,还增设小系统设计环节,加强学生的系统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科设计素养。
6.逐步完善模块化教学
为提高效率,在有限的课时完成相应的理论讲述、实际应用分析,努力完善一些模块化教学实验,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在理论教学环节的学时分配、考核强度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实验内容、实验条件等方面予以倾斜。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基础差异,可以适当增减教学内容、难易度,并通过自学、课堂讨论、网上互动答疑环节、实验室实验验证等不同授课方式完成教学,进而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性和研究性的学习。
三、教学实践的改进措施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来切实保证课程目标的具体实现。
一是修订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精选基础内容;删减细节问题的定量分析计算;加强应用系统概念和电路、器件的外部特性及其应用;增加实际应用型内容。
二是为了配合实验教学,编写出版了课程教材《电工电子学实验》,并将实验拍成录像存放在网站上,便于学生实验前的预习和学习。
三是建设网上教学平台,增加教师与学生沟通渠道。建立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网站,其功能有:承载上课的教案,供学生下载和复习用,把学生从上课抄笔记的重压下解脱出来,让他们上课更能集中注意力听讲和积极思考;开辟讨论角,鼓励学生网上讨论问题,相互讨论、与教师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这种学生自学、复习、自测、讨论、教师答疑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电工电子技术的热情,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质量。
四是逐步完善教学资料,授课中引入与课程相关的各类图片、动画演示、电教片等,以实例展开教学,增加学生兴趣,提升课堂实际效果,缩短理论与实际应用的距离,提高学生设计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五是加强课堂互动。对于教学难点,并不刻意强调其难度、深度和要求学生掌握复杂的方法,而是着重讲清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配合简洁明了的例题、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分析、设计流程和方法。
六是改进考核制度。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考试是促进学习的方法之一。将过去单一的闭卷考试改为闭卷与开卷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设计与实验相结合的多元考试方法。这样既防止了学生平时不注重学习,期末突击的弊端,又全面考查了其综合应用能力。我们对考试的定位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脉络和重点,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学习的热情。因此,采取了多元化考核方法:课堂小测试;用PowerPoint制作一个课件;作业加分;课程结束后的相关总结小论文、小电路设计;期末考试。主要考核学生是否建立起一个扎实的电工与电子技术知识体系。
四、结语
在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教学实验实践中,卓越的效果从实践中得以体现,同时要求理论内容能够很好地服从实践。“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对于非电类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有些难度,毕竟非电类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重视程度又不高。而在理论学时进一步缩减的前提下,如何增加实验要求、提高实验效果、增强学生小系统实际设计能力,还需要学生和教师之间积极配合。
我们力争在不断试验中重新定位“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性质、任务、教学特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探寻教学效果的突破手段,突出实验、实践环节的作用,从实验数量、内容、方法上有所突破,注重与工程实践的联系,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做中学、练中学”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认识和学习兴趣。同时努力依据专业组对我们的需求提升课程效果,并进一步总结修订完善。为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还要不断完善并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教高[2005]8号文件)[Z].
电工技术基础教程范文5
摘要:本文通过一个真实的工程项目,来说明项目驱动教学法在《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中的具体应用。该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项目驱动教学法;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工程项目;项目任务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004-01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是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动手技能,同时还要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实施探究式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重视学生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动手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由传统的“主角”转变为“配角”。从学生的角度来讲,这是一种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生不再把学习当作任务.而是根据任务需要来学习。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寻求知识.学生由学习的“奴隶”转变为学习的“主人”。这种教学模式比较适用于那些内容不确定、有多种解决途径的问题以及实践性较强的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下面通过一个真实的工程项目《家庭照明电路的安装》来说明项目驱动教学法在《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1.展示情境,提出项目任务
教师出示实物:单相电能表、漏电保护器、熔断器、日光灯、白炽灯、节能灯、开关、插座等元器件,并一一介绍其功能和使用方法,要求用这些元件组成简单照明电路。具体任务要求:①可根据参考电路原理图进行照明电路的安装。②可以自行设计照明电路,元器件可以自选,但不可少于参考照明电路中的元器件,开关和插座的数量学生可以自选,日关灯和白炽灯的控制学生即可以选择单控开关也可以选择双控开关。③照明电路的布局学生可以自行设计,但是要求布局合理,结构紧凑,走线合理,做到横平竖直,整齐,导线避免交叉、架空线和叠线,导线变换走向要垂直,并做到高低一致或前后一致。安装的照明电路可以正常工作,并能排除常见的照明电路故障。
这种将学习目标用任务的方式提出,从任务中带出相关的知识点和操作技能,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的主动性,对任务的完成起到很好的效果。
2.学生分组讨论项目,明确项目任务,制定项目计划
(1)组织学生现场参观,收集资料,进一步掌握①交流电路的常识性知识;②安全操作规程;③常用电工工具和仪表的使用、维护和保养;④各种照明元器件的安装和接线方法。⑤树立职业意识,并按照企业的"6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自己。
(2)设计电路。
(3)制定项目具体行动计划。
分组教学是项目教学法常用的模式,教师根据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让学生自由组合,然后教师再进行调整,指定项目组长,一般每组4-6人,每组好、中、差的学生学生搭配合理,培养学生小组协作和团队精神,然后给每个组分配任务。
要注意的是,这一环节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强调发展学生的 “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和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
3.师生共同探究、合作,实施完成项目任务。
3.1 学生线路安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关注学生安装过程中的态度、注意力集中等非智力因素,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老师还应多引导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交流讨论,鼓励能力较高的同学帮助能力较差的同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2 检查与排除故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用肉眼观看电路,看有没有接出多余线头,参照设计的照明电路安装图检查每条线是否严格按要求来接,每条线有没有接错位,注意电能表有无接反,漏电保护器、熔断器、开关、插座等元器件的接线是否正确。操作各功能开关时,若不符合要求,应立即停电,判断照明电路的故障,可以用万用表欧姆档检查线路,要注意人身安全和万用表档位。
4.展示项目成果,学生介绍交流
项目任务完成后,在班内举行项目成果展示会,同时由学生对项目成果进行介绍交流,写出工作总结。在此基础上,由教师组织全体学生回顾在完成项目任务的工作中应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建构知识要点。指出在巡查中发现的问题,纠正未达到要求之处,给予集中讲解、评讲,并分析其原因,提出解决的方案;同时纠正一些不规范的操作,强调安全文明生产。
5.师生共同测评,评价项目成果
电工技术基础教程范文6
关键词:制造技术;人才培养;精益生产;制造过程控制;创新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2-0107-03
1 背景
近些年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然而中国轨道交通运输业在规模和质量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为此国家出台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将高速铁路和轨道交通作为十大重点工程,并将高端装备制造作为战略式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国务院提出了“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铁路装备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将“掌握时速200公里及以上高速铁路列车、新型地铁车辆等装备核心技术”作为我国振兴装备制造业、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
同时,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也快速发展,我国已建成33条城轨线路,运营里程近1000公里,全国共35个城市明确了城轨规划,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批28个。全国将新建城轨总线路2500多公里,平均年市场需求城轨车辆3000辆左右,峰值年可能达5000多辆。
2 打造一流轨道装备制造企业的制造技术管理内涵和主要做法
2.1 坚持创新导向和目标引领,确立制造技术能力提升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轨道装备制造企业的核心职能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它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其主要表现在制造技术能力提升方面,主要是通过制造技术的不断创新,对制造技术管理水平进行全面、深刻的分析,对制造体系建设进行规划,以创新为主体,在引进先进技术、完成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实现再创新的目标。通过不断创新提高制造技术能力,逐步地加强制造技术管理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快速发展。
在此基础上,以构建轨道装备高端产品基地和制造零缺陷产品为目标,通过高调定位引领制造技术能力的不断提升,重新定位了企业制造理念,如追求卓越;制造理念体现永不自满、永不停步,是不断向更高目标攀登的雄心壮志。
2.2 以产品制造工艺为载体搭建制造技术管理体系
为使制造技术管理从狭义的工艺技术管理上升到制造体系的管理,需成立专门的制造技术管理部门,即制造技术中心。为企业产品的生产制造提供先进的制造工艺,从产品生产的工艺准备到产品制造的全过程提供工艺支持,促进工艺不断进步,用工艺提升产品质量。
制造技术中心的职责就是全面负责企业制造技术管理,包括产品投标准备、制造资源规划、计划“四新”技术开发、工艺策划、制造成本管理、专用技术管理、焊接监督、焊接和电工技能培训及考核等。
为了进一步提升企业产品制造能力,打造一流的制造技术管理,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制造技术中心组织机构需逐步优化,制造技术中心从以支持、解决现场制造技术为主的职能管理部门向产品制造技术管理、研究、设计、优化和支持指导转变,对制造技术中心的组织机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其主要组织机构如图1所示:
图1 制造技术中心组织机构
2.3 以营造吸引人才、用好人才、培养人才的环境和条件建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制造体系的核心竞争力是制造技术人才,要建设一流的制造技术管理,就需要有一流的人才队伍。制造技术中心满足企业人才战略要求,努力营造吸引人才、用好人才、培养人才的环境和条件,本着人各有才、人人可以成才的思想,不断推进人才工作的开展,实现了优秀人才不断涌现,建立了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通过科技创新项目和质量攻关培养人才、通过导师带徒和开展业务培训培养人才、通过组织优化和机制建立培养人才。
制造技术人才梯队,在岗位结构涵盖了制造技术总体规划人才、产品制造技术设计和产品制造技术过程方法规划人才;在专业结构角度涵盖了车体制造、产品装配、转向架、车电、工装设计、表面处理、焊接、信息化、调试试验、模具与冲压、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从人才层次结构角度建立了平台工程师、系统工程师、专业工程师及操作人员的人才结构。制造技术人才梯队如图2所示:
图2 人才梯队建设
在人才培养机制中需引入项目管理理念,通过企业产品项目的生产实施,加强对制造工艺技术人员的培养,采用制造工艺总体主管、各系统主管和部位主管的分级管理模式,逐步使制造工艺技术人员按照部位主管、系统主管和总体工艺主管的模式成长,逐步培养为专业工程师、系统工程师和平台工程师。
2.4 以精益生产理念为指导思想的制造成本控制体系
随着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为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快速发展,缩短与国内外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的差距,必须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制造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制造成本的控制是制造技术管理主要的职能,通过以精益生产理念为指导思想对制造产品原材料和工艺辅料、工装、工具等有效的控制,达到产品制造成本的控制。
2.4.1 制造材料定额的控制。制造材料定额的制定以图纸、明细、工艺卡片为依据,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所确定的材料使用数量。制造技术中心需做好产品制造材料的有效控制,由部位工程师制定工艺方案,同时制定相应的工艺材料定额,并负责其过程控制,将定额制定与定额管理融为一体,统筹为工艺技术管理,打破了过去由定额组一个点控制的格局。制定了相应的材料控制流程,规范材料工艺成本控制流程全过程管理,使整个业务有序、全面、高效、可控。
2.4.2 工装装备管理。对于企业产品品种多的情况,为避免工艺方案单独规划,工艺装备单独配备,造成极大的资金浪费,在项目启动时对工艺装备配置进行严格审查,做到工艺装备的柔性生产,并在工装设计过程中对之前闲置的工装进行有效利用。具体管理方式:第一,根据工艺装备功能特征对现有装备进行整理、建立设备台账;第二,对现有工艺装备的使用状态进行统计,确定其使用状态,包括正在使用、待使用、暂时不使用等状态,建立状态报表;第三,每个项目都制定详细具体的制造方案书和项目进度表,在方案书中写明具体工艺装备的信息。同时根据具体的项目进度,随时更新工艺装备使用信息,实现动态调整。
2.4.3 工具管理。为控制产品项目在生产过程中的工具使用成本,新工具使用前必须进行试用,为了规范工具试用相关工作,需制定相应的工具使用审批流程,流程样例如图3所示:
图3 工具使用审批流程
通过工具使用审批流程制度,一是可以避免因工具选型不当而造成工具批量浪费;二是在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前提下,选用价格低的工具品牌显著降低采购成本;三是可以避免生产单位随意试用工具可能造成的产品质量隐患。
2.5 以制造零缺陷产品为目的的制造过程控制体系
2.5.1 工艺纪律检查。工艺纪律是企业在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中,为维护制造工艺的严肃性,保证制造工艺贯彻执行,建立稳定的生产秩序,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生产而制订的某些具有约束性的规定。制造技术中心一直致力于企业工艺纪律的管理工作,主要采取的措施有:
第一,建立和完善工艺纪律监督检查的流程和制度;对工艺纪律管理工作的内容、管理、检查和考核项点、管理、检查方式和方法以及问题的整改和防范措施等都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和规定,实现了有法可依。
第二,加强工艺纪律监督检查的工作力度,杜绝了质量隐患。
第三,健全对违反工艺纪律行为的处罚机制,严肃了工艺纪律的执行和考核。
第四,实行工艺纪律的PDCA闭环管理,做到了有计划、有检查、有整改、有落实、有总结的工艺纪律管理模式。
2.5.2 建立新产品制造过程问题档案库。企业在研制新产品时为尽快提升新产品制造技术能力,积累生产经验,对新产品在试制过程中建立制造问题档案库。
首先,按照现场质量问题进行分类。生产现场问题类型共有四种:一是设计结构问题;二是制造工艺方案问题;三是工艺装备问题;四是制造错误问题。通过分析现场质量问题原因进行分类。
其次,确定生产现场问题解决方案。针对现场问题和各相关部门共同分析原因,制定详细的解决方案及预防措施,监督现场进行实施,保证后续车辆不出现相同问题。
最后,对生产现场问题解决方案进行固化。根据生产现场问题解决过程,填写现场质量问题汇总表,对解决的现场质量问题进行优化、固化。
2.6 通过持续优化和追求卓越建立制造技术创新管理体系
为使制造技术管理达到持续优化,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更加深入开展技术创新工作,需建立了一整套技术创新体系和管理方法,主要采取的方式有:
2.6.1 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管理机制。采取现代项目管理的理论作为技术创新管理的指导思想,同时结合制造技术中心技术创新的实际特点,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管理机制。这一管理机制包含了技术创新的全过程,从指导技术人员进行创新立项,到组织项目团队进行技术创新结题验收,全过程都实现了有效的管理,确保技术创新顺利完成。
2.6.2 建立技术创新动态监控机制。通过建立技术创新监控机制,可以加强对技术创新的监督检查,使科技管理部门更好地了解技术创新运作状态、投入资金的使用情况等问题,为项目进一步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最终更好地实现项目的目标。
2.6.3 建立技术创新项目团队的沟通机制。技术创新项目沟通管理是对技术创新项目周期内各种不同内容和不同方式沟通活动的管理。其最终的目标是保证与项目有关的信息能及时有效地产生、收集处理。制造技术中心通过组织机构调整,采取多种激励措施等手段,充分地调动了项目参与者开展技术创新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建立相应的沟通管理体系、制订沟通管理计划、保障沟通资源供给,实现了项目组内部有正规的通道进行信息传递与交流。
3 结语
本企业率先开始制造技术管理创新,通过近几年的制造技术管理实践,提升了企业制造技术管理能力,搭建了产品制造技术平台,拓展了国内外市场,打造了唐车公司的品牌,赢得轨道装备制造行业的好评,取得经营规模的显著增长,使我公司成为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领军企业。
参考文献
[1] 王丽,金嘉琦.试论机械制造业的技术管理[J].
读与写,2011,(7).
[2] 张文辉.加强制造企业管理,降低非制造成本试探
[J].现代经济,2010,(9).
[3] 余取民,余捻宏.质量管理基础教程[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