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发展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发展研究范文1
摘要:图书馆是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用科学发展观来探讨技校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的改革创新,是技工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创办特色教育和品牌学校的选择。
关键词:科学发展;图书馆;管理
现代信息传输工具的广泛应用,使技校师生对知识、信息的需求日趋旺盛,对图书馆服务的内容和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几年,图书馆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不断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推动了图书馆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的创新步伐。用科学发展观来探讨技校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的改革创新,是技工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创办特色教育和品牌学校的选择。
一、与时俱进,技校图书馆的管理要有自身的文化特色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图书馆要注重从硬件建设到软件提升的发展,而软件提升就是图书馆管理的提升。不同图书馆的管理特色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最基本的体现是管理者的管理艺术和管理水平。它应当表现在:一是技校图书馆要形成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体现在服务礼仪、服务态度、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艺术等,让读者在获得热情周到服务的同时感受到文化的亲和力。建设一个与自己学校的特色、品牌相得益彰的知名的技校图书馆,它必然也会形成自己一套与众不同的技校图书馆文化。这种“技校图书馆文化”一旦形成,就会成为学校的一个特色。二是技校图书馆馆藏发展特色化。图书馆的馆藏发展要始终把握时代奋进的号角,始终与先进的文化样式相融合,作为技校的图书馆的馆藏发展必须与技工教育的特色相一致。技校图书馆的目标确定、战略建立、计划制订,必须与学校的性质、办学目标、办学特色、学校品牌等步调一致,成为学校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创特色、树品牌的助推力。三是技校图书馆管理形式要民主化,决策程序要科学化。读者的智慧和经验,是图书馆管理者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力量源泉。讲科学、顺读者心、重读者意才能实现图书馆的管理创新。在“藏为用”的宗旨下,让读者参与管理,才能真正实现图书馆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的最优化。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形势不断变化,信息快速更新,管理者更需要集思广益才能提高创新决策成功的效率。
二、以人为本,技校图书馆的管理要适应技校师生的特点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众所周知,图书馆的馆藏无论如何丰富,如何有特色,环境如何优美,管理人员素质有多高,它的服务对象都是读者,都是人,对学校来说,就是师生。这就需要技校图书馆管理人员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和读者提出的新要求,在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方面改革创新,在图书情报业务的各个方面有超前的意识。图书馆管理的改革创新,首先需要面对的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对作为图书馆服务对象的读者的服务,把读者吸引过来。这就是说,在科学的、创新的、与时俱进的图书馆管理模式下,图书馆始终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把图书馆的管理人员放在馆的主体地位,把服务的对象即读者放在基础地位。主体的一切努力,主体能量的充分发挥都是为了服务好读者;读者的认同、读者的聚合就进一步夯实了主体努力的成果。在这一管理体系中,主体资源的开发是极为重要的。图书馆管理强调的“为书找人”“为人藏书”“为人找书”,就是要发挥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服务读者,服务学校的教书育人工作。在学校办学特色化、品牌化不断发展的条件下,技校图书馆的服务功能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要求图书馆的主体———这些知识财富的管理者,在参与学校创特色、树品牌的工作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技校图书馆管理中,如何让服务于读者的总体目标与图书馆全体管理人员个人目标达到基本一致,全体管理人员在学生接受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个人在岗位上也得到充分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三、科学管理,图书馆的管理要适合学校工作的特点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技校图书馆的管理,已经不单纯是对现代化设施、信息技术的应用,而提升到管理机制和信息技术应用所带来的服务观念的改变和思想观念的转变。科学管理是现代化图书馆的必然要求和唯一选择。以服务质量为核心的科学管理,要了解读者需要、满足读者需求、提高服务水平的管理体系。技校图书馆的科学管理,就是要适应学校发展的需求,改变原有的反应慢的现象,构建便捷快速的图书馆服务系统。传统的技校书馆信息传递滞后,导致图书馆在大多数时间都处于一种休眠半休眠状态。
技校图书馆要实现科学管理,图书馆管理人员就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要具有系统的图书情报知识,掌握图书馆工作的一般规律,尤其要对藏书建设和本馆藏书的特殊性有深刻研究;要具有较强的计算机网络操作能力,熟悉图书馆自动化操作系统以及机读目录格式;要具有深厚的文化知识,了解本校专业设置情况和发展方向;要具有强烈的情报意识;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调研能力,了解读者需要,熟悉馆藏情况。通过图书馆管理人员不断提高的职业素质,去建设图书馆的文化特色,实现科学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学校图书馆的科学管理,还要适应学校工作的特点。要改变过去上课时间师生没有时间到图书馆时,图书馆人员上班,而课外时间师生有时间到图书馆时,图书馆人员却下班的时间错位现象。要制订适合学校工作时间特点的图书馆开放时间,以使更多的读者能到图书馆借阅图书。如笔者学校的图书馆不仅上班时间开放,课外时间、晚上和双休日也都开放;上课时,师生比较少到图书馆借阅时,图书馆就安排比较少的管理人员上班:课外时间、晚上和双休日,图书馆的读者比较多的时候,就安排比较多的管理人员上班,以满足读者的需要。学校图书馆的科学管理,还要想方设法把本来读书兴趣不浓的技校学生吸引过来,把他们本来无所事事的课余时间,尤其是那些双休日不回家的住校学生的时间吸引到图书馆里来,不要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发呆、躺在宿舍里睡觉,或者做违反纪律的事。因此,作为在双休日有很多学生留校的技校的图书馆,要在双休日开放,让学生有一个有益身心健康的场所去处,让他们学到更丰富的知识。
科学发展研究范文2
论文关键词:促进;旅游业;科学发展;对策
一、做好旅游支柱产业的科学定位
本溪市共有208处旅游资源,独特的地质地貌,赋予了本溪山、水、洞、泉、漂和古人类文化遗址于一体的旅游资源体系,几乎拥有中国全部的景系、景类和84%的景型。河流200余条,5公里以上的100多条,水库20多座,库容量60亿m3。森林覆盖率745%,原始森林7处,古树名木6000余株,洞穴20多个,冷热泉8处,地温异常带2处,风景河段4处,瀑布9处。旅游资源可谓高品位,可开发性强,因此充分利用好本溪市旅游资源,做好本溪旅游产业定位至关重要。在2009年,国务院、国家旅游局出台的政策意见,明确将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用战略性和支柱产业来定位旅游业,可以说是目前对各类产业定位中最高的之一。旅游业的社会属性,体现了产业的民生特性,以人民群众更加满意为目标。这种定位,对本溪旅游业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实现旅游观念上的重大突破
最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观念问题,即将旅游业简单看作是吃喝玩乐,把旅游作为人们的奢侈生活方式,并非必需品和基本需求,这种观念对旅游业发展有很大的制约。我们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健康旅游、文明旅游、绿色旅游,使城乡居民在旅游活动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形成全社会崇尚休闲度假旅游的生活方式。要通过设立本溪旅游日,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公务员在带薪休假期间,首选本溪景区休闲度假。领导带头升华现代旅游观念,把鼓励支持员工旅游休闲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红色旅游、健康旅游等方式,净化员工的心灵,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凝聚队伍,和谐人际关系。同时营造出加快发展我市旅游业的整体社会环境。
三、注重内涵式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
到2015年,国内旅游年均增长10%,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0%,这是一个极其可观的旅游市场。我市要坚持以国内游为重点,通过发展入境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主题旅游,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以满足老百姓快速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旅游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升旅游景区、旅游酒店、旅行社、旅行交通的服务质量。在具体措施中,以游客满意度为基准,以人性化服务为方向,提升从业人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以品牌化为导向,鼓励专业化旅游管理公司推进品牌连锁,促进旅游服务创新。以标准化为手段,健全旅游标准体系,抓紧制定并实施旅游环境卫生、旅游安全、节能环保等标准,重点保障餐饮、住宿等相关硬件质量。以信息化为主要途径,提高旅游服务效率。
四、强化管理服务上的制度建设
旅游业有序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旅游从业人员的自律,更需要依赖各种制度的规范。(一)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健全旅游监管体系,完善旅游质量监管机构,加强旅游服务质量监督管理和旅游投诉处理,维护游客合法权益;(二)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开展诚信旅游创建活动,制订旅游从业人员诚信服务准则,建立旅行社、旅游购物店信用等级制度;(三)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建设。整合旅游教育资源,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加强对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和文化遗产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四)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旅游道路、景区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安全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五)加强主要景区连接交通干线的旅游公路建设。规划建设水路客运码头要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需求;(六)健全旅游资源环保制度。政府特别是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强化旅游资源保护的职责,严格监督、检查和指导旅游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旅游资源开发及其经营活动,切实保护弥足珍贵的旅游资源,确保本溪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做好与旅游业相关的设施建设
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离不开各项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不论是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镇,建设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还是规范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等旅游产品,必须做好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二)建设和完善各旅游景区的通讯设施和设备,逐步实现主要景区和黄金旅游沿线无障碍通讯和通讯无盲区,确保旅游景区信息畅通、快速;(三)推进节能环保建设。支持宾馆饭店、景区景点、乡村旅游经营户和其他旅游经营单位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实行合同能源管理,实施高效照明改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绿色环保企业。
六、突出本溪旅游的多样化与特色化
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是无止境的工作。(一)加速发展大众旅游消费产品,建设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规范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等旅游产品。依托国家级文化、自然遗产地,打造有代表性的精品景区;(二)坚持因地制宜,突出优势,推动旅游业特色化发展。建设1~2个大型主题公园,利用好本溪境内红色旅游资源。挖掘好道教、佛教等资源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三)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和旅游业发展全过程。加强自然文化遗产保护,深挖文化内涵,普及科学知识。旅游商品要提高文化创意水平,旅游餐饮要突出文化特色,旅游经营服务要体现人文特质。推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演艺、节庆等文化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体育场馆等设施,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旅游活动。
七、转变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的职能
旅游业在给旅游目的地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给旅游目的地带来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污染,引起物价上涨等不利影响。因此,政府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如何遏制旅游业发展给经济、社会和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利用其正面效应服务于社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目前我市的旅游业尚属于蓬勃发展时期,为此,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一)“政府不主干”、“政府不主财”,“政府不主宰”。准确界定“政府主导作用”的内涵,应体现在制定政策、完善旅游法制、搞好旅游发展规划、确定投资方向、为旅游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等宏观方面。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推动、领导和协调,政府要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宏观调控,作好引导工作,促使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二)在职能行使的手段上以法律手段为主。用法律法规管理规范旅游产业,以避免旅游管理的随意性和旅游发展的不确定性,使旅游产业在法律法规的规制下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三)旅游企业用于宣传促销的费用依法纳入企业经营成本。积极支持利用荒地、荒坡、荒滩废弃矿山等开发旅游项目。支持企事业单位利用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兴办旅游业。
八、创新旅游传播和市场推广的手段
科学发展研究范文3
一、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基层统计科学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的基本内涵立足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生态等各方面的发展,又着眼于发展各要素之间的协调促进,衔接互动,既反映当前发展的要求,又反映未来发展的需要,而统计工作的内容和要求就是如何科学反映科学发展观内涵各要素的变动规律。科学发展观作为统领一切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思维,全面地回答了在经济和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统计实践的具体内容和发展目标,准确地破解了统计如何又好又快发展的难题,为现代统计的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特别是当统计工作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和彰显其在社会和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就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将科学发展观作为统计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更是开创新时期统计工作新局面的重要理论保障,因此,基层统计建设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把统计工作实践的内容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标要求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并建立统计科学发展的制度体制和机制,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统计科学发展的全过程和推动统计事业进步的各环节。
二、当前推动基层统计科学发展的有利条件
1、各级党委政府对统计工作重视程度和依赖程度不断加强,是快速推进基层统计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
经过中国几代统计人的不懈努力,反映统计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统计方法制度逐步确立,统计的信息产品与经济社会的结构变化,增长方式转变,人与环境的统一等的联系程度更加紧密,更能从多角度多方位满足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公众对统计信息的需求,党政领导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也随之提高,统计发展的环境更加宽松和和谐,尤其是近几年来各级党政领导不断深入当地统计机构调研视察,既是对统计工作取得成绩的充分肯定,也给统计参与政府决策提供了重大机遇,同时也解决了统计发展过程中的许多现实问题和困难。
2、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为推动基层统计的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环境条件。
统计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监测预警功能,是认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方法和工具,是反映经济社会动态变化的晴雨表和报警器;经济和社会的深入持续发展也越来越需要统计提供强有力的监测、评价和服务能力;同时,统计的发展更需要经济社会发展来支撑,统计内容的变化和工作方法的创新因循着经济社会的变化和进步,经济的腾飞又为统计发展提供了更多调查制度需求,丰富了统计调查的内涵;社会的进步为统计发展创造了宽松的人为环境和物质环境,提供了持续永久的发展动力。
3、统计事业新局面的不断开拓为推动基层统计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条件。
随着统计改革的不断深化,统计内部的管理体制不断健全,统计的创新理念不断改进,统计的方法制度日趋完善。根据经济发展和政府决策需求,建立起来的统计指标体系,使统计工作更具有科学性、系统性、适应性,更能有效地监控地方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新形势下,党政领导中心工作开展到哪里,统计预警监测工作就延伸到哪里,经济形势有什么变化,统计分析和统计报表就反映什么,社会公众需要什么统计产品,统计工作就设计提供什么产品。统计工作服务政府、服务社会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得到进一步加强。同时,随着统计教育和统计文化的发展,统计工作的内涵和发展空间不断开拓,统计的科学发展日趋成熟。
4、社会各界对统计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是基层统计科学发展的客观需求条件。
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居民生活水平越提高,社会各界对统计的客观需求越强烈。要满足社会各界对统计产品的不断增强需求,就必须更好地发挥统计的职能,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行更全面、准确的分析与监测,对经济和社会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及时剖析;要满足社会各界对统计产品不断增强的需求,就必须努力拓展统计的服务职能、强化统计的预警作用,推动统计工作沿着科学的发展轨道前进。
三、影响基层统计科学发展的制约因素
1、基层统计机构基础薄弱,统计的职能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
从中国现行的统计体制和实际情况看,统计机构建设呈倒挂“金字塔”的特点十分明显:上层统计机构设置健全、人员多力量相对较强,基层统计机构(市县乡镇)尤其是乡镇统计机构设置单一、人员少力量相对较弱;目前,市级统计机构人员大都在80人左右,县级政府统计机构人员大都在30人左右,而乡级统计机构人员近2—3人,村级统计网络则出现了严重的断层。这样的人员规模,既要完成国家、省局的统计调查任务,又要完成正常的业务报表和当地政府布置的统计调查任务,更要高质量地完成跨度大、时间长的大型普查,统计人员常常是超负荷运转,可谓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种“上强下弱”是影响统计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基层基础工作也相对薄弱,统计队伍不稳定、统计资料不完整、统计网络不健全、统计服务不到位、统计制度不科学等问题较为突出。同时统计任务和统计力量不匹配的矛盾凸显,周期性的统计普查和定期性的统计调查相互交织,任务重、范围广,基层统计站(所)条件简陋、办公经费短缺,统计人员兼职过多、待遇差、素质参差不齐、工作流动频繁,基础统计资料管理混乱、残缺不全,基础工作不扎实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统计职能的有效发展。
2、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滞后,统计的工作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首先政府综合统计管理体制实行的是“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管理模式,统计部门的人员编制、工作经费都由本级地方政府管理和拨付,同级政府对统计机构具有人、财、物权的绝对领导权,上级统计局对下级统计机构仅有业务指导权,这样给统计政令的上下畅通增加了一定阻力,不但弱化了上级统计机构对下级统计机构的管理职能,同时也加剧了地方政府和统计主管部门在统计数据评估监测等意识领域的矛盾,特别是下算一级制度和地方行政绝对领导现实的矛盾冲突,使地方综合统计部门上下都难做人;这种管理体制最大的弊端是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无法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的职权,给统计数据质量的保证增加了难度,严重约束了统计工作的独立自主性。其次政府综合统计和部门统计之间的职责不清、关系不顺、联系不紧,政府综合统计干了许多本应由部门统计干的事,但缺乏对部门统计强有力的管理和协调手段,导致数出多门、相互矛盾等现象,影响了统计数据的权威性。第三目前推行的国家调查与地方调查双轨制管理模式,由于局队之间职责交叉、权限不明、配合不力,使局队在数据汇总、使用上的矛盾冲突时有发生,统计调查系统内部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双方各自为政,重复调查,不仅导致了调查资源的浪费,而且也影响了统计在社会和公众中的形象。
3、现行的统计方法和指标体系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不适应,统计的服务质量难以有效提升。
现行统计指标体系基本上还是属于物质生产统计指标体系,统计指标的内容、口径、范围、计算方法还不能完全反映包括一、二、三产业在内的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统计方法制度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如环境资源、生态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活动,在统计上还没有形成完整规范的指标体系。抽样调查虽然在许多领域得到应用和推广,但由于不能很好地解决代表性以及数据分层使用的问题,还不能满足目前各级政府管理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统计调查方法的双轨制运行,加重了基层统计的负担,使得统计工作越到基层,头绪越多,任务越重,压力越大。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和统计职能的充分发挥。指标体系不完备、数出多门、重复统计、统计调查对象负担过重等现象依然存在。同样,现行统计调查方法主要是由层层汇总、机械求全的全面统计报表制度组成。这是在国民经济基本上处于单一的公有制和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所采用的一种调查方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和社会各方面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全面统计报表制度面临严重挑战,虚报、瞒报、拒报、迟报现象屡有发生。全面报表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已经难以为继。
4、统计调查网络结构单一,兼容性能差,统计的工作效率难以明显提高。
统计调查网络是统计调查工作的终端,统计数据的生成都要通过成千上万个终端进行搜集、整理最后汇总形成完整的数据库。经过20多年的统计建设和发展,基层统计网络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从城市到乡村、从企业到住户,都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统计调查网络体系,这些调查网络体系的形成,为地方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调查网点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现有调查网点功能单一,工业调查点、服务业调查点、贸易业调查点、城市住户点、农村住户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点、农产量调查点等专业调查点同时交替设立,星罗棋布,且专点专用,互不干涉,调查点的兼容性能差,使调查员跑了东村跑西村,出了南村进北村;二是现有调查点由于受经费、被调查人员素质(记帐户)等诸多方面的影响,调查点的配合程度差,调查质量不高;三是各种类型(级别)的调查点数量庞大,调查成本高,加大了基层统计工作人员的负担;四是调查点的设立缺乏系统性,重复调查,造成了统计资源的极大浪费,使本来人员紧张的统计系统更是举步维艰、疲于应付。统计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受到严峻挑战。
科学发展研究范文4
【关键词】高校电子阅览室 发展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4-0031-02
随着现代社会网络技术的普及,以及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高校电子阅览室在高校中的作用却逐渐减弱。作为高校学习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电子阅览室承担着为高校教师提供先进的资源信息,以及为学生的发展提供科学的导向信息的任务。如何在新形势下,更好地改进高校电子阅览室的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也是值得每一位从事高校电子阅览室管理工作人员思考的问题。
一 高校电子阅览室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电子阅览室发展的现状令人担忧,设备陈旧老化、资源信息利用率较低等诸多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再加上网络的普及,致使高校电子阅览室的工作处于一种尴尬状态。笔者通过实际调研,对高校电子阅览室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与分析。
1.电子阅览室信息利用率较低
目前,在我国众多高校中,电子阅览室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即阅览室中的信息资源利用率相对较低。大量优秀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无形中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究其原因,有以下三个:(1)对于高校电子阅览室的使用方法、功能宣传不到位。高校电子阅览室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能为使用者提供阅览、咨询、检索等方便的渠道和丰富的信息。但是,由于在使用过程中,尤其是新生,对于如何使用电子阅览室,步骤如何操作却不甚了解。因此,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没有头绪,电子阅览室也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2)网络普及化的发展,网络资源随处可得。网上资源共享,使得人们在学校的任何一个网络覆盖区域,轻松获得资源。获取信息渠道的增加,高校电子阅览室不是唯一选择。(3)阅读者的信息意识淡薄,信息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高校电子阅览室包含巨大的信息资料,对于新生来说,海量资料展现在眼前,会有一种不知所措、无从下手的感觉。同时,由于自身文献资料信息的缺乏,再加上缺乏专业操作技能,从电子阅览室中的资料库中,选择性较小,降低了电子阅览室的利用率。
2.电子阅览室的机器设备陈旧落后
电子阅览室是高校为读者提供的除图书以外的一种特色服务,但是由于图书馆的大部分资金用于购置图书,对于电子阅览室的资金支持相对较少。随着先进科技的发展,电子机器的更新换代更为迅速,高校电子阅览室中机器的配置和软硬件都相对落后,已经远远滞后于人们对于高新科技的需求。
3.电子阅览室机器软件系统人为损害严重
在现有的高校电子阅览室当中,大部分机器都是处于频繁被损害的处境。究其原因:(1)有部分操作人员,尤其是新生,在使用电子阅览室机器进行操作时,对计算机的操作过程不熟悉,可能导致部分软件的程序遭到破坏。(2)U盘的不良使用。不少学生在使用电子阅览室的时候,用自带U盘传输资料,这些自带U盘可能携带大量的病毒,导致计算机系统出现问题。(3)部分学生被好奇心所驱使,在使用计算机进行阅览电子资料时,对电子阅览室中的机器系统程序进行人为的修改,导致机器的系统被频繁破坏。
4.管理人员素质相对不高
高校电子阅览室主要是为学校师生更好地利用电子网络信息而提供服务。在这一过程中,高校电子阅览室管理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与专业信息技术,才能在工作中更好地为在校师生提供更好的服务。但就目前我国图书馆中的电子阅览室管理工作人员而言,其在信息技术方面的业务素质相对较低,不能满足读者在一些专业技术上的需求,导致部分师生尤其是新生对电子阅览室的使用失去兴趣。
二 多措并举,促进高校电子阅览室科学发展
高校电子阅览室是高校图书管理的一大特色,体现着高校现代化发展多功能特点,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电子阅览室的利用率能够体现其在资源利用方面的重要功能。针对我国高校电子阅览室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综合多个角度、全方位因素,对高校电子阅览室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提供等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力促高校电子阅览室以全新面貌呈现,更好地为高校电子信息资源的利用打好坚实的基础。
1.加大宣传力度,向在校师生进行电子阅览室资源及功能的宣传
加大宣传力度的目的,是让在校师生明白电子阅览室的用途以及操作流程。首先,在新生入学时,可采取选修课的方式,对电子阅览室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宣传介绍。其次,深入地为在校师生讲解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优越功能和海量资源,并且通过多种方式为读者讲解操作过程,吸引读者更多的注意力和兴趣。最后,图书馆可针对读者在实际操作电子阅览室机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汇总,然后举办一个知识讲座,集中为大家讲解,让电子阅览室为在校师生提供一个更广阔、更快捷、更实用的研究场所。
2.制订相关规则,正确引导读者科学利用网络资源
高校电子阅览室是为在校师生进行科研活动提供的一种更为方便、快捷的特色服务,利用网络资源共享的优势,为在校师生提供多方面的信息化服务。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网络随处可见。但也由此产生了一些不良的网络风气。故而,在电子阅览室中,作为图书馆管理者应制定相关的规则,明确告诉读者,电子阅览室是供大家学习研究的地方,不是娱乐场所。再者,对新生加强电子阅览室相关知识的培训,让他们了解计算机的操作规则、检索文献的技巧等,充分利用电子阅览室中的海量信息资源,自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
3.加大资金支持,加强保护阅览室机器的正常运转
高校电子阅览室的主要工具是机器,保护机器的正常运转是电子阅览室能顺利为读者服务的先决条件。图书馆首先应制定一定的规章制度,赏罚分明,对任意破坏计算机的行为,严惩不贷。其次,应加大对电子阅览室在资金上的支持,及时对电子阅览室的机器进行更新换代、升级程序等,保证电子阅览室中的机器正常运转。
4.积极提高电子阅览室管理人员素质
电子阅览室管理人员的素质关系着电子阅览室的运转状况。针对我国高校电子阅览室管理工作人员素质相对较低的现状,应加大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同时,加快引进高素质、高水平人才,为高校电子阅览室的发展增添力量。
三 高校电子阅览室未来的发展方向
随着我国网络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高校电子阅览室也必将在新的形势下有所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时展的要求。从长远来看,多元化信息服务、多渠道服务方式、多功能全新展示是高校电子阅览室发展之大势。不管是网络中的“知识仓库”,还是智能型、综合化电子文献服务,不管是真正的虚拟阅览室,还是信息的有偿访问、多功能服务窗口,都是我国高校电子阅览室需要全力追求的目标。通过相关举措,未来的高校电子阅览室将是综合性、智能型、多元化一体的信息服务体系,必将为高校的科研工作贡献重要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雪岗.高校电子阅览室的安全隐患和安全管理策略[J].晋中学院学报,2013(4):119~121
科学发展研究范文5
关键字:新时期 高校学生社团 发展问题 对策研究
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虽然在各高校党、团组织及有关部门的悉心指导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中有一些是因为学校本身原因造成的;但是,大部分是属于共性问题,而应从深层次进行剖析和加以解决,以实现高校社团建设的根本性突破。其中,比较突出、集中和尖锐的问题有:一是社团管理制度不完善,对社团的管理与监督的力度不够,缺乏有效引导和指导;二是社团体制结构松散,机构运行缺乏民主机制,会员流失严重,凝聚力不强;三是社团内部工作机制不健全,工作缺少竞争,人员缺乏积极性,没有形成‘比干事、拼奉献、重贡献’良好的工作氛围;四是社团总体发展不平衡,畸形发展比较严重,组织机构正式性不强,缺乏长效的运行机制,工作缺少连贯性;五是活动经费不足,活动场地受限,社团活动质量难上层次,注重打造“品牌”活动的意识不强。
从各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的现状看,各高校社团的建设与发展良莠不齐。面对这种高校间的社团发展良莠不齐的状况,我们必须要革新思维抓机遇,齐抓共管破好题,因此要做写好社团发展文章首先应要有好的工作思路,思路至关重要,思路指明了解决问题的方向、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坚持好推动高校社团发展的工作思路(简称“一二三”社团工作思路),也即深化“一项改革”,加强“两大建设”,落实“三化要求”,努力实现高校社团科学发展,促进校园文化繁荣发展。
一、切实深化一项改革。
一项改革,就是学生干部选拔培养任用管理机制体制改革。
深化学生干部选选拔培养任用管理机制体制改革。对于社团发展来说,人才是重中之重,切实形成科学合理的学生干部选拔培养任用的机制体制,促进人才培养,构建精英团队,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这应是破解社团发展难题要首先解决的问题。社团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社团精英人才的延续性就决定了社团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培养一流的人才队伍,强化人才储备,应摆在社团发展目标的首位。为此应着力做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突出加强社团干部特别是社团负责人培训工作。二是更加重视对会员的培养锻炼。三是努力建立健全的人才激励机制。
二、着力加强两大建设。
两大建设,就是制度建设、活动载体建设。
加强制度建设。在社团发展过程中,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办法以及社团章程等这些制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目前在高校社团管理上的制度建设问题而言,存在着不少问题。今后一段时期应从总体和水平上着力开展好制度建设:从总体上而言,要进一步完善高校各项社团管理制度,确保社团管理的各个方面都有制度,都有制度管理和制约,防止出现管理真空,完善的制度可以保证社团健康发展,能够极大地推动社团发展;从水平上来说,要进一步提高制度的质量,把制度的制定要与社团发展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坚决立足社团发展实际,着眼于长远发展,以服务社团方便会员为宗旨,开展好创制制度各项工作。
第二、加强活动载体建设。对一个社团来说,结合自身社团性质和学校社团发展实际进行合理定位这可以说是学生社团生存与发展的基石。目前在高等院校中,学生社团是包罗万象、百花齐放的,性质迥异的学生社团,但组织开展社团活动的方式和空间却大同小异,活动的内容和目标重复单一,不具独特性和创新性,都以开展讲座、组织旅游、举办舞会等活动为主旋律,缺少特色,缺乏新意,根本形不成品牌。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应结合系科专业特点,以社团性质为立足点,以院系专业特色为结合点,合理定位,立足实际,做出特色,打造出好的活动载体,走一条项目特色化品牌化道路。
三、贯彻落实三化要求。
三化要求,就是继续贯彻落实好日常活动机制化、重点活动品牌化、品牌活动届次化的要求。具体来说就是:
第一、贯彻落实好‘日常活动机制化’的要求。就具体要求而言:从内部运行机制来看,高校社团发展缺乏长效的机制,工作的连贯性不够;从社团发展的外部环境来说,社团发展畸形,整体实力不强。学校在政策、经费、场地等方面的侧重点不同,导致一些社团受宠有加,而一些则倍受冷落,得不到应有的业务指导,经费、场地无保障,活动自然开展不起来等,这些是导致社团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正因如此,可以说贯彻落实好“日常活动机制化”要求就是要切实建立起一个长效、稳定的外部政策机制,为广大社团公平分享各种发展资源创造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创建一个良性的外部资源分配机制,引导各种资源在各类别社团之间科学合理均衡的分配。
第二、贯彻落实好‘重点活动品牌化’的要求。对于一个社团来说,要成为一个有生命力与影响力的社团就必须要拥有属于自己的品牌活动,打造出品牌文化,创造出属于有自身特色的社团文化。首先要求要树品牌意识,建精品活动,创社团品牌,应在自身的一些有发展前途和发掘潜力的重点活动上动脑筋,要勇于在特色上下硬功,要敢于在活动质量上下苦功,以品牌活动去提升社团在同学心目中的地位,得到更大的关注与发展。正如企业一样,一年成功靠机遇,十年成功靠管理,百年成功靠品牌,对社团而言要打造出社团的品牌活动,让品牌形象持久地推动社团的发展。
第三、贯彻落实好‘品牌活动届次化’的要求。因此,在一个社团经过艰辛与长期努力形成了有自身的特色品牌活动后,社团人在社团品牌的继承与创新的问题上就务必谨慎行事,切勿搞‘新官上任三把火’,‘标新立异’‘急功近利想出成绩’,要妥善处理好创新,坚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把社团工作做实,把品牌活动做大做强,要把品牌活动一届一届地办下去,力争踏实办好努力做实重点强化,也就是说要贯彻落实好“品牌活动届次化”的要求。
纵观全国高校社团的发展,大学生社团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社团真正进入发展的快车道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当前高校社团的建设与发展良莠不齐的局面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出现这一现状既有历史的因素,现实性的原因,还有体制机制上的问题。新时期,进一步破解社团发展难题,加快社团改革步伐,推动社团实现跨越式发展仍是我们必须努力思考并加以解决的问题,社团发展任重而道远。因此,按照“一二三”社团工作新思路,紧密结合高校社团发展实际,围绕高校社团工作发展这个中心,科学谋划,扎实推进社团各项改革,把高校学生社团工作推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王庆文,傅强,李铭霞.论高校学生社团对科技创新活动的载体功能[J],中国高教研究;2001.12
[2]邢存海.对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认识与思考[J],滁州师专学报,2003.12
[3]刘岗.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研究[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0.3
[4]陈泮成.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轻工教育,2005.2
[5]张慧.社团活动促进校园文化活动蓬勃发展[N].安康日报 安康学院
[6]陈德洪.对大学生社团作用的重新理解[M].四川美术学院
科学发展研究范文6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电力企业;党建工作;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407.6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电力企业在社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电力企业与人民的生活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它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部分,在党的制度中早已把电力企业的发展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建设电力企业的党建制度,就要坚持以人为本为理念,全面协调,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使经济环境以及人类协调发展起来。
1.在电力企业中,科学发展观对于电力企业发展以及社会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发展的口号是“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电力企业的发展也不例外,要实现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就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社会和谐的发展。在国际新形势下,电力企业的竞争也越来越大,大部分的电力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不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党建工作的管理不重视,而只重视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从而还引起事半功倍的效果,给电力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所以在当前新形势下,发展电力企业,不能单一性,要走多元化的路线,即对电力企业的管理要全面的分析,而不能盲目的实施方案,杜绝造成资金的浪费,以及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作为前提,而发展企业。因此,我们在发展电力企业的时候要坚持经济与环境的相协调,在社会和谐的进程中不断的发展电力企业的经济[1]。
2.电力企业的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
电力企业的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俗话说,有什么样的发展,以后就会走什么样的道路,在电力企业中,发展是一个企业进步的基础,因此,在电力企业的发展中,我们要全面的考虑,从企业的实践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建立适合企业的发展模式,走全局性以及长期性的企业发展模式。我们都知道在企业的进程中,企业的发展是硬道理,为此,我们国家还专门的提出了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从而带动企业的全面发展,实现企业的最终目标。要发展我们的电力企业就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路线,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发展电力企业的进程中,特别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群众的利益放在最首要的位置,明确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使企业进步。要对企业的发展成果要进行分享,使人们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中,促进他们主人翁的责任感,当电力企业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全体员工的共同探索,解决问题,这就灵活的体现了员工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所以,发展电力企业不仅是企业管理者的责任,而且还是广大企业职员的责任,因此,发展电力企业需要我们全体员工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也才能为企业全体员工谋福利。从而带动企业的全面发展。在发展电力企业的同时,要不断的完善电力企业的民主监督制度,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加大对人民群众权益利益的保障,使全体员工能行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即参与民主选举及监督的合法权益,让电力企业处在健康的发展道路之上。加强电力企业的管理就要从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上开始,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及科学文化素质,保障电力人员的生活水平,以及在电力工作实施中还要为他们准备安全的电力工具,在发生电力事故时也要保障他们的医疗利益,从而增强他们的积极性。只要做到这些,电力企业的党建工作才能真正的深入到人民群众,做好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使电力企业在国际新环境下茁壮成长[2]。
3.杜绝形式主义,从实际工作出发
保障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我们电力企业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走可持续发展观的路线,促进企业的全面协调发展。在今天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中,电力企业的竞争力也越来越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然而大部分的电力企业为了实现自己企业的经济利益最大化,而不断的加强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却忽视了电力企业党建工作重要性。甚至有些企业为了应付领导的检查,而搞形式化。因此,企业管理者没有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对企业的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没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造成企业经济利益虚假的现象,也可以说这时的企业就是一个空壳,是“金絮其外,败絮其中”的状况。所以综上得出,要使企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就要不断满足社会进程的需要,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搞形式化,不弄虚假的企业假象,走实事求是的企业发展路线,促进电力企业在新环境下的发展与进步[3]。
4 电力企业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电力企业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实际上就是要企业管理者明白电力企业所负担的责任。在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中,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路线,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最首要的位置,真正的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好以人为本首先就要从企业管理人员下手,那么需要我们企业管理人员怎么做呢?首先,电力企业的管理人员要挑选出高素质的电力人员,并且对他们还要进行严格的培训,增强他们的社会使命感,使以人为本的观念深入到民心。电力企业的发展与进步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水平,因此电力管理人员首先要明确自己所负有的责任感,从而挑起责任,不断的向目的地出发,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为企业做好道德模范的榜样。另外,还要对电力职工进行有计划的教育,不断的向他们灌输社会责任的意识,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打好基础,为电力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在教育职工的同时还要让他们把国家,集体,及个人的利益要正确的处理好,其中主要把社会责任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让电力事业为人类的发展作贡献。
5.提升职工的综合素质,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一个企业职工的综合素质,是衡量整个企业质量好坏最直接的要素。在电力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企业管理人员不能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是要高瞻远瞩,看到企业的长远利益,从而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方法,就是首先要提高电力员工的综合素质,即要加强企业职工道德素质的建设,正确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另外,还要加强管理人员对电力职员技能的严格培训,当职工只有电力培训通过之后,才可以持证上岗。在培训过程中,要运用相关的方法,减少员工的培训时间,使他们尽快的通过考核,进入到正常的工作中去。由于社会环境是不断的发展变化的,因此我们要跟随时代的潮流不断的对技术进行更新,从而保障电力企业不滞后,促进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4]。
6.结束语
综上所述,研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电力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应分发挥领导带头作用,积极的开展有利于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活动,提高电力企业党建工作的积极性。使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就要不断的加强对领导核心的建设,注重职工的学习,提高电力知识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在提高管理与监督的基础上,提升职工综合素质,从而实现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秋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J].世纪桥,2009,11:54-55.
[2]乔春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电力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J].民营科技,2012,04: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