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务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际商务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际商务的重要性

国际商务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必要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2

随着现代金融业的发展,中间业务在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结构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和显著,为适应国际和国内金融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提高综合竞争力,发展中间业务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必然而现实的选择。然而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必须加大中间业务创新的力度,促进中间业务的发展。

一、中间业务创新的必要性

(一)中间业务的创新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经济效益,为银行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结构主要是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业务种类基本上集中在存贷款业务上,利息收入几乎是其经营收入的唯一来源。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我国的利率变动越来越频繁,存贷款利差越来越小,使得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款利差获利空间不断缩小,直接动摇了我国商业银行单纯依靠存贷款业务的生存根基,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就必须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获取最大收益。中间业务风险小,对资本要求低,收益高,发展中间业务能够增加我国商业银行的收益,提高资产报酬率,还将为商业银行带来大量的手续费和佣金收入,有助于商业银行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中间业务的创新有利于银行转移或分散经营风险

商业银行在开展各种业务过程中,无论是银行贷款还是证券投资,都是对银行资金运用的业务,商业银行一方面面临着本金损失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还面临着利率、汇率波动等市场风险,通过开展中间业务,则可以避免、转移和分散上述风险。因此与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相比,中间业务具有风险相对较低、收益较高的特点,所以商业银行加强中间业务创新能够有效控制、分散、规避风险。如金融衍生类中间业务的开展能够帮助商业银行转移金融衍生市场带来的风险,明显增加银行资本流动性,提高资本运用率。

(三)中间业务的创新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随着现代金融业的发展,商业银行和客户间的关系已经从传统的银行导向型转变为客户导向型。在传统银行导向型关系下,是商业银行卖方市场,银行在议价中相对强势和主动;而在客户导向型的关系下,是客户买方市场,客户拥有自和选择权。商业银行要想吸引客户,留住客户,就必须为客户提供多元化服务,发展中间业务正是为客户提供多元化服务的有效途径。此外,自我国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其业务经营的限制逐步取消。与中资银行庞大的服务网络和长期的本土关系相比,外资银行经营传统的存贷业务仍然存在成本高,利润低,风险大等问题。而中间业务成本低,利润高,风险小的特点,必将成为外资银行在华业务竞争的切入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未来银行的竞争,就是银行新兴业务的竞争,重点是中间业务的竞争。因此,面对国内、国际金融激烈的竞争,尤其是面对产品众多、服务全面的全能制外资银行的挑战,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创新业务,完善功能,增强自身竞争力。

(四)中间业务的创新有利于增加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与资产流动性

很多中间业务都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和可转让性,例如商业银行通过有追索权的贷款出售,可以将流动性差的贷款证券化,从而获得新的资金来源,加速银行资金的周转。并且,多数中间业务交易费用较低,不运用或较少运用银行资金,大大降低了银行的经营成本,且中间业务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之内,不必为此类活动提取风险准备金,也降低了管理成本。中间业务中的许多金融产品,具有可转让性,从而增强了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如商业银行通过有追索权的贷款债权转让,将流动性较差的贷款证券化后出售,获得新的资金来源;再如发行备用信用证安排票据发行便利等,或者以银行的信用与信用评估能力满足客户的贷款需求等等。总之,银行创新发展中间业务,可以节约成本,增加收入,增强资产流动性,从而银行的经济效益和效率会大大提高。

二、制约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因素

(一)传统的经营理念仍占主导地位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已经普遍认识到中间业务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对于推进商业银行经营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起步较晚,业务规模、收入总量及占比仍然比较小,各行在战略定位上仍然将中间业务作为自身发展的“附属产业”,而将主要精力都放在传统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上。正是由于这种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多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一直得不到充分的重视,从而造成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在中间业务产品方面种类单一,业务覆盖面相对狭窄的状况。因此,可以说观念上的偏差直接制约了中间业务未来的发展与创新,削弱了中间业务创新在商业银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中间业务品种结构不合理,产品品种少,品牌效应差

从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品种看,劳务型的偏多,中间业务大都依赖于机构、网点多,以中小个人客户为服务对象,且局限在一般性的服务上,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主要是结算类、类、担保类、委托贷款等,大多集中于无风险中间业务。其他零售业务品种单一,不能满足客户需要,与市场的需求量存在较大矛盾。中间业务品牌效应差,在现有中间业务产品中,多数产品的市场影响不大,品牌特征不够鲜明,从而造成中间业务的整体特色不够显著,趋同性较强,缺乏对客户的吸引力,造成竞争激烈,成本支出上升,收益成本不匹配,加大了经营压力,同时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三)缺乏创新思维及专业人才

中间业务是知识密集型业务,涉及领域广、知识面宽,是金融领域的高技术产业。中间业务创新需要大批懂业务、会管理、善营销的复合型人才,要具备一定的财经、市场管理等边缘知识,知晓国内市场情况及国外中间业务信息。但由于高素质人才的匮乏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多集中于传统中间业务领域,至于可以为银行带来高收益、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创新一直没有得到相应发展。如上所述,我国目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人才不足,创新能力相对比较薄弱,而且在银行内部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缺乏中间业务创新的动力,明显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

三、加快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对策

(一)加快经营理念的更新

经营理念更新主要是银行要将中间业务定位为新的利润增长点,把发展中间业务、创新中间业务提升到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待,有效处理好资产负债业务与中间业务的关系,使三者的发展相得益彰,形成一个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首先,要明确业务定位。中间业务的拓展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正确处理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的关系,提高中间业务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注重服务领域的拓展,渗透社会经济生活,在此基础上巩固和发展传统业务,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对中间业务发展进行重新定位,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经营的重要内容,中间业务不应作为是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次优选择,中间业务收入不是利差收入的补充来源,应当从思路理念、管理模式、机构人员、资源投入等方面像发展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一样高度重视。此外,商业银行必须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增强市场意识,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增强效益意识,把发展质量和经营效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

(二)大力推动业务产品创新,丰富产品种类

产品创新是中间业务创新的重中之重,具有全局性和关键性作用,关系到商业银行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商业银行要推动中间业务的发展,必须着力加快金融产品创新,丰富产品体系,完善服务功能。在产品创新方面,国外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完善,技术先进,种类齐全,因而,充分借鉴国外中间业务品种发展的经验,可以尽快发展我国新的中间业务产品。同时,我国商业银行应当结合国内实际和客户需求对产品进行创新。一是要有选择的实施产品开发战略,综合考虑市场需求、发展潜力、资源优势、投入成本和整体发展战略。二是要积极推进中间业务产品转型创新。按照创新主导、突出重点的基本原则,通过创新实现中间业务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创新型转变、由产品低附加值向产品高附加值转变、由网点依赖向网络技术支撑型转变。

(三)加快专业人才的培养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中间业务从业队伍,对促进中间业务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此,要发展中间业务,首先要完善中间业务的组织管理体系。如设立中间业务专职机构,配备中间业务专职人员具体负责中间业务的日常管理、协调、考核、营销推广,集中经营资源,大力开拓中间业务,整合中间业务营销队伍;同时以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调配为中间业务的迅速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员保障,形成一支强有力的中间业务营销策划专职队伍,研究、开发技术含量高、操作简单的中间业务。在人才培养上,通过各种渠道对员工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留住优秀人才和引入优秀人才,为中间业务健康、有序、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四)加大投入,完善中间业务创新发展的软硬件支持条件

商业银行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和加快商业银行以电子计算机为标志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金融业信息化程度。根据中间业务范围广、操作技术性强的特点,尤其是创新类金融产品,是集人才、技术、信息、资金和信誉为一体的知识密集型业务的特点,商业银行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员工队伍,既要立足于现有员工的培训提高,又要大胆引进知识面广、业务能力强、勇于开拓的复合型人才,构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软硬件支撑条件,在满足迅速变化的金融服务需求的过程中,实现商业银行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

参考文献:

[1]杨长富.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探析[J].当代经济,2007(9).

[2]王倩倩.金融脱媒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探析[J].财经界,2010(12).

[3]陈彦超.浅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J].商情,2009(26).

国际商务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国际商务类实训基地,文化建设

1国际商务类实训的特性决定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实训基地是高等职业教育中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场所,实训基地有校外校内之分,我们在鼓励学生多参与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实训的同时,也注意到国际商务类学生在外实习时,遇到了较多困难。主要原因有:一、区别于工科类及生产类专业,国际商务类岗位具有时效性强、环节复杂、保密性要求高、业务出成果时间长等特点,从商业机密及培训学生的成本考虑,企业并不是很欢迎学生。二、由于中小商贸类企业的规模相对较小,对于大批量的学生进入实训实习岗位,无论是岗位提供,还是实习指导,都难以承担。因此大部分学生在实习的时候都是做些专业外的事情,国际商务类专业学生对于去企业实训的积极性不高。为此,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对于国际商务类等文科类专业而言有着重要意义。

2校内实训基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校内实训基地文化是实训设计、实训氛围、制度规范、实训行为以及硬件设施等因素的总和。浓郁的实训基地文化氛围,有助于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有利于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实训基地设施是该基地的硬实力,而文化是软实力。

3建设难点及问题

3.1解决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结合问题。校内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是教学实践。因此,它的文化建设首先是建立在校园文化基础之上的,而高职教育则以就业为导向。基地实训以能力培养为主旨,通过技能操作训练为产业发展提供合格的一线劳动者。因此,实训基地的文化建设要在秉承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上,重视吸收企业文化,解决好两者的融合问题。

3.2解决企业文化与专业岗位文化的结合问题。高职生是未来的岗位人和职业人。学生对职业的认识更多是从对岗位的认识开始的。实训基地文化建设应该结合专业特点,以各岗位专业技能实训为主,在相关区域展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流程图,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结合实训分区,设计专业特色文化,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认同感和爱岗敬业精神,注重人文素质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4高职国际商务类校内实训基地文化建设途径

4.1从硬件上仿真企业工作环境。实训基地文化本质上是精神的,但它要通过合理化的环境和设施来体现。在实训基地打造与企业相似的工作环境,能营造出有形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学生对行业及企业进行认知。通过实训室的名称、实训项目简介、规章制度等的公示,营造浓厚的职业文化氛围。把实训室的部分房间布局打造成办公室,通过办公桌、电脑、电话、传真等硬件设施,让学生有来到实训室实训仿若来到办公室办公的感觉。

4.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划分实训功能区。实训基地建设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训的各项系统训练去了解和参与仿真业务。在对实训基地进行设计时,可以通过划分各项功能区,实现不同需要的业务实训。如设置业务环节和流程实训室、展会实训室、银行、海关、货代公司、业务谈判间等。

4.3利用道具显示业务知识。对于一些难以搬到实训基地,但又对业务认知十分重要的设施,可以通过沙盘、模型、影像资料等道具展示出来。如在银行实训区使用电子显示屏显示实时汇率。在实训大厅用沙盘显示港口、堆场等模型。通过展示柜展示模具集装箱、货运汽车、火车、货轮等运输工具。通过电子航向地图显示航线等。

4.4加深国际商务文化体验。国际商务企业主要是与国外企业进行国际竞争与合作。学生对国际商务文化的认知相当重要。就实训而言,可以以行业龙头老大为参照模板,收集其企业规章制度、宗旨、精神、作风等制成影像资料,上墙展示或用视屏展示。还可利用墙体、窗帘等空间,介绍各经济组织、行业组织、主要交易国、本地区所处的地域环境、进出口产品类别等情况, 让学生能加深国际商务文化体验。

4.5课程文化中融入国际商务企业特色。课程文化是指按照基地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要求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在实训课程开发中,可以聘请行业、企业的业务骨干和管理专家参与,应以企业需求来组织和构建,应渗透企业文化的有关内容,使学生多走近国际商务企业。还可组织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士和教师编写实训教材。

4.6营造富有国际商务学科特色的专业文化氛围。实训基地文化建设要与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结合起来,将学科专业渊源、发展形势、工作流程、企业产品、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取得的成果等展现出来,营造学科专业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对本专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举办各种技能大赛,推行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双证制”,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4.7 在基地制度文化建设中引入企业制度文化。实训基地制度文化是高职院校实训管理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的总和。我们应从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出发,实施与企业接轨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实训过程的纪律约束,用企业要求员工的标准来要求学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及操守。

4.8企校对接。企校对接,是指企业员工到校内培训,实训教师、学生到企业培训的“校企一体化”的学生实训、员工实习和教师实践。企业除进行实训平台建设和学生培训外,还可以邀请优秀教师对企业职工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成长为学习型企业。而教师去企业实习,既可以熟悉企业对学生专业知识的要求,从而指导课程设置,又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出谋献策。高职院校在实训基地开展与企业多领域的交流互动,既有利于学生较早地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又有利于学生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比如邀请国际商务企业老总、人力资源负责人或业务骨干到学校开设专题讲座,与企业合作广泛开展社会调研等活动,学生为企业进行网页设计及顶岗实习等。

5小结

高职高专院校实训基地是组织实践教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基地。加强实训基地文化建设能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供有力支持,是促进学生与社会岗位对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有利途径。

参考文献:

国际商务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国际商务谈判;全球经济;谈判人才;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39-02

不断深入的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已经不可避免地将中国日益全方位地卷入到全球经济之中,国际商务谈判因而成为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国家和企业频繁涉及的问题,国际商务谈判人才就显得日益短缺。而国际商务谈判的严肃性、重要性以及特殊性决定了商务谈判本身就是一个跨文化的活动,不仅要求谈判人员要掌握谈判的技巧,更对其自身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谈判的成败,往往更多地取决于谈判人员在整个谈判过程中言谈举止的综合表现,而不是谈判内容本身。因此,谈判人员本身对谈判结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在传统的国际商务谈判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多地关注谈判技巧的讲授而忽视了谈判人才素质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沟通桥梁甚至是文化的纽带与使者,商务谈判人才至少应符合三大基本要求并具有六大基本素质。这些要求和素质的培养,应始终贯穿在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教学的始终。

一、合格国际商务谈判人才的三大基本要求

1.高超的沟通能力。国际商务谈判本身是一种沟通方式,因此教学中必须首先向学生强调这一点,并逐渐灌输沟通的三个基本态度:尊敬、体贴和诚恳,这是保证谈判顺利进行的根本。商务谈判人才此时的重要作用在于,让两个本着各自利益而来的谈判双方,通过完整而无误的信息交流与传递,在实现彼此信任的基础上挖掘双方及其所代表的国家或组织的共同利益以促成谈判。高超的沟通能力对于商务谈判人员而言是异乎寻常的重要。同时需要强调的是,高超的沟通能力不仅仅只是语言的表达与理解,更深层面的应是对对方核心价值和文化观念的认同和理解。因此语言运用是否得当,信息传递是否恰当,理解是否到位,都是商务谈判中沟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商务谈判教师必须认识到,沟通能力一方面是先天的赋予,同时不可忽视后天的养成,课程中必要的案例展示和实战演练以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十分必要。

2.规范的商务礼仪。国际商务谈判实际是一种跨越国界的交流,广泛地涉及到强烈的文化碰撞,而不同文化背景下对谈判方式和谈判人员的言谈举止都有不同的认识和要求。谈判的目的是为了合作,既然是合作就要求,要求相互尊重,尊重对方的文化是必要的前提。国际商务谈判中,恰到好处的举手投足与礼仪礼貌,均会为谈判大大加分。国际商务谈判人员应在进入正式谈判场合前,有比较规范和严谨的国际商务礼仪的培养,形成对国际商务行为高标准、高素质的认识,这样才能有效规避因文化差异及礼仪要求差异等造成的不必要的谈判僵局,降低谈判成本,提高谈判效率。

3.丰富的综合知识。国际商务谈判人员因肩负企业对外交流的重任,甚至有的时候是单枪匹马的作战形式。在长时间的工作过程中,会遇到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性格、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喜好的谈判对手。在一次谈判中,也有可能因企业成本收益所限而独立处理各种领域的问题。因此,合格的国际商务谈判人才需要具备丰富的综合知识,即除了精通本专业的知识外,还应有海纳百川的本领,多方面涉猎各个领域、各个国家的文化知识,成为即精又博的专业人才。

二、合格国际商务谈判人才的六大基本素质

为实现以上要求,高校在培养国际商务谈判人才时,应更注重其素质培养,传递和培养一种国际文化视野和观念,而不是单纯谈判技巧和策略运用的教授。笔者认为,在国际商务谈判人才培养中,应高度重视以下六方面的素质培养和锻炼。

1.语言素质。国际商务谈判人员首选需要运用语言与谈判对手进行沟通和交流,因交流跨越国界,使得仅具备单语言能力,即仅自如流利地使用本国语言显得非常不足。为能更加无障碍地与来自其他国家的谈判人员沟通,需要从事国际商务谈判的人员突破运用语言的障碍,即能自如地运用其他国家语言,其中又以能否自如地进行口头交流作为首要培养目标。对国际商务谈判人才进行语言培养时,听是沟通首要和最重要的环节,能否听懂,是否会听,是谈判人员必须掌握的技巧和能力。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应加强对语言听力方面的培养,在听中学会抓核心、善归纳及演绎的本领。说是国际商务谈判人才第二大语言素质培养环节,在听的基础上,要结合所掌握的信息,运用各种策略和技巧,既要说的明白,还要说的有技巧;既能有效率地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又要做到运用语言实现策略的安排。

国际商务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国际商务;校内实训基地;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12-0134-03

作者简介:王慧(1979-),女,汉族,河南邓州人,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基金项目:上海市民办高校骨干教师科研项目“基于校内实训基地的国际商务专业‘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阶段性成果。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技能应用型人才,只有通过大量的实际操作、实训教学才能确保这一目标得以实现。实训教学的开展主要依托校内外实训教学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由于企业保护商业机密的需要,以及时间、空间的限制和成本等方面的制约,无法保证实训效果,因此,校内实训基地已成为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推行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场所。本文就高职国际商务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重要性、现存问题及构建思路进行探讨。

一、校内实训基地对国际商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我国外贸行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外贸企业对国际商务专业人才需求巨大。但从近年来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特别是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没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2010年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在外贸企业和物流企业就业的人数仅占总人数的15.09%,2011届毕业生打算和正在外贸企业和物流企业实习的人数比例也仅有13.36%。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但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过度重视理论知识学习,而忽视实际技能培养,导致大部分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很难适应外贸行业对实战人才的要求。因此,加强校内实践教学,搭建校内实训基地这一教学平台就显得非常重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校内实训基地担负着学生日常教学实习和仿真训练任务,是培养高职人才必要的实践场所。只有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把教学从教室延伸到实训室,再延伸到外贸实际工作岗位,才能实现人才培养中专业知识向综合职业能力的转化。

二、校内实训基地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随着各高职高专院校普遍意识到校内实训基地在实践教学中的重要性,纷纷投资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模拟实训室,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软硬件薄弱、基地利用率不高、内容脱离岗位职业标准和方式单一等问题,导致实训效果不理想,从而影响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1.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实训硬件薄弱。相对于理工科专业而言,国际商务专业让人觉得所需实训要求较低,所以一些高校对实习实训投入较少,民办高职院校的资金投入更是严重不足,软硬件配置薄弱,更新滞后,导致学生即便受过软件模拟训练,仍难以完成实际的岗位操作。学生进入企业后往往需要二次培训,因此很难引起用人单位的兴趣。

2.实训基地利用率不高。目前,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还是作为课程结束前的综合训练环节,因此大部分教学还是在课堂上完成,导致实训基地利用率较低。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缺乏实践技能,不能熟练利用实训基地开展实训教学。

3.校内实训基地生产性不明显。当前的实训教学大多数是基于实训软件的仿真模拟教学,缺乏真实的职业环境,导致学生即便经过软件模拟训练仍难以完成实际的岗位操作。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的必然选择,其最大的优势是可以让学生在校内真实的生产环境中,熟悉完整的工作过程,生产出产品甚至商品,实现“教、学、做”的统一。而国际商务专业工作过程不易区分,很少有实物产品,难以体现其生产性。

4.实训内容单一,学生技能培养不足。实训教学内容基本上还是按照理论知识的体系来安排,而不是基于岗位工作过程和任务分析,脱离了岗位职业标准,更谈不上在校内实训基地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融“教、学、做”为一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的项目教学。因此,实训效果有限,学生的技能培养严重不足。

三、国际商务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构建思路

(一)建设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场所,因此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建设目标。基于“大国际商务”定位,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可筹建囊括进出口业务实训室、商务谈判实训室、电子商务实训室、商务秘书实训室、商务英语实训室、学生SYB(Start Your Business)实体创业点和学生SYB网上商店在内的“校园商城”综合实训基地。“校园商城”建成之后,可充分利用该实训基地加强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专业能力培养是校内实训的主要目标。通过该实训基地,可实现对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进出口业务实际操作能力、单证的制作能力、商务谈判能力、从事电子商务的能力等)。学生通过训练并参加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可以获得外销员、单证员、国际贸易业务员、国际商务秘书、助理电子商务师、初级经济师、商务英语等级证书等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从招聘单位需求来看,大部分单位对“专业对口”限制不严,只要是在专业大类内都可以,主要考察毕业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再学习能力等技能,看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可培养潜力。教师在指导实训项目时,要分组进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同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校内实训突出了学校的主体性,每一个实训项目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精心组织和精心实施。

(二)建设原则——努力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

针对未来专业岗位技能要求,为使学生能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应努力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进行实战训练,培养学生符合岗位要求的综合职业能力。具体来说,仿真实训是指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真实信息为背景材料,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及多媒体,利用模拟场景及模拟教学软件,让学生结合相关课程的实验、实训,通过操作、参与或扮演角色的方式,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企业管理、公司经营以及政府职能部门行为的某一环节或某段流程的模拟训练,从而达到了解企业经营管理和政府行为、掌握相应商贸业务技能的目的,这是国际商务专业实训的主要手段之一。全真实训则是在学生基本熟悉专业技能后,通过实训室的相关情景布局,让学生能体验“真实”的商业贸易活动,即进行实战训练:由学校提供必要的资金和硬件设备让学生开展真实的业务,实训项目来源于岗位典型工作任务。

此外,还要坚持资源共享原则。规划建设国际商务专业实训基地,要考虑满足多专业、多课程实训需求,按院系实际需求和情况来规划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尽可能使有限的实训经费投入发挥最大效用。“校园商城”的建成在满足国际商务专业学生校内实训需要的同时,可以带动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商务秘书、商务英语等相关专业校内实训的开展。

(三)建设内容——科学规划实训基地布局

校内实训基地的结构与布局要适用于实践教学,适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强化技能培养。实训室与实训区域的划分主要以模拟企业真实的运作环境为主,同时要参考教学所需,注意企业文化的渗透。实训模块的划分,即实训的具体内容的确定,主要依据人才培养的需求,结合职业教育的规律,确定初上岗者的工作任务、基本职业能力及职业素养。

国际商务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根据市场需求,结合院系实际,基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工作岗位需求,做好建设发展规划。为保证实训基地建设得科学、合理和现代化,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应注意市场调研,结合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吸纳外贸系统专家的意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总体建设规划。

四、结语

校内实训基地在高职教育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作用,其建设工作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还需要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的积极参与,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既有实践操作技能又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罗德礼.商贸专业实训基地创新模式的构建[J]教育导刊,2008(11):50-53.

[2]屈建龙.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素质教育论坛,2009(10):12-13.

[3]杨永.高职高专国际商务专业实训教学的探索[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63-65.

国际商务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

自2002年以来,国务院、教育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相继出台多项决定,旨在形成合力共同促进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满足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而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出口贸易总额不断增加,世界贸易地位不断增强,对商贸类各个层次的人才需求量不断加大。在这样的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都已经意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开展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并在各自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上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另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通过实践进行探索,如何在实施中少走弯路,需要研究人员进一步探讨。

1 国际商务专业建设现状评述

大连市经济贸易学校国际商务专业始建于2001年,自专业设立以来,学校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积极探索和研究国际商务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发展。2005年,国际商务专业设立校内实训基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取得重大突破。2010年国际商务专业参加国家级精品课程共建共享课题建设,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取得重大成绩。大连市经济贸易学校国际商务专业与2004年获评省级示范专业,专业教师队伍不断增加,专业教师素质不断提高。学生双证书持有率逐年递增,就业率不断提高,受到用人的单位的好评和认可。

2 研究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建设的意义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战略部署,按照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和《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要求,加快推进大连市经济贸易学校国家级示范学校国际商务重点专业建设,开展基于国际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2.1 理论意义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对企业人才需求模式调研开展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形成适应学生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建立新型课程体系

通过对精品课程的开发、校本教材的编写、实训项目的设计、职业守则的编纂,建立以“国际商务业务员”等职业活动为主线的专业课程体系。

――适应职业教育发展要求

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符合企业要求的专业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开展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建设,能够更好的适应职业教育发展要求。

2.2 实践意义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

地处辽宁沿海经济带,大连紧紧围绕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地区经济增长迅猛。对外贸、制单、报关、报检、航运、物流、保险等各类商务专业人才需求量的明显增加。中职院校有责任通过自身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为社会培养更加家具有岗位竞争力的技能型专业人才。

――适应企业用人标准要求

为企业培养专业技能强、职业素质高的专业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是职业院校必须深刻思考的问题。

3 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的主要内容

3.1 国际商务专业建设目标

旨在研究国际商务人才需要,按照行业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提高大连市经济贸易学校国际商务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

3.2 国际商务专业建设主要研究内容

3.2.1 调查国际商务相关行业(诸如外贸跟单、外贸文秘、报关报检等)对中等职业人才技能水平的要求,以大连地区作为依托,辐射到周边的市区乃至辽宁省、全国的范围;

3.2.2 探讨国际商务专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参照行业要求和企业标准,由国际商务教研室牵头,联合学校培训部、实训部,聘请企业从业人员共同探讨既适合学情又能与企业对接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3.2.3 研究大连市经济贸易学校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的实际情况,找到其中的不足

3.2.4 从精品课程建设、校本教材编制、实训项目开发、校企合作开发等方面入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体系建设,形成包括调研报告、校本教材、实训项目、精品课程、职业准则、相关论文等丰富的课题材料。

通过讨论和研究,我们认为研究的重点内容是在现有模式下,完善企业参与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相关配套的课程体系和实训基地建设,开展项目教学,建设实训项目;研究国际商务专业相关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的可行性并建立相关机制。

3.3 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主要依托专业建设委员会和校企合作来实现,通过调研、专家参与建设的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重点研究

――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如何使人才培养完全参照企业模式,由企业人士提供模板,学校依据企业环境系统进行教学改革是本课题要突破的难点之一。

――建立新型课程体系

如何使所开发课程更有效的为人才培养服务,使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有效的结合,是本课题要重点突破的问题之一。

――消除实践教学和企业操作之间的时滞

校本教材的开发、精品课程的建设、教学方法的创新、管理制度的改革等方面都存在着实践教学和企业操作之间的时滞。国际商务专业建设致力于如何消除这一时滞的研究,如何能够做到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工作内容的完美对接。

专业建设的创新之处

――通过对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将现有资源进行整合,联合企业人员及校内相关部门,开发更具企业仿真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从调研入手,分析不足,探讨有关课程设置和建设模式,并联合相关部门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1] 《国际商务单证理论与实务》2010版中国商务出版社,2010年

国际商务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文化;国际商务谈判;中美

国际商务谈判是指处于不同国家和地区从事商务活动的人们,他们为了满足各自的需要,而通过信息的交流去对一些事情达成一致的意见的过程。由于谈判主体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语言以及风俗习惯等都存在很多差异,这些都对国际商务谈判的成功与否产生直接的影响。

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包括三个要素:首先是隐形潜藏在个人意识里,个人外在的衣着饰物和行为举止会不自觉地打上成长社会的烙印;其次是中间层,个人信仰、社会价值和生活态度;第三是标准的行为模式,每个社会都有特定的约定俗成的道德标准来调节社会群体中的个人。

文化因素对中美商务谈判与沟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对谈判本身的理解

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对谈判的取向往往不同。

中国人更侧重与关系取向,在中国人眼中的谈判更多的是一种信息的共享和发展关系的建立。相比之下,美国人则比较侧重于任务取向,他们眼中的谈判就是能够使交易达成的行为、技巧、过程,认为完成工作和任务要比维持和谐的关系更加重要。

二、对谈判组织的构成

由于文化差异的影响,各个谈判组织选择谈判人员的标准和方法是不同的,体现在人员数量、资质和分工等几个方面。

在谈判中常常可以看到,美国的谈判团队人数不多,少而精。尽管在中国人看来,人数太少会显得没有诚意或准备不充分,但是在美国人看来,如果人数太多则会表示缺乏自信,谈判人员的水平和能力不足,很多时候当对方人数很多时,他们都会表现出怀疑或者不满的情绪。

美国是一个等级观念很小的国家,在选择谈判人员的时候,他们更多注重的是一个人的业务水平、口才、应变和推理能力,而这个人的性别或者在公司的地位则不太会被他们考虑。而在中国,职位、专业知识、年龄和性别则比较重要。

美国人具有很强的法律意识,把一切行为诉诸法律对美国人来说是非常习惯的、自然的。因此,美国商人很重视律师和合同的作用,他们经常要邀请律师参加谈判,并能严守合同信用。而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带着律师参加商务谈判则可能代表着对对方的不信任。

三、对谈判时间的把握

美国人是典型的直线型时间观,他们强调“专时专用”和“速度”,他们做事时注重效率,竞争意识很强。而中国则是典型的循环型时间观,强调“一时多用”,人们可以有宽松的时刻表和信息反馈的延期。

四、对谈判风格的影响

谈判风格,主要体现在谈判者的言语、行为举止、做事的方法等方面。这些东西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谈判人员的个人风格,但是,文化对谈判风格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视的。

美国体现的是典型的西方型谈判风格和低语境文化,说话喜欢开门见山,语言中所含的信息充分表达了他们所要表达的内容。而中国则是典型的东方型谈判风格和高语境文化。中国人比较注重“人情味”,人际关系在谈判中起着主导作用。中国人不习惯直接反驳对手,更无法接受谈判中出现异议使自己失去“面子”。

五、对决策方式的影响

不同文化下人们的决策方式是不同的。

谈判过程中,美国人习惯直入主题,将细节问题一个接一个地进行探讨,在最终决策时会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参与谈判的主要人员具有最终的决策权,尽快完成谈判是他们的宗旨。而对中国人而言,谈判时会先说一些其他话题来调节气氛,对于合同等条款问题会在最终决策时解决,最终的决策过程也强调的是群体共同参与协议的原则,全体人员自下而上进行决策。

跨文化沟通能力不仅包括语言沟通,也包括非语言沟通。跨文化沟通能力特别强调情境脉络的重要性,不仅重视人与人之间互动的有效性和适当性,更重视人与沟通环境之间的互动和双方的文化认同。学习不同的文化,了解谈判对手所处在的文化体系,对于理解沟通符号和谈判语境,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国际商务谈判与文化密不可分。深入研究文化因素,可以为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商务谈判提供借鉴,也对我国企业进一步参与到经济全球化并获得最大化利益提供一定的建议。所以,对国际商务谈判与沟通中的文化因素进行分析对国际商务谈判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国际背景下,中美两国之间的经贸往来对世界和我国的贸易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对中美商务谈判背后庞大的文化心理、文化冲突、文化模式、文化背景的探究能够为两国之间的商务活动提供便利,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刚.国际商务谈判中文化差异的影响及应对策略[D].青岛:青岛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2008.

[2]王东升.国际商务谈判与沟通[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