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产业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水产养殖产业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水产养殖产业研究

水产养殖产业研究范文1

关键词: 水产养殖 实践教学 改革 研究 实践

实践教学是培养具有综合实践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是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高职学院必须加快教学改革和发展,提高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研究,认真组织落实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确保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这是高职学院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出路。根据学生能力培养特点和深化教学改革的要求,我院结合实际对实践教学改革进行研究,以求促进实践教学改革的深化,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一、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

高职教育具有职业技术性的特点,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社会各行业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高职学院以培养学生既有专业基础知识,又具有专业操作能力为目标,知识和能力都是保证生产活动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能力是一个人具有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的体验,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比获得知识要慢。根据教育学理论,培养人的智能结构要有两种教学组织形式:一是理论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理解、记忆和巩固。二是实践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教师通过实验、实习有计划地组织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获得操作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和知识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制约,一方面,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得到发展的,离开了学习和训练,任何能力都不可能得到发展;另一方面,掌握知识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结合,共同担负着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教育学理论指出,一个学生能力的增长,不仅取决于知识的积累过程,更重要的还在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运用的过程。这是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关键阶段,是知识的活化过程。实践教学对学生掌握并运用知识、培养技能技巧起着关键作用,它加速了知识的活化过程。那种只重视理论教学,放松实践教学的思想是不符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要求的。

二、加强实践教学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教育要向CBE教学模式推进。根据CBE教学模式要求,高职教育要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综合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采取模块式教学模式,配合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培养人才的质量更适应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求。深化教学改革,就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基础,以加强实践教学为突破口。水产养殖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丰富,除各课程实验外,还有诸多实习,如一年级的普通生物教学实习、池塘养殖参观见习;二年级的鱼类学、水生生物学、水化学等教学实习,鱼类人工繁殖育苗、池塘养殖生产实习;三年级的捕捞学、饵料学、鱼病学教学实习,名特优水产品养殖实习、贝藻养殖生产实习、观赏鱼养殖实习、设施渔业实习、毕业综合实习等。这些实践教学内容是水产养殖专业能力培养的基础,实践教学任务的落实是适应“一优两高”渔业发展,实施能力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是培养学生胜任未来职业岗位要求的综合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载体的重要保证。

三、实践教学的实施要选择有效的组织形式

根据我院的教学组织情况,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有班级、小组、单个分散等三种形式,实践教学的开展以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为导向。理论教学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课堂教学形式,这种形式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具有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优点,但不能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发挥学生的潜能,致使能力好的学生无法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求知欲望得不到满足,能力差的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教学的直观性比较差。学生能力的发展是受教育环境和实践活动制约的,技能的形成要用反复练习的方法来实现,并通过学生的积极活动才能发展。因此,实践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要有利于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充分的练习机会。在目前养殖生产规模普遍较小的条件下,除参观见习和课程实验外,实践教学不宜选择以班级为单位的组织形式。因为以班级组织的形式人数多,受实习器材、工具、实习容纳、岗位、操作水域范围等限制,学生不能同时进行实践训练,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也不能达到能力教育的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养殖企业经营机制转变为承包经营责任制和股份制形式,这给实践教学基地的联系落实带来了新的困难。为了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和帮助学生解决就业,采用学生自己联系为主、学院安排为辅的单个分散实习的形式。这种形式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结合单位对学生的考察录用,学生多数能认真完成实习任务。学院统一制订实习计划,学生根据实习单位特点完成实习任务并完成毕业设计。但由于学生实习的点比较分散,教师指导检查比较困难;有些实习点技术条件比较差,实习内容少,学生不仅不能很好地进行技能训练,反而养成一些松散的坏习惯,实习效果差别比较大。

这些年来,我院采取了分组组织实践教学,选择一些生产技术条件好,实习内容多,管理严格规范的水产研究所、养殖场、苗种生产单位等8―10个,作为学院的校外实训基地,同时建设好校内实训基地。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以校内实训为主,毕业综合实习安排在校外教学实训基地进行,根据实训基地的生产规模和实训内容确定分组情况。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可同时安排进行,分组进行轮换。这样能吸引所有学生的注意力,每位学生都能对各专业技能进行练习。学生在掌握专业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毕业顶岗综合实习中成为生产和科研的得力助手,深受实习单位的欢迎,学生实习从联系困难到单位主动联系学院,实习学生供不应求。分组实践教学既克服了指导困难纪律松散的弊端,又培养了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教学训练,学生既克服了书本理论与实际生产的脱节,又丰富和补充了书本知识,熟练地掌握了专业技能,提高了综合能力。

四、教师的指导与考核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保证

要使实践教学有效地进行,就要加强实践教学的指导与考核。根据教育学理论,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实践认识就不可能高效和敏捷。在安排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时,每组安排一名专业教师指导,毕业顶岗综合实习每班安排两名专业教师分地区负责巡回指导、检查、考核。对学生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的技能单独考核,记入课程总分。学院系部在学生毕业顶岗实习前根据实习单位生产情况,制订实习计划、实习提纲、考核内容和毕业设计选题,聘请生产实习岗位技术人员为实践教学辅导教师,与学院指导教师巡回答疑指导及信函、电话答疑指导相结合,以实习单位的毕业实习鉴定、学生的毕业设计综合评定学生的实践教学成绩。实践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行为,教师的指导就要讲究方法,不仅要使学生在模仿中掌握技能,还要使学生在模仿中改进和创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教师在指导时多采用启发性和讨论式方法,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如在鱼类人工繁殖实习过程中,在母鱼选择和鉴别、催产激素的配制、催产剂量的计算和注射部位的把握等技能实习指导时,引导启发学生观察性腺成熟度的特征和思考对鱼体内部结构的影响。这样学生在知道该怎么做的同时,懂得了为什么要这么做,就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程光平.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技能的探索[J]. 广西高教研究, 2002,(03):86-93.

[3]刘焕亮, 雷衍之, 高悦勉等. 深化水产养殖专业教学改革创建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新模式[J]. 高等农业教育, 1999,(01):51-53.

[4]李承林, 常顺. 实施养鱼生产全过程实习 提高师生应用技术能力[J]. 黑龙江水产, 2007,(03):118-120.

[5]周志刚, 朱正国, 吴嘉敏等. 水产养殖本科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 高等农业教育, 2003,(09):88-90.

[6]陈宏智, 潘开宇, 周本翔, 李林春等. 水产养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4):123-124.

[6]刘焕亮, 高悦勉, 张泽宇, 王吉桥等. 水产养殖学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J]. 高等农业教育, 1999,(06):53-54.

[7]张耀武. 水产养殖学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创新改革初探[J]. 实验室科学, 2006,(01):26-27.

水产养殖产业研究范文2

在高度发达的商业化社会中,食品生产不再局限于自给自足,水产养殖业尤其是如此,大规模的商业化养殖逐步成为主流。但是人类过多的介入环境,导致各种环境问题的出现,已经对生物的生存繁衍造成了困扰,人类也无法获得比以往更加健康和充足的食物。在这种情况下,发展生物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商业化模式,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中国水产界与亚欧区域其他国家多年合作,以在世界范围内推行可持续发展水产养殖为目标,致力于解决亚欧两个区域的水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突出问题。我们不妨从这个合作平台负责人上海海洋大学吕为群教授的视角,一窥中国商业化水产养殖的面貌。

中国贡献 水产养殖发源地

中国水产养殖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可以说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水产养殖大国。公元前460年,陶朱公范蠡撰写完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养殖鲤鱼的著作《养鱼经》,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养殖文献。到汉代和三国时代出现了稻田养鱼,也是我国最早的生态综合养殖。至公元618至904年的唐代,草鱼、青鱼、鲢、鳙四大家鱼的混养开始兴起,也是我国最早的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这是养鱼史上空前飞跃的时期,也是近代养鱼史上的转折点。17世纪有了果基鱼塘、桑基鱼塘的记载,这个时期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系统已相当普遍,这时人们已利用蚕沙养鱼,塘泥肥桑,种桑、养蚕、养鱼有机结合。

近三十年来,中国水产养殖业发展突飞猛进,其产量从1980年的178万吨,发展到2011年的4023万吨,增加22.6倍。1988年中国实现了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飞跃,2006年海水养殖产量又超过了海洋捕捞产量。中国水产养殖产量已连续多年跃居全球之冠,水产养殖产量占全世界水产养殖产量的72%,既是世界水产养殖第一大国,又是世界上唯一的水产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

共赢合作 推动水产业可持续的发展

中国虽然在水产养殖方面历史悠久,同时中国水产养殖产量已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但是在商业化水产养殖方面仍然是一个年轻的后生。因此,加强国际协作,实现合作共赢,是推动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具有国际视野的吕为群教授,深知国际合作对于中国水产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在投身科研的同时,他还利用自身的海外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其中欧盟第七框架计划项目“亚欧水产平台”,是他积极参与和组织的重要项目之一。据吕为群教授介绍,起初我国水产界与欧洲交流合作主要是学习欧洲商业化大规模水产养殖的现代化技术和进行水产教育合作,取长补短,吸收国际先进经验;现在已扩展到学习他们商业化水产养殖的现代化管理体系,同时推动欧洲水产业由西方养殖模式向改良的中国传统模式转型,并已获欧盟议会通过。

欧盟第七框架计划项目“亚欧水产平台”,致力于推动亚欧两个区域对水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突出问题进行共同深入的研究,以在世界范围内推行可持续发展水产养殖为目标,推进中欧合作。中方有8个中国水产渔业网络(CAFnet)成员单位参加,该项目工作主要有:构建中欧水产养殖业产业链;推广小型养殖户集(合作社)优(标准)化养殖管理;扩展多营养层次的综合水产养殖;加强水产养殖疾病和健康(动物福利)管理;推动水产品质量认证;增进教育和培训合作等。通过项目的实施增进了中欧产业界的接触,为中国和欧盟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基础和咨询服务,积极推动了世界水产业由西方养殖模式向改良的中国传统模式转型,充分展示中国的世界影响力。

环境友好 水产养殖永久战略

尽管现在中国的水产养殖业发展迅猛,但是吕为群同样深刻地认识到产业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迅猛发展,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方式由半集约化向高度集约化发展,特别是高密度单一品种网箱养殖量的增加,为了增加水产品的产量,人们大量投喂冰鲜野杂鱼,造成严重水体富营养化,环境污染严重。为了中国水产养殖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需要在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努力寻求保持环境的良性发展。

此外,人类活动的加剧使得江河、湖泊和海洋中的氮、磷等营养盐不断积累,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进程加速发展,这种单向改变天然生物链和网络的营养平衡会造成藻类的爆发。虽然,自20世纪50年代褐藻和红藻的驯化和苗种生产获得突破,现在中国沿海每年收获近几千万吨的海藻,也就是说每年可以清除几十万吨的氮和磷,海藻的养殖显著地减轻了沿海的富营养化程度,对沿海环境起到修复作用,但是尚未从根本上改变水域富营养化的趋势。因此,我国还需要进一步有规划地推动可作为食物和饲料的水中植物养殖、生产高效配合的饲料、选育不同营养层的优良养殖品种、构建立体生态结构的多营养层增殖放流和综合养殖,在环境友好的前提下保障我国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地稳步发展。

协同创新 培育水产业支撑体系

现代化的水产养殖业,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整个产业链需要商、产、学、研、管多方配合。吕为群认为多行业、多学科的协同创新是我国水产养殖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在欧洲,水产业中的养殖、饲料、药物、水产设备制造、食品加工和包装等行业,通过协会有着长期良好的协作,为了未来几十年欧洲水产业的稳定发展,又创立了欧洲水产技术创新平台(EATiP),将水产产业协会与教育、科研和消费行业有序地结合起来,并成为产业连接欧盟政府的桥梁,为政府规划2030年欧洲水产业发展提供新的视野。在我国也有水产学会(学、研)和渔业协会(产),CAFnet是以与欧洲发展教育合作为基础而成立的,但由于我国的科研学术界尚未形成一套合理的合作机制,商、产、学、研、管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形成的整体实力还比较有限。若以欧洲模式为参考,CAFnet轮值机构为基础,整合我国水产商、产、学、研行业龙头组织建立水产协同创新平台,培育中国水产业支撑体系,为我国水产养殖业的长久良性发展,发挥各协同单位的特长,寻求“以点带面,共同发展”的创新道路。

中国水产养殖产量占全世界水产养殖产量的72%,可以说中国水产养殖业是中国乃至世界的支柱型产业。然而要维持它的稳定可持续性的发展,还需要在规划管理、研发和人才培养方面下功夫。系统地规划产业分布、保证生态友好性,在稳定淡水养殖的同时发展咸淡水和海水养殖,逐步提高养殖动物福利防止病害发生,开发生产高效配合的饲料、选育不同营养层的优良养殖品种,进一步推动我国水产养殖合作社、标准化养殖管理和综合健康养殖的发展,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自动化转型,协调水产养殖到水产品流通产业链,加强水产品质量认证和安全控制并与国际接轨,扩展国际视野和海峡两岸水产业的协作,推动我国水产养殖业向着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后记

水产养殖产业研究范文3

[关键词]水产养殖;环保;水产饲料

1开发环保型水产饲料的必要性

对水生动物而言,饲料必须投喂到水中才能被食用。而常规水产饲料一旦入水会受到温度、pH、渗透压、水流冲击等因素发生断裂、剥落、溶解、溶胀、粉化等反应,污染养殖水体环境,影响水产品的生长性能和经济效益。据研究表明,传统水产饲料入水5min的重量损失即可达到13%左右,入水2h的重量损失高达24%(范林君和姚维志,2005)。有学者对国内外4种水产饲料的稳定性进行研究发现,饲料进入水体5min失重率在19.9%~40.7%,表明有1/5~2/5的饲料完全未被水生动物采食,而直接存留在水体中,造成严重的饲料资源浪费和水体环境污染(柳旭东等,2009)。此外,即使被水生动物摄取的饲料,也会因为营养含量、比例问题及水生动物消化吸收的能力限制而不被利用,剩余部分直接排泄到水中,造成环境污染。欧洲研究表明,鲑鱼养殖过程中,饲料中的氮约有20%被直接溶解在水中,60%的氮虽然被鲑鱼摄取,但依然随排泄物进入水体,只有约20%的氮能真正用于鲑鱼的生长(戴子坚和蔡春芳,2002)。一般来说,只有20%的配合饲料可以被水生动物吸收利用,剩下的80%均以各种形式被排放在养殖水体中,造成水中有机氮磷含量升高、溶解氧含量下降,水体富营养化,滋生大量浮游生物和细菌,破坏水域环境的生态平衡,进而引发水生动物疾病,或者造成死亡,给水产养殖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赵春平和周庆安,2002)。此外,由于水产饲料中蛋白质来源主要是鱼粉,其添加比例较高,而我国鱼粉产量不足,严重依赖进口;鱼粉价格的走高和其资源的日渐匮乏也提醒我们,要尽可能提高水产饲料中蛋白的利用率,以减少资源浪费(杨志刚等,2009)。因此,提高传统水产饲料中养分的消化利用率,改进饲料加工工艺,大力发展环保型水产饲料是未来的必然趋势。

2环保型水产饲料的核心要点

环保型水产饲料是指严格按照水生动物的营养需求,同时考虑饲料原料的组成及其与水环境的相互关系,通过优化营养配方的设计,使用安全高效的添加剂,改进饲料加工工艺技术等方式,尽可能提高饲料养分的消化利用率,改善饲料适口性、水中稳定性、沉降速度等指标,减少其对养殖水体污染的一类绿色环保的饲料(杨学芬等,2003)。环保型水产饲料的核心要点包括以下4个方面:(1)按照营养平衡理论,结合水生动物的生理特性进行饲料养分的科学配置;(2)添加安全有效的添加剂,促进水生动物对营养素的吸收,减少对水环境的污染;(3)提高和改进水产饲料的加工工艺,使其具有良好的适口性、水中稳定性等;(4)按照水生动物的生活习性科学合理的投喂(罗璋等,2010)。

2.1科学合理的水产饲料配方设计不同种类

水生动物的营养需求存在很大差异性,即便是同一类水生动物在不同生理阶段、不同环境和日粮配置条件下,对营养素的需求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准确估测水生动物的营养需求及所用饲料原料的消化率是科学合理配制水产饲料的关键。但由于水生动物的种类繁多,其生活的水体环境也比陆地环境要复杂得多,因此,进行相关的营养代谢研究十分困难。自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陆续开展水生动物的营养标准研究,先后制定鳗鲡、草鱼、罗非鱼、鲤鱼、中国对虾、虹鳟、青鱼、鲫鱼、大黄鱼等20多种水生动物的配合饲料营养标准(冷向军,2009),极大推动了水产饲料行业的发展。但与美国、日本、挪威等渔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水生动物营养学的研究相对落后,这些渔业发达国家饲养鲽鱼、鲤鱼、鳟鱼等特定鱼类的饲料系数已在1.0~1.3,饲养其他水生动物的饲料系数也在1.5~1.8,相比之下,我国大多数水生动物的饲料系数还在2.1~4.0,差距很大,在水产饲料营养方面的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刘晴,2006)。

2.2安全高效的添加剂使用

虽然添加剂在水产饲料中的使用量很少,但却有着显著作用。如酶制剂可以降解饲料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和有毒有害物质,提高水产饲料的营养价值,同时还可以补充水生动物内源性消化酶的不足,提高饲料养分的吸收利用,减少排泄物对水环境的污染;微生态制剂可以帮助水生动物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促进营养物质吸收,提高免疫力和抗病力,同时减少氮的排泄,改善水域生态环境;诱食剂可以提高水生动物的摄食速度和摄食量,减少水产饲料的浪费;中草药添加剂可以改善水生动物的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促进生长。因此,水产饲料中合理使用添加剂可以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提高养分利用率,减少饲料资源的浪费,同时降低排泄物对水环境的污染。

2.3饲料加工工艺技术的改进水产饲料的营

养价值不仅与饲料原料中的营养素含量有关,还与饲料产品的加工工艺密切相关。饲料加工技术对产品的颗粒大小、混合均匀性、饲料形态、耐水性、沉降速度等指标均有很大影响,并直接影响水生动物对饲料养分的吸收利用(李忠平和周岩民,2002)。水产饲料的生产加工过程主要包括粉碎、仓储、混合、调制、制粒等工序,而生产环保型水产饲料的要求,主要是对上述工艺过程的进一步完善,如膨化、氨基酸包膜、淀粉熟化、高油脂添加等工艺,使其产品更加营养高效,同时更加符合环保的要求(杨志刚和陈乃松,2007)。

2.4采用科学合理的投喂方法

传统水产养殖产业中,有“定质、定位、定时、定量”和“看季节、看天气、看水质、看摄食”的投喂原则。在现代水产养殖中,还需根据水生动物的种类、生理状况、水体环境等情况,合理制定投饵料量、投饵料方法及投饵料比例,以期最大程度地提高水产饲料的利用率,减少水产饲料的浪费及对水体的污染,促进水产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陈淑蕴等,2007)。

3环保型水产饲料开发所面临的问题

虽然环保型水产饲料的开发应用符合现代水产养殖的发展需求,但在其开发应用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问题。首先,由于我国水产饲料的发展相对较晚,水生动物营养需求研究比畜禽营养落后不少,因此,水产饲料的针对性和使用效果在实际应用中都要大打折扣。在环保型水产饲料的开发中,如何确定水生动物的精准营养需求及据此进行相应的营养配方设计成了关键所在。以合成氨基酸的添加为例,其在水产配合饲料中的使用不仅存在效果稳定性和最适添加量的问题,与畜禽动物相比,还有其他许多因素需要考虑,如水生动物种类、原料组成、合成氨基酸工艺、投喂方式等(刘崇新和谢骏,2013)。其次,水产饲料中使用的添加剂虽然具有提高饲料消化率、减少污染和浪费的功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酶制剂的耐热和最适pH范围会影响效果发挥;而酵母等微生态制剂的添加也可能因为原料来源、菌种选择、发酵工艺等因素影响到水产饲料的质量,造成添加效果不佳的情况(黄沧海,2015)。再次,我国水产饲料行业的市场规模还相对较小,大部分中小型水产饲料企业缺少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投入,也无力进行饲料加工生产线的更新升级,缺少进行环保型水产饲料的生产能力。最后,由于全社会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养殖生产中对饲料安全越来越重视。但我国在绿色饲料生产标准、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方面还不太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引导,导致实际生产中乱用添加剂或违禁药物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利于环保型水产饲料的推广应用。

4环保型水产饲料发展的对策

针对环保型水产饲料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只有从多方面统筹协调,共同进步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水产饲料市场的现状,推动环保型水产饲料的应用,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4.1加大研究投入

不管是水生动物生活习性、营养需求的研究,还是水产饲料添加剂的应用,我国与日本、美国、挪威等渔业发达国家还有不少差距,这也反应在我国水产养殖产量、资源消耗、投入产出比等方面。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环保要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加大科研投入,积极推动水生动物营养需求、饲料营养价值、精准营养配方、高效添加剂使用等方面的研究,提高环保型水产饲料的消化率、利用率,节约饲料资源,降低环境污染,提高水产品品质。

4.2加快制定行业标准,推动产业升级

一个健康成熟的市场少不了相关规章制度的管理和约束。因此,为了促进水产饲料产业规范、健康的发展,一定要加快推进水产饲料相关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地引导和规范,也会促进环保型水产饲料的推广和应用。此外,对于积极开展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的中小型饲料企业,国家应给与一定的扶持和优惠,推动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的应用,促进整个水产饲料行业的产业升级。

4.3加强水产饲料的质量安全监管

水产饲料的质量和安全直接关系着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水体环境的污染情况,也会影响到水产品品质、市场价格和竞争力,以及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因此,除了制定相应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还必须严格执行水产饲料的质量安全监管,加强对饲料原料质量、添加剂和药物使用的监控,建立规范的可追溯体系,确保水产饲料生产、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水产养殖产业研究范文4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水产养殖;环境监测

引言

众所周知,由于水产养殖环境复杂,高酸碱度、高湿度及高盐度的环境会造成布线难度大大提升,进而造成线路发生腐蚀和破坏,从而严重影响到系统的正常使用,大大增加了系统的维护成本,因此要想实现水产养殖环境的远程监控是非常困难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又被称之为WSN技术,其在工业监控领域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并正逐步推广至农业领域中。无线传感器网络具备自组织的特点,其网络节点是可以移动的,而且不需要铺设复杂的线路,维护成本也非常低,因此非常适用于水产养殖环境的远程监测。不过如何才能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来达到远程监测水产养殖环境的目的呢?以下便对该问题做出深入的探讨。

1水产养殖环境监测系统中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构建

1.1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结构

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其节点类型主要包括两个,分别是普通节点与汇聚节点,普通节点是通过传感器来对环境信息进行检测的,并利用微处理器来对这些检测到的环境信息进行存储与A/D转换,然后利用无线网络将环境信息传输至汇聚节点。汇聚节点利用无线通信模块来对所有普通节点传输过来的环境信息进行接收,并通过串行通信将这些环境信息发送到监测计算机中。

1.2节点开发

在节点开发中,普通节点和汇聚节点在内部构造上基本一致,都是由主控制器、传感器模块、无线通信模块、通量供应模块以及RS232电路板组成。不过,需要在汇聚节点的无线通信模块中设置通信串口,以此实现汇聚节点和监测计算机的连接。在主控制器中内置有主控制芯片,该芯片为CMOS8位AT89S52片,无线通信模块的型号为SRWF-1型,传感器模块为DSI8820,在节点串口单元中的芯片为MAX232芯片。

1.3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及软件研发

在水产养殖环境监测系统中,其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在节点间通信时主要包括定时广播与时间片两种方式,其中,汇聚节点以每10秒一次的方式进行广播通信,使数据采集节点能够根据广播通信所发出的信标帧来进行数据采集与存储,数据采集节点类型的不同,其时间片也有所不同,但这些时间片都是提前分配好的,这使得不同数据采集节点都能够在对应的时间片中完成数据采集和存储,数据采集节点在采集到足够的数据后会按照相应的数据帧格式反馈给汇聚节点,而汇聚节点则在接收到1个数据帧以后会将把该数据帧发送给监测计算机,然后等待接收另一个数据帧,直至10秒的数据采集周期结束时会再次进行广播来通知数据采集节点进行下一轮的采集。在软件开发方,其能够通过时间信息的引入来自动保存汇聚节点所传输的信息,并按照网络拓扑图等形式来对数据信息进行动态描绘。

2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水产养殖环境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2.1水产养殖环境监测系统的结构

在水产养殖环境监测系统中,监测区域内的数据是通过汇聚节点来传输至服务器的,汇聚节点会按照GPRS信号的方式将数据传输至无线公网,移动信号会通过无线公网来接收GPRS信号,并将其转至Internet,通过对端口号及IP地址进行搜索,即可达到远程环境监测的目的。

2.2水产养殖环境监测系统的硬件组成

水产养殖环境监测系统的硬件组成包括主控制器、GPRS模块、通信串口、无线通信模块以及扩展缓存等组成。其中,主控制器为CMOS8位的AT89S52,而无线通信模块则采用SRWF-1型,系统中的汇聚节点主要由主控制芯片、无线通信模块以及处围电路共同组成。GPRS模块是以GSM系统为基础而拓展出来的模块,利用该模块能够实现数据的远程传输与远端通信。在系统的其他组成部分,还包括MAX232串口芯片、外扩E2PROM以及电源转换单元。

2.3水产养殖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传输

水产养殖环境监测系统中,GPRS模块会在通电后一段时间内进行串口通信,其是通过AT指令来与PC机进行通信连接的,在GPS模块中需要设置波特率等参数,并利用主控制器来对GPRS模块进行控制,这种控制方式是利用RS232串口写入AT指令来实现的。

水产养殖产业研究范文5

[论文摘要]近年来,鹿寨县渔业生产发展较快。但是针对这几年水产养殖业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养,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渔业水域环境污染和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等存在制约问题。通过加强水产养殖管理制度建设,规范养殖生产管理,加大科技投入,抓好试点示范和技术培训,增加科技含量,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取得明显成效。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养殖品种结构等措施。使得水产业发展走上稳定、走向规模、走出效益。

近年来,鹿寨县渔业生产发展较快,据2008年统计,全县养殖水面达24400亩,其中山塘水库养殖面积12330亩,池塘养殖面积12168亩,网箱养鱼面积1500平方米,淡水水产品总产量达6717吨,比2007年增加571吨,增长8.5%,实现产值4338万元,占农业产值的1.58%。水产品产量每年以8%左右的速度递增,己逐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

一、自然条件和生物资源

鹿寨县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地处桂中稍偏北,属亚热带向中热带过渡地带。气候温和,热量丰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太阳辐射多,光热、水量基本同步,年均降雨量为1672毫米。全县有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2条,全长1100公里。面积7万多亩,山塘水库1812处,面积2万多亩,池塘面积1.3万多亩。现有河流鱼类资源丰富,共有鱼类11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近40个品种。贝类、甲壳类、两栖爬行类、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水生植物、陆生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渔业生产有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

二、渔业生产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渔业生产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以来,鹿寨县渔业生产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全县养殖水面由2000年的2.2万亩增加到2007年的2.75万亩,增加了0.55万亩,增长25%;养殖产量由2000年的4776吨增加到2008年的7617吨,增加了2841吨,增长59.48%;单位面积产量由2000年的217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275公斤,增加58公斤,增长26.73%;水产养殖劳力由2000年的0.65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0.76万人,增加0.11万人,养殖渔民人均收入由2000年的4408元增加到2008年的5710元,增加1302元,增长29.54%;全县人均占有鱼量由2000年的12.56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19.3公斤;2000年全县水产品总产值2865万元,2008年全县水产品总产值4338万元,增加1473万元,增长51.41%,占农业产值的1.58%。

“十五”期末以来,我县水产养殖业发展变化很大,在养殖方法和措施上不断更新。由科学养殖取代了天然养殖,提高了养殖产量;由投放大规格鱼种取代小规格鱼种放养,提早起捕商品鱼;由多层次、多品种的立体养殖取代了单一品种养殖,提高了水体中饵料利用率;由养殖名贵鱼逐步取代部分常规品种鱼,提高了渔业经济效益;由单一追求养殖数量逐步向数量和质量转变,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逐步建立了一批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规模养殖基地,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二)主要经验及存在问题

1、主要经验

(1)政府重视,加强领导。水产养殖业作为大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年来,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势,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把它作为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抓,并提出了适合我县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和鼓励政策,鼓励农民利用非基本农田保护外的低洼低产田和荒地进行鱼塘改造,充分利用原丢荒的山塘水库进行科学养殖,积极调整水产业内部结构、品种结构和区域结构,综合开发大水面养殖,全县水产养殖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

(2)加大科技投入,增加科技含量,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取得明显成效。多年来,我县不断加大渔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和应用。2003年参与了“柳州市池塘万元水面养殖项目”实施,2005年我县实施了“罗非鱼标准化养殖”等项目,以科技项目为依托,不断推广各种新技术、新成果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又推广了大水面积综合利用化肥养鱼技术;80:20养鱼技术及配合全价颗粒饲料养鱼技术等。由于各种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全县渔业总产量稳步增长。

(3)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养殖品种结构,推广优良、优质新品种。近年来,我县在品种结构调整上下功夫。坚持保大宗推优良的原则。在保留大宗品种草、鲤、鲢、鳙鱼养殖的基础上,加大优良、优质品种鱼的引进和推广,积极引导广大渔农调整养殖品种结构,发展优良、优质品种鱼类养殖,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培育引进优质品种近20种。其主要品种有黄沙鳖、黄桑鱼、大口鲶、杂交鲶、本地鲶、本地塘虱、光倒刺鲃、倒刺鲃、银鲫、东北鲫、湘云鲫等,逐步形成了以养殖黄沙鳖为主的养殖基地。

(4)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渔业主管部门及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加强对养殖户的培训及技术指导,提高整体养殖技术水平,并实行技物结合,推广各种新技术、新品种,引进或调运各种渔用物资。加强向渔农提供渔业政策、生产信息、流通信息、鱼病防治、安全生产等有关方面技术和信息,推动了我县渔业生产的发展。

2、存在问题

(1)水产养殖业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基础设施仍十分薄弱,池塘老化严重,基本上属于泥基塘,池塘淤泥过深;未有良种繁育基地,示范工作难度较大;很大部分池塘山塘水源来源于天然降水或自然沟水,缩短了养殖周期,降低了产量。

(2)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我县水产养殖基本上是以个体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养殖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不高,标准化养殖程度低,致使水产品食用安全未有保障。规模化、标准化养殖面积还不够大,尚未形成,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程度仍较低,所有这些都不能适应现代渔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3)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科技推广经费几乎为零,各种项目经费的投入较少,制约了渔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4)渔业水域环境污染和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有待解决。近年来,由于一些企业超标排污造成渔业水域污染而发生鱼塘和江河死鱼的现象时有发生,给渔业生产带来了较严重的负面影响。由于渔业水域环境污染,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十分突出。

三、渔业生产面临的形势和发展潜力

(一)面临的形势

近年来,水产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低质廉价水产品过多,优质产品比例不高,效益偏低,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养殖生产者的积极性;区位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品牌产品未有创出,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没有形成。标准化养殖程度低,水产品质量安全未能保障,渔业基础设施、科技推广手段落后;科技含量不高,产品流通不畅,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都有待于解决。

(二)发展潜力

1、改造低产池塘,提高池塘产量,发展潜力较大:我县浅水塘、漏水塘占的比例还较大,如能加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底质改造使其形成深水塘,保水塘则可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加快提高渔业科技水平,在养殖模式、饵料选择、苗种培育和品种选择上做好文章,提高产量及效益方面潜力还很大。

2、江河网箱养鱼、水库养鱼及水库网箱养鱼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我县有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2条,全长1100公里,主要河流有洛江、洛清江、石榴河等,洛清江是县境内的主要干流,县境内己建成黄冕电站、江口电站、龙兴电站,每个电站筑坝后上游水流平稳,库容量增大,适宜于一定容量网箱养鱼,同时全县有蓄水工程883座,其中较大的水库有18个,有可利用水面近10万亩,综合开发大水库,发展网箱养殖潜力较大。目前,我县水库养鱼产量相对较低,只要增加科技含量,加大投入仍还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3、稻田养鱼发展潜力较大:我县稻田养鱼有着忧悠的历史,建国初还形成一定的规模,后由于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等原因,养殖面积和产量一度下降,到2008年养殖面积不到1000亩。目前,我县有保水田15万亩,只要采用科学的生态养殖技术、稻田养鱼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

4、开发地方优质种养殖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我县水产品资源丰富,本地鳖、黄桑鱼、鳝鱼等优质水产品肉质品位好,价格高,市场供不应求,养殖前景好,只要开展深入研究,采取科学的仿生态健康养殖方法,保持肉质品位,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养殖产量,并上规模、上档次,形成生产优势突出,商品供给能力强的区域化生产格局,大力发展地方特色水产品养殖具有较强的潜力。四、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重点

(一)总体思路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县渔业生产,认真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优化产业结构,鼓励和发展优势品种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推进水产养殖业产业化经营。依靠科技与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提升养殖水产品质量,增强水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稳定政策,强化管理,依靠科技,完善服务,增加投入。

2、因地制宜,调整结构,在集约化、规模化上下工夫,大力发展大水面网箱养殖,提高名优水产品比例。

3、以渔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利用,全面发展。搞活水产品加工和流通,走产供销一体化,农工渔相结合的道路,促进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迈进。

(三)发展重点

1、发挥区域资源优势,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加快不同特色区域养殖发展。不断扩展区域特色产品养殖,建设优势产品产业带,打造区域特色产品。大力发展地方特色养殖,同时注重培育优势品种,打造品牌走向市场。

2、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通过招商引资等途径,以“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进行产业化经营,推进水产养殖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

3、加强优良品种选育,提高良种覆盖率。(1)加快水产良种场建设。争取有关部门支持或引导群众建立良种繁育示范基地,通过实验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水产苗种繁育体系。(2)采取选育与引种并举的措施,推进养殖苗种良种化。重点开展洛清江等河流名贵鱼类如光倒刺鲃、黄颡鱼、本地鳖、班鱼等的繁殖驯养。同时有计划地引进优良品种,不断丰富和满足养殖生产需要。通过引进繁养,实现苗种生产供应良种化。

4、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产品质量。(1)推行无公害水产品养殖系列标准。严格按照水产养殖标准组织生产,严格水产品质量标准,确保产品质量安全;严格投入品使用和休药期制度,确保无药物残留;严格执行无公害水产品国家标准,提高养殖业产品质量,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2)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建立优势养殖产品标准化无公害养殖示范基地,带动水产养殖业向无公害化发展。

5、加强和完善水产养殖基础设施和保障体系建设。(1)进一步完善水产养殖水源、电力、交通、场地以及重点项目的设施建设。(2)建立和完善水产养殖保障体系。一是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二是渔业环境监测体系建设;三是病害防治体系建设;四是水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五是服务体系建设。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水产养殖管理制度建设,规范养殖生产管理。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我县水产养殖证制度建设,通过完善水域养殖证制度,切实维护养殖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促进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加强水产养殖苗种生产和流通管理,把好苗种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切实加强水产养殖苗种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种质资源,加强水产品苗种选育和苗种生产经营管理,提高水产苗种质量。一是搞好苗种生产基地建设和管理,确保苗种的规格和质量;二是加强苗种流通管理,做好苗种质量鉴定和检疫,防止疾病蔓延。

(三)抓好试点示范。按照各乡镇养殖特点和不同的养殖区域,扎实抓好试点示范工作。一是抓好池塘、山塘水库“四大家鱼”高产养殖试点示范工作;二是抓好坑塘流水养殖示范工作,培育农民增收新亮点;三是抓好优质水产品养殖试点示范工作;四是抓好大水面网箱养鱼试点示范工作;五是抓好稻田养鱼试点示范工作。通过不断试验示范,总结配套技术,扩大推广面积,整体推进渔业生产发展。

(四)加强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把好产品质量关。鼓励和倡导水产养殖单位和个人发展健康养殖,减少水产养殖病害发生,控制养殖用药,保证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推广标准化养殖,生态养殖,保护养殖水域环境。一是加强养殖用水管理,禁止将不符合水质标准的水源用于水产养殖;二是加强养殖生产管理,严格按健康养殖标准和规范组织生产;三是加强渔用饲料和水产养殖用药管理,严禁使用违禁投入品,严格执行休药期制度;四是加强养殖水产品药物残留的监控,做好药物残留抽样检测工作。

水产养殖产业研究范文6

一、养殖现状

目前,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06万亩,其中海水养殖面积70万亩(包括滩贝养殖),淡水养殖面积36万亩。水产养殖总产量29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11万吨(包括滩贝产量),淡水养殖产量18万吨。在海水养殖中,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和南美白对虾为主养品种,其中中国对虾养殖面积8.5万亩,日本对虾养殖面积12.5万亩,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4.9万亩,对虾总产量19982吨。工厂化养殖面积达到40多万平方米,养殖品种包括:牙鲆、大菱鲆、河豚等。在淡水养殖中,鲤鱼、鲫鱼、鲢鱼、鳙鱼、草鱼为主要养殖品种。全市水产养殖业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大好局面。从以上这些数字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市的水产养殖规模不可谓不大,水产品产量不可谓不高,在农村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可谓不突出。然而,面对这些成绩我们仍需保持清醒的头脑,去发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去研究制约行业发展的矛盾所在。

二、存在问题

第一、养殖结构不尽合理,经济效益增长缓慢

纵观全市水产养殖结构状况,仍以传统的养殖品种占主导地位。海水以“三虾、三鱼、三蛤”为主,即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河豚鱼、牙鲆、大菱鲆、青蛤、文蛤、杂色蛤等。淡水主要是鲤鱼、鲫鱼、鲢鱼、鳙鱼、草鱼等。中国对虾和日本对虾虽然是很好的传统养殖品种,但由于受病害的影响,单产较低,经济效益不稳定。淡水传统养殖品种单产高,总产量大,但由于集中上市,又没有稳定的出口渠道,只靠内部市场消化,市场价格持续低迷,经济效益差。区域优势品种效应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工厂化养殖在我市发展很快,也丰富了海水养殖品种,满足了市场的需求;但水质环境问题、苗种问题、病害问题又成了工厂化养殖发展的三大发展“瓶颈”,制约了工厂化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缺乏产品质量意识,难以形成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

目前,我市水产养殖主要以池塘养殖为主,而池塘养殖大部分采取精养方式,尤其是淡水池塘养殖,放苗密度大,产量高,这样的养殖模式曾给养殖户带来过很好的经济效益。然而由于受到池塘老化、水源短缺、污染加剧及苗种品质退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病害频频发生,在整个养殖周期内需要不断用药,如消毒剂、抗生素、杀虫剂等。有些养殖户为了治疗鱼病,甚至使用一些剧毒农药,如溴氰菊酯、甲胺磷等,而这些药物的长期使用,造成病原体的抗药性增强,进而用药浓度就需不断加大,毒性也越来越大,药物残留严重超标,如此形成恶性循环。这样的水产品流入市场对人类健康将造成危害,存在着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这和我们所倡导的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相违背,并且在国际市场中药物残留也成了水产品出口受限的主要因素,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水产养殖业发展中的潜在风险。

第三、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受利益驱使和不当的宣传导向,有些地区为了追逐短期利益将大片的粮田改造成池塘,进行水产养殖,使当地植被遭到破坏,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不良的后果。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几乎有水的地方就养上了鱼,造成水源严重短缺,养殖环境急剧恶化。养殖环境的污染除了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与生活污染等因素外,养殖本身也会造成水环境污染。成吨、成百吨、成万吨大量的饲料投入养殖水体中,而这些饲料只有20%左右被鱼虾转化利用,其余80%将以不同方式流入水环境中,造成养殖水域富营养化,随着池塘换水的进行,这些被污染的养殖用水排入河流或海域,成为一种新的污染源,影响着人类赖于生存的大环境。水产养殖业本身造成的环境污染不容忽视。

第四、优良品种匮乏,种质状况退化

良种的选择和培育是增产、增效的关键。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使优良品种可显著增加产量。而目前我市的状况是缺乏高产、优质、抗逆能力强的优良品种,种质退化现象严重;养殖亲体或苗种依赖于捕捞自然资源,造成自然资源衰退或破坏。我市的人工选育和遗传育种的研究研究基本上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我市水产养殖品种除极少数进行过系统选育和改良外,绝大多数水产养殖动物都是未经选育的野生种,累代养殖出现了种质退化、杂合度降低、遗传力减弱、生长速度减缓、性成熟提前、品质降低、抗病力下降等问题。实践证明,品种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市水产养殖业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尽快培育出生长快、品质优、抗逆能力强的水产养殖动植物新品种,对于实现我市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三、发展趋势

第一、以市场为导向,养殖结构将不断优化

一是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开发当地传统品种,使之形成规模,形成产业。如我市已经形成养殖规模的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河豚、河蟹等,要把我们的传统优势品种做大、做强,在产品质量上、品牌宣传上加大力度。按照开发一个品种,形成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思路,搞好区域规划和品种结构调整。沿海地区除了发展一般的浅海滩涂养殖外,还要适度发展工厂化养殖和深海养殖,拓展海水养殖的空间,山区水库要大力发展增殖渔业和观光渔业。倡导多种养殖模式并存,以往的高密度、高产量养殖模式,将向低密度、高品质、高效益的自然生态养殖方向发展。

二是要根据市场多变性和多样性的要求,从以生产为中心转变到以市场为中心上来,紧紧围绕市场转。在引进和开发名特优新品种的过程中,一定要考察新品种对当地环境的影响,筛选出适合当地的优势品种,使之能形成规模、形成产业,并有自己的市场。比如我市引进的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罗非鱼等就非常成功。已初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并且具有很好的市场。只要各部门从实际出发,认真考察、论证,在新品种的引进和开发上下大功夫,就能够不断为水产养殖业注入新的活力。

三是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讲究生活情调,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消费时尚。每个家庭在旅游度假上的消费支出较以往有了较大提高。我市旅游渔业资源丰富,各地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逐步发展独具特色休闲渔业,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如交通、旅馆、餐饮等)的发展。观赏渔业作为休闲渔业的宠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城市家庭买个小鱼缸,养点金鱼、热带鱼,宾馆安置个鱼缸放点水草、珊瑚已越来越时兴,有条件的地区发展观赏鱼养殖及其系列产品将大有可为。稳步发展,逐步壮大,形成规模,形成产业后,将形成新的出口创汇品种。

第二、养殖品种不断优化,优质良种逐步增多

一是提高我市水产养殖育种手段的科技水平

在育种的技术手段上,充分发挥经典的选择育种技术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大力发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推动细胞工程育种育苗技术的成果转化,同时,注重其他育种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形成多种技术并举、各有侧重的发展局面。

二是改变优良品种缺乏的不利局面

在选育的种类上,目前应特别注意抓好对虾、扇贝、大黄鱼、牙鲆等海水主养种类的新品种培育工作。在此基础上,逐步开展其它重要种类的选种育种研究。对国外已经引进的名特优种类,如大菱鲆、欧洲鳎等,要强调对其遗传多样性的跟踪检测。对新开发和待开发种类,如石斑鱼、半滑舌鳎等,首先应完成人工条件下的亲体培育和苗种繁育技术的研究,摆脱养殖生产对野生资源的依赖性,在此基础上开展遗传育种的研究工作。

三是加强优良品种培育基地建设

建议由政府投入和企业配套为主,建设区域性的养殖优良品种培育基地,重点做好主要养殖类的新品种培育工作。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与大中型水产养殖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广泛地群众参与的优良品种选育体系。建议由权威领导部门牵头,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一个面向整个产业的水产养殖良种选育计划,按产业发展的急需程度,分期分批分层次实施。合理地调配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的资源优势,把育种变为行业内专家和群众共同参与的行为。

第三、传统渔业将向现代渔业,数量渔业将向质量渔业不断转变

首先要大力推广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坚持“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重点培育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突出的龙头企业,促进渔业增效,农民增收。龙头企业要不断加快科技进步,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经营管理,增强竞争能力。渔业主管部门要对龙头企业、渔业产业化示范区加强指导、协调和管理,促进渔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

其次是提高养殖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意识,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入世以后,水产品市场将更加开放,渔业面临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市场竞争也会更加激烈,对水产品质量的要求将越来越高。以往那种只注重产量,忽视质量的生产理念将被淘汰。从当今水产品国际贸易的特点看,产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最主要的贸易壁垒。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经常以卫生质量标准为由对我们的水产品出口进行限制。如2000年欧盟对我国冷冻虾检出氯霉素超标,从而全面封杀了我国养殖冷冻对虾对欧盟的出口,给我国对虾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为了应对这种挑战,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水产品食用卫生安全管理。首先要全面推行水产养殖标准化,建立一整套符合本地区,又与国际接轨的水产养殖标准体系。二是要加快水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建设,为全面提高水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提供保证。三是依法实施水产养殖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加大执法强制性标准的监督检查力度,引导并提高广大养殖户质量意识,使之能自觉地按照渔业质量标准进行生产。渔业执法部门要积极行动,切实抓好从“鱼苗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多的“无公害”水产品。

第四、养殖标准化体系将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