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的要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证券市场的要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证券市场的要素

证券市场的要素范文1

关键词:证券市场开放; 效率; 风险

近年来,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正逐步加快推进证券市场开放的步伐。然而,证券市场开放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市场开放意味着有利于证券市场发展,吸引国际资本,推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市场开放也有一定的风险性,甚至会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本文就我国证券市场开放可能带来的效率和风险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 证券市场开放的内涵

通常意义上的证券市场,应该是包括构成这个市场的一切要素以及维护这些要素运行的规则和观念的总和。所以,证券市场的开放,当然就意味着其构成要素的开放和维护它运行的制度的开放。

1、表面层次的证券市场开放——结构要素开放。这其中包括了:(1)、证券和相关衍生品的开放,即金融衍生品的不断开发和推向市场。(2)、证券投资者的国际化,即国内外投资者可以方便地出入国境进行证券投资。(3)、证券筹资者的国际化,即国内外筹资者可以自由地出入国境进行筹集资金的活动。(4)、证券中介机构的开放,即国内外证券中介机构也可以方便进入对方的证券市场从事经营活动。

2、深层次的证券市场开放——制度开放。这主要包括了运行规则的国际化和证券市场观念的国际化。

二、我国证券市场开放的效率分析和风险分析

(一)、效率分析

国际经验表明,证券市场的开放毫无疑问既影响着微观经济,又影响着宏观经济。所以,证券市场开放所带来的效率也可分为宏观效率和微观效率两个部分。

1、 宏观效率分析

从宏观角度看,证券市场开放带来的效率无非就体现在它的经济增长效应。那么证券市场的开放到底对经济增长有怎样的促进作用呢?它们之间的传导机制又是如何呢?到目前为止,解释证券市场开放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层出不穷,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帕加诺模型,若将其运用到中国实际也是同样适用。

(1)、帕加诺模型

帕加诺模型(pagano)是现代金融理论中说明证券市场开放促进经济增长机制的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理论模型。该模型以内生经济增长为基础,认为总产出是总资本存量的线性函数:

其中y表示国民经济产出水平,k表示存量资本,a是资本产出率。

假设人口规模不变,并且总体经济只生产一种商品,这种商品可被用于投资或消费(如果被用于投资,每期以δ的比率折旧),则总投资等于:

在一个设有政府的封闭经济中,证券市场的均衡条件是总储蓄st等于总投资it。假设φ比例的储蓄在融资过程中留存于金融体系而没有漏失掉,则有:

根据(1)式,可将t+1期的经济增长率表达为:

其中st/yt是社会平均的储蓄率,设为s,则真实经济增长率g可表示为:

从(6)式可以看出,证券市场开放可以从以下这几个方面促进经济的增长:

第一、增加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比例φ。证券市场最重要的功能是把储蓄转化为投资。在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过程中,金融体系需要资源以维持自身的运作和实现本部门的营业利润,从而实际转化为投资的储蓄比例总是小于1,差额部分以存贷利差的形式流向银行,或以佣金、手续费等形式流向证券经纪人和交易商。当证券市场开放后,由于海外高效率的证券中介机构的进入,竞争的加剧所导致的证券机构降低成本,使得以佣金和手续费等形式表现的储蓄漏出降低(即φ增大了),从而提高储蓄转化为实际投资的水平,促进经济增长。

第二、提高资本边际生产率a。证券市场开放后,可以以四种方式达到这种效果:首先,信息的传播更加公开有效,从而便于收集信息进行投资项目价值评估,提高投资的准确程度;其次,海外投资者的进入也带来了国际化的投资理念,对国内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具有很强的示范引导作用,这种先进的投资理念也有利于提高投资收益即也就是资本边际生产率a;再次,海外券商带来新技术,促使国内券商进行金融手段的改革和金融工具的创新;最后,证券市场开放使投资者处于一个风险更大的环境中,从而可以投资于风险更高但是更具有生产性的技术,这些都有利于提高资本的边际生产率a。

第三、提高私人储蓄率s。帕加诺认为,在证券市场开放之前,由于对利率进行管制,必然导致金融中介机构的低效率,增加它们占用的资源量,这样既会引起储蓄不足,又减少了由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数量,所以一定会造成经济增长率降低。然而,当证券市场开放以后并且随着其开放程度的加大,私人储蓄率s就会增大,一方面因为证券市场开放必然导致利率管制的放开,利率自由化后,实际利率由负变正,储蓄者实际收益提高,就会提高其储蓄水平,另一方面,利率水平的提高,会引起部门间的资源转移,将资本由低效率部门转向高效率部门,这将提高整个社会的投资效益和利润水平,从而间接性的使得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比例φ也增大了。

帕加诺模型从广义上解释了证券市场开放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当我们着眼于中国,具体研究中国证券市场开放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时,还可以运用国际上另外一个著名的模型来进行分析,即双缺口模型。

(2)、双缺口模型

该模型最早由钱纳里和斯特劳共同提出(chenery and strout, 1966),是发展经济学中的一个经典的理论,讲的是如何利用外资来发展本国经济。双缺口模型基本上可以由下列的关系式简单地表示:

以上是国民收入恒等式的变换。其中y=国内生产总值;c=最终消费,i=投资,x=出口,m=进口;s=储蓄。

式(1)表示,国内投资受到s与(m-x)的限制,前者是储蓄(s)限制,后者是进口大于出口所形成的贸易限制或外汇限制。

为了进一步考察外资进入的影响,可以引入经常账户盈余ca。

其中nfi=收益项目盈余(这包括外国直接投资收益汇出),ntra=经常转移项目盈余。为了问题讨论的方便,我们忽略上式中的后两项,即忽略收益项目盈余与经常转移项目盈余。这一处理,不会影响基本结论。于是我们有

我们再引入资本账户(中国称资本与金融账户)ka。显然有:

其中 fr=外汇储备变动。

(4)式表示,储蓄缺口(i-s)可以由资本流入(ka- fr)来弥补。

接下来我们考察中国的外资引进,看是否符合上述的双缺口模型。

衡量是否存在储蓄缺口的一种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对中国的储蓄率与投资率进行比较。这里:

投资率=固定成本形成总额/支出法gdp;

储蓄率=(支出法gdp-最终消费)/支出法gdp

证券市场的要素范文2

关键词:利益主体;证券市场;秩序

一、证券市场秩序的内涵

证券市场秩序意味着按照一定的规范和准则,对证券市场系统进行有效的控制,使市场按照特定的规则运行。证券市场制度提供的正是这种内生的规则体系。证券市场的秩序由市场内的行为主体相互作用而形成,但政府作用比较特别,它可以出现在更高的秩序形成与控制层次上。在一般意义上,市场秩序指依据规则和准则进行控制下的市场运行状态。市场的公平与效率是市场运行状态的主要指标,也是制度规则体系的评价标准。

国内对证券市场效率的实证研究分析,1993年以前的研究数据得出的结论是非市场有效,此后的研究大多支持弱式有效。市场秩序混乱,市场公平和市场效率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市场的运行是在制度的约束下进行的,要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必须从形成秩序的市场主体的行为出发,建立相互制约、平衡的利益框架。

二、利益主体行为与市场秩序的相互影响

证券市场行为主体在相互的交易中会自发形成一种市场状态,可以称为自发秩序。每个行为主体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将拥有的资源投向能获取较高收益的股票,这有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但自发秩序的优势必须在长期和重复的交易关系中逐渐形成。如果交易者的行为预期不确定时,极容易产生机会主义行为,这就会增加市场的交易费用。从长期看,某个市场体系要生存下来,必然能逐渐调节纠正交易机制,取得交易费用上的优势,但要达到良好的状态可能要经过相当长时间,在调节过程中也会浪费巨大的资源。下面从几个主要利益主体行为对秩序的影响进行分析。

1.政府。从证券市场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初步形成看,政府是证券市场制度供给和运行的核心,其他主体大多通过影响政府决策而获利。强势主体(上市公司和机构投资者)能对政府的决策施加较大的影响,但并未能控制政府的行为。而政府过多涉及到证券交易中的具体利益,一是政府对证券市场目前的定位与期望过高,二是政府自身利益和其他市场主体过于密切地混杂在一起。在国内证券市场中,国有性质的主体占据了主要的地位。上市公司中国有企业占绝大部分,机构投资者中,国有企业也占据了重要地位,而媒体更是政府或国有资本主办的,它们的行为在相当程度上正是通过政府整个权力机构发挥了作用,对证券市场的秩序形成与变动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2.上市公司。由于占绝大部分比例的国有上市企业采取的都是增量发行,国有股仍占有控股地位,外部股东无论在控制权还是在信息上,都处于十分不利的状态,公司经理等“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为了获取更多的融资,欺诈发行,虚假信息披露等情况时有发生。由于上市公司都属于利益既得者,其利益主要在一级市场的发行中,而在证券交易市场上,上市公司间难以形成比较普遍的共同利益。而且由于国有上市公司仍然承担了政策性负担,国有企业固有的“预算软约束”弊病也移植到上市公司身上。上市公司的利益一致性不够,难以采取集体行动。但上市公司与政府的利益密切相关,分别对各自的管理部门有较大的压力。

3.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不仅实力雄厚,而且数量比较有限。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规模很大,因此它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也很大,对环境的变动比较敏感。在外部环境中政策和市场景气是最重要的因素,这些因素具有集体物品(它的收益者只是一个局部的集体)的特点。机构投资者通常能够组织起来,争取更有利的外部条件。

机构投资者个体参加争取集体物品(政府有利政策)行动的条件是,它从这个集体物品中获取的收益大于它付出的成本。每个参加者的成本包括行为成本和组织成本的一部分。但集体物品能够为所有投资者共同享用,而不仅仅是付出努力争取的机构。每个机构投资者都希望别人去争取而自己能够“搭便车”。如果努力者分享的集体物品低于其付出的努力成本,它是不会去争取这个集体物品的;如果即使与别的机构投资者共同分享,它从集体物品中获得的收益仍高于它为争取这个集体物品付出的成本,那它有提供的激励。机构投资者的数量较少,在争取能够带来足够大收益的集体物品时,通常每个机构投资者能够分享的收益大于它为集体行动付出的努力成本。另一方面,机构投资者也会权衡不作为的机会成本,在不作为的损失大于作为的成本时,他具有参加集体行动的压力。因此机构投资者经常能够组织起来争取对他们这个群体有利的集体物品,如对政策改变的影响,对政府支持股市的需求,都比较明显的表现出来。但集体物品量总是低于最优水平,因为搭便车者的存在,使得努力者总是无法获得它所争取到的集体物品的全部收益。

4.一般投资者。在国内不规范的证券市场上,受到损害最大的是一般投资者群体,一般投资者的个体力量弱小,更应该联合起来采取集体行动。但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是机构投资者经常联合起来,集体要求某些对他们有利的政策,而一般投资者则是“沉默的大多数”,极少有集体行动来申诉自身的要求。一般投资者参与争取集体物品的条件和机构投资者个体相同:他从集体物品中获得的收益大于他参加这个集体行动的成本。但一般投资者数量众多,任何投资者能够从可能的集体物品中获利都极为有限。而对一般投资者进行广泛组织的成本都极为惊人,除非某个组织的成本已经为它的其他职能承担。一般投资者从集体物品中的获利微小而成本高昂,搭便车的倾向同样广泛存在。他们预期的成本和收益极端不对称,通常没有参与集体行动的激励。一般投资者不能形成有效的压力集团,不利于市场均势的取得,应该在制度上有一个一般投资者保护协会之类的组织,它由某些具有政治、地位要求的个体来推动,同时可提供其他非集体物品,这个组织的真正目的:组织一般投资者,维护自身利益服务。而先例也可以改变一般投资者对争取自身合法利益行为的预期。如对上市公司管理层的失职和违法及中介机构的虚假审计行为,投资者也许有通过诉讼等法律途径来保护自己的意识,但个体能获得的利益有限,而个体在对公司和中介机构的诉讼中又明显处于人财物的劣势,在证券市场现实中,个体诉讼行为也没有取得明显的成功。如果法律的变动使投资者个体有合适的诉讼环境,出现了较为成功的诉讼案例,形成“选择性激励”的效果,其影响可以从个别到普遍,逐步改变投资者对诉讼的收益——成本预期,使更多投资者愿意通过法律途径保护自己,也即成为制度变迁的路径。

三、良好市场秩序的形成路径

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等强势主体群体与一般投资者弱势主体群体的力量极度不平衡,欺诈行为、虚假信息泛滥,操纵市场行为流行,市场规则有向不利于市场长期利益方向发展的趋势,市场的秩序陷入混乱。在此阶段一种比较有效的解决办法是政府的强力介入。政府必须充分尊重并利用自发秩序,但这不意味着政府对制度体系形成与变动的不参与,自发秩序需要通过政府的行为来调节。政府的制度创新应该和市场主体的创新互为补充,要相信在良好规则下的市场制度能够带来社会福利的整体增进。政府确定交易的基本框架和公平原则,在证券市场已经建立起来的现在,应该放宽其他由市场主体自发创新的空间,政府则致力于提升自发创新的层次,消除市场主体创新的外部性,最终形成互补性的制度创新框架。

证券市场的长期利益一是公平;二是效率。自发秩序也许可以提高市场的效率,但自发秩序通常不能带来公平。政府是证券市场中最重要的主体,他供给证券市场制度,调整并维持公平秩序的形成。但统治者也是经济人,他也面临有限理性的制约,且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不能指望政府的制度供给和秩序调节就必然能带来良好的证券市场秩序,增加社会的总体福利。当政府的利益来源与证券市场的长期发展一致时,它的行为会促使社会的进步;反之,它会导致市场的混乱,阻碍良好秩序的形成。这时就要调整政府的收入来源,使得从降低市场交易费用中获得的利益大于从寻租中获得的利益,而且实现这一点,可以削弱个别市场主体群体对政府决策的严重影响或控制,摆脱不利路径依赖。

证券市场的要素范文3

实证研究 (项目编号:HB10XGL021)

摘要:可转换债券作为我国证券市场一种较新型的金融衍生产品,其市场尚处在发展阶段,发行可转债的上市公司大多对可转债的融资风险及其防范缺乏足够的认识,且风险化解能力不足。本文从可转债融资风险的特征入手,通过可转债融资风险与普通债券融资风险的特征比较,深层次分析了可转债融资风险的成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可转债 融资风险 成因分析

目前,学术界对风险概念有着不同的解释,但可以归纳为两种代表性观点:一是风险的狭义定义,即风险是指事物损失的不确定性。二是风险的广义定义,即指事物的不确定性。显而易见,风险的狭义定义没有涵盖事物盈利的不确定性。在经济行为中,风险和收益成正比,所以积极性进取偏向于高风险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而稳健型的投资者则着重于安全性的考虑。风险既可能给活动主体带来威胁,也可能带来机会,这就是广义风险的概念。本文采用风险的狭义定义。

一、可转债融资风险的特征

(一)可转债融资风险的构成要素

可转债融资风险概念的构成要素,是指构成可转债融资风险概念的内涵表述中的显性必要因素。可转债融资风险的本质属性、主体(风险承担者)、风险因素、形成过程、时限期间称为“可转债融资风险概念构成的五要素”。

可转债融资风险的本质属性是可能产生损失的不确定性,亦即可转债融资风险的类别属性。

可转债融资风险的主体即可转债融资风险的承担者,亦是可转债融资企业,或称为可转债的发行者。

可转债融资风险的风险因素,即企业在利用可转债融资过程中,各种难以预料和无法控制的因素。可转债融资风险的风险因素、风险事件和风险结果是可转债融资风险的基本构成要素。其中,风险因素是可转债融资风险形成的必要条件,是可转债融资风险产生和存在的前提。风险事件是由于环境变量发生无法预料和无法控制的变动从而导致风险结果的事件,它是风险存在的充分条件,在整个可转债融资风险中占据核心地位。风险事件是连接风险因素与风险结果的桥梁,是将可转债融资风险由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媒介。

可转债融资风险的形成过程即被界定在可转债的融资过程内,可转债融资过程可分为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发行过程、上市过程、转换股份过程和偿还过程。

可转债融资风险的时限期间即被界定在可转债的融资过程所对应的“一定期间”。

(二)可转债融资风险概念的显性特征

1.可转债融资风险的二元风险复合性――兼具债券风险和股权融资风险的复合风险。由于可转债本身兼具债券性质和股权性质,利用可转债这种金融衍生产品融资时就必然具有债券融资风险和股权融资风险的复合风险。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企业可能丧失偿债能力的风险;二是举债而导致股东的利益遭受损失的风险。

2.可转债融资风险的最终承担者单元性――企业融资者。企业的经营者作为企业所有者的委托人仅仅是所有者经营和管理企业。虽然经营者也要承担一些企业经营失败的风险,但是可转债融资风险的最终承担者就是企业的所有者,或称为企业融资者、可转债的发行人。

3.可转债融资风险的风险成因多元性。虽然可转债融资风险可以分解为债权性融资风险和股权性融资风险,但是引起其风险的因素往往呈现为多元性因素,这里不仅仅是指某种风险因素既可诱使债权性融资风险又可诱使股权性融资风险,更重要的是指往往同时存在多种风险因素诱使可转债融资风险事件,造成风险损失。

4.可转债融资风险的风险过程阶段性。一般而言,可转债融资风险的风险过程,在时空上可分解为四个阶段:可转债的发行风险、可转债的上市风险、可转债的股份转换风险、可转债的偿还风险。四个阶段逐次链接,结点明晰且突出,便于风险阶段的识别及防范与控制。

5.可转债融资风险的存在必然性。可转债融资风险在实质上,最起码在融资起点上是由于企业负债融资而引起。企业如果全部资本都是自有资本而没有负债融资,则不会存在融资风险,可转债融资兼具负债融资的固有属性――负债融资风险存在的必然性。

(三)可转债融资风险与普通债券融资风险的特征比较

债券融资风险是指企业发行债券负债经营后,不能到期及时偿还债务本息或是股东权益受损的可能性。其风险可以分解为两个方面:一是支付风险,即企业收不抵支或现金流量不足导致的不能及时偿付到期债务本息的风险;二是企业未能合理设计财务杠杆支点,致使股东权益受损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即便企业收可抵支、现金充裕,但由于财务杠杆支点不当,也可能使股东收益减少。这可以从下面公式看出: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1-所得税率)+产权比率×(总资产报酬率-负债利息率)×(1-所得税税率)。当总资产报酬率大于负债利息率(负债成本)时,净资产收益率为正,财务杠杆呈现为正效应,即净资产收益率随负债额的增加而增加。当总资产报酬率小于负债利息率(负债成本)时,净资产收益率为负,财务杠杆呈现负效应,即净资产收益率随负债额的增加而减小。此种情况即为财务杠杆支点设计失当,股东利益受损。此时,股票和债券分别作为两种独立的金融产品进行融资,在调整财务杠杆的支点时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措施之一:一是只改变股权值,使资本结构改变以调整支点;二是只改变债券值,使资本结构改变以调整支点;三是既改变股权值又改变债券值,使资本结构改变以调整支点。也就是说,针对债券融资风险而言,可以通过采用三种操作来调整企业的财务杠杆效应的正负方向,以达到调整财务杠杆、控制债券融资风险的目的。

可转债融资与普通债券有所差异。原因是,可转债将债券产品和股权产品合二为一,债券和股权不再独立,无法单独采用上述三种操作来达到调整企业财务杠杆效应的正负方向,控制可转债融资风险。因为,可转债发行以后,到期后是转换为股权,还是获得偿还的本息,将由可转债的持有者而非企业经营者决定。换言之,债券融资风险的财务杠杆支点的控制者是企业经营者,可转债融资风险的财务杠杆支点的控制者是可转债持有者。

二、可转债融资风险的成因

(一)证券市场整体结构缺陷构成的风险

我国目前的股票市场和国债市场迅速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和基金市场发展则相对滞后。这导致市场风险增加,严重影响证券市场的长远和良性发展。股票市场是具有强烈的波动性和投机性的高风险市场,而债券市场的特点是风险低、流动性高、收益稳定。股票市场相对于债券市场过度超越发展,致使投机气氛过于浓厚,加剧了股票市场的波动,造成股价的大幅波动或失控。投资者难以通过证券市场上的投资品种的有效组合来分散投资风险,造成相互制衡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机制缺失。基金市场滞后使得机构大户难以发挥投资基金的稳定市场功能,更加突出了市场的非理性。与此同时,整体结构缺陷所导致的市场风险会呈现随市场结构差距的拉大而愈发突出的趋势。

(二)股票市场结构缺陷所构成的风险

由于投资主体结构、交易品种结构、股权结构和市场层次结构存在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股票市场风险。

一是从投资主体结构看,目前,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结构呈散户主导型特征,而机构投资者的比例较低,一般而言,机构投资者入市资金量大而投资行为理性,更注重投资的安全性及长期利益,更具有较强的风险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散户投资者入市资金量小而投资行为非理性,更注重投资的收益性及短期利益,风险意识淡薄,且风险防范能力弱。机构投资者数量过少致使稳定市场的作用很有限,将导致市场盘口投机有余而投资不足,增大市场波动。另一方面,机构投资者作为一个机构大户,可能由于行为不规范,凭借其特有的资金规模和市场信息,通过操纵市场来谋取收益,这又会助长市场投机的一面。

二是从交易品种结构看,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上交易品种少且结构单一,致使投资者投资渠道狭窄,也使投资者无法通过有效的投资组合来实现风险对冲。这使得我国证券市场由于缺乏风险对冲机制导致定价机制扭曲,导致市场风险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释放而不断积累,进而引发证券市场系统风险。

三是缺乏不同层次市场间的递进递退机制,使得上市公司缺乏进取的动力和竞争的压力,可能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同时,市场结构缺乏层次,会诱导许多劣质公司争夺上市资源,市场制约机制失灵,逐渐累积系统风险。

四是中介机构由于制度性因素的影响与上市公司联手作假,欺骗投资者并操纵市场,股票市场回报率畸高诱导社会资金流入股票市场从事投机炒作,造成整个社会投机心理的恶性膨胀和金融资产价格的暴涨,股市呈现严重的泡沫化,加剧了股市风险。

(三)证券市场自身所蕴藏的风险

证券市场自身的脆弱性以及市场上微观主体运行过程中的非系统性风险恶化,是引发证券市场危机的内部根源。

证券市场自我平衡和自我调节的能力较弱,具有内生脆弱性的特点,这种内生脆弱性首先突出地表现为证券价格的过度波动。相对一般商品,证券资产是一种虚拟资产,其价格变化除了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外,还要受证券市场自身经济运行规律的控制,资产收益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此外,证券价格的变化取决于投资者对未来市场前景的心理预期,而投资者对于未来通常会产生模糊的、不确定的、缺乏可靠基础的认知偏差。因此,证券市场通常面临较大的波动,证券价格的过度波动积累了大量的风险,极易引发证券市场危机。

证券市场的内生脆弱性还与证券市场的运行机制有关。证券价格极易背离市场价值,从而形成证券市场的自我膨胀机制。证券价格往往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但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种滞后性往往会使证券价格与企业的真实价值发生分离,也就是说,当企业实际价值下降时,其用证券价格表示的市场价值并不会立即减少。这一特点也与投资者的心理预期有关,当投资者普遍预期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整体经济将持续稳定增长时,证券市场的购买力旺盛,推动了证券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然而,当经济实际增长比预期要低得多时,受到信心丧失的传导效应以及无力支付的连锁反应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证券市场会出现功能性失衡,市场资金将大大减少,证券资产价格随之迅速下跌。因此,当证券价格与实际价值背离到一定程度时,不得不通过危机的方式来使其向真实价值回归。在证券市场内在脆弱性的循环作用下,市场上不断产生和积累引发危机的能量。由于证券市场的敏感性,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证券市场本身波动或者突发事件或者政策调整的出现,都可能导致证券市场出现结构突变,并引发证券市场危机。

(四)上市公司管理机制不完善引发的信任风险

除了市场本身的因素之外,市场上以上市公司为代表的微观主体在经营管理、财务状况、信息披露和重大投资等方面面临较强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通常被称为证券市场的非系统性风险。

一方面,上市公司质量不佳将使投资者逐渐失去对证券市场的信心,加大证券市场的非系统性风险。上市公司在经营管理、生产和投资活动等方面的重大变化或者上市公司经营不善,都将使上市公司面临经营风险,上市公司偿债能力的恶化以及财务结构的不合理,往往又会给上市公司造成财务风险。当上述风险通过一定数量的上市公司反映出来并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将引发证券市场危机。另一方面,上市公司的不道德行为将给公司股东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尤其在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管理者的行为可能会造成对股东利益的损害。一旦市场上上市公司的不道德行为泛滥,极易造成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信心危机,并最终演变为证券市场危机。

三、可转债融资风险的防范对策

针对可转债融资风险的成因,可以采取如下防范措施:一是优化证券市场结构,降低可转债融资的市场风险。二是规范股票市场发展,为可转债转股打通道路。三是健全证券市场运行机制,提高可转债融资效率。四是强化上市公司治理,提升可转债融资公司的声誉。X

参考文献:

1.王蕾.浅析企业融资风险的成因及防范[J].商业研究,2005,(13).

证券市场的要素范文4

关键词:证券 投资 研究对象

1 概述

当今中国的证券投资学教材,对证券投资的研究对象的阐述较少,国内比较知名作者吴晓裘,赵锡军、李向科等在其主编的证券投资学中都没有对证券投资学的研究对象进行界定和阐述,而一门科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需要在学习中完善,在完善中学习,通过不断地总结和修正,逐步完善这一学科,这一研究对证券投资理论发展和实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证券投资概述

投资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两大方面,直接投资是指各个投资主体为在未来获得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而进行的实物资产购建活动。如国家、企业、个人出资建造机场、码头、工业厂房和购置生产所用的机械设备等。间接投资是指企业或个人用其积累起来的货币购买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借以获得收益的经济行为。一切出于谋取预期经济收益为目的而垫付资金或实物的行为都可以看作是投资。

证券投资是指间接投资,即投资主体用其积累起来的货币购买股票、公司债券、公债等有价证券,借以获得收益的经济行为。证券投资属于非实物投资,投资者付出资金,购入的是有价证券,而不是机器、设备、黄金珠宝等实物。证券投资的收益一般包括股息、红利收益、资本收益、债息收益和投机收益。

证券投资是一种特殊的投资活动,与一般意义上的投资相比,具有高收益性、高风险性、期限性和变现性等特点。

3 证券投资与投机

投机起源于古代,早期的投机以赚取地区差价为主要方式,不同区域对不同种类产品生产与需求的差别性,为投机者赚取买卖差价创造了条件。进入商品社会后,投机范围日趋广泛,它已伸展到生产、流通、金融等众多领域。

投机的含义就是把握时机赚取利润。在证券投资学中,投机的基本含义则是:在信息不充分的条件下做出投资决策,试图在证券市场的价格涨落中获利。而这种价格波动带来的获利时机同样赋予所有的社会公众,并未偏向某种特定的人,但事实上只有少数人把握住了这种机会。少数投机者之所以能够成功,不只是他们熟悉市场的习性,具有丰富的经验,准确的预见力和判断力,更主要的是具有承担风险的勇气。承担较大的风险,赚取高额利润就是投机者根本的信条。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他们往往偏重于通过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以图赚取正常利润的投资行为。

证券投资与投机的区别主要表现为对预测收益的估计不同。普通投资者进行证券投资时,较为重视基础价值分析,以此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证券投机者不排斥这些方法,但更重视技术、图像和心理分析。普通投资者除关心证券价格涨落而带来的收益外,还关注股息、红利等日常收益;而证券投机者只关注证券价格涨落带来的利润,而对股息、红利等日常收益不屑一顾。其次是所承担的风险程度不同。投资的收益与风险是成正比的。普通投资者对投资的安全性较为关注,主要购买那些股息和红利乃至价格相对稳定的证券,因而所承担的风险较小;投机者主要购买那些收益高而且极不稳定的证券,因而其所承担的风险较大。投机者既可能获得巨大的收益,也可能遭受巨大的损失。

证券投资与投机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在程度上有差别。因此要把投资与投机完全区分开来是很困难的。投资是不成功的投机,投机是成功的投资。

4 证券投资学研究的对象

证券投资学的研究对象是证券市场运行的规律以及遵循其规律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决策的综合性方法论科学。具体地讲,就是证券投资者如何正确地选择证券投资工具;如何规范地参与证券市场运作;如何科学地进行证券投资决策分析;如何成功地使用证券投资策略与技巧;国家如何对证券投资活动进行规范管理等等。从学科性质上讲,证券投资学具有下列特点:

第一,证券投资是一门综合性方法论科学。证券投资的综合科学性质主要反映在它以众多学科为基础和它涉及范围的广泛性。证券投资作为金融资产投资,它是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因此,资本、利润、利息等慨念是证券投资学研究问题所经常使用的基本范畴。证券市场是金融市场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证券投资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证券市场运行,证券投资者的投资操作,所以必然涉及到货币供应、市场利率及其变化对证券市场价格以及证券投资者收益的影响。证券投资者进行投资决定购买哪个企业的股票或债券,总要进行调查了解,掌握其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从而做出分析、判断。作这些基础分析必须掌握一定的会计学知识。证券投资学研究问题时,除了进行一些定性分析外,还需要大量地定量分析,证券投资、市场分析、价值分析、技术分析、组合分析等内容都应采用统计、数学模型进行。因此,掌握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统计学、数学等方法对证券投资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证券投资学是一门综合性方法论科学。

第二,证券投资是一门应用性科学。证券投资学虽然也研究一些经济理论问题,但从学科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来看,它属于应用性较强的一门科学。证券投资学侧重于对经济事实、现象及经验进行分析和归纳,它所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证券投资者所需要掌握的具体方法和技巧,即如何选择证券投资工具;如何在证券市场上买卖证券;如何分析各种证券投资价值;如何对发行公司进行财务分析;如何使用各种技术方法分析证券市场的发展变化;如何科学地进行证券投资组合等等,这些都是操作性很强的具体方法和基本技能。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证券投资学是一门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科学。

第三,证券投资是一门以特殊方式研究经济关系的科学。证券投资属于金融投资范畴,进行金融投资必须以各种有价证券的存在和流通为条件,因而证券投资学所研究的运动规律是建立在金融活动基础之上的。金融资产是虚拟资产,金融资产的运动就是一种虚拟资本的运动,其运动有着自己一定的独立性。社会上金融资产量的大小取决于证券发行量的大小和证券行市,而社会实际资产数量的大小取决于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能力和价格。由于金融资产的运动是以现实资产运动为根据的,由此也就决定了实际生产过程中所反映的一些生产关系也必然反映在证券投资活动当中。即使从证券投资小范围来看,证券发行所产生的债权关系、债务关系、所有权关系、利益分配关系,证券交易过程中所形成的委托关系、购销关系、信用关系等等也都包含着较为复杂的社会经济关系。因此证券投资学研究证券投资的运行离不开研究现实社会形态中的种种社会关系。

5 证券投资研究的内容和方法1 证券投资的研究内容

证券投资的研究内容是由其研究对象所决定的,它包括:1.1 证券投资的基本概念和范畴。证券投资过程中涉及许多重要的概念和范畴,如证券(股票、债券等)、证券投资、证券投资风险、证券投资收益等。明确这些概念和范畴,是研究证券投资的前提。1.2 证券投资的要素。证券投资活动离不开一定的条件或行为要素,证券投资者、证券投资工具、证券投资中介等是证券投资的实施要素。它们在证券投资过程中分别起着不同但又不可或缺的作用。研究这些要素,对于准确、全面、深入地说明和理解证券投资运动过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5.1.3 从事证券投资活动的空间。证券投资活动是在证券市场上进行的,而证券市场本身是一个相当庞杂的体系,它由许多分支组成,证券市场的不同部分具有不同的活动内容,并分别满足不同的证券投资需要。只有充分了解证券市场的组成框架、基本结构和运行机理,才能进入这一市场并有效地从事证券投资活动。1.4 证券投资的规则和程序。证券投资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包括法规进行的。作为一种交易行为,它有特定的程序和步聚,制度规定是相当严密的。了解这些规则和程序,是从事证券投资的重要前提。1.5 证券投资的原则和内在要求。证券投资是一种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的经济行为。因此安全、高效地进行证券投资,必须把握一些重要的原则和客观内在要求。按证券投资的客观要求行事,有助于避免证券投资中的盲目性,理性地入市操作,从而增加投资成功的可能性。1.6 证券投资的分析方法。这是证券投资学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证券投资分析方法大致上可分为基本分析与技术分析两大类,而这两类分析方法又分别包含了大量内容,只有努力掌握这些分析方法,投资者才有可能为正确地选择投资对象,把握市场趋势。1.7 证券投资的操作方法。证券投资的操作方法是指实际买卖证券时,在进行投资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市场状况和投资者自身情况、投资目的等选择的具体操作模式、策略与手法。它与证券投资分析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它是在投资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的,是对投资分析结果具体操作的反映。投资者个人的投资目的、条件乃至修养与气质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其操作方法。1.8 证券投资中的风险与收益。风险与收益总是伴随着整个证券投资过程。实际上,实现风险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正是证券投资者追求的目标。因此,研究证券投资中的风险与收益,自然成为证券投资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什么是证券投资风险和收益?它们的构成情况如何?怎样对证券投资中的风险与收益进行度量?如何实现收益最大化与风险最小化?如何优化基于规避风险目的的投资组合等等,证券投资学均需做出相应的回答。2 证券投资学的研究方法

证券投资是一门理论和应用并重的学科,要实现其研究目的并使这门学科不断发展,就必须坚持以下方法和要求:2.1 规范与实证分析并重,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的研究方法。证券投资学要解决繁杂的理论命题并得出科学的结论,不仅要大量地运用逻辑思维,进行各种理论抽象和规范分析,还必须高度地关注证券投资的实践,进行广泛的实证分析。证券投资中涉及大量的技术问题,分析、决策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可能的制约因素,还必须尽可能弄清这些因素对证券投资的影响程度,而这些因素本身所具有的量化状态又可能决定证券投资收益与风险程度的差别。因此,证券投资学的各种结论的得出,都必须建立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运用的基础之上。2.2 强调结论、观点的特定性及适用背景,而不刻意追求其普遍适用性或惟一性。证券投资实践中的情况十分复杂,变数很多,市场走势往往还要受到投机及其他某些人为因素的影响。因此,证券投资学中所给出的结论与观点也只能针对大多数情况或某些情况,有一定的适用范围。2.3 强调动态的全方位分析。证券投资学作为一门指导证券投资实践的学科,不仅要求完善其理论体系,更重要的是要告诉人们如何根据现象的现状和动态,判断事物发展的趋势,提高投资的成功率。

6 结论

不管是证券投资或者投机,都非常有必要搞清楚其研究对象,通过对证券市场投资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分析,笔者总结出证券投资学的研究对象,它是一门研究证券市场运行规律以及遵循其规律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决策的综合性方法论科学。而如何正确地选择证券投资工具,规范地参与证券市场运作,科学地进行证券投资决策分析,成功地使用证券投资策略与技巧等等,对证券投资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崔勇主编.《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考试丛书》[M],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1.

蒲涛.刘险锋主编.《证券投资学》[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12.

吴晓求主编.《证券投资学》[M].(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中国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编.《证券市场基础知识》[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杨大楷着.《证券投资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证券市场的要素范文5

关键词:行为金融;证券投资;后危机时代;投资策略

中图分类号:D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10-0051-02

一、概述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而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投资者日益成长为证券市场上真正的主体,也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的重要力量,其投资行为日益受到关注,投资者投资行为的规范程度对于证券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不过,从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看,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投资的高投机性问题显著,投资过程中还存在着过高的换手率问题,导致整个证券市场频繁波动,“短线为王”成为当下我国证券投资的流行观点。这种投资理念使得投资者心理因素的影响力大大增强,并导致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存在诸多异动。

行为金融源于现代金融理论,近年来,其在指导证券投资方面的作用凸显。实际上,通过对传统金理论“理性人”假说的改造和突破,该理论能够有效解释当前金融市场的非理。行为金融代表着金融理论的发展方向,应用该理论对中国证券市场现状进行分析意义重大。鉴于此,本文将基于后危机时代的背景,对行为金融理论进行梳理,进而分析在该理论指导下证券投资的策略。

二、行为金融的由来及发展

行为金融以应用心理学研究为工具,通过分析金融市场行为,能够更加逼近真实市场行为,应用前景广阔。基于有限理性、有限控制力和有限自利三大原则,行为金融学对金融活动中存在的大量的非理进行了解释,认为人们的认知、感情等心理特征都会倒是市场非有效性。在研究金融市场“特异性”过程中,人的有限理性被引入,通过分析微观个体行为及其心理、社会动因要素,资本市场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可以进行更加有效的分析。

行为金融理论认为,证券市场存在短期证券价格,动力效应、长期市场价格逆转和波动性高等现象普遍存在。随着环境变化,投资者并非总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其后悔、过度自信、缺少反应能力等心理因素往往会导致自身的行为偏差和反常现象,金融市场的“特异性”实际上总是存在。而当前的大量事实也证明,投资者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特征直接影响投资效果。因此,复杂金融市场的研究必须考虑人性的复杂多变性,自此,以投资者的心理因素为基础的行为金融理论体系初步形成。该理论主要基础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认知偏差理论,该理论主要研究人们的经验主义会导致投资错误,复杂问题往往使得投资者存在认识限制,缺少对问题的最优分析,这种直观推断法使人们处理问题能够更加简便,但容易导致失误。二是期望理论,该理论主要基于实验对比,认为多数投资者是行为投资者,且其投资行为并不总是理性的,其投资的效用函数也并非单纯的财富要素函数,也并非完全的风险规避型。三是行为组合理论,该理论认为投资者要考虑整个投资组合而非单个资产的风险决策分析,同时要着重考虑不同资产的相关性。这是现实投资者基本无法做到的。

三、投资策略及注意事项

行为金融学对传统金融学理论进行了改造,对于指导投资实践也有一定的作用。不过,限于理论和实践的差距,其并没有发展为完全的普遍应用的理论。后危机时代,我国证券市场的不确定性相比以前加大,在此背景下,该理论的发展,为后危机时代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策略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主要的投资策略和应注意的要点包括:

首先,从投资策略看,可以采用以下投资策略:一是进行逆向投资。说到底,就是要逆大盘行事。当前,反应过度的心理特征普遍存在,多数投资者过分注重眼前表现,容易产生低估和高估的现象。基于行为金融理论,投资者可以适时买进卖出,通过套利投资来获取收益。二是可以采用动量交易策略,这一策略主要源于对股市中股票价格中间收益延续性的研究。在一定的持有期内,一些股票或股票组合在前期涨幅较好,下期将仍有良好表现,这叫做动量效应。三是成本平均策略。即投资者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购买证券,规避一次性投入的风险。这个策略与预期效用最大化原则相悖,一般收益较差,但实际上能使投资者各期购入股票的平均成本低于股票的平均价格。这种投资策略要求投资者具有一定的投资信心,其投资的益处是风险较小,适用性较广,不管股票价格上涨还是下跌都能进行证券投资。四是时间分散化策略,即进行时间分散化投资。五是垃圾股投资策略。金融危机过后,壳资源在中国证券市场的稀缺性增强,垃圾股公司的价值巨大,该策略可以被纳入投资组合之中。六是行为控制策略,投资者要利用强制力或规划来进行自我约束,这对我国投资者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其次,从投资要点看,基于行为金融理论的证券投资要注意:一是行为金融理论不断发展,其理论指导下的投资策略要杜绝教条化。二是要杜绝对国外现有行为投资策略的简单模仿。考虑到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成熟性,投资者在运用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时要积极探索适应我国证券市场的策略。三是不同投资者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策略。

参考文献

[1] 刘君.行为金融理论对我国股票市场证券投资影响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15).

证券市场的要素范文6

关键词:证券市场;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

中图分类号:D92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1

我国证券市场经过二十年的发展逐渐成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证券市场已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投资场所,也被投资者视为财富的一个重要来源。然而,在证券市场数量占绝对优势的中小投资者竟成为市场中的弱势群体,其合法权益往往受不到应有的保护,投资得不到合理回报,因此,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已经成为我国保证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我国证券市场中小投资者权益现状

1.市场“扩容”过快,给中小投资者带来严重损失。相对国外市场,我国证券市场“扩容”节奏明显过快。美国股市扩容到800只股票,整整用了100年时间,平均每年8 只;香港股市扩容到800 只股票,也用了33年,平均每年24只。而中国股市扩容到800只股票和1200只股票,分别只用了8年和10年,平均每年100只。这种过度的融资规模,必然增加投资风险,危害投资者利益,例如2008年1月21日,中国平安计划再融资1600亿元,更是成为A股大跌的导火索。盲目无节制的大规模融资无疑竭泽而渔,供求严重失衡,引起市场激烈震荡,给中小投资者带来严重损失。

2.信息不对称,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真实。中小投资者进入证券市场,只能通过公开媒体和上市公司报表了解公司,而我国的上市公司有许多靠包装上市,以“圈钱”为目的 ,弄虚作假,隐瞒真实信息或信息模糊不清,投资者难以判断。现今证券市场上普遍存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现象,导致公众对正常渠道信息缺乏信心,小道消息盛行,助长了市场投机性,盲目跟庄,极易进入庄家圈套,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

3.中小投资者表决权难以实现。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过于集中,大股东很容易根据“资本多数决”原则合法操纵股东大会,使股东大会从一个民主投票决策机构变为大股东的利益工具,中小投资者无力与其抗衡,没有话语权。

4.中小投资者无法通过分红获得经济增长收益。据和讯网的上市公司历年分红调查显示:截至2009年3月底,沪深股市有496家上市公司已经连续三年以上不分红,连续9年不分红的公司有107家;连续10年不分红的上市公司有85 家。上市公司不分红或少分红,迫使投资者只能通过反复交易来获取差价,一部分不分红的公司助长了整个市场的“投机氛围”,从而使得股票市场投机盛行,加剧了市场的波动。

5.中小投资者维权难以实现。我国目前的司法程序和诉讼机制,缺乏相应的民事证券机制,更无赔偿标准和执行标准,对证券违规只是以行政手段解决,投资者合法权益无法保证。

二、完善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的思考

1.我国现行法律中存在的问题。法律法规是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最有力的工具。我国的《公司法》、《证券法》、《民法》等法律及一些法规虽规定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有权向人民法院,并要求索赔,但缺乏实施细则,可操作性不大。如损失范围的划定、赔偿金额的计算、举证责任等,法律上都没有划定。例如《证券法》第1条规定:为了规范证券发行和交易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制定本法。《公司法》第127 条规定:股份的发行,实行公平、公正的原则,同种类的每一股份,应当具有同等权利。然而现有法律仅原则确立了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宗旨,缺乏对中小投资者这些弱势群体权利进行保护的具体措施,所以股权平等只是形式意义上的平等,要真正实现实质意义上的平等,法律制度应在这方面作出具体规定,以便于实际操作。

2.完善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确保中小投资者知情权。(1)建立信息公开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有效的信息,使投资者做出准确的投资决策判断,为投资者创造公平的投资环境。(2)建立信息问询机制。通过建立信息问询让公司经营状况透明,提高市场效率,降低虚假信息的效用。(3)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信息披露违规处罚机制。目前低力度的处罚手段,不能有效的增加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违规的成本,也不能起到处罚的威慑力。因此,增加公开谴责的处罚,是增加处罚有效性、保护社会公众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一个重要途径。

3.建立完善的证券监督体系。证券监督体系是对法律体系的有效补充,首先,证券监管部门加强监管的独立性。监管部门根据法律维护市场规则,既独立于行政体系,又独立于监管对象,使其能达到较高的监管标准和监管透明度。其次,建立激励措施,汇集外部市场多方力量,共同监督,减少侵害现象的发生。再次,加强对证券监管者的监督,提高监管的透明度,形成社会公众对监管行为的有效监督、评价和及时反馈。

4.建立完善中小投资者权益司法救治制度。建立证券诉讼机制,保护中小投资者的诉权,使他们在权益受到侵害后能够提起民事诉讼,寻求司法救济。我国法律条文中对投资者诉讼权规定很不完善,具体规定较少,使投资者在权益受到侵害后往往面临着法律上的无助。因此,在我国建立投资者知情权、交易权、分配权、参与权、监督权等诉权的法律体系,在投资者受到侵害后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相关责任主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使其受损利益得到补救。

5.建立中小投资者保险法律制度。建立金融体系内部投资保险机构,是降低中小投资者投资风险的手段,例如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使证券公司向保险机构投保,当公司出现危机或倒闭破产时,由保险公司向投资人支付保险赔偿金,弥补一定损失。

总之,保护投资者权益是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核心,在我国建立和完善各种保护投资者权益的机制和法律制度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季霖.证券市场应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J].理论界,2007,3.

[2]徐芳.我国证券市场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问题研究[J].财会研究,2011,9.

[3]李勇.我国证券市场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制度建设[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