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非遗文化如何传承发扬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非遗文化如何传承发扬范文1
摘要:千年古城苏州,拥有众多文化资源以及自然资源。但在现代城市化大建设局面下,传统文化正在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苏州非遗虽资源丰富,但众多项目发展不平衡。本文着眼于苏州非遗资源整合,从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宣传五个方面,探索打造苏州非遗特色的城市名片的创新性研究。
关键词 :苏州;非遗;城市名片城市名片,反映城市自然、人文、历史、现实,代表城市的形象、气质和品格。
苏州非遗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如何整合非遗资源,打造特色,是当前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着眼于非遗整合的角度,为苏州打造具有特色的城市名片的创新实践研究,为非遗的保护、传承、发展做出努力,也是为了积极响应社科联的“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宗旨。围绕这一思想展开的探索性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一、建设一个非遗数字博物馆:
旨在保护,开创资源共享工程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博物馆正在显现出它与传统实体博物馆不同的强大的功能和价值。数字博物馆容量大,传播快,不受时空限制,更有利于资源整合和资源共享。它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介质的图像、文字、声音、影像和科学数据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收集、加工、保存和管理,从而实现知识增值,规范加工。对于非遗众多的门类和海量资料,可通过网络传播、数据集成等方式进行信息存储和社会平台展示交流,形成博物馆资料综合收藏,使博物馆从传统的“实物展示”转变为现代的“信息展示”,让文物真正走出库房服务于大众,体现博物馆展示、教育和研究等各种服务功能。非遗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将会丰富苏州城市文化建设,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开展对苏州非遗数字博物馆应用领域的可行性研究,通过现代数字技术手段将苏州地区非遗资源整合利用,能及时补充及时更新,并实现共享,打造一个能体现苏州非遗精髓的博物馆,为苏州城市又添一张新的城市名片。
二、建成一个非遗项目传承教学研发的教学体系:旨在传承,开创非遗传承新模式
通过建立非遗研习、传承、教学基地,将非遗项目引入到本地高(职)校,开发为非遗学科课程与非遗特色教学,可扩大受众,培植土壤,培育新时代人才。2007年苏州科技音乐学院首次将地方非遗纳入到正常的课程体系中,此后掀起了一股浪潮,带动一批非遗项目走入了校园。然而,对目前非遗入校园传承普及教育开展的活动,大部分项目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师徒家庭教学的传承方式上,这已经不适合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高(职)校有着较强的科研力量,充分挖掘非遗文化,创作非遗新品,有利于非遗的有效传承。走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之路,将是众多非遗项目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可缺少的一条路径。要针对非遗不同特性,在原有基础上推广非遗入校,分批分级地开展,逐步形成非遗传承研发的网络体系。在本地高(职)校办学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中将非遗传承结合,将有效发挥高校学生这个动态传承群体的力量。因此,加快非遗传承教学网络建设,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
三、加强一支涵盖传承人、工作管理人员、研究人员、志愿者在内的队伍建设:旨在创新,增强非遗活力和创造力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才队伍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工作的关键,也是打响城市特色名片的又一资源。要建立包括非遗传承人、工作管理人员、研究人员、高校专业教师、志愿者等在内的非遗人才库,开展行业交流、技艺理论、研发新品、活动赛事等。苏州政府极为重视保护和发扬本土文化,加强专业机构建设。苏州政府在机构改革过程中,建立了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对非遗的扶持不仅在政策上,还在经济上每年有300万元的专项扶持基金;并对传承人和责任保护单位每年进行考评。政府同时采取积极措施,为传承人开拓各类专项交流活动,让他们走出省市,走出国门,拓展非遗影响。为非遗的传习工作提供保障,积极开展对传承人的政策培训等,让他们及时了解国家和苏州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法规,更好地促进传承工作的开展,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形成一支专兼职的保护队伍。2013年6月,苏州文保办促成建立了苏州首支非遗志愿者团队,以教师、学生、退休人员等为主,首批入选者一半为在校大学生,另一半则是对本地文化较了解的“老苏州”,能够为“非遗”保护提供新的线索。志愿者们将接受免费培训,了解“非遗”特点以及如何进行抢救记录工作,还将对濒危“非遗”进行普查。通过志愿者活动更加促进了社会对非遗的关注,扩大了其影响。
四、着眼苏州本土文化特色,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开拓一条非遗文化旅游特色街区:旨在发展,增强非遗项目行业繁荣,开创苏州特色旅游街区名片
文化差异是诱发旅游动机的重要因素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呈现的独特性、多样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其天生就是重要的旅游资源。特色旅游街区已成为了现代旅游业的又一新亮点。苏州非遗结合区域旅游,目前大都停留在单个或几个项目方面,旅游地分散,路途远交通不便,旅游者很难在短时间内感受到苏州非遗文化魅力,导致非遗的旅游价值远远被忽视了。如何整合非遗资源,对其科学开发利用,利于非遗整体发展,本文认为开拓一条非遗文化旅游特色街区将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加强苏州西北街打造成苏州非遗文化旅游特色街区的可行性研究,对特色旅游街区功能定位做出探究,对西北街商铺现状和西北街独特的优势如地域位置、交通线路、人流状况、文化特点、原住居民等进行分析,对西北街开拓为非遗文化特色旅游街区的框架初步设计,以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延伸文化产业链。
五、编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的文化地图以及各类非遗宣传海报:旨在宣传,开创非遗宣传新活动苏州非遗资源具有在不同区域内相对集中、形成不同分布区的特点。综合苏州地区的非遗项目,制作一张形式精美、内容丰富的苏州非遗文化地图,把世界级6 项、国家级29 项,按照项目所在的区(市)分布排列,做鲜明直观的地图式介绍,尤其是对外省市在宣传上更加有力,更能充分展示苏州深厚的文化底蕴。设计相关非遗项目的宣传海报或宣传手册,形成系列广告模式,争取在苏州各级各类文化活动举办期间,把它作为苏州文化的一张重要名片,通过各类旅游集散中心、互联网络等,免费发放和提供给中外游客,使他们全面了解苏州城市文化的独特魅力。
苏州非遗是人类宝贵的财富,代表了历代能工巧匠的辛勤创作,具有浓郁的地方独特风格。苏州非遗资源急需寻求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来支撑。要积极响应苏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打造文化繁荣、旅游兴盛的现代化苏州”的号召,将非遗资源整合开发,加强苏州非遗的保护传承创新和发展,弘扬吴文化,打造苏州非遗特色的城市名片。
参考文献
[1]柴选.有新意的城市名片[J].新闻与写作,2008(1).
[2]韩之玖.浅析城市形象策划趋势[J].沙棘:科教纵横,2010(5).
[3]肖曾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非遗文化如何传承发扬范文2
关键词:传统;现代;非遗;装饰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繁多,形式多样,文化底蕴深厚,但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仅仅只是被收录进各级非遗名录,对非遗项目只起到了调查和记录的作用,没有很好地进行传承和发扬,使得很多非遗项目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为了进一步弘扬非遗文化,传承非遗项目,如何利用新时期的创新创意设计,将非遗融入现代装饰艺术已经成为当今热门话题。
1现代装饰艺术中的非遗装饰元素以及文化内涵
我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10类: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1]传统手工技艺因其形式多样、具有实际载体、技艺性强、花纹特色明显等多个特点,能与现代装饰艺术很好的融合,强有力的烘托产品内在艺术特色,使产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本文选取瓯塑、黄杨木雕、苍南夹缬、细纹刻纸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手工技艺,根据这些传统手工技艺与装饰艺术的结合层次,将其分为三个层级,并对这三个层级分别进行深入研究,并延伸拓展。
第一层级:技艺搬迁。所谓技艺搬迁即指将传统手工技艺原封不动或者简单整合,将其完整搬迁到现象产品装饰艺术中,实现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产品的第一层级结合。这一层级结合比较简单,主要通过利用原技艺特点,改变其基材、表面形式等方法,实现技艺搬迁。在此基础之上,产品设计者结合瓯塑特点,利用瓯塑油泥自身特性,将图案缩小,将其制作在眼镜架上。设计者可以利用镜架本身镜腿宽度以及金色斜线的位置,在斜线上制作出金色花瓣的感觉,为镜架增添几分优雅,使镜架更具文化底蕴。类似的方式还可以应用到其他传统手工技艺中,如将小面积瓯绣作品、细纹刻纸作品等,采取简单结合的方式,将这些传统手工技艺运用到现代装饰艺术中,打破传统非遗作品宣传方式,使消费者在购买这些产品时,主动了解、认识并接纳非遗文化。
第二层级:加工技巧。传统手工技艺加工自成一体,加工特色明显,产品独特,深受人们喜爱。有些有特色的手工技艺,可以在原有基础上,缩小加工面积、减少加工复杂程度、变化加工形式等,甚至可以将这些不太复杂的手工技艺交由消费者进行判断、选择,根据消费者意愿进行个性化设计和定制,使传统手工技艺和现代产品设计有机结合。第二层级主要在第一层级基础上,通过对手工技艺加工技巧的分析,将这些非遗手工技艺加以转化,将其移植到现代产品装饰设计中,或者结合现代先进的加工设备,体现消费者个性需求,在装饰设计中添加传统手工技艺。
(1)仿黄杨木雕工艺。温州黄杨木雕,作品内容贴近社会,作品造型生动,其刻画的人、物神形兼备,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内容题材大多表现中国民间神话传说、民间风俗习惯中的人物、动植物等,如八仙、寿星、关公、弥勒佛、观音等。黄杨木雕刀法细腻,图案清晰、生动,现代产品设计中,吸收黄杨木雕的加工特点,将其和先进的精雕机相结合,将黄杨木雕这项手工技艺应用到现代产品装饰中。利用雕刻机仿黄杨木雕技艺特点的眼镜产品。
(2)仿细纹刻纸工艺。温州细纹刻纸刀法精妙绝伦,图案线条细若游丝,工整细腻,纤而不繁,手法高超者可以在一寸见方的纸面刻出50条线条,其纹样细若游丝,经过这些刀具打造的经纬格子线,手工技艺者能随心所欲地刻画装饰图案、纹样。眼镜镜腿表面的花纹可以采用镭射加工,能在镜腿金属饰片表面形成很好的一层细致花纹,并且花纹大小不受限制,花纹复杂程度由设计者决定,能很大程度提高本款眼镜档次。同时眼镜销售人员可以通过对这款眼镜特色的宣传使消费者了解这款眼镜的文化内涵,了解温州细纹刻纸手工技艺的特色,增强对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加深消费者对这款眼镜的喜爱程度。
(3)仿苍南夹缬。温州苍南夹缬是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一种在织物上印花染色的传统手工技艺。苍南夹缬手工技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苍南当地广为流传,20世纪初,本地民众婚嫁均会选用当地夹缬技术制作相应织物。2006年“苍南夹缬”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三层级:提炼升华。经过技艺搬迁和加工技巧沿用,非遗手工技艺能在现代加工技术手段之下,实现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并在各类工业产品中加以体现,从而使工业产品和非遗更好的结合,也在工业产品中体现当地非遗文化内涵。在这两个基础之上,提炼升华主要将流传至今的非遗手工技艺中的图案、花纹、加工特点、工艺特点等各种内容加以综合,[2]并将其进行提炼和提升,用现代工艺手法在现代工业产品上得以体现。非遗手工技艺中,很多图案、花纹、颜色、工艺特点等,都和当地民众生活、生产以及风俗相结合,有很强的文化气息在内,如瓯绣、瓯塑、细纹刻纸、苍南夹缬等多种手工技艺,图案以花鸟、山水、人物等为主,制作细腻,图案清晰,颜色鲜艳生动,层次感强,作品效果突出,制作精美。在此基础之上,很多工业产品也吸取这些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特点,结合现代工业设备,将这些优美的图案、花纹提炼升华,结合产品本身尺寸、造型基础等加以应用。
2总结
温州当地非遗手工技艺有着很强地方气息和浓厚的文化底蕴,手工技艺很多都展现了南方手工艺人精妙的技艺和细腻的装饰风格。[3]这些细致、烦琐的装饰花纹和图案,结合现代先进的加工设备,通过简单搬迁、加工技艺搬迁和提炼升华等方式,将温州当地的非遗手工技艺成功转化到现代工业产品中,使这些非遗手工技艺能通过现代产品得到更好的体现,也使非遗手工技艺的精髓在现代产品上得到传承。以非遗为基础,通过现代加工手法设计、生产的现代产品,能使消费者在了解温州当地民俗文化的同时,更好的认识、接纳、传承和推广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更好地认识温州、了解温州。[4]参考文献:
[1] 汪颖.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设计案例研究[J].包装工程,2012(06):6871.
[2] 宗伟刚,段晓昀.黎平侗族童帽装饰艺术研究[J].装饰,2013(03):8486.
非遗文化如何传承发扬范文3
【关键词】文化馆;群众文化;辅导工作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使得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越来越丰富。在省、市等各级领导的培养和支持下,我县把文化馆当做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阵地,积极响应新时代群众文化传承的号召,在群众文化辅导方面,一直坚持着 “面向群众、围绕中心、立足阵地、服务大局”的工作思路,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当成工作的重点,把组织辅导、创作多样化的文艺作品、开展多方向、多层次的群众文化活动,追求群众精神文化的满足为宗旨;把培训和辅导基层的文化骨干队伍作为主体,把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品质作为核心;把弘扬当地特色文化,保护非遗文化当成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积极与县委、县政府的工作相配合,服务大局,全方位的落实公共文化的服务职能。不论是在文艺创作、基础设施建没、群众文化辅导、业务培训,还是在非遗的保护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欢喜可贺的成绩,对推动我县群文建设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尽管如此,仍然与新时代党和政府对群众文化工作的要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对新时代群众文化发展的趋势还不能完全相适应,工作还有待加强。
一、新时代背景下文化馆的作用与职能
(一)群文活动的组织传播职能
文化馆的活动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由政府组织实施的文化节、艺术节等,另一部分是由各个部门自己发动举办的活动。文化馆作为一个地区的文化引领者,当然也要肩负起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提高国民素质、积极开展群文教育活动、宣扬我国国情、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和对外交流的社会文化知识以及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使命,它可以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之适应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需要。
(二)群文的辅导职能
文化馆的辅导职能对群文建设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其辅导职能涵盖了许多方面:宣传辅导、理论研究辅导、组织管理辅导和文化艺术辅导等。还有一些文化馆为了更好的接近群众,感染群众,服务群众,走进乡镇,下基层,为群众开展辅导工作;会举办一些有关文化的辅导班,组织文艺演出、创办有意思的文化艺术的交流活动、开展大型的文艺汇演或是公益性质的活动等。
文化馆的一部分重要职能主要是组织群众文艺创作和开展群众文化理论探讨活动。文化馆要把文艺创作作为文化发展的目标,创作出具有生机和活力的文艺作品,用这些具有艺术气息,内容丰富、感染力强的作品去影响、熏陶群众,是目前群文工作者的任务之一。文艺创作主要表现在舞蹈、曲艺、歌曲、戏剧等方面,它不仅给予了群众文艺表演和文艺演出的优秀素材,还为文化艺术活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文化馆艺术创作职能不单单要注重文艺作品的创作,还要注重与时俱进,只有不断发展不断追寻社会的脚步,才可以使文化得到真正的传承。
二、文化馆群文辅导工作的现状
(一)文化活动众多,辅导较少
大部分文化馆的干部在开展文化宣传工作与教导工作的过程中,往往都比较注重文化活动的开展,忽视群众文化的辅导。虽然文化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文化知识的宣传,但是与群众之间相互缺乏沟通,对大众的文化取向及文化程度没有进入深化的了解。因此,群文活动的开展和文化的辅导两者应该势均平衡,若忽视文化的辅导工作,就会不利于群众文化的沟通以及群众文化的建设。
(二)文化辅导质量问题
文化馆对辅导工作的不重视,使辅导课程出现单一化的教程,辅导人员在进行辅导时没有制定详细的教导内容,最终导致不能深入的开展辅导工作。对群众了解不够,不能够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导致辅导质量的降低,从而也影响了文化馆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文化辅导的质量也体现了群众文化辅导工作的服务质量。因为在文化辅导中其形式的单一化、非专业的要求以及服务态度等多个方面出现的问题,使得群众文化辅导工作的服务水平降低,从而不能够给予群众高品质、高涵养的文化辅导。
(三)个人色彩较强,忽视群众色彩
有很多的文化馆干部在工作重心的把握以及工作安排方面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过分的注重个人的创作工作,忽略了对群众文化的辅导工作。追求个性化的创作和个人色彩的创作很好,但要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展现个人色彩的创作中去,这对于一个文化馆的群文辅导人员来说,就会显得有些不负责任。群文辅导人员在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在工作中怀有一颗负责任的心,积极主动的投身到为群众服务的工作中,把个人色彩与群众色彩相互分配,合理利用时间,为体现文化馆的职能与作用,建设良好的文化环境做出贡献。
三、全面发挥文化馆作用的有效措施
(一)强化群文辅导人员的综合素养
为了充分发挥群文建设的作用,对群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就需要文化馆的管理部门在进行管理时要将和谐社会的发展任务与人员的素养培训相结合,而且在培训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文化精神的贯穿,并要引导其自身的创新和服务意识,从而培养出高素养、高品质、作风优良的人员,从而发挥文化馆的最大效用,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二)加强辅导能力
加强对文化馆辅导能力的发挥有助于群众文化活动的建设。对此,就要求群文的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服务意识,并要满足“一专多能”的群文建设发展的需要。此外,还要根据文化馆内容丰富多样的特点,自身要不断地提升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从而可以为群文活动的开展提供指导性意见,使群众文化活动达到最佳的举办状态。另外,为了使群文建设活动有序开展,需要文化馆在创办活动时要结合乡镇文化一同参与,并促进之间的文艺交流,鼓励群众,从而实现不同文化的宣传,使我国传统的文化内涵得到发扬。
(三)优化职能作用
我国《宪法》在内容完善过程中对文化馆的建设必须坚守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在遵守此项法律的基础上,文化馆就应该清楚明确自身具有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引导主流文化精神和承担社会教育的职能与作用。在实际群文建设开展的过程中应不断提升自身的职能与素养,从而可以使我国的文化精神得到传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付林. 文化馆群众文化辅导工作的深入实践策略[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24:181-182.
非遗文化如何传承发扬范文4
一、规避非遗的过度产业化是非遗保护与发展的迫切要求
非遗产业化作为非遗保护与发展工作中的一种手段与途径无可非议,它为非遗传承与保护提供更为广泛的社会资源供给,甚至是提供了一种自我循环、自我发展的良性造血机制。对非遗产业化的简单否定不符合当前非遗传承与保护的现状、诉求及规律。当期需要规避的是非遗产业化的“越界”问题,即非遗产业化背离了促进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宗旨,走向了单纯发展产业化,以产业经营绩效、产业规模为评价指标的发展歧路,甚至是以稀释、伤害乃至牺牲非遗的物质形态与文化内容来谋取经济利益。比如非遗产业化侵蚀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想与文化内涵,随意曲解非遗的文化典故、精神意蕴等,对非遗内在文化基因及精神脉流造成伤害;随意对非遗进行现代化改造、复制与规模扩容,造成原始非遗物质形态的破坏,把独占性、特色性的非遗手工艺简单扩充为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借扩大影响之名伤害到非遗手工艺技术传承的“命脉”,忽视现实承载量,不设门槛,盲目扩大参观人流量,造成非遗难以承受人流、物流之重;个别非遗成为部分群体“圈养”的“私家庭院”,成为他们举办私家娱乐活动的场所,满足他们浮夸的文化心理,却从本质上改变和诋毁了非遗的性质及价值。非遗的过度产业化对非遗的物质形态及文化内涵造成了直接的伤害,严重影响到了非遗的传承与保护,这已经成为当前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非遗过度产业化问题的解决思路
非遗的过度产业化问题成因复杂。既有文化市场内在发育、产业竞合格局自我调适、文化市场环境自我净化能力相对欠缺问题,也有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非遗研究机构、行业组织等监管与引导不力的问题,它深刻附着了社会经济转型背景下,追求享受、崇尚金钱、利益至上等多元价值观念交错滋长的烙印,是新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进程中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当前解决非物质遗产过度产业化的问题主要有三种思路。一是凭借市场的力量,通过发挥市场的自我感知、自我调适、自我净化、自我发展的功能,实现正向发展力量对非遗产业化进程中越界、过载行为的扭转与规制,并以市场化的机制与手段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调控机制。比如非遗过度产业化中所呈现的简单利用现代工业技术复制特色手工艺产品的问题,虽然在初始阶段可以凭借外在的形式类同获得市场青睐,为机器化生产、规模化发展提供市场空间,但在市场的深度接受过程中,机器化生产过程中所灭失的手工艺技艺对细节的打磨,特殊技法背后所孕育的文化风俗特色因子等越来越会显示出其对非遗产业化的内在支撑力。失去了特殊技艺及文化内涵的“类非遗”“机器化”产品将迅速被市场所排斥。这种市场发展的必然反映及内在规律促使相关企业在非遗产业化进程中更好地注重对非遗传统技艺的继承与发扬,沿着正常的轨道前行。正向产业的力量,市场的无形的手趋导着非遗产业化的方向、质量、内容与速度等。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市场的反映及导向规制效应的发挥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在市场经营主体发现非遗过度产业化的危害并加以整改时,往往已经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后果,这对有些不可复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将面临沉重的代价。同时当前中国正处于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市场经济体制、运行规则等仍有待完善,市场作用的彰显仍需要一个过程,同时在政府行政决策推进非遗产业化的背景下,市场的力量的发挥将受到更大的局限。二是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属性,将其从一般的文化资源开发中区隔出来,放弃市场化运行机制与体制,将非遗产业化严格纳入政府决策议题与监控程序。比如对非遗产业化项目的审核、产业化的方式、规模、运行机制、绩效评价等进行严格的行政规制。依托相关非遗专家、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对产业化的步骤、细节等进行微观掌控,建立常态化的动态监控系统,将潜在的过度化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其优点能够有效掌控非遗产业化的实施路径,深入落实政府对于非遗产业化的政策意图,实现可观、可控、可治,将非遗产业化的风险因素化解到最小。其缺陷是栓塞了市场资源进入非遗产业化的通道,切割了非遗与市场要素之间的关联互动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非遗产业化的实施平台,消减了非遗产业化的内在动力。第三种模式是有限管制与有限市场的结合,实现政府有效指导下的市场运行模式。非遗产业化明显区别于一般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其发展逻辑应该与公益性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具有内在的“耦合性”。即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市场要素的引入、市场动能的激发、市场环境的营造、市场空间的拓展,但必须将市场严格纳入到政府调控的范围中,紧紧围绕“有助于非遗传承与保护”的议题,隔离反向作用因素,确保所有市场功能的发挥都服从与服务于这个主题。将市场从“主导力”、“指挥棒”的角色转化为“要素与资源的供给平台”,最大化地发挥好“计划”和“市场”两种方式、两种手段的功能与作用。当前,第三种模式是有效规避非遗过度产业化风险,趋利避害,实现非遗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三、非遗“过度产业化”的治理原则及治理机制
一是即行阻隔原则。非遗产业化和其他产业发展一样,经历产业成长与发展的过程,具有自我发酵、自我延伸效应,产业发展进程中涉及面广、影响力大,有些非遗项目在产业化进程中还涉及到较大规模的基本建设投入,涉及产业整体定位及对外形像建构等。面对非遗产业化进程中的越界行为,不能采取渐进性阻止或者包容性处理的办法,防止越界行为的持续发酵、不良产业效应的持续延伸,甚至以既成事实的方式,将过度产业化变为合理化、常态化。对非遗过度产业化行为,必须本着社会效益至上、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至上的原则,立即采取法律、行政、经济等综合措施加以果断制止,不留任何越界行为的后续施展空间。
二是综合处理原则。非遗产业化与区域旅游及文化市场的开发密切相关。非遗开发热,非遗过度产业化同样会累及服务业中介体系建设及配套环境营造、土地供给及文化投融资权益保障乃至基本建设的布局设计等,涉及多种要素、各个环节。所以在非遗过度产业化的治理中,必须始终坚持综合处理的原则,着眼全局,有效平衡非遗产业化所涉及的资金投入、土地使用、人员用工等方面的问题,尊重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兼顾各个群体的利益,努力形成一揽子的解决方案,使问题的解决与各个利益主体人接受度紧密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尤其要强调的是,综合处理原则的建立旨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全局层面把握关键与疏通矛盾,形成整体性的解决方案。它并不排斥在具体工作推进过程中,按照从易到难的原则,建立梯级推进的路线图。
三是区别对待原则。非遗产业化项目存在多种形式,非遗过度产业化危害性质与程度也存在明显差异。要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对于严重损害文化古迹、文化遗存、恶意曲解乃至低俗解读非遗文化内涵的行为,要在立即制止的同时追究有关当事人及领导的责任,并责令其澄清影响,最大限度地恢复原貌,减少损失,要严格禁止出租非遗场所举办会所、从事商业活动行为。对于一些复制非遗历史古迹、借用非遗品牌,机器化、规模化生产“类”非遗产品的企业,则要严格规制其产品宣传界限,向受众讲清其产品性质,避免“类非遗”产品的蜂拥消减非遗的文化内涵、折损非遗的品牌效应。对于一些游离在合理“产业化”与过度“产业化”临界点的经营行为,要积极加以引导与管理,防微杜渐,花最小的代价避免问题的发生。
在非遗过度产业化的治理中,要建立相关职能部门联席工作机制。通过召开联席会议或者协办抄告单的方式。由政府文化部门牵头,国土资源、财政、人力资源及劳动保障等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协商解决非遗过度产业化所引发的问题,兼顾彼此工作内容与节奏,提出系统化的解决方案。文化部门是治理非遗过度产业化的主体,负责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做好非遗过度产业化的跟踪、监控、治理及善后各项工作,具体可以责成文化部门某一职能处室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承担该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