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范文1

《课标》指出:“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语言与思维的统一发展。”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就必须发展学生的思维,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抓住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就是抓住了学生智力发展的关键。这还告诉我们,思维离不开语言,它和语言是不可分割的联系着的,它们的关系是表里关系――没有思维,就根本没有语言;没有语言,思维也就无法表达。可见要完成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就离不开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因为学生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才能自觉地运用所掌握知识、技能去进行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由此及彼地掌握和学习新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因为当今社会迫切需要会思考、会创造的人才,来适应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在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让学生学会思维(即学会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谈谈在教学中的体会。

一、破题设问,诱导思维

文章的题目,就小学语文教材来看,有的是中心,有的是主要内容,有的是主要人物,也有的是事件发生的地点等。根据这些特点,我常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审题,明确题意。学生在阅读中带着这些问题去自学课文,从文章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使学生积极动脑,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金色的鱼钩》一文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根据题目,你能设计出哪些问题?在学生纷纷设计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归纳综合:这是一个怎样的鱼钩?课文是怎样把老班长和鱼钩联系在一起的?为什么一个长满红锈的普通的鱼钩在作者心中却是那样珍贵?为什么鱼钩会闪着金色的光芒?对此,老师不急于求解,而是设下悬念,进一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进一步深入思考,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要完全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金色的鱼钩”到老班长“金子般的精神”,学生领悟得非常深刻。

从上述问题中不难看出,学生要从课题中提出这些问题,必定要与以往经验联系起来,经过一番思考、分析才有可能做到,这些问题是读懂文章的关键。学生弄明白它们有的要联系时代背景,有的要联系当时、当地的情况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思考。这样围绕课题设计问题,久之,不仅让学生从中学会怎样读懂文章的方法,而且让学生明白在今后写作过程中,如何审题,如何考虑周到,更主要的是教给了学生思维方法和思维方向,使之思维得到锻炼和培养。

二、抓关键词、句,启发思维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常注意到抓文章的关键词语和重点句子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启发学生的智慧。这就是注意到了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传授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

1.扣住课文的关键词,设计问题。我在设计《索溪峪的“野”》第一自然段时,抓住“野”一词提问。谁野?野在课文中分别是指什么?山野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水野?动物野?游人野?再抓住“返璞归真”提问:什么叫返璞归真?为什么说人们在索溪峪里“返璞归真”了?举文中例子说明。让学生真正地领略到索溪峪独特的美景,以及人们畅游于大自然时那种愉快的心情。

2.抓重点,设计加深领会文章内容的问题。例如我在教《白杨》一文时,抓住文中最后一句“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设计了这样一连串问题加深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先设计爸爸为什么陷入沉思?接着进行一个跳跃,为什么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的是什么?“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指的是什么?最后回到学生身上。根据刚才的分析,说说读完全文后给你什么启发教育。

从上面两点的实际教学工作中的整合,说明了好的课堂提问设计可以诱导学生思维逐步地加深。这样既与课文的叙述相联系,又与时代背景相联系,不仅学生对文章加深了理解、掌握,还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更主要的是在注意了文道结合的同时,又对学生进行智力所及的逻辑推理,全面考虑问题的思维训练

三、拓展想象、发展思维

想象是储于大脑中的表象重新组合意象的过程。想象的触觉伸得越长,它所唤起的意象就越丰富,在阅读教学中,积极诱导学生想象,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述能力,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学生的智能发展。

1.根据情节,合理构想。在阅读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的能力。课文中有不少成为我们想象好所在,而这又往往能激起学生探求的兴趣。如《再见了,亲人》中作者省去的朝鲜大嫂怎样由受伤到伤好这一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补充想象,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加深对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的理解。

2.配合插图,展开想象。课文的插图大多是与课文的重点部分配合的。教学中我们应注意配合重点内容,充分用好挂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合理想象,促进学生对文章全面、深刻的理解,活跃学生的思维。如《少年闰土》中,我引导学生细致观察课文插图,画面上的景物及闰土的神情、动作,体会农村生活的神秘动人、闰土的勇敢机智以及看瓜刺猹的紧张、惊险。同时要求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想到的用自己的语言有条理、有顺序地把它说出来(叙述)。这样把图文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和语言统一起来,启迪学生的形象思维。

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范文2

【关键词】 阅读教学;思维训练;想像力;逻辑思维

“读书贵思”这为历代教育家所首肯。阅读离不开思维,思维是阅读的灵魂,阅读教学就是通过思维训练来养成学生乐思的习惯和善思的品质。正如新大纲所说: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下面,以《捞铁牛》一课为例,谈谈我是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思维训练的。

1 文字入手,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思维训练凭借有两层含义:①指教材中所蕴含的可作为思维训练对象的文字材料;②指学生阅读过程中容易激发出思维火花的突破点,前者为导火线,后者为引爆点,两者的有机结合,就会在学生的思维场中发生一场场大裂变,就可能循环往复地推动思维次第发展。而前者,文字材料教材中无处不在,关键是教师对之合理取舍和精心设计,使之成为有趣、有味、有意义的形象,起到导火线的作用。

在教学《捞铁牛》一课时,我首先抓住课文的具体数字,帮助学生产生疑问,重现当时的情形。每只大铁牛重约一万三千多斤(资料)。此时,又全部陷进河底的淤泥里,当时的科学技术并不发达,完全要靠人工,这样笨重的大铁牛,谁能搬,挪得动呢?然后,我抓住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想象,使学生在阅读中入情思维,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如:我让学生理解“议论纷纷”一词,并问学生,人们为什么在那里议论纷纷,而不是下去打捞铁牛?借助这一词进一步体会,想象出打捞铁牛的艰巨。顿时,人们那种束手无策,无计可施的样子出现在学生们的脑海里。

这样坚持训练,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头脑里会出现丰富的表象,能借助于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旧有知识理解文章字里行间的意思,慢慢地有了语感,养成对词语想像思维的习惯,从而受到文章的感染。

2 渗入文本,严密学生的逻辑思维

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四年级的学生不能满足和局限在形象思维的训练上,必须不失时机地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帮助学生顺利地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常常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提炼和概括等思维活动。比如,在进行第二段教学中,我让学生找出每句话中的动词,并且把主要动词写出来,然后,每句话用填空形式概括主要意思,于是,“潜水摸牛”,“备船装沙”,“拴船搭架”,“潜水拴牛”这四项准备工作清晰而简明地出现了。这样,既便于学生在大段大段的文章中抓住重点,又容易记住,在形象思维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

更重要的是,还要结合课文的学习,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理解文中“文”,词中“意”,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如第三段“拔铁牛”的过程,启发学生在直观演示(课件)与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出:正是因为把泥沙都铲到黄河里去了,所以,船身慢慢地向上浮;因为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所以,拴住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因为绳子越绷越紧,所以,把陷在河底淤泥里的铁牛一点儿一点儿向上拔。以上句与句之间的因果关系,前面的话是原因,后面的话是结果,而这个结果又成为下句话的原因,就这样发展、变化,最后的结果就是: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就这样,既加强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了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又使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进一步得到了锻炼。

3 设问求索,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敏和深刻性

训练思维的灵敏性就是训练思维的速度,使学生的反应更加迅速。思维的敏捷与记忆、联想等能力的强弱,与听说读写的熟练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各种类型的思维训练都应有速度的要求。比如搞快速阅读、快速默词、快速听写、快速背诵、快速反应的训练,既可增大阅读的信息量,又可使大脑反应更加灵敏。

我在课堂上常常对学生的读书和活动限时,颇有智力竞赛的味道,促使学生产生抢答的积极性。如《捞铁牛》中,上面分析完句与句之间的联系是因果关系后,让学生先说结果,后说原因,把句与句的联系说出来。学生积极思考,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样限时完成某项学习活动,学生一是有积极性,有争先恐后和取胜心理。二是促使他们抓紧时间积极思维,各种感官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有助于培养他们思维的敏捷性。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就要帮助学生在大量感性材料基础上,经过思维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通过提炼概括抓住事物的本质。如在进行“准备工作”教学时,我设问求索,为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按原文填空:

()的木船,

()的绳子,

()的木料,

()地拴住铁牛。

学生完成后,我问学生为什么要用“很大”的木船?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内容说出原因。大部分学生只说出因为铁牛笨重,要用的船必须力量大,而只有大船力量才能大,而没有想到那么重的铁牛,也有一定的高度,把它全部拔上来,船身也得有一定高度,否则的话,就不能把它全部拔上来,而只有大船,船身才能高。这样,通过求异思维,使学生的认识深化,从广意上体会到和尚做的准备工作是经过了周密的考虑,细致的安排,是有科学性的。

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范文3

关键词:初中现代文 阅读教学 思维训练 层次性

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把握现代文认知性阅读思维

认知性阅读思维,是指运用已有的基本知识阅读文本的一种感性思维,它是通过视觉来感知和辨认文字的思维过程。认知性阅读思维主要表现在:第一,可辨认文字,通读全文,把握句词、语法、修辞;第二,大致了解课本大意;第三,可梳理课本故事情节;第四,可依据文中注解,回答部分问题。认知性阅读思维却是阅读思维中的最低层次。认知性思维训练的关键在于能够通过对字词的理解、推敲出词语在特定的语境殊的含义和深层次的信息。如,《孔乙己》中鲁迅先生描写孔乙己是“ 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站着”、“穿长衫”、“唯一”三个词学生很容易理解, 然而,这暗示了什么深层次的含义?那就是主人公孔乙己的迂腐和穷酸。睿智的教师通常在认知性阅读教学阶段并不会要求学生长时间停留在对字词的理解和记忆上, 而是训练学生透过字词的表面含义去挖掘内在本质的思维能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是训练认知性阅读思维的基本方法。比如,学习鲁迅的《故乡》,先让学生初读全文,用一两句话概括故事内容。然后分析段落结构,理清故事的发展方向,提高思维能力。第一部分(1―5段):交代“我”回故乡的时间、地点、原由。第二部分(6―77段):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这一部分主要写故乡人物特征变化。第三部分(78―最后一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心情,表达了“我”对新生活的美好向往。最后的结尾富有哲理性,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二、关注焦点,抓住脉络,把握现代文理解性阅读思维

关注焦点,抓住脉络,也就是抓住重点、难点,掌握文章的脉络线索。理解性阅读思维是指在认知的基础上对课文中心内容和思想主旨进行把握,是认知性阅读思维的深入发展, 是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它主要体现在能够领会文章主旨、作者的意图。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联想、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去引导学生把握阅读材料内在联系和本质内涵。

要把握课文中心内容,务必得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教师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要弄清作者写作意图,关键的一步便是引导学生观察作者思路的发展变化。比如情节的跌宕起伏,人物的特殊心理等等。这些变化之处都是作者思维层次的集中体现,把握了整体感知,便容易弄清作者前后思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全文。如,戏剧《威尼斯商人》安排了三条线索:鲍西娅选亲,巴萨尼奥选中铅匣子,与鲍西娅成婚;罗伦佐与夏洛克女儿杰西私奔;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为了帮助好友巴萨尼奥,向高利贷者夏洛克借款三千元。这三条线联系到一起,围绕焦点“一磅肉” 要不要“照约执行处罚”,双方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对决,冲突愈演愈烈,最后出现了扣人心弦的转机性冲突,决定了胜败。夏洛克上场前,从公爵与安东尼奥的对话中便交代了夏洛克的阴险、凶恶、自私的面目,渲染了审判前的紧张气氛,预示着一场激烈冲突的到来。夏洛克一上场,激烈的交锋立即开始,而且越来越强烈。剧本通过公爵、巴萨尼奥、葛莱西安诺三人从开始的劝说到后来的辱骂,态度一个比一个严厉,夏洛克也不甘示弱,反驳也越来越激烈,而且占尽上风,把故事情节推到了。就在戏剧冲突发展到不可开交,所有人几乎崩溃时,鲍西娅上场,故事出现了转机,她抓住了“割肉不许流血,割一磅肉不能相差一丝一毫”的条约漏洞,用欲擒故纵的办法,一步一步地将夏洛克引向自己所设的陷阱,使夏洛克陷入绝境。坏人终于尝到恶果,而在这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夏洛克这个残忍、狠毒、贪婪的剥削者的形象,也被生动鲜明地勾勒出来,鲍西娅的聪明才智、勇敢沉着的人物性格特征也得以充分体现。这种曲折有致的情节安排,真正显示了作品的艺术水平,它既反映了作者思维的阶段性,又反映了作者思维的连续性。如果学生对这些曲折之处理解透彻了,作者的思维方法也就把握了,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便很容易找到。

三、点睛勾勒,恰当评析,把握现代文评价性阅读思维

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范文4

关键词:阅读教学 ;探究辨析;思维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听、说、读、练的全过程,通过思维训练带动语言训练。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如下:

(1)提问导读。例如教《十三岁的际遇》时,开始进行这样的谈话:什么是际遇?(生:机遇,时运……)课题中十三岁的际遇是什么呢?这个问题的提出,很快地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带着问题去研读课文。发现疑点是学生读书的起步阶段,引疑之后,教师要相机疏导,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

(2)辨析词语。把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换成另一个词表达,让学生分析、比较,激发其思考的兴趣。如《多收了三五斗》一文中有一句:那些戴旧毡帽的大清早摇船出来,到了埠头,气也不透一口,便来到柜台前面占卜他们的命运。学生知道这里的“透”是喘一下气的意思;“占卜他们的命运”是指询问米价。我进一步追问学生,如果把“透”换成“喘”,把“占卜他们的命运”换成“询问米价”,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通过辨析,学生明白原句反映了农民丰收后心中很不踏实,是捏着一把汗去问米价的,所以“气也不透一口”像“占卜”一样,关注他们的凶吉祸福。

(3)创设情境。努力把课文中描写的人物、环境变成可以感知的直观形象,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学《蔚蓝的王国》一课时,通过画面、音乐、语言的描述方式把那种优美的情境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让学生如临其境,通过眼看、耳听、口诵、心思,学生陶醉在屠格涅夫营造的蔚蓝梦幻的意境之中,展开联想,激发思维,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模仿课文中的典型人物的言行来创设情景,给学生以强烈的刺激,以激发其求知欲。

(4)分析综合。对一些基础知识,应采用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基本思维过程进行教学。如教《天上的街市》一课,讲事物和联想时,我边提问边板书,“远远的街灯亮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这里的第一个明星,第二个街灯是诗人看到的吗?(板书:联想)这些联想是看到什么才产生的?(板书:事物)诗中用来联想的词是什么?(板书:好像)

教师通过这些具体内容,讲清了什么是实实在在的事物,什么是联想,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以及事物加联想的作用和常见的形式。接着,又要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写由事物引起联想的句子,使概念具体化。

(5)步步探究。如教学《孔乙己》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孔乙己叫什么名字吗?”我话音刚落教室里顿时哄堂大笑,既而教室里逐渐安静下来了,接着就发现少数同学窃窃私语,互相讨论。不一会就有几位同学纷纷举手回答:“孔乙己没有名字,只知道他姓孔。”接着绝大多数同学都说孔乙己没有名字。于是我立马抓住教学契机又提出第二个问题:“孔乙己作为封建社会的一名知识分子和丁举人一样都是读书之人,只是由于他屡试不中,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最后却落个穷困潦倒的悲惨结局,以致连个完整姓名符号也没混到,这一切说明了什么?”这一连串的提问,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步步探究,激发思维,最后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文章的主旨。

(6)揭示规律。规律应具有指向性和层次性。规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起作用。比如,写人的文章常有一些语言反映文章的中心和人物的思想。这些语言,句子短、意义深,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去捕捉、思索。

(7)大胆质疑。指导学生质疑,能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陶行知先生曾编了一首诗:“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者不会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如我教《我的叔叔于勒》,一开始不少学生提出:为什么课文对于勒有那么多不同的称呼?我启发学生自己读书分类找答案。

(8)求异思维。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发散——集中——发散——集中”,教师逐层深入地思维引领,可以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有价值的答案出现的概率就愈来愈大,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向独特性和创造性方面发展。

黑格尔说得好:“没有人能够替别人思考,正如没有人能够替别人饮食一样。”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探求阅读教学规律,摸索阅读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但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有一点是不可忽视的,那就是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这是一个难题,还有待我们在教学中进一步摸索探究。

参考文献:

[1]李群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浅探[J].教学

与管理,2012(3).

[2]龙家成.谈谈创设情境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范文5

一、思维训练意义

高中生处于人生成长的重要时期,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模式,能够为其日后自主学习奠定基础。教师在讲解论述类文本时,通过引导学生对作者观点进行反驳,然后深入到文章学习中,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且能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1]。论述类文本与高中生思维发展特点相符合,高中生通过对该类文本的学习,能够使得自己的思维更具逻辑性,从而更加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文本输出。

二、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中思维训练措施

(一)教师鼓励质疑

高中阶段是语文阅读的转折点,由教师教学转变到学生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中要占据主体地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散思维,而后参与到阅读教学活动中。对于质疑,可以通过反向和对比两种方式进行。学生能够根据标题与论点,进行反向质疑,然后通过对作者观点的反驳,随后将文中的论点更好地表述出来,促进学生思维与阅读能力的发展。对比可以体现在修辞、思维方法多个方面。如在《拿来主义》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对文中的“破”和“立”进行分析,谈谈如何对待优秀的外来文化。经过比较,学生能够辨证地看待文化,针对优秀的外来文化,我们可以积极占有,而针对固有的传统文化,我们要留下精华。此外,教师在阅读教学后,让学生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见解,如“针对拿来主义思想,还适用当今社会吗?”在问题的引导下,能够实现对学生思维的纵向挖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

(二)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新课改背景下,学生主体性受到了关注。因此在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筛选和整理,选择富有时代性、文化性的课外读物,如《读者》、《书屋》、《散文》等,或者当代散文家作品等,从中汲取更多“养分”。为了提高阅读有效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师要向学生传授阅读时,需要注意文本的中心论点及分论点,并通过摘抄、批注等方式积累知识,以此来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实现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单纯依靠教材上的内容难以达到良好的思维训练效果。教师要积极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和提炼哲学观点,从而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三)传授思维方法

论述类文本是用论证作为主要表达方式的问题形式,通过现有事实判断和推理,最后形成逻辑思维。思维过程建立在一定规律基础之上,无论哪种思维,其基本规律都占据着关键位置[2]。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将思维基本规律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探索规律,使得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概念,并利用概念推理出问题的结果,促进学生能够利用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利用求证、求同、求异等方式进行思考和论证,向学生传授多元化方式,学生根据问题特点合理选择方法,能够快速得出结论,逐渐将知识内化到自身思维当中。此外,教师作为教学的重要主体,其教学习惯会影响到学生。所以教师要保持冥思习惯,思考问题的根本,引导并鼓励学生也能够积极参与到思考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论述类阅读能力。

结论:根据上文所述,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现代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别,在学生现有认知能力基础之上,鼓钛生质疑,并根据已知条件推理出结果,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论点,并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思维方法,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由形象思维朝着抽象思维转变,使得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汲取更多知识,不断提升自身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兰春寿.基于思维过程的高中英语文学阅读思维型课堂教学架构[J].课程.教材.教法,2015,(12):82-89.

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范文6

语文素质的提高是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中心目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增强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本文试从两个方面对阅读教学中语文素质的培养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明确训练目标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反复强调:“有效的教学始于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实践证明,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属。所以我们进行素质教育时,更要以制订明确的、恰当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为首要条件。阅读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语言文字的阅读能力,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思维训练和渗透思想教育。

《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的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语言文字理解内容,懂得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写”,这是阅读教学的起点;二是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再认识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情意的规律和方法,懂得课文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这是阅读教学的终点。因此,要统观全篇,以确定训练目标,要按照新课标对年级的要求,按作者的编写意图、本册教材的内容和课后作业提示与学生实际确定训练目标。训练目标的确立要准确、科学、鲜明、突出;确定训练目标时要注意连续性和阶段性,按新课标要求,系统把握好每项训练的“点”和训练的“度”,使训练要求到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确定四项训练目标:①读的训练,通过范读和自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和篇章结构特点。②段的训练,重点讲解第2段,结合课后第2题理解作者如何按四季的顺序分别描述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并根据段的特点进行分层的训练指导。③句子的训练,结合收尾两个自然段中的比喻句和课后第3题进行指导,学习作者比喻手法的运用及用准确的词句生动形象地描写事物的方法。

二、注重训练方法

语文教学目标必须通过训练来实现,每节阅读课都应以文字为主线贯穿始终。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从广义上来讲就是“字、词、句、段,听、说、读、写”。听、读训练旨在提升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主要解决“怎么听、怎么读”的问题,老师要在听读训练中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吸收说、写训练所需的营养。说、写训练旨在提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主要解决“怎么说、怎么写”的问题,要在说、写训练中指导学生恰当运用听、读训练中所获取的材料和方法,把握听、说、读、写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设计训练方法,使之有机结合,互相渗透。

1.训练方法要讲求科学性

训练方法、程序要符合小学生认识事物、学习语言的规律,要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理解到运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因此,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训练步骤。如在单元教学中,讲读课文是示范篇,担负着“揭示规律”的任务;读写例话是桥梁和纽带,担负着指导读和写的任务。只有在讲读课文的教学中抓好重点训练项目,总结出方法规律,在二、三类课文的教学中才可能将以上知识巩固运用。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规律、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应将读与写有机结合,在教学方法上采取顺序组织教学的方法。实践证明,这种变序教学法比常规的顺序组织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的效果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