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的日常护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婴幼儿的日常护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婴幼儿的日常护理

婴幼儿的日常护理范文1

【关键词】  免疫注射;体格检查;配合程度;婴幼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们的儿童保健意识逐渐增强,对儿童健康体格检查日益重视,按时带婴幼儿到儿童保健门诊体格检查的家长越来越多。而由于我国计划免疫工作的加强,婴幼儿每月都有计划内计划外疫苗接种。家长工作繁忙,常常想把孩子带到医院后,把体格检查、预防接种等都集中在一起完成。以至于婴幼儿在接种疫苗时所产生的疼痛、恐惧心理一直延续到体格检查时,影响了婴幼儿的身心健康,也影响了测量数据的准确性。笔者对582例的婴幼儿在接受预防接种后,进行体格检查过程中的配合程度进行观察分析,找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09年2月16日至5月30日在我院儿童保健门诊进行体格检查的2岁6个月以下婴幼儿。

1.2 方法

1.2.1 操作方法 由专人对接受预防接种后的婴幼儿按婴幼儿体格检查测量要求对婴幼儿进行头围、胸围、体重、身长的测量。按年龄<6个月,6个月~1岁,1~2岁6个月分为3组。1.2.2 评估方法 在接受体格检查时表现为哭闹、手足挥舞、拒绝躺下,不让医务人员测量为不配合。

2 结果

见表1,2。干预前后婴幼儿体检配合程度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表1 不同年龄婴幼儿配合体检情况 表2 不同年龄婴幼儿配合体检干预前后配合程度分析

3 讨论

免疫注射过程对婴幼儿是一种不愉快的经历与感受,而婴幼儿对疼痛刺激的反应更为强烈。由于儿童的认知、语言表达和发育水平不同,各个年龄段儿童发生疼痛时表现也有所不同。可受年龄、应对方式,父母对疼痛的反应,过去疼痛的经历以及文化背景,教育方式等影响,因而影响婴幼儿体检的配合程度。表1显示:6个月以下婴儿在体检时80.55%都配合,没有痛苦表情,这与小于6个月的婴儿对疼痛经历没有记忆,而且对疼痛几乎没有恐惧感[1]有关,与《不同干预方法缓解新生儿疼痛效果的对比》中120名婴幼儿在5 min后疼痛减少到10%相符[2]。6个月~1岁婴幼儿71.79%不配合。6个月以后,对疼痛的反应受到以往疼痛刺激经历以及父母所给予的情感的影响,常规的护理操作就可以刺激婴儿,但反应程度不同。在婴幼儿阶段对疼痛刺激不理解但可以有记忆,且婴幼儿对身体各部位的功能是没有任何概念的,对体格检查等操作也非常恐惧,其反应程度与疼痛刺激的操作几乎是一样的。1~2岁半幼儿有72.15%不配合。幼儿对机体各部位的功能是没有任何概念的,对测体温、血压、检查耳朵等都非常恐惧,其反应程度与疼痛刺激的操作几乎是一样的,他们对疼痛的反应相似于婴儿阶段,但较强烈。

在体格检查过程中婴幼儿的不合作会造成所测量的数据不准确。由于头围大小反映了脑和头部骨骼发育情况,是认知功能好坏的标志,身高、体重是衡量儿童体格生长发育的主要指标,体重能敏感地反应小儿近期营养状况,身高是反应小儿长期营养状况和生长速度的可靠指标[3]。不精确的数据会影响到小儿生长发育曲线的走势,影响医务人员对小儿营养状况和生长发育的评估。

4 对免疫注射后进行体格检查的婴幼儿给予有效的干预

4.1 在进行体格检查时要解除孩子的陌生、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反应,为体格测量创造良好的条件 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由于陌生环境及旁边孩子哭闹声以及对医护人员的畏惧感,都可以使孩子产生恐惧和焦虑,会影响孩子在体格测量时的准确性。对极度害怕,哭闹强烈的婴幼儿,采取渐进式心理安抚,慢慢消除婴幼儿的紧张和害怕,告诉宝宝,这是在戴帽子,看看宝宝长大了没有?不是打针,不痛,让宝宝在测量前有心理准备,减轻害怕心理,减少恐惧感。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遇到孩子不听话时不要用到医院“打针”来吓唬孩子,以免增加对医院的恐惧及不正常的心理认知定位。

4.2 安抚婴幼儿的焦虑、恐惧的心情 医务人员用微笑、亲切的语言感染婴幼儿,使婴幼儿感到医务人员的亲切,可信任。并尊重婴幼儿,对婴幼儿的各种不恰当行为(婴幼儿用脚踢医务人员或婴幼儿不小心尿湿了我们的工作服等),要有母亲般的容忍,从心理上进入母亲的角色,使婴幼儿感受母爱的温暖。当得知体检的婴幼儿正好是生日时,立刻送上一句祝福:祝宝宝生日快乐!聪明漂亮(帅气)!使家长和婴幼儿感受到医务人员虽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

4.3 对于正在进行母乳喂养的婴儿干预护理 进行体格测量前先吸吮再测量,因吸吮是一种减轻疼痛的有效措施。也可让母亲对婴幼儿进行抚摸、拥抱等肌肤性触觉刺激,来减轻婴幼儿免疫注射后的痛觉。

4.4 6个月以下婴儿最好选择在进入深睡眠状态下进行体格测量 指导妈妈轻轻放婴儿到测量床上,双手扶住婴儿的双臂,使婴儿感觉还是被抱在妈妈的怀抱中一样。在这种状态下操作,大多数婴儿都非常安静,不吵、不闹。

4.5 使用赞赏的语言 如婴幼儿不配合,可以先让配合体检的幼儿先测量,医务人员一边操作一边告诉不配合的幼儿:你看哥哥多乖,我们弟弟也很乖的,医生最喜欢这样的小朋友了。在测量前多使用赞赏的语言鼓励幼儿,因赞赏和鼓励是一种基本的心理需要,尤其对婴幼儿。

4.6 对于个性、独立性较强的幼儿护理 要耐心,细致把握其性格特点,争取其配合,避免强迫、压制的工作方法,不伤害其强烈的自尊心。

通过以上护理干预措施,582名婴幼儿在体格检查过程中配合体检的婴幼儿由37.45%上升至88.65%。如何避免对婴幼儿进行疼痛刺激,减少对婴幼儿的伤害,是护理人员的职责。因此,在为婴幼儿进行健康体格检查过程中,要满足其身心需要,尽可能不要在接受预防接种后或侵入性操作后立即进行体格测量,应先让婴幼儿在做好健康体格检查后才接受预防接种后或侵入性操作,同时,在进行体格检查过程时,动作要轻柔,熟练,尽量消除体格检查过程中的轻微刺激,让婴幼儿在体格检查过程有一个良好的心身健康过程。

【参考文献】

   1 李庆麟,张继兰.不同年龄儿童疼痛反应特点及护理研究.护理研究,2007,21(1):241-242.

婴幼儿的日常护理范文2

关键词:尿路感染;患儿;综合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414-02

小儿尿路感染是婴幼儿时期的多发病,是因小儿生理特点决定的[1]?新生儿尿道长度是,女孩尿道长约2.2~2.3cm,尿道外口约0.6cm,外口暴露,接近,易受粪便污染,引起上行性感染?男孩尿道长5~6cm,尿道外口直径0.5cm,尿道海绵体部发育较差?尿路感染随着患儿年龄等不同呈现不同的症状?临床诊断时,根据尿沉渣中白细胞计数,可初步做出诊断?下面就28例尿路感染患儿的临床护理方法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28例尿路感染患儿分别来自本院门诊及住院患儿?其中,新生儿6例,婴幼儿10例,小儿12例?男孩6例,女孩22例?首诊病例18例,复发病例10例?临床接诊后,对18例初治患儿进行尿细菌培养,根据培养结果,首选复方磺胺异恶唑或呋喃妥因,连服7~10天?10例复发性患儿,给予上述治疗一个疗程,然后小剂量维持,疗程6~12月?根据尿细菌培养结果选择针对性的抗生素治疗?两组患者的身体资料没有较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护理评估评估病史?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及心理?社会因素评估?其次进行护理诊断,通常体温过高与细菌感染相关?排尿异常与膀胱?尿道炎症有关?药物不良反应等潜在并发症?最后根据评估结果及护理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尿路感染患儿的主要护理措施有休息?饮食?抗炎及对症护理?同时叮嘱家长定期进行复查尿常规和进行尿培养?开展健康教育,预防疾病的复发?

1.2.2饮食护理进行患儿体温?排尿异常?潜在并发症护理?细菌和毒素随着尿液而排出体外,因此护士和家长要鼓励孩子多饮水?促进患儿排尿,促使致病细菌的排出?同时,水还起到降低组织渗透压的作用,从而降低细菌的繁殖?在患儿的饮食方面,首先食物要易消化,其次,食物所含热量要充足?另外要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对于发热患儿,要给予牛奶?米粥之类的饮食?尽量让患儿多进食,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1.2.3药物护理对高热?头痛等患者可遵医嘱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对尿道刺激症状明显者,酌情应用654―2等抗胆碱药或口服碳酸氢钠碱化尿液,以减轻尿路刺激症状?保持外清洁?

1.2.4健康教育为了及时知晓患儿病情及疗效,护士需叮嘱家长要定期复查患儿尿常规?尿培养?尿路感染,重在预防?因尿路感染具有一定的复发性,因此医护人员要及时开展健康教育?首先要耐心讲解此病的相关知识,其次指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尿路感染?男孩?女孩如何进行会的清洁,婴幼儿?成人的洗浴等用品要分开来用?尽量减少感染因素,保障孩子的身心健康?再有,为了有效控制再次感染,一定要遵医嘱严格完成抗生素治疗?

1.3统计学分析对本文出现的数据均采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采用t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采用X2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选择实验组的14例患儿经过综合护理,排尿异常现象得到缓解或消失,无潜在并发症出现,经过治疗全部患儿康复出院,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患儿13例效果良好,1例出现并发症,护理的总有效率为92%?3讨论

尿路感染是小儿婴幼儿时期一种多发疾病,这是由小儿生理特点决定的[2]?尿路感染的抗生素治疗,一定要坚持完成疗程,否则会因致病细菌根除不彻底,导致该病的复发?针对该病的这一复发特性,在治疗和护理的同时,要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消除诱因,预防复发?在治疗时,护士要做好患儿发热?饮食等护理工作,教育家长,在小儿期应注意会阴卫生?指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尿路感染的诱因出现,如何清洁婴幼儿的会阴?同时,教育家长婴幼儿与成人用品要分开使用等等?耐心指导患儿按时服药,完成疗程,定期复查?总之,在进行尿路感染治疗的同时,要加强疾病的护理?在进行治疗护理的时候,要充分结合小儿尿路的生理特点进行?同时,开展健康教育,教育家长坚持完成患儿的抗生素治疗,定期进行尿常规及尿培养坚持?积极避免尿路感染的诱因,控制再发,以保障患儿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婴幼儿的日常护理范文3

[关键词]护理 智能 传感器 婴幼儿 老年人 特殊群体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0-0380-01

通过对市场的调查可知:由于意外、疾病等因素,我国现在大约有3250万老年人处于失能、半失能的状态,需要不同形式的长期护理和照顾;每年0-3岁的婴幼儿有7000万左右。并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深以及国家人口政策的调整,这两个数字每年都在递增。

智能护理产品的销售对象定位为:一、老年人特别是残疾,瘫痪,大小便失禁以及术后病人等。重点服务区域为:养老院,福利院,疗养院,医院等特殊机构。二、0-3岁婴幼儿。购买者主要为其亲属及朋友。然而当前的老年人及婴幼儿护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而且或多或少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比如老年人纸尿裤,其透气性不够好,如果不能及时地更换,将使使用者患上褥疮等皮肤病。而现在婴儿常用的尿不湿,也因为透气性、散热性等原因可能使宝宝患上尿疹,瘙痒增加宝宝的不适,长期使用对宝宝的骨骼发育产生不利影响,这已经引起了许多妈妈的担心。无论是现有的老年人护理用品还是婴幼儿护理用品,它们功能不全面,缺乏创新,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存在着影响使用者健康的缺点,让子女或爸爸妈妈担心。

1、婴幼儿用品领域

近日来自日本东京大学研究成果显示他们正式研制出了一款柔性传感器,上面的电路可以感受到舒适度、温度和压力的变化,而他们甚至把这个传感器安装到了尿布上。这就让尿布有了感应能力,大人们随时随地可通过传感接收器即可监控尿布中是否有异常。除此之外,它还支持无线充电和传输数据,这样一来照护人员就可以通过手中的接收器,除了放在婴儿的尿布里,它也能用于成人尿布。由于日本进入快速老龄化社会,成人尿布当前在日本大有市场。使用者在不脱去外面衣物的情况下查看婴儿或老人是否需要更换尿布。由此可见,这类型的智能产品的研发是一个那么空白区域。

那么,在中国有没有这类产品的开发呢?现在我们可以给一个肯定的回答是:“有”。我们的智能睡垫产品,将它铺在身下,可以对睡眠环境进行检测和控制,有助于用户的良好睡眠,同时能够在患者犯病或婴幼儿尿床及发生危险的时候给家人或护理人员以语音提示,以便及时处理危险情况,保障用户的安全。后期产品也将与室内电器实现对接(如通过睡垫检测到的情况控制空调的状态),并与物联网结合起来,本着简单好用的原则,通过智能化家居给用户提供更方便的生活。

1、老年人及特殊群体用品领域

据统计,自1999年我国首次步入老年化国家的行列后,2000年我国有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约1.3亿,占总人口的10.46%;65岁日上人口0.87亿,占总人口的7%。2002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约1.49亿,占总人口数的11.8%。两年之内我国的老年人口净增了2000万人。2007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1亿,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3%,占亚洲的38%。

随着我国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到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老年人口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平均每年递增0.54个百分点。本世纪中叶,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顶峰,占总人口的1/3,数量超过世界发达国家老年人口的总和。据郑州市民政局老龄处工作人员介绍:早在2010年,全市60岁以上人口已经突破100万,占郑州市总人数的13.6%。显然郑州已经进入到老龄化进程。如今,这个数量还会更多。

人口的年龄结构,决定社会的消费结构。不同年龄层次的消费者对所需的商品和服务有着不同的要求。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的变化,对所需商品和服务有着不同于其他年龄组人口的特殊要求,这就要求商家能够专门为其生产和提品。老年用品市场更准确的说是一个产业链,即中国老龄产业,是一个产业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既包含了第一、第二产业,更包含了第三产业。第一、第二产业为老年人的消费提供适合于其特殊需求的物质产品;第三产业则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提供服务。随着老龄人口规模的持续增长,其间蕴藏的商机也逐渐显现:小到拐杖、老花镜、助听器,大到按摩器、轮椅、坐便具、保健品,甚至还有专门为老年人开发的尿不湿和玩具。

市场上满足老年人需求的产品琳琅满目,也越来越专业。我们初期由智能睡垫入手,解决老年人大小便失禁以及瘫痪的大小便报警问题。并由此,逐步的向老年市场其他智能护理用品过渡

3、智能睡垫的使用

现有的智能睡垫的生产和销售目前处于零阶段。目前婴幼儿市场上销售的睡垫,大都是采取传统工艺制作,布料质量不均一,产品层次较少,功能单一,且不具备智能化,不能很好的解决老年人、婴幼儿特别是特殊群体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传统睡垫由于技术含量不高,因此,制作粗糙,标准不一,销售不科学。但是,我们的产品,由于采用独家专利技术,优秀的科研团队,合理的市场分析;在价格定位,销售渠道,营销策略上都比较科学。所售产品按市场调查需求来,符合广大消费者利益,适合不同购买力人群。产品集个性化,人性化于一体,必将受到市场的亲睐。综上来看,智能睡垫是绿色无污染,干爽透气,为婴儿老人等营造良好睡眠环境。我们的产品现有替代品的竞争能力比较小。所以,智能用品在护理领域的市场潜力非常大。

4、结论

在我国人口据高不下,人口质量不断提高,人们生育观念逐渐改变,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重,老年人数量已达2亿并且不断增加以及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有能力也愿意在父母和孩子身上进行更多的投资的社会背景下,再考虑到国家加大了对包括对婴幼儿和老年人用品产业在内的第三产业的优惠和扶持力度,以及国家有序开放二胎政策等的影响,智能化睡垫的前景广阔,在未来一段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拥有着巨大的市场,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市场呈现巨大生命力,在很长的时间内会继续扩大,潜力巨大,同时现有同类产品竞争力低,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智能护理产品将有一个很好的发展空间。

婴幼儿的日常护理范文4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幼儿手足口病进入一个高发时期,手足口病疫情开始大幅回升,防治形势日趋严重。虽然手足口病是一种完全可防可治的高传播性的传染病,但是幼儿作为特殊的易感人群,要做到有效的防治,我们就必须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去共同努力。

【关键词】手足口病,幼儿,传染病,幼儿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FMD)是一种常见传染病,主要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柯萨奇病毒A16(C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是本病的主要致病原。手足口病发病在全年均有可能发生,主要发生于夏、秋季节,手足口病发病人群以学龄前儿童为主要发病对象,成人也有得病可能,其中3岁以下婴幼儿发病率最高。感染手足口病后,患者体内只会获得该病毒的免疫力,对其它类型病毒交叉感染无免疫能力,患者有可能会同时出现其它的并发症。手足口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10天,平均为3-5天。手足口病传染性极强,传播途径广,传播速度快,在短期内即可造成大范围流行,社会影响大。因此对幼儿手足口病的防治尤其是重症患儿的治疗就变得非常重要。

一 早期识别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的治疗目前尚无预防用的疫苗,这种病属于可预防的疾病,一旦发病只要早发现、早治疗,完全可防可治。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症状一般表现为急性发病,口腔内部黏膜出现散状1-3mm大小的疱疹,手心、足趾表面以及指、趾间的皱褶处出现斑丘疹、疱疹,臀部皮肤也会发生同样的症状,疱疹周围一般会出现炎性红晕,疱内液体部分相对较小。手足口病并发时会出现发热,并伴有流涕、咳嗽、无食欲等类似感冒的症状表现。另外,有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者疱疹性咽峡炎。重症病例的表现有: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出现神经系统发生损伤,伴有心肌炎、循环衰竭、肺水肿等严重的并发症,高热出现38~40℃的体温,严重时危及生命。因此,对家长来说,无论发现孩子出现上述的任一种症状,都应立即送孩子到具有专业资质的医院就诊。

二 保护易感人群

手足口病患者中0-5岁婴幼儿占发病人群的97%,属于重度易感人群。主要是因为这一阶段婴幼儿免疫力不全,对疾病传播的抵抗能力极差,因此需要家长和幼教机构重点保护该年龄段的婴幼儿,避免发生传染。

手足口病多发生在婴幼儿聚集场所,据统计数字显示,托幼机构的发病人数占整个幼儿发病人群一半左右,因此需要家长在该病易发高发季节提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而且要在疾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儿童到人口聚集的地方,尤其是儿童聚集的地方。减少到空气流通不畅的公共场所的次数以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注意食品安全卫生,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饭前便后和外出归来要用香皂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事物。家人在接触孩子时,也需要严格注意自身的健康和卫生状况,以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加强对婴幼儿的护理,注意补充营养、休息,保证食物新鲜,适度晒晒阳光,平时让儿童多饮水,做好口腔卫生,预防细菌感染,餐后需用温水漱口。体质较差者可注射免疫球蛋白,增强免疫力。

三 切断疾病的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方式多,传播速度快的特点。病毒主要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传播,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患者咽喉的分泌物以及唾液中的病毒,以飞沫形式传播到呼吸道感染新的感染者;病毒还可以通过疱疹液、唾液、粪便经手或借助毛巾、玩具、食具以及衣物等,进入食道呼吸道传播给他人;与患者近距离接触更易被感染;还有饮用水也可以传播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患者、无症状带毒者及其它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其发病后的第1周病毒传染性最强。

肠道病毒在湿热的环境下适宜生存与传播,常用的酒精消毒剂(75%酒精和5%来苏水)不能将其杀灭,但肠道病毒对紫外线辐射及干燥环境非常敏感,病毒在50℃可被迅速杀灭。手足口病消毒建议使用的消毒剂是含氯消毒剂,在普通的商场或药店就可以买到合适的消毒剂品种。在消毒时,只要按照消毒剂说明书中的使用方法和使用范围,掌握消毒浓度及消毒时间进行消毒。

对婴幼儿所能接触到的日常用品,包括玩具、床上用品、食具或其它用品应及时清洗干净并消毒处理,衣物等不宜蒸煮或浸泡的物品置于阳光或者紫外线灯下暴晒,以防细菌感染,婴儿居室内应空气保持新鲜,温度适宜并定期通风,每日进行空气消毒。而最重要的一点是发现孩子有类似手足口病症状要立即去医院就诊登记。

四 医疗机构加强宣传,制定防治方案

我国是人口大国,城市人口密度很高,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夏秋两季作为手足口病高发季节,全国已报告的婴幼儿手足口病病例数、重症及相关并发症病例数和死亡人数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防治工作十分严峻。在防治工作方面,我们仍需要借助国家的力量,要求各地医疗卫生部门切实制定和落实各项防治措施,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公共管理机构要密切与教育、宣传等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加大手足口病及其它易发高传染性疾病的宣传工作,加强公共场所的检查和综合评估,尤其是学校、托儿所、幼儿园等教育场所的卫生安全工作。各级疾控机构、检验检疫部门要切实做好病原学动态监测工作,安排专职人员流动监测辖区内手足口病等疾病疫情信息,完善重大疫情及时通报体系。各地所有医疗机构、单位必须认真履行手足口病发现和及时报告职责。医疗卫生监管部门应协助托幼机构、学校等单位要做好儿童或学生的晨检、午检工作,做到及时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对接触人群进行复查,对公共场所进行全面消毒,确保无传染扩大后才能复课,减少感染机会。

基层医疗要提高对手足口病病例的早期识别能力,做好医疗救治工作,避免出现误诊耽误治疗等医疗事故。并及时将重症病例或无法确诊的病例迅速集中收治到具备重症监护救治能力的儿童专科医院或定点综合医院,降低死亡率。充分发挥手足口病诊疗专家组的作用,通过治疗技术培训、重症病例会诊和疫情较重地区对口支援等形式开展帮助,协助当地医疗机构进行救治工作。

总之,针对婴幼儿这个特殊的手足口病易感人群,预防工作是对整个社会环境卫生的考验,要求医疗卫生机构积极探索新的有效治疗方法,并减少并发症产生,提高患儿的治愈率。公共管理机构和环保部门加大环境和公共卫生的治理、宣传力度,为社会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幼儿教育部门和家长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做好早期预防工作,减少手足口病的发生和传播,保护婴幼儿的健康成长。

五 体会

近年来,我园在园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成立了专门防控领导小组,修订了防控预案,通过层层落实,全园教职员工严格做好各项防控工作,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使手足口病得到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 何登明,张建. 勇手足口病防治体会[J],泰山卫生,2004 年第28卷第1 期

[2]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 [S]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2年1月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死亡统计表

[4] 尚云,陈丽. 手足口病护理及预防[J],泰山卫生,2004年第28卷第5期

婴幼儿的日常护理范文5

关键词:婴幼儿;输液渗漏;原因及对策

静脉输液是临床最常见的治疗手段,特别是婴幼儿对口服给药不合作,无法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医生往往会选择静脉给药[1]。但由于门诊输液患儿流动性大,病情复杂,病种繁多,小儿血管细,穿刺难度大,哭闹易动,输液环境嘈杂等原因易发生输液渗漏,不仅影响患儿治疗,增加患儿痛苦,增加护士工作量,同时也容易引起护理纠纷。

1 总结分析造成输液渗漏的原因

1.1护理技术原因 由于护士工作经验不足,对血管情况不熟悉,穿刺技术不成熟,在静脉穿刺时刚见有回血便不敢再进针少许,怕再进针会刺破血管便匆匆固定,实际上,针尖才刚进血管,这样在输液过程中极易滑出和渗漏:选择血管不恰当,有的护士认为关节处血管粗,弹性好,选择在关节处穿刺,而小儿天性好动,这样在输液过程中针头极易刺破血管引起渗漏:输液部位固定方法不正确及固定不牢,小儿天性好动,哭闹时头部又容易出汗,致使头皮胶布固定松脱,针头易刺破血管或脱出引起渗漏。或未使用留置针,对同一条血管反复多次穿刺等。另外,家属因患儿生病哭闹心情焦急,对护士的期望值高,要求"一针见血"无形中给护士穿刺带来压力,影响操作。

1.2患儿哭闹不配合 婴幼儿本身易哭闹,加上身体不适,陌生的环境,周围的哭声,说话声,易引起恐惧感。再加上穿刺带来的疼痛使其更加不配合。另外,在输液过程中,由于输液时间长,而小儿天性好动,容易碰到针头,使针头穿破血管或滑出血管外而引起渗漏。

1.3家属缺乏护理知识 有些家长是首次看护患儿输液,不知道应该如何护理;看护人大意,没有及时看护,在处理婴幼儿大小便或患儿上厕所时疏忽或不小心碰撞患儿,更换衣服时牵扯肢体碰到针头。另外家属对患儿过分宠爱,不加约束或领着患儿随意到处走动,以及看护人之间替换不小心碰撞患儿等导致液体外渗。

1.4留置针使用率低 家长缺乏对留置针的认识,不清楚留置针的用处及优点:部分家长认为门诊只是短时输液不需要使用留置针或认为门诊只能用钢针不能使用留置针;有些家长缺乏对留置针的护理知识,认为自己不能护理好留置针害怕出现意外及认为留置针放在身上会让患儿不舒服和影响患儿的日常活动:留置针成本高,家长不能接受。

1.5环境嘈杂 输液室人员流动性大,人员多,环境嘈杂使患儿哭闹,家长心情烦闷。输液区生活垃圾多,卫生差。温、湿度控制不适宜,患儿输液时都集中在输液大厅内,输液处的气味难闻导致家属抱患儿走出输液区,针头脱出血管外而致渗漏。

2 预防对策

2.1提高穿刺成功率 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力求一针见血,穿刺应避开关节,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针头,采用保护性的约束,同一静脉尽量避免多次反复穿刺。对新入科的护士及初学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护士制定培训计划,加强培训。积极开展传、帮、带活动,由静脉穿刺技术精湛的护师进行实地的言传身教,从而提高整体穿刺技术水平。

2.2加强输液知识教育 在输液大厅及走廊醒目处张贴宣传画和提醒标语,如留置针的优点及护理要点、输液过程中注意事项:不能外出输液,因为在太阳下输液,会使药效减低或失效以及当发生输液反应时不能及时抢救:不能自行换药及回插输液器等宣教知识。在输液前及输液中加强与患儿及家长的交流,告知家长输液的目的及顺利完成输液应注意的问题,消除其过分紧张的心理,并指导家长根据患儿输液部位选择合适的抱孩姿势,及孩子应处于的。输液时和家长交代如发现异常,及时报告护士[2]。输液后,指导家长正确按压穿刺点,应用干棉签沿血管走向按压穿刺点及其稍上方,直至不出血为止,一般5min,按压的力度适中,切忌在按压处来回揉动。正确的拔针可避免血管损伤,提高血管利用率,防止皮下淤血和再次输液时发生渗漏。

2.3弹性排班、加强责任心。根据春冬两季患者就诊较晚,夏季小晚班患者较多等人流量规律合理排班,在输液患者高峰时多排人员,排班时老中轻合理搭配。输液室加派巡回护士,加强巡视。因婴幼儿其特定的病理及生理特点,不能够或不能很好的表达及交流,当他们输液出现不适时,往往表现出哭闹,但有些婴幼儿在正常输液时也哭闹,这给护士的观察带来困难。因此,要求护士在巡视过程中应加强巡视,仔细观察。巡视时发现药物外渗,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多与家长沟通,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教会家属保护和观察静脉输液部位。

2.4推广留置针的使用 由编号护士针对6个月以下、需连续注射3d以上、特殊药物者推荐使用留置针;对以上不愿使用留置针者及其他患儿在输液时由治疗护士针对血管弹性差、烦躁、好动、输液时间长的婴幼儿,进一步推荐使用留置针。因留置针导管柔软,不宜损伤血管对血管刺激性小,易固定,轻微活动不会发生外渗,而且留置针一般可保留3~5d,避免反复穿刺,保护了血管。减少了患儿的疼痛,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

2.5优化输液环境、实行人性化管理。在输液大厅张贴小儿喜欢的动物卡通图片,在输液区安装空调和空气消毒机,安排保洁人员随时保持输液大厅的清洁卫生。丰富多媒体,每天播放小儿喜欢的动画卡通节目,使患儿感到温馨和舒适,以分散患儿注意力,减轻患儿的恐惧感,从而减少患儿在输液过程中的哭闹,也使家长心情放松。

3 总结

在婴幼儿门诊输液室中,小儿输液患者较多,而输液外渗也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护理问题,这不仅增加患儿痛苦加重护理工作量,同时也易引起护理纠纷。因此,合理的选择静脉穿刺、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妥善固定、加大留置针的使用率、加强巡视并重视家长的健康宣教等,能有效的降低输液渗漏率,减少护理纠纷,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婴幼儿的日常护理范文6

关键词 婴幼儿 大隐静脉 负压真空采血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1.353

婴幼儿静脉采血是临床护理过程中的一项日常护理操作。传统的采血方法常采用直刺法或斜刺法用注射器行股静脉采血,但无论是直刺或斜刺操作难度都很大,且经常出现溶血和凝血现象,拔针后止血不到位还容易导致出血和血肿,增加了患儿的痛苦,容易引起家属不满情绪,甚至医疗纠纷。对应用一次性真空静脉采血针行大隐静脉采血与传统注射器行股静脉采血进行分析比较,具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年2月~2009年2月采集血液标本的足月顺产儿中,选择无危重患儿,严重脱水的患儿,按随机的方法分为两组,分别用两种不同的方法采集血液标本。常规组260例,平均年龄1.3岁,改进组280例,平均年龄1.1岁,两组婴幼儿男女比例,体重,病情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常规组采用5ml一次性注射器行股静脉采血,改进组采用一次性静脉采血针接负压管行大隐静脉采血,采血量3~5ml。①常规组操作方法:一次性注射器股静脉采血,患儿仰卧,将其大腿外展,外旋,小腿弯曲90°成蛙状,垫高穿刺处,展平腹股沟,充分暴露三角区,另一腿伸直[1]。操作者位于穿刺侧,站在患儿足端,用络和碘消毒腹股沟2遍,再消毒左手食指和中指2遍,然后用左手食指在腹股沟韧中、内1/3交界处扪及股动脉搏动,用指甲稍作记号。用5ml注射器在搏动最明显处内侧0.5cm快速刺入0.5~1.0cm,边退边回抽,见有回血时,左手固定注射器,右手抽吸血液到所需量,拔出注射器用干棉签压迫止血20分钟不出血为止。取下针头,将血液沿试管壁缓慢注入。②改进组操作方法:负压真空管大隐静脉采血,患儿背靠着家长,由家长抱着坐在操作台上,患儿双脚正对操作者,家长双手按压患儿膝盖,固定患儿。操作者在内踝关节上方4~6cm处扎止血带,将患儿足部握紧,拉直小腿与足部成180°。常规消毒皮肤待干,操作者持真空静脉采血针进行静脉穿刺,穿刺点为内踝关节大隐静脉,按解剖位置进针,角度15°~30°,在静脉的上方或旁边刺入皮下,针头直接穿刺血管做到快、准,避免先刺入皮肤再进入血管,这样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患儿的痛感[2]。见到回血后即可停止进针,固定针柄,将采血针的试管端插入真空管内,放松止血带,取到所需血量后,操作者在尼龙管试管端反折尼龙针管,以干棉签轻压穿刺点,迅速拔针,拔针后嘱家属稍加力压迫5分钟至不出血即可[3]。

结 果

两种采血方法效果比较,见表1。

讨 论

使用注射器股静脉采血,血管定位不易把握,无论直刺或斜刺操作难度都很大,进针深浅难以掌握,见回血后要向上边提注射器边抽吸,此时右手臂悬空,力度把握不好,可因患儿移动及操作者技术不熟练或心理紧张等因素致发抖,使针头脱出血管,导致采血失败,采血量不足。针头一旦滑出,在未加压时就会引起皮下血肿。注射器抽血因有抽、拉、挤、推等动作,容易使血细胞受挤压,且易产生泡沫,故可造成标本凝血,溶血。股静脉采血常常不能做到一针见血,反复提插还增加患儿痛苦,家长在心理上难以理解和接受。

采用负压真空静脉采血针行大隐静脉采血对患儿损伤较少,且大隐静脉易于寻找,血管粗、直,不易滑动,穿刺手法类似静脉穿刺输液,方法容易掌握,穿刺成功率高。真空静脉采血针比较轻巧,易于固定,操作者只要见到回血就可以停止动作,针头便可在血管内停留呈自然位置而不易脱出,而且也不会受操作者心理紧张等因素的影响使针头脱出。加之,真空管内有负压,可自行抽吸血管内血液而不用人工用力。其尼龙针有一段较长硅胶管,可有一定的活动范围,牵拉幅度小,对于多项采血尤为适用,不会因牵拉而使针头滑出。拔针后压迫止血部位易掌握,压迫所需时间短,出现穿刺处出血,血肿的现象很少,减少了患儿痛苦,大大提高了患儿家属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