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范文1

关键词:熵值法,层次分析法,农业高新技术

 

农业高新技术是指能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对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产生深刻影响和重大推动作用,并能形成新型农业产业的农业高新技术和农业新技术[1]。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把农业高新技术作为生产力主要构成要素,嫁接农业传统产业或独立发展成为新型农业产业,实现农业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市场化和企业化[2]。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可物化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为依托,通过培植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群,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产品占领市场为手段,并建立相应的控制体系和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实行专业化分工、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3]。

1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评价的意义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评价具有两方面意义。一方面,从宏观上看,评价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就是测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潜力。从定量上把握某个地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状况和水平,能够为该地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制定和宏观决策提供较为有力的依据,从而提高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另一方面,从微观上看,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进行评价是在测定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 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涉及到产前、产中和产后不同的生产、流通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此,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评价也按照系统的思想,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结构加以分解,构造多层指标体系,对子系统进行分析,最后对整个系统进行综合评价。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遵循以下四个基本原则:系统原则, 可比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

3 评价指标选取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评价涉及到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而目前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发展状况的统计资料较少,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整体的评价存在着较大难度,可选取具有代表性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衡量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联结研究机构和农户,是高新技术运用主体,代表着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评级指标体系分成三个方面,研究开发能力、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研究开发能力与产前密切相关,经济效益则反映产中的生产状况,社会生态效益指标则主要从产后的角度对产业化进行评价。。研究开发能力是由企业科技人员比重等6个指标组成,经济效益是由高新技术产品商品率等8个指标构成,社会生态效益包括增加就业机会等6个指标。

3.1研究开发能力

研究开发能力方面包含了研究和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企业科技人员比重、企业研究开发人员占职工比重、科技成果转化率、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和研究开发的组织管理水平等6个指标。

研究和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是评价企业研究开发能力重要指标,对研究开发活动支持力度的关键性指标。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研究开发能力越强。

企业科技人员占职工比重是评价企业科技人才储备水平的指标,反映企业职工整体素质的指标。科技部规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比重在30%以上。

企业研究开发人员占职工比重是反映企业研发力量和企业投入研发人力状况的指标,企业研究开发人员占职工比重越高,说明企业研发的力量越强。

科技成果转化率是衡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反映了企业科技转化能力的强弱。科技成果转化率越高,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越强。

自主知识产权数量是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多少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强弱。

研究开发的组织管理水平是反映企业研究开发工作的组织化、系统化程度的指标。

3.2 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方面由高新技术产品收入占总收入比重、总资产增长率、销售增长率、总资产周转率、高新技术产品商品率、投资收益率、高新技术产品销售增长率高新技术产品市场占有率等指标组成。

总资产增长率是反映高新技术企业本期资产规模的增长状况,衡量企业资产经营状况的重要指标。总资产增长率越高,则企业在本年度资产经营状况越好。

销售增长率是衡量企业营销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企业成长状况和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企业的销售增长率越高,说明了企业营销能力越强。

总资产周转率是反映企业经营水平和经营能力的重要指标,体现了企业本年度及以前年度总资产经营效率。总资产周转率是评价企业全部资产经营质量和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高新技术产品销售增长率是反映企业高新技术产品销售状况的重要指标。高新技术产品销售增长率越高,说明了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的竞争力越强,也反映了企业市场开拓能力。

高新技术产品市场占有率是反映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对市场占有情况和市场渗透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了企业营销能力的指标。

高新技术产品商品率反映高新技术企业专业化、商品化程度的指标,体现高新技术企业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指标。高新技术产品商品率越高,说明了高新技术企业专业化程度越高。

投资收益率是反映企业投资成本回收情况和获利能力的重要指标。高新技术企业获利能力是企业生产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企业投资收益率具不是越高越高,也不是越低越好。

高新技术产品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反映企业性质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反映企业产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3.3 社会生态效益

社会生态效益指标包括6个子系统,分别为增加就业机会、相关农户生活条件改善情况、企业与农民联结紧密程度、绿化面积增长率、化学污染减少率和环保资金投入增长率。

增加就业机会是反映高新技术企业所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情况,是衡量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指标,评价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所带来的社会效益。

相关农户生活条件改善情况是从定性角度分析高新技术企业对农户生活条件的改善情况,反映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运用对农户生活水平的影响,评价科学技术进步能够明显改善相关农民的生活条件。

企业与农民联结紧密程度是反映高新技术企业与农民关系的重要指标,也反映了农民和高新技术企业是否成为利益共同体。农民与企业联结紧密,说明了高新技术产业化程度高。

绿化面积增长率是衡量高新技术企业对生态环境保护状况的指标,体现了高新技术企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

污染物排放量减少率是反映高新技术在减少环境污染所采取的措施。污染物排放量是企业在一定时间内排放到环境中污染物的数量总和。

环保资金投入增长率是反映了高新技术企业对环境保护的关注程度。环保资金投入增长率越高,说明了企业对环境保护越重视。

4 权重确定的方法

农业高新技术技术产业化评价体系中,权重确定是评价方法的关键。。合理确定指标体系权重,是判别评价方法可靠性的标准。确定权重方法,通常有两种,即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其中相对比较法、连环比率法、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属于主观赋权法,熵值法属于客观赋权法。

4.1 相对比较法

相对比较法是将所有指标分别按行和列构成一个正方形的表,根据三级比例标度,指标两两比较进行评分,并记录表中相应位置,再将各指标评分值按行求和,得到各指标评分总和,最后,进行归一化处理,求得各指标的权重系数[4]。

4.2 连环比率法

连环比率法是先随意把各指标排成一定顺序,接着按照顺序比较两个指标的重要性,得出两个指标重要性的相对比率——环比比率,然后再通过连成把次环比比率换算为以最最后一个目标为基数的定基比率,最后再归一化为权重[5]。

4.3 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是通过一定方式对指标权重独立发表见解,用统计方法作适当处理。德尔菲法其基本思想是利用专家的知识、智慧和经验来评判对象的一种评价方法。德尔菲法是就一定的问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提出意见或者看法,然后将专家的答复加以科学整理、归纳和综合,以匿名的形式将所归纳的结果反馈给各专家再次征询意见,直到意见趋于一致的评价方法。

4.4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又称作层次权重分析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将决策者对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过程模型化、数量化的过程,运用该方法,通过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和若干因素,在各因素之间进行简单比较和计算,就可以得出不同指标的权重[6]。

4.5 熵值法

熵值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法,根据各指标值所包含的信息量大小,确定各个指标权重。熵是信息论中测度一个系统不确定性的量,信息量越大,不确定性就越小,熵就越小。反之,信息量越小,不确定性越大。熵值法是运用指标熵值来确定权重。熵值法是根据原始数据之间的关系确定权重,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主观随意性。

【参考文献】

[1] 丁 华.农业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的渗透机制构架[J].商业研究,2007,365,(09) :199-201.

[2] 吕建秋,钟小平.“温氏模式”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25 (10):85-89.

[3] 赵志芳,尚泓泉.河南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现状、问题与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5,(10):5-7.

[4] 王国华,梁 墚.决策理论与方法[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合肥,2006,(3):42.

[5] 李 英,胡奇英.预测与决策[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西安,2005,(3):226-227.

[6] 刘心报.决策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M].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09,(06):118.

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范文2

农业是湖南省重点扶持的产业,不断加强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促进农业更好的发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受到气象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加强此课题的研究,提出服务策略,有助于农业生产。

1 湘西气候特点分析

湘西州地处湖南省西北部和云贵高原东侧,武陵山脉的中段,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但时空分布不均,高温多雾气候特点。降雨量在1300~1500毫米范围内,年均气温在15.8℃~16.9℃范围内。年平均相对湿度80%~85%,最小相对湿度10%~15%,无霜期长,年平均无霜期290~300天。历年平均日照总时数1150~1160小时。

2 湘西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现状

2.1 时效性差

从气象服务流程角度来说,当天气预警信息制作完成,气象部门先要将信息传递给政府部门,再传递各相关部门,致使信息传递时间较长,难以及时发送给农民。在此模式下,若发生突发性天气,难以为农民争取更多的准备时间,使得气象灾害损失较大,难以发挥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的功能作用[1]。

2.2 服务产品少

湘西州气象部门现有的农业服务产品中,以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产品为主,产品类型单一,缺少精细化和多元化的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产品。从服务质量角度来说,服务缺乏实用性与时效性。

2.3 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体系不健全

若想不断地提升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则需要健全的服务体系支撑。从湘西特色农业服务现状来说,缺乏健全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使得服务工作范围变窄,服务工作规范性较差。以湘西地区为例,特色农业气象服务还处于发展阶段,技术水平较低,实时监测系统的应用水平不足,难以提供针对。

3 加强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的策略

3.1 推出智慧气象服务

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的创新,要做好精准性和针对性的把控,要强化特色现代化农业核心示范园智慧气象服务。以某地区为例,在开展特色气象服务时,针对智慧农业基地,提供直通式气象服务。主要提供以下服务:在重要天气过程期间,提供点对点服务,强化服务的针对性,实现气象服务和农业物联网相互融合。相关技术利用终端,比如APP等,能够实时获取气象信息,采取生产措施;提供多样化气象服务。组织服务人员,面向农户,为其提供气象指导工作。例如,针对葡萄种植农户,服务人员深入到生产现场,掌握园区内气象情况,提出气象专业建议,包括建?h采用套袋技术和雨水清理等技术手段,来应对病害问题;通过在生产基地和示范园区等,安装传感器的方式,实时采集生产现场的气象信息,为其提供实时服务,实现预报到种植区域。湘西地区农作物种植相对分散,传统的气象服务范围广,缺乏针对性,开展精细化特色气象服务,应用精细化预报技术和数据信息采集技术等,针对特色农作物种植区域特点,包括种植位置和发育期等,逐步开展精细化服务,来提升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水平[2]。

3.2 完善气象站网

建立地面气象观测站点,进行气象数据信息采集,能够为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的开展,提供坚实的保障。部分地区已经设立了气象观测点,但为了能够提高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水平,还需要不断完善气象站网建设。可从以下方面加以把控:推广5层梯度自动化气象站,提高服务工作质量,为农业生产实现气象防灾减灾,提供技术保障;完成基础数据信息采集和存储,包括种植位置信息和生长信息等,为精细化预报服务,提供数据支持;做好重点时节的天气监测工作,为特色农业生产提供直通式跟踪服务,为农户生产提供科学的气象服务指导工作。

3.3 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建立特色农业气象监测网,提升气候因素观测数据信息的精准性和完整性,提高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产品的质量。为保障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针对各地区,制作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产品,提高产品的适用性以及专业性,为本地区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做法,创新气象服务方式,以便更好的适应特色农业发展的气象服务需求。加大创新力度,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推动气象服务的转变,朝特色化以及专业化等方向不断发展,实现对局部小气候环境的实时观测和连续观测,不断提高气象观测数据的精准性,提升气象服务的时效性。不断地提高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产品质量,为农民生产,提供具有实时性和准确性的气象服务,便于及时做好防灾减灾工作。除此之外,要加强地方气象部门和农业部门之间的联系,构建联合服务平台,开展公益性基本服务,例如,气象监测预报预警等工作。建立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来负责编制业务服务规范以及标准,加强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技术研究,为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的开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加强和其他地区的交流,为相关特色农业生产区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产品。

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范文3

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是一、二、三产业相互交织和融合的有机系统,具有横向和纵向的发展维度。

(一)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横向扩展分析

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横向扩展,是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而市场需求和休闲农业生产力水平是推动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横向扩展的重要因素。1.休闲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促进了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横向扩展从横向上看,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是伴随着休闲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使休闲农业产品向多品种、多功能的方向发展,围绕这些产品和项目的专业化生产经营形成了休闲农业产业体系内部新的产业内容。休闲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更能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和休闲旅游服务的多样化需求,为企业的成长注入活力。同时,企业多种业务的开展促使企业不断向高新技术产业、文化产业、信息通讯业、金融等领域扩展,从而增加休闲农业产业幅度。2.休闲农业的产业融合、分工推动了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横向扩展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横向扩展,是在休闲农业产业分工的基础上进行产业融合的结果,是休闲农业企业与外部关联产业在产品、功能、技术、市场等诸多方面渗透、融合发展而形成新的产业分工的过程。首先,在休闲农业产品产出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对休闲农业的渗透融合促进了休闲农业农产品种类的丰富和休闲旅游服务功能的扩展。休闲农业生产的有机、绿色、健康、优质的农产品,科技含量、附加价值高,通过新品种培育和采用高新农业技术如农业生物技术、设施技术、先进的栽培技术等进行生产,产品种类多样,并在产品生产的基础上结合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进行科研、教育、示范等多种服务功能的扩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渗透提高了休闲农业产业的生产效率,有助于企业增加产品和服务种类,拓展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范围,推动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横向扩展。其次,休闲农业与文化产业的渗透、融合,实现业务创新,是对休闲农业产业体系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横向扩展。休闲农业将农业生产与农村民俗文化、节庆习俗、文艺表演和会展服务等结合起来,使休闲农业具有文化产业的属性。这既是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扩展过程,也是实现休闲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高级化的过程,综合体现了休闲农业产业体系产业渗透、融合的业务创新和市场创新效应。3.休闲农业与外部相关产业交叉、延伸、融合催生出新的产业形态,是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横向扩展的重要内容(1)休闲农业与高新技术产业融合,形成高科技休闲农业产业。高科技休闲农业产业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引进先进的农业种植模式和栽培技术,以设施栽培、生态养殖、立体种养和有机农业等为主要生产方式。高科技休闲农业产业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体,集农业高新技术展示、高效农业典型示范、现代农业观光旅游为一体,通过农业高新技术展馆技术辐射,成果示范推广,能有效促进当地农业和农村科技的发展、农业结构的调整。主要的产业类型包括高科技农业示范园、高新技术馆、科技教育农业基地等。(2)休闲农业与教育产业融合,形成科普教育型休闲农业产业。科普教育型休闲农业产业是休闲农业发展的较为高级阶段,主要是为广大旅游消费者提供能够了解农耕文化、学习农业历史、体验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活动和经历,使消费者在休闲放松的时候,获取农业知识、开阔眼界。主要的产业类型包括农耕文化馆、农业博物馆或博览园、农产品特色展览馆、农业科技生态园等,其中出现在我国各地的亲子农场,是科普教育型休闲农业产业的典型产业类型。

(二)产业体系纵向深化分析

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纵向深化是指休闲农业产业在休闲农业产品或休闲农业项目价值创造和实现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延伸和向后深化产业链的扩展过程,是休闲农业产业内部产品生产经营和休闲服务提供过程中纵向分工深化和协作整合的过程。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纵向深化过程,是市场化条件下,围绕休闲农业产品价值创造和实现全过程的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而形成的宏观、中观和微观意义上的休闲农业产业链的构建、整合和延伸过程。1.从产业融合的角度看,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纵向深化表现为在宏观层面上产品价值创造和实现过程中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而形成的休闲农业产业链的构建、整合和延伸从投入产出的产业关联角度看,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纵向深化在宏观层面上是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在宏观层面上融合发展的过程。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纵向深化使休闲农业在价值创造和实现过程中,不同环节、不同层级,一、二、三产不同产业领域的专业化经营主体之间市场化组织结构和连接方式不断完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休闲农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越来越离不开外部关联产业的物质、金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支撑,成为离开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就无法独立生存的产业部门。同时,随着休闲农业社会化进程的加快,休闲农业部门也越来越成为现代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扩展的重要领域,也成为其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阵地。休闲农业不同产业领域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相互渗透融合,使休闲农业产业链不断地向上下游拓展延伸,向上游延伸使得休闲农业产业链进入到基础产业环节和技术研发环节,中间进入到产品加工环节,向下游拓展则进入到市场拓展环节。休闲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渗透融合,在产品或休闲农业项目价值创造和实现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延伸和向后深化产业链,使休闲农业产业体系不断向纵深发展。2.从分工和专业化的角度看,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纵向扩展表现为在中观层面上农业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不同产业之间的协作和整合随着休闲农业市场的扩大,使产业分工和专业化成为必然,产业分工和专业化基础上的报酬递增能促进社会经济进步。休闲农业产业体系从中观的产业层面上看,休闲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质是第一、二、三产业分工在休闲农业内部延伸融合的过程。现代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是一个在高度产业分工的基础上,整合不同产业环节和产业组织使其相互协调和合作的价值系统。休闲农业产品价值的最终实现,需要跨越多个产业、多个经济单元,需要这些产业、经济单元之间的整合、合作和协调,以此形成一条具有价值追加性的休闲农业产业链。休闲农业产业体系围绕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和休闲旅游服务提供过程的跨产业的产业链条,构成了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不同层次。3.从生产经营管理角度看,不同产业领域的生产经营主体在微观层面上围绕特定农业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创造和实现而展开的休闲农业产业链的构建,推进了现代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纵向深化从微观的生产经营管理角度看,表现为休闲农业的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围绕具体产品和服务,对具体的农业产业链的构建。休闲农业产业链在构建过程中的延伸是基于休闲农业产业与外部关联产业的协作、融合。休闲农业产业与加工业的融合,将休闲农业产业链从生产、销售两个环节扩展到生产、加工和销售三个环节,增加了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很大程度延长了休闲农业产业链;与现代服务业的的融合,如技术、咨询服务业和科学研究使休闲农业产业链前向前延伸到技术和品种研发环节,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向后延伸到市场开发,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其中北京爱斐堡葡萄酒庄就是典型的融合现代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休闲农业产业类型。休闲农业产业体系跨产业的微观、中观和宏观产业链条,构成了农业产业体系的不同层次,在产业分工、融合、协作模式下,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产业链进行构建和整合,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推进了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纵向深化。

二、结论

(一)发展休闲农业产业体系对推进

我国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于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研究还较少,但北京休闲农业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发展和完善北京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是其下一步发展的关键和核心内容。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所强调的“体系”概念,强调内部关联企业实现产业协作、产业融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节约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对北京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强调延伸和拓展产业链,构建科学完善的产业体系,是北京休闲农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对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对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研究为北京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战略视角和推进路径。

(二)休闲农业是具有高度产业协作、融合性质的现代农业

现代科学、信息、通讯技术和金融、信贷、中介、政府等服务部门对休闲农业的广泛渗透融合使休闲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已成为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体系。休闲农业产业与外部关联产业的分工协作实现了休闲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相关产业的一体化生产经营,休闲农业成为融合第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综合产业。

(三)休闲农业产业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推进了多功能、多层次、综合性、一体化的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范文4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继之后,农业生产经营上的又一次制度创新,通过把分散农户经营联合起来,实现新的规模经营。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农民主体,政府不能靠行政命令强迫农民参加产业化经营,必须通过乡村广播、电视记录片、组织农民代表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积极作用的宣传,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农民充分认识农业产业化的优势,认识并感受到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确实对农民有益,能增加农民收入,进而提高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典型示范,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在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积极借鉴山东、广东等发达地区的经验,选择适合本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的经营组织发展试点,充分发挥典型经营组织的示范作用,进而增强企业和农民的发展信心,将对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政府要在带领农民、企业走出去取经的同时,积极培育本地种、养、加工等各类农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带动本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3、科学规划、正确引导、合理布局,促进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

区域农业产业化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需要政府进行科学的规划,正确的引导。政府要充分利用对经济的调控职能,选择适合本地区的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因势力导,突出区域特色,培育农业产业园,发展特色农业经济体,组建农业生产合作社,形成合理布局,避免重复建设、重复生产,克服市场的盲目性。同时,政府要利用所掌握的政策、市场、资源等信息,做农户、经济体、市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引导农业经济体和农户抓住发展机遇,加快发展步伐。

4、大力扶持,促进农业经济体做大做强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合作社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发展初期,政府适度地进行扶持是必要的,是促进企业、合作社等农业经济体做大做强的必要条件。第一,政府要抓好交通、运输、通讯、农田水利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产业化提供物质基础。第二,制定税收、信贷、水电使用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减轻农业经济体的经营压力。第三,对区域“龙头”企业予以扶持,帮助企业引入资金、引进技术、开拓市场;为农业合作社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政治环境,普及合作知识,培训管理人员。第四、政府要增强服务意识,加强信息体系、物资供应体系、技术推广体系、融资体系、运输销售体系、政策法规咨询服务体系建设;要加强为生产者提供科技教育、资金、保险及信息服务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做好农业科技推广、普及和培训,农用资金筹集、农业生产保险、信息中介服务等。第五,为农户和企业提供组织协调、信息咨询、法律咨询、技术培训、合同公主、经济纠纷仲裁等帮助。

5、强化监督与管理,确保农业产业化持续健康发展

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范文5

一、建立有效的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三农”问题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新的形势下,“三农”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收入水平低、农业效益差、农业竞争力弱。而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业的生产过于分散化,无法获得良好的专业化服务,导致农业的产业链很短、附加值低。在提高农民收入、提升农业效益与农业竞争力方面,最关键的就是建立社会化的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实现农业产业低成本经营。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是由专业经济部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其他服务实体组成的综合服务网络,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提供服务,是提升农业竞争能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实现农业的低碳化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系统。这个支撑体系为农业生产提供的中间服务,贯穿农业生产的整个链条,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迄今为止,我国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乏善可陈,主要表现为农业产业服务体系不完整、大量金融物流等相关服务可获得性差、服务成本高等问题。我们认为,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将现有的服务资源人为地分割为城市与农村两大块,忽略服务资源的共享,从而过分强调单纯依赖农业与农村自身的力量在农村独立建立一个农业产业化综合服务体系。因此,需要改变现有的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建立的基本思路,以政府推动的方式,解决“服务下乡”的市场失灵问题,从而实现服务资源的共享,以“服务下乡”的方式建立一个市场化与社会化的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

二、建立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必须依托“服务下乡”

1.只有“服务下乡”才能真正建立起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

城市是服务业的最重要的产出基地。城市集聚了农业产业化所必须的金融、物流、科研、信息、营销等极为重要的服务体系,但是,由于农业的“弱质地位”,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在建立过程中,无法获得这些服务资源。因此,有必要通过政府引导,打通农业产业化服务需求与城市服务资源供给之间的通道,使二者能够通过市场交易达到耦合,建立一个统一的服务资源利用市场,其核心是充分利用城市服务资源,积极引导城市服务资源下乡,建立一个高效、可行、低成本、有利于农民增收的农业服务体系。

2.“服务下乡”的“政府推动、市场牵引”模式

农业服务体系建立的有效途径应是: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导向,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政策的基础上,构建和发展新的农业组织形式,创新合作方式,积极扶持与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使农民进入大市场,参与大流通。同时,通过城市专业化服务商的介入,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使农民获得二、三产业利润,增加农民收入。

从实现模式上看,要以“政府推动、市场牵引”为主要模式,构建农业与城市服务业融合互动的创新模式。一方面通过资金支持、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持、普遍服务制度等多方面政策措施,积极推动城市物流、金融、营销、品牌、渠道、研发、咨询等专业服务业下乡;另一方面通过创新农业生产组织,提高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创造对城市服务业的需求,吸引城市服务业下乡。对于这种模式,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解释:

(1)政府推动:以政策措施形成“推力”,积极推动城市服务提供商向农村提供金融、物流、营销、信息、研发等方面的专业服务。

(2)市场牵引:通过鼓励农民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购买专业化服务,形成对专业化服务的“拉力”;同时,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通过培训提升农民素质,使农村能够利用专业化服务,提高专业化服务的效能,扩大服务需求。

(3)对龙头企业进行积极扶持,促使其健康成长,使之成为专业化服务需求的重要载体。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龙头企业作为城市专业化服务企业与农村的纽带,积极将农业相关服务外置化,以拉长农业的产业链条。

(4)为广大农民及由其所组成的“专业合作社”、“产品协会”提供各方面的帮助,使其成为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中的市场主体。

3.“服务下乡”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服务网络延伸是“服务下乡”的首要问题。如果城市服务网络全面延伸下乡,则其运营成本高,无法实现为农业提供低成本服务、提高农业效益的目的;如果网络不延伸,则存在着服务不可及等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是,在城市服务网络延伸过程中,以虚拟网络延伸为主,以实体网络延伸为辅。例如,对农业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的金融服务而言,其服务网点应延伸到县城和中心镇。同时,在各村及乡镇设立金融信息员,完成对涉农金融业务的前期审查工作。

农业物流则要以实体流通网点建设与虚拟物流中心建设同步的方式进行,以实现物流服务下乡。对农产品虚拟物流中心的建设,要采取政府搭建平台、企业运作的模式,由龙头企业牵头,与若干合作企业组建联合体。根据农户、企业的需要,将采购、供应、销售、储运、配送、装卸、包装、流通加工等物流功能进行有机结合,建立农户―企业、企业―企业之间的供应链交互活动,提供物流信息的实时查询、浏览、匹配,自动完成物流交易活动,跟踪在途货物,实施物流路径规划、智能物流调度等。涉及的操作流程包括农产品物流信息的、交互和农产品物流交易的匹配、撮合,以及农产品订单管理、渠道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等,实现为农产品生产商、供应商、加工商、销售商等提供系统物流解决方案及物流增值服务。对品牌、营销策划等专业服务而言,要以虚拟网点建设为主,实体网点延伸为辅,通过网络等方式为农业提供快捷服务。

这个问题的另一个解决方案是,由政府主导,在农村设立综合生产网点,实现一网多功能。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网络的建设是城市服务下乡的重要条件。无论是虚拟服务网络的建设,还是农业信息化的要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网络的建设在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中都占据了重要地位。但是,由于农村社会环境的特殊性――远离城市、居住分散、交通与通信设施相对落后,如何在农村有效地实施信息服务,就成为长期困扰决策者和信息服务人员的问题。自2000年以来,国家在信息传输领域实施的“村村通”工程,随着建网成本的下降,在最近几年里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这为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网络的建设提供了基础条件。

从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来看,信息网络的关键是建立全面的综合信息服务站,以充分发挥现有信息传输网络的效用。例如,黑龙江农网信息服务有限公司通过到村级设立综合信息服务站的方式,建立一个实时、动态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使农村土地流转、农村二手货交易、农产品网上交易、农资网络团购等得以通过网络实现,提高农业的信息服务水平。目前,农网拟借助其网络优势,通过与农业银行合作,在服务站配备转账电话与POS机、设立小额农贷信息员等方式,致力于打造一个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发展方向。

对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体系进行创新,以充分利用城市科技资源。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通过优化育种、合理栽培等科研创新,可以提高农产品本身的质量和产量。但是,由于农业企业一般规模较小,自身科研能力不强,无法独立承担这些科研任务。因此,解决农业科技创新必须走两条途径:一是由政府直接出资,解决农业科技创新中所存在的重大共性问题及基础问题。这应由政府购买城市的科技服务资源,再将其免费或低价提供给农民或农业生产组织。二是由农业生产组织发起,建立农业虚拟研发组织。所谓虚拟研发组织,是指企业通过与大学、科研院所或其他企业合作建立起来的、专门从事科技研发的虚拟组织。它没有法人资格,也没有固定的组织层次和内部命令系统,而是一种开放的组织架构。这种架构可以低成本利用城市科技研发资源。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我国现有的建立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的思路是:在农村建立一套与城市生产业相类似的服务业体系,包括金融、物流、科技研发、品牌、营销等体系,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这套服务体系的供应商大多数位于农村或乡镇,是一种本地化供应商。这些供应商无论是服务水平,还是服务成本等,都没有比较优势。因而,我们认为,应实现农村与城市服务资源的共享,通过“政府推动、市场牵引”的模式,推动“服务下乡”,利用城市服务资源建立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

在“服务下乡”过程中,政府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需要采取相应的政策予以支持:

第一,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进行改革。根据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需要,应对农村土地经营权进行确权,便于土地流转。根据不同的土地经营方式,采取“确权确地”模式、“确权确利”模式和土地确权与产权制度改革相结合的“确权确股”模式。在对土地进行确权后,通过土地经营权的高效有序流转,大力推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大力抓好“三个集中”:“土地向种田大户集中,土地向合作社集中,土地向产业化生产基地集中”。

第二,通过制度创新、机制创新、观念创新,积极推动资本下乡。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就是资金与技术,资本下乡是推动“服务下乡”的关键。因此,要通过创新,形成政府财政投资、金融机构资金与市场资本的合力,积极推动“服务下乡”。

第三,积极鼓励农业金融模式创新。通过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农业贷款担保公司、农业保险公司等新型金融主体,并通过贷款产品、农业期货产品、衍生金融产品等产品创新,对农村金融服务模式进行创新,解决农业金融服务供给不足问题。

第四,积极推进农业科技研发推广投入体制创新:结合农村、农民和农业的需求,改变传统自上而下的、推动式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在现代农业研发投入方面,依靠政府引导,探索企业需求拉动的市场化科技投入机制形成的有效路径。研究鼓励科研机构与农业企业开展市场化契约式技术合作的政策,探讨促进有能力的企业建立自下而上的新型科研组织和科研中介服务组织,并以此为基础推动发展主要针对现代农业企业的农业科技需求调研分析与技术选择制度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探索消费补贴、服务采购等科技服务投入机制创新,努力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协调的农业科技投入促进体系。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通过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农业科技博览园等机制,由传统的自上而下推广转为示范推广,增加农业科技推广的效率。

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范文6

农业产业化是指遵循发展农村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自然资源保护与其开发增殖的实现可持续利用相协调的原则,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当地生态区位优势及产品的比较优势,在农业生产与生态良性循环基础上开发优质、安全和无公害农产品,生态、经济和环境效益高的现代化农业产业。21世纪的现代经济及现代产业发展具有两大新特点,一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知识化(包括信息化在内)已成为现代经济及现代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二是世界现代经济及现代产业发展的生态化,这两大新趋势的有机统一成为21世纪现代经济及现代产业发展的希望所在。生态型产业将成为21世纪世界的主流产业,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必然要顺应这种产业发展趋势。生态农业产业化基本具有农业产业化内涵,其发展类型同样主要表现在主导要素和组织载体的不同形态,农业产业化生产主体是农户,经营主体是企业经济组织或相关组织等市场中介组织,企业与农户有不同形式的利益联结方式,共同促进市场农业的发展,包括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主导产业带动与中介组织带动等多种组织形式,各组织间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享”的利益共同体。

生态农业产业化引导和组织分散的农户进入社会化大市场,将现代科学技术导入农业,提高农业专业化、社会化和商品化水平;重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重组生产要素,增加农业附加值,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引入现代农业的组织管理模式,在组织制度创新与完善中发展和壮大农户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实践证明,生态农业产业化如同农业产业化一样均可突破所有制界线,将国营、集体和个体融汇在一起,形成多组分、多方位和多层次的经营体制;其生产组织已突破行政区划的界线,形成跨乡、县、区、省甚至跨国的联合企业;管理技术已突破行业部门隶属关系的界线,将农、工、商、贸和科教诸行业部门连结起来;生产区域已突破城乡分割的旧体制,把城乡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城乡之间资金人才、技术、土地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1~5]。生态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区别一是生态农业产业化应提倡产品生产与产业的多样化,通过产业结构的动态调控实现结构的“柔化”。表现在一个区域范围,所生产的产品虽发展有主有次,但不仅仅拘泥于一个,而是多个,其目的是增强对外界经济环境(市场)风险的耐受性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二是生态农业产业化要把整个区域内的产品生产链条相互连接,形成原料到产品,废弃物变原料的资产业相互交织,资源高效利用,无废弃物或少废弃物的清洁生产网络,真正发挥区域的整体功能;三是生态农业产业化生产的产品应是健康安全化的无公害、绿色或有机农产品,在注重产品安全性的同时与名优特品牌战略相结合;四是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前提是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专业化,在倡导基地建设的同时侧重通过建立与规范三大体系,即环境友好(双赢)的生态农业技术与集成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链接的政策法规与有效机制的宏观调控管理体系,包括产品质量标准、生产技术规范、环境与产品监测网络、产品质量控制与监测体系,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接口、农民转化为工人的接口。

2生态农业产业化技术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