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范文1
关键词: 教学新理念 审美 课堂模式 创造力
曾经看过一则电视广告,老师问:冰融化了是什么?很多小朋友争先抢后地回答:“是水。”一个小朋友突然站起来很正式地说:“冰融化了是春天。”这则广告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创造力不再是天才的标志,而成为一种生存技能。21世纪是创造性世纪,需要一大批敢探索、会创新的创造型人才,使创造性教育成为一种必要的教育。下面就我的音乐课堂教学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聆听”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关键
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应从“听”入手。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教学中以听觉为先导,可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美感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音乐情感,发展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音乐教学中的“听”应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走进音乐中去发现、去探索。引导就是教师让学生在聆听的基础上,利用谈话、讲授、讨论、图画、演示、创设意境等多种手段点拨、启发学生,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学生感受乐曲特点,让学生利用已有欣赏经验去联想、想象、体会、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表现形式。低年级可采取游戏情景模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乐曲的情感和音乐形象,对中高年级采取活动参与模式,培养学生在随意和注意中感受并发现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之分,有音色和音区等各种区别。教学中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又注意给予正确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以富于启发性的提问留给学生充分联想、想象和思考空间,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将学生领入音乐情景之中,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想像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2.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培养发散思维、聚向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一种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聚合思维是运用已知信息,转一个方向聚敛行进,获取正确答案的过程。前者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但二者必须有机结合,才是高水平的创造性思维。为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创造型课堂教学始终充满温暖宽容的气氛,学生在思维上是紧张的,但在情绪上是放松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好的想法和方法应给予鼓励,对不成熟的想法不要嘲笑和指责,从而使学生都能轻松、愉快地阐述自己的主张。音乐课中常有编创歌词的练习,这类练习一般没有固定的答案。对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思维想象,让他们根据问题要求展开各自想象,大胆尝试,鼓励学生完成多种不同编创。然后通过音乐实践,确定更合适的答案。使学生逐步学到思维方法,逐步形成提高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常能引发创造性思维,取得创造性结果。古代有司马光砸缸的经典故事,司马光想到砸缸放水救小孩,成为千百年来的佳话。他的做法正是逆向思维,而其他小伙伴则顺向思维。司马光砸缸救人的办法正是一种创造性效果。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和重视学生的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协调发展,引导和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加强。这样既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又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能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思维。
3.营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教学氛围
课堂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要阵地,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灵活选用发现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开放式教学法等先进教学方法,针对音乐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经常,变换教学方法,如体感运动法、节奏(旋律)问答法、曲式结构体验法、符号表达法、二度创作法、即兴演奏法、指挥练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积极探求,形成主动性。让学生在不同情景中动口表达、动手操作,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较好的培养和发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生理特征,运用音乐教学审美规律,精心创设音乐审美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保证。创设良好的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唤起学生的音乐注意,熏染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作心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在课前播放相关音乐作品或音响资料,把学生带进特定情境之中,一种与音乐审美注意相伴的特定教学情境,即学生对音乐创作学习期待的、渴求的良好教学情境就随之形成,从而为创造性教学的有效展开做了铺垫。
音乐教育是活力、激情,是创造,是不断追求,同样新世纪要求人们是有活力、不断创造的一代。音乐教育工作者要深入进行音乐课创新教学研究,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创立更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与学的音乐实践方式,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体现创新能力培养的各种课型的音乐教学模式,培养出21世纪需要的开拓型、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梁侠宾.音乐教学要重视学生个性兴趣的培养[J].广西教育,2007(34).
[2]赵慧颖.试论音乐兴趣培养[J].艺术教育,2006(03).
[3]易希平,陈文佩.从心理学角度谈培养音乐兴趣[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4(04).
[4]冯长春.关于高中音乐欣赏课的几点调查与思考[J].音乐天地,1995(04).
[5]占静.浅谈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09).
[6]何俊龙.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之我见[J].黑龙江教育(小学版),2005(Z1).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范文2
关键词:当代教育;教育心理学;途径;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4-0061-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4.031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独立是以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三卷本1903-1914年)出版为标志,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教育的核心内容是针对学生个性发展需求,遵从教育心理学规律,促进学生自身基本技能的发展,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手段,以此体现出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内容。
一、新时代青少年学生心理特征
当代科技迅猛发展,青少年信息量增加,价值观的形成打破了传统的思想观念,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的心理逐渐走向成熟,渴望独立,但是由于生活阅历较浅,在成长过程中解决问题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不足[1],容易出现叛逆、孤僻、厌学等心理和行为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 存在急功近利思想
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导致出现利益至上的价值观,青少年接受新鲜事物较快,社会教育中掺杂的利益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影响较大,容易出现急功近利的思想。
(二) 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
现代青少年思想较为开放和灵活,独立思考,对未知的东西探索欲望强烈,但是他们不能从实际出发,难以辨别是非,容易出现自私和极端情形。
(三) 叛逆厌学行为表现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学习过程中知识的积累促进自我意识增强,同时也会产生叛逆心理,考虑问题片面化,主观臆断行事,追求和沉迷于刺激性的东西,如,智能手机和网络游戏导致一些青少年丧失学习兴趣,甚至对抗家庭和学校。
二、新时代下制约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因素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缺乏针对性
有学者认为,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人在学习时的心理状态和学习时的内心活动,还有学者认为,教育心理学是协助教育工作按照正常模式进行,大部分学者认为教育心理学是对青少年学习状态和内心活动进行研究[2]。各种研究和讨论都有合理性和局限性,但只是停留在教育表面和理论中,缺少针对性。
(二)教育心理学内容尚未形成体系化
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大多借鉴国外成果,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也是从西方移植来的,没有被广泛认可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没有形成科学的教学体系。
此外,学术界对教育心理学存在认知偏差,如,有学者认为教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原理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有的无法将教育心理学的分化和整合实现有机统一,教育工作者对教学心理学研究对象全人化还不适应,对多元化的现代心理学新理论难以接受等。
最新出版的《中国当代教育理论丛书》及时解决了这些问题,既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又能密切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加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论述与指导。系列丛书完善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剖析了大教育生态系统,揭示出当前国际范围内教育危机实质,重视个别差异和个别化教育研究,对学习策略、教学策略、学生与学习情境间的相互作用认知研究进一步加强。
三、关于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深入思考
(一)重新审视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
新的方向总结为“三化”,即,教育心理学研究目的教育化、研究对象的全人化、研究方法的多样化[3]。
1.研究目的教育化。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根本目的是要将研究的理论成果用来指导教育实践,要结合我国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进行研究。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教育心理学研究有利于培养合格的教师、改善教师的教学和促进教师的发展;二是教育心理学研究有利于改善学生学习,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三是教育心理学研究要为教学改革服务。
2.研究对象全人化。教育心理学首先是以人的全人格成长为研究取向,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读书求知,还应包含学生的为人处世,其次,教育研究既要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的人也要研究社会生活中的人,因为学生的学习行为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熏陶,第三是研究人的毕业学习与发展。
3.研究方法多样化。教育心理学自身学科特点决定了研究方法既要向范式科学靠近,又要注意处理好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实验研究与史论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之间的关系[4]。教育心理学研究在真实教学情境中开展研究,采用更能突出人的内在心理特性的方法,如,调查追踪、访谈法和个案研究等方法。
(二)丰富教育心理学新的理论体系
1.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范式多样性。从理论和逻辑上分析中国教育心理学的“成长”,其发展范式是多元的,既有基于职业教育科学的范式,也有基于科学的范式,还有基于教育心理科学的范式,心理学的发展流派较多,这也决定了教育心理学学科范式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针对性更强。主要内容有五个方面,一是基本理论,如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发展理论、动机理论、教育社会心理理论,除认知观外还要吸收人本主义、行为主义、精神分析等心理流派理论学说的精华;二是学习心理;三是教学心理;四是教与学的制约因素。内容较为全面、丰富且针对性较强[5]。
3.学科的拓展范围应不断扩大。从学科角度来看,根据社会实际,教育心理学研究除高等教育、教育管理学科外应拓展到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外国语言教育等学科领域,有利于保持教育心理学学科发展持续性。
(三)关注热点和难点的前沿研究
通过当今的教育心理学关键词突现性的统计,我国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前沿主题有两大类[6],一是宏观的思想政策类,如,教育政策、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高等教育理论,国家大力提倡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对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具有指导性,第二是具体的教学实施类,如,学习方式、课程建设、课堂效果和学习策略等,重视教学互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教学策略。
(四)多元化的现论增强教育心理学的实效性
1.个别差异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研究。当代学生可以不受学校教育时间、教育水平、教育空间等严格限制,能自由地选择所需要的学习内容和方式,因此,教育心理学要深入研究学生个性特点、学习过程特点、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加强对学习策略、学习动机、教学策略、解决问题策略以及学生与学习情境间的相互作用的认知研究。
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心智的结构》中提出了关于智力的多元因素理论,认为基本的智力因素包括语言能力、逻辑-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空间运动能力、身体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教育心理学应结合实际,采取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学生各种智力因素全面发展。
2.文化心理学的影响。文化心理学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盛行。有学者认为,文化心理学包括双重内涵,一是“文化心理学”,关注研究对象的“文化”特征,第二是文化“心理学”,关注其“文化负载”,以心理文化为研究内容。文化心理学强调本土文化资源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影响,教育心理学研究要了解本土文化、立足本土文化、服务本土文化。
3.积极心理学的介入。美国心理协会(APA)前主席赛里格曼在1998年提出积极心理学概念。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因此教育心理学不能停留在教与学的心理过程和影响因素层面上,要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4.毕业心理发展理念。毕生心理发展观是20世纪70年代欧美出现新的发展心理学观点。传统意义上教育心理学研究范围局限于学校教育情境中的学生,重点研究儿童和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而毕生心理发展强调的是心理发展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要拓展到研究社会生活与工作的人。
5.进化心理学对人性和心理思考。进化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新的研究取向,以进化论观点对人的心理起源和现象进行研究。人是由生理和心理两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都应该受进化规律的制约,人的心理发展既受生理因素制约,又受社会因素影响,而传统教学心理学过分强调人的社会性,对人的生物性重视不够。
另外,应高度重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环境。一批高质量的核心期刊如《心理科学进展》《教育研究》等为教育心理学学科发展和学术交流搭建交流平台,但是没有教育心理学的专属核心期刊,而且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团队和研究力量也比较薄弱,这制约了本学科发展,需要进一步增强。
参考文献:
[1] 李蕾蕾.当代中国教育公平:问题与制度选择[D].湘潭大学,2012.
[2] 张春兴.从思想演变看教育心理学发展宜采的取向[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1).
[3] 董刚,等.百年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反思 [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7).
[4] 林崇德.试论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十大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1).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范文3
(一)社会发展目标
社会发展目标是社会期望在课程目标中的具体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的社会发展目标是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专业的培养目标相一致的。其培养目标为:培养党政工作管理干部和学生工作管理干部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因此,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本专业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够运用的立场、观点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还要在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讲授与传播方面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和较强的社会实践基础,成为能够在高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学科知识目标
学科知识目标是课程目标实现的载体。学科知识目标会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要求上,具体表现为:要求研究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有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能够基本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历史经验,比较系统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研究方法,充分认识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认识。
(三)心理发展目标
心理发展目标是课程目标的核心。具体表现为:在认知发展领域,能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方法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在情感领域,能够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形成较高水平的专业态度和专业价值观;在行为领域,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能够运用心理学原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的思考
课程内容是课程改革的载体,课程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的质量。以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内容常常难以处理好研究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的差异,过于关注课程内容的知识完整性与学科基础性,导致研究生课程成为本科生课程的简单延续,在注重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弱化了研究生课程的学科探索与科研训练的功能;与此相反,有些学校则忽视研究生课程建设,以和科研立项代替课程学习,或以协助导师完成课题研究、翻译外文资料等作为课程内容,忽视了研究生课程的学科理论深化的作用。针对当前研究生教育在课程内容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特点,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的建构,一要充分反映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成果,特别是国内外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二要坚持科学性、系统性的原则。围绕这一指导思想,在确定具体课程内容时,要有针对性地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课程内容既要突出理论研究的重点问题,又要遵循学科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性;其次,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突出学科特色;最后,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态度和精神。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思考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范文4
教学是对人的活动,要在教学活动中达到教学目的,甚至取得满意的成绩,就不能不研究教学对象,作为中学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对象的人,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生理和心理都在高速发展,如何正确把握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初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从而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呢?认真学习和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并把它用到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对于我们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教育学生,能起到相当大的推进作用。
下面,我结合一些常见的心理学原理,谈谈我在历史与社会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以新异性来吸引学生
初中学生,特别是初一的学生,组织纪律性较差,往往在老师进教室以后还在嘻笑打闹,完全没有做好上课的准备,如果不能及时让学生安静下来,把他们从课前的各种活动中吸引到课堂上来,那就很难保证教学时间的充足,更谈不上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有的老师的上课的时候大声喊叫,甚至使劲的拍桌子,但往往收效甚微。
在走进教室的时候,为了更快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我们可以采取各种有新异性的动作和事物,比如,可以先放一段视频,或一段音乐,或在黑板上写几个大字,或高举一个教学用具等等,待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以后,再来组织上课,很多学校规定老师进教室得先喊上课,学生起立后“老师好”,“同学们好”,其实我们完全不必拘泥于此。从新异性的角度来说,拍桌子、也是可以用的一个方法,但不论是哪种方法,都不能长期使用同一招,有效的关键在于一个“新”字。
二、用兴趣来抓住学生
要让学生对教学维持长时间的注意力,只靠新异性是不够的,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可以而且必须让更多的学生对历史与社会学科感兴趣。
心理学的随意注意理论告诉我们,随意注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活动的目的与任务,对活动的兴趣与认识,个体的知识经验,活动的组织、个体的人格特征及意志品质等。
首先,从学科内容来看,我们无法作根本性的改变,但在材料的选取上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对于刚步入青少年时期的初中学生来说,已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又还远不成熟,因此教学内容的表述也要做到能具体的就绝不抽象。
其次,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与任务也是维持其注意力的重要方面。因此在每一堂课之前,我们可以用投影等方式把这节课的教学(学习)目的给学生交待清楚,同时对有些目的稍加解释,让学生真正明白,这一节课该干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现在很多学校,都把揭示教学目标作为其教学模式中的第一个阶段。
另外,根据心理学随意后注意的理论,我们在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的时候,要让他们增加对这些任务的了解,让他们真心喜爱这门学科,学习任务要由易到难,只要学生取得了一点进步,即便是很小的一点成绩,也要积极的给予肯定,通过发掘学生的成就感来培养学生对本学科长期的兴趣。如果一开始对学生要求太高,就会让学生觉得历史与社会这门学科太难,从而降低对这门学科的兴趣。
三、课堂多样化
(一)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在信息整合过程中存在着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指是人们在对一事物印象一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上课的时候,要尽量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分成不同的几个部分,把一节课安排成几个不同的活动环节。不同的环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可以有自主阅读、完成学案练习、小组作业互批,问题抢答、小组竞赛等。环节越多,“首”就越多,“近”也越多,对学生的影响越就越深刻。
(二)心理学家还认为,编码是记忆的第一个基本过程,一般情况下,对信息采用多种方式编码会收到更好的记忆效果。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长时记忆中主要涉及的是语义代码,同时人们也将视觉表象编入长时记忆。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持久地掌握知识,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听、看、读、写等各种方式让学生接触知识,另一方面,对任何一个知识,我们要做到让学生听懂,在理解的基础上的记忆比单纯的背诵记忆的效果要更持久。千万不能让学生把上课变成是单纯的“抄黑板”课和“念经”课。上课是一个听、说、读、写的过程,是一个思考贯穿始终的过程。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理解,就无法形成语义代码。另外,为了形成更丰富的视觉表象,要尽量用挂图、投影或视频来表现地理事物和还原历史事件。
四、复习合理化
学习不但是一个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同时也需要不断地巩固旧知识。这就需要我们组织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呢?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长时记忆和遗忘进了研究,从他的遗忘曲线中可以看到,节省量随着初学与再学时间间隔的加长而减少,即遗忘的数量逐渐增多。一个明显的结果是,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在第一个小时内,保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迅速减少,然后,遗忘的速度逐渐变慢。根据遗忘发生的规律,我们要采取适当的复习策略来克服遗忘。
根据有关研究和实践,我对复习做如下安排:第一次复习,在学习结束5~10分钟进行,一般是在下课前几分钟,通过齐读、表格展示、完成学案练习、老师总结等方式来进行。第二次复习,一般是在学习的第二天,即在上新课之前,通过提问、复述或齐读来完成,也可以融合到新知识的学案练习当中。如果有时连续两三天不上课,就必须通过家庭作业来达到这一目的。第三次复习在一个星期以后,主要是采取综合练习的方式来进行。第四次复习一般安排在一个月后,主要是通过单元复习和单元测试的方式来进行。第五次复习是在半年以后,即每个学期结束前,安排一段时间综合复习一个学期所学过的知识。这样既符合记忆规律,也和期末考试的安排一致。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范文5
关键词:情境兴趣培养能力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探索知识的最大动力。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中,培养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对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有着很大的作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自主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意义的情感体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结合学生的年龄及思维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为学生创设探索性情境,以激发学习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好奇心特别强,常为新奇的事物表现出异常的兴趣和兴奋。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精心设计悬念,有意地创造问题的情境,使学生产生一些“困惑”,从而在似懂非懂的情境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渴望解决悬念的心理状态中,激发追根求源探索奥妙的兴趣。现代教学理论曾提出过“三主”的观点:即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用喜闻乐见的游戏性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设置一些游戏的情境,把新知识寓于各种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训练时,组织快速抢答游戏。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既培养了竞争意识,并受到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
三、创设故事性情境,唤起学习兴趣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认为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把数学知识寓于故事情节之中,从而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四、 创设操作性情境,调动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为学生提供竞争性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情境。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设计,不但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乐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积累、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促进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范文6
关键词:基础教育;英语教学;阳光心态;情感态度
英语的“降温”,让众多英语教师倍感心痛和无奈。作为世界大国,中国理应利用好英语这门世界语言,在充满蓬勃生机的新时代更好地为实现中国梦而服务。作为英语教师,无不在英语入学教育中大谈英语的重要性及如何学好英语,莘莘学子也信誓旦旦,充满激情,下定决心要拿下这门学科。然而,事与愿违,我们的基础教育没有逃脱那个魔咒:初一遍地开花,初二两极分化,初三天上地下。现在还有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不忍长期的低效高耗,终于有人在给英语泼冷水了。
作为教师,我们不得不思索。学生犹如一张张白纸,交由我们描绘美好的蓝图。而出现这种困境,值得我们反思和发现。心态重于一切,如果教师以一种阳光心态来面对我们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事件,或许事情并没有那么糟。
一、学生对英语的期待是冲着英语的交际功能而来的
学生开始学英语其实很脆弱,特别是考不好时,或自惭形秽,或迁怒于英语本身。我们应该倡导英语教育回归本位,与其看重终结性评价,不如看重形成性评价。评价不是要给学生贴上不同的标签,而是让师生诊断教学出现的问题,进行反馈并积极主动地改进教法、学法。正因为英语的基本功能是为交际,我们不能人为拔高难度,而应该针对英语学科特点,有意识地降低难度,缓梯度,慢进度。
学生不能回避考试,但当他们真正接纳了英语学科,对英语综合能力能够有所把握后,不会害怕“被考试”的感觉,反而他们会期待着考试带给他们的满足和成功。
二、只要一看到教材,就感觉到一份沉甸甸的分量
现在倡导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英语学科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把它用好用足。英语作为一门交际语言,应该扎根于生活,我们得多从生活中提炼一些经典的情景,使英语生活化。
三、和谐安全的课堂和师生关系是英语学习的风向标
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吗?学生是否一直处于英语学习的亢奋状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时时了解学生的
情感。
四、长期以来,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评估都在“唯考试”,“重语法点”的状况下展开
学生的自主意识不强,离不开老师指导性和促进性的参与。“自我指导式学习”是向“自主”发展的适应模式,学习者、教师、任务与环境等多因素动态协调,师生从“重教”向“重学”转变。所以,目前学生不是自主学习而是自我指导式学习。在这个特殊的学习阶段,师生有必要良性互动。由于英语的学科特点,总少不了唱呀跳呀很多活动。如果老师只是作为一名指导者,发号施令,学生也会觉得没趣。有时还觉得那些歌谣呀,活动呀是不是太幼稚。“早熟”的学生还会有一种被当猴耍的感觉,而如果要求学生活动的,教师也能够一起参与其中,学生肯定马上来劲。老师也会因为自己的参与而真正和学生一起成长,享受教学的过程。
五、在教学过程中,有时还得与学生拼智力
随着孩子们物质文化生活的极大丰富,在激励学生发展时,他们对纯物质的追求兴趣不浓,就得多点精神方面的。他们更需要精神方面的慰藉和认可。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指明了发展的方向,除了一大堆任务型的任务,我们更应该关注师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了良好的心态,我们就会充满对英语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自信和实践自信,从而乐学乐教,助推我们的基础教育走向深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