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结构的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产业结构的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产业结构的特征

农业产业结构的特征范文1

关键词:农业结构调整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调整农业结构是当前农村经济一个热点问题。因为解决农民增收问题,解决农产品结构性过剩问题,解决加入WTO后产品国际竞争力问题,乃至解决农村稳定的问题等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结构的调整。调整农业结构,农民是主体。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民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主观能动性?搞好农民培训教育,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关键。当前,各级政府,特别是各级农业主管部门都把农业结构调整摆上了议事日程,在资金投入、市场开拓、种苗建设、扶持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等方面下了较大功夫,但忽视了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工作。长此以往,会极大地影响农业结构的深层次调整。本文就二者的互动关系,作一初步探讨,并据此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农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

(一)人力资源开发有利于农民提高信息获取处理能力,从而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的超前性

农业结构调整要以市场为导向,随市场的需求变化不断地动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而且由于市场的蛛网波动性以及农业生产的长周期性,这种调整应该是超前的。为适应这种动态的调整,作为调整主体的农民就需要较强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够敏锐地觉察到市场机会,果断地调整经营方向,拓宽经营领域。而要具备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就必须要得到较好的教育培训。否则,只能盲目跟风,被动地跟在市场后面。近年来,句容草莓事件、东台的西瓜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有利于引导农民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从而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的主动性

自从93年中央政府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应该说,市场经济体制宏观上的确立,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制度环境。然而,长期以来农民的观念并未发生根本性转变,主要表现在缺乏市场意识,缺乏效益观念,缺乏竞争观念,从而使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缺乏主动性。良好的教育培训可以引导农民转变思想、更新观念,而后走向市场,适应市场,主动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可以帮助农民掌握适用技术、技能,从而增加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信心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首先是生产内容和生产方式的调整。在生产内容上,过去只种水稻的现在要种蔬菜、经济作物。在生产方式上,水稻生产要改双季为单季,或套种油菜、蔬菜,诸如此类等等。生产方式、生产内容的转变,使得农民原有的生产技能已不适应,必须要进行更新。很显然,良好的教育培训可以帮助农民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从而为他们主动调整农业结构提供技术保障,增强了他们调整农业结构的信心。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作用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一个外部驱动力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特征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保证,以效益为目标。这对农民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否则无法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因此,农业结构调整将从外部要求上客观地推动农民接受更多的教育培训,更新观念,掌握新技术。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供资金支撑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本的形成与积累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我国农民目前收入水平还不高,用以教育支出的收入十分有限,地方各级财政用以教育培训的支出也十分有限(据统计,农村教育经费不足GDP的2%)。而需要接受教育培训的农民还非常之多。教育经费不足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主要制约因素。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供资金支持成为可能。一是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提高农民用于自己及其子女接受教育支出的承受能力。二是有利于增加地方财政财力,从而为政府增加教育投入提供基础。

(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供市场引导

目前,农村的人力资本存在人才结构不合理,知识、技术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很低,原因在于现有的人才结构、知识、技能结构与农村经济发展要求不相吻合,而造成知识技能结构不合理的原因又在于缺乏有效的市场引导机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然会带来就业结构的变化和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最终引起教育结构和教学培训内容结构的变化(例:普高和职高的比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面向市场、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供了有效的引导机制。

(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供激励机制

目前,农村的教育个人收益率十分低下,有专家估计,还不到5.32%,总的看来,教育和个人收入的关联度不高,即受教育年限越高而个人收入不一定越高,这一现象削弱了农民投资于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普遍认为关键因素在于传统的生产方式和刚性的农业结构。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提高教育的个人收益率,从而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供激励机制。

三、政策建议:人力资源开发和农业结构调整的统筹

(一)落实教育超前发展战略,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人力保证和支撑

如上所述,教育培训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人力资源开发具有长期性的特征,因此在处理二者关系时,必须把教育放在超前发展和优先发展的地位上,优先保障教育培训经费的落实,不能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名义挤占、蚀食教育培训经费,真正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

(二)统筹协调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当前,尤其是加入WTO后的农村经济,两大基本课题就是人力资源开发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两者的关系从本质上来说是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教育培训侧重于长远利益,具有较强的社会利益,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更注重于当前利益和经济利益,因此必须协调发展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坚持两手抓(一手抓人力资源开发,另一手抓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两手都要硬的原则,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持续、稳定发展。

(三)构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机制

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往往强调条线的作用,形成部门分裂,就农业论农业、就科技论科技、就教育论教育,造成教育脱离农村经济实际,教育的经济功能大为削弱。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时必须注重能适应产业结构动态调整的人才培训,加强农科教三结合,提高农村工作的整体效益。

就当前而言,加强农科教三结合关键在于广泛开展绿证培训,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四)探索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具体结合形式

农业产业结构的特征范文2

关键词:农业经济结构;要素转移;结构优化;关联

一、我国农业结构变动是影响农业增长的主要途径

(一)农业经济结构变动通过农业要素转移效应影响农业产出增长

经济结构变动影响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在于,产生要素转移效应。我国农业结构中,种植业长期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即使现在,种植业占农业结构比重超过50%,林业、畜牧业和渔业三者加起来不到一半。在农业的四个部门中,种植业的生产效率相对较低,而畜牧业和渔业较高,我国农业结构变动的过程,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种植业所占比重持续下降,畜牧业和渔业的结构比重则持续上升,伴随着这一过程,农业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由种植业不断向林牧渔业转移,不但农业产出的量不断增长,而且农业产出的质也在不断提高。我国农业发展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总体来说,要素转移效应从“质”的角度揭示了农业经济结构变动影响农业产出增长,长期来看,农业经济发展就是农业产出与农业结构都不断变动演化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农业经济结构变动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影响农业产出增长

产业关联是产业间的投入产出联系,指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经济结构形式。在社会化生产中,农业产业一方面依赖其他产业的投入以形成并发挥本产业的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又依赖于其他产业的需求关联,销售本产业的产品,投入产出联系构成产业关联的物质基础。产业关联的方式包括产品、劳务联系;生产技术联系;价格联系;劳动就业联系;以及投资联系等。产业关联的类型可以分为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单向练习与多向联系;顺向联系与逆向联系。产业关联分析的是产业结构与产出增长在“量”上的联系。

为便于分析,本文主要考虑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联关系。农业各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如表1所示,下面分析产业关联对总量增长的影响。

由于结构关联水平主要是说明农业各部门之间以何种生产技术发生联系,不同的生产技术水平将形成不同水平的结构关联,此时,某一部门生产一单位产品需要从各部门投入的中间产品投入量是不同的,因此可以用中间产品的直接消耗系数来反映结构关联水平及其变动。直接消耗系数又称投入系数,是指j部门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i部门的产品数量,假设aij为j部门的投入系数,xij是投入产出表中第i行,j列的元素,表示投入j部门的i生产,xj为第j列的总数,表示j部门的总产值,则有:i,j=p,w,s,f)。

,矩阵a反映了整个农业部门的技术水平,如果扩大到各个产业,扩大后的矩阵a则表示整个国家经济结构的总体技术水平。经济在短期内可以用高投入、高消耗得到高产出,但是无法通过这种方式获得长期增长,并且导致经济结构失衡,因此,技术矩阵的水平高低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影响。

结构关联以一定的技术水平为基础,也受部门关联程度的影响。这种关联程度在投入产出表中的直观反映就是部门之间中间产品的交易规模。规模越大,说明产业之间联系程度越高。随着部门之间交易范围扩大、环节增多及交易额增大,产业结构关联程度开始深化,对经济增长具有重大影响,这种影响可以从总量和结构两个层次上进行分析。从总量层次上讲,通过比较中间需求(中间需求/总产出)的相对比例的变化与产出增长的变化后发现,两者具有相关性,中间需求与总产出的比率增加较快的期间,经济增长速度也较快,这表明结构关联程度的较快深化会带来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从部门结构层次上讲,部门产出增长与部门中间使用率(中间投入/总投入)增长一致。世界银行对日本、韩国、以色列、中国台湾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四个部门共计四十组观测值进行回归分析,相关研究数据肯定了结构关联程度深化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三)农业经济结构变动通过产业优化效应影响农业产出增长

农业经济结构优化是指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合理化主要依据产业关联技术经济的客观比例关系,调整不协调的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各部门间协调发展;高度化主要遵循产业结构的演化规律,通过创新加速农业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演进,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再配制,促进产出增长。产业结构的优化的内容主要是供给结构、需求结构、投资结构和农产品贸易结构的优化。

农业经济结构的合理化是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四部门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相互适应,四部门协调平衡发展,产业的结构效应能够充分发挥。农业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资源的不断投入和资源的有效配置(也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但是自然环境在可控范围之外,本文可以合理地不做分析),而产业结构的合理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资源配置的效果,合理的结构与国内、国际市场相适应,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各部门之间的关联效应能够有效的展开。因此农业结构合理化是农业经济协调增长的客观要求,也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客观要求。

农业产业结构高度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低水平向高水平状态发展,沿着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顺向递进演进;顺着劳动密集型农业,资本密集型农业,技术密集型农业的阶段发展。传统农业密集使用劳动,随着农业机械的推广和大规模使用,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过程,以及单纯的农业生产转向包含农业生产、运输、加工、销售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都是农业结构的高度化发展,它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形成占优势的农业部门或产品。

农业产业优化能够有利于发挥产业的结构效应,深化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程度,促进关联效应。尤其有利于发挥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即主导农业部门“不合比例增长”的作用对其他关联产业产生的影响,分为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前向效应等,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对农业经济增长还存在其它的效应,如结构弹性效应、成长效应、开放效应等。

(四)农业经济结构变动通过区域布局效应影响农业产出增长

经济结构具有层次性,农业区域结构是指地区层次的农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是指按照一定的划分标准划分的经济区域内,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各地区的自然条件、要素禀赋、适宜技术不同,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区比较优势,使得各种产业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不同。如两湖的粮食主产区,东北的粮食主产区,山东的花生,以及华北平原的玉米、小麦主产区等。区域结构是资源有效配置的经济结构与空间结构的结合。区域经济结构往往不能形成统一体系,但是各具特色,形成若干个在全国具有专业化的优势产业部门,各地区的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具有较强的互补性、相互依存。

合理与协调的区域产业结构是地区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保证,经济增长规模是经济发展的数量扩张,区域经济结构优化是经济发展的质量,反映了内涵的技术水平,两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联系密切,相互制约,经济增长引起结构演进。农业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动能够有效影响农业产出的增长,被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过程所证明。众所周知,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而且各种农产品的生长条件也不尽相同。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气候迥异,尤其是南北方、东西部的自然气候条件截然不同,但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各行政区的农业结构却高度同质化。1978年,17个省市自治区的种植业占农业80%以上,占59%,22个省的粮食占种植业80%以上。据统计,各省同质化程度超过90%。东北三省的农业结构同质程度高达99%,而且东三省与长江流域地区,珠三角地区以及西北干旱地区的相似程度也接近98%。农业结构没有反映地域差别,也没有反映产品差别。随着农业经济的加速发展,上述地区的同质化迅速降低,各区域逐渐发展出自己的主导产业,全国范围内形成大米、小麦、花生、玉米等主产区,既发挥了规模优势,也发挥了比较优势,与此同时,农业区域布局结构的优化还大大加速了农业生产专业化,促进农业技术的变革。因此,农业经济结构变动的区域布局效应,对农业产出的增长具有积极的效应。

二、总结

农业经济发展的现实中,农业经济结构变动使得农业劳动和资本等资源,从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如种植业)像生产率较高的部门(如畜牧业)转移,从而产生要素转移效应,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农业的四个部门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的化肥农药等投入品以及生产品的销售,不但与工业等其它部门产生关联,而且也与农业内其它三部门发生关联,产业关联的发生、发展和深化,也体现了农业技术水平,能够影响农业产出的增长。农业经济结构在演进过程中,不断向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伴随者这个农业产业优化的过程,农业的区域结构也在变动,两者都能够影响农业总产出的增长。因此,农业经济结构变动主要通过要素转移效应,产业结构关联效应,产业结构优化效应和产业区域结构布局效应等四个途径,对农业增长发挥重要影响。农业经济发展就是总量与结构都不断变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1、白宏.比较优势与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j].经济问题,2002(9).

2、庞道沐.大力推进根食主产区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j].农业经济问题,2005(9).

3、张晓群等.加入wto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7(1).

农业产业结构的特征范文3

>> 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 财政支出与产业结构升级:基于湖南省的实证研究 中国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浅析 提高湖南省高职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的路径探析 湖南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湖南省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研究 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问题研究 湖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探讨 湖南省产业结构的演化分析 湖南省产业结构变动与能源消费的关系研究 新型城镇化对湖南省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 地方院校学科专业建设应为地方产业结构调整服务 基于湖南省经济结构发展变化特征的高职专业调整思路 黑龙江省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匹配研究 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地方高校学科结构优化设计 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江苏高校专业设置研究 贵州产业结构演进实证研究 产业结构演进研究综述 湖南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互动效应的实证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性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景跃军.美国三次产业结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变动分析[J].东北亚研究,2006(1):111-113.

[4]十以来我国就业状况[EB/OL].[2016-08-04]..

[5]中国排行榜.世界20国第三产业所占GDP比重排行[EB/OL].[2016-07-30].,.

[6]许剑毅.前4月我国服务业投资快速增长[EB/OL].[2016-05-18]..

农业产业结构的特征范文4

(一)农业经济结构变动通过农业要素转移效应影响农业产出增长

经济结构变动影响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在于,产生要素转移效应。我国农业结构中,种植业长期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即使现在,种植业占农业结构比重超过50%,林业、畜牧业和渔业三者加起来不到一半。在农业的四个部门中,种植业的生产效率相对较低,而畜牧业和渔业较高,我国农业结构变动的过程,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种植业所占比重持续下降,畜牧业和渔业的结构比重则持续上升,伴随着这一过程,农业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由种植业不断向林牧渔业转移,不但农业产出的量不断增长,而且农业产出的质也在不断提高。我国农业发展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总体来说,要素转移效应从“质”的角度揭示了农业经济结构变动影响农业产出增长,长期来看,农业经济发展就是农业产出与农业结构都不断变动演化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农业经济结构变动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影响农业产出增长

产业关联是产业间的投入产出联系,指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经济结构形式。在社会化生产中,农业产业一方面依赖其他产业的投入以形成并发挥本产业的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又依赖于其他产业的需求关联,销售本产业的产品,投入产出联系构成产业关联的物质基础。产业关联的方式包括产品、劳务联系;生产技术联系;价格联系;劳动就业联系;以及投资联系等。产业关联的类型可以分为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单向练习与多向联系;顺向联系与逆向联系。产业关联分析的是产业结构与产出增长在“量”上的联系。

为便于分析,本文主要考虑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联关系。农业各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如表1所示,下面分析产业关联对总量增长的影响。

由于结构关联水平主要是说明农业各部门之间以何种生产技术发生联系,不同的生产技术水平将形成不同水平的结构关联,此时,某一部门生产一单位产品需要从各部门投入的中间产品投入量是不同的,因此可以用中间产品的直接消耗系数来反映结构关联水平及其变动。直接消耗系数又称投入系数,是指j部门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i部门的产品数量,假设aij为j部门的投入系数,Xij是投入产出表中第i行,j列的元素,表示投入j部门的i生产,Xj为第j列的总数,表示j部门的总产值,则有:i,j=p,w,s,f)。

,矩阵A反映了整个农业部门的技术水平,如果扩大到各个产业,扩大后的矩阵A则表示整个国家经济结构的总体技术水平。经济在短期内可以用高投入、高消耗得到高产出,但是无法通过这种方式获得长期增长,并且导致经济结构失衡,因此,技术矩阵的水平高低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影响。

结构关联以一定的技术水平为基础,也受部门关联程度的影响。这种关联程度在投入产出表中的直观反映就是部门之间中间产品的交易规模。规模越大,说明产业之间联系程度越高。随着部门之间交易范围扩大、环节增多及交易额增大,产业结构关联程度开始深化,对经济增长具有重大影响,这种影响可以从总量和结构两个层次上进行分析。从总量层次上讲,通过比较中间需求(中间需求/总产出)的相对比例的变化与产出增长的变化后发现,两者具有相关性,中间需求与总产出的比率增加较快的期间,经济增长速度也较快,这表明结构关联程度的较快深化会带来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从部门结构层次上讲,部门产出增长与部门中间使用率(中间投入/总投入)增长一致。世界银行对日本、韩国、以色列、中国台湾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四个部门共计四十组观测值进行回归分析,相关研究数据肯定了结构关联程度深化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三)农业经济结构变动通过产业优化效应影响农业产出增长

农业经济结构优化是指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合理化主要依据产业关联技术经济的客观比例关系,调整不协调的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各部门间协调发展;高度化主要遵循产业结构的演化规律,通过创新加速农业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演进,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再配制,促进产出增长。产业结构的优化的内容主要是供给结构、需求结构、投资结构和农产品贸易结构的优化。

农业经济结构的合理化是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四部门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相互适应,四部门协调平衡发展,产业的结构效应能够充分发挥。农业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资源的不断投入和资源的有效配置(也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但是自然环境在可控范围之外,本文可以合理地不做分析),而产业结构的合理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资源配置的效果,合理的结构与国内、国际市场相适应,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各部门之间的关联效应能够有效的展开。因此农业结构合理化是农业经济协调增长的客观要求,也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客观要求。

农业产业结构高度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低水平向高水平状态发展,沿着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顺向递进演进;顺着劳动密集型农业,资本密集型农业,技术密集型农业的阶段发展。传统农业密集使用劳动,随着农业机械的推广和大规模使用,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过程,以及单纯的农业生产转向包含农业生产、运输、加工、销售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都是农业结构的高度化发展,它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形成占优势的农业部门或产品。

农业产业优化能够有利于发挥产业的结构效应,深化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程度,促进关联效应。尤其有利于发挥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即主导农业部门“不合比例增长”的作用对其他关联产业产生的影响,分为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前向效应等,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对农业经济增长还存在其它的效应,如结构弹性效应、成长效应、开放效应等。

(四)农业经济结构变动通过区域布局效应影响农业产出增长

经济结构具有层次性,农业区域结构是指地区层次的农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是指按照一定的划分标准划分的经济区域内,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各地区的自然条件、要素禀赋、适宜技术不同,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区比较优势,使得各种产业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不同。如两湖的粮食主产区,东北的粮食主产区,山东的花生,以及华北平原的玉米、小麦主产区等。区域结构是资源有效配置的经济结构与空间结构的结合。区域经济结构往往不能形成统一体系,但是各具特色,形成若干个在全国具有专业化的优势产业部门,各地区的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具有较强的互补性、相互依存。

合理与协调的区域产业结构是地区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保证,经济增长规模是经济发展的数量扩张,区域经济结构优化是经济发展的质量,反映了内涵的技术水平,两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联系密切,相互制约,经济增长引起结构演进。农业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动能够有效影响农业产出的增长,被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过程所证明。众所周知,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而且各种农产品的生长条件也不尽相同。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气候迥异,尤其是南北方、东西部的自然气候条件截然不同,但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各行政区的农业结构却高度同质化。1978年,17个省市自治区的种植业占农业80%以上,占59%,22个省的粮食占种植业80%以上。据统计,各省同质化程度超过90%。东北三省的农业结构同质程度高达99%,而且东三省与长江流域地区,珠三角地区以及西北干旱地区的相似程度也接近98%。农业结构没有反映地域差别,也没有反映产品差别。随着农业经济的加速发展,上述地区的同质化迅速降低,各区域逐渐发展出自己的主导产业,全国范围内形成大米、小麦、花生、玉米等主产区,既发挥了规模优势,也发挥了比较优势,与此同时,农业区域布局结构的优化还大大加速了农业生产专业化,促进农业技术的变革。因此,农业经济结构变动的区域布局效应,对农业产出的增长具有积极的效应。

农业产业结构的特征范文5

关键词: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经济增长

近年来,随着劳动生产率和市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村土地被占用,产业结构也逐渐由农业主导向现代工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主导过渡。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农村劳动力的从业领域也由第一产业逐渐过渡到第二、三产业,而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带来了农村工业、农村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最终推动着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因此,城镇化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何利用城镇化契机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城镇化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步推进,也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城镇化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

城镇化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主要的方面:

(一)城镇化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劳动力由农业就业向非农就业转移的过程。越来越多的农民转入城市,摆脱了相对自给自足的农居生活方式,过上市民的生活。这些变化,无疑会增加新的需求。而转入城市的农民与仍然留在农村的亲友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往来,无疑会在相互往来中影响到亲友之间的生活方式,将城市理念和生活方式带入农村,这为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同时,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促进了城市二、三产业的发展。在市场化条件下,城市二、三产业的发展不会局限于城市,而会主动渗入农村,寻求更广泛的发展空间,最终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又会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向更高水平的发展。可见,城镇化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源动力,也是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创新社会转型的源动力。

(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城镇化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城镇人口的比例,改变了人们的消费和生活方式,也促进了城镇规模的扩大。然而,上述变化都是以产业为支撑的:首先,农业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和原动力,农业提供了城镇化的粮食供给,也为我国工业发展提供了原材料,并为工业产品提供了潜在的、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其次,工业是城镇化发展的引擎。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工业始终处于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地位。工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城镇化发展,也为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最后,第三产业是我国城镇化持续发展的动力。发达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践表明,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将不断提高。事实上,无论在吸纳剩余劳动力、创造国民产值上,还是在完善城镇设施、提高人们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上,第三产业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现状。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农村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党和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措施的颁布实施,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首先,在农业生产稳步增长的同时,农村产业结构出现了微妙变化,农业比例有所下降,非农产业比例持续提高,农村产业结构更趋优化;其次,在农业产业内部,占主体地位的种植业与其它产业(林、牧、副、渔等)的比例发生了微妙变化,农、林、牧、副、渔比例渐趋优化,农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农业物产日趋丰富;最后,从农村产业结构变动层次来看,第二产业逐渐从农村副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产业。第三产业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变化。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国民财富的积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我国农村产业结构问题分析。尽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在市场化条件下,农村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彰显。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以粮食为主的农业生产,在整个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但我国粮食生产并不稳定,加上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少,致使粮食生产供求出现一定缺口,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业产业转型,也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其次,我国农业二、三产业结构协调性不强。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我国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一方面,以乡镇经济、民营经济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尽管发展较快,但普遍存在与城市手工业同构性的特征,不仅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也导致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与城市工业争市场、争资金、争原材料等不利局面;另一方面,第三产业在我国农村的发展还十分薄弱,在一些偏远地区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农业与农村工业、农村服务业发展的不协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速度,也影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影响了城乡统筹发展的进程;再次,由于农业技术水平比较落后,我国农村各产业经济效益整体不高,农业和农村工业、服务业的技术含量不高,农村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很低。

三、利用城镇化契机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

(一)发展农业、促进农村内部结构调整。现代农业是一种集约型农业,利用城镇化契机发展现代农业,要求我们将分散在城郊各地的土地、水体等农业资源,进行各种农产品的生产和种养。要在保证农产品总量供需平衡的前提下,面向市场,发挥区域优势,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发展生态农业,生产绿色食品,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利用城镇化契机,发展多种经营,主要是逐步由单纯粮食种植和小规模的养殖结构转变为粮食、蔬菜、水果、菌类等经济作物种植与牛、羊、猪等养殖结构的全面发展,通过多种经营,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其次,要抓住城镇化契机,发展特色产业,主要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支撑,组建优质、高效的特色农业体系,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再次,要利用城镇化契机,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主要是大力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农产品加工要求、市场供求信息、农业生产的有机结合,引导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发展非农产业,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首先要利用城镇化契机,大力发展农村工业,主要是结合农村资源禀赋优势,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材业或其他地方特色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要结合国家产业战略性调整,在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原料供给充裕的农村,发展农村工业,将城镇的资金、技术、信息等扩展到农村,通过发展农村工业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其次要利用城镇化契机,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应紧密联系第一、二产业和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而展开,特别要通过发展农村交通运输业、商品批零业、饮食服务业等,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多种社会化服务,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的发展。

(三)利用城镇化契机,发展农村知识密集型产业和生态旅游业。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城镇化契机,发展农村知识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发展以现代高新技术支持的创意产业,包括生产业和非生产业,以此培育农村经济的增长点,促进国内需求和消费升级,为农村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农村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城镇化契机,发展农村生态旅游业。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不断丰富,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随之暴露,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态环保和绿色消费,生态旅游业应运而生。在城镇化过程中,广大农村地区要根据本地区资源、环境、生态优势,利用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

总之,城镇化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相辅相成、相互相应、相互制约的。城镇化在给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来巨大契机的同时,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也可以促进城镇化的快速、健康发展。只有城镇化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全面、协同发展,才能在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同时,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最终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和谐、统筹发展。

四、构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撑体系

(一)在政府政策方面。要加大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奠定良好的基础。主要是利用城镇化发展的契机,将农村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等列入财政支出范围,加大对农村地区(尤其是城郊农村)的资金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同时,要加强城乡道路、学校、图书馆、体育馆、生态公园等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此外,要推进城镇供水、供气、通讯等管网向农村地区的延伸,并加强农村环卫、水利等综合服务和开发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

(二)在社会制度方面。主要是在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同

时,完善农地流转制度。目前,我国正在逐步推进户籍制度及其配套的一系列制度的改革,最终的目的,是打造全国统一的、劳动力正常流流的人口管理制度,使人口能够在城市和乡村之间自由进退、出入自如、权利平等。其次,要利用城镇化发展的契机,在坚持基础上,创新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引导农地有序流转,为土地拍卖、转包、转让、入股、租赁、联营等市场活动提供健全的制度保障,以此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优势,提高土地的经营效益。

(三)在市场培育方面。主要是针对农村市场相对落后的现状,积极培育农村要素、产品、劳动力、信息等各种市场,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推动力。作为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地在农村人口相对集中、交通相对便利、要素(或产品)供给丰富的地区,优先鼓励、引导建立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在政府、资金等各个方面支持农村市场的发展。要通过市场,将工业、农业、城乡等连接成统一的整体,将农村、农民、农民等融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一体中,实现城乡和谐、社会统筹发展。

(四)在农村居民方面。一方面,要更新农民观念,为农民塑造积极健康的发展理念、市场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加农民的压力感、竞争感和紧迫感,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精神支持;另一方面,要根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技能培养,将农村社会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准备充足的人力资本。

参考文献:

农业产业结构的特征范文6

[关键词]外资导向 产业结构 优化升级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引进外资的领域及总金额在逐年攀升。随着外资进入我国,我国原有的产业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拱战。如何能够充分合理的利用外资资源,提升并优化现有产业的结构,便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1 我国现有的各项产业特点

1.1 第一产业

农业是我国经济的基础,是我国第一产业,我国是农业大国,但也是农业弱国周西方国家相比,我们人多地少,技术水平落后,生产效率低下,再加上农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强,生产周期长,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等因素,导致了我国农业实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很差,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2第二产业

工业是我国第二产业。我国工业中的一般加工工业,大部分是生产能力过剩和竞争激烈的产业,也是我国so年代中期以来重复建设、重复引进的产业。目前我工业产品技术相对落后,缺乏国际市场竞争力。管理水平相对低下。 lj第三产业 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于发达国家,国际化程度较低,垦待大力发展。其中以科研服务、教育、金融保险业、不动产业、市场研究、咨询、规划设计、中介、科技、法律、税收、管理、广告等新兴的工商服务业等这些行业的比重偏低。从就业来看,第三产业队业人员仍然集中在交通运输和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行业,而金融保险、教育、医疗保健和科研服务等新兴服务业的就业比重太小,这与第三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不相符。因此,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还要积极调整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

2,各产业中引导外资的方向

2]鼓励外商加大对第一产业的投资

外商对农业的投资,将大大提高我国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促进我国农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提高投资收益率,形成农业投资的良性循环。由于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大,经营期长,存在市场风险、自然风险,效益较低,所以在引导外商直接投资上需要树立农业的产业观,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和农业的产业特性来规范、鼓励和引导投渊亍为,避免A为破坏农业产业链的有机衔接。

要根据农业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不同特点与发展重点,确定政策的优惠程度,特别是对于作为农业产业链基础的种植业部分,因为其投资最多、风险最大、利润率低。因此耍吸引外商投资必须在政策上给予最大限度的优惠。

2,2引导外资在第二产业中的具体方向

限制低水平加工工业的投资增长,抑制重复建设和重复引进,杜绝招商引资中产业的低水平“克隆”行为,加大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投资。

通过增加投资引导存量调整,将高新技术嫁接于我国的支柱产业泡括我国政府确定的机械、电子、石化、汽车、建筑五大产业),同时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优势产业,促进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使得供给结构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有效扩大内需,避免结构性过剩现象的发生。

大力引进外国资金、先进适用技术和管理经验,嫁接改造现有企业,通过消化、吸收和扩散,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促使传统产业的产品升级换代,充分发挥传统产业的潜力。鼓励我国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之间通过产品配套、技术传递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交换,建立新型集团性联合,以外商投资企业带动我国企业的发展,提高产品档次和国际竞争力,推动国内产业升级换代。

2,3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资

在我国第三产业内部,目前外资过度集中于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应转向发展相对薄弱的其他部门,如科研服务、教育、金融保险业、不动产业、市场研究、咨询、规划设计、科技、广告等新兴的工商服务业等。引导外商加大对这些行业的投资力度,增大服务业吸引力和竞争力,以满足人民曰益提高的物质文化需求, 2,4外向型产业的调整 引导外资调整存量结构,改善外资利用绩效。目前,我国外资存量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主的地区分布格局和以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为主的产业分布格局,因此可以通过引导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外资企业的存量调整来带动整个外资存量结构的调整,以提高外资利用绩效。 具体方法是:首先,引导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外资企业同现代科学技术、现代企业组织形式结合起来,实现技术升级,产业升级。 其次,引导劳动密集型外资企业在东部地区内由大中城市向中小城镇分流,由相对发达的地区向欠发达地区分流,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分流,实现地区产业协调。

最后,引导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外资企业适时转换出口发展的战略,实现出口升级与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外向型产业调整。

3。利用外资优化提升产业结构

首先,要把引进外资与优化产业结构和优化经济增长方式结合起来。限制外资投向长线产业,引导外资投向瓶颈产业。

其次,鼓励外资投向支柱产业。各地的支柱产业不必完全与国家的支柱产业一致,应根据当地的资源、技术、产业发展现状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自己的支柱产业。再次,引进外资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产业分类升级,即指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转变。二是产业技术升级,是指从低生产率、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工业向高生产率、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技术和资本密集型工业转变。

最后,引进外资要与国有老企业的技术改造结合起来。由于多年积存的问题,对国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任务非常繁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