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的现状和困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非遗传承的现状和困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非遗传承的现状和困难

非遗传承的现状和困难范文1

关键词:蒙古族;民间美术;传承保护

一、蒙古族民间美术保护的现状

(一)蒙古族民间美术的基本情况

伴随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外来的文化和现代高科技的不断渗透,蒙古族的民间美术受到了比较严重的冲击,逐渐的已经有了淡出人民视线的倾向,许多蒙古族民间美术的传承人虽然可以忍受多年的学习之苦,可是却没有办法让自己的所学转变成可以带来实质的经济利益,往往不得已放弃自己真爱的美术艺术,这样的状况造成了诸多民间美术面临失传,而蒙古族地区别具一格的民间美术、民族服饰、风味独特的民族饮食、精彩绝伦的搏克比赛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急待抢救与保护。

(二)蒙古族民间美术在保护与传承中遇到的困难

虽然近几年我们把民族文化传承推到了重要位置,但是当地蒙古族文化却呈现出了十分浓厚的商业色彩,导致原有的传统文化内涵被淡化或者过度开发,比如蒙古族传统的“那达慕”,原有的赛马、射箭、摔跤等活动已经被经济贸易和文艺演出所代替,许多人来是为了做买卖,已经失去了原来“那达慕”的意义。还有为了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蒙古刺绣、皮画等出现批量复制品,这些商品对蒙古族文化内涵研究放弃,作品缺少创新,生搬硬套,蒙古族民间美术所包含的精神内涵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传承,这往往成为变相破坏和摧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当地人选择走出去,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来当地旅游。为了与外地人做生意,进行交流,加上国家的推广普通话,学习本民族语言和文字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很多年轻人只会语言,不会文字,也不利于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

二、蒙古族民间美术保护传承的对策研究

(一)国家要为蒙古族民间美术传承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与政策支持

国家应该加大对蒙古族民间美术资金注入,同时设置专门负责人员,制定有效保护措施和具体实施步骤,才能更好地做到对蒙古族民间美术的保护和传承。之前诸多的民间艺术辛苦创作者,并没有受到重视,其收入方面也很微薄。相比于从前,现在国家对于蒙古族的民间美术已经开始逐步重视起来,府部门、博物馆、高校、热爱收藏的爱好者也都可以出资进行收藏,民间的艺术工作这的经济收录得到了极大的增加,同时,也将蒙古族民间艺术的地位不断提高,这对于蒙古族民间美术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另外,国家还应该为蒙古族民间美术传承与发展提供政策方面的支持,对科学与有效的措施进行鼓励,进一步推动蒙古族民间美术的传承发展。

(二)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传承中的优势作用

1.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

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课堂上老师满堂灌的模式,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探索与面对面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学中应积极拓宽教学渠道、思路。例如学校可以与展览馆对接,采取将课堂搬进展览大厅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到展览馆参观学习,将展览大厅所展示的数量庞大的蒙古族剪纸、服装服饰、皮画、刺绣进行逐一解读与分析,以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亲身感悟整个过程,唤起学生心灵的促动,由此生发出“初步认同、开始关注、逐渐喜欢、想去研究、思考文化”等一系列的由心到思维方式的改变。

2.大型公共场合展演活动

学校也可以与大型公共场所合作,如社区、机场、广场等,联合开展“蒙古族民间美术与现代生活展演”活动。学生可以把设计的蒙古族特色产品、包装、服装服饰、皮画、刺绣等设计作品或毕业设计展演给四面八方的人,展演也可以加入牧民日常生活场景、马头琴独奏、蒙古族刺绣现场技艺展示等,旨在以综合动态展演的方式将蒙古族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文历史、民俗全方位展现给四面八方的人们,让他们直观感受和了解蒙古族艺术之美,让更多的人了解蒙古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

非遗传承的现状和困难范文2

电影《百鸟朝凤》里的一声唢呐,唤起人们对民间文艺生存现状的几多反思。一管唢呐、一首“大歌”、一枚墨锭,对民间匠师来说,不只是养家糊口的技艺,还是情感的寄托;于受益者而言,也带来丰富的艺术享受。民间文艺,凝结着匠心匠意,浸透着生命体验,传递着文化因子,最终给人深沉的文化关怀。在各地的“两会”中,有人大代表强调,“民间文艺是中华文化的亮丽瑰宝和鲜明标志,坚守民间文艺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坚守和传承民间文艺,人才是关键。当年,一大批民间文艺工作者深入、青海、新疆等地边远农牧区,风餐露宿,一干几十年,有的专家为此奉献了毕生精力,搜集整理和翻译《格萨尔王传》《玛纳斯》《江格尔》,才使这“三大史诗”广为传颂,并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大放异彩。相形之下,当下有些民间文艺的传承却很有隐忧。《湖南日报》报道,在长沙非遗嘉年华主题活动上,年届八旬的中国陶艺大师雍起林坦言,传承人问题是他思考最多的问题,“近几年相继收过一些徒弟,但没几个能坚持下来。”近日媒体聚焦某地传承千年的制墨工艺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墨厂工人年龄普遍偏大,尽管熟练工每个月可以挣到五六千元,但依然y以吸引年轻人的加入。”

民间文艺为何后继乏人?一方面,民间文艺最突出特点是其民间属性,“生于民间、兴于民间、藏于民间”,但城镇化的推进,生活环境的变化,生活方式的差异,使后人对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手艺绝活缺乏感受、理解、认同,有时想接也未必一定能接得下来;另一方面,有些民间文艺是几代乃至十几代人的智慧结晶,注重“中规中矩”,强调“原汁原味”,一项技艺可能需要学习者在成千上万次的模仿重复中不断地熟悉、体会、领悟,而一些学习者则希望减少环节、缩短时间、早出成果,有时看似接下来了,可总让人觉得少了某种味道。尤其是后一种情况体现出的浮躁心态,往往使一些人遇到困难便退缩、面临诱惑便动摇。对此,很多老文艺家感触颇深,如雍起林曾对媒体感慨:“能沉下心来、苦心学习技艺的人太少。”

如何解决一些民间文艺后继乏人的问题?首先还得从“人”上下功夫。传承民间文艺不可能一蹴而就,成为民间文艺家更非一天两天的事儿。它是一项“慢活”,不是三年五载就可以出师,有时可能需要十来年才能入门,因此需要足够的耐心和韧劲。它也是一项“苦活”,不是站着看看就能学成,只有放下身段苦练功才可能由技入道,因此需要有攻坚克难、砥砺拼搏的精神。它还是一项“灵活”,不是一头扎进技艺中就水到渠成,只有多思考、多交流才能不断生发灵气、融会贯通,因此需要从生活中汲取智慧。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要健全机制,如重视师徒传承,做好传承人特别是高龄传承人的保护,做好受承人的培养和扶持,加强青少年人才培养,推动民间文艺学科建设。近年来,很多富有价值的民间技艺被列入非遗保护项目,很多民间匠师被授予“非遗传承人”与“工艺大师”荣誉称号,年轻的传承人队伍正在建设之中……这些实实在在的努力,必将鼓舞那些坐得冷板凳、下得苦功夫的文艺“种子”专心致力于传承、创新、发扬民间文艺。

古人说“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民间文艺是“活着”的文化遗产,让它在现代生活中充满生命力,需要播撒更多传承的“种子”,因为,民间文艺有传人才能活起来、传下去。(责编 孙 波)

非遗传承的现状和困难范文3

[关键词]吴中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20-0047-02

一、苏州市吴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一)资源丰富

吴中区历史悠久,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现有历史文化名镇5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2个;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项、省级项目5项、市级项目10项,其中苏州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作为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的组成部分,于2009年被列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拥有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4人,其中国家级4人、省级6人;拥有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4个。吴中区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古村落、古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库藏文物精品五方面的数量都位居全国前列。除此之外,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现象在漫长的历史中发展、锤炼、升华和提高,通过口传身授、典籍记载、制作技艺等形式流传下来,太湖流域以及水文化为特征的民风民俗,共同造就了吴中精彩纷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支持有力

近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吴中区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整体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吴中区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项目资金、传承人补助经费落实到位;制作了录像、录音资料;抢救性征购了珍贵实物;编辑了普查丛书;对一些没有进入传承人名录,又承载着一定传承技艺的传承者,评定为农村中高级实用人才;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传承、传习活动。这一系列举措对促进非遗活态传承保护工作起到了积极助推作用,保护成效显著。

二、相应对策及建议

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吴中区做了大量认真而细致的工作,非遗保护工作也走在江苏省的前列。但是,众所周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规律,这也就导致出现了这样的局面:尽管政府主动进行保护方式的优点是见效快,作用显著,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保留住非物质文化。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而言是被动接受,自身缺乏生存活力,加之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自身原因,保护工作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现在,就以吴中区的非遗保护工作谈谈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主动保护与自身开发保护相结合,从而激发生存活力

在政府加大保护力度的基础上,应该建立起一种由政府引导、市场化参与的保护机制,以市场竞争的压力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活力,从而找回自己的生存价值,使这些项目的传承能够进入活态与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如流传于吴中区越溪一带的石湖棹歌,本来就是一种古老的民间音乐,现在要找寻一册相关的书籍都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如果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扶持下,能够将石湖棹歌进行搜集整理,甚至彩排展演,这必将是石湖文创旅游项目中的一个亮点。所以说,只要进行认真宣传、推广,就能使人们认同棹歌、了解棹歌,再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合理转化,强化其自身在社交活动中的功能作用,使传承者和被传承者双向互动,营造新的传承环境,促其活态传承、延续。

(二)切实做好包括传承人在内的非遗项目推广工作

传承人是非遗项目的“血液”,只有“血液”是新鲜的,不断更新的、活态的,非遗项目才能长久传承下去。特别是对许多未列入保护名录的非遗项目来说,必须培养自身的造血功能,使其在不断变化着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得到适应性调适,从而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与此同时,文化管理部门要主动出击,让市民了解非遗、走近非遗,这才是更高级别的保护方式。

2015年6月28日,吴中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为契机,组织部分市民群众代表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体验活动,与传统文化、传统技艺以及传承人进行手与手、手与物、心与心的交流。在这种接地气的活动中,市民参观并体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剧装戏剧制作技艺(苏州剧装戏具合作工作)、明式家具制作技艺(苏福红木工艺厂)、苏州玉雕(马洪伟玉雕工作室)、光福核雕(许忠英核雕工作室),近距离观察、参与、互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流程,与传承人面对面交流,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知识和技艺,进一步提高了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保护。

越溪船拳是吴中区比较有特色的一个非遗项目,如果仅靠传承人的发扬光大,显然,其力量是微不足道的。针对这种情况,吴中区越溪实验小学将其引入学校的体育课堂,并与苏州大学体育学院合编相关教材,在全校进行推广,并多次组织学生参加全市范围内的展演活动。这种形式,就让非遗项目的传承走向纵深,从而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非遗传承的现状和困难范文4

一、抓好疫情防控下文旅产业复苏

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县文旅产业受到巨大的冲击,产生了重大影响。县文体旅游局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产业复苏,取得明显的效果。一是严格执行疫情防控措施,有序抓好复工复产。落实省、市、县关于疫情防控期间A级景区、星级酒店、星级农家乐、网吧、歌城、电影院等文旅企业工作要求,该关闭的关闭、该落实措施的落实措施。按照相关文件精神,3月30日起,所有A级景区、星级酒店、星级农家乐、网吧、歌城等涉文旅企业有序开放。二是落实有关政策,缓解文旅企业经营困难。落实省、市、县关于缓解文旅企业经营困难相关政策,中国工商银行、市商业银行等迅速推出“文化旅游专项贷”等金融产品,颐和春天、天官山庄分别申请的“旅游贷”200万元、“文旅贷”100万元均已落实到位,助力星级农家乐利用疫情“空窗期”开展了硬件设施升级和景观环境打造。天翔纸业成功申报《市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十条政策》奖补9.8万元。落实7家享受水电气优惠的文旅企业,除供水、供气企业直接落实补贴外,财政补贴10.939万元,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积极号召文旅企业参与对一线抗疫人员免费免票大型公益活动,—景区、观光茶园、大酒店、一树闲居等纷纷参与。

二、抓好项目投资工作,推动“六稳”“六保”落实

一是加大文旅项目储备。围绕我县得天独厚的文旅资源,深度挖掘、包装生成一批重点文旅储备项目。成立文旅产业招商组,挖掘本地储备项目,“大千书画纸特色村落”、“特色旅游度假区”、“纸乡古栈道环线建设”等7大项目,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的同时,推动招商引资大格局。二是全力推动项目投资。全县文旅产业重点项目实行“挂图作战”,按照“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支队伍、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推进机制,成立了文旅产业发展指挥部,由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担任指挥长,重点项目由县领导挂联推进,健全完善了财政、土地、奖励等扶持政策,设立2000万元文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为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截止6月文旅产业发展组固定资产投资入统18.24亿元,累计完成投资4.38亿元。三是加快推进文旅项目建设。坚持市、县重点文旅项目“挂图作战”,压实牵头及责任部门职能职责,全力推动—创建4A级景区,对标4A标准内容,从提升基础设施、突出景观美化、发掘文化精品、完善接待服务四个方面扎实开展查漏补缺,安排落实创建项目30余个,投入6500万元。目前已完成创建项目工程建设,成功通过全省景区景观质量评审和市级初评,正在迎接省级评定。整合—景区与世遗公园体育公园等城市地标,使之成为充分展现我县“世遗国宝”文化、广大市民的休闲健身的城市景观生态纽带。预计投入4000万元创建马村镇石堰村3A景区,预计投入1000万元开展华头古镇2A级景区创建,截止目前已完成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开展全县文旅资源普查,全面掌握我县6类文化资源和8类旅游资源的分布及现状,摸透家底,盘活既有资源,激发增量潜力,已完成1116处县内文旅资源普查。四是加强旅游招商引资。成立文旅产业招商组工作专班,积极与有投资意向的客商对接、沟通,梳理完成目标企业库、文旅产业招商项目库,策划大千书画纸特色村落、青衣水上乐园,古镇等项目10个。形成之维安生态研发暨会议中心、碧云山文旅综合体、大千纸故里(国家级非遗研学基地)、五兀书院造纸项目、马村特色民宿、世界艺术家驻留地等6个项目投资意向,投资总额约8.8亿元。

三、抓好文旅融合,打造文旅新业态

提前研判市场需求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战略,推出乡村踏青游、非遗研学游、民宿体验游等文旅新业态、新产品。一是深挖非遗产品。启动第六批市级非遗项目申报工作,公布县级第四批非遗项目5项、第六批非遗传承人19人和第一批非遗传习基地6个。开展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分会场非遗宣传展示系列活动。创作了一批防疫宣传年画。接待多批次领导调研体验年画和手工造纸,对我县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二是推出文旅活动。开展采茶节、李子采摘节,举办县首届武术节开幕式暨体育公园开园仪式,举办“-景区”全民欢乐跑活动,正在筹备啤酒电音节等节庆活动,丰富和优化旅游产品。加强宣传营销,依托各类平台做强声誉、集聚人气,快速提振疫后文旅产业。三是打造精品线路。依托、手工造纸等文化遗产品牌,推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促进旅游与遗产文化融合,将打造为世界知名的文旅精品。加快推进大千书画纸特色村落、碧云山度假公园、华头特色旅游小镇3A级景区建设工作。四是提升服务水平。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抓好景区、旅行社、乡村酒店、星级宾馆等领域标准化建设,完善旅游交通、旅游厕所、旅游标识等配套设施建设。常态化推进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加强安全旅游、诚信旅游、文明旅游建设工作。

非遗传承的现状和困难范文5

改变命运的大火

阿七的全名叫阿七·独支玛,是摩梭人中为数不多受过中等教育的人。和大多数习惯了与世隔绝的族人不同,她对外面世界更为敏感。不过由于温泉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所以阿七的生活和大多数摩梭人一样贫困。1997年初夏的一个傍晚,一场大火吞噬了阿七丈夫的家,本就贫困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而这场大火也促使阿七想方设法改变贫困的现状,让她走上了命运的拐点。

一个偶然的机会,阿七发现很多游客对摩梭人的手工编织品“瓦拉别”很感兴趣,甚至将其视作艺术品。阿七从中敏锐地看到了改变自己,乃至整个摩梭族生存状况的商机。想到就做,阿七借钱买来纺织原料,开始经营起自己的新生计。

她的选择没有错,随着云南省大力开发旅游业,游客越来越多。阿七又说动了几个姐妹,对传统的织布机、绕线机等设备做了一些改进,沿用传统的麻、毛面料,在传统图案上加以改良和创新,织出各种摩梭族风格浓郁,同时又带有吉祥意义的织品,深受游客们的欢迎。

到这时,整个村寨的妇女都已经被阿七动员了起来,白天劳作,晚上挑灯纺织,村里人的收入从之前的人年均200多元,提高到当时的月均440多元。以至于多年以后想起往事,阿七都会忍不住感叹:“丈夫家的那一场大火改变了我的生活,而民族传统手工艺却改变了全村人的生活。”

铩羽而归的初战

随着摩梭手工纺织品的热销,阿七的心也变大了。她带着一批摩梭“织女”来到了300公里之外的丽江古城租房办厂,满怀信心准备大展拳脚。刚开始的时候,她们的织品大受欢迎,市场反响非常好,让初次走出家门的摩梭妇女们高兴得合不拢嘴。然而没过多久,她们就体会到了现实的残酷……

当阿七和她的姐妹还沉浸在初战告捷的喜悦中时,许多商人从中看到了商机,纷纷买进机器设备,用流水线批量仿制摩梭织品。在短短的时间里,售卖摩梭织品的商店如春天的野草一般长满了丽江古城。面对低成本、大批量的机制仿品的冲击,正宗的“瓦拉别”几乎毫无招架之力。

大量劣质的机织或粗糙的手工织品进入市场,如潮水般淹没了摩梭妇女精心编制的传统手工织品,在压低织品价格的同时,还破坏了“瓦拉别”在消费者心目中的美好形象。整个市场逐渐进入一种恶性循环,入不敷出的阿七只得带着姐妹们黯然回到温泉村。

新的事业还没来得及展翅,残酷的市场竞争就把她打回了原地。回忆起那些灰色的日子,阿七至今仍心有余悸:“那时原材料和技术跟不上,外界喜欢什么颜色什么纹样也不知道,再加上资金有限,我们的手工纺一下子就败下阵来。”

值得庆幸的是,在最困难的时候,许多有识之士看到了摩梭手工纺织的重要意义和良好发展前景,云南省妇联、文化部门、民政部门,以及许多国际组织、民营企业纷纷为阿七出谋划策或提供资金。2006年,在各方支持下,阿七·独支玛终于成立了村里唯一的企业———宁蒗县摩梭传统手工纺织厂。

新的起点 新的烦恼

手工纺织厂建成了,但阿七却并未因此轻松下来,因为新的烦恼又接踵而至。对她来说,最困扰的事情依然是销售的问题:“过去家庭作坊式的生产,产量不高、品种单一,最多销往丽江。现在厂子建成了,却依然无法改变这样的局面。”

不是阿七不想把厂子做大,实在是族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很多人连字都不认识,别说去外界扩展渠道了,就连开发产品的能力都欠缺。想要聘请一些有经验的人来帮忙,又不知道上哪儿去找,再加上永宁地方偏远,很多人并不愿意来此扎根。于是手工纺织厂刚一建成,就立刻迎来了如山的压力。

除此之外,族人淡薄的商业意识和短浅的目光,也让阿七揪心不已。2006年,云南省民政厅曾经拨出15万元资金,以扶持温泉村开发和传承摩梭传统手工艺,以此带动本地脱贫致富。阿七希望这笔钱能用在纺织厂的扩大再生产和开发的规模上,但遗憾的是,这笔款项最终像分割财产一样被平均分配给了村民,人均大概2050元。许多村民拿着发下来的钱也搞起了手工纺织品加工。由于没有统一的管理,又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大家只能靠竞相压价来推销自己的产品,一来二去就形成了恶性竞争,这对刚刚起步的摩梭手工纺织业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纺织厂也因此陷于扩大再生产与资金匮乏的矛盾中。

非遗传人的品牌欲望

尽管路途艰难,前景堪忧,但阿七却坚持走自己的路: “我们的产品销售一定要形成规模,形成品牌。如果有条件,我不仅要把纺织,也要把刺绣等摩梭传统手工艺传承、发扬”。

2007年6月9日,阿七·独支玛,这个倔强、执著的摩梭女人在云南省民间手工艺人命名大会上,被授予“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技艺被誉为“原始社会走来的绚烂的手的舞蹈”,荣膺“国家级艺术大师”称号。但在阿七看来,个人的荣誉是微不足道的。她柔弱的肩上,承载着守望手工纺织文化的传承,并引导乡亲以此脱贫致富的重担。她更想得到的,是社会各界对摩梭族传统文化,以及摩梭人生存现状更深层次的关注。

近年来,随着摩梭人活化石的文化价值越来越受到外界的重视,摩梭人的传统手工纺织品也被德国、日本以及中国台湾等地区的博物馆、大学机构等竞相收藏,阿七的手工纺织厂也引来了许多有识之士的关注。

对此,阿七心怀感激,她至今还记得旅欧学者、迦蓝集团副总裁刘玉亮曾对她说过的话:“要从商品品牌、Logo设计、工厂注册起步,把传统文化的元素以商业法规模式固定下来,保护起来。”正是在这些有心人的指导和提点之下,阿七终于明白一个道理——技术可以取代,文化无法复制。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便成为阿七的新目标。

无法确定的未来

创立一个品牌,对阿七来说并非易事。刚开始的时候,她完全不知该如何着手。到县工商局去咨询,却只抱回来一大堆材料,以她的文化水平,很多地方都看不明白。最终在慢慢地摸索中,纺织厂还是成功注册了商标——那是一把摩梭祖母佩戴的钥匙,是母系氏族女性当家作主的象征。在摩梭文化不断流失的今天,这把“钥匙”所代表的摩梭手工纺织品,已成为摩梭文化传承的新载体。

非遗传承的现状和困难范文6

P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地区;数字化保护;政府主导机制

黑水县坐落于川西北,阿坝州腹心地带,主要居住人口是藏族,根据2014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黑水县总人口中藏族57 821人,占93.65%;汉族3 341人,占5.41%;羌族476人,回族64人,其他民族42人,由此可见,少数民族在黑水县总人口总占94.59%,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保存完整、自成体系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黑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与特征

黑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分为五大类:一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文学,包括民间故事、各种传说、歌谣、谚语等。二是历史悠久、盛传全县的民间舞蹈、器乐。至今流传民间的舞蹈五十余个,鼓、锣、钹、萨呐、芒桶、双管藏笛等民间器乐十多种。三是祝愿人寿年丰、世界和平、生活美满的措尔若节(坐山会)等特色节日。其中,在庄稼丰收后举办措尔若节,全寨男女老少齐聚山顶敬山神、赛马、跳锅庄、情歌对唱,热闹非凡。四是源远流长的民间美术,包括刺绣、雕塑、绘画等。五是技巧性很强的传统手工技艺。现存木碗、本地服饰制作和青稞酒酿造等技艺。

截至2015年底,黑水县共有“卡斯达温”、“阿尔麦多声部”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圈德迪”、“敬河神”等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圈德迪”属自发式传承,健在的老艺人越来越少,目前它正处于高度濒危状态。“圈德迪”的表演方式是随着黑水社会生活和生产方式的产生而产生,据调查自有了大小麦种植就产生了这种舞蹈,古老的黑水祖辈们把麦秆和鹰毛制成头盔戴在头上,最早的含义是用于庆祝丰收;后来由于各个部落的战争,慢慢演变成为争夺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而后它演变成为一种舞蹈,流传至今。

二、黑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现状

(一)黑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的成就

从“文化强县”的战略高度,县政府坚持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多措并举,目前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目前,政府已三次组织文化系统精干力量进行全面普查、整理收集民间故事、传说等106篇,民间舞蹈25个;在此基础上,精心申报保护名录,成功将卡斯达温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申报省级、州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32项、105项。同时,以开发旅游为契机,坚持把开发民俗文化作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手段,加大培训力度,积极传承民间艺术。相继建立起了红岩乡俄恩村卡斯达温传习所、知木林乡阿尔麦多声部传习所、扎窝乡朱坝村卡斯达温传习所、维古乡维古村卡斯达温传习所及石碉楼乡苦瓜村二人舞民俗文化传习所等5个文化传习所。通过一名老艺人带5-10名学员的方式,培训200余名学员。举办卡斯达温培训班8个,组建民间歌舞演出队一个,培训学员300余人。为更好地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县政府与文化部门、各乡镇签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责任书,并对老艺人给予资金补助。

由黑水县政协带领县教育局、县文体广新局、县政协经科委和文教卫生委等单位负责人以及部分县政协委员,深入黑水县五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采取现场查看、交流座谈等方式,对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情况进行专题调研;为让当地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祖辈留下的文化遗产的珍贵价值,对当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一个深入的认识与理解,引导社会公众关注并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高对阅读图书的认识,黑水县文体广新局开展了文化遗产日暨文化惠民宣传活动。活动通过展板和免费发放宣传资料、音像制品和图书的形式进行,共发放《非遗法》等资料500余份。

黑水县开展“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深入人心,宣传与非物质文化保护方面相关的法律与法规,活动以悬挂横幅,发放宣传资料,工作人员面对面讲解等形式向过往行人宣传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组织工作人员向过往行人免费发放藏汉双语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为让广大青少年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阿坝,并积极参与“非遗”保护活动。州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州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州教育局联合主办的“魅力阿坝美丽家园――阿坝州优秀摄影作品暨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巡回展”在黑水县芦花完小举行。通过活动的开展,进一步让学生们了解了当地丰富多彩的民间民俗文化,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存在的问题

目前,黑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财政投入不足、传承出现断脉、生存危机较大和地方政府对数字化保护认识不足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全县有17个贫困乡镇,建档立卡的64个贫困村(社区)种有2 050户贫困户。黑水县财政局2015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107.5万元,其中,综合性传习中心105万元,传承人经费2.5万元,这些经费都远远低于江苏等城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投入的平均水平

黑水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化过程中,创造了独特的民俗文化,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卡斯达温,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圈德迪、阿尔麦多声部民歌等。近年来,由于受现代文化的冲击,黑水年轻一代不愿意学习本民族民俗文化,少数掌握本民族民俗文化的民间老艺人因离世等原因导致黑水民俗文化面临着失传的危险;该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制度不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工作缺乏相关的制度要求和具体的保护标准;该县各级政府还存在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的专业人员不足等困难。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有效机制

(一)政府主导机制

政府要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关心力度。要拓宽思路、创新形势、多措并举,积极协调解多方面的关系,通过各种有效渠道来决好传承人的实际困难;要加强对传习所设施设备的管理。要明确责任人、签订责任书、完善管理制度等,切实加强对非遗产传习所的设施设备的管理,加大对非遗文化载体的数字化收集力度,有效抢救、保护、传承好黑水县的非遗文化;要积极指导组织开展好传承活动。积极指导,有序组织,利用节庆、婚聚等时机搞好庆祝活动,搭建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与利用的平台,营造保护与传承的深厚氛围。

(二)民众参与机制

要增强对非遗保护与利用重要性的认识。要强化网络的宣传,注重引导,进一步提高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他们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把民族的发展、精神文化融人到社会生活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

(三)决策保护机制

黑水县政府除了参照《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四川世界遗产保护条例》之外,还可以根据黑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情况,制定正确的保护决策。县政府可以联合其他相关部门,多渠道筹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并实行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政策,以调动黑水县人民群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

(四)社会团体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