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产性服务业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产性服务业案例范文1
关键词:旅游业服务外包可行性对策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多种经济成分的产业经营模式逐步渗入我国的经济领域。众多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向发展中国家大量转移其制造业的生产职能和加工基地后,现在又开始将其非核心的服务产业的部分职能向海外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转移。旅游业作为一种重要的服务产业,也将不可避免地迎来由服务生产国际分工而导致的机遇和挑战。
一、服务外包的概念和由来
服务外包(servicebusinessprocessoutsourcing),或称离岸服务外包,是指作为生产经营者的业主将服务流程以商业形式发包给本企业以外的服务提供者,以保持服务的稳定供应以及最优的质量和最低的成本的经济活动。其本质是通过合同发包、分包或转包等方式向第三方转移非核心的商业技术和服务流程,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益和利润空间。近年来,随着国际通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将低附加值的经营环节和服务职能转移到相对具有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自己则专注于产品研发、生产管理、财务运作、营销推广、产业升级等具有相对竞争优势和高附加值的核心业务,服务外包由此发展起来。服务外包的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IT产业的软件服务,在90年代由于“计算机千年虫问题”得到加速发展。随着服务外包这种经营模式在IT领域的成功,本世纪初外包业务范围逐步拓展到金融、保险、医疗、资产管理、顾客服务等服务业领域。据统计,全球的服务业外包市场已从2001年的1500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3000亿美元,成为一项新的全球性产业转移和增值模式。从外包方式上看,离岸外包将成为服务外包的主要方式,如国际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公司提出将把80%的公司外包业务采用离岸方式。著名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预测,今后五年内,美国白领工作的离岸外包将增长30%。
二、旅游业发展服务外包的可行性
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项支柱产业,一直都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服务业的产生与发展是有历史阶段一样,旅游业本身就是一个集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要素于一体的关联度较高的传统产业。随着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行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改造和提升,实现了现代管理理念指导下的现代高科技、信息化的运营模式。在此基础上,产品形态日趋复杂化和专业化,与相关传统产业及新兴产业的交叉和融合进一步加剧,对原来形成的产业固定化边界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和改造,出现了诸如会展旅游、旅游咨询、旅游规划与策划、旅游信息服务等新型业态。但几乎与此同时,也发生了行业恶性竞争激烈、经营绩效持续下降、行业管理边缘化的不良现象。因此,如何有序、规范、健康地发展我国旅游业,提高行业自身效能和产业层次,是新时期我国旅游业界和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旅游业作为一种高成长性的服务产业,其产业扩张能力和渗透性较好,因此具有外包的潜力。旅游业在原有生活核心业态的基础上,受到生产服务业、专业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创意服务业的明显影响,从而引致旅游业内部结构和能级提升,出现了高增值性、高层次性、高功能性、高技术性、高知识性的新特点。随着我国旅游产业规模的不断增长,“入世”的呼声日渐高涨,通过外包的方式实现与国际旅游业接轨的内在需求已经成熟。
其次,旅游业是服务业经济中一个较为活跃的产业代表,是国家经济和社会繁荣的“晴雨表”,包含了传统服务业的内容和现代服务业的元素,有着显著的二元结构特征,即以生产和生活为其要素的产业结构模式。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延伸,现代企业制度的普及和生产职能的强化,旅游业的服务对象也扩大到了生产者,建立以生产为主体的新型旅游业已是大势所趋。这就要按生产要素和生产方式来重新布局旅游产业,通过“归核化”的战略,将“非核心”的生产环节通过外包的方式加以整合、重组,实现旅游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由于现代旅游服务业同样具有高技术性、高知识性和高人力资本等现代服务业特征,因此决定了在同样的产出水平下,无形智力投入较高而有形资产投入较少,引进外包经营方式,不仅能直接创造价值增量,还有降低经营成本、提升经营效益、增加无形资产等间接途径和作用。如现代企业的一些非核心业务的外包,使旅游业为生产性企业提供第三方会展、商务等专业服务成为可能,从而形成某种经营功能的规模化效应,促使企业经营成本的大幅度下降。又如旅游规划或策划、旅游咨询和信息服务的外包,可使企业的经营效益大幅度提高,创造可观的经济价值。再如旅游企业形象的策划和营销、旅游广告的宣传运作,将使企业的品牌声誉和社会形象得到明显改善,无形资产的价值也就随之上升。
三、旅游业发展服务外包的对策和建议
服务外包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思想和经营实践,将成为旅游业今后获取竞争优势和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抉择之一。由此,笔者认为,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服务外包,抢占旅游业发展的制高点,形成现代服务业驱动GDP增长的新型发展模式。
(一)加强旅游业服务外包的外部环境建设
相比生产性企业而言,服务性企业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更大。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集中建设公共支持技术平台,强化对旅游业服务外包的技术支持和基础,以低廉的使用成本向服务外包企业提供旅游产业的综合开发环境、服务环境和管理环境,制定针对承接服务外包的优惠政策,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改善其运营环境。积极构建旅游服务的外包数据库,为旅游企业提供服务外包政策咨询、信息服务和业务指导工作,使企业能把握服务外包国际市场动向和发展趋势,在发展中少走弯路。另一方面,采取政府指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鼓励引进世界著名的专业化旅游服务商,优化配套服务措施;鼓励境内、外企业参与旅游相关产业带的基础建设,加快建设进度,提高旅游服务产业的规划和建设水平。加大地方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增强旅游外包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在已经建立的行业规范的基础上,集成现有法律、法规,构建服务外包政策体系,充分利用已有的政策资源,形成对服务外包的支持体系。
(二)旅游业服务外包的组织文化协调和流程再造
企业与外包商的文化协调,是指在外包运作过程中,外包双方能相互尊重,,努力扩大双方产业文化的兼容性和共识面,从而有效地减少或降低因文化冲突和摩擦带来的不利影响。旅游业通过实施服务外包,各相关企业的组织机构和运作机制都将发生较大的改变,经营职能也将随着外包业务控制权的转移而与以前有所区别,这必然要求企业对自身的组织文化和运作机制进行再造,以确保旅游企业外包业务的正常运营。具体地说,企业应就实施外包的业务制定切实可行的合作模式,整合各方资源,共同建立科学、有效的沟通机制,包括:定期举行信息会、案例分析会、提交各自的业务报告等,尽量消除交流中的文化壁垒,充分了解外包企业的相关信息,并采取建设性的态度化解因组织文化差异引起的各种纠纷。其次,对外包企业的生产模式和服务流程进行监控,及时搜集和反馈业务运转信息,提供必要的协助和业务培训,建立外包服务产品的评介体系和质量标准,以使外包企业的服务产品符合自身的质量要求。最后,企业还应本着互助与诚信的原则,与外包商就售后服务、企业CIS的统一化等建立可靠的协商机制。
(三)旅游服务外包的人才培养
人才是保证旅游服务外包成功的根本前提,旅游业发展服务外包离不开大量既熟悉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又具备相关外包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门人才。我国发展旅游服务外包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人才严重不足,尤其缺乏具有相关技术和项目管理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同时,由于旅游业人力资源的流动性较大,服务业外包缺乏相应的知识产权的保护,也会阻碍旅游服务外包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对于服务外包这种快速增长的行业来说,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人才供给机制显得更加紧迫。政府可以通过建立专属的服务外包管理机构,联合行业协会和服务外包行业工会,为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提供引导与支持;第二,通过举办国际性企业与人才洽谈会,搭建有利于人才与企业交流的平台;第三,推动建立“产学联盟”,支持大学的商学院建立“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按照全球服务外包的发展趋势与特点,包括管理、策划、运作、外语能力等,为服务外包企业培养和提供高素质的服务外包人才;第四,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制定相关政策吸引和聘用海外高级人才,鼓励“海归人才”回国创业,以提升我国旅游服务外包业的国际化水平。
四、结论
世界服务业加速现代化和跨国转移的趋势,一方面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另一方面也使服务业日益告别传统的地缘导向发展模式,不断打破时间、空间乃至文化、观念的隔离,开始进入全球化发展阶段。这不仅使服务业的全球重组和资源优化配置达到了空前高度,也正在使世界各国经济、产业、技术创新乃至经营管理模式出现全方位变革,对世界经济的重大影响。我国旅游业正进入快速发展期,特别是其中的科技、研发及营销、设计等环节,对整个产业链的技术进步和创新越来越有关键性的决定作用。在此基础上,积极发展旅游业服务外包以促进服务业现代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客观要求,对于实现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文建,试论奖励旅游与生产者服务[J].旅游科学,2005,(1)
[2]周振华,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M].上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5.(189)
生产性服务业案例范文2
关键词:国际贸易;国际投资 ;关系
一、中美贸易投资案例
美国是中国连续多年第二大贸易伙伴国。1997年到2011年的美国对中国出口额和投资额。除了2009年外1997年到2011年美国对中国的出口额是逐年增长的,而投资额呈现的是一种缓慢上升而后下降的趋势。美国对中国的出口额从1997年的327.2亿美元到2011年3244.9亿美元,十五年间美国对中国的出口额变成了1997年将近10倍,而投资额却一直徘徊在25到56亿美元之间。美国对外投资以前是为了获取资源而进行投资,后来为了拉动经济发展以制造业投资为主,现在是以第三产业为主。
从图1柱状图描述的是从1997年到2011年美国对中国的货物出口额和对中国投资额。可以看出,除2009年因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美国对中国货物出口额有所下降外,美国对中国的出口总额是逐年递增的。图1中折线描述的是1997年到2011年美国对中国的投资额,从图可以看出,1997年到2002年间,美国对中国的投资额是逐渐递增的,2002年到2008年间,美国对中国的投资额是逐渐递减的,2008到2011年投资额基本持平,2012年1月到9月投资额为23亿美元。
(一)中美贸易与投资的相互促进
通过对图1的观察,可以看出,在1997年到2002年之间,这个阶段是美国对中国贸易出口额在增加,促进了美国对中国的投资的增加。体现了贸易和投资的联系发展的关系。美国对中国的贸易和投资形成了统一体,贸易为投资的发展做准备,投资以贸易的发展为条件。贸易和投资相互吸取对方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各自得到提升和发展。美国对中国的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美国商品出口有带动作用。中美贸易和投资的规模变大,这就是两者相互作用的量变的结果。
(二)中美贸易与投资的相互替代
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2003到2011年之间,由于前期中国劳动力的成本随着美国对中国的投资的增加而增加,同时美国对中国的投资会带动其国内一些生产设备产业的发展,从而导致对中国的投资额减少,而美国对中国的出口额在增加,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交往多数是通过出口贸易来完成,即国际贸易会抑制国际投资的发展。这就是美国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和投资相互替代的关系。美国对中国贸易和投资会刺激更多新的贸易和新的投资产生,这就是两者相互替代的量和质的变化。
(三)中美贸易与投资关系的发展趋势
美国农业科技水平比较高,因而也成为了主要农业出口国,占世界农业出口市场的一半以上。美国进口的产品大多是一些生活必需品和工业制品等。而中国人均占有资源较少,生产的产品却多为生活必须品和工业制成品,进口的多是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按照这种模式贸易,对美国来说是相当有利的,而对于中国则相对不利。未来的发展趋势就是中国需要对贸易结构做出调整,注重第三次产业发展,从而改变投资方向,更好的带动了贸易的发展。因而,美国也会对中国的这种调整进行一定的改变,所以就会形成一种动态的关系。
(四)造成这两者之间的这种互动关系的主要原因。
(1)美国对中国进行投资从1997年到2011年之间的投资产业分布情况是前期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对中国制造业的大量投资使得我国对机器设备及原材料等需求,又因中国的各方面的资源有限,这将刺激中国从美国或其他国家进口原材料及机器设备等生产的基本要素。随着两国之间的经济发展,美国开始加大对中国服务业的投资,而服务业的投资额在进出口额中没有得到体现。
(2)中美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多,造成了美国对中国的投资有所下降。随着中美之间贸易规模的扩大,贸易成本也跟随着上升,贸易量越多,两者之间的成本越高即摩擦越大,经济上的交往就会减弱。为了抑制这种出口导向型的贸易,美国就会减少相关的投资。从而影响了贸易的方式和格局。中国逐渐调整结构,继续让贸易额增长。
(3)中国的投资环境发生变化,如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劳动力成本上升促使贸易转向投资,形成新一轮的贸易和新的投资。美国的部分投资开始从生产性投资慢慢向贸易型和服务型转变。中国在这些人力资源的开发会使得劳动力成本上升。
综上所述,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相互促进替代的这种动态关系为了美国和中国的经济发展会带来质的飞跃。对于美国,其经济发展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了,可利用两者之间的这种动态的发展关系来促进美国的更深层次发展。对于中国来说,虽是一个贸易大国,但非贸易强国,制造业在产业链的低端,而服务业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农业也没有得到系统地充分地发展。通过这种动态之间的关系来思考中国的三次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阳,王延明.我国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7,(12):24-29.
生产性服务业案例范文3
关键词:生产业;服务外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一、扩大生产业外包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影响
(一)有利于服务业市场竞争力提升
我国企业在承接国外生产业外包,如商业、计算机与信息、专有权与特许权使用费以及金融等服务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引进国外外包企业的资源、技术与管理等优势,在不降低服务水平条件下,提高我国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生产制造企业的全要素生产服务效率,提升服务业整体经济效益与市场竞争力。如图1所示,2008-2015年,我国服务外包呈稳步发展态势,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合同金额由58.4亿美元增至1309.3亿美元,合同执行金额由46.9亿美元增至966.9亿美元。例如,2011-2015年期间,北京市的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年均现价增加值提高12.6%。截至2016年初,该市生产业累计增加值约为1823亿美元,占全市GDP比重达52.9%,并创造了70%左右的国地税收入。其中金融、科技、信息三大服务行业对GDP的现价贡献率达62.1%,有效支撑了首都经济的稳定增长。与北京相似,“十二五”期间,上海市的服务业增加值呈持续上涨态势,年均增幅为9.7%。至2015年末,上海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至67.8%,较2014年提高3%。总体而言,扩大生产业外包有利于提高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提升服务业市场竞争力。
(二)有利于生产制造业价值链向高端延伸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扩大生产业外包,有利于推动生产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以山东省威海市为例,2015年,威海市发改委根据本市生产业的发展情况,提出了重点发展11大服务领域,包括信息技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咨询服务、现代物流与金融服务等,推进服务产业集聚发展、分离和外包非核心业务,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该举措推动了威海市服务业的大幅增长。截至2015年底,该市生产业的增加值达到92亿美元,在全市服务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达45%。再如,2016年,为招引世界500强企业与大型国企在东城区设立总部机构,东莞市大力优化企业规模与产业结构,并建立招商引资项目信息数据库,推动产业发展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与东莞市相似,同年,乌鲁木齐市也将服务支撑力作为工作重点,加快实施“6115”工程,积极培育新兴业态,重点推动生产性制造环节向价值链高端延伸,预计到2020年,该市服务业增加值将超过300亿美元,在GDP中的占比达50%。可见,扩大生产业外包,有利于推动生产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三)有利于加快生产区功能性建设
生产业外包有利于加快生产区功能性建设,从而改善服务业的内部组织结构,如合并或裁撤相应生产部门,设立虚体与实体部门,包括财务、采购、制造与人力资源部门等,从而简化产品生产服务流程。以上海市生产业功能区为例,历经7年的发展,该区由最初的19家,发展至2016年的39家。其中2016年以来新增的生产业功能区有6家,包括认定类生产业功能区4家以及创建类生产业功能区2家。并且,生产业功能区发展规模与效益不断提升,单位面积营业收入与利润等各项指标大幅上涨,产业集聚效应充分显现。如上海爱企生产业功能区拟建21个单体,打造包括总部、商务配套、孵化基地、会议展示与服务体验中心等在内的功能分区,引进产业链重点企业100家左右。再如2014年10月建成运营的上海国家会展中心生产业功能区,建筑总面积达147万平米,已形成办公、展览与旅游等功能性平台,成为全球建筑水平最高、功能最全的综合功能区。可见,扩大生产业外包,既有利于推进生产功能区建设,又可以实现服务资源的无缝对接与充足供应。
(四)有利于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创新
承接国外生产业外包,有利于刺激国内生产企业将本企业资源集中于技术研发。企业将新型技术运用于生产贸易中,通过增加中间投入品的技术密集度,开发与创新高新技术产品,从而扩充我国服务业的全球市场份额。据商务部统计,2015年,我国企业承接的离岸服务外包业务中,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等的执行金额为316.8亿美元,同比增长8%,占比为49%。以医疗领域为例,生产业外包有利于医疗设备的革新,如传统MR、X光与CT设备正逐步向可穿戴医疗设备、放射治疗设备、移动和远程诊疗设备等方向推进,基因编辑与测序技术、生物电子医疗与细胞治疗技术等的研发也不断加大。据中国健康产业蓝皮书数据显示,2010-2015年间,我国医疗器械的年均规模增长达20%以上。其中,2015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总量达3000亿。另外,生产业外包还有利于资源整合,开发新型医疗器械加医疗服务领域,如独立软件+数据处理中心,医疗器械+互联网,个性化产品+临床样本等共享医疗等。由此可以看出,生产业外包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专业技术水平,推进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创新。
二、我国承接生产业外包中面临的问题
(一)承接和开发大型服务业外包项目的能力不足
现阶段,我国生产外包业承接与开发大型服务外包项目能力薄弱。据南报网显示,2016年9月,我国承接的服务外包执行金额虽然已达646.4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二的服务外包接包国家,但大部分生产环节仍内置于工农企业内部,在产业链与价值链之中,承接与开发大型服务外包项目能力不足。据南方日报显示,截止2015年底,广东金融高新区的核心区域虽已引进服务外包企业200余家,通过募集与投资得到的总金额也超过500亿元,但由于生产业的外包类型较少、比重较低,如物流仓储、商务服务与研发设计等,致使承接与开发大型服务外包项目能力不足。当前,我国生产制造企业由生产环节延伸至后续服务的总体力度不足,其中承接和开发大型服务业外包项目能力最弱。据中国智能制造网显示,我国超过90%的标准规范仍集中于传统制造业领域,而对生产业外包的相关标准极少,且在许多重点制造业服务领域,如设备检测、合同能源监管、车载信息服务与物流等方面,仍存在诸多标准空白,严重制约了我国生产业外包项目承接能力的提升。
(二)缺乏规模化的生产业外包企业
当前,我国生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外包企业规模普遍不大,缺少具有带动和示范效应的龙头企业。现阶段,发达国家生产制造业的服务化水平较发展中国家高出许多。2016年4月,An-dyNeely公司对全球1.3万余家制造业上市企业展开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在美国、芬兰、马来西亚、荷兰与比利时等发达国家,制造与服务相融合企业在本国全部制造企业中的占比较高,分别为58%、51%、45%、40%和37%。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具备服务能力的制造企业数量极少,在制造企业总数中的占比仅为2.2%。据新华报业网显示,从2006年至2014年,我国软件服务业平均工资年均仅增长11%,外包行业人力成本已占营收比的60%~70%,并受人力成本飙涨与项目价格战的冲击,企业压力日趋加大,难以形成生产业外包的规模化企业。以山西省生产业为例,据山西省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该省生产业中的小微企业占总数的90%以上。截至2016年初,广东省具有超大规模的生产外包企业也不超过5家,全省生产外包收入占服务外包总收入不足40%。
(三)生产业外包的技术供不应求
随着互联网技术、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领域不断独立或分离出新的知识含量更高的服务业,其中生产业外包的高新技术就呈现出比较严重的供不应求状况。以中山美居产业园内为例,广东硕泰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向智能化转型,已成为中山众多制造企业的共同诉求,尽管已搭建智能制造平台提供相应技术支撑,然而,只依靠一种智能改造服务平台,无法满足20多万中山企业“千厂千面”的需求。以中山五金企业为例,几年前由于生产业外包缺乏技术支撑,外部市场难以购入企业所需的机器,因此企业技术改造只能依靠“自给自足”,凭借自己能力研发出符合生产要求的设备,并凭这些设备将20个人的生产线压缩到6个人操作。目前,中山生产业仍处于“小马拉大车”的境地,其生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特别是科研与技术服务、检验检测与工业设计等高端生产业领域发展不足,无法满足当前服务业提升与产业链向纵深延伸对配套服务业的需求。
(四)我国生产业外包的服务化程度较低
现阶段,发达国家生产业外包的服务化程度较高,从制造业产出服务化角度分析,世界知名跨国制造企业已从产品制造商转变成“产品服务”提供商。以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公司为例,作为全球最大的航空发动机制造商,该公司通过服务合同方式与用户绑定,以此提高企业服务收入。当前,该公司的服务收入在公司总收入中的占比达60%之多,服务化外包已形成。再如美国的GE公司,据中国智能制造网显示,该公司2015年的服务收入创下了新高,在公司总产值中的占比超过67%。据麦肯锡研究结果显示,在美国制造业的工作人员中,从事服务类工作的人员数量为34%,其中生产投入在整个制造业产出中的占比为23%左右。与国外相比,我国生产业外包的服务化程度较低。近年来,我国生产制造业虽然不断发展,已涌现了许多包括陕鼓、海尔等在内具有较强服务能力的制造企业。但由于我国制造业的服务化开展较晚,进程较慢,且政府部门对其缺乏有效扶持,财税优惠等政策支持力度不足,致使生产业外包的服务化程度仍然较低,未真正实现制造业服务化。
三、扩大生产业外包调整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
(一)创新生产业的外包运营模式
企业应不断增加服务要素在投入和产出中的比重,通过创新优化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监管方式与商业发展模式,加速创新生产业外包的运营形式。一方面,应适当拓宽总体需求,强化生产外包的供给侧结构改革,以生产、需要互动与价值增加值为主要导向,优化生产型外包运作模式。由生产设备与商品提供向服务外包系统解决方案提供转变,适应市场消费结构升级需求,完善供给体系质量与效益;同时应从单纯营销商品方式向出售“服务+商品”方式转换,拓展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加商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要以创新设计为纽带,优化外包企业运营方式,推动企业立足于服务产业、融入生产,发展商品制造水平、制造效能、商品服务能力与客户价值等,大力发展服务型产业,打造新竞争优势。
(二)引导生产业外包向价值链高端发展
我国应加速发展商贸会展、现代化物流、检验检测、工业设计以及专业型服务等生产业外包,加快围绕国际航运、物流、贸易、国家创新与现代型金融服务体系等中心城市创建,指引服务型外包业向价值链高端拓展。并且应打造一个年产值超百亿元的电子信息服务产业集群的生产外包,鼓励龙头企业通过生产外包、订单生产等模式,带领中小微型企业发展配套商品,促进产业链延伸。另外,要大力优化生产产业结构,招引世界500强企业设立区域业总部机构,培育一批税收超亿元的总部楼宇,通过建立招商引资项目信息数据库,重点招引生产业、先进制造业等项目,推动生产的外包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三)以市场为主体,促进外包企业全面转型升级
政府应注重生产外包业发展等政策措施的相关协调衔接,力求充分形成政策合力,有效推动生产转型;应大力发展生产外包,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着力把握生产外包产业转型的导向性,为企业指出转型升级的前瞻方向;应积极鼓励企业聚集主要商品与业务,促进专业化与精细化水准,拓展资源整合与分工合作,优化商业模式与生产模式,不断培养竞争优势,创造主要竞争力。并且,应综合推动生产外包业务,进而整体提升外包企业,推动企业因地、因业,自主实践并创新发展生产业外包,营造良好生态、健全服务能力等基础工作,推进生产行业中坚力量的生产外包转型。
(四)营造服务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政策环境
要强化产业政策引导,相关部门应按照国家要求,加速推动简政放权与放管相结合;提高企业,缩短中间各环节的审批事宜,踏入生产外包领域的便利化水准。应大力促进相关机构,积极完善税收、融资、财政、贷款与土地等一系列政策,强化引导服务业与信息技术业的不断融合,为扩大生产业外包规模,创造优良政策环境。此外,应开展示范宣传推广。生产业应增强经验总结和案例推广工作,汇总出版示范相关案例集。紧抓围绕生产企业任务与工程,努力拓展示范型企业、示范型项目与平台等构建工作,完善示范评价体系与遴选监管工作方法。比如,拓展“生产外包型制造万里行”活动,邀请各行业专家学者、给企业拓展政策宣传惯例、现场诊断评估与咨询服务,进而为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提供良好政策环境。
(五)科学划分多元化的生产方式
生产性服务业案例范文4
一个有故事的创意城
500年前的古迹与后工业时代最具活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对接,这个有趣的组合似乎已无声地为这个园区做了一个很好的注解:岭南延续千百年的文脉与现代文明水融。正如1506创意城董事长邱代伦所言,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而文化产业恰恰就是一门“编故事、讲故事、卖故事”的生意。
这里是佛山千年文脉的所在,其中的古代建筑文明遗产至今保存完好,是最具岭南民俗文化特色的建筑群之一。由于石湾公园、南风古灶风景区就在创意城里,因此又是“陶都”的核心所在。如今的石湾公园是一个陶瓷雕塑主题公园,园内有世界最大的陶瓷人物雕塑《陶女》。规模宏大壮观的“中华之光”陶柱群则是中外陶艺大师独具匠心的柴烧作品。
1506创意城另一大看点。是南风古灶后面的陶艺大师工作室。当代著名陶瓷艺术家魏华等大师的工作室就设在古民居里,寻常巷陌中可以看到国际著名陶艺大师在这里进出,见证他们的创作过程。大师的最新杰作就摆在附近的展厅里。原来周边的佛山陶瓷公司、开关厂、建陶厂、电炉厂等地已改建成文化产品交易区、陶瓷城等。在公仔街人们还可以选购心仪的石湾陶艺,特别是独特的“山公”颇受人们喜欢。
卖服务赚钱
坐落于佛山的1506创意城,成立于2007年3月,由12家旧工厂改造而成,占地面积近千亩,建筑面积近40万平方米,是国际有名的旧厂改造范例。1506创意城的改造模式,成功人选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案例,因表现出色,展览期从最初的7天延长至76天,并荣获国际博览局颁发的银奖。
今天的1506创意城分成两部分:一是佛山创意产业同区,目标是打造人居创意产业同区;二是南风古灶片区,目标是打造世界陶文化圣地、艺术家、设计师和企业家的天堂,陶瓷产业会展、展示、设计、交易平台,以及陶文化交易平台。至今,已吸纳400多家中小企业总部,有400多家陶文化艺术品和古玩艺术交易商店入驻,有15000多人入驻两园区。在同区内已成功举办或协办过首届中国陶瓷文化节、中日韩三国陶艺交流展、东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中国创意春节等1000多场大型文化活动,已形成文化创意、工业设计、金融服务、生活配套服务等产业集聚,成为佛山最大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地和最大的白领人才集聚地。
生产性服务业案例范文5
关键词:导游技能课程;实践教学模式;资料数据库;实训基地
根据国家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打造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任务重大,旅游业人才成为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开发中的重要部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而这个重点的实现要求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
导游人员是高职院校为旅游业培养的主要人才之一,课程体系科学与否直接关系着旅游高技能人才队伍的构建。本文立足地方旅游业发展状况,结合当下旅游专业教育现状,探讨高职院校导游技能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导游技能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导游技能课程指围绕导游工作流程和工作技能,以导游岗位为导向,为培养学生导游技能的配套课程,它的主体课程包括:《导游业务》《导游基础知识》《广东导游基础》《旅游地理》《客源国概况》等,这些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配套的选修课,课程目标各有侧重,但都是旨在培养具备丰富知识面的旅行社工作人员,尤其是导游人员。但这些课程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瓶颈问题:
1.学生行业认知态度偏差,专业兴趣低
导游技能的培养需要有大量的历史、地理、文学、建筑等方面的知识作为基础,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学生由于入校前对导游行业的认识存在着偏差,认为旅游专业就是“玩”的专业,面对大量的知识储备要求出现了畏难情绪,再加上导游技能相关理论课程授课中理论性强于实践性,学生对于导游岗位的兴趣不高,甚至下降,导致出现“一年级学生热情高涨、二年级学生上课睡觉”的现象。
2.课程信息量大,实践效果差
导游行业的职业门槛较低,但合格导游人员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多,涉及面广。没有宽广的知识面很难成为优秀的导游人员。意识到这一点,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在培养导游人才上,开设了《导游基础知识》《旅游地理》《客源国概况》《饮食文化》等必修课与选修课配套系统,旨在为旅游专业学生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石。这些课程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在满足学生求新心理的同时可以开拓他们的知识面,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这些课程都偏重于信息的传达,知识的教授,教学方式也比较简单,学生积极性低,缺乏实践性的“填鸭式”教学导致学生压力大,课程结束后学生掌握不了相关的知识。
3.实训条件不完善
导游人员需要具备突出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相关的特殊情况处理技巧。如引导游客、讲解不同景区的技能。这些都依赖于学生的实践。高职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不强,作为广东院校,所存在的另一问题是学生普通话能力较弱。目前大部分存在的导游实训室都只是简单的“图片室”和“虚拟旅行社”,即达不到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信息要求。非生产性实训基地缺乏与现实的导游工作存在着偏差。
二、开展高职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措施
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是指高职院校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按照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借助特定的项目训练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为基本特征,以掌握相应岗位技能,养成一定的职业态度并以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目的的教学。因此,高职导游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是教学方式的统称,不仅仅包括实践课程的教授、学生在实训室进行操作学习,也包括学生在真实工作场所进行实际性的短暂实习。此外,整个导游相关专业群的课程设计都应围绕着提高学生实践性技能,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来进行,由此来整合专业的不同课程各个环节。
1.创建体验式课堂
“体验式”教学理论主张:有效的学习应从体验开始,进而发表看法,然后进行反思,再总结形成理论,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导游技能培养需要学生掌握相应的景点、地理、历史、民族文化和习俗、饮食文化方面的知识积累,这些知识的积累往往体现在《导游基础知识》《饮食文化》《客源国概况》《旅游地理》等信息量相对较大的课程,单纯的课堂讲授不但无法让学生实现知识积累,而且也无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创建体验式课堂有利于增加这些课程的实践性。在教学中引入、创造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场景和氛围,创建仿真的情境,将导游技能按照工作导向原则分成不同模块,转化成不同的学习项目,使学生在课堂模拟中产生体验,迅速理解和主动地教学内容。下面以“东莞地陪导游人员的培养”为例,讲解体验式课堂,如图所示。
首先根据工作任务创建学习模块,将任务分解,综合导游技能各子课程的教学进程,通过学生分组,轮换进行角色模拟,在仿真情景中开展带团工作,这些趣味环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促使其在体验中理解导游工作,掌握导游工作基本流程。还可通过“旅游路线会”“旅游线路设计”“景点讲解”等活动将枯燥的课堂知识演变成真实有趣的体验,形成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积淀。
2.完善“行业―专业”资料数据库
旅游业是一个瞬息万变的行业,旅游环境、旅游政策法规与旅游者的心态不断发生变化,旅游行业对人才在技能、知识积淀方面的需求也有所变化。因此,导游技能实践课程设计中所用的教学项目、教学情境、教学案例和任务驱动必须跟上行业发展动态。此外,导游工作人员要想保持与游客的和谐关系,还要了解新的社会热点问题,利用共同话题拉近与游客的关系。要坚持以岗位为主的导游队伍培养,缩短与实际岗位的距离,考虑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高效运行,需要创建一个校企共建的“行业―企业”资料数据库,既收集旅行社工作和导游工作的最新案例,又储蓄不同环境下教学使用的案例和任务,以此作为导游技能课程实践教学的保障。
3.利用数字技术创建仿真实训室
导游技能课程培养中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学生坐在教室或实训室却需要了解广东省、全国,甚至全世界知名景区景点。现存的导游实训室太过僵化和简单,实训效果不理想。从教学设计的角度讲,也没有足够的经费和时间供学生外出实践。3D导游模拟实训室可以弥补这些缺点,利用现代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通过环幕、高清设备等展示手段旅游景点的建筑、风光、环境进行三维仿真模拟,可以逼真再现旅游景点,创建出一套高度沉浸性的仿真场景,丰富教学手段。
3D导游模拟实训室利用互动体验式旅游教学,让学生在逼真的景点中受教。同时结合教学需求特点,由学生设定固定线路、设计导游词,并展示讲解过程,既有利于学生导游能力的培养,又有助于教师实训指导工作的开展。
4.创建旅游“校企合作”型生产性实训基地
国家教育部开展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号召高等职业院校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深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制订培养方案,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模式是指在实践教学和合作学习等理论指导下,在“准、真、实”的工业环境中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形成相对的、系统的和理论化的实践教学形式,体现出完整性、职业性、操作性等特征。
大学生队伍历来是旅游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潜力也被各大旅行社所青睐。此外,在导游技能相关课程的教授中可以大学生旅游市场作为“引子”,帮助学生对行业知识技能进行理解和把握。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可以依托于国家支持的政策,通过合作办学、订单班或校企合作等方式将企业引进校园,创办企业主导,学生为主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园旅行社与校园导游队伍。作为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内旅行社”就是一个实际经营的企业,从创办到经营到业务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中,结合课堂所学,到达提高实际工作技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晋.高职实践教学的内涵及其特征[J].继续教育研究,2009.
[2]张娣.浅析高职会计教学中的体验式教学[J].黑龙江科教信息,2010.
生产性服务业案例范文6
全年经济增长
能够处于预期目标范围
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7.4%,比上年同期和全年增速回落0.3个百分点。1~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比去年同期回落0.7个百分点。从全年走势看,出口环境将有所改善,增速比前4个月回升的可能性加大;消费增长稳中有升;在政府加大在铁路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等领域的政策力度后,投资增速降幅有限。总体看,需求侧的冲击温和可控,多项指标增速出现回升、企稳或降幅收窄的情况。如果能在调结构、换机制的前提下“稳投资”,则全年经济增长能够处在预期目标范围。
出口环境有所好转。世界经济仍处于危机后的恢复期,总体态势趋于稳定。美国经济调整取得进展,就业状况逐步改善,美联储温和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其经济复苏的负面影响有限。4月份,欧元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采购经理指数(PMI)均在荣枯线上方,如果乌克兰危机处于可控范围,今年有望走出债务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并推动全球市场信心改善。受新经济政策刺激,日本经济一度增长势头趋强,但目前政策效应开始减弱,消费税率提高等也将影响复苏进程。发达经济体的好转将增加对新兴经济体的出口需求,进而拉动其经济增长,但新兴经济体相对减速格局仍将维持。总体上看,2014年全球经济增速将略高于2013年,我国外部经济环境和外需状况有望小幅改善。去年我国综合有效汇率升值7%,对出口形成较大压力。今年从单边升值转为双向浮动,近期人民币兑美元贬值接近3%,再加上国内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持续下行,有利于出口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4月份,出口增长0.9%,扭转了年初以来持续负增长态势。预计在非正常基数效应消失以后出口增长将明显回升,全年增速有望达到预期目标。
消费增速将略有提高。2013年餐饮收入同比增幅下降4.5个百分点,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4个百分点。今年1~4月份,消费实际增速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如果剔除房地产销售下降的相关影响,一般性消费回升明显。信息、文化、教育、健康等服务业消费热点进一步扩展,消费结构逐步改善。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分类数据看,4月份服务类价格涨幅高于消费品类1.3个百分点。预计2014年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略高于去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上升。
投资增长面临一定下降压力。2013年,新开工项目和施工项目计划投资总额分别增长14.2%和16.2%,比2012年回落13.9个百分点和1.3个百分点,可以结转到今年的投资项目规模收缩。1~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7.3%,比去年同期回落3.3个百分点,投资增长面临较大下降压力。
在当前的投资结构中,制造业占34%,房地产占25%,基础设施占21%,其他服务业占14%,农业和采矿业占6%左右。受终端需求不振、产能过剩、成本上升和利润偏低等因素影响,制造业投资尤其是重化工业投资可能进一步收缩。房地产区域格局日趋分化,二、三线及三线以下城市供给相对过剩,库存明显增加。预计全年房地产投资增速可能进一步回落。地方融资平台负债率较高、税收收入下滑、土地收入增速下降,今年是地方政府性债务还款高峰,地方政府基础设施投资能力不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简政放权、放宽准入,将提高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但体制、机制障碍较多,短期替代作用有限。
实体经济压力
进一步向金融体系传递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向中高速增长阶段转换的关键期。在寻找新平衡点的过程中,由于市场预期不稳,经济运行具有不稳定性、脆弱性等特点,长期积累的潜在风险会逐步释放,经济增长出现波动难以避免。年初以来,尽管经济增速回落超出预期,但供给侧出现积极变化,经济发展速度、质量、效益关系基本合理;劳动力需求较旺,就业压力趋弱;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运行正常,没有出现通缩迹象。这说明经济运行与基本面所能支撑的潜在增速基本吻合,中长期经济增长的基础并未改变,不宜因短期增速变化而对整个经济运行状态做出过于消极的估计。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房地产市场趋势性分化和调整过剩产能等,实体经济压力进一步向金融体系传递,局部风险开始暴露。
在高速增长阶段,由于潜在需求旺盛、资产价格持续上涨,局部风险容易被掩盖和吸收。而进入增长阶段转换期,并伴随周期性经济下行时,潜在增长率明显下降,常态的风险消化机制难以继续生效,但市场主体行为并未及时调整。地方政府土地财政难以为继,企业接受沉没成本主动化解过剩产能的意愿不足,银行为规避风险,贷款更多流向有政府背景的项目,实体经济难以获得资金支持,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下降,经济活力不足。
经济增长如出现超预期回落,实体经济压力将向金融体系传递,与房地产市场分化和产能过剩相关联的金融产品风险开始暴露。近期出现的“超日债”违约,中诚信托、吉林信托等部分信托产品支付困难,一些公司被资信机构列入观察名单或降低评级,杭州、南京等部分地区的房地产商出现资不抵债情况,部分担保公司退出市场,民间借贷风险事件增多,个别金融机构出现挤兑情况,银行的不良贷款有所上升等案例,虽在少数,但“风起于青萍之末”,应引起足够重视,正确引导市场预期,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发生。
从宏观看,前几年货币供应量增速明显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增速,社会融资规模快速扩张,流动性总体充裕。2013年末,我国广义货币(M2)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94%,高居全球主要经济体前列。与此同时,货币市场流动性偏紧,实体经济资金成本高企,“融资难”、“融资贵”普遍存在,且日趋严重。其根源在于,金融系统资源错配、期限错配等,资金链条不断加长,对央行的流动性政策较为敏感,资金价格上升。对于难以直接获得银行信贷支持的企业而言,融资渠道收窄,资金压力加大,在影响经济增速的同时,触发更多风险点的可能性加大。
结构调整取得进展,
积极因素增多
阶段的转换表面上看是增长速度的换挡与调整,但本质则是增长动力的转换与接续。我国经济能否在一个新的增长平台上良好运行,规模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的关系达到一种新的平衡,关键在于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和着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年初以来,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局部风险开始显露的同时,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表现为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高,就业状况不断改善。供给结构调整将对经济稳定增长提供一定支撑,这些积极变化标志着我国经济正在向新的增长平台平稳过渡。
首先,服务业保持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201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均超过第二产业。今年一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比第二产业增幅高0.5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9%,高于第二产业4.1个百分点。服务业接替制造业,成为经济运行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和新的增长动力,说明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历史性重大变化。4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8%,比上月提升0.3个百分点。其中,邮政业、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及公共设施管理业、仓储业和航空运输业位于60%以上的较高景气区间,企业业务量增长明显。年初以来,剔除房地产和部分基础设施之后的服务业投资增速明显高于投资平均增速。其中,信息软件、金融、商务、科技研发、文体等现代服务业投资增长强劲。在城镇化水平提高、居民消费升级、制造业转型发展的背景下,生产性和生活需求扩张潜力巨大,服务业将保持快速发展态势。
其次,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提高。2013年,最终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比上年下降5个百分点,资本形成的贡献率则上升7.3个百分点,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程度明显提高。今年以来,出口、投资增幅出现较大幅度下降,消费实际增速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提高。一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64.9%,比上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
第三,就业对经济增速下降的适应性提高。随着2012年劳动年龄人口出现减少,新增就业压力亦相应趋缓;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和服务业比重上升,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提高。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一个百分点需要980亿的名义增加值,到2013年,增加到接近5300亿,是前者的5.4倍;2013年的经济增量相当于2000年经济总量的42%。同时,每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第二产业容纳的就业量约为1058人,第三产业为1348人,后者超过前者约30%。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7%,城镇新增就业达到1310万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城镇新增就业170万人。如不考虑产业结构变化,仅就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只要达到7%,按现有统计口径就可以完成今年城镇新增就业的预期目标。
第四,制造业转型升级取得积极进展。面对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和传统市场萎缩,不少企业积极探索“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等多种措施,努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今年前三个月,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制造业企业利润增长13.9%,超出工业企业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其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2.3%,汽车制造业增长29.8%,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28.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26.7%,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1.5%。随着简政放权、小微企业减税、工商登记等重点领域改革的推进,新注册企业快速增长,企业创新、创业活力增强。
第五,城乡居民收入增幅提高,收入差距缩小。近年来,粮食连年丰收,农产品价格温和上涨,农民工外出务工人数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高于城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今年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达到10.1%和7.2%,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和0.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下降到1:2.53。
抓改革、稳投资、控风险,
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
当前经济增长面临的下行压力主要表现为投资增速回落,“稳投资”是实现全年预期目标的关键所在。为此,需要特别关注并处理好稳增长与控风险、调结构以及需求管理与推进改革之间的关系。就稳增长与控风险、调结构的关系而言,在潜在增速明显下降之后,要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长,必然要求信贷规模进一步扩张,增加地方政府债务,加大资产泡沫和财政金融风险;经济增速过低,尤其是短期增速过快下滑,将导致产能过剩进一步恶化,银行的不良率明显上升,则可能触发系统性风险。因此,将经济增速稳定在一个并不宽裕的正常区间,对控风险至关重要。就需求管理与推进改革而言,针对经济短期波动,特别是大幅波动,采取适宜的促进需求的政策措施是有必要的,但若没有调结构、换机制的配合,这类措施有可能会加重结构失衡,强化原有的增长方式。因此,要向经济体制改革要红利。
实践表明,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关系。把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交给市场,推动资源配置实现更高效率,让企业和个人有更多活力和更大空间创造财富。同时,要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健全科学的宏观调控,创新管理方式,使市场与政府有机统一起来。当前,改革措施有供给侧和需求侧之分,有见效慢和见效快之别。在抓好相对慢变量的重大改革的同时,优先启动见效快的改革措施,可以在短期内起到扩需求、稳增长,与促进需求政策形成合力效应,同时通过换机制、调结构,更有助于培育中长期增长新动力。
我国仍处在后发追赶进程中,具有良好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投资项目较多,可投资空间依然较大。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巨大的生产设备更新改造空间;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兴未艾,需要大量新增投资;城市地下管网等亟待更新改造,基础设施质量需要全面提升;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发展明显滞后,历史欠账多。从中长期看,提高人均资产占有水平仍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也是激发近期经济活力的重点方向。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需要突出强调抓改革、稳投资、控风险的重要性,并在三者间取得平衡。应坚持稳中求进、以稳促进的工作总基调,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在货币政策保持基本稳定的同时,高度关注美国量化宽松(QE)退出后短期资本流动的冲击,保持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密切监控局部金融风险暴露的影响,防止风险加快显露和增速下降相互叠加;理顺投融资渠道,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提高资金配置效率。进一步发挥财政政策在扩张需求、增强供给侧活力等方面的作用,在适度增加支出、扩大减税范围的同时,与改革措施密切结合,放大综合效应,积极推进相关重点领域的改革,着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