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的定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城市的定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城市的定义

生态城市的定义范文1

【关键词】生态旅游城市湿地生态文化生态环境资源保护

湿地是地球上三大重要生态系统之一,被誉为“地球之肾”和“天然物种库”,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城市湿地作为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服务功能,在城市的环境调节、资源供应、灾害防治,以及人居环境美化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人口的剧增,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湿地面积急剧减少,并且呈现出严重破碎化和生态急剧退化的趋势,严重地影响了城市的生态、人文和人居环境。从生态文化的视角科学认识湿地,合理开发和保护湿地资源体系,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 城市湿地的概念及其特点

由于湿地性质的复杂性、种类的多样性和分布的广泛性,科学界对此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国际上使用比较广泛的是《湿地公约》中关于湿地的定义:“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这是一个以管理为目的的广义的湿地定义。从定义可以看出,湿地是一类既不同于水体、又不同于陆地的特殊过渡类型生态系统,为水生、陆生生态系统界面相互延伸扩展的重叠的生态交错带,最突出的特征是由水因素主导的生态系统。

城市湿地是一个新的概念,诞生也就十来年,它是城市化进程中针对日益恶化的环境提出来的。对于城市湿地的内涵有多种理解,但其共同的观点是:城市湿地是分布于城市(镇),受城市影响,在生态学属性、景观格局和功能服务等方面已明显不同于自然湿地的人工、半人工或城市建设中残留的自然湿地。由于湿地类型多样,城市湿地包括了城市区域之内的海岸与河口、河岸、浅水湖沼、水源保护区、自然和人工池塘,以及污水处理厂等具有水陆过渡性质的生态系统。

城市湿地是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与乡村或荒野的“自然湿地”相比,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社会和生态服务功能为主。物质生产功能弱化,非物质生产功能相对增强。二是安全防护地位突出。由于城市人口聚集、经济发达,城市湿地在环境调节和自然灾害防控方面的意义更为突出。三是文化教育优势体现。提供体闲娱乐和环境教育方面服务。因此,城市湿地是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或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生态安全的保障和城市文明的象征。城市湿地保护与恢复不仅影响到城市的水安全和生态安全,而且可以充分彰显城市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二 城市湿地体现的生态文化价值

城市湿地分布在城市及其周边地区,与其他城市系统不同,具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特殊功能,从生态文化方面总结,具有较高的环境保护、观赏游憩和文化科学等价值。

1.生态保护价值

湿地和绿化系统共同构成城市之“肺”,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保护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湿地在控制防洪和净化水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在降水季节分配和年度分配不均匀的情况下,通过天然和人工湿地的调节,避免洪涝灾害发生,保证城市生产和生活水源的稳定供给。

对于整个城市来说,湿地的蒸发可调节区域小气候,减少城市的“热岛”和“干岛”效应。据观测,湿地蒸发是水面蒸发的2~3倍。蒸发量越多,导致湿地区域气温越低。强烈蒸发还可导致近地层空气湿度增加,从而降低周围地区的气温。同时,通过湿地植物的吸收可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降低噪声。利用湿地的水净化功能建立与污水处理相配套的湿地系统,不仅能有效地净化污水,同时还可利用污水中的水肥资源促进水生植物的增产,节约资源,使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或资源化,达到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应。

2.观赏游憩价值

城市湿地作为一种生态系统和景观类型,水体、坡岸和陆地相结合的水陆镶嵌格局,使城市具有显著的景观特异性,体现出城市的景观多样性,表现出赏心悦目的自然风光,让人感觉舒适怡然,满足人们的亲水心理。城市湿地一般来说是城市中自然环境受人干预最轻的区域,是城市居民和旅游者回归自然的良好场所。无论是在湿地公园中散步、骑车、划船和其他健身活动一般都能得到比城市其他空间更佳的健身效果。

城市湿地景观中的水体以其活跃性和穿透力成为景观组织中最富有生气的要素,集中体现了城市深厚的文化积蕴和丰富的物质文明。在人类活动的作用下,它不仅是单纯的物质景观,更是城市中的文化景观。通过对湿地特有文化资源的发掘和更新,能够很好地保护城市的文化生态。以城市河流水系为景观构架,建造和发展湿地斑块为镶嵌,能够充分展现水系交融、绿色辉映的生态网络。利用湿地建设的滨水景观能给人以强烈视觉效应的滨水景象。通过节点的对位、景观通道的引导,形成有韵律的空间序列,使湿地空间结构与城市整体空间结构相呼应。

3.文化科学价值

生态城市的定义范文2

关键词:生态城市;生态特征;建设基础;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5-0072-02

人类社会正从工业社会转向生态社会,从工业化发展模式转向生态化发展模式[1]。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主要聚集地,人类在建城活动中的生态思想经历过生态自发、生态失落、生态觉醒、生态自觉几个阶段。这种变迁反映了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人类建城的价值转向,实际上也是人类对理想城市探求的过程[2]。生态自觉思想为代表人类最高文明的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也体现了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

一、生态城市概念

“生态城市”(Eco-city)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中提出来的,但关于生态城市定义的工作一直都在进行当中。美国生态建筑学家理查德・瑞吉斯特(RichardRegister)曾提出一个概括的定义:生态城市追求人类和自然的健康与活力[3]。我国城市规划专家黄光宇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并应用生态工程、社会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而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居民满意、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4]。

对于生态城市的概念,中外学者大都肯定了以城市原有的自然环境资源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为指导,以生态良性循环为目标,以美观、适居、稳定、和谐为生态文明,努力实现城市自然、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复合系统和谐有序地发展,构建人类的生态文明。

二、生态城市特征

生态城市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它具有共性和个性的特征。生态城市的共性体现在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区域性。

生态城市的个性依据各个具体的城市实际而定,原则是充分展现城市的个性特征。自然环境特征、经济区位特点、社会文化特色等方面不相同的城市就会包含一些极不相同的生态城市个性特征。

1.景观特征

生态城市是最能体现现代文明的人类的居住场所,它应该是能最好地把自然及人文景观融合在一起的复合景观,这种景观具有形态美、整体美、线条美、奇异美、清晰美、模糊美、协调美等特征。“美”体现出生态城市的景观特征。

2.结构特征

生态城市是一个完善的自组织复合系统,结构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居住区、商业区、集中景观区、工业园区、城郊及外沿农业区、景观廊道等。同时,生态城市还不断地与外部环境进行交流。这种系统内外的动态运转应体现“和谐”二字。

3.功能特征

不同职能的城市都需要优美的生态环境来支撑。城市功能强弱是由生态城市系统内外的交流强度所决定的,而这种交流又是以循环经济为前提,所以,要发挥人类的聪明和才智,建设最能体现人类现代文明的有个性的生态城市。

三、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

生态城市建设应以生态文明性、整体性、协调性、独特性、美学性、循环性、相对稳定和持续性为原则,以和谐、宜居、优美为目标。从空间尺度来看,生态城市的建设基础可分宏观基础、中观基础和微观基础,不同的建设基础有不同的内涵、特质和重点。

1.生态城市的宏观建设基础

生态城市的宏观建设基础包括地貌及构造因素、山文因素、水文因素、土地特征、景观要素等。宏观建设基础在自然方面,应不打破或少打破自然景观的原貌,要按自然美的原则,达到顺其自然的目的。

生态城市的宏观建设基础还包括市内的道路、水、电、气管道的铺设;城市功能区的划分和空间布局;城市空间结构和布局的总体框架设计;绿地的布局;城市标志性建筑;不同功能区建筑风格的选择等。总之,生态城市的宏观建设基础是建设性的,必须体现科学性、适用性、循环性和文明性,它是本底自然景观的“锦上添花”,必须与自然美相协调。

2.生态城市的中观建设基础

生态城市的中观建设包括街区、社区、科技园区、公园、多种不同类型的功能区等。生态城市的中观建设基础是联系宏观建设基础和微观建设基础的纽带,具有“二相性”和边际效应。

生态城市的中观建设基础本着景观多样性、独特性、循环性和稳定性的原则。由于中观建设基础是城市宏观和微观建设的过渡带或过渡界面,在这过渡带或过渡界面中可保留或设计出景观急变带,并保持急变带上景观的多样性,即高异质性,保持交流的循环流畅,避免出现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阻塞,造成城市功能的瘫痪,这是生态城市中观建设基础必须考虑的问题。

3.生态城市的微观建设基础

生态城市的微观建设基础包括住宅小区、校区、厂区、机关庭院和居民住宅楼等。生态城市的微观建设基础突出“幽”、“雅”、“意”、“静”等特性,还要注意安全性,包括建筑质量和社会治安等。生态城市的微观建设基础体现的是微观美、静态美和内涵美。

生态城市的任何一个微观建设项目,都是生态城市量子场中的一个微量因子,应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使微观建设基础不出差错,以免影响区内甚至整个生态城市的功能的发挥。

生态城市的建设基础是生态城市规划的前提,也是现代城市向生态城市转型改造的基础,没有文明的生态城市建设基础,就不可能建成文明的生态城市。

四、生态城市建设中的相关问题

1.景观协调问题

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中,应该顺应城市及周边区域的自然资源与环境,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构建“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景交融”的景观协调度高的新型城市。

2.建设“个性”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有着共性特征,但若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新鲜感,就一定要寻找到该城市的“亮点”,突出其个性,把城市建设成最适于发展的特色生态城市。

例如,上海在其建设中不仅注重城市的生态系统优化,更是突出了其国际大都市的身份特色,基本建设成了生态良好、景观优美、城景交融而又时时处处都体现着其现代时尚气息的健康城市。

3.关注城市生态建设的美学价值及文化底蕴

一个有着较高美学价值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处的城市,才能称得上是生态城市建设大潮中成功的范例。

4.搞好生态城市规划,加速生态城市建设步伐

各级城市应结合各自的特点,搞好生态城市规划,使城市基础设施、环境、特色和美学价值都符合生态要求,加速生态城市建设的步伐。

5.充分利用“3S”技术进行生态城市监测

“3S”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若能将它们充分应用到生态城市建设与完善的工作中来,必定能为决策与评价提供更加便捷、真实、有效的数据资料。

总之,虽然目前我们的理论及实践还都不能满足生态城市建设的需要,但生态城市的建设已摆上了当今人类文明的议程,因此,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稳定、协调发展的生态城市是全人类共同的期盼。

参考文献:

[1] 郭秀锐,杨居荣,等.生态城市建设及其指标体系[J].城市发展研究,2001,(6).

[2] 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城市规划,1997,(6).

[3] Register R.Eco-city Berkeley:Building Cities for A Healthy Future.CA:North AtlanticBooks,1987:13-43.

[4] 周秉根.边际效应特征及其增值效应探讨[J].大自然探索,1999,(3).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the basic character and development foundation of the ecological city

ZHANG Jing,ZHOU Bing-gen,ZHANG Lei

(State land resource and tour college,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03,China)

生态城市的定义范文3

关键词:总部经济;生态位;生态位态势;生态位重叠

一、引言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建设突飞猛进的大潮中,吸引世界上一大批知名的企业到我国来投资,国内也诞生了许多有竞争力的企业,而这些企业的总部也成为了我国各大城市积极争夺的资源。总部经济的概念最早由我国的赵弘在其《总部经济》中提出理论,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启迪作用。总部经济是指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对战略性资源(如人才、资金、信息等)的需求增加,因此将其总部设在战略性资源丰富的中心城市,将生产基地布局在常规性资源丰富的地区,从而实现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融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经济形态。企业总部的聚集能给城市带来税收效应、产业乘数效应、消费带动效应、就业效应和社会资源效应。因此,近年来我国中心城市都纷纷提出发展总部经济来提升城市的形象和综合竞争力。

二、我国中心城市总部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生态位理论

不仅我国的中心城市,许多中小城市也纷纷提出发展总部经济。万容在其《论我国总部经济的发展》中提出了发展总部经济的三个条件,分别是:1、信息经济充分发展,企业能够将总部及生产基地分离。2、企业达到对战略性资源(人才、信息、资金)需求上升阶段。3、在不同的区域内,两类资源存在差异,中心城市战略性资源丰富,不发达地区常规性资源丰富。虽然我国总部经济发展已经有多年历史。以北京上海为首的中心城市纷纷提出了发展总部经济战略。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适合发展总部经济,有些城市并不符合上述第三个条件假设。个别经济发展不够充分,城市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的城市也提出了发展总部经济的口号,如南宁、秀山等城市。-以重庆市为例,其总部经济发展缺乏统一规划,仅重庆市内就有多个区。但各个区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统一的总部经济。各个区域仅仅以吸引总部进驻为发展目标,导致了同质化竞争,使得产业结构失调,发展路线雷同。各自为战也难以实现区域之间优势资源整合,不利于重庆市长期可持续发展。即使是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其发展总部经济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南京,武汉,天津等城市,其发展总部经济缺乏定位,同质化竞争十分严重。这些城市带都期望通过发展总部经济,来达到产业乘数效应、消费带动效应、就业效应等。但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南京靠近上海,天津靠近北京,分别受到北京、上海的制约,发展总部经济这两座城市并没有很大的优势。此时,光靠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给予跨国企业各种优惠政策来吸引企业总部进驻是不够的。即便增长了企业总部的数量,把也仅仅是增加了执政者的政绩,相反,其对外的优惠政策还将当地的企业置于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中,不利于当地企业的发展。从国际上来看,即便是在中心城市,我国发展总部经济也不具有很大的优势,以北京市为例:

从表中可见北京与国际化大都市的总部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有较大差距。总体来看目前我国总部经济发展已初见成效,尤其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的特大城市,现阶段我国的总部经济发展主要呈现四大特点:

1、总部经济取得的成效主要集中北京上海等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心城市。

2、吸引跨国公司的进驻成为各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主要动力。

3、呈现小城市的总部向大城市转移,大城市的生产基地向小城市转移的趋势。

4、朝着大城市与周边城市的“总部——生产基地”协调发展模式前进。

目前我国总部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可总结为:

1、由于总部经济主要聚集在我国的中心城市,对中心城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于是一些不适合发展总部中小城市竞相模仿,导致资源的浪费,抑制本土企业的发是。

2、我国总部经济发展主要动力靠跨国企业的入驻,本土企业发展动力不足。

3、总体层次不高,区域影响力及辐射力较低。

4、战略定位不明确,缺乏区域性特色,同质性竞争严重,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模式尚不成熟。目前国内有许多城市提出了发展总部经济的发展战略,但是其发展战略停留在给予大公司总部优惠的税收政策、土地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高层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完善制度法规、提升政府服务意识等口号上面。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引入了生态位的概念。Grinnell(1917)首先提出生态位一词来表示物种的生存空间单位,他对生态位的定义为:“恰好被一种或一个亚种所占据的最后单位”。随着生态位理论的传播与发展,人们对生态位的定义也更加准确与完善。Elton(1927)强调生物与环境之间以及生物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他把生态位定义为“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角色”。Odum(1952)认为,生态位不仅仅应该包括生物群及其生存的环境,还包括了群落中其它的有关的要素,生物在群落和环境中所起的作用。

生态位理论不仅适用于自然生态系统,在社会、城市生态系统中也具有重要意义,在本文中,笔者将城市生态位定义为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经济、政策、基础设施建设、区位优势、服务业发展水平、人力资源等多方面城市生态环境空间的总和。

利用生态位理论分析总部经济发展战略,可以避免之前研究中对于城市定位不明确,发展模式雷同,一味使用政策倾斜方式吸引企业总部进驻的不足。

三、基于生态位态势理论的总部经济发展战略定位

基于生态位理论,笔者建立了中心城市总部经济发展战略定位的框架。根据生态位态、生态位势、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四个方面分析企业所处的城市生态环境,从而制定相应生态位的总部经济发展战略。,

该框架中分别从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两个对本城市资源的利用率以及与周边城市资源的重叠度进行分析,生态位态和生态位势分别从城市现有资源及资源进一步丰富的潜力进行分析。内部环境上,该框架从城市各区域合作的角度进行分析,在总部经济发展战略上实现区域交错发展,达到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

1、生态位宽度

1965年,Van Valen给生态位下的定义是在一定的空间内,某五种利用此空间内的资源占此空间所有资源的比例。应用在城市生态位理论中,即指城市利用一定区域内的人力、政府、社会资源的所占的比例。在总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政府、社会资源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在制定总部经济发展战略中要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城市环境、优良的政策环境的建设。以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公司总部的入驻。

2、生态位重叠

Hurlbert(1978)定义生态位重叠为两种生物在同一生态位上对消耗同种资源的概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一定区域内的两座城市在同一资源位上的相遇频率很高,不论两座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程度的差距。如人力资源位,在以省级为单位的区域内,就业者并不介意城市所处的位置,其选择更看重的是城市的薪酬水平、生活环境等。而人力资源是影响总部经济发展的十分重要的因素,没有充足优秀的人力资源保证,很难说服大公司将其总部设立在此城市。除了人力资源,其他的因素在生态位上也易形成生态位重叠。在此种情况下,中心城市在发展总部经济时要清楚认识到自己城市与一定区域内其他城市所重叠的资源,扬长避短,或者根据自己的生态位态势的优势制定合适的总部经济发展战略。

3、态和势两种属性在生物界和社会组织结构中普遍存在

生物界中的态即指特定物种在特定时刻的状态。而生物界的势指的是此生物在一段时间内对其生态位空间内的资源运用能力及对环境的影响力。衡量一个城市的生态位态的标准有城市面积、人口数量、国民生产总值、科技发展水平、环境状况以及在一定区域内的影响力及知名度等。衡量一个城市势的标准有人口增长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科技增长率等指标。一个城市的发展潜力是其态和势综合作用的结果。公司在考虑总部的选址上,势必也会考虑基础设施、通信、人力资源、政策的现有水平及其发展的潜力。在生态位势层面有优势的城市对企业总部更有吸引力,也更能吸引高层次人才的流入。

基于以上理论,笔者建立的中心城市总部经济发展战略定位的框架如下:

四、案例研究:南京市总部经济发展战略定位

南京作为江苏省的省会,已经具有发展总部经济的基本条件。从生态位的态来分析,到2008年上半年,在南京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有37家,跨国公司在南京设立的具有总部功能的子公司超过了350家。这些总部产生的产业乘数效应、消费带动效应、就业带动效应、税收效应、社会资源效应已经对南京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跨国公司总部的聚集,也进一步吸引着其他世界性大公司总部的进驻。

从生态位势层面来分析,南京是江苏省的政治文化中心,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具有深刻的人文底蕴,在全国范围内都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在教育方面,南京拥有各类高等院校61所,在校大学生50万人,人口结构中大学生比例位列全国所有城市第一。南京还有众多各类研究机构、国家重点实验室等。这些资源为南京的经济发展及科研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和支持。从地理上来看,南京市具有比较显著的区位优势,南京是江苏省的政治文化中心,是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沪宁高铁开通后,南京到上海最快只要73分钟,南京到杭州只需要30多分钟,便利的交通增加了长江三角洲的“同城效应”。因此,从生态位势方面分析,南京发展总部经济还有很大的潜力。

从生态位重叠角度分析,南京在吸引人力资源方面与上海、杭州有着不可避免的冲突。在吸引跨国公司总部方面,杭州有更强的竞争力。在《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2:让中国城市共赢》对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温州六个城市区域总部竞争力的综合排名中南京居于杭州之后位列第二。该分析中南京与杭州最大的差距在区位及当地需求指数。在区位上,吸引跨国企业南京并不及杭州占有优势,但是南京也可以避开杭州吸引跨国企业的锋芒,转而发展吸引其它类型的总部。㈣通过以上分析,作者得出南京总部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

1、吸引国内大中型企业的总部

南京作为长三角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在全国范围内对于国内大中型企业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企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规模的扩大,其对人才、信息、资本等战略性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而由于通信、交通日益发达,总部与生产部门的距离产生的管理费用也随之降低。因此,很多企业都倾向于把总部设立于战略性资源丰富的地区。虽然和北京上海相比,南京在战略性资源方面不具有绝对优势,但是在南京获得战略性资源的成本相对低廉。所以,对于国内大中型企业来说,把总部设在南京的成本优势无疑会有利于企业的成长。

2、吸引国外非生产型企业总部或者职能型总部、区域总部

跨国企业总部的进驻不仅能给城市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也能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南京在吸引跨国企业时有着区位、人才的多重优势,但是与生海、北京等国际化大都市相比,其城市功能、相关服务产业则显得略为不足。尤其是在吸引生产型企业总部时动力不足,但是总部的定义是广泛的,可以划分为一级总部、二级总部、三级总部等,也可以划分为销售总部、投资总部、采购中心、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等。因此,南京可以将政策倾斜导向吸引国外非生产型企业总部或者跨国企业的职能型总部、区域总部等。

3、交错整合,进行差异化总部经济发展

在发展总部经济的过程中,在南京市层面上要由南京政府统筹规划,南京各区之间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避免生态位重叠现象的发生,以减少同质化竞争导致的资源浪费。在城市之间,要建立各城市横向联合战略,避免和上海、杭州等长三角中心城市的重叠。

生态城市的定义范文4

关键词:景观设计;人与自然;

城市公园作为提供市民休憩的公共场所,不仅能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维系城市生态平衡、调节城市环境,而且促进城市人文活动的交流,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公园由原先的休憩、游览、教育逐步偏重于人与自然的交流。为更好地顺应城市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在满足功能同时,应顺应时代的变化,满足居民日益丰富的需求。

一、城市公园定义

早期的城市公园是贵族私家花园的局部开放及公共化,即所谓的公共花园,他仍具有花园的性质。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公园起源于美国,19世纪50年代,纽约等美国的大城市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城市化,同时也面临城市大扩张引发的环境问题,中央公园在此环境下应运而生,奥姆斯特德及沃克斯二人合作纽约中央花园,标志着城市公共活动空间景观的到来。

城市公园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一种。它主要是规划建设于城市范围内的绿地,为居民提供日常的游览、观赏、休息保健和娱乐等活动,而且具有美化城市景观面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和提高城市防灾减灾功能等作用。根据2002年颁布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城市公园绿地定义为“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美化和防灾等作用的绿地”。

回顾我国城市公园发展过程虽然不断前进,但与世界发展水平比还是十分缓慢,这与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以及现代化城市建设的要求十分不协调,跟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城市公园建设水平的差距还是很大,主要表现为人均面积低、公园类型单一和公园的生态环境质量低等问题。

二、城市公园景观的意义

城市公园以改善生态环境、创建城市景观、丰富市民生活为目标,在组建城市公共生态生活空间的同时,兼具人文意义,是城市文化的载体,使城市重新换发文化活力;此外,城市公园担当着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功能,为城市的动植物提供栖息地等生物多样性场所。城市公园的建设还可以提升城市经济价值。城市与公园的结合可以提升城市的土地价值,有效地改善城市的投资环境,优美的城市公园景观可以使城市富有魅力和综合竞争力。

三、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原则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是城市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在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3.1、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创造公园景观, 应充分认识到人在公园中的主体地位和人与环境的双向互动关系, 保证人与自然的健康发展和人与环境景观的融合协调, 强调人在公园的主体地位。人是公园空间的主体, 任何景观都应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 体现对人的关怀, 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营造优美的环境。

3.4、因地制宜原则

城市公园是城市文化的载体,设计中应尊重当地传统文化。深度挖掘当地历史、风俗等,吸取当地人的经验,顺应基址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原有景观,达到与地方建设的协调。设计应就地取材, 当地植物和建材的使用, 是设计生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3.3、安全实用原则

公园作为公共活动场地,景观设计在实用基础上,应尽量规避公共活动中可能发生的危险。休憩、赏景、集散、活动铺装场地内及周边绿地种植设计,严禁选用危及游人生命安全的有毒植物。设计中充分考虑公园的开放性特征,公园的边界与城市的其他部分具有良好的过渡,使公园与其他空间直接接触,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延伸,这样就为公园的参与性提供有一种可能。

3.5、生态保护原则

城市生态环境是城市脸谱之一,城市生态保护是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景观设计中应尊重自然、显露自然。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地形地貌、河流湖泊、绿化植被等要素构成城市的宝贵景观资源。尊重并强化城市的自然景观特征,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有助于城市特色的创造。

四、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手法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原则是指导城市公园整体定位的依据,景观设计通过鲜明、准确的立意,确定科学的规划,把项目放到整个城市或区域环境中,通过合理布局及各个功能空间进行具体打造。

4.1、空间规划的有序布局

公园的布局形式多种多样,但总的来说我认为可以归纳为三种形式:规则式、自然式和混合式。一般来讲对建筑群附近及要求较高的园林种植类型采用规则式进行布置,便于人的活动;而在远离建筑群的地区,自然式布置则较为常用。例如北京中山公园、广东新会城镇文化公园。在规划中,在原有地形较为平坦,自然树少,面积小以规则式为主。如果在原有地形起伏不平或丘陵、水面等地,面积较大以自然式为主。

4.2、合理功能的划分

城市在园林设计时,首先要把握方向,结合现状对其性质、功能和形式准确定位;功能分区规划要依照各区功能上的特殊要求、公园面积大小、周围环境、自然条件(地形、土壤、水体、植被)、公园的性质、设施的安排等进行。综合性文化休息公园的功能一般有:科学普及文化娱乐区,体育活动区,儿童活动区,游览区(安静休息区),公园管理区等。

4.3、景观的互相渗透

各个不同功能区块将公园划分为零散活动空间,景观设计上应注意各个空间的区别与联系。通过硬质铺装或小品,吸引人的不断探索,导引人向不同空间发散。在通过软景植物将各个空间进行联系与渗透。此外,除各个功能空间的相互渗透,景观设计上应注意人工与生态环境的渗透,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4.4、良好的植物氛围

植物作为是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主体。植物运用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城市公园的工程质量,及园林植物功能的发挥。合理有效的植物造景设计手法显得相当重要。在设计中,应综合运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等园林植物素材,根据功能、艺术构图及生物学特性要求的完美结合,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创造出与周围环境相适宜、相协调的绿化空间。充分发挥植物的形体、色彩等自然因素构成美景,为公园添香增色。

4.5完善的配套设施

城市公园的配套设施以经济适用为原则。在设计上应充分考虑人的参与性,选择亲人的尺度及适宜的材料。在布点上,结合人的活动需求,人流多的空间集中布置,过度性空间,按散点固定距离进行布置。

五、现代公园设计趋向

现代城市公园的发展是以环境和社会效益为前提推动发展的,环境效益凸显其景观的艺术观赏性及生态效应;社会效益在考虑城市居民对公园功能的不同需求的同时,还综合考虑环境的营造对周边环境的溢价效应。在城市公园日趋凸显其重要意义的今天,城市公园的建设,由当代的迫切需求,到如今的主动营造,争取的城市溢价的发展。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也随之面临多重生态及社会因素的考虑,为公园设计提供更多可能及创造性生活方式的改变。

结语:城市公园是在城市变化中求发展,景观设计不变的则是在满足公园建设功能的基础上营造自然、舒适、怡人的公共空间。最终目的都是为实现城市生活与生态环境的对话,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综泽.城市生态公园景观设计方法研究[J].科技传播,2011,28(09).

生态城市的定义范文5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居民水平得到了一个跳跃式的上升,而在整个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于各种资源的消耗也在不断增加,这导致了废弃物的排放量不断上升,比如我国目前的很多城市长期遭受雾霾。这主要的原因就是城市发展进程较快,而在城市的废物处理系统没有跟上城市化的进程,导致城市的生态环境严重失衡,使得城市与自然形成冲突,因此,生态城市的概念被提出。生态城市的建设,是指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经济的发展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在生态城市中,居民的生活理念是与自然和谐共赢,城市的废弃物也能得到很好的处理,甚至能够参与到整个自然界的循环,帮助建立更好的循环体系,因此生态概念的提出侧面地反映了人们追求一个和谐舒适的生活环境。

2废物循环利用体系

环境工程是指在生态环境中比较喜欢的工程项目,它主要的作用是帮助城市建设过程中处理废弃物,包括废水废物、工业残渣。同时对整个城市的循环系统进行统合式处理,将问题汇合一起分析过后,提出一个系统而又全面的解决方案,帮助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更好地达到生态平衡。在现代环境工程建设过程中,首当其冲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建设一套完善的废物循环利用体系,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居民所产生的生活垃圾是非常多的,而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市也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工业废渣,因此生态环境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如何处理废物,如何将废物有效地进行循环利用。首先环境工程在废物循环利用方面,第一个要做到的是对废物进行分类,对可回收利用的废物进行再次回收利用,再根据国家制定的相关分类标准,进行特定的垃圾收集,对不可收集的物品进行高温处理,再将废气进行达标处理后排放到大气,同时对于可回收的利用集中回收运输,到工厂进行二次循环使用,避免了有害物质流入大自然。其次对于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污水排放,主要是建立完善的污水处理体系,对原有的污水处理厂进行升级。规范现代企业排污标准,对于存在偷排漏排的企业根据相关法律进行查处。相关部门也可以对此成立巡查组,对企业的污水排放进行定期地巡查。

3节能减排技术与城市绿化建设

在建设生态环境的过程中,节能减排的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资源利用率,比如我国在建国初期多使用的是白炽灯,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电气技术不断涌现,人们对于照明设施的选择也从白炽灯转向了更为省电和高效的灯管。而节能减排技术在照明方面的应用使得节能灯被发明出来,相比较传统的白炽灯和灯管节能灯消耗电量更少,更加安全,在这一方面创造了不小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对落实开展生态城市的建设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重视在生态环境的建设过程中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企业可以由政府牵头进行资源倾斜,大力地开发相关节能减排技术,在得到经济效益的同时,承担企业相应的社会责任。最后在生态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城市的景观绿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相比较以上的节能减排技术和废物循环利用体系,绿化环境的建设能够更加有效地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同时绿化植被的增加对于城市控制空气标准有巨大的帮助,而绿化建设也是城市居民最能够直观感受到的。因此生态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绿化工程的建设是不可缺少的。而对于现代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绿化工程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政府应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一套行而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同时在政策上对于一些绿化企业进行相应的补贴,帮助绿化企业能够高质量地完成项目。

生态城市的定义范文6

关键词:城市形象 城市语言 影响 地区

城市形象是指一个城市的内部公众与外部公众对该城市的内在综合实力、外显活力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具体感知、总体看法和综合评价。它是一个城市在其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综合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起来的。而从一定意义上说,城市是一种文化形态。城市文化通常是人类群体在城市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本文提出城市语言的意义就在于使城市的文化能够得到效益最大化,使每个“城市语言文化符号”都能成为城市形象的表现体,成为城市形象的“合理构成部分”,使城市通过这些语言文化符号,从一般的生活体系中升华出来,从文化与艺术层面展现城市的形象魅力。

当今的世界,我们既能够看到高楼林立、现代技术应用广阔的世界型的城市;也能够看到仍然处于原始生活方式状态的偏远落后的乡村生活。可同时,我们也看到世界范围内的城市与乡村差异正在缩小,传统意义上的乡村的面积在缩小,全球正在出现世界性的城市化潮流。世界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54%,中国的城市化正在接近30%,沿海一些省份已经达到46%,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已经在中国展开。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城市建设中的文化败笔和文化误区。在一些城市的形象塑造过程中出现了“建设性破坏”和“城市造美运动”产生的负面效应。而秦皇岛在城市形象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本文以研究城市形象与城市“语言文化”的概念和相互关系为理论基础,创新性地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目前秦皇岛城市形象建设中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研究如何进行城市“语言文化”运作,更合理、更科学地塑造秦皇岛城市形象,以减少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遗憾。对于城市形象的研究,在国外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但是,早期的城市形象与现代城市形象理论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这个区别主要在于,早期国外的城市形象是寓于城市规划建设、城市设计理论和城市美学理论之中。在城市规划领域中强调城市美学、城市艺术的应用,是在城市美学和城市艺术层上的规划与设计,我们可以把这种认识观和行为视为城市形象发展的一个初期阶段,虽然没有使用城市形象这一专有名词,但其实质也是一种城市形象塑造。在城市存在的意义上,建筑美学与城市美学具有同质性意义。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的城市研究学界和城市规划学界,先后出现了“环境的艺术意识”的潮流。这些新环境艺术意识,漫及欧美大陆,对城市形象和城市建筑空间产生较大影响。

一、城市形象的概念与内涵

(一)城市形象的定义

一般说来,城市是相对于乡村而言的一种相对永久性的大型聚落。从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来研究“城市”定义,城市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口集中居住在固定的位置而产生的。城市形象是城市物质基础的再现。“形象”一词在汉语中最早出现于汉代,意指人、物的相貌形状。20世纪初,我国文艺理论家用“形象”一词释译法文、英文等西方文论中的image,从而使其又有了新的涵义。形象是指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和姿态,是外界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而城市形象是指一个城市的内部公众与外部公众对该城市的内在综合实力、外显前进活力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具体感知、总体看法和综合评价。它是一个城市在其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综合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的整体风貌及其在公众心目中形成的印象和看法。

(二)城市形象的内涵

城市自我形象是城市固有的特色和美感,是城市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城市人类所创造的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外在表现,是城市文化个性的反映,它能给人以与众不同的感觉。人们对城市形象的整体感受不仅仅是对城市实体环境的“总意象”,而且还包括对城市人的行为在内的整体“总意象”,人们在看到城市中的“物”获得“意象”的同时,还对城市人的行为产生感受、反应、印象和意象,对城市环境和个体的存在价值感受到“意象”。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城市意象”,既包括了城市或城市一定区域中的事物,如街区、建筑物、雕塑、植物、道路、交通、店面、旅游景点、色彩、店招店牌、生活设施等,也包括了城市的政府行为、市民行为、政府与市民的精神理念、公务员的工作作风、社会时尚、文化氛围、风土、人情等。同时还包括了城市整体构思所表现的主体意义、重大纪念物和特殊建设应该传达的视觉意义:也就是说,城市形象既包括了群体关系,也包括了个体关系;既包括静止的客观存在的物的关系,又包括活动的人的关系,同时还包括了艺术和创造性的文化关系:在这些关系中,只有在不同层面和不同意义上形成城市自己的差异和特色,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构建出大众对城市形象共同的认知与认同。因此,城市形象是一门全新的科学,在城市形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包括了建筑学、景观学、环境科学、雕塑理论、建筑美学、城市社会学、城市文化学、城市生态学、城市哲学、城市园林学、城市管理学、城市历史、城市心理学和CIS理论等多方面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