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阅读教学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阅读教学的概念

阅读教学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 概念隐喻 源域 目标域 英语阅读

1.引言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还是人类认知不可缺少的手段。美国学者G.Lakoff和M.Johnson在1990年发表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指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方式,而语言本质是隐喻的,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都离不开隐喻。G.Lakoff和M.Johnson提出的隐喻,其“实质是运用另一事物来理解或体验另一事物”(G.Lakoff & M.Johnson 1980:5)。近年来,隐喻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逐渐被语言学者和外语教育工作者认识。Danesi认为隐喻思维能力是本族语者言语产出的重要特征,在外语学习中,“隐喻能力是学习者熟练掌握的一种语言的重要标志”。

阅读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是人类的一种独特的心理思维过程。读者不仅要理解文章的表层结构,更重要的是理解文章的深层结构。Katherine Maria对阅读作了以下定义:阅读理解过程是通过以下三个因素的互动从而建构意义的完整过程:(1)读者由语篇激发的知识,如词语辨认能力、世界知识和语言规则;(2)读者对作者用来建构语篇的语言之阐释;(3)语篇阅读的情景。本文从概念隐喻理论的视角探索其对高中英语阅读的启示。

2.概念隐喻理论

传统的隐喻研究仅仅将隐喻视为一种语言现象,认为使用隐喻只是为了达到特殊的修辞或者交际效果,不会给词汇带来新的意义。20世纪80年代,概念隐喻理论首先由美语言学家G.Lakoff和M.Johnson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首次提出。他们将认知域(domain)与映射(mapping)的概念引入隐喻研究,提出用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标域(target domain)之间的映射来阐释隐喻认知现象,开辟隐喻认知研究的新视角。

20世纪30年代,英国心理学家Barlett提出了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认为图式(schema)是储存于学习者大脑中的一种信息对新信息起作用的过程,以及学习者知识库吸收新信息的过程。以“ARGUMENT IS WAR”这一概念隐喻为例,“WAR”是源域,具有具体性,“ARGUMENT”是目标域,具有抽象性,战争的特点折射到争论上,从而使抽象事物被具体化。概念隐喻分析有利于分析文章作者的思维和心理状态,从而有利于帮助读者读懂文章的含义。

3.概念隐喻理论对提高高中英语阅读能力的启示

3.1在词汇层面的概念隐喻与英语阅读

隐喻是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基于学生对已有知识的了解,引导他们找出目标域和源域的相同点或相似处,能够帮助他们更容易达到理解的目的,使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建构话语的意义。如:“TIME IS MONEY”这一隐喻,在英语中可以有不同的体现(Lakoff 1980)。如:This garden will save your hours. That flat tire cost me an hour. You are running out of time. I’ve invested a lot of time in her. 例句中的save,cost,run out of, invest 等动词形象地描绘了“TIME IS MONEY”这一概念隐喻,这些形象都是基于我们已有的对MONEY的体验,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隐喻概念和隐喻思维。

习语是近年来高考的重点和难点,之所以难以理解,是因为隐喻的广泛使用。例如:2016年江苏高考试题中的第35题:――Jack still can’t help being anxious about his job interview. ――Lack of self-confidence is his ?摇 ?摇. I’m afraid. A. Achilles’s heel B. child’s play C. green fingers D. last straw

根据已经设定的语境,缺少自信是他的弱点,而A项Achilles’s heel(阿喀琉斯之踵)则被看作是阿喀琉斯的致命弱点,由此形成概念隐喻“WEAKNESS IS ACHILLES’S HEEL”,也就不难选出正确答案A选项。此外,在江苏省高中阶段所使用的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十一的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Grammar and usage部分都列举了大量的习语,比如:have butterflies in your stomach,be over the moon等。据此,可以看出对于习语的运用和理解逐渐成为高考中的热点,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隐喻的思维来帮助学生理解是有效的教学方式。另外,人体的部位和器官也在习语频繁运用,骆世平做了粗略统计,人体约有50个部位和器官在英语习语里扮演角色,有的在个别习语里出现,有的则在不同的习语里出现。

3.2在篇章层面的概念隐喻与英语阅读

概念隐喻对于英语阅读的启示还反映在篇章层面。首先,概念隐喻对篇章连贯的功能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隐喻实现。在篇章中,由一个概念隐喻建构语篇连贯的情况较为多见。以一个隐喻贯穿始终,并引申出若干次要意向,了解这一点有助于学生迅速理解文章的主旨。例如:The professor told me my argument was shaky. As a student of physics, you have to construct stronger foundations for your theoretical models. Use facts to support your theory. 案例中的概念隐喻是“THEORY ARE BUILDING”,整个段落围绕这个概念隐喻展开论述。又如:Son:I’ve invested a lot of time in her, so I don’t have enough time to spare for that project. Father: You know, you don’t spend your time profitably. 整个对话围绕一个概念隐喻:TIME IS MONEY.可见概念隐喻有利于篇章的衔接与连贯,因而概念隐喻理论有助于学生快速理解更地道的英语篇章的主旨。

其次,英语文学作品是高考阅读理解文章中较难理解的体裁,其在各地高考英语阅读理解中也是多次出现的。在文学作品中,隐喻的使用是非常普遍的。因此,了解文学作品中的隐喻是学生读懂文章需要具备的能力。例如:2012年的江苏高考英语阅读理解D篇: Franz Kafka wrote that “a book must be the ax(斧子)for the frozen sea inside us”. 以上节选自文章第一段,试题问题为:The underlined words in Paragraph 1 probably mean that a book helps to ?摇 ?摇. A. realize our dream B. give support to our life C. smooth away difficulties D. awake our emotions

显然,画线部分句子使用了概念隐喻为“BOOK IS AX”“EMOTION IS SEA”。其中,“AX”和“SEA”是源域,具有具体性,而“BOOK”和“EMOTION”是目标域,具有抽象性。斧子的特点折射到上,冰冻海水的特点折射到情感的未觉醒上,从而使抽象事物具体化。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一本书一定是破开我们内心冰封海面的一把斧子”,由此,我们不难推出,这句话的隐喻意义为“一本书能够唤醒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故D项正确。

总之,了解隐喻的认知运作规律有助于读者在篇章层面自上而下(top-down)把握篇章的宏观结构和中心内容,以达到“见树木也见森林”的阅读效果(汪少华,2005)。

4.结语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在词汇和篇章两个层面对英语阅读中出现的隐喻现象进行探究,总结出概念隐喻在话语理解环节中起到的关键作用,这对于阅读教学的词义理解和篇章分析都有较大的启示。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让学生理解隐喻的认知本质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法的不足,为培养学生的交际和创造能力提供了可能,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文本深层次的理解,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如何灵活地使用概念隐喻理论,需要因材施教,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Bartlett F C.Remembering:A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Stud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2.

[2]Colleen McCullough. The Thorn Bird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77.

[3]Danesi. M. Round Table on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Language,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Meaning [C]. Washington, D.C.: George Town University Press,1992.

[4]Lakoff,G.&M.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5]Low. G.D. On Teaching Metaphor[J]. Applied Linguistics. 1988.9(2):125-147.

[6]Maria,K.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struction,Issues & Strategies[M].Parkton, MD: York Press,1990.

[7]骆世平.英语习语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阅读教学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体验性;拓展性;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4-216-01

阅读教学是构成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环节,通过阅读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加强小学生的语言素养,更能培养学生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能力。因此,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来说,阅读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特别是随着教育形势以及国家对于人才要求的改变,加强对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的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师生之间缺乏沟通,缺乏对学生阅读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等。因此,要想做好阅读教学工作,就要以《新课改》为前提,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重点培养。作者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为出发点,并结合自身的一些执教经验,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富于创意的体验性朗读,树立体验性阅读教学观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指的就是朗读的重要性。朗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语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适当的穿插朗读环节,促进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地为学生的情感发展创设情境,对于学生的独特阅读感受,要给予支持和鼓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二、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丰富情感体验,树立拓展性阅读教学观

所谓拓展性阅读观,就是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要让学生仅仅禁锢于课本知识,而应该帮助学生扩大阅读面,注重阅读教学方面的实践。为此,教师要善于开展各类阅读教学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发展学生的思维。同时,加速学生的拓展阅读,能有效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如在教学《司马光》一课时,我们可以在学生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下,提出这样的问题:被司马光砸破的缸应该怎么办呢?这口水缸是谁家的呢?如果这口水缸不是司马光家的,那么他该不该向人家赔偿这口缸?如果这是他们自己家的缸,他又该如何向父母解释这件事呢?父母又会如何对待这件事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个问题。随着学生们的讨论,他们在对课文的理解上又上了一个层次。同时,他们也学会了从事情的另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

新课改下,学生就是阅读教学的主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运用‘探究式学习法’,激发学生把要学的内容以问题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由过去的知识接收者转变为知识的发现者。同时,使课堂阅读教学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既摒弃了旧的阅读教学模式,又巧妙地提高了学生写作能力。比如:在教学课文《小小的船》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两个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小小的船’指的是什么?弯弯的月亮还像什么?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回答进行针对性指导,使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提高语文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树立创新性阅读教学观

所谓语文合作学习,就是以学习语文为基点,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要求小组成员之间相互配合,由教师进行合理地点拨、引导,各小组分别进行互、自学探究性的学习,最终实现各小组成员之间共同进步的学习目标。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之一,它改变了传统的学生以‘个体学习’为主的模式,加强了师生之间,以及同学与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沟通。使学生养成主动参与、主动质疑、主动探索、主动思考的良好习惯,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作性。如在学习《乌鸦喝水》一课时时,当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之后,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只要瓶子里有水,再往瓶子里放石子,就一定能喝到水吗?然后教师可以拿出一个瓶子,在瓶子里少放一些水,然后往瓶子里放石子,结果最后瓶子里的水都被石子压住了,水并没有上升至可以喝到的位置。作为教师,这时候就可以试探性地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然后教师再找一个瓶子放入比较多的水,再重新做这个实验,然后让学生讨论乌鸦能喝到水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如此一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更深入了一步。再比如说在教学《兰兰过桥》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大家觉得我们还可以造出什么样的桥?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开阔自己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实施语文阅读教学法,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必要的语文阅读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加强小学生的语言素养。同时,阅读教学法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而去学习写作技能及加深对其他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阅读教学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中高年级 阅读教学 改革分析

阅读对于中高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小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要想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与文学素养,达到一个综合能力的提升,就要加强对阅读的学习,所以,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关键作用,甚至关系到学生以后的学习,伴随着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改革的进行,学生的阅读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又出现了新的发展与变化,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保证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兴趣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基础,也就是说学生只有在感受到阅读学习的兴趣以后,才能积极配合教师主动去学习,为阅读学习创造巨大的动力。随着小学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的深入进行,就要从学生的乐趣入手,而且相关的改革大纲中也明确指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由此可见,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去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的重要性,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特别突出这些方面的培养。教师可以本着快乐教学的原则,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快乐,对于仍然处于童心未泯的低年级学生来说,要避免使用过于拘谨、死板而又沉闷的规矩性应试教学,而是采用情趣引导的方式展开阅读教学。

例如:为学生创造自由阅读的空间,本着充分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原则,来保证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发挥,而不是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地跟着课内阅读步伐进行学习,要打破传统的照抄他人作品的现象,而是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机会,来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二、 改革原来的词、句、段、篇的分析思路,加强对课文的整体把握

依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语文的学习过程应该表现为:从基础到高级,先学习生字、生词,其次是句子与段落、篇章,本着这样的顺序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效率,然而,经过大量的学习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的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然而,他并不符合学生接受与认知语言的规律,更加有效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反其道而行之,也就是先让学生了解阅读材料,从这篇材料的创作过程,作者的写作情感——使学生暂时了解这篇文章的整体思想,也就是中心思想,使学生在整体上对文章有一个大概的把握,只要学生的整体方向感没有错,整个的阅读学习就问题不大,相反,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分地强调部分,如:字、词、句的学习,就会导致学生走向误区,使学生忽视文章的整体思想,对于文章的分析与理解十分不利。

例如:对于一些阅读题目,通过上下文来推断词语的意思-----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学生就无从下手,这样就要降低了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单纯掌握一些死板的知识也无济于事,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其中就是强调的这一点,通过改变原来的教学思路,从整体把握文章,能够达到对学生的语言能力的有限锻炼,学生具备了语言能力,就会在以后的学习中,自行理解与推敲一些意思,进而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总体提高。

三、科学选择阅读内容

教师作为学生阅读教学引导者,要积极注意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所在年龄段的认知水平,还有中高年级学生的情感需求与个性化认识,优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资料,如:童话故事、寓言-----这些都比较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这些资料,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而且通过学习这些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学到一些深刻道理,同时,童话故事通常都带有典型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凝聚,学生在故事中可以尽情地张开想象的翅膀,获得思想上的新鲜体验,这些感受对于学生的性格与人格的形成与塑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也就是说通过阅读来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使他们在公共场合能够自由展示自己。

总之,小学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科目,教师要顺应改革的发展要求,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优化对学生的阅读学习指导,使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进行学习,达到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语文阅读学习,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受,进而优化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升,使学生打好语文基础,获得进步。

参考文献:

[1]云凤珍.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0(02).

[2]曲绍明.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素质教育论坛.2010(04).

[3]杨维煌.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科教论丛.2009(11).

[4]黄涛.小学语文合作学习背离课标的表现及回归主旨的策略[J].新课程(小学版).2010(09).

阅读教学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 语文阅读 改进措施

0.引言

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学生发展思维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在提高学生审美和提高学生信息收集能力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依然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教学目标模糊、阅读教学形式化以及忽视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等,导致阅读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教师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改善教学过程。

1.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1阅读教学目标模糊

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制定明确的阅读教学目标和计划,而是根据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过于盲目,学生在阅读之后也没有什么收获,不能真正发挥阅读教学的目的。

1.2阅读教学过于形式化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改革,对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重视,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师也意识到了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虽然很多学校和教师都对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进行了改善,但是还是有很多教师对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视程度停留在表层,阅读教学往往流于形式[1]。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更加注重教材课文的教学,没有正确的领悟新课标改革的内容,教师一味的追求学生成绩的提高,阅读教学过程华而不实,忽视了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1.3阅读兴趣培养意识缺乏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程明确的指出,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在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例如教师可以创建问题情境,通过提问技巧,有效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等。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却忽视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如果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不感兴趣,在学习过程中便会很容易走神,也取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解决阅读教学问题的策略

2.1以教学要求明确阅读目标

在小学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过程中,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应该和其他内容的教学过程一样,首先教师应该制定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然后严格的按照教学计划来进行教学,让教学过程是一个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2]。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生特点的不同制定针对性、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师应该按照学生的实际水平设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尊重不同学生的能力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素养。

2.2授以正确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质量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为了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和阅读质量,教师应该采用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在小学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做好阅读的预习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督促学生在课前对课文进行阅读。在预习课文的时候,应该带着问题去阅读,当遇到不懂的问题的时候,应该标记出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向教师提问。学生是否能够带着问题去阅读对阅读质量的效率是非常重要的。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的养成需要依靠教师的帮助。

例如,在《我不是最弱小的》的学习过程中,在上课前,教师应该提出问题“谁是最弱小的?”“‘我’是什么时候意识到我不是最弱小的?”,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预习,并且在预习课文的时候能够带着问题去预习,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3丰富教学手段提高阅读兴趣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不断丰富教学手段,才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3]。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需要面对一个班级的学生,如果教师只采用一种教学方式和模式对全班同学进行教学,取得的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学生很难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还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通过创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阅读带来乐趣,使整个教学课堂更加活跃。

例如,在《珍珠鸟》的学习过程中,为了有效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应该采用有趣的方式进行导学,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各种各样的小鸟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再让学生在高涨的阅读兴趣中阅读,从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结语

在小学高年级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阅读质量。此外,教师还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增强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不断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永青.关于改进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2013(3)

阅读教学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 高中英语 阅读教学 问题 对策

一、影响阅读教学的几个重要因素

(一)词汇量的多少

学生掌握的词汇量大小直接影响阅读,词汇量小是制约部分学生阅读提高的根本原因。词汇量对于阅读非常重要,如果将英语阅读比作一座大厦,那么词汇就是垒起大厦的块块方砖。目前学生词汇记忆中存在误区,学生往往拿来一本英语词汇手册,然后照着背,对于词汇的用法很少去追究,有的词汇手册甚至连单词音标都未标注。这样记住的势必是一些死的单词符号,对于阅读帮助不大。学生记住的必须是词意灵活、具有相当的语意张力和理解张力的单词。

(二)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阅读理解即读者在M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则是语言的底座或环境,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学习语言就必须了解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如果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不了解文章相关场合,便无法理解语篇。学生在阅读与文化紧密相连的文学作品时,由于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常用本民族文化知识去理解,往往找不出上下文的关系,体会不到文章的内涵,严重影响对文章的准确理解。有时即使句中没有一个生词,也会令人感到费解。因此,在阅读课中教师要重视向学生介绍有关背景知识。

(三)学生的阅读习惯

(1)心译。心译就是学生在阅读英语文章时,先将英文译成母语,然后再通过母语去理解所读内容。这种不良的阅读习惯既浪费了时间,又影响了按英文的思维模式去全面审视文章的有效阅读,这也是引起英语阅读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2)视幅小,脑反应慢。造成阅读质量不高。还有出声阅读、手指阅读及摇头阅读也会影响阅读的速度及对全文的理解。

(3)依赖词典阅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习惯于逐词理解,而不是逐句、整段、整篇的理解。当句子中出现生词或理解不了的词时,他们就毫无办法,只能依靠词典进行逐词翻译以求理解,结果跟不上作者的思路,抓不住文章的中心,更不能根据文章的体裁、脉络与结构分析语篇大意,这就是速度慢、理解不准确的原因之一。其实,有时即便是查了字典,如不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语意判断其词义,仍会产生理解上的偏差。如“It is hazy outside”中的“hazy”一词许多学生不认识,但通过上下文即可猜到和理解这一句的意思。在教学中,教师应多举一些类似的例子。

二、须采取的具体对策

高中英语教学的对策

1.老师角色的转化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倡任务型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探究、实践、参与、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为此要求老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满堂灌,填鸭式的方法,进而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老师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变自己的理念,确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首先,老师应该从知识传授者的身份转变为知识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把教师从“知识权威”的神坛上拉下来。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有力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根据学生探究活动的需要而提供有力的帮助。

其次,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老师应具有多学科的、丰富而渊博的知识。新的英语阅读涉及广泛的科学内容和方法,教师必须对科学、知识等的本质有清楚的了解,对科学探究的方法有明了的系统把握且作为学生学习活动有力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应该明白在教学中,自己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依靠本门学科知识就能解答的问题,知识的整合性要求教师应具备多学科的、丰富而渊博的知识,才能在帮助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把握正确的探究方向,引导学生不断深入。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有力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还该明白学习活动的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来确定自己的工作重点。

2.新的教学方法的运用

新的时代,新的教学要求,不同的学习主题要求老师必须改变过去一成不变的教学理念,不断的加强学习。改变过去的传统的看法。新的,适合不同主体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成功的一半。

(1)发现式教学方法的使用。从阅读学的角度来看,积极思考是积极的阅读必然具备的特征。发现式思考是指在阅读活动中极大地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去发现、挖掘,把握文章所传达的各种信息,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全面正确的理解。它强化对课文理解,注重学生对课文的自身感悟,使全体学生能够更容易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这样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提出不同的问题,启发学生在阅读内容中发现问题,并且能自己独立的解决问题。增加学生的成就感。

(2)“概念图”式教学方法的运用。“概念图”是美国康乃尔大学的JosephD,Novak博士根据Ausubel的学习理论在上个世纪60年代研究出来的一种教学工具,它用节点代表概念、用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我们可以把概念图作为用图的方式来建构知识、组织信息和表征知识的一种教学和学习策略。Ausubel认为新知识的学习取决于新旧知识能否达到意义的同化。换言之,知识的构建是通过已有的概念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开始的。学习就是建立一个概念网络,不断地向网络增添新内容。Ausubel的另外一个主要观点是概念有不同的深度,可以非常笼统,也可以非常具体。

三、结论

只有立足于我国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认清影响英语阅读教学的主要因素,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具体对策,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才能不断提高,我国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才可以得到稳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银燕.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策略的调整.现代中小学教育

阅读教学的概念范文6

一、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困境

1.审美内容输出概念化。在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中,审美内容输出概念化是教学中审美困境的一种体现,这种概念化主要体现在教师没有认识到散文阅读教学与散文阅读之间的本质区别,通过一些教学操作,破坏了学生的天然审美行为。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时,就会采用一种泛读体验与音乐情景渗透的方法,而到了九十年代,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因此在学习《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时,在教学中就大兴爱国主义教育,而进入了二十一世纪,教育心理论盛行,教学中又开始将本体认知的审美理论介入课堂。

2.审美与历史文化脱离。在进行高中Z文散文阅读教学时,审美与历史文化脱离,是散文阅读教学审美困境的一种体现,在这里笔者所指的历史并不是散文创作的历史背景,事实上在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会在散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渗透作者历史创作背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创建了散文审美的历史语境,因为散文教学与普通的议论文和记叙文有着本质的不同,散文自身的社会性并不明显。

3.审美驱动内在封闭。所谓审美驱动内在封闭就是指,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教学目标来引导学生的审美方向,但是从学生的真实审美阅读出发,有时会与教学诉求不吻合,这时学生就会出现审美驱动内在封闭,也可以称之为是审美内在驱动对立,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两种现象,一种是学生在教学任务的限制下去领会某种审美类型,另外一种是将知识点传授与审美活动混为一谈,换而言之,学生对于散文的理解仅限于语言以及文体,但是没有真正的理解散文的社会性。

二、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审美困境的突破

1.消除主体依附关系,重建审美内容。消除主体依附关系并不是要打破教学预设,因此任何一种课堂都存在教学范式,我们只要不用教学范式限制学生的思维,就不会影响学生的审美判断。因此在教学中仅仅依靠教师的语言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这样才能摆脱以往教学中主体的依附关系。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这一课时,在以往教学中很多教师都离不开情感主题,即生活寄托,山河破碎之情,但是却忽略了对散文细节美感的体会,为此笔者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意境出发,代替以往的主题教学。如《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教师就可以从“看”的视角出发,让学生理解“荷塘”与“月色”的神韵与质感,在自然景物布局之中,体会文本世界的温馨,这就是散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体现。

2.介入历史因素,重建审美标准。在散文阅读教学中介入历史因素不但可以拓展学生审美阅读的深度与广度,同时还可以通过历史变量,重建历史标准。例如在学习《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在八十年代,教学美学鉴赏注重的是,“仁政”这一科学审美观,但是到了如今,审美教学则更加突出的是民主思想,美学内容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大家对于历史的衡量尺度出现了变化,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若是没有介入历史因素,就可能会出现审美对立的现象,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自由的在历史点中穿梭,进而获得审美演变与突变性的思考,从而更好的去理解散文,这是审美困境的一种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