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湿地的开发与保护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森林湿地的开发与保护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森林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森林湿地的开发与保护范文1

关键词:朝阳;湿地;生态;作用 ;保护

中图分类号:S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6-0156-1

1 朝阳湿地概况

吉林省通化朝阳湿地保护区(县级)位于通化县朝阳林场境内,地处长白山系龙岗山脉中段,东部、南部、北部与白山市、柳河县相邻,西部与本县兴林、光华等乡镇接壤。地理坐标为东经125度16分,北纬41度18分,是自然生态系统类型的森林沼泽湿地。重点保护对象是森林沼泽为主的高山湿地,以玄武质地貌为基础形成的湿地生态系统,多种多样的生物物种和生态环境。湿地面积2752公顷,占林场总面积的18.3%,占全县湿地面积的94.8%。这里拥有大面积的森林沼泽湿地,具有原始的森林沼泽地貌风光,奇特的森林高山湿地景观,是宝贵的森林文化资源。朝阳湿地是通化市唯一水源地——哈尼河主要支流朝阳河的源头,因此,对该地区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 朝阳湿地的生态环境

2.1 气候条件

该区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风大干旱,夏季湿热多雨,秋季温和凉爽,冬季漫长寒冷,年平均气温4.3度,7月平均气温22.4度,1月平均气温零下18.5度,极端最高温35.3度,极端最低温零下43.5度。年平均降水量716.2毫米,年最大降水量1040.6毫米,最小433.4毫米。年平均光照2520小时,无霜期100—110天。

2.2 地貌特征

朝阳湿地海拔在550米—800米之间,地势较平缓,属低山地貌。湿地沼泽面积2626公顷,占95.5%,水域面积125.4公顷,占4.5%。其中有玄武岩时期特征的各种洼地,经过数千年甚至上万年的地质年代形成的泥炭沼泽,还有山间河滩地,地表常年过湿形成的沼泽。

2.3 土壤条件

保护区地带为暗棕土壤,由于地形和水文地质条件,本区尚发育草甸土、白浆土、沼泽土和潜育暗棕壤及黑土。

2.4 动物资源

朝阳湿地在中国动物区域属于古界东北区长白山地亚区。据调查,依赖朝阳湿地生存、繁衍的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有鱼类42种,两栖类12种,爬行类12种,鸟类131种,兽类22种。

2.5 植物资源

朝阳湿地森林覆盖率94%以上,属长白山植物区系的森林湿地,野生植物种类繁多,有地衣植物2种,苔藓植物28种,蕨类植物20种,裸子植物9种,被子植物300多种。

3 朝阳湿地的功能作用

3.1 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朝阳湿地自然环境优良,物种较为丰富,有众多的生物资源,是通化市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同时也是东方白鹳、灰鹤等濒危水鸟迁徙途中的重要停歇地。湿地物种的多样性、濒危性, 使其具有很高的生态保护价值。

3.2 保障社会生活的作用

通化朝阳森林湿地是哈尼河的源头之一,而哈尼河又是通化市唯一的饮用水源地,也是通化县的重要饮用水源之一,事关通化市、通化县快大茂镇50多万人民的日常供水,被誉为通化人的母亲河。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加大保护力度,使该湿地涵养、蓄积丰盈的水源,对保障下游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具有重大意义。

3.3 保证经济发展的作用

由于该地区气候适宜,具有独特的地形、地貌,河流、水泡水源充足,植物种类多样,特别是为两栖动物的栖息、繁衍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生存环境。朝阳林场和兴林镇依托朝阳湿地创建了林蛙养殖基地,已成为有规模效益的特色产业。湿地景观,自然独特,开发旅游业,将带动林场和周边饮食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3.4 保持典型湿地的作用

朝阳湿地拥有我省面积最大的森林沼泽湿地,具有森林湿地的典型性、完整性。因此,保持好朝阳湿地的生态资源现状,才能进一步发挥出它在森林湿地科学研究中的特有价值和重要作用。

4 朝阳湿地的保护措施

4.1 依法保护湿地资源

《吉林省湿地保护条例》已从2011年3月1日起实施,为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提供了法规依据,改变了以前湿地保护无法可循的状况。县政府在朝阳林场建立湿地保护管理机构,设专门执法人员,规范管理,使湿地保护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

4.2 强化湿地保护教育

可是目前湿地保护宣传还比较滞后,人们普遍缺乏湿地价值和重要性的认识。要积极普及湿地保护基本知识,提高全社会关注湿地、爱护湿地的意识,营造全民保护湿地的舆论氛围。

4.3 严格规范湿地开发

应遵循“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规范旅游观光、科研考察、林下开发利用等行为,避免损害湿地,确保通化市和通化县50多万居民的饮水安全。

4.4 保护湿地应采取的措施

一是申报省级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自然湿地。通化县拟向吉林省政府提出建立省级通化朝阳湿地保护区的请示,以提升湿地保护级别,使该湿地得到更加有效的保护。

二是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县林业、环保等部门已着手实施哈尼河流域(通化县段)生态恢复工程,逐年削减流域采伐指标。目前,已实施封山育林1100公顷,上游停耕还湿80多公顷。

森林湿地的开发与保护范文2

关键词:森林公园;生态文化;文化建设

生态文化是一种新的文化,旨在通过宣传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识和关注,从而利于资源的开发,保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促进经济发展,造福于子孙。森林生态文化属于生态文化,是人与森林、人与自然之间建立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关系,以及由此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1];

森林公园是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目前大批森林公园已成为大中小学生的科普基地和实习基地、科研人员的实验基地以及广大艺术爱好者的创作基地。森林公园在向全社会展示林业建设成果、普及生态知识、增强生态意识、弘扬生态文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价值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目前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扔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森林公园在进行总体规划时应当将生态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规划内容,在传播森林生态文化的同时带动公园的旅游产业发展。

一.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的内容

森林生态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用生态科学知识武装群众,唤起群众的生态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群众积极投身到生态建设中去[2]。

2012年,国家林业局公布《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范(LY/T2005-2012)》,文件要求将生态文化建设规划作为单独一章进行规划,可见生态文化建设之重要性。生态文化建设规划包括规划原则、生态文化建设重点和布局、生态文化设施规划及解说系统规划四部分内容。本文以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为例,重点探讨生态文化建设的规划原则、生态文化建设重点和布局、生态文化设施规划三部分内容,旨在为森林公园进行生态文化建设规划提供案例参考。

二.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的概况

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是林业部批准建立的广西最早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前身是1964年建立的良凤江植物园,1992年9月9日国家林业部林造批字[1992]154号文件批复建立“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经过多年的合理规划和开发建设,多项具有旅游价值的景点得到建设,各项基础服务设施基本完善,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公园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集游览观光、休闲娱乐、科普科研于一体的综合型城郊公园,2011年旅游接待游客41万人次,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

目前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的生态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树文化、花文化、湿地文化等方面。树文化方面,公园现有植物1700多种,占广西植物种数的21%,其中热带、亚热带树种及广西特有树种1300多种,是华南地区最大的树木标本园;花文化方面,公园建立了目前广西品种最齐全的金花茶基因库;在湿地文化方面,公园拥有大范围的水域面积和湿地面积,这为建设公园生态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公园可以此为基础,深入挖掘生态文化内涵,切实推进生态文化的建设。

三.生态文化建设规划原则

(一)教育为先,社区共建原则

在我国大力推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森林公园进行生态文化建设,必须注重以教育为先,联合本地社区居民、相关利益群体和游客一起,共同参与生态文化建设。森林公园必须通过导游材料、标识牌等对游客进行生态文化宣传,提高游客生态文化意识,以降低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冲击;森林公园还需要协调相关部门,对附近社区,特别是良凤江上游吴圩镇范围进行生态文化教育,以确保各生态保护措施得到群众的支持,通过社区协作发展,保证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成果不被破坏。

(二)特色化发展原则

良凤江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应紧紧抓住本身生态文化特色,开发独特的生态文化产品,树立与众不同的生态文化形象,打造能反映自身特色的生态文化品牌,才能更好地实现生态文化产业效益,进一步促进生态文化建设发展。

(三)产业化发展原则

生态文化建设离不开产业化发展。生态产业本身是生态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产业化发展能够为生态文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和物资来源,并吸引优秀人才加入,是生态文化建设的动力和源泉。因此,需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生态林业等生态产业,以此促进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哲学、生态艺术等其他生态文化要素发展。

(四)持续滚动发展原则

生态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需要森林公园保持持之以恒的关心和投入,因此必须遵循持续滚动发展原则,不断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和创新,才能保证生态文化不断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

四.生态文化建设重点和布局

(一)良凤江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重点

1.森林文化

公园拥有大片森林和树本园、金花茶园、落羽杉林、棕榈园、阴阳菩提等美感比较突出的森林和植物景观,森林文化建设已经有一定基础,但目前森林文化开发力度还不强,需要进一步开发,规划加强树木标本园各特色植物园建设,加强森林养生、森林美学和森林艺术建设,策划公园的森林旅游活动,例如策划森林浴、登山、漂流、溯溪、探险等活动,丰富森林文化内涵,提升森林旅游价值。

2.生态科普文化

目前良凤江森林公园已建立树本园、棕榈园、金花茶园等植物园区,并拥有大片阔叶林和针叶林,在生态科普方面建立了一定基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对森林深入研究的科研机构和一个集中展示各类生态文化,实行大众生态科普教育的设施,规划建设森林生态文化体验设施,提升各植物园区特别是树本园的科普文化内涵,增强植物园区主题性,丰富园区变化,使生态教育能够有进一步提高。

3.生态宗教文化

良凤江森林公园具有深厚的生态宗教文化底蕴,公园内的菩提树是佛教圣树,天宁寺是广西佛教协会所在地,由菩提树崇拜延伸出的佛教养生文化与公园的森林生态环境相结合,使其成为良凤江森林公园生态文化中的特色文化。

4.生态湿地文化

良凤江森林公园拥有大范围的水域面积和湿地面积,这为开发良凤江湿地文化提供良好基础。规划开发生态湿地文化,重点建设落羽杉林、良凤江堤岸和良凤江湿地,营造生态湿地景观,并建设栈桥供游客进入湿地游览。

(二)生态文化建设布局

由于目前连山旅游区还在初级发展阶段,生态文化建设基础较为薄弱,因此良凤江生态文化建设重点在良凤江旅游区,按照“一核,两翼,三基地,四园区”进行布局。“一核”:依托树木标本园、金花茶园等生态资源优势,将其打造为良凤江森林生态文化的核心。“两翼”:以菩提文化体验区和森林生态体验区为良凤江生态文化建设两翼,加强生态养生文化建设。“三基地”:规划在良凤江华南珍稀树木园建生态艺术体验中心,在森林生态体验区建森林文化创造基地,在激情生态娱乐区建森林文化演艺中心。“四园区”:规划重点开发华南珍稀树木园、菩提园、藤蔓园、金花茶园四个生态文化园,分别突出不同主题的生态文化特色。

五.生态文化设施规划

(一)森林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建设

规划在核心景观区建生态艺术体验中心,使良凤江森林公园成为南宁市及周边主要的生态科教场所之一,进而依托金花茶园和华南珍稀树本园建设,将森林公园发展成为广西境内全国知名的生态科普教育基地。

重点建设华南珍稀树本园、金花茶园、藤蔓园、湿地景观区等项目,突出森林生态多样性文化。各主要项目建设详见前文景区景点和项目规划一节。

(二)森林艺术创作基地建设

规划依托狮子岭的森林、峡谷景观,在森林生态体验区建设森林文化创作基地,通过与广西作家协会、美术家协会、音乐学院等组织和机构的协调,将良凤江森林公园建设成为南宁市周边重要的艺术创作基地之一,进一步促进生态艺术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各项目和设施建设详见前文景区景点和项目规划一节。

(三)露营基地建设

规划建设汽车营地、露营地、户外拓展训练基地设施,并对激情生态娱乐区内原有项目和设施进行改造升级,依托这些项目和设施,发展生态宿营文化和生态康体文化,培养人们热爱自然,体验自然的兴趣。各项目建设详见前文景区景点和项目规划一节。

(四)特色主题植物园区建设

规划完善提升金花茶园、藤蔓园、棕榈园、落羽杉林、树木园等植物园,将树木园发展成为华南珍稀树木园,并在原有引种园基础上,引入佛教生态文化,建设良凤江湿地生态景观,使各特色主题植物园区特点更加鲜明,既促进生态建设、生态美学的发展,又提升其旅游景观价值和市场吸引力,使生态文化产业得到提高。

(五)生态宗教文化建设

依托人们对良凤江森林公园内阴阳合一的菩提树崇拜和在建的广西佛教协会会址天宁寺,结合南宁市的佛文化历史和发展,深度开发佛教文化。

(六)生态保护建设

规划实行林区植被保护,珍稀物种和名木古树保护,良凤江水域治理等生态保护工程,并在旅游开发中实行生态环保教育与监控,通过导游材料、标识牌建设和生态保护工程实效等形式让游客感知,体现森林公园以生态为本,注重生态文化建设的精神,进一步改善森林公园景观环境,增强森林公园的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

六.总结

通过生态文化的建设,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已经被评为“全国文明森林公园”、“广西壮族自治区绿色环保教育基地”、“广西科普教育基地”等多项称号,促进公园生态旅游与生态保护、生态教育的和谐统一。通过生态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合理建设规划,公园的生态文化建设定能在普及生态知识、宣传生态保护、弘扬生态文明等方面做出卓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房西文.依托森林公园加快森林生态文化建设[J].陕西林业,2008(4):14-15.

森林湿地的开发与保护范文3

《意见》旨在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积极投身省委、省政府“经济区”、“十大工程”和“十大产业”建设,加快推进大美龙江建设,促进全省绿色增长、绿色发展、绿色崛起,不断提高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努力实现奋力谱写全省人民幸福美好生活新篇章的总体目标。从指导思想、建设构想、目标任务、建设重点、保障措施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加快推进大美龙江建设的具体意见。

《意见》提出了构筑城乡生态网络体系、打造全省绿化新格局的建设构想

一是在空间布局上构筑“一圈、两区、三带、四屏、五廊”的城乡生态网络体系,使林业的生态、经济、社会、景观四大效益和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实现由数量扩张型林业向质量效益型林业的转型跨越。一圈就是“1+9”城市森林群生态圈。重点打造环哈尔滨市和牡丹江、鸡西、双鸭山、鹤岗、伊春、黑河、加格达奇、齐齐哈尔、大庆即1+9城市的生态防护圈。两区就是深入实施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生态功能保护区国家战略,构筑国家北方生态屏障。三带就是重点打造哈尔滨、牡丹江森林食用菌产业带;牡丹江、哈尔滨、绥化、伊春林木加工产业带;大兴安岭、黑河、伊春、佳木斯、双鸭山、鹤岗林果产业带。四屏就是重点打造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黑河、绥化等5个百万亩人工林基地,致力建设人工生态屏障;构筑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张广财岭、老爷岭森林生态屏障;构建三江、南瓮河、七星河、扎龙、兴凯湖等湿地生态屏障;建设两大平原粮食增产增收防护林屏障。五廊就是重点打造高速公路、国省级公路、县乡农村公路、铁路两侧及江河湖渠沿岸的高标准绿色廊道。

二是打造“双核引领、三环防护、绿带相连、群城争辉”的全省绿化新格局。双核引领,一核就是抓好中心城市周边森林公园、城郊大片林和产业开发区绿化和新建道路绿化、居住区绿化;另一核是以实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为核心,重点抓好防沙治沙、盐碱地治理、迹地造林等项工程。三环防护就是保护、建设好沿疆重点生态公益林带,形成外环;建设好农田和草牧场防护林带,形成中环;大力开展城市环城防护林带建设,提高城市生态功能,形成内环。绿带相连就是建设好公路、铁路和江、河、湖、库、渠沿岸绿化,全面实现村屯绿化,形成城乡绿色网络。群城争辉就是从创建国家和省级森林城市、绿化模范城市和园林城市入手,以中心城市绿化建设为引领,带动周边城市群,形成各市县创先争优、齐头并进,具有北方特色的城市绿化新局面。力争用5年时间,把我省打造成山清水秀、空气清新、自然和谐的全国生态环境最佳省份之一。

《意见》指出要做好四大重点工作,实现林业转型十大目标

围绕建立布局科学、结构合理、功能齐全、效益显著的林业生态体系,门类齐全、优质高效、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林业产业体系,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富有感染力的生态文化体系,提出四大工作重点,即主攻平原、身边增绿、强化保护、壮大产业,从而实现林业转型十大目标。

1.覆盖率。五年完成人工造林880万亩以上,还湿地面积达到100万亩,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7%,森林湿地覆盖率达到57%。

2.森林蓄积量。每年完成造林300万亩,中幼林抚育1200万亩,提高林分质量;力争用5年时间使全省森林面积达到2150万公顷,全省森林蓄积量突破20亿立方米。

3.农田草原庇护率。加强农田草牧场林网建设,新建农田草牧场林网90万亩,使全省农田草牧场防护林网庇护率达到85%以上。

4.城乡绿化率。围绕生态县、生态村创建活动,全省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平方米,40%以上的市县达到国家绿化标准。

5.村屯道路绿化率。完成道路林网建设19930公里,使全省路网绿化率达到90%以上。5年绿化和完善村屯10000个,全省村屯绿化率达到90%以上。

6.生态旅游。围绕人民健康休闲、娱乐的需要,新建和续建城郊森林公园6个,打造长寿山、牡丹峰、七星河、黑瞎子岛、珍宝岛、兴凯湖、扎龙等多个自然保护区,国家级、省级森林和湿地公园;重点规划绿化13个旅游名镇,突出抓好横头山—平山—亚布力—凤凰山—雪乡、兴凯湖—珍宝岛—七星河—挠力河—三江、小北湖火山—镜泊湖—莲花湖—威虎山、庆安—五营—汤旺河—嘉荫、北极村—南瓮河—鄂伦村—黑河等五条旅游集合带,深度开发中心城市周边横头山、帽儿山、香炉山、龙凤山等一批森林、湿地生态旅游线路和产品,打造具有龙江地域特色的森林、湿地生态旅游产业。

7.林业总产值。通过5年的努力,在2011年实现1000亿元的基础上翻一番。

8.生态科普。结合观光、休闲、科普宣传三大功能,建设扎龙湿地宣教馆、长寿山森林大世界、黑龙江森林博物馆等基地,达到每个市都有一个生态科普教育基地。

9.义务植树。建立义务植树基地,全省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85%以上。

10.资源保护。建立健全森林资源保护、森林火灾防控、森林病虫害防治和野生动植物保护长效机制。全省森林病虫害成灾率控制在3‰以内,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1‰以内、森林资源保护征占用林地面积审核率和林政案件结案率均达到90%以上,80%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得到有效的保护,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省国土面积的15.2%。

《意见》提出了今后五年的建设重点

重点一:实施十大林业生态工程

围绕大美龙江建设这一主题,以平原绿化和消灭荒山荒地为重点,以身边增绿为手段,以提质宜居为目的,加快推进城乡生态化建设步伐,形成科学统筹林业发展的林业生态建设格局。力争用五年的时间,完成造林1650万亩,使全省森林覆被率达到47%,把我省打造成山清水秀、空气清新、自然和谐的全国生态环境最佳省份之一。重点实施十大林业生态工程。这十大工程是:

——天然林生态补偿工程,为东北平原乃至华北平原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居民生产生活提供生态屏障。

——农田草牧场防护林建设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使我省现有农田和草牧场90%得到林木庇护,为全省粮食稳产高产奠定生态基础。

——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工程。力争5年基本实现荒山荒地绿化。

——封山育林工程。5年完成封山育林800万亩。

——矿区生态恢复工程。力争5年基本完成沉陷区绿化。

——防沙治沙工程。在我省西部齐齐哈尔、大庆9个沙区市、县通过植树造林、恢复植被、草牧场改良、低产田改造等综合措施,防沙治沙。完成治沙造林126万亩,使沙区森林覆盖率提高2个百分点。

——森林资源保护工程。建立森林资源保护长效机制,确保森林湿地资源安全。科学组织森林防火,实现省委、省政府“三个不发生”的目标。加强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城乡一体化及绿色通道绿化工程。实现城乡网带相连的绿化网络。

——珍贵树种培育保护工程。力争用5年时间,使省级珍贵用材苗木繁育基地达到30个,培育面积达到10万亩,珍贵树种和大径材培育面积30万亩。完成森林抚育面积6000万亩。

——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工程。努力使9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8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得到有效保护和管理。新晋升野生动物、森林、湿地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处,新建省级自然保护区10处。全面加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重点省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二:实施十大林业增效工程。

——森林菌类食品产业工程。力争用5 年时间,使森林菌类食品产业产值达到300亿元。

——森林坚果产业工程。力争用5 年时间,使森林坚果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

——森林浆果产业工程。扩大蓝莓种植面积,加大树莓、穗醋栗、沙棘等培育力度,加大产品研发,力争用5 年时间,使森林浆果产业产值达到300亿元。

——森林药材产业工程。计划利用5年时间,使全省林药种植面积达到200万亩,产值达到200亿元。

——林木精深加工产业工程。提升林木加工产业层次,打造林木加工产业强省。

——对外合作开发工程。建设国家级木材资源战略储备基地,加强异地开发,外埠经营,加强对俄罗斯、罗马尼亚以及非洲等国森林资源合作开发,扩大境外森林矿产开发等领域的合作,丰富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推动我省林业快速发展。

——生态文化和森林服务业开发工程。大力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注重生态文化的挖掘与开发,不断丰富森林文化的底蕴和内涵。发展会展和人文经济,形成文化业和旅游业互动共进的良性循环。做大做强生态旅游业,扩大我省森林服务业的影响力。

——森林养殖产业工程。逐步实现由传统养殖向现代生态养殖、单一养殖方式向多元化养殖方式的转变,使林下养殖产业成为具有区域优势和带动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产业。

森林湿地的开发与保护范文4

【关键词】:湿地资源;湿地保护小区;建设

溱湖湿地保护小区地处泰州市东北部,规划建设总面积26平方公里,核心区建设面积7平方公里,保护小区内自然资源优越,湿地类型多样,包括沼泽、湖泊、河流、人工湿地等生境。2010年以来,保护小区按照“生态优先、突出重点、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统筹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先后投入2亿多元,连续实施了三期湿地恢复工程,累计恢复森林湿地超万亩,栽植各类耐湿树木650多万株、水生植物250多万株,恢复本土绿地近40公顷,先后建成溱湖景观生态林、溱湖湿地森林公园和溱湖湿地种苗基地。位于保护小区内的溱湖湿地公园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首批国家级湿地公园。

溱湖湿地保护小区建设的成功,为泰州市湿地保护工作探索了经验,对其他地区建设湿地保护小区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笔者多次参与湿地保护小区建设的规划论证,认为溱湖湿地保护小区建设的经验值得推广,现总结以下方面与大家探讨。

1、科学规划是建设湿地保护小区的前提和根本。为保护和开发利用好湿地生态资源,溱湖湿地保护工作小组先后邀请了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院、杭州园林设计院等多家设计单位,对湿地保护进行了长期总体规划,并适时对规划进行修编和完善。规划总体包含以下方面:

1.1将湿地保护与保护动植物多样性有机结合。通过大面积植树造林,合理栽植湿地植物,恢复和重建湿地生态系统,着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

1.2将湿地保护与促进水体质量提升相结合。通过环境整治、源头治污、疏浚河道、畅通河网等措施,使水体环境和水体质量得到极大改善。

1.3将湿地保护制度化。通过建立规章制度,合理修复、保护、利用湿地,避免湿地资源无序化开发和遭受人为破坏。

1.4将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通过挖掘湿地人文历史遗产,打造学术科研交流平台,拓展对外协作和交流,充分发挥湿地品牌,发展旅游、观光、休闲产业。

2、综合整治是建设湿地保护小区的关键和保障。有了规划,重点在落实,落实的关键是对保护小区范围内开展综合整治,整治的内容包括:

2.1清除各类污染源。通过整治周边环境,相继关闭了沿湖及上游地区的14家工业企业,妥善处理湿地核心区域原住群众的拆迁安置,使得湖水更清、空气更新、环境更美。

2.2系统清理湿地。实施了溱湖清淤工程,对小区内河网、沟塘进行了疏浚,畅通了溱湖水系与外部水系的联系。

2.3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一批基础设施工程,修筑道路、架设桥梁、设置保护标志牌、修建湿地科普馆等,同时栽植了大量的水生植物进行生物护坡,使溱湖湿地的水体环境和质量得到极大改善,发挥出地球之肾的功能。从而把溱湖湿地保护小区建成以湖泊生态湿地为核心,以地域文化积淀和民俗风情为底蕴,融湿地生态保护、科研科普教育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湿地保护小区。

2.4建设野生动物栖息场所。通过实施湿地生态保育与修复,科学配置湿生植物、整治旱化浅滩、抚育水生动植物等措施,努力营造出野生动物宜居的生态环境。许多南迁途中在溱湖湿地中转的候鸟,也被溱湖优越的自然条件所吸引“留客”溱湖越冬。现在每年都有40多种20多万只候鸟在溱湖栖息。

3、广泛宣教是维护湿地保护小区的手段和目的。湿地保护是一个新的课题,广大群众的认识程度还有待于提高,根据十提出的“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精神,进一步加大湿地保护的宣教力度,形成人人参与保护的意识。

3.1抓住重要节点开展宣传。利用“湿地日”、“爱鸟周”、“全国科普日”等节日,与新闻媒体、中小学校共同举办宣传活动,在每年的2月2日“世界湿地日”这天,溱湖国家湿地公园向泰州市民免费开放,在景区内外设立湿地知识宣传台,向广大游客宣传湿地知识,提高广大群众爱护湿地、关爱鸟类、珍爱生命的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2利用载体加强教育。为提升公众对湿地的认知,通过举办“保护湿地家园,风尚从我做起”活动,邀请世界自然基金会、湿地国际等国际组织以及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参加,通过活动以及媒体的宣传,呼唤人们对湿地的关注,让大家都来关爱湿地、保护地球、共同应对气候的变化。

3.3实行制度化管理。将湿地保护与城乡环境长效化管理相结合,将自然湿地保护工作纳入长效化、常态化管理,并实行考核奖惩。

【参考文献】:

森林湿地的开发与保护范文5

【关键词】黑河;保护区;管理对策

1.黑河市自然保护区建设沿革

我市自1982年逊别拉河自然保护区成立至今,相继建立共计15处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3处,省级12处;14处市县级保护区,其中市级3处,县级11处。省级以上保护区保护面积达到82.49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2%,占全省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12.7%,初步形成了以自然保护区为轴心,森林公园为支点,多种系统类型结合的生态保护体系。

2.自然保护区概况

我市15处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中,属地质遗迹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处,属野生动物类型的2处,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1处,属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的11处。

2.1五大连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属地质遗迹类型,面积10.6万公顷。 1996年由国土部门申报建立,主要保护对象为地质地貌遗迹和湿地生态资源。

2.2胜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面积6万公顷。2003年由林业部门申报建立,2007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天然红松林和驼鹿。

2.3逊别拉河省级自然保护区

野生动物类型,面积4.5万公顷,1982年由水产部门申报建立,主要保护对象为逊别拉河流域冷水鱼资源,是黑龙江中游大马哈鱼上溯产卵的主要河流。

2.4中央站黑嘴松鸡省级自然保护区

野生动物类型,面积4.67万公顷,2007年由林业部门申报建立,主要保护对象为国家一级珍惜濒危野生动物黑嘴松鸡,目前已申报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5大沾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面积21.16公顷 ,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5.62%,是我市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2001年由森工申报建立,2009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湿地生态资源。

2.6山口省级自然保护区

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面积9.4万公顷,2002年由林业部门申报建立,主要保护对象为内陆湖泊及沼泽湿地生态系统。

2.7公别拉河省级自然保护区

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面积5万多公顷,2005年由林业部门申报建立,主要保护对象为公别拉河流域湿地生态系统。目前已申报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8北安省级自然保护区

北安市境内,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面积3.7万公顷,2006年由林业部门申报建立,主要保护对象为乌裕尔河流域湿地生态系统,是扎龙国际重要湿地的重要补水保障。

2.9红旗省级自然保护区

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面积2.1万公顷,2007年由林业部门申报建立,主要保护对象为原生性沼泽湿地生态系统。

2.10刺尔滨河省级自然保护区

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面积3.8万公顷,2010年由林业部门申报建立,主要保护对象为原生性森林、沼泽湿地生态系统。

2.11门鲁河省级自然保护区

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面积2.6万公顷,2010年由环保部门申报建立,主要保护对象为原生性沼泽湿地生态系统。

2.12引龙河省级自然保护区

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面积2.4万公顷,2011年由林业部门申报建立,主要保护对象为河流湿地生态系统。

2.13平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面积2.1万公顷,2011年由林业部门申报建立,主要保护对象为原生性森林、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和天然云杉,具有小兴安岭的典型生态特征。

2.14都尔滨河省级自然保护区

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面积2.2万公顷,2011年由林业部门申报建立,主要保护对象为河流湿地生态系统,是都尔滨河和库尔滨河下游的重要补水区域。

2.15干岔子省级自然保护区

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面积2.1万公顷,2011年由林业部门申报建立,主要保护对象为原生性沼泽、河流湿地生态系统,是黑龙江沿岸唯一的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

3.存在的问题

3.1编制机构问题

目前,我市现有15处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中,还有7处机构和人员编制尚未落实;森林公园无机构,依托当地林场管理。存在机构的保护区也存在人手紧张,人均管护面积过大、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的问题。

3.2经费来源单一

目前,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一定资金保障外,省级自然保护区没有稳定经费来源。市县级保护区更是保护工作停滞不前。

3.3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多数自然保护区处于启动阶段,保护面积大,地处偏远,基础建设投资大,来源少。

3.4管理混乱

我市15处省级以上保护区分属地方林业、森工、环保、水产、地方、国土等多个部门主管,不利于保护区的管理工作开展。

4.下步工作打算

4.1编制全市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

开展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林还湿、湿地补水、野生动物栖息地恢复和植被补植工程。对8公顷以下湿地建立湿地保护小区,编制《全市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

4.2多渠道向上争取

通过申报科研、恢复、宣教、湿地监测等项目,积极向上争取中央财政湿地保护补助等资金。继续加强沟通协调,最大限度解决现有保护区机构编制问题。

4.3加强自然保护区综合能力建设

依托智慧森林“云计算”科学信息采集管理系统,推进自然保护区资源监测、保护和数字化建设。申报组建黑河市湿地中心。在管理机制上,实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由所在林场场长担任,林场管护人员直接参与保护、管理。

4.4加大宣传力度、开发生态旅游资源

建立森林、湿地宣教馆、观鸟台,建设自然保护区生态文化教育基地。结合全市旅游总体规划,以五大连池为龙头,着力发展漂流、冰雪、休闲度假和生态景观等旅游项目。 [科]

【参考文献】

[1]倪艳芳,钱锐,何笃光.黑龙江省自然保护区现状及发展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06).

[2]梅凤乔,张爽.中国自然保护区资金机制探讨[J].环境保护,2006(02).

森林湿地的开发与保护范文6

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介绍说,通过植树造林和保护森林,使我国的森林面积和蓄积实现了大幅度增长。如今,全国森林面积已达到1.7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18.21%,活立木总蓄积达到136.18亿立方米,我国现有森林年均生长量达到5亿立方米。

随着中国森林资源的增长,年吸收二氧化碳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据专家初步估算,2004年中国森林净吸收了约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相当于同期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8%。

贾治邦介绍说,我国政府将通过直接减排(即减少工业排放)和间接减排(即森林吸收二氧化碳),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做出更大贡献。增加森林间接减排,重点是抓好五项措施。

一是扩大造林面积,可增加森林碳库容量。全国现有0.57亿公顷无林地、2.64亿公顷荒漠化土地、1.74亿公顷沙化土地。若将无林地全部绿化,30%的荒漠化土地、沙化土地营造成灌木林,经测算,新增造林地年均净生长生物量6.7亿吨,年可吸收二氧化碳12.26亿吨。

二是改善森林经营,可增强森林碳吸收能力。加强森林经营管理,使森林年生长量再增加约5亿立方米,年可增加10.86亿吨固碳能力。

三是成林、过熟林采伐地更新造林,可以拓展森林的碳库容量。按现有年森林采伐消耗量,可折合新增243万公顷采伐迹地,再造林后年均增长可固定二氧化碳0.57亿吨。

四是加强湿地恢复与管理,可以增加湿地的贮碳量。全国现有湿地3848.55万公顷,近40%的自然湿地已纳入保护区。若按湿地保护规划,恢复被开垦的0.1亿公顷湿地面积30%计算,年均固定二氧化碳0.28亿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