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艾灸的文化历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艾灸的文化历史范文1
他,就是上海聚阳化妆品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苏春鸣。
上海聚阳化妆品有限公司专业从事中医艾灸温补事业,凭借艾灸几千年的学术理论和实践积淀,汲取多年美容行业中医养生的经验,将中国传统的医疗技术与现代养生需求相融合,将艾草、艾叶的功效与作用与灸疗完美结合。截至目前,聚阳已分别在上海、北京、南京、浙江等区域开设十余家大型“博艾馆”,全国有26家省级商签约合作,终端已超过3125家加盟店,并拥有几万名忠实顾客。聚阳公司良好的销售渠道,使得聚阳艾灸立足江南,北至黑龙江,吉林、辽宁,南达广东、云南、海南、四川、福建等地。
《财智》:首先非常感谢苏总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采访,先请您简单介绍一下麦莎控股公司及旗下企业上海聚阳化妆品公司可以吗?
苏春鸣:上海聚阳化妆品有限公司隶属于麦莎投资控股(MAISHA INVESTMENT HOLDING)有限公司。麦莎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业务以高端会所品牌开发和经营管理为主,旗下企业有上海聚阳化妆品有限公司、迈思芭(上海)美容有限公司、上海麦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上海菲洛米建筑设计工程有限公司。之前,麦莎公司是聚阳的客户,通过合作认可了聚阳,于是麦莎的董事长找到我们谈合作。经过沟通,我们发现双方在很多方面的观念非常接近,所以,很快就谈妥了并购的事,目前麦莎公司占股51%。
《财智》:您当时基于什么原因看好养生这个项目,并最终选择全心投入艾灸这份事业?
苏春鸣:我之前拜读过《思考中医》这本书,书里说的那些知识让我感到很自豪,于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中医行业。当时我经常会头疼,但很多年都找不到治疗的方法,一个偶然的机会下,艾灸让我的头疼消除了。于是我相信这个行业一定可以发展壮大,就拿下了上海的总,开始做这个产品。之后,又花了三年钻研走访中国的无烟艾灸是怎么做的,在充分学习和成长之后,全心投入这个行业。
《财智》:曾听您说过贵公司从创办至今九年间,您带领团队只做一件事,就是“做艾的传播者”。那么,这么多年是什么信念让您能一路坚持从没放弃?
苏春鸣:当看到艾灸不仅为顾客解决了疼痛,还帮他们调理好了身体,同时也感受到传承中医文化的时候,那种感觉是无法形容的。加上我们自己的家人也都从艾得益,身体变得十分健康,所以我决心要把艾灸推销到千家万户。
《财智》:在这九年中您曾遇到的最大挫折是什么?
苏春鸣:挫折是遇到一些合作伙伴的离开,他们不相信聚阳能做大,就把资金撤走。后来幸好有麦莎公司的介入,使我们摆脱了困境。
《财智》:我曾看到过贵公司的团队展示,其间您也亲自上台和员工一起完成,展示了整个团队协作的凝聚力,觉得非常感人。那刻我就在想,是什么让这个团队这么有战斗力?
苏春鸣:那刻上台参与,是因为想到聚阳团队这些年的努力与付出,同时也受到大家的感染,所以情不自禁的想要跟他们一起做这件事。我感觉,聚阳战斗力和凝聚力来自于不会盲目给员工提要求。一直以来,我要求员工做到的事情,我自己一定会做到。
《财智》:从事这个行业的人都清楚“招人难,留人更难”,那么您在团队建设、人才培训,以及日常管理上具体都是怎么做的?
苏春鸣:我们经常讲梦想,每个进入聚阳的人都有一个梦想,让员工和企业梦想合二为一,这是最重要的。还有,就是要做到全体价值观的统一,让大家愿意为了同一个目标去聚在一起,这样的企业发展会越来越辉煌。
《财智》:目前贵公司除了上海的八家艾馆,还在北京和浙江各开设了一家不同规模的艾馆,可以谈一下未来艾馆的发展战略吗?聚阳终极目标是什么?计划用多少年来完成目标?
苏春鸣:我们的目标是在未来八年的时间里发展一千家艾馆,希望能跟我们现有的合作伙伴一起共同发展合作,向这个目标前进。然而连锁机构的发展最难的是人才,所以我们将会以培养人才、完善体系的方式去打开市场,成为艾的传播者。
《财智》:贵公司在艾灸行业算是行业领军企业,部分产品也分别获得了相关专利。继和芝韵和家家艾等国内一线知名品牌后,你们又推出了“宠艾”,这款新品何时可以量产并走入市场?
苏春鸣:家家艾居家温补养生仪是和芝韵温补养生仪的家庭普及版,适合家用,小巧精致。同时家家艾也是集千年艾灸疗法和现代高科技电子技术为一体的国内唯一一款无烟、无明火、无污染、舒适度高的居家温补养生仪器,是艾灸史上的里程碑,这款仪器通过电加热的方式,利用中医经络的原理,让中草药的艾油等有效成分释放出来,之后经过经络穴位作用于人体,达到祛湿散寒、补气养血、温养经络的效果。而本次推出的“宠艾”,是我们已经准备了一年了品牌,它经过各方面的测试,即将量产上市。
《财智》:当下国家相关部门在不断完善美业相关法规,未来这个行业会越来越健康,特别是在医学美容和生活美容渠道交叉的领域。那么,您是怎么看待中医疗法和艾灸养生的?它们未来会成为竞争对手吗?您认为终端渠道会有冲突吗?
苏春鸣:我们的定位很清晰,只做保健这一部分,是无法取代医疗行业的。中医疗法解决治病的问题,我们解决的是养生的问题,我们希望能让每个人都用的起艾灸。让每个人可以通过艾灸来保健,是我们的最终目的。聚阳所有从业人员的最基本要求是考取到国家颁发的熏灸师证,全部持证上岗,是符合国家相关部门要求规范的,相信这样的规范也会让艾灸在美容行业发展的更好。
《财智》:最近几年,行业都在谈股改,也听到您说聚阳是大家的,未来公司会拿许多股份出来分给每一个合作伙伴,请问您是怎么具体规划的?
苏春鸣:未来总部会在全国各地设分公司,然后各地的股份分别划分给各地的商,目前北京已经开始作为一个试点。在没有商的情况下,我们是分给管理层的员工一定比例的股份,希望大家能一起共同来壮大企业。
艾灸的文化历史范文2
[摘 要] 甘肃省敦煌市莫高窟藏经洞所出我国中世纪文书,有唐宋医学写卷,与针灸有关的有20个卷号。其中《灸经图》是重灸派专著。灸壮多至1千壮,保存52个古穴及髓孔、五舟、天门、聂俞、手阳明、扳眉、足阳明古穴名。《新集备急灸经》为唐代针灸图,为急症施灸所集。《杂疗病药方》有耳孔灸方法。"不知名医方"中有隔豉饼灸、隔硫黄粉灸、隔雄黄灸等法,发展葛洪隔物灸法,为珍贵针灸医籍。
[主题词] 敦煌医学;灸法/历史DistinguishingFeatureofMoxibustionMethodinDunhuangMedicineZhangNong(Department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GansuCollegeofTCM,Lanzhou730000)[Abstract] InChineseMiddleAges′documentsfromConfucianClassicsCollectingCaveinMogaokuofDunhuang,GanshuProvincetherearehandwrittenmedicalbooksofTangandSongDynasties,andamongthem20volumesarerel
atedwith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TheJiuJingTuwaswrittenbytheschoolswhopayeda
ttantiontomoxibustion.Moxibustioncouldbegivenonethousandconesatthemost,52ancientacupointsand
Suikong,Wuzhou,Tianmen,Nieshu,HandYangming,Banmei,FootYangmingancientacupointnameswerepreserved.ANewClassicofMoxibustionforEmeryencies(《新集备急灸经》)isanatlas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ofTangdynasty,whichwasacollectionofmoxibustiontreatmentofacutesyndromes.IntheZaLiaoBingYaofangmoxibustionmetho
dsforauricularpointswereintroduced.IntheBuZhiMingYifang,fermentedsoybeancakeseparatedmoxibustion,sulphurpowderseparatedmoxibustion,realgarseparatedmoxibustionandsoonwereintroduced,developingGeHong′smaterialsseparatedmoxibustion.Itisavaluablemedicalbook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
[Keywords] DunhuangMedicine;Moxibustion/hist
1900年6月,甘肃省敦煌市莫高窟第17号藏经洞发现5万多卷号中世纪文书。这些手写文书涉及中国唐宋以前各学科领域的内容,以唐代为多,也有更早期的史料,其中不乏早期珍贵的医学内容。敦煌遗书出土后,大部被英、法、俄、日盗购,流散国外。以敦煌文献、莫高窟壁画等为主体,形成了一门国际性学科,称敦煌学。敦煌医学是敦煌学的一分支,针灸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敦煌医学写卷与针灸有关的约有廿个卷号[1],如《明堂五脏论》(P.3655编号,下同),有明堂论、649穴、背俞穴,为唐初所作。《新集备急灸经》(P.2676),为唐咸通二年抄,残明堂图,存17穴、15种病,《灸经图》(S.6168与S.6262),存5图完整,残13图,有古穴名,专以灸治病,并有古病名。《人神流注》(P.3247),唐同光4年抄本,残卷存每日人神等内容。《灸经明堂》(S.5737)存误刺,人神禁忌。《脉经》(P.3287)有五输穴命名、针药灸熨并用内容。不知名医方多种,吐蕃藏文灸法残卷及针灸图有4个卷号。敦煌百年纪念会议提及俄藏敦煌本《太素》1卷号。都与针灸密切相关。
在针灸流派中,重灸派是偏重灸法治病,是古代针灸流派中较大的一个流派,导源于《阴阳十一脉灸经》与《足臂十一脉灸经》。敦煌文书中有关针灸的写卷,大都属于重灸派较早专著[2]。这一流派的先驱者,有葛洪、鲍姑、陈延之等人。至唐代,王焘有《外台秘要方》"唯取灸法",后世多有追随者。此时灸疗采用的灸壮数,如一七壮,三七壮至七的倍数壮数。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各穴灸壮为1~9壮;环跳穴最多灸至50壮。敦煌本《灸经图》[3]所载灸方中,最多灸至1千壮,这个数目多于目前已知重灸派采用的灸壮数,是众多重灸专著中最早最多的实例。
《灸经图》原件现存英国伦敦博物院,由英人斯坦因从敦煌藏经洞劫获,编号以S为标记。经笔者辨识,《灸经图》残卷尚存52穴,灸方8则,病症29种。每穴灸壮从10壮,50壮,百壮不等,最多达1千壮。经考证的古穴有天门,髓孔,颊车髓孔,手髓孔,足五舟,慈宫,手阳明,足阳明,足太阳,手小指头,手十指头,聂俞,扳眉,曲眉等穴点。其中手、足阳明穴已作专文述及[4]。《灸经图》中所见病名症候有诸癫狂呆、杂癫,面上浮风,风劳,头痛,腰脊疼痛,食不消化,不能食饮,呕吐,大便难,泄利,腹中雷鸣,小肠绞痛,痞气,虚胀,羸瘦少气,伤寒,颈项强,胸支满,心腹满,目瞑,失精,尿血,大小便不利,膀胱急,足胫肿冷,带下,五劳七伤,咽喉痛,眼睛痛。笔者艾灸用于消渴口干患者,采用卷子所示定穴法取古穴聂俞,发现对尿糖有显著消退作用。通过对《灸经图》灸方分析,认定治疗脑系病组方合理,目前已用于脑外伤后遗症治疗,已在脑外伤昏迷期作针灸早期预测,获得理想效果。敦煌《灸经图》属一种古代重灸派专著,部分研究结果已在1999年江西召开的中国针灸学会文献委员会大会上作了汇报。
《新集备急灸经》(P.2675),原件存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为法人伯希和从敦煌获取,编号为P标志。书首记有书名,为"京中李家于东市印"。卷末记有"咸通二年(861A.D.)……写讫",是唐代刻印的针灸专著。该书为残卷,可贵的是残卷存正面人形上半身之图形,保留一部分古穴名及定位、主治。在面首之上方,标着比其他注文更大的"明堂"二字,这就是本图成为针灸明堂图的可信例证。穴位存入中穴、承浆穴、百会穴、住神穴、光明穴、阴会穴。其后之穴不同于传世针籍所载的穴位名称。阴会穴是世界上记载最早的耳穴,现称耳尖穴。还有膊肩井穴、手腕节、两脚及手心等穴的具体部位,但没有穴位名称。这是因为本写经为方便偏远山乡急症施灸,为百姓应急之用,不详写穴名。这种做法,与东晋葛洪拯急用灸的思想一脉相承。葛氏认为"灸但言其分寸,不名孔穴,凡人览之,可了其所用"。此外,《新集备急灸经》灸疗使用7的倍数为灸壮数,与葛洪灸以补的思想相同。本残卷保存的病症有肩痛重,肚胀如板,腰冷痹,疰病,风痫,手麻,卒不语,头痛,头眩风,急黄欲死,大风病,目疾等。阴会穴用于治疗外眼红肿痒痛,效果显著,与古代记载一致。
《杂疗病药方》(P.3378)记载耳孔灸法,用于治疗口角歪斜,口嗅,牙痛,狂言鬼语,睡中魇死,错吞钱铁。方法是:取芦苇作筒长2寸,选与耳孔大小相近者。一头探入耳孔内,另一头留耳外。在苇筒外端放置艾绒,只灸此处艾绒,选侧卧位,施灸二七壮。中病即止,不然恐伤过。我们筛选中药制为粉剂,绵裹定,徐徐送入耳道内,并施以耳孔灸,治疗脑鸣不寐、外伤头痛、耳鸣暴聋、耳痛奇痒、盆腔肿瘤、少腹坠痛、均有理想疗效。
在唐人医方(P.2662)中,有治热病六七日,气急、口渴、大便干、小便赤热,宜用瓜蒂、赤小豆催吐,又可纳入鼻孔中,以出黄液为度。有将中药极细粉入目内眦去病的记载,也有火烙法救治急黄欲死的。方法变幻,不拘一格。隔物灸则有隔椒粉馊面团灸,此方法在葛洪《备急方》有载,唯字句疑有脱失,不能卒读。有隔豉饼灸,隔硫黄粉灸,隔雄黄灸,隔莨菪根灸,隔麝香灸,还有以刀尖破疮后再灸等,都是集隋唐民间巧治的记录,比之葛洪隔蒜、盐、椒、面灸,又有了更多发挥。
敦煌医学卷子的灸法,仔细看来,各种隔物灸所取之物源于民间,方便易得,并取得较好疗效,值得回顾。做法有:隔豉饼灸。取豆豉打为细烂,团做饼状,如铜钱厚,置于疮痛之上,灼艾灸于豉饼,使疮面泛白,令痛之不痛,不痛之痛,外贴黄丹膏(配方不详)。卷子称对诸般跌打损伤、创伤肿块有立竿见影之效。
隔椒粉饼灸。以蜀椒打细粉制为药饼,治疗恶疮,疼不可忍。灸时用馊面发酵两日者,置于疮疼四环,上置椒粉饼,灸令面焦黄。灸后恶疮彻痛立止。
隔硫黄粉灸。疮痛难忍时,以白朴硝烧取细末。以针刺疮肿四边,在疮居中作孔,将硫黄置孔中。经宿,以针拨疮根,不觉自出。大验。或以针刺疮肿四边,硫黄粉敷疮上,施以艾灸,以痛为候。经一宿,连疮根自出,愈。
治疗漏(瘘)疮。用雄黄、莨菪根、麝香作灸。灸后十五日,漏疮未破溃,以针微刺破表面,再置前药,以面粉做成碗状,扣盖于药粉上施灸,神验。诸凡阴疮,日久难愈者,均可用此法。唯此段卷子残脱多,难详全貌,若与葛洪灸法细参,实有渊源,更有新意。
敦煌卷子中的灸疗方法多出于市井民间,为或居偏远,或隔山河,或村坊药饵难求,有性命之忧,用济不愈。如馊面即是发酵时间延长后的面团,取其消肿护肤作用。另有用古代铁锁之锁鼻子烧烙黄疸之症,也是民间信手拈来,权作急救,与葛洪"凡人览之,可了其所用"相合。《脉经》(P.328)中,有针药灸熨并用的实例,表明已有综合治疗方案,这是对单方单穴的进一步发展,显示唐宋时医学发展的侧面。
参考文献
艾灸的文化历史范文3
【关键词】 针灸疗法;文献分析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637-01
针灸疗法是我国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以来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重大的贡献。2010年我国申报项目“中医针灸”正式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审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中国,针灸在多种疾病特别是神经系统疾病方面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临床效果显著。同时,针灸在全球,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得到迅速的发展,相关方面的研究也日益深入而广泛。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通过SCI可查阅最新文献、跟踪了解国际学术动态。本文以SCI源数据库为检索库,以“acupuncture”、“moxibustion”、为检索主题词,在SCI Web版数据库中检索式为Topic=(acupuncture)OR Topic=(moxibustion);Timespan=2012.Databases=SCI-EXPANDED共检索出830篇,将所获得文献进行归纳分析,以了解2012年针灸领域的研究发展状况。
1 文献来源国家/地区
中医针灸作为我国传统疗法的一大特色,我国研究人员有责任和义务去推广及传播其疗效、作用机制等。从表1看,我国发表的文献仍占主要部分,其次为美国、南韩、英国、德国及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表现出更易接受针灸替代治疗,这与其现代医学观念的转变有密切联系。中韩之间就针灸所有权曾引起一时风波,依据此次检索,南韩对针灸疗法的重视也可见一斑,其中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文献数达80篇以上,韩国国家研究基金会联盟资助文献达14篇。
4 影响因子较高来源出版物
影响因子是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之一,一般来说影响因子越高,期刊的影响力就越大,也反映该期刊的论文质量、水平及价值高。2012年刊登在《临床肿瘤学杂志》的针灸文献是Molassiotis,Alexander发表的针灸可改善乳癌放化疗后等所致的疲劳的随机对照试验。结论是针灸是一种对癌性相关疲劳症状的有效干预措施及能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由此可见,针灸疗效是得到认可的,尽管其机制并未完全明确。但总观2012年针灸文献来源出版物的影响因子多数在5以下,论文的引频数并不高,这与论文的设计密切相关,如设立对照组,双盲等,仍是故有难点,一直存有争议,因此不少研究人员认为针灸的实际效应存在偏倚。然而,针灸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真实地实验于人类身上,具有无可否认的地位。针灸的理论源于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思维模式相距甚远,不应该以西医的研究模式对针灸疗效一概而论。
艾灸的文化历史范文4
万事开头难,怎样讲好第一堂课关系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激情和态度。中医学和现代医学是思维方式完全不同的学科,且学生已有2年多西医基础知识,现代医学的理念早已先入为主。怎样消除学生的排斥心理,让其相信中医、走进中医,激发对中医的兴趣,精心设计第一堂《绪论》课显得至关重要。例如,从一个轻松的话题开始:“大家看过中医、服过中药,印象中的中医是什么?”当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时,一副清晰的画面展现出来:一位神情严肃的白胡子老者,右手指放在一位表情痛苦老妪的左手腕上,下面有一个蓝色的小枕头。采药、煎药,实施针刺、艾灸、推拿,炼丹,创伤手术等一幅幅画面展现出来,学生一下子明白,这就是中医。自然而然地引入正题,变枯燥乏味的中医学的概念和理论为通俗易懂的生活现实,不仅仅完成了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更为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和热情。
2引入生活情景,化解教学难度
中医学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沉淀,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与天地人,与文史哲,与儒道佛,与政经社等形成了一个带有明显人文内容的,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医学理论、哲学与传统文化为一体的综合体系。中医学吸收了古代哲学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将气的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等哲学内容来阐明中医学的一系列问题,构成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哲学的内容以“抽象深奥、晦涩难懂”而著称,五行学说是先民们认识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怎样将复杂抽象的五行生克关系直观地展现在学生们面前?通过情景教学引入大家生活中熟悉的“金木水火土”5种具体物质,联想现实生活中木材点燃产生火焰,即木生火;火燃尽后变成灰烬即火生土;大量的矿石通过冶炼变成少量纯的金属,即革土成金;金属熔化后变成液体类似于水,即金生水;雨水充足,树木生长茂盛,即水生木。即为五行中相生关系。水可灭火,即水克火;高温燃烧可使金属熔化,即火克金;金属制成的工具斧子可砍树,制成各种模具,即金克木;大量的植树造林可防止水土流失,即木克土;都江堰解释了土克水。而且生中有克,克中有生,达到制则生化。自然界就是按照五行之间生克制化关系达到动态平衡,生生不息,变化发展。学生恍然大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掌握了五行的生克关系,激发了其学习中医的激情和兴趣。
3再现历史画面,丰富教学内容
中医学包含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如神农尝百草,一天而遇七十毒,反映了当时先民们积累药物学知识的艰辛。在讲《黄帝内经》这部医学巨著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其历史地位的认识,穿插“炎黄子孙和龙的传人”的典故。古代大的游牧部落黄帝联合炎帝,与九黎族大酋长蚩尤决战于涿鹿,即逐鹿之战。蚩尤战败而亡。黄帝打败炎帝,两部落融合为统一部落。同时发现中原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特别适合于人类的生存。他们决定定居中原,统称为华夏族,用龙作为图腾,故其子孙后代被称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龙的传人。在面对外国强敌侵略而处于亡国亡种的危机下,以“炎黄子孙”为旗帜凝聚中华力量,驱逐侵略,战胜列强。这样再现历史画面,既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又潜移默化地激励学生们发奋图强,传承和创新中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
4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动力
亚里士多德说:“人的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一番疑问,一番长进。”设疑能使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产生矛盾,激起思考的欲望。课堂中教师恰当地设疑能让学生产生悬念,不仅可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培养观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课堂中教师设疑及释疑不仅能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掌握知识,还能培养科研的思维能力。教学中运用问题将多个知识点连贯起来,层层设疑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发一个又一个的学习。例如在讲肝功能时,防止与现代医学的肝脏生化功能相混淆。设计了如下一系列的问题:为什么肝病的患者心情急躁,为什么人生气后食欲下降、头晕眼花、两胁胀痛,带着疑问,在讨论中,学生明白了肝藏血,因为肝为血窦,储存一定的血液,调节外周血量,又能防止出血。现代医学认为,肝也是人体的外周血液的储备库,能合成一定的凝血因子以防止出血。而肝在五行属木,具有木行的喜调达,恶抑郁,主动主升的特点。这是肝主疏泄在调畅情志方面的功能体现。当肝气郁结则心情郁郁寡欢、喜叹息等症状,为肝气升发不及的表现;若肝阳上亢或郁而化火则升发太过致气机上逆,故头晕眼花、耳鸣甚至昏厥。肝经布胁肋、循、绕阴器,故肝失调畅时其循经部位出现胀痛。木克土,病理情况下肝木乘脾土,致脾运化减弱,故患者出现纳差。随着一连串问题的解决,学生也明白了中医要求高血压患者调畅情志,情绪波动易致卒中偏瘫的缘由。课堂中学生们热情高涨,接连提问,那怎么治,前者柴胡疏肝散加减疏肝,后者天麻、钩藤饮加减平肝。这样通过设疑、讨论、释疑,使学生轻松地理解和掌握了难点内容,又有培养了中医辨证的思维能力,激发了学习中医的热情和信心,创造了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
5虚拟自然环境,增强教学效果
虚拟一定的环境,启发学生大胆设想,使抽象的理论和概念赋予生命。在方剂学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记忆几百首方剂的药物组成、功效主治等,量大、易忘、易混淆,怎么办?采用虚拟场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讲“三仁汤”时,让学生想象在一个天气炎热、雨水充足的长夏,杏仁、薏苡仁及白蔻仁3个好朋友去郊游,走进一片茂密的森林,湿气很重,地面很滑,大家不小心,脚下一滑,扑通一声倒在湿地上,这时互相帮助,终于克服湿热,重新站起来了。这样大家轻松地记住了“三仁杏蔻薏苡仁,竹叶朴通滑夏存,宣上畅中又渗下,三焦湿热尽能除”这首方歌,而且记住了湿热壅于上中下三焦的主治,清泄三焦湿热的功效。
6引入临床病例,培育思维能力
艾灸的文化历史范文5
1.1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中未能得到广泛应用中医护理技术具有经济实用、创伤小、无痛苦、见效快、易接受等特点。其操作如拔罐法、刮痧法等操作简单、疗效可靠,在民间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常见有家庭自备火罐、刮痧板等。但随着公民法制意识的增强,2006年1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规定护士执行中医护理技术时必须遵医嘱。在医院,护士必须在有医嘱的前提下方能对患者进行操作。但是一方面由于中医治疗起效慢的特点,相当一部分人对中医存在偏见,对其认可程度低,认为这只是一种辅助治疗的手法;另一方面,很多医生更倾向于对症治疗且立竿见影的西医技术,这些因素都极大程度地动摇了人们学习发展中医护理技术的积极性,制约了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发展。
1.2整体护理缺乏中医特色中医护理的理论来源于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并与自然环境、社会密切相关。中医学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强调人是一个以脏腑、经络、气血为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强调人体与自然界及社会的关系,进行辨证施护。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手段获取病情、个体状况、心理、社会环境等信息,应用中医八纲辨证的方法加以分析、归纳,确立患者的证型及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提出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护理措施以及健康指导。《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指出,提高中医护理技术,以发展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为主线,注重中医药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要根据中医护理防重于治、注重养生的思想,发挥中医护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养生康复中的作用,突出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施护,加强中西医护理技术的有机结合,促进中医护理的可持续发展。但在临床工作中往往因症候难辨,导致护理措施单一而流于形式。
1.3中医护理科研开展滞后中医护理虽有几千年历史沉淀,但由于在传统中医临床实践中一直医护不分家,直到建国后中医护理学才获得独立发展的机会,故其真正作为一门专业学科,只有几十年的历史,而且有些技术一直沿袭原有的传承,缺乏创新。护理科研人员的一个薄弱环节,表现在科研项目少、缺乏深层次的前瞻性的大样本的随机的对照研究。有学者研究了2005年1月~2008年12月发表的有关护理研究的论文,共有62133篇,其中,关于中医护理研究方面的论文只有390篇,占所有护理论文总数的0.63%。开展中医护理科研的课题少,科学性欠严密,缺乏创新性,真正有价值、有创新性和开拓性的课题较少,相关论文也大多是对一些已经开展的中医护理操作进行总结性的研究,缺乏创新项目及专科项目,因此需要进一步挖掘中医护理的潜力,提高中医护理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
2解决中医护理临床实践问题的对策
2.1重视中医护理人员的培训与管理严格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相关规定,使全院护理人员每年系统接受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时间≥100学时,培训时以临床常用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中医基础理论为重点,因人施教,分层次训练,力求人人掌握、人人能操作。学习过程中采取中帮西、西学中的学习方法,互相取长补短。以中医护校的护理为主,从理论到临床指导西医护校毕业的护士,正确运用中医护理技术,以达到最佳的护理效果为目的,采取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并且通过自学和请教老中医的方法,提高业务水平。鼓励护士通过自考、函授等继续教育方式,取得中医护理专科、本科学历。对护士实行按学历水平、工作经验、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分层次上岗,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以充分调动每一位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此外,为了提高护理人员对中医护理操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酌情开展治疗项目的奖惩机制。如本院以科室为单位,根据各专科不同特色,开展相应的专科中医护理,设置一定的指标,每季度总结对比各科室中医操作的数量及疗效,对超额完成任务的科室给予一定的奖励,未达标者则予适当的处罚。
2.2促进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让更多的人走进中医,理解中医,接受中医的治疗与护理,宣教是关键。在老百姓中宣传和提倡“未病先防”“药膳同源”“内外兼养”的养生、保健知识和观念,让老百姓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医药文化,真切地感受到中医药的方便与实惠,真正为老百姓服务。如本院在电梯内以及电梯口放置中医养生知识宣传专栏,病区走廊以及各住院部相通的天桥两侧墙上建立中医文化墙,各病区护士站内放置中医养生宣传册,院内中医师定期赴老年大学进行养生讲座等,消除患者对中医操作的不信任感,以取得其支持和配合。对于临床中有中医护理技术操作适应证者,护理人员应主动与医生沟通、协调,与医生达成一致意见,取得医嘱后,为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操作。如本科室针对便秘的患者采取大黄粉敷神阙穴,针对眩晕的患者采取王不留行籽按压耳穴,针对失眠患者采取中药艾叶泡脚,效果显著。而在其他科室,也都开展了相应的中医护理操作,如肛肠科的中药灌肠法,消化内科的艾灸法等,对症施护,效果显著。
2.3推动中医护理与整体护理的融合中医护理的开展,使整体护理内涵更丰富,有助于整体护理模式的建设,也推动了中医护理学科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围绕“以患者为中心”,创建具有中医特色的整体护理,对中医界的护理人员来说是新的课题和挑战。借鉴现行的现代整体护理模式,在临床中实施“四诊-辨证-施护-评价”的有中医特色的护理程序,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将患者的生理、心理、饮食、环境、社会因素等,视作一个整体,通过细心地观察患者的情志、气色、舌苔、脉象等外在的变化,认真听取其主诉,结合具体情况,从而制订出相应的护理方案。
2.4增强中医护理人员的科研意识首先要把中医护理科研纳入护理管理的议事日程,加大继续教育力度,从根本上改变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护理人员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其次是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护理人员通过网络查询及检索,收集最新的中医护理学数据和护理学信息资料,高水平、高起点地确定中医护理科研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3展望
艾灸的文化历史范文6
(一)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是提高西区的首位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
“十二五”时期,西区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率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文化强区的战略目标。要建设文化强区,必须拥有发达的城市经济、完善的城市功能和健康的城市体系。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具有消费业和生产业的双重属性,是西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城市转型、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的有效手段。西区作为中山城区经济体的组成部分,需要充分挖掘自身价值,承担起支撑和服务社会城市建设的功能。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挥生态涵养价值、人文传承价值、休闲服务价值,是引领区域经济发展、为中山实现战略目标做出重要贡献的必由之路。
(二)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是实现西区区域功能定位的基本前提
按照西区定位要求,能否迅速实现产业转型、有效形成旅游产业竞争力,是西区在未来中山发展乃至更大区域范围内实现功能定位的基本前提。作为中山中心城区重要组成区域的西区,面对周边区域竞相发展的竞争环境,西区需要重新思考区域发展定位,与其他区域错位发展,制定适合区情的产业发展战略,使西区成为引领中山区域加快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是西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西区全区上下对推动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形成了更为广泛的共识,通过大力实施招商引资,深入开展城市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建设,城乡面貌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加快推动跨越式发展步伐,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细化发展思路,进一步深入挖掘释放发展潜力,特别是要进一步明确发展途径和突破口。就西区区实际情况而言,西区拥有中山市加快推动旅游发展的重要机遇,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拥有全区上下大力推动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信心和决心,在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上具有独特优势。因此,必须坚持用产业发展来推动跨越式发展的方向,通过细致规划、精心组织、引进重大项目来加快打造旅游休闲文化产业,为西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产业动力,带动西区区域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西区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具备优越基础条件
(一)政治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的和谐性与优越性
西区自1984年建区、1999年与原沙朗镇合并以来,在历届党委的领导下,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经济实力连年攀升,位于全市前列,被授予广东省教育强区、中山市文明镇区、经济强区。近来来,西区围绕“稳增长、调结构、筑平台、强服务、惠民生”十五字工作方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促进西区新一轮大发展,2012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8.6亿元,增长11.1%,第三产业增加值49.06亿元,增长14.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3.88亿元,增长15.1%,出口总值6.1亿元,增长11%,实际利用外资4850万美元,增长18%,国地两税收入22.06亿元,增长2.4%,固定资产投资35.56亿元,增长3.3%,可支配财政收入6.27亿元,增长16.8%。农民纯收入16553元,增长10%。是具有良好的政治生态、经济生态、人文生态的和美之地。
(二)商贸高度发达的高端性及前瞻性
西区是中山传统的物流集散中心,专业市场密度高、总量大,拥有汽车销售、小商品贸易、IT电脑、果菜食品、服装百货、客货运输和二手交易等7大类15个专业市场。其中,有珠三角地区发展最早的小商品市场、全市最大的果菜批发市场、华南地区最具规模的电脑专业市场之一的西苑电脑城、正在开发的普洛斯(中山)物流中心、北大荒(中山)农产品仓储物流基地,全市规模最大、占全市一半以上份额的汽车销售和售后服务市场―西区汽车街,2012年成功举办首届中山市(西区)汽车博览会,有效提高西区汽车竞争力和影响力。
西区注重产业转型升级,以新能源动力、LED新光源技术、生物医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工业发展道路,拥有工业企业200多家,年产值超亿元企业13家,拥有好来化工、大洋电机等企业。
现代服务业发达,商业气息浓厚,服务业占比重超60%,是中山乃至珠三角著名的商业贸易和休闲观光区,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中山尖沙嘴”美称,现拥有五星级国际酒店-喜来登酒店,四星级的富华酒店等品牌酒店30多家,天悦城、利高广场、雅居乐剑桥郡等多个具有商业地标建筑的大型综合体项目正在建设中,高端写字楼、高尚商住区云集,拥有世界五百强企业“麦德龙中山商场”,全球体育运动用品超市“迪卡侬” 进驻,一系列大型商业建设项目,助推西区现代服务业改革试验区发展。
(三)文化旅游资源的独特性
西区生活配套设施完善,有全国最大的单体中医院―中山市中医院,有全市最大的综合运动健身基地―中羽俱乐部,有荣获第22届世界城市滨水杰出设计“最高荣誉”的岐江公园。
文化历史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有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黄氏大宗祠,140年历史的烟洲书院,中山党史教育基地黄健故居和长洲战时服务团旧址等有特色古建筑30多处,还有被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醉龙舞”。
新开发的旅游项目“岐江夜游”,全长约6公里,以香山历史为铺垫,推出了“一河两岸三个灯光秀四个码头五个市民广场六座大桥九支火树银花十个主题公园”的绝美景观。岐江游展示着“幸福和美中山”的新景象,承载了中山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昭示着中山美轮美奂的地方特色和时代风貌。
(四)交通路网设施的便利性
中山西区位于风光旖旎的岐江河西岸,是中心城区的西大门,面积25.21平方公里,辖9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常住人口10万人。广珠轻轨、105国道、广珠公路、江中公路、北外环、博爱路、富华道、中山路以及正在建设的新岐江公路、太澳高速、小榄快线等道路纵横穿越,是中山重要的交通枢纽。
(五)空间的共享性
交通的便利性、功能的互补性为西区与中山其他区域实现资源共享、资源整合提供了便利条件。随着雨污分流工程竣工和岐江河的整治成功,打通了市区与西区的“隔离”,使西区的区位优势开始显现,西区与中山中心城区共同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西区逐步成为中山市市民休闲旅游、户外运动的首选目的地,为城区百姓共享西区自然风光、独特魅力提供了最佳选择。同时,也为西区在全市范围内整合高端资源要素,推动旅游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三、西区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面临机遇与挑战
(一)生态涵养效果明显,但资源整合需要进一步加强
西区应该以“商贸立区、文化兴区、休闲旅游旺区”的方针为发展战略。但是,目前生态旅游资源仍处于分散发展状态,缺乏系统、有效整合,未形成合力,更不能转化为旅游产业强势;更未有与其他镇区联动,优化整合资源等。
(二)产业转型取得突破,但旅游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西区始终坚持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实现产业转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基本退出了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资源型产业;科学规划沙朗片与城区片的综合布局;确定了以旅游文化休闲产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都市型现代农业等多点支撑的生态友好型产业体系。作为未来主导产业的旅游业能否迅速提升产业能级、形成产业竞争力,将决定西区能否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决定西区在未来城市发展乃至更大区域范围内的功能定位。因此,要推动旅游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保障旅游发展的各项体系。
(三)文化发展形成合力,但遗产价值需要进一步挖掘
近年来,西区发挥文化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深入挖掘区域文化资源,加强了醉龙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培育了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加大了文物修缮保护工作力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些文化资源的价值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尤其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西区沙朗片的乡村形态逐渐消失,长期积淀下来的生活观念、民俗传统、宗教信仰、场景资源迅速消失,并且很难再恢复。因此,应该尽快对这些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和系统整理,形成文化开发利用和文化保护的良性循环。
(四)环境面貌焕然一新,但品牌形象需要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西区狠抓城市环境建设,大力实施城市夜景亮丽和主要大街景观改造工程,旧城旧村改造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碧水蓝天、美丽岐江形象初步显现。围绕西区景区化目标,推进优美乡村建设,农村环境建设不断加强。但是,整体来看,人们对西区沙朗片区的印象依然没有根本改变,西区旅游强区的品牌依然没有树立,还没有形成强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五)发展基础显著增强,但承载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西区引进了新能源动力、LED新源技术、生物医药等重大项目,使我区经济投资拉动效应明显增强,同时也积聚了巨大的发展能量。在此基础上,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建管并重原则,实行城市精细化管理,不断完善城市管理体系和长效管理机制,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和运行保障能力大幅提升。但是,由于西区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承载力较低、区域发展不均衡、旅游自然资源尤其是旅游的吸引力比较薄弱,仍然难以满足加快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要求。
四、西区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总体思路
西区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为西区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为此西区应当充分发挥这些优势,依托中山、面向全国,全区统筹、多业融合,全力构建25平方公里的全域景区,进而联动周边镇区,辐射全市。
(一)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展战略定位
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应进一步优化配置西区自然与文化多元要素资源,通过多元文化体验,为复兴中国文化贡献力量;通过文化传播创新,建设中国文化高地;通过文化体验与传播,形成文化吸引,成为具有国际水准和影响力的旅游度假目的地。因此,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展战略定位为:通过优化配置自然与文化要素资源,建成中山旅游文化度假区,打造最具特色的多元体验与传播中山文化的旅游度假目的地。
中医院片区要积极开发传统文化体验、中医养生等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文化度假绿色养生的新天地。西区辖下的9个社区应科学合理布局其中:长洲要依托历史文化资源,重点发展文化博览、文化创意等产业,着力打造古村落文化体验小片区。后山要在融入西区新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影视文化、休闲度假等文化旅游项目,打造文化创意休闲宜居片区。西苑、彩虹、沙朗要重点发展养老、健康、生态产业,打造健康养生小片区。广丰、隆昌、隆平要围绕自然风光核心旅游资源,积极打造民俗风情等一批观赏田园风光和体验民俗风情的高端项目,形成旅游产业价值链,实现西区旅游大发展。
(二)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展形象定位
根据西区的发展基础与优势,将西区域形象定位为“美食之城、养生家园”,使之成为提升区域吸引功能的原动力,并且围绕这一形象定位,构建西区主题鲜明的产业体系。
“美食之城”是指重振具现代风情意义的首条食街。于今,中山人的记忆之中,不少人仍在怀念这样一种风情:夜幕降临,原先车水马龙的街道人流车流逐渐开始减少。不经意间,路边停下了一些不同款式的手推车,几个身扎腰包的人动作麻利地从平板小轮车上卸下折台折凳。转眼间,人行道及路边就排起一串台凳。柜式的手推车上响起了“呼呼”的风机声,汽油炉头的火点着了。阵阵徐来的晚风吹散了白天遗留的暑气,空气中随之亦飘起了些油烟味,跟着是一些广东人炒菜特有的镬气味。劳碌了一天的人们此时正肠肚打鼓,在那诱人的气味中,食欲陡增。干炒牛河、椒丝腐乳炒通莱、紫苏炒田螺、蚬肉粥……一连串特色小食即时浮现在脑海。镬铲声、鼓风机声、叫卖声,此起彼落,替代了白天的人声车声,在临时支撑的灯光下,构成了城市夜色的一幕。
这就是许多人记忆中的食街风情。这种食街在中山的出现,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前期,位于岐江桥西岸今天富华酒店前的富华道。由此可见,重振岐江食城,对于推动中山的文化产业及旅游业的发展必然产生不可低估的正能量。
“养生家园”即是指:充分发挥中医养生保健、中医康复治疗、中医文化传播的作用,使广大群众参与其中,受惠其中,从而达到造福社会的目的。中医药文化在中山有着深厚土壤,中医院中医养生文化旅游基地,依托新中医院中医药文化馆、药用植物园以及中医文化广场展开。该院的中医药博物馆和香山药用植物园,是集中医药教育、科普与旅游观赏于一体的场所。博物馆包括中国中医药史、中山中医药史、中医院史、中山名医录、中医典故轶事、香山药用植物园等几个展区。作为科普教育基地,还可以针对大中小学生和普通市民开展中药教学和实践活动。此外,基地还可组织多类表演节目,包括表演和教授八段锦、太极拳和五禽戏等养生操,进行艾灸、拔火罐表演,传授简易保健穴位方法等。
游客在参团过程中,还可根据自身需求预订医院内各专门科室,完成体检、看病、体质辨识调理等内容。不仅可以养生,还可以轻松学到中药保健养生知识,深入了解中医文化。
(三)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展总体目标
近期目标:以建设醉龙特色是文化街、彩虹汽车文化城、休闲文化养生城、中医养生绿色家园为四大重点项目,推动创建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2014―2019年,西区将积极推动以旅游产业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配套改革试点建设,做好产业发展所需政策配套调研工作,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政策先行先试,以旅游产业为主导,关联产业综合配套改革为引导,带动全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完成旅游产业发展建设的总体策划和重点项目实施方案,抓好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加快旅游资源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进一步推动西区区略转型。在建设中山市以旅游产业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配套改革试点的基础上,争取成为“广东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
中远期目标:成为广东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2020―2029年为西区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展的战略升级期,西区将对接广东发展核心战略和国际发展前沿,实现区域发展的大跨越,建设成为广东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
四、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展基本原则
(一)坚持生态涵养保护优先原则。
以修复生态、保护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为首要原则,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在不损害生态功能的前提下,适度发展以旅游文化休闲产业为核心的环境友好的产业经济格局。
(二)坚持文化引领高端定位原则。
植根历史和现实,用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务实开放现实激发西区转型发展的潜力;紧跟时代,用丰富的人文资源提升西区转型发展的内涵,对标西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在标准、品牌、价值等方面实现高端定位,提升旅游产业的市场化、国际化、现代化水平。
(三)坚持差异竞争特色发展原则。
依托特殊的区位、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西区应与其他区域错位发展。应对区内的旅游城镇进行统一规划,针对不同社区的资源特色,赋予其不同的文化主题并植入新的产业与文化符号,把各城镇和社区的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有效整合,形成以城区主题文化为形态和载体的旅游城区发展模式,在差异化竞争中打造品牌,在特色化发展中提升水平。
(四)坚持区域统筹综合开发原则。
准确把握西区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区域统筹发展,实现资源利用和项目建设综合开发。
五、为旅游文化休闲产业顺利发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