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力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土壤肥力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土壤肥力概念

土壤肥力概念范文1

关键词:公路建设; 绿化; 土壤肥力; 土壤改良

1引言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这是很有道理的。当前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各项事业欣欣向荣,形势一片大好。这一切都与公路的建设是分不开的。华东地区经济发展如此之快,也与当地高速公路的大力建设,是必不可分的。可见,公路的建设对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言,意义重大。

公路绿化的功能要求:1)安全功能。植物配置模式首先必须满通要求,防止眩光,保证司机视线畅通。在弯道及出口处,植物应对司机起着诱导、指示等作用;两侧应能有效阻止行人等进入公路区域等。2)防护功能。能有效保护路基、路面,防止水土流失;途径居住区时,能明显削弱噪音对居民的影响等。3)景观功能。公路的空间构成是以汽车的行驶速度为标准划分的,故绿化应以大尺度、大块面给人留下瞬间整体的印象。由于行车是很单调的,为创造舒适环境,应做到整体规划,全面考虑不同路段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树种和配置,注意植物色相、季相和树形的合理搭配。4)生态功能。绿化应尽可能恢复原有景观,使之能与周围自然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为各种生物的生长繁衍提供栖息地。

2杨高路的土壤质量分析和评价

2.1土壤肥力的基本概念 要想做好公路土壤的改良与利用,首先必须了解什么是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应。四大肥力因素有:营养因素:养分、水分;环境条件:空气、热量。

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特性的综合表现,也是土壤不同于母质的本质特性。包括自然肥力、人工肥力和二者相结合形成的经济肥力。自然肥力是由土壤母质、气候、生物、地形等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土壤肥力,是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的综合表现。人工肥力是指通过人类生产活动,如耕作、施肥、灌溉、土壤改良等人为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土壤肥力。土壤的自然肥力与人工肥力结合形成的经济肥力,才能用以为人类生产出充裕的农产品。经济肥力是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的统一,是在同一土壤上两种肥力相结合而形成的。

2.2杨高路土壤性状的差异比较

图1 杨高路土壤pH分布

土壤的pH 8.0~8.5的碱性土壤占58.7%、pH 8.5~9.0的强碱性土壤占35.7%、pH 7.5~8.0的弱碱性土壤占5.6%。

图2 杨高路土壤EC分布

土壤EC的绝大部分分布在0.1-0.3mS·cm-1,表明土壤没有明显的盐分积累,基本符合上海市绿化建设绿地土壤检测项目指标

(0.1~0.5 mS·cm-1)。

图3 杨高路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布

有机质含量>20 g·kg-1的土壤只占30.16%。所有样品中,表土层平均值为19.75 g·kg-1,心土层平均值为15.48g·kg-1,表土层的有机质高于心土层有机质,说明植物种植利用后,表层的有机质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总体来说,土壤还是缺乏有机质的,对于深根性的植物生长不利,尤其是公路绿化中常用的乔木和花灌木。

2.3 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表1 杨高路土壤质量的综合评价

统计

PH

EC

有机质/

全氮N/

速效K/

有效P/

分析

mS · cm-1

g · kg-1

g · kg-1

mg · kg-1

mg · kg-1

合格

≤8

0.1~0.3

≥20

≥75

≥75

≥20

赋值

样本数/个

77

77

77

77

77

77

平均值

8.40

0.162

19.75

187.6

15.99

最小值

7.65

0.053

9.82

45.1

1.58

最大值

8.93

0.329

49.25

377.7

65.16

样本数/个

49

49

49

49

49

49

平均值

8.44

0.195

15.48

128.8

10.57

最小值

7.64

0.045

5.38

35.4

0.38

最大值

8.81

0.707

74.48

327.7

47.39

样本数/个

126

126

126

126

126

126

平均值

8.42

0.175

18.09

164.7

13.88

最小值

7.64

0.045

5.38

35.4

0.38

最大值

8.93

0.707

74.48

377.7

65.16

表1对杨高路土壤质量的数据进行了定量化处理,由此可见该路段的土壤主要为客土,土壤质量总体水平不高,pH主要表现为碱性和强碱性,有机质、有效磷含量偏低,速效钾、全氮含量充足,在上海浦东公路绿地中,很多路段的土壤都象杨高路一样,绿地植物长势总体还可以,但土壤有碱化趋势,植物的长势大不如前,土壤质量仍是限制绿地进一步发挥生态景观效果的重要因素。

3公路绿化土壤改良与利用对策

那么,如何在公路绿化中做好土壤的改良与利用工作?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从整体上而言,高等级公路建设填挖方工程导致大量的山体表土裸露、原生植被破坏、自然景观切割、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植被作为公路路域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的主体,具有工程措施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绿化施工中,要注意栽植树木对视线的诱导。其次才考虑景观效果。2)在公路绿化过程中,在植被栽植前,必须清除建筑废弃物,改良或换填腐殖土,保证种植土具有较好的通气、透气和保肥能力。种植土中不允许含有粘土或似粘土的物质,不允许含有粗砂、石头、土块、杂草、有害种子,保证种植土的整体成分与结构的一致。在种植施工时如果土壤不符合种植要求时要进行换土处理,在种植不易成活的常绿植物时要增加必要的措施以保证苗木的成活率。3)更换种植土。高速公路路基边坡填方土壤复杂,且土源不一,其组成及各项指标也差别较大。对部分土壤条件差,无法改良或改良后仍无法满足植物生长要求的,采用了更换好土的方法。更换土选用土壤质地均匀、团粒结构良好、有机质含量高的表层壤土。4)施加农家肥。农家肥不仅可以改良土壤环境,改变土壤团粒结构,增加持水、持肥能力,还可以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农家肥主要为绿肥和厩肥。5)施加复合肥。高速公路路域土壤的特点决定了各种营养成分缺乏,难以提供植物所 必需的营养。为了保证生长及成活效果,必须及时补充营养成分。复合肥料含多种营养元素,有效成分高,施用方便,养分分布均匀,每株植物都可吸收均匀浓度的养分,无用的副成分含量很少,减少了对植物和土壤的不良影响,生产成本降低,是补充养分的最佳选择。6)施加堆肥。把堆肥施入土壤可改进土壤的持水量、适耕性以及通气性,使土壤微生物量增加,代谢强度提高,从而改变土壤的生物学性状。

4结语

总而言之,公路的绿化是公路建设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能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公路绿化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土壤的改良与利用,切实做好土壤的改良和维护,才能做好公路绿化管理。

参考文献

[1] 梁爱学.高速公路绿化工程施工管理措施初探.公路交通科技,2004(07).

土壤肥力概念范文2

关键词:施肥;农业生态环境;关系

中图分类号:S1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9-0090-1

农业现代化的任务之一,就是应用先进科学原理和现代的科学技术,结合我国实际,实行农林牧副渔的结合,建立符合农业发展的良好生态系统,使农业各部门的结构合理,比例协调,以合理施肥以及其他农业技术措施来加速和扩大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的循环,不断地提高土壤肥力以生产更多,更好的农牧业产品,达到长期高产稳产优质。因此,要把农林牧副渔看成是一个整体。但在不同条件下,整体也有主次之分,农业的主体植物生产是植物利用日光能制造有机物质,它属第一生产,动物生产是利用植物生产和物质来进行的,是能量的再利用,属于第二性生产,因此离开植物生产而发展畜牧业,是不可能的,发展牧草或在轮作制中包括绿肥作物,就能生产一些饲料,以促进动物生产。

土壤――植物系统是生物圈的基本结构单元,而植物生产又属第一性生产,因此如何提高土壤肥力,合理供植物养料,以促进植物生产是农业生产中一个关键性问题,是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和施肥之间建立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的陆地生物系统。

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结合适当的豆科植物轮作,能提高动植物的生产,故有利于大农业的发展,如果只用有机肥料,不用化肥,虽然土壤肥力能保持平衡,作物产量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但均不能大幅度的提高,我国从古到今施肥的特点是用地养地相结合,保证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施用有机肥料是能量和养分的再利用,由于其养分的释放与作物需要常不一致,所以增产幅度很小,因此系统合理增施化肥,才能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

1 施肥的积极作用

(1)能促进和改善土壤――植物――动物系统中营养元素的平衡、交换与循环。(2)提高土壤肥力,以致土地生产力,即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农牧产品的数量与质量,使土壤这一非再生资源独得永续使用,以满足世界人口不断增长所需要的各种产品与数量。(3)使作物生长茂盛,提高地面覆盖率,减缓或防止土壤侵蚀,维护了地表水域水体的洁净,不受污染。(4)改善农副产品的品质,保护人体健康。

2 施肥能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我们都知道氮、磷、钾肥对农产品均有较好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据全国化肥试验网资料,每千克氮磷钾养分综合计算,每千克养分可增产粮食7.75千克,皮棉0.88千克,油料3.54千克,糖料78千克,而且产投比也较高,粮、油、棉、糖分别达到3.35、4.26、5.62和8.15,是农民投入少,增收多的主要措施。

3 施肥能改善农产品品质

农产品的遗传因子是具体体现,而只有提供足量而平衡的氮、磷、钾及各种中、微量元素营养,才能使其遗传性能得到充分表达,获得产量高、品质好的农产品。农产品的品质通常只能适应某些需要者的要求,而一个品种难得适应所有需要者的各种要求。外观品质通常指色泽,果(粒)大小,整齐程度,香味等。内在品质包括味道、蛋白质及不同氨基酸的含量、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热值、耐贮藏运输性能以及加工烹调口味等农产品良好品质往往是在最佳经济施肥时获得的,肥料不足或过量,养分不平衡时农产品不但产量不高,而且品质也常得不到保证。

4 施肥能提高土壤肥力和改良土壤

土壤肥力是个综合概念,内涵涉及多个方面,但是土壤中作物所需的各种养分含量、形态则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而肥料(无论是有机肥还是化肥)是丰富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在商品农产品比重大的地区,施肥是增加平衡土壤养分的有效措施。我国耕地年年减少,而投肥量却年年增加,尤其是化肥量急剧增加,这对于我国农业增长,培养地力,防止土壤养分贫瘠化起了重要作用。有机肥料,可以显著地增加土壤氮素贮备。化学氮肥也可以提高土壤氮素贮备,但数量不大。化学氮肥后效是很小的,而且,残留氮的利用率也很小。磷肥在一般施用量时,土壤磷素含量可以在相对不长的时间内,逐渐积累起来,被积累的磷仍有良好的后效。在不断施用钾肥的情况下,土壤中钾素可以有明显的积累。施肥对土壤有机质含量有良好的正效应。无论是施有机肥还是化肥,从土壤有机质来源而言,主要是植物生物产量,地上地下有机物质均有增加。而有机肥本身也富含有机质,无疑为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增施土壤提供了物质基础。

5 施肥与环境污染

施用于农田的肥料种类主要是有机肥料,化肥和城乡垃圾,粪便等三大类,施肥有改善土壤环境,增加农产品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等功能,同时往往也会由于管理不善,肥料用量和施用方法不当而不可避免地造成土壤,空气和水质的污染,进而通过食物,饮水危害人体健康。

土壤肥力概念范文3

关键词:土壤化验;化验结果;可信度

土壤及植物的化验,作为诊断土壤及植物营养的有效手段,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人都想通过土壤植物化验来检测其土壤的肥力水平及植物体内的营养水平,实现科学施肥。因此,提高化验结果的代表性及可信度,使化验结果更加真实有效,反映出其应有的水平,是摆在化验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化验结果的代表性

要知道什么是化验结果的代表性,就必须树立一个观念,那就是化验结果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代表了土壤肥力水平及植物营养水平,在化验结果数值上、下一定范围内浮动均可代表土壤肥力水平及植物营养水平,其结果只是相对数值,而不是绝对数值。这就如同一个射击运动员,其水平在8.0环,但并不是该运动员每一次射击都能打出绝对的8.0环,7.9、 7.8、8.1、8.2环等相近成绩均可以代表该运动员的真实水平,而非绝对的8.0环。土壤及植物化验也是一样,如测得某一土地的有机质含量水平为3.0%,那么2.8%、2.9%、3.1%、3.2%等相近水平均能有效代表有机质含量的水平,而非绝对的3.0%。因为不同的化验员进行相同的试验,完全得到3.0%的可能性不大,即使同一人员再重新化验一遍,也不可能绝对得到3.0%的结果,也都在3.0%这一数字上下范围内波动,所以,必须对化验结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应树立化验结果代表性这一概念。

2 如何提高化验结果的代表性

2.1 正确采集样品

通常采取混合取样的办法,以提高化验结果的代表性,之所以要混合取样,是因为同一地块土壤在不同部位存在着差异。所以,如果随便在一点取样,其化验结果很难代表整块地的土壤肥力水平,植物在同一地块的不同部位也有差异性,也不能随意在某一植株上采集样品。解决的办法有2种:第1种就是在地块上的不同部位采集土样或植物样品,分别化验然后对其结果做相应的数理统计、分析,但这种方法化验工作量大,浪费严重。第2种方法就是在地块的不同部位采集土壤样品或植物样品,然后充分混合,再对其进行化验分析,这样既消除了因部位造成的差异性,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又减轻了化验的工作量,杜绝了浪费,这种方法是最科学的方法。

2.2 选取科学的化验方法

土壤及植物化验同实验室一般的纯化学分析有一定的差异,因土壤含有结构复杂的有机质及土粒复杂的矿物结构,植物中含有大分子的有机化合物,成分复杂,其化验结果受诸多因素影响,有的化学实验方法并不适合于土壤及植物的化验。进行土壤及植物化验时必须选择一种正确的方法,目前,土壤及农业化学工作者通过多年大量的工作,已经确定了土壤及植物化验分析的基本方法,如测定土壤速效氮,则是模拟土壤在田间的释放过程,用低浓度的碱溶液浸泡土壤,通过测定释放的氨气来计标速效氮的水平,这一方法和植物的生长状态,需氮状况相吻合,是比较好的测定方法。

2.3 进行重复化验

以上的混合采集土样,选取正确的化验方法是提高化验结果的基础,在实际化验过程中,除了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外,还应进行重复试验,只有每次的试验结果符合数理统计的要求,将各次的试验结果取平均值,才可以获得理想的结果,否则,不做重复试验,其结果仍不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土壤肥力概念范文4

1.水肥耦合的新概念。自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开始推广应用灌溉施肥技术,将肥料配兑成肥液,借助压力灌溉系统,在灌溉的同时将肥料输送到作物根部土壤,适时适量地满足作物水分和养分需求。其特点是将灌溉与施肥有机结合,根据作物需水需肥规律进行少量多次的灌溉和施肥,水分和养分的供应与根生长的空间、时间保持协调一致,最大限度地减少水、肥的流失,提高水、肥利用率和生产效率。近两年,该项技术被称为“水肥一体化”。

为适应节水农业的快速发展,推动水肥管理技术深化,我国专家提出了广义的水肥一体化,即水肥耦合的概念。水肥耦合是指对农田水分和养分进行综合调控和一体化管理,以肥调水、以水促肥,全面提升水肥利用效率。这里所说的水,既包括自然降水和灌溉水,也包括土壤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分管理既要考虑缺水的威胁,也要考虑渍涝的影响。水肥耦合,要综合利用自然降水、土壤水、地下水和灌溉水,使水和肥料在土壤中以优化的组合供应给作物利用。水肥耦合不仅适用于灌溉区,也适用于旱作区和水田区,在全国范围内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水肥耦合是提高水肥利用效率的战略方向。我国水资源紧缺,总量仅占世界的6%,人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粗放、资源消耗过大等问题日趋突出,尤其是水、肥资源消耗巨大,浪费严重。

我国每年农业灌溉用水约3600亿立方米,年缺口达300亿立方米以上,灌溉水生产效率1公斤/立方米,仅为美国、以色列等发达国家的一半左右;我国化肥年用量超过5400万吨(折纯),居世界首位。高耗低效的生产方式带来了资源浪费、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等系列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有必要树立水肥耦合、科学管理的理念,大幅度提高水肥利用率。狭义的水肥一体化已经不能满足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要求,必须进一步创新理论,推动水肥一体化从狭义走向广义,从局部扩展到全国,使“水肥耦合”成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战略性措施,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的新技术。

3.大力推广水肥耦合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随着农业发展步入新的阶段,水肥耦合技术推广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是在旱作农业区,以发展旱作保墒、集雨补灌技术为核心,通过深松耕营造土壤水库留下天上水,地膜秸秆等覆盖保住土里墒,施用抗旱剂、保水剂增加抗旱抗逆能力,建设集水窖池,积极发展集雨补灌,推广抗旱保苗坐水种,使用长效肥料、缓控释肥料、有机肥料改善养分供应状况,大幅提高单产,达到提高自然降水生产效率的目标。

二是在设施农业、果园及适宜微灌的马铃薯、棉花、玉米等大田作物灌溉农业区,以高效经济园艺作物为重点,制定合理的灌溉施肥制度,充分利用喷滴灌技术,配合水溶肥料的应用,实现水、肥资源的科学精确利用。

三是在普通灌溉农业区,大力推广测墒灌溉、因墒施肥,肥料企业因水配肥,改善灌溉制度和肥料养分形态配比,提高农民科学用水施肥意识,提高水肥生产效率。

四是在水田种植区,推广湿润灌溉、覆膜保水、交替灌溉、垄沟灌溉等技术,调整肥料养分形态,调控农田水分循环,促进水肥耦合,提高肥料利用率,减轻环境污染。

土壤肥力概念范文5

关键词:玉米高产;需肥规律;合理施用

施肥是玉米获取高产,提高玉米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措施之—。玉米的施肥数量和方法及施肥时期,要根据玉米的产量指标,玉米的吸肥规律,土壤的肥力基础;肥料种类、种植方法以及玉米品种和密度等灵活运用。

1 玉米的需肥量和需肥规律

玉米是一种高产作物,植株高大,根系发达,吸肥力强,需要养分多。每生产100 kg玉米籽粒,需要吸收氮2.5~4.0 kg、五氧化二磷1.1~1.4 kg、氧化钾3.2~5.5 kg。玉米吸收养分的数量和比例不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品种特性、土壤条件、产量水平以及栽培方式不同,在确定具体施肥量时,要综合分析考虑。

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对养分的吸收数量和比例变化很大。玉米苗期植株小,生长慢,对养分吸收的数量少、速度慢。拔节、孕穗到抽穗开花期,是玉米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同时并进的阶段,生长速度快,吸收养分的数量也多,是吸肥的关键时期。开花授粉以后,吸收数量虽多,但吸收速度逐渐减慢。拔节至孕穗期和乳熟期是玉米吸肥的两个效率期。春玉米和夏玉米吸肥情况不同,春玉米苗期吸氮占总吸收量的2.1%,中期(拔节至抽穗开花)占51.2 %,后期占46%。而夏玉米苗期吸氮占总量9.7 %,中期占78.4 %,后期占10.5 %。玉米吸收磷素,从占干物质的百分比来看,各生育期比较平稳而累积吸收量则逐渐上升。春玉米吸磷量,苗期占1.1 %,中期占63.9 %,后期占35.0 %,夏玉米苗期吸磷量占10.5 %,中期占80.0 %,后期占9.5 %。玉米吸收钾素,春、夏玉米以苗期占干物质的百分比最高,以后随植株生长逐渐下降,其累进吸钾量,均在拔节后迅速上升,至开花期已达顶峰,以后吸收很少。

2 肥料的合理施用

2.1合理施用化肥的概念 施肥是调节作物营养、提高土壤肥力、获得农业持续高产的一项重要措施,但施肥与作物产量之间不是简单、机械的增减关系。在一定范围内,多施肥料可增加产量,但盲目地滥用肥料,不仅造成浪费,反而会引起作物贪青晚熟或倒伏,或易受病虫危害。合理施肥是在一定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下,为栽培某种作物或轮作周期中各种作物所采用的正确施肥措施。

2.2提高肥料利用率措施 肥料利用率是指当季作物吸收利用的养分数量占所施肥料中该养分总量的百分数。目前,氮肥的利用率仅在50 %左右,磷肥的利用率更低,仅有10 %~25 %。因此,提高肥料利用率,发挥肥料的最大增产效益是有很大潜力可挖的。

2.2.1有机肥与化肥配合 以有机肥为主,配合施用化学肥料,能够充分发挥两种肥料的长处,补其短处,使改土和供肥、速效与迟效、单一养分与多种养分相统一,从而取长补短,缓急相济,增进肥效,达到提高肥料利用率的目的。

2.2.2氮、磷、钾等营养元素配合 各种营养元素对作物的生长发育有着不同的作用,各种营养元素之间不能互相代替,作物在生育过程中对氮、磷、钾等营养元素都是按一定比例吸收利用的,如果土壤中缺乏其中的任何乙种,即使其他营养元素含量再多,也不能保证作物的正常发育。目前在氮肥施用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必须十分重视配合施用磷、钾肥,才能充分发挥氮肥的增产作用。随着作物产量的提高和对氮、磷、钾化肥用量的增加,也要重视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

2.2.3直接肥料与间接肥料的配合 直接肥料供应养分,间接肥料改良土壤,二者配合施用,可使直接肥料得到充分的利用。例如,在酸性土壤上施用石灰,使土壤pH值由4.5提高到6.5时,然后再施用过磷酸钙,磷的利用率可提高17 %~18 %。

2.2.4各种肥料要正确混合施用 正确的混合施用肥料,可以同时按比例为作物供应养分,提高肥效,还可以减少施肥次数,提高劳动生产率。但也有些肥料不能混合施用,根据肥料的性质,各肥料间能否混合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可以混合,二是可以随混随用不能久放的,三是不可混合。

土壤肥力概念范文6

论文摘要:进一步明确了水土保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分析了人们在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时经常出现的问题及根源,并对今后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工作提出了建议。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应考虑的问题,究竟是一些什么问题呢?由于人们对水土保持概念理解的偏差,在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时仅着眼于防治土体损失的机械固定,仅仅限制在使用工程措施,从字面上理解植物措施,没有意识到防治水体损失方面的保持利用,忽略对风力侵蚀的防治,不考虑植物侵蚀和化学侵蚀等。

要讨论这些内容的不合理问题,首先得搞清水土保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1水土保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由水土保持的概念看来,要弄清水土保持的内容,还必须弄清水土流失的定义。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根据一些学术专著,它的意义也是比较明确的:是指土壤侵蚀(包括水、风、重力、人为活动等营力)造成陆地表面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

然而什么又是土壤侵蚀呢?土壤侵蚀是国际通用的土壤学学术用语,国际上有代表性的学术专著和机构对此定义大致相同,即水、风、重力等作用下土壤的流失。国内定义是指土壤在内外力(如水力、风力、重力、人为活动等)的作用下,被分散、剥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当然,随着人们对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的认识的不断深入,土壤侵蚀、水土保持的概念和内涵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正如土壤侵蚀从最初的由于水力或风力作用引起的土地表面物质的移动,逐步发展到土壤在内外因力(如水力、风力、重力、人为活动等)的作用下,被分散、剥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水土保持概念也由初期的土壤保持发展为今天的水土保持并举,从单一强调土壤侵蚀引起土地生产力退化到同时强调土壤侵蚀环境与全球生态环境的联系,如水土流失与水环境的联系,水土保持与全球气候变化的联系等,即水土保持的对象已经不再是停留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的水土资源,而是任何在内外力(如水力、风力、重力、人为活动等)的作用下被分散、剥离、搬运和沉积的水土资源,水土保持的内容已不只是防治水土流失,而是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建立良好生态环境。

由此看来,水土保持涉及的内容除了防治水土资源的流失外,还赋予了利用水土资源,绿化美化环境等。其中,防治水土流失涉及防治土地荒漠化、防旱保水等内容,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涉及了植物侵蚀、化学侵蚀,慎重考虑工程措施等内容,绿化美化环境则涉及了植树造林,慎重使用复垦措施等内容。总之,水土保持已不是最初的水土流失防治,即采取措施简单地把水土资源固定在某一个区域。

2问题根源的解析

前面已经说了方案中存在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我想最根本的是把水土保持单纯地理解为水土保护,而没有意识到水土保护的根本目的。现结合前面给出的概念来解析这些问题。

2.1仅把“保持”理解为“保护”

保持含义不仅限于保护,而是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由于一部分人把水土保持单纯地理解为水土保护、土壤保护,甚至与土壤侵蚀控制等同起来,没有意识到土壤的改良以及土壤合理利用于农、林业生产,即没有考虑到对土地生产力的提高,因此,在方案设计的时候,仅着眼于防治土体的损失,进行机械地“固定”处理,夸大甚至是盲目使用工程措施,从字面上理解植物措施。

2.1.1没有着眼于提高土地生产力。有人认为,用工程措施可以把土壤很好地圈定在某一空间范围,这样处理后基本不会发生土壤侵蚀的现象。有的就是忽视植物措施对土壤的改良功能及其对荒漠化的防治功效,在方案编制中忽视植物措施,至少不对石料场、石渣场采用植物措施,加速了该区域土地石漠化、荒漠化的进程。也有人在方案编制中不是先考虑提高土地生产力方面的土地熟化,而是随意采用复垦措施,使土地越垦越穷。相对次要一点的是,在方案中没有提及风力的扬尘等对土地的沙化。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要提高土地生产力呢?因为他们只知道土地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不知道中国仅有10.20%的土地面积适于农业,37.10%适于畜牧,且风与水冲刷严重。因此必须考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从提高土地生产力、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来看,把弃渣场设置在农田的方案也是不可取的。就算弃渣在水土保持措施处理后,能够使土地生产力提高到以前农田状况下的水平(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的),但弃渣场本身占压了肥沃的土壤,让其退化,变得难以利用。据科学测算,自然风化1cm表土层需要400年时间,而风化成30cm耕作层,则至少需要1.20万年。但破坏这1.2万年才风化成的耕作层,却只需一朝一夕就完成了。这是一种资源在时间上的巨大浪费。因此,强烈反对占用农田不经处理就用作弃渣处理场地处理弃渣的方案。

2.1.2对绿化、美化环境认识浅薄。由于没有意识到绿化、美化环境,一部分人没有考虑植物措施,或乱用植物措施,或没有把植物措施设计到相应深度等。总的说来,是对绿化、美化环境的认识没有深入。没有考虑植物措施的人完全没有考虑水土保持的绿化、美化这一部分内容。在方案设计中,不在乎植物措施,认为在工程措施的防护下,已经能够达到防治目标,采用植物措施纯属多余。

乱用植物措施是不知道植物间的互生与对土壤肥力的竞争,只知道植物对土壤的改良,不知道一些植物在人为作用下恶化土壤理化性质、降低土壤肥力(即植物侵蚀)。要么是简单的进行混交造林,没有考虑主要树种与伴生树种之间的关系,对各树种不进行优化配置;要么乱用植物种造林,使得外来物种入侵并恶化土壤理化性质,降低土壤肥力,造成植物侵蚀。

没有把植物措施设计到相应深度的人是对植物的绿化、美化作用的认识深度不够而总认为种下去就成。他们要么是随意设计,没有考虑立地条件;要么是简单设计,没有考虑混交造林;在简单的进行混交造林设计中,没有考虑造林密度对生长量的影响;当然,他们植物措施中更不会考虑到微生物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作用(其实,植物措施常常是和生物措施相互通用的)。

2.2仅从定义上理解,没有注意到事物的发展

早期,人们只提出了土壤保持这一概念。而今,还有很大一部分停留在这一概念上,认为只是对于水力、风力等各类因素引起的土壤侵蚀的治理。于是,他们没有注重水体的保护和利用,没有意识到化学侵蚀带来的危害。也就是说,没有水忧患与水战略的意识。当然,这些还与水体保护的具体定义有关,因为在这一方面大家还持不同的意见:如有人把入渗作为一种水体保护措施,但有人认为,入渗到地层深处的水体已经变得难以利用。

因此,在方案编制中少了很多内容,让编制方案的根本目的落空。没有了“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这一内容,好多东西也就空荡起来,更别说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了。个人认为,水资源的保持要从水资源的利用、便于利用出发,做好库存,同时进行防污染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