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循环经济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循环经济研究

循环经济研究范文1

1基于循环经济的城市公园建设模式的发展趋势

1.1循环经济型城市公园的基本内涵

基于循环经济的城市公园指运用生态城市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3R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城市公园的建设基础在于丰富的景观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需协调城市公园建设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在环境的承载范围内合理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以实现城市公园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平衡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基于循环经济的城市公园建设模式是通过对资源利用率、生态修护率、游客感知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遵循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提高环境资源利用率,构建多行业、多元化的绿色循环服务体系,其中既包括景观生态环境建设,也包括周边配套服务设施(如酒店、购物广场等),以及由此衍生的绿色产品。

1.2城市公园建设现状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界对循环经济研究领域逐渐从第一产业放宽至第二、三产业,我国风景园林行业也逐渐将生态科技和可持续发展等理论运用到城市公园和旅游景区环境建设中,有些地区利用设置循环经济试点来宣传和推动循环经济的运用,如深圳市园博园管理处(太阳能光伏发电展示系统)、普者黑旅游区、富苑置地(深圳)有限公司富苑酒店(酒店循环经济综合改造)等。纵观发达国家,基于循环经济建设的城市公园已经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比较而言,在我国近代风景园林行业30年的发展中,景观资本和环境经济价值利用是一个尚未得到全面开拓的领域。因此,我国基于循环经济的城市建设,主要通过借鉴国外成功案例和研究理论,探索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经济模式。主要体现在:在资本来源上,政府和建园单位纷纷将目光投向市场,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的融入,积极与其它国有企业、民间企业、境外企业合作,实行以政府资金为辅,外来资金为主的投资模式;在资源利用上,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原则,完善服务设施,增强群众的幸福感知度;在产业扩展上,充分结合当地经济环境和地方产业,发掘资源的经济价值,建设多元化产业链,建立循环经济体系。与此同时,我国循环经济型城市公园建设仍存在资金短缺、生态意识不强、现代景观技术和创新技术含量低、经营后劲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总而言之,现阶段我国在建设循环经济型城市公园道路上既有机遇也有诸多挑战,各城市要克服经济发展不平衡,结合自身条件,实现真正“以园养园”的城市公园建设仍任重道远。

2桂林园林植物园建设模式实证研究

2.1桂林园林植物园建设的必要性

桂林园林植物园(原桂林市黑山植物园)始建于1938年,由黑山苗圃改建而来,位于桂林市环城西路旁,紧邻桂林火车站和汽车站,交通便利。园区占地面积40hm2,曾是全国重要的绿化苗生产基地。伴随桂林城市的不断发展,黑山苗圃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已经不能满足城市经济环境和市民需求。另外,黑山苗圃主要进行苗木经营,产业链单一,土地资源管理粗放,使园区难以得到进一步发展。为顺应新时期需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方针政策,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建立可循环资源为目标,优化产业结构,建立高质量绿地的综合型植物园已经变得十分必要。

2.2桂林园林植物园的建设模式

目前,国内大部分植物园、专类园以及各类植物科研基地均以保存植物种质资源、植物培育以及标本展示等为侧重点,极少考虑其景观性。桂林园林植物园从城市总体规划出发,从“苗圃”的形式转型为“植物公园”,导入植物文化教育、科普、观赏、休闲、商业等功能,发展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兼顾的循环经济模式,将景观环境建设、社会需求和商业广场建设整合开发,打造一个以南方常用园林植物为主题,集科普、休闲、旅游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公园,实现生态-社会-经济一体化发展。

2.2.1生态景观修复模式桂林园林植物园地势平缓,园内南溪河自东而西贯穿全园,由于南溪河上游工厂向河内长期排放污染物,导致河水富养化现象严重,岸边景观环境效益差,使南溪河成为一条“臭水沟”。因此,首先要对河道进行水质净化处理,以改善环境污染。其次,利用植物护岸的功能,临水种植垂柳、水杉以及芦苇、菖蒲、野芋、鸢尾等喜水性植物,既可以稳固堤岸,又可以美化岸边环境。园内的山体占地5.33hm2,珍稀濒危植物众多,以保护植物物种为主。原苗圃地则改造为木兰茶花园、棕榈园、杜鹃园、梅园、榕树园、桂花园等植物专类园,并增加盆景园、欧洲花园、日本园等特色景观园,在建设中尽量保留原有树木,充分利用植物的建造功能和美学功能,结合亭廊等构筑物,构建层次丰富、四季可赏的景观空间。错落有致的乔、灌、草搭配不仅让游客欣赏美丽的植物景观,认识植物种类,感知植物文化,也可以让游客直观了解园林植物的用途、应用特性等。同时,园区优美的环境为游客与市民提供休闲游憩的活动空间、沟通互动的交流平台以及寓教于乐的人文体验场所。

2.2.2商业开发模式城市公园发展的关键在于其经济活力,没有活力的公园,很难提高经济效益,没有经济效益的园林,也不可能持续获得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园林植物园的规划过程中,将6.4hm2的园区土地作为商业开发用地,作为园林植物园的商业区,与第三企业合作开发为商业广场,成功打造桂林市第2个CBD商务中心,在提高土地利用价值的同时,改善桂林城市的商业格局,提升城市的视觉空间品质和文化内涵。联达商业广场位于桂林园林植物园东北角,涵盖了精品百货、超市、手机城、美食城、影城以及1001乐园等多个内容区域,既给市民提供了便捷的购物环境,也拉动了入口最密集城市西边区域的经济增长。同时,植物园方以土地作为投资资本,获得相应的商业广场的部分固定资产,商业广场的商铺租金(隶属植物园方部分)为植物园提供日常生态环境养护和人工管理资金,以及在郊区再建苗木基地的资金,扩大了植物园的产业经营范围,使园区从原来简单的苗木生产、功能结构单一的粗放型经济转型为扩大再生产、产业多元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

2.2.3社会服务模式桂林园林植物园的公益性得到了桂林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得到返回土地出让金政策,相关经费用于植物园的建设和改造。目前,桂林园林植物园已成为桂林重要的旅游景区及市民休闲活动区;商业广场也成为桂林的副商业中心,既满足了人们亲近自然环境的需求,丰富了市民户外活动,也满足人们的生活消费需求。随着植物园对市民免费开放政策的实施,使园林植物园成为真正的“市民公园”。由于桂林园林植物园的自决经营能力,减轻了政府的经济负担,同时园区良好的经济收益为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商业广场的成功运营给社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工作岗位,促进社会有效需求。

2.3桂林园林植物园建设发展策略

桂林园林植物园围绕政府、园区、企业、社会4个层面,形成政府-园区-企业-社会“四位一体”混合运行机制,以保证园区健康有序的发展。桂林园林植物园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以保护生态为先导,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充分发挥政府主导职能,协调植物园方和合作企业的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循环,最终使其融入整个社会的大循环,实现政府、企业、植物园、社会群体的互利共赢。

2.3.1坚持政府主导职能政府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主要起引导、监督、审核和协调作用,为园区的发展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和内在机制。并且给予政策资金上的支持,解决园区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问题。政府部门根据桂林城市总体规划、绿地系统规划以及《桂林市公园管理条例》,确定桂林园林植物园的公园性质和总体规划方向,监督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过度开发以及开发过程中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的经济行为。

2.3.2充分发挥企业组织管理功能基于循环经济的城市公园旨在建立一个多元化、多层次、多行业的绿色社会服务体系,其中植物园、合作企业的内部经营以及植物园和第三企业间的合作是整个服务体系的基础。在植物园和第三企业的合作过程中,植物园方加强园区的内部管理和组织性,规范员工的态度和行为,避免员工只注重金钱和福利,疏忽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除此之外,植物园在关注资本运营的同时,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生态维护,追求园林技艺的提升和生态景观环境的营造,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一个更加舒适惬意的景观环境。

2.3.3发展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现代高端科技技术是循环经济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驱动力。植物园利用原黑山苗圃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建立植物保护、研究基地,研发植物新品种以丰富园林植物的多样性,为创造出更好的城市景观环境做出贡献。另外,基于循环经济的城市公园建设模式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园区在经营现有模式的基础上,将引进绿色低碳环保理念以及生态技术理论,如植物培育技术的气雾培育、全自动化科学试验基地等新型技术作为支撑,优化产业结构,建立资源二次利用产业链,形成扩大再生产经济,以园区经营产业促进园区生态发展,为植物园的第二次产业升级做准备。

2.3.4大力提倡“绿色生活”方式城市公园要实现真正的循环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园林企业、合作企业和社会群众的共同推动。因此,社会群众既是城市公园的服务对象,也是循环经济体系的一部分。植物园在给游客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服务的同时,推出绿色产品向游客宣传生态环保和低碳节能的知识,提高整个社会的绿色生活和环境保护意识,促进人们开展健康有益的休闲活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此外,以社会群体的反馈信息来促进植物园的循环发展也是不容忽视的。园区内设立了游客服务站、监督机构和网络服务平台,接收群众的反馈信息,加强与社会群体的交流,关注游客的心理感知度,以保证获得更好景观价值和服务价值。

3结语

循环经济研究范文2

【关键词】西部循环经济制度创新

一、问题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也是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十一五”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面对人口不断增加、资源约束突出、环境压力加大的严峻挑战,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应成为今后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

西部地区是我国的生态屏障,亦是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瓶颈所在。西部开发不仅仅是生态环境的治理恢复和建设过程,也是经济发展过程,更是制度创新过程,如何在西部大开发中做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两者兼顾、法规建设与制度创新齐头并进,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长期以来西部地区所沿用的以大量消耗资源为特征的粗放型工业发展模式,非但投入和产出效率不尽人意,而且带来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使工业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累积性问题日益严峻,极大地制约着西部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制度障碍的长期存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因此要解决西部循环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加大循环经济的发展力度,必须分析循环经济的制度因素,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问题,进行制度建设和创新是西部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西部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分析基础

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调解人的关系、规范人的行为而自发形成或人为设计的社会交往行为规则。制度是经济发展中一项不可忽视的要素,甚至是最重要的要素,它决定了人类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分配和利益分配形式。经济系统是一个包含制度的复杂系统,发展经济并不仅仅只需要考虑资本、劳动、技术等要素,更需要一系列制度支持。因此必须将制度因素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并将其纳入经济分析模型中,才能有效地解释各种经济现象。现在,人们研究任何一种经济现象或经济行为都必须分析与其相关的制度问题。而像发展循环经济这样一个实践性、政策性很强的经济发展问题,当然更不可能忽视对其进行制度层面地分析研究。

从根本上说,制度是为经济提供服务的。循环经济不仅仅是旨在改变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而应是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规范和引导经济运行的路径。因此制度因素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主要发挥以下功能:

第一,协调和整合循环经济运行中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们为了各自的利益追求,必然会形成一定利益集团,如果不对不同的利益关系加以合理协调和平衡,就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发展循环经济必然导致不同人群或团体之间利益关系的变更,它要求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其中包括不同区域、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协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关系,这都需要有相应的制度支持。制度能在一定范围内将社会资源和财富进行比较合理的配置,因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协调和平衡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把人们的各种利益矛盾和冲突控制在各方可接受的范围内。

第二,规范和约束人的经济行为,使其符合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行为追求是多种多样的,如果不加以必要的规范和约束,就势必导致负外部的泛滥,不仅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也必然会影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们以往所熟悉和适应的经济行为模式,是在与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相适应的制度下所形成的,这些行为模式有相当一部分与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背道而驰。要改变这些行为模式,使其适应发展循环经济要求,需要利用制度作为一种律令产生强制力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

第三,制度对人们符合发展循环经济要求的行为具有激励和导向功能。制度是一种持续性、规范化的激励机制。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制度的激励作用主要是通过将外部利益内部化来实现的。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社会收益率较高的社会活动,但在目前的制度下,发展循环经济的个人收益率却不高。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应该使循环经济中的个人收益率不断接近社会收益率。建立起了这样的制度,人们就会自觉选择符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行为。

三、西部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障碍

(一)有效制度供给不足

有效制度供给不足是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西部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对环境保护不力,而环境保护不力的重要根源就在于缺乏有效的制度供给,从而难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保护环境。由于经济主体具有追求尽可能大的利益的内在特性,在无外力干预下,它总是会不顾社会利益而追求单个利益最大化。从这个角度来说,西部越来越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是有效制度供给不足的结果。

改革开放20多年来,西部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矛盾日益突出。和东部相比,国家对西部地区在基础制度供给、产权制度供给等多方面无论在广度、密度或深度上都明显不足。西部地区由于自然地理环境与区位劣势、经济基础薄弱、市场经济意识淡薄等因素导致投资软硬环境欠佳,通过自主需求创造供给的动力缺乏,再加上政府支持和政策供给上的不足,经济主体行为长期徘徊在国家严格划定的行为准则圈内。使得要素配置效率低下,核心制度和配套制度相互脱节,严重阻碍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制度变迁不均衡

制度供给不均衡会导致制度变迁不均衡,进而会对西部循环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一个经济体中不合理的制度变迁会弱化对资金、技术、人力资本投资的激励。西部地区变革长期在国家自下而上的强制推行下进行,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其制度变迁不属于内生的、由下而上的诱致性变迁,无法与市场经济充分融合,因而其变革具有更多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特征。

西部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也是产生废物污染最多的阶段,因此为了发展本地经济,政府、企业很有可能选择急功近利的经济政策来解决政绩压力、经济增长、就业压力等,往往把经济增长作为首要目标,环境问题被置于边缘地位,片面追求“集体”局部经济利益,很可能导致全局生态环境被破坏的结果,从而阻碍循环经济发展。并且政府自身利益与市场经济之间的联系并未成为促进西部地区经济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西部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其市场经济特性并不明显。

(三)制度效率比较低

微观经济主体的竞争力主要由要素成本和交易成本决定。西部尽管存在要素成本优势,但制度因素造成循环经济的交易成本过高,制度经济绩效比较低,制约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这主要源于不同制度演进格局所产生的制度本身。作为一种能够有效解决稀缺性问题的制度安排,市场经济具有更高的经济绩效。虽然西部正朝着市场经济体制方向迈进,但其演进的效率、速率以及配套的各种制度的建立、发展程度较东部具有较大的差异,从而表现在循环经济发展中资源配置效率、经济发展绩效上比较低。

(四)制度的强制力和约束力弱化

现有的资源环境制度主要侧重于环境污染的治理方面,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方面的制度仍不健全,漏洞较多。首先,环境保护制度的强制力和约束力弱不够,管理关系不顺,没有足够的权威,因而不能保证有效地贯彻实施,往往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其次,政府依旧还存在着部门分割,如涉及生态环境保护就有农业部门、林业部门、环保部门、国土资源部门等。分部门的多头管理不仅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制度间缺乏协调、配套和整合,而且容易出现政出多门、政策冲突或政策盲区。再次,我国在法律中未能明确公民的环境权益,从而使得公民不能维护自身权益,导致政府在监督污染排放方面成本过大。在很大程度上起着纵容环境污染行为的负面作用。

(五)环境产权界定困难

为了使外部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成本与利益内部化,十分有必要明确界定环境产权。但是,由于环境资源具有弥散性与流动性的特点,不具有明确的排他性和可转让性,使得环境产权的界定非常困难,如江河、大气等自然资源就十分难以界定产权。当前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中,关于环境产权的概念还未明确界定。使得环境产权的界定非常困难,另外环境属于公共物品,环境产权的主体应是国家,所以要研究环境产权如何进行转让和交易、如何才能对厂商产生刺激等难题;由于环境产权交易是以排污权的需求与环境产权和排污权的供给为特征的,还要研究如何分配排污权、如何评价排污权的使用、对富余排污权如何处理等难题。

(六)现存的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的冲击

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在西部更为明显。在这种二元制结构体系下,形成了城乡两大相互独立而又悬殊巨大的经济板块。城乡二元结构以及特有的城乡分割和城乡壁垒,给西部的循环经济制度建设和现代化建设带来了巨大影响和严重障碍,对经济、社会、政治和生态造成多种危害。

由于西部城乡企业自成系统,乡镇工业布局分散,同时对乡镇工业缺乏科学规划,使得城乡经济发展严重失衡,不少污染的项目从城市扩散到了乡村,乡村成了污染工业的避难所。城乡二元结构下,城乡在经济结构、思想观生活水平等各方面存在着相当的差距,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在乡村中无法正常开展,这也成了建立循环经济制度不可回避而且难以逾越的障碍。

(七)非正式制度方面缺位严重。

非正式制度是人类在长期交往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的总和。非正式制度通过思想意识、伦理道德等方面的软约束,激发人们的内心理念来实施一定的经济行为,从而影响经济发展。西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粗放经济模式以及较低经济生活水平,导致了整个社会对资源环境问题严重性的认识不够,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战略意义和紧迫性认识不足,缺乏正式制度实施的文化环境。首先,西部长期以来存在两种不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倾向:一是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把发展单纯看成是一个经济问题,并把经济增长率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指标;二是片面地理解“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认为只要把经济搞上去了,资源、环境问题就可随经济的增长而自然解决。其次,缺乏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往往把自然当作为生产所利用和支配的对象。这种片面的自然观是与循环经济思想格格不入的。自然界在人类无休止的的破坏下所呈现的报复性反应,已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传统的自然观,开始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但是要让人们彻底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自然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再次,长期以来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伦理观大行其道,其局限性就在于只考虑眼前的功利与实用,不顾及长远利益,和西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

四、西部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保障

西部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变现有利益格局,重新构建一种新的制度框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类社会生产关系进行新的制度安排。这种新的制度框架的核心是要将生态环境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进行新的规制管理,纳入市场运行机制之中。明确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的产权关系,并规定其交易和补偿机制。这必将重新构造社会价格形成机制,从而重新调整社会利益分配关系。

(一)西部发展循环经济的产权制度安排

从长期来看,西部发展循环经济需要解决的制度问题的重点,首先是资源产权制度的改革和创新。西部资源耗竭和环境恶化的根源在于产权不明晰和产权配置不当,只有明晰的产权才能对滥用资源和污染环境构成阻隔屏障。我国法律规定的资源绝大部分属国家所有,但由于政府管理能力的限制,国家对国有资源产权的实现难以完全落实。因此,西部资源产权制度创新的重点是,突出所有权管理和集中统一管理,强调国家的资源收益权,使国有资源的所有权在经济上得到充分体现,以提高资源使用成本,遏制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行为。

构建明晰的产权制度,就需要把经济活动的责、权、利结合起来,使外部影响内部化,统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如在西部地区沙漠化的治理中采用拍卖土地使用权的做法,即明确规定谁购买、谁治理,谁治理、谁受益,可继承、可转让,在国家拥有最终所有权的同时,治理主体(经济个体)得到土地的占有权、经营权、受益权,从而调动其投资的积极性。

明确环境产权,实施环境容量的有偿使用。对产权难以界定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如空气、河流,可以划分各地区一定的责任范围,如合理分摊环境治理费用和严格法制约束,制定出明确的奖惩规则。对无法避免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可以通过政府作为维护生态环境的代表与污染者之间进行环境产权与排污权的付费许可污染的交易以及排污权的产权交易,充分运用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尽可能减少环境污染和无节制使用自然资源及由内部经济导致的外部非经济。

(二)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对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

缓解城乡差别愈来愈严重的趋势,实现城乡均衡协调发展是西部当前面临的一大社会难题。这个问题不妥善解决,确立循环经济制度就将成为空谈。在努力消除城乡差别,建立循环经济制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尽快进行循环经济立法,明确消费者、企业、各级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明确把生态环境作为资源纳入政府的公共管理范畴之内。鉴于西部广大农村地区的居民环境意识比较薄弱,一些地方政府迫于经济增长和就业压力忽视环境保护,甚至对污染企业提供保护的现状,应改革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防范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创造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新的环境保护机制,提高管理的权威性和环境管理的效率。

第二,要有预防农村生态环境破坏的制度安排。乡镇企业在西部经济发展和加速城乡差别的缩小过程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然而,掠夺式经营引起资源破坏和环境恶化已经成了西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由于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当,不少地方单纯追求资源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当一部分农村地区的生态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恶化。要克服这个问题就必须有预防农村生态环境破坏的制度安排。要坚决杜绝已为城市淘汰的污染型工业进入农村,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第三,积极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目前西部的环境保护基本上采取的是一种政府主导型模式。在推行循环经济,消除城乡差别过程中,政府仍然肩负着历史性的重任。为此,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特别是生态农业转变。对于西部这样一个农业发展滞后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又占据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区域来说,发展生态农业,政府的政策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切实落实中央财政对西部的转移支付制度。生态补偿机制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这对改进西部生态与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生态补偿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国家应该尽快对西部生态脆弱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发展规模、发展方式实行严格的控制;通过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生态脆弱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进行补偿,坚定不移地加大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可考虑开征西部生态环境建设补偿税,并将征收范围限定在资源开发类企业或者污染企业,将税收的适当比例用于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剩余的归中央统一调配。国家应该对现有的环境污染费、矿产资源使用费等地方性收费项目,以环境保护税的法定形式固定下来,同时扩大环境保护税的征收范围,并根据专款专用的原则,将环境保护税收入做为西部地方政府综合治理的专项基金。国家应该对有利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或治理,恢复生态环境的项目给予大力度的税收优惠,鼓励西部发展生态环境整治、污染治理、资源综合利用、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剔除现行税制规定中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规定。同时对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应当通过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给予坚决制止。对于一些亏损或微利的废旧物品回收利用产业,对于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产业,可以通过税收优惠和政府补贴政策,使其能够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在增加环境(污染排放)税、资源使用税的同时可以对于企业用于环境保护的投资实行税收抵扣。通过专门设立环境技术开发基金,重点支持废旧物品回收处理和再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促进西部环境综合治理等公用性事业方面适用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应用。

(四)加强循环经济的监管机制。制定法律和政策是重要的,落实和监督执行更重要。西部应考虑设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门领导和管理机构,赋予更大的执法权限,加大执法力度,使循环经济建设真正有组织保障。要改变过去对领导干部的考核方法,明确将循环经济纳入政府决策者政绩的考核体系,建立新的评价和考核指标体系。各级政府自上而下应该层层签订循环经济建设目标责任制,督促其行使循环经济职能,抑制地方保护主义。要规定各级领导必须在任期内实现辖区内环境和资源的循环性"保值增值",对未完成目标者要依法查处。同时积极发挥中介服务(技术咨询)组织的监督和服务作用,为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及时提供国内外的相关信息和服务;为政府制定相关法规政策和企业制定环境管理策略等提供决策依据和服务;协助督促政府贯彻落实相关政策等,以促进循环经济的制度建设和发展。

(五)积极培育循环经济主体意识

发展循环经济的非正式制度建设的目标,主要是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观、自然观、价值观、伦理观以及由这些社会观念意识决定的风俗习惯。建立正确的发展观,首先需要全面正确地理解发展的涵义,提高对统筹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观,就要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从而实现自然界与人的和谐共存。

建立正确的资源价值观对西部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直以来西部缺乏形成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资源价值观的意识形态基础和制度环境。现在虽然人们的经济价值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只是强调物质资本的积累,强调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的保值增值,仍然缺乏自然资本的概念。由于缺乏自然资本的概念,资源无价或价格很低,使人们认为自然资源是可以无限供给的,造成了资源的无偿占有、掠夺性开发和浪费性使用。因此要使人们从观念上彻底改变资源无价和资源可无限供给的想法。现阶段,西部要通过加大宣传力度,逐步使广大群众理解、认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并通过改变自身一些落后的观念来配合并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积极培育循环经济主体意识,使公民明确自己具有的环境权益,使公民在维护自身环境权益的实践中,彻底转变环境行为,并树立牢固的循环经济意识。

参考文献:

【1】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修订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

【2】任保平《制度演变、制度约束与可持续发展》,《经济评论》2004年第4期

【3】冯之俊《循环经济导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陕西省榆林市国税局课题组《促进西部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2005年9月10日

【5】《西部发展循环经济调查》新华网2005年7月7日

【6】解振华《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思考》,《光明日报》2003年11月3日

【7】李京晔,黄为《我国东西部资金流动的制度供给约束及其消除》《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2期

循环经济研究范文3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0-0032-03

2008年屈家岭管理区提出了建设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议,2009年华中农业大学张培刚教授、张建华教授等提出“中国农谷”构想,并在荆门实施。至今,中国农谷以发展农业为基础,建立农产品加工产业,进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优化农业产业经济结构,协调三次产业的发展,建立循环经济体系,进一步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据统计数据显示,荆门是全国重要的优质粮、棉、油生产加工基地,粮、棉、油、生猪、水产等主要农产品产量约占全省1/9-1/8。并于2013年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值804.4亿元,同比增长32.7%,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上年2:1提升到2.5:1,并建立起果蔬种植,特色养殖,食品加工及文化旅游相衔合的循环经济体。2014年全部农业总产值实现增加值351.64亿元,比上年增长 5.0%。

一、循环经济运行机理与发展障碍性因素分析

循环经济是在农业经济的原始运行机理的基础上,把依赖传统的,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经济是建立一种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倡导经济活动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以“3R”为基本原则,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新的资源”的资源反复循环流动的体系。

中国农谷以生态环保,资源高效利用,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因地制宜建立农业循环经济体系,然而,中国农谷这种新型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缺乏相关成熟的技术支撑及发展模式来借鉴,在探索建设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许多不利因素。

(一)技术水平障碍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必须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然而我国在节能环保产品技术、综合利用技术以及相关专业人员方面都较为缺乏,农业循环经济科技创新体系也尚不完善,还无法为循环经济深化发展提供足够的保障,因而导致建立循环经济体系链不能良好的衔合。

(二)模式性障碍

农业循环经济在我国还并不是一个十分成熟和普遍的经济模式,各地区都还尚处在探索阶段,因此并没有农业循环经济的标准形式或可以复制的标准样式,因此在农业循环经济的建立过程中需要不断的试探和突破。

(三)制度性障碍

政府应当实施有效率的制度并对循环经济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对于刚刚起步还不能完全凸显出经济效应的循环经济建设,政府应当予以扶持。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分割及不协调,导致信息的不畅,难以使系统的整体合力发挥出来,严重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发展,因此推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四)传统意识性障碍

部分地方企业及政府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深,过于追求经济短期快速增长,造成环境伤害的同时,部分资源也无法充分利用而浪费。

二、新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保障措施

(一)科技水平保障措施

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相关地区政府应加强对农业循环经济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注重农业科技发展能力建设,加强相关科技人才的培养,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科学技术支持。

(二)因地制宜建立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根据循环经济价值链,其价值函数可表示为W=W有用物质+有用能量+W可再生物质+可再生能量-W废物可见,在产品一定的情况下,价值链的形成只有通过减少使用剩余物来实现1。因此建立工农业复合型企业,将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产生的“二次资源”作为农产品养殖肥料或企业加工燃料再次利用,来使得循环经济价值最大化,同时亦可借鉴外国成功的循环经济模式,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将循环经济体系最大程度优化。

(三)制度性障碍保障措施

探索并加快地方法制建设,将发展循环经济通过地方性法规予以进一步规范,明确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的责任和义务,形成一套完善的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并通过“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的支持,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依靠国家“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将农业科技转化成果与技术扩散。在建立鼓励扶持制度法规的同时,也应建立针对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相关的约束机制,鼓励与约束同时进行,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长远保障。

(四)意识性障碍保障措施

加强绿色宣传,发掘与弘扬区域绿色文化,通过绿色消费来引导循环经济,通过经营者的绿色责任与绿色理念来促使其发展循环经济。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应着眼于从更大空间范围来规划和设计循环经济实体系统。根据自然资源、产业资源及其“废物”资源、技术资源等分布情况,对循环经济进行宽视野的系统性设计,以使更大范围的更多的经济活动能够纳入到统一的循环经济系统之中,从而实现资源更充分的循环再利用,提高规模效益。

三、总论

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粗放型经济模式以及较低的经济生活水平,导致了整个社会对资源环境问题严重性的认识不够,由于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战略意义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导致我国循环经济制度建设落后。为改善这种状况,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通过建立中国农谷,以荆门市为试行试点,试探发展循环经济的最优模式,建立绿色新型农业经济,采用“规模化养殖+粪污无害化处理和利用+沼气能源利用+生态种植”模式,用生态链串起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力求畜牧排泄物“零排放”,在将资源最大化利用的同时协调生态环境的发展。

在追求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发展循环经济是必然结果,通过试点的试行,探索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及循环链,将生态友好、高效率的农业循环经济体系推广开来,得到更大的普及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赶顺,王文中,循环经济运行机理的数理分析[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2] 季昆森,循环经济原理与应用[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 李飞,寿光市新型农业园区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4] 王国印,论循环经济的本质与政策启示[J],中国软科学,2012(1).

[5] 李峰,我国中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大学,2013.

作者简介:陈爽(1993-),女,湖北荆门人,武汉东湖学院经济学院金融系2012级本科生。研究方向:金融学。刘霞(1993-),女,湖北荆门人,武汉东湖学院经济学院金融系2012级本科生。研究方向:金融学。

循环经济研究范文4

关键词:循环经济;绿色经营;管理理念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4-0000-01

一、循环经济的基本涵义

传统经济是由资源、生产、消费到废物排放的一个单项实现经济发展的过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非常严重,同时加剧了资源的短缺与危机。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坚持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循环经济是在人、资源和技术为一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中,资源的投入、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等过程依靠资源循环型来发展经济。循环经济是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他要求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将传统的经济开发模式转化为“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模式,使经济发展的系统与大自然生态系统相互融会在一起,从而实现经济发展的生态化,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对环境的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循环经济要求经济活动坚持“3R”原则。减少生产中的物资资料消耗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再利用”是提高产品和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产品和资源的多次利用;“再循环”是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能够重新变成再生资源。

二、企业实行绿色经营管理的必要性

(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实行绿色管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但是企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发达国家掀起了绿色产业浪潮,制订了一系列保护自然资源和人民健康为基础的环保标准,对商品进口进行严格限制。我国出口的产品和服务在技术上达不到国际上的“绿色标准”,使我国的出口贸易额大幅度减少。

可见,推行绿色管理,开发绿色产品,是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唯一选择。

(二)日益减少的能源和资源要求企业实行绿色管理。中国的经济发展持续增长,预计到2020年国民生产总值可以翻倍增长,如果持续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资源难以保障经济发展的需求。我国过去的经济快速发展是以高消耗能源和破坏环境换来的,2003年,中国GDP对世界总贡献率是4%,但是这个增长中消耗了大量的钢材、石油和水泥等资源。中国大量的能源从国外进口,导致能源价格的飞速增长,对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巨大,因此,中国企业实践循环经济,走节约和循环利用能源、原材料的道路,才具备持久的竞争力。

(三)绿色消费观念的兴起要求企业实行绿色管理。绿色消费是消费者为了满足需要,购买和消费有利于健康和环保的消费品的过程。21世纪是人们注重健康的时代,绿色消费观念深入人心,如“绿色家居”、“绿色食品”、“绿色服装”等带有绿色环保标志的产品深受欢迎。世界绿色产品市场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消费者愿意花费出较高的价格购买绿色食品。绿色产业成了时代的“朝阳产业”,企业实行绿色生产经营,发展循环经济,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才能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趋于完善的环保法规和环保趋势要求企业实行绿色管理。我国目前制定了《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环境保护法规,包括环境保护基本法,各部门各行业的环境保护单行法规,环保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等。这些法规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给予了很大的约束力,环保部门重罚在生产和服务中不重视环保的企业,并受到社会的排挤。世界范围内已经形成了一股保护环境运动的力量,这种力量影响着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选择,使更多的消费者青睐绿色产品。

三、在企业中实行绿色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树立绿色管理观念。企业文化成为未来企业竞争的核心力量。传统的企业经营理念主要依靠质量、成本和服务来决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循环经济理念下,要求企业将环境保护纳入企业的生产经营范围之内,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经营理念和模式,树立企业的环保理念。保生态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理念融入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成为企业的指导思想,而把环保作为推动企业节能降耗、开拓市场、实现最高利润的前晗性投资。

(二)实施绿色研发战略。在循环经济理念下,企业以开发绿色产品为战略,在对产品的开发设计上和生命周期内优先考虑产品的环境属性,将对环境的影响作为最重要的参量,除了考虑产品的质量、性能、和成本之外,还要考虑产品的回收与处理,要按照一种可循环利用的思路设计开发产品,把降低能耗、易于拆卸、便于回收和再生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与产品的质量、成本等作为同等重要的设计指标要求,并保证在企业生产过程中能够顺利实现。

(三)实行清洁生产。寓循环经济理念于企业的生产环节,就是将污染预防战略持续地应用到生产全过程,通过不断地改善管理和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以降低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清洁生产要求从产品设计开始,到选择原料、工艺流程和设备以及废物利用、运行管理的各个环节,通过不断地技术革新,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乃至消除污染物的产生,从源头上预防污染。企业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大力调整产品结构,优化生产流程,提高技术水平,加强科学管理,提高人员素质,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合理有效配里资源。

(四)对产品进行绿色包装。绿色包装以环境保护为首要目标,追求的是在确保产品包装效果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包装材料的消耗,减少由包装物所引起的固体废物;在包装设计上,要考虑对环境的影响,渗透环保意识,可以在包装文字中突出“保护生态环境”,“可回收利用”等正确处理废弃包装物的说明,以通过产品的包装传播浓厚的环保信息;在包装材料上,要选用无毒害、可降解、能再生利用的材料;在包装风格上,要力求简单化,从追求精美、繁复的包装转向追求简单、环保的包装,这样既减少资源消耗,又减轻消费者的负担。

参考文献:

[1]郭汉丁.循环经济与企业经营管理绿色变革[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45-46.

[2]蔡毓明.浅谈在循环经济下如何加强房地产经营管理[J].现代商业,2013(20):138-139.

[3]程达军.循环经济框架下企业经营理念的调整与策略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06(04):77-78.

循环经济研究范文5

关键词:循环经济 财务管理 生态环境 生态价值

相关理论综述

(一)财务管理理论

1.财务管理研究的起点。长期以来,我国财务管理的理论研究基本都是以“财务的本质”作为起点的。从研究财务的本质开始,逐渐扩展到财务的概念、财务管理的对象、财务管理的原则、财务管理的目标和财务管理的方法等一系列理论问题,从而最终建立起完整的财务管理体系。财务管理的本质作为财务管理实践的一般规定性的范畴,是财务管理理论要素中最一般、最抽象、最简单的一个,所以从此出发,并沿着从一般到个别、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再现抽象过程的路径,就能把其他财务管理理论要素再现出来,形成有机的统一整体,且科学的理论体系。

2.财务管理的本质。国内学者对于财务管理的本质已经进行了大量而丰富的研究,并且形成了很多非常成熟的理论,如本金投入收益论、资金关系论、财权流论和资金配置论、资金运动论、货币关系论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本金投入收益论。根据西方经济学的企业组织理论,企业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即通过投入一定的资本、土地、机器和劳动力从事生产活动,从而获得最大的产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就是通过对资金的合理配置,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收益率,从而为企业带来最大的收益。

3.财务管理的对象。对象是指思考或行动所涉及的人或事物,因而财务管理的对象就是财务管理活动所涉及的事物。随着企业的发展,财务管理的对象也在不断的发展。根据国内外大多数学者的研究观点,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对象是现金流动,通过对现金流动的管理把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不同环节和部分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形成有机整体,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与效益,保证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二)循环经济理论

1.循环经济的3R原则。3R原则是循环经济的核心,所谓3R原则,就是废物减量化,资源的再使用和再循环利用,总之就是要通过各种方法使资源以最低的投入,达到最高效率的使用和最大限度的循环利用,从而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和资源使用价值的最大化,使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规律相吻合,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坏境的“双赢”,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循环经济的实质。从斯密、李嘉图的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到现代的制度经济学模型,都只将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看作是驱动经济增长的内生要素,纳入到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当中,而否认生态环境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或者将生态环境作为外生变量,不予考虑。而循环经济将生态环境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纳入到经济学的分析当中,并且采用新的方法来衡量生态环境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虽然目前的技术水平尚难以准确测度生态环境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但生态环境作为一种内生变量解释经济增长是经济增长理论必然的发展方向,生态环境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内生变量是循环经济的经济实质。

3.环境成本的内在化。环境成本内在化是环境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种新的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模式。首先,环境资源具有直接的使用价值,即人们在生产生活当中直接使用的部分物品如木材、矿物等;其次,环境资源还具有间接的使用价值,如生态功能、水环境质量等以间接方式参与人类消费和经济生产过程的那部分环境资源;最后,环境资源的选择价值则指当代人为保证后代人对环境资产的使用而对环境资源所表示的支付愿望。环保产业的发展是使环境成本内在化的有效途径,它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激励人们进行技术创新和环保理念的设计,以最低的成本消除经济生活中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实现生态环境成本的内部化。

4.循环经济价值链。循环经济的价值链主要在三个不同的环节:首先在生产准备环节,按照生态学规律和经济学规律来选择和利用资源,通过一定的资本投入,配置必要的土地、劳动力和机器设备等生产要素,以及支付劳动者的报酬,进而形成循环经济的价值链过程。其次在生产环节,劳动者通过生产操作,将活劳动物化在产品和生态环境当中,将劳动价值转移到价值链当中,而且实现了价值增值,从而使价值链持续运行有了新的动力。最后在流通环节,价值随着循环经济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物质流、能量流得以变现。而循环经济价值链的运行除了与物质流、能量流密不可分之外,还必须依靠人力流和信息流的运行。

基于循环经济背景下的财务管理目标

综上,企业生产经营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在循环经济背景下,这仍然是企业追求的至高无上的法则。只是在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的价值概念更加广泛和复杂了,它不仅指经济资本,而且还包括生态资本和社会资本。循环经济背景下的财务管理就是要充分考虑生态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价值,通过科学的方式对经济资本、生态资本和社会资本要素进行最优配置,合理规划与评估企业的财务行为,以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目标。

(一)新的财务管理理念

生态环境具有不可逆性,一旦破坏就再也难以恢复。企业如果一味的追求物质财务的快速增长,肆意的开发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生态系统退化,最终必然会导致生物圈的瘫痪和人类自身的灭亡。因此,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改变过去的只有原材料、机器设备、员工等物质资本才具有价值的思想观念,而应该树立生态环境也是资本,也具有价值的观念。在财务管理的过程当中,将经济资本和生态资本、社会资本放在一起,采用成本—收益分析法,做出最优的财务决策。

(二)新的企业价值导向

在对待河流、森林等自然资源时,不仅应该将其视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可利用的生产资源, 更应该将其视为维持企业长期持续生存和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创新时,不仅要重视其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促进作用,而且要充分考虑它对生态系统的维护和修复功能,使之成为有益于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在考虑企业自身发展时,不仅要考虑企业对自然的改造能力,更要重视企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三)新的消费理念

企业需积极倡导绿色消费,也就是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这是一种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节约型的低消耗物质资料、产品、劳务和注重保健、环保的消费模式。企业在产品的生产设计过程中,要尽量节约原材料的使用,以可降解、易分解、耐用的材料替代高污染、不可降解、难分解的材料;在产品的广告宣传过程中,应倡导消费者进行多次性、耐用性消费,减少一次性消费,这也是一种不会对环境构成破坏或威胁的持续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大力宣传消费后的废弃物进行多种用途尝试和回收利用,在消费的同时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基于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对策

目标的设定为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可以凝聚人心,统一认识,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使企业获得快速发展。但目标的实现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需要企业采取具体有效的措施,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做才行。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更加具有挑战性,面临的困难更多,因此需要采取一些科学的对策指导企业的行为,以保证目标的实现。

(一)创新会计核算对象和核算方法

在传统的会计核算方式下,财务管理人员只核算会计主体的各项经济业务,记录和反映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而关于排放三废给社会带来的损失,以及造成的环境污染代价并不纳入企业的会计核算范围。在循环经济背景下,会计人员应该将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核算的一部分。通过在会计报表中增设生态资产、环境资本、生态负债等会计项目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纳入资产负债范围,进行经济核算,使会计报表能够充分反映生态环境的价值以及环境污染给社会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时在报表附表中披露污染的治理情况,治理措施等,使环境利益相关者全面了解企业的环保信息。目前很多学者都在研究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资源和生态环境纳入国家GDP的核算,并且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企业也可以从中学习借鉴经验,构建企业的绿色财务报表制度。

(二)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生产和管理流程体系

要建立绿色采购制度,企业在原材料的采购过程当中要尽量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原材料,要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采购其生产过程当中能为本企业所利用的各种残料、废料。清洁生产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方式和有效手段之一。它是指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采取改进产品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优化生产作业流程,改善企业管理制度和组织结构等新措施,提高生产技术,减少资源投入,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或者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降低生产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此外,要积极推进各种废弃物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如支持二手汽车的再制造,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 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体系。

(三)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财税政策引导企业节能减排

我们知道,像空气、水等生态环境都属于公共物品。根据经济学的理论知识,由于外部性的存在,市场在配置公共资源时存在失灵现象。因为对于企业而言,执行较高的环境标准来减少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或者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金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处理,虽为社会带来了好处,具有较高的正外部性,但企业却并不能从中获益或只能获取很少的回报,因而从理性人的角度出发,企业最终会采取较低的环境标准,减少污染处理成本。因此,作为市场的补充,政府需要充分利用财税政策,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给予一定的补偿和支持。例如,对于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处理的企业给予免税优惠;对于企业为实现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而进行的技术创新投入给予财政补贴。对于环保企业的发展给予政策的支持和融资条件的优惠以及土地利用优惠等措施,降低其生产经营的成本。

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虽然已经经过了一段时期的发展,但循环经济理论仍然很不成熟,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建立一种循环经济背景下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本文初步研究了基于循环经济背景下的财务管理目标及其实现的对策,而限于能力和时间问题,关于循环经济背景下财务管理的原则、具体内容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并没有涉及到,这需要后续学者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魏乾梅.循环经济时代财务管理思考[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7(4)

2.吴未,黄贤金,林炳耀.什么是循环经济[J].生产力研究,2005(4)

3.黄泽全.循环经济贵在“循环”[J].人民论坛,2005(2)

4.叶彦斐.财务管理目标的现实选择[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5(3)

5.周宏春,胡德勇.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资源环境矛盾[J].世界有色金属,2005(2)

6.陈伟,欧黎闽.发展福建省循环经济的探讨[J].能源与环境,2005(1)

7.孙明贵,刘建新,陈雪阳.上海循环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及其途径探讨[J].华东经济管理,2005(3)

8.王谦光.发展我国循环经济的若干思考[J].华东经济管理,2005(3)

循环经济研究范文6

关键词:循环经济;金融支持;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我国是人口第一大国,虽然自然资源的储备量比较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只有十分微小的部分,因此,我国的环境容量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导致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景不容乐观,通过加大力度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将社会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缓解,向资源节约型社会迈进,将社会经济发展对于不可再设资源的依赖程度降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发展战略。

在现代社会中,金融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日益明显,其独特的运作模式可以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开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快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本文将根据循环经济的发展与金融支持两者之间的关系来分析金融体系对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从整体的角度对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进行阐述。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是尽可能将有限的资源通过合理的配置和优化,实现高效、多次循环利用资源的发展模式,其基本特征为高效率、低消耗、低排放。国家想要良好的发展循环经济必然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支持。

二、循环经济自身产业化模式决定其对于金融体系的必要性

1.高投入。循环经济可以对整体国民经济起到很强的带动作用,并且能够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综合产业进行良好的渗透,具有很好的成长性和效益性,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但是循环经济具有高投入的特点决定必须依靠金融体系。

循环经济在生产过程中,对于生产设备的性能要求高,生产流程简单,核心技术环节革新迅速。对于核心技术的研究工作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同时顺利的将研究成果实施到实际生产过程中也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为支撑,因此,想要实现循环经济就必须依靠大量的资金作为后盾,而金融体系是最能提供这一支持的部分,因此需要金融支持。

2.高风险。循环经济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循环经济在尚未完成阶段,技术的研发和实验都是科学技术的最高水平,因此,每一项工作都具有一定的风险,不仅包括技术风险,同时市场风险、财务风险以及自然风险等都会对其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准确对研发项目进行各项风险评估,充分考虑多方面因素对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影响,加强对风险项管理和规划的清晰度,才能为循环经济的快速良好发展提供前提条件。

3.公共性。循环经济的公共性特点使其非常容易被不法制造者窃取,从而仿制该产品,当制成同时投入市场之后,会对本身循环经济生产产品进行极大的冲击,尤其是对于某些投资成本较高,短时间内难以达到成本收益的项目,其影响更为严重,甚至出现市场失灵的现象。因此,必须要求国家能直接介入,制定合理的发展计划,起到完善市场的作用,尤其是对于金融市场的管理和完善,能够有效的帮助循环经济提高其发展速度。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了解到,只有将金融支持体系搭建完成,才能保证循环经济的正常发展,才能全面的提高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三、循环经济本身的投融资特点决定其对于金融体系的必要性

1.阶段性。一般情况,在项目研发阶段,国家会对项目以资助的形式进行资金帮助;在基础理论向技术转化的过程中,资金来源是由国家开发资金和企业资助研发投入或者个人参与为主;而当研究成果商品化和创新之后,通常采用风险投融资来进行;在产业化刑场之后,进入规模生产销售环节时,基本上都是采用资本市场的产权交易、商业信贷和证券融资来实现的,这些部分构成投融资一体化,因此不同的循环阶段对于投融资的过程要求是不同的。

2.多角度性。差异化的循环经济体系融资需求也各不相同。从企业的角度而言,其本身的属性就是市场竞争过程中的主体部分,具有明确的效益收入要求,其核心工作就是对技术的先进性进行良好管理,保证资金及时注入投入生产过程中,从而形成产品产生效益。这样的过程导致其投融资渠道十分复杂,可以任意选择银行、短期债券或者某些资本市场来实现投融资。而在产业园区的角度而言,由于产业园区本身兼顾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两个方面,因此产业园区更加倾向于采用一揽子金融工程,产业园区注重把不同的投资人与不同的金融工具良好的进行组合协调,从多方面来支撑循环经济的发展,认真做好产业组合、产业升级以及对于政府发展要求按时完成。如果从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区域的角度出发,由于循环经济的公共性特征,必须依靠强有力的国家财政和政府政策支持,结合多方面对象公共参与的融资过程,实现了将风险化解,公共收益的目标,有效的推动城市或者区域发展水平,提高发展速度。

通过分析可以认识到,循环经济投融资的阶段性和多角度性特征直接导致其对于融资方式的多样性。但是金融业本身并不具有积极的配合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其原因是循环经济在获得资金需求时,不仅需要很大的资金量,而且融资时间相对较长,利率相对也不高,这些原因都阻碍了金融业对于循环经济支持的积极性。由于我国基本国情制约,金融市场的秩序不统一,各项管理制度并不完善,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要求,特别是在产品创新和服务过程中,还不能全面的提供循环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内容。

因此,我国的金融机构必须了解自身所肩负的责任,提高社会责任感,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充分调动自身积极性,在信贷审核和决策时,充分给予相关政策辅助,同时各个商业银行在对信贷风险评估过程中,应对循环经济产生的社会效益进行考虑,提高循环经济在我国的发展水平。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循环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体系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这种复杂的关系决定着循环经济需要金融业的资金作为支撑,而金融业也可以通过循环经济作为资深经济发展的载体,从而实现双赢发展。现代经济的核心内容是金融业,因此金融业应该也必然要对循环经济的发展给予一定的帮助,同时循环经济研究项目时也应当适当从金融业角度出发,共同协调发展,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李虹.循环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J].东岳论丛,2006(03):204-206.

[2]伍孟林,金利娟,郑斌.论循环经济与金融支持的关系[J].财政金融,2010(5):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