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学的概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学的概述范文1
【关键词】传统教学开放式教学角色转换新课程效应研究活动
The new idea of the mathematics education reform
Yin Hongxiao
【Abstract】It is the new idea of the education reform to call for the independent, cooperative and exploratory learning style and also is the need of the times’ development and the reformation of the learning style. Facing this scene of reform, mathematics teaching way must be reformed deeply along with it. Only to reform the teaching way and learning style mutually just can achieve the reform of the learning style.
【Keywords】Traditional teachingOpen teachingRole transitionNew course effectResearch activity
1.传统的数学教学观点的转变。不同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不同,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同。一直以来,教师执行教学任务,成为教学过程的启动者,名副其实的课堂权威和课程实施的工具;教师对于课程来说,只有选择怎样教的权利而没有选择教什么的权利。因此,单行线的、就范式的和接受式的单向传递知识是教师传统教学的特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在今天的信息时代,人们对教学观提出了挑战,研制了“新课程”。“新课程”力图从根本上扭转人们对教学的片面看法,重建教、学、教师、学生等概念,倡导探究性、合作性、开放性的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另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使得教师再也不是学生知识来源的唯一渠道,甚至常常在学生面前无计可施。教师的作用更多的是体现在创造一种课堂环境,选择一种教学策略来促使学生进行更有效的学习上。从数学内容来看:“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数学已经变形为一个丰富的数学科学的集合体,其内部的各分支通过相互制约的理论紧密相联,同时通过不断增长的应用网络与科学和商业世界保持联系,所以数学是一门朝气蓬勃、富有生命力的学科,它能够帮助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和精力去迎接当代的那些令人振奋的挑战。遗憾的是,学生们更多的是把数学看作是历史的一部分,是一堆早年制造的工具,时过境迁,已经毫无魅力可言了。这不能责备学生,因为我们没能够向学生展示数学的魅力,数学课程仍然限于经典数学的内容和经典的应用领域”。总之,这一切都呼唤着教师角色的改变,促使着教师不得不对自己的使命作出新的判断,对数学作出新的理解和诠释。
2.教师角色的转换。体现在: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实践的研究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了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新课程要求教师不能再做知识的传递者,照章行事的盲从者,而应当成为发掘资源的向导,寻找机会的组织者,思想和技术咨询的指导者。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自身的发展置于教育的中心位置,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为学生服务;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原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教师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体验探索的艰辛,分享成功的喜悦。教师是学生的促进者,是信息化和学习化社会对教师角色提出的新要求,新课程将促使教师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催化剂。
那么,促进者的角色如何扮演?促进者的角色应有几个特点:①积极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做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②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③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3.新课程带来了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新的教学模式的产生。
3.1我们的新课改强调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它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教学组织形式的诞生。
在新课改实践中,我们应该推出许多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如“辩论式”、“答记者问式”、“拔河式”……构建气氛民主、便于交流的开放性课堂,有利于改变教师对课堂的垄断地位。我们应提倡“三主”、“三不”的组织原则――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以“活动”为主、不“锁住”学生;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教学内容、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法,以“发现”为主、不“代替”学生;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去发现结果或规律,教师不做现成饭喂学生,以“鼓励”为主,不“钳制”学生。这样的课堂,少了不该有的条条框框,多了应该有的自由与宽容,多了促进自主学习应该有的自信和勇气,在这种不拘一格的教学形式中,在这样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学生的手指灵活了,思维的闸门开启了,迸发出了智慧的浪花,激荡起创新的激情和成功的欢欣,教师的劳动也涌现出了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3.2抢抓稍纵即逝的教育资源。在传统的计划课堂下,我们的教师惟教案独尊,不敢越教案半步。对于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意外情况,要么把学生毫不客气地训斥一顿,要么自己被气得七窍生烟乱了方寸。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要重新确立教育资源观:教育资源无处不在,瞬时即逝的教育资源尤其宝贵。学《乌鸦喝水》时,学生盛水的瓶子不小心打破了,教师的一句“你帮乌鸦找到了一种新的方法”,消除了学生的恐慌,丰富了课堂内容;学习《小雨沙沙》时,突然下起了小雨,教师打破了原来的教学程序,让学生听雨、赏雨、沐雨、读雨、品雨,突如其来的“干扰”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变成了难得的教育资源。生活中不是缺乏教育资源,而是缺乏善于发现和有效利用教育资源的眼睛。对于那些在设计好的教案外和常规课堂内外突然出现的有效教育资源,尤其需要我们积极对待,及时抓取。
3.3激发兴趣,改进教学模式。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也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长期以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兴趣、个性化因素及心理发展规律,不可避免地导致学生独立人格丧失、思维收敛、想象力及创造潜力受压抑等不良后果,高分低能现象屡见不鲜。新课程重视以人为本,关注对学生人格的塑造,突出对思想品德的培养,强调学生应具有健全、良好心理素质,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这一切只有通过恰当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才能实现。
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发展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单靠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应明确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综合三大要素,权衡利弊,博采众法之长,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创设启发式、开放式、范例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还应注意吸收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充分把握数学教学的特点与艺术性,进一步发挥非智力因素的潜在影响。在授课中重视数学思想和数学背景知识的讲授,结合介绍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和史料,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体会数学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作用;善于对比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引发认识冲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引导学生寻找当前问题与自己已有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强化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最后还应通过比较、分类、类比、归纳演绎和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向学生展示知识的来龙去脉,使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学启于思,思启于问”。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求知欲,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爱学”。
4.广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在新课程理念下,不仅学习是“探究”,教学更是“探究”。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课程实践主体,必须要改进自己的实践成为研究者,也就是要注重检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并加以反思、评价,改变对问题的错误认识,提高教学水平。可喜的是,我们已经看到了老师们这方面的需求,然而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研究者”角色持观望、怀疑、畏惧甚至排斥的态度;还有许多教师对研究怀有神秘感,面对研究不知所措、敬而远之、知难而退。如果能了解教师研究的特点,可能就会消除以上状况。
实际上,教师每天都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教学研究。因为对于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景下对其有不同程度的理解。因此,教学充满着未知和不确定性,这就要求教师永远具有研究的态度。不断地设计,采用新的教学方案,创造性地处理教学中遇到的每一个细节问题,并在教学中不断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教师研究的优势在于他们是教育实践的直接参与者,是具体教育活动的当事人,他们拥有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也熟知教育一线的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研究应该指向自己的教育行为,指向与自己的教育行为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不断对自己的专业生活状况,教学行为进行反思,聆听自己心灵的声音,审视自己的思想理念,剖析自己的行为方式,突破已有的思维模式。
教师研究的成果呈现的方式也应该是多样化的,可以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教学设计、一件设计与制作精良的教具、师生共同创造了一堂精彩的“课”等等,自然也包括论文及研究报告。
教师研究的途径主要是自己的“反思”;公开的“案例教学”;还有以“教研组”为单位的一系列活动。教师的反思就是要经常“打量”自己的教学,发现问题,从小问题中提升出有教育意义的“大问题”,并提出相关的研究主题,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改进实践。“叙述”自己在研究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诸如问题的提出,如何想办法去解决的,在解决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审视问题是否真的解决了,有没有采取了新策略或又碰到了什么新的问题等行为,实际上都是研究、反思,由此教师进入“研究性教学”的状态。
重视教研组在教师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教研组是学校的基层组织,在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中起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比如,在教研活动中,为了和同事们讨论,老师们要把自己的想法经过深思熟虑想清楚并把它系统化。这个过程不仅提高了老师们的交流能力,而且能为不同问题找到相似的根源,它促使老师试着接受别人的建议改变自己的习惯做法,鼓励老师们对数学教学做更多的思考。
教研组还可以组织“案例教学”,通过把那些活生生的典型教学事件展示在老师们面前,使他们“身临其境”般地直面教学实践。而现有的“案例”往往是有限的,因此学会利用网络技术手段收集案例及教学资料是教师必须掌握的学习及研究方法。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职能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学校中并不只有学生才是学习者,教师也应把自己看作是学习者,积极学习新的课程内容,积极研究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适应改革发展需要。“学会”再到“会学”,最终掌握数学学习的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
心理学的概述范文2
一、根据学生主体特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主体特性的有效反映和生动体现.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对今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学习效能的提高起到基础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主体特性,贴近他们学习情感深处,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健全人格和积极向上价值观的培养,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究和具体动手操作的题材和空间,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使其真正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内在魅力.
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主体特性,重视他们社会特性的发挥,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独立性.“每个学生思想都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力为转移”.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教师“全程包办”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通过提供适当的学习空间和时间,使学生进行自主独立的问题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良好的反思情境,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反思是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的检验过程,是唤醒自我的过程.反思性数学学习,是学习者通过对数学学习活动的内容和过程的反思,是为将来进一步的数学学习做准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就我们目前的初中生来说,反思能力普遍偏差,对反思意识也不强烈、不迫切.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反思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促进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发展,使反思成为能够使其终身受益的一种学习、思维方式.
评:这道题看似很简单,但这就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从这道题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数学教学的核心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数学学科本身又是锻炼思维能力的一种手段.我们应充分利用数学的这种功能,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思维既有明确的方向,又有自己独到的风解,既有广阔的思路,又敢于创新.
三、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应用能力是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形成的重要能力之一,对学生更好地适应初中数学学习、提高能力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由于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和单一的教学方式只重视学生数学解题技能和思维方式的提升和锻炼而忽视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培养,导致我国出现大量“应试能力强,应用能力弱”的初中生.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利用“数”和“形”的关系,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有些数量问题比较抽象,学生难以把握,而“形”具有形象直观优点,能表达较多具体的思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以数作为手段,形作为目的,把“数”对应的“形”找出来,利用图形来解决问题.
因此,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生活情境的设置,使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断增强.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情感的激发区,将贴近生活的问题设置成问题教学情境,通过生活情境问题的解答,促进学生在解题中感悟数学学科知识的生活性.
其次,教师应注重学生课外实践的锻炼,从而使学生数学应用的习惯得到优化.课外实践锻炼是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提高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是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巩固和加深的重要途径,更是学生学习能力和品质进行提升的重要法宝.
心理学的概述范文3
一、提倡探究性学习
新课改后,增加了很多探究性的题型,这一反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问答或对话形式,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于学生。在探究式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的集体参与,并非只有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探究,应该给每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极少发言的学生,应多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中来。通过探究,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朗、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二、教师从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一直在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是“主演加导演”。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只能被动学习。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从“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从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入手,组织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以缩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三、课外提倡合作式学习
“合作学习”法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指导的学习方法转变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则为学生的管理者和技术“顾问”的教学过程,真正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通过新课改,将学生按照学习成绩分为A、B、C三个学习小组,其中A组为最基础的小组,B组为中等成绩组,C组为成绩优秀组。每个级别学生均直接请教于其高一级别的学生,A级别的可直接请教于老师。为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分组的过程中避免使用差生这样的词语,比如在分组时把A组为基础组,B组为提高组,C组为竞赛组,同时对学生说,分组只是暂时的,每一次测验我们都会进行重新分组,并且在学习中途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参加高一级小组的学习。每次小测后,把各组的成绩进行比较。对成绩上升的进行表扬,对进步小的组分析共同找出进步小的原因。
四、改变原有的评价模式
心理学的概述范文4
一、概念教学的策略
新课改理念下的数学概念教学是由学生活动、探究到对象、图式的学习过程,体现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规律性。为此,数学概念教学应采取以下策略:
1.教师要把“教”建立在学生“学”的活动上
教师为了给学生建构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应创设问题情境。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揭示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和形成过程;第一,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确保学习活动的顺利展开;第三,适当数量的问题,让学生有充足的活动体验;第四,注意趣味性,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引起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学习兴趣。
2.体现数学思维方法
数学思维方法是知识产生的灵魂。把握数学知识形成中的数学思维方法,是学生展开思维、建构概念的主线。学生学习中要给予提示、建议并在总结中归纳。另外,教师要设计能引起学生反思的提问,如“你的结果是什么?”“你是怎样得出的?”“你为什么怎样做?”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由“活动”到“探究”,“探究”到“对象”的过渡。
二、概念的引入
教材中数学概念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都注意了知识的衔接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数学中如何引入概念,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1.引入要亲切自然
新概念的出现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需要。引入时应明确引入的目的和原因,使学生感到对新概念的学习是必要的,这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2.引入要以旧启新
新知识是建立在旧知识基础之上的。教学中要充分联系已有的数学概念,以服务于新概念的教学。例如:引入“线段”概念可以和直线联系起来,引入“平行四边形”就要和四边形联系,而矩形、菱形、正方形是以平行四边形为基础的,这样即使新概念的引入不突兀,又注意了前后一贯的相互衔接,便于学生的接受和理解。
3.联系生活实际,由具体到抽象
数学知识越贴近生活,学生接受得越快,新概念的引入也是如此。新概念的引入要联系实际,用学生熟知的具体事例,如“相似性”概念在引入时,可举例学生看同一版、尺寸不同的图片,从而引出现状相同的两个图形叫作“相似性”的概念。
二、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数学概念没有直接的现实原型,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数学概念进行认真分析,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1.领会语义内容,教师要在关键字句上下功夫,细心分析概念的定义,剖析定义的要点
例如:对“A/B是分式”的理解,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把握:(1)A、B是整式。(2)B中必须含有字母。(3)B≠0。再如: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可以把握以下几个要点:(1)含有一个未知数。(2)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3)是整式方程。通过对概念的细心分析,培养学生讲究科学性和严格性的习惯,以增强对概念的理解。
2.明确定义的内涵和外延
学生应明确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例如:三角形的内涵是“三条首尾相接的线段”,外延是“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通过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确定,使学生对概念的实质有更深的了解。
三、概念的巩固和加深
心理学的概述范文5
[关键词] 新课改数学 教学方法
1.明确数学教学目的,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作为数学教师,必须对教学目的有明确的认识,必须全面、深刻地掌握数学教学目的,并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以此来检查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从而不断改进数学教学方法。通过激发学习动机,调动其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意志在克服困难中表现,也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中发展,逐步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学会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作为教师就应该认真研究学生的这种心理倾向,并通过这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要充分相信每一位学生的潜能,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2.改革课堂教学结构,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改革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多给学生留出一些让他们自主学习和讨论的空间,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并发表各自的意见;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即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而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表现为教师权威高于一切,对学生要求太严太死。课堂气氛紧张、沉闷,缺乏应有的活力。形成了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教学模式。违背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
学生在学习上依赖性增强,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导致厌学情绪,致使学习效率普遍降低。因此,要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做到:创设情境,活跃思维精彩的课堂开头,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异、亲切的感觉,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为了促使学生合作交流,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要变革,由原来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转向班级授课制、小组合作学习多种教学的自制形式转变。 转贴于
3. 传授一些听课技能,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数学能力实际上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听、说、读、写、想等方面的能力,它们是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学习能力,也是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保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听”就是学生首先要听课,同时也要听同学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课后的感受,这就需要有“听”的技能。因此,教师要随时了解周围学生对数学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及听课的效果,同时,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些听课技能。
在教学中,评价应得到重视,评价不仅要重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在教学中,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是否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是否乐于与他人合作,是否能通过独立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否有反思自己思考过程的意识等,都应成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指标。评价要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有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等,从而使评价结果更有利于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数学教学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大力推进课程、教材、教法的改革,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掌握新的教学基本功,为最终提高新课程的教学而努力。
[参考文献]
心理学的概述范文6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源泉。古往今来,很多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引导和利用。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说明“好学”对教育的重要性。作为教师要做到以“趣”引路,以“情”导航。
二、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即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而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表现为:教师权威高于一切,对学生要求太严太死;课堂气氛紧张、沉闷,缺乏应有的活力;形成了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教学模式,违背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上依赖性增强,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导致厌学情绪,致使学习效率普遍降低。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思想上产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三、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能力实际上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听、说、读、写、想等方面的能力,它们是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学习能力,也是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保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听”就是学生首先要听课,同时也要听同学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课后的感受,这就需要有“听”的技能。因此,教师要随时了解周围学生对数学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及听课的效果,同时,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些听课技能。
四、将“开放式问题”带入课堂
数学教学中将开放式问题带入课堂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探索,也是当前数学教育的发展潮流。
数学开放式问题的显著特点是其思考空间广阔,思维活动的自由度较大,学生的思维活动易于展开,在思考中能提出更多的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更多,它具有与传统封闭型题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有其独特的效果。数学开放式问题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能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放式”的数学思维和开拓进取精神。